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经济师总结范文

工商管理经济师总结精选(九篇)

工商管理经济师总结

第1篇:工商管理经济师总结范文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学研究,发展尖端科技,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集中本地力量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大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入世三年来,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己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1)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数量大大増加,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増加;(2)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综合性大学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増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采用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和更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以典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一南昌大学为例,该校从1984年开始,设置管理专业(国民经济管理),在20年的办学过程中,管理类专业扩大到7个,为地方及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其中一部分己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工商管理界的中坚力量。

 

但是,应该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加入WTO后市场对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的竞争与挑战。笔者将以南昌大学为例,分析工商管理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强

 

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竞争,其中最关键的是师资力量的竞争。在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2/3,其中多数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有2名,还有12名在读博士,教师队伍中的高学历者尚不多。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后继乏人。除了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尽合理之外,还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少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既没有组织和从事大型科研项目的水平与能力,又缺少工商管理的实践经验,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讲普遍原则多、定量推导多、“务虚”的内容多,而讲具体方法少、实际业务少,所授知识的实用性不强,即使有少量的案例教学,也与现实结合不够,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于管理人才非智力因素(如意志、信心、胆略、风险意识等)的培养更是不够重视。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我国工商管理的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管理专业教学却明显落后,除课程设置外,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相当突出。在教学手段方面,不少老师还是‘黑板+粉笔”,属于课堂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尽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及模拟实验室己经建成,但教师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还不多。

 

(三)缺少与地方经济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实践性环节的效果不够理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毕业生就业主要靠国家计划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毕业生大多数要自主择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缺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观念,毕业后都想到沿海地区就业,当地企业也不愿意接受学生实践,开放式办学的路子多年来一直未能形成,造成学生从事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没有稳固的实习基地,只能凭指导教师的关系应付一阵子,实际效果往往不好。

 

(四)缺乏专业特色和业务专长

 

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些,但缺少特色,其业务能力和技术特长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再加上学生缺乏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对自身的期望值又过高,往往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高校的课程设置也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如学生择业己趋向市场化,技术课程就显得比例过多,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税务、营销、资产评估、保险等课程相对较少。

 

以上是南昌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其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情况与之大体相同。

 

二、入世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取向与教学改革的方向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増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环境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与此关系十分密切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较之地方综合性大学中的理工科专业,更直接地面临着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问题。我国工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是我们进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需要的是生产管理型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也是以静态、单一的执行型管理人才为主。现在的企业面临着日益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方面,各类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集团化、多角化经营,经营范围跨越多个行业,经营业务涉及生产、销售、技术开发、金融、房地产、贸易和服务等多个领域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具有跨行业、多领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灵活适应复杂环境的应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工商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对管理人才的实用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当今工商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应变创新才能和实用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取向的转变可以看出,现今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良好素质,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熟练掌握沟通、交往、协调、组织和领导等多方面的实际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尽快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目前许多地方综合性大学仍在延续传统的“三段式”教育培养模式,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卷面成绩、轻应用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正如一项调查所显示的,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地方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属于新兴高校,在生源、办学设施、办学经费、师资条件等方面与一流大学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因此,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方针和办学宗旨出发,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设置应贯彻以下指导思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立足于地方的资源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承认学生个性的前提条件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复合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工商管理知识以及结构合理的综合管理知识,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通才”的需要。实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减少企业培训成本,满足企业在人才使用方面“拿来就用”的要求。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在全面掌握知识和不断増强能力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各种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升华,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可见,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若干举措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特征。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改革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课内计划总学时应控制在2600学时左右,课内周学时一、二年级控制在22学时以内,三、四年级控制在18学时以内。课程结构比例,必修课学时应占总学时的60%左右,限选课占总学时的25%任选课占总学时的15%;公共课、基础课占总学时的45%,技术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35%(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所差别)其余为专业课。

 

在教学安排上,可以采取“521”模式,即前5个学期基本上为必修课,保证基本要求,第6、7个学期以选修课为主,増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第8学期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完成期。

 

在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方面,应从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提高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出发,其基本思路有四个方面。

 

1.强化学科基础。为拓宽专业面,结合工商管理学科群建设,在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前提下,工商管理类学科可以开设现代经济理论、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等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强化学生必需的宽广而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

 

2.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在总学时压缩的前提下,英语授课时数和开课的学期适当増加,要求大部分学生达到国家六级英语水平。第6学期开设专业英语,并广泛开展双语教学,要求至少有一门专业选修课采用英语教材或用英语讲课,保证外语教学不断线。计算机基础课要増加学生课外上机实践时间,特别强调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对选修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方向的学生,应强化计算机软件与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

 

3.明确专业方向,开出深层次专业课,培养学生-专多能。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日益复杂、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既需要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跨行业的综合管理才能,也需要有精通某一管理职能的一技之长。因此,课程设计可以组合成三至四个模块,每个学生至少修满其中一组,以保证在这个专门领域中有较强的业务专长与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就业需要和兴趣,选择市场营销、投资与财务决策、工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方向中的任一课程。

 

(二)教学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有关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约有17%的大学生毕业后即可独立工作,83%的毕业生要经过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锻炼才能上岗。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因此,加强教学实践改革,是培养社会所需工商管理人才的必经之路。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多年来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一方面,作为一个现代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说服能力,这些能力素质往往需要在大量的实践环节和社会工作中加以锻炼和培养;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环节又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如经费不足、企业不欢迎学生、教师责任心不强、毕业论文课题软化等,使实践性环节的实际效果不大。因此,要创新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学生实践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出发,从多个方面对教学实践进行创新。

 

1.保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管理类专业实践性环节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和集中性实践环节,管理类本科专业应保证每学期不少于2周的实践时间,总学分维持在35学分以上。

 

2.对原来的专业实习进行改革。可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安排在暑假进行;另一部分改为认识实习与市场调研,促使学生在与社会接触中锻炼其实践活动能力。

 

3.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咨询和研究。在工商管理院系,老师主持研究和咨询项目的机会比较多。应挑选一些能力较强又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到项目小组中,既可以分担老师的任务,对学生又是极好的锻炼机会。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的改革

 

1.教学手段的改革。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为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来说,由于工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及联动性客观上要求学校必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直观性、动态性和大容量的信息,使教学内容实现了对时空的超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单调的注入式教学重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单向“填鸭式”的强制灌输,忽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运用双向“互动式”的主动启发,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首先应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并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不断加强对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高校应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例如,南昌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推行了多种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管理、角色扮演、讨论班(Seminar)、网上实验等。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发展,使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更贴近实际、更加有用,因而上课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3.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可采用闭卷、开卷、两页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方式进行。对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说,两页开卷的效果比较好。所谓两页开卷,是指允许学生带两张A4复印纸进入考场,这两张纸由学生本人把认为重要的内容事先记录在上,以便考试时查阅。其他形式如小论文、文件综述和调查报告等也是比较好的考试方式,可以考核学生运用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学生还可利用Internet资源,对一些课程在网络上申请考试试点。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可以丰富对学生能力检查的手段。

 

(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改善影响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课程信息、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学生学习及课堂教学能力)和外部因素(教育方针、政策和激励机制等)以及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来营造、监督、控制并保护良好的课堂育人环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发展的需求,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可以从营造四个监控渠道入手。

 

1.学校渠道。从学校的角度看,应建立和完善以学校、学院领导和教学科研处为主体的监控渠道,该渠道从整体上把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素质结构和能力要求。应根据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组织专业建设,修订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依据。同时,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考核和奖惩办法,从制度上加强对教学管理的规范。学校还可以成立教学督导组,制定督导工作条例,督导组成员由校内外的学科专家和优秀教师组成,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合力。

 

2.学生渠道。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学生评教一直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监控手段,今后应进一步强化学生评估教学问卷的质量。学校还应该组织一批学生信息员,明确其职责和任务,让他们随时提出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供监控分析。另外,还可以増加毕业生离校前对学院教学的评估,请毕业生就四年的学习情况,从整体上评价课程及教师教学对自身的影响和作用。

