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范文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精选(九篇)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

第1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生物制药;课程整合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从微观上讲,信息技术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

1 信息技术与生物制药专业课程整合的意义

1.1 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老师面授加上黑板和粉笔,而对于高职类医药院校来说,学生接触的知识与信息量非常大,而且知识与信息的实时性又是非常强的。例如:一个手术的过程,一个生物活性物质的提纯工艺,仅靠教师在一堂课上很难细致的讲解清楚,这势必影响学生信息量的获取,以及获取信息的实时性,影响到教育的质量。

另一方面,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引导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积极创新,不断推进课程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这种整合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的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1.2 突破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例如在生物制药专业中,涉及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教学内容时,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无法很好领会。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多,但教学效果不往往不尽如人意。而在实践教学中一般是教师讲解实验要点,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依样画葫芦地做一遍,学生比较被动,对于原理和关键点的掌握也比较困难。因此,“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并不少见,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将信息技术整合于专业课后,我们可以利用视频、三维动画、仿真软件等具体教学手段突出重点难点的教学,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模式,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平台的教学互动,使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速度,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甚至在在线平台上自学,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实验进度,并可反复进行,直到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因此,信息化技术不仅强化了教学重点,而且还能把学生从被动听讲和消极接受知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增强教学效果,为因材施教提供现代化实施手段。

1.3 共享优质资源,满足实训需要

由于高职院校对于场地和设备的限制,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无法完全做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接触到实际生产设备。对于我们医药院校,由于工作的特点和局限,学生无法直接进入到一线观摩、实践,例如医院的手术室、药厂的无菌车间等。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专业课程的建设,可以实现教育信息优质资源的开发,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形成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仿真实验室,模拟相关的场所和设备,使学生在学校可以接受到仿真教学,做到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无缝接轨。

2 信息技术整合于生物制药课程的实施策略

在将信息技术整合于生物制药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整合”应该是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互作用的连续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或者状态,因此我们认为需要有以下实施策略。

2.1 转变教师角色,奠定整合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出迫切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除了担任传统的角色外,更是课程设计者、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协作者。如果不消除教师传统教育的惯性,整合势必难以实施。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首当其冲的一点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即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使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向“教师—学生中心”转变。

2.2 创设硬件环境,提升教师素质

通过创设满足“教”的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创设满足“学”的硬件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创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硬件环境——校园网以及教学交互平台,实施教学活动,并最终逐步使整合过程科学、规范、完型,达到规定要求。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尝试青霉素发酵的仿真教学实践。虚拟仿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创建一个可视化实验操作环,通过操作这些虚拟的实验仪器或设备,进行各种实验,达到与真实实验相一致的教学要求和目的[1]。以往,学生到工厂参观,通常是被动地听技术人员讲解而不能亲自动手操作;工厂为了安全和效益,一般也不允许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很少得到实际锻炼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在虚拟仿真平台上学生不仅可以模拟操作生产,还可以演示任何故障而不必担心出现任何意外,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在复杂情况下的决策能力。

2.3 创设软件环境,丰富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要充分发掘满足优化课程学习需求的课本资源、满足扩展性学习需求的校本资源,利用教学软件,建成数字音像馆、课件库、电子阅览室、数字化图书馆、教学资源网站等。以生物制药专业而言,在《生物工程概论》课上,我们尝试引入研究型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分组的课题调研、研讨,然后围绕研讨结果形成一个文献报告,最后在班级中以文献汇报的形式利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讲给大家听,与授课教师和其他研究小组的同学形成良性互动,在这个信息调研、综合及研讨的过程中学习,既达到学科的教学目的又达到了锻炼学生的目的。目前,我们学校在这一点有过探索和研究,在教学上有显著成效,对整合也积累了一些的经验的做法。总言之,软件资源的建设必将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3 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对“整合”内涵理解的不同决定了“整合”应该有不同的模式。笔者在进行相关理论培训和学习后,认为可以分为如下三种。

一是理论性教学的课程模式,以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为目的。专业课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2]。例如对于一些生物反应器或者精密仪器,碍于场地和经费的局限,往往可供现场教学的设备为数不多,大部分仪器内部构造只能是教师讲解或用课(下转第238页)(上接第219页)件演示,因此短时间演示讲解,学生的印象很难深刻,要从原理、构造上把握课程内容比较困难,我们可以利用三维动画模拟设备内部结构,使得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我们更尝试把这些动画置于校园网,供学生反复观看加深印象。

二是实践性教学的课程模式,生物制药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中,许多实验由于装置复杂、药品稀贵、操作技术要求高、危险性大、反应速率过慢等原因而无法在学校的学时安排下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不能很好地满足教育需要。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尝试引入虚拟仿真实验。虚拟仿真实验包含虚拟仿真实验仪器和虚拟仿真实验两大部分,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就如同置身于真实的实验环境,面对真实的实验仪器进行操作。,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实践教学中积极开展应用,能够很好地提高高职实验实践课的有效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三是信息研究型课程,例如文献检索、药事管理与法规等课程,我们通过校园网向学生开放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使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手段,用来获取、存储、处理和交流信息,促进思维,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该模式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对于信息技术与生物制药专业课整合的思考

在以往的学习和实践中,笔者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不能完全排斥传统的“粉笔加黑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我们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和教学手段。

因此,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因此,在进行整合时要防止出现一种形式化的倾向,即给学生一个课题、一台电脑,让他们自己去学,教师只管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不进行过程指导。我们必须意识到,在整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应起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生物工程 信息化技术 应用 发展

1 信息化技术

1.1 信息化技术的概念

信息化技术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图像、语言、视频和数据等一系列以各种各样形式存在的信息的收集,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关处理,存储等,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有涉及,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行业效率,信息化技术的主要特征是无胶片化、充分利用网络。

1.2 信息化技术的优势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于一些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工程来讲,传统的方式都是依赖于人工对数据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人工错误,工作效率不高,而利用信息化技术去进行数据处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大大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加工工程的进展;信息化技术还能够涉及到人类很难涉及的领域,可以说信息化技术是人类某些项目工程发展的得力助手,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优势能够加快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

2 信息化技术在生物工程建设中应用的必要性

生物工程的兴起阶段是在上个世纪,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工程,并且生物工程的综合性非常高,生物工程在兴起时就有着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意义,所以这就注定了生物技术是备受生物学界和科学界关注的工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工程迅速发展成为一项高科技技术可以说在生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仅仅依靠现有的技术,不充分结合信息化技术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生物工程是一项非常严密的科学技术,它主要是充分利用一些生物体或者对其进行特殊改造然后制造出新物种的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基础是生物学,但是仅依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根本无法实现生物工程的建设,它在建设的过程总必须结合各种先进的设备、仪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然后在结合生物学中的近代分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生物结构得到新物种,所以生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

