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由贸易概念范文

自由贸易概念精选(九篇)

自由贸易概念

第1篇:自由贸易概念范文

正如国务院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所言,试验区肩负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战略需要。

尤其是自贸区在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方面更是被寄予厚望。“总体方案”明确要求自贸区要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等。建立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不过,正是基于自贸区目前还只是试验田,其总面积只有28.78平方公里,因此就自贸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来说,还是相对有限的,不会对股市大局构成影响。其影响总体上只是局部性的,尤其是以上海本地股为主。

从目前的舆论来看,股市对自贸区的正面影响谈论得比较多。但实际上,自贸区的建立对股市也存在负面影响的一面。比如国务院的“总体方案”明确表示,支持试验区内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鼓励在试验区设立专业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项目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投资者设立境外投资股权投资母基金。与此同时,在证监会出台的支持自贸区资本市场建设的五项措施中,其中的第二项措施是,支持自贸区内符合一定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双向投资于境内外证券期货市场。其中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期货投资;在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可按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期货投资”。可见,不论是国务院的“总体方案”,还是证监会的支持性措施,都为国内资金投资境外证券期货市场打开了大门,这势必造成国内资金的外流,对A股市场起到一种资金分流的作用。

而且自贸区放开了一些原来外资不能参与经营的领域,如此一来,外资对这些领域的经营,势必对国内同类公司构成冲击。如在自贸区这次对外资开放的商贸服务领域,允许外资企业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并且在首批进入自贸区的25家企业中,上海百家合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就是由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百视通与微软共同组建的一家从事游戏开发的合资公司,微软Xbox或借道落地,这将对国内同类公司构成一定的冲击。

当然,自贸区的建立总体上是有利于上海经济发展的。因此,自贸区的建立对上海本地股构成较大利好。不过由于自贸区概念股在自贸区挂牌前已经遭到市场的爆炒,因此在自贸区正式成立后,继续对自贸区概念股进行大规模爆炒的可能性不大,但自贸区概念股后市会出现较大的分化。那些由于自贸区设立确实能够从中获得较大受益的上市公司,在经过短线的回调后,后市存在的机会相对较多。如在自贸区或周边有大量土地的公司海博股份、锦江投资、浦东金桥、中储股份;参与自贸区建设开发的公司外高桥、陆家嘴、浦东建设;物流仓储和运输类公司,如:上港集团、东方创业、新宁物流、交运股份;进入自贸区内开办公司或开展业务的公司如百视通、东方明珠等。

第2篇:自由贸易概念范文

自8月底以来,上海获准将设自贸区的消息,彻底激活了A股的人气。数据显示,自8月23日至9月25日一个月里,上海自贸区概念整体涨幅已经超过130%,成交金额达2235亿元,换手率64%。龙头外高桥连续16个涨停,17个交易日内股价翻了4倍之多。可以说,上海自贸区概念股在A股市场中上演了一段神话。可以说,上海自贸区概念股在A股市场中上演了一段传奇。

但神话终究是神话,终究是要走下神坛的,随着9月底上海自贸区的正式挂牌,一些政策“试金石”,自贸区概念股开始告别前期的普涨阶段进入后期的结构性行情。10月的最后一周,上海自贸区概念股依旧走弱,自贸区板块跌幅逾2%领跌两市,截止到10月25日,外高桥跌逾8%,陆家嘴跌逾7%,东方明珠、浦东金桥、华贸物流跌逾5%,板块个股近全线下跌。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三季报正在密集公布,并且临近年底,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越来越集中于公司的业绩,那些业绩尚未体现、估值脱离市场平均水平的题材股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且由于前期涨幅非常大,因此面临的获利盘套现压力也相对较大。

“见光死”行情再次上演

此前因上海自贸区概念的刺激,上海地产板块曾经接连上涨。其中与自贸区关联较大的外高桥,更是连续拉出了12个涨停。其股价从涨停前一日的13.5元/股最高上涨至64.16元/股。除此之外,浦东建设、陆家嘴等上海本地地产股也纷纷走出了翻倍行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巨大涨幅之下,调整如影随形。随着利好逐渐兑现,资金流入枯竭,上海自贸区概念股迎来了暴涨过后的最强调整。截止到10月26日收盘,所有概念股悉数下跌,外高桥、华贸物流、上港集团等16股报收跌停。对于前期上海自贸区地产股的疯狂上涨,有分析人士认识,有一部分人把自贸区理解成简单的“炒地皮”,单方面认为,自贸区的“得道成仙”必然会带来区内及周边土地的增值,但随着9月29日上海自贸区将正式挂牌,尤其是以上海自贸区概念股炒作的地产股出现了“见光死”的现象。“随着9月29日的到来,概念股全面普涨的阶段已经结束,大面积跌停正是获利资金集中出逃所致。在上海自贸区概念股加速赶顶后出现大幅调整,同时考虑到利好即将兑现,上海自贸区概念股或将在此构筑顶部,接下来的调整或将十分剧烈。”

对于自贸区的投资,有人把它比作“炼丹炉”,“在试验区内,政府将致力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在发展时的限制少了,但享受的扶持也没有了。那些依赖于权力庇护的企业在试验区很难发展好,只有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一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

金融业成后市最大亮点

那么究竟哪些板块个股才值得投资者关注呢?多位受访人士指出,相比贸易、地产,金融才是自贸区的最大看点。据了解,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36家单位首批入驻,其中有11家金融机构。市场人士预期,自贸区将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先行先试。同时,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这些改革将给银行带来很大机遇。包括离岸业务等新的领域将给银行带来新的盈利点。此外,银行中间业务也会有不小的增长空间。“通过自贸区这个平台,国内企业到海外去投资,或者海外机构到境内投资,商业银行都可以为其提供结算等方面的服务。”目前,浦发银行已申请成立上海自贸区分行,其他的银行也跃跃欲试。

相关专家认为,上海自贸区给保险业带来“搭车”机会。尤其是国际贸易和货运吞吐量的发展对产险而言机遇更大,包括航运险、离岸险等险种都可能成为自贸区建设中的重点保险项目。此外,险资参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也将是一大看点。

插排:上海自贸区给保险业带来“搭车”机会。尤其是国际贸易和货运吞吐量的发展对产险而言机遇更大,包括航运险、离岸险等险种都可能成为自贸区建设中的重点保险项目。此外,险资参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也将是一大看点。

Tips:行业股解析

物产中大

第一个是融资租赁业的放开,准备在自贸区做融资租赁的企业,肯定是有好处的,物产中大有租赁公司,有期货公司,已经准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在这样的情况下,定位于做生产上的平台型企业,它的优势就是利用,保税区或者是自贸区的贸易量的增加,带动自身业绩的增加。

浦发银行

区域本土优势非常重要,另外它也是国内获得离岸业务牌照的四家银行之一。

百视通

我们平时买的很多手机、游戏机都是水货,这次的游戏机的生产和销售已经放开了,但大家要关注的是百视通是国内IPTV的重要运营体,随着高端的家用娱乐终端的引入,能不能跟之前的非常广的客户黏性,消费者黏性,以及它的IPTV能够结合起来,大家值得期待,与媒体相关的,包括乐视网等等一些企业,会不会利用娱乐文化等等在自贸区中的放开,采用一些新的娱乐的盈利模式,是可以关注的。

