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偏义复词总结范文

高中语文偏义复词总结精选(九篇)

高中语文偏义复词总结

第1篇:高中语文偏义复词总结范文

【原刊期号】199403

【原刊页号】050-054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作

者】邓细南

【复印期号】199501

【标

题】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

【正

文】

朱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曾指出:“合成词中,最应注意的是偏义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

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1)]解惠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也认为:“偏义复词

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

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2)]宋学农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进一步认为:“偏义合成词两个

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

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3)]周本淳主编的高校专科教材《古代汉

语》也认为:“所谓偏义复合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也就是说只保留了一个词素的意

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4)]总括上述四家的看法:一致认为偏义复词是并列合成词的一种类型,

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从古今汉语的语

言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只说出偏义复词的共性,没有真实地反映偏义复词由于时代的不同,词义本

身的变化而赋予的不同特性。现从偏义复词的结构、词汇意义等方面,对古今汉语偏义词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一)从偏义复词的结构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有二个特点:一是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由于古汉语偏义

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它和其他的双音合成词一样,经历临时性的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发展变化。因此

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

性便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请看下列例句:

1、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左传·桓公二年》)

3、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史记·游侠列传》)

4、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盐铁论·本议》)

5、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诗经·邶风·绿衣》)

6、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7、年不顺成,君衣布jìn@①本,关粱不租,泽列而不赋,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 (《礼记

·玉藻》)

8、岂有文章惊海内,漫芳车马驻江干。 (杜甫:《宾至》)

9、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多人。多人不能不生得失,生

得失则语泄。 (《史记·刺客列传》)

10、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11、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

汉书·张汤传》)

例1根据上下文义的相承关系,“国家”偏指“国”指晋国,“家”无义只起陪衬作用。例2“国家”无

偏义,“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作为单音词连用的“国家”均恢复其固有的词汇

意义。有时“国家”也可分用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例3“缓急”联系下文虞舜窘于井lǐn@②,

伊尹负于鼎俎……当偏指“急”就是急难的意思,“缓”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例4“缓急”无偏义

,“缓”指“缓和”,“急”指“急迫”,是单音词连用。例5“衣裳”联系下文“采采衣服”偏指“衣”即

“衣服”,“裳”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例6“衣裳”无偏义,“衣”指上衣,“裳”指下裙,保留

各自原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7“车马”偏指“车”,因“造”只能与“车”相照应,“马”是不

能“造”只能“养”的,是偏义复词。例8“车马”无偏义,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9“

得失”根据上下文意偏指“失”即差错,弊端,是偏义复词。例10“得失”无偏义,“得”指“成功”,“

失”指“失败”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11作为偏义复词的“短长”由于两个词素结合不

够紧,允许颠倒成“长短”,而“长”正与上文的“高”相照应当偏指“长”,专指长处功劳。按张安世的话

,意思是不要自己夸张,所以“短”只起陪衬作用无义。

特点二是陪衬语素不定位,时前时后。请看下列例句。

12、询谋得失,深遂夙愿。

(王冰:《内经素向经序》)

13、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 (《脏腑记叙》)

14、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5、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16、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杜甫:《石壕吏》)

17、所向天空阔,真堪托死生。 (《杜甫:《房兵曹胡马行》)

18、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9、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韩非子·初见秦

》)

20、爪牙不足以供耆(嗜)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 (《汉书·刑法志》)

例12“得失”偏在“得”义,意思是“收获”“失”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9“得失”偏向“失”,

“得”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3“短长”只偏指“短”即短处缺点,“长”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14

“短长”偏指“长”,“以为殊无短长”即认为很没有能耐。“短”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5“出入”偏

指“入”,“出”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6“出入”偏在“出”,“入”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17“

死生”只偏向“生”义,“死”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8“死生”偏在“死”义,“生”无义,陪衬语素

在后。例19“利害”偏用“利”义,“害”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20“利害”偏用“害”义,“利”无

义,陪衬语素在前。上述十例都说明陪衬语素具有不定位时前时后的特点。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结构定型表现两方面:一是构成偏义合成词的每个字是语素,各语素之间结合得很紧,

不容许随便拆开或随意加入什么成分;二是陪衬语素不再时前时后,而是固定的,不受特定语言环境所制约。

比如“窗户”两个语素结合得很紧,不容许拆开或随意加入什么成分,其义偏指“窗”,陪衬语素“户”无义

消失,位于“窗”的后面,只起陪衬作用。

(二)从偏义复词的意义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在意义上的特点是两个语素都保留其作为单音词连用时的词汇意义,也就是说作为陪衬语

素的意义并未消失,凝固成复合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完全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决定即随文释义,也就

是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有时可从特定上下文词语的互相照应上来确定偏义;有时可联系前后文句意的

相承贯通上来确定偏义;有时也可从遣词造句的语法关系上来确定偏义;有时却是单纯为凑足音节需要而连带

提及。请看下面例句:

21、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汉书·梅福传》)

22、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

(《北朝民歌《那呵滩》)

23、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姓命之区域。 (《陆机:《吊魏武帝文》)

24、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孟子·梁惠王上》)

2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贾谊:《论积贮疏》)

26、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hóng@③如钟鼓不绝。

(苏轼:《石钟山记》)

27、昔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辨,不能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

。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28、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9、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 (曹操:《薤露行》)

30、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曹操:《却东西门行》)

例21“仇”,指管仲,齐桓公重用原来反对自己的管仲为相,“仇”与“逆”互相照应,可见“逆顺”

只偏指“逆”,“顺”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2“疏”,一种分条陈述的文体。“书”,信。“疏”和下文“

信使”不相照应,“书疏”显然偏指“书”,而“书”正与“信使”互相照应,这样“疏”无义起陪衬作用。

例23“始”和“归”意义上不相照应,而“终”与“归”正好照应,可见“始终”当偏指“终”,“始”无

义起陪衬作用。例24孟子是针对齐宣王以牛易羊衅钟之事发出责问的,前文未提到过禽,可见“禽兽”只偏

指“兽”,“禽”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5“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

故“饥穰”当偏指“饥”,“穰”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6以山名石钟和文中以无射钟、歌钟比拟风水与山石

相吞吐之声看,“钟鼓”显系偏指“钟”,“鼓”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7孔子因谗被逐,墨翟因谗被囚,故

“谗谀”偏指“谗”,统承前文“季孙之说”、“子冉之计”而言。例28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

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同理例7“车马”偏指“车”义,因“车”与“

造”构成动宾关系,与“马”不搭配,故“马”无义起陪衬作用。例29“沐猴而冠带”显系化用《史记·项

羽本纪》一文中“沐猴而冠”一语,可见“冠带”之“带”仅为凑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例30“行止”,谓

飞行和栖止。雁只在飞行时列成队形,止宿时则聚在一起。可见“行止”当偏在“行”义。同时也为了适应诗

歌音节需要,使句式工整,还是把不表义的语素“止”保留着。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词义固定单一。表现在一、由两个语素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

是固定的,不能随文而异,即不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也就是说表义语素定位,不管在任何时期,任何

语言环境中,自始自终都固定在某个语素上,不会发生忽此忽彼的随意状态。二、两个语素虽并列,但其中一

个语素义已经消失,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狐狸”、“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

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

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

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动词“忘记”、“死活”、“离合”,形容词“好歹”、“缓急”等其义

偏向一方也是固定的。“忘记”偏向“忘”,“记”义消失;“死活”偏向“死”,“活”义消失;(反动派

不管人民的死活。实际上是让老百姓死,,不管老百姓活。)“离合”偏指“离”,“合”义消失;“好歹”

多指“歹”一方,“好”义消失;“缓急”多指“急”义,“缓”义消失。它们的特点是把两个语素并列起来

,让一个语素的意义消失,这就造成了所谓偏义词,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为什么古今偏义复词具有这样明显的差异呢?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偏义复词都经过临时组合阶段的

试用过程:由临时不稳定的单音词连用向凝固稳定的合成词的发展。其总的发展演变规律是(1)有的历代递

相袭用,渐渐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偏义复词。如国家、窗户、妻子等。(2)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之后,

渐渐丧失生存能力而自行淘汰。如车马、园圃等。(3)有的既没有固定成词,也没有被淘汰,直至今日依然

处于试用阶段。如成败、得失、利害、恩怨等。(4)二是随着词汇自身的发展,词和词组以及词和词素是可

以互相转化的。如“国家”、“妻子”原是词组,后来变成了词;“民”、“众”原来是词,现在成了词素。

我们研究词汇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要有历史主义观点,另方面又要分清古今界限。而古汉语偏义复词的特点,

正好说明它处在临时组合阶段,内部结构不够稳定,其义也随文而异。到了现代汉语,这类词大都已凝固成一

个复音合成词了,其中一个语素义已消失只起陪衬作用,其义就偏向一方而且是固定的,成为相对稳定独立、

为大家所公认的单一明确的概念了。

总之,通过对古今偏义复词不同特点的剖析,必定能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驾驭现

代汉语的能力。

注释:

