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社区内部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社区内部管理制度

第1篇:社区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其他事务过多社区是为民办事的基层组织,是为老百姓服务的窗口,其工作职能是为社区居民服务,但在其日常工作中,社区却变成了政府的基层办事机构。现在,很多政府部门纷纷将工作职能的范围扩大到社区,指标分派到社区,使社区内部科室林立,大大地增加了社区的工作负担,缩小了社区为辖区居民办事的职能,造成了社区的办公费用增加,俨然成为一级“小政府”。

(二)社区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

1.社区内部考核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社区属于事业性单位建制,其在内部管理中没有非常严格的考核管理体系,尤其是在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方面更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工作。例如每季度进行的绩效考核都是临时应付上级检查,考核指标的制定也没有形成系统化,这些都给社区管理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阻碍了社区管理体制和方式的改革。

2.社区内部培训管理体系不健全

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其在维护社区利益、谋求社区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我国许多地方的社区组织里,绝大多数都是政府部门的家属,这种人才梯队,对社区基层的发展必将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如何培养新时期社区所需人才,已经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淡薄

现阶段,我国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府积极引导,老年居民参与积极性较高。例如现阶段组织的区内有较高知名度的秧歌队、洋鼓队、太极扇队、健身操队、民俗表演队等,但我们发现,在社区活动中基本上都是老年人、闲散在家的人,中年人和青年人参与得很少。另外,驻区单位,例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健身房等,对社区工作虽然表面上给予支持,但实际收费标准不低于市场标准,这就给社区管理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完善社区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创新社区服务体制

只有创建一套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才能确保各项目标的如期实现。因此,在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创新意识必须贯穿其中。具体措施主要有:第一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作为社区的主管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应将社区管理同政府职责分开,这样社区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具体工作当中;第二是完善居委会的工作职能。充分利用社区“自治”的优势,切实发挥社区管理的作用,为社区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第三是引导和发挥居民团体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文化团体等组织的作用,以更好地满足居民自愿参与社区活动的愿望。

(二)充分做好社区内部管理

1.完善社区内部考核体系只有建立符合社区自身考核管理体系,才能确保社区在日常管理中公平、公正和公开,才能形成良好的社区管理风气。如何完善社区内部考核体系,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社区负责人意识的改善

社区负责人作为社区管理体制和方式改革的牵头者,在社区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考核制度的建设方面,更是直接关系到此项制度的成功与否。社区负责人在对待考核制度的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首先自己要解放思想,从根本上意识到考核体系的改革是社区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社区管理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提升所有社区管理人员的重要法宝,只有建立了适合社区管理发展的考核制度,才能让社区工作人员感觉到公平、公正,才能为社区管理体制和方式的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2)做好内部调研

要建立与社区管理相适应的考核管理体系,不能停留在几个人关起门来埋头研究,而应该是在绝大多数社区人员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社区管理现状的考核管理制度,同时又能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注重考核管理体系的宣传

当一项考核管理制度正式执行时,首先做好宣传,有了广泛地群众基础才不至于半途而废。尤其是考核管理体系的改革,就是将原有考核体系打破,建立新的考核制度,这样必然会涉及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在执行新的考核体系过程中,需要经常关注大家对考核体系的认识,这样能够让更多社区工作人员意识到考核体系的改革是大家的事,从而让社区工作人员意识到只有引进考核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方法的改革。

2.培养社区人才

社区建设能否快速、健康地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支工作积极性高、有专业知识、人齐心齐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政府应把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作为一个长远、有计划的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社区人才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就是要培养优质的社区工作干部;其次就是加大日常教育培训力度,进而增强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第三方面就是要积极宣传,壮大日常服务的社区管理志愿者队伍,形成全社会关注社区管理的良好局面,从而促进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第2篇:社区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社区基层党组织 网络党建 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工作是社区基层党组织党的建设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保证社区基层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成效与网络畅通的关键。因此,研究我国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网络党建策略对于进一步拓展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前景,有着积极意义。

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工作机制的内涵

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工作机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链接社区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系统的网络模式,其中的每个元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协调和总体目标的完成是其整体功能实现的途径;另一层含义是社区基层党组织系统网络上的每个元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果关系和运行模式。它反映了各层次的整体功能的中介和桥梁,该机制直接作用的结果是社区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与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及其工作效果的提高。

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工作机制的功能

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工作机制具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功能:

具有系统整合功能。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内元素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系统中的某一位置的每一个元素,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元素间通过相关关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的要素,如果个别元素从系统中分离,它将失去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从有机整体的角度,对其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基于此,社区基层创新网络党建工作,就需要建立起各项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手段保障等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使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集成和合作的效果,进而促进基层社区网络党建机制的工作速率。

具有制约调控功能。保障网络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是各个要素的均衡发展,以及对各要素的有效控制,其包含的方面十分之广泛。比如,网络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在增加个性、独立、自由及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基层社区党组织干群思想道德观、学习和工作目的性及成长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及混乱,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基层党组织在制定工作机制时,必须通过互联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应从整体的、动态的角度掌握内外部因素对社区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网络环境的影响。

我国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网络党建机制环境也得到了缓解和改善,很多社区基层党组织了有极大的发展。社区基层党组织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民众困难,为其提供相应的社会便利。社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展开,为全社会发展的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民众和政府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

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网络党建机制现状。就目前情况来说,很多社区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广大群众对于社区基层党组织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偏见,这种状况的出现严重地阻碍着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展开。随着市场经济逐渐壮大,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相关工作人员已经逐渐认识到,应该对网络党建机制理论与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只有将网络党建机制理论和实际发展相结合,并建立起一支专业的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才能发挥其现实的意义,并有效推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现状。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是社区基层党组织中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主要通过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模式,来激励网络党建工作人员对业务的积极性。在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中有1~2支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主要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在人员编排方面,主要吸收做过前台有客户资源或者有网络党建机制经验人才,并且经常开会策划讨论网络党建机制项目,对相关人员定期培训。通过深化网络党建机制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团队的网络党建机制能力,促进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的健康发展。其中,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的具体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组建“政治素养高、思想品德好、业务知识精、工作能力强”的专兼职党员网络党建机制队伍;第二,因地制宜,自出心裁,成功创建各具特色的党员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模式。

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存在的问题。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建设管理模式过于传统。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选择传统、老旧的管理模式,并不关注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改革。由此,这些老旧的模式会导致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内部各岗位、个人的职责和职权划分相对比较模糊,进而使得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内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大大降低,一些监管不严、信息失真以及管理混乱的问题屡见不鲜。另外,传统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内部管理模式的实施也令社会经济环境与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管理难以相互融合,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阻碍了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和生存。

其次,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建设管理内部监控力度不够。如今,在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中,往往由于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内部管理的管理分权或集权管理模式的限制,造成内部监控力度的不健全,其主要因素在于没有完善的审查机制。一方面,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缺少强有力的审查部门,只是通过对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高层管理性质作对比,将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内部管理工作进行了高层定位,这就使得审查实际性造成缺失;另一方面,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缺少监督力度,会造成审查工作往往只局限于形式,丢失了其存在的实际意义,这就导致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内部管理工作的效能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管理。

