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价值观范文

如何培养价值观精选(九篇)

如何培养价值观

第1篇:如何培养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价值观;中学生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不但对“知识与技能”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提出了相应要求。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过于看重学生的分数,导致学生感觉物理学习根本没有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但是,对于现在00后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众人的前呼后拥,习惯了遇到问题靠别人帮忙解决,导致了现在的学生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再加上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和一手包办,让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意识,等待喂哺已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有效的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我引导学生根据串并联电路图对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做出假设,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有人说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有人说等于各支路电流相乘……为了让学生证明自己的观点,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验证。最后,我通过实验,通过各处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来说明串并联电流的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又让学生逐渐发现学习物理的乐趣,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我们可以借助物理教学培养学生“自我”的价值观。对于现在的学生,常常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过于自信,一种是过于自卑,不论是这两种的哪一种,都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所以,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逐步认识自己,使过于自信的人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使自卑的同学看到自己的优点,扬长避短,找回自己的自信心。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应对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而且还要立足于物理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第2篇:如何培养价值观范文

学生的品德心理的发展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看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对某项技能是否掌握,运用得是否得心应手,而忽略了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正确得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学生的学习情绪低下,知行不能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知情行方面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备课中首先考虑如何以认知的手段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做到以情导行。具体来说,就是处理好新教材中的探究、实践与评价和心灵导航的关系,带领学生通过活动的探究来领会导航上的知识点。

二、数学教师本身应具备积极丰富的情感

1.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在数学教学中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教师的情绪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春夏之交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低落。为改善这种状况,我总会以活力的状态、亲切的笑容、激情的师生问好调动气氛,学生往往被感染,充满兴趣的学习。

2.数学教师要会自我调控感情。课堂上展现的是教师积极向上乐观的一面,个人烦恼和不快应抛掉。针对学生的错误能泰然处之,能和学生贴心,点拨和启迪。这样,必定能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

3.作为教师还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努力钻研业务、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具有敬业精神,由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三、授课语言多用询问的语气、鼓励学生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彻底地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这也正合新型的教师角色,即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有乐趣,学得轻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询问学生,以教师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平等地对待学生,他们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一点一点地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教师要改变角色,教师应从传统的由教育的主宰者、操纵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能动的实践者。如果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为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促使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2、尊重并赏识自己的学生,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更需要教师的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切忌用主观的喜好来判断学生,学会“蹲下来看孩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3、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学困生就象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的扶持和关心。如果教师对他们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只能促使受伤的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反而教师如果信任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就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爱护和尊重,自信心、自尊心和热情便会油然而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

五、课堂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设置各种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学习就是沉重的负担。而这一点,在写教案设计目标时就应有意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设计目标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愉悦的心情,高昂的用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在新课程新教法中,我重视由情感引发的兴趣。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图片,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这样开头: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不好?学生们高兴地大声说“好”!故事的名字叫“数青蛙”。“一只青蛙,四条腿,两只眼睛,一张嘴;两只青蛙,八条腿,四只眼睛,两张嘴;……;n只青蛙,多少条腿?几只眼睛?几张嘴?”在故事中提出数学问题,不仅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态度与他们对数学的认识、价值观及情感等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只有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来不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数学学习中能刻苦认真、谦虚自信、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七、将数学课堂融入生活、认识数学的价值

课程标准中谈到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生活化的数学。我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乐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身边的事物,喜欢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教学“圆”时,我让学生去思考并讨论:“车轮、井盖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如果做成正方形、椭圆等行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数学确实是有用的,逐步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并在数学学习中逐步体验成功,激发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

