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

公有制经济企业精选(九篇)

公有制经济企业

第1篇: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

2、优化产业结构,为非公有制经济拓宽发展领域。从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取向看,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农业产业化、小城镇经营性基础设施,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后劲的策略。通过出台新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来,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兴办涉农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储藏业、营销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样,既发展壮大了非公有制经济,又促进农民在产业化多环节中增收,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3、创新经营机制,为非公有制经济增添发展活力。个体私营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引入新的理念和新的机制。首先要创新管理,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投入到农产品深加工中去,创新管理模式,强化企业管理,真正把特色产业及品牌做精、做强,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要创新机制。要坚持产权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高效化。

4、打破制约瓶颈,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发展后劲。制约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人才、资金、技术三个方面。

(1)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要不断强化人才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因素的认识,引导个体私营业主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从更宽广的区域、领域以提供更为优惠待遇的承诺,引进我县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这是目前解决紧缺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最有效、最捷径的办法。另一方面要搞好人才培训。积极组织个体私营业主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利用各种方式全面提高经营者管理水平,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创新意识。

(2)进一步加大融资招商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要在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域外资金来投资兴业,鼓励和组织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去参加国家、自治区、市举办的经贸洽谈会和招商活动,对于与外来企业合作成功的,按照《弋阳县招商引资奖励与处罚办法》给予奖励。同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作用,对财政预算的发展中小企业扶持资金,要专款专用,要积极吸收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参与,增强信用担保能力,帮助解决小额度周转金借贷难的问题,从而降低金融部门的借贷门槛。不断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向社会的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对于本地投资兴办的工业项目应享受与外来投资者同等优惠政策及奖励。

第2篇: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

一般我国的央企和国企都是公有制经济,地方政府国资委管理的企业也属于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主要存在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部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其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

[内容提要]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并可对企业赋予活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正面引导并适当制定激励机制来培育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精神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因素。

[关 键 词]企业家精神;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引领。特别重视“企业家精神”,他说过:“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1]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也说过:经济开始从“管理型”向“企业家”经济和“创新”经济转变,企业唯有重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才能再创企业生机。[2]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稀缺的特殊的无形资源,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我国正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新常态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剧烈变化,企业家精神的有效发挥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因素。

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虽然企业家精神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并且被认为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对于它的含义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至今没有形成一个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准确而全面的定义。学者们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有着不同的阐述,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说。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即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次。二是企业家精神的三个主要内容。包括熊彼特所说的创新精神、韦伯所说的敬业精神以及诺思从新制度经济学中提炼出来的合作精神。三是企业家精神分析的三个维度说。包括企业家精神分析的主体维度、时间维度和载体维度。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分析应当从五个维度出发,分别为政治精神、商业精神、工业精神、社会精神和人格精神五个维度。

综合国内外经济学、管理学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本研究认为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企业家群体共同的行为特征、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家在投资经营活动和创新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的概括与总结。当代企业家精神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和内涵。

(一)创新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实质。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经济首创精神,即创新精神。”[3]企业家的本质就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特殊手段,创新是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这里的创新是指企业为目标市场提供新的产品,或是寻找新的目标市场并为之提供商品,或是在市场中树立企业新的形象等等。

(二)冒险与机会发现

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企业创新的风险是企业家的必然选择,是他们必须面对和承担的。经营企业,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没有别的第三种可能。经济学家奈特将企业家精神与风U或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在不可靠的情况中,以最能动的、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开辟道路的创造精神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4]3M公司鼓励冒险的口号是“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这是对企业家冒险与机会发现精神追求的典型写照。

(三)合作与责任担当

合作与责任担当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正如艾伯特・赫希曼所言:“企业家在重大决策中实行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尽管伟大的企业家表面上常常是一个人的表演,但真正的企业家其实是擅长合作的。”[5]成功经营企业的过程,不仅需要团队合作,凝聚各方力量,善待员工,形成企业健康良性发展内在驱动力,而且,需要企业家领导企业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主流、进步力量,而企业自身实现发展的同时也会为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四)执着与敬业

执着与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到:“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地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货币只是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6]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经营活动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企业家所开展的工作是不断地克服重重困难,处理解决各种常人难以应对与解决的难题,在身处不确定与高风险的环境中不断做出最高决策。这种特殊的职业任务非一般人所能为,能够胜任的企业家都具有显著的执着与敬业精神。

(五)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企业家创办经营企业,身处复杂、不确定的市场环境,能够得到内部员工的支持是基础,能够赢得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赖是关键,要实现这一切,唯有靠企业家诚信。诚实守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在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的所有原则中,诚信是不能讲条件进行妥协的原则。制度学派经济学家凡勃伦在其名著《企业论》中曾指出:“有远见的企业家非常重视包括诚信在内的商誉。”[7]

二、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

虽然不同研究者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不同,所选取的度量指标也不统一,但是,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经济绩效的理解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企业家精神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图1所示,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推动,主要通过个人、企业和区域这三个层面进行传导。

(一)个人层面:追求成功和卓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是最具活力的市场要素。在企业家群体中,个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他的直觉指导他捕捉机会,个体在伦理及价值观的差异会对企业家创业精神产生巨大影响。从个体层面上看,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人,往往具有强烈的追求成功和卓越的欲望,他们通过创建企业实现个人的欲望,形成企业家阶层,企业家精神在个体层面上最多的体现在企业家身上。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充满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个人,往往不安于现状,具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动机,他们具有追求成功、卓越、财富的强烈愿望,他们往往能发现机遇、打破常规。他们的这种精神往往能把社会的闲散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通过经营企业等手段,让资源发挥充分的作用。他们是形成区域企业家精神文化的基础,只有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多了,才会形成一个区域良好的环境。

(二)公司层面:持续创新赋予企业新活力

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国有企业享有绝大多数资源分配权,所以民营经济最大的障碍是如何冲破层层制度障碍。一些优秀民营企业可以整合国外企业,但无法整合国内企业,限制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这导致企业家们只好采取回避策略,在夹缝中寻求出路。从企业层面上看,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为了追求利润,在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往往会采取各种创新手段,努力争取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努力营造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司文化,形成企业层面的企业家精神。这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在成功创办企业后,并不会满足现有的成就,他们会通过企业的二次创业或者创新行为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这就让企业同样具有创业和创新的公司文化,使得企业本身具备了企业家精神。

(三)区域层面:形成聚集效应和创新文化

中小民企在起步阶段,大都是自筹资金。而仅靠自筹资金,企业很难做大做强。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在1300万家左右,其生存状况普遍不乐观,盈利压力较大。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企业经营成本持续攀升,表现在原材料、物流、能源和人力成本明显上升,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二是相对于超过60%的GDP贡献和77%的就业人口,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占同期贷款的36.8%,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其所获资源比例严重失调;三是中小企业税负依然偏重;四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政策环境依然不容乐观。从宏观层面上看,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司在区域上的大量聚集,形成相应的区域文化,从而促进区域整体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最终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具有企业家精神企业的大量聚集,会对其他企业产生巨大竞争压力,从而会促使其他企业进行二次创业和创新,形成一个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区域文化,最终促使区域的经济增长。