第3篇:自由贸易概念范文

笔者认为,在中国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今天,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的这种界定,显然存在着局限性,主要是将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混为一谈,使得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个概念来研究有关对外贸易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指导中国的对外贸易实践。因此,正确认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局限性以及重新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在合理界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之前,必须首先搞清楚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如果能够使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同时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其所需要的商品,则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经济效率就越低。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经济利润越多而总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主要联系表现为,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建立在企业讲究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的,这是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根本联系。如果企业是理性的,即企业以利润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其根本目标,则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为了实现利润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就会不断提高生产与经营技术水平以及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使得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进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并不讲究经济效益,那么企业就会缺乏改进生产与经营技术的动力,也不会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不会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进而也就谈不上提高经济效率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在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就是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的过程。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同时在技术外溢的作用下,就会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又会促进市场竞争更为充分,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又会使得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又迫使企业不断地实现技术创新;如此循环往复,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会在市场竞争的均衡中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结果会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波动变化,而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则总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之中。总的来说,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要使得所有企业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是要使得企业在公平、公正、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形成并具有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为:一方面,提高经济效率是整个经济社会的根本目标,而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这是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一个根本区别。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如果能够使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同时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消费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用,则经济社会的生产就能够节约经济资源,减少资源耗费和浪费,从而提高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其产品的销售价格越高而成本支出越少,则其经济效益就会越好。现代微观经济学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假设为基础来研究如何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影响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存在较多的差别:(1)从市场结构来看,在市场的长期均衡中,相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来说,完全竞争市场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率,但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或经济效益是最低的;随着市场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会下降,但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越来越好。(2)从同一个时点的单个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来看,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生产或经营技术水平较高或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显然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产业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但未必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以中国彩电行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水平明显低于当前的水平,那时彩电行业的经济效率明显低于当前的经济效率,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大多数彩’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于当前的经济效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较为简单,20世纪90年代虽然中国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比较落后,但那时市场供小于求,因此,那时彩电企业普遍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当前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比较先进,但市场供大于求,因此,当前的彩电企业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这一点来看,产业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而市场供求关系则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重新合理界定

本文认为,应该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作重新界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经济利润越高而总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从企业、产业和国家层次来说,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又可以分外三个层次,(1)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这是对外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益;(2)单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单个行业(如纺织服装或机械电子或化工等等行业)内所有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总和与所投入的成本总和之比,这是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3)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总和与所投入的成本总和之比。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影响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是影响三个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水平的重要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本文同时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概念:对外贸易经济效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产出越多而投入越少则对外贸易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对外贸易经济效率就越低。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论类似,对外贸易经济效率也具有三个层次的内涵:(1)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

动的产出与所投入主比,这是对外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率。例如,出口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可以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降低产品的废品率,在不需要增加较多投入的情况下便可能获得较多的产出,于是,出口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就提高了经济效率。(2)单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单个行业内所有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这是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率。(3)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开放经济中,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重要内容;提高外贸企业经济效率是提高单个行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基础,而这两者又是提高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基础。当然,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影响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因素也是不同的。提高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率,就是要以较少的经济资源投入通过国际交换来获得较多的产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以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问题。

从整个经济社会来看,经济社会所关注的是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又会通过市场竞争影响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外贸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如此循环反复,在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外贸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理性动机就会推动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如果缺乏公平竞争的、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外贸企业就缺乏通过实现技术创新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或者通过“寻租”之类的非公平竞争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就不可能推动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和整体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经济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完善的市场环境,并促使外贸企业具有追求较好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三、当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局限性以及对该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的重要意义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有关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实际上混淆了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人们对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认识出现一定的偏差,也难以根据当前的概念来分析如何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率。笔者认为,当前的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概念基本上就是本文的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概念:然而,根据本文的概念界定,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本文通过重新合理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至少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能够从理论上分清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对外贸易经济效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运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够分别明确政府部门与外贸企业在当前不断深化发展的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不同目标与作用。政府部门的目标与作用并非一定要取得较高的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公平、公正、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要通过深化改革以及实施合理的宏观调控来促使企业通过实现技术创新追求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外贸企业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追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作用就是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而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如果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概念混为一谈,就无法区分清楚政府部门与外贸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不同目标与作用。

第4篇:自由贸易概念范文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这一长期的改革红利自然会反映到上海自贸区相关概念股的市场表现上。投资者可从3条主线抓住机遇,在上海自贸区相关概念股上获得投资收益,不过要谨防冲高回落。

上海自贸区获批的消息一经公开,沉寂多时的上海本地股就像坐上了火箭,股价直冲云霄,而事实上,这些上海本地股并非与自贸区概念能真正搭上界。谁又是“真的英雄”?谁将从自贸区真正受益?

“制度红利”:由内及外

中信国际的研究报告指出,刚刚获批的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尽管自贸区的一些详细政策细则还未出,但自贸试验区将比此前的综合保税区和其他试验区更加开放,将推动税收创新、监管创新、行政法规创新,包括可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区内货物自由流动、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等,预计也有利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突破。

短期看,上海自贸区主要受益的区域还是集中在自贸区内部,以外高桥地区为核心扩展至洋山港临港新城与机场保税区。上海自贸区设立有助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助力区域经济增长,间接使区域零售行业及相关服务行业受益。中长期看,若复制自贸区经验,将上海自贸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则区域零售行业有望直接受益:区域内税收优势将使商品价格具备竞争优势,有助于拉动区域内商品销售;在区域商品价格优势带动下,来沪消费人数规模有望增加,这将提升区域零售行业景气度,本地零售行业有望中长期受益。更长期看,上海自贸区随后或将辐射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区域。伴随着新的试点区域得到逐步扩大,“制度红利”有望辐射至全国。与自贸区直接相关的贸易、航运、港口、物流、建筑、地产、金融等领域有望受益。

受上海自贸区以及金改等消息刺激,周一,相关个股出现大幅上涨,尤其是沉寂多时的上海本地股集体发力,并有22只相关个股涨停。陆家嘴、浦东金桥、界龙实业、申达股份、上港集团、华贸物流、龙头股份、爱建股份等众多上海本地股直奔涨停。周二,自贸区相关概念股继续飙升,冲击涨停个股有所分化,数量较周一明显减少。陆家嘴、浦东金桥、东方创业、锦江投资、华贸物流、上港集团、海博股份、龙头股份、东方航空、徐家汇等14只个股涨停。

追寻三条主线

上海自贸区启动已然箭在弦上,而自贸区概念股也已然坐上了“火箭”。那么究竟哪些个股将真正受益于自贸区?记者建议循着三条主线寻找投资机遇。

第一条主线:服务贸易。

上海保税区域协会会长卞祖耀表示,未来在试验区内,将按照“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区内自由流动”的要求,改革现行的一线进境货物“先申报、后入区”的海关监管模式,允许企业“先入区,再申报”,最大限度地提升一线进出境便利程度和物流效率。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外,上海自贸区还可以探索拓展功能,对新型贸易业态先行先试。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上海某投资公司负责人介绍,现在企业家得到的信息是,与贸易相关的很多行业将取消行业准入审批,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能从事相关行业。“如果是这样,那将极大激发经济活力。贸易和服务业将率先受益。”该人士称。

长信基金策略分析师表示,自贸区涉及多个服务行业,如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领域。届时,境内企业境外投资更为便利,投资数量及金额将进一步提高。

至于密切相关的板块,长信基金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谢恒先生认为,上海自贸区破题对离岸贸易、港口物流类上市公司无疑是大促进。自贸区将有效带动长三角发展,随着洋山港成为国际中转港,离岸金融发达后会大大提升客、货吞吐量,对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影响显而易见,如上港集团、上海物贸、浦东建设、上海机场、东方航空、亚通股份等业务和估值均得以提升。

此外,相关上海贸易公司也应得到投资者的关注。

宝钢股份董事长何文波 8月26日在网上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上海自贸区是国家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举措。对于宝钢这样一个多元化、国际化钢铁公司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宝钢旗下华宝投资、财务公司,原料、钢铁销售等业务板块都可以从中获得制度红利。

