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范文

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精选(九篇)

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

第1篇: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范文

关键词:培训 课程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训开展的基础性工作。课程体系能否实现预设目标,需要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评价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比较,方能得出结论,而课程体系及建设的改进、调整和不断完善也必须依据评价的结果来进行。因此,为更好的规范全国工商系统培训工作,统一培训标准,全面提升教育培训的工作质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有关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成为当前培训工作中有必要研究的一个前沿性课题。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系统构成

(一)设计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用以系统地、客观地反映评估对象的全貌。评估的意义在于对工作的指导和质量检查,因此研究评估体系应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方向性原则

评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评估的结果往往反作用于工作实践,并按照评估的标准指导实际工作,在确定评估要素和评估标准时,应本着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能力水平的提高的这一建设宗旨来构建。

2、全局性原则

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于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国家工商总局及以下各级培训机构主要担负着处以下等各级干部的培训工作,这其中既有综合素质培训,也有专项业务培训。按照公务员培训的分类,还包括初任、任职、更新知识、专门业务和后备干部培训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培训,因其具体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培训的课程体系也不同。在进行评价体系设计时,应考虑系统实际,从全局出发,在充分分析各级各类培训特点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具有共性特征的一般要素,选择能够广泛适用的表达形式,以适应系统主要培训类型对课程体系建设评估的要求。

3、完整性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应全面地、系统地再现课程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指标设计时,应考虑到整个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主要因素,使评估者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地考察分析课程体系建设的全貌。

4、实用性原则

根据操作的实际,指标体系在设计时注意以下几点:1/对末级指标的评价标准,尽可能地使用量化标准或一些可操作化的语言来概括表达;2/在计算上要尽可能少的使用数学表达式,使计算通俗化;3/尽可能地避免指标的繁复设计;4/注意挑选主要因素作为评估指标。

5、科学性原则

(1)广泛征询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意见,严格遵循科学研究的方法,仔细斟酌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确立的每一项指标和指标权重都言之有据。

(2)对评估工作的各个方面给出操作规范,避免因使用不当而造成结果失真。

(二)系统构成

评估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评估的指标和指标的评价标准两项构成。前者是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及其工作成果的真实再现,后者是工作及其成果质量的衡量尺度。因此,该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是:在工商行政管理培训的总体目标指导下,以能力研究为基础,适应各级各类培训课程体系评估的要求,从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和课程体系两个方面分别建构指标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体系及其建设两个层面,其中,课程体系评估是对课程体系的状况进行考察,课程体系建设评估是对课程体系形成过程状况进行考察。

(一)关于一级指标

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有两个主要环节,即课程体系建立与课程体系调整,分别设计为两个一级指标。课程体系本身评估是对课程体系本身的检测,表现为内容和使用说明两个方面,内容是课程体系的构成问题,使用说明是课程体系的使用方法问题,本指标体系分别将课程体系组成和课程体系说明作为课程体系评估的两个一级指标。

(二)关于二级指标

1、课程体系建立的二级指标分解

课程体系建立在课程体系建设整个过程中具有前端性和基础性,是影响课程体系质量的首要因素,其不仅体现了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还引导着课程体系的发展方向,最终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和结构。为更好地做好课程体系建立的二级指标分解工作,研究了如下问题:a)培训有哪些类型,确定开发哪些类型培训的课程体系,它们之间有否相同;b)根据前述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需要了解学员的需求,需要进行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能力分析和研究;c)什么样的开发人员具有研发能力;d)课程体系建立应有怎样的科学保障。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建立的二级指标设计为:培训类型分析、培训需求调研、能力标准研究、开发人员组成、评估五项。

2、课程体系调整的二级指标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培训也必然随之调整。因此,为干部培训建立的课程体系也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内容、监管方式方法手段以及监管对象等监管体系和模式的变化,课程体系必然适时做出调整,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实践,辅助因素是来自培训环节的反馈意见。为此,把课程体系调整的二级指标设计为:监管体系研究、教学意见收集、方案调整三项指标。

3、课程体系组成的二级指标分解

课程体系组成指课程体系包括什么具体内容和怎样构成,即课程体系内容和课程体系结构,把二者设计为课程体系组成的二级指标。

4、课程体系说明的二级指标分解

对课程体系说明的考核,一是应当克服课程体系研发的随意性,避免课程体系研而无果的现象,或草率应付,简单列一张课程体系表敷衍了事的做法;二是应当考虑是否为培训中的具体使用提供了便利,对课程体系的内容是否作出了必要的解释,对课程体系的一些使用方法和建议是否作了明确的规定。说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说明,二是使用说明。本分课题研究把这两个方面作为课程体系说明分解后的两个二级指标。