(1)朱星著《古代汉语》58页。

(2)解惠全主编《古代汉语教程》131页。

(3)宋学农主编《古代汉语教程》161页。

(4)周本淳主编《古代汉语》93页。

(5)引《语言文字学》1992年第1期《偏义复词成因初探》作者钟如雄。

(责任编辑 林甘泉)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加亚下加日

第2篇:高中语文偏义复词总结范文

摘要 中国古汉语词汇经历了从单音词向复音词的过渡,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本文通过研究《论语》的古汉语复音词,为先秦时期的古汉语复音词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论语》 古汉语复音词 合成词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论语》是中国学术史上极具价值的一种语录体散文著作,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口语状况。研究《论语》的大量语言材料,对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语言状况、探索语言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古汉语词汇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后来逐渐出现了一些复音词,并成为古汉语的主流。通过对《论语》古汉语复音词的基本情况进行探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的内涵,而且对我们研究古汉语复音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论语》中古汉语复音词的判断标准

所谓复音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所构成的词。确定《论语》中古汉语复音词的判断标准,也就是对其双音节结构是词还是词组的判别。在此,我们参照程湘清在《先秦双音词研究》中所提出的四大判断标准和马真在《先秦复音词初探》一文中所提出的划分观点,结合《论语》本身的复音词情况,提出三个判断标准,即词汇意义、语法结构和出现频率。

1 词汇意义

从词汇意义角度分析,一个双音组合,如果它在一定意义下代表了一个概念,那么这个双音节组合就是词;反之,如果它代表了两个概念,则就是词组。对于这种划分标准,具体可以分为:第一,双音组合的整体意义是两个组合成分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意思。这样的组合是词,而不是词组。如为政篇第二:“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其中的“先”和“生”组合后并不是“先出生”的意思,而是变成了“年长的人”的意思,是两个音节进行结合后新的整体意义。第二,双音组合是由两个同义或者近义的成分进行组合,并且组合后的意义是各组成成分意义的整体概括。这样的组合是词,而不是词组。如宪问篇第十四:“孔子沐浴而朝。”其中“沐”和“浴”进行组合后,对二者“用水清洗”的意义进行了完整概括,成为“洗澡”的意思。第三,两个音节进行组合后,其中一个音节的意思消失,仅保留另外一个音节的意思。这样的组合是词,而不是词组。如尧曰篇第二十:“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其中“出”和“纳”是两个意思相反的音节,二者进行组合后变成了“支出”的意思,只体现了“出”的意思,而“纳”的意思消失了。

2 语法结构

从语法结构上来看,在双音节组合中间加上虚词的成分,如果其意义和功能基本没有发生改变,那么就确定为词组,反之,确定为词。一般,在双音节之间加虚词的结构有:在并列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加“且”、“而”、“或”,在并列名词组合之间加“与”等。如学而篇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与)母,能竭其力。’”又如子罕篇第九:“吾力犹能肆诸市(与)朝。”两个例句中的“父母”、“市朝”并没有结合成词,而是在中间加入了其它成分,使其结构松散,各自保持独立的意义,但是整体意义和功能却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将之定义为词组,而不是词。

3 出现频率

以出现频率为判断标准,是指将出现频率高的复音结构定义为词。在《论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双音组合有“君子”、“夫子”、“可以”、“小人”、“天下”、“政事”,分别出现107次、38次、33次、24次、23次和12次,因此,我们将它们都定义为复音词。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有“然后”等出现9次,“朋友”等出现8次,“与与如”等出现7次,“小子”等出现6次,“乡人”、“百姓”、“诸侯”等出现5次,“圣人”、“成人”、“昔者”等出现4次,“天命”、“颜色”、“鞠躬”、“童子”、“大臣”、“朝服”等出现3次。所有这些在《论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复音结构,我们都定义为词。

总之,对于《论语》复音词的判断标准,本文主要以词汇意义标准为主,辅之以语法结构的标准,将出现频率标准作为参考,同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其作出分析判断。

二 《论语》中古汉语复音词特点

1 结构特点

《论语》中的古汉语复音词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论语》中古汉语复音词主要以双音词为主,并不断出现一些少量的三音节词语。第二,《论语》中古汉语复音词的构词方式以合成式复音词为主,然后是附加式复音词,对于叠音词、联绵词相对较少。同时,受语音、表意等因素的影响,春秋时期的双音词已经基本形成了其构词方式,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结构,如“名+名”、“名+动”、“形+动”、“数+名”等。第三,在《论语》中古汉语复音词的合成式复音词中,还出现一些构词能力较强的词根,促进了合成式复音词构词的进一步发展。

2 语义特点

《论语》中古汉语复音词的最大语义特点是意义单一,即所有的复音词基本都表示一个意义。对于名词,《论语》中的复音词基本都是用来命名事物的。如关于指物的复音词名词中,有91.3%的词是用来指具体的事物,只有少数几个词的指代对象不太具体。又如,关于指人的复音词名词中,大多是用来指代官职名称或者一类群体。并且,在指代人和物的名词中,基本有关礼仪制度的名词占有多数。对于形容词,《论语》中的复音词主要是被用来形容人的外貌和状态,对于描写物或者在描写物的时候兼描写人的都比较少。在具体的运用当中,大多数形容词基本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描述,其描述范围相对都比较狭窄。因此,《论语》中的古汉语复音词的语义特点基本都比较单一,应用的范围也不大。

三 《论语》中古汉语复音词结构

通过对《论语》中古汉语复音词的判断标准和特点的分析,我们确定《论语》中共有复音词275个,其中不包括人名、地名以及官名等专有名词。关于《论语》中古汉语复音词结构,大多数学者将其划分为两类,分别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其中,单纯词有10个,大约占复音词总数的3.6%;而合成词为265个,占到复音词总数的96.4%。

1 单纯词

《论语》中单纯复音词主要是指那些通过语音构造而形成的,且两个组成成分只包含了一个语素,无法对其进行结构上的分解。这类词主要包括叠音词和连绵词两类:第一,叠音词。所谓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构成的单纯词,因此也被称作重言词。关于重言词,实际上只是一个笼统的叫法,包含两类组成词,一类是词的意义和单字的意义没有相关联系,只是两个单纯音节的重叠;另一类是词的意义和单字的意义基本相同,是单字意义的整合意义。我们所说的叠音词,主要指重言词的第一类。如雍也篇第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彬彬”是指各种事物的配合非常合适的样子。第二,联绵词。所谓联绵词,是指由一个语素组成的单纯词,也称作连语。在《论语》的10个单纯词中,联绵词有6个。从语音的角度来划分,联绵词可分为双声词、叠韵词和非双声叠韵词等。其中双声词是指声母相同或相近的两个音节组成的词,如里仁篇第四:“造次必于是。”造次是仓促、匆忙的意思,其中“造”为双声。叠韵词是指韵母相同或相近的两个音节组成的词,如“呜呼”两个音节的韵母同为模韵,所以为叠韵。非双声叠韵词是指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的两个音节组成的单纯词,如里仁篇第四:“颠沛必于是。”其中“颠”和“沛”的声母韵母部位都没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地方,因此被称为非双声叠韵单纯词。在《论语》的联绵词中,没有既叠韵又双声的单纯词。

从词性的构成分析来看,《论语》中古汉语单纯复音词基本都是被用来描述状态的形容词,如彬彬、栖栖、颠沛、造次、战栗等,只有一个感叹词,即呜呼。

2 合成词

《论语》中古汉语合成复音词主要包括复合式合成词和附加式合成词两种,其中复合式合成词主要由偏正式、联合式、主谓式和动宾式组成,且前两种占有较高的比例。附加式合成词所占的比例仅次于偏正式和联合式的比例。

在《论语》中,共有复合式合成词211个,占全书合成词的78.7%,占全书复音词总数的75.9%。复合式合成词基本都是由词根组成,且包括偏正式、联合式、动宾式、主谓式等几种类型。首先,偏正式复音词主要是指由两个语素组成的,且存在一个语素修饰另一语素关系的合成词。在《论语》中,主要有105个偏正式复音词,基本全都是名词,仅有几个动词,如“昭告”、“草创”等。偏正式复音词的修饰关系涉及到正语素和偏语素两种,其中正语素基本用于表示人或者事物,偏语素基本从程度、状态以及性质等方面来对正语素进行修饰,如雅言、鄙夫、塞门、乡人、圣人等。另外,正素语除了用于表示人或者事物之外,还用于表示动作行为。偏正式复音词的结构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名+名=名,如为政篇第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形+名=名,如为政篇第二:“小人比而不周”;形+动=名,如宪问篇第十四:“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动+名=名;数+名=名,等等。其次,联合式复音词。在《论语》中,主要有77个联合式复音词,其中名词有58个,如道路、朋友、瑚琏等;动词有13个,如聚敛、修饰等;形容词有5个,如便佞、狂简等;副词有1个。联合式复音词的结构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名+名=名,如学而篇第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动+动=动,如季氏篇第十六:“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形+形=形,如尧曰篇第二十:“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名+名=动,如为政篇第二:“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再次,动宾式复音词主要指两个具有支配和被支配关系的双音节合成词。《论语》中共有11个动宾式合成词,其中有动词10个,名词1个。如,子路篇第十三:“居处恭,执事敬。”最后,主谓式复音词主要指两个具有陈述和被陈述关系的双音节合成词。《论语》中共有3个主谓式复音词,均为动词,如公冶长篇第五:“御人以口给。”

