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船舶机械行业市场范文

船舶机械行业市场精选(九篇)

船舶机械行业市场

第1篇:船舶机械行业市场范文

关键词:模块化;系列化;监测系统;动力机械;工程船舶

中图分类号: U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船舶的安全生产是确保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基本前提,对工程船舶状态的监测和故障的诊断又是保障工程船舶安全的重要手段。对各类工程船舶运用模块化的监测方法来构建不同的监测系统,不仅仅能够降低监测的成本,简化监测系统,还可以达到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的目的,全面地反映了工程船舶动力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

我国监测系统现状

我国船舶机舱自动化监控水平表现为:船舶机舱监测系统仅为单一对象设计,系列化研究产品较为缺乏;监测系统无法确定故障部位、无法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无法对故障性质进行诊断,它只是具备简单的报警功能。因此,综合水平较高、最大程度满足各种需要的系列化船舶动力机械监测系统的开发就显得极其重要。船舶动力机械监测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瞬时转速、油液分析、热力参数、振动

1.1瞬时转速法

柴油机各个缸的工作状态可以通过曲轴的瞬时转速波动信号反应出来。瞬时转速法容易实现在线监测,方便使用,但是对于柴油机转速变化频繁、工况较为复杂的一些工程船舶,瞬时转速法的应用会受到限制,柴油机缸的运行状态以及相关故障的信息可以通过对瞬时转速的波动的监测来获得。

1.2油液分析法

通过监测船舶液压系统和系统中的油液来对动力机械系统中零件磨损的程度、类型、部位进行诊断。油液分析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还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在实验室的应用中,却是比较成熟的检测方法。

1.3热力参数法

利用冷却液、滑油、燃气、空气等动力机械系统中的介质参数对整个系统的技术状况进行判断。动力机械系统中的热力参数具有可用性强、诊断范围广、信息质量好、外界干扰小等特点,其蕴含了大量的故障信息。但是,只采用监测热力参数的方法是很难诊断故障的,热力参数的异常通常是由动力机械故障所引起的。

1.4振动分析法

在分析、处理数据后,利用工作时船舶动力机械产生的振动信号,来诊断内部零件状态的方法称为振动分析法。振动分析法的特点是能够实现在线诊断、其诊断准确率高、速度快。但是,振动分析法难以归纳不同类型的动力机械共性,对于不同类型的船舶,其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是说,对于复杂动力机械系统而言,振动分析法存在技术上的难点。

系列化、模块化监测系统

2.1监测系统模块化

监测系统的模块化包括软件功能模块化以及监测方法模块化。⑴软件功能模块化,根据要求体现设定参数和监测程序,来对不同船舶动力机械系统实现监测,而无需设计新的系统硬件及软件。根据要求对相应软件功能模块以及监测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就可以达到目的,研制、开发出相应的监测平台。提高了性价比的同时,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研制、开发新产品的费用。软件功能模块参考图1。⑵

图1 软件功能模块

监测方法模块化,船舶热力参数监测数目根据不同工程船舶机舱自动化等级的不同而异。不同级别船舶热力参数监测模块的建立可以根据船舶机舱自动化的等级来进行。可以根据监测在线铁谱、颗粒污染度、水分、黏度等参数的不同来构建不同的监测模块;可以将振动和瞬时转速分别构建为独立的模块,这取决于监测参数的单一性。整个监测系统由互相独立的不同数量的监测功能模块和不同的方法组合成。监测系统是可以在被测设备中独立存在的机舱设备,而不是与设备对应的配套关系。船型不同的监测系统其规模可大、可小,结构可变,根据不同机型、船型的需要,设备不同。

2.2监测系统系列化

系列化通过经过对技术的全面比较,分析同类产品具有的发展规律,为了协调配套产品与同类产品之间的关系,合理地计划、安排产品的尺寸、型式、主要参数。系列化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设计,又能及时达到市场需要的标准,灵活机动地发展新品种,它采用了发展变型产品的方法,根据市场特殊要求,使得产品通用性好。工程船舶的类型多,可监测性也不同。所以对监测系统经济成本的要求、常见的故障、运行中的特点、动力机械设备的组成的要求各不相同。

设计监测系统

工程船舶分为水域施工船、潜水工作船、打捞、救助、港口服务船和浮体。下面针对设计工程船舶动力机械系统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系统以挖泥船和航标维护船为例,进行介绍、说明。

作业机械系统、辅助机械系统、主推经系统构成了自航式挖泥船的动力机械系统。。挖泥船的工作负荷较重、工作环境恶劣、所需工作时间长、长期在外进行作业,定期的保养和维护不足。因而挖泥船常常因疲劳破坏、腐蚀、磨损等因素造成较高的故障率。我们采用了四种监测模块的优化组合来确保自航式挖泥船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监测系统的方案为图2所示。

图2挖泥船监测方案图

作业机械系统、辅助机械系统、主推进系统构成了航标维护船的动力机械系统,航标维护船大部分的时间都会在码头停靠,其运行时间较短,对其可适当定

图3 航标维护船监测方案图

期保养、维护。航标维护船的主要故障以动力机械故障为主,航标维护船具体的监测系统方案如图3所示。设计工程船舶动力机械系列化监测系统,部件要做到经济、简单,还要做到可靠、实用。

结束语

系列化动力机械监测系统提高了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还降低备件成本、维修成本、管理成本、培训成本等营运成本。船舶动力机械系统系列化监测系统的开发推进自身技术发展,同时也达到保养、维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船舶机械行业市场范文

关键词: 船舶焊接技术;高效焊接;差距

船舶焊接技术是船舶工业的主要关键工艺技术之一。目前,世界各主要造船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普遍完成了一轮现代化改造。同时,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启动了新一轮现代化改造计划。投资目标很显然集中于高新技术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大量采用全新的造船焊接工艺流程,高度柔性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系统和先进的焊接机器人技术,以保证这些造船强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我国船舶焊接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是极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的,并以此来激励我们去做好当前必须做的各项工作,大力推进高效焊接技术,加快焊接技术改造步伐,努力将相对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促进船舶产业进步和产业升级。否则,将不但难以实现船舶工业振兴的宏伟发展计划,甚至会出现我国现有的国际市场份额都难以维持的严峻局面。

一、船舶焊接技术现状

受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次严重造船危机打击,世界造船业总局面发生了重要变化。日本、韩国、中国(包括台湾省)造船业迅速发展起来,使世界造船中心由欧洲转向东亚,东亚地区的造船量占世界造船总量的78%(以总吨计算),在东亚地区造船诸国中又形成了日本、韩国、中国大连和上海的世界造船“金三角”地区。

这个狭小的“金三角”地区聚集着众多的世界一流的造船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及其船舶配套设备厂,其造船量占世界造船量的70%以上,有“世界造船基地“之称。

中国的造船能力和市场份额有明显增长,并将成为世界造船格局演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造船业的规模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9年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修造船企业有461家,职工达29.6万人销售总额达345.95亿元人民币,其中海船造修厂有72家,职工有12.4万人,销售额达到 201.51亿元。

目前,我国至少有30家船厂在建造出口钢质海船。其中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9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4家,其他17家。

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我国造船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地方的和中外合资的与外方独资的造船企业发展迅猛,并形成了与中国船舶工业、中国船舶重工两大集团公司“三分天下”的格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造船业在技术水平、船舶类型、建造质量以及建造周期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其中船舶焊接技术的长足进步贡献突出,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造船生产中应用的高效焊接工艺方法。这些高效的焊接方法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3-5种发展到现在的35种,基本满足了建造出口船舶,海洋石油平台以及各类非船舶产品的需要。

2、焊接高效化率大幅度提高。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3、船厂的焊接设备构成逐渐趋于合理旋转式直流弧焊机已从1983年的56.45%下降到2001年的65%,最终将全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整流弧焊机、CO2气保护焊机、交流焊机、埋弧焊机以及船用机械化自动化平角焊机、垂直气电焊机等。

4、船舶焊接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与推广。由于部分船厂的产品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结构和材料变化频繁。近年来,随着转换现代造船模式,大力推进区域造船法,使船舶焊接技术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一些重点骨干船厂先后都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平面分段装焊流水线,采用了拼板工位多丝埋弧自动焊,单面焊双面成形新工艺、新装备。其焊接范围可分别用于5-20mm和10-35mm的船用板材的对接拼板,同时在按区域造船的理论指导下,对船体的平面分段构架的装焊也采用了半自动或自动气保护角焊工艺使焊接效率大大提高。

