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信工程职业发展规划范文

通信工程职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通信工程职业发展规划

第1篇:通信工程职业发展规划范文

1.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狭窄、技术技能通道依然模糊

供电企业当前未系统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未科学设计、员工任职资格标准未明确。对于绝大多数处于职业发展低端的普通员工而言,不知通过何种途径、何时、何种方式才能达到技术技能专家水平,认为技术技能专家“可望而不可及”,职业发展方向模糊。

2.存在“一腿长,两腿短”的职业发展通道

供电企业员工一般分为三大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技能岗位。管理岗位通常是经过职务的升迁实现纵向发展,形成管理通道;专业技术岗位和技能类岗位通过在国家职称系列中级别的提高实现发展,分别形成专业技术、技能通道。但是,无论从个人价值、待遇,发展空间等哪方面来看,技术、技能通道都无法和管理通道相比,都不及管理岗位,跟管理人员的薪酬及待遇都相差太远,而且提升的空间小,职位的迁升也就成了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员工均挤破头往管理通道走,形成“一腿长,两腿短”的现象。

3.通道划分过于粗放,缺乏可操作性

供电企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目前只是通过简单的职类划分,形成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三大通道,但这种划分这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现实意义不大。

4.管理机制不配套,不能形成整体效应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相关配套管理机制未跟进,员工获取学历、技术、技能水平提升、积极参与培训课程等,只有少量津贴,很难真正起到激励作用,管理机制的缺位,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学历考取、技术技能提升积极性难以调动,不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针对供电企业在职业生涯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应研究设计符合企业特点的多元化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配套的管理机制等,为员工明确自身定位及职业发展目标提供基础,为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提供平台。

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基本原则和步骤

综上所述针对上述问题,为研究解决供电企业在员工职业发展70人力资源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年2月下中遇到的问题,应在坚持总体性、系统性、差异性、发展性、责任明确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设计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辅助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配套的管理政策,改进供电企业的员工队伍建设,优化整合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达到管理效率和人员效率的有效提升目标。

1.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基本原则

科学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应坚持总体性、系统性、差异性、发展性、责任明确等基本原则。总体性原则:针对供电企业全口径员工开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与全体员工的共同发展。系统性原则: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通道的设计和管理要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支撑,同时也需要其他环节的配套支持,从而达到相互促进,整体提升的效果。差异性原则: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长的员工设立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选择;对通道内不同层级明确相应的任职资格标准,体现各层级标准的差异性,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发展性原则:根据供电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员工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动态管理员工职业生涯。责任明确原则:明确员工个人、上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保障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稳步推进。

2.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基本步骤

(1)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完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岗位发展地图、岗位胜任力模型、岗位任职资格标准等一系列职业生涯管理工具。①疏通员工发展通道,拓宽员工发展空间根据供电企业各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设立不同的职系,使从事不同岗位工作的员工均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途径。在充分考虑管理层次对权力流、资源流、信息流影响的基础上,明确各职系内不同的职级和职档。②绘制岗位发展地图,明确职业成长路径畅通供电企业各类职业发展通道,绘制各部门的岗位发展地图,为员工树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明确个人职业成长路径提供指引,实现全体员工“努力有目标、施展有平台、成长有通道”。③完善职业发展标准,指导员工自主提升在系统考虑现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存量情况、执行企业战略所需人力资源的技术、技能结构、人员组合等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层级、各专业线岗位胜任能力标准,进一步完善各通道各岗位层级任职资格标准,使职位晋升、岗位转换有最基本的准入线,为员工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开发策略、培训计划提供指引。④建立职业发展档案,清晰员工培养路线建立包含员工职业发展具体规划(包含晋升记录、考核结果记录等)和员工能力开发需求(包含培训记录、技能获取记录、技术职称考取记录等)的职业发展档案,并定时更新,作为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管理的依据。

(2)辅助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职业生涯管理人员、宣贯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在此基础上,按“职业测评目标设定能力审查职业策略”四个步骤操作员工职业生涯规划。①实施员工职业测评,挖掘员工个性潜能企业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员工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客观、准确测评,使员工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员工个人通过努力做好现任工作职责、与其他岗位员工交流、尝试新的工作内容等了解自己的职业爱好;通过听取别人对自身工作成果的反馈信息、真实的自我评估等了解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岗位;通过询问HR部门、多听、多看等了解职位空缺信息。②设定员工职业目标,锁定员工发展方向员工及其上级领导在分析探讨其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的基础上,确定其短期与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记录于个人职业发展档案,形成具体的、富有挑战的、可以实现的,并且与员工的期望职位、应用技能水平、工作设定、技能获得等其他方面紧密联系的各项具体规划。③审查能力匹配程度,发现员工能力差距在定位当前职业生涯位置等的基础上,评估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当前所处环境以及可获取资源的匹配度,分析员工自身规划与企业潜在晋升机会、横向流动等规划的符合度,发现员工能力差距,明确能力开发方向,以针对性制定能力开发策略。④开发员工职业策略,强化员工成长保障员工及其主管人员就其如何达成自己的短期与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如参加培训课程和研讨会、获取更高职称、获取更高技能等级、获得更多的评价、获得新的工作经验等)进行专门讨论,并制定能够促使职业目标达成的具体行动计划。采取培训、绩效管理、工作实践、开发性人际关系建立等活动,帮助员工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通过丰富化的培训内容、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针对性地提升不同人员的职业技能;通过绩效反馈,让员工理解当前绩效与目标绩效之间的差异,针对性地制定绩效改善的行动计划;通过工作丰富化、工作轮换、工作调动、晋升等,让员工获取新的职业技能、以新的方式运用其技能、获取新的工作经验等;通过配备职业导师等,建立开发性人际关系,互动式地帮助员工开发个人能力。