在《论语》中,共有附加式合成词48个。附加式合成词由一个词根和一个词缀组成,其中词缀就是所谓的附加成分。在《论语》中共有8个词缀,分别为“如”、“乎”、“然”、“尔”、“者”、“子”、“焉”和“有”。其中,“如”字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占有将近一半的比重,“乎”字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占有14.6%,“然”字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占有12.5%,“尔”字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占有10.4%,“者”字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占有8.3%,其他三个词缀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占有8.4%。同时,《论语》中的附加式合成词基本上都是状态形容词,用于表示人的情貌,如“啃然”用于描述长叹的样子,“抚然”用于描述惆怅失意的样子,“纯如”用于描述音乐和谐的样子,“谨尔”用于描述谨慎的样子,“莞尔”用于描述微笑的样子,“巍巍乎”用于描述高大的样子,等等。附加式合成词的状态形容词有的也被用于表示声音。另外,附加式合成词还有少数是动词,少数是名词。总之,《论语》中的附加式合成词基本都是形容词,并且有少数的动词和名词。

通过对《论语》中的古汉语复音词进行分析,我们得出,《论语》中的古汉语复音词主要以合成复音词为主,单纯复音词为辅。其中,复合式合成词和联合式合成词占有多数,其次是附加式合成词。并且,《论语》中的古汉语复音词基本具有较单一的意义,所描述的范围相对比较小。通过对《论语》中的古汉语复音词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真实地了解先秦时期的语言面貌,对研究古汉语中的复音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仕春:《从复音词数据看中古汉语构词法的发展》,《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 周文德:《〈孟子〉联合式复音词语义关系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0期。

[3] 范玉:《〈韩非子〉偏正式复音词初探》,《语文学刊》,2010年第3期。

[4] 郑振峰、李冬鸽:《书写载体与古汉语复音词》,《语文研究》,2010年第4期。

[5]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第3篇:高中语文偏义复词总结范文

关键词:频率副词 偏误

一、引言

频率副词如“还、再、又、也”在汉语里是高频词,又是词汇等级大纲里规定掌握的甲级词,而外国学生在使用时却常常出错。本文首先从意义、用法两个角度对汉语和越南语中频率副词作简单的对比,观察其意义、用法、搭配及入句条件等方面有何异同,为考察越南学习者的习得偏误提供依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出越南学习者对汉语频率副词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学习者及对外汉语教学者有所帮助。

二、频率副词的汉越对比

在汉越语中的频率副词都用来表示重复、频率。但一部分频率副词涵盖的语义范围不同,如“再”和“nua”。

表1 汉越频率副词对比(再、nua)

意义及用法 例句

汉语

“再” ①表示重复或继续

②表示一个动作将在某一情况下出现

③再+形,表程度增加

④和否定词合用 ①我还要再去一次长城。

②等天晴了再爬山吧。

③他们两好得不能再好了。

④我再也不回家了。

越语

“nua” ①表示重复、继续,可译为“再”

②表示另有所补充,可译为“还”

③加强反问语气 ①再唱一次。再吃一碗。

②你还买什么吗?

③你既然已经知道了,还问什么呀?

越语中“nua”的语义包括两方面,可分别译为汉语的“再”和“还”。

另外在句法方面,越语频率副词nua(再)在句子中的位置比汉语更自由。除了和汉语一样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前以外,还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这一点在汉语中很少见。有些越语副词放在中心词前后都可以,而汉语只能放在中心语之前。

三、常见频率副词的偏误分析

【还】

“还”的基本语义是“持续”,多表示从过去持续到现在(或到将来)。有“仍然”的意思。

(1)这件衬衣穿了一年还有很新。

(2)我要还去一次长城。

(3)他的爱人是老师,还他是警察。

例(1)要表达“衬衣持续穿了一年,仍然很新”的意思,格式为“还+很+形容词”,应把“有”去掉。例(2),“还”有时也表示重复,但句中一般要有能愿动词,并且要出现在能愿动词前。例(3),越语中的“还”在这里是个连词,表连接。而汉语中不需要这个连接。

【再】

“再”的基本语义是“重复”,多用于未实现的或经常性的动作。一般要出现在能愿动词后。

(4)你可以读再一次吗?

(5)我还给售货员和再看(别的东西)。

(6)我想再来一年用学汉语。

例(4),要表示“重复一次某个动作”时,“再”要放在动词前面。“再一次”这个格式,表示“另外、又”,多用于书面语,如“我国政府就再一次发表声明。”例(5),“再”可以表示“动作将在另一动作结束后出现”,但基本语义是“重复”,而在本句中,并不是重复看“这件东西”,而是看“别的东西”,因此应该用表示“添加”的“又”。另外还应把“和”删去。例(6),该句的问题在于作者把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他想表达“再多花一年的时间来这里学汉语”,应该把它拆开。

【又】

(7)我记得每次过冬你的风湿病又发作。

(8)我喜欢看电视、打网球,什么时候有空了我又喜欢看书。

例(7)中“每次过冬”限定了这个动作是经常发生的,而“又”只是表示动作第二次出现,应该换成表示总括的“都”。例(8)想表达的是,在前面两个活动的基础上项目增加、范围扩大,因此应该把“又”换成“还”。

【也】

(9)在这里我们有什么问题也来问老师。

(10)不管什么时候老师也关心我们。

(11)我生病的时候,谁也来看我。

(12)谁也想介绍自己的国家,为了人们都知道。

(13)我妈回家我也不知道,我们也都睡觉了。

(14)终于我们到了圆通山,那也是樱花开的地方。

(15)终于放假的时候也到了。

(16)因为任何人也不喜欢家庭有陌生人。

例句(9)―(12)中都有表示任指的“什么、谁”等词,句中必须要用“都”,而不用“也”。在越语中“也”还可以表示总括,相当于“都”的意思,而汉语中“也”只能表示类同、并列的意思。因此越南学习者受到母语的影响,经常出现这样的偏误。例句(13)中第二个“也”不该用,因为在这个句子并没有“类同”的意思,应该删去。例句(14)、(15)中都没有表示“类同”的语境,因此不该用“也”,应该删去。例(16)中的主语“任何人”是一个复数概念,表示总括时应该使用“都”;在越南语里,“也”和“都”可以共用一个词“cung”。

四、偏误类型统计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副词的偏误类型大致分为误加、遗漏、误用、错序四种,本文对语料中的偏误用例进行了统计,得出下表:(注:有些例句中包含两种以上的偏误;或是难以归入上述四种类型,放入“其他”留待将来再作进一步考察。)

类型

副词 误加 遗漏 误用 错序 其他 合计

还 4 4 2 2 12

再 2 2 2 6

又 4 4

也 6 2 10 18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越南学习者在习得频率副词时,偏误率较高的是误加和误用。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越南学习者在学习汉语频率副词时,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的语本身的难度。

汉语的特性决定了汉语副词特别丰富,它功能的多样性及模糊性为学生学习造成了困难。汉语副词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时间、范围、程度、语气等等,副词内部各类之间的界限也不是很明显,有些副词身兼数职,同音同形词、一词多义、一词多用,在不同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必须要根据具体的句子和语境才能准确判断一个副词的词汇和语法意义。

另外汉语词类划分的问题到现在都没有统一的说法,而且还存在较大分歧,就连汉语教材中词类的标注也未能达成一致意见,《HSK词汇等级大纲》中的词类标注也是众口不一,这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对于留学生更是无所适从了,因此他们对副词词性判断错误,不能正确区分副词和其他词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造成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泛化、学习者个人因素、教材教法、环境、文化等方面,但具体是哪方面的原因影响最大,还需要将来更广泛的数据支持及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小兵,赵新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副词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商务印书馆,1999(1).