对于船台大合拢时的垂直对接缝(长度达15-30m)的焊接,原采用手工电弧立焊工艺,其缺点是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对焊工操作技术要求高,焊接质量不稳定。我国造船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CO2气电垂直自动焊工艺,焊接时,在焊缝背面安放梯形槽陶质衬垫,焊缝正面采用水冷铜滑块强制成形,以保持熔池稳定和焊缝成形良好,其焊接生产效率比常规手工焊提高5-7倍,焊接质量稳定,目前已在船厂得到应用。

5、焊接材料应用方面。近几年药芯焊丝的应用异军突起,由于药芯焊丝具有熔敷效率高,焊缝质量好、焊接飞溅少、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焊接。目前船厂已普遍采用药芯焊丝来焊接船舶结构。同时它又与CO2焊接工艺技术相结合,使船厂在生产中尝到了甜头,所以目前一些船厂认为CO2气保护药芯焊丝焊接将是作为船厂的主要焊接工艺与焊接材料。

由于大量推广应用CO2气保护药芯焊丝,从而也大大提高了我国船厂焊工人均日消耗的焊接材料量,这也进一步降低了我国的造船成本,缩短了船舶的建造周期。另外,在一些高附加值船的建造与非船产品(如大型钢结构高层建筑大型桥梁等)的焊接技术上也开创了许多创新的焊接技术,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高效焊接工艺设备的开发与应用在船舶方面的作用

为提高船舶焊接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垂直自动焊机,目前已基本结束了依赖进口的局面,其焊接质量基本上能达到100%的合格,这也是我国船舶焊接技术中有显著特点的技术与装备。根据中国船舶行业发展规划,我国船舶工业将进入世界造船强国的行列。在船舶焊接技术方面我们虽然有10多年来的经验与基础,但同时也看清了与国际先进造船大国的差距。

近年来,我们又集中力量,紧跟国际先进造船焊接技术,跳跃式的自行开发研制适合船厂专用双丝单面MAG焊接技术与装备。该项技术目前已在沪东造船厂进行考核和应用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可无间隙装配、坡口内定位焊、添加切断细焊丝,背面应用陶瓷衬垫,正面双丝单面活性气体保护焊,板厚在12-22 mm范围内可一次成形,焊接速度快、焊接效率高、焊接质量好、应用前景良好。该设备在日本也是1998年才刚推出的新颖单面焊双面成形船舶专用设备,目前已在船厂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开发了船舶专用垂直自动立角焊机,该机带有液面自动跟踪功能,焊接工艺方法基本和原有的垂直自动焊机相同,即正面用铜滑块,反面用陶瓷衬垫。经试验分析,焊接效率为原来方法的 6倍,同时也大大地改善了焊工的劳动环境,目前该设备在进一步完善,不久即可在船舶建造中广泛使用。

三、展望21世纪的船舶焊接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船舶市场的复苏,给我国船舶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我国加入了WTO以后给我国船舶制造业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和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船舶焊接技术还严重地制约着造船的产量、质量、成本、周期。我国的船舶焊接技术与国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不是缩小,而是在继续拉大,日本已在20世纪末初步完成了造船焊接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改造计划,20世纪90年代后期焊接机器人已批量应用。结合我国国情,我们认为船舶焊接技术的发展方向应是努力提高造船焊接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推广高效、节能型焊接设备,结合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应用焊接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进一步提高焊接生产效率。掌握先进技术应当遵循客观规律,应当循序渐进,但也不能排除跳跃式的发展。造船焊接要实现机器人焊接是我国造船界专业人士梦寐以求的,但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首先要解决好船用钢板的切割下料的技术更新,要形成火焰切割、等离子切割和激光切割三足鼎立的局面。其次在焊接电弧跟踪技术方面要有成熟的实用技术。

要实现船舶焊接技术更新、更快地发展船舶工业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实际与可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先进焊接技术在船厂的推广与应用。

2、处理好发展常规船舶与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关系。在船舶市场中油船、散货船和杂货船属常规船型,约占整个市场的70%,集装箱船约占 15%-20%,而其余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仅占少数。因此,焊接技术也要大力发展适合不同船型的便携、简易的机械化、自动化焊接设备,同时要大力开发国产的适合各种船用材料的系列化高效焊接材料。

3、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

第3篇:船舶机械行业市场范文

关键词:船舶;噪声源;防护技术;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相伴随而来的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国际社会对于噪声防护的重视程度提升,并且为了规避船舶噪声对船员身体健康问题的影响,制定了严格的穿上噪声级规则,并且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提出了合理的降噪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并于2014年强制提出了空气隔音的降噪措施。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定了一系列的技术壁垒,企图遏制我国船舶业的持续发展,由此,为了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降低技术壁垒所产生的影响,就船舶的噪声源提出合理的控制措施和未来发展建议。

二、船舶噪声防护技术发展现状

(一)国外船舶噪声防护技术发展现状

船舶噪声源同船舶最初设计和舱室布置相关联,各种设备以及隔音材料的使用等因素,都会对船舶噪声的防护产生直接的影响,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对于船舶噪声防护技术,西方等欧美国家兴起较早,并且将机电、环保等前沿技术应用其中,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能够有效的采用船舶降噪减震措施,来控制船舶噪声,并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各种噪声评估软件。对于船舶噪声的防护由来已久,国外主要针对大型化船舶以及新研发设计的船舶,应用新式的传播噪声控制技术,但是应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辅助机械设备以及推进器等设备控制技术成为当前主要题,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国内船舶噪声防护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对于船舶噪声防护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各项噪声控制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不足,过于落后,对于大型船舶噪声控制基本符合国际海事组织所提出的噪声规定范围,但是有绝大部分难以符合规则的不断创新,对小型船舶噪声防护技术的应用水平仍然较低。首先,我国船舶在设计阶段,对于降噪防护观念认知不足,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在建造一些大型船舶时,由于其自身结构较为复杂,在设计之初以及设备的选择有着较为严格的工序,质量水平较高,而一些小型船舶需要考虑制造成本,导致在设计之初缺乏对降噪问题的考虑;其次,我国船舶降噪技术落后,降噪防护技术的应用,将直接影响到船舶整体的布局,设备和隔音材料的选择,施工方法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将降噪技术作为辅助专业,存在局限性。

三、船舶噪声源和控制措施

(一)船舶噪声源

船舶的主要噪声源可以分为三方面,主要包括推进器、机械设备噪声以及通风系统产生的噪声,而推进器包括螺旋桨、侧面推进浆等;机械设备噪声包括船舶的柴油机、汽轮机、减速齿轮以及泵组等动力系统;通风系统包括船舶内置的空调装置、换气装置、通风机、管道等。只有将三方面的噪声源问题有针对性的而解决,才能更好的实现传播噪声防护控制。

(二)船舶噪声控制措施

针对船舶噪声控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控制,主要由噪声源的控制、传播过程中的控制以及接受者噪声的防护。对机械设备以及船舶动力系统的噪声进行提取,设计出低空泡、半流均匀的螺旋桨,能够有效的降低推进系统的噪声传播;对部分噪声较大的机械设备采取声音隔绝措施,并且设计远离噪声源的舱室,并在舱室中设置能够降低声音震动频率,吸声等装置,主要包括对噪声的吸声、隔绝、采用浮筑地板以及隔震等措施,对噪声进行控制。

对推进系统的噪声防护措施可以从螺旋桨、螺旋桨降噪以及侧面推浆降噪三方面进行设计,对螺旋桨采用推进去低噪声处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噪声强度;对螺旋桨艉部线条优化,缩小螺旋桨同船体中午诶的空隙,并在螺旋桨外安装导流管,改善伴流分布和螺旋桨的震动产生的噪声;对机械设备噪声防护处理,主要采用声音隔绝以及机械设备结构优化措施,来降低噪声的传播;通风系统降噪处理可以将通风装置原理娱乐休息场所,并设置消声器,采用吸引材料设计通风机舱。