第二条主线:拥有大量土地的公司。

上海本地股中有多家公司在自贸区内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价值重估为相关公司业绩转折带来的机会也不容小觑。

浙商证券房地产分析师戴方告诉记者:“这总体来说是利好,因为它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智慧分析师谢祖平表示:“由于上海自贸区涉及新的服务业平台,在人口密集、集中分布的地区,会带动地产业价格的上涨。”

目前来看,拥有土地直接利好的上市公司有外高桥、上港集团、浦东机场、浦东金桥、界龙实业、陆家嘴等。

第三条主线:金融改革。

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后会出台怎样的优惠政策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该怎样体现开放式的安排,与主要国际货币、经贸兼容,全球性兼容“零关税”,以及自贸区未来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下的开放,境内基金将可直接向境外投资者募资,注册在自贸区内的境内基金甚至可直接募集外币。这些均意味着自贸区将实行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

8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十条”的指导意见,上海出台42条措施,明确上海要结合自贸区建设的要求,争取先行先试,使国家金融改革、创新的有关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在支持自贸区建设方面方案提出,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

相关个股有浦发银行、龙头股份、上海三毛、锦江投资、上海物贸等。

谨防冲高回落

第5篇:自由贸易概念范文

关键词:出口市场 多元化 信息熵 相对丰富度指数 均匀度指数

近年来中国商品出口贸易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得到了长足发展。在1996-2005年期间,出口总值增长了4.04倍,年平均增长19.69%,呈现出稳健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

我国从“七五”计划起就提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并于“八五”计划正式启动。实施出口商品市场多元化战略,多层次全方位地开拓外贸出口商品市场,既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又顺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趋势,而且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如何准确地描述和评价中国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进程,所见分析大多只是比较粗略,泛泛而谈,定性而论。事实上,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涵义既涉及出口市场的总数,也涉及出口总量分配的均匀性,一般的定性分析的确很难给出全面而客观的评判。为此,本文引入生态学中的“多样性”概念和信息论中的“信息熵” 概念,以及相应的表达方法,尝试着对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进行定量刻画,并以我国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多样性与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

多样性的涵义

“多样性”一词虽广泛见于各种场合的表述之中,但真正给出其严格定义的则为生态学中提到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这个概念包括了多个层次,主要是: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不同领域对“多样性”的表述存在一定的偏差和歧义,如能恰当地将 “生物多样性”概念中的某些层次(不可能是所有层次)的内容引入本文研究,无疑有助于理清研究思路。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是生态学中一条重要的原理,该原理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对许多领域有重要启示。国际贸易领域所论及的谋求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宗旨,恰与该原理不谋而合。

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涵义

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概念与“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这两个层次中的一些概念颇为相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指某一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度或物种的总数目;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的一个重要属性也是丰富度,即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总数。而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则是不同外贸出口市场的总数。

第二,景观多样性的另一重要属性是均匀度,即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分布的均匀程度;而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另一重要表征则是不同外贸出口市场所占份额的均匀程度。

目前在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的研究中,对上述第一方面关注得比较多,而对第二方面的研究则鲜有报道。诚然,一个国家外贸出口市场总数的增加将意味着其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加强;但如果外贸出口市场总数没有什么变化,而不同外贸出口市场各自所占的份额却在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这时其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是提高了,还是削弱了?定性分析方法显然无法对后一种情况做出科学的判断和评估。所以,必须对多元化的上述两种表征,尤其是后一种表征给出标准化的定量表达。

多元化的定量表达

对丰富度的定量刻画

对丰富度的刻画比较简单,可由下式给出:

R=(T /Tmax)×100% (1)

(1)式中,R是相对丰富度指数(百分数);T是绝对丰富度,为某一区域内某个时段生物物种的总数,或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总数,其外贸出口市场的反映对应着某个时段不同外贸出口市场的总数;Tmax是该区域内生物物种总数或景观的最大可能丰富度,其外贸出口市场的反映对应着不同外贸出口市场最大可能的总数,即全球的国家或地区总数。

在国际贸易研究中,人们大多习惯于直接使用绝对丰富度这一指标。相对丰富度指数的建立,能为变换角度进行分析提供另一种新的选择。

对均匀度的定量刻画

对均匀度的定量刻画远比对丰富度的刻画来得复杂,可引入信息熵的概念及其相应的分析方法。

熵与信息熵 熵(Entropy)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用来度量系统的无序程度,由研究热力学的德国物理学家K•Clausius最早提出,称为热力学熵;而研究统计力学的德国物理学家L•Boltzman则从分子运动论的角度对熵的含义进行了扩展,称为统计力学熵。

在此之后,控制论的创始人N•Wiener和信息论的创始人C•E•Shannon都发现,熵还可用来度量信息源发出信号状态的不确定性,而信息就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减少,从而将熵的概念引入信息理论,并赋予熵广义的含义。C•E• Shannon还从信息源具有随机不确定性出发,以全新的角度定义了一个与统计力学熵相似的函数,用以对离散信息源“产生”的信息量进行度量,此即信息熵的表达:

上式中H (X )为系统(或随机事件集)X的信息熵,该系统(或随机事件集)有n种独立的可能状态(或结果),即x1,x2,…,xn;P (xi)为状态xi(i =1,2,…,n)可能出现的概率值,且 。式中对数的底a如取2,信息熵的单位为Bit(比特);a如取e,信息熵的单位为Nat(奈特);a如取3,信息熵的单位为Tet(铁特);a如取10,信息熵的单位为Hartley(哈特莱)。

根据信息论,熵的获得就意味着信息的丢失。一个系统(或随机事件集)的有序程度越高(或不确定性越小),其熵值就越小,所含的信息量则越大;反之,无序程度越高(或不确定性越大),其熵值就越大,信息量则越小。信息与熵是互补的,信息就是负熵,公式(2)中的负号正反映了这一点。与热力学熵和统计力学熵相比,信息熵具有更为广泛和普遍的意义,因此又称为广义熵。信息熵常用于刻画景观的均匀程度,笔者将这一概念引入对外贸出口市场的均匀程度进行刻画。

外贸出口市场均匀度指数 对公式(2)中的对数取自然对数(即令a = e),并令k=1/ln n,同时考虑存在着不同时段,于是有:

(3)

上式中Ej为某个地区j时段的外贸出口市场均匀度指数,n为出口市场总数,m为时段总数,Pij为j时段第i个市场所占的份额。Ej的变化区间为[0,1],当Ej = 0时,反映j时段只有一个外贸出口市场时所表现出的最不均匀状况;而当Ej = 1时,则反映j 时段多个外贸出口市场各自所占份额完全相等时所表现出的最均匀状态。该指数的建立,使得着眼于均匀性去评判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有了一个标准化的量度指标,既可用于不同地区的同一时段比较,也可用于同一地区不同时段的比较。笔者依自编的电算程序,能够快速将所采集到的某地区各个时段各外贸出口市场出口总值的数据完成上述计算。

我国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定量表达的实证分析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1996~2005年的有关数据,按上述对多元化的两种表征的定量刻画算法,得到相应的两种多元化指数计算结果(见表1)和反映它们变化的柱状图(见图2、图3)。

由表1和图2可知,近年来中国出口市场的相对丰富度指数值变化不大,相对丰富度指数在1996~2005的9年期间仅提高了5.06%,而在2001~2005的4年期间则保持不变。由此似乎可以认为: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近年来没有多大改观。然而通过对表1和图3均匀度指数的分析却可发现,均匀度指数在1996~2005的9年期间提高了11.95%,而在2001~2005的4年期间提高了5.64%。这表明:近年来中国出口市场的均匀度在持续而缓慢地提高。这种由均匀度所表征的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的缓慢提高一般不易被定量表达。

