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

如何强化创新意识精选(九篇)

如何强化创新意识

第1篇: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创新教育

创造就是应用创新思维,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最后组合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普通高中生更是如此。高中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此,笔者就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利用化学的发展、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料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地、深刻地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利用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第二、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第三、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阅读的能力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法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果沿用“应试教育”的做法,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体,是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只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的参与。而且在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中,主动的去观察、比较、思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至关重要。为此,在刚开始的化学教学中,首先,要坚持低起点、激发兴趣、结合实例、附例题的方式展开化学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大大提高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甲烷的过程中,穿插烷烃甲烷沼气在农村地区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普通化学纤维简单区分等知识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知识面的扩展,并注重广泛收集化学学科的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然后郑重推出。

三、设置课堂问题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高中化学教师要保证学生充分掌握化学知识以备战高考无可厚非,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引入,教师主动营造一种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学习状态。在这种环境下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迎合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气氛下,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让他们不断深入到问题本质,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进行“钠和钠的化合物”教学中,通过引用典型例题的方式对比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结合试验验证彼此的观点,在实践中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比如,学习原电池时。教师可以把常见的金属锈蚀防护作为问题切入点:①钢轨、金属徽章、刀片、脚手架、钢架如何进行防锈。②学校的硬件设施防腐情况怎么样?如何对这些设施进行有效保护?这些问题贴近实际,靠近日常生活,巩固了基础知识,也可以藉此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理论而没有实际的事实作为保障是不够的。化学教学中往往伴随着很多的实验。因为化学反应一般都伴随着颜色、气味、质量等现象和变化,所以更能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因此,要充分利用这点优势,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来验证学到的自然规律,对探索化学知识有更深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做示范,边做边讲解,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然后设置一些类似的实验,让学生自己操作,体会其中神奇的变化和乐趣,并且能将原理牢牢记在脑中。

五、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灵活的思维方式,化学作为实验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介绍结果。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掌握科学的方法。另外,教师应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适当调整教材体系结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进行改进,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六、总结

正如上文所述,创新意味着进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还有许多方面。只有教师本身在教学上有创新意识,才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型优秀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这需要教师充分地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积极地融入到教学中,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地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案,将生活融人到学习中,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的创新思维之花能开得更绚烂。

参考文献

[1]丘传敏.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8).

第2篇: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

教师创新性教学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 化学教学 创新 实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同样也是城郊薄弱学校改善教学方法的指明灯。长期以来,城郊薄弱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少、生源差、教育投入不多等问题。如何根据这些突出问题研究相应对策,如何创新化学教学方法,从而推进城郊薄弱学校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全体化学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新型老师,是学生成长之路的领头人

在教学中教师具有主导作用,教师自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创设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学习气氛,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具有激发学生创造渴望的艺术,这对创新教育的实施,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学技能的提高,使自己具有进行创新教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才能给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保证。

二、培养明确目标,激发兴趣

创新意识是驱动个体进行创造的心理动机,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会进行发明创造,人们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指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才能,释放出创新的激情和动力,因此,要把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首先,教师要通过化学实验、化学故事、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教材特点、课外活动激发起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增强化学课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根据所授课程设疑,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投影,挂图、模型等,创设课堂情景,力争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使学生养成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教学方法力求新颖别致,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利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制造悬念等,通过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如: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通过“液体变色”、“魔棒点灯”、“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等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作的鸟笼”等插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化学科学的伟大,进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 精讲多练,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改善教学方法的必要途径之一。教师一定要很好地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全面发展。当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在课堂上, 我总会抽出几分钟的时间, 提问上节课学习过的知识。这样做, 一方面提醒学生自己学习过的内容一定要及时总结复习, 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提问, 强化、巩固知识, 查遗补漏。在教学过程中, 我还经常应用问题串的形式, 串起整个课堂教学。这样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关注度, 时刻让大部分学生沉浸在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中, 集中精神, 认真听讲。