3 生物工程建设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生物工程技术在建设过程中充分集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说信息化技术是生物工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信息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物工程的建设进程。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国家非常注重生物工程的建设工作,在生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产业中国家也大力扶持,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信息化技术在生物工程的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物工程建设

生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为生物工程技术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物工程的建设,在现代的生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在生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在很多方面使我们难以想象的,由于生物工程技术本身就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技术,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细胞学、基因重组及转基因等一系列的生物工程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可以说工作量是非常大而且繁琐的,而充分的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生物工程的建设中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快速准确的处理,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工程建设会取得更加快速的发展,可以说生物工程的发展有信息化技术的支持未来的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3.2 软件技术充分应用到生物工程建设中

生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一些软件技术的支持,生物工程的诞生本身就是依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所以伴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工程建设速度的加快,关于生物工程类的软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生物工程的建设过程总,软件技术起着很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在生物工程的很多方面涉及到数据,为了对这些数据有统一的管理,以便更好的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补充,就需要建立生物工程数据库,当然需要建立数据库就离不开专门管理构建数据库的软件的支持,伴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更新,生物工程的数据库也将建设的更加完善;其次,在生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繁琐的分析,例如对于核酸低级结构的分析、对于核酸核糖的序列分析,对于蛋白质的具体结构的分析,对于生化反应的具体模拟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对这些高精密,人工难以操作的生物分析,就需要借助专门的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任何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都离不开工程的管理,生物工程建设也不例外,加强工程管理,保障生物信息安全同样也离不开相应的软件的支持。可以说软件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生物工程的发展,保障了生物工程的信息的规范化和安全性。

3.3 计算机技术推动生物工程建设

无论是生物工程技术还是计算机技术,都是这个时展的高科技产物,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纵观国内外的生物工程发展,没有意向生物学界的伟大发明能够脱离得了计算机技术的,无论是基因的发现还是人类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生物技术本身就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只有对生物学有系统全面的认识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21世纪是科学的实际,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会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不但进步。

参考文献

[1]谭鹏.浅谈生物工程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J].理论研究,2012.

[2]江家良.中国生物工程技术的新进展[J].黑龙江科学,2016.

[3]孙毅.生物工程与进化理论[J].化石,2002.

作者简介

徐小明(1979-),男,湖北省大冶市人。大学本科学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应用。

吴娅敏(1979-),女,湖北省大冶市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音应用。

第3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 信息化 物联网

物联网已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讯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09年美国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欧盟提出了“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日、韩分别提出了“i-Japan”和“u-Korea”战略,我国提出了“感知中国”计划。至此物联网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形成了新兴物联网产业,物联网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物联网作为信息化发展方向,对多行业、多领域信息化产生深远影响。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是制造业信息化与物流信息化的融合,物联网无疑会对制造业物流信息化产生直接影响。

制造业物流及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的内涵

(一)制造业物流

制造业物流是指制造企业由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成品储存、产品运输、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生产销售活动所产生的物品流动、信息流通、资金移动的过程,是确保原材料转换成成品的必要支持过程(张翼英、张茜、西莎等,2010)。根据供应链可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它始终贯穿于制造业采购、生产和销售全过程,支撑着制造业的高效运转。

(二)制造业物流信息化

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制造企业内部的角度,实现制造企业物流信息化,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业物流中,通过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建立集成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系统控制制造企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物流运作,解决制造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传输、共享,以及各个相互独立的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实现业务流程信息化和部门之间信息的同步沟通、共享。二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实现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信息化,利用网络技术使得企业信息系统与其上下游企业的信息系统对接、与外部社会物流、政府监管部门网络连接,形成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外部的资源共享、信息共用。

我国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状况

(一)物流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广泛应用

随着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制造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如表1所示。

(二)ERP系统和物流仿真软件在制造企业广泛应用

目前制造企业实现信息化的主要途径是实施ERP系统。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实质上是运用信息技术,对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高度集成化管理的过程,是集成供应链管理的精髓(邹生、何新华,2010)。我国ERP产业发展迅速,ERP市场规模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37.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70.9亿元,增幅达到188%。企业在实施ERP系统过程中,提升了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水平。

物流仿真软件主要应用于生产制造领域和供应链管理。生产物流仿真系统是通过反复仿真过程,实现生产的物流平衡、能量平衡、产能平衡、时间平衡,达到生产系统结构优化和功能优化。物流仿真软件需要与ERP系统结合,目前,实现ERP系统与物流仿真软件综合应用的主要支撑技术已日益成熟,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开始综合利用ERP软件与物流仿真软件来解决生产制造和物流运作中的实际问题。

我国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造业与物流业信息资源融合度较低

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统。但是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的信息资源相对独立,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融合,信息资源不能有效交换与共享,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现象。物流业与制造业不能形成信息联动,降低了物流业对制造业服务的响应能力,制约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二)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整体程度偏低

从制造业整体来看,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仍然偏低。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型制造企业现场物流采用看板管理的占25%,采用JIT配送的占11%,采用原材料直送工位的占44%,采用精益化物流管理的占6%,采用条码信息系统的占13%,采用企业集成化物流系统的比例为13%。大部分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还处于空白状态。这种局面将会严重影响制造业资源整合。

(三)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较缓慢

近两年,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如火如荼,但是物流信息平台仅仅局限于行业和区域,如物流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制造行业,如:烟草、钢铁、汽车、电子、服装、饮料等相继建设了行业物流信息平台。但是以供应链为基础,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的高效、敏捷的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供应链集成平台建设还不多见。

(四)制造业物流信息标准化水平偏低

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标准与物流业信息化标准不统一,前者水平整体较低,如产品编码标准、企业之间物流信息数据交互标准、物流信息平台标准等没有完全统一,企业在进行标准选择和执行过程中得不到政府、行业协会及专业机构的有效指导。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影响了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进程(尹传忠、霍云福、龙海泉等,2010)。

物联网对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的影响

(一)物联网及其支撑技术

物联网(The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黄玉兰,2011)。它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它的用户端延伸到任何物品,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具有“全方位的信息感知、全面的互通互联、数据信息的智能处理”特征。

物联网的发展依赖于一些重要领域的动态技术创新。物联网技术融合了感知技术、组网技术、定位技术、云计算和智能服务等多种技术,形成了物联网感知技术、物联网传输技术、物联网定位技术和物联网智能技术(董耀华、佟锐、孙伟等,2011)。物联网感知技术主要包括EPC编码技术、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实现各种信息的采集、转换和收集。物联网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基于蓝牙的无线传输网络、基于WiFi的无线局域网络、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网络。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实现各种信息的可靠传递与交互;物联网的定位技术主要包括GPS技术、RTLS(实时定位系统)、基于RFID技术的区域查询定位、北斗卫星定位技术、移动通讯网络定位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事物、任何地点之间的连接。物联网智能技术主要包括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ERP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化的任务分配,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