(3)完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完善职业生涯管理相关的信息披露、竞聘管理、标杆管理、后备人才培养、培训管理、绩效薪酬管理等一系列配套工作的制度和流程,培育有利于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职业规划文化。①打通信息披露渠道,强化信息沟通对称建立信息披露渠道,及时向员工传达企业发展战略、组织人力资源战略、未来人才需求预测、内部劳动力市场信息、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政策、流程及职业发展通道、岗位发展地图等信息,给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引。②开放岗位内部竞聘,增加员工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充分体现事业留人的主题。企业在导入生涯管理的同时,除了与员工建立良性、互动的沟通渠道外,还要求企业内各级管理部门积极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员工实现职业发展提供舞台。但要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拔苗助长等调配手段,侧重创造公平竞争的竞聘平台,鼓励职工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③确立职业生涯标杆,探索最佳发展路径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标杆,分析标杆的职业链条走向,向员工形象展示最优职业发展路径,通过榜样力量,引导员工向标杆学习,激励员工超越标杆,实现迅速成长。④启动职业加速工程,加快人力资本储备开展关键岗位接班人计划或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业务发展计划预测未来人才需求,利用定性(如观察)和定量(如绩效结果)分析方法预测人员流动情况及潜在接班人情况等,设计并执行关键岗位继任计划和人员保留计划。⑤优化员工培训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搭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菜单式课程库体系,提供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岗位主修课等多种课程选择,便于员工根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针对性地选择培训课程。搭建分类分层分专业的个性化培训资源体系,提供在职培训、内外部培训课程、海外委派、岗位轮换、职业导师制、学历教育、国内外专业技术研讨会、继任者/接班人计划、异地安置等多种培训方式,为员工提供多种培训机会。制定员工个性化培训需求分析机制,根据员工职业发展需求制定企业年度培训计划,针对性地提高员工职业能力。制定针对不同目标群体的培训方案,对高层管理者、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等,分别提供不同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培训的投资回报率。建立员工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将职业能力发展和个性化培训计划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综合评估结果与员工绩效改进、薪酬调整、职位变动等有机结合,并定期跟踪和管理员工职业发展状况,及时反馈员工职业能力提升状况,实现员工学习与发展全过程管理。⑥对接绩效薪酬管理,推动企业全面激励构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配套的绩效薪酬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考核和选拔相结合、业绩和待遇相结合的绩效薪酬管理机制,将职业能力发展和个性化培训计划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综合评估结果纳入员工绩效评价体系,促进员工绩效改进;将绩效评估结果与员工晋升、员工薪酬福利紧密结合,让员工感受到随着操作技能或专业技术资格水平等的提高职业发展等级、薪酬都能得以匹配,增加持续激励力度,提升员工积极性。⑦培育职业规划文化,营造全员成长环境改变旧有的人才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关注员工发展的文化。在理念上,重视员工,将员工当成企业的财富;在行为上,尊重员工,与员工平等沟通;在机制上,引导员工,倡导高绩效和正向激励,推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机制,构建健康的组织氛围,使员工快乐工作。

三、总结

第2篇:通信工程职业发展规划范文

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职业规划辅导的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进入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时间较晚,虽然得到了高职院校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之处。

(一)职业规划辅导的理论研究不足

和国外丰富的职业规划辅导理论(如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匹配理论等)相比,我国对职业规划方面进行的理论研究较少,导致各个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规划辅导方面直接采用国外的相关理论依据进行指导,对我国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针对性,往往效果欠佳。

(二)对职业规划辅导的重视不够

在高职院校里,往往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技能的学习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重视不够。实际上,当学生不能解决对当前的知识“为什么学”和“有什么用”两个问题的时候,则很难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重视职业规划辅导,就是支持理论与技能教学,也是培养企业合格人才的前提与保证。

(三)职业规划辅导队伍缺乏专业性

当前高校里从事职业规划辅导的教师往往是从其他专业抽调来的骨干,虽然对其专业知识非常熟悉,但缺乏职业辅导的专业知识,也没有进行相关的职业规划培训和认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方面,难以给出专业的指导意见,指导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建立专门的职业规划队伍,强调职业规划的专业性,是提高职业规划辅导效果的重要环节。

(四)职业规划缺乏评测标准

当前我国对职业规划的效果缺乏自主研发的评测工具,而采用国外的评测工具往往对我国学生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导致职业规划效果不理想。因此,建立健全具有我国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职业规划评测工具,对于提高职业规划辅导的效果,建立和完善我国自己的职业规划辅导队伍都有着非常好的实际意义。

职业规划辅导的几点建议

(一)分级规划,分阶段辅导

职业规划辅导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征、知识水平要求和各种职业偏好向具有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辅导内容。美国学者萨帕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五个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大体处在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个人将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能力和天资进行现实评价,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完成择业及初步就业。大学一年级:探索定向期,其阶段目标为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规划意识,确定主攻方向,培养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并同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各类测试,辅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大学二年级:提升期,其阶段目标为学习专业知识,明确发展方向,提升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在此期间,我们可以邀请高年级学生和发展较好的校友做交流,使大学生初步接触社会,形成一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我们也可以安排学生到实际的企业岗位上进行短期的工学交替,帮助其进一步认识企业工作流程,并根据企业需要准确定位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开发自己的综合能力。大学三年级:冲刺期,其阶段目标为实训实践实习,规划职业方向,充分掌握资讯,实现毕业目标。三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具备了相应的技能,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并结合当年行业发展趋势及就业情况帮助学生确定最终的择业目标。

(二)模拟实际工作环境

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实际工作的认识,往往存在跟风或追热门的倾向,而忽视了自己的真正兴趣爱好。而如果能够在学校期间即模拟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提前体会职业生涯,使学生能够在“工作”中认识工作,逐渐发现和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进而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针对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模拟一个通信工程公司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去体会通信工程公司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与职业需求,从而让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的调整和充实自己,为今后就业做好准备。

(三)跟踪职业规划效果

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职业规划的效果可能会有欠缺;同时,随着学生的成长和阅历的丰富,其对今后的职业兴趣也可能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效果进行长期跟踪,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只有通过跟踪,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各种反馈意见,才能建立起职业规划的闭环系统,使整个职业规划辅导得以达到最佳的辅导效果。

第3篇:通信工程职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 规划 员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考虑到员工的发展,并且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成长与自我实现相结合,进而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够上到一个新的台阶。这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与手段就是通过各种有效合理的措施来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一、注重对青年员工的成长引导

企业必须要注重对青年员工的成长引导,企业需要根据员工所制定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引,并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培养,这样就能够让青年员工少走弯路。对于那些适合搞技术的,就需要多为他们提供各种能够参与技术攻关的机会,让他们尽快地在技术上独当一面。而对于那些适合做管理的,则要不拘一格地培养和启用,多给他们一些压力,让他们能够尽快地成长。这是帮助青年员工进行规划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员工的兴趣、确定他们的能力倾向、价值观的选择以及行为取向等等。只有员工发现了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以后,职业规划才算是真正的开始。

二、重视青年员工的入厂教育与见习教育

从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来看,在青年员工刚进入企业时,进行1-2周的入厂教育能够起到十分良好的效果。通过入厂教育,能够让青年员工清晰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各方面内容。同时通过对企业的主要生产场所的参观以及对各种规章制度、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的学习掌握,能够让青年员工对企业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这样就能够让他们对自身在企业中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初步的方向。同时将上岗实习与入厂教育进行结合,那么效果将会更加显著。通过“1+1”形式的帮助和指导,能够让青年员工准确地认识企业的主要业务,然后青年员工就能够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确定出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