 

3.教师渠道。首先,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其次,教师要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再次,教师应根据《〈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对照自己的教学,找出差距,不断改进。第四,教师之间应开展互相听课、评课、观摩教学、教学讨论等。

第2篇:工商管理经济师总结范文

关键词:江西管理教育;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3-0114-04

管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它是培养管理人才的主渠道,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推动下,伴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办学自的不断扩大,江西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2007年,江西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数为180.15人,位居全国第8位;截至2008年底,江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普通高校在校生数达到76.4万人。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教育,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本文从世界管理教育与中国管理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管理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江西管理教育的主要成绩,分析了江西管理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管理教育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881年,为适应新工业时代对管理人才的需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立了第一家现代商学院――沃顿管理学院,开启了大学管理教育的序幕。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世界管理教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涌现出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斯隆管理学院等著名教育机构,出现了美国管理协会、欧洲管理发展协会等著名管理教育组织,培养出大批商界精英,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世纪初管理教育开始进入中国。1901年,晚清政府在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立了商学科。1921年9月28日上午,上海商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自此国内第一所商科大学正式宣告成立。但由于受到连年内战、抗日救国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管理教育的发展速度较慢,办学规模较小。自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初,为适应计划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我国管理教育按照苏联模式运作,主要培养宏观管理人才。期间,管理教育完全销声匿迹。70年代末,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大专院校的管理专业及教学课程得以恢复和扩展。自此,我国管理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991年,国家批准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9所学校进行MBA教育试点,开启了培养职业经理人的新历程。1999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扩招政策,众多院校根据市场需要,开始大规模兴办管理教育,我国管理教育由此进入大众化时代。在中国管理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教育体系,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对于各级各类管理人才的需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一批教育机构在世界管理教育的舞台上的影响与日俱增。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等组织以管理研究为使命,服务于管理教育,在与管理教育互动的过程中也促进了管理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江西管理教育发展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管理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江西管理教育也实现了大发展。回顾江西管理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推动下不断推进的,是与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相伴随的,是与高校办学自的不断扩大相联系的。总的来说,江西管理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是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在此期间,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由政府统筹安排,按照计划统一招生,统一分配。1978年,经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原江西财经学院恢复办学,设置了商务会计、财政、工业统计、贸易经济等4个专业,主要任务是为江西省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财经管理专门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此后,华东交通大学(1983年)、原江西冶金学院(1983年)、江西农业大学(1984年)等学校也根据计划恢复或创办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总体上说,此时的管理教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是原苏联财经教育模式在中国的翻版,以部门经济为研究对象来确定学科和专业方向,根据主管部门的需要来制定招生、分配和人才的培养计划”,“与现代管理教育存在较大差距”。此时工商管理类专业招生规模还比较小,办学层次主要是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人才还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此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初步确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和多元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积极将竞争机制引入高等学校,使学校、学生产生压力、动力和活力,使高校办学自得到加强。1989年,国家在坚持计划分配为主同时,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的自由度,正式推出“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这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市场的逐步接轨。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学校也开始兴办管理教育。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开始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兴办MBA教育。江西财经大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学科类别来说,设置了工商管理之下的所有二级学科,从层次上说,拥有了本科、学术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等。江西工商管理类专业招生规模稳步增长,较好地适应了人才市场对于管理人才的需要。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为了使人才培养工作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国家先后推出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政策。90年代末,在中共中央“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指导下,江西高等学校基本完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共管学校的体制转轨,高校办学自得到进一步加强;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制度,新办专业的准入条件变得更为宽松。与此同时,省内高校与省外高校、省内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此形势下,江西各高校适时扩大教育规模,兴办管理教育的院校进一步增多,全省高校中绝大多数学校都设置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江西财经大学开始招收企业管理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南昌大学则开始招收人力资源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管理教育层次进一步得到提升。部分高校开始实施品牌化、国际化战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如江西财经大学先后与美国纽约理工大

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合作培养MBA学生,并兴办了MBA国际企业管理班;南昌大学与法国合作培养中法工商管理硕士等。在教学实践上,各高校一方面根据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要求,逐步革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新增了ERP沙盘、财经管理信息系统及应用、企业E化管理等课程;一方面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学方法多元化,切实改进教学效果。

三、江西管理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十年来,在江西省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各所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江西管理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一,为国家尤其是江西培养了大批工商管理类人才。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它培养了包括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用友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文京,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科瑞集团总裁郑跃文,上海建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桥学院董事长周星增,美国纽约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刘贤方,清华大学会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夏冬林,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秦荣生,中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博士导师魏明海教授等在内的一大批企业家、政府官员和著名学者。众多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各级各类管理工作岗位的骨干力量。

第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江西各商学院共有从事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研究工作的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近100人,副教授近2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近80人。

第三,工商管理类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江西管理教育体系由过去的本科、专科教育发展为包括专科、本科、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博士教育在内的完整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江西拥有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博士培养权的学校为2所,每年可培养博士近20人;拥有MBA主办权的学校有3所,每年可培养MBA学生700人;拥有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点的学校增至9所,每年可培养硕士研究生300多人;拥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学校增至16所,每年可培养本科生8000余人。江西绝大多数高校都拥有工商管理类专业。这为江西自主培养各级各类工商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一些教师在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通过主持横向课题、开展管理培训等不同方式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为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出谋划策。

江西管理教育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的结构不够合理,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还比较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培养的低层次人才多,在市场上供过于求。二是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完善,来自完全学历教育的人多,有实践经验的人少,高层次人才偏少,有的学校师资没有保障。三是闭门教书的人多,开门搞产学研相结合的人少。四是从全国来看,江西管理教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缺乏比较优势。

这些问题当中,有些问题可以较快解决,有些问题还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改进。而要办好江西的管理教育,我们就必须要认真面对,不辞艰辛,开拓进取,弥补不足。

四、江西管理教育发展趋势展望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依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和企业数量的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扩大。”对管理教育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在中国,江西是欠发达省份,与沿海省份相比,经济还比较落后,全省年生产总值约为广东的18.15%,江苏的21.6%,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江西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全省生产总值连续6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财政总收入连续6年实现20%以上增长,规模以上工业连续6年实现20%以上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对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从国内和省内来看,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比较旺盛。这为江西管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质量,从当前的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来看,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已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这使得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此形势下,只有苦练内功,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管理教育的更好发展。

第一,要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现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人才质量的竞争,能够适应市场要求的人才在竞争中方才有立足之地。培养的人才缺乏竞争力,就必然会影响我们的办学声誉。因此,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让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富有竞争力。

第二,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近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创新创业,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国家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这是重大的战略机遇,作为教育单位,江西各高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家乡培养出更多的经营管理人才。要立足于省情搞管理教育,培养学生了解省情和立足省情搞建设的能力。

第3篇:工商管理经济师总结范文

低调和严谨挡不住名师“诱惑”

国内的工商管理教育林林总总,为什么要选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坊间不是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吗——“对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人来说,应该选长江;对追求高官人脉的人来说,应该选清华;对简单追求北大光环的人来说,还可以选光华”。面对记者的提问,姚洋院长给出了“官方”答案。“选择我们的理由很简单,也非常重要。投名师学真本领是其一;朗润园本身也是无可比拟的资源,让人能够切实感受到真正的北大气息,圆了自己的北大梦。”“名师出高徒”,在记者看来,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念中,拜名师的观念确实根深蒂固。未名湖畔,朗润园中,誉满天下的林毅夫,力大行深的周其仁……面对一个个早已被具象化的符号,几乎没有人能经受得住如此扑面而来的强烈“诱惑”。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BiMBA以严格的教学著称,迥别于国内教育界被普遍诟病的严进宽出模式,以及其他高级工商管理教育的俱乐部模式。姚洋教授介绍说,“学生在这里要拿到学位,必须要经历智力、精力、体力的多重考验。”“学生支付了昂贵的费用,但每年都有一些人最后拿不到学位,虽然非常令人遗憾,但我们依然会坚守国内最高比例的工商管理教育淘汰率。”

