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1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就以1997年高考历史试卷的试题来看,它的突出特点是,测试目标明确、导向正确。总体上看多数试题难、中、易比例合理,创意新颖,表述比较规范、准确。题目有较好的区分度,测试目标已形成明显层次。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稳中有变,但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学科能力没有变,并有所加强。

纵观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变化,大约有以下几点:

1、题目的整体难度比96年略有提高,一些题的答案并非很难,但考生是要有一定的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水平才能写出正确的答案。如选择题,除了继续加强考查考生的重要史实记忆、理解外,大大增加了对《考试说明》中6、7、8、9能力的考查。选择题的干扰项出得也非常成功,其间大多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填空题灵活新颖,把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巧妙地结合起来。

2、古今历史出题的比例有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的题目比例增大,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比例减少。并体现出“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寓于知识能力的考查之中。”

3、材料解析题目有变化。如第44题,让考生根据所列出的中国古代史有关南唐的三段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南唐烈祖李昪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要求考生写出150字左右的短文。这道材料题,既检验了考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又考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同时也考出了考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箭三雕。材料题要求学生要有历史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去归纳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抓事物的本质,深化历史思维,做到论从史出。此外,还要有把历史材料与科学的历史概念相联系的能力,有把历史材料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相联系的能力,有把握历史材料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联系的能力,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问答题显示出历史学科的系列化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考生把握历史问题的系列化和阶段化的变化,使答案得到宏观的控制,又从微观上掌握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基于以上变化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尤其在高三年级,如何适应改革势头如此迅猛的高考,除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各种能力训练之外,研究高考试题,“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复习环节,不失为提高历史成绩的一条路径。

1998年高考历史复习的对策:

1、要突破思维的定势。这主要是“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因教材的“超稳定”而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如1993年的44题、1994年的38题、1995年的38题、1996年的47题、1997年的46题,都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教材并非“绝对权威”,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已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提示和示范。

2、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近两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察的层次,着力加强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于是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这是错误的。这里有个对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问题,也有个对历史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问题。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待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副没有血肉的骨骼。就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而言,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名、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基础知识,还应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在高三历史第一轮的复习中,首先强调学生读目录、读课文、读地图、插图、读年表、读习题,然后教师重点讲线索、讲阶段特征、讲结构、讲历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让学生学着去分析、去挖掘、去整理;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3、要大力加强学科能力的训练。

①选择题

1995年、1996年、1997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幅度提高了选择题的难度,强化了它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测试功能,并在题干和题枝的考查上,摆脱了教材原文的束缚,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如出现了历史材料题,要求准确理解或表述历史概念题、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和结果题、归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相同点的题等。

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上的这一显著特点,向我们展示了高考命题改革的又一思路——尽可能地发掘占试卷总分48%的选择题的测试功能。为适应这一变化,我们的备考复习在抓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选择题的历史学科能力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深入发展,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二是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精心编写和选择一批能力要求高的训练题,并通过这些训练题的检验和评讲,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准确表述历史概念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三是加强解题技巧的探索和总结。尤其是要加强解答多项选择题的技巧研究,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解答选择题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②历史材料题

自1989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次推出了史料分析题至今有9年,历史材料题的多测试功能,正在波及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发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要想充分发掘历史材料题测试功能,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透彻理解史料。要密切结合史料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或史料所涉及的重大事件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全面准确地把握史料的内容和主旨,力求在读懂史料这个关键性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过关,从而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第二,变换题型提问。精选若干有训练价值的重要史料,采取史料相同而题型设计不同或设问角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同材异问的训练。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比较,力求掌握住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特点和解答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思维方法与技巧。第三,获取和处理信息。由于高考历史的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技巧日益成熟,其设问已彻底摆脱教材,考查的完全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加强材料试题尤其是材料解析题训练时,必须大力加强从提供的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 归纳信息、辨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尤其要注意加强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运用有效信息解答高难度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是一种十分艰难的训练,它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③问答题

问答题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更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它注重对学生历史材料、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出教材,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观点概括分析和说明。这就要求:第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备课时,主要备易产生思维活动突破之处,备重点、难点的理解,通过对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论证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和引导,逐步形成这些能力。课堂上,尽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特别是拿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分析,当堂评讲,使学生受到启发。第三,注重讲、练、评结合。即在讲的基础之上,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讲评时,先让学生分析,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讲思路、方法以及技巧和能力。当然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鼓励,要求答案是开放型的)。