三、科学设计员工的职业生涯

首先,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来对人员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青年员工的整体发展规划,这样就能够使得人力资源能够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使得员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其次是员工需要根据整体发展规划,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学专业来设计出未来3-5年内的职业目标。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和基层的部门都必须要给予员工充分的指导,让他们能够在扬长避短的同时,让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达到一致。然后是根据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情况,企业和相关单位进行协商,商讨并确定员工的培养计划。最后是企业结合年度考核工作的开展,对相应的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考核不能够仅仅是从业绩上考核,还应该包括了“德、能、勤、学”这四方面。

四、帮助青年员工对职业环境进行分析

任何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组织环境条件和资源之上,而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环境的影响。工作中的变化会一直影响着我们,而且现代社会不同职业的工作计划变化很大。因此,职业环境的分析非常重要。企业需要负责指导青年员工思考自身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位置,制定出未来发展的计划,然后对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目前环境以及获得资源是否符合进行评估。还需要帮助员工了解掌握自身所潜在的升职机会、横向流动等规划是否与之相符合,以及企业对技能、知识所做出的评价信息。这类评价信息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来获得:由员工的上级主管提供对员工的评价信息,并与员工进行沟通;上级主管与员工进行专门的讨论,对员工的职业兴趣、优势以及可能参与的工作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在此环节中,员工要确定自己的需求中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的部分,企业就评价结果以及员工与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相匹配之处与员工进行沟通。

五、企业与员工共同制定行动规划

即制定实施策略与措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员工决定如何才能达成自己的短期与长期的职业生涯目标。这个环节主要可通过员工和上级主管、企业共同讨论、沟通的方式进行。青年员工本人来制定达成目标的具体步骤、时间表以及对自身的要求,企业负责提供员工在达成目标时所需要的相关资源,其中包括课程、工作经验以及关系等。行动规划的内容越细致越好,有助于生涯规划书真正对青年员工起到指导的作用,而非仅仅是形式、走过场。

总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需要将员工个人目标融入组织目标,促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从组织战略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为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最大程度地激励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赵福建,陈小辉.加强基层央行青年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建议[J].法制与社会,2009,33

第4篇:通信工程职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员工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既包括企业对员工进行的职业规划管理体系,也包括个人对自己进行的个体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在结合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基础上,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个人长期职业发展上的规划设想与计划安排。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体所处的家庭、成长环境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联系,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对于企业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管理工程,它涉及到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体制、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等诸多方面;同时,随着个体的经历、价值观、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职业期望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它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主体是员工和企业,分别承担个体职业生涯计划和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功能。这两个主体彼此之间互动、协调和整合,共同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以使员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了解并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计划;企业为员工提供多条晋升通道,给员工在职业选择上更多的机会;企业鼓励员工向与企业需要相符的方向发展,并辅以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

对于企业来说,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还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给优秀员工一个明确而具体的职业发展引导,从人力资本增值的角度达成企业价值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使个人在职业起步阶段成功就业,在职业发展阶段走出困惑,到达成功彼岸。

很多人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觉得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投入大,收益低的工作。其实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着员工的流动性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用职业生涯的规划留住员工的心。企业能否赢得员工献身精神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其能否为员工创造环境和条件,使得员工在获得物质回报的同时,得到获取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的职业机会。职业生涯规划主体是员工和企业,分别承担个体职业生涯计划和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功能。这两个主体彼此之间互动、协调和整合,共同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以使员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了解并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计划;企业为员工提供多条晋升通道,给员工在职业选择上更多的机会;企业鼓励员工向与企业需要相符的方向发展,并辅以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

1.成立职业生涯规划领导专组。由其负责全公司或企业职业生涯规划的领导与指导,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组织保证。企业还可以聘请受过专业培训的专家和顾问来给员工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和专业化的建议。

2.提供专业的工具和技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条件是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评估就是对员工的个人特征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测验的方法和自我反思的方法。公司或企业可向员工提供自我评估的测评表格、量表等测评工具,比如《个性特征问卷》、《鑫项人格物质测验》、《职业举六边形测验》、《职业生涯规划表》等,帮助员工进行价值观、兴趣、技能的自我测评。

3.提供信息支持。公司或企业可根据员工的工作情况向员工提供企业对其能力和潜力的评估信息。企业向员工提供职业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的信息,其中主要提供的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信息,包括:企业文化、企业规模、组织结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状况,即目前的人员年龄、专业、学历结构、人力资源发展等。利用这些信息帮助员工分析环境因素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等,使员工职业规划设计更加合理。

4.设计多重职业生涯路线。企业为帮助员工确定职业发展道路,可设计不同的晋升路线,向员工展示不同的发展路径。公司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职务发展层次,设计“三线推进”的晋升系列,包括管理系统晋升系列、技术系统晋升系列和业务系统晋升系列。每一系列都设置由低到高的职务晋升路径,并明确每一职位的职责及所需要的经验、知识和技能。

5.提供咨询帮助。公司可定期举办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研讨会,分别就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评估、目标设置、行动计划等进行研讨;公司举办主题为现代企业员工应该养成良好的职业理念、管理者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等专题的讲座。

6.组织相关培训。企业应以员工终生教育为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技术继续培训,实现人才的持续发展;深化职工教育改革,建立以高层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的多功能培训体制,创建学习型组织,并加强对青年技术员工的培养。

7.建立激励机制。

对公司或企业中表现良好,业绩突出,通过积极完善和提高自我,不断学习进修并给公司创造了效益的员工给以物质和精神伤的激励。

8.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电脑软件系统来辅助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如今,软件工程的发展使得提高改善组织的职业计划过程变成可能。例如,德克萨斯州欧文城的Criterion公司发明了劳动力视窗(workforce vision).它帮助公司分析每一个员工的培训方向。只要点击员工的名字,就可以得到他或她的工作历史、能力、职业历程以及其它信息。每种能力(例如领导力和客户关注量)都会在一个“横断面分析”中以图表数据分析的形式体现出来。可以直接看到本人的优缺点,以这个人为中心的发展计划随后也会被制定出来。