四、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符合国际海事组织的噪声防护标准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对噪声的防护和控制标准较高,在休闲娱乐和休息等场所声音普遍降低5db,并且要求强制性实施,由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船舶降噪技术发展,采取合理降噪措施,同国际水平接轨,制定严格的船舶行业建造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对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降噪标准制度和规范进行分析,以其为基础,结合我国船舶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水平,就其中存在的差距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制定符合我国船舶行业降噪技术实施的标准。

(二)提升船舶降噪理念

我国船舶降噪防护技术水平相较于西方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对船舶降噪技术研究的忽视因素是影响我国船舶降噪防护技术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噪声从源头输入,在机械设备以及空气中船舶,此过程较为复杂,由于船舶在设计之初应结合声音船舶规律,将声学设计理念融入到船舶制造中,来降低噪声的传播。在明确设计方案后,针对噪声源的传播方式能否符合声学传播指标,根据得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降噪措施,对声学效果进行评估,不断改进,精细结构设计。

(三)开展新技术研发

船舶将成为未来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之一,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掌握了前沿的船舶降噪技术,提供更加科学、符合声学环境的船舶,就能在船舶行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我国船舶设计建造之初,对声学的设计是降噪的必然环节,对船舶舱室的设计应结合声学评估技术,对舱室采用声音隔绝措施,对船舶设计进行优化计算。提升认知,从以往的被动降噪转变为主动降噪,对船舶的推进动力系统以及排风系统等噪声源,进行分析和评估,选择噪声级较低的设备,采用减震器和结构补强等降噪措施,隔绝噪音的传播,提升舱室墙壁的隔音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海事组织对于船舶安全以及环保的重视程度提升,制定了一系列的船舶噪声控制规范,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中可以看出,船舶噪声控制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针对我国船舶降噪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首先应制定同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噪声等级规范相符合,提升相关领域人士的重视程度,促使相关部门联合,促进船舶噪声防护技术的发展,切实的保证我国船舶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盛兴.船舶噪声防护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J].造船技术,2013,12(03):5-9.

[2]刘萧.“噪声规则”挑战[J].中国船检,2014,02(07):84-86.

第4篇:船舶机械行业市场范文

关键词:修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一、修船企业员工结构及用工模式

劳务工在船舶企业的船舶修理、改装、钢结构工程的生产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用工基本是以职工为主,但随着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革和船舶市场的开放,大量的劳务工进入船舶企业,承担体力劳动强度大、危险程度高、工作环境相对较艰苦的工种工作。笔者所了解的修船企业在用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正式职工,大部分来自于各船舶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力量,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且有着良好的技术功底,占企业总用工人数的小部分,较多人员是处于业务管理岗位上;第二部分是劳务工,是在船舶企业承揽工程的工程承包商(劳务队)雇请的员工,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经过简单的技能培训后上岗作业,是船舶修理企业生产的主力军,这些员工承担了船舶修理90%的任务量。

近年来,由于生产业务总量的大幅提升,船企劳务用工渐趋紧张,不少劳务工都是由承包商进行组织,有序地经过简单的技能培训后就上岗作业。通过对企业劳务工8140人的受教育程度状况调查得出的结论如下:文盲占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6%,劳务工总体文化程度仍偏低。虽然入厂务工的人员在入厂时均接受过三级安全教育,但了解职业病危害的人员仅占20%。

二、修船生产作业流程及危害因素分析

船舶作为海上运输的工具,在国际贸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船舶具有载货量大、安全性能高、运输费用低廉的特点,目前在各条国际贸易航线中航线的船舶均为钢质船舶,船舶在航线一定的周期后,通常要对船体钢板、船壳防护油漆、船舶各类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修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来物理因素、化学因素、自然条件因素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从船舶修理作业各生产流程进行分析,主要的物理、化学危害因素

1.船体钢板换新作业危害因素

通常船体板材换新作业时,通常由工程人员与船方勘验确定锈蚀需换新部位,然后组织施工人员对旧板材进行拆割,依据拆除的旧板材进行放样预制新板材,最后进行焊接。船体钢板换新过程中主要开展金属热切割、焊接作业,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音、粉尘、焊接烟尘、电弧光等。金属热切割、焊接作业均会产生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因素,如电焊烟尘,有毒气体氮氧化物、臭氧、锰、铝、铁金属气体等。高温、紫外线、噪声等,对操作员工的眼、呼吸系统、听力等造成影响,可导致电焊工尘肺、噪声聋、电光性眼炎等职业病。

2.船壳油漆作业危害因素

因船舶长期航行在海里,海水对金属具有较强的氧化腐蚀作用。因此,各类钢质船舶船壳表面均有油漆层,减少海水的腐蚀。修船企业在对船壳油漆进行喷涂前通常要对船舶原有的油漆进行清除,目前采用的方式为高压喷砂清除。其作业原理为,通过高压风带动铜矿砂冲击船壳表面,直至旧油漆层完全清除后,再喷上新油漆。完成船壳油漆作业过程主要消耗三类物资:高压空气、铜矿砂、油漆。其作业过程中主要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噪音、金属粉尘、含苯化合物。在喷砂作业过程,硬质铜矿沙砾碰撞钢板表面后粉碎,产生大量粉尘颗粒,如果防护不当,对人体呼吸系统影响较大。船壳在油漆中经常用到汽油、甲苯、苯、二甲苯、甲醛以及丁酯类、醇类、酮类化学物质,作为稀释剂,它们容易挥发到空气中,吸入体内对人体造成损害。在上述工序中,容易引发噪声聋、尘肺、急慢性苯系物中毒等职业病。

3.机械设备维护作业危害因素

船舶各类机械设备维护修理过程中主要流程为:机械设备解体、修复、调试。部分机械设备需要用含酸物质进行表面、表层的清洗、清洁。因此,机械设备修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噪音、酸雾等。机械设备维护过程中容易引发的职业病有噪声聋、尘肺、眼炎、急慢性中毒等。

(二)从修船企业各作业环境进行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主要的自然危害因素

1.甲板、码头等露天作业区域

修船企业因工程需要,有大量的作业在甲板面及码头露天区域开展,在夏季的高温是露天作业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容易引发中暑事故的发生,主要表现有热射病(包括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

2.各动能站房、生产车间

修船企业因生产需要,会建立配电房、空压气站、氧气站、生产车间等生产设施。各类生产设施均存有一定的职业危害因素:

配电房:主要存在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容易产生白内障、白血病、脑肿瘤,心血管疾病、大脑机能障碍,甚至导致人类免疫机能的低下。

空压站:主要产生的危害因素为噪音,容易产生职业噪声聋。

第5篇:船舶机械行业市场范文

近日,海通证券研究所举办了题为“2005年大机械行业展望与投资策略”互动交流研讨会。来自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及相关上市公司等100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一年来我国机械工业在受到“宏观紧缩”冲击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成绩,并就各自对来年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的判断进行了坦诚沟通和深入探讨。与会代表还对海通证券研究所大机械小组完成的2005年大机械行业展望与投资策略报告基本持肯定态度。

海通证券研究所大机械小组认为,2004年我国机械工业在遭遇突如其来的“宏观紧缩”冲击的情况下,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预计机械工业2004年全年产销增幅将比去年30%以上的水平有较大回落,但增幅仍可达到15-20%,预计明年全行业的经济运行将由近两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回归到15%左右的正常年景的发展速度。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引下,预计今明两年电力设备、船舶制造、石油和化工设备制造业仍将高速发展。

海通证券研究所大机械小组认为,不同细分行业其来年前景也不一样。海通机械小组对大机械行业几大重点子行业具体作了如下投资评级和研判(见表1)。

工程机械:行业继续低谷徘徊

2004年前9个月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981296万元,利润总额278975万元,应收账款125141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3.95%、-10.77%和22.62%。需求下降,产品价格下调,原材料价格上涨,应收账款大幅增长造成坏账准备增加。这些因素的出现说明工程机械行业的景气低谷已经出现。

加息等重大事件推迟了行业的复苏,同时预示着2005年国家将执行中性偏紧的宏观政策,我们预测下一个拐点将至少推迟到2005年底。

2004年工程机械上市公司业绩整体可望保持5-8%的增长,而2005年回落幅度可能达到15%以上,回调的风险快速显现。预计主营工程起重机、商品混凝土机械和叉车等机种的优势企业的业绩较好。