4、学习要注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虽然各学科自成体系,但却又彼此相连。近年来,历史考察向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文史哲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此,关于地理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著名古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应存有活地图。关于政治方面,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必须熟知,并善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释运用。关于语文方面,要具备语法、古汉语、小论文写作等基础。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2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字: 历史课 文史结合 学科联系

由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特殊原因,自从建国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和人们的观念当中“重理轻文”一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理轻文”的现象更为普遍,历史学科总摆脱不了“二流学科”“小学科”的尴尬境遇。即便是学习历史的学生也往往认为历史课没有意思,感到无聊。作为历史老师,我认为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广大历史工作者尤其是历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近代中国史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则说:“我是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的一种叫‘趣味’的元素抽出来,只怕所剩的仅有个零了。”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是多么重要。我觉得要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应该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特意总结了以下几条,以与各位同仁商榷,求教于方家。

一、注意文史结合的形式

历史教育的先贤和前辈们总强调文史结合。其实无论如何,现存的史料有相当的部分是由文字记载的,学习历史必须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反过来说,在中华文明浩瀚如烟的文学中间也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知识。而学生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学习过程,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史料来加以运用。如在学习春秋五霸时,便可用《崤之战》来导入新课。学生发现所讲的内容是自己所了解的并且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想知道但尚不了解的,就能立刻投入到课堂中。枯燥的讲述变成了有趣的讨论。再比如学生由于时代的变迁对于历史人物缺乏应有的尊重,这是历史老师往往比较慨叹的事情。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伟人缺乏必要的了解。基于此,在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将鲁迅等伟人的一些精辟论述列于课堂之上。学生由于语文课的关系对于这些论述都相当熟悉,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合史实的分析,他们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觉得历史知识原来在其它学科上也是“有用”的,从而增强了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成绩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总结历次考试和高考的得失,我发现应用其语文课的有关内容来分析试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历史考试中的材料题和语文考试的阅读题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借鉴。2008年的高考历史试卷就有一道关于文学常识的题:“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在古代叫什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在思考对比之后,往往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此外,联系一些学生熟悉的俗语、诗词等都能收到活跃课堂功效,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总之,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功底来引导其学习历史而不使其觉得历史课单单是老师讲给其知道的一些历史事件的集合。

二、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的形式

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彼此交错。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感到最为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

一部《爱国者》既可以把《北美独立战争》各个相关知识点诸如奴隶制度的存在、黑人在北美独立中的作用、启蒙思想与美国独立、民兵与游击战等演绎明白,又能使立体感受到英美法之间的彼此影响。而获得过奥斯卡金奖的《乱世佳人》又把美国的南北战争贯穿始终。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地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趣味中巩固所学。

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学生不但喜欢看,而且有些学生非常有研究,比如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些历史老师喜欢把其与历史学习对立起来,我倒觉得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史学造诣,其各部作品中在这些方面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他的《射雕英雄传》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比较乱的辽、宋、金时期理清楚。借助学生的兴趣,历史课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

与之类似的还有评书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地运用,就完全可以成为让历史课堂有趣起来的得力工具。

三、注意历史课与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联系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学生感觉历史课无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往往觉得历史事件是很空洞的,不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当然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的常识、当前的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并非历史课一科在短时间所能扭转。我觉得有重点地结合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是必要的,同时这可以让课堂有趣起来。

我发现学生往往觉得各科教师互不往来。如果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引用了另外一科的相关知识,他们马上就会兴趣倍增并且刨根问底。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不会以“请另外咨询××老师”作为搪塞,而是就势引入相关领域并结合适合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这一课的学习当中,我就把哲学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有关问题,事实证明收到较好的成效。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地图来学习历史更是深受学生的欢迎。

另外,我觉得政治中的价值规律、通货膨胀,尤其是哲学常识和政治学常识更是历史学习的必需手段。这样既增加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又改变了“历史无用论”、“历史与现实无联系,与其他学科无联系”的错误倾向。

四、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历史课之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历史史实的记忆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有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