(二)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物流中的应用

在物联网环境下,制造业物流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在采购环节、生产环节、运输环节、仓储环节、销售环节中完成原材料到成品的转化过程,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和信息共享。

在采购环节,运用物联网系统,可以实现信息透明与共享,对物品实施可视化管理。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系统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发出物料的采购需求,供应商将企业订单输入系统选出最佳选货路径,完成物料的分拣、出库信息采集,系统会自动将物料的详细信息传输到网络,当供应商货源不足时,系统会自动提示详细情况及应对策略等。

在生产环节,运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监控。生产线的工作人员通过条码扫描器和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任何一件零部件从入库到流转、上生产线到成为产品,每一个步骤都可以进行实时跟踪。在生产工序中实时地校验零部件的加工或安装,建立流程控制系统,生产线上的数据被实时地采集并进入流程控制系统,管理人员可以监控生产过程的每一步骤,及时做出产品质量控制的决定。运用基于无线局域网的定时定位系统,可以对在制品进行跟踪和对成品质量进行追溯。

在运输环节,运用EPC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等,可以实现对运输货物可视化跟踪管理和智能调度。在运输准备阶段,为运输货物配置EPC标签,为运输线上的检查点安装EPC标签的接收和转发装置,运输车辆上安装GPS系统。在运输过程中,通过 GPS 系统随时监测车辆在途状况,对货物进行实时追踪,及时在数据库中更新相关信息,以便在线实时查询。当运输车辆和线路出现问题时,智能运输系统能够根据车辆所处位置进行调度。

在仓储环节,RFID技术与MES系统、WES系统相结合,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得库存信息,帮助制造企业实现对各种资源的实时跟踪,及时完成生产用料的补给和生产节拍的调整,提高资源的追踪、定位和管理水平。工作人员在生产仓储中的托盘上放置RFID电子标签,用于存储货物的详细信息,电子标签的信息可以通过读写器进行更新。企业MES系统和WES系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收集电子标签上的信息,进行实时处理。

在销售环节,运用物联网传输技术和智能技术,可以使企业销售系统与外部的客户系统、金融系统、社会物流系统对接,形成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网络,实现销售订单的实时传输,销售数据的统计、计算和分析,销售货款的实时结算,以及客户意见的实时反馈。

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有些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制造业物流中,如RFID技术、EPC编码技术、GPS/GIS技术、RTLS技术等;有些技术还处于小规模应用阶段,如基于蓝牙的无线传输网络技术、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有些技术是未来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方向,如云计算等。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研发,物联网技术将大规模地应用到制造业物流中,促进制造业智能物流的发展。

(三)物联网对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的影响

1.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水平。制造业物流信息化以应用于制造业的物流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应用到制造业物流中的物流信息化技术包括: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以条码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产品电子代码技术为主;自动跟踪和定位技术,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主;物流信息接口技术,以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为主;企业资源信息技术,以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分销资源计划为主;物流数据管理技术,以数据库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为主;以及基于管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而设计出的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如自动分拣和传输设备、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和配送优化系统等,这些技术与物联网技术有着密切联系。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物流中的应用,势必会提升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水平,将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推向一个新高度。

2.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对制造业物流信息采集、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物流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也提出了新要求,改变了制造业物流环境。就制造业物流内部环境而言,为了使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现有的物流体系中,将对现有的基础设置进行升级,并通过部署物流信息采集技术、布局传感网及其他手段实现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信息的收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就制造业物流的外部环境而言,为了使物联网技术融入现有的物流技术体系,相关行业标准也会随着物联网服务的需求而变化;为了满足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有物流法规、现代金融、信用、安全等因素也会发生改变。

物联网环境下我国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

物联网环境下,制造业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为基础的制造业物流信息技术体系。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呈现出物流信息商品化、物流信息采集自动化、物流信息存储数字化、物流信息处理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标准化和实时化(李向文,2011)。根据我国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的现状,结合物联网对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的要求,我国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政府协调机制和行业交流机制

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涉及到工业管理部门、物流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部门,政府部门要牵头建立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协调和引导制造业、物流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合作联动,推动制造业和物流业信息化的共同发展。以外,还要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在行业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加强行业之间的交流,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战略联盟,形成行业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

(二)制订制造业和物流业统一化标准

物流信息化和物联网标准滞后,制造业与物流业信息化标准不统一,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因此需要制订物流业与制造业统一的信息采集、信息传递规则,制订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机制。同时还需要建立物联网标准体系,满足物联网环境下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三)促进物联网与企业现有资源融合

物联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会涉及到企业原有的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物联网要与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和各类管理系统进行交互(陈海莹、刘昭等,2011)。物流网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局域网、企业监控网进行交融。企业局域网是基于互联网建立的,可以成为物联网网络层的一部分,为物联网提供局域内的信息传输,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物联网要与局域网完全融合,将局域网内的信息接入到物联网内,配合物联网智能技术实现更强大功能;企业监控网运用各类传感设备,通过企业局域网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它是物联网的一种应用形式。物联网在不同层面上与企业ERP系统、SCM系统、CRM系统进行交融。ERP系统可以融合到物联网架构的应用层,结合企业策略来管理物联网的底层设备,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物联网可以融合到SCM系统的各个环节,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CRM系统中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客户信息管理、业务流程和服务流程管理。

(四)加快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建设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是全面实现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可以有效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行业资源交互和共享。同时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也为企业使用物联网奠定了基础。建成的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需要实现三项功能:一是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供应商、企业客户的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供应链物流协作与运作;二是通过数据接口,对接更多的信息平台,如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行业物流信息平台、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等,发挥平台的集成作用;三是发挥平台信息汇集与功能,为供应链上下游合作者及公众提供可视化的“一站式”服务。

(五)加速物联网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在物联网技术体系中,大部分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物联网设备还依靠进口,一些关键技术,如RFID尽管国内企业进行了开发,但是在技术水平、实用程度和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物联网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处于劣势。物联网关键技术成为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物联网中间件技术,加快产业资源集聚(闫芳、刘军、杨玺,2011)。

(六)加快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

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需要具备制造业、物流业和信息化三个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匮乏是较大制约因素。因此需要加强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高等院校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人才;通过人才招聘,引进一批精通制造业物流和物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企业内部培训、专家咨询的方式,解决现有人员跨领域知识不足的问题。总之,通过多渠道引进和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满足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结论

物联网将成为我国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航标。物联网采用感知技术对物品信息进行采集,并对物体属性进行识别,采用传输技术进行物流信息的传递与交互,采用智能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决策和控制。随着物联网技术不断推广和使用,我国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张翼英,张茜,西莎等.智能物流[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王喜富. 物联网与物流信息化[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邹生,何新华.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建设[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尹传忠,霍云福,龙海泉等.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技术,2010(11)