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市场,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17%和10.31%,远远高于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的平均增长率。维持行业未来一年的“中性”投资评级,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策略为:精选个股,波段式操作。

电力设备:来年电网设备增两成以上

在2004年全国电力供需缺口达到高峰的背景下,2004年发电设备子行业保持了高速扩张势头,预计全年发电设备产量将达到7500万千瓦左右,比去年全年产量3700万千瓦增长100%左右。而2005年发电设备子行业增长大幅放缓到10%~20%之间。

由于发电设备是波动极大的周期性行业,目前行业发展正处于顶峰,并且已出现明显过热。我们认为,以简单的市盈率对发电设备上市公司估值很不合适。采用现金流折现的方法计算得到的东方锅炉、东方电机、华光股份的价值均远低于目前它们的二级市场股价。所以尽管2005年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但目前价位上我们并不推荐买入。

预计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总共将投资1450亿元用于电网建设,比2004年增长20%左右。由于电网设备行业的运行情况与全国电网建设投资金额线性相关,可以认为2005年电网设备行业会在2004年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再维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电网设备行业的投资价值自然非常乐观。

电网设备作为机械制造产业,在固定资产折旧,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中刚性部分不变的情况下,利润总额的增长必然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所以在2005年电网设备行业增长20%左右的前提下,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增长预计会达到30%以上。投资策略仍然为,看好高端和高压类产品生产企业,看好有区域优势的优质企业。

船舶制造业:三大产品值得看好

世界经济形势的向好、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以及21世纪中国海洋事业的需求与造船业的发展使命,这三大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着中国船舶制造业未来的长足发展。此外,以中国为首的世界港口建设在2006年至2007年又进入高峰期,船用柴油机,集装箱及其起重机械等三大产品值得看好。

中国造船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造船能力过剩,而是严重缺少大型造船设施,不能满足国内船东需求的问题。国际上,中国船舶工业世界位次连续9年居世界第三位,与日韩两国差距在逐步缩小。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产业政策?“531工程”的顺利实施和三大造船基地的加速推进,中国在未来10年中较有可能成为世界船舶的第一制造大国。

当前沪东重机在国内船用柴油机的市场占有率在65%以上,处于准寡头垄断地位,未来公司作为中国柴油机生产的龙头企业可以出现在世界船用柴油机制造的最前列。

过去15年的数据表明,世界集装箱与造船呈基本正相关。我们预计未来世界集装箱制造业年均增长率在10-15%之间。中集集团全球市场称老大,连续5年保持行业第一,世界市场占有率为50%左右,其半挂车产销量五年内也有望夺世界第一,占有全球箱式半挂车市场10%以上。

世界集装箱起重机与集装箱制造业、造船业紧密相关。振华港机的主营业务???集装箱起重机已连续五年居世界销量第一,占到世界市场份额50%以上,世界一流的长兴岛基地的顺利完工将进一步巩固其竞争地位。

汽车及零部件:上升周期中的波动

汽车产销增速放缓,利润落后于销量的增长:预计全年产销汽车505万辆,同比增长15%,明年全行业也不会有太大的起色,整体态势呈现为上升周期中的短期波动。

子行业出现分化:替代性需求使重卡、大客销量高速增长;潜在消费者减少和持币待购心理使得轿车销售势头趋缓。

成本接近刚性之后产品价格下跌使轿车企业利润将来出现负增长:汽车尤其是轿车产销初具规模后,成本下降空间减小。通过降价扩大产销规模,降低成本,以保持盈利和销量同步的模式已经失效,即便优势轿车企业的利润增长也已现出疲态,行业利润明年会出现负增长。

重卡子行业产销两旺,但短期内市场容量增长空间有限:公路物流总量的上升和治理超载后产生的替代性需求是重卡销量上升的动力;但随着运输效率的提高,市场容量增长空间有限。

大型客车今后几年复合增长率在10%以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前进、公路客车和公交客车向大型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大客不可替代的便利性将推动大客行业稳定增长。

缝制设备:后配额时代的投资拉动

经过多年的发展,缝制设备行业已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缝纫机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其中:家用机占全球产量的75%以上,工业机约占全球产量的70%,绣花机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中国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第一”的缝制设备大国。行业内呈现民企、国有、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民企凭借良好的经营机制,占据半数的市场份额。

平缝机、包缝机是产销量最大的机型,生产的企业众多,规模厂商利用成本优势,通过降价挤压中小厂商,2005年会延续价格竞争的格局。在特种机市场,需求量小,产品保持较高的利润率,主要是主流厂商在生产。

在服装需求快速成长、出口贸易量增加、设备更新、进口替代等四驾马车的拉动下,缝制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企业积极备战,纷纷扩大产能。预计2005年国内企业的产能在700万台左右,而需求量在800-1000万台左右,供求之间依然有较大差距,行业持续看好。

对于其他子行业,我们认为由于一些特殊性因素,这些子行业难以成为板块轮动中的重要品种,如国防军工制造、铁路机车制造、石油和化工设备等。比如由于铁路机车的制造成本中的钢材成本占比高达65%以上,加上其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浓,因此尽管该子行业继续景气,但是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不佳。

2005年行业投资策略及重点公司

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加速推进重工业化无疑是中国当代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主题。我们不能忽视机械行业中的投资机会。具体思路主要包括:

从关注投资调控的新动向的方面来看,加大投入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设备、农业生产机械和医疗保障以及国内的瓶颈领域(如船舶制造、铁路机车制造业和石油化工设备等)等方面,如:沪东重机、北方创业和石油济柴等。

从消费升级的方面来看,消费升级给机械行业带来的直接机遇主要集中在轿车、大型客车、电动工具、空调压缩机和中央空调等领域。同时我们认为,在我国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低消费、高投资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常态,消费升级给机械行业带来的直接机遇是有限的,如山东威达和长安汽车等。

来年需要关注东北板块。在东北振兴过程中,东北地区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国家粮食基地等。重点的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船舶制造业、机床工具、电力设备、国防军工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如沈阳机床等。

第6篇:船舶机械行业市场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备 桥梁施工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机械设备分类管理

桥梁施工项目比一般房建、线路施工项目周期要长、难度要大,机械设备的投入规模也相应较大,各种机械设备的选型及有机配合使用,能大大提高施工效率,节约使用成本。要管理好设备,首先要对应用设备进行分类。本企业使用的机械设备,按工作类型主要分为土石方机械、动力机械、起重机械、运输机械、混凝土机械、基础水工机械、木工机械、金切机床、检测设备以及线路设备等。按进场形式主要分集团内、外部租赁设备、协力队伍自带设备及自有设备。不同类型的设备,管理的形式以及侧重点也不同,有利于集中精力抓住设备管理的主要矛盾。

成本管理

2.1 需求计划管理要想做好成本管理,必须要先从源头抓起,只有先确定好一个清晰的方案,才能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好成本。根据全桥施工组织设计,设备管理部门组织主要机械设备需求计划及来源。在组织机械设备进场前,要深入市场调查,了解各型设备的购置价格和租赁价格,合理搭配。例如桥梁水上主塔施工,工程船舶日常应用普遍的有拖轮、机驳船、无人驳船、交通船等,项目部租赁船舶用于载货时可以一艘拖轮搭配四五艘无人驳船,也可以一次性租赁四五艘机驳船,这时就得考虑租赁的成本和施工过程管理的难易程度。

2.2 租赁管理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工程机械租赁市场已经相当成熟,项目上使用的多数通用机械均能在租赁市场寻得,因其单价合理、“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灵活性,深受各项目使用者的亲睐,在桥梁施工企业中,机械租赁成本占所有设备使用成本的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设备成本管理的重点之一落在了租赁设备的成本上。

单台机械租赁成本一般可用下述公式表述:总成本费=进、退场费+租赁时间×租赁单价+燃动费-扣款,在这几项主要成本的组成里:进、退场费一般按设备运输方式和里程计,费用比较固定,租赁单价短时间内也较固定,上级每年的设备租赁指导单价做参考,材料扣款和机械故障扣款金额很小,故影响租赁设备使用成本的主要因素为租赁时间和燃动费。要缩短设备租赁时间,一是要把好进退场时间关,二是提高设备利用率,如此额定工程量的使用时间才能缩短。设备的燃动费控制上,首先要在设备进场前的选型上比选,优先考虑能源利用率高且清洁环保的电能作为动力的机械,其次选择每小时能耗较少的机械,一般国内品牌机、新机小时能耗较低。