由于均匀度与集中度呈负相关,因此在文献中常可见到用出口市场集中度的降低来说明其均匀度提高的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在逻辑上是站得住脚的,问题在于如何给出全面、精确的表达。例如,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96年、2005年的有关数据,可计算出这两年中国外贸出口市场前若干位所占的份额及其变化幅度(表2)。该表显示,无论取前几位都能得出中国出口市场的集中程度在下降的结论,但所取前几位位数的不同,其下降幅度的数值是不同的。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两个问题:第一,为说明整个出口市场集中度的变化,该取前几位?第二,前几位所占市场份额的下降幅度值,能代表整个出口市场集中度下降幅度或均匀度提高幅度的精确值吗?由此可见,这种表达方式只能是粗略的、大体上的。而在对均匀度变化的评估方面,本文所构建的均匀度指数则能从总体上综合地给出更为精确的刻画和表达。

促进外贸市场多元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宗旨都在于谋求稳定性,宗旨的相通蕴含着机理的相似。本文在外贸市场多元化的研究中,有机融入生态学中的“多样性”概念和信息论中的“信息熵”概念,并对“多元化”做出了定量表达,使得“多元化”的涵义变得更加严谨、明晰和完整,并能够对中国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状况做出精确的实证分析,从而能为各种外贸出口战略决策提供客观而准确的评判依据。

参考文献:

⒈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⒉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⒊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0

⒋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第6篇:自由贸易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的特点分析

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内容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学习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在资本主义获得快速发展时期的国际贸易一般的规律和发展的特点。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发展规律、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产生等等;第二,学习国际贸易的基本学说和理论,这一部分主要是从自由贸易、地区保护贸易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几个角度进行介绍和讲解。在自由贸易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对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绝对成本理论有基础的了解和把握;地区保护贸易理论则要让学生了解到保护幼稚工业理论、重商主义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要让学生对产业生命周期、国际分工和国家竞争理论有足够的了解;第三,学习国际贸易政策和方针,自由贸易区、保护贸易区以及关税壁垒、关税政策和鼓励出口等理论知识进行基础学习;第四,学习国际贸易相关的贸易现象这部分主要是从跨国公司、服务贸易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角度进行国际贸易理论的学习。

在国际经贸专业的学习中,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国际贸易基本的理论和原则、贸易政策和贸易措施等等。

二、高职国际贸易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首先,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国际贸易涉及到的理论非常繁杂,涉猎面非常广,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很多基本概念理解起来非常抽象,在实际中又缺乏案例作为支撑,学生学习起来有较大难度,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的话,那么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国际贸易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开学之后的第二学期,这个时候学生掌握的经济学的知识是非常少的,加之学生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全面兼顾,这给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带来很大困扰。

其次,国际贸易教材内容陈旧,不符合经贸现实。目前,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理论课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结构上都没有创新之处,教材编写者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在书中直接应用其他学者的理论,并采取被理论界和专家学者们都认同的观点,很多教材对国际贸易的新趋势剖析地非常浅显,举例来说,管理贸易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很多书中涉猎很少,但是这两种政策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主要的贸易政策形势。在介绍关税税率的时候,高职院校的国家贸易教材中也很少介绍协定税率,而这种税率早已经在国际贸易中普遍应用。

最后,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和单一。教学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如果不能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则难以提升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受到高职院校教学条件和国际贸易的课程特点,高职院校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多是以讲授为主的,也就是教师一味地将,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在学习中完全没有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的空间,难以获得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把握不深,如果仅仅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很难深入了解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贸易问题的解决。

三、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

第一,高职院校应该进行区别教学,明确划分重点章节和非重点章节。国际贸易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高职院校分给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课时是比较少的,教师不可能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的介绍到,让重点章节和和实际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国际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组织等内容是学习和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室可以适当延长课时,进行详细讲解。对于非重点章节,教师可以提纲挈领,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概况即可。

其次,要进行综合知识点的教学,为学生展示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态势。国际贸易理论本身枯燥晦涩,教材编写一般落后于实践前沿,如果教师教学时还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应该不断了解国际贸易最新发展状态,并将之扩充到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之中去,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国际贸易的最新现象。在引入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最近一年世界国际贸易和本国对外贸易的统计数据。

四、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国际贸易实务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点评的反思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应该以现实热点经贸问题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客体,引导学生去启发式思考和创新性学习。案例教学法开展之前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教导,避免案例教学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教师应该提前告知学生要讲解的案例和相关要求,给学生大概一周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反思和质疑。比如说在解释反倾销案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欧盟对原产于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案例进行分析,在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结合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刻。

其次是专题教学法。专题教学法要求教师对国际经贸重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体会向学生进行专门的论证和阐述。教师可以根据某一章节的某一部分内容开展,比如说绿色贸易壁垒和中美贸易摩擦等等。

总而言之,高职教师应该把握高职学生特色和高职国际贸易教学特色,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克服高职国贸教学的缺陷,大力创新,促进高职学生快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形成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笔者通过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转变了课堂氛围枯燥的僵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大大改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获得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文杰.关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创新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1

第7篇:自由贸易概念范文

追根溯源,中俄两国的贸易关系发端于明末清初时期,时至今日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这中间曲曲折折、风波不断,但总的趋势还是在向前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经济贸易往来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不仅对俄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攀升,而且多年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济贸易往来经验,并且探索了一些全新的经济贸易方式,如易货贸易、加工贸易、旅游贸易、转口贸易、互市贸易等多种新型贸易方式。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基于中俄两国拥有4300公里长的边界线,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法攀比的发展经济贸易的独特天然优势。因为在经济贸易活动中距离是决定运输成本的关键因素,比如贸易双方的距离越远,双边贸易额就越小。究其原因,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贸易双方距离越远,运输成本就越高;运输成本越高,产品的进口价格与其出口价格的差异就越大,贸易的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小,贸易总额也就越小。而中俄两国的相邻关系正是两国进行经济贸易的绝好先决条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而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但是相比于国土面积广裹、自然资源十分充裕的俄罗斯,中国是自然资源相对匾乏的发展中国家,中俄两国具有经济利益的共同性和贸易的互补性,两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正是为了推动毗邻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增加本国国民的收人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直至现在,中俄经济贸易已经步人正轨。就以满洲里市互市贸易区为例,它位于内蒙古满洲里与俄罗斯赤塔州后贝加尔斯克的交界处,是中俄两国边界惟一的一个具有地理、经济优势的跨国互市贸易区。满洲里市互市贸易区的中方基础设施包括五大商场,涉及国际贸易、民间贸易、金融贸易、海关保税库、监管库、餐饮等多种服务功能,人民币、卢布以及其他可自由兑换货币在此可以自由流通。满洲里市互市贸易区促进了中俄经济贸易的规范化运作,积极有效地影响着满洲里市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招商引资工作的良性发展,为我国北疆口岸建立互市贸易区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它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贸易区,对于中俄经济贸易的顺利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国政府正是凭借满洲里市互市贸易区的宝贵经验,制订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把西部重点区由2(XX)年的“两带一区”增为“两代两区”,增补了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点开发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少数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在我国建设欧亚大陆桥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有三条欧亚大陆桥建设方案,其中的大连方案即连满欧亚联运大通道最为可行。这一欧亚大陆桥以大连为上岸港,由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内蒙古的满洲里出境,进人欧洲的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等国,从而最为便利地连接欧亚两大洲。这一欧亚大陆桥的建设也必定会对中俄经济贸易的深人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中俄经济贸易深入发展对俄语人才的份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步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人才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目前,我国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竟争日益激烈。市场竟争力,归根结底是人的创造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解放人才是一个重点的战略问题。有关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各行各业都会充满活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会更加有力、更加稳健。基于上述原因,中俄经济贸易深人发展中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就显得极为迫切。