三、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家精神缺失的表现及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外部社会环境、企业家自身主观方面都存在不利于孕育企业家精神以及促进企业家精神l挥积极正向作用的因素,导致全社会企业家精神缺失,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隐忧。

(一)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家精神缺失的表现

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民营企业家理想信念动摇。理想信念缺失导致企业家的思想萎靡、方向迷茫、意志脆弱,进而产生经营行为过失,对投资环境判断失误,对市场前景信心不足。二是部分民营企业家遵纪守法意识不强。一些民营企业家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活跃在这样的“中间地带”“灰色地带”之中。但这种活跃往往是与政府官员相“勾兑”,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而非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去垄断项目、排挤对手。于是,行贿成为部分民营企业家竞争的常用手段。三是部分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感不强。现实之中的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劳动合同不规范、工作环境恶劣、超负荷工作、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与经济利益相关,一些企业家为个人私利而将法律法规、社会责任、社会公德等抛诸脑后。四是部分民营企业家诚信度不高。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有两个最该讲诚信的对象:一是客户,一是员工。对客户的诚信在于产品和服务,对员工的诚信在于薪酬待遇和成长及发展空间。但发展至今的许多民营企业仍然做不到诚信。

(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家精神缺失的成因

本研究从民营企业家自身及民营企业所处的成长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当代民营企业家行为、价值取向,剖析当代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

1.民营企业成长环境的影响

一是制度环境。好的制度环境具有明显的制度可信性,制度的可预测性很强,能够明显降低营商环境的不确定性,减少腐败行为,有效提高和改进企业的生产效率、竞争能力及创新意识,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目前,与民营企业家建设密切相关的体制和制度的改革进程仍然较慢,磨合周期长,适应企业家成长的新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形成。二是文化环境。首先,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排斥竞争,压抑创造性,抑制竞争性观念,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对于培育企业家精神十分不利。其次,家族制的文化传统影响了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意识和企业传承行为。再次,社会舆论对民营企业的态度不客观。三是市场环境。市场经济是企业家精神生成的土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充分发挥,负面的市场经济极可能严重地腐蚀企业家,扭曲着企业家精神。当前,国家政策法制不健全,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不完善,衍生出权力寻租,税收过高的现象,恶化了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的市场经济环境,使得一些民营企业家对市场环境信心不足。四是政策环境。政策因素是民营企业整个外部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甚至一些学者把民营企业直接看成是“政策性经济”的产物。政府针对民营企业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不仅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影响民营企业家的行为。政策的歧视性和不连续性都会破坏民营企业家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2.民营企业家自身主观原因

一是身份焦虑。一方面,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主要游离在边缘行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资源配置普遍受歧视。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的财富积累及其相关产权关系普遍具有复杂性、模糊性,更甚地具有违规的特性。这种“原罪”令部分民营企业家内心不安,他们害怕清算,害怕失去财产所有权。对未来的不安与不确定阻碍企业家做长远规划,影响企业家做创新创业思考,削弱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更甚者使得企业家选择逃离。二是信仰缺失。信仰决定企业家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是否能处理好舍与取的关系。一些不协调的社会现象引发人深层次的思考:屡禁不绝的食品安全问题,污染环境的恶性事件,蔚为壮观的各种“炒作”经济、泡沫经济等等,这些现象直接反映的是一些企业家在“不顾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主导下的经营行为异化,而深层次则反映出这些企业家缺乏积极向上、一以贯之的信仰。三是契约精神欠缺。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等级森严,重农轻商文化深厚,契约精神孕育成长不健全,反映民营企业家缺乏契约精神的事例比比皆是。不信守承诺意味着可以造假、可以钻法律空子、可以不讲规则、可以欺诈、可以强买强卖,市场经济将失去根基。培育契约精神需要全社会共同做出努力。

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对策

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已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历史与实践证明:要想促进和保障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健康成长,必须大力激发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同样需要用改革松绑除障、除弊纠顽。

(一)树立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理念

只有创新的产品才可能有新的市场空间,才可以有定价权。民营企业家必须转换观念,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一是企业家的权力意识必须向创新意识转换。这要求企业家要勇于从日常的具体业务中摆脱出来,放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而集中精力思考一些企业的战略性大问题。企业家除了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创新工作上以外,企业的经营组织结构也要相应的转换,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技术创新部门,集中管理技术创新工作。二是培养企业创新精神的文化环境。这要求企业文化必须具备包容精神,包容不同的思维、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价值观等,这些都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未来的企业文化是一个应该能够使每一个员工在企业中大胆发挥自己的才智、个性的组织,唯有如此,才可能推动企业创新的发展。三是企业要尊重创新人员的主体意识和地位。这需要企业家有开放的心态。在研发方向、报酬分配等方面,尊重创新人员的主体性地位,激发他们对企业技术发展的热情和主动性。四是要把创新看作企业持续性的管理过程。经验表明,世界上还没有一种产品可以仅仅依赖一次技术改进就可以终身定乾坤。因而企业家必须建立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的理念。

(二)优化适合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在于企业家成长环境的改进和与优化。一是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重要基础行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并享有国有资本平等的权利。细化与“36条”配套的支持措施,对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市场门槛等做出具体规定,加快政策落地步伐。引导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发展。二是帮助民营企I有效拓展市场。服务业委员会及相关行业协会可积极创建各种展会平台与推广宣传平台;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网站,为中小企业搭建政策解读、技术推广和市场营销等重点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评价标准,建立服务体系的绩效评估体系;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帮助企业破解内外需求不足的局面。三是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大力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励广大民众的创业精神;大力宣传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使企业能够深入了解政策。四是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审批内容、标准和程序公开化、规范化;严格涉企收费项目,实行收费目录管理制度;推进中小企业维权工作体系建设,及时受理和处理企业反映的问题,并要健全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三)建立民营企业家的正面引导与激励机制

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家公平竞争、依法经营、有序参与的机制与环境也是促进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一是为民营企业家阶层营造良好的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通过深化改革彻底摒弃资源配置行政化,真正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除事关国民经济命脉及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领域外,非公经济成分享有公有经济的一切平等权利,为非公经济体营造宽松发展环境。二是有效畅通民营企业家阶层的利益诉求通道,积极扩大民营企业家有序政治参与平台,相关政治安排常态化、制度化,大力支持和积极培育私营企业主民间组织,正面引导其自我教育、行业自律和利益诉求渠道等功能的有效发挥。三是逐步建立并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任何“失信”行为建立负面清单,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予以惩戒,对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的民营企业家,给予相应的荣誉性的、政治性的、政策性的激励。四是建立以“亲”“清”为表征的新型健康政商关系。“亲”“清”对民营企业家而言,就是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不动利益诱惑的歪念头、一心一意以“生产性努力”在公平市场竞争中获得正当利益与持续发展。