可以采用自编口诀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北京条约》可以记成准许华工天天出国。《辛丑条约》可以记成前(钱)进(禁)宾(兵)馆出新丑(辛丑)。

第3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反思策略

一、序言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喜爱看一些历史的书籍或者影视资料,喜欢上历史课,但是不喜欢背历史知识要点。因此,高中学生在面临选择文科和理科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死记硬背,都选择了理科。而且,由于外界的一些影响,导致文科毕业的学生就业率差,所以,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课程。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认为教师除了教授教材上的内容外,还需要教授学生主动学习历史课程,吸引学生学习。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学会反思,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二、对新的教材特点进行分析和反思

我国教育部门采用了新的历史教材来安排历史教学,根据新课标的,我们知道了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知识处理上变得更加灵活,通过模块来完整的体现出知识教学要点,通过压缩教学时间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二是使知识要点的主题变得更加突出,通过融会各种古今知识来丰富历史的教学内容。三是使知识要点的选择更加个性化,通过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另外,由于新课程历史知识是围绕着专题知识结构和组织历史内容形成的,它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让学生能够判断知识要的,能够通过各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因此,历史教师需要研究知识要点,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教会学生利用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时候,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历史教师还需要做好新课程历史知识专题的深入挖掘工作,需要围绕专题组织历史实际来形成专题知识结构,依托专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以此来提升历史教学的学术性和思辨性。历史教师也可以直接通过教学任务分解来实现综合性历史教学管理,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和“思”,理解教师的“教学”,掌握知识的落实程度,从而发挥出课堂历史教学质量,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历史知识。因为传统的旧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历史教学使用需求了,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的分析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按照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在筛选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己理解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反思模块教学方式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质量,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三、对教学现状的反思

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好新课程实践中的知识难点,尤其是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由于新课程的专题设置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需要学生储存着大量的知识内容在脑海里面,所以,学生学习某一个专题内容之前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所以,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了专题教学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存量。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总是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导致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知识内容的铺垫,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另外,由于新课程中的初中历史内容与高中历史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衔接问题,不利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因为,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充足会直接影响教师的专题教学质量。当前的新课程就是采用了专题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而现行的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的时候才运用了这一方法。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老师必须做好大量的知识铺垫。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历史专题涵盖着大量的综合历史观点,它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如果在日常教学中遗漏了这些知识内容,那么就会造成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新的知识内容。虽然《新课标准》中有着较强的知道教学作用,但是教师仍旧需要对新课标准进行理解,然后使用自己的教学方式自主的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内容,而且还需要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和创新,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反思的方式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因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提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另外,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来感受历史文化,通过自己的摸索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教师还需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知识去感受和摸索以及发现,教师需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探究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实践,让学生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了解历史知识。此外,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使用新课程的标准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教学的“沙龙”,以此来实现新课程的维度整合。

五、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新课标的教授方式与传统的知识教授方式不一样,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日常教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师方式理念,需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来整合自己的教学知识要点,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科学教学模式和知识框架体系,通过专业的知识专题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优化课程的目的。

第4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立足教材,梳理主干

所谓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指的是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知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阶段特征,以及一定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主干知识有着总揽全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高考命题在选材上的主要依据。

教师要狠抓主干知识,在历史复习中以《考试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注意把握主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注意主干知识的系统化。主干知识几乎每年都考,常考常新。在复习时教师要注意把握本质属性的根本特征及普遍联系,将主干知识系统化。

二、重视基础,突出重点

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是能力提高的生长点和落脚点。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没有基础知识的把握,所谓能力培养、能力考查的说法就都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以教材为依托,立足于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只有基础知识牢固了,才能提高各种能力,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重点与难点知识是高考出题比较集中的区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瓶颈”,其记忆与理解的难度都比较大。只有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深入了解,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重点与难点知识,才能突破这一“瓶颈”,以求在解题时不会遇到大的障碍。

三、纵横联系,完善结构

建构论认为:“主体的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利用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客体进行加工、改造、整合的过程。”高考复习的内容,是高一、高二时学习过的知识,但高考复习不能是简单的重复,而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既是教学的目标,还是教学的需要。如果复习只是高一、高二时学习的重复,毫无新意,学生就会感到兴致索然,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相反,注重历史课程的内容体系具有时序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整体的高度,注意基本知识的整合,即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理解,发现新的联系,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从宏观上把握模块的内容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有助于学生历史复习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外知识进行类比分析,以突出各自的个性特征,加强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时代特征,加强对已复习内容的巩固。