四、改变实验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首先,在实验教学中,利用书本原有经验,经常设置问题情景,可以诱导学生勤于思考,激发学生勤于探索;或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创造探索机会。其次,应将书本上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教材中的实验,多数为验证性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够的,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把一些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实验加以改进,把它变为探索性实验。这样,可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第三、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培养创新能力。设计实验来身就含有创造性因素,因为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头脑中必须运用与这个问题有关的旧知识,并考虑使用哪些仪器,如何装配?选用哪些药品,如何操作?会出现哪些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等,也就是在头脑中必须进行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特别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准确地预见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因此,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就特别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对于实验习题或课本中的某些问题,也可让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第四、师生共同改进演示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中的有些实验,或现象不明显,或费时过长,或会污染环境,或缺少仪器或药品等,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就有改进的必要和可能,教师要启发学生如何改进,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来克服实验的不足。若持之以恒,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所获的,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加强对实验教学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使学生掌握创新的手段。第五、鼓励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家庭小实验中,没有现成的仪器和药品,这就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代用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这必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五、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化学素养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当将化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可担起一个“育人者”的使命。教师们可以多讲讲化学史,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食品健康意识。看看我们身边的酸雨、沙尘暴以及三聚氰胺,苏丹红这样的事例,处处都是化学知识啊!

参考文献:

[1]李霞. 关于对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 理科考试研究,2012,24:80.

[2]刘光明. 如何提高乡村初中化学课堂效率[J]. 才智,2012,12:62.

第3篇: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 高中化学 教学

21世纪的教育工作不再只是照本宣科、传授知识,而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为工作重点。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培养未来的创造型人才,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竞选演讲,让能者上。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能够起到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材料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思维源于发问,我们要想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在以往,提出问题的往往是教师,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总是教给学生各种各样解题的方法、答题的技巧,然而却很少有教师去教学生怎样去提问。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这种质疑的能力甚至比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更加重要。因为学生只有首先发现问题,才能够去解决问题,而一旦学生发现了一些之前没人发现的问题,再通过一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创新活动。历史上有很多的化学家往往就是通过大胆质疑,才取得骄人的成绩。例如,我在做化学演示实验的时候往往就要求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过程,然后在实验结束以后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提问的习惯,并且提问的质量也会不断提升,这样,有了问题作为导向,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具有目标性和开放性,而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强化实验,在实践中发展思维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借助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实验又可以给学生提供新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新的发现,进一步促进思维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思维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除了重视用实验来展示化学现象、验证化学原理、探索客观规律外,更要注重如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拓展思维空间,在教学中,可以将“补充协同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将家庭小实验延伸到课堂实验,将实验习题改编为课堂探索实验。如在学习“苯酚”一节时,教师要求学生用实验探究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当溶度高于65℃时,则能:①与水混溶;②苯酚显酸性;③苯酚的酸性弱于碳酸。学生先讨论实验设计,再分级进行操作,最后进行实验汇报。

通过实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要求教师深钻教材,不断开发实验资源,敢于打破常规,对学生放心放手,但同时应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做好课堂上的应急准备。

四、联系生活实际,展现科技创新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创新情境。使科学理论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所亲身经历的事情,一幅熟悉的面孔、一个动人的事件、一场美丽的景象,这些都能激发学生们进行化学跟现实生活中的联想,让他们了解化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化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促使他们感受自然改造和科学创新的冲动,最终实现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创新的载体就是科技,科技的开展将影响着创新意识的根植。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生活中的事情,设法为学生开展一些科技活动。比如:在化学课后,可为学生们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让他们结合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补充课外的一些知识,而进行一些富有趣味性并且具有意义的实验;同时引导他们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同时也让他们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精神,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金中,张传爱.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J].沙棘(教育纵横),2010(10).

第4篇: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

摘 要 中石化河南油田第二采油厂是河南油田稠油主要生产单位。进入新时期新阶段,第二采油厂提出了67万吨以上持续稳产的奋斗目标,这给工会工作提出了何等重要的课题,作为工会组织又应该如何适应形势,抢抓机遇,科学制定措施。本文以中石化河南油田第二采油厂为例,浅议新时期油田工会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关键词 油田 工会 挑战 对策

中石化河南油田第二采油厂是河南油田稠油主要生产单位。进入新时期新阶段,第二采油厂提出了67万吨以上持续稳产的奋斗目标,这给工会工作提出了何等重要的课题,作为工会组织又应该如何适应形势,抢抓机遇,科学制定措施。

一、新时期工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新时期新阶段,第二采油厂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给工会工作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油田进入“双高”开采阶段,面对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增大的形势,如何提振职工的信心和勇气,动员和凝聚职工群众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是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经过28多年的高速高效开发,油田进入了特高含水期。如何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正确认识油田的发展潜力和优势,消除担忧,增强勇气;如何用油田精神激励职工群众,鼓舞斗志,坚定信心。