首先应对人才这一概念有明确的了解,到底什么是人才?以往在这方面使用较多的概念是知识分子,而人才的概念要比知识分子的概念更广一些,人才可以是各行业多种多样的,知识分子仅仅是其中的侧重于知识型的一种人才。通常所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道理。而现在又出现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人力资源概念要比人才概念更宽泛,它几乎包括了所有有劳动能力的和有潜在劳动能力的人,而人才只是人力资源中的一小部分,是指其中具有突出才千和能力的人。我们要想顺利进行中俄经济贸易就需要大批懂俄语、懂经济贸易的复合型俄语人才。如何培养优秀的进行中俄经济贸易的俄语人才,是摆在我们俄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霍现代化事业中发挥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承担着培养造就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发展阶段。要特别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源头。目前我国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具备了人才、知识、信息和科技密集的区域优势,教育发展和人才资源开发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小平同志曾特别强调过:“中国作为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也比不了的”。要紧紧抓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因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直接关系着拔尖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着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创新俄语人才的培养也是我们顺利进行中俄经济贸易的关键因素,俄语工作者应着力探讨、研究培养中俄经济贸易中俄语人才的具体策略。

三、中俄经济贸易深入发展中俄语人才的培养策略

教育学的重要理念就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更深人地说,教育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如何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办教育呢?首先应根据人才的特点,明确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其次应根据人才的类型,不拘一格因材施教,涉及具体的培养目标;再次应根据人才成长的内部条件,设置有效课程,培养学生的紊质;最后应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此,我们在发展中俄经济贸易中也应遵循俄语人才成长的规律,应根据俄语人才的特点,明确俄语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培养俄语人才的创造性,并且要因材施教,涉及进行中俄经济贸易的具体培养目标;应根据俄语人才成长的内部条件,设置有效课程,培养俄语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应根据俄语人才成长的规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发展中俄经济贸易中的俄语人才培养还应注意创造性俄语人才的培养。创造性是一种连续的而不是全有全无的品质,人人都可以拥有创造性,只是不同的人的创造性可能表现在不同的领域,而且表现的程度也会大不相同。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观点,由此可见,创造性包含了思维和人格两个方面。在我们的大学俄语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俄语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以便他们将来更好地参与中俄经济贸易工作。具体的进行中俄经济贸易的俄语人才培养策略有以下方面:

(一)应注重俄语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中国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知识总量的掌握,因而中国的基础知识教育十分扎实。从理论上讲,这种教育模式主要是对认知因素的训练,而对情感、意志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比较欠缺。有调查表明:我国学生与英美国家学生相比较,会表现出意志不够坚强,独立性较差、缺乏探索精神、审美感不足等特点。因此,中国学校教育应重视俄语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俄语学生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保护俄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鼓励俄语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等,以此促进俄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为培养创造性俄语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应重视高等学校的专业化设里

针对俄语学生的未来工作走向,要突出他们从事中俄经济贸易工作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设置与中俄经济贸易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使语言知识课程与经济傲易知识课怪有机结合;采用科学的俄语教育方法,努力培养俄语学生的专业素养。在教学和培养的具体过程中,俄语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对将来实际工作中如何解决问题的讲解与训练,着重对于俄语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使俄语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

(三)应著力加强俄语教材建设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俄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工具,因此,俄语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加强教材建设,突出教材在俄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具体地说,在编写俄语精读、听力、泛读教材时,应考虑选取一些涉及经济贸易知识的材料,特另lJ是精读教材可多选择一些与经济贸易知识有关的内容,听力教材可增加一些介绍俄罗斯人的交际礼节的资料,泛读教材则可广泛地涉猎一些进行中俄经济贸易方面的大量内容。学生使用内容如此丰富的教材,可使他们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又可掌握一定的经济贸易知识,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紊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应努力活跃课堂教学,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俄语教学的发展

大学俄语教师应尽可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在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他们会更感兴趣了解、掌握较多的俄语语言文化知识和中俄经济贸易知识,学生经济贸易知识的获取便可随着语言知识的学习自然而然地进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学习效果。

(五)俄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紊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俄语教师身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应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圆满完成培养俄语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进行中俄经济贸易能力的重任。

第8篇:自由贸易概念范文

关键词:商业 概念 分类

作为商业,简单说来就是从事商品交换之业。作为现代商业,是从事流通经营管理的综合活动之业。商业是随着社会生产,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作为商业的概念随着商业活动及其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商业概念的历史发展

在我们探讨与分析了中国商业的演进、中国现代商业的组成要素及其分类之后,就可以较准确的界定商业的概念。为了进行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有必要对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作进一步的诠释。

(一)商业的初始概念

商业,从原本的意义上说,可以定义为:独立的商人所从事的商品交换的业务活动。商,就是商人;业,就是事业,或业务活动。这里所说的商人,既可以是单独的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这里所说的商品交换活动,既可以是物质商品的交换活动,也可以是非物质商品的交换活动;这里所说的交换,既可以是物物之间直接交换,也可以是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这里所说的活动,既包括商品的购、销、运、存的活动,也包括为其服务的信息、调查、组织、管理等多种活动。

进行商业经营活动的组织机构,就是商业企业。所谓企业,就是企求赢利的组织机构;所谓商业企业,就是企求赢取中间利润的组织单位或商业经营的组织机构。

商业企业的整体组合,构成了社会经济中的一个商业行业,从事社会生产分工中所给予的商品交换的专门职能。在商业这个大行业中,不断分裂着自身的各个分支行业。

商业部门,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从社会经济管理角度所设的门类,实质是一种行政管理系统,是对商业活动、商业企业、商业行业等进行管理活动的行政管理机构系统。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它是社会经济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门类。

(二)商业的“辞典”概念

在《商业辞典》中,对商业概念的定义是:“商业,亦称‘贸易’。从事商品流通的国民经济部门。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它的产生,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并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其职能是‘专门对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63页)。它通过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为生产和消费、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经济大辞典》“商业经济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6月版)。那么,什么是“贸易”呢?在上述同一“辞典”中指出:“贸易即‘商业’。在我国,古代以贸易泛指买卖,如《史记货殖列传》中称:‘以物相贸易’;现代一般对内称商业(如国内商业),对外称贸易(如对外贸易)”。现在,我们对上述的“辞典”定义,作以下简要的辩析:

1.“商业”与“贸易”的区别与联系。根据中国历史典籍中的“抱布贸丝”的词句以及《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以物相贸易”的记载,其贸易的原始含义是物物相交换,“贸”是换取,“易”是相交易,所以,“贸易”是以实物换取实物的产品易位活动,是交易双方以物易物的直接物物交换,用以满足交易双方各自对不同产品的需要。而商业活动,则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是买卖双方通过货币的中介,即买方付出货币,卖方取得货币,实现产品所有权与使用权由卖方向买方的转移,然后由卖方将换取的货币再去向另外的出售者购买所需的产品。可见,贸易中的交易是W—W,商业活动中的交换是W—G—W。当然,商品交换也是一种交易活动,也可以归属于贸易中,如此,两者则变成同一语。

由此,不难看出,“贸易活动”,既包括互通有无的、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活动,又包括以货币为媒介、以营利为目的商品交换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贸易活动的范围大于商业活动的范围。但贸易同商业确有一定的差别,正是由于这种差别,反映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产品交换中,除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外,还存在一定比例的互通有无的物物交换,特别在边境互市的易货贸易中反映的更为明显。正因为如此,在一个国家的对外交易中,多称“对外贸易”,而在国内多称“商业”。随着我国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对外贸易活动将更多的是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业活动,而且是一种多要素的大商业活动、大贸易活动。