大型、专业化设备管理

现代化的大型桥梁,尤其是跨长江、跨海大型桥梁,大型、专业化机械设备的使用对项目施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有些桥梁在招标时就要求竞标单位有相应的大型设备作为保障。在租赁市场上,大型、专业化的机械设备因购置成本高昂,且利用率相对较低,资金回笼慢,限制了这些设备的市场数量。鉴于上述因素,上级集团站在抢占大型桥梁市场份额的角度,集中资金优势,根据近年桥梁修建的规格打造了一批服务于桥梁施工的专有大型设备,如海上运梁架梁专用的3000t起重船“天一”号、水上大吨位吊装的1000t浮吊船、水上大体积混凝土工作船“海天”系列以及客专架梁用“搬、提、运、架”设备等,这些大型设备的投入有效缓解了集团下属各项目对大专型设备的需求,保障了施工生产的进度。对于下属项目使用方而言,目标就是以最少的成本支出,安全、高效地使用管理好大专型设备。作为项目设备管理者,必须思路清晰,从报使用需求计划,到合同签订、设备进场、安装调试、过程使用、维护保养及费用核算等,每一环节均要严谨把握,因为大型设备每节约一天的使用费相当一台PC200挖机一两个月的租赁费用。

通用机械设备管理

在桥梁施工的中期,机械设备投入的数量和资金均达到顶峰,尤其通用机械设备的投入增幅最大,同型号规格的设备能保持5台左右同时使用,如25t汽车吊、13米半挂汽车、PC200型挖掘机等,这些通用机械一般均以租赁形式进场。做好通用设备的中期管理,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降低维护费用,得到较好的设备投资效果。要收到以上效果,首先项目上必须严格执行集团公司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设备使用上统筹调度。同时设备管理部门要做好设备使用时各项数据的收集工作,对同规格的机械进行数据统计比较,进而提高对通用机械设备的管理,具体措施有:1、对使用率高、油耗低、维护保养较好的设备进行表扬,甚至可以进行物质奖励以增强司机工作积极性。2、发现油耗明显超出正常范围的机械,就要分析机械高油耗的原因,是属于机械本身原因还是偷盗行为,并予以相应处罚。3、项目上规定一台设备每月可以有一天的时间维护保养,超过一天扣除相应天数租费。4、在设备退场时,统计数据优劣也可以作为设备退场先后的依据。通过以上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落实、各种措施恩威并举,在项目上营造出一种供应商互相竞争氛围,较大程度提高操作人员积极性,有效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管理创新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上级设备管理办法在项目施工环境多变、机械设备不断更新的情况下难免有所疏漏,这就要求我们项目管理者因地制宜,对新问题进行仔细分析,通过一系列手段补好漏洞,为原有管理办法保驾护航。以本人所在铜陵长江大桥项目工作为例,项目开工不久,现场职工反映水上交通船船员趁后半夜人困马乏时,将船驶离施工水域,有盗卖柴油之嫌。水上船舶每艘每次加注柴油少则三、四吨,多者达十余吨,水上所有船舶平均每月加油量占全桥机械加油量约55%。偷盗油现象如不立即制止,时间一长将对项目部产生数百万元损失。项目部起初用常规的办法加强管理,但收效甚微,偷油者已然对本项目管理弱点了如指掌。在此情况下,本设备管理部门提出了自动控制方案,即通过在船舶上加装传感器及数据采集器,通过无线将数据发送到服务器端,项目部在办公室电脑安装相应软件后接收服务器发来的数据,就可以监控船舶的行驶轨迹、油耗情况。经过市场咨询及比选后,我们为水上船舶量身定制了一套船用GPS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全天候记录船舶行驶轨迹和油耗情况,在设定了参数后一旦出现船舶超出行驶区域和偷油行为,软件便会自动报警。目前这套系统安装已近一年,水上船舶未出一例偷盗事件,而每艘船安装此系统投入一年不到三千元,以很小的代价保住了项目资产的流失,受到项目领导的好评。

六、结束语

第7篇:船舶机械行业市场范文

先行者再先行。2月1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又印发了《深圳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部署未来几年深圳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根据《计划》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深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内,年灰霾天数控制在40天以内。

对此,有环保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标志意义的目标,对于深圳持续提升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环境竞争力大有裨益。那么,这个被称作深圳大气环境治理“升级版”的《计划》,又有何亮点和干货?

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6项措施:加强柴油车尾气污染控制、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广柴油颗粒物捕集器(DPF)、逐步淘汰老旧机动车、提高油品质量和机动车排放标准、全面实施在用机动车检测与强制维护(I/M)制度。

全面推动电动、天然气等新能源车替代轻型柴油车。2017年6月底前,依法禁止轻型柴油货车和小型柴油客车新注册登记及转入。2017年起,逐步实施异地牌照柴油车限行政策,除划定的疏港、过境通道及高速路外,异地牌照柴油车在一定时段内禁止进入深圳市市政道路行驶。

2017年9月底前,实现100%公交纯电动化。新增、更新出租车全部使用纯电动车辆,到2020年底,出租车纯电动化率达到100%。2020年底前,力争全市轻型货车使用电动车比例达到30%以上,重型货车使用清洁能源车比例达到20%以上,大型客车使用清洁能源车比例达到30%以上。

2017年6月底前,制定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及个人提前淘汰老旧机动车。2020年底前,通过强制报废、财政补贴、限行等手段,基本淘汰国Ⅰ、国Ⅱ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及使用10年以上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

2017年6月底前,报省政府批准全面执行柴油车国V排放标准,注册登记或转入的柴油车必须达到国V排放标准并具备整车出厂时配置的DPF装置。根据国家有关国VI阶段机动车排放以及车用汽、柴油标准的颁布实施情况,力争在2017年6月底前,提前供应国VI标准车用燃油,力争提前对机动车注册登记及转入执行国Ⅵ排放标准。

2017年起,对未经定期排放检验合格的机动车,不予出具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对无定期排放检验合格报告的机动车,不予核发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2017年起,实现机动车环保数据与交警局电子监控系统实时对接,对违法车辆依法进行查处。2017年5月1日前,全市营运时间2年以上的燃油出租车全部更换三元催化器。

推进港口船舶污染防治

3项措施:落实船舶排放控制区污染防治政策,治理内河、江海直达、港作船舶污染、提高岸电使用率。

加强对在航船舶的监管,确保2019年起,进入珠三角排放控制区深圳管辖范围区域内的船舶全部使用硫含量≤0.5%m/m的燃油。

2017年起,加强对在航船舶监管,确保现役内河、江海直达、港作船舶全部使用符合GB252―2015标准的普通柴油,禁止使用船用残渣油。

2017年7月起,新增港作船舶必须使用天然气燃料,并确保尾气达标排放;2019年底前,东部和西部港区各配套建设一座天然气燃料加注站。2019年底前,所有柴油燃料港作船必须加装烟气洗涤器等尾气处理设施并达标排放。

鼓励江海直达船舶加装烟气洗涤器等尾气处理设施。对加装尾气处理装置的深圳籍港作船及江海直达运输船舶给予适当财政补贴。

2017年起,新建泊位须同步建设岸电设施,已有远洋集装箱船舶泊位应按照深圳市政府有关部门规划要求逐步开展岸电设施改造。至2019年,80%的集装箱泊位、客滚船和邮轮专业化泊位必须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靠港集装箱船舶使用岸比例不低于15%。

加大市财政补贴力度,鼓励船舶靠泊使用岸电,补贴后的岸电电价原则上不超过船舶自发电成本的70%。

2018年起,实施远洋船舶岸电最低使用率的强制措施。

全面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治理

5项措施:推广使用电动和天然气动力非道路移动机械、提高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整治超标非道路移动机械、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建立施工机械管理制度。

2017年起,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的工程招标中,鼓励选用电动或天然气动力工程机械,对使用电动或天然气动力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的单位予以适当加分。