八、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

第3篇:如何培养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显得更为重要。这就对所有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新课改提出的这一目标,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1.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设置各种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课堂教学中,用鲜活的生活问题激活课堂,用已有的数学现实激活学生的思维,就使数学学习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例如:在课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问:“小明生日时与他的同学小军分别吃了一块蛋糕的1/6和1/5,谁吃得多?为什么?”问题出示后大部分同学都举手,回答的结果是小军吃得多。同学们合作交流后,他归纳得出:把单位“1”分的等份越多,每一份越小,所以1/5>1/6。这样,学生在熟悉的生日情景中解释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知识,课堂呈现一种互动的态势,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 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十二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布置推导圆锥体积公式后,完全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把圆柱分三等份,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观察每倒一次会占圆柱容积的几分之几,倒几次正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合作交流,很轻松归纳出:圆锥的体积(容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容积)的三分之一,即v锥=1/3v柱=1/3sh.创设操作活动的情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学生学习时感觉轻松自然、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1.3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小学生的数学情感往往是在教学课堂中被问题情境所激发,从而培养起来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会很快伸出两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指学习者对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习得的内在心理状态。它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经验的获得而不断变化的。因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态度培养研究有深远意义。

2.1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般来说,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更尊重、热爱、信任每一个学生,也使学生更亲近教师。教师以自己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喜爱,使学生更有兴趣关注教师的课堂,更加积极主动的努力学习,以赢取教师对自己的喜爱。

2.2 创设小组合作情境,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性学习、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学习情境就是合作性学习,因为,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间互补优势,各尽所能,从而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被这种学习情境诱发出来。

2.3 仔细研究教材,激发思维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兴趣,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例如:教学《图形变换》这内容时,布置学生结合本课内容,观察学校和家里那些现象是旋转、哪些是平移、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对称图形,学生学很感兴趣而且很认真地观察、动手摸一摸,这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能理解生活中的现象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将数学课堂融入生活,体验数学的价值

第4篇:如何培养价值观范文

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具有达成周期比较长,需要学生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并在体验的基础上习得,表现为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特征,因此,其在教材中应表现为渗透性、渐进性与整体性。

渗透性是指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内容单独出现在教材中,比如,专门教学生怎样才能“想知道,爱提问”,或者怎样才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是把这些内容标准不断地渗透在各种不同知识技能领域的教学内容中,用精美的画面、有趣的活动形式,以及知识技能内容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吸引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体验与感悟。比如,一张精美的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的照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而一张垃圾山、荒漠吞噬的照片也可以让学生感悟到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画一幅想象画可以让学生抒发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听一段科学家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在科学学习和科探究中应该怎样去做。

渐进性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达成过程的有序性。由于它是一个积累与渐变的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教材中必须体现这一特征,从形式上看每一项内容标准可能会渗透在不同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中,而这些内容本身不一定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互不相关,是间断的;但从内容标准本身由初次出现到逐步积累,进而达到一定程度升华的安排顺序看,它又表现出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过程。教材应按照这一原则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

整体性是指对一套教材来说,其最终对中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的体现应该是整体的、完整的。不能简单苛求每一册教材都有完整的整体性体现,也不要轻易把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按年级划分成再细的教程标准,否则容易把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异化了它们的本意。这一点教师必须充分注意。

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在教材中体现出渗透性,渐进性与整体性,教学过程中的落实主要依靠活动教学法,即教师不能把这些内容标准像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一样,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练习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做做、画画、玩玩等,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这些体验和感悟,有些是学生当场感受到,并且有所表示的;也有些是学生当时并没有马上感受到,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示,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在他们的心中,随着学习的进程中,这种积存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顿悟并显示出来的。

而好的活动设计是保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落实的前提。这里所谓好的标准主要是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是否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各项具体内容标准,它们之间在内涵上是否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不出现活动与内容标准之间的脱节。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往往以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为载体,是渗透在知识技能领域内容标准的落实过程之中的。教学中设计活动时往往会以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为中心安排活动,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的要求,这一点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每项活动设计完成时,都应该做一次检核,考察它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的相关性。好的活动设计还应该是学生有兴趣,乐意参加,投入程度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与求知欲望的,这些标准也应该作为评价活动设计内容效度的指标列入评价方案之中。

第5篇:如何培养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 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建设

主席提出要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是新形势下加强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既为强化官兵精神支柱提供了基本遵循,又为国防生培养指明了方向。国防生不仅是地方大学生,而且是后备军官,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使他们确立当代革命人核心价值观,高校应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驻校选培办应积极创造条件,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在军政训练中磨砺、在文化熏陶中催生、在长效机制中培育,切实打牢未来部队履职尽责、建功立业的思想根基。