2.商品流通的范围。这里所说的“商品流通”,不应仅指传统意义上的物质商品的流通,还包括非物质商品的流通,即各种生产要素商品的流通。因而,现实的商品流通,是市场经济中的流通的范围,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整体流通,并且是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整个流通过程的流通。而商品流通活动,是包括商品实体流通活动在内的各种相关要素的所有流通活动。

3.“国民经济部门”与“国民经济”。这里所说的从事商品流通的“国民经济部门”,不仅理解为是国家对商业活动的行政管理机构;而所说的“国民经济”,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前苏联引进的术语,它实际指的是社会经济。因此,可以说,商业是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一个社会经济门类或部分,是对应于工业生产部门、农业生产部门而说的。

4.全面理解商业活动。对“它通过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为……经济联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内容,要全面理解。“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活动,仅是商业活动、商品流通活动的主体活动内容,此外,还有其它要素的买卖交易活动以及对其进行的自我组织、管理活动等。

可见,上述传统的商业“辞典”概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片面性,需要对“商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新的引深与扩展。

现代商业的概念

现代商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智商和情商相结合的商业。它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经营理念为指导,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商品为经营对象,以国内外市场为载体,通过各类商业企业的诸经营环节,而进行以商品交换活动为核心、以要素商品流通为主体的广泛商务活动的第三产业部门。简言之,它是社会经济中从事广泛商务活动的第三产业部门;或是从事广泛商务活动的经济部门。为了更全面的理解现代商业的概念,需要系统论述其组成要素及其相关概念的创新发展。

(一)商品

商品的分类、档次、市场化层次大大延伸了。

商品的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志进行多种分类。商品不单是物质产品形态的商品,还有精神产品形态的商品;不单是有形商品,还有无形商品;不单是国内商品,还有国际化商品;不单是主体商品,还有资金、信息、劳务、科技等相关的生产要素产品的商品;不单是核心商品,还有附加产品与附加利益所构成的附加商品;不但有工业产品商品、农业产品的商品,还有商业、服务业的产品商品等。

商品的档次。商品的档次不仅是质量档次,还有规格档次、价位档次、功能档次等,每类档次均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商品的质量档次逐步高级化,商品的规格档次大多趋向小型化、精致化,商品的价位档次趋向于中位化,商品的功能档次趋向于多样化、现代化,等等。

商品的市场化层次。商品的市场化层次逐步向消费领域延伸。原始的市场概念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具有买卖者、商品、地点设施条件三要素。而现在被延伸为:商品是实际加入交换范围的产品;商品是真正实现了交换的产品;商品是已实现了交换并实际进行着消费的产品;商品是已实现了交换并已消费掉了的产品。商品的市场化层次不同,其经济含义不同、经济效果不同、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影响不同、对商业的经营活动及结果影响不同。

(二)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的原本概念,是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的商品所有权与使用权,或者价值与使用价值由卖者向买者的位移活动,或称交易活动,故多俗称为商品买卖活动。而现代商品交换的内容、形式、类型则大大引深与广延化了。

交换的主体,即买者与卖者,或交付方与接受方。作为买者与卖者不仅有个人、集体或集团、群体、家庭,还有参与其活动的中介者、者,诸如经纪人、购销人、商务谈判人等。

交换的客体,即交换的对象。不仅有主体商品,还有要素商品,几乎一切有用之物与劳务服务都是可供交换的商品。

交换的形式,即商品交换的形态与方式。有以货币计价的物物直接交换或劳务服务直接交换,有以货币为手段实行货币与实物及劳务服务的交换;有以现金换取商品及劳务服务的现实交换,有以预付一定的定购金而隔期的期货交换;有买卖双方当事人面对面的交换,有以中介人介入所进行的交换;有批量交换,也有零星交换等。

交换的范围,即交换的空间领域。有省区内的交换、国内的交换,有国际间的交换;有城市内的交换,有农村内的交换;有东部地区内的交换,也有中、西部地区内的交换等。

交换的时间,即交换的时限。有固定季节、假日、营业时间内的交换,也有随时的、经常性的交换;有白昼时间的交换,也有夜晚时间的交换等。

交换的地点,即交换的地理位置。有固定营业场所的交换,如在商店、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服务部、经营所等固定场所的交换,也有在非固定营业场所的随时交换,如送货到门的送货交换、通过邮局所进行的邮购交换、通过网上成交后由第三方物流配送到指定地点的交换等。

交换的服务方式,即卖方向买方提供售货服务的方式。有售卖人员在交换现场直接向购买者交付商品与包装商品、当场收取现金货款的交换;也有购买者到连锁超市与便民店自行挑选商品,然后到收款处统一结算、收款的交换方式;以及用电话磁卡到通讯网络上自行打电话、用存款磁卡到银行自动取款的信息自动化服务交换方式等。

交换的模式,即交换的类型。有自由的交换,有计划控制下的交换;有处于垄断中的交换,有处于竞争中的交换等。

交换的技术设备条件,即设施数量及现代化水平。有原始的、近代的、现代的;有手工的、机械化的、信息自动化的;有单个的、配套的、完整系统的等。

交换的环节,即交换过程的节点。有单一环节的,也有多环节的;有横向复合型的,也有纵向复合型的;有供应链同单一买方的交换,也有单一卖方同销售集团与生产集团的交换等。

(三)商品流通

商品交换在时间与地点上的差异以及出售地与消费地之间的差异,必然引起商品在空间上的流通或移动。由于商品交换的深度与广度的引伸,使商品流通的原本概念,即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或从总体上来看的交换,在内涵与外延上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

商品流通的要素,不单是主体商品或劳务,而且还有与之相随的资金、劳动力、信息、科技等流通要素,从而形成以商品物流为主体、以信息流为引导、以资金流为保证、以劳动力流为条件、以科技设施流为支撑的商品流通总体及其体系。

商品流通环节,不单是批发环节与零售环节,而且形成生产环节、中介环节、物流环节、批发销售环节、零售环节、送货到门、消费者。

商品流通形式,不再是单一的计划分配调拨形式,而是更多的采取产销直接联系的自由商品流通形式;并且更多的采用电子信息网络上成交,由第三方物流完成商品实体流通的形式;而且还出现先预付定购金,而后隔期进行商品实体流通的期货流通形式;从发展的趋势上看,还形成着供应链的链条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渠道,不单是工业品商品从城市到农村、农产品商品从农村到城市、进口商品由国外到国内、出口商品由国内到国外,并由单一专门的商品经营机构的单项渠道来完成,而发展为由综合经营机构进行双向流通的流通渠道类型;不单是国营商业的流通渠道,而是由国营、集体、个体、私营、外国资本经营企业的渠道所组成的多元、混合的商品流通渠道。

商品流通范围,已不再是主要限于国内流通,而是大幅度的向国外范围延伸,形成商品流通国际化、全球化。

商品流通规模,随着生产要素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全民进入小康社会以至大康社会,必然大大扩大起来。

商品流通机制,不再是单一的计划调节,而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形成的利益机制的调节。

商品流通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市场商品供应必须适应商品需求规律、价值规律、商品市场竞争规律、节约商品流通时间规律、商品按自然流向进行流通规律等规律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和突出。

(四)市场

市场是商品流通的载体。商品流通的深度与广度要求有相应的市场深度与广度;而市场向深度与广度的扩展,又为商品流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市场概念的延伸发展。一是,原始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具有买卖双方、买卖的商品、买卖的场地与设施条件三大要素;二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说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初级阶段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强调的是商品交换的活动及由此活动而出现的商品交换的关系,它打破了固定市场场所的局限与交易时间的局限;三是,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阶段的市场,是指消费者现实与潜在的消费需求,需求就是市场,需求在哪里,哪里就是市场,需求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这里的消费者需求,不仅指有货币购买能力的现实需求,而且还指暂无购买能力,而客观存在的、不断发展的生理与精神需求;四是,当前世界经济大循环、市场国际化条件下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体及其运行的总过程,它不仅指物质商品交换活动的总体还包括非物质商品交换活动的总体,这种商品交换活动总体的运行总过程包括从市场需求调查、产品设计、市场定位、资源购置、产品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物流运输、售后服务、客户联系等从资本投入到投资回收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良性循环过程,这种良性循环过程,既包括国内,又包括国际的良性大循环过程。

