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震防控措施范文

地震防控措施精选(九篇)

地震防控措施

第1篇:地震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字】房屋建筑;施工;技术

1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要求

技术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技术层面来讲,有效的、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是建筑项目管理创新活动中的基本要求。同时,采用合理、有效、先进的技术方法也是一个建筑施工企业自我提高的保证。所以说,有效加强技术创新,积极采用科学、先进、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是有效提高企业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水平的前提。除了采用先进的技术外,建筑企业还可以通过采用新装备、新工艺和新材料、不断完善建筑施工管理技术和手段,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近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当今的工程技术日新月异,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牢牢把握当今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脉搏,依据《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09号)、《建设部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细则》(建科[2002]222号)和实施《建设事业“十一五”重点推广技术领域》(建科[2006]315号)的要求,以科技为支撑,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科技问题、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加强对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新型建筑结构施工技术与施工及质量安全技术、信息化应用技术等重点推广技术领域的研究,不断实现技术革新和创新,从而走向企业的健康发展之路。

2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若干问题

2.1地下室防渗漏处理技术

2.1.1引起地下室渗漏的原因有:

1)地下室外壁不可避免地有多种管道穿过,而未采取措施; 2)地下室防水砼常常也是大体积砼,未采取有效措施而出现裂缝;3)平面尺寸较大,未设置后浇带;4)砼中的施工缝、止水带、后浇带部位施工处理不当引起渗漏;5)地下室底板与墙板部位施工时,砼错位振捣引起接口根部不密实引起渗漏。

2.1.2在宏观上我们要重视以下方面:

1)水文环境分析,主要了解地下水动力性质,水流类型。土的渗透系数,估算水的渗透压力。2)地下室墙板周围地下管网,有无渗漏现象。3)注意深坑支护与地下室之间空间的回填,避免由于回填不密实,造成地下室外墙存在水廊。

2.1.3在微观上我们重视各种防水措施、方法,材料的控制和检验。

根据我们多年管理经验,地下室防水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刚柔结合,多道设防。所谓刚性防水是指利用结构自防水和刚性材料防水层防水。柔性防水是指铺设各种卷材、涂料进行防水。在防水方案确定下来后,防水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防水材料优劣及施工工艺质量,这也是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着重控制的两个环节。

1)刚性防水材料质量控制

刚性防水材料目前采用较多的是掺入减水剂、引气剂、密实剂、微膨胀剂的防水砼,减水剂对水泥具有强烈的分散作用,并释放出凝聚体中的水,在满足施工和易性的前提下可大大减少用水量,使砼硬化后的孔结构分布情况得以改善,从而有效提高砼密实性及抗渗性。

2)柔性防水材料质量控制

目前市场上的柔性防水材料品种多,质量优劣不等,材料的质量是影响柔性防水的效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

(1)所用防水材料质保书、自检报告齐全;

(2)所用防水材料必须经过质监站指定的检测部门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用于工程。

2.1.4防水施工的质量控制

1)底板防水

①地下室底板接近于大体积砼,防止温度裂缝及收缩缝的产生是质控的重点所采用的措施在大体积砼施工质量控制中有详细阐述。②应根据地质情况和设计要求合理设置必要的碎石垫层上设垫层,砼垫层上可再设一道防水层。③后浇带需设置止水片,并应增设附加防水卷材,尽可能避免施工缝的薄弱部位产生渗漏。

2)侧墙防水

①地下室侧墙防水,首先应重视砼的自防水,施工中应严格控制砼坍落度,尽量减少用水量,掺用合适的外加剂,可将水灰比降至0.3以下,加强砼振捣保证砼的密实;砼终凝后,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做好养护工作,防止产生收缩裂缝。②侧墙模板的对拉螺栓杆设置不宜过密,对拉螺栓应设置止水片,止水片不宜小于4CM×4CM,拆除不宜过早。③对于侧墙防水尚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在砼自防水基础上,再做柔性防水层。

2.2房屋建筑抗震措施

在对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除要考虑概念设计、结构抗震验算外,历次地震后人们在限制建筑高度,提高结构延性等方面总结的抗震经验一直是各国规范重视的问题。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消震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方向。而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2.3房屋建筑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2.3.1进场检验

进厂检验就是在钢筋进场时,应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的规定按照进场钢筋的数量、品种、级别、规格等因素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和重量偏差检验,以此来确定其是否符合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规定,不符合规定的钢筋严禁入场使用。

2.3.2加工安装检验

钢筋经进场验收合格后即进行钢筋的加工,加工中主要是根据设计图纸、规范及相关图集的规定进行断料、配料。断料前首先要确定钢筋的连接方式,其次要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锚固长度、保护层厚度,最后根据设计图纸及规范的要求进行断料加工。钢筋的安装就是指对柱、梁、板、墙等部位钢筋的安装。这个过程一定要核对规格、型号、品种和间距,确保钢筋安装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控制的准确。

2.3.3焊接涂刷

钢筋工程必不可少地要进行焊接,但是为了保证其质量,在焊接时又必须保证焊缝表面的美观,做到无裂纹、焊瘤的遗留,焊缝无气孔、夹渣、弧坑裂纹;涂刷构件时要在构件表面无毛刺、焊渣、水、油污等异物的前提下进行涂刷,不论是遍数还是厚度都要符合设计的要求。

2.4混凝土配比问题

在进行混凝土配比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的计量和拌合,保证适当的坍落度,特别要注意的时候在钢筋分布比较集中的部分要采用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同时采用分层振捣的方式进行密实;在预留孔的两侧要保证同时下料,防止发生漏振;砂石中如果混有粘土块或者其他杂物进入混凝土内要及时做好清除工作。

第2篇:地震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词】:抗震设防类别;乙类建筑;性能水准;框架-剪力墙