5.黄玉兰.物联网概论[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6.董耀华,佟锐,孙伟等.物联网技术与应用[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7.李向文.数字物流与电子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第4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高中;物理;高中生

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水平。下面,笔者将针对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高中物理教学进行论述。

更新教学观念,将信息技术灵活融入物理课堂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只有教师的思想解放,学生的视野才能够开阔。教师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积极主动地变革传统教学思想,力求与现代教育思想保持一致,推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推动教学创新,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理论和实践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很多经验丰富、教龄比较长的教师不认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因而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表现出抵触情绪,导致学校投入大量资金配备的信息技术设备被闲置,造成了学校资金和教学资源的浪费。此外,也有很多教师即便接受了信息技术,在实际的物理课堂中也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没有实现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应用的融会贯通,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这样一来,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造成教师们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失望心理。事实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之所以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更新教学观念。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就要及时地转变教学观念,接受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并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实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共同参与,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五章中的“向心力”为例,教师在讲解该章节的内容时,可以先对“向心力”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再利用投影仪将实验演示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实验到底是如何进行的,更加细致、全面地感受相关定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习物理的效率。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重视学科本质的教学

在信息化环境下,要想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水平,教师必须认可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但又不能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有的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物理课堂中的辅助教学工具,没有深刻意识到物理学科的本质,将信息技术放在教学的主要位置上。直接后果是,教师和学生对教材与学科知识的探究与钻研力度减弱,导致教学的重点产生了偏离,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只有将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辨析,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提升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价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科学看待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联性,将信息技术定位为高中物理教学的辅助工具,强化信息技术对教学质量提升的服务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提升物理教学效率与质量,确保信息技术恰当地应用到课堂教学环境中,却又不至于喧宾夺主,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以人教版高中物理第十章的“机械波”为例,教师在讲解“波的形成”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动态应用来向学生展示“波”具体是如何形成的。这样不仅能够给予学生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波”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假如教师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对相关现象进行展示,而不及时地对其中涉及的物理问题进行理论知识层面的解答,教学重点就会产生偏离。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演示了“波的形成”之后,对“波长和振幅是如何计算的”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化的、科学化的指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地将物理知识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重视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价值,在合作中渗透信息技术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适用且效率较高的是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应当实现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来强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本物理素质划分小组,引导学生自主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物理学习。以人教版高中物理第十九章中的“光的折射”为例,教师在讲解“光的折射规律”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对一道光线穿过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的光线传播方向并与学生自己画出的光线图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再引导学生在多媒体演示完成之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来强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有的小组就会得出以下两点规律:第一,当光线按照一定的角度从玻璃砖的平面侧射入,光线必然会出现折射现象,但是折射的光线始终存在。第二,当光线通过两块玻璃砖,假如射入的光线与折射的光线呈现出平行的状态,那么这两块玻璃砖之间的关系必然也是平行的。因此,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与辅导,能够有效提升物理教学的效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学生完全自由地对相关问题展开探究,而应当及时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思路。同时,当以小组的形式对学习探究成果进行演示时,教师应当对每个小组予以公正合理的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予以表扬,从而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的热情,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更快地适应信息技术教学与学习。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重大变革。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师应当勇于接受挑战,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凸显信息技术的价值,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以实现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达江云.基于信息化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4).

[2]汪庆杰.信息化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J].高中数理化,2011(20).

[3]谢静.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J].学周刊,2014(7).

第5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范文

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 整合

一、引言

从目前高校的生物技术课程教材来说,由于生物技术中的很多定义、规律等等比较抽象,而且生物技术具有空间、时间跨度大、综合性强,动态分析过程多的特点,因此在生物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教学灵活化,变抽象为具象。同时,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生物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大规模应用都急需大量的生物技术人才,然而对我国的生物技术人才现状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目前的生物技术人才在多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进行教学整合。信息技术借助了现代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创设并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内容相关且接近实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生物技术知识有一个动态科学的认识,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激发他们联想,唤醒他们潜意识中对生物技术学科的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促使他们学习生物技术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都属于高新技术,在经济的发展中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首先,生物技术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还有助于加强生物技术领域的各种数据库管理、信息传递、检索和资源共享等。同时,生物技术发展需要特定软件技术的支持。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于生物技术类软件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软件技术将成为支撑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

其次,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的研究需要更高的信息技术进行支持,因此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促使信息技术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促进了其技术的更新。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教学整合的意义

教学“整合”的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机结合和普遍应用。包括在制定课程计划、设计课程方案、收集和处理有关信息和资料、实施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特别是网络的强大功能,使教师和学生方便地在网络上浏览、查询,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学活动冲破了教材局限、课堂局限、时空局限,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在生物教学中创设虚拟场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构建的。因此,情景化学习在生物技术课程别受到关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创设出逼真的生物形象,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学习知识,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学习的新知识整合,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虚拟那些难以观察的生命现象和生理过程,甚至实现虚拟实验。比如在基因工程中讲解转基因技术时,可以制作Flas课件将人体的胰岛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体内,让大肠杆菌生产人类需要的胰岛素等蛋白制品。这样可以使学生能直观的理解转基因技术,使学生理解基因操作的步骤。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教学整合的方案

1.加强生物技术的教学网络建设

目前,大部分高校欠缺完善的教学网络,只对学校网络建设进行信息是不够的,需要通过网络实现教学、学习等等的统一化,才是教学网络建设的根本目的,这也是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整合的必要途径。?

在进行生物技术教学网络建设时,不能仅仅从文字上重复原有教材的内容,应该再此基础上加以创新,通过图像、动画、声音等具体的东西给学生传递信息,实现灵活化的教学模式,并能够让学生能够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生物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另外,并不是全部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将全部内容记录下来,并理解、吸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教学网络上设置教学资料库,不仅仅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储存在资料库里,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出来的一些知识也放入其中,让学生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在网页上设置搜索引擎,让学生更加方便的直接搜索到自己想到了解的内容。

还可以在教学网络上设置聊天工具,或者论坛,给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好的平台。

在网络上设置阶段测试也是很好的选择。学生可以利用阶段测试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测验,方便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作出改正,更加深入的学习。我们应该在网络上提供测试答案,并对答案进行解析,使学生真正了解题目和知识点。

2.重视课件的制作

在日常的教学中,除使用一些从市场上买来的现成软件外,教师总要自制一些“课件”辅助于教学,这些自制的小型教学软件多为简单动画。在教学软件的制作中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