市场分类的延伸细化。市场按照不同的标志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分类。按照流通的要素不同划分,可分为物质商品市场、资金市场、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等;按照商品的用途不同划分,可分为生产资料市场、生活消费资料市场、服务市场等;按商品的种类不同划分,可分为机械、电工、建材、车船、牲畜、百货、服装、粮油、食品、副食品、家用电器等商品市场。还可以按其它标志划分出其它各种不同种类的市场,在每一种类市场中还可再细分为若干层次的市场类型,从而组成各种类的市场体系,以致组成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市场总体系。市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我国商品流通活动在国内外的扩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也为我国的现代化与商业企业开辟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第三产业

产业的概念。原始的“产业”一词,是指生产作业,或财产。

现代产业的概念。现代“产业”一词,可以概括为:是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或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具体来说,“产业是由提供相近商品或服务、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成的”(杨公朴主编《现代产业经济学》);“一个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史忠良著《产业经济学》)。总之,它是社会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它包括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致文化、教育等的各行各业都可称为产业。可见,产业,相对企业来说,它是同类企业的集合;相对国民经济来说,它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产业,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划分的标准或基准是具有“某类共同特性”。

第三产业的概念。在经济学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中,把社会经济部门划分为三类,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最早使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术语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它们把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矿业称为第一产业;把制造业称为第二产业。1935年,新西兰的阿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第三产业”这一术语,后来,英国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把产业结构分成三大部门:第一部门主要以农业为主,还包括畜牧业、游牧业、狩猎业、渔业、林业等;第二部门是制造业;第三部门为其它经济活动,被称为“服务产业”,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通讯、商业、金融、职业性服务、教育、卫生、文学艺术、科学、行政、国防和个人服务业等。从此,西方经济学家则广泛使用“三次产业”和“三个主要部门”这两套术语。中国改革开放后也引入了“三次产业”的概念,用以研究和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由上述的“三次产业”的划分,可以对第三产业作如下定义:它是从事商品流通及服务活动的企业的集合;或是从事商品流通及服务经济活动的集合。

第三产业的范围。关于第三产业所包括的企业门类或经济活动的类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过程及不同的分类标准中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国家的划分也是有区别的。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把商业、金融业、保险业、不动产业、个人服务业归属于第三产业;在日本《经济白皮书》(1974年版)中,把批发业、零售业、金保业、不动产业、运输及通讯业、电力业、煤气业、自来水业、服务业、公务业等归属于第三产业;在美国西蒙库兹湼茨的《近代经济成长率、结构与扩展》一书中,把贸易业、金融业、不动产业、个人服务业、商业、家务业、职业服务业、政府、国防等归属于第三产业,统称服务部门。不管如何不同,但它是一个大流通业、大服务业,并且在第三产业中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次。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必须与世界贸易组织所制定的《世界贸易总协定》逐步接轨。在《世界贸易总协定》中,对“服务贸易分类”做出了11个大项、27个中项及100多个小项的划分。从发展的观点看,这个“服务贸易分类”,也可作为第三产业的涵盖范围与分类,“服务贸易”也可视作第三产业的内容。

(六)商业经营环节

传统的商业经营环节被概括为商品的购、销、调运、存,而商业的主体业务活动也被看作是商品的购进、销售、调拨、运输与储存的业务活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经营业务中,存在着多种类型,而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商业的经营环节,包括自购、代购、调拨、自运、代运、自批发销售、代批发销售、自零售销售、代零售销售、委托批发与零售销售、自储存、代储存等环节;在具体经营中,并不是每一项经营业务都经过购进、批发、零售、运输、储存环节,而表现为从生产商—零售商,生产商—商—零售商,生产商—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种经营环节形式。另外,还有进、出口环节。

(七)商业业务活动

商业的业务活动不单是商品的购、销、调运、储存及其所需资金、人力、科技、信息、设施等经营要素的经营业务活动;还包括对商业经营活动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也即对商业经营业务和对商业经营要素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活动;更包括为商业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各类型的服务活动。从商业经营的主体看,不仅有专门的自营商业企业,还有生产商、商、经纪商等,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商业经营内容与业务活动,以及国内外市场经营范围。可见,现代的商业业务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商务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

(八)商业经营的理念

理念可以被简称为理想与信念,是一种追求,是商业经营的一种哲学。当前作为主流的商业经营理念有:

科学发展的理念。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切从满足与适应人们的现实与潜在的消费需求出发,以消费者为“上帝”,以消费者不断演进的消费需求为导向,进行全面的优质服务,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中,来获得企业自身的发展。

市场营销理念,特别是社会营销理念。人们已经从生产观念、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而演进为现代的社会营销观念,人们的注意点不再是销售、推销活动,而是要在从市场调研开始,到市场定位、资源配置、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与活动去“营造”顺利销售的各种“要素”,而顺利的实现商业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且把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融合为一体,而谋求商业企业的长期与整个利益,由此而创新发展了诸如绿色营销、安全营销、情感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方式。

集团化经营的理念。就是要组合集体或群体的力量,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群体的共利、共荣,在企业内部要实现职工的共利,在企业外部要实现集团合作者的共利,通过诸方面的协作合力去取得企业的长期的扩大发展,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一集团化的经营理念正由国内向国际经营范围延伸,以谋求国际市场的良性大循环,实现中国商业的国际化。

诚信经营的理念。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商业经营是以诚信为本、为生命。诚,就是诚实;信,就是信用,诚信不仅是一种商业道德,而且是商业经营的一个坚不可摧的宗旨,如果在中国历史上的“儒商”中,已经成为一种传统,那么,现代商业经营中,必须光大这种传统,而且要通过实施一个社会信用系统工程,实现商业诚信理念的现代化。当然,还有其它的国际经营理念、绿色经营的理念等等。实际上,以上商业经营理念参透到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并成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组成部分。

在我们简要的探讨了以上中国现代商业的组成要素及其创新发展之后,就可以对现代商业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职能做出以下简要的结论:现代商业活动,是以经营理念为指导,以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商品为经营对象,以国内外市场为载体,通过商业经营的诸环节所进行的以商品交换为核心,以要素商品流通为主体,以第三产业为形态的大商务活动。因而,现代商业,可以说是从事大商务活动的社会经济部门,或从事第三产业的社会经济部门。

我国现代商业分类的创新发展

商业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活动或业务活动,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志进行各种不同的分类,每一个分类还有其各自内部的层次分类,而每一种分类都有其固有的基本要素。其分类可有如下几种:

按照职能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商业业务活动项目单位、商业企业、商业行业、商业部门。

按照经营范围的不同划分:可分为物质商品经营业、服务业、饮食业、旅游业、银行业、信息业、证券业、劳务业、科技成果转让业等。

按照经营环节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商品采购业、商品储运物流业、商品经营业、商品批发业、商品零售业等。

按照经营商品的种类、品种的不同划分:可分为生产资料经营业、生活资料经营业,并可再细分为机电、建材、化工、百货、食品、服装、房地产等经营业。

按照经营方式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固定经营业、流动经营业、虚拟经营业、电子网络经营业。