(四)寻求多项举措努力破解企业家成长困局

一是扩大实施培育民营企业家成长的人才提升工程,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专业培训,扩大企业家沟通交流平台,着力培养具有现代经营理念、视野宽阔、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家队伍。二是注重事关民营经济政策的公平性与连续性,让投资者安心创业和投资,为企业家自主创业、施展才华提供渠道和条件,使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雄厚资本实现与现代科技、文化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增强其市场创造力和竞争力。三是建立有效的企业家绩效考评体系,健全企业家人才测评中心及企业家人才中介组织,负责对企业家行为进行跟踪记录,对企业家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估。完善职业经理人人才库建设,并建立经理人职业利益风险机制,使其经济收入、社会声誉、职业生涯等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关。四是由工会部门牵头,督促企业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自觉遵守新的劳动合同法,自觉维护劳动用工制度,关爱员工,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归属感,稳定员工队伍。

参考文献

[1].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2014-11-10

[2]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4]Knight Frank,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New York,A.M.Kelley,1964

[5]艾伯特・O.赫希曼.转变参与: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第4篇: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

第一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我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切实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专项基金使用效益,激发中小企业创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活力,增强中小企业竞争能力,促进我县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条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三党发[20__]19号文件)的规定,每年县财政安排100万元,作为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专金资金的安排,应符合国家和本县的产业政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在规定的范围内、安全和高效使用。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安排、拨付、使用和管理,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专项资金的扶持方向和范围:主要用于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支持的企业,以及培育科技型和成长型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创业辅导、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贷款贴息和项目前期经费补助。具体从六个方面予以资金支持。

(一)符合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建设要求,项目技术达到本地先进水平;

(二)企业经营机制比较完善,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合法经营,依法纳税,信誉良好;

(三)项目生产符合国家有关质量、安全、卫生、环保标准,产品适销对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生产经营比较正常,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本地经济增长、就业和农民增收具有一定拉动作用;

(五)创新型、节能型、环保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

(六)就业人员稳定增加,职工工资正常发放,有利于促进财政、城镇居民及农民增收。

第二章支持方式

第六条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奖励等方式安排使用。项目单位可选择其中一种支持方式,不得同时申请多种专项资金支持方式。每个项目支持一般不超过两年。

(一)贷款贴息。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一般采取贷款贴息方式。每个项目的贴息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贴息额度根据项目贷款额度及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确定,一般不超过贷款利息总额的30%,最多不超过15万元。

(二)无偿资助。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一般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0%;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实际发生额的30%。以上每个项目的资助额度最多不超过15万元。

(三)奖励。奖励支持的项目:公益性、示范性强且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项目。奖励金额最多不超过5万元。

第七条扶持资金不得重复获得,对通过其它渠道当年已获得国家和省、州无偿资金支持的项目,且资金额度超过15万元的,本专项基金将不再支持;资金额度不足本办法规定扶持的,予以补足。

第三章项目资金的申请

第八条申请专项基金的对象:

(一)行业纳税大户、骨干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

(二)县委、县政府确定建设支柱产业中的龙头企业;

第九条申请专项资金的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三)经济效益良好;

(四)企业信用或纳税信用良好。

(五)专项基金支持的项目为当年的项目。

第十条申请专项基金的企业或非公有制经济应同时提供下列资料:

(一)法人执照副本及章程(复印件);

(二)生产经营情况或业务开展情况;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当年和上一年度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复印件)。

(四)上年和当年缴税单。

(五)属于技术改造范围的要提供自有资金证明和当年及上年固定资产投入收据,银行借据合同及缴息单;属于技术创新支持范围的要提供技术创新的相关材料及证书、相关缴税单等资料。

(六)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基金申请书。

第十一条项目资金的申请、审核及审批

(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受理项目资金的申请工作,并对申请企业的资格条件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对成长型中小企业中的名牌、专利产品

、诚信企业、上市公司、培训、担保等事项,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考核、认定、备案。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本办法第三章的规定和当年度专项基金的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确定项目支持方案并拨付专项基金。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县专项资金领导小组确定专项资金的年度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并负责专项资金的审核、项目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并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十三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专项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平时检查、中期评估、后期考核平价。

第十四条对弄虚作假骗取专项资金、不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基金的企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收回全部资金,三年内不得申报。

第六章附 则

第5篇: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

关键词:株洲市;非公有制经济;供给侧;创新

党的十确立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论述,并明确表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土地等成本的逐步上升,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从经济发展供给侧一端进行结构性调整。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我国经济结构下一轮转型升级的方向已经明确。

一、供给侧改革为株洲非公有制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株洲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和经济总量都不断扩大,根据《株洲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株洲市非公有制企业20.63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332.2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7.1%,全市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140.08万人,占全部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80.4%,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市就业创业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人们消费的多样化需求,依靠需求的刺激已不能完全带动株洲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从供给侧发力,改革株洲非公有制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供给侧”是英文“supply side”的中文翻译,该词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供应学派”提出,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物价上涨和经济下滑同时并存的滞涨阶段,在此背景下,供应学派对凯恩斯主义扩大国家需求的弊病进行反思,提出要化解产能、削减税率,以生产率的提高来促进经济增长。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促进经济增长要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辆马车”来拉动,通过不断的扩大社会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经济腾飞成绩也确实得益于这“三辆马车”的拉动,但过度的扩大需求造成了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出现经济滞涨、城乡二元分化、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环节发力,侧重于企业微观机制的重构,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绝非心血来潮突发臆想,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意味着在下一阶段要避免过度消耗资源、生态破坏和供需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从供给端着手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是应对新常态下新的经济矛盾,促进经济长期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

供给侧改革为株洲非公有制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株洲非公有制企业去产能,促进结构性调整。当前株洲市非公有制企业主要集中在陶瓷、服装、机电等等落后行业,资金的退出和转移速度较慢,经济效益较差,存在着产能过剩和利润下降的问题,供给侧改革提出优化企业存量、完善企业进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将出台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株洲市非公有制企业可以抓住这些政策优惠进行自我调整;二是供给侧改革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放大民营资本功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瓶颈是资金问题,供给侧改革突出强调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体制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资本方面的优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将打破垄断、促进开放,加快市场化改革。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大批国有垄断行业将会被打破,非公有制经济能够进入的行业将大为扩展,同时,随着市场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更加凸显,国家在政策扶持力度上将更加向非公有制企业倾斜。这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二、株洲市非公有制经济供给侧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虽然株洲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严峻,人民币贬值压力巨大,外需、内需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景气程度下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株洲非公有制经济供给侧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株洲市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不断扩大,占经济总量也不断提升,唐人神、华联瓷业、旗滨玻璃等企业还成长为全省龙头企业,南方阀门、维格磁流体等企业在行业中起着主导和领军的作用。但除了少数企业做大做强以外,绝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规模都比较小,2015年株洲市非公有制企业共20.63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1321户,非公有制规模以上企业占总数仅0.64%。由于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强,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抗御风险、很难生存。因此,企业亟待由小企业、小规模向大企业、大规模转变。

(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当前,株洲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瓶颈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由于非公有制企业的绝大多数是小微企业,实力较弱、资金较少、资信度较低,加上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很难向商业银行贷款,且程序复杂。因此,当前株洲市中小企业很多都是通过积累自有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严重了减缓了企业发展速度,导致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非公有制中小微企业因缺少资金支持而无法扩大再生产。