历史复习不是机械地、重复地浏览已学过的知识,教师要在全面复习、重点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良好的立体知识结构,把所有相关的事件、人物、现象组织成一个体系,而非孤立的事实和零碎的结论的堆积,从而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就掌握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就能够全面、多角度地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就为从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四、精细练习、关注热点

教师要重视适量的练习、考试对学生复习效果的有效促进。适度的训练和考试,有助于监控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为应对高考,适度的强化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选择和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显示,平时的训练,要以夯实基础知识为根本,找准问题的切入点为平台,以解题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培养、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精选、精练、精讲、精评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做到“教师多做题而学生少做题”,教师要对各类习题各种信息进行筛选,精选出有代表性的供学生使用、参考,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教师要精心编写和选择一些质量高的训练题,并通过这些训练题的检验和评讲,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准确表述历史概念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每一次的训练还必须做到精讲精评,对试卷上出现的知识点,力求紧扣教材,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把握,以便更好地回归教材,做到能力与基础的统一,从而达到高考前练兵的目的。

高考作为部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高考历史试题受当前形势和学术研究动态的影响,表现出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的命题思想,十分注重联系时事热点,呼应现实大事,这就使试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反映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变化、注重人文素养的特点,如我国的、中美关系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等。教师要走出书本和课堂,重视本年度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动态,关注国内外的重点、热点问题,运用课本史实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真正领会其实质,学以致用。

五、授之以渔,发展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面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传授给他们教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和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第5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的主要特点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传统考试过分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孤立地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脱离日常生活实际。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特点告诉我们,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已不可能取得高分,新课程视野下的高考强调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考查和落实四种能力要求。为此,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有符合新课程高考的考试观,而不能仍以传统的考试观看待现在的高考,导致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必修与选修的教材内容和所有考试说明内的知识点,只是落实考查四种能力的载体,我们关注的点是四种能力的调动与运用,而非片面强调历史知识的记忆。”但考试说明的要求和现实常常矛盾,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过分地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而忽视了历史学科。所以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强调历史知识的记忆,更要关注四种能力的调动与运用。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能力立意”的重要性

历年历史高考都非常重视能力的考查。根据高考历史命题的主要特点,教师在备课前要充分学习近几年的《考试说明》。今年福建历史高考题整套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目标立意”的指导思想与命题的发展方向,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查并重。试题对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和对已有的知识的驾驭、迁移和运用能力要求较高。2011年福建历史高考第16题《唐律疏议》:“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就是考查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能力立意”应如何进行才会有效

具体做法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重视引导学生在依据《考试说明》、紧扣《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安排学生预习。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理解,特别是对学生进行高效阅读教材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因为阅读是一个有目的的知识梳理、有意识的内化知识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阅读需要科学、高效的方法。总之,教师必须向学生强调在每一课的阅读中应该侧重完整、准确、合理地理解、整合课本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历史概念、知识结构,要求准确、正确地理解知识并能熟练应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各种学习历史的能力。

另外,要善于把历史知识进行横纵对比、中外对比、古今对比,正确掌握结合具体史实多角度、多层次地去理解和分析历史知识,以及在特定背景下分析历史(特别是一定要把中国近现代史放在世界背景下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简单有效的材料练习。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融会贯通,更好地培养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加强历史探究式学习,把传统接受式学习和当前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历史新课程突出强调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要“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而学生历史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的。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为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把学习过程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它不仅克服了接受式学习“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引导”的弊端,而且也满足了高中学生求知欲强,要求对事物进行“发现”和“探究”的本能,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和体验,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正确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紧抓“能力立意”这个主题,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面就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思考:

1.要认真理解《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牢牢把握高考方向

《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是高考的重要的指导用书,因此,作为一名高三历史教师,除了讲好讲透教材每章节内容外,还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从《说明》中了解考试内容、范围和要求,掌握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从而将培养目标自觉地贯穿于教学与复习之中,以适应当前历史高考改革对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能力要求的实质和水平层次;从《说明》中把握考试形式,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适于选拔人才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只有当学生完全了解了高考对他们的能力要求后,在平时的训练中才会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有提高。