再次,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内部管理方式单一。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在进行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内部管理中,对团队潜在价值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包括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的重要性、人员利用以及专业性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误解。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内部管理的详细程度,能够直接呈现出市场的内部资源结构,进而能够对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人员对于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内部管理的方式认识不到位,在管理时方法过于单一,严重制约了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的发展,也对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又次,网络党建机制人员编排不合理。在网络党建机制人员的编排上,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采用的是做过前台有客户资源或者有网络党建机制经验人员,并且经常开会策划团队网络党建机制项目讨论,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进而深化网络党建机制体系建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了相关的管制体系,由此造成了网络党建机制人员编排的不合理现象,使得内部结构较为混乱。

最后,由于网络党建机制人员的数量过多,并且其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导致了在人员及相关问题的管理上无法面面俱到。因此,就会出现管理方面的“漏点”、“缺点”等现象。

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存在问题的对策。针对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优化内部组织的文化结构。优化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内部组织的文化结构,是其基层党组织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文化效益需求不同于其他企业单位发展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公共利益和集体利益是NOP的发展目标,NOP的管理理念依靠命令下达的明确性和威慑性实现企业单位的凝聚发展。创造并发展组织文化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提升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凝聚力,将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的凝聚力作为组织内部成员工作的调和剂,实现个人的思想情感、使命和组织生存的有机结合。

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深化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内部的集体价值意识,强调个体权益与集体权益的一致性。

三是激发积极的模仿心理,树立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内部的标兵和榜样,强化劳动模范、优秀事迹、先进工作者、业务突出同志的榜样作用,进而掀起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四是加强民主建设,使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成员切实体会到自身的地位作用,加强组织内部工作的时效性以及民主性。

五是加强工作经验的累积,成功的案例和工作经验能够加快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成长发展的速度,组织成员定期进行经验沟通与工作交流,能够对组织文化的培育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二,加强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知识网络党建机制教育。如今,数字信息时代成为知识网络党建机制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柱,优化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内部的知识结构,要有序完成以下任务内容:

一是建构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成员数据信息库。数据工具和信息设备是建构客户数据信息库的主要渠道,对优化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的知识结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二是合理进行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的结构划分。要依据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普遍的共性亦或是显著的差异性,实现不同成员的结构划分,比如依照成员年龄、居住地址、生活习惯、交往关系等区分标准进行中国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成员的结构划分。三、推出特殊想法和独特理念。针对每一位北京嘉禾园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成员的不同之处,推出新型的团队构建方法。

第三,加强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体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以及内部人员的道德文化素养,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根植到每一个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人员的内心,使其能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好地把握,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人员对于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事业的忠诚度,达到提高网络党建机制策划团队工作的自觉性,大大地提高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的工作成效。

创新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工作机制价值导向

明确社区党组织成员是网络党建工作机制的主体。要明确一个理念: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工作机制的“主体”是社区党组织成员。对社区党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应该给予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影响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工作机制的成效。其中,网络党建人才资源的有效奖惩管理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呈现,因此需要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形成高效的管理机制。将社区党组织组成成员作为网络党建工作机制核心的网络党建工作机制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效率。

建立迎合网络党建工作机制的管理方式。大多数社区基层党组织都实行的是由点到面的系统化管理。由点到面的网络党建工作机制指的是在整个社区运行过程中,对各个生产点进行严格的管控与记录分析,再根据实况进行全面管理的网络党建工作机制理念。由点到面网络党建工作机制理念的提出,为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工作机制的优势,以及制定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工作机制理念和策略形成集法律性、科学性、可实施性于一身的书面条件提供了理论基础。

社区基层党组织采用“由点到面”理论时,需要从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日常工作安排、制度确立以及人员管理等实施的过程中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因为网络党建人才资源的管理需要对社区党组织组成成员的数量以及专业化水平加以控制,将以多取胜的错误观点消除。这就应该对社区基层党组织社区党组织组成成员的信息情况进行采集,使网络党建工作机制能够形成科学的保障系统,并且控制网络党建人才资源的大规模流动,减少优秀资源在流动中缺失的现象,进一步提高社区基层党组织社区党组织组成成员素质,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文化理念的灌输。由于任何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工作机制模式的确立都要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所以网络党建工作机制模式的确立要顺应时代和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

此外,要切实根据社区基层党组织所具备的文化理念、政策实力和网络党建人才资源的构成,建立具有社区基层党组织特色和风格的网络党建工作机制模式,对社区基层党组织发展做出优化处理,只有这样,“由点到面”的网络党建人才资源的效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结语

通过查阅相关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制定的理论与方法,对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的建设进行系统分析,对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的制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促进社区基层党组织网络党建机制的建立,并为社区塑造良好的发展模式。社区基层党组织只有建立优秀的网络党建机制才能取得良好的生存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社区,进而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3篇:社区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一、完善立法制度

我国目前对外国人居留管理的法规主要有三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以及《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此外,尚有《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在华外国人参加演出活动管理办法》等涉及外国人在华事务管理的法规多部。根据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公安部和外交部为主管机关,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文化部等部门为辅助管理机关,形成对在华外国人多头管理的态势。在这种多头管理的局面下,权力部门没有明确的管理责任,而负责管控的部门没有明确的审批权,权责分离,难以做到源头控制,加之各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信息不能共享,很容易形成管理脱节、内外衔接失控的情况,造成部分外国人入境后失去管控,形成治安管理隐患。

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及实施细则或以单行法规、条例形式完善、细化相关法律制度。并整合外国人管理法规,改变现行对外国人在华事务多头管理、各司其政下形成的管理脱节、内外衔接失控的局面。同时也以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和外交部主导,定期制定、或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牵头联合《操作手册和说明》《移民手册》和《政策指导》等业务文件,补充调整外国人管理等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细化措施,明确职责,为更好构建社区外国人管理机制提供法律基础。

二、优化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对外国人的管理流程上分为签证发放、边防口岸查验、入境管控三个环节,分属于外交部、公安部和地方公安机关;而管理外国机构和外国人的部门涉及公安、宗教、劳动、工商、税务等。但目前多个部门、多个地方机构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掌握的信息不便共享,不仅难以形成工作支持,而且出现了三大管控“边界真空”的隐患。

从我国对外国人管理现状考察,从优化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完善社区外国人管理机制构建角度出发,笔者建议: 可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建立以公安部出入境管理为主,兼顾其他政府部门管理职能的社区外国人管理服务站。站内配驻外事民警主要负责对外国人临时住宿登记管理、签证延期、居留许可到期提醒及申请咨询服务,掌握外国人动向。并对其进行法律宣传,使其了解中国的基本法律法规,降低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问题的发生率从而保障社区治安,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在辅以劳动、税务、医疗、卫生、教育等部门工作人员对社区外国人进行国内政策指导,解除疑惑,排解困难,从而真正做到相互沟通、资源共享,弥补各自管理中的盲区,为构建社区外国人管理机制优化结构。

三、加强日常管理

根据我国出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29、30、31条规定,在宾馆、饭店、招待所及其他中国机构内住宿的,须出示有效护照或者居留证件并填写临时住宿登记表;在中国居民家中住宿的,视城镇或农村分别于抵达后24小时或72小时内由留宿人或者本人到当地公安机关申报。在外国机构内或者外国人家中住宿的,同样须于抵达后24小时内申报。总的来说是不管长期居留还是临时住宿,都以自觉申报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除少数大型酒店、宾馆能及时登记上传数据外,大多数散居社区的外国人往往都做不到及时申报住宿登记,往往在签证到期申请延期之时经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提醒才发现没有登记。不登记就不能了解社区内外国人居住情况,形成管理空白,造成社区内外国人失控,从而产生治安及其他社会隐患。