企业在开展了以上几个方面工作后,还要注重积极地协助员工,与其共同发现他们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注意不能简单地运用激励理论,一味地对员工进行物质、精神上的激励,因为在众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特质对员工的工作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某酒店为了使员工更好地工作,给每个员工都设计了职业发展方向,其中:员工的方向是领班;领班的方向是主管;主管的方向是部门经理等等。而酒店的管理者们并没有考虑到员工的感受和需求,只一味地凭借自己对员工的认识来为员工设计他们的职业生涯,忽略了员工的不同特点。企业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做法,很多企业都在使用,员工在入职时,直接领导就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其岗位就是该员工在这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孤立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企业还应当以发现员工的特质作为提高劳动效率的首要工作。

可以看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由员工、企业共同设计的一个整合,其中员工个人应在其中承担50%的职业发展责任;而公司的职责主要是明确职业发展通道,提供发展空间并给予培训等支持,应承担约25%的职业发展责任;另,主要辅助员工制定发展计划和培训计划的员工入职引导人和部门直接上级,应承担约25%的职业发展责任。

(一)职业通道体系设计。

系统化的职业通道设计旨在减小组织的刚性对人力资源的制约,释放员工的潜在能量,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愿景相统一。具体内容包括:

1.组织目标梳理:分析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预测组织规模与组织资源的变化,由此分析组织发展所能带来的职业发展机会,包括晋升机会、新增职位机会、职责扩展机会、价值提升机会、能力提升机会等。

2.岗位体系梳理:以现有岗位体系为基础,结合组织发展趋势,综合梳理组织未来的岗位体系,进行职系、职类的划分,为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提供框架。

3.职业发展通道设计:设计各类岗位、各个岗位在组织内的多种发展路径,明确每一个路径的实现条件与步骤,为每个岗位设计出多元化的发展通道。

(二)自我评估体系。

为了帮助员工更客观、全面认识自己,选择各类自我测评工具,并编写成为统计表格,下发全员进行自测评。例如:职业满意度测验、职业锚测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卡特尔16PF性格测验等。测评之前需要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示范,测评过程要统一开展、实时指导、全程封闭,测评结果要点对点反馈并作必要的解释,对外要严格保密。

(三)编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确定职业目标。

在充分认识组织环境及自我的前提下,编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模板,组织员工完成设计书,引导员工确定自身职业目标。在员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的过程中,需组织自我战略分析引领练习、职业规划研讨小组等活动,使员工更准确、更客观地确定职业目标。

(四)开展员工评估,明确与职业目标的差距。

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工具,依据职业目标岗位的胜任要求,对员工进行综合素质评估,找到员工与职业目标的差距和短板结构。

(五)依据自我差距,制定行动计划。

组织员工编写《职业发展行动计划表》,制定针对性的行动计划,并明确行动的内容、时间要求、检视方法等内容。《计划表》编制完成后,要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辅导、跟进、反馈、检视。

第5篇:通信工程职业发展规划范文

课题名称: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就业中的‘有业不就’现象研究——基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理念创新的视角”(编号:YB10-01)。

摘要: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旧十分薄弱,根本上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助人自助的理念,分析大学生所处情境,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情感、认知方面设计专业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关键词 :社会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我国2014年高校本科毕业生达727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多元主体视角下,政府、企业、学校、大学生等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国家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为大学生营造尽可能宽松的就业环境;企业则根据自身需求调整招聘方式以吸纳更多的优质大学生;学校将就业工作置于战略高度,开展择业、就业指导课程与搭建就业平台并重;大学生则因自身情况的差异,各自做着努力。

现阶段,真正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必须从大学生自身着手,提升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明确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压力的基础上,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合理规划,通过持续的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及能力,从而能够在求职或创业过程中脱颖而出。

而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客观地对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再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发展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自我观念,培养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应变和决策技能。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则是指个体对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主观的认知与情感,同时在行为中实践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活动的开展,是以个体具有职业规划意识为前提条件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职业生涯活动的效果。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影响着个体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

在笔者看来,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应着重从认知、情感等方面入手,扭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在其“助人自助”专业理念的指导下,从优势视角出发,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大学生群体,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帮助他们更好地挖掘自身优势,培养积极正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动力,为职业生涯规划行动做好充足准备。

一、人在情境中

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学校、朋辈、家庭、社会环境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周围环境中找到诱因;另一方面,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能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的调整提供机会。本文围绕大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等主要环境,分析周围环境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探求其中的可利用资源。

1.学校环境。大学校园不仅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更是其与朋辈群体相互交往的重要空间。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资源投入力度不同,但主要方式都是教学与讲座,形式较为单一,内容比较宽泛,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然而,由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对学生就业的投入逐渐增加,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但由于课程设置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及不足,使得大学生在课程中实际收获的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相对有限。而学校重视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为大学生的就业及职业规划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家庭环境。现阶段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是90后,他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在强调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的同时,对家庭仍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而家庭成员的就业及择业观念,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考虑到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当前我国大部分家庭成员缺乏科学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这使得我国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缺少适宜的家庭环境。

3.社会环境。随着我国市场化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及社会对就业市场的相关政策的调整,就业环境不断优化,就业市场中的人情、关系等逐渐弱化,大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在就业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中仍旧存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理性就业。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其人格发展及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因而,需要发挥社会工作者的教育作用,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摒弃不良社会观念的同时,为其提供客观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政策的内容及目标,不断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二、社会工作专业活动的开展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代表人物萨帕(Super)从时间、广度、深度等三个层面对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大学生群体在时间层面上处于生涯发展的成长与探索期,广度上是学生身份,生涯发展的深度上则是指其作为学生的投入程度。此外,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生长发育期,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且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具有其可能性及可行性。

在分析大学生自身条件及其所处环境的基础上,本文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较薄弱的大学生为服务对象,在专业的理论与价值观念指导下,运用专业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情感的形成,基于个体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认知,只有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适当的了解与认识,才能够在情感的指引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情感态度如何,一定程度上受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的影响,因而,改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消极态度,应从转变或纠正其非理性认知着手,在实际开展活动中,二者密不可分。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个体在面对新情境、且必须表明自身态度时,心理上会出现新、旧认知相互冲突的情况,为消除因为不一致而引发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即否认新认知或寻求更多有关新认知的信息,逐渐接纳新认知,剔除旧认知,最终获得心理平衡。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以及课堂上了解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都比较片面,且缺乏现实的成功案例,使得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趋向于否定。因而,开展社会工作活动中,应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信息,逐渐提升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准确认知,培养其积极、理性的情感。