(三)关于三级指标

课程体系建设的三级指标来自对二级指标的进一步分解。三级指标从内容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总体来说是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层面或不同角度确定的,在确定三级指标时,更多考虑的是可测量性和是否为主要检测项目等技术因素。

转贴于

1、课程体系组成项下的三级指标

课程体系组成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它是课程体系考核的核心内容,在研究中主要考虑了三个问题:

(1)课程体系的组成是否与能力标准相适应(注:①能力标准包括内容、等级与能力组合;②能力标准应按照不同岗位、不同职级来建构);

(2)课程体系的组成是否突出了行业特色;

(3)有助于能力培养的互动式教学,在课程体系中是否占有足够的比例。

2、课程体系说明项下的三级指标

课程体系说明是课程体系得以使用的文献依据,因此,它应对课程体系中每一单一课程的教学要素都应说明要求,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课程计划编制中的参考价值,这是其一;其二,任何课程体系的设计都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的,也都有其局限性,为了正确的使用,必须就其使用范围做出说明,以增强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和它的服务性功能,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可留有自由调整的余地,并在使用说明中加以叙述,使课程体系更为完善。综合这两点,课程体系说明的三级指标共设计了六项,详见课程体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表。

三、指标解释和应用说明

(一)课程体系建设主要评估指标解释

1、“通用能力”:指由国家人事部门和组织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对公务员制定的一般能力标准。

2、“专业能力”:指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决定的依法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能力,它包括依法行政的学习理解能力、依法监管的运用执行能力、执法办案的技术技巧等。

3、“岗位能力”:指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具体业务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一般根据岗位职责和行政职务级别的要求来确定。

4、“开发人员”:指直接参加课程体系研究和建设的工作人员。

5、“一线任课教师”:指正在教学岗位上执教,所任课程与拟开发课程体系有关的教学人员。

6、“教务教研管理人员”:指正在从事教务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工作人员。

7、“专业课程”:指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业务课程。

8、“实践课程”:指以师生互动为特征,以培养学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课程,它通常包括现场考察、讨论、辩论、案例分析与研讨、情景模拟、执法课堂等教学模式的课程。

(二)指标体系应用说明

本评估体系针对不同培训类别建立,相对比较宏观,一般不针对一期或一次培训班来使用,否则评估结论会有偏颇。如果某一类型的培训只做过一次,可直接应用本体系;若其培训周期较长,分别几个阶段完成,应对整个周期开设的全部课程进行评估。

(三)指标评价标准与权重的设定

1、评价标准

在评价标准中凡是涉及到以数字比例确定标准的,均采用了访谈法或座谈会法或实证法或三者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下面以课程体系组成指标为例,叙述数字标准的研究。

课程体系组成评估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构成方面,都需要以一定比例数据作为评估标准。在实际确定其数据比例时,它主要有这样三个来源:(1)源自一定数量的有经验的教务、教研、教学人员座谈会取得的经验数据,具体做法是课题组成员先拟定初始数据,然后组织人员,召开座谈会,通过讨论加以确定;(2)源自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培训中心和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学校构建课程体系模式的调研文献资料。(3)源自2001-2005年五个单位(国家工商总局、新疆工商干校、河北工商干校、内蒙古工商干校、江西工商干校)各类培训班的课程计划。

根据三个来源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1)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比例在综合培训中最低为26%,最高为71%,多数在40-50%,而在专业培训中一般为100%;(2)实践课程。在综合培训中为10-17%之间,专业培训中基本为0;(3)创新类的特色课程4%左右;(4)综合素质培训中,与能力对应的课程类别的覆盖率最低为50%,最高为87.5%。

第2篇: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范文

一、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很多人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所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决策能力、决策方法的培养上,于是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时偏重于管理的后一环节———决策,而忽视了管理信息获取分析、方案执行控制等中间环节的能力培养,这也是造成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学观念更新不及时。随着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实施策略、实践依附于理论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这一改变在受传统影响更深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却不够明显,以实践为主导、以理论“必须够用”为标准的观念难以被充分接受和落实,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依然是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重要原则。