2.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

近两年高考的历史试题,较大幅度的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察的要求,着力加强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历史基础知识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过程等。只有准确理解其内涵,才能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目录、课文、地图、注释等。教师应重点讲解线索、阶段特征、知识结构及历史概念等,并结合典型试题让学生去分析、挖掘、整理基础知识。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前提,没有基础知识的落实,能力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

3.要转变教学观念,突破思维定势

由于历史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某些思维定势。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突破思维定势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也就是寻求答案多样化的思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目的在于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分析,不仅要分析对中国的影响,也要分析对英国、对世界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既要分析破坏性也要分析建设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多个角度,不同的立场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突破传统观念束缚,鼓励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4.要注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

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考察向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这些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地理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重大工程、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应有基本了解。政治方面,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本质和现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也必须熟知。语文方面,更要具备语法、文言文阅读、归纳、分析和总结能力。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以外的知识对历史问题的解答也在起着重要作用。

5.要研究高考试题特点和方向,找准复习的思路

第7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 学习课标,把握方向

首先,中考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因此,笔者学习研究并准确把握《课标》所规定考查的内容,对复习的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认真钻研《中考说明》,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复习时让学生要有针对性,明确哪些知识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的内容。其次,还要认真学习《泉州市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深刻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方式、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特别是考试内容、题型以及难度值。通过学习明确复习的方向,把握重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落实到位,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提高课堂的增值点。

二 章节为主,专题为辅

中考历史复习时间不多,但复习的内容很多,不仅有《中国历史》还有《世界历史》和《泉州历史》。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内要进行两轮复习,任务比较艰巨。到了初三,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很多早已遗忘,而且在初中阶段总认为历史是副科,不重要,学生对历史科的重视不够,平时花在历史科的时间也不多。面对如此现状,如何搞好初三历史科的总复习呢?笔者主要以章节复习为主,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抓主干知识,讲解透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知识点讲解的基础上,注意把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从点到线到面,建构知识网络。如对苏联的几次改革,我采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形成知识网络。到了冲刺阶段,即中考前两周,让学生重新回归课本,重温书本的基础知识,对于掌握较不好的部分进行查漏补缺,还要反复看各县市的质检卷,重点看辨析题和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多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复习效率。这样做我们的复习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较重要的、学生易混淆的部分,笔者会整理出来进行专题复习。如对三次科技革命,学生总是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相关的知识点,理解三次科技革命的含义,将相关的内容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对比,并精选一些典型的习题练习和讲解,在实践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又如对世界近代史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主要国家所颁布的重要的法律文件的名称、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以专题的形式,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将它们区分开。而且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都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 利用课件,辅助复习

复习课感觉上好像是“炒旧饭”,比较枯燥无味。在总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呆板的复习方法和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改进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学用具,不断推陈出新。如果采用多媒体辅助复习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够更好地减缩课程内容,使知识之间更具系统化、更有条理性,相应地配上图片、文字、声音和动画等。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用多媒体展示大大节省板书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练习,讲练结合以提高复习效果。特别是遇到较抽象的内容,应当在短时间内化抽象为具体,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并且掌握这部分内容,提高课堂复习的实效性。如在复习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我党的几次失误,就可以适当地让学生看几张当时的图片,更直观更形象,或者偶尔看看相关的视频,采用多种方式便于学生的掌握。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几种政策,如学生常常将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混淆,如果出些习题让学生做的话,并当场进行讲评,将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

四 重视插图,指导读图

北师大版本的教材图文并茂,而且中考也会考到七到八张的图片,大多是来自课本,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这部分内容。在复习过程中,我重视对图像的复习,指导学生注意挖掘美术作品后的历史信息,体会作品反映的历史内涵。如在复习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对格尔尼卡进行地毯式的轰炸,课本中那张图片的有效的历史信息就是法西斯国家的残暴,控诉了法西斯屠杀无辜居民的血腥暴行。对这些图片的复习要图文结合,提高学生对图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 经常考试,点评及时