究其原因,记者了解到,除了个别经济学课程的客观难度外,名师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是一个“不利”因素,而学院整体强调的“严谨”教育风格,也在不断陶造着一个个的学生。“我们在挑选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挑选我们。国发院的工商管理教育,崇尚低调和严谨,吸引来许多与之匹配的各行才俊,影视界的当红明星黄晓明就是其中之一。”“对于某一方面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学生,我们会针对性地开小灶,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辅导。”姚洋教授补充说。

工商管理教育的信仰

国发院的工商管理教育,把“培养既深入了解中国商业环境和经济发展态势,又熟悉跨国经营操作规范的高级经理人,并帮助他们成长为有思想深度、有文化品味、负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作为自己的目标。姚洋院长介绍说,这一定位贯穿于每一位教授的教学中,比如,讲领导力的教授,会强调个人的思想高度和文化品位对做一位好领导的重要性,另一位教授可能会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和公民社会责任。另外,在新的课程设计中也会更多地引入偏文化方面的课程以提高针对性,包括人生哲学、道德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

“许多人商业上已经非常成功了,但有自己的人生困惑。他们来并不一定是非要学到多少商业与管理技巧,而是想更多地提高自己人生修养的境界。有了钱,我自己下半辈子怎么过?应该怎样规划今后的人生?做商业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社会?”姚洋认为,高级工商管理教育很重要的价值就是要对此进行答疑解惑。“企业家的品味和境界决定了他的企业能做多大,能走多远,甚至能够决定企业的成败;一个单位的领导的性格决定了这个单位的文化,创始人林毅夫教授的性格决定了今天朗润园的文化——每位教师都是肚子里有货,有真才实学却很低调,包括我们新生代在内,没有人去追求成为夸夸其谈的网络名人。”“几百万的网络粉丝固然很好,我们走的是另一条路,这就是我们朗润园的文化。”所以,“黄晓明选择了我们,但汪峰可能就不会来朗润园”。

一提到思想的深度,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生活邋遢甚至连家务事都管不好的哲学家。姚洋教授认为,大的企业家也可能如此,他可以聘请职业经理人去做具体的管理,自己作为精神领袖,来引导对企业最重要的文化。姚洋教授很不赞同那种不设副手、凡事自己一人朱批的做法。

北大国发院的工商管理教育给学生们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新希望董事长刘畅的转变是一个绝佳的例证。姚院长介绍说,80后女公子刘畅乐意享受人生,对接班有抵触情绪,觉得太受束缚,这一点让父亲刘永好非常头大。后来,刘永好接受林毅夫老师的建议,把女儿刘畅送到了我们这里读书。然后,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局面,刘畅的接班在制度安排上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新希望的老臣统一退下来,又有曾经做过山东六和总裁的管理学教授陈春花作为联席董事长进行辅佐。“刘畅这样的转变,肯定与朗润园的教育,尤其是周其仁老师指导她做论文,以及与她多次参加我们的公益活动——为困难地区义诊义治白内障患者的‘光明行’都不无联系。”

“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如今的中国,在政治和经济转型的冲击下,正遭遇普遍的信任危机。那么,在商业和管理领域,企业家和管理者应该信仰什么?“我们的学生赵涛,子承父业,作为医药行业中领袖级企业步长集团的老总,非常低调,几乎没有人知道。现在公众知道他,因为他捐了一个亿,针对、青海这些高海拔地区的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患者,组织医疗队去做义诊,把患儿接到北京同仁医院做手术……项目做到第三年,统战部就发现这非常有利于促进民主团结。”“达世行的老板,高峰期曾经每天卖300辆汽车,也是我们这里不事张扬的学生。”“好莱坞电影《钢铁侠3》是是2012年中美达成的电影合作代表项目,是第一部有中方电影公司真正全程深度参与的好莱坞大片,但之前根本没有人知道,其全球联合制片人肖文阁也是我们的学生。”

事实胜于雄辩,姚院长习惯于用一个个的实例来佐证。

朗润园内读书的奢华

据说,工商管理教育之所以在企业界炙手可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MBA/EMBA教育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教育,培养出的职业经理人可以降低企业内部甚至企业间的沟通成本——高层管理者之间是用被称为“MBA语言”的独特方式进行沟通的。那么,应该如何解读这种MBA语言?是说经过MBA教育后,管理者得到了知识和技巧,还是分析问题的方法,抑或是一种思维方式?对此,姚洋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工商管理教育无疑会形成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而且各个商学院的语言之前也有差异。”姚洋解释说,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商学院毕业的人更愿意招聘自己的师弟师妹,因为语言相通,思维方式相同,一说话大家就能彼此明白,可以节省很多交易成本。“我们会发现很多企业里出现MBA扎堆的现象,国发院MBA明显地扎堆在世界500强企业里。”

在《管理者而非MBA》一书中,明茨伯格对如今的MBA教育进行了批评,认为MBA教育不可能培养出领导人。“领袖素质是天生的,但没有人天生是领袖。工商管理教育能够把具有领袖潜质的人培养成为企业领袖,因为他成为领袖也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这听起来有点绕,但却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性。姚洋教授还认为,除了领导素质以外,管理素质的许多方面是可以后天培养。

在他看来,工商管理教育还是比较严谨的一种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针对EMBA,应该以答疑解惑,提高他们的思维品位为目标,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这个层面。对于在职(part-time)MBA,应该以培养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为目标,因为他们30多岁,处于人生突飞猛进的爬坡阶段,要拔尖就只能上不能下,亟需充电。对于比较年轻的全日制(full-time)MBA学员,有些类似研究生教育,应该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当然,我们国发院的名师,会有很多高端的讲座贯穿始终,言传身教中也在无形中传递着许多做人做事的哲理。”姚洋补充道。“我们的全日制MBA,40%左右是外国学生,因为许多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在华业务也已经是许多世界500强企业最强劲的赢利点,他们需要了解中国情况的管理者。”姚洋院长认为,一个商学院,最终代表其实力和高度的,是EMBA教育,但MBA的教育是基础,是立足之本。

“我们的全日制项目一直不赚钱,但这对学生来说就是真正的物超所值。”不贵的学费,一年半的项目才22万元人民币;教授资源全球配置带来国际化的教学;全程在朗润园内上课的奢华享受;毕业后很多人年薪至少翻番,一年就能把学费赚回来……“某个国企财务科的普通员工,在我们这里毕业之后,随着个人能力和品牌的提升,马上就被联想的投资部门聘任了,不但收入增加了一大截,职业生涯也是完全进入了另外一个新的境界。”举这样的例子时,作为老师的姚院长脸上流露出掩饰不住的欣慰。

经济与管理,相得益彰

在谈到朗润园雄厚的经济研究力量对管理教育的影响时,姚洋教授认为这具有国际传统。“竞争战略的大师迈克尔·波特就是经济学家出身,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有1/3以上的教授是经济学家。管理学体系中的很多门类,特别是我们聚焦的战略和营销,与经济学的结合很紧密。”“经济学家可以做理论、经验和调查的分析,管理学家告诉大家具体怎么做,这样的结合很有必要,也很好。”

具体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国家层面的经济问题,也与其工商管理教育小而精的高端定位非常匹配。“面对学生,我们主要不是讲经济理论,而是讲中国经济的来龙去脉,讲怎样看待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内举不避亲”,姚洋教授以自己主讲的学生非常欢迎的《中国经济》这门课为例,认为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经济的全貌,了解到中国经济的大势,了解到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过程,甚至能够对他们的人生道路规划有很大的帮助。“举例来讲,很多年轻的企业家纠结于要不要移民,这就涉及到怎样看待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前景。”

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举世瞩目,也与中国企业取得的长足进步密不可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曾经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实践亟需相应的理论解释。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则认为,中国将在管理上为世界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对此,姚洋教授认为,中国的经济学与管理学,还处于引进消化的过程中。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更软一些,更有可能形成中国学派。中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从中摈弃糟粕萃取精华,能够挖掘出许多思想和精神应用于商业和管理,比如说与人为善、中庸、和为贵等,都有待于在企业中发扬光大。“如果说中国能够在世界上形成自己的管理学派,大概只能走这条路。”作为经济学者的他对此不是特别笃定。