3•课程体系改革不彻底。当前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安排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课程整合力度不够明显,理论教学的比重太高,实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在教学计划中大都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三个部分,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课,课时较少,实验、实训内容缺乏可操作性,技能实训项目不足,技能训练时数不够,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4•实践教材匮乏,实训手段落后。笔者粗略统计,截至目前,图书市场中公开出版的综合实训教材不足六本,其数量远远满足不了众多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活动需求。同时,当前工商管理类实训手段也较为落后,主要采用课堂案例教学、机房多媒体软件操作等形式。缺乏实践动手的切身体会,也缺乏工商管理中最重要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中相关专业知识综合度较高的一个门类,所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所需的“一专多能”的通用型才能,以适应信息经济时代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体系的具体目标要求是:建立与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既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工商管理实验课程体系,发挥学科交叉及学科综合应用的特色和优势,充分挖掘实训教学环节中有利于提升受训者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合理利用实训教学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

(二)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在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重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研讨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设置,构建和完善由专业课程、专业实习、课余实践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设置和加强与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有关的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专业主干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模拟课程,结合管理专业特点,注重提高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加强管理定量方法的教学内容。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理顺相关课程之间及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现实途径。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以工商管理类专业自有实践课程为核心,充分扩展企业与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和开户银行等各机构的业务往来关系。

(三)完善实训教学层次

构建民办高校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应该从四个层次进行:专业感性认识实验、单一课程模拟操作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及毕业实习设计。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发展,每个层次都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

1•第一层次:专业感性认识实验

设计专业感性实验环节,其目的是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的运作流程和管理实际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实验环节可以设计为经管综合实验中心的观摩讲解,校外企事业单位现场参观等。

2•第二层次:单一课程模拟操作实验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学习的需要,开设系列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可针对每一门主干课程开设一门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的内容是相应主干课程的核心知识,其作用是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方法。3•第三层次:专业综合实验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此类实验并非某一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而是多门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通过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4•第四层次:跨专业综合实验及毕业实习设计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本阶段通过设计仿真综合实习,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置身于仿真的虚拟环境、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中,以某一行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作为主线,完成模拟企业的真实经营与运作,实现学科相关知识的有机整合,并以所管理企业的经营数据为分析对象,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完成毕业实习设计及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是理论知识在具体工作中应用的一种形式,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的空泛性加大了实践活动设计的难度,为了能让学生在工商管理综合实训中充分理解所学的管理知识,并能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辅助管理活动的开展,这里提出“场景模拟+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1•场景模拟实验

将综合实训场地搭建成为一个高度仿真的企业管理环境,以弥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不足。在该实训场地中,学生将依据实训教师精心设计的企业管理案例,以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环节。针对民办高校生源的特点,其毕业后主要去企事业单位的一线管理工作岗位,对其能力的需求应该是重实施而轻决策,通过仿真环境的手工业务处理实训,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专业知识,掌握日常基本业务处理流程。我们称之为“授之以渔”。

2•管理信息化实验

“管理信息化”模式要求受训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操作流程的前提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相关业务处理,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作为一种工具,它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熟练掌握这些工具,一定量的信息化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途径。我们称之为“授之以鱼竿”。

第3篇: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范文

一、本文研究的问题

随着独立学院的出现和发展,独立学院的各个专业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独立学院通常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基础比其他普通高校要薄弱一些,而比专科类院校要强一些,同时又要突出其应用实践性。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影响着学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独立实践教学公共必修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企业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专业技术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等。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两个模块“,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选修模块,模块包括管理模块、经营模块、地方经济模块,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

三、保证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措施

1.教师配备:数学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数学课程是很多独立学院学生非常头疼的课程,因此首先从对数学的认识和数学教师的配备上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课程上,简化数学推导过程,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统计学》和《运筹学》需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本学院教师主要来讲授其中数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整个进行统计工作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用某种数学方法以及过程,而数学老师和经管院教师讲课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同的,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尽可能让同一个教师,为同一个专业反复来讲这么课程,这样老师可以更深入地钻研这门课程对于这个专业学生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也把这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系统地结合起来。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和学生自学,学生上台发挥,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改变传统的老师填鸭式地教学方式,采取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首先举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实践理论知识或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一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1个学分的自学课程,由专业教师来推荐学习课程和学习内容,通过写小论文等形式来进行考察。另外,各门学科增强社会调查的作业布置,让学生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且学生对问卷结果来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成调查报告。