第4篇:高中语文偏义复词总结范文

关键词:银雀山汉墓竹简(壹) 军事用语 语音特点

军事用语作为中华文化和语言的一部分,是指表述军事概念的语词。着眼于汉语语言文化的角度,运用文化的相关理论、方法和资料来研究军事汉语语言风格现象,军事用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用以表达与军事有关的各个领域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本文主要从语音角度讨论《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以下简称“《银简(壹)》”)所见805个军事用语的特点,不足之处,还望同仁予以斧正。

一、《银简(壹)》军事用语的音节分布情况

词是词汇学的基本研究单位,同时也是研究军事用语最基础的方面之一。从语法基本结构来看,复音军事用语有单纯词、合成词、词组三者之分,对其进行区分,也是语法研究和构词法的最基本要求。据我们统计,《银简(壹)》有军事用语805个,其中有复音结构有534个。《银简(壹)》有军事用语中,复音军事用语约占66.3%。534个复音军事用语中,双音节军事用语有491个,可以说占了绝对优势。

二、《银简(壹)》复音军事用语的结构类型及词性

《银简(壹)》有复音军事用语534个。其中由单纯词构成的复音军事用语仅2个:逶迤(委施)、蒺藜(疾莉、疾利),它们均为两个音节的非双声迭韵名词性军事用语。其余532个复音军事用语均为复合式。

复合式军事用语的结构类型如下:[1]

1.偏正式

现行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偏正短语主要分为以下两类:其一“由动词、形容词中心语和状语组成”;其二“由名词中心语和定语组成”。除此之外相关语法简表称“状语是动词、形容词的修饰成分。”“定语是名词中心语的修饰成分。”《银简(壹)》有偏正式军事用语240个。

语法构成上,有以下13种方式:

①a+aA式1个。例如:天固。

②a+nN式102个。例如:轻地、坚陈、堂堂之陈。

③a+nV式1个。例如:明赏。

④a+vN式2个。例如:厚积、离积。

⑤a+vV式10个。例如:昧战、奇胜、大战。

⑥f+vV式9个。例如:独行、相距、固守。

⑦n+aA式3个。例如:地利、地便、地平。

⑧n+nN式42个。例如:羊肠、兵势(兵)、索陈。

⑨n+vN式4个。例如:雁行(行)、锥行、内向、外向。

⑩n+vV式14个。例如:夜军、山斗、郭逆。

s+nN式9个。例如:三军、五闲、八陈。

v+nN式32个。例如:争地、杀地、立陈 。

v+vV式11个。例如:噪战 (燥战)、射战、附攻(傅攻)。

从我们的统计可以看出,偏正式复合军事用语多为名词性结构,达193个;动词性结构只有45个,形容词性结构仅2个。除此而外,没有其它词性的结构。偏正结构复合词的构成成分到底孰正孰偏,一直是存在语法中的壹个有分歧的问题。与此相关,中心语素也大多是名词性的,少数是动词性和形容词性的。但修饰限制的语素较灵活,有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

语义构成上,240个偏正式军事用语中,只有“冲龙”[2]是后偏前正式,其余均为前偏后正式。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偏词素往往要对中心词素进行修饰、限制,而正词素是构成复音军事用语意义的主导。正词素主要涉及人、物、动作、行为方面的意义。偏词素的修饰、限制意义主要表现为:

①领属:正偏词素表示的人或事物间存在领属关系,能扩展成“A(偏)的B(正)”或“A这类B”形式。共29个。例如:军使、敌国、官道。

②类属:正词素是大类属,偏词素是小类属,二者是类属关系。共15个。例如:王兵、军人、机弩(几弩)。

③性质:偏词素对对正词素所表示的事理加以限制和说明。共90个。例如:利器、劲将、轻地。

③身份、职业:正词素是称谓“人”的某些大类名,偏词素从地位、身份、职业等方面加以修饰、限制。共5个。例如:上将、大将、下卒、大吏、下吏。

⑤功能、用途:偏词素对表用具、器物等的正词素进行功能、用途方面的情况说明、限定。共9个。例如:投机(投几)、粮涂、候望之楼。

⑥方所:偏词素限制说明正词素表示的方向、位置或处所。共14个。例如:内堞(内叶)、旁翼(方翼)、山斗。

⑦材料、质地:偏词素对表具体事物的正词素进行质地、材料方面情况的说明、限制。共1个。例如:铁。

⑧数量:正词素表示可称数的事物,偏词素对其数量加以描述。共9个。例如:三陈、五墓、九地。

⑨时间:偏词素表示时间意义。共2个。例如:夜退、夜军。

⑩方式、手段:正词素表示某种事物,偏词素对这各事物形成、使用的方式或手段等进行描述。共2个。例如:流弩、连棰。

⑩状貌:正词素表示某种事物,偏词素对该事物的形状、特征、规模等进行描述和限制。共25个。例如:大兵、出楼、围地。

情态:偏词素表示正词素的某种情态。共39个。例如:必舆、噪战(燥战)、佯北。

偏正式军事用语约占全部复音军事用语的45.0%,份量最大。这一方面说明偏正式是汉语中较为能产的一种构词方式;另一方面,也说明偏正式复音军事用语的大量使用也有利于确保表达的准确性。

2.联合式

联合式合成词已完成由单音节词为主向双音节次为主的有效转型。联合式的出现使得复合词明显增多,合成词内部语素与语素也显出了更加多样的功能和结构关系。

《银简(壹)》共有联合式复音军事用语140个。

从语法构成上看,有5种方式:

①a+aN式10个。例如:翳荟、龙隋。

②a+aA式19个。例如:竭尽、深浅、险易、累谓。

③n+nN式70个。例如:士卒、号令、剑戟。

④v+vN式3个。例如:委积(委责)、积委、蓄积。

⑤v+vV式38个。例如:禁止、击批、守御。

据以上统计,《银简(壹)》联合式复音军事用语共有名词性结构83个,动词性结构38个,形容词性结构19个。

从语义构成上看,有3种方式:

①同义式:由两个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素组成。这样的军事用语有82个。如:号令、沟池、攻伐、还退、发号出令、三告而五申。

②反义式:由两个具有相反或相对意义的词素组成。这样的军事用语有8个:独出独入、奇正、龙隋、广狭、深浅、高下、险易、避实击虚。

③类义式:由两个具体意义不同而义类相同的词素组成。这样的军事用语有50个。如:耳目、什伍、甲兵、剑戟、城郭。

联合式复音军事用语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单音语素的搭配较为灵活,具有同义近义关系的单音词,往往可以自由搭配,组成联合的复音军事用语。如“兵”分别与“革”、“甲”组合成“兵革”、“甲兵”;以“城”作为构成语素的有“城郭”、“国城”、“城邑”、“攻城围邑”。

②双音军事用语的两个语素可以互相颠倒位置。如:“弩矢”、“矢弩”;“旗章”、“章旗”;“丘陵”、“陵丘”;“尽竭”、“竭尽”;“金鼓”、“鼓金”“委积”、“积委”。

3.支配式

支配式合成词不仅词义丰富、功能复杂,而且在语用方面更具特色。《银简(壹)》共有支配式复音军事用语134个。

语法构成上,有5种方式:

①a+vV式2个。例如:佻战、守。

②v+nN式4个。例如:带甲、参乘、主用、将军。

③v+nV式121个。例如:亡军、火库、张军。

④v+vN式1个。例如:囚逆。

⑤v+vV式6个。例如:诱蹑(莠)、圉裹、合杂。

据以上统计,《银简(壹)》支配式复音军事用语有名词性结构5个,动词性结构129个。

语义构成上,支配式复音军事用语词素间的关系均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4.主谓式

从句法结构角度来看,主谓式双音词是汉语中双音复合词的最重要的一类。《银简(壹)》共有主谓式复音军事用语9个。

语法构成上,有4种方式:

①n+aV式1个。例如:将武。

②p+aV式1个。例如:自广。

③p+vV式3个。例如:自恃(自侍)、自保(自葆)、自立。

④n+vV式4个。例如:力分、心疑、锋错(蓬错)、费留。

据以上统计,《银简(壹)》主谓式军事用语均为动词性结构,共9个。

从语义构成,主谓式复音军事用语词素间的关系均为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5.补充式

《银简(壹)》共有补充式复音军事用语6个。

语法构成上,有2种方式:

①v+vV式4个。例如:战胜、百战百胜、逃归、战北。

②v+aV式2个。例如:守固、保全。

从语义构成上看,表补充意义词素所表达的意义均为对中心词素所表达动作的结果。

6.附加式

《银简(壹)》共有附加式复音军事用语3个:

语法构成上,只有1种关系:v+者N式。例如:匿者、斥者(兔者)、霸者(柏者)。附加式军事用语的附加成份均为“者”,它们均为名词性。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按构成方式分,《银简(壹)》复音军事用语有联绵式2个,偏正式240个,联合式140个,支配式134个,主谓式9个,补充式6个,附加式3个。按词性分,《银简(壹)》复音军事用语有名词性军事用语286个,动词性军事用语227个,形容词性军事用语21个。[3]

汉语词汇复音化是汉语丰富词汇词义和语言发展的自身需要,是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重要形式之一。军事用语是民族共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

当然,军事用语的复音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单独由哪一方面的原因形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标注说明:a 代表形容词性词素,A 代表形容词性军事用语;f 代表副词性词素;n 代表名词性词素,N 代表名词性军事用语;v 代表动词性词素,V 代表动词性军事用语;p代表代词性词素; s 代表数词性词素

[2]“龙”谓其形状狭长,似龙

第5篇:高中语文偏义复词总结范文

关键词:缅甸 汉字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是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早由英国语言学家科德于1967年在《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一文中系统地提出。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产生的偏误及偏误原因进行系统地分析,旨在了解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规律。它进入我国是以1984年鲁健骥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为标志的。历经20多年的发展,偏误分析始终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最密集的一个领域,涌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近十年才逐渐出现对外汉字偏误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外国人在学写汉字的过程中会出现某些共性、存在相似的偏误规律,这可为对外汉语教师教授不同国籍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借鉴。如果能针对不同国家学生,分析学习汉字的偏误,则对该国学生的汉字教学更有帮助,国别性研究也正是近年来汉字偏误分析的热点,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缅甸学生学习汉字的偏误进行分析的文章。因此,本文将对缅甸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进行归类统计,试分析他们在汉字书写偏误方面的特点。