对此,要改变我国现行出入境法规中关于外国人居留和住宿自主申报为主的规定,依托设立社区外国人管理服务站等管理机构加强登记管理。并补充强化外国人居留和住宿处所业主问责制,促使临时住宿登记制度得以落实。同时增加对外国人居留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查验的内容,建立多环节、多渠道的外国人信息收集和管理机制。也要挖掘社区物业、居委会管理单位的潜力,发挥其在社区外国人管理中应负的的义务和作用,及时掌握社区外国人的动态信息,为构建社区外国人管理机制提供信息支持。

四、加大处罚力度

现行入出境管理法规中对于违反外国人居(下转第106页)(上接第15页)留管理规定行为的罚责普遍较轻,例如,根据出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43条规定,持居留证外国人住所变迁后未按规定办理迁居登记的,可处500元以下罚金;对于违反外国人住宿登记管理规定的,根据第45条规定,则不区分留宿人和本人,对责任人处以警告或者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金。区区五百元罚款,在经济收入水平已获极大提高的今天,已显微不足道,不能起到震慑作为。又如《外国人出入境管理办法》及细则第四十条:“对非法入出中国国境的外国人,可以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处3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也可以并处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们对提供虚假邀请函的单位几乎没有处罚手段,最严厉的也不过是停止其邀请权。通过加大处罚力度,可以加强日常涉外管理,减少外国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等问题数量,有效改善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构建社区外国人管理机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魏琪,朱旭东.中国公安出入境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9,(05).

[2]石小娟.创新社会管理与建设法治城市——论外国人管理法律机制的构建[J].法学杂志,2011:S1,

[3]方岩,社区外国人管理问题研究[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第4篇:社区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为了解决**新区社区党组织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经过充分调研,对社区党组织领导机构初步设想了三个方案。

方案一XX社区联合党委

性质与职能:非建制性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构。由街道党工委牵头,组织社区内各成员单位党组织就社区党建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沟通。

联合党委人员构成:街道党工委负责人;社区内无上级主管企业的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内区政府派出机构的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内基层事业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小型区属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小型内联企业党组织负责人。

相互关系:社区内各类党组织与社区联合党委不存在组织间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只是其负责人参与联合党委的工作。

机构设置:设立社区联合党委党建办公室或组织部、宣传部,作为常设工作机构,根据联合党委的计划和意图做好社区党建的日常工作。

方案特点:与街道现有的党建联席会等载体相似,且党建联席会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不少成果,容易被各方接受;通过做强“四制”(工作报告制、作风评议制、任免会签制、实绩会考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能力。不足之处是,没有从体制上解决原有的矛盾,联合党委作为非建制性的党组织比较松散,其领导作用仍然较弱。

方案二XX社区联合工作党委

性质与职能:非建制性的区委社区党建派出机构。以街道党工委为主,领导和组织、协调社区内有关组织的党建工作。

联合工作党委人员构成:街道党工委部分成员;区级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党组织负责人;无上级主管企业的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内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内小型区属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内小型内联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在此基础上,由街道党工委正、副书记,与社区管理密切相关的单位(如警署、城管监察分队、房产办事处、城管署)的党员负责人组成常委会,根据社区工作党委提出的计划抓好落实工作。

相互关系:街道党工委及无上级主管企业党组织受联合工作党委的领导;社区内公务类派出机构(如警署、工商、税务)党组织与联合工作党委是双重领导关系;社区内公务事业类派出机构(如城管署、城管监察分队、房产办事处)和社区其他事业单位(如地段医院、中小学校)党组织除业务工作外,均受联合工作党委领导;小型区属企业党组织及小型内联企业党组织挂靠联合工作党委并受其领导,其人、财、物仍实行归口管理。

工作机构:社区联合工作党委拟下设三个工作部门,即机关事业党建工作部、居民区党建工作部、企业党建工作部,在联合工作党委的领导下,实行分类指导。机关事业党建工作部主要负责指导政府部门派出机构和社区内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居民区党建工作部主要负责指导各居民区的党建工作;企业党建工作部主要负责指导社区内小型区属企业、无上级主管的企业及小型内联企业的党建工作。

方案特点:区委的派出机构,有权威性;密切了各类组织的联系;克服了党委委员人数众多,不能及时开展工作的缺点;在政府转变职能的基础上,将事业单位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符合政事分开的要求。

方案三XX社区党的委员会

性质与职能:建制性的基层党委。对社区内有关组织的党建工作进行属地管理。

机构设置:撤销街道党工委,以社区党委代替。拟设三个工作部,即机关事业党建工作部、居民区党建工作部、企业党建工作部。

党委委员由原街道党工委部分负责人、区级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内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新经济组织(社区内无上级主管企业、小型区属企业、小型内联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组成。内设常委会,由社区党委正、副书记和三个工作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与社区管理密切相关的单位(如警署、城管监察分队、房产办事处、城管署)的党员负责人组成,负责日常管理,抓好工作落实。

职责分工和管理方式:机关事业党建工作部主要负责指导政府部门派出机构和社区内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对公务类派出机构(如警署、工商、税务)党组织采取双重领导,公务事业类派出机构(如房产办事处、城管署、城管监察分队)和社区其他事业单位(如地段医院、中小学校)党组织除业务工作外,均受社区党委领导;居民区党建工作部主要负责指导各居民区的党建工作;企业党建工作部主要负责指导社区内新经济组织(无上级主管企业、小型区属企业、小型内联企业)的党建工作,采取党组织属地管理,受社区党委领导,人、财、物仍实行归口管理的办法。

方案特点:撤销街道党工委,基本实现属地管理,符合改革发展的趋势;设立三个工作部实行归口管理,既避免了各类组织之间由于工作侧重点不同而产生矛盾,又提高了社区党委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

关于上述方案的两点说明

其一,站在改革发展的高度,为社区党组织领导体制寻找合适的定位。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将成为必然趋势。大批企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分离,使社区成为承接这些单位的最好场所,这就要求社区党组织必须具备综合领导的体制支撑和组织基础。从这一趋势看,“条块结合”,“块为主”、“条为辅”的体制只是一种过渡性管理方式。要使社区党建中的诸多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最终还要对社区中有关基层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想了方案三,想通过权责一致的方式,使社区党组织真正成为社区内务类组织的领导核心。

其二,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社区党组织领导体制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从许多方面准备条件。从目前情况看,实现属地管理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我们设想的三个方案是逐步推进的。方案一在现有的基础上稍作改进,在党组织领导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加强各组织之间的联系。方案二将社区内公务事业类派出机构和社区内其他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关系纳入社区,实行属地管理。方案三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强化了属地管理的力度,撤销街道党工委,把社区党组织建成一级党委,增强社区党委的领导能力。从现阶段的条件看,无论是对社区的认识水平还是社区党建工作人员的配置状况,许多条件都不成熟,因此,建议实行方案一。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经过5年左右的过渡期后,可以考虑实行方案二。再经过3-5年的发展,等到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时候实行方案三,对社区内有关组织进行属地管理。

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体制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区的培育。社区党组织领导体制的加强使党对社区的领导能力不断提高,各类单位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逐渐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保持社区稳定发展的局面。而社区层面的稳定,必然为政府部门的工作减轻压力,为政府职能的转变创造条件,从而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并且,大量企事业单位转入社区,将为社区的培育创造条件,使社区规模不断扩大、完善。