第4篇: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范文

非常感谢院党委、同志们给了这次竞聘的机会。

本科学历,叫。中国共产党党员,副教授,现任商贸旅游系副主任。竞聘的岗位仍然是商贸旅游系副主任。

今天的演讲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一是竞聘商贸旅游系副主任的优势;二是谈谈做好商贸旅游系副主任工作的思路。

优势是

经历了评估、示范院校的申报、建设。通过干中学、学中干,第一、具有担任副主任的经验。上届三年的工作中。教学管理方面,逐渐成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性化管理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评估工作中荣获学院二等嘉奖。

非常熟悉商贸旅游系所有专业。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是商贸旅游系骨干专业,第二、通过三年的教学管理。也是原商学院带过来的专业,广告专业是当时一手建设起来的合校后始终参与这两个专业的建设,担任这两个专业的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省级精品课—现代饭店管理的主讲教师,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旅游与酒店管理教学团队主要成员。目前为止参与这两个专业建设已近10年。由于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着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做好本岗位工作的基石。

踏踏实实做事”从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第三、一名党员。座右铭是老老实实做人。从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讲原则,顾大局,就事论事。与班子成员配合默契,补位,不越位。关心同事,以人为本,与同事和谐相处,群众基础好。不图名不图利,评优评先、外出学习等机会,不争不要。

认为我有条件、有能力胜任副主任的工作。如果我能竞聘成功,总结我自身的情况。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协助主任做好教学管理工作。认真学习学院关于二级管理的规章制度,首先。推行目标管理,层层细化、目标到人、明确职责。完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

与班子一道做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建设工作,其次。完成商贸旅游系近三年工作目标。

省级品牌专业两个,建设部级示范专业一个。市级品牌专业4个。建设部级精品课程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三门,市级精品课程四门。三年内完成十本教材的建设。

第5篇: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范文

工商管理学科是管理学一级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群,是以微观营利性经济组织的活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类学科。在不同的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本科课程设计理念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偏重于科学研究,如部分研究性大学;有的偏重于应用,如部分地方性高校或者二本三本院校;有的定位于职业技能和一线应用,如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各个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本科课程设计理念具有一定差异,但传统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大致可以概括为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基本能力、技能与方法要求以及基本身心素质等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方面。工商管理学科属于典型的宽口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宽泛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国内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专业素养方面。掌握工商管理专业所需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基本能力、技能与方法方面。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掌握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基本身心素质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课程评估标准,均没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首先,课程设计理念上缺乏生态意识。如上所述,传统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理念中主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能否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方法为企业服务。

这种课程设计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关注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以效益经济作为企业运行效率的唯一标准,缺乏生态理念,只会被动履行或者隐性逃避企业的生态责任,更不会主动实施清洁生产与生态管理。总之,没有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课程设计理念也会培养出相应的缺乏生态理念的企业管理人员们、企业家们乃至企业们。其次,课程设计内容上缺乏环保教育。在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内容上,无论是理论教学内容还是在实践教学内容中,都难以找到基本的环保通识课程和环保专业课程,如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中缺乏基本的环保课程、日常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教育以及环保实践操作,更不必说企业的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等绿色课程。最后,课程考核环节缺乏环保导向。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考核环节基本上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基点,考查学生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可以认为现有的课程考核环节是单向的以知识和能力为导向的,缺乏基本的环保导向,如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方面的社会调查和生产设计,没有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必要的环保知识等等。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改革

如前所述,随着人类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工商管理学科也应该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环境,不断地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一)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理念改革

如前所述,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理念上缺乏生态意识,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工商管理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不仅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否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方法为企业服务,还应关注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是“生态人”———具备强烈的生态意识,主动履行企业的生态责任,主动实施清洁生产与生态管理,生态思维成为一种常态,并将其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企业。从而践行教育的共同目标———个人的发展、适应环境及与社会互动。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设计,就必须确立新型的生态知识观。传统的课程体系信奉客观主义知识观,将知识视为普遍的外在于人的真理。个人见解无法融入给定的课程知识体系。对知识客观化与科学化的追求以牺牲个人知识与见解为代价。而新型的生态知识观融入了学生个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强调对生态知识的深刻理解与重新建构。