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经常接触到的普通建筑,自1989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1989以来,均应达到“多遇地震不坏,设防烈度地震可修和罕遇地震不倒”的设防目标,上述设防目标可保障:房屋建筑在遭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不致有灾难性后果,在遭遇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实现生命安全的目标。

相对于上述普通建筑,本文想要讨论的是某些特殊要求的建筑,其设防目标要求高于一般的普通建筑,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中的相关条文规定,该建筑的抗震设防等级为“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建筑),包括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1.项目概述

某建筑总高度42m,所在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7度,地震加速度0.10g,地震分组第三组,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2层,地上8层。地上部分1~3层为裙房,主要功能为办公室、大会议厅、多功能厅、密集资料库等,层高4.8~6.0m;4~8层为L型塔楼,主要功能为标准客房,层高3.9m。隔墙采用砖砌体材料,有较大面积玻璃幕墙,顶层与外部较大体量的装饰性钢构架相连。房屋要求在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

2.项目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分析

2.1性能目标的简述

建筑抗震性能目标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的“三个水准”为抗震设防基本目标。具体来说即为:

(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7度的多遇地震(地震重现期50年)影响时,结构在地震后基本完好,一般不需要修理即可继续使用,人们不会因结构损伤造成伤害,可以安全出入和使用。

(2)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7度的地震(地震重现期475年)影响时,结构在地震后基本完好,仅个别构件轻微裂缝,一般不需要修理或稍加修理即可继续使用,人们不会因结构损伤造成伤害,可以安全出入和使用。

(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7度的罕遇地震(地震重现期1600年)影响时,结构在地震下发生明显损坏,多数构件中等损坏,进入屈服,有明显的裂缝,部分构件严重损坏,但整个结构不致于倒塌,也不发生局部倒塌,人员会受到伤害,但不危及生命安全。

2.2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因为本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按《抗规》3.10.3条第2款,选定了高于(一)中所描述的抗震设防基本目标,对设防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建筑抗震性能设计的要求,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抗震性能设计。

2.2.1承载力性能设计

《抗规》附录表M.1.1-1结构构件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承载力参考指标示例

本建筑设计时,建筑结构主体选用性能3进行设计,重要部位(如:裙房顶层和塔楼首层的竖向构件)选用性能2进行设计。

2.2.2变形性能设计

《抗规》附录表M.1.1-2结构构件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层间位移参考指标示例

本建筑设计时,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普通建筑,其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θe]为1/800,最终控制该建筑在小震下的变形<1/1400,中震下的变形<1/400,大震下的变形<1/200。

3.设计方法及措施

本建筑设计时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规定和要求,以及上述关于性能设计的要求,进行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和结构弹性变形验算,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主体结构承载力计算时,采用7度(0.10g)第三组下的多遇地震作用,进行计算配筋。抗震措施选用时,结构抗震等级提高一度,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部分抗震等级二级,剪力墙部分抗震等级一级。

(2)重要结构部位承载力计算时,采用7度(0.10g)第三组下的设防地震作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224,约为7度(0.10g)时多遇地震αmax=0.08的2.8倍,约小于8度(0.30g)时多遇地震的max=0.24]。

(3)主体结构变形控制计算时,采用7度(0.10g)第三组下的多遇地震作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08),控制最大层间位移角要远小于1/800的弹性变形极限,为建筑物内人员在地震时提供最大舒适度,并保证砌体填充墙的安全以及电梯运行的安全性。

(4)主体结构变形控制计算时,采用7度(0.10g)第三组下的设防地震作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224),控制弹性最大层间位移角<1/400。

(5)主体结构变形控制计算时,采用7度(0.10g)第三组下的罕遇地震作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50),控制弹性最大层间位移角<1/200。

(6)抗震构造措施选用时,结构抗震等级提高一度,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部分抗震等级二级,剪力墙部分抗震等级一级。

(7)砌体填充墙设计时,按抗震等级提高一度(8度)选用。墙体拉接筋通长设置,采用较严格的构造柱布置措施。

(8)采取的其他结构加强措施。

1)在建筑周边适当增加剪力墙的设置,减小结构的平动及扭转位移。

2)竖向刚度变化处(地下室顶板和裙房屋面)加强梁板截面及配筋,提高关键部位的强度和延性。塔楼平面L型转角处,加强楼板截面及配筋。

3)增加竖向刚度突变处上下楼层的剪力墙配筋,提高薄弱部位的第一道防线抗侧力构件的强度和延性。

4)加大底部加强区墙体边缘构件的配筋,并从严控制剪力墙的轴压比,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延性。

5)提高女儿墙等屋顶附属物的牢固性。

(9)其余相关专业采取的加强措施。因为该建筑在地震时使用功能不中断,仅仅只是结构专业提供更为可靠的房屋结构抗震性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专业均在设计时考虑到地震工况下的特殊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保证其功能不中断的设计目标:

1)建筑引入的供电线路,应为两路独立的外线,并具备楼内应急电源。

2)建筑装饰结构的幕墙体系,应具备更高的强度和适应结构主体变形的能力。

3)建筑装饰结构的外墙饰面材料,应尽量采用新型轻质板材,避免采用自重较大且脱落易伤人的石材,加强饰面连接件的强度及适应结构主体变形的能力;脱落容易伤人的饰面材料避免布置于主要疏散通道进出口上方,最大限度保证高烈度地震下的人员安全。

