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价值观的培养范文

价值观的培养精选(九篇)

价值观的培养

第1篇:价值观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学生 人生观 价值观

怎样就“90后”学生的这些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弥补“木桶的短板”,引导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学会遵守规则。这就是接下来研究的课题。

我们先看看什么是规则?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我的理解就是“法”和“德”的集合。“法”分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德”分为社会道德、公序良俗、行业道德等。规则的底线用“法”约束,底线以上用“德’约束。

承担社会责任,遵守规则有多重要?

事实证明“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三鹿企业不可谓不大,国家知名免检企业,因为不遵守规则祸国殃民。地沟油提炼技术不可谓不难,荷兰把地沟油转化为航空油造福人民,而中国某些人把“山寨”的食用油流入饭店、超市祸害国人,凡此种种,在“潜规则”盛行的今日,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已经江河日下。

我们认为培养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的形势已经非常紧迫了。“90后”学生作为国人的新生代精英,责任感和规则只有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民族才有希望,才能从少年强到中国强。

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以后的教育中我们要做如下改变:1、把法律、法规引入课堂教学。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尤其新司法解释等。2、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入课堂教学。3、培养“尚武精神”,把国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引入课堂教学。

谈谈引入这些的原因和意义。

1、①引入“交法”必要性:

中国的交通在现代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日趋混乱,交通事故层出不穷。这好似邻国日本在80-90年代城市化中的交通重现,可是日本后来全民普及交通法规后,情形大为改观。看看下面的事实:

日本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7年减少,从2007年开始,日本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跌破6000大关,比2006年减少9,6%,这也是时隔54年,首次低于6000人。

日本交通事故死亡率连续多年在现代工业国家排名最低,甚至低于50年代汽车尚未全面普及的水平,这一成果是惊人的。

反观中国:十多年来,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位居全球首位,2008年死亡人数更攀升到8,9万人,平均每天就有二三百人丧生车祸,远远多于汽车保有量高得多的美国。

②引入婚姻法尤其新司法解释必要性:

君不见社会上甚至学校“小三”盛行、“二奶”盛行,傍大款、傍富二代成风,闪婚、闪离如同家常便饭,以结婚、离婚的名义公然“抢劫”财产,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更甚,这种风气愈演愈烈,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大有毁灭中国正常的婚姻制度之势。就在此时,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出台,给这种歪风当头一棒。新的司法解释本着公平、正义原则引导大众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拿来学习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婚恋观,即不要陷入物欲而丢失感情、责任、甚至人性。

2、引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历史上中国曾经长期以文化强国的形象屹立东方,不但以强大的创新力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造就了浩如烟海的文化瑰宝,而且以宏大的包容性为世界文明的演进贡献了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我们的教育几乎完全放弃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看看下面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恶果吧:北大硕士公务员家暴父母;疯狂英语李阳对老婆家暴;浦东机场留日学生刺母现场,众人围观仅老外出手相救;上海某职业学校和几所普通高中女生“”;网络爆炒的女学生酒吧坐台……

现在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传统文化,青少年需要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建立朴素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尚武精神”,加强国防教育的必要性

近百年我们的民族往往被冠以“羊”性的帽子,我们的“狼”性那去了,我们的卫青、戚继光、郑成功呢,不是要等到快亡国灭族的时候才会有人呐喊我辈须尚武。其实就现代来说国家或民族的“尚武精神”就是指全民的国防意识、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必要性我们举两个很典型的例子作对比:

中国曾完胜西方霸主:西班牙人帕拉福在《鞑靼征服中国史》中记载:“这个海盗(指郑芝龙)烧毁了八艘他们(指荷兰人)最好的海船,一次三艘,另一次五艘。他们最后被迫向郑芝龙纳税,每年三万埃库斯(相当于十至十二法郎)。”李约瑟甚至认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的清朝军队:在200年后的1832年,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闯入吴淞口,随船的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Charles Gutzlaff)“巡视了(吴淞)炮台的左侧,考察了这个国家的防务内部组织”,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我们是以敌人的身份来到这里,整个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参照8年后鸦片战争的进程来看,这番话丝毫没有夸张。

中国军事水平为何不进反退?如前文所言,明清之际,中国的军事水平并不落后,既有当时大胆引进西方先进火器的成效,也因为西方近代科学方才起步,制造方面也都处于工场手工业水平。但到康熙朝之后,中西军事水平差距急剧扩大,除了科学和工业两大因素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进入了刀枪入库的和平时期,从政府到国人的国防意识已经消失殆尽。