一、加强军地协作,完善依托培养体系

培育国防生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的“朱红工程”,建立完善机制是关键。具体讲,应做到“三纳入”。

(一)纳入学校基础教学。坚持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创新方法和手段,力求“抓住点、连成线、织成网”,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要将国防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纳入学校“大思政”体系,紧贴时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部队实际,坚持在理论灌输上求“深”,在解疑释惑中求“实”,在教法学法上求“活”。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基本理论课与国防生的军政课结合起来,同时突出国防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主题,充实进军政基础理论课教学,作为必选课计入学分。

(二)纳入经常性教育。按照国防生军政训练比例,分年级、分层次抓好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点滴培养,确保教育活动经常性化。新入学国防生,主要进行人民军队光荣传统教育,坚定国防生从军报国的理想信念。二年级的国防生,主要开展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职责使命教育,注重强化军魂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三年级的国防生,主要通过暑期当兵锻炼等活动,使他们了解和熟悉部队生活,为提高军政素质创造条件。四年级的国防生,主要通过到部队代职锻炼,为第一任职需要打下基础。

(三)纳入教学协作内容。充分利用高校驻地军队院校和部队的教育资源,聘请军队院校专家教授、部队领导和英模人物担负部分教学任务,组织国防生与军校生畅谈学习体会,邀请优秀毕业国防生交流带兵经验,构建地方高校、军队院校、部队共同培育国防生的协作机制,营造共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

二、构建特色文化,坚持弘扬主旋律

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浸润滋养。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优良传统文化、社会主流文化、军营文化、院校文化的熏陶启迪和凝聚激励功能,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整合“红色”文化。新中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应积极挖掘整合,坚持以传统的革命精神影响和塑造国防生。我校国防学院曾先后组织国防生参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烈士陵园、焦山古炮台战斗遗址、南京雨花台、一大旧址及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次邀请老红军、老八路、老英模作传统报告;广泛开展“读红色书目、唱红色经典、看革命影片、讲战斗故事、记名言警句”活动。通过这些教育方式,使国防生身临其境陶冶情操,在英雄事迹感召中升华境界,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充分激发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自觉确立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二)铸造“船魂”精神。我们长期为国防建设和传播工业培养人才,办学实践中深感为学生铸造“船魂”的极端重要。围绕海军培养国防生“三个衔接三个优化”的总体要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依托专业成立多个“军味”浓郁的学生社团,鼓励国防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知海洋、知海军,铸军魂、明责任;邀请金一南、杨利伟等,与国防生面对面交流、心与心互动,激励国防生立志驰骋海疆、报效祖国。

(三)丰富“蓝色”文化。随着国家利益拓展,人民海军驶向“深蓝”既是大海的召唤,更是历史的必然。“爱舰爱岛爱海洋”一直是“蓝色”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鲜明主题,也是培育官兵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沃土,面临新的形式任务应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实践中,我校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把举旗铸魂作为根本方向,把确立国防生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实践。如建设国防教育荣誉室,向国防生系统解读“蓝色”文化精髓,以强化他们的“三爱”意识;利用每年暑期,带国防生赴海军部队实习,灌注“海上猛虎精神”、“海空雄鹰精神”等,以强化他们的战斗意志;通过打造“今朝立业海疆、千秋有功国家”的文化品质,进一步丰富“三爱”文化内涵,引导国防生正确对待利益关系调整,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自觉抵制多元分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

三、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培育持续开展

培育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和点滴养成,只有以多种方法和措施不断强化,切实在头脑中扎根、在行为中体现,才能最终实现固化。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使价值要求变为价值追求,使价值标准变为价值取向,使价值目标变为价值理想。

(一)培育机制体系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期性,决定了培育机制必须系统化。只有培育机制系统配套,才能确保培育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首先要构建齐抓共管的组织机构。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培育工作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做到上至学校分管领导、国防学院和选培办领导,下至每个国防生,都纳入组织机构中,要以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职责到位、工作到位,确保认识上同步、资源上共享、制度上健全、职责上明确。其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育计划。要认真研究高校育人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培育活动的主旨,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培育计划,确保“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四落实。最后要建立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高校和驻校选培办,有责任有义务共同探索建立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专项教育活动通报制度,定期在国防生培养工作会议上分析形势、研究对策、部署工作,形成凝聚力、优势互补、密切配合的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培育活动不走弯路、事半功倍。