二是有利于从组织制度上保证党在社区的领导地位。在机构设置上,党组织从社区的协调机构到区委的派出机构,最后成为一级党委,逐步从领导街道为主走向领导整个社区,党在社区的领导地位逐步得到加强。在职能上,党组织从单一的协调职能到协调、领导并存,再到领导为主、协调为辅,党对社区的领导权力不断加强。

第5篇:社区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四川省成都市是西部川渝地区中心城市,以省内人口流入该市为主。目前有户籍人口1120万,流动人口300余万。江苏省常州市是东部长江三角洲地区较为发达的城市,以省外人口流入该市为主。截至2012年9月,暂住人口为132.3万,具有总量基本稳定、结构日益稳定、学历层次提高、工作变动频繁等特点。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要求,两市在流动人口管理中,都着力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增加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待遇,将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与信息采集功能下沉到社区,凝聚政府、社会组织、流动人口各方合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以人为本,统筹管理。组织架构方面,成都市采取专业机构协调型管理模式,建立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分工负责,服务管理属地实施”的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管理体制。信息建设方面,成都市建立了涵盖35个职能部门的综合信息系统。包括搭建融数据录入、日常管理、信息反馈、部门共享、监督考核、决策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建立以政府为龙头、流管办为纽带、服务站为依托、信息采集点为支撑的覆盖全市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搭建宏观决策、市级管理、部门交换、流出人口、市级采集和区县管理等6个系统平台,形成1+6+N的运行方式,即围绕1个综合信息系统和6个分平台,和N个部门实现信息对接,变各方面、各领域“零散信息”为“一家采集全网共享”的海量资源库。管理理念方面,从过去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与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转变。常州市武进区戚墅堰公安分局潞城派出所立足服务实行了包融式管理,使民警与外来人员融合,民警、村民与外来人员融合,融洽外来人员与本地居民的情感,防止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给本地居民带来损失。

(二)探索社会化服务管理新模式。为了解决传统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以政府为管理主体、公共服务供给与公众需求不一致等问题,两市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成都市锦江区合江亭街道办事处大力推行行业自治,成立合江亭物业管理协会和合江亭房屋中介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将出租房屋、流动人口作为其重要内容。成都市以“共驻共建共享”为核心,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互动,组织化管理流动人口。二是积极动员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共同参与基层自治。成都市温江区合江亭街道办事处以院落自治为重心,由居民自治组织(院委会)负责老旧小区内日常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意见征集工作。成都市制定《贯彻落实推行居住证制度保障持证人依法参与社会管理权利实施意见》规定在居住地居住一年以上的居民自愿放弃户籍所在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由其户籍地村(居)委会出具相关证明的前提下,在3年一届的居委会换届选举中,根据本人向居住地社区选举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纳入居住地社区选民的登记范围,参与社区居委会的民主选举。温江区村(社区)议事、执行、监督的“七步工作法”及议事会成员联系户制度,都保障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一样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常州市推广了“警务室+租赁中心”、“新市民e家园”等信息共享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出租房主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的作用。

(三)以实有常住人口为服务管理对象。传统的防范式管理模式下实行的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双轨制管理,本质上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把城乡分割式的二元社会管理延伸为城市内部的二元社会管理。近年来,成都市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居住证管理制度,在一元化城市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早在200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就出台了《关于推进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彻底打破了原农民工要“农转非”才能进入城镇的规定,允许具备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者在城镇落户。成都市作为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城市,通过2006年的《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与2010年的《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逐步放宽了农民在城镇落户的条件。二是实行居住证管理制度。四川省将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确立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基本制度,通过居住证逐步赋予流动人口与户籍居民接轨的优惠待遇。成都市于2010年出台了《成都市居住证管理规定》,用居住证取代暂住证制度,在就业与社保、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持证人相应的市民待遇。该制度以服务促管理,提高了流动人口主动办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以证管人”的目的。

(四)通过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实现社区化管理。过去以职能部门为主的管理模式存在部门之间协调困难、互相推诿、重复建设等问题。成都市通过将服务管理职能下沉到社区,常州市通过建设流动人口集居区,借助社区化管理方式解决了上述问题。在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方面,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办事处通过在瑞泉馨城社区试点推行“小网格”精细化服务管理模式,以“网格化为手段、信息化为支撑、精细化为目标”,实现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式由“业务线条”向“网格集成”推进的转变。在流动人口集居区建设方面,常州市从1997年就开始探索外来人口集居区建设。目前,全市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市民公寓或住宅小区已有400余处,入住50余万人。2011年,常州市开工建设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公共租赁住房1.4万套(间)。其中,位于武进高新区南夏墅街道的南湖家苑,是政府采用行政划拨土地开发建设的周边厂区职工居住区。在方便政府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化管理的同时,实现了流动人口的“安居乐业”。在社区机构建设方面,成都市温江区在流动人口聚居地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园区。设置了建制社区(海科社区),对流动人口和居住证持证人实施社区化管理,方便了员工的生产生活。

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成都市与常州市在先行先试中取得了上述经验,但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与问题,问题主要来自法律制度、信息建设、流动人口自身与人力财力保障等方面。

(一)流动人口管理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制度。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居多,缺乏全国统一的管理标准。现行有关流动人口管理的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公安部印发的《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暂行规定》、公安部实施的《暂住证申领办法》等。这些法规、条例的核心主要体现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意图,而引导流动人口合理流动、保障流动人口权益方面的内容不多甚至没有,其内容多以限制性规定为主,地方政府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只能在框架内探索。户籍改革需要全国性的配套政策。成都市的户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口流动,但由于人口流动是跨省跨市较多,需在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建立全国性的配套政策,以保障其合法利益。

(二)流动人口信息建设遗漏与重复并存。主动与被动信息登记都存在一定的遗漏问题。流动人口主动信息登记存在一定的“逆向选择”,即潜在的违法人员一般不会主动登记,登记信息的流动人口多为遵纪守法者;存在物管、中介企业和用工单位不履行流动人口管理职责和义务的现象;上门采集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信息采集难”的问题。对于不办理居住证的农民工,基层执法人员只能警告。不敢也不忍采取罚款等强制手段,但上级部门对于罚款“下指标”,导致基层执法人员上下为难。已就业的流动人口很少主动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登记,相应的部门又缺乏强制手段,由此带来“就业不清失业清”的问题,导致就业实名制系统刷新难。流动人口信息很难实现部门共享与区域共享。成都市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但是该信息平台只允许本地各职能部门之间调用信息,很难推广到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各部门信息系统尚无全国性标准和规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能完全共享,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不利于流动人口的动态化管理。

(三)流动人口生活成本高,对他们的服务管理压力大。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就业层次低、渠道窄,收入少,在城市生活负担重,改善对他们的服务管理需要流入地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政府对流人人口的服务管理面临的主要压力有:一是住房建设压力大。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呈长期化趋势,期间主要租住私房,住房条件差、成本高,影响“安居乐业”。城市政府建设集体宿舍,只能暂时解决年轻单身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不能解决流动人口家庭户的住房问题。二是社保覆盖压力大。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完全统一,很多流动人口在居住地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即使参加了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手续也极为复杂。例如,常州市仅有38万多农民工参加了养老保险,不足30%。三是就业转型压力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形成稳定的、庞大的、有技术水平的产业工人队伍。常州市流动就业人口中,有60%的人从事纺织服装、建筑和服务等劳动密集型工作,不稳定的工作使他们不能接受连续的、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流入地政府改善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带来压力。