4)顶棚连接件、附属构件如标志及广告牌等的连接件应具备更高的强度和适应结构主体变形的能力。

5)进出建筑物的管道应采取措施适应结构主体变形的能力。

6)电梯应具备地震时就层,具有备用电源等特殊功能,其支撑结构、导轨、支架、轿箱导向构件具备更高的可靠性。

7)避免采用悬挂式灯具。

8)较高的柜体应采用措施固定于墙面。

4.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乙类建筑设计之初,首先需要明确其有别于普通建筑的性能水准目标,根据性能水准目标,确定承载力设计时选用的地震力,确定不同地震作用下对房屋整体变形能力的控制指标,在此基础上才能明确建筑选用的结构形式和极限高度。同时,项目投资方和设计人员也必须明确这样一个观点,所有安全性、可靠性的提高,都是基于很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投入的前提下的,性能目标越高,其经济性越低,不能盲目的提高控制指标的要求,盲目的追求更高的性能水准。需要设计人员在满足功能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更准确的控制,实现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平衡。

【参考文献】:

第3篇:地震防控措施范文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断裂带十分的活跃。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浙江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市区。而我国的抗震技术也从起步阶段到全面综合发展的阶段,并取得巨大的成就。

施工质量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环节,没有施工质量的保证,再好的抗震技术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圈梁、构造柱、防震缝更是建筑结构中重要的防震措施。本文结合实践,对圈梁、构造柱、防震缝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应措施进行阐述:

一、圈梁、构造柱、防震缝存在的问题

1、圈梁,它的主要作用有:增强纵、横墙的连结,提高房屋整体性,在施工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1)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宽度一般同墙厚,高度根据工程要求进行设计。可是在施工中会出现圈梁截面被任意缩小的现象,这是由于工人在施工时用砖或木方在圈梁内作支撑,从而减小了圈梁的有效截面,也降低了混凝土有效的强度。

(2)圈梁在窗洞口等部位出现截断,但未按构造要求设置搭接圈梁,使圈梁不闭合。

(3)圈梁箍筋间距大于规范的要求,并被错误理解成保护层厚度为箍筋外皮到混凝土外皮的距离,而保护层应从主筋外皮算起。

(4)圈梁在位于房屋转角或内外墙交接处时,钢筋的搭接方式错误,出现不满足锚固长度要求的现象,而监理人员检查不到位,隐蔽验收记录流于形式。

(5)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出现加大圈梁的布置间距,并超出规范规定圈梁间距的要求。

2、构造柱,构造柱对砌体墙主要起约束作用,使之有较大的变形能力和延性,在施工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1)箍筋绑扎松散 、歪斜,而间距不符合图纸的设计要求,且不按规定加密,弯钩长度及角度不规范。

(2)放线或砌筑时,上下楼层轴线位置偏差,造成柱筋上下错位,以致于不得不采取弯折措施,其结果是构造柱轴心偏位,违反了规范要求,严重影响了抗震功能。

(3)拉结筋放置不规范,表现为长度不够,拉结筋的布置沿高度不均匀或间距过大,超过规范要求。

(4)钢筋搭接不规范,在施工时没有按照图集规定的位置进行搭接,且搭接长度小于图集规定的数值,甚至出现钢筋单端弯钩或两端不弯钩的情况,钢筋锚入顶圈梁的长度不够。

(5)构造柱与墙体的马牙槎留置不规范。施工单位忽略了马牙槎在混凝土浇筑中形成的伸入砖墙内的连接作用。所以马牙槎时有时无,槎口高度深度不一。

(6)浇筑混凝土时,采用整层高浇筑,且不控制塌落度,骨料级配,不能确保构造柱的质量,使构造柱下部的混凝土离散,骨料堆积根部或因振捣不密实,造成构造柱根部出现严重露筋及缝隙带渣层。

(7)新老混凝土结合不良:《规范》规定新老混凝土接槎处须用水冲洗、润湿,再铺一层1-2cm厚与混凝土同标号的水泥砂浆后,方可继续浇筑混凝土。而实际施工时这项工序往往被取消,即使有措施,也未铺水泥浆,致使新老混凝土界面结合不良,形成暗缝内伤。

(8)根部清理不净:很多施工现场不留清扫口或清理不净,结果是层层柱根隔层,整个构造柱实质是一个多处断条的钢筋连体柱 ,这样柱子不但起不到抗震作用。反而破坏了墙节点处的整体性。

(9)砌体砂浆不清理,构造柱中有碎砖块。浇筑后相当于减少了构造柱的有效截面尺寸,也易出现蜂窝、麻面、孔洞甚至柱筋外露。

(10)构造柱与圈梁相交处缺箍筋,且截面相同时,构造柱纵筋未套在圈梁纵筋的外侧。出现构造柱截面大小不一,瓶颈现象,影响构造柱受力,因圈梁截面变化的负面影响小于构造柱,所以宜增大圈梁保护层而不宜改变构造柱截面。

3、防震缝,防震缝的主要作用是为防止地震使房屋破坏,用防震缝将房屋分成若干形体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部分。在施工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施工时缝内常掉进碎砖块、混凝土块等杂物,不及时进行清理、使地震时防震缝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施工人员抗震意识薄弱,目前建筑企业施工人员流动性大,专业知识不全面,有的施工人员认识不到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忽视了施工质量。

2)、管理人员技术交底不详细,使施工人员即认识不到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也造成了专业知识方面的缺陷,从而在施工中造成了工程隐患。

3)、监管人员对抗震构造措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施工质量监管不力,隐蔽工程验收流于形式。

三、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对应措施

施工单位应重视建筑抗震,严格按图施工不得擅自变更设计图纸,并严格遵守施工规范和相应的图集以及地方有关质量通病防治的规定,避免出现施工的质量问题。

(1)各层在施工前,应严格控制柱子的轴线偏差,使上下层轴线偏差保持在规范规定的允许范围内,这样做的原因是防止出现构造柱主筋上下错位而强行弯折从而减少房屋抗震性能的现象。

(2)拉结筋:应按每个楼层所需要数量事先制作拉结筋并放在操作现场,并做好防水防潮湿的措施,保证随用随拿,防止漏放,同时质量部门和监理部门相关人员应加强对拉结筋放置的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钢筋下料准确,搭接方式、长度,锚固方式应严格遵守规范、图集、图纸的要求 ,在施工时要注意防止箍筋间距不均,歪斜滑移,按照规定把箍筋绑扎牢固。