联合办学:既要国际化,又要本土化

从一开始,就走了与国外商学院联合办学的道路,这是国发院MBA教育的不同之处。现在为什么选择与欧洲的商学院(比利时弗拉瑞克商学院 (Vlerick Business School))合作,而不是美国或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毕竟美国的经济发展势头仍劲,而欧洲的衰落甚至所谓“老欧洲”的论调也正沉渣泛起。而且,逻辑常常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表现体现在其企业的活力上,企业的活力取决于与工商管理教育有着天然必然联系的商业模式与管理水平上。

“无论是排名还是事实,欧洲的教育都有其深厚的底蕴和雄厚的实力。”面对记者的质疑,姚洋院长表示:“必须得承认,我们也想和最顶尖的欧美大学合作,但问题是,以北京大学目前的实力,还无法与哈佛大学等名校同等对话,很多课程和教学我们无法主导,而这些课程可能是在中国发展的企业家更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国内也有商学院打着欧美顶级院校的旗号,但本质是完全为对方打工,根本无法对课程进行本土化设计和安排。”

据我们的调查,不管是MBA,还是EMBA,他们都迫切需要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而我们的联合办学恰恰就具有这种无法替代的优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对中国问题的理解是其他商学院难以望其项背的,而我们合作的弗拉瑞克商学院位于欧盟总部所在的比利时,是欧洲最先锋的商学院之一。

“更进一步来讲,学生是冲着国发院和朗润园来的,认定我们是BiMBA,根本不关心背后的合作院校的问题。”

品牌定位:坚持精英教育

目前,国发院的工商管理教育正处于转型期。根据姚洋院长的设想,长远的未来仍将定位于小而精,由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来办商学教育,充分利用国发院在经济学方面的巨大资源优势。

“将来肯定要注入更多经济学的内容,”姚院长表示:“在教育上体现出一定的国家层面的高度,帮助企业家在中国的大环境中,找准自己企业未来的定位和转型方向,进而提升其持续的生存能力。”“这将是我们与其他工商管理项目非常不同的地方,我们不只教授如何管理企业,怎样与其他企业竞争。”

就具体的教学安排和课程设计,姚洋表示,不一定都要形成具体的课程,如果开课可能会太理论了,可以尝试请相关教授就某个专题举行系列性的讲座,这样在一个学期内形成一门选修课。“林毅夫教授可以讲转型升级,周其仁教授可以讲制度环境以及最新调研内容,比如城市化、土地问题等,李玲教授可以讲医疗改革……这些话题对企业都会有帮助,真正的企业家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把这些宏观的问题与自己的企业联系起来,从而找到商机,规划企业的未来方向。”

针对国发院工商管理教育的品牌,记者了解到,正式的品名是“北大国际MBA”,英文缩写是BiMBA(Beijing international MBA),让人一时很难反应过来。对此,姚洋院长坦承:“‘酒香还是怕巷子深的’。我们的低调是对的,但在宣传上要让人们知道我们的这种‘小而精’,这种低调和严谨。”“现在国发院和北大国际这两个品牌有些脱节,我们要借助国发院二十周年活动和BiMBA十五周年活动,对二者进行整合并进行宣传,以后就叫北大国发院MBA/EMBA,英文缩写BiMBA。”

姚洋教授认为,简单来说,品牌就是人们直接反映在脑海中的具体影像。“未来国发院将围绕自己的师资力量,围绕朗润园来构建自己的工商管理教育品牌。”“要让人们一提到北大国发院MBA/EMBA就想到两件事儿,第一是名师林毅夫教授和周其仁教授,第二就是古色古香的朗润园。”因此,“我们要利用最先进的网络传媒,包括微信,来做我们的品牌推广。我们正在拍摄两部影片,4分钟的宣传片和半小时的纪录片,来传播我们的影像,把我们品牌形象树立起来。”

做一名服务型院长

第4篇:工商管理经济师总结范文

【关键字】应用型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我国目前大学培养的特点,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教育。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关键是办学要与市场合拍:设置的专业与市场合拍,培养的学生与市场合拍,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与市场合拍,所以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定位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这种定位的影响下,应用型大学专业的设置和建设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紧扣时代脉搏。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它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应用型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设置为专科,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通过自考本科参加研究生考试,所以我们对学生培养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并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

一、应用型大学工商企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应用型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企业方面知识,具备相关能力,了解国家方针、政策,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质量检验、人资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相关管理工作等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学生业务培养具体要求

1、知识要求。掌握英语、计算机、政治、法律、统计等基础知识;掌握经济、管理、营销及现代企业营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管理沟通、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

2、基本技能要求。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办公自动化操作系统;英语达到教育部门对高职高专的基本要求,能进行简单英语对话;具有较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3、专业技能要求。熟悉工商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及法律体系,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统计分析、调研报告、营销方案及人力资源方案撰写方面的能力;具有利用计算机处理工商管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有较强的公关能力;具备一定的商务管理能力;具有营销策划能力等专业技能。

4、综合技能要求。具备应有的法律知识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热爱本专业,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5、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要求学生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师、助理物流师与商务策划师等相关的专业能力证书。

二、应用型大学工商企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一)调整教师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应用型大学工商企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这个目标也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最好能具有较长时间企业工作的成功经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的模式,缺少工作经验。这种模式也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理论知识为主,缺少相应的实践知识的支撑,造成授课知识与企业实际要求相差甚远,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较长实践才能融入企业环境,甚至企业需要重新对毕业生进行培训。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教师结构进行调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招聘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新教师。新教师招聘可以适当向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倾斜。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为老教师打开新的视野,从而提高整体教师教学水平。

2、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走进企业“。首先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为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构沟通的桥梁,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其次可以调整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可以让教师带领学生到合作企业实地授课,即提高授课水平,也能让学生实际体验企业具体要求,为以后工作打好基础。

(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教学

1、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目前在应用型大学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和引导式教学,虽然也会采用课上团队讨论的教学方法,但采用比例较少,总体说还是比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现代经济的发展强调创新,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创新,我们的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引导变被动为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用型高校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2、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校实践或实训课程的开出率,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在学时安排上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授课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积极备课,为学生安排合理的实践课授课大纲和授课内容,做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教师可以加大实践报告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课程。

(三)建立学院-教师-学生三级质量保证体系

1、学院牵头。特色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学院的支持和领导。在工商企业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院的领导作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如: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引进专业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设备,提高多媒体的使用效率;制定政策,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吸取更先进的知识等。

2、教师参与。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学校首先要引进优秀的教师,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型,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提意见。专业教师要在专业培养计划的指导下,调整授课计划,安排授课内容,使教学工作能够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

3、学生配合。专业建设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学生。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再了解专业培养计划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计划,从而达到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5篇:工商管理经济师总结范文

他就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姚奇富。

当老师让我“满足”

姚奇富是土生土长的余姚人,198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当时,学计算机专业的人很少,市场需求很大。作为杭大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学生,姚奇富与他的同学毕业时很受欢迎,几家大银行争着到学校高薪聘请他们。

“那个年代,大学生毕业工作包分配,工作是通过填报志愿确定的。你喜欢到哪个领域工作,就填报哪个志愿。当时我们班50多人,只有两个人选择做老师。那时企业工资高,学校工资低、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这两个人当中就有姚奇富。他放弃了去企业挣大钱的机会,成为宁波商业学校一名计算机老师。谈及当年这看似“有点傻”的选择,他如是说:“选择做老师与我高中班主任有关,为了让我们多一点时间学习,他总是提前帮我们把早饭买好,学生们自己要吃就去拿,拿了以后就把钱放在桌子上。尽管很辛苦,但我们感觉他很开心,尤其是看到学生能够考上大学,能够成才的时候。”