1.个案工作。个案方法能够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独特性,结合其认知方面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方式,传递与专业及期望职业相一致的理论内容。本文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开展活动。结合ABC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叙事治疗等方式,让服务对象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并通过一定的引导,与服务对象即大学生共同探讨他们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发现认知偏差的存在,了解不良情感的源头。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应承担起专家或教育者的身份,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与理论,帮助服务对象更好地检查其非理性信念,并不断辩论的过程中,形成新认知,用客观、理性的新认知,取代旧认知,通过长期的强化联系,最终调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情感。

2.小组工作。小组工作的开展,要根据小组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同时,要考虑到组员之间相互互动对整个小组活动开展的影响,要求社会工作者把握小组活动的整体方向。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情感与认知层面,可以运用发展性模式,肯定小组成员成长的可能性与潜能的前提下,让组员相互交流与探讨,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社会工作者要在恰当的时候,为小组成员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即为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与信息,以及成功的求职案例,引导组员不断修正与完善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形成客观全面的积极态度。

3.社区工作。与个案、小组工作相比,社区工作比较宏观,涉及的服务对象数量较多,对服务对象个性关注度不足,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比如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组织的讲座等。社区工作层面主要发挥学校的功能,学校掌握的资源相对较多,可以在不断丰富活动形式的同时,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去主动获得更多的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不断深化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认知,调整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情感与态度,为开展职业生涯活动做好准备。

4.社会行政。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相比,是间接的方式,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影响政策等方式,为服务对象争取更多的资源,帮助其挖掘潜能,实现自身价值。在职业生涯规划情感、意识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有关部门的理论,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力度,逐渐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范围与内容,扩大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力。同时,社会工作者也要联系资源,引导学术领域不断发展适合我国本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培养,形成积极正面的情感与认知,为实践活动做准备。

总之,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的现状,社会工作专业以其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专业理论与价值观,采取多样化的专业方法,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的大学生为服务对象,着重从认知与情感两方面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在了解现有社会政策与教育制度、就业环境等状况的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信息,培养其客观、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情感与认知,并促使大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交流中,将职业生涯规划付诸行动,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最终,找到理想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调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 (12)

第6篇:通信工程职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44-02

作者简介:赵德辉,男,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航空系旅游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就业创业教育。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意义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一般是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的一种主动行为,是个人结合组织和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对其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道路进行的规划。包括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和方案。

2.职业生涯规划对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关键技能分析。

(1)导游证。获得导游证IC卡之前必须考取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旅游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在校外实习就业,意味着学生需要利用在校的两年时间考取导游员资格证书,一般考取机会有2次。因此,旅游专业学生应该对考证进行时间规划,比如,按大一、大二阶段进行划分,结合学校的考证课,有计划有目标地对考证的口试、笔试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与分配。

(2)职业素养。旅游从业人员需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高职学生还缺乏旅游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心态,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在校期间需要将职业素养列入职业生涯规划中,认真努力培养旅游行业职业素养。

(3)职业技能。旅游企业所需人才标准中的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团带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恰恰是90后的高职生所缺乏的。所以,旅游专业学生需要有规划地培养与行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在有计划地考取导游证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学生会、团体等活动,培养处理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到旅游企业的社会实践中,深入旅行社进行导游、计调、外联工作,深入旅游景区进行景点导游工作,丰富个人的行业经验,提升与旅游行业相关的各种能力。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五大模块内容研究

1.入学职业测评。根据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和“特质因素”,以及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在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支撑下,结合旅游专业岗位群所需求的导游、计调、外联、景点导游等具体岗位标准分析,以及高职学生本身特质分析,新生入学时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首先要进行入学职业测评,主要进行SDS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MBTI职业性格测试、职业价值观测评、气质类型测评等。

2.个人评估。个人价值观在入学职业测评中可以了解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结合健康、性别、年龄等自身条件分析自己是否适合旅游专业岗位群;通过橱窗分析法,借助直角坐标不同象限来表示不同部分,分析个人个性心理因素。并结合SWOT分析法来分析个人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以提升自我认知。同时,通过入学职业测评中气质类型测评,分析个人气质类型,并由此分析个人适合旅游专业岗位群的哪些岗位工作,以及个人需要在职业规划中如何提升相关能力的目标与措施。

3.职业评估。职业评估主要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岗位群评估,而非具体岗位评估,体现出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旅游行业发展、企业内部环境、职业要求、员工发展空间等多维度评估,从而设定个人职业目标。

一是要深入分析旅游行业发展,中国作为出境国、入境国的发展趋势;新《旅游法》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国内普通百姓旅游观念的转变,以及旅游意识的升温等。二是深入分析旅游企业内部环境,新《旅游法》对旅游市场的影响折射出的旅游企业的经营机制转变;旅游企业对旅游毕业生人才需求标准的提高;旅游企业国际化接轨中对旅游毕业生人才标准的要求;旅游企业竞争中对旅游毕业生人才标准的提高等。三是职业要求,即具体岗位群要求,导游、计调、外联、签证、景点导游、售票、检票等岗位群具体岗位职责要求;新《旅游法》对岗位群工作职责的要求;旅游毕业生常出现的工作问题等。四是设定个人职业目标,根据职业测评、个人评估,因地制宜地设定个人职业目标。

4.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步骤。在对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106名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书》的统计中,95%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而对于具体实施步骤,只有26%的学生能够规划每一年、每一阶段实现具体分目标。

5.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与调整。高职旅游学生时间观念弱,任务刺激弱,需要老师、同学的激励与帮助,导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总目标与分目标,分时间、分任务地指导旅游学生的努力方向与理想追求,按模块进行分解与检验评估,指导学生朝着目标方向前行;同时,组织校友定期回学校与低年级同学分享行业、职业的发展状况、工作心得,让学生深入了解一线旅游企业最新情况,以及自己努力的目标方向还欠缺的知识与技能,激励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前进。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研究

1.职业规划信息平台全程跟踪指导的建议。建议开发职业规划信息平台软件,将旅游专业学生入学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职业规划实施步骤、职业规划管理与调整、职业规划评估等内容全部设定在职业规划信息平台中。一是学生可以在职业规划信息平台中,自我检查评估个人的职业总目标、分目标,以及个人任务完成与执行情况;二是导师可以通过职业规划信息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引、评价;三是通过职业规划信息平台,了解旅游专业学生思想动态、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情况,更好地邀请校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享知识,发挥榜样的作用。

2.职业规划成长手册与导师制结合的建议。建议形成职业规划成长手册,由导师进行监管与指导,将旅游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职业学习期到职业探索与决定期,全部记录在职业规划成长手册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将规划后实现的目标与规划前进行对照,激励学生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唐国华,刘涛,刘献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