(三)创新资源缺乏,创新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增长主要是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来拉动,导致企业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好,产品大多在中低端水平上参与竞争,赚的都是“苦力钱”,关键核心技术被跨国公司垄断。株洲仅有湖南工业大学一所本科院校,相比长沙、湘潭,高校和科研机构都相对较少,非公有制经济缺少人才和技术支持,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更是人才匮乏。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株洲的高端科技人才、创新资源平台等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如中车株机、株硬集团、中车株洲所、中航动控等,在创新平台扶持方面,株洲市对国有企业的支持要远大于对非公有制小微企业的支持。当前株洲市的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属于资源依赖型、加工贸易型或者能源消耗型企业,缺乏核心字数和品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较弱,处于产业链条的底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抗风险能力极差。

(四)经营管理者素质偏低,“家族化管理”普遍存在

企业的经营管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内部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从株洲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专业的企业管理知识,没有建立起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多数依靠亲戚朋友来对企业进行管理,“家族化管理”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防范技术风险,但毕竟不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多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企业决策带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缺乏长远规划,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株洲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互联网经济的背景下,株洲市民营企业要健康发展,就要切实抓住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机遇,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创新上加大投入,优化产业机构,向市场提供更加高品质的有效产品供给。同时,国家要研究、探索、制定一些更有突破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政策,释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红利,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降低企业社会综合成本费用,让企业有更多的利润去支撑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化解企业背负的压力,能轻装上阵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一)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政策供给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株洲市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制定“负面清单”,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门槛;贯彻公平待遇原则,在土地使用、税收政策、财政补助、项目审批、技术创新、项目支持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应该实行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要努力为非公有制企业应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既要支持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又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改造升级、创新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各类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防止和杜绝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对非公有制企业索拿卡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服务责任制、政策优惠制和成长激励制等各项政策规定,建立起市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对口联系重大非公有制企业的制度;继续扎实开展好“十百千工程”、“千家企业大走访”、“小升规”、“个改企”“企业帮扶年行动”等各项工作,促进全市各有关部门将已出台的扶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尽快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缓解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关键是要改变供求关系,放宽金融管制,拓宽融资的广度和深度。非公有制企业融资主要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个途径。内源融资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在自身内部进行资金的融通,当前这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融资手段,虽然具有低成本、低风险的优势,但也有着有限性、低效性的不足;外源融资是指不同资金持有者之间资金的流通,其方式包括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向银行借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虽然外源融资具有有偿性、风险性的特点,但由于外源融资能够快速为企业发展提供较多资金,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模式,非公有制经济在外源融资方面要有更多政策支持。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全市企业融资信息网等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和银行合作牵线搭桥,促进信息流通,积极举办全市中小企业专场银企对接会,建立银行与中小微企业对接制度,鼓励引导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二是在合理布局和适度竞争原则下,有步骤地开放民间资本参与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组改造,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三是支持和推动科技银行的建立。即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建立面向园区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金融产品的服务体系,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技术水平、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的中小微企业。

(三)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精准帮扶,提供非公有制企业供给质量

要遵循市场规律,结合株洲市情特点,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化解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向中高端提升,为市场提供更多具有竞争性的优质产品。经济主管部门要围绕株洲市“五城四基地”建设来积极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抓好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在轨道交通、航空、汽车、陶瓷、服饰等重点产业的资源整合,围绕主机企业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培育;继续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好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针对中小微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主导相结合,引导退出低效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积极清理消除“僵尸企业”。相关部门联合,调整和刷新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模式,支持方式和路径不变,适当抬高政策门槛。比如为提升自身装备水平,中小微、非公有制企业自主购置设备或融资租赁设备单台价格在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购置先进智能制造设备生产线总价在300万元(含300f元)以上的将享受补贴资金。

(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加开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产权关系,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推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针对株洲非公经济中个体经济数量多、规模小、较分散的情况,应鼓励一部分发展相对成熟的个体经济向私营经济转化,完善法人产权制度;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鼓励其上市和挂牌交易,充分利用境内、境外资本市场,根据企业特点选择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区域股权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收益水平高、社会形象好、竞争力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依据《公司法》建立并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权,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同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非公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更新管理观念,建立起一套与现代化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高效管理机制。

(五)加大人才和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发展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其实早有经济学家提出“规模不经济”理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自然会增加生产经营成本,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降低企业的边际成本,产生更高的市场收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有创新人才的支撑,株洲市政府在引进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大各类企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启动万民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企业人才培养方式。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培育发展比较优势突出、成长性能好、发展潜力大的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两型产业,建立起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研发体系。

参考文献:

[1]株洲市统计局.株洲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报告[DB/OL].株洲市电子政务网,2016-05-29.

[2]李.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01).

[3]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6).

第6篇: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思路。什么是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都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企转制 政企分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思路。什么是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都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如何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从宏观层次来讲,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即在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而微观层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企业。

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有多种类型,一种是公有制与私有制联合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包括国有资本或集体资本与外国资本联合形成的中外合资企业,也包括国有资本或集体资本与国内私人资本联合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这种公有制与私有制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将会有较快的发展。第二种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公有制与个人所有制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包括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吸收本企业职工持有部分股权的企业,以及实行股份合作制的集体经济中集体资本与个人资本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第三种是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这种联合虽然是公有制企业之间的联合,但国家和集体是两个不同的所有者主体,因而也是一种混合所有制企业。

上述各种类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从不同所有制结合的角度来划分的,其具体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实践证明,股份制是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典型形式和主要载体,在股份制企业中,投资主体是多元的,不同的投资主体,就是不同的所有者主体,因而推行股份制就是发展混合所有制。这是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最有效途径。

二、为什么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为国有企业转制提供了契机

我国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具有严重的行业垄断性。长期缺乏活力,企业既无外在市场约束,又对内不负盈亏责任,产权不清,权责不明。要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必须进行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只有改变现有的经营机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其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才能使国企在运行机制上更加市场化。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企业的资本所有权归国家、资本的各种权利和职能都由国家一个主体承担和执行,企业是行政的附属物,产供销由主管部门决定的这种现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国有企业顺利转制,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使其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从而焕发生机。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为实现政企分开创造了条件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中的关键是政企分开。如果要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就必须构建能够实现政企分离的产权基础,在国有经济内部,引入其他形式的所有权,使原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制约的局面。发展混合所有制将打破国有所有制铁板一块的格局,企业不再是单一国有经济的利益载体,而是各种不同经济利益的代表,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制衡,在企业的发展问题上相互协商,政府作为股权持有人之一,也不可能任意支配和干预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和分配决策,这样,政企分开在混合所有制基础上将得以真正的实现。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结合起来的新的所有制实现形式。从所有制的构成来看,其主要形式是公有制经济和外资或私营企业联合组成的合资企业,以及公有制经济吸引个人投资组成的企业。这样就使得国有企业不断的扩充增量资本,即不断追加新的资本,扩大资本规模;使资本集中,即通过多种形式聚集其它资本,迅速增大资本总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存量资本,即优化存量资本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合理比例和结构。在优化过程中又使得资本分散,即把总资本分割成规模较小的资本,实行分立经营;促进各种要素加快流动,改变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或生产过程外的形态,使资本在运动中增殖。这就使资产从停滞状态转化为运动状态,随时根据市场变化实现最优配置,使资产顺利流通,进行市场化。因此说发展混合所有制为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找到了有效的途径。