从教20多年,姚奇富认为作为教师,收获更多的是精神满足。“教师首先要有爱心,要先付出再获得,但获得的不一定是物质财富,这是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的重要特征。教书能够让我精神上得到满足。”

在从教生涯中,姚奇富也遇到过一些诱惑。1992年,他通过了国家高级程序员考试,当时整个中国只有4000多名高级程序员。有家广告企业费劲心力找到姚奇富,以丰厚薪水邀请他加盟,还动员他的家人劝说他。“那家公司整套广告体系都是从台湾引进的,当时在行业内非常先进,发展前景特别好,开出的待遇远比学校优越。”姚奇富回忆到,“说实话,当时我才工作4年,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各方面的生活压力也很大,看到公司开出的高额年薪,我也心动过。”然而,姚奇富没有走出那一步。他说,相比之下,自己更喜欢当教师的感觉。

一路走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是姚奇富人生旅程中不变的选择。2011年,因对地方发展有特别贡献,姚奇富被宁波市委、市政府授予“年度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奖”荣誉,并获得了10万元奖励。他拿出一半奖金捐给学校作为贫困生资助基金,对此,他说:“捐款是应该的,我衣食无忧,帮助更多学生能让我精神上获得更多满足。”

尽管已从学校毕业多年,年近五十的姚奇富仍然保持着一个习惯:不管工作有多忙,每年春节都要去拜访老师。在他看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然,每年春节、教师节,也会有很多学生来看我。我喜欢与学生交流,喜欢看到学生成长――还是那句话,教师也许在物质上不富裕,但我们精神上能得到更多的满足。”

言传身教,宽严相济

姚奇富对学生很关心,但要求也极严格。正人先正己,对自己,从教20多年,不管是从事学生管理或是教务管理,还是担任学院领导,他一直在细节上严格要求自己,用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日常教学中,上课时间未到,他总是早早就等在教室门口;开会时,他一向很守时,不会因为是领导就姗姗来迟……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规范是纳入到教学考核中的。“学生有事不能来上课必须请假,有特殊情况迟到早退的,也必须提前申请,这是基本原则;同时,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也是我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在他的计算机课程上,每个学生下课后都必须把桌上的东西收拾干净,把东西摆放回原来的样子。该学生做的事,就要让学生做;该学生冲在前面的事,就要让学生冲在前面。但姚奇富不是一味地严格,他有时对学生也很“宽”: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他的课堂氛围也很轻松,上课时学生的发言非常自由,非常活跃。

除专业课教学外,姚奇富还努力尝试新的课程模式。在他的倡导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开出了新生研讨课。尽管国内的浙大、上海交大等名牌大学都开设过相关课程,但高职院校却鲜有尝试。他的这一举措算得上勇于创新的尝试。

“从高中到大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质的转变。大学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与高中很不一样,高校需要在学生入学之初给予他们相应的教育。原来的新生教育课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校内规章制度,这是远远不够的,高校需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新生研讨课就这样在浙江工商职院诞生了。

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姚奇富与浙江工商职院进行了探索,在借鉴浙大等高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了高职学生的特点,规定新生研讨课授课教师必须是副教授或博士,并且还要有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安排上,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课堂时间1/4;在教学组织上,更侧重于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通过角色扮演以及辩论等形式来表达。同时,新生研讨课授课地点不再拘泥于教室,老师们会带领学生下企业,让企业老板、高管亲身传授经验,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大释放,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

在新生研讨课获成功后,姚奇富还尝试开设关于婚恋方面的课程。“中国学校对性知识与婚恋方面的教育很少,但这方面教育却很有必要。我们要引导学生科学地面对恋爱与婚姻,让学生学会爱与被爱,这对学生今后发展至关重要。”婚恋方面课程对老师要求很高,但姚奇富并没有放弃,他坚信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和谐发展,为学生拥有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办学以教学为中心

在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姚奇富在做院长之前先后担任过教务科副科长、教务科科长、教务处处长、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作为当时分管教学的管理者,姚奇富深知:学校办学以教学为中心,必须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要以创新的眼光,为地方培养优质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主要途径。

姚奇富一直在思考和谋划从整体上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他发现人才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不匹配、人才培养脱离企业发展实际两个方面。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的准确把握,在姚奇富和学校相关领导的推动下,浙江工商职院的专业结构从“以商为主”向“工商并重”转型。

2005年以来,浙江工商职院新设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制造类、建筑类专业,逐步做精做优了营销商务、理财会计等商科类专业,做大做强了机械模具、电子信息等制造类专业,逐步形成了“工商并重”的专业格局,较好地对接了浙江省(宁波市)的经济与产业结构,为学校毕业生良好就业奠定了基础。

在解决了专业结构问题之后,姚奇富又将工作的焦点聚集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紧密联系。他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出发,探索符合高职教育思想和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学校人才培养“四个结合”的基本框架,即:培养目标上实现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在培养计划上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培养途径实现上校内外、学期内外、课内外相结合;在培养规格上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功能,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内外、学期内外和校内外学习与实践活动;要继续推进体现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开发与改革;要大范围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改革”,姚奇富认为,想要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要让学生在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中“做中学”,实现技术应用能力与生涯发展能力的协同培养。

浙江工商职院各专业基于“四个结合”的要求,从专业实际出发,探索和实践了多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商科类专业实施的“三维联动:现代商务人才‘软’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另有3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与深化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3年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表明,该校毕业生就业各项指标综合得分位列浙江全省43所高职高专院校第一。

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了浙江工商职院专业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型,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这与姚奇富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浙江工商职院现有4个部级重点专业、14个省级重点专业、7个市级重点专业;5门部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和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管理以学生为本

姚奇富不仅从事教学管理十多年,也从事学生管理十多年。丰富的阅历让他拥有透彻的教育理念:“各个学校部门设置不一样,但不管怎样,教育管理都要以学生为本。学校的主体与基础都是学生,一所学校是因为有学生才存在的。”

在这种理念下,浙江工商职院一直以来都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升学生幸福感为目标开展工作。在常规教育上,学院加强对学生的服务引导,以导师制、学长制为平台,选拔党员教师和优秀学生担任新生导师和新生学长,对新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有效发挥师长和朋辈的引领作用;在宿舍管理上,学院积极倡导和实践在教师带领下的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在资助服务上,学院不断完善“奖、勤、贷、助、减”资助服务体系,在落实保障性资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发展性资助工作,鼓励学生自我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学院每年开展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并不定期开展学生心理普测、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浙江工商职院还创立了7790学生服务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开通服务热线,每天14个小时为学生提供帮困助学、勤工俭学、医疗保险、志愿服务、学生事务咨询等服务。7790日均接待学生来访、来电量达200余人次,网站日均点击量百余人,有效地服务了学生。

不管处在什么岗位,姚奇富都反复强调以学生为本。“管理、科研和教学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姚奇富内心把管理工作当做学问来看待,出身计算机专业的他阅读了大量管理方面的书籍。姚奇富的很多专著都是以学校和教学为中心,他所做的教学工作和社会服务也围绕学生发展开展。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推行分类培养与分层管理。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鼓励学生注重全面发展,浙江工商职院一直在尝试学分顶替,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身潜能。

“一些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如果理论考试不及格,为什么不能用额外的体现能力的东西来顶替呢?”在学分顶替的指导下,浙江工商职院学生可以把课外所学内容作为加分项目。学生在修完基本课程后,如果拿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可以用证书来顶替其它学分。为了规范化管理,姚奇富还组织成立了专门的学分认定委员会。

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能力强、发展快”的高技能人才。浙江工商职院学生的专利班在全国鼎鼎有名:该班创办时间仅半年,就已有36名学生成功申请了55个国家专利,最多的一名学生有9项专利在手。陈侠彪同学的“婴儿摇篮器”以9万元价格转让给企业,产品累计销售超百万元。2009年以来,浙江工商职院学生共申报专利300多项,50多项产业化。