由于学生这一个体的参与,学习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认知活动,它与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兴趣、情感、信仰等态度相关,学生的个人生态生活、个人生态知识、个人生态经验也构成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资源与材料,面对课程知识,师生获得“某种尊严和言说的权力”。在课程设置的生态目标上,应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协调发展,注重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以及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辩证统一;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应突破狭隘的科学知识的束缚,谋求科学知识课程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完美融合,使得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之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体验等人文精神,把科学知识、生态文明理念、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进入每一个学生的意识,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事业成就过程之中,使学生的个人生态知识、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成为他自己的特殊精神世界,并在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位置,使得生态意识成为工商管理学科学生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式。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内容改革

王牧华、靳玉乐等学者认为,生态主义课程是运用生态主义理论研究课程的产物,它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以生态主义理论为指导发展起来的课程及其理论;有关于生态主义理论的课程;为了实践生态主义而发展的课程。以生态主义理论为指导发展起来的课程及其理论是一种广义的理解,它包含了广泛的课程形态及其理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工商管理课程主要是指第三种涵义,即为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而设置的课程,目的在于在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中更好地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在高校工商管理学科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与实施之中,可以采取如下几点措施:第一,设置若干关于环保生活常识、企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系统设计、企业关于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等选修课程或讲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须选修一门或者若干门课程并达到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同时加强隐性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养成“生态人”的思维习惯。第二,设置绿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设置绿色课程实践和设置绿色社会实践。绿色课程实践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野外参观和调查,让学生深刻领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立工商管理“清洁生产”或“生态教育”校内外课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清洁生产或节能减排实习体验或模拟实验;利用节假日组织安排学生到荒野中体验与实践,激发生态环境悟性,让学生在融入大自然中体味自然环境、热爱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绿色社会实践方面,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环境保护实践或社会调查。如生态或绿色协会组织学生开展建议废除一次性方便筷、回收旧电池、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减量消费、生态消费、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深入中小学和居委会开展生态宣传教育活动等;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环境问题的社会调查,如环境与疾病发病率的关系、企业排污对社会的危害、企业实施生态生产对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从而认识到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使得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在环境知性、悟性和德行方面形成健全的生态人格。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考核环节改革

第6篇: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70-02

一、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电子商务培养方向定位模糊

当前,很多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将该专业简单地理解为“电子”加“商务”,把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专业的具体归属上,有些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开设在管理学院,有些开设在信息学院,有些甚至前两年在信息学院、后两年在管理学院,并不十分清楚该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这使得电子商务专业与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很多教学内容重复,导致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课程过于庞杂,淡化了其本质是借助“电子”工具发展现代商务。这种对专业本质的模糊认识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与企业的需求接轨。

(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电子商务教学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围绕着课程教学展开的。由于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定位不清,加之对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简单堆砌。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所开设的课程只是将“电子”和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拼凑在一起,未能形成融合的有机课程体系;问题之二是以书本上的理论讲解为主,实务操作较少。具体授课过程中,有些教师偏重信息技术,而有些教师偏重商务管理,教师之间即便是集体备课,两类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很难深入进行交流。

(三)教材建设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的相关书籍较多,但各出版社从不同学科方向和层次出发出版的教科书,其知识重叠与知识真空现象十分严重:主干课程教材大量重复出版,而电子商务实验教材直到2004年才有少量推出。以电子商务概论为例,按照电子商务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该门课程应该是专业基础课,该教材的内容也应为以后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但现在已经出版的电子商务概论教材,大多是将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的总论内容罗列在一起,没有起到基础性课程应有的作用,而这些内容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的第一章还要重新学习,造成知识重叠。

(四)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教师一部分是原来从事信息技术专业教学的,缺少经济管理的知识;另一部分教师原来从事的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而缺乏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现任教师有关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大多从已经出版的电子商务教材中自学,知识体系不够系统、且与实践脱节,不能活学活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几乎没有电子商务行业的从业经验,导致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五)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设施不足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提供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和实习基地等条件,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当前很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大都设置在文科院系, 而文科院系实验室经费投入相对于理工科院系要低得多, 这就使得电子商务专业实验经费严重短缺,导致其教学设施不足。未建立起电子商务的专用实验室,引入的电子商务模拟软件也较滞后,并且缺乏真正能锻炼学生的实习基地,不能很好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难以满足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六)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未能很好对接

根据我国相关机构的预测,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接近300万人。可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之一。但是,从我们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势来看,却十分尴尬,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的平均水平。从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招聘企业经常明确列出的工作岗位包括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会计、工商管理、计算机技术等,很少直接列出“电子商务”岗位,所以,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找不到对口工作。