(四)发展混合所有制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

当今各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实质是企业规模和实力的较量。各国企业主要是采取资本联合的形式,表现为全球企业实行跨国重组、兼并。我国企业要想与国外企业相抗衡,就必须打破地区、行业、部门乃至所有制的限制,把全社会分散的资金按市场效率的原则聚合运作,并实现所有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由于全社会生产要素的可调动规模,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是所有制形式,即所有权的聚合机制和配置机制。不同的聚合和配置机制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织形式,而生产要素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不同,其利用效率也不相同。单一的所有制形式由于不能使不同性质的所有权相互兼容,因此其吸收和调动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便受到种种限制。只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才能做到使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经济要素自由组合、任意配置,并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达致最优。

(五)发展混合所有制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将要更多地吸纳非国有资本进入企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与此相应的举措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进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为非公有资本进入国有股份公司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使非公有制企业可以进入过去无力或无法进入的某些经营领域,扩大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空间。通过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实现非公有制企业的股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现代化,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不同所有制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形成嫁接和杂交优势。企业中的各个投资主体都要求保值增值,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7篇: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独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非公成分和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中的非公成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和各项政策的放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鼓励、扶持、引导下,我区的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快地发展。

(一)发展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统计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个体经济。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私营经济才得到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一些个体工商户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不再满足于一家一户的经营,逐渐转变为私营企业,这就使得私营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也有一些个体工商户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最终走向破产。2000年末全区个体工商户为8065万户,到2003年6月末下降为6855万户,减少121万户,下降了15%;2000年末私营企业为295万个,到2003年6月发展为375万户,纯增8000多户,增长了271%;2000年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为2933亿元,到2003年6月达到42043亿元,增加了12713亿元,增长了4334%。

2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以私营企业为例,2000年末,全区注册资金超百万的私营企业有2329个,到2002年6月,超百万的私营企业已有2711户;2000年末注册资金超千万元的私营企业有28个,到2002年6月,超千万元的已达到111户;2002年6月末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为19891万人,到2003年6月末,从业人员已超过200万人。

3社会贡献越来越大。具体表现:首先,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0年末,全区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款155亿元,占全区工商税收的27%。2002年上半年个体私营经济就实现税收达10亿元,同比增长6%。多数旗县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占当地工商税收的40%左右,有的高达60%以上,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吸纳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据介绍,全区个体私营企业通过承包、租赁、托管、参股、兼并、购买等方式,使5000多个国有、集体企业转制为非公有制企业,注入资金近20亿元,盘活国有、集体所有资产140多亿元,并安置下岗职工24万多人。第三,对社会公益事业等给以很大支持。据统计,近年来仅工商联会员企业捐资助学和资助社会公益事业就达4000多万元。

(二)存在问题

1横向比较,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高。据有关资料介绍,1999年我区个体私营经济对全区GDP的贡献率为1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4个百分点。到2002年末,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区GDP的贡献率达到25%,而全国平均已达到485%,其中广东和浙江分别达到54%和55%,浙江温州非公有制企业更是占了全年工业企业总数的988%,工业产值占了96%,税收占了70%;到2003年5月末,我区个体和私营企业的户数占全国个体和私营企业户数的3%和143%;注册资金分别占全国个体和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的271%和118%。而同期广东省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国私营企业户数的1054%;注册资金占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金的14%。

2在产业结构的分布上,非公有制企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从事高科技产业的比重较低。到今年6月末,我区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从事第三产业的分别是572461户和26270户,占全区个体经济总数的864%,占私营企业总数的702%;从事第二产业的个体及私营企业为67863户,从事高科技产业的个体及私营企业为1965户,分别占我区个体私营企业总户数的938%和027%。

3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较少,出口创汇十分有限。到目前为止,我区仅有54家私营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年出口创汇额合人民币2400多万元。占全国私营企业出口总额的002%。而广东私营企业今年上半年出口创汇415亿美元(合人民币332亿元),占全国私营企业出口总额的321%。相比之下足见差距之大。

4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数属于家族式管理,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为数较少。到2002年6月,我区注册资金超百万元的私营企业数只占私营企业总数的852%;超千万元的私营企业只占私营业总数的035%。即使在超千万的私营企业中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也为数较少。个体私营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决策机制、法制意识等与市场经济还很不适应,影响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做大做强。

三、加快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

首先,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一是要放宽市场准入,使非公有制企业享有与其他企业同等的投资机会。凡是我国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应向非公有制资本开放;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都应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

二是减少审批限制,使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与其他企业一样的政府行政服务。改善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注册、经营、增项、转业等各个环节的审批限制,要当好他们的服务员、导航员、裁判员,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务。三是消除政策歧视,使非公有制企业拥有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市场环境。非公有制企业不仅要在市场准入等方面享有同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平等的待遇,而且政府要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平等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征地拆迁安置政策。四是依法保护私有财产,使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与其他企业平等的权益保障。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能力,规范与活跃投资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次,在激活本地非公有制经济活力的同时,要积极吸引区外和国外的企业来我区创业。我区应积极推广包头市、和林县的经验,有重点地引进有利于我区调整经济结构、做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推动技术进步、引导社会就业的项目,力争在引进大公司、大财团、大项目上有新的进展和突破,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带动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及其他经济形式的快速发展。

第三,克服“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树雄心、立大志,千方百计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一方面要科学选择投资方向,大力兴办投入产出率高的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改变目前过分集中于第三产业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敢于突破自我,不断拓展经营领域,力争在竞争中把企业做大做强。

第8篇: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

劳动力、资本和法治环境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是政策、法律和软环境。近年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然而,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还存在市场准入不平等、融资难、税负过重、政府职能错位及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等问题,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发展。应改善法治环境,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平等待遇、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培育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体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

非公有制经济;法治环境;市场准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为我国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法律和经济上的双重“平等”保障为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党和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为非公有制经济保驾护航,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据全国工商联的2012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9月,我国私营企业已达1059.8万户,同比增长12.6%,注册资本达到29.8万亿元,同比增长21.3%。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60%。截至2014年底,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6400多万户,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65%,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达到7000万人[1]。非公有制经济在提供就业、增加税收、繁荣市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从总体来看,非公有制企业是我国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水平产能的主要集中地,急需转型和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非常繁重和迫切。劳动力、资本和法治环境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是政策、法律和软环境[2]。从目前法律和政策规定来看,在市场准入、税赋负担、金融制度及政府职能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妨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以此为契机,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问题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非公经济36条”规定,非公有制经济可以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这放宽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条件。至2012年,民营资本在仓储运输、邮政业和交通的投资规模达5802亿元,占比为19%,同比增长28.9%;在水、电、燃气及热的生产和供应业方面达4637亿元,占比28%,同比增长22.5%;在公共设施管理业、环境和水利投资6201亿元,占比21%,同比增长21.2%[3]。然而,非公有制经济在某些行业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障碍。自然垄断性行业准入门槛仍畸高,公用事业领域难以涉足,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并存。