(4)混凝土浇筑时应根据浇筑高度,控制混凝土塌落度、振捣方式,骨料粒径,尽量采用商品混凝土。在支模的时候,加强对模板的加固工作,不使用砖块或木块在圈梁内做支撑。振捣的时候不跑模,不漏振。

(5)浇筑前,清扫构造柱,圈梁内垃圾,正式浇筑前,用清水冲洗底部,尤其是构造柱。

(6)严格控制砌筑质量,保证构造柱轴线与墙体一致,保证圈梁截面高度符合设计。马牙槎应符合规范先退后进,随时清除凸出的砂浆。

第4篇:地震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需求不断增多,使得建筑的高度不断加高,形态愈加复杂,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也趋于多样化。我国作为一个多震国家,结构设计中应注重抗震设计,良好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措施至关重要。抗震设计中,要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抗震构造措施是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针对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和抗震措施,在结构设计与建筑施工中,应熟悉各种结构设计的抗震构造措施。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地震作用越大,房屋抗震要求越高。不同设防烈度和场地上,结构的实际抗震能力会有差别,结构可能进入弹塑性状态的程度不同。震害表明,未经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7度区只有个别构件破坏,8度、9度破坏增多,因此,对不同设防烈度和场地可以有明显差别。结构的抗震能力主要取决于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性能,主、次要抗侧力构件的要求可以有区别。如框架结构中的框架与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应有所不同。房屋越高,地震反应越大,其抗震要求越高。综合考虑地震作用,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划分抗震等级进行抗震设计,可以对同一设防烈度的不同高度的房屋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设计;对同一建筑物中结构部分采用不同抗震等级。

三.影响建筑抗震的因素分析

1.建筑抗震取决于所选取建筑结构形式

为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目标,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取消了砖混内框架结构,提高了砖混结构建筑的设计要求。目前普遍使用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三种结构形式中,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最为突出,剪力墙次之。单纯的框架结构造价虽然抗震性能不如前两种,但其造价较低,施工技术成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结构形式。根据建筑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对于建筑抗震意义重大。

2.建筑抗震取决于适宜的抗震措施

在场地类型不同的情况下,抗震措施主要由建筑的不同等级决定。在确定建筑等级及场地类型之后,将先进的抗震理念和系统的分析计算纳入到抗震措施设计中,即可改善建筑抗震设计,提高建筑抗震效果。

3.影响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

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取决于场地选择、施工质量等其他因素。建筑工程场地选择不当等造成施工质量下降,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造成重要影响。选择建好的工程场地、加强施工质量监督,对于提高建筑抗震性能是十分必要的。

四.建筑抗震设计具体分析

抗震设计的重要基本要求就是要确保房屋基础构造的延性设计要求得以保证,能够在建筑结构延性问题上设立多道防线,以此才能避免建筑结构脆性过大造成的构造强度失衡、失控的现象发生,从而影响其抗震性能及成果。因此,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把握。

1.周全考虑房屋建筑选址问题在房屋工程项目立项之初,就要周全考虑好能够发挥抗震成果的选址问题,如健全周到考虑好土体结构、地质、地貌等问题,并要预测分析地震活动发生时建筑构造的承受能力,且要记录相关技术资料档案中,待实地考证时能够综合评价。此外,还要避开影响建筑构造抗震效果发挥的不利区域、地段等,当避无可避时应当立足实际采取合理控制措施

2.加强建筑构造规划研究

由于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本身会发生应力过于集中、突破塑性变形弹性极限等的可能,进而形成结构抗震薄弱部分。因此,建筑构造设计应能保证建筑结构延性、安全度、以及选取合适的建筑平面、剖面进行设计,既要保证建筑结构强度稳定,又能避免建筑脆性过大而延性过小的负面现象发生。

3.保证地基与基础设计要求当房屋项目工程的地基土体为粘性土、软土、液化土、以及不均匀沉降土时,应当评估好地基的基础沉降是否在预控范畴之内,是否发生严重不规则沉降现象,从而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控措施。

4.满足建筑构造体系设计要求

抗震性能价值体现是建筑构造体系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构造设计上就要综合分析、周全考虑、能够统筹把握好各项综合因素。如考虑好抗震防御等级、抗震强度控制指标、项目建设场地、以及基础地基处理、供应材料的质量体系要求、现有技术规模等问题。

5.确保建筑构造的构件要求

(一)房屋建筑工程的结构基础构件设计应当满足相关规程标准、要求,如混凝土的圈梁、构造柱、芯柱、或者配筋砌体等的质量建设体系要求就必须能够保证。

(二)要保证混凝土结构合理设计,在建筑的具体结构构件应能具备尺寸合理、纵向承重钢筋及箍筋的强度达到设计标准,目的是控制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发生的可能,以及防止钢筋屈服而引起的构件塑性变形遭受破坏发生。

(三)钢结构建筑施工时能够保证其构件尺寸、规格、数量合理,进而才能避免整体构造抗震成果发挥不利、结构失稳的现象发生。最后,还要周全考虑好建筑构造构件之间的链接、衔接性的体现,控制好构件节点的稳定性,保证其在地震发生时的塑性破坏能够晚于其他结构构件,进而才能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与安全度。

五.建筑结构设计抗震关键措施和设计方法

1.建筑结构抗震措施要点

(一)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要从建筑的全局出发,全面考虑各种建筑部位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每个部分的构件,保证每个部件之间的契合,促使每个部件或者是若干部件组合起来可以完成某一特定的设计要求,满足一定的现实需求,同时,通过抗震设计,使得每个构件都可以具有相应的承载力,当地震来袭,每个构件都可以有着一定的次序先后破会,整体组合构件将会有着更强大的承载力和柔性,从而延缓地震破坏的速度,消耗爆发的能量。增强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