(1)科学性。制作课件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学中,演示和模拟那些现实中难以观察或根本无法观察到的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形象说明某些化学变化过程,等等。这些生命现象、生理过程,特别是生物化学变化过程都是很复杂的,然而在软件制作中,常常需要将其中一部分内容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并准确地呈现出来,这就需要对某些内容进行再创造。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的呈现要符合其本来的科学性,不能因为突出说明某一方面而造成其他方面科学上的不严谨,避免给今后的学习种下隐患。

(2)实效性。课件要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因此,所呈现的内容要简明、准确,便于学生观察、理解,要避免出现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将浅显的道理玄妙化的现象。

3.“整合”要符合生物教学原则

这两门学科教学的“整合”要考虑生命学科的特点,不能与生物教学的基本原则相悖。“整合”要处理好与实验教学的关系,能做到观察实物的要坚持观察实物,能够做到亲手操作的要坚持亲手操作,坚持科学性和真实性,重视学生的直觉思维。“整合”要与多种有效的传统手段相结合,要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为探究性学习创设必要的情景和条件。

参考文献:

第6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信息技术;关系

由于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并且物联网技术也得到了大家的关注,而物流信息技术中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实时的网络查询,网络的全球化,物流硬件设备的及时更新,物流信息的及时反馈与传递,以及短信、云服务和邮件等其他技术的运用。所以,物联网与物流信息技术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物流信息技术和物联网

(一)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其实就是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也作为现代物流行业的基础和灵魂而存在,并且也是当代物流和原始物流之间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完善,其构成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分别是条码技术、EDL技术、射频技术、GIS技术、GPS技术和管理软件。

条码技术是一种识别技术,通过条形码实现对货物的标识和描述,同时它也是对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竞争能力的提高的有效手段。

EDL技术是利用标准格式,通过电子方式实现结构化数据和信息进行相应的传输与交换。

射频技术也是一种识别技术,但它属于非接触式,是通过相应的信号进行识别,然后对数据信息进行获取。不需要工作人员的干预,适宜各种环境。如果是短距离,恶劣环境的传输,它完全可以取代条码技术。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GIS技术是以地理空间作为基础,利用相应方法对一些动态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的提供。同时,各种不同学科形成的交叉产物,主要的功能就是把表格中的数据变成地理图形进行显示出来,最后实现结果的浏览、分析及操作等结果。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缩写,GPS技术是一种三维的导航和定位系统。

管理软件主要包括有TMS(运输管理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FMS(货代管理系统)以及SCM(供应链管理)。

(二)物联网

对于物联网,从表面上就可以看出它是互联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并且可以在物联网中进行物和物之间的通信与交换,最后达到智能化的识别、跟踪、定位及管理的网络。对于其概念,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就是互联网,是在其基础之上进行的延伸和扩展;第二就是在任何的物和物之间进行的用户端延伸与扩展,然后对其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通信,简单的说就是物物相息。对于物联网中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要有一种接收器,对相应的信息实现接收;要有一种通路,实现数据或信息之间的传输;具备相应的存储性质,在必要时对数据或信息进行存储;要有中央处理器(CPU);至少有一种操作系统;应用程序要专业化;拥有数据发送器,不仅能实现数据的接收,还能实现数据信息的发送;对物联网中相应的通信协议进行遵循;具有唯一编号,可以在世界网络中被识别。它主要也有三种关键性技术存在,分别是传感技术、RFID标签及嵌入式系统技术。

传感器技术也是计算机技术当中的关键技术。传感器就是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信号转换和输出的器件或装置。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同传感器把相应的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使得计算机得到处理。

RFID标签是一种射频识别技术,同时也是传感技术中的一种,并且可以进行无线射频技术与嵌入式技术的融合,形成一种综合体的技术。目前RFID标签主要的应用前景就是自动识别和物品的物流管理方面。

嵌入式系统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对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及电子应用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都进行了应用融为了一体。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在现在的社会中,以嵌入式系统技术为特征的产品已经到处可见了,小到MP3,大到卫星系统,都有该系统的应用。并且嵌入式系统也对人们的生活进行了改变,对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国防工业都进行了发展和推动。如果将物联网比喻成一个人体的话,那么人的眼睛或鼻子等感官就相当于传感器,而神经系统就是网络,主要的功能就是进行信息的传递,同时最重大的大脑就是嵌入式系统了,不但可以接收信息,同时还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存储。

二、物联网在物流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对于物联网在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网络技术的应用、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应用、物流EDI技术的应用及GIS技术与GPS技术的应用。下面就对这四种应用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一)网络技术

在物流信息技术中应用物联网,通过结合企业网络与因特网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内部网络,这样使得整个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都得到了完善。并且应用物联网,使得现代的物流产业对数据信息进行了大量的传输和处理,让整个物理企业都建立在先进设备、信息安全传输及操作简单基础之上进行高效运行。并且还要建立相应的门户网络,对企业的良好形象进行建立,扩大物流的供销渠道,对用户的服务与支持进行完善,最后通过市场竞争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

(二)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

对于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三方面的体现,分别为条形码,无线射频识别与数据传递技术的应用及生物特征的识别技术。下面就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

1. 条形码

条形码的基础条件就是条码识读,实现POS的自动识别和销售系统,使得物流产业在销售、管理、物流订货及结算方面都进行了本质性的改变,同时也使得条形码在更多领域范围内被应用,进而从物流的供应链末端向配送、运输的仓储等其他环节进行推送。同时,由前缀码、厂商识别码、商品项目码及校验码组成的EAN码与环球UCC共同建立了一个既全球统一又系统开放的编码体系和条码标识,并且对物流产业中的供应链进行了各个环节的条码供应。 2. 无线射频识别与数据传递技术

对于射频识别技术,其主要的特点就是可以进行远距离、多标签或是快速移动时的无接触自动识别。于1990年开始兴起,并且也是当今社会中最先进的非接触识别技术中的一种。其在我国物流产业中的应用还不特别的完善,只有车轴运输识别和一些外资的零售可以使用。因此,对于物流信息技术中物联网的应用,首先就要对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进行引入,而CSI协议颁布,是美国为了实现进港集装箱的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同时另一个目的也是对恐怖袭击风险进行的控制。

3. 生物特征的识别技术

目前最流行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就是指纹识别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所谓指纹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而进行一种身份的识别,同时它也是在目前使用范围最广泛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三)物流EDI技术

对于物流EDI技术,其主要的特点就是通过供应链将相应的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最后在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实现共享,最后对物流的流通效率进行提高,对物流成本进行降低。而因特网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EDI发展的物质基础。

(四)GIS技术与GPS技术

对于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应用是物流的分析,其作用就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数据的完善,最后再通过相应的软件进行车辆路线模型和网络物流模型以及最短路径模型的集成。

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的应用就是车辆的全球定位系统。其主要是车辆GPS定位的监控中心与车载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地理和卫星定位实现,最后让用户随时都可以进行查看。