一、关于语料和偏误的确定

(一)语料的确定

本文的语料来自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汉语系三年级学生的107篇作文复印件,共有3人负责语料整理,即将原始材料复印件直接仿写、描述摘录,因此已不可能与原文一模一样了,但尽量保留了原文的基本面貌。从这107篇作文中共提取到偏误汉字240个。

(二)偏误的确定

因语料来自原始语料的复印件,有些由于字迹模糊等原因不能确定作者,因此本文对同一汉字的相同偏误无论多少次都算作一次,同一汉字的不同偏误则分别计算;不符合现代汉语汉字规范的异体字和繁体字都算作偏误字。

二、缅甸学生汉字偏误类型

本文根据偏误的性质把偏误汉字分为错字和别字。

(一)错字

错字,是指写得不成字,规范字典查不到的字。语料中的错字共有87个,占总偏误字的36.2%。

1.笔画偏误

因笔画增减或变形产生的偏误。这类偏误占错字偏误的63.2%。

(1)笔画的增减

指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增加或减少了一笔或多笔的情况。如(有下划线的为偏误字,下同):

愿意——意  欢迎——欢 传统——传

贸易——贸 增加——加 印度——度

冷饮——饮 夜晚——晚

由于笔画增减而产生的错字占错字偏误的34.5%。

(2)笔画的变形

主要是指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基本笔画的混淆或出头与否而形成的错字。如:

出来——来 很多——多 搅拌——搅

爽口——口 之一——一 于是——是

此类偏误占错字偏误的28.7%。

2.部件的组合错误

主要包括部件的增减、部件的替换和部件的拆分。如:

缅甸——缅 干净——干 慌张——张

拒绝——拒 椰汁——汁 柠檬——柠

向——何 ? 粽子——米宗子

这类错字占错字偏误的36.8%。

(二)别字

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语料中的别字共有150个,占总偏误字的62.5%。

1.音误

指由于同音字或近音字的混淆而产生的偏误。如:

滴汗——低汗 首先——手先 顺叙——顺序

解决——解绝 树枝——树子 停了——听了

难看——能看 青年——亲年

这类别字占别字偏误的24.7%。

2.形误

由于对汉字形体分辨不清而产生的偏误。这类偏误占别字偏误的32.7%。

(1)笔画偏误

包括笔画变形、笔画增减。如:

干活——千活 土豆——士豆 粽子——粽于

工厂——工广 历史——历吏 日本——日木

篮子——篮了 喝酒——喝洒

(2)部件偏误

包括部件的改换、减少和移位。如:

宝藏——莹藏 解释——解译 谁——推

决定——夬定 虽然——虫然 皇帝——星帝

讨厌——讨庆 脚——却

3.音近形似偏误

即由于语音相同或相近,形体又相似而造成的偏误。这类偏误占别字偏误的41.3%。

(1)部件改换。如:

船桨——船浆 诱惑——绣惑 趴着——扒着

有滋有味——有慈有味 吹拂——吹佛 饿死——俄死

强壮——强状 检察——捡察

(2)部件增减

一旦——一但 意义——意议 鱼汤——鱼烫

象棋——像棋 嗓子——桑子 资源——资原

原因——愿因 汽车——气车

4.受语境影响偏误

以前学了某个词语,但因掌握得不牢固,受其影响而产生了应用甲字而用了乙字的情况。这类偏误并不多,仅有两例,占别字偏误的1.3%,具有偶发性。

寒季——寒节 劳物——劳动

这两个词的偏误应该是分别受到了“季节”和“动物”两个词的影响。

(三)不规范汉字

即不符合现代汉语汉字规范的字,主要指异体字和繁体字。语料中仅有三例不规范汉字,占总偏误字的1.3%,也具有偶发性。

插秧——扦秧 知道——知 热闹——热鬧

缅甸学生汉字偏误调查表

错字 别字 不规范字

偏误类型 笔画 部件 音误 形误 音近形似 受语境影响 异体字 繁体字

增减 变形

数量 30 25 32 37 49 62 2

所占分类比例 34.5% 28.7% 36.8% 24.7% 32.7% 41.3% 1.3%

63.2%

总计 87 150 3

所占总数比例 36.2% 62.5% 1.3%

三、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通过上面对缅甸学生偏误字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汉语中高级阶段的缅甸学生对汉字书写的掌握情况。

1.错字

错字的偏误主要集中在笔画和部件上。

(1)笔画偏误占错字偏误的63.2%,远高于部件偏误。其中,笔画增减出现的偏误比率要大于笔画变形的偏误。再者,笔画减少的错字是笔画增加的两倍多,但不管哪种情况,均以“点”或“横”的笔画偏误为最多。这应该是由于外国学生对汉字的字形不熟悉、记不清,对汉字书写只追求个“大概”、避繁就简而导致的结果,常常表现为了一“点”或少了一“横”。笔画变形的偏误则是由于学生没有意识到笔画的长短、横竖撇或出头与否,笔画的相离、相接、相交对区别汉字的意义而产生的。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种情况,老师在教授汉字的时候,也许不自觉地使用了手写体行书,在某个笔画上误导了学生,如语料中有“很”和“跟”字,最后的“一点一捺”都被写成了“×”,形似中国人常写的手写体。

(2)部件组合错误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外国学生对汉字部件的意义认识不够而使用了形似的部件、结构或受上下语境影响使用了相关的部件。比较容易混淆的部件是“木——十——米”“木——禾”“日——田”“氵——冫”;结构松散造成的偏误有4例,有3例是把两个部件组成的一个字拆分成了两部分,一例是把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这是由于外国学生对汉字整体性认识不够;还有4例是由于受上下词语影响出现的偏误,即一个词中的一个字受另一个字的影响改换了部件。如“柠檬——柠”,“檬”受“柠”的影响,把“艹”字头换成了“宀”,“粮食——食”的“粮”受“食”影响,改换了声符。

2.别字

别字偏误占总偏误的62.5%,其偏误发生率几乎是错字偏误的两倍。偏误主要集中在汉字的音、形方面。

(1)从单纯的音误层面看,汉语大量的同音近音字使得学习者对汉字的音、形、义识记不清,他们往往顾不上词义,想起哪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就用哪个代替,常常弄得词不达意;有些则可能是由于学习者自身的发音和听辩音偏误造成的,声、韵、调三方面的偏误都有,比较突出的是前后鼻音混淆,如(括号内为正字):亲(青)年、身(生)病、关(光)线、一进(已经)、农命(民);此外,还有三个助词“的——地——得”的混用。

(2)纯粹从字形方面看,和错字偏误相似,形误也是在笔画和部件方面出错,两者都是由于对汉字的基本笔画、部件掌握不好而产生的偏误,但在别字范围内却没有出现部件增加的偏误。容易产生混淆的整字或部件是“酒——洒”“己——已”“娄——楼——数”“米——未——来”。

(3)音近形似偏误,即与字音有关的形误,占了别字偏误的41.3%,明显多于仅与字形相关的形误,是别字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类偏误实际上是以形声字的偏误为主,有87.1%的形声字只写对了声符,写错或增减了形符,但形符和声符的位置是不错的。如:“几乎”的“乎”写成“呼”,“烧烤”的“烤”写成“考”,这反映了学习者习得汉字的“音——形”认知过程,表明了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整体认知形声字的结构,也从侧面说明了汉字的一个特点——形符的成字能力要比声符强。

3.不规范汉字

吴应辉、杨叶华的《缅甸汉语教学调查报告》(2008)中介绍,缅甸的汉语教材以中国内地版和中国台湾版两类为主,而从熊琦、张小克的《缅甸汉语教学概况》(2006)一文中可以确定,仰光外国语大学使用的汉语教材是内地版的,即简体中文版的教材。因此,繁体字、异体字的出现极少,不规范汉字所占比例最小。

(二)建议

缅甸学生汉语教学存在着复杂性和特殊性,以上总结的缅甸学生汉字的偏误特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尽量就语料中的错别字作了客观的统计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望能给缅甸学生汉字教学提供参考。

1.重视笔画教学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现代汉语的基本笔画有五种,即: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乛),笔画之间还有相离、相接和相交三种组合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分清笔画间的关系,以避免出现横撇不分、点捺混淆等类似的情况,力求笔画工整、字迹清晰。

2.提高部件意识

部件的增减、改换是汉字书写中的常见偏误,这说明外国学生对部件的整体认识还不够,在教学中,应强调部件教学,从易到难,由部件拆分成整字或由整字拆分成部件,提高部件整体意识。同时,应加强汉字结构教学。

3.组字成词,拒绝同音近音替代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常用汉字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异形字,这些字读音相同相近,但意义上没有或少有联系,因此外国学习者常常混用这些同音异形字,产生不少偏误。要避免这类偏误的发生,教师应选取常用的同音异形字,在纠正学生错误发音的同时讲清这些字的异同,然后组成不同的词进行对比,强化记忆。

4.注重对比,避免形似偏误

对于仅与字形相关的形似字,教师可分阶段对其进行归纳对比,区分不同点,加深印象。

5.成串教学,利用声符形符辩字

汉字的形符是表意成分,声符是表音成分。在对外汉字教学时,可以利用汉字的这一特点,弄清读音,讲解意义,成串教学,通过声符和形符识字、辩字。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应辉,杨叶华.缅甸汉语教学调查报告[J].民族教育研究,

2008,(3).