二、提高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对策

(一)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电子商务是一个具有交叉性特征的专业,它培养的是综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专业方向定位上,首先应明确“商务是目标和方向、电子是工具和手段”的原则,强调信息技术与商务的融合,要变现在二者“水和油的结合”为“水和乳的交融”。在融合的过程中,始终把握商务是主体,信息技术是手段的原则。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设置如下:熟练操作电子商务系统,并能进行简单地系统维护,要掌握包括采购、销售、物流管理、营销策划、合同磋商、货款支付、信息搜集等在内的综合商务技能,具有为企业设计并运用电子商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要突出综合性

考虑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其专业课程设置可以由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特色选修课等几个模块组成,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专业必修课程指的是电子商务专业必须开设的理论与技能课程,包括基础课与主干课,其中,主干课程需要放置于真实网络环境中,以项目方式运作。特色选修课程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如设置电子商务师认证考试的相关课程等。在选课时,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注重个人专长的发挥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尽量浓缩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技能,以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之与社会需求接轨。

(三)教材建设应突出专业化方向

电子商务是各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产生的新学科体系,其专业教材的编写应体现电子商务的专业特征,以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电子商务概论为例,在教材编写上,应体现出其基础性作用,编写的内容应能带领学生走进电子商务之门,为以后整个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不是将网络营销、物流、网上支付与结算等课程的概述内容进行简单罗列;同时也要注意各门课程教材内容的系统化,避免专业知识的重叠与缺失。针对电子商务专业较强的实践性,电子商务专业的教材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选取的案例应该是电子商务企业的实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材的应用价值,提高专业培养质量。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既要懂商务管理知识,又要懂信息技术知识;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熟悉实践操作。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对原来专门从事计算机技术教学和专门从事商务管理教学的教师进行互补性培训,使电子商务主干课程的教师成为复合型教师,发挥整体优势;同时,也可选派部分教师到优秀的电子商务企业考察学习,使他们能够将教学中的项目情景设计与企业需求接轨,而不是闭门造车。还要大量吸收从事电子商务实务的专业人才进入教育领域,让这些高学历的应用型人才用丰富的电子商务实践知识来弥补现有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匮乏;也可为专业教师提供一个磋商、交流的平台,相互传播成熟的授课经验,以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的整体师资质量。

(五)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战场,根据开设的实验课,可以把电子商务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专业方向实验、创新与设计性实验等,针对这些实验课程的要求,进行实验室的重点建设和投入。创建新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学生创新项目的专用电脑管理制度,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统一规划电子商务专业实验课程,制订各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充分将实验教学内容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参加全国电子商务大赛。为了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进行电子商务实践,可以在校内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并进行经营、管理和维护。同时,鼓励并帮助学生在一些免费的商务平台上开设自己的店铺进行商品销售或提供在线服务,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为了实现专业毕业生与企业的顺利对接,学校应与电子商务企业结成“产学研”的联合协作体,如选择与阿里巴巴、百度、淘宝等企业合作。依据企业的具体需求,调整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可以让企业的员工进入学校授课或让企业的人员参与到整个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在实训教学中将企业的项目拿到实训中或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使学生真正感受企业的气氛。同时,对已经参加工作的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在以后的专业教学中解决。另外,高校还可以与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中日3G应用研究院等机构合作,这些机构可以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以真正实现校企的长期高效合作。

参考文献:

[1] 朱玉春.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6,(6).

[2] 朱湘晖.高校本科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8,(10).

[3] 蔡体健,丁振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问题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6,(2).

第7篇: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范文

1教学计划不独立

教学计划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指导文件。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相对较小,办学历史较短,因此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明确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计划,而是直接沿用母体学校的普通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由于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的生源情况不同,社会和企业对两者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求也不同,因此这种把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等同于母体本科院校学生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这主要体现为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严重。工商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管理学及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基础上的,因此需要在低年级就开设一些诸如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但在高年级阶段,往往出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之间在内容上有明显的交叉重复。课程内容的重复一方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也挤占了教学实践的时间。此外,课程缺乏一些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的内容,需要补充大量的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情况才能适应当前需求。

3教学方式不科学

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多媒体的辅助,把经营管理的思想和知识点及实践方法传递给学生。这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一方面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