三、物流信息技术中物联网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对于物流信息技术中物联网的应用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为国际方面和国内方面。

从国际角度来看,许多国家都对物联网的应用十分重视,并且已经开始对物流信息技术中物联网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和应用。而在美国中,早已经把物联网作为重振经济的根源了,所以对物流信息技术中物联网的应用非常重视,其核心就是通过相应的信息技术实现美国未来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结构。并且还要通过网络实现大量数据的储存和云计算,实现人工自能技术的发展。但是,针对美国的经济方面,物流信息技术是无法实现人工自能的发展,所以这就是国外物流信息技术中物联网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的物流信息技术中物联网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大量人和物流的浪费及重复工作,不仅没有提高物流产业的经济效益,也没有对其工作效率进行提高。而如果建立一个管理平台的,则对物的传感是很容易实现的,进而可以对感知的信息进行管理与整合。物联网和电子商务有些类似,但是物联网拥有一种应用性功能,这就使得物联网在电子商务基础之上进行了新的商业模式的开展,简单的说就是从企业的引导和扩大规模出发,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促进企业的管理程序和市场化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既科学又综合的管理平台,就可以实现传感信息的收集和管理,但它是物联网中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我国就要尽快策划出相应的规划,制定出一套既科学又合适的政策和法规,保证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实现物流信息技术中物联网的顺畅应用。

(二)对策

1. 引进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对于物联网,其核心不是物,而是网。对物的传感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要想对感知的信息进行管理与整合,就需要一个管理平台。物联网和电子商务有些类似,但是物联网拥有一种应用性功能,这就使得物联网在电子商务基础之上进行了新的商业模式的开展,简单的说就是从企业的引导和扩大规模出发,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促进企业的管理程序和市场化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既科学又综合的管理平台,就可以实现传感信息的收集和管理,但它是物联网中的一个大问题。

2. 对物联网的标准体系进行完善

第7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生物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保护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生物的时代。其中生物信息学综合了生物科学、计算机以及高等数学等学科。生物信息技术是指应用数学知识,用计算机来计算和分析从生物学实验中获得的大量数据,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研究而得出一定的规律和结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信息技术也发展迅速,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因此生物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逐渐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不同的国家针对本国生物信息技术的发明创造建立了不同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保护。但是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还不是很完善。下面笔者将会针对国外、国内对生物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一、国外对生物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国际上对生物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分为基因、蛋白质的序列和结构的专利保护,生物信息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生物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三个方面。

从生物学角度我们知道基因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而蛋白质的序列和结构决定着生物体的各项功能。由此可见研究基因和蛋白质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尤其是人类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对两者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任务。但是不同的国家对待此项保护有着不同的看法,各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总体来看,可以将这些国家分为三类:相对保守型,中间型和积极型。生物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属于相对保守型,他们认为从人体中获得的细胞和基因等物质以及人的身体和器官都不能作为专利被保护。生物技术水平一般的国家则为中间型,他们同意授予从人体中获得的细胞和基因等物质专利并对其进行保护,但是不同意将人体及器官作为专利保护起来。而生物技术相对发达的国家则比较积极,他们认为除了克隆人以外的所有生物技术研究成果都应该被保护。

对于生物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主要采用的是版权保护法。有少数国家对本国的生物信息数据库采取部分保护甚至是不保护的措施。生物信息数据库与普通的数据库相比,本质相同但也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如种类多,覆盖范围广,更新速度快,数据复杂多样等等。所以这将使得生物信息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了一定的难度。随着数据库的逐渐扩大和发展,版权保护法将无法对生物信息数据库起到保护作用。

生物信息技术的软件同其数据库一样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保护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国际上对这方面的保护措施也只是做了初步的探究。在硬件专利保护方面,国际上普遍采用芯片保护专利的办法。

二、我国对生物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对基因与蛋白质序列和结构的专利保护的态度属于中间型。从我国的《审查指南》这一文献中可以看出,对于从人体中分离得到的基因,染色体等可视作化学物质被授予专利从而被保护。但是对于自然界中本身存在或没有实用性的物质不予以专利保护。

对于生物信息技术数据库的保护,我国同大多数国家一样,采用版权法来进行保护。但由于生物信息技术数据库的特殊性以及我国生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版权法对生物信息技术数据库的保护力度还是不够。对于生物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的保护,我们国家和大部分国家一样,通过著作权来保护软件,并有自己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硬件方面也是采用基因芯片的专利保护形式。

三、生物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在完善对生物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过程中,各个国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能够发现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所有的国家采用的是比较常规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将生物信息技术分为三个环节来进行保护,并没有将它们系统地结合起来。此外,如果对政府资助的生物信息资源不予以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可能在将来运行时于资金的匮乏而导致生物信息资源的流失和研究工作的中断;或者导致生物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使生物信息数据库的维持和数据的可靠性产生问题;还会造成资金大量投入而无法得到有效回收。因此,对政府资助的生物信息技术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其次,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往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这就使得部分内容与信息与别的数据库重复。这样,原始数据库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就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如何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将又是一项难题,目前,如何保护原始数据人的权利是现阶段生物信息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再次,公共数据库与私人数据库之间的矛盾也是一项不可避免的难题。目前,多数生物信息一级数据库是有政府资金支持的,因此,可以免费向公众开放,进入到公众领域的发展范畴。部分企业与个人负责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属于盈利性质,必须要有法律手段的保护,两者的知识产权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冲突。有学者提出,生物资源是属于全人类的,因此,生物信息数据库使用不应该收取费用,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如果不采用必备的保护措施,将会影响这一产业的发展。为了解决两者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保护政策,对于免费开放的数据库,采用适度知识产权保护法,对于企业和个人成立的数据库,则采用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

最后,生物信息技术作为21 世纪生命科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对其采取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促进该领域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但保护的程度应该如何掌握,保护的力度是否合适,需要进行探讨。若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不高,则会造成生物信息技术产业在快速增长后由于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而停滞不前;如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过大,则会导致生物技术的传播受到限制,公共利益受到损害。

四、结语

我们正处在生物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但在生物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为了能有效快速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生物信息技术学家的合作与配合,共同促进各国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胜,付君,郭超,马骞. 浅析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1(09) .

[2]刘辉,许慧. 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经济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06) .