(二)要严格选择地基选址,地基选址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因此,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要科学避开山嘴,山包,陡坡,河流等不利因素,要本着坚硬,牢固,平坦,开阔的选址原则。亲身实地,利用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地质勘探,山石水土监测,并取样论证,科学严谨分析。力求使得整个地基牢固可靠,地质稳定无渗漏,无坍塌,无暗河,无熔岩,无火山……从而保证整个地基不会因为承载而发生小范围的坍塌。影响到整体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设计。

(三)采用合理的建筑平立面。建筑物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其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建筑布局简单合理,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通过无数次的实验表明,简单、规则、对称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强,对延缓地震烈度范围延伸,消耗地震的能量,减少地震对整体结构的破坏,而且,对称结构容易准确计算其地震反应。

(四)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关键问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不同结构的抗震结构体系的承载力受到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以及建筑材料、施工条件、经济条件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因此房建结构抗震设计要综合考虑,做到科学选择,严谨设计。

(五)结构良好的延性有助于减小地震作用,吸收与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结构倒塌。因此,结构设计应力求避免构件的剪切破坏,争取更多的构件实现弯曲破坏。

六.结束语

因为涉及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是目前建筑结构设计界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之一。因此,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把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要求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避免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及财产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国莹.建筑结构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措施初探[J].建筑结构,2011,(08)

[2]吴智,李贵男,段壮志.民房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分析与抗震措施探讨[J].山西建筑,2012(10).

[3]高利学.浅谈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抗震结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3)

[4]黄星敏.房屋震害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

第5篇:地震防控措施范文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要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科学抗击灾害,以科学观念来搞好地震防范工作,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近期工作日程。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及防震减灾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宣传,思想重视、组织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到位。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真正把防震减灾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

为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招商局成立以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及各科室科长为成员的防震减灾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局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协调、灾情上报、信息传达等工作。

二、认真排查,防患未然

对各科室、会议室等办公场所进行排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进行重点排查,排查出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短时间不能处理的,要将人员进行有序疏散,撤离到安全地带。

三、搞好宣传,稳定民心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局学习防震抗震知识,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必须坚持科学的防震减灾工作原则,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在工作中防止地震信息处置不当而引起不安;要防范谣传,一旦发生要立即采取措施迅速予以平息,保证干部职工的情绪稳定。

四、灵通信息,严肃纪律

对防震减灾工作要实行定时上报制度,每日下午5时汇总上报当天防震减灾工作情况。保持信息畅通,保证24小时开机,并上报固定电话联系方式。同时,要加强值班,安排每日值班人员,严肃纪律,密切关注动态,一旦发生震情及时上报,快速防范。

局领导小组负责人要对防震减灾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对防震减灾工作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的干部职工坚决予以批评、教育。

五、防震减灾工作要点

1、迅速了解汇总震情、灾情,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2、采取措施做好次生灾害防御工作,加强控制,防止灾害扩散,减轻或清除污染危害,确保机关干部职工生命财产安全。

3、及时了解、收集宏观异常,捕捉更多的地震前兆信息,并及时上报。

第6篇:地震防控措施范文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为使公司各部门在地震突发时,高效有序地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做好本公司人员的抢救、次生灾害源的控制、基本生活用品供给、灾后安全保障等。

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X县应急管理局关于《x年防震减灾宣传周宣传活动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公司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公司各部门,在县政府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或发生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后的应急阶段。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立即按照本预案采取紧急措施。

二、地震应急分类。

地震分为有感地震、一般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三类。

x、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指震中区人走动不稳,家具翻倒,大多数房屋破坏,道路损坏,通讯电力设施遭破坏,地震震级在x.x以上,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地震。

x、一般破坏性地震是指受当地地震的影响,震区人群惊慌,大多农舍损坏,部分破坏,地震震级在x.x-x.x级,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或少量伤亡的地震。

x、有感地震是指受当地地震影响,人们普遍有震感,震中区室内物品震落、农舍掉瓦、墙壁有微裂缝,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或有轻微经济损失的地震。

三、地震应急工作机构。

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包括平时应急准备、临震应急和震后应急三个阶段。为及时、有序地做好地震应急工作,成立XX有限责任公司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当遭受破坏性地震袭击时,该领导小组即自动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组长即为总指挥,当情况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时,由副组长出任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公司防震减灾领导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公司各部门防震减灾工作,研究部署各项防震减灾和应急准备工作措施,督促检查落实情况,研究决定重大问题。

(一)、防震减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

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x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如领导组成员因工作调动不担任原职务时,则由接替人员替补。

(二)、防震减灾领导组的主要职责:

x、震前应急时期的主要职责

负责制定x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对防震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部署的协调,检查督促各项震前准备工作及应急措施的落实。

x、震后抢险时期的主要职责

(x)及时了解、收集、汇总公司各部门震情、灾情以及应急工作情况。并负责与上级有关应急机构之间的联系。

(x)调查、了解、评估、汇总公司各部门应急工作开展情况,及时上报公司领导及上级政府等应急机构。

(x)收集、汇总、上报有关抗震救灾相关信息、新闻等。

(x)负责小组日常事物。

(三)、防震应急机构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x、防震减灾领导组办公室组成及主要职责:

办公室主任:x(工程与环保部)

组成部门:工程与环保部、餐饮部、温泉部;

主要职责:在公司防震减灾领导组领导下实施本预案。负责与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州地震部门和有关部门保持有效的联系,保障通讯畅通。收集汇总报告震情、灾情及救灾情况,及时传达领导组的各项指令,确保迅速实施。

x、抢险救援组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组长:x(公司总经理)