2019年底前,全市港区内使用天然气动力集装箱牵引车达到800台,占全港集装箱牵引车总量的80%。港内柴油集装箱牵引车应达到国V排放标准,并具备整车出厂配置的DPF装置。

2017年起,启动深圳机场现有车辆“油改电”工作,积极引入技术成熟且取得民航使用许可的纯电动特种车辆进行试用测试。2020年底前,深圳机场飞行区内使用8年以上的通用车辆全部替换为电动车辆。

2020年起,逐步淘汰全市5吨以下(含5吨)柴油叉车,引导企业淘汰使用10年以上的柴油叉车。

2018年起,力争提前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国Ⅳ排放标准。

2017年起,全面开展柴油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整治工作,责令废气排放超标的机械开展治理实现达标排放。通过治理仍无法达标的,应依法强制淘汰,不得在深圳市范围内使用。

加大挥发性有机物(VOC)治理力度

6项措施:禁止使用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的监测和监管;制定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限值特区技术规范,禁止销售、使用超过限值要求的产品;限制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参与招标采购;控制车用汽油储存、运输过程的有机废气泄漏;强化工业大气污染源环境监管。

2017年起,全市新、改、扩建工业涂装项目全部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禁止使用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2017年3月底前,集装箱制造、汽车制造(罩光工艺除外)、自行车制造等行业全面禁止使用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2017年6月底前,家具制造、电子制造、塑胶制品、金属制品等行业全面禁止使用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现有粘合工艺及胶印、凹印、柔印、丝印、喷墨等印刷工艺生产线的低挥发性原料改造工程,禁止使用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油墨及胶粘剂。

2017年7月起,在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国有企业采购项目中,必须采购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生产的办公家具;2018年起,定点印刷企业必须使用水性油墨、大豆油墨等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油墨和胶粘剂。定点汽车维修保养企业必须完成水性漆喷涂工艺改造。

2017年起,全市新、改、扩建加油站、储油库及新增油罐车应满足油气污染治理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配备油气回收装置;加大油气回收设备检查力度,全市加油站、储油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及检测。对未安装油气回收设备、闲置破坏油气回收设备、治理效果未达标的,依法责令整改。

提高电厂、锅炉污染防治标准

3项措施:提升电厂污染控制水平、实施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推广高效能源利用设施。

2017年起,新建燃气发电机组应配套低氮燃烧器及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设备,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控制在15mg/m3以下。2020年底前,全市现有燃气发电机组通过低氮燃烧器改造或SCR脱硝改造,将E级发电机组额定工况下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控制在25mg/m3以下,F级发电机组额定工况下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控制在15mg/m3以下。

2017年底前,完成南山、盐田和宝安(一、二期)垃圾焚烧发电厂烟气处理系统提升改造。2018年底前,完成平湖(一、二期)垃圾焚烧发电厂烟气处理系统提升改造,烟气排放相关指标在达到欧盟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升。

2017年底,全市燃气管网覆盖率达到75%以上;2020年底,全市燃气管网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17年底前,全市燃气管网覆盖范围内柴油锅炉全部改用燃气或电,逐步淘汰生物质成型燃料及生物质气化锅炉。2020年底前,全市工业锅炉应全部使用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或由集中供热工程替代。

2017年起,通过政府采购服务、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宾馆、酒店推广使用空气能热水器等高效能源利用设施,积极利用中央空调余热和集中供热工程替代锅炉。

扬尘污染防治重点措施

6项措施:源头防治建设工程扬尘污染,全面整治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混凝土搅拌站、余泥渣土受纳场扬尘污染,全面整治拆除工程扬尘污染,防治道路扬尘污染,全面推V应用全封闭泥头车,地面扬尘污染防治。

2017年起,新开工工地必须设置标准化密闭围挡,出口硬底化并安装车辆自动冲洗装置,施工过程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扬尘污染,工地排放总悬浮颗粒物(TSP)应符合特区技术规范要求。占地5000平方米及以上工地出口必须安装TSP在线自动监测和视频监控装置,将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纳入工程监理范围予以严格督促落实。

2017年6月底前,完成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混凝土搅拌站摸底调查,根据城市建设需要研究确定拟保留名单。2017年底前,完成保留名单内的搅拌站扬尘污染整治工作,依法查处和关停审批手续不齐全的搅拌站。

2017年起开展城市道路动态保洁,采购扬尘移动监测车对重点道路进行巡查和实时监测,提高原特区外地区道路保洁经费标准,对扬尘污染道路及时进行动态保洁,降低城市道路扬尘污染影响,并根据检测结果做好保洁单位考核工作。

其他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第8篇:船舶机械行业市场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成为大连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现。2003年,全市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合计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1128亿元,同比增长20.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上升到73.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经济(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到71.4%,推动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17.7个百分点。

大连目前已确定了“产业强市,工业先行”的发展思路,并在《大连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一个中心”,即: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四个基地”,即:大型石化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品和软件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船舶制造基地。今后,大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任务,就是着力建设“一个中心”和“四个基地”。

一、构筑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大连是东北经济区最大的口岸城市,是环渤海地区和辽东半岛沿岸港城通往国外的最近点,海运、空运、铁路、公路、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特别是大连港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和东北地区最大的货物转运枢纽港。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既是国家对大连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定位,也是实现大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中之重,将会对东北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加快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我们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以海空两港和口岸集疏运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口岸城市多功能服务系统和制度环境,初步形成枢纽港地位突出,口岸环境优越,航运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信息流通畅的集装箱枢纽港和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到2010年,大连市各种运输方式实现货物运输总量9亿吨,其口吞吐量2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800万标箱;空港旅客吞吐量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200万标箱;空港旅客吞吐量1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0万吨。

一是全力提升口岸功能,加速区域干线枢纽港建设。围绕集装箱、石油及其制品、粮食、矿石、汽车、滚装运输等优势货种,加快集装箱、石油及液体化学品、铁矿石、滚装运输的码头深水化、船舶大型化、航线国际化和货种专业化建设。在大窑湾港区新建集装箱泊位20个,能够停靠8000标箱以上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确保2020年大窑湾港区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标箱以上;在建设30万吨级进口原油码头的同时,根据储备、中转的需要,适时增建、扩建油品码头及仓储设施,吞吐能力达到5000―8000万吨,形成国际油品及液体化学品分拨中心;充分发挥北良港的专业化码头优势,搞好粮食码头的合理分工和优化重组,形成年处理能力3000万吨的国际化散粮转运、加工中心;完成30万吨级进口矿石码头和配套的“水转水”泊位建设,形成年处理能力2000万吨散矿分拨中心;建设专业化进口汽车码头,成为东北亚地区汽车的重要集散地;整合客滚码头资源,建设新的客滚基地,形成以大窑湾汽车滚装码头、烟大火车轮渡和大港国际邮轮城、国内客运中心为重点的汽车及客滚旅游中心;以大连湾港区为重点的钢铁、化肥、成套设备等散杂货及煤炭转运中心,年处理能力2000万吨。到2010年,大连港开辟的远洋干线达到15条以上,到2020年达到25条以上。空中航线到2010年争取开辟大连到北美、澳洲和欧洲的直达航线,使大连国际机场的国际(地区)航线达15条以上。

二是构筑以口岸为核心的内陆综合集疏运体系。加强对交通运输资源的系统整合,大力发展多式综合联运,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整体效能,加强口岸与铁路的合作,促进港铁联运、联营。搞好海运和公路运输系统的整合。广泛推进多式联运,发挥海运、铁路和公路的各自优势,实现运输资源的集聚效应;搞好与市外运输方式的系统整合。

三是做强做大临港产业。充分利用临海、临港优势,形成布局合理、竞争有序、产业发达的特色港口经济,规划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的临港临海专业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临港优势,建设大型石化工业基地、船舶基地、重型设备制造基地和粮油加工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是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旅游会展、信息咨询等;大力发展IT产业,发挥科技、人才及空港优势,建设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基地。

四是健全完善口岸综合服务系统。健全和完善为海空两港和整个集疏运网络提供配套服务的口岸支持系统,提高口岸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快港口管理数字化建设,实施数字物流港工程。重点建设四个系统:以航运市场网上订货交易功能为核心,建设口岸公共信息平台;以争取实现港区一体化为基础,以国际物流园区与大窑湾二、三期集装箱码头为重点,建设大孤山国际物流园的社区网;以东北铁路班列网与环渤海中转网为重点,建设区域间物流信息平台;以整合现有公路网、口岸物流网、省公共平台、海关电子数据分中心为重点,实现公共平台的一体化。