(二)成果转化应及时有效。理论必须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去粗存精,如此循环往复,才能真正发挥其巨大的能动作用。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课题,必须不断创新理论、促进成果转化,才能确保培育活动始终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紧跟时代步伐和部队发展趋势,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高校要充分发挥在理论研究上的优势,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全校师生开展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创新和课题研究,力求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特别要密切关注社会环境变化,随时把握国防生思想脉搏,既要弄清他们的困惑和疑虑,又要弄清他们的思想倾向和行为特点,以增强理论研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确保理论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性和有效性。

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振兴的航标,是一支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支柱。培育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我军强基固本之举、凝魂聚气之道,必须长期不懈地抓紧抓好。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坚持理论学习、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引路、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多措并举,注重循序渐进、逐步强化、长期培养,这样方可使国防生核心价值观取得实效,为我军源源不断地输送忠诚可靠、素质过硬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才厚.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学习贯彻同志关于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J].求是,2009,(2):11-14.

[2]唐柳,杜丽君.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理论导报,2010,(3):56-57.

[3]夏永华.论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思想战线,2010,(4):36.

第6篇:如何培养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自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凝聚中华民族价值共识,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任务。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逻辑主线,将“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贯彻于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之中,并最终提出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时代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时展特点提出的新要求。如何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够适应时代需求、教育需求、学生需求和发展需求,如何增加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门课程,也可以说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它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在实现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过程中,更应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与价值情感的体验。课程的特点要求高校注重开展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情境中认知理论,深刻理解,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优化自身的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和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经过2015年全面修订之后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并成为课程的逻辑主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必须将其系统地落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中。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培育和践行,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力行实现内化于心,这样才能外化于行。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专题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设计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是有效实施和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这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一切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内容才是关键所在。可以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中,各章、节、目的教学主题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契合度,如何更加鲜明地体现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是高校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基于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框架体系和知识结构,可以设计以下六个实践教学专题内容。“专题一”:人生蓝图的畅想与描绘。这一专题的内容主要来自绪论部分,在这一专题中,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发展、重大意义以及科学内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大学生在总体上对核心价值观建立整体认识。课时可选择两个学时,主要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了解的教学目标。“专题二”:理想信念的坚守与追求。在这一专题中,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正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使大学生认识到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专题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了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爱国”这一价值理念,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个人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大学生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是如何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平等、公正问题,这使大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更好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平等、公正”这两个价值理念的深刻内涵。“专题四”:人生价值的追问与创造。在这一专题中,课程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如何创造人生价值提出了思考。这其实也是在解答“人的一生如何努力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问题,正彰显了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价值理念。在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尚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同时,高校教师也可以将“自由”的理念引入人生观中。“专题五”:道德的传承与实践。这个专题,可以说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最为丰富。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源,学习与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正是帮助学生认识核心价值观从何而来,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修养,与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倡导体现了公民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专题六”: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这一专题,包括教材的最后三章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