复习课强调复习的价值,那么如何提高复习课的价值呢?最佳方法应该是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教师适当地点评。考试是检查复习效果的最佳方法,通过考试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知道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及时弥补。因此,平时我经常进行考试,主要是精选一些试题(不局限于教材的顺序,站在“问题”的高度组织试题),并不是不加选择地拿份试卷来考(那样做既费时又达不到好的效果)。另外训练选择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知识来设计问题,从众多的角度整合历史专题知识,要有时间跨度、空间跨度。材料解析题的问题设置应循序渐进,要多角度设计,思维层次不断深入。每次考试要及时批改,及时进行试卷点评。点评时侧重答题方法,解题思路,明确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还应分析学生普遍存在错误的原因,是否是没有注意审题,或者是答不全面,或者是解题方法不科学,或者是没有使用历史术语。另外,由于泉州地区历史科是开卷考试,仍然有一些同学不会查书,不知道如何摘抄关键字词,通过考试及不断的指导,让所有同学掌握考试技巧、查书的技巧,让同学们意识到开卷考试并不是抄书考试。

六 关注热点,联系实际

第8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课标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法定”文件,把复习的目标限定在此范围内,也就把握了复习的方向。

1、增加了对初中历史课程考核的要求:

今年《说明》在表述中增加了这样一句话:“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表明命题者会关注初高中历史课程、课标以及内容的内在联系,将初高中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考查,有意识地补足高中由于讲授专题史而在主干知识上出现的大的断层的缺陷。

2、提出了一些不同于旧高考的命题特点:

在《说明》中,有这样的话:“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实际是强调考查考生的史学素养、历史观的能力,同时也说明新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将非常重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时序性。

这样也矫正了目前课程标准及教材专题板块所造成的学生严重缺乏通史概念的不足,便于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历史认知。同时对考试内容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即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要求。

二、对以后阶段复习备考的建议

1、构建知识体系

建构知识体系可以在科学史观的统领下分层次进行。既有宏观的科学史观构架,也有微观认知的通史体例和把握。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线索、规律。中观: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微观:把握历史史实、概念。

①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

通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高考关注史学动态的新特点。

如:近代欧洲的现代化历程:(从现代化史观的视角出发)

经济上――机器化、工业化

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大众化

②通史加专题复习,注重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立足考点,以课标和考试大纲为依据,而不是以教材为依据。强化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切勿偏离教材,过度关注热点与专题,成无源之水。从知识内容上看,重点考查主干知识、各专题中占主导地位的知识以及历史概念和阶段特征。

在复习的过程中,优化专题,以通史为线索,构建知识体系,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这样,既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的同时。又梳理单元知识,进一步巩固落实了考点要求。尤其要关注中外历史发展过程中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思想或人物。需要指出的是,必修模块之间内容的联系整合要适度,切忌大量扩展通史知识。

2、突出“新材料、新情境”,重视情境类题型: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图片类、地图类、图表类和文字类等题型的设置,侧重于学生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学生能够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叙述、理解和证明,产生对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并独立地提出不同看法。主要是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历史解释和评价能力。

3、对解题方法与答题规范进行研究

要抓住关键,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即应考能力与技巧。

①、训练是提高学生应考能力的主要途径。

训练应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练什么,围绕考点及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合理选择和设计题目。二是怎么练,以解决“方法”问题。要“精练”,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控制训练题的数量,不搞题海战术。同时注重总结答题技巧、培养解题能力,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答题方式规范化训练,答案逐步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四是总结错题档案,搜集整理学生出错高的题目,重新编成试卷,形成对方法、思路、和规律性认识。

总之,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

②、精心讲评。

二轮复习中要特别重视对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进行归类、比较。问答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二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审题的质量和答题的效果。

4、紧跟热点,不能闭门造车。说明的《题型示例》,关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事与大势。所以适当关注与教材重点知识相关的时政热点,也就成为高考前的必然。