按照经营形式的不同划分:可分为独立经营业、联合经营业、合作经营业、合伙经营业、委托经营业等。

按照经营业态的不同划分:可分为综合经营、连锁经营、方便经营、专业经营、供应链集团化经营、超市仓卖经营等。

按照经营的空间范围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国内商业、对外贸易、国外商业等。

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内资商业、外资商业、中外合资商业等。

按照现代化程度的不同划分:可分为传统商业、近代商业、现代商业、创新型商业。

第9篇:自由贸易概念范文

关键词:生产业;生产贸易;制造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05

MichaelPortor(1990)提出的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高端的生产业匹配,历史已证实生产业的发展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明显地推动作用。而在本国生产业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可以借助生产贸易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捷径。

1概念与诠释

生产者服务业的概念最早由Machlup(1962)提出,James R.Markusen(1989)首次提出了“生产贸易”的概念。JosepF.Francois(1990)认为生产贸易是指在生产中使用的对劳动分工和报酬递增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服务贸易。国内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研究都较晚。余道先、刘海云(2010)、段丽娜(2012)、李静(2012)等认为生产贸易是生产业国际交易的统称,有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两种贸易方式。

Giuliani,E.、Pletrobelli,C.和Rabellotti,R(2005)认为,制造业升级意味着生产更好的产品,生产更有效率,或进入到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生产活动中。T Altenburg、H Schmitz和A Stamm(2008)提出制造业升级是创造新技术和新知识并用于制造业企业生产。吴崇伯(1988)提出产业升级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还有一部分学者把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两个概念的同等化(韩霞,2003;李培育,2003;靖W青,2008;李平等,2010等)。大量学者认为产业制造业升级应该是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刘志彪,2000;张耀辉,2002;汤斌,2005;阚大学,2012),实质上是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

2生产贸易影响制造业升级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已有学者就生产贸易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技术、生产效率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制造业升级,因此有学者研究生产贸易对制造业技术、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有学者直接研究生产贸易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2.1生产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Markusen(1989)、Langhammer(2006)认为生产贸易使得制造业使用的中间投入种类增加、质量提高,从而获取规模经济效应等,使得一国TFP提高。Markusen(2005)认为适时开展生产贸易,可以通过其产生的技术溢出、人力资本积累、资源有效配置、制度创新等效应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Fernandes和Paunov(2012)发现东欧国家的金融和基础设施的开放对下游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影响。

姚星等(2011)通过对143个国家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数据分析发现:生产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一国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升级。赵伟和郑雯雯(2011)以贸易成本为中介变量构建生产业与不同类型制造业集聚的实证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生产贸易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集聚影响最大,借助产业集群优势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王菁、齐俊妍(2015)在Marrewijk(1997)研究发现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发展通过人力资本的优化和高技术的溢出效应,获取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邓晶,张文倩(2015)认为生产贸易自由化可以显著的促进制造业升级。

2.2生产进口贸易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Macpherson(1997)研究发现通过生产进口能促进纽约州制造业的技术创新。Segerstorm(2000)认为如果所进口的服务与进口国生产要素发生关联后,服务具备了“当地化”、“适宜性”特征,会更容易促进进口国的技术进步。Coucke and Sleuwaegen(2008)研究发现服务进口产生的竞争效应导致了比利时制造业的一些优势企业提高了资本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使得要素从一些低价值市场活动的企业中转移到较高价值市场活动的企业,这一过程导致了制造业整体生产率的提高。Amiti和Wei(2009)、Gorg等(2008)认为制造业企业将自己不具竞争优势的生产外包,借助资源重新配置实现制造业生产率水平提高。

程大中(2006)认为消费进口的生产者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技术转让和自然人移动等获取技术溢出,从而促进服务进口国人力资本的积累,使得技术水平提高。张如庆(2012)实证研究表明生产进口显著地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升级。王诏怡(2013)研究发现生产进口对制造业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更大,不同服务进口对其影响存在差异。熊凤琴(2014)首先分析了生产者服务进口贸易促进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渠道,然后实证分析结果证实这一结论。邱爱莲等(2014)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生产贸易对制造业技术的提升作用显著,但进口的作用比商业存在大得多。董也琳(2016)研究发现,生产进口对制造业具有较为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国内人力资本的投入将影响到制造业获取和吸收生产进口的技术溢出的能力。

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生产进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效率、制造业增加值率(杨玲,2016)、制造业出口(熊凤琴,2010;)的影响,而且有学者认为生产进口可以通过促进制造业出口来推动制造业技术进步(陈启斐和刘志彪,2014)。如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生产进口能够提高中国制造业整体效率,但不同行业进口对其的影响存在差异(蒙英华、尹翔硕,2010;王诏怡,2013;刘继森、林培斌,2016);但李惠娟,蔡伟宏(2016)研究结论与之相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正向促进作用会越来越强。

还有少量学者直接研究生产进口贸易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宋易珈等(2014)指出知识进口贸易可以促进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但效果较弱。郭根龙和鲁慧鑫(2015)采用10个分类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比率作为衡量制造业升级的指标,分别从高端服务整体和分行业进口两个层面来实证研究高端服务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端服务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金融服务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通讯服务,最后是计算机服务。杨玲(2015)研究发现增加制造业中实际使用的进口的生产的比重和生产进口,可以有效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2.3生产FDI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Markusen(1989)首次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证明了生产业FDI能够提高东道国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Francois(1990)认为生产者服务业FDI可以提高一国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从而促进东道国制造业升级。Francois & Woerz(2007)、Javorcik & Li(2007)、Amold,Javorcik & Mattoo(2008)和Fernandes& Paunov(2008)等认为生产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张如庆、时媛、刘国晖(2014)研究发现生产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部分学者研究发现生产业FDI通过前向关联效应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和技术效率改善(刘艳,2013;张B和杨思嘉,2014)。屠莉佳(2015)研究发现生产业FDI有利于制造业效率的提高,但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荆林波和华广敏(2014)则认为由于高技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支持了大量的代工企业,高技术服务业FDI并没有提升中国国内制造业效率,相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部分学者研究生产FDI通过哪些具体途径对制造业效率产生影响,如赵伟、郑雯雯(2011)引入贸易成本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冯泰文(2009)引入贸易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作为中介变量、华广敏(2012)引入交易成本、生产制造成本和创新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研究生产业FDI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路径和机理,但大部分文献显示生产业FDI有助于提高制造业效率,只是路径有所差异。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研究生产业FDI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如张如庆(2012)研究生a者服务业FDI促进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升级的机制,研究发现其对我国制成品出口的技术结构有显著的推升作用;王诏怡(2013)认为生产进口贸易对制造业效率的促进效应大于生产业FDI的。

虽然一部分学者从反向服务外包角度研究服务贸易出口、生产贸易出口对制造业生产率、制造业出口、国际竞争力、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如马欣,李保民(2016)研究发现生产出口可以显著地促进制造业出口。但专门研究生产出口贸易、生产行业OFDI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的文献极少。

3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研究生产贸易影响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对生产贸易的概念界定比较一致,但对于其包含的行业有不同的观点;而对于制造业升级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没有测度制造业升级的统一标准。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生产贸易自由化、生产贸易进口和生产业FDI有助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普遍支持生产贸易通过各种机制和效应影响制造业升级。但是从研究中不难发现:第一,有关生产贸易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的理论分析较为薄弱;第二,已有文献主要研究生产进口贸易、FDI对制造业升级中某一方面的影响,而且不同的学者研究的结论存在的显著差异,甚至出现相反的结论,这与制造业升级界定不统一和测度指标体系不完善有关系;第三,研究生产出口贸易、生产业OFDI对制造业升级的文献很少。因而,有必要从中国具体事情出发,制定测度制造业升级的指标体系,全面地研究生产贸易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参考文献

[1]Fernandes, Ana M.,Paunov, Caroline.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services an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growth:evidence for Chile[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2008:473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