2.油田的扁平化管理引发职工思想异常活跃,如何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引导广大职工适应改革,维护大局,有力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是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挑战。2014年,第二采油厂实施扁平化管理,职工内心难免有改革后收入是否会减少,送温暖工程是否会弱化,目前岗位是否会受到冲击等思想波动。

3.油田少数职工出现了价值取向偏离、艰苦奋斗意识淡化等不良倾向,如何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利用现有文化阵地,创新有效载体,凝聚职工队伍是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该厂在职职工达2千多人,隶属于10多个基层单位,分布于100多平方公里的油区,从事的岗位有采油、集输、注汽、科研设计,还有党群、护厂保卫等。这些特点决定了职工的利益需求多样,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认识难以统一。与此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对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如何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各级工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4.伴随高科技新会战号角的吹响,随着油田开发的逐步深入,对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需求更加突出,如何培养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是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5.面对油田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解决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是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职工民主参与意识,畅通民主谏言献策渠道,强化民主监督实效,建立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成为各级工会组织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

二、新时期工会组织应对挑战的主要举措

面对新时期新挑战,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应更好的认真学习贯彻工会十五大精神和《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维护职责,深化民主管理,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在高科技新会战中建功立业。

1.构筑教育平台,以形势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第二采油厂20多年的开发建设历程,凝聚着几代创业者的智慧和汗水,形成了“二厂精神”“稠油精神”等优良传统。工会组织要通过对职工进行大庆传统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有效的约束机制,确保职工群众的核心价值观化为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行动。

2.构筑建功平台,以劳动竞赛推动企业发展。按照“高科技新会战”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的要求,以“提高原油产量、挖掘增效潜力、控制成本消耗、提升管理水平”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充分调动职工为企业创新创效的积极性。

3.构筑维护平台,以双维双赢促进和谐稳定。坚持“突出双维职责,实现人企双赢”的工作理念,始终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作为民主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调动广大员工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5篇: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

同志们:

一、20*年度全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情况

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各县(市、区)人才办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广大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开拓创新,立足本职,发挥特长,在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领先作用。共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2人次,市级成果160多人次;在市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60多篇,其中部级146篇、省级102篇、市级112篇;全年出版专著35部;取得专利28项。二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发挥了智囊、咨询作用。仅通过《专家论坛》渠道,就有30多名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30余条各方面的经验和建议。三是在促进产业化中发挥了带头作用。滑县华康实业董事长、大豆纤维发明人李官奇和安化集团张金阳、安钢集团张清学、张怀宾、鑫盛机床吕安相、市农科所崔俊明、滑县华丰种业公司赵秀珍等都是注重自主创新并积极促进产业化的我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中的典型。四是在培养专业技术领域后备人才方面发挥了传帮带作用。一年来,共帮带各行业专业技术后备人员645人,帮带成效显著,为我市各行业保持发展潜力做出了很大贡献。五是在为广大群众和生产实践服务方面发挥了科技服务作用。以农业类专业技术人才为例,20*年全年推广良种面积达106万亩;为群众增加收入12730万元;培训农民161700人次;现场指导传授技术130次;共发放农业类科技资料276100份。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市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些同志满足于已有的一些成果,对专业技术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认识不足,研究不够,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少数专业技术人才创新精神还不够强,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的意识不够强;有些同志只顾自身发展,在发现新人,培养后备人才方面的意识还不强;在一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身上还存在组织纪律性不强,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整体素质提高的问题等。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把握正确方向,充分发挥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战略部署的第一年,全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精神,顺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拿出新举措,创造新业绩,充分发挥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一强五前”目标中的作用。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做到统筹兼顾,努力做到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科技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在工作重心上,要紧紧围绕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在如何以创新的理念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增强我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激活内力,引进外力,切实增强经济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如何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壮大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繁荣第三产业,加快推进“三大转变”;如何解决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低,就业难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和深层次问题方面积极探索。三是在形式方法要注重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带动全民创新意识的提高,为我市创建部级创新城市打下坚实基础。三、注重整体形象,努力把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塑造成为“政治坚定、专业精熟、务实创新、勇于奉献”的典范。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在专业技术方面优秀,同时还要注意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良好形象。具体讲要加强四方面的自身建设:一是加强思想建设。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科学意识等四种意识。二是加强能力建设。要不断增强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传道授业的能力。三是加强作风建设。要树立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精神;要有埋头苦干的品质;要有开拓创新的魄力;要有精诚合作团结互助的团队作风。四是加强道德素质建设。要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培养,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高尚情操,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境界,真正展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