组成部门:公司各部门

主要职责:在公司防震减灾领导组领导下实施本预案。按应急预案,有秩序的组织全公司人员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抢救和安置伤员,对本公司的易于发生次生灾害源的控制、排险工作和治安保卫工作。

x.条件保障组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组长:x(工会主席)

组成部门:工程与环保部、财务部、后勤部;

主要职责:在公司防震减灾领导组领导下实施本预案。负责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物、重要设施、重要设备的加固维修。震后的物资供应、震害鉴定、修复和重建方案,组织临时性避震棚的搭建工作。

四、临震应急反应。

州、县人民政府或地震预报部门地震临震预报后,即宣布进入临震应急期。公司应根据预报地震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启动应急预案。

(一)、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进入临震应急工作状态。

及时召开会议,安排布置应急准备工作。

(二)、实施应急值班制度,密切关注有关部门的震情变化信息,随时了解、掌握震情变化。

(三)、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要利用景区绿地、广场、停车场和其它空地设立应急避难场所。

(四)、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物资、运输工具等)。

(五)、加强与上级防震减灾指挥部的信息联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平息地震误传或谣传,保持公司稳定,保证抗震减灾工作有序进行。

五、一般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

一般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公司防震减灾领导小组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统一领导和协调地震应急工作。

x、迅速了解汇总震情、灾情,及时向上级防震减灾指挥部门报告。

x、及时了解、收集宏观异常,捕捉更多的地震前兆信息。

x、采取措施做好次生灾害防御工作,加强控制,防止灾害扩散,减轻或清除污染危害,确保公司职工生命财产安全。

x、迅速组织公司各部门人员进行人员、物资的抢救和抢险工作。

六、严重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

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公司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应根据地震应急预案,立即将震情、灾情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并成立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在上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x、及时收集震感范围、影响程度等震情、灾情,并上报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防震减灾机构。

x、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震情、灾情,并根据灾情提出进行紧急支援的请求和应急工作建议。

x、公司领导迅速召集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紧急会议,通报震情、灾情;决定启动公司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工作,并先期做出以下反应:

A、人员抢救。在组织公司人员进行人员抢救的同时迅速与上级防震减灾指挥部取得联系,并争取武警部队的支援,抢救被压埋人员。

B、物资供应保障。明确可满足本部门职工总人数x/x的人员三天内的食品和生活简易品等的来源渠道与管理方式等。

C、医疗救护保障。组织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D、治安保障。组织有关人员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E、应急资金保障。财务部门筹备、组织应急资金。

第7篇:地震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问题;

0.引言

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建设用地的日趋紧张和城市规划的需要,使高层建筑得以快速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材料出现和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普及和结构分析等新科技水平的提高,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高层建筑的发展也对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地震灾害,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地震作用影响因素复杂,目前尚没有精确的抗震计算方法,规范给出的计算方法也是半经验半理论的计算,但在楼层的设计中,对于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采用了各种措施来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本文将从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常见的问题以及提高抗震性能措施三个方面对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进行阐述。

1.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1)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①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柱(墙)”的原则;②对可能造成结构的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③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2)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由于每次强震之后都会伴随多次余震,因此在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过程中若只有一道设防,则其在首次被破坏后而余震来临时其结构将因损伤积累而倒塌。因此,建筑物的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在地震发生时由具有较好延性的结构构件协同工作来抵挡地震作用。当遭遇第二设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时,结构屈服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结构具有相当的延性能力不发生不可修复的脆性破坏。当遭遇第三设防烈度地震即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度的罕遇地震时,结构虽然破坏较重,但结构非弹性变形离结构的倒塌尚有一段距离。不致倒塌或者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从而保了人员的安全。

(3)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①构件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分析是判断薄弱部位的基础;②要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的比值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部位)的比值有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③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承载力的协调;④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

2.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常见的问题

(1)工程地质勘查资料不全

在设计初期,设计人员应该及时掌握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但是往往在设计过程中,却没有建筑场地岩土工程的勘察资料,就不能很好的进行地基设计,给建筑物的结构带来安全隐患。

(2)建筑材料不满足要求

对于材料而言,我们要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地震对结构作用的大小几乎与结构的质量成正比。一般说在相同条件下,质量大,地震作用就大,震害程度就大,质量小,地震作用就小,震害就小。所以,在建筑物的楼板、墙体、框架、隔断、围护墙以及屋面构件中,广泛采用多孔砖、硅酸盐砌块、陶粒混凝土、加气混凝土板、空心塑料板材等轻质材料,将能显著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建筑物本身的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物如果平面布置复杂,致使质心与刚心不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产生扭转效应,则会加剧了地震的破坏作用,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中有不少这样的震害实例。台湾9.21地震中,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结构平面不规则,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严重扭转效应而破坏倒塌,同时撞坏相邻建筑上部的阳台。

(4)平面布局的刚度不均

抗震设计要求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宜规正、对称,建筑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否则应考虑其不利影响。但有的平面设计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一边进深大,一边进深小;一边设计大开间,一边为小房间;一边墙落地承重,一边又为柱承重。平面形状采用L、π形不规则平面等,造成了纵向刚度不均,而底层作为汽车库的住宅,一侧为进出车需要,取消全部外纵墙,另一侧不需进出车辆,因而墙直接落地,造成横向刚度不均。这些都对抗震极为不利。

3.提高抗震性能措施

(1)选择合理结构类型

在高层建筑中,其竖向荷载主要使结构产生轴向力,而水平荷载主要使结构产生弯矩,随着高度的增加,在竖向荷载不变的情况下,水平荷载作用力增加,此时竖向荷载所引起的建筑物侧移很小,但是水平荷载参数的侧移就非常大,与高度层四次方变化,因此在高层建筑中,主要对水平荷载进行控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在满足建筑功能及抗震性的前提下,选择切实可行的结构类型,使其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目前大多数的高层建筑都采用了钢混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空间整体性好,材料资源丰富,可组成多种结构体系。但是其变形能力差,造价相对较高,当场地特征周期较长时,容易发生共振现象。