第7篇:通信工程职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范围的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持续紧张,自1998年高考扩招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8年的559万增加至2012年的680万人,5年增加了近120万。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情况尤为严峻。

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表明,就业较成功的学生往往在大学期间就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规划,能结合规划对专业学习和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大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了解较少,很难将所学理论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导致盲目就业、缺乏竞争力。目前各高校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大学生就业,在大学期间系统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于提升就业率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计算机专业谈谈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问题。

1、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根据对大一学生职业规划课的调查分析,很多学生觉得大一离就业还早,中间变数太大,意识上不重视职业规划。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对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的职业规划书进行统计发现,学生选定的目标职业集中,缺乏社会经验和对职业信息的了解。

1.2 学生的价值取向偏颇,不利于正确定位

学生在职业定位时多选定大城市、大公司、高薪水,“搞IT的都是吃青春饭”趁年轻多挣点,个人的爱好特长、性格特征等因素挣到钱再考虑。学生在择业时更重视对购房的难易、个人发展、福利收入等具体条件的评定,价值追求现实,择业存在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

1.3 高校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性重视不够,缺乏针对性

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新生入学后便可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利用测试工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根据专业进行指导。发展更新较快的计算机行业,社会需求不断变化,要求高校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更细致更专业化的指导,而不是所有专业都是一个模式一样的教学内容。

1.4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人才匮乏

目前从事职业规划指导的多是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和开展活动基本靠经验和个人悟性,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缺乏有理论、技能和经验的教师。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需要指导老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掌握社会发展变化下计算机行业就业的特点。

2、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在我国以信息化发展为目标的大环境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相当大,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隐患日益增多,手机使用的大众化,网络安全人员、3G开发人才及手机开发人员主要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目前计算机类就业市场主要由硬件市场、软件市场和信息服务3部分市场需求构成,需求量较大的行业是,电子政务、电信业、民航业信息化、银行业网络改造、电力业等。在计算机行业应用市场中应用软件占了重要的地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都需要高校培养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

高校每年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总数不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有700多所,若按照一个学校计算机专业每年平均招300人来计算,一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超过20万。但大多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不够,以至于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单位难招到合适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10年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的高失业风险型“红牌”专业。

企业对人才需求方面大都摒弃了以学历为主要依据的习惯,更加重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技能成为目前企业应聘中占比最大的条件。在企业招聘时,有经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比高学历缺技能的人才优先录用。应届毕业生与IT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企业在招聘时除关心技能素质以外,对其他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重视。

3、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步骤

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因素,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自我设计未来,形成个性化的自我培养与锻炼的教育方案。

高校应增加职业规划理论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时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

3.1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将职业规划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自觉进行理论学习,根据个人和专业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2 自我评估

进行自我评估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获得可行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前提。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明确我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在自我评估的过程中借助学校引进的职业或心理测评系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更好地了解自己,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掘自己的潜力。

3.3 职业环境分析

职业环境分析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分析。学校在新生入学后都会开展专业介绍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主要包括本专业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相关介绍,本专业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以及在学习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等。学生在入学初就要对专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可能从事的职业有直观的了解,确定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高年级学生通过实习、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职业特点、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方向,深入地认识自身与职业的匹配度,真实、合理、科学地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

3.4 制订职业规划及提升自我能力

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与目标的差距并缩小差距。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4年的规划一般是:大学一年级培养“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是择业的基石;大二要积极主动寻求资源与机会,实践和加强自我能力;大三成为准求职者,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铺设走出校门的路;大四作为一名求职者,要保证已具备完善的知识系统,拓展信息渠道,培养自我营销和互动技巧抓住机会去实践。

3.5 根据现实调整目标,评估制定的职业规划

在职业规划实施的进程中,新的计算机职业会不断涌现,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正确评估职业规划可以检查规划得是否恰当,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经常进行评估,发现自己的规划与实现目标的匹配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职业规划做出适当的修正,调整职业规划的具体策略。

4、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

职业规划教育是实践性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教务部门要参与管理、组织实施,行政部门要引导和配合宣传,对应的部门要进行监督和评估。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近几年的职业规划教育为例,总结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如下。

4.1 注重培养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生活当中,做到敞开心扉深入剖析,了解自己的优势;通过调研访谈了解社会,明确计算机专业目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形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生活态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特别注重职业规划教育的工作,近几年每年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职业规划大赛等系列活动,营造氛围,宣传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4.2 设立职业规划辅导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

学校的职业规划辅导机构人员应由本校教师、企业人员、校友等组成;有解决职业指导、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问题的能力,各学院相应专业老师也要有一定比例的兼职名额,要对职业指导工作做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为学生提供学业上和就业上的多种咨询服务。

计算机学院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要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潜能开发、职业分析、决策与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要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能为学生做职业介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能指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同计算机行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规划。

4.3 完善课程体系及资料整理。做好跟踪指导

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职业规划教学的全程化。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计算机专业各年级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和辅导任务。

计算机学院要统一为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资料信息库,合理分配各年级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做好追踪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充分利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资源优势,引导并带动其他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4.4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注重课堂组织的方法和艺术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做到用知识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作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要知识渊博,熟知社会,了解学生,注重课堂组织的方法和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要鼓励学生发言提供展示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5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人员都要经历超高压力的阶段,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学生受家庭、地域、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性格和心理都会’表现出较大差异,会出现自卑、自傲等情绪,会有各种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要采取个别、分类指导的方式,锻炼和增强学生心理弹性和忍耐承受力,培养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去面对生活。

4.6 鼓励学生为实现规划内容切实采取行动

学生是职业规划的主体和实践者,激发学生对所选职业的兴趣,对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鼓励学生参加与所选职业有关的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与同学交流求职心得,学习制作简历、求职信,学习社交礼仪,掌握搜集工作信息渠道,积极向校友、学长了解往年求职情况。

第8篇:通信工程职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微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体系

一、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主体的意识淡薄。根据舒伯的职业生涯彩虹图可知,进入大学后,我们从人生探索阶段的学生角色,正在逐渐向建立阶段的工作者角色转变,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们,并未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2)规划方法的运用欠佳。国外有的学校在中学、大学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甚至有的学校在小学就开设了此类课程。而我国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在大学阶段才有所开设且课时少,同时,涉足此领域的国内专家学者不多,因此,我国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几乎都是源于国外。这些理论、测评工具及方法是否适合于我国的学生,还有待进一步探寻。

(3)规划环境的激励不足。在许多高校虽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并未形成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和社会工作有机组合的多层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但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给予鼓励和支持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二、微博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