(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经费欠缺,“鞭打快牛”现象加重了流入地负担。一是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增加了流入地政府财政与人员保障的压力。一方面,财政拨款基于户籍人口而非实有人口,由此造成了流入地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矛盾。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办事处全为兼职人员,协管员工资待遇偏低,除社保外,每人每月790元,导致队伍不稳、流动性大、工作脱节等问题;另一方面,转移支付力度不够,方式有待创新。中央、省级转移支付跟项目而非跟地区走,资金有限又不允许整合。二是流动人口服务存在“鞭打快牛”现象,进一步加重了流入地政府的人力财力负担。我国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的教育、医疗乃至社会救助水平都相对较高,由此吸引了大量来自欠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造成了东部地区的财政与人员保障的压力。例如,常州市30万育龄妇女中有15万已婚育龄妇女,按国家和省提出的均等化服务要求,每年需服务经费400万元,但财政每年只能解决1/4左右。中央财政在转移支付中向西部倾斜,为西部地区配备大量高级设备,而西部育龄妇女大都到东部务工,从而造成资源配置不平衡甚至浪费。

三、启示与建议

成都市与常州市创新流动人口管理的经验启示我们:在流动人口管理中首先要实现服务管理统筹化、管理主体社会化、管理客体一元化、管理平台社区化,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与资金保障。

(一)流动人口管理模式要实现“四化”。创新流动人口管理,要将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实有人口纳入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实现“四化”。一是服务管理统筹化。实现由社会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型向城市统筹规划、综合管理模式的转变。组织架构方面,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分工负责,服务管理属地实施”,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等专门机构纳入政府常设机构编制,做到部门联动、区域联动。信息建设方面,努力建立覆盖全国的实有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动态化管理、共享化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综合服务平台,为政府在产业规划、公共服务、实有人口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服务管理中坚持“人口统筹”理念,综合考虑城市实有人口各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二是管理主体社会化。实现管理主体从政府一元向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在内的社会化多元主体转变。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框架下,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互动,引导城市实有人口参加民主选举,参与社会管理,积极献计献策。三是管理客体一元化。打破户籍界限,将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都作为实有人口对待,实现由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二元化管理向城市实有人口一元化服务管理模式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为城市实有人口提供统一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四是管理平台社区化。由职能部门管理为主向社区服务管理为主转变。按照“上面多条线,社区一个站”的要求,在社区(乡村)建立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工作站),综合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的服务管理职能,实行“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人员配备方式。

第6篇:社区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社区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性社会系统,在其内部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社区组织。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并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进行研究。

关键词:社区组织 现状分析 策略

一、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所取得成效——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

1、居委会硬件设施得以改善

近年来,成华区政府逐渐加大对于该社区的建设力度,2009年成都市成华区财政局播发 58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社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打造培华、同乐、中横路、东路、东篱路等社区为重点,新增加了 3-5 个亮点;以改造万年路、府青、双林、圣灯寺4 个社区相应的办公用房为重点,并改善两委和服务站的办公条件。

2、居委会干部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高学历人员大量加入到社区工作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组织社区内两委会成员进行相应的政治、业务轮训,以强化“四心”——事业心、责任心、公心、爱心为着力点,提升“两力” ——执行能力、服务能力为主要,使社区居委会干部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不断提高。

3、居委会财政支出得到基本保障

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之处,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也与日俱增,与往年相比,拨发给社区居委会的经费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现有财政经费仅能基本保障社区的日常工作正常运行,如果进一步组织开展居民所热衷的各项活动则经费不足,从而限制了社区内各项活动的开展。

4、建立了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成华区先后建立了“现场办公、限时办公、评比公示、干部巡查”等制度,建立了“社区党委分工、社区管委会分工、民主议决事规定、社区物业管理”1等制度,此外对社区的工作管理者实施绩效挂钩制度,将相应的考核结果上报有关部门,提高社区工作效率,从而探索出了一套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5、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

成华区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取得相应成效,该区先后引进了 SM 广场及伊藤洋华堂等大型购物中心,建立了便民服务超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文化广场等,提高了社区公共服务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产品,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已基本可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

二、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

1、社区组织结构不合理

当前社区自治组织身上体现了“自治性”本质要求和行政化管制烙印的“双重特性”。这两种特性代表了两种相反的发展要求, 而发展方向上的矛盾冲突必然导致自组织在身份性质上的认同困惑, 从根本上牵制了社区自组织的发展。

2、社区组织的管理职能不明确

虽然法律上明确规定社区居委会是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性组织,但涉及到具体工作中社区居委会却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居委会被列为为政府管理部门的下属机构,政府管理部门同社区居委会本应有的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关系却演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社区自治中造成了难以化解的体制。

3、社区组织管理目标的设定不科学

社区承担了大量的城市社会管理事务,社区工作任务相对繁重, 工作内容涉及过广。除了临时性、突击性的工作外,常规性工作分类多达几十个, 包括公共卫生工作、民政工作、青少年教育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

4、社区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社区组织的性质、功能和社区建设的目标地位尚不够明确,认识也很不一致,城市社区内部组织体系不够规范,缺乏法律依据。

三、针对城市社区组织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建立完善的社区组织结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这里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2是指:在社区建设管理体制中,行政部门的专业管理要与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加以结合,但要以街道办事处综合管理为主。条是指进行专业管理的各职能部门,块指的是进行综合管理的地域性机构——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

2、明确社区组织管理职能,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

社区组织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从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入手,健全社区组织,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整合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相适应的管理科学、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文明社区。管理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管理重心下移,就是将一部分职能下移至社区,增强社区的功能,其核心是向社区放权,其中包括第二级政府(区委、区政府)向第三级管理机构的分权,其目的是解决在原有体制下形成的街道承担的工作任务很多,而管理权限很少的不合理现象。

3、完善社区组织管理制度

在社区组织事权不断下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循权责利一致原则,切实落实街道的权利,管人与管事相结合,切实落实街道财力;其次是要遵循放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在放权同时将各组织、机构的职能进行清理,做到政企、政事、政社职能的相分离,适当分解下移的职能,不可以简单放任了之;再次是责任主体唯一原则,以防止出现职责不分、互相推诿现象;最后为管理幅度适中原则,放权是要考虑管理的规模效应和管理成本,防止放权不够导致的管理不到位,以及放权过度而造成的专业管理割裂及街道无法承受的现象出现。

4、建立城市社区评议机制

我们的意见是“强化两头,弱化中间”。所谓“强化两头”,是指加强市和街两级政权,在进一步加强市级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权的同时,确保城市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街道本是区派出机关,由于20世纪90年代市、区两级大量下方权力,已演变成为一级的政权机构,且其规模日渐扩大,人口总数有的多达10万,等同于一个小型城市,在这种情况下,适时地将街道改设为城市基层政府是必要和可行的。所谓“弱化中间”,是指慢慢弱化区级的政权,街区政府的设置,使得许多原有区级职能部分上收给市,如规划和宏观调控权,而又有很大一部分的权力又下放给街区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为减少管理层次,节约行政成本,弱化区级政府,使之成为市的派出机构是必要和可行的。

注释:

[1]马彦琳编. 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国枫:我国社区服务的科学定位,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 (S)

参考文献:

[1]谢守红,谢双喜. 国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 社会科学家,2004.

[2]王文元. 东京社区:如何打造管理环节[J]. 社区,2011,(l):2-6.