4教材建设无特色

由于宏观上自主教学计划的缺失,导致在微观上教材的使用也缺乏独立性,绝大多数独立学院所使用的教材也是沿用母体本科院校所使用的教材,这些教材并不是很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需要。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应结合其学生特点,体现因材施教,建设具有应用特色的、以应用分析与案例教学为主的工商管理应用型教材体系。

5实践教学不规范

从目前国内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看,虽然对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开展意识,但大多数的实践教学活动为认识实习、市场调查等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环节,而动手实践类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再加上受实践教学资源紧缺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往往使得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只安排参观、市场调查或社会调查,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得到专业教师的系统指导。

6教师结构不合理

当前独立学院专职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不够合理,缺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很多从事教学的青年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博士、硕士,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从学校一毕业就进入到教师行业从事教学工作,缺少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教师实践管理经验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讲授课程内容时缺少实践案例背景,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一些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的教学显得苍白空洞、纸上谈兵。

二“职场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理念及目标

1“职场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理念

“职场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理念就是为社会培养工商管理“职业人”。具体说来就是培育“入世的,为人的,建设的的”态度,反对“消极的,疏离社会的”态度;把“帮助学生消除与社会与职场的排异反应”努力融入整个培养过程;重视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职场观念,建立对专业的综合性、系统性、程序性体验;培植学生整体理事能力和全程掌握能力;挖掘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及造物能力。

2“职场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职场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三大素质:职业素质、能力素质、行为素质。通过“职场化”教学,让学生对工商管理岗位能力要认知、应会,明白必须掌握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行业标准,也就是要学会一种谋生的技能。能力素质主要是完成相应岗位职业的本领,一种理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是职业素质的提高。行为素质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方面,有思想品质、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合作意识等,这些是个体的行为,也是要通过职业锻炼由外化的力量转为内化修养的。只有三大素质协调发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才。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职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职场化”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课程设置上,要求从岗位能力出发,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实践教学方面,构建模拟仿真与经营管理实战相结合、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就业指导方面,构建专业学习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就业指导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专任教师与业务骨干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1课程设置:从岗位能力出发,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课程是“职场化”教学的灵魂,没有与市场相衔接的课程,“职场化”教学将无法运转。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必须从体现管理岗位能力的角度出发,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使得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相融合,企业经营管理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具体设置时可按职业通用能力和管理专业能力两大模块来进行。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开设商务英语、社交礼仪、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来实现。管理专业能力可分为专业基础、专业实践、专业拓展三部分。专业基础能力通过开设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专业实践通过每学期阶段性实训和综合实训实现,专业拓展可由专业选修课和常规经营管理知识与技能讲座来实现。

2实践教学:模拟仿真与工商管理实战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校内实训中心进行模拟仿真训练,如进行产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商务谈判等训练。虽然通过企业真实项目来组织实践教学,在项目的真实性、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方面会非常有效,但往往由于涉及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太愿意把正在实施的管理项目直接提供给学校使用。因此通过模拟仿真训练的手段来组织实践教学就成为一种可行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工商管理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经营管理和创新创业能力。如大一进行体验式管理,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学生可自主申请实战项目,参与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大二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产品销售;大三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大四部分学生实施创业计划并依托学校创业基地开办公司。

3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与业务骨干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与专业需求对口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实践型”的企业业务骨干人员为兼职教师,以专题讲座或调研座谈等形式贯穿于每一教学过程,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另一方而,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鼓励专业教师从事与实践教学有关的社会兼职,制定实践教学培训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对口单位挂职锻炼。学校要从政策上支持教师顶岗实践,开辟新的实习基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水平。

第8篇: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范文

会计专业学什么

会计主要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计量、记录、汇总和分析,向有关方面报告财务信息,并直接参与单位的经营管理,促使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信息系统和经济管理工作。

本科的会计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学科,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国际管理会计、注册会计师等方向。在开设课程方面,各校会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侧重点来开设专业课。总体来说,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都会涉及会计、审计、工商管理、经济学和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

第9篇: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 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83-02

电子商务行业的高速发展,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高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也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实践教学是把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探讨构建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有效地提升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一、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

(二)社会层面的要求。《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电子商务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发挥电子商务市场。随着全球电子商务行业的高速前进和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行业正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现实社会中出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紧缺、企业高薪难招人才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矛盾。造成人才需求高和毕业生就业率低两者之间矛盾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实践技能培养环节方面出现严重偏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没有实现无缝对接,导致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现象。