职教要主动服务社会

在姚奇富看来,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比重应随着学校发展不断提高。

作为宁波市生产业研究基地的首席专家,他和学院其他几位领导一起商量研究,在校内成立了宁波市影视制作行业协会和宁波市自动化学会,为行业发展、产学结合搭建了有效平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浙江工商职院率先提出并实践高职“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实现了总部经济与高职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接,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他基于对该模式的研究完成的专著《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在高职领域产生重大反响。

在姚奇富和学校全体老师的共同推动下,浙江工商职院构建了由学校本部、宁海、余慈产学研基地等构成的“总部―基地”办学格局。基于总部经济发展的高职“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在宁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学校于2004年与宁海县政府、中国(宁海)模具城合作创建宁海产学研基地,通过探索、实践“总部―基地”办学,创新和实践了政企校三方联动的“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与机制,逐步打造一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融合,并可形成一定生产力的特色教育平台,为服务宁海、宁波及环杭州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典型。

我国高等教育界泰斗、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于2011年9月到基地考察后,认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运作机制、特色服务平台,“在全国层面均已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值得推广”。

9月4日,宁波市市长卢子跃、副市长张明华等领导一行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充分肯定了学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所取得的办学成就,希望学校能继承和发扬宁波商帮精神,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与层次,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在“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指导下,浙江工商职院近三年来以宁海产学研基地为平台,面向宁海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了成人学历教育、在岗员工培训、技能鉴定以及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为模具行业、企业提供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企业、社区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近50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近8000人次,支撑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宁海县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第6篇:工商管理经济师总结范文

2012年,我校勤工俭学工作,紧紧围绕素质教育深化后勤服务改革,以“创收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宗旨,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促进教育廉政建设,积极推动学校后勤管理服务理念,紧紧围绕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开拓教育节流创收方面采取了新的举措,摸索了新的经验,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目

二.提高思想认识,转换用人机制

我们始终这么认为,勤工俭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办学经费和职工福利的有力补充,是衡量一所学校发展后劲与潜力的重要指标。为此,我们时刻将这种认识拓展深化,利用会议和平时的工作交流等形式,渗透到每位后勤部门教职工心中,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同时,学校根据优化组合的原则,结合教师的实际和特长,选择工作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经济头脑的同志负责经营和管理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坚持适时监督,适时总结,严格考核等办法,确保勤工俭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依托学校食堂、商店服务师生

食堂直接面对全体师生,关系千家万户,维系安全、生活的重任。今年暑假学校对学校食堂进行了改造升级,改善了卫生条件,师生就餐环境更卫生、温馨。学校食堂根据师生家长的反映,改善了菜品的质量,增加了菜品的可选数量。在加强校办商店的管理,方便师生方面,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继续做好规范经营,杜绝“三无”产品上柜;二是加强人员管理,对营业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规范经营等进行严格检查、考评;三是严格进货渠道,自觉接受职工和群众的监督。学校商店实行自主经营,多年来为学校创收20余万元。校办商店和食堂以服务为宗旨,以微利为原则,认真为师生搞好服务,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承认,同时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四.拓宽经营门路,开源节流,改善办学条件。

3.学校开拓新的经营门路,还利用学生的剩菜剩饭作饲料办校办猪场,每年生猪出栏300余头,基本不用饲料,师生吃上了放心猪肉,达到了创造经济效益和节约开支、降低学生就餐负担的双丰收,可谓一箭双雕。

4.学校食堂同时开办学校水厂,历时已4来,为学校师生提供了开水、热水,方便了学生的饮水和洗浴,还为学校每年创造了5万元的经济效益。

第7篇:工商管理经济师总结范文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模式;工商管理类专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于各类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经济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之能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是实现工商管理活动法治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素质、宽基础、懂经济、知法律、会管理、善创造、能应变”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1]。正因为如此,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多设置了经济法这门课程,都趋向于将经济法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将法学类专业同名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移植,很少有人研究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经济法课程体系、教育手段和方法,导致目前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存在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联系不紧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相比较,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有其独特性,本文拟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讲述这一部门法的理论、制度以及规范的法学学科,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不同,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也不相同。通过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比较,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程内容涉及法律范围更广泛和综合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本内容涵盖经济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国际民商法等知识。具体来说,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论,介绍法理学基本知识、民法基本知识、经济法基本知识。第二,市场主体部分,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三,市场行为规制部分,介绍合同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知识产权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四,宏观调控部分,介绍财政法、税法、价格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范围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内容要远远大于法学经济法课程所包含的具体子部门法。因此,相对而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即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包括多门法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2.教学重点偏重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课程设计必然根据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法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其学习本身强调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相较于法学经济法对理论性的高度关注,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特别注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课程不宜也没有必要过深地介绍法学专业理论,而是侧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必须的法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经济法律法规。

3.教学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和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在介绍必要的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来示范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注重分析方法的传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法学视角,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建构知识与拓展能力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经济法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补充作为非法学专业学习法律所必需的知识,适当介绍各种法律制度制定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并注意避免使用生硬难懂的法律术语。要尽可能将复杂问题使用通俗易懂的一般性语言作深人浅出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而言,应该着重研究经济法课程建设如何与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应该以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导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

1.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出实用性和包容性,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是作为学科基础课设置的,考虑到工商管理类人才未来参与社会工商管理活动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经济法课开设前并没有学习相应基础法律知识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打破纯粹法学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体现课程的实用性与包容性。既要学习法学专业体系中的“经济法”、“商法”,还要学习“民法”中的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制度、所有权制度、时效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另外考虑到上述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与之相关的程序法律制度在经济法课程内容范畴中也是不能缺少的。

在课程学习内容安排上,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应当以商法制度为主要内容,全面讲解商事主体、商事行为等商法制度;考虑到学生的法律知识状况,有必要先行介绍部分民法知识为学生提供应当具备的基础法律知识,最后再辅之以民事、行政及仲裁等法律知识;同时设置相应的经济法内容,讲解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这几个方面制度内容的设置于内容本身而言彼此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是可以彼此相容的;于学生而言应当具有的法律知识体系也是实用的、相对完备的。内容设计上更加丰富,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开设的目的,完全能够满足相关专业人员对经济法律知识的需要,由此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2.教学方法应该以范例教学法为主,注意知识讲授的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应避免采用,要让学生从原有专业思维方式中跳出来适应法学的理性思维,准确理解掌握法律知识,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2]。要改变学生对法学类课程死板枯燥的固有印象,惟有“范例教学法”才是首选的教学方法。经济法范例教学即是将精选出来的示范性、典型性的经济法重点法律制度和案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个别来说明一般,使学生能由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来理解和推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3]。这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和热情,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去检测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能引导学生从重点知识的学习入手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特点和方法,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其他经济法知识奠定基础。应说明的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引入范例教学法,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性的东西,借助这些东西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单个现象。

另外还应当注意,要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区分开来,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讲授难度、方法上的区别。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必须立足使学生掌握在未来工商管理活动中应当具备的经济法律知识为教学中心,注重知识点的讲授、注意知识的难易度、讲究讲授知识的通俗性。因此,经济法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经济法律常识,而非成为法学专业人才。

3.教学手段的丰富化和现代化是提高经济法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范例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配合采用丰富多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平等式、对话式、探讨式、互动式教学场所,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手段如下: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研究。以案说法、以案讲法,形象、生动、深刻地讲授经济法律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准确理解与掌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提供保证。当然,案例教学必须以大量典型的案例为依托,由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文件,除了课程体系下的实用教材外,相应的教学案例库或者案例教辅材料也是必备的。

(2)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对经济法中的重点、焦点问题迸行讨论。程序是教师事先拟订讨论题目并将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撰写发言稿,讨论时要求学生登台发言,在学生各自表述完他们的观点及论据后,教师再作点评和总结性发言。专题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文章写作、法律论证等能力,更有利于加深其对经济法律法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多媒体教学:经济法课程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购买教学光盘、制作教学课件、录制电视台播放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庭审现场”等法制节目,编辑整理制作成与课程教学目的相适应的教学视听资料等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直接再现社会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明了法律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明确学习法律的意义,坚定法律信仰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注重案件的发展过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法官、学者、律师“以案说法”中将使其所学的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增长法律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法律逻辑判断能力、运用经济法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8篇:工商管理经济师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农七师 “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一、“十一五”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