第9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学科考试高分秘笈

一、学习与积累是基础

与其它文史类科目一样历史学科考试的内容以记忆背诵的知识居多。而与其它文史类学科不同的是,历史学科考查的知识主要是对历史事物的总结,概括以及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述,论断较为常见。中学历史学科考试高分“秘笈”的根基是基础知识,而基础知识的积累靠平时的记忆与背诵,在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中应注意时间的先后顺序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萨拉热窝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先,是导火线,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知识,其特殊性就在于其前后时间顺序的不可颠倒性。而事物在发展中总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就是该事件的发生与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其它事件有哪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为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短暂的黄金发展时期。纵向联系就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和后果。例如,西欧列强资本主义发展不均衡,矛盾尖锐,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又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像这些事件哪一个发生在前,哪一个发生在后,一定要记清。掌握好了时间顺序与历史事件间的横纵联系便能快速、准确的掌握、记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掌握好了才能从容地应对考试,才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

二、巩固与复习是关键

历史学科与其它文科类科目一样,其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所以学习过的历史知识点一定要及时复习,一般来说知识的黄金复习期为一周左右,这种遗忘的规律告诉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在知识学习过的一周之内进行复习巩固。这样可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还要记住在考试前一周之内将所学习的知识再进行全面的复结也是十分必要的,常言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因为考试所考查的就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例如,考试前一周之内,你系统地复习了“文艺复兴”的知识点,而考试中正好考查“人文主义”你就可能打出踩分点的百分之八九十,而没有复习的考生只能答出踩分点的百分之六七十,这样考试中的高分的胜利者就是你。考前的复习也是由窍门的,这里为大家针对考试前的复习结合我的经验“秘笈”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按时间的先后,事情的因果关系等整理出纲目进行复习,避免出现张冠李戴和时间顺序混淆情况的出现。(2)复习时通过联想法将多个知识点相串联,当复习一个知识点时会由因果关系、相关联系将其与其它知识点联想起来,这样不但会使复习变得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可以通过知识串联形成明确、完整、清晰的知识架构,也能从宏观上对知识进行整体的把握。这样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其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从而获得优异的成绩。

三、考试答题技巧很重要

1.选择题:考试中选择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对书本知识的记忆,所以我们解答选择题时要做的就是尽量贴近课本。换而言之就是选项尽量和课本保持一致,这样便会很大程度的提高选择的准确度,如果各个选项和课本差距较大或者较为陌生,那么可以将我的“秘笈”派上用场:(1)过于绝对的选项很可能是错误的选项。(2)包含出题人主观色彩较强的选项一般是错误选项。(3)根据题中暗示的时间条件推断一下,联系同一时间段的事件,或许会给你一些提示。例如有这样一道选择题:“”的实质是:A.就是知识分子上山下乡,B.我认为是红卫兵运动,C.批林批孔运动,D.与“左”倾错误做斗争。选项中A过于绝对是错误选项;选项B主观色彩较强也是错误选项;选项中剩下C和D,联系一下当时的时间段发生的事件,“”发生在“”期间,而“”与“左”倾有关,故正确答案是选项D。

2.论述题:解答时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尽量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一般来说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会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当我们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时应尽管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全面地分析一个历史事件,这样才最为接近一个事件的真相与事实。(2)将主要的答题点深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虽然事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影响的深浅不一。应抓住其最重要的影响进行深刻研究、探索,这样你的考卷才可能会使评卷老师了解你的知识水平,从而给出高分。(3)一定要注意事件叙述的时间的先后顺序。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一个不可颠倒的先后顺序,那么在答题时必须按发生的顺序进行叙述。不然就会给人留下知识记忆不清,逻辑混乱的坏印象,从而留下考试中的致命硬伤。(4)如果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记忆不清的话,可以尽量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切忌将自己掌握不准的历史知识细节写在卷面上。因为一旦这些细节出现错误,便会给评卷人造成极坏的印象,影响得分。例如,有这样一道论述题: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7分)答案:政治方面: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经济方面: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随着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出现(2分)。文化方面:中国人民的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传入

中国,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开始觉醒(2分)。这道论述题的解答就需要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论述,每一个方面还要进行深入分析,因为每一细节都是有踩分点的。另外一定要注意答题时条理要清晰,给评卷人一目了然的印象。只有做到了这些你才能在各类考试中得高分,你才能成为考试的佼佼者。

除了上述几点“秘笈”外,考试后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很必要的。

最后用几句话总结笔者在中学历史学科考试高分“秘笈:

学习积累很重要,时间纵横记忆巧。

考前复习不可少,多管齐下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