(1)准入门槛,受众面广。微博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运营成本、技术和时间的准入门槛都低。就运营成本而言,开通微博只需要通过一个邮箱,无需缴纳任何费用,便可用短消息的形式来信息,传达自己的心情和感悟等。就技术要求而言,注册程序简单,在使用过程中,只要你会打字或者使用手机等便可成为信息的者和接受者。就时间而言,作为信息的者,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终端限制的、“全天候”的、“大量”的、“直播”的各式各样的信息,加之,由于微博的字数不超过140字符,所以可以实现科学地高效地使用碎片化的时间。微博的用户及受众大部分是学生,同时微博的强大作用也得到了学校管理者的认可,因此,将其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管理中是可行的。

(2)交互方式独特,传播及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殊性,既需要师生互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微博正好搭建了这一平台,微博是大学生获取资讯很重要的渠道之一,微博的多样性、交互性和自主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因此,在微博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宣传专区,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测评,帮助学生认识、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微博实现了学生所关注的自我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完美结合。

(3)沟通效果明显,结果可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在于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对自我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如何了解到学生真正所获,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所在。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微博用户多对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认识的人加以关注,因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类的微博,可以了解学生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如何衡量的问题。

三、微博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认知体系

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识,形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共同关注、制定并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对于教育者而言,在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地方在于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微博类产品发展状况和特点的关注力度,并实时实地地运用于教学或科研中;同时引导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对于受教育者而言,要充分认识任何外界给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仅是建议和意见而已,最终的决定权在于自己。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类活动,来深入客观地剖析自我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客观地分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客观地认知社会需求和职业需求,再结合“人职”匹配等相关理论,来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群、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简单的就业指导,它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校期间需要,出身社会工作时需要,工作多年以后还需要职业生涯规划。

(二)研究模式,设置课程。——课程体系

此处主要是探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狭义的课程体系即课程目的、内容、进程等,将微博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研制微博交互模式与教学计划,是微博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中最佳的切入点。例如:设计微博互动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微博与课堂同步并设计微博互动。组建微博讨论板块,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微博理念指导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有四个教学阶段:自我的感知;自我的分析;环境的分析;判断抉择。通过微博,使学生轻松、自主、自信地学习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技巧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师除了设计、掌握、实施这四个教学阶段外,还要对教学过程予以跟踪评估。

(三)改善服务,寻求方法。——服务体系

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微博运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微博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和管理。同时,微博平台小组要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如增强信息的采集力度,扩大信息的范围,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加快信息的更新力度,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字、声频、视频相结合的服务内容,教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的职业、就业等热点问题,通过微博的回复评论功能在微博平台上或微博群予以即时回复,或以组织者的身份通过微博发起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讨论,以实现与大学生更深层次的微博互动,提高学生的认识,实现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探索微博服务的新模式、新规律,寻求适合本土化的适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最后,建立对职业生涯规划微博运用小组工作的评估考核机制。

第9篇:通信工程职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对建筑类高校如何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建筑类专业着重培养从事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当的工程知识,也要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造型艺术修养和绘画的能力。同时建筑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与理论方面的学习,注重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根据国内部分院校的就业情况统计:近几年我国对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需要量仍然较大,但是用人单位对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有关专家曾指出:建筑类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作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应该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全方位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建筑人才的要求是无论起点高低,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的同时,还要有脚踏实地的严谨作风,勤劳扎实的工作态度和多方面知识。

然而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职业规划教育树立全程化的意识尤为重要。即有意识地将职业规划教育指导贯穿在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整个过程中,根据不同学历层次学生身心特点,针对不同年级,有侧重、有目标、有重点地分步实施生涯指导。

一、建设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背景

1、建立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是职业规划理论的应有之义

根据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此时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而完成了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后,大学生毕业后则会走上初次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同时,职业规划教育具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世界,掌握职业规划基本方法,掌握相应专业知识,获得就业能力等功能。所以,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此外,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决策过程,需要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注重有计划的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己有发展潜力的素质,需要长期的点滴积累,因而开展职业规划教育需要贯穿大学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树立全程化的理念。

2、建立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是建筑类高校大学生的需求所致

当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需求正逐渐增强。调研显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日益重视,有67.2%的学生认为很重要,只有4.2%的学生认为是不重要的。虽然大学生的职业规划需求度非常高,但目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却不容乐观,据同济大学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在被访的1013位大学生中,即使在高年级仍有接近20%的同学尚未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在低年级同学中,虽然有高达38.8%的同学选择“在进入大学前”开始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但根据个别访谈的结果来看,这部分同学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高考报志愿时对于所报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浅层次认识,不够深入。且有近50%的同学仅仅只是关注,而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仍然不够明确,缺乏系统性,只是有一些零碎的想法。

一系列数据表明,在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时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

3、建立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是职业规划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建筑类高校应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培养教育和整体的规划。但从当前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不少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比较集中在毕业班,教育内容侧重于就业材料的准备和面试技巧的指导,而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咨询方面的参考意见等没有全面展开,不能实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系统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意义和价值还没有被普遍认同。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在毕业时普遍没有职业规划,不少学生因职业生涯不明确而虚度了美好的大学时光,到临近毕业时才深感后悔。

在这样三大背景下,建筑类高校应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出一套科学、系统的全程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提升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现实要求。

二、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内容

1、目标和特征

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指高校要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地位并明确职业规划教育全程化的理念,把职业发展理念和技能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中去,依据学生年级递增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需求循序渐进地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活动,从而形成建筑类本科生四年一贯制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以实现职业规划教育的全程化。基本特征是全程化、立体化。

(1)全程化。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覆盖建筑类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从大一开始抓起,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构建了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都能得到职业规划教育与辅导。

(2)立体化。在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性,通过课程、素质拓展、社会实践、主题报告、就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实现职业规划教育结构的立体化,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综合素质。

2、工作模式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提出了“四个阶段”+“十三个计划”的工作模式,以此来构建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1)初级阶段:解决适应问题,培养综合能力

这一阶段的主要对象是一年级大学生,旨在帮助学生尽快熟知学校的各种学习、生活资源,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及就业前景;了解将来的就业环境及职业方向。具体可以通过“四个计划”来实现:

新生适应教育计划:开展新生适应性活动,通过校史院史教育及实地参观、主题班会、开学典礼、素质拓展、辅导员见面会、图书馆使用方法讲座、新老生交流会、结对活动等生动活泼的系列活动,让新生同学迅速了解学校提供的学习、生活资源,尽快熟悉大学环境,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专业技能认知计划:具体可先由院系专业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就业情况等;其次,可以举行高低年级学习经验交流会,让高年级学长,特别是品学兼优的学长与新生结对子,以便让新生认知自己所学专业,掌握学习方法,投入专业学习。