(2)减小地震能量输入

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高层建筑结构要求结构的变形能力满足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要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除了控制构件的承载力外还应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极限值或位移延性比, 然后根据构件变形与结构位移的关系来确定构件的变形值,同时根据截面达到的应变大小及分布来确定构件的构造要求,选择坚硬的场地土来建造高层建筑等方法来减小地震能量的输入。

(3)减轻结构自重

对于同样的地基条件下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若减轻结构自重则可相应增加层数或减少地基处理造价,尤其是在软土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这一作用更为明显,同时由于地震效应与建筑质量成正比,而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大重心高等特点,在地震作用时其倾覆力矩也随之增加, 因此, 为了尽量减小其倾覆力矩应对高层建筑物的填充墙及隔墙尽量采用轻质材料以减轻结构自重。

5.结语

总之,面对中国的高层建筑抗震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限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财力、物力,探讨、研究有效的建筑抗震措施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于此同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规范力度,发挥好对高层建筑防震措施的检查、检验效力。

参考文献

[1]陈天华.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16:42.

[2]熊荣.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3:255.

第8篇:地震防控措施范文

键词: 结构设计;建筑施工;规范要求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建筑设计的要求为基础,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和结构体系,同时进行结构分析和评估,然后以分析结果和相关结构设计的规范为依据,进行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是工程师的语言,工程师的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施工图纸来表达,施工图纸是施工人员进行施工的主要依据,关系到施工的质量和效率,也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绘制施工图纸时,必须保证图纸的表达正确、规范、简明和美观,以便施工人员通过图纸正确的理解设计意图,保证施工工作与设计工作相联系,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一、水平作用是设计的主要因素任何建筑结构都要抵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在低层和多层结构设计中,往往是以重力为代表的竖向荷载起控制作用,对于高层结构的设计,尽管竖向荷载仍对结构设计产生重要作用,但起控制作用的是水平荷载。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侧移和内力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长,例如一根悬臂杆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轴力仅与高度成线性比例,但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其弯矩与高增加。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抗侧力的设计是关键,水平荷载是决定因素。对于一定高度的建筑物,作为其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将随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变化。

二、从结构计算上满足建筑施工规范要求

(一)避免荷载计算的错误。诸如漏算或少算荷载、荷载折减不当、建筑物用料与实际不符,基础底板上多算或少算土重。

(二)底框砌体结构验算时就应注意:底部剪力法仅适用于刚度比较均匀的多层结构,对具有薄弱层的底层框架混合结构,应考虑塑性变形集中的影响, 通常对底层地震剪力乘以1.2~1.5 的增大系数;底层框架混合结构的剪力分配不能简单地按框架抗震墙的方法。因为底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应采用双保险的方法,抗震墙承担全部剪力, 框架按刚度比例承担剪力。刚度计算时,框架不折减,搞震墙折减到弹性刚度的20%-30%;应考虑底层框架柱中地震作用产生倾覆力矩所引起的附加轴力。

(三)以电算结果的正确性不以作出合理评价。目前结构计算大多采用结构设计计算程序进行计算, 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必须根据工程设计的经验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其正确与否,决定能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三、从构造设计上采取措施

(一)注意构件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的限值。尤其是在抗震设计中既要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具有一定的延性, 又必须满足最小配筋的要求。

(二)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证钢筋在各个部位所需满足的锚固、延伸和搭接长度,材料选用也必须满足强度要求。

(三)为了防止屋面温度力引起的墙体开裂,必须采取有效的通风融热措施。

(四)按抗震构造要求设置的构造柱,应在整个建筑物高度内上下对准贯通, 上至女儿墙压顶,下至浅于500mm 基础圈梁,或伸入室外地面以下500mm,构造柱与圈梁、楼板和墙体的拉接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四、从结构设计上预防构件开裂破坏的危害

预防或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危害, 可以从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地基和基础方面加以控制。诸如: 避免采用建筑平面形状复杂、阴角多的平面布置;避免立面形体变化过大;将体形复杂、荷载和高低差异大的建筑物分成若干单元;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同一建筑物尽量采用同一类型基础并埋置于同一土层中等一系列措施。

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对高层建筑来说,由于需要一定的埋置深度, 从经济的角度考虑, 基础一般采用桩箱或桩筏结合的形式,此时应保证箱体的整体刚度,群桩布置的形成应与上部结构重心相吻合。当土层有较大起伏时, 应使用不着同建筑结构下的桩端位于同一土层中, 并应考虑可能产生的液化影响。

而对多层建筑而言, 从经济的角度考虑, 一般不愿意采用长桩的方案,但当地软土层厚度较大时,一般都需要经过地基处理的方式来达到控制建筑物沉降的目的。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类型较多,但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前,必须认真研究上部结构和地基两方面的特点及环境情况,并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确定地基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 以及各种处理方面的适用性, 同时综合考虑处理方案的成熟程度及施工单位的经验, 进行多方案比较, 最终选定安全实用、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地基经处理后, 还必须满足规范所规定的强度和变形要求。

五、对于多层住宅的设计要求

(一)对一般多层砌住宅结构,应按建筑搞震设计规范要求做到: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和转角处;不宜采用无锚固的钢筋砼预制挑檐。

(二)对钢筋砼多层结构住宅,力求做到:结构布置应尽量采用规则结构。对复杂结构,可以设置防震缝,把它分割成各各规则的结构单元,可以设置防震缝,把它分割成各自规则的结构单元, 结构布置以少设缝为宜,一量设缝,则应使防震缝的设置与伸缩缝、沉降缝相统一;框架与抗震墙等抗侧力结构应双向布置, 以便各自承担来自平行于该抗侧力结构平面方向的地震力;框剪体系的各抗侧力结构要形成空间共同工作状态,除了控制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及保证抗震墙本身的刚度外, 还需采取措施, 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