二、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

大连市现有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约400家,大宗成品油、基本原料化工及精细化工是大连石油化学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大化集团的纯碱、染化集团的氯化苦和高氯酸盐、瑞泽和凯飞的农药、固特异的子午线轿车轮胎、振邦的氟涂料、路明的发光材料等,从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市场信誉,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并占据重要地位。2003年,全市石化工业完成产值483.9亿元,同比增长22.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1.4%。其中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年产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4.7亿元,同比增长39.1%。

石化工业是大连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在工业经济中举足轻重。要充分发挥既有基础雄厚和临港的优势,一方面实施两大炼厂加工能力扩能及配套改造,2006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要努力推进石化向下游深加工发展,走新型化、集约化、大型化的发展道路,拉长产业链条,营造多元化的石化产业集群。到2007年,石化工业产值达到81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05亿元。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国最大的石油加工和石化产品深加工基地。一是依托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在甜水套地区规划建设石油后续加工产品的石化工业园区;二是在西太平洋石化公司周边地区预留约4平方公里,设立海青岛石化工业区,主要发展石化后续产业、QTA、环氧树脂、农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三是规划双岛湾石化工业区,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石化基地。四是按照海洋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特种高分子材料等行业特点,选择有一定基础、精细化工企业集中、环保条件具备的沿海地区规划建设若干个精细化工区。

三、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基地

大连的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大连软件园、大连软件人才培训教育体系以及大连软件对日本出口,已经成为大连软件产业整体发展的三大特点。大连已经成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全国惟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大连软件园作为大连市发展软件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以其全国惟一的“官助民办”的模式,正在成为建设速度快、国际化特色突出、软件人才教育配套完善的部级软件园。2003年,全市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45忆元,同比增长49%;出口创汇1.2亿美元,同比增长58%。目前,大连成为东北亚信息中心的条件正在逐步成熟。

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和软件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建设数字化视听、车(船)用电子、移动通信、光电子与新型平板显示器、集成电路、工业控制电子、计算机与外部设备、医疗电子等7个产品系列,形成技术支撑、产业规模化和提升传统产业三个层面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格局,以较高层次承接新一轮国际电子信息产品转移。启动实施数字视听、汽车多媒体与GPS导航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新型平板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光电子照明、工业控制电子等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性明显的重要专项,努力提高技术开发和竞争能力。从人才引进、要素配置、体制创新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继续引进国内外高科技企业,进一步支持大显、华录、东芝、松下、佳能、阿尔卑斯、欧姆龙等骨干企业,大力培育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2007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出口70亿美元。

围绕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建设,突出应用软件、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的产业发展定位,建设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加快建设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推进建设大连软件园二期工程。重点支持一批软件龙头企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国际软件大公司落户园区,推动软件产业的规模稳步、快速壮大,同时形成重要的软件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集聚中心。把大连建设成为国际软件名城和东北亚重要的信息服务中心。2007年,全市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

四、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大连的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现已形成一批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大连机车车辆厂是国内最大的内燃机车生产企业;大连机床集团是中国机床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之一,是国内组合机床及自动线生产的行业排头兵;大连冰山集团现已发展为国内同行业最大的工业企业;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国内最大的轴承生产特大型企业;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国重机行业经营规模最大、纳税最多、劳动生产率最高、运行质量最好的企业。为此,大连生产的铁路内燃机车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组合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5.5%;中央空调成套和冷冻冷藏设备成套两大成套系列产品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30%以上,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ZWZ”牌轴承被确认为“中国驰名商标”;大型门吊、桥式和门式起重机等产品在国内处于主导地位。2003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完成产值434.7亿元,同比增长26.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8.2%。

装备制造业是大连的传统优势产业,要加大与国内外优势企业联合和兼并重组的力度,加强传统产业技改项目申报工作,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轨道交通、数控机床、重型机械、柴油机、汽车零部件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一是提升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城市轨道车辆三个系列产品的水平,开拓国内外市场。建设机车配套工业园。推进柴油机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成为国内大马力中速柴油机生产基地。二是重点发展数控机床、航天航空军工联动机床、石化通用设备、机械通用设备、输变电设备、橡塑机械设备等,加快国债贴息技改项目进度,保持国内领先地位;三是重型机械设备,充分利用临港优势,搞好物料搬运机械、大型冶金设备、起重设备、港口装卸机械、环保设备等的生产和开发。依托重工起重、一重、冰山、瓦轴、叉车、互感器等骨干企业,瞄准国家重点建设所急需和替代进口的关键成套设备、岸桥场桥和装卸船机、大吨位叉车、大型挤压造粒机及大型螺杆制冷机组、压力容器、大型环保设备、盾构机等产品,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开发能力和重大装备的成套能力。四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建设引进道依茨技术的大马力柴油机工业园,汽车发动机、子午线轮胎、汽车音响要在为国内重要生产出口基地,在轮胎、汽车发动机、汽车空调、万向节、轴承、车用精制钢材等领域,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固特异、阿尔派、瓦轴、创新零部件等企业发展,形成规模优势。

五、建设船舶制造基地

船舶制造业也是大连的优势产业,大连新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造船企业,也是国内造船企业中唯一进入国际造船企业前30强的企业,它和大连造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所构成的大连船舶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在国内各大城市中位于前列。

大连新船重工是国家90年代按世界先进造船模式设计建设的现代化船舶总装厂和国家认定的大型船舶出口基地。拥有国内最大的15万吨级半坞式船台、20万吨级造船船坞,目前年造船能力75万吨,是国内唯一能建造10―30万吨级超大型油船(VLCC)的企业。大连造船重工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厂,主要建造液货船、油船、成品油船、化学品船、高自动化滚装船。拥有六万吨级、三万吨级和五千吨级船台各一座;万吨级船坞和五千吨级船坞各一座;主要建造6万吨以下的船舶产品。

今后,大连要在国家加快发展造船业政策的支持下,进一步扩大造船规模,增加中高档船舶比重,提高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大型油轮、第五代集装箱船、海上钻采平台、FPSO(浮式生产储油船)、大型滚装船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国主要的造船基地。“十五”期末,完成现有改造项目,两大船厂生产能力达到390万吨,生产组织和设计技术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十一五”期间,再建设两座30万吨级大型船坞及配套设施,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730万吨,VLCC油轮、海上钻采平台、化学品船、液化气船、滚装船、第五代集装箱船、FPSO等成为主导产品,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培育新的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市造船能力达到1000万吨。

第9篇:船舶机械行业市场范文

关键词:江苏;高端装备;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的主题。江苏作为中国第二经济大省和第一制造业大省,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大、做强、做特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于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创新型省份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装备制造业内涵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中国特色概念,通常指的是满足国民经济和安全需要的一个国家内部的设备的总称,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尚无“装备制造业”概念,国外行业分类中的“设备制造”或“机械制造”等行业与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基本吻合。装备制造业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装备制造业仅指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广义的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8大类行业,按照2011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标准,广义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8个大类。

所谓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狭义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仅指《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所包括的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五个重点发展领域。广义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除了狭义装备制造业之外,还包括传统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本文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采用广义的概念。

二、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主导行业优势明显

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产值实现6.4万亿元,其中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总资产分别为19231家、548.32万人、42897.5亿元,约占全国同类指标的39.32%、46.03%、47.62%。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船舶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通信电子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利润占比较高,详见表1。

2.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企业结构不断优化

装备制造业领域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船舶制造业业领域形成以扬子江船业、新世纪造船、中远川崎、中远船务等为龙头的船舶制造企业;专用设备行业形成以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徐工集团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专用设备龙头企业,金属制品、减速机、数控机床、内燃机、航空航天等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行业“小巨人”企业,装备制造业分行业发展速度持续增长。