[3]熊琦,张小克.缅甸汉语教学概况[J].世界汉语教学,2006,

(3).

[4]陈琴,刘婧,朱丽.泰国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

第6篇:高中语文偏义复词总结范文

【关键词】《异苑》;复音词;构词方式

现存《异苑》十卷为宋给事刘敬叔撰,明胡震亨所辑。(本文以1996年中华书局“古小说丛刊”刊出的范宁先生的校点本为底本。复音词的统计不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文中引用例句均注明卷数及页码。中间用“・”隔开,前面为卷数,后面为所在页码。)全书不足3万字。据笔者初步统计,共有复音词1912个,可分为语音构词和语法构词两大类。语音构词包括复音单纯词和重叠式合成词,共82个,约占复音词总数的4.29%;语法构词包括附加式、联合式、偏正式、补充式、支配式、主谓式和综合式,共1830个,约占复音词总数的95.71%。具体分析如下:

一 语法构词

(一)联合式。《异苑》中联合式复音词共575个,占总数的30.09G。按其词性构成,可分为12小类。具体如下:

1.名+名名

2.形+形名

3.动+动名

4.方+方名

5.名+形名

6.方+方方

7.动+动动

8.名+名动

9.形+形形

10.动+形形

11.副+副副

12.名+名副

(二)偏正式。偏正式复音词共762个,占总数的39.87%。具体分析如下:

1.名+名名

2.形+名名

3.动+名名

4.数+名名

5.方+名名

6.名+方名

7.名+动名

8.形+动动

9.动+动动

10.名+动动

11.代+名代

12.数+名副

(三)补充式

《异苑》中的补充式复音词共114个,占复音词总数的5.97G。依据补语素意义的不同,可以分表结果和表趋向两类。

1.表结果

(1)表死亡灭绝义:补语素主要有“害”、“亡”、“杀”等。

(2)表毁坏破裂义:补语素主要有“破”、“坏”等。

(3)表散尽义:补语主要有“散”、“尽”。

(4)表取得见足义:补语素主要有“取”、“见”、“足”等。

(5)表是定义:补语素主要有“为”、“作”。

(6)表使成义:补语素有“成”。

(7)表放置义:补语素有“著”。如:

2.表趋向

补语素主要有“出”、“入”、“来”、“去”、“至”、等。

(四)支配式

《异苑》中的支配式复音词共149个,占全书复音词总数的7.80G,按其构词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类:

1.动+名动

2.动+名名

3.动+名副

(五)主谓式。《异苑》中的主谓式复音词,共有32个,占全书复音词总数的1.67G。

(六)附加式。

《异苑》中共有附加式复音词128个,占全书复音词总数的6.70G。根据词缀的位置,可分为前附式和后附式两类。

1. 前附式

(1)“有”构成名词。

(2)“老”“畴”构成名词

(3)“相”

相传云:原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1・2)

(4)“第”

第一物含气变,……此燕卵也。(9・89)

2.后附式

充当附加式后缀的有“然”、“子”、“者”、“自”、“复”、“可”、“若”“之”、等。

(1)“然”

少年相与翻然飞扬,(5・47)

(2) “子”

或见之形貌类人,长三尺,能制貂,爱乐刀子。(3・19)

(3)“者”

从者曰无水,王以剑击石,泉便涌出。(5・42)

(4)“自”

庙前井及渎恒自涌沸,故曰沸井。(1・4)

(5)“复”

及徙G州,益复怏怏,尝伸纸作书,(4・35)

(6)“可”。

诸君且可小停,要思其宜。(1・4)

(7)“若”。

顷若有人持物来者,(8・74)

(8)“之”。

辂曰:“吉迁官之征也。”顷之为江夏太守。(9・90)

(七)综合式

《异苑》中的综合式复音词是指包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构词方式构成的三音节词,共69个,占复音词总数的3.61G。此类词多数为名词。

二 语音构词

(一)复音单纯词

复音单纯词共78个,占总数的4.08G。包括连绵词、叠音词和音译词三类。

1.连绵词

(1)双声连绵词

(2)叠韵连绵词

(3)双声兼叠韵连绵词

(4)非双声叠韵连绵词

2.叠音词

《异苑》中的叠音词主要是模拟声音的象声词和描摹事物状貌的形容词。

3.音译词

“我们把别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时候,就把这种词叫做借词,也就是一般所谓音译。”[2]

(二)重叠式合成词

《异苑》中的重叠式复音词数量最少,仅有4个,占全书复音词总数的0.21G。

三 结论

(一)《异苑》中各种类型的复音词的数量极不均衡,从结构类型上看,偏正式最多,而且从词性构成上看其构成方式日趋复杂,其次是联合式,补充式与支配式较前代相比发展迅速。而主谓式复音词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二)联合式复音词在《异苑》中从数量上看位居第二位。这一点与汉代的《论衡》及同期的《世说新语》有所不同。从词性构成上看,构词语素与所组成的复音词词性不一致的情况则较前代更为复杂。这表明汉语联合式复音词的内部构成在此期更为丰富。

(三)偏正式已经位居全书复音词之首。从词性构成上看,在继承前代“名+名”、“形+名”、“数+名”、“动+名”等构词方式外,还增加了 “名+动”、“形+动”等构词方式。单是构成名词的方式就达11种之多,较汉代的《论衡》及同期的《世说新语》有较大发展。从词类分布上来看,名词最多,动词和形容词也有所增长,另外还出现了少量的代词和副词。这一点与先秦相比有较大发展。

(四)附加式依然分为前附式和后附式两种。《异苑》中的词缀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前代继承下来的,如 “相”、“第”、“有”、“然”、“者”、“之”等;此外,《异苑》中还出现了比较具有时代特色的词缀“自”、“复”、“可”等。从数量及其所占比例来看较前代有显著增长。已达128个之多,占总数的6.70G。由此可见,随着汉语词汇的发展,运用虚词方式构词的附加式复音词逐渐显现出了它的能产性。

总之,从构词法看,《异苑》中语法构词迅速发展,在复音词中的比例已经高达95.71G,占有绝对优势,而语音构词的能产性则急剧下降,仅占4.29G。由此可见语法构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较早产生的语音构词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走向衰落。

【参考文献】

[1](清)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说家类[M] .北京:中华书局,1965.1208.

第7篇:高中语文偏义复词总结范文

关键词:谚语 偏义性 语义关系

偏义谚语是指讲了两个方面的知识,但其中一个为主,一个为辅的谚语。它的特点是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部分组合而成,但谚语的整体意义只取其中一部分的意义,而另一部分仅作为陪衬。如:

a.人怕出名猪怕壮。

b.人无头不行,鸟无翅不腾。

c.弓硬弦长断,人强祸必随。

d.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上述偏义谚语都以讲人的那部分为主,另一部分为辅。谚语的整体意义在于“人怕出名”“人无头不行”“人强祸必随”“人看言行”,而“猪怕壮”“鸟无翅不腾”“弓硬弦长断”“马看牙板”只作为陪衬结构,使句子句式整齐对称,整体上达到一种和谐之感。

这里的几个例子都是比较典型的,即温端政先生所说“由讲人和讲物的两个部分组成,一般以讲人的部分为主,讲物的部分为辅”的谚语,这种谚语虽然占了偏义谚语的绝大部分,但这种谚语的结构和意义关系是比较单一简洁的,即温先生所说的“结构上并列,表义上有主辅之分”。因此,这里对这类谚语不作具体分析,主要将重点放于其他偏义谚语上。

一.偏义谚语的语义结构关系

偏义谚语是将某一条谚语作为分析对象的,谚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语法关系的主要为联合关系,在语义结构上却呈现出不同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是偏义谚语两个部分之间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语义结构关系。这主要是由于谚语两个部分间存在联合的语法搭配关系决定的。并列关系的偏义谚语,除去“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为人不忘本,饮水要思源”等讲人和讲物相结合的谚语以外,还有很多,如: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c.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这类谚语前后两个部分一般使用不同的材料,讲了两个方面的知识,但阐述的是相同的、从两个材料中抽象出来的整体意义。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说的是“只要足够努力,坚持到底,即使是微小的力量也能办成比较难的事情”,“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告诉我们“事情到了一定程度总会有解决办法,总能出现转机的”。此类谚语的偏义性体现在我们使用的多是谚语的整体意义,也可以说是派生义,而非某个部分所讲述的知识。因此,我们也时常只用它们的某一个部分来表达我们所需要表述的意思。例如,我们常常会只用“水滴石穿”或者“船到桥头自然直”来鼓励、开导别人,用“棋逢对手”来表述遇到实力相当、互为知音的对手。