(三)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第9篇:地震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抗裂措施

建筑砖砌体出现裂缝,轻者会影响建筑物的外形美观和使用功能,损害结构整体性,降低工程寿命;重者会使建筑物失去使用价值,甚至还会导致整体倒塌的重大质量事故。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这类裂缝几乎占全部可遇裂缝的80%以上。而最为常见的裂缝有两大类,一是温度裂缝,二是干燥收缩裂缝.简称干缩裂缝,以及由温度和干缩共同产生的裂缝。

1 裂缝的性质

1.1 温度裂缝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混凝土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块)灰缝的水平裂缝,以及水平包角裂缝(包括女儿墙)。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1.2 干缩裂缝

烧结粘土砖,包括其他材料的烧结制品,其干缩变形很小,且变形完成比较快,只要不使用新出窑的砖,一般不需要考虑砌体本身干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但对这类砌体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对于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这类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如房屋内外纵墙中间对称分布的倒八字形裂缝;在建筑底部1层~2层窗台边出现的斜裂缝或竖向裂缝;在屋顶圈梁下出现的水平缝和水平包角裂缝;在大片墙面上出现的底部重、上部较轻的竖向裂缝。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如楼板错层处或高低层连接处常出现的裂缝,框架填充墙或柱问墙因不同材料的差异变形出现的裂缝;空腔墙内外叶墙用不同材料或温度、湿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这种情况一般外叶墙裂缝较内叶墙严重。

1.3 温度、干缩及其他裂缝

对于烧结类块材的砌体最常见的为温度裂缝,而对非烧结类块体,如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也同时存在温度和干缩共同作用下的裂缝,其在建筑物墙体上的分布一般可为这两种裂缝的组合,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裂缝现象,而其裂缝的后果往往较单一因素更严重。另外设计上的疏忽、无针对性防裂措施、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差、违反设计施工规程、砌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以及缺乏经验也是造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地震引起的裂缝

地震烈度达到6度时,对建筑物就有破坏性,但损坏一般都很轻微,只有标准很低,质量很差的建筑物才被破坏。7~8度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较大,若无地震防设,大部分建筑物的砖墙都可能被震裂,标准较低的建筑物,还可能倒塌。9度以上的地震,破坏性就很大,所有建筑物的砖墙都要出现裂缝,其中有相当多的建筑物要倒塌。因地震引起的砖彻体裂缝大部分呈”X”形,还有水平缝和垂直缝,尤其是里外墙咬槎不好的情况下,在里外墙交接处很容易裂开,甚至整片纵外墙向外倾倒。地震时砖墙产生的裂缝,有的是由于在地震波的冲击下,砖墙受到反复剪切力的作用而引起的,“X”形裂缝及水平裂缝属于这种情况;有的是地震时墙体摆动,外墙向外倒而引起的,纵横墙交接竖向裂缝就属于此类。

建筑物要完全避免地震裂缝一般是做不到。但如果采取适当措施,做到小震不裂、火震不倒则是有可能的。为此需做到:各类房屋应尽量采用结构形式相同、高度差别不大的造型;横墙间距不得超过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规定;多层砖房的高度,不宜超过多层砖房的高度限值标准,如确需超过高度标准时,应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加强其抗震能力;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的房屋,应按规定设置圈梁;为加强砖墙整体性,设计烈度为7度时的高大房间以及设计烈度为8度和9度时的房屋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均应沿墙高每50cm配置2 6拉结筋,每边伸人墙内不少于1m;为了加强楼盖的整体性及楼盖与砖墙的联系,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深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应小于18cm,且不小于墙厚减12cm。另外还应注意其它薄弱环节的局部构造尺寸。

2 控制裂缝的原则和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控制砌体结构裂缝的实用方法,并根据裂缝的性质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裂缝的措施。

2.1 设计者重视强度设计而忽略抗裂构造措施。

长期以来住房公有制,人们对砌体结构的各种裂缝习以为常,设计者一般认为多层砌体房屋比较简单,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针对构造措施,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或标准图集,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更没有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调查或总结。

2.2 我国《砌体规范》抗裂措施的局限性。

《砌体规范》GBJ3―88的抗裂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对钢砼屋盖的温度变化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可采取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采用有檩屋盖或瓦材屋盖;控制硅酸盐砖和砌块出厂到砌筑的时间和防止雨淋。未考虑我国幅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温度、湿度的巨大差异和相同措施的适应性。二是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从规范的温度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见,它主要取决于屋盖或楼盖的类别和有无保温层,而与砌体的种类、材料和收缩性能等无直接关系。

由此可见,《砌体规范》的抗裂措施,如温度区段限值,主要是针对干缩小、块体小的粘土砖砌体结构的,而对干缩大、块体尺寸比粘土砖大得多的砼砌块和硅酸盐砌体房屋,基本是不适用的。因为如果按照砼砌块、硅酸盐块体砌体的干缩率0.2~0.4mm/m,无筋砌体的温度区段不能越过10m,对配筋砌体也不能大于30m。

3 防止墙体开裂的措施建议

3.1 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宜采取下列措施

(1)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2)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3)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4)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BGJ3―88第5.3.2条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3.2 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下列措施

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竖向控制缝,对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1―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控制缝作成隐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12mm,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脂或硅树脂等填缝。

综上分析,砌体裂缝因温差和砖的材质因素产生的较普遍,而以沉降、超载致裂的危害较大,但其危害性和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处理时应正确区分,对症防治,以防为主。

[参考文献]

[1] 砌体结构裂缝与控制问题研究综述.全国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