(三)专业层面的要求。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商务经营管理能力,掌握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实务、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等操作技能,能在电子商务有关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商务营销、策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等活动。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专业教学要以行业需求和实际工作岗位为主线开展,课程教学主要采用项目式或任务式教学,真正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和学习情景与具体岗位工作任务融合一体,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演变成组织设计者和指导者。

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迅猛、日新月异,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是商务,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过于广泛,有些偏向电子,没有较好地针对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导致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明确、不透彻,缺乏创新性,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把电子商务专业设在计算机系或者电子信息系,把学生定位于技术层面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电子商务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设计方面依旧沿袭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模式,这种模式没有真正体现出专业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特色,课堂教学仍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内容严重不足或者实际效果不佳,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难以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有些课程设置出现内容重复、课时安排不合理等现象。

(三)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电子商务专业是集管理、营销、计算机等多学科应用一体的交叉学科,电子商务专业强调实操和应用,实践教学离不开网络平台,多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在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课时安排上出现不合理现象,导致实践教学出现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不强现象。有些课程先完成理论再进行实践操作,有些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没有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更有些课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

(四)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很多是从计算机、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转型而来,科班出身占有率低,这些教师对电子商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和全面,往往处于学习过程中和摸索中,只能凭借自身的理解来教育和指导学生。加上很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就开展教学工作,缺乏企业真正实践锻炼经验,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掌握还处于理论阶段,因此,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出现校内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实际情况相脱节的现象,严重延缓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发展过程。

三、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电子商务简而言之就是利用所有电子工具进行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是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作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中心,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高技能型人才。

课程设置面向企业,贴近工作岗位实际,构建“职业素质课程+基础课程+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实训课程+特色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职业素质课程主要包括国家素质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公共艺术课程和思政、人文、科技、身心等素质项目。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营销、管理、计算机等专业基础知识。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图像、动画、网页、美工、网站建设与推广等专业知识。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实务、网络营销与策划等专业核心知识。实训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实训、学期实训和综合实训。特色课程以创业教育、淘宝实战、移动电商、商务竞赛为主,强调商务与技术的融合,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就业能力。

(二)多融合的课程实践教学。一是课程实践教学与就业岗位融合。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及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类,分为主要就业岗位和次要就业岗位,不同的就业岗位进行细化,制定职业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对应具体的就业岗位,使学生在学习课程中能够感觉到上课如同在岗位上班。二是课程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融合。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学生可以考取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有助理电子商务师和助理网络编辑师,等等。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达到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考核要求、进度安排等方面尽可能与职业技能考证一致,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过程。三是课程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融合。以赛促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是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技能竞赛内容广泛,如全国电子商务竞赛内容包括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及实操、电子支付、网络营销、电商物流配送、移动电子商务、网店装修、商品上架、网店推广、模拟客服、运行策划、团队协助等知识和技能,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课赛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多平台的实践教学。一是认知实践教学平台。认知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知识结构、市场需求、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认知实践教学分为校内认知实践教学和校外认知实践教学,校内认知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室参观、优秀毕业生讲座和企业专家讲座,校外认识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企业调研、市场调研、企业参观、企业见习。二是创业平台。创业平台对电子商务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尤其重要,学校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业实训的需要,提供场地、启动资金、技术指导等软硬件资源,鼓励学生在校内开展生产性创业实训,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学院就是典型代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C2C模式开设网店,也可以以B2B模式搭建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平台。在创业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教师只是协助管理和技术指导,从而使学生体验网络营销、网页装修、商品上架、客服服务、网站设计与推广等真实实践创业知识和技能。三是工作室平台。为了提高电子商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由专业教师利用专业特长成立不同的电子商务工作室,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教师依托企业,承接企业电子商务项目引入工作室,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完成项目,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区内这种模式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较为典型。

(四)建立优秀的电商实践教学团队。教师在电商实践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优秀的电商实践教学团队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针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师资结构,增加团队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战经验。一是采用传帮带方式加强团队教师的培养和指导,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二是每年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培训和到电商企业进行岗位实践锻炼,不断增强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知识和实践技能经验。三是强化校企合作,定期聘请经验丰富的电商成功人士、能工巧匠来校授课或者开设讲座,开拓教师的知识面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四是建立奖惩机制和考核机制,通过评选优质课程、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电商项目等形式,调动教师的学习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雯.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3(11)

[2]丁明华.“课岗证赛考”融合的高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