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虽然内容是基础,决定着形式,但是形式是否适合也直接影响着内容的发展,一个好的形式当然会对内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就必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序持续开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各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调,缺乏吸引力,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精心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计划,形成系统性、全方位、整体性的统筹安排。唯有这样,才能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空间。高校教师应该明确实践教学应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教学空间,既指课堂内开展的案例讨论、视频分析、演讲朗诵展示、情景剧表演等活动,也包括课堂之外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实践教学的创新上,需要解决的是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意识到实践教学空间必须得到拓展,必须超越课堂,走出课堂,最后回归课堂,着力构建内外兼修的实践教学形式。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集体开展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制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分钟微视频。实践活动安排在专题五“道德的传承与实践”中,活动主题是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活动由教研室统一策划安排,由任课教师在任课班级进行组织实施。具体要求如下:(1)大学生利用手机或摄像机等设备拍摄身边的真人真事,要能寓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不刻意伪装,不弄虚作假。(2)将全班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策划、收集素材、拍摄、剪辑等任务由各小组分工完成。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核心价值理念为拍摄主题,完成时间为一周。(3)各小组将完成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小组代表负责阐释作品寓意。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并推荐到学校网站及其他媒体进行宣传,倡导全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爱国”这一主题中,某一组学生拍摄了升国旗的场景。又如,在“友善”这个主题中,某一组学生拍摄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场景。这种情景式的体验,留给大学生触及内心的感悟,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而真实。最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育合力。具有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应该是教学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有机组合。(1)教学资源的共享。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推进,需要集中共享校内或校外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充实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并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完成,这需要各个部门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通力合作,建立良好、畅通的沟通机制。(2)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动。实践教学活动涉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多个领域,除了学校之外,实践活动更需要社会及学生家庭的支持与参与,唯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3)制度、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活动的开展需要各方面的有力保障,校方应切实从制度、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实践教学最大的保障,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4)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与教学研究互动共进,教学研究成为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的动力和手段,同时,活动的开展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实现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良性互动,才能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陈玲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第7篇:如何培养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价值观 知识传授 社会 实践

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把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摆在了核心地位,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下面笔者就此次新课改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要处理好知识的传授和培养价值观的关系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以往历次政治课改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也过分看重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忽略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导致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且与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总目标相背离,严重弱化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此次新课程改革无论在课程目标还是在评价建议上都强调了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是这次课改的一个大的亮点。但是笔者发现,在课程改革推行的几年中,许多政治课教师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整节课的教学完全以所谓的"学生活动"、"小组协作"、"合作探究"为主,几乎没有或很少有对知识的系统地归纳、总结和讲解。这种做法虽然表面上倡导了学生的课堂参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关注了学生的行为表现,但并没有真正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正确的价值评价,怎样正确地做出价值选择。因此,这种做法与上面的做法并无本质的不同,是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错误理解,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

出现上述两种极端做法的根源在于有些思想政治课教师并没有搞清楚知识的传授和培养价值观的关系。传授知识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获得对客观世界及人类自身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而价值观的培养则是帮组学生在改造世界中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因此,作为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主力军的政治课教师既要克服保守思想,又要避免搞形式主义。课程改革不是全面否定,而是扬弃,是继承中的创新,我们每一位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辩证的处理知识的传授和培养价值观的关系,避免走极端,把价值观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要处理好培养价值观与整个社会的关系

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是做出正确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评价不同于一般的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是主体对于某种事物能否满足人们利益、需要的一种认识。因此,价值评价必须考虑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现实生活中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有差异的,如何使主体对自身实际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是形成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的必要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往往并不关注学生对自身实际需要的认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流于形式。他们的教学比较封闭,教学方法僵硬,经常照本宣科,教学脱离社会和时代背景,缺乏对国情、国策理性的分析和认识。

要使他们形成对自身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必须把他们从个人利益的狭隘天地里解放出来,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要使他们认识到社会利益不仅是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也是确定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最高标准。

笔者建议,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尽量做到:(一)把教学内容置于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大的背景中,形成教学内容和社会背景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二)以进行时事演讲的形式锻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的意识。(三)教师要经常开展关于国情、国策的教育,以对国情、国策深入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形成为国家、为社会而奋斗终身的理想和信念。(四)以主题班会、辩论等形式开展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入讨论,使学生明确个人需要和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是价值观的最高标准。

三、要处理好价值观的培养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价值的根本途径。在实践中,不仅主体对客体认识的真理性得到检验,而且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价值评价也得到确定和检验。一句话,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归根到底不是主观范畴内的事情,而是实践范畴内的事情。

此次高中政治课程改革首次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不仅强调了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而且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到"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这无疑为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指明了正确的途径,那就是把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在课程改革推行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这么一种现象,有些高中政治课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但没有找到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评价和做出行为选择的正确途径。他们经常以课时不够,进度紧,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由,很少或几乎不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这种做法追根究底还是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目标南辕北辙。