[3]张励. 关于加强上海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思考[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第7篇:社区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一、基本情况

2000年1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随之各级党委政府开始下发文件,安排部署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我市城中村便由原来的村改为居委会,又改为社区,只有名称变化,而没有改变管理机制。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推进,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社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对城市网格化社区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和管理,并在云门山街道海岱苑社区、益都街道东店社区建设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城区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在王府、益都和云门山三个街道划分设置了18个新型网格化城市社区。

(一)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管理工作格局。建立起了党组织领导、居委会实施、民间组织推动、群团组织协同、驻区单位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普遍建立了社区党委(党总支),依法选举产生了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云门山街道海岱苑社区积极探索实践“党建加服务,和谐落实处”党建工作新机制,推行“一整合、三平台、一服务”社区党建新模式。对社区基层党组织进行整合,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构建了社区党委、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四位一体”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二)制度建设逐步规范。各社区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办法,完善必要的工作制度,是社区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初步建立了党支部工作职责、居委会工作职责、书记岗位职责、主任岗位职责、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共建文明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居民会议制度、居民公约等一系列制度。并将社区有关制度、办事流程等公布上墙。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完善,进一步明确了社区职能职责,规范了社区工作行为。

(三)服务功能逐步完善。重点解决“有地方办事,有人办事”问题。新建小区在建设过程必须留好社区办公用房,已建成小区采取调剂、租赁等方式,有效解决了社区办公场所。部分社区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老年活动中心、计划生育服务室及居民文体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海岱苑社区、云门社区、中所社区等部分社区都建有居民文化活动广场。各社区还推行“社区干部连心卡”、“社区法律援助卡”、“警民联系卡”等各项服务内容,深受居民欢迎。

(四)社区共建初步形成。随着社区作用的显现,各部门对社区工作逐渐重视,司法、公安、民政、计生、卫生、劳动保障、城管、文体、科普等部门逐渐将工作重心下移,社区功能逐步完善,社区工作得到加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区划和设置不够科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的管理模式在发达城市已取消,而我们城中村问题还未解决,仍有部分村没有彻底拆迁改造。即使拆迁改造新组合的社区也还没有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现在的社区划分基本沿用老行政区划的格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格化社区,普遍存在区域过大,管理网络不健全,概念混乱,城中村也叫“社区”。“街道--社区—居委会—楼域”四级管理网络没有建立起来。由于利益问题户口管理混乱,在这个社区居住而户口却在另外一个社区现象普遍存在,增加了管理难度。

(二)定位不明职责不清。一是对社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社区建设的内涵不清,社区的职能、职责不明确,干什么?怎么干?上面不明白社区不清楚,把社区作为行政工作的延伸机构,把本应由街道部门承担的工作转移(下移)给社区。二是参与的主动性不强。居民把居委会看成是基层行政机构,认为社区工作是居委会干部的事,与已无关;部分共建单位认为社区建设是份外事,与社区搞共建不仅麻烦,而且还需投入人财物,因而共建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物业公司多为原开发商左右,不是由业主委员会聘用,导致住户与物业公司矛盾重重。造成“主人与服务”关系颠倒,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三)社区服务需要加强。很多社区仅有办公场所没有其它活动地,不能满足居民就近、多形式开展活动。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团体、协会等各类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有待加强。

(四)基础设施还需加强。从城区18个社区中只有部分社区有自己的办公用房,大部分租用或者临时借用房屋办公,有居民健身、阅览室、微机室、及其它活动场所的很少,有室外活动场地的更少

(五)办公经费保障不足。现有的社区大部分承担着街道管区的工作,除办事处拨付很少部分办公经费外,没有其它经费来源。由于警力不足,不少社区没有警务室或有室无人;相当一部分社区服务组织不健全或有组织无活动等。

三、对策及建议

(一)科学合理划分社区。目前我市划分的新型网格化社区基本合理,但是也有不科学的地方,主要是区域过大,基本是沿用过去各街道划分的管区;相互交叉现象普遍存在,网格化形同虚设,应在运行中适当调整。理顺关系,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委会—楼区”三级管理网络,把现有的非网格化社区以外的社区改为居委会。

(二)明确职责调动各方积极性。社区要主动与辖区单位加强联系沟通,增强辖区单位对社区工作的认同感,使其自觉参与和支持社区工作。

(三)切实解决好户籍迁入问题。这是做好城市社区的关键。因就学,原社区的福利待遇以及农村进城购房户土地问题,导致户籍难以迁入新社区,户口不迁入,社区无法实行有效的管理,各种问题无法解决。建议市政府出台一个管理户口办法,明确规定户口迁入新社区,原所在社区的一切待遇不变,是农村户口的仍享有原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小孩入学不受划片限制。

(四)进一步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向社区服务中心的授权必须是实在的、相称的,让它承担多少义务,负起多大责任,就要授予多大的权力。作为政府在社区的工作平台,社区服务中心要建立有权威性的工作机制,协调辖区内各方面力量,为社区成员提供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环境卫生、社会治安、优抚照顾等方面的服务。

第8篇:社区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改进社区管理、完善社区功能、强化社区服务、发展社区事业为目标,以加强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扩大党在城市基层工作中的覆盖面,增强社区党的工作影响力、渗透力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加快城市发展,推动城市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工作目标

适应城市改革发展和社区建设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社区党组织,明确社区党组织的重要地位和职责任务,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路子,逐步建立起以城关镇党委为核心,社区党支部(总支)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具体来说,社区党建工作要努力实现“四有”的目标:凡有人群的地方必须有党的工作;凡有党员的地方必须有党的组织;凡有党组织的地方必须有党的活动;凡有党的活动的地方必须有成效。

三、社区党组织的设置及职责

根据城关地区社区建设方案,按照“一个社区,一个支部”的要求,建立社区党组织。党员超过100人的可以设立党委,超过50人的社区可设立党总支,党员人数不足50人的,因工作需要,经城关镇党委批准,也可建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居民区要组建党支部或党小组。社区党组织在城关镇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社区党支部(总支)设支部委员3-5人,每届任期5年。社区支部委员由社区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根据社区改革的实际情况,目前的社区党总支(支部)成员由城关镇党委直接发文任命,待社区党组织各项工作逐步规范后,从2006年开始,召开社区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社区党组织负责人。选举结果和任命文件须报县委组织部备案。社区党支部是党在城市最基层的组织,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其主要职责是: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团结、组织党员和群众完成本社区所承担的各项任务;2、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落实党内各项制度,搞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3、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障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4、做好本社区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工作;5、加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联系,组织、协调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加强对流动、离退休及下岗职工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共建文明社区;6、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做好群众工作,搞好各项服务;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居民遵纪守法,保证和促进社区的管理、服务和社会稳定。

四、工作机制

按照“协商自愿、双向服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社区”的原则,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社区党建共商、事务共管、文明共创、难题共解、活动共办的“大党建”工作格局。由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及社区党支部成员组成。联席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筹备及有关会务由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遇有特殊情况需要召开会议时,临时协商确定。各成员单位接到会议通知后,应根据会议内容准备好材料或发言提纲,准时参加。每年对各成员单位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进行评比,并以书面形式向成员单位的上级党组织通报。联络员制度。每个成员单位设一名联络员,负责与联席会议办公室联系工作。

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1、传达学习县委有关社区党建工作的指示,结合社区实际,提出积极贯彻的指导性意见,认真落实上级指示精神。2、组织成员单位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工作交流,推动社区党建工作的发展。3、协调成员单位党组织,发挥其政治优势、行业优势,实行资源共享,形成社区合力,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4、组织成员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推动社区群众性文化建设活动,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5、结合社区工作,组织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作用,形成人人关心社区建设、参与社区工作,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做贡献。6、听取成员单位党组织对社区单位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索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五、主要内容