第6篇: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在要求具有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同时,更加强调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对社会、对事业的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丰富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阔的视野;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坚强的意志力,接受挑战和应变能力,学会适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华中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全国50所素质教育试点院校,侧重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方法已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本文就高等工科院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谈些看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的意义对国家民族如此,对高等教育亦如此。有史以来,无论是科学进展、技术发展、经营管理、军事战略和战术等无不依赖于技术创新。尤其现代的社会,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乃至企业的兴衰,无不取决于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及其创造性的开拓和应用。社会的进步,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无疑是社会成员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结果。我国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知识传授、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步骤。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不能停留在技能训练中低层次上,应该向高层次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上发展。智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经常性、稳定性等特点,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开发智能和创造力的核心,因此,教育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论,学会思考,是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在过去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薄弱环节。原因是多方面的,加上我们对全面发展的曲解,把全面发展等同于平均发展,用“一刀切”的模式培养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第二,培养创新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展开,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的优势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主导。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脱颖而出。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生命线。大学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如何实现知识的创新以及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存在“两强两弱”特点。所谓“强”,即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也比较强;所谓“两弱”,就是存在着忽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现象。目前我国大学中单一的思维模式训练,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创造力的主要原因,表现是只重视包括演绎、归纳和推理等形式的聚合性思维的培养,忽视了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在创新活动中,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对主体个性的忽视也是造成创新障碍的重要因素。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要培养创造思维,就要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个性特征,这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等等人格品质。

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能力是对劳动者的根本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创新教育薄弱,人才的创新意识差,创造力不够。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的知识基础。特征是技术上狭窄(专业口径过窄)和狭于技术,缺乏经济管理知识,缺乏人文修养;二是创新思维训练不足。对于理论教学,老师习惯于满堂灌,不采用启发式教学,不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实践教学中,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从工程设计训练来看,常常把设计理解为翻手册套公式,画工程图,而不是把设计理解成人类创造未来的主动思维和创造行为;三是评价制度陈旧。主要源于封建社会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建立新的评价制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竞争意识

“获得工程师的基础训练”是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工程意识是各类工程师的重要素质之一,过去多有忽视,现在迫切需要加强。

所谓工程意识,是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国情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及审美意识的总称。工程意识源于工程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就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他们初步接受工程意识的熏陶,运用工程意识的思想和方法处理工程决策、工程实施和工程技术问题。有些院校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环境影响法、参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值得总结推广和充实。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管理还要逐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是新形势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工程教育合作和参与的途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工程教育不只是高等学校的事,必须有工业和社会的参与,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和工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通过在方针、政策法规、层次结构和质量评估等方面,发挥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院校内部,“合作和参与”的途径在于提倡多学科、跨学科协同,打破院系界限,改变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互相隔裂的局面。转换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提倡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精神,努力养成未来工程师的自学能力,善于互相学习,善于协同,鼓励奉献、创新精神。许多中外杰出工程师在科技史和艺术史上是无名英雄。但他们的创新业绩和奉献精神是不可磨灭的。要让学生学习前辈工程师创造未来世界的精神,理解工业创新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担负起振兴中国经济和发展工程技术的光荣责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至关重要。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道理,一个好教师,就有一群好学生。需要唤醒教师的灵魂意识,重塑教师的专业形象。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其次着重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

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给学生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这就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底蕴和素养。中外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之所以独具慧眼,作出重大的科学发明与创造,与他们博学多才,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兴趣是分不开的。青年教师,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也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素养,才可能产生独到的科学思想与方法,才能在教学、科研中获得新的启迪,加快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社会科学教师也应具备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一种理想教育模式,要使它落实到学校,体现在学生身上,离不开教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管理,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健全人格、综合素质、技术素质与探究意识有效提高。