(一)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存在障碍

据全国工商联调查显示,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商业等15个行业,其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商业类中,分别占79%和20%[4]。另据调查,在广东省,国企可进入80多个行业,外企可进入60多个行业,民企可进入40多个行业[5]。市场准入存在明显歧视。通信、金融、电力、石化等投资收益较高的行业几乎全被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垄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政策法规限制、市场环境限制和企业自身经营限制等。受到技术和资金等门槛限制,民间资本短时期内很难进入电信、金融、石油和电力等行业。比如,根据《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经营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过高的门槛使民营企业只能进入通讯行业二级运营领域,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服务基本被国有资本垄断。民营资本不能平等顺畅地进入市场,就只能集中在竞争激烈的传统行业,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加剧市场投资行为的盲目性。

(二)破解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难的建议

首先,应明晰国有经济的边界,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国有经济应重点保障社会安全,提供公共服务,尽量退出一般的竞争性领域。放宽现有的市场准入条件,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当民营资本进入相对短缺行业时,应享受与国有资本同样的财税和融资政策。其次,要分类规制各种垄断,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应彻底分离自然垄断业务与竞争性业务,通过政府购买结合同业分担的方式,解决这些行业的交叉补贴或普遍服务问题。应坚决破除经济领域尤其是资源类企业的行政垄断,对扭曲价格形成、危害公平竞争的垄断行为,应适用反垄断法坚决予以规制。最后,积极引导落后企业、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退出市场,通过税收等杠杆,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污染少、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如生物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行业。

二、非公有制经济税赋问题

非公有制经济大多数是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等中小型企业形态,在企业规模、抵御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非公有制企业本该享受特殊的法律倾斜和政策关照。但是,我国目前税法只给予国企和外资企业种种优惠,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却给予较明显的税收歧视。

(一)非公有制经济税赋过重

1.个人所得税过重。

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适用《个人所得税法》,适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税率为45%,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基本税率相比,高出二十个百分点。应考虑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弱势地位,适当降低税率。

2.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过高。

《增值税暂行条例》按应税销售额把纳税人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并规定小规模纳税人不管有无增值,都需依销售额度纳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2008年《增值税暂行条例》修订后,对一般纳税人的销售额要求有所降低,但许多非公有制企业纳税人依然达不到这一数额标准,只能按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纳税。同时,《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又按类型把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一并归入“其他个人”,这就意味着这类企业即使按应税销售额标准构成一般纳税人,也只能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3.个体、私营企业税收政策的“非国民待遇”问题。

我国税法对外资企业给予种种税收优惠,而对个体、私营企业的税收政策存在明显的歧视:

(1)私营企业无权享受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如,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可申请财政贴息贷款;外资企业所获利润用于另行投资或转增资本金时,可获得投资额40%的所得税返还。

(2)所得税减免政策规定,外资企业从“获利年度”起享受定期减免所得税的优惠,个体、私营企业则从“开办期”起,这一时期企业往往没有利润或获利甚微。

(3)同样是有限责任性质的公司,在增资扩股时,对于非公有制性质的公司,除缴纳企业所得税,股东还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外商投资性质的公司,股东不仅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还能返还一部分企业所得税。调查显示,我国个体、私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年为7.9%;1999年为5%;2001年则为3.6%[6];2012年为3.5%[7]。这固然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因素,但与税负不公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减负

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各类企业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切实减轻非公有制企业的纳税负担,尤其是对于节能型、创业型和科技型的非公有制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积极引导其发展。

1.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所得税优惠范围。

应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低耗能、低污染的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实现国家的政策导向,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通过加速折旧、投资税前扣除等方法引导061非公有制经济进行规模化经营。当非公有制经济将所获利润转增资本时,应退还再投资部分的所得税[8]。

2.扩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范围。

依税收公平原则,同税种的纳税人应具有相同的纳税义务。为此,应改变目前以应税销售额和企业类型作为区分不同纳税人的标准。无论企业应税销售额多少,也不管企业是否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只要能够提供完整的纳税资料,有规范的财务制度和固定的经营场所,都应该列为一般纳税人,统一适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制度。

3.给非公有制企业税收以“国民待遇”。应改变目前税收法律政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非国民待遇”现状,给予非公有制企业与外资企业一样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问题

非公有制经济大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国际性问题。2011年以来,银监会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问题目前仍然是制约微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

在间接融资方面,由于银行信贷对担保、企业规模和信用等级等有严格要求,小微企业在财务制度建设和信用评级备案方面还不健全,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即使获得银行贷款,融资成本也高于大型企业。调查显示,小微企业银行贷款利率比照基准利率上浮10%至20%,加上各种费用,小微企业贷款总成本要高于一般贷款成本的40%至50%。在直接融资方面,我国《证券法》虽然没有因所有制差异而对于企业公开上市区别对待,但其对企业规模和配额制的要求,客观上限制了非公有制经济入市。中小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难,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也呈现“大多、中少、小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到海外上市融资,承担高上市成本,或者主要依靠民间借贷融资,承担高额利率。另外,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非公有制企业的机会也很少,国内95%以上的企业债券是由公有制企业发行的[9]。

(二)应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间接融资方面,要建立建全企业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使商业银行的企业贷款衡量标准由企业规模、财产担保向企业信用等级转变。同时,积极组建由政府成立的或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和互助担保机构,形成完善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支持和保障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在直接融资方面,必需加强创业板的运行。在寻觅上市潜力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同时,加大对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重视和引进,从而全面盘活中小企业上市的服务体系。另外,还应允许非公企业按照规定发行公司债,为其发展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四、政府职能问题

通过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企业经营者调查问卷调查报告”以及与沈阳市于洪区部分私营企业家座谈,均认为转变政府职能迫在眉睫。

(一)政府职能存在错位、越位现象

政府的职能定位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与其他改革相比,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北方,政府服务意识淡薄。在政府管理方式上,习惯于使用直接命令的手段,过多关注微观经济活动,不善于利用经济杠杆间接调控市场,对宏观经济引导不够,不能满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非公有制企业,有的地方政府还存在直接下达经济指标、干预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等情况。各种税费、检查、评比过多,加重了企业负担。

(二)促进政府职能转换,切实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

政府应进一步调整职能定位,切实为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各种经济主体服务。首先,按“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促使政府职能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由“全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政府职能部门应通过有效协调和强化服务来扶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做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分析工作,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到全国和地方总体战略规划中,为制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其次,规范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手续、审批环节,适度放松经济管制,着力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最后,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中介的规范和管理,通过整合各种民间中介资源,建立服务于非公有制企业的科技推介、法律咨询、运输服务等中介机构,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设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非公有制经济知识产权意识问题