2l世纪头20年,是七师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发展崛起、重振雄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国内和自身物质条件看,面临的战略机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从国际看:一是国际关系出现冷战以来以协商、合作为主的新发展阶段;二是中国加入世贸,使资源与市场多化元和国际化;三是经济上以高新科技、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为先导的技术革命,将经济和社会发展带人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四是上海合作组织奠定了新疆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基础。

2.从国内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体制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稳定、政通人和;西部大开发,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向新疆和兵团倾斜;中央作出了关于新疆经济发展与稳定的总体部署,这些都为实现“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巨大的发展契机。

3.从区域位置看: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有良好的铁路、高速公路、国道、输油管道、亚欧光缆等现代交通综合运输网络,既是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知识和技术的直接幅射和扩散区,又是通过第二亚陆桥重要的出口货物集散地;是新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最密集、要素流动最活跃、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在加快天山北坡经济带加工区建设和边境口岸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把七师和奎屯天北新区建成向中亚、南亚、西亚和东欧国家出口商品的重要基地和商贸中心具有一定地缘优势。

4.从内在八大支撑因素看:(1)七师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1435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正处于发展转型期;(2)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汽车、拖拉机、住房、信息、产品和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进人居民家庭,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3全师利润超过1亿元,奎屯区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近50亿元,资本供应充足;(4)天北新区和4个重点小城镇建设,会带来人口积聚、劳力资源配置优化及市场规模优化;(5)水、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6)科技水平显著上升,人才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7)各要素流动活跃;(8)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兵地融合发展势头良好。这些都为七师经济在2l世纪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基础。

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挑战

1.从体制环境看:所有制结构不够优化,公有制比例达80%左右,还没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从结构调整看:2003年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49.7%,远高于全国14.8%、新疆21%和兵团40.6%水平,单一功能的土地利用和系统内部产业多样性差,二、三产业滞后,制约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3.从“社会”问题看:农业、农场、农工问题,城镇二元结构问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职工老龄化、就业、分配等方面的历史欠账和矛盾等,是七师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面i临的最大问题与挑战。

4.从对外开放看:对外贸易、利用国内外资金水平很低,国际和国内优势产业向七师转移步伐缓慢,区域融合经济刚刚起步。

5.从可持续发展看:受传统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长期实行了一种浅层次、平面式、数量扩张型的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生产经营,致使水土不平衡、林草不平衡、作物轮作不平衡,协调共生关系薄弱。

三、推进农七师“十一五”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夯实农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

七师是农业大师,“十一五”期间,仍须把农业、农场、农工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去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精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职工增收,团场增效,生态环境改善。

到2010年农业生产目标是:农业总播种面积160万亩,其中粮食面积l2万亩,总产量5万吨;棉花面积100万亩,总产l4万吨;酱用蕃茄lo万亩,商品总产量80万吨;甜菜5万亩,总产20万吨;优质苜蓿l0万亩,总产l0万吨;青贮玉米l0万亩,总产80万吨;温室大棚2万亩;其他经济作物11万亩。另外,优质果园、花卉l0万亩,常规造林l0万亩,易林荒地造林30万亩;牲畜存栏80万头,年产肉类5万吨,年产牛奶30万吨。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以结构优化为主线,团场与团场、团场和龙头企业要实行新的联合与合作,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批量化、商品化,适应与大市场对接;以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企业化为主要内涵,提高产出率、优质率;创造条件发展高资本技术农业,最终形成经营规模适度,粮食安全有保证,粮、经、草“三元”结构,棉、果、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畜牧业产值和果蔬园艺业产值要各占农业总产值25%以上;农工收入不低于七师平均收入,在发展中解决“三农”和二元结构问题。抓好农业的八项主要措施是:

1.抓科技,使科技成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改变农工生活方式的动力。

2.抓良种,实现品种优良化。

3.抓节水,使节水成为加快农业发展的保证。

4.抓基地,使基地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5.抓抗灾保丰收,重点抓好“五防一治”工程,即联合防冰雹、造林防风沙、生物防虫害、科学防霜冻、节水防干旱、综合治残膜。

6.抓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7.抓保险,使农业保险成为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保险保障,为保持社会稳定发挥更好作用。

8.抓扶贫开发,要以新思路、新模式、新发展观做好贫困团场扶贫开发工作和非贫困团场贫困户解困工作。

(二)以产业化促进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

农七师“十一五”工业发展主要目标: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37:35,就业结构调整为38:27:35,城镇化率达到50%,工业增加值率由15.2%提高到28%以上。

到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目标:新型纺纱生产能力相当50万锭,新型织机达到500台;年产番茄酱制品l0万吨,饮料酒1万吨,高级烹调油3万吨,食品和肉制品加工5万吨,每年塑料制品3万吨,煤炭50万吨,热电装机达到35万kw;年产各种优质配方饲料l0万吨,年加工牛奶30万吨,节水器材服务面积200万亩,同时,大力发展煤化工和石油、乙烯下游产品。实现工业化的七条主要对策:

1.促进工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七师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产业链进行系列开发,形成一批统一财产所有权、有一定规模、产业链条长、产业化水平高、创新开发能力强的贸工农联合企业。

2.坚持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道路。以新技术为依托,利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和开发能力,提高附加值和国内外竞争能力。

3.调整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实现多元投资混合型经济,提高非国有经济比重。

4.调整工业组织结构。形成品牌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等多种模式。龙头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通过合同、订单、市场价格、以丰补歉、以工补农等手段,与团场、农工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5.对有活力有发展前景的小工业企业,引导它们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6.要和独山子矿区融洽,积极发展石油、石化下游产品和为石油、石化配套服务的工业项目。

7.推动“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工作,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在天北新区和团场小城镇快速成长。同时,建筑业

“在十一五”期间,要抓住天北新区开发、农场小城镇建设、国家对水利、公路投资机遇,抓好区内外工程投标承揽工作,抓好新型建材项目建设,使建筑、新型建材、装饰业成为七师支柱产业。

(三)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农七师“十一五”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到2010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27.6%提高到35%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3年的27_3%提高到35%左右。

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就业,以市场化、社会化和为产业化服务为方向,把奎屯双向幅射、要素集散和综合服务的区位优势和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产业承接能力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主要对策:

1.树立新的服务业理念,着力提高商流服务、产业服务、社会服务及个人服务等四大领域服务水平。

2.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结构,实行“六个根本转变”:一是工业、农业从自已采购原材料、运输、仓储改为由专业物流企业承担体制转变;二是从传统商流模式向现代商流体系转变;三是从简单供应商品向全方位服务转变;四是从依赖连队为基础向依赖市镇、社区转变;五是从依赖国有经济发展转向多元经济发展;六是物流设施分散向物流设施整合和社会化区域中心建设转变。

3.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发挥优势和特色,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5.加快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四)坚持“投资多元化”方针,拓宽投融资渠道

1.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投入。

2.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到天北新区和农场小城镇投资,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引资造血,树立“招商、爱商、惠商、富商”的服务理念;鼓励非国有经济对七师国有企业参股控股,多角开发,多元整合。

3.制定优惠政策,依靠市场机制配置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知识、人才、技术、管理、信息、资本等高级要素向七师流动。

4.建立符合七师特点的投融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建立引导资金制度,通过争取国家资金和自筹资金,引导银行和社会投入。

(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1.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使改革成为推动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2.继续认真贯彻兵团“1+3”和“1+8”文件,继续完善土地固定、租赁经营、职工合作基金、小额贷款等调动农工积极性的政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3.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营机制,为企业转机建制创造条件。

4.积极推动国有资产和优势资源的整合重组工作,大力发展国有、集体、民营资本参股的混合型经济,使股份制经济成为发展经济、繁荣市场、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的主要力量。