第8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空间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7-0050-03

0 引 言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空间信息技术是指采用现代探测与传感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为主要手段,研究地球空间目标与环境参数信息的获取、分析、管理、存储、传输、显示、应用的一门综合和集成的信息科学和技术[2]。

近年来,在物联网概念及其应用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空间信息技术迎来了应用与发展的新机遇,并逐渐显示出了其在物联网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讨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与应用,对于促进多方的技术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日益显现。

1 空间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发展概况

1.1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

空间信息技术是当前人类获取并处理大区域地球空间及其动态信息的唯一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空间信息技术无论是在单项技术还是在综合集成上,都得以飞速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世界各国均纷纷出台相关的发展策略与长远规划。目前,在空间信息获取上,全球对地观测能力不断增强,人类逐步进入一个多源、多时相、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在空间定位技术上,则以GPS、GLONASS、伽利略和北斗星系统为代表,在静态动态定位精度、运行可靠性以及实时数据上都得以改善与提高;在空间信息分析处理上,GIS作为集地理、测绘、计算机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综合性学科快速发展,其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组织和管理,更关键的是GIS提供了对信息的认识表达、综合分析、理解决策等方面的技术和模型,具有强大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信息分析功能,业已成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理论内涵与技术手段,是空间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核心,并向系统结构化、集成化、网络化、三维化以及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在具体的应用上,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数字地球、智慧地球、数字区域、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等一系列研究。目前的应用已走出军事、测绘等传统领域,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包括资源环境、城乡规划、工程建设、交通、电力、农业、林业、电信、商业、旅游、现代物流等领域以及大众服务行业,并形成了规模强大的空间信息产业[3]。

1.2 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理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 [4]。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提出了“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明确提出“物联网”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年度报告,正式将“物联网”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并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 [5]。目前,国外对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美、欧、日、韩等少数国家。2008年,欧盟智慧系统整合科技联盟(EPOSS)发表《2020的物联网:未来蓝图》的报告。2009年,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后,将“智慧地球”提升为国家层级的发展战略,从而引起全球关注。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提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随后了其物联网战略。日本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制定了e-Japan、u-Japan、i-Japan 等多项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韩国政府自1997年起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产业政策。我国也在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将物联网的核心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2009年,总理提出“感知中国”概念,并于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也把物联网发展作为国家信息产业确定的三大发展目标之一。

与基础性研究同步,物联网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仓储物流、假冒产品的防范、智能楼宇、路灯管理、智能电表、城市自来水网等基础设施、医疗护理、精准农业传感技术的精确应用、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物安全追溯系统等领域体现了极大的应用价值,并将发挥巨大的潜在作用。

2 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

2.1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认知的基准与标准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在一个由计算与通信技术构成的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共存的空间中。在这个对偶空间中,既有存在从物理空间中获取信息形成信息空间的组成过程,也有从信息空间向物理空间提供信息的反馈过程[6]。物联网系统需要认知物理空间,并促进两个空间的深度融合,而对于物理空间的认知与基准问题则应包括几何、物理和时间基准等内容,这些也恰是空间信息技术研究的基本问题。空间信息技术在确定空间信息几何形态和时空分布上的技术进步与应用发展间接上奠定了物联网系统对于物理空间的认知基准。另一方面,标准化是任何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物联网系统由于其自身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标准化问题尤为突出。而伴随着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形成的一系列空间信息标准,包括括数据的格式、精度、质量以及信息的分类编码、安全保密、技术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直接被物联网系统标准化所借鉴,至少在空间数据与信息上可以利用现有的标准化成果。

2.2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实时与非实时空间信息

人们接触的信息中约80%和地理位置相关,物联网系统中空间信息更是占据重要地位,空间信息技术则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空间信息。随着3S技术(RS、GPS、GIS)的进步以及与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现已实现对于目标的实时与非实时分类识别、跟踪定位和监测监管。一方面,随着制图学与空间数据库相关理论与技术的进步,业已形成多层次标准化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为物联网系统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并直接影响到物联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7]。另一方面,RS和GPS也是物联网系统获取相关空间信息的途径之一。其中,RS作为宏观观测地球的手段,其数据的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不断提高,数据传输与处理的实时性显著增强,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形成空间影像动态数据库;GPS的定位精度和覆盖范围也不断提升,且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单点到广域,从事后处理到实时定位,足以为物联网提供高精度的实时定位信息,另外,GPS还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统一的时间信息。

2.3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集成管理与数据挖掘

物联网本意是要将物体与物体通过传感器、网络等联合为有机整体,要将物体的特征特性转换为数据进行信息传输交流,这些数据具有异构、分散、多源、海量和时空动态等相关特性,这给系统的数据处理与管理带来了挑战。物联网系统必须将繁杂的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聚合与分析处理,才能保证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作为空间信息技术之一的地理信息技术则是空间信息的存储、处理、分析、管理和应用的核心技术,在数据存储与管理方面,业已形成先进的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和成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在数据的分析处理上,GIS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尤其在空间分析能力上更是其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显著标志。

空间分析是为获取和传输空间信息而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及形态特征的分析与建模的系列技术,物联网系统的特征要求其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以达到对海量空间数据的处理分析、挖掘、推理,并达到智能决策与服务的目的。当前,空间信息技术在数据管理与处理上已从传统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逐步向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转变[8]。为适应物联网的发展需求,空间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还将向泛空间信息分析、协同实时处理、智能推理、面向公众服务等方向转变[9]。

2.4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可视化技术

人占据物联网系统中人与物的信息交互的主导地位。有研究表明,人获取客观世界的信息约有80%来自视觉,相对于其它途径和方式,图形图像信息最易被人们直接识别,可视化技术将数据转换解释为直观的图形,从而简化、便捷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

物联网系统中涉及复杂的多源、多维空间数据,空间可视化理论与技术奠定了其可视化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机、人/物的信息交互效率。此外,GIS的发展已从传统的2维地图发展至2.5维与真3维空间信息系统,其基于空间数据库构建的虚拟环境与情景模拟技术日趋成熟,以数字地球为代表的系统建设也已在应用方向逐渐普及,这些都将在新时代物联网的建设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未来计算机技术与人的思维科学将进一步融合,人也会成为物联网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而其大前提则是需要借助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来保证人与物、人与虚拟环境、人与空间信息的交互。

2.5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其他相关技术支撑

空间信息技术除了在空间数据的管理、处理、可视化等领域以外,还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很多其他相关技术支撑。例如,在物联网中人与物的物理空间是连续的,而传感器所获取的数据大多为点数据,在获取连续的空间数据上则需要空间信息相关技术的支撑。遥感就是获取大范围数据的最佳手段之一,在物联网系统中,借助其与相关点数据的关联反演也是当前通过点源数据获取大范围连续数据的技术方法。

另外,早在物联网概念出现之前,空间信息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应用基础平台与相关支撑技术,例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分布式空间数据库平台与技术、移动GIS平台与技术等。在这些平台之上又成功地出现了一系列应用,如导航、智能购物等公众LBS服务,又如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大区域范围的应用。在这样一些应用上,已经出现了物联网概念的雏形,这些已建成以及正在发展的平台为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平台与技术基础,很多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可以基于上述平台,添加物联网的传感器、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实现物联网系统功能,例如冷链物流管理系统等[10]。