3.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其中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省产业集群最为集中的领域。经过长期的集聚、集中发展,已经形成多个特色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中的宜兴电线电缆、徐州工程机械、靖江船舶制造、无锡微电子、昆山精密机械、姜堰能源装备、扬中工程电器、泰兴减速机、兴化不锈钢等产业集群先后荣获“全国百佳产业集群”,部分产业集群如造船、工程机械、不锈钢、电线电缆等多次荣获“全国百佳产业集群”,其中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超过千亿,靖江船舶超过500亿。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初步形成常州“轨道交通装备”、无锡“高端专用装备”、扬州“数控成型机床”和扬中“智能电气装备”4个示范产业基地及六合数控机床等9个特色产业基地。数控电火花加工机床、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新型产业集群正在形成,部分产业集群集中了全行业50%以上的产值,如徐州工程机械、靖江船舶、常州轨道交通等,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集约集中化趋势非常明显。

4.初步形成技术创新体系,产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近年来,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年均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的1.3%左右,已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科技研发机构,“十二五”期间累计认定重点装备或关键部件462项,早在2009年-2011年间,仅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立项或实现部级突破,在高端装备制造应用研究领域,国家863项目共21项,支撑项目11项;在重大成果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截止2015年底,累积建成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企业技术示范中心612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科技平台情况见表3: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能力不强,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装备制造企业每年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平均占销售收入的0.93%左右,新产品占总产值只有20.6%。重大发明专利不多,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的不足制约装备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装备制造业虽具一定规模,但核心零部件和关键部件生产基本没有,大路产品多,具有较大技术优势的中高端产品较少。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常州轨道交通产业为例,虽然多个产品保持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在牵引系统产品、电器产品、控制系统产品、内饰产品等方面国内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其中内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但在控制与信号系统,“神系统”的最关键的“10%”,依然受制于国外。

2.零部件产品较多,系统成套设备较少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特点是主要集中于中游,上、下游产品偏少,零部件产品多,系统成套设备和终端产品少。在8大装备制造业行业中,除了船舶制造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程机械、通信设备外,其他行业基本上都分布于零部件制造,鲜有成套系统设备产品。目前,江苏的船舶制造业形成了从船舶零部件、发动机到整船的制造,初步形成了以整体船舶制造出口带动相关零部件生产制造的良好格局,但受制于船舶设计及国外客户的要求,一些关键零部件仍采购外地乃至国外的设备,目前船舶的国内采购率只有50%左右,而日韩船舶企业国内采购率已超过90%。汽车产业集中于钢帘线、齿轮、曲轴、连杆、偏心轴、轴承、转向器、制动器、大型车身冲压件、汽车锁、动力电池、变速箱等零部件,受制于江苏整车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只能与外地汽车业配套,“整机+配套”的产业集群没有形成,成套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江苏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行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不高

2015年江苏8大装备制造业行业实现总产值6.4万亿元,但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中低技术的传统制造业行业,高新技术行业的装备制造业规模较小。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仪器仪表和通信设备及电子计算机行业占比较低,只占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30%左右。装备制造业行业整体外向度比较低,行业出口比例较低,除了船舶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外,其他行业的出口比例基本都比较低,仪器仪表、金属制品只有10%左右,汽车产业只有7%;按产品分对外贸易分,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金工机械、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四大产品分类进口大于出口。这一方面表明江苏装备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另一方面也与这些行业主要集中于零部件生产有关,详见表4。

4.高端人才和技能蓝领工人匮乏

在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中,人才压力已开始日益严峻,一是缺乏具国际视野,掌握了国际核心技术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发展所需的蓝领工人数量和质量缺口开始增加。江苏省的装备制造业大多处于传统制造业领域,如船舶、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这些行业工作条件较差、工作环境较苦,尽管工资较高,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仍然较小,传统装备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蓝领工人断档的问题。三是科研人员流动性较明显,人才持续推力不足。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着培育新人与“挖”人才的难题。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但培育成功时,往往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导致中小企业不愿意花费更多资源去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但“挖”高端人才的成本比较高,难以承担更多高端人才费用,企业研发人才队伍难以形成,制约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和技术水平提高。

5.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基础,还未形成规模

按照国家2012年公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16年《江苏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统计口径,江苏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总产值由2012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4万亿元,“十二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长10.9%。

目前,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在航天航空领域主要集中在南京,产品涵盖从民用小型飞机、轻型发动机、机载设备、机电设备等比较全面的航空产品链;在轨道交通领域,主要集中在信号系统、通信系统、供电与电力保护、售检票系统及相关配件产品等;在海工装备方面有一些海洋钻井平台、超深水钻探石油平台、海洋平台上部模块等产品;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有电力远程控制系统智能电网产品、高端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测试设备、高精度软件控制特种加工机床等产品;在核电配套产业方面,重点产品为核管道、泵阀、压力容器、核电线缆、凝结水处理设备等。

但高端产品只是实现局部突破,尚未出现像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唐山、西安、沈阳等享誉全国的高端特色装备制造基地。总体上看产品以零配件居多,部件少,整机产品、大型产品和成套产品更少。

四、做强江苏高端特色装备制造业的思路和重点举措

根据江苏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基础,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自主创新上的总体思路可以是“传统装备高端化,新型高端规模化”,根据江苏的要素禀赋及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苏中及苏北地区可着重于传统装备制造高端,但同时也应注意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苏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可着重高端装备特色化、新型化发展。

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1.创新驱动:加大技术改造和行业自主创新支持力度

(1)加快以企业为中心的研发孵化器建设。出台政策对企业新成立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进行一次性的奖励,力争全省上规模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都有相应的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鼓励异地跨区域共建产学研研究平台,特别是科教资源匮乏的苏中、苏北地区,政府可扮演红娘的角色,为技术短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

(2)可以尝试研发“外包”,通过组建项目“外包”公众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将难以公关的研发项目进行模块外,引导社会科研人员利于余力进行技术研发,这种做法,由于利用社会闲置的研发资源,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缩短研发的时间。

2.集群带动:推动产业链建设

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以总装企业或关键零部件企业为核心,以分包企业和配套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建设。

(1)可依托骨干企业,按照“专、精、特、优”的要求,在全省建成若干个产业链完整、各具特色的重点工业园区。苏南地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航天航空、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高精度机床等产业集群。苏中地区重点发展海工装备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靖江船舶(游艇)科技产业园、南通的“双高”国家船舶出口基地;苏北地区重点发展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业集群高端化。

(2)培育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强化产业的引领和协作体系。重点培育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制造、智能装备的龙头企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3.品牌引领: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江苏制造品牌

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业江苏品牌战略,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让江苏制造成为高端装备制造的代名词。

(1)推动由扶持项目向扶持项目、品牌并举转变。根据规划指引,对发展对象的技改、新建、扩建项目,在规划、预算时要有品牌规划预算;在政策、资金扶持时,要明确扶持品牌的资金比例,专项用于品牌宣传。

(2)建设品牌特色园区。在现在园区内辟专用区,或在较为成熟时设立新区。在园区内,对品牌产品实现优惠政策,加大对品牌产品的招商引资力度。

4.联动强化:建立政府采购联动机制

江苏市政府或事业单位审核或批准的项目,可优先选用本土供应商;如果江苏没有类似企业,应规定中标企业的产品中在江苏的采购比率;对大型工程项目,应鼓励江苏本土企业承担总承包商,以成套设备带动江苏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如政府在上马污水处理、大气治理、固体废弃物等市政工程时应优先考虑江苏本土的节能环保制造企业,在采购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时应对车辆的江苏本土采购率加以限定,鼓励中标企业的本土采购。对江苏目前暂未能提供且需求量比较大的高端设备,可考虑采用捆绑销售或合作的方式,引导外商同本地企业合作。

5.人才支撑:大力实施“装备制造业人才战略”

为破解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制约,应大力推行“装备制造业人才战略”。

(1)加大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性或前瞻性视野领军人物的引进力度,如可选择实施类似“”和江K省“双创人才计划”这类举措。

(2)大力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推行各种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分配机制,促进学科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融合,形成人才集聚高地。

(3)通过校企融合的方式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产学研合作、技师研修、名师带徒、技能竞赛等多种途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技术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级复合“蓝领”技工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宗宝.经济转型背景下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1).

[2]赵红.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升级的路径选择[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4(10).

[3]刘敏.基于主导产业标准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识别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10).

[4]王德鲁.装备制造业升级与产业聚集的互动机理和模式选择[J],经济管理,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