当然,这种并列关系的偏义谚语还包括“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类前后两部分之间存在对比关系的谚语。

(二)因果关系

偏义谚语中因果关系有两种:一是一部分为因,一部分为果,一般为前因后果型,分为“A导致B”和“A不导致B”两种形式,这类谚语一般会偏向“因果”中的“果”的意义。如:

1.A导致B形式,表现为“因为A,所以B”或“假如A,则B”。

a.吃一堑,长一智。

b.久住坡,不嫌陡。

c.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d.行是春风,必有夏雨。

谚语的意义是由“长一智”“不嫌陡”“夜有所梦”“必有夏雨”这样的结果来体现的,我们使用时要表达的意思也从中体现。

2.A不导致B形式,表现为:“假如A,则不B”或“假如不A,则不B”。

a.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b.天不下雨河不涨。

c.鸡蛋不破,苍蝇不叮。

d.不走长途,不知马力。

前后部分的因果关系也有“先果后因”的形式,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这种谚语的意义一般偏向它的“因”部分。因此,从其结构上来看,前后因果类的谚语的意义都偏向其后部分所表述的意思。

二是前后两个部分内部存在因果关系,而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为并列关系,谚语的意义偏向前后两部分合在一起表达的整体意义,即派生义。如:

a.水有源,树有根。

b.种荆棘得刺,种桃李得果。

c.有车就有辙,有树即有影。

(三)比较选择关系

谚语是经验的总结,表现价值的判断。当我们比较两种对立的价值观时,就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很多谚语选择的某一种价值观时,那条谚语的语义也就偏向阐述那个价值观的部分。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语义指向“寸金难买寸光阴”,即金钱比不过时间;“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重在强调“读书高”,即读书的好处及高尚;“一事全知,胜过万事半知”旨在说明“一事全知”的作用较大。

选择关系的偏义谚语主要表现为“宁A,不B”或者“A不如B”的形式,如:

a.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b.千鸟在树,不如一鸟在手。

c.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

二.偏义谚语的语义表达关系

偏义谚语的意义搭配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多义谚语的偏义。关于多义性,温端政先生将之分为两种,一是本义和派生义为多义,二是派生义的多义。笔者认为,多义谚语偏向它的某一个意义,本义或者不同的派生义,也是谚语偏义性的一种表现。因此,多义谚语也具有偏义性。在不同语境的影响下,可以将之看成临时的偏义谚语。

由于多义谚语的多义是由于本义抽象概括成派生义,派生义之间又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所以多义谚语的各个偏义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即为相关关系。

另一方面是偏义谚语前后部分之间的意义关系。主要有相关或相类、相对或相反两类。

(一)相关或相类

相关或相类是指谚语的前后两部分在材料选用、所述知识、引申出的意义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或相似性。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中“丝”可成“线”和“木”构成“林”相类,“实大体,顾大局”中“大体”和“大局”相关,“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中的“招风”与“惹议”具有相似性。

相关或相类的偏义谚语,若存在虚实结合的情况,就以虚为偏义。如“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公私”是概括性的、抽象的表述,“国家”为特定的具体的表述,这谚语语义偏向前半句的“因公忘私”上,“入乡随俗,入国问禁”使用时可直接以“入乡随俗”表述。

(二)相对或相反

相对或相反是指谚语的前后两部分在材料选用、所述知识、引申出的意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对立或反向。这类谚语中多会存在反义词。

相对的如“不到高山, 不显平地”中的“高山”和“平地”,“亲君子,远小人”中“君子”和“小人”。相反的如“亲君子,远小人”中 的“亲”和“远”,“合则存,分则亡”“合”与“分”“存”与“亡”,“先甜后苦,犹如割股;先苦后甜,犹如过年”中的“甜”和“苦”“先”与“后”,“清贫常乐, 浊富多忧”中的“清”与“浊”“忧”与“乐”,“真穷好过, 假富难挨”中的“真”与“假”“富”与“穷”“好过”与“难挨”等等。这种对立,可以将谚语所要表述的意义更鲜明地凸显出来。

三.结语

偏义性是谚语的一大特性,更是汉语的特征之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丰富的偏义复词,这不只是汉语本身决定的,也与汉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息息相关。作为汉语的一部分,偏义谚语应与汉语偏义复词、复句结构关系等相联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谚语这种长期使用、具有经验总结作用的习语,以及其与汉民族心理和文化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孙治平等编,谚语两千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2]周荐编,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文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王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道尔吉,论古汉语的偏义复词[J],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6卷 第6期,2004.11.

第8篇:高中语文偏义复词总结范文

关键词:离合词 影响 原因 教学对策

一、离合词的概述

“离合词”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陆志韦于1957年在《汉语的构词法》中正式提出来的,并沿用至今。

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在以前的语法书上,都把现在所提的“离合动词”放在十大结构中的“述宾结构”叙述。关于离合词的界定,则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 ,就是目前也还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词,有的认为是词组,有的认为既是词又是词组,有的认为是动宾式的粘连短语,还有的认为是“语词”。其实,“离合词”或“离合动词”的提法亦可,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离合词“合用时是词,离用时是短语”。

一般认为凡是中间可以插入一个独立的语言成分(诸如:得、不、了、着、过、结果补语、趋向动词、量词等)都算作离合词。如“洗澡”的”洗“后面可以加上“了、着、过”变成“洗了澡、洗着澡、洗过澡”,也可以加上结果补语、趋向动词变成“洗好了澡、洗起澡来了”,“澡”的前面也可以加上名词、数量词变成“洗凉水澡、晚上洗一个澡”,因此“洗澡”是一个离合词。而“从事、企图”等中间不能加入任何成分,故不是离合词。

二、离合词偏误的源起

对我们从小学习汉语的人来说,离合词不管是属于词汇现象还是属于语法现象,我们都能理解,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但对于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们会随时与自己的母语进行对比学习。他们会问,“洗澡”为什么还能说成“洗着澡”,“洗一个澡”,“洗好了澡”,“洗起澡来了”,“洗凉水澡”,而“从事”为什么不能说成“从着事”,“从一个事”,“从好了事”,“从起事来了”呢?笔者曾经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被一位日本学生这样问到过,有幸当时了解离合词的一点知识,比较地解答了那位学生的疑惑。

三、离合词偏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笔者了解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的研究现状,觉得这方面的论文还比较缺乏,所以很有必要结合教学实践弄清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一般会有它的扩展形式,一般有经验的老师会讲清楚,但是也会漏掉一部分内容,学生在碰到离合词的扩展形式的时候会有意回避。这当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和影响。另外,离合词作为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在意义上符合词的特点,在结构上又符合短语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始终是留学生掌握的难点。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分析可以提高对外汉语离合词的教学效果,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日常的交际中不是去回避而是正确流利地使用离合词。

四、出现离合词偏误的主客观原因

究竟留学生出现这类偏误有哪些原因呢?通过这篇文章我想进一步探究一下。

(一)主观原因

1、学习者知识的错误类推和过度泛化

学习者在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的情况下,将已学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方式自认为正确、不恰当地套用到新的语言知识上。还有母语的负迁移,学生受到母语的语言知识的束缚,对目的语产生抵触情绪。泛化式偏误大多是学习者学了一些目的语之后,但还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语言知识,然后再学习新知识时以偏概全,而发生的想当然的错误。

2、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例如留学生在遇到没有把握的词汇或语法形式时,通常使用回避、简化的策略。这通常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等因素有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学习表现。有些留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回答问题时害怕出错,所以就避免那些不确定的内容及形式,用自己比较肯定的方式来表达,相对应有一些性格外向,态度积极,场依存性比较强的学生他们不怕出错,勇于尝试一些新的表达方法,虽然当下偏误比较严重,但当得到纠正以后,就很容易且很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如果这样,性格偏内向的学生掌握复杂的新语法项,由于个人问题,学习新知识的速率就会降低。

(二)客观原因

1、民族文化差异。在学习离合词的时候学生偏误较多,因为每个离合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处在不同的语法结构当中,对句中的其它成分要求不同,归纳一下,学生出现偏误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离合词本身的复杂性,不过离合词的复杂性本身和我们汉语语言文化的复杂性是离不开的。

2、教学方面的原因。离合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比较高,对外汉语教师在利用现有成果知道教学时,往往力不从心。教学中存在好多问题,比如:解释得不透彻、练习得不到位,学生对离合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只能死记教材中的一些扩展形式。

另外,老师对离合词的认识和研究不够充分,甚或有错误的认识,这样一来,肯定误导了学生。譬如,有的老师会错误地认为离合词不能带宾语,这就是片面的认识。赵金铭先生早已指出,部分离合词可以直接带宾语,将动作的对象表达出来。如“劳驾您。”“留神小偷。”等。这对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其实也挺难的,因本体知识研究的成果不够充分或很难尽快转化到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中去。好多教师很少能做到系统讲解离合词的扩展形式,即不能根据教学的整体进度在合适的时候把某个离合词所具备的所有扩展形式系统介绍给留学生,不能使学生对汉语的这个难点有个整体认识。