第8篇:如何培养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强国 公民道德素质 整体文化实 力 文 化软实力

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报告中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①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民族的文明进步,高等教育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建设文化强国,高等教育必须先行。

一、 高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②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历史重任,高等院校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近80%的青年要接受高等教育。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在高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信念教育,使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真正进课堂、进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高等院校不断把大量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优秀青年输送到社会,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带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实现。在高等院校应加大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增加社会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把所掌握的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增加理论研讨的教学内容和时数,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高等院校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创新的基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力军。在高等院校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在新形势下的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思想理论指导。所以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高等教育必须先行

高等教育负担着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重任,有近80%多的青年要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如何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成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一重大工程的关键。只有在高等教育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③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广大学生中培养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学校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经常性地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宣讲活动,到广大民众中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道德的宣传活动,积极参与社会道德建设,同时也促进学生自身道德意识的提升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加大力度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抵制各种社会不良思想和风气的能力,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不断地培养出具有很高道德素质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优秀学生,他们步入社会必然会带动和推动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高等教育是主力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④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高的精神食粮,高等院校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高等院校是社会精神和文化产品的重要产地,如何生产更好更多的优秀精神和文化产品,如何提升在校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文体类院校更应把培养服务大众、服务基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把大量优秀大学生输入到社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广大民众文化生活的讲解员、辅导员,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艺术修养,丰富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在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四、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高等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⑤要做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培养是关键。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任,如何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既有良好专业素质、又掌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有责任感的管理人才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就不会有任何竞争力。所以加大人才的培养,使我们的教育对象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经营文化产业,如何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通过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等。把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输入到社会,才能推动社会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才能实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报社2012.11.第30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报社2012.11.第31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报社2012.11.第32页

第9篇:如何培养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初中 物理教学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教育探讨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笔者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多年,在这方面曾有过一定的探讨和感悟。

一、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专家认为,初中物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因此它是实施德育的良好载体。郝京华教授说:“有时候,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地“教”给学生,而应为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感受、体验与内化,才能达到教育目的。科学素养较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而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表现冷漠,抱无所谓态度,在价值观判断中经常出现问题,那这个人的本领再大,又有何用?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因此,老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自身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如老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艺术、服饰仪表等,都在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美的感染,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如教师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集形、声、动画于一体,不仅让学生学得愉快,还会让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致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在被教师爱护,被教师尊重时,他们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美国教育家吉尔特·海特在他的《教学艺术》中也指出,“教学包括感情和人的价值,而感情是不能被系统地评价和运用的。人的价值也远远地超出科学的范畴。”这说明教师的人格力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个性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三)善于用物理学家事迹鼓舞学生

如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报效祖国的故事,也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颁奖大厅里没有汉语的历史,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四)充分发挥物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如在讲解“汽车刹车”问题中,老师可以创设情景,先用多媒体放映一个交通事故的片段。让学生从中看到尽管司机采取了紧急刹车措施,但仍有一只穿过公路的野兔被撞死,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让学生明白从司机发现野兔到汽车停下来所经过的路程跟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是反应时间?什么是刹车时间?要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司机应如何做?让学生初步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强化对匀变速运动规律的理解,再引导学生对其事件进行客观评析。有的学生说:撞死一只兔子,何足挂齿?有的学生说:兔子也有生命,我们应该尊重它的生存权……

这一环节虽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不大,但突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和交流,增进了学生的爱心、生命意识、责任意识等。

(五)运用实验教学进行情感态度教育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可重点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如英国科学家焦耳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积30余年实验研究,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法拉第刻苦自学,经历了十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会起到良好作用。

此外,还可通过对中外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生活轶事、重大贡献、成功经验的介绍,让学生懂得物理学的每一项成果的获得,都与物理学家们良好的个性素质密切相关,从而让学生学习他们追求真理的信念,勤奋不息、不知疲倦的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为人类幸福终身服务的责任心。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教学活动

德育渗透还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适当开展一些物理活动。物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生存的大自然。我们周围有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但正是由于这种司空见惯的缘故,一般不会引起同学的重视。老师要促使同学们主动、积极地思考,为学生创设适当的物理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