(一)非公有制经济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已成为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占据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统计,美国中小企业贡献了每年新技术中的70%,中小企业的创新发明达到大企业的2倍,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无论是拥有量还是自主保护意识都存在欠缺。据统计,我国仅有40%的企业申请了自己的注册商标,1%的企业申请了自己的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小微企业,这一比例更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意识淡薄,企业的研究与试验经费仅仅占销售收入的0.56%[10]。近两年我国企业专利申请量有所上升,但大多局限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在国际市场获得专利的数量很低,与发达国家甚至我国香港和台湾相比,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新技术发明的短缺使我国非公有制企业要么非法使用其他企业或外国的技术,要么沦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厂”。在全球化竞争中,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定位于初级产品的产销,主要靠低廉的价格而占领市场。由于缺乏商标意识和专利意识,没有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我国企业常招致海外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甚至恶意诉讼。

(二)以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科技创新

创新经济的发展依赖知识产权法的保障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重视知识产权的地位。美国专利商标局早在2002年就颁布了《21世纪专利战略发展纲要》,凭借知识产权建立对全球经济的快速反应机制。2003年日本内阁专门设立“知识产权战略保护部”,以应对威胁日本产业竞争力的亚洲周边国家[11]。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要推动更多的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中小企业转变为科技创新型企业,一方面缓解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条件不足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应尽快形成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拓展知识产权法律服务领域。目前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主要集中于知识产权申请,以及解决侵权纠纷,应将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延伸至技术研发和交易阶段,深入至企业内部技术管理,指导企业形成自身的知识产权战略,帮助企业通过技术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可以依托律师事务所,成立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服务中心,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增强法律意识,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全方位的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帮助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管理,防范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王钦敏.紧抓依法治国机遇引领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EB/OL].(2015-02-28)[2016-01-10].

[2]魏凤娟.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3):6-7.

[3]中华民营企业课题组.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和经营环境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44):4-29.

[4]吴国平.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法治环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4):12-18.

[5]刘传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及对策分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49-51.

[6]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制度、市场与非公有制经济[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3):41-47.

[7]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EB/OL].(2012-04-24)[2014-10-27].

[8]孟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2):59-60.

[9]吴光玲.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3):54-56.

[10]张锐.知识产权:中国企业的困与解[J].中国企业文化,2010(11):13-15.

第9篇: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

一、__县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基本做法和成效

党的十六大后,县委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审时度势,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作为全县党建工作需要探索、破解的重要课题,列入议事日程,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逐步发展。一是多次召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研讨会,结合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现状和发展形势,认真分析、研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路、对策,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及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党组织负责人产生方式、党组织设置、党员发展及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做出明确规定,[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为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制度保证。二是注重宏观指导。按照“逐步在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设立党组织”的工作思路及“条件成熟的及时设立党的组织,条件不成熟的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设立党的组织”的工作原则,通过召开会议、印发文件等方式,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宏观指导,强化行政推动作用。三是针对个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人数少,党组织负责人难以物色、支部组建有困难的实际,将下岗优秀党员、退休老干部党员推荐到这些组织中就业,协助企业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同时开展党的工作。由于我们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三年来,先后试点建立了__环球生化厂、__金源责任有限公司、金鑫大酒店等3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再加上由集体企业改制后新成立的3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县花炮厂、三建司和__加油站),目前,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总数达6个,为继续搞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提供了可资总结和借鉴的成功范例。

二、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建设工作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制约和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

1、党组织的组建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不同步。就__县而言,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主要以建筑建材、矿产开发、食品加工、生物化工、商贸流通和服务业为主。截止目前,全县共有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法人单位1204个(不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9780人。其中从业人员20人以下的企业1136户,20—49人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49户,从业人员50—99人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12户,从业人员10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7户。而建立党组织的仅有6户,组建率为0.5,其中,在企业职工50人以上的19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仅4家,占21;年产值在百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7家,而建立党组织的仅有5家,占29。这种状况显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组建明显滞后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体现了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建设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

2、党员人数少,党建工作“空白点”多。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难点主要表现为“三有三无”,即有企业无党员、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动。而“有企业无党员、有党员无组织”更是制约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瓶颈”。调查显示,__县非公有制企业共有员工9780人,党员158人,党员数仅占员工总数的1.6,其中,组织关系在企业的党员只有44人,另外还有__名党员组织关系挂在行政村或原工作单位。在1198户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有个别党员的40家,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仅有3家,还有1158家企业均无党员。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部分没有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发展工作处在“真空地带”。__县兴华宾馆的负责人反映,企业中不乏有人想入党,但不知道申请书往哪里递。县直有关部门和城关工商所均关注过本企业的党建工作,但都停留在宣传号召阶段,没有实质性的举措。另外,有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发展工作也不够正常。县环球生化厂支部书记介绍,从20__年至20__年,企业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但4名同志都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企业,造成党员发展“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

3、党员素质参差不齐,党员的

教育管理工作难度较大。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成份比较复杂,有农民党员、退休职工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复退军人党员,素质差异较大。受社会环境、利益关系的影响,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往往只为赚钱谋生,考虑生存发展的多,考虑党员“权利义务”的少,组织观念较弱,心态较为复杂,有的党员甚至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政治身份成为地下党员。据调查数据显示,还有3的党员在企业不愿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28的党员认为公不公开党员身份无所谓。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的用工松散,职工大多数是临时性,党员、职工流动性大,在生产饱满、经济效益好的情况下,职工一般比较稳定;当企业开工不足,停产半停产、经济效益不好的情况下,职工就会出现流动,党员也不例外。党员在企业中,无疑由企业党组织管理。但党员离厂时,势必造成党员教育管理上的空档。4、党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党建工作质量不高。多数企业反映,非公有制企业都关注最多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利润,因此,党组织在选择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时往往受业主主观的限制,致使一些基本的党组织活动制度,如“”、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等制度流于形式,得不到落实。如城关镇三建司党支部,共有党员5名,其中,3名是项目经理、1名是公司会计,由于工作量大,承建项目多,党支部很少开展活动,党内的文件和精神一般也只通过行政会议的传达,党的工作只停留在每年按时上缴党费上。据对60名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调查显示,每月参加一次组织活动的占35,三个月参加一次的占41.7,三个月以上参加一次的占23.3。据调查,没有建立党组织的企业中的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更困难,虽然有84的党员选择回组织关系所在地参加,但由于受工作时间和地域的影响,真正能够按时参加组织生活的很少。

5、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难发挥。非公有制企业的决策、生产经营、分配以及人、财、物等方面的支配权都掌握在业主手中,党组织更多地是履行帮助、促进、监督、协调职能。调查发现,非公有制企业特殊的管理方式、生产模式使党员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受到一定的局限,加之工作关系不稳定,劳动保障机制不健全,政治权益得不到维护,致使党员不愿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力不从心。据调查,普通员工认为企业中22的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突出,55.4的党员作用发挥一般,22.6的党员和普通员工无差别。

通过分析,我们感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大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形成。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还处于创业初期,生产规模小,从业人员少,党员更少,相当多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条件。有党员的企业仅49家,占企业总数的4,除6家已建立外,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只有3家。