五、对教学的启示和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只有在先进和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和提高。目前我们对离合词的研究确实是不足的,而这个不足最重要的不是关注的学者不足,发表的论文不足,或者是研究的角度不够全面,而最重要的不足是虽然大家都各抒己见,但却没有很具说服力的答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上遇到的问题。

所以我们就应该从这个薄弱的环节入手,做好离合词的定性和定量问题。

1、离合词的定性。周上之学者提出了离合词是字组的新颖说法,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比如说“洗一个热水澡”,“洗澡”这个双字组,在“洗”和“澡”分开后,总体的意义没有改变,还有字组分开后,单字仍然具有独立运用的能力。这样我们似乎不必再深陷离合词是词还是语的争论中了,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2、离合词的定量。离合词的鉴定与离合词数量的确定密切相关。赵金铭先生也对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做了量化研究,根据他的统计,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离合词就有2500多条,并且数量还在上升,这些对我们从整体上研究离合词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实践

1、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1)生词标注。一般教材在离合词标注方面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标记,所以首先要对课文中的生词注释做改进,要让学生产生“这些词是特殊词”的印象,教学才能有可能顺利进行下去。在这方面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构想,比如刘春梅《通过教材编写改善对外汉语的离合词教学》中提到除对离合词进行整体标注外,还可对成分中的自由语素单独标注。

(2)扩展练习。比如将一般动词的重叠式和离合词的重叠式作比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离合词的特点。比如“休息”可以说“休息休息”,而“洗澡”只能说“洗洗澡”。除了重叠形式的练习外,教材还可增加替换、填空、改错等相关联系。尤其是动宾离合词数量大,扩展形式与很多语法项目相联系,并与很多动宾短语的扩展形式一模一样,所以在课后练习中要有意识地与有关动宾短语的扩展联系相结合。这样虽然不能保证学生很好地掌握离合词,但一定会使学生慢慢形成语感,减少偏误。

2、对教学实践的建议

(1)在总体设计方面。应该制定一个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者特点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结合语言点教学,分别排列离合词的不同扩展形式,再通过循环反复,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离合词的用法。应从外国留学生习得第二语言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需要和使用频度来安排语法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将离合词的语法点依照难易程度、常用与否重新排列组合。

(2)在课堂教学方面。一方面就是要将离合词扩展形式与其语用价值相结合。比如留学生会很容易说出“我不能报名”,而不说“我报不了名”,改用情态动词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所以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就要有意将离合词的扩展形式与离合词的语用价值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理解用情态动词和离合词扩展形式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语气和效果也是有差别的。这一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重要。

另一方面就是从心理学角度考虑,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记忆与遗忘现象实验研究的创始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启示我们,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已识记的材料应赶在遗忘以前迅速地、及时地进行巩固、复习、重现和运用,并且要经常复习。所以对留学生很容易出现离合词偏误的教学更应该做到不断重复和巩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学的语法点合理地展开离合词的扩展形式,见一个讲一个,不断重复展开,虽然稍微凌乱,但却避免了集中讲解给学生造成过大的记忆负担,另外还能在不断重复和巩固的过程中逐渐纠正偏误。

总之,笔者想通过这篇文章阐述一下本人对离合词教学和研究的一点认识,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研究的同行们交流和沟通一下,旨在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水平。笔者也期待更多的专家与学者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珠,姜丽萍.怎样教外国人汉语[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 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6]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9

[7] 孟国.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35

[9] 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1-70

[10]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35

[11] 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2] 杨庆蕙.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3]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

[14] 李红印.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J].世界汉语教学,1995(2)

[15] 于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J].现代语文,2009(5)

[16] 周上之.离合词是不是词?[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4)

[17] 段业辉.论离合词[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2)

[18] 刘江涛.离合词特点再认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19] 丁勇.汉语动宾型离合词的语用分析[J].语言研究,2002(特刊)

第9篇:高中语文偏义复词总结范文

(湖州师范学院教育与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陈 斌

摘要:随着英语在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普及,针对小学生如何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一问题,笔者总结了在英语学习上一些记忆层面的策略,同时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能更好地将英语教学应用于生活中做出思考。主要有重视英语课程、加强师资等方面

关键词:小学英语

记忆策略

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增加,外语教学年龄的提前,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对于广大小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小学生们在学习英语时基本上是充满好奇,但是往往却不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育界也着手研究采用何种方法能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对此,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相应提出对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几点看法。

二、记忆策略的方法的总结

记忆策略是认知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策略所下的定义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他们都认为策略是指经过主观努力,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用以提高记忆成绩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一般来说,记忆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储存策略和提取策略。

(一)、存储策略的方法总结

储存策略主要包括三种:复述、组织、精加工。

关于复述策略的研究:复述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的维持性的言语重复或在选择基础[文秘站:]上的保留重复。它的获得在个体记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常用的复述方法有:a.机械重复;b.意义复述;c.过度学习;d.及时复习;e.睡前复习;f.清晨复习;g.分散复习;h.集中复习;i.试图回忆;j.过电影等。这些都是学生平时学习时常用的方法,但是在复述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中文和英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复述的习惯。

关于组织策略的研究:组织策略是指找出记忆材料中各项目之间的意义联系,并根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归类和语义组织。

①关于归类策略的研究:10--11岁的儿童基本上能自发地应用对刺激的归类作为提高记忆结果的策略,其他年龄的儿童则不然。然而,经过短暂的归类训练,低年龄组的儿童也可以达到10岁、11岁儿童自发的水平。目前,常用的归类方法有:a.意义分组法;b.主题联想归类法;c.按词语的首位字母分组记忆法;d.按词语在词表上的位置分组记忆法;e.按发音的相近程度分组记忆法等。

归类策略是小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简单的符号,来记住复杂的英语单词和语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乐于学习英语的心态,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②关于语义组织策略的研究:语义组织策略是一种用于记忆复杂材料的重要记忆策略之一。它是一种高级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我国,有关语义组织策略的研究多集中在课文的识记方法方面。常用的课文组织识记法有:a.逐句识记:按各单句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句识记法和逐句迭加识记法;b.分段识记:按分段依据及理解情况,分为四种:定量分段、意义分段、自然分段、分段分层(逻辑结构)等。

在小学阶段,英语课文都比较短小,但是我们要从“小”的用起,帮助他们养成这样的习惯,有助与进一步的英语学习,因此掌握这种方法至关重要,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关于精加工策略的研究:精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相似,都是找到记忆材料中的语义联系,来帮助记忆。但是精加工策略更注重两个或更多项目间的描述性的联系,如形象方面的、句子或词汇方面的联系。常用的精加工策略有:a.内容形象化;b.联系旧知识;c.方位线索;d.首字、首句提示等。

(二)关于提取策略的研究

提取策略是指为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而进行的一种深思性的操作。这个主要适用与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段落的主要意思,提取大意,然后来记住文章。主要的方法是:提取关键词、提取段落中心句、提取文章的中心句。

综观记忆策略研究的进展情况,我们发现有关记忆策略的发展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应用性、训练性的研究却比较少。

三、对当今小学学习英语过程中如何运用记忆策略的思考

小学英语学习中如何运用好记忆策略是小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关键,笔者在对小学英语教师、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及高校老师的访查中总结出如下看法:

(一)、重视偏远地区及农村小学英语课程的普及和发展。由于英语课程进入基础教育尚属起步阶段,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及其家长对此科目的了解程度不够,这也致使他们对在基础教育中开设英语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考虑到英语学习在今后社会中所将占据的重要地位,因此建议从国家到各市区级教育部门在对偏远地区及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普及上给予有力扶持,而各偏远地区及农村学校无论从领导、班主任或是英语教师都应高度重视这门课程;

(二)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高校的小学英语教育专业也是最近几年才开的,因此无论是高校小教专业课讲师或是已站在教育岗位上的小学英语教师,在专业水平上还存在一定不足,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对已教学的小学英语老师进行专业岗位培训,另一方面,要对师范类小学英语专业的在读学生要求和定位放高;

(三)、英语教师要灵活运用记忆策略而不能滥用误用。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大部分是“以师为主”,即教师说什么,他们照着教师教给的做。试想,若英语教师自己尚不能灵活运用记忆

策略,又怎能教会学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滥用记忆的方法,造成学生的压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找出适合各个学生的记忆方法。(四)、充分树立学生的主导地位。儿童掌握任何一个概念都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此,教师是“授”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在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自己学习,对于学生的错误耐心加以纠正。

小学所开设的英语学习内容是学生一生英语学习的根源和基础,这一阶段的学习将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充分认清问题重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从而完成这一过程。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林崇德、董奇、申继亮:《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

3 伊翠端: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现状分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7-10

4 Flavell,Beach, & Chinsky,1966; Flavell,Keeey & Cannizzo1967

5 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用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贾冠杰 《外语教育心理学》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年

7 裴娣娜 《小学教育与科学研究》 科学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