第7篇: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在要求具有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同时,更加强调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对社会、对事业的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丰富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阔的视野;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坚强的意志力,接受挑战和应变能力,学会适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华中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全国50所素质教育试点院校,侧重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方法已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本文就高等工科院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谈些看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的意义对国家民族如此,对高等教育亦如此。有史以来,无论是科学进展、技术发展、经营管理、军事战略和战术等无不依赖于技术创新。尤其现代的社会,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乃至企业的兴衰,无不取决于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及其创造性的开拓和应用。社会的进步,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无疑是社会成员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结果。我国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知识传授、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步骤。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不能停留在技能训练中低层次上,应该向高层次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上发展。智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经常性、稳定性等特点,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开发智能和创造力的核心,因此,教育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论,学会思考,是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在过去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薄弱环节。原因是多方面的,加上我们对全面发展的曲解,把全面发展等同于平均发展,用“一刀切”的模式培养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第二,培养创新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展开,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的优势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主导。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脱颖而出。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生命线。大学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如何实现知识的创新以及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存在“两强两弱”特点。所谓“强”,即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也比较强;所谓“两弱”,就是存在着忽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现象。目前我国大学中单一的思维模式训练,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创造力的主要原因,表现是只重视包括演绎、归纳和推理等形式的聚合性思维的培养,忽视了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在创新活动中,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对主体个性的忽视也是造成创新障碍的重要因素。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要培养创造思维,就要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个性特征,这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等等人格品质。

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能力是对劳动者的根本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创新教育薄弱,人才的创新意识差,创造力不够。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的知识基础。特征是技术上狭窄(专业口径过窄)和狭于技术,缺乏经济管理知识,缺乏人文修养;二是创新思维训练不足。对于理论教学,老师习惯于满堂灌,不采用启发式教学,不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实践教学中,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从工程设计训练来看,常常把设计理解为翻手册套公式,画工程图,而不是把设计理解成人类创造未来的主动思维和创造行为;三是评价制度陈旧。主要源于封建社会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建立新的评价制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竞争意识

“获得工程师的基础训练”是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工程意识是各类工程师的重要素质之一,过去多有忽视,现在迫切需要加强。

所谓工程意识,是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国情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及审美意识的总称。工程意识源于工程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就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他们初步接受工程意识的熏陶,运用工程意识的思想和方法处理工程决策、工程实施和工程技术问题。有些院校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环境影响法、参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值得总结推广和充实。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管理还要逐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是新形势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工程教育合作和参与的途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工程教育不只是高等学校的事,必须有工业和社会的参与,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和工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通过在方针、政策法规、层次结构和质量评估等方面,发挥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院校内部,“合作和参与”的途径在于提倡多学科、跨学科协同,打破院系界限,改变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互相隔裂的局面。转换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提倡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精神,努力养成未来工程师的自学能力,善于互相学习,善于协同,鼓励奉献、创新精神。许多中外杰出工程师在科技史和艺术史上是无名英雄。但他们的创新业绩和奉献精神是不可磨灭的。要让学生学习前辈工程师创造未来世界的精神,理解工业创新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担负起振兴中国经济和发展工程技术的光荣责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至关重要。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道理,一个好教师,就有一群好学生。需要唤醒教师的灵魂意识,重塑教师的专业形象。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其次着重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

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给学生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这就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底蕴和素养。中外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之所以独具慧眼,作出重大的科学发明与创造,与他们博学多才,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兴趣是分不开的。青年教师,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也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素养,才可能产生独到的科学思想与方法,才能在教学、科研中获得新的启迪,加快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社会科学教师也应具备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一种理想教育模式,要使它落实到学校,体现在学生身上,离不开教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管理,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健全人格、综合素质、技术素质与探究意识有效提高。

第8篇: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不容侵犯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才充分表现职业的时代。所谓人才职业就是人才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人才不是被动地适应企业或工作的要求。企业要尊重人才的选择权和工作的自,并站在人才内在需求的角度,为人才提供人力资源的产品与服务,并因此赢得人才的满意与忠诚。人才不是简单地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性收入,而是要与资本所有者共享价值创造成果。如今,知识型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世纪,人才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者与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三角:知识型员工、知识工作设计、知识工作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其一,授权赋能与人才风险管理。一方面要授给员工一定的工作自,另一方面又要防范授权时所带来的风险。一个人才可能带给企业巨大的价值,也可能会导致整个企业的衰败。人才的风险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其二,企业价值要与员工成就意愿相协调。知识型员工具有很强的成就欲望与专业兴趣,如何确保员工的成就欲望、专业兴趣与企业的所需目标一致是一个新问题。如研发人员要面向市场把注意力集中在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上,而不仅仅是获得业界支持与评价。