3 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建设中的应用

有学者指出物联网的概念脱胎于应用,其相关技术与应用雏形早已出现,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包括资源、环境、工业、农业、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平安家居和医疗健康等等,而这些领域中很多都是空间信息技术传统与新兴的应用领域。在即将来临的物联网新时代中,空间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中成功的应用案例和知识积累也将为物联网应用与建设奠定基础。

3.1 空间定位技术应用

空间定位技术自诞生以来,逐渐由军方转向民用,已形成巨大的应用市场,目前较为成熟的应用主要有导航、物流以及各种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在物联网系统中,空间定位技术提供了人、物的空间位置信息,在物联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例如,人和物的跟踪定位,在安全、物流、远程医疗、LBS服务等相关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空间定位技术势必被这些领域物联网的建设所应用。

3.2 遥感技术应用

遥感是空间信息技术中最具历史的技术,在地质、资源环境、灾害、区域、城市等调查监测、分析预测方面有着成功的应用。作为一种传感技术,遥感将在这些领域物联网建设与应用中成为系统信息源之一,也必将因其具有低代价大范围连续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大有作为,尤其是在当前物联网传感器以点信息源为主的情况下,遥感获取的信息恰是物联网建设应用中有待发掘的蓝海领域。

3.3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涵盖多源空间数据集成、空间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技术、空间数据挖掘和GIS 应用建模等诸多方面[11],因此,在各领域的物联网建设中,GIS不仅可以提供功能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交换、分析、管理和应用,还可以提供对空间与非空间信息的认识、分析与数据挖掘、表达和决策的技术和模型。随着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出现了物联网与GIS的集成应用[12],一些物联网的建设也直接基于GIS而设计开发,因此GIS在物联网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共识。

4 结 语

从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到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理念与科技创新不断出现,但有学者指出物联网还缺乏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传感、网络、计算机以及空间信息技术等相关理论技术的支撑。徐冠华院士曾在国家遥感中心成立15周年纪念会上提到,空间信息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产业化和实用化方面还有相当距离,而物联网概念的诞生及其在各领域的发展恰为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因此,清醒地认识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系统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集成结合对于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物联网研究报告[R].北京,2009.

[2] 宁津生,王正涛.测绘学科发展综述[J].测绘科学,2006,31(1):9-15.

[3] 李清泉.关于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J].地理信息世界, 2004,2(4):5-8.

[4] GATES B, MYHRVOLD N, RINEARSON P. 未来之路 [M]. 辜正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5]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IT.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 Tunis, Tunisia:ITU telecom World, 2005.

[6] 徐光祐,陶霖密,张大鹏,等.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对偶关系[J].科学通报,2006,51(5):610-616.

[7] 史照良,龚越新,曹敏,等.测绘技术在物联网时代的应用[J].现代测绘,2010,33(3):3-5.

[8] 刘耀林.从空间分析到空间决策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11):1050- 1055.

[9] 刘耀林.新地理信息时代空间分析技术展望[J].地理信息世界,2011(4):21-24.

[10] 李清泉,李必军.物联网应用在GIS中需要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地理信息世界,2010(5):7-11.

第9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混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77-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中得到深化,以构建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的桥梁为基础形成的混合课堂教学,正在成为当前中学甚至更高层教学改革的趋势,搭建更合理更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混合课堂的模式,在不断信息化的社会得到充分肯定,因此研究其实施现状与改进策略对当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混合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初中物理教学也要不断顺应信息技术发展形势,在教学上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在建立最优化的物理教学模式下,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成效,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学生的的信息技术能力。本文就如何构建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混合课堂进行了深层次分析探讨,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一、消除差异,尊重并加强基础平台的构建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搭建首先需要消除两个学科教学之间的显著差异,将差异之间有机结合,通过一定的方式达到深层融合,该过程是指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性教学模式融入到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通过信息技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其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在授课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以教材为客体,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辅助设备媒体等各个教学教学环节上,经过有机组合达到相互融合,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整体优化,在消除差异的同时以高效的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标。实现的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尊重与切合,加强了信息技术在构建基础教学平台中的作用。

例如,在讲“声现象”的那一章中,教师根据通过多媒体演示声波的产生原理,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学生可以尝试制作有关声音形成及其传播的过程,通过这样可以将信息技术很自然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使两者得到有机结合并加强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平台的构建。学生可能不能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通过授课教师的引导,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完成这些应用的推广。

二、深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以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不管是在哪一个环节,自主学习始终是教学之本,各个教学环节的开展需要将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搭建建立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中。有调查表明,课堂学习学生现有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相对较差,对教学内容及其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大分歧,教学环节之间没有有效的连贯性,不能将信息技术有效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学生的习惯性和理智性的在结合创造能力,所以授课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相似之处,再结合学生课堂的表现,将这种对信息技术的处理与应用能力深入体现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光现象”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处理过的教案,以动画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关于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及其利用这些现象在生活的体现,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的形式,向学生讲述这些现象定理。通过学校制作或者购进的网络平台,让学生体会网络也是教学的好方式。例如设置网络物理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库等形式,让学生通过网络信息学到可本省同样的知识,并且又比课程教学更高层次的内容。

三、优化实施条件,逐步增强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混合课堂的构建,不知识教学模式的改变,相应的更是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又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只有把握了信息技术的更新才能将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形势下逐步优化教学实施条件,逐步增强新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增强自身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有利于混合课堂本身的顺利实施。让学生在更新的教学设施下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学科教学平台的构建。

例如,“光学实验”的教学,教师可依据信息技术环境创造探究式物理实验模式,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教学中物理实验的有效开展,设备的选择至关重要,应该购进最先进的但又最使用的实验仪器,通过一定的技术过程实现实验过程的高信息技术含量。让学生在体验高科技的实验过程中,体会物理实验的原理与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重视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增强实践能力

明确不同信息资源的利用与教育功能,逐步提升信息技术资源建设与教学建设的质量,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施条件,使教师专注于教学工作并将教学工作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依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课程性质改革并选择适合共有平台构建的课堂类型,充分发挥混合课堂的优势,最终实现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与管理,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建立在合理的教学目的之上。 有助于学生的转变学习方式方法的观念。

例如,在授课“物体的惯性”一课时,教师在提供些许教学器械的同时,通过技术演示向学生展示信息技术在物理现象中的体现,并通过学生不断地实际动手操作,增强对技术院里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

信息技术与学科混合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不仅在教学成果上,还有课堂教学效率上都得到了最广泛的好评。逐步完善和加强初中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的混合教学,以信息带动我国教育的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从而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同时,实现在信息技术前提下构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给学生以形象的教学模式展示,给社会一个良好的教学发展态势,逐步增强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