二是部分基层党委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不够重视。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投放的力度也不够.没有深入研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路与对策,工作开展滞后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即抓农村党建硬,抓非公党建软;抓机关党建硬,抓非公企业软。

三是业主对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认识不足。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今天,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尝到了党的致富政策甜头,对党有了一定的感情,或出于对党的朴素感情和信任,认为应该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因此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持积极、欢迎态度,并能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根据调查,在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中,有9户的企业在为建立党组织做准备。但个别业主思想认识模糊,不同程度制约党建工作的开展。一是担心。对开展党建工作存有四怕心理:一怕分权,担心党组织发挥作用会削弱自己的权利;二怕争权,怕党组织团结员工与企业对着干;三怕开展党建工作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四怕开展党建工作会增加不必要的开支。二是无奈。认为共产党执政,不建党组织说不过去,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三是功利。认为建立党组织,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对外摆样子,把党组织作为急难时刻派上用场的“工具”。四是排斥。把开展党的活动与搞好生产经营对立起来,认为企业主要是抓经济,建不建党组织没有多大用场。调查表明,在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中,有19的企业没有建立党组织的意愿,有35的企业选择看情况再说。这种情况表明,半数左右的企业对建立党组织持消极和观望态度。如,永联公司的业主朱__,从做小商贩开始起家,一步步积累资产,于20__年底在__县投资办厂。他深感创业的艰辛,害怕建党组织会分散精力,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因此,对此项工作态度消极。

四是一些从业党员和普通员工对党的建设缺少认同、不够积极。我县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管理相对粗放,从业党员来自不同的区域和社会阶层,素质参差不齐,劳务关系不够稳定,还有的是属于季节工、临时工,缺少稳定的劳动保障。这些从业党员头脑中存有“打工仔”思想,认为自己靠勤劳获取报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与己无关,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有的党员感到在企业工作不稳定,也不想把组织关系转来转去。由于这些党员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在参与调查的411名普通员工中,有86.2的人只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自己的工资,68.8的人不太关注和不关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34.3的人认为企业中没有必要成立党组织,11.4的人不愿入党、37.7的人认为入不入党无所谓。由于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普通员工对党建工作的认识不足,从某种程度上看,也制约了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工作。

五是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存在着领导体制盲区。我县非公有制企业主要集中在川道乡镇,城关镇辖区内的非公有制企业就占到企业总数的94。但城关镇党委工作量大、面广,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分身乏术;县直有关部门党委由于忙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无暇顾及改制后企业的党建工作,而关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和党员发展工作的单位,如工商联、乡企局及当地工商部门等基本是各自为政,客观造成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大家都在管,都未管到位”的局面。

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对策

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既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拓宽了新领域,创造了新机遇,也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高工作质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

前,我县在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要突出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第二是企业党员人数少问题,第三是工作机制不健全问题。只有把这三个问题解决好,才能突破“瓶颈”,开拓新局面,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跨上新台阶。(一)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不断优化党建工作环境。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二要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领导机构。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坚持以属地管理为主、行业归口管理为辅的原则。县城个体工商户和没有建立党组织条件的规模以上商业、餐饮业、宾馆服务业等以社区、工商部门等党组织或个体协会党组织管理;由国有、集体企业转制而成立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坚持以原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党组织管理为主;对业务性较强的经济组织,如社会力量办校,以行业归口管理为主的原则。待条件成熟后,可成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委,主抓县内重点规模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提供组织领导上的保证,杜绝管理盲区。二是要明确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定位。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组织,与国有企业的本质区别在于企业资产属私人所有,与党和政府不发生经济上的归属关系。这就使企业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导致地位落不实,作用难发挥。鉴于此,必须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地位进行重新思考。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可以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定位为党在企业中的战斗堡垒,是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起帮助、促进、监督、协调作用。三是要加强对企业主的宣传教育。要利用办培训班,开座谈会等各种方式,强化对企业主的宣传教育,做好企业主的思想工作,使其明白,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只有把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导入并转化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最大资源,才能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二)建立健全企业党组织,不断拓宽党建覆盖面。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哪里有非公有制企业,哪里有群众,哪里就应该有党员,有党的基层组织。当前,必须进一步加大组建工作力度,在50人以上的企业中消灭党组织空白点。凡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当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党员不足3名,可就近与其他组织中的党员建立联合党支部;党员人数少、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一种是确定党的工作联系员,一般可由乡镇党委负责联系企业的领导干部或组织干部担任,并明确相应的职责,以促进企业党建工作;另一种是树立党群工作一体化的工作理念,先在企业中建立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的活动来宣传贯彻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并为组建企业党组织创造条件。要坚持“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确保质量”的原则,努力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力争使每个企业党组织都有活力。

(三)大力抓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企业党的力量。党员是构成党的基层组织的细胞,没有党员就无所谓党的组织和活动。鉴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少,党的力量薄弱的现状,当前,要把发展党员作为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在工作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就发展抓发展的方法,一是要解决发展党员的来源问题。一方面,企业要尽快完善与员工的劳务合同,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消除企业员工流动性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做好非党员工的宣传教育工作。企业党组织要通过集中上党课、个别交流谈心等形式,把党的思想和主张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并能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把党的阳光播散到企业的每个角落,以此,增强党的吸引力,使非党员工在思想上先入党,成为党员发展的后备军。二是要着眼于改善党员队伍素质结构和分布结构,突出两个重点。即重点对象是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和重点岗位、关键岗位的骨干,尤其是经营管理层人员,以提高决策管理层中党员比例,为党组织参与决策、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打好基础;重点范围是员工20名以上,生产经营稳定的无党员企业,同时要扩大视野,积极培养发展企业中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员工,为这些单位组建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打好基础。三是建立健全企业党员发展工作责任制和党员发展联系制度,确定工作目标,落实配套措施,力争近年内使企业发展党员工作有一个大的进展。在具体工作中,可通过建立健全群众组织的“推优”制度,广泛物色入党对象,加强教育引导,抓好学习培训,促其健康成长。特别在没有建立党组织的企业中,可通过由乡镇党委派出的党建工作联系员具体负责联系、物色、培养、发展党员工作,杜绝出现员工想入党,却找不到组织的现象。三是要积极探索实践。要充分考虑到非公有制企业环境的特殊性,员工思想的多维性,动机行为的易变性,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严格党员标准,遵循发展程序,通过建立健全入党前公示等预审制度和入党后跟踪教育制度,来确保新党[:请记住我站域名/]员质量。同时,要动员那些组织关系不在企业的党员,尽快将正式或临时组织关系转到企业,为企业党组织增添力量,也杜绝了党员管理上的盲区。

(四)坚持正常的组织活动,不断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党组织的生命在于活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应当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按照规定,开展经常性活动。但考虑到非公有制企业的特殊性,在活动的具体要求、内容、方式以及时间安排等方面,要注意切合实际,科学合理。要坚持组织生活与党员活动相结合,立足于提高党员素质,着力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组织开展一些工作需要、党员欢迎、业主理解的活动;坚持“业余、多样、灵活、务实”为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经济活动与党建活动相结合,相对集中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相结合,教育活动与娱乐活动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扩大企业党组织的影响,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