5.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把七师21万人的根本利益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农七师、乌苏市、独山子矿区、奎屯市的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在新疆其他地区是无法相比的,遗憾的是没有形成正向拉动效应。究其主要原因是市场行为、扩散力、互补优势等被行政区界阻隔和无序竞争抵消。在“十一五”要加强“金三角”地区优势互补、产业关联、功能补接、互学共建、融合发展、推动要素集聚,使这一地区形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向拉动效应。

(六)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要统筹团场和天北新区协调发展,统筹团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七师和周边市、县、石油化工基地协调发展。

2.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千方百计提高资源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3.坚持经济发展和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综合治理和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相协调。

4.加强以生产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反恐防恐等安全保障体系,培育公共安全产业。

5.大力实施科教兴师和人才强师战略,加强科教投入,加强人力资本积累,把人才当作最重要、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去开发。

(七)发扬兵团精神建设七师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兵团精神和七师文化是七师发展之魂。是催人奋进的乐章,让职工的能力和智慧象喷泉那样喷涌而出。通过宏扬兵团精神和建设七师文化,坚持“一线工作法”,在全师上下创造一个充满进步和活力的氛围,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使职工为实现“十一五”目标作出真心诚意和艰苦的努力,形成永不衰竭的创造能力和严格细致的管理和坚韧不拔的工作毅力。积极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推动“三个文明”建设。

(八)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1.要建立社会公正,理顺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障的合理分配。确立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提高垦区人民生活水平。

2.要建立和完善人口综合管理与优生优育体系,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3.要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计划生育、居民就业、医疗保健、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和做好“两个确保”、各类保险、社会救助有机结合起来。

4.要加快疾病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疫病报告网络体系建设,增强应急反映和处理能力。

第9篇:工商管理经济师总结范文

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

我们已经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结构的企业都已经开始注重内涵式管理水平的提升,各式各样方兴未艾的总裁培训班、经理培训班、企业管理研究生班、高级EMBA项目,各种层次各种方式进行的企业组织、企业文化、管理沟通、领导力培养、生产管理、战略管理等培训项目的发展,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及企业成长方式的转变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这将为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向我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要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体现为如何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上。

2.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特点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的要求,才能有效地实现供需的对接。

通过调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出当前阶段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2.1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情况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有:营销管理类:商务助理、市场调研员、销售人员、售后服务人员等;人力资源管理类:人力资源助理、招聘专员、培训专员、薪酬专员等;办公室管理类:行政助理、秘书等;物流管理类:仓储管理员、货物员等;其它:会计、管理储备干部、管理咨询助理等。

2.2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求

当前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已由以理论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向以事务为主的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转变。从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招聘情况总体来看,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专业管理思维,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调查中发现企业或公司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优先考虑应聘者的条件是技能、技术等实际操作能力,对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调查结果还显示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不会直接到管理岗位去任职,首先在基层或相应的其它岗位里锻炼,等有一定的经历和经验后才到管理岗位任职,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如果在校期间具备相应能力的话,进入管理层的时间就会缩短。

2.3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企业招聘管理人员的重要条件是管理人员应具备组织、协调、计划、控制、沟通、人际关系语言表达、开拓、经营策划、创新及超前的思维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信心、诚心、勇气和智慧;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良好的服务态度、有一定的综合素质;上进性强、责任心强、良好的服务态度、德才兼备、思想和观念要弹性化动态化、踏实肯干、基础扎实、爱岗敬业。相应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虽然刚入职场不能直接应聘管理岗位,但基于其职业成长的需要,用人单位在招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时对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2.4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目前各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希望是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性的综合性管理人才。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上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能动手以胜任基层执行工作的需要,又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一定的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的专业思维及理论高度,能动脑以适应职业成长后的管理岗位工作需要。如何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综合考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相应的能力和发展潜力,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3.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国内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来看,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单一和雷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观念上,还较为落后,严重滞后于国外相同专业,更不能满足我国工商企业参加国际竞争的需求,在工商管理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到人才市场上求职的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显示出企业需求方和高校供给方存在的诸多矛盾。

当前国内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3.1课程理论性强,实际应用价值偏弱综观

地方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理论课在学时和学分上占有绝对优势,实践与实训课程比重偏小。在校学生是十八、九岁或二十岁刚刚出头的青年人,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企业运营情况知之甚少,对理论性强的知识认知度不高,工商管理专业这种普遍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培养模式使得毕业生缺少必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3.2应用型教学资源、力量不足

其一,当前各高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际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以单一的讲授为主,由于这些教师自身对管理理论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刻,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

其二,各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对我国企业的案例整理归纳工作还很缺乏,教师在授课过程难以应用适应我国企业管理实际的案例素材,也使其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影响教学效果;其三,当前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师资队伍水平不高,校企合作、互动机制欠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缺少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学生实习基地少,实践机会有限。

3.3学生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偏弱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习惯了上课听讲、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不适应互动式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因此,如何使学生转变观念、从高中阶段的应试学习模式转换到自主、自动的学习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这一点就尤为重要,而这一点,也正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3.4学生的职业心理、职业修养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目前国内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缺乏对学生职业心理和职业修养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信心、缺乏忠诚,上进心、责任心、团队意识、服务意识不足。

4.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4.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结合前述当前阶段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突出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适应性。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信心、诚心和勇气,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不急功近利,踏实肯干。二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上进心、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德才兼备,思想和观念能够与时俱进。三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具体体现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受到系统化、规范化、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及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熟悉商务礼仪,并具有创新精神。

4.2突出职业化导向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突出职业化导向,因此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特长实施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人才培养。

因而,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的探索,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认知及规划,制定在校期间个人发展计划。

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学生按照专业或职业方向进行合理分类、分流,与各位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相结合,逐步探索"导师制"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联系特定的专业教师,在职业发展、专业发展、社会实践、综合素质提升等各方面得到专业的指导,使其真正能够在企业管理的某个方面提升职业适应性。

4.3课程体系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依据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

"T型人才"的培养,在本科层次上强化职业导向。一是基础课程系统满足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要求;

二是专业基础课程涵盖工商管理相关资格考试所需的完整知识结构;

三是专业选修课的设置结合不同专业方向进行模块化设计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四是增开素质拓展类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及职业素养。

4.4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课程教学绝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绝不能从理论到理论搞教师教学一言堂,必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深入经济、社会生活实际,了解工商企业的管理实际。丰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围绕强化能力、巩固理论的目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采取课堂内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实施案例分析、课程内外专管专题讲座、实验室模拟试验、模拟演练、校外企业见习、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开展社会调查、指导学生参与各种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竞赛活动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4.5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

依据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突出专业化、团队化。一是明确每位老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按专业方向组建教学团队、科研团队、指导团队;二是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相应的高等院校教师系列职称,还要具备相关的职业资格或相应的从业经验。为此,地方本科院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进修、培训、外出参观访问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教师融入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帮助教师尽快成长,满足教学目标要求。

5.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条件

5.1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组织文化建设

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全体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也需要其所属的院系、学校各位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没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大意义的深刻理解,没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没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质的准确把握,没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执着和坚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文化支持,成"市场导向、以人为本,规范、细节、开放、创新"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的顺利执行。

5.2对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整合专业内外、校内校外多种资源,因此,需要为这些资源的整合提供相应的协调机制和建设平台。一是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职业化、应用型,实行办学过程开放化,需要相应的社会资源,如业界管理专家的师资支持、学生专业见习及实习的实践基地支持、校企管理问题研讨及企业服务等校企交流机制等。

二是校内专业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

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现"T型人才"的培养思路,离不开相关专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特定职业发展方向的支持,如市场营销专业、会计学专业等对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学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政策保障及支持,如资金安排、课程体系设置及课时分配的自我控制、教学模式改革、学生考核模式改革、院系间的合作与交流、专业资源的整合等。

三是专业内各项资源的建设。

这是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大纲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室建设及实习基地建设等。

5.3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制度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到专业内外、学校内外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的整合,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体系、制度机制,建立起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秩序,对前述各项建设条件的正常运行进行良好的设计、运作和控制。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