1、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1)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党员民主评议、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党费收缴等党建制度,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2)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大会或居民代表会议,坚持和不断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3)加强社区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按照县委《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县委[2003]16号)文件精神,凡社区内具备条件的新经济组织,都要建立党组织;凡有党员但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按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成立联合支部;对暂无党员的新经济组织,要依托工会、共青团组织或通过个私协会、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党的工作;推行党建工作领导联系制度和选派党建联系员制度,落实党组织、党员工作责任区(责任人)措施,拓宽党建工作的渠道。注册、经营均在一地的新经济组织,党的工作一般实行属地管理;注册地、经营地不一致的,通过协商明确管理责任。(4)建全各类社会团体党组织。社区内社会团体在筹备过程中应同步考虑党组织建设问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有条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由主管单位党组织负责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没有主管单位的由所在社区党组织帮助尽快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社会团体常设办事机构专职人员中的党员,一般应把党员组织关系转到社会团体党组织中,参加该党组织的组织生活。

2、做好社区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重视加强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建设。要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核工作。要通过建立党员责任区、落实党员责任人、群众组织“推优”等方式,把发展党员工作做到社区各类新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去,把符合入党条件的各种优秀人才及时吸收到党内来。

3、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社区党组织要对社区内的所有党员进行摸底分类登记,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和专业特长,建立分类教育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他们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1)对街道社区所属党员坚持实行“直接管理”。一如既往地对他们进行监督管理,教育引导他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2)对在职社区党员实行“双重管理”。社区党组织要建立与在职党员单位的信息反馈制度,采取党员联系卡等形式,定期将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表现向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要发挥在职党员作用,推行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参加社区服务制度。通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包楼责任区、党员联户、党员家庭挂牌等形式,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共同为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贡献力量。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要教育党员树立社区意识,支持和鼓励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在评先评优时,要结合他们在社区内的表现情况。(3)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共同管理”。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的组织关系原则上按居住地属地管理,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离退休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转到居住地党组织。要加强对老龄党员的教育管理,既要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也要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离退休党员的行政管理仍保留单位不变,党组织关系转到所在社区,由社区党支部担负起教育管理的主要责任。离退休党员支部中党务干部的选配,由单位推荐,社区决定,党组织活动经费由单位适当赞助,活动场地也由双方协商解决。(4)对流动党员实行“协助管理”。社区党组织要理顺社区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成立综合党支部和流动党员活动站,健全流动党员党组织的设置,建立流动党员登记表、活动卡,规范流动党员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和学习培训制度,切实为流动党员安家。(5)对下岗职工党员实行“委托管理”。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下岗职工党支部(党小组),负责管理这部分党员,针对下岗分流职工党员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要做到加强社区下岗职工党员的教育管理与促进再就业相结合、与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和生活保障相结合、与加强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相结合。

六、经费筹集

按照社区共建,经费共筹、专款专用的要求和原则,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由县财政拨一点,镇财政扶持一点,共建单位(驻社区企业、单位)筹一点的方式筹集。具体标准为县财政每年拨2万元,镇财政每年1万元,驻社区单位每年0.8—1万元/个,驻社区民营企业每年0.3——0.5元/个,所筹经费要设立专帐,做到专款专用。

第9篇:社区内部管理制度范文

近年来,我区包括涉农社区(村)在内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执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和工作部署,履职尽责、苦干实干,带领广大群众为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干部。同时,在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子、新方法上也取得了新的成效。但是,由于在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基层特别是涉农社区(村)党风廉政建设仍然还有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如果不能及时予以有效解决,将会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全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实行和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措施。但从近年来我区涉农社区(村)的情况看,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

一是责任制不够健全。部分涉农街道的领导对加强涉农社区(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到位,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抓这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强。突出表现是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如何向涉农社区(村)延伸分析研究不够,缺乏具体措施,因而工作标准不明确,责任分工不细致,没有能够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机制。

二是抓工作不够扎实。有的涉农街道在如何使党风廉政建设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如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等问题上认识不清,存在抓工作常常停留在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层面上,上下一般粗,作风不深入。没有按照涉农社区(村)的实际,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出有针对性的具体安排布置,在下大力气、花真功夫上差距较大,加之缺乏相应的检查考核,奖惩不逗硬,致使工作力度不大,效果不佳。一些涉农社区(村)党组织负责人,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识不强,工作不力,更谈不上经常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了。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村甚至连相关的工作资料和记录都没有建立。

三是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对涉农社区(村)的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缺乏有效措施,学习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呆板,手段单一。街道除了要求村上订阅纪检监察报刊杂志、传达上级要求和利用会议之机向村干部打打招呼之外,对村级党员干部缺乏针对性、经常性的有效教育和培训。涉农社区(村)则仅限于开会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或者观看一、两个警示片,而没有采取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教育效果不好。宣传教育的薄弱,导致部分农村党员干部法纪意识淡薄、广大村民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知晓程度低,支持和参与的热情不高。从抽样调查情况看,有53.25%的村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表示不了解或不太了解。由此,导致群众对村干部的工作缺乏理解和支持,对村干部的监督作用也得不到更有效的发挥。

(二)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我区涉农社区(村)在内部制度建设上还存在不完善和不配套的问题,对干群关系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不良影响。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集体财务管理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基层民主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和剖析村官违纪违法案件发现,村级财务管理普遍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有的帐簿设置、记帐、手续不规范,收入、支出不按规定建帐,自行设置会计科目,会计、出纳自行记帐,对帐不及时,帐帐不符,帐实不符;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自制原始凭证,票据管理混乱,现金管理不规范,以白条抵库挪用或借支现金,且数额大、时间长。个别村用现金列支所谓的工程款,最高的达80万元;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不规范。部分财务开支审批只有主办会计、财务负责人的签字,而缺少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把关;专项工作经费使用与管理不规范。白条列支专项经费现象大量存在。个别村帐务处理不单列,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甚至出现挤占和挪用的现象。

(三)村务公开实效性不强

村务公开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完善村民自治,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涉农街道按照中央和省、市、区的布置和要求,不断推进村务公开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多,群众心存疑虑,满意度不高。问卷调查中,对村务公开表示满意的村民只有42.55%。20022004年,区纪委和区信访办受理的反映村干部的信访问题中,属于村务公开方面的比例最高,达44件,占总量的25.58%。反映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往往重一般,轻热点,只把村务管理、事务管理等容易公开的事项进行了公开,而对财务管理、集体资产和土地流转收益、集体重大事项等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公开不够,且只公开结果,不公开过程;二是财务公开走过场。普遍只公布财务报表,不公开明细帐目,或者公开的明细帐不明,让人看不懂。村委会开支项目尤其是接待费用、车辆使用费用和村干部的奖金、补助、加班费、过节费等开支,几乎都不公开或不真实公开,实际上也不敢真实公开;三是村务公开操作程序不规范。不按时公开或不定期更新公开栏的内容,有的村在遇上级检查时才更新村务公开栏,个别村甚至长达半年时间都不更新公开的内容。有的村在公开程序上随意性大,没有发挥村民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作用,公开什么、何时公开、怎样公开都由村干部说了算,致使村务公开质量不高、效果不好。

(四)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问题时有发生

二、主要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分析调研情况,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年来,各级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国有企业,抓廉洁自律关注的是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而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要求相对较少,尤其对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近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情况研究不够,办法不多,力度不大,导致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整体上发展相对滞后。