其三,工作模式改变,如虚拟工作团队。知识型工作往往是团队与项目合作,其工作模式是跨专业、跨职能、跨部门的,有时并不在固定的工作场所,而是通过信息、网络组成虚拟工作团队或项目团队,这种工作模式与工业文明时期严格的等级秩序、细密的分工条件下的工作不一样。如何进行知识型工作的设计,也是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

企业与员工出现了新的关系模式。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需要靠新的规则来确定,这种新的游戏规则就是劳动契约与心理契约。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作为调节员工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纽带。一方面要依据市场法则确定员工与企业双方的权力义务关系、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与员工一道建立共同愿景,在共同愿景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实现员工的自我发展与管理。企业要关注员工对组织的心理期望与组织对员工的心理期望之间达成“默契”,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信任与承诺关系,要使员工实现自主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由组织的全球化所决定的。组织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全球化。一方面,员工与经理人才的全球观念面临系统整合与管理。首先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使得我们的经理人才和员工具有全球化的概念。其次是人才流动国际化、无国界。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全球的视野来选拔人才,看待人才的流动,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们所面对的就是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以及无国界。另一方面,人才市场竞争也已经走向国际化。国际化的人才交流市场与人才交流将出现,并成为一种主要形式。人才的价值(价格)就不仅仅是在一个区域市场内体现,而更多的是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来看待人才价值。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重要内容。人才网成为重要的人才市场形式。人才网要真正实现它的价值,就要最终走出“跑马圈地和卖地”的方式,真正通过利用网络优势来加速人才的交流与流动,并为客户提供人力资源的信息增值服务。

以信息网络为工具的虚拟工作形式呈不断增长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留住人才策略由筑坝防止人才跳槽流动转向整修渠道,即企业内部要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对流水进行管理,控制河水的流量与流速。而且,人力资源部门要强化对流动人员的离职调查,除与个人面谈外,还要对其所在的群体和组织进行调查,找出流动原因以及所反映的组织运行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高校:冲击传统在所难免

在当前情况下,高校必须冲破传统的教育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要加大投入培养创新型知识经济人才。知识经济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根本因素在于是否拥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知识经济人才。目前高校还处于人才批量生产阶段,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至关重要。高校要加大投入培养创业型知识经济人才。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职业的意识越来越强,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创业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成就个人事业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校毕业生创业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外,很重要的在于是否具备一些必要的创业素质,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创业勇气和毅力,方法层面的创业战略和实践,资源层面的创业条件和环境等等,高校有必要为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而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然就是人力资源的全球化。因此,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这其中包括外语的学习和应用、国际经济规则的学习和掌握、全球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基于国际背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应用等等。

第9篇: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由无数个有创新能力的个体组成的。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多半是在学生时代形成的。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国内全面顺利实施,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新课标的要求。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属于自然科学,是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有很强的创新性。初中化学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采用灵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改变一切由教师讲授或演示实验、解释实验现象的传统方法,而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结论的“发现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思考、看书、讨论、实验、理论分析等环节,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灵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提出问题,做出适当的引导外,主要是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如实验条件、讨论气氛、提供资料等),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经验。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并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如,在讲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在同一个烧杯中燃烧谁先熄灭时,教师不直接演示并告诉学生哪支先熄灭,更不向学生解释原因,而是先让学生从中找出问题,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自己挑选合适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步骤,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发生现象的原因、去查资料、去讨论、去探索,最后由学生告诉教师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出的结论。结果表明: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对化学更有兴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激发好奇心理,增强创新意识

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思维敏捷、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并善于独立思考,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而好奇心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作铁的生锈实验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并分析铁生锈的因素。有很多学生回答水是铁生锈的因素。教师针对学生不全面的答案暂时不做讨论,先让学生作对比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完全浸没在水中的铁钉反而没有生锈,然后教师再启发学生回答铁在什么情况下易生锈。学生根据自己实验前的思考和实验现象的分析很容易得出在与水和空气都接触时易生锈的正确答案。教师再继续引导学生联想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铁最容易生锈,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如何避免和进行防护?此次试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还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能将所学的知识成功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学生从学习和应用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是创新之本,古今中外各大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物质,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要动手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