生涯规划服务计划:建议新生参加校内职业指导课程与讲座,了解职业规划的基本知识,并尝试对自己的校园生活进行规划;学院层面,通过讲座告知学生历年建筑类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流向。

成才支持计划:以能力建设为核心,能力提升为目标,组织新生参观施工单位、施工现场以及建筑设计单位等实地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此外,可以鼓励或者吸纳新生参加学生会、社团、社会实践、兼职等活动,培养新生团体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积累工作经验,加强自身在职业生涯中的适应能力;学习并逐步提高英语、计算机技能,鼓励新生通过辅修等方式拓展知识面。

(2)中级阶段:注重全面提升,进行职业准备

这一阶段的主要对象是二三年级学生。此阶段的目标是重点引导建筑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就业市场和自身条件有基本了解,初步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从而为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具体可以通过“四个计划”来实现:

职业体验计划:例如同济大学积极与建筑类单位进行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各类实习、见习、挂职锻炼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职场体验,从而让学生对用人单位和岗位进行认真考察,全面了解实践岗位的相关工作,了解岗位的人才需求和选人标准;此外,在建立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校企之间建立了较好沟通反馈机制,一方面企业可以深度参与建筑类人才的培养过程;另一方面,在实习中,学校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于建筑类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从而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

职业探索计划:通过校友座谈等形式,邀请建筑类各行业优秀校友,讲授自身在杨浦大桥建设、长江隧道工程建设、奥运会水立方以及世博会建设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体会,告诉同学们工程师在重大项目中所应发挥的作用,通过树立典型事迹教育学生,让学生树立求职信心,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发展轨迹及发展前景;此外,还可以定期分别以公务员、跨国公司、考研、留学为主题,以沙龙形式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朋辈教育活动,增加大学生对职业信息的了解。

专业技能提升计划: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强学生动手从高年级开始,同济大学规定每位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比例的设计类、实地考察类、测量类等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建立第三学期制度,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锻炼时间,鼓励广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学校还鼓励或重点推荐大学生积极各类专业竞赛,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如同济大学每年都会举行同济大学结构设计大学,并推荐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世博会等各类志愿者活动,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

职业素质拓展计划:开展职业能力素质拓展训练,邀请专门培训公司,专门设计针对建筑类大学生的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建筑类学生的团队合作、语言沟通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设立“学生职业能力及素质拓展基地”。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进一步锻炼建筑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职业综合素质。

(3)高级阶段:锻炼实战技巧,开始就业安置

这一阶段的主要对象是毕业班学生。此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建筑类大学生提高择业能力,顺利踏入社会,提供各类支持,帮助大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具体可以通过“三大计划”来实现:

求职技巧培训计划:在此计划中,可以邀请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专业教师或知名企业经理人到学校为大学生举行讲座,内容包括就业形势、人力资源需求、职场规则、简历制作技巧、面试技巧等;还可以为大学生进行模拟面试,提高其求职面试的实战经验。

就业支持计划: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建筑类行业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对于初入职场的建筑类大学生来说还是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焦虑心理。对此,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心理援助服务,聘请心理专家、就业导师等专业人员对存在择业心理障碍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专业化心理疏导,帮助其消除紧张情绪、明确职业定位,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就业信心,激发自强精神,以形成面对职场竞争敢于拼搏、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就业岗位援助计划:在前期与建筑设计类单位建立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邀请建筑设计类单位到高校开展就业宣讲会,推荐学生就业,从而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之间进一步建立动态的人才输入机制。此外,对于有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积极沟通协作,与有关公司、企业建立“就业帮扶基地”,开展就业岗位援助活动,开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绿色通道。

(4)评估阶段:做好评估修订,提高教育实效

通过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大阶段之后,我们有必要对上述阶段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估,以便对这一体系是否有效进行论证。职业规划的评估阶段的主要对象是校友、企业。这一时期的目标在于倾听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学院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评价与建议,及时对调整阶段目标实现的方式、方法。具体可以通过“两大计划”来实现:

去向追踪。开展对建筑类毕业生的一年期职业情况进行调研追踪,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根据校友网络,了解学生职业发展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大学生在校学习及生活中对就业规划发展的关键因素,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

需求调查。开展对建筑类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调查,了解学生对学院职业发展教育的评价与建议;走访长期合作单位,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与企业主管座谈交流,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用人要求以及企业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提供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这四个阶段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建筑类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它立足于就业教育前沿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相关要求,对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将建筑类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确立、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综合能力提升与就业、实习与就业等焦点问题纳入内容体系,从而为确保建筑类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实施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思考

“四个阶段”+“十三个计划”工作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工作模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帮助学生增加对建筑专业、对工作、对社会的理解,这不仅是建筑类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建筑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建筑类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要求,我们认为要开展好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还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育梯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同样,建筑类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成功开展同样离不开一直过硬的专兼职职业规划教育队伍。具体可以建立一支包括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关工委老同志、就业助管等组成的职业发展教育梯队,结合各梯队的特点分工协作,如院系领导要广泛动员自身资源,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出谋划策;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主要负责制定就业工作计划、了解学生就业需求、收集就业信息、组织各类讲座、提供就业咨询等;班主任老师主要负责在班级层面做好职业发展教育,了解学生的就业思想动态;关工委老同志主要通过各类渠道为毕业班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主管主要是协助辅导员收集和就业信息等。此外还要借助校内外专业培训机构的力量,积极鼓励和输送专兼职人员和学生辅导员参加国家及市相关部门与工作相关的专业培训。

二是整合资源,发挥建筑类大型企业的作用,做好两个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为核心,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发挥建筑类大型企业的作用,做好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的有机结合,拓展校外学生实践基地,让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工程实践,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就业的实战经验,提高实际工程设计与现场施工组织能力。从而能够让学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建筑类人才的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业合作,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从而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应该把职业发展教育与学生工作中的党建、团建相结合,具体表现: 利用党建、团建,为学生提供各类实习、见习、挂职锻炼的机会;通过参加学生会、社团、兼职等活动,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积累工作经验,加强自身在职业生涯中的适应能力;

三是以建筑类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特点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为前提和基础。建筑类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有参与施工单位具体建设项目的一线经验。此外,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有鉴于此,建筑类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提升学生的实战经验作为设计各类规划方案的重要内容。当然,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因人而异地进行指导、探索,促进每个学生既全面又富有个性地发展。

作者简介:

花艳,女,(1976-),安徽芜湖人,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