(二)街道与村之间的工作关系存在矛盾。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关系是指导、支持和帮助关系。但这些年来,在街道中有自觉不自觉地把村当成行政下属的情况,每年向村下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税收等30多项工作目标。为了调动村干部抓工作的积极性,在没有配套资金的情况下,还出台政策对村干部进行奖励。事实上形成了街道出政策、村集体资金开支,出钱奖励村干部的状况。这种做法直接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矛盾。按规定,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实际工作中,用于村干部奖励的开支没有交给集体讨论决定,影响了村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力,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对村党组织和村干部的监督不到位。按照现行体制和制度,对村级党组织和村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直接监督力量来自上级组织监督、村民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三个方面。而实际工作中,有的街道抱着不能干预和插手村民自治的思想,对村党组织和村干部教育监管的力度不够;部分村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力的意识不强,遇到问题或对村干部有意见,首先想到的是上访告状,而没有充分行使村民在自治中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作用发挥不好;近年来,由于街、乡的内审机构撤销,其内部审计职能由财政所或农经科人员承担,审计力量明显不足,使村级的审计监督力度受到较大削弱。有的街道在对村级的审计监督中走过场,没有发现和纠正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监督乏力,使有的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部分村干部权力失控、行为失范。

(四)少数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低。这些村干部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不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治素质低;群众观念、宗旨意识淡化,缺乏民主作风,工作简单粗暴、独断专行;廉洁奉公意识差,法纪观念淡薄,直至发展到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违法犯罪。

三、对策建议

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部署,我区将于今年上半年撤销全部行政村,并按照一村一居的模式组建社区居委会。加强涉农社区党风廉政建设,一定要紧密结合村改居工作的实际,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革体制制度,切实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为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加强涉农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领导

要把涉农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一是紧紧抓住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龙头。将责任制延伸到涉农社区,在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环节上下功夫,抓好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各项工作的落实。街道要层层落实涉农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责任人,明确任务分工,并由街道党工委与涉农社区党支部签订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其它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和完善对涉农社区负责人 诫勉谈话、信访谈话、廉政谈话等廉政制度。要严格责任制考核,强化责任追究,建立对涉农社区负责人和街道相关领导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机制,把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作为对涉农社区工作者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各项奖励和经济利益挂钩,并实行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度。二是制订廉洁从业规定。参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及省、市、区出台的相关规定,研究制定我区涉农社区工作者廉洁从业、廉洁自律的规定,对违反规定的人员,区别不同情况,由党组织或指导居委会依纪依法进行处理,有效规范涉农社区工作者从业行为,促进其廉洁奉公、为民服务。

(二)不断强化涉农社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

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涉农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创新教育载体,活跃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教育的治本功能,筑牢涉农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党员的思想道德防线。一是建立涉农社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街道党工委组织协调,以涉农社区为阵地,利用涉农社区资源,通过廉政报告会、讲党课、专题辅导、开辟党风廉政建设网页等多种形式,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进社区活动,逐步构建覆盖涉农社区的党风廉政建设大宣教格局。二是切实加强对涉农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制定涉农社区党风廉政教育培训计划,每年由区、街道两级分别对涉农社区工作者进行法律知识、党纪条规、基层组织工作规则等方面的培训。及时分析把握各种社会倾向和思潮带来的影响,采取违纪违法人员现身说法、编写剖析材料、拍摄警示片、参观监狱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防患于未然。要充分利用典型违纪违法案件,在涉农社区扎实开展三讲两看一增强(三讲:讲党纪条规、讲法律法规、讲身边案例;两看:看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没有,看社区的管理制度健全落实没有;一增强: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遵纪守法、为民服务意识)专题活动,强化法制观念、群众观念和民主意识。三是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认真开展廉政文化月活动、廉内助评选活动,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五进活动,在涉农社区形成良好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氛围,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涉农社区管理制度

一是完善薪酬制度。逐步实现涉农社区工作者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化、保险制度化。利用村改居之机,理顺街道与涉农社区的关系,明确涉农社区居委会的职能,使其集中精力抓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的各项任务。针对以前在奖金、补贴发放上存在的问题,建议在明确涉农社区工作者工资、保险、通讯费、过节费、加班费、综合目标考核奖、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成果奖发放标准和办法的基础上,对他们的薪酬制度作进一步完善。明确规定街道对涉农社区工作者的各项奖励所需经费由街道解决,不从涉农社区集体经济收益中列支,严格规范奖金发放。

二是改革用车制度。全面取消涉农社区的公车,从根本上解决在用车问题上搞不正之风和与民争利的问题。建议由街道组织、区车改办指导,将涉农社区的现有公车进行统一评估、公开拍卖,拍卖所得扣除相关费用后,全部归涉农社区集体所有。今后不再允许涉农社区用集体财产购买车辆。社区工作者确需的交通费用,由街道提出指导意见,经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决定。

三是推进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在管理体制上,结合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最近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和完善村组代理会计核算中心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度的意见》,实行涉农社区财务委托街道统一管理。经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取消原各涉农社区(村)会计人员和银行帐户,按照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集体资金使用支配权不变、财务收支审批权不变、基本核算单位不变、民主监督机制不变的原则,在涉农街道成立社区财务管理服务中心(财务人员不足可向社会公开招聘),采取统一开户,集中收付,分户核算的办法,由街道统一管理涉农社区的财务。各涉农社区确定财务联络员(报帐员),每月到服务中心办理帐务业务。服务中心按照四规范(票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规范、审批程序规范、账务处理规范)、六统一(统一账户、统一制度、统一票据、统一审核、统一记账、统一公开)的方式,实行规范化、制度化运作。每季度将各涉农社区财务收支情况公布于居务公开栏,增加财务工作透明度。在管理制度上,在全区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涉农社区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社区货币资金管理、财务开支审批等方面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集体资产报告、工程项目建设、资产承包租赁公开、外来资金管理等制度;参照全国一些地方的做法,实行涉农社区接待费零控制制度,社区确因招商引资等业务活动产生的费用,由街道在年度奖励中考虑。重申区级部门和街道人员不得参加涉农社区安排的各种消费活动。

四是加强审计监督。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强化对涉农社区财务的审计监督。在区审计局增设社区审计指导科,加强对涉农社区财务年度审计、专项审计、居委会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一系列审计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促进涉农社区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扎实抓好涉农社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涉农社区既区别于行政村,又与城市成熟社区有较大的差别,其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探索民主管理新机制。结合涉农社区的实际,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在我区原有的村务公开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出台适用于涉农社区的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暂行办法,对涉农社区居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和组织领导、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深化居务公开。实行涉农社区事务听证制度,研究制定《社区事务听证暂行办法》,建立社区干部接待日、质询日等制度,促进涉农社区事务管理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透明化和居民参与的全程化。

二是要加强对涉农社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以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有关文件、条规和财会知识、审计知识等内容为重点,以街道为单位,区级有关部门指导,有计划、分层次对涉农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群众观念和民主意识,不断加深对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提高依法加强民主管理,认真搞好居务公开,切实抓好社区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加大对涉农社区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居民自治意识,确保其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三是要严格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区级职能部门和街道的指导监督作用,依靠居民代表、理财小组、居务公开监督小组,加强对涉农社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民主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涉农社区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中违反政策和程序,造成不良后果和损失,或居务公开不及时、不全面,弄虚作假、侵害居民民主权利的涉农社区工作者,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不断推进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