近代史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国防意识不能松懈,国防教育不能松懈,落后就要挨打。

以上所论都是教育理论的探讨,尚需在实际中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动感日本网站

[2]凤凰网历史频道《真相》

第2篇:价值观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班级;价值观;嫁接;积极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个人和社会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指向就不同。当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价值观的多元现象,严重地影响、干扰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及价值取向。而初中阶段又是一个人价值观成型的时期,所以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作为班主任如何培养班级的价值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树立班级统一的价值观

价值观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及重要性的评价。人不同于动物,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人不仅能认识世界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而且还知道应该做什么、选择什么,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确定并实现奋斗目标。这些都是由每个人的价值观所支配的。树立班级的价值观就要先从确立统一的规范做起,因为只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学生才会知道自己在班级、在学校应该做什么、选择什么,走向社会后也会明白自己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该做什么、选择什么。而确立统一的规范就要培养学生守规矩的意识。这一点在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把守规范当作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后,班级的规章制度就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只要是这个班级的一员,都会遵照执行而不会触碰;一旦有人触碰,不用教师强调,其他学生的舆论就会迫使他遵守。

当然这种守规范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而又耐心的过程。从七年级新生一入学就要做起,因为这个时期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同时开始遵守新的规范。首先要让学生学习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否则无说服力。比如,我班有一项规定是不能在学校吃零食,如果强行要求,学生未必会在心理上接受。所以我结合以往有学生为吃零食带很多零用钱,结果被社会上闲散人员盯上不但被打,而且还被敲诈勒索的案例,使学生明白了,老师不让吃零食的真正意图是为了保护他们,所以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除了这些,还可以在班级的管理中培养学生守规范的意识。例如,初中三年的檫黑板、擦玻璃、抬水、摆桌子等卫生工作,办墙报、兴趣小组、表演节目等班级文化活动,都有专人负责,要让这些负责的学生形成三年一贯制的习惯,教师点到谁的名字,学生们就知道教师点这名同学要去干什么,甚至不用教师点名,到了确定的时间自然有人会负责,并且很好地完成,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才算是真正培养起了学生守规范的意识。只有这样班级的价值观才会确立,学生才初步地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二、嫁接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生如果喜欢某个教师,也会喜欢其任教的学科,更会在言辞行为上模仿教师,所以对于班主任而言,这是嫁接价值观的好机会。教师遇到问题时的思考方式、解决方法,学生会模仿,而这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嫁接。学会了这种方式、方法,学生才有可能在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有自己初步的标准。这样的学生一旦走向社会,他自己内心也会有自己的准绳,在面临抉择时有自己的依据。初中阶段的男生尤其是在八年级的时候,个人意识膨胀得较厉害,一点点小事也能成为他们发生冲突的缘由,直接批评教育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这时候就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对他分析事情的严重后果及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可以这么说,意外事情的发生正是老师与之进行有效沟通,嫁接价值观的重要时候。

三、培养班级积极价的值观

第3篇:价值观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志愿服务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志愿服务因其特殊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广西部分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问卷调查,深入探讨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价值和意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5份。

志愿服务:大学生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志愿服务是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率先提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并提出“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十七大报告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章节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随后再次号召:“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党在两次重要文件中把建立志愿服务体系作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表明党和国家早已意识到志愿服务对促进国民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志愿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给“志愿服务”下的定义为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和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赢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两者不仅在指导精神上高度统一,在具体内容上也颇多类似,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之一的荣辱观提出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这和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不谋而合。志愿精神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它所倡导的实践理念和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全一致。

志愿服务:大学生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自1993年开展以来,得到了高校和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大学生志愿者纷纷投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形成了社会公益类、社区服务类、环境保护类、扶贫开发类与专项服务类等五大类志愿服务。比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在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和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提供各种志愿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各高校也逐渐认识到,志愿服务已成为大学生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其载体功能主要表现为:

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志愿服务特别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积极行动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展开,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为政府职能转变起到了保障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奥运会前夕,全国累计已有2.68亿多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致力于建立互相关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这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行为准则。大学生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正如同志指出的:“青年志愿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些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风貌。”①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多达59.6%的大学生志愿者毕业后还希望继续从事志愿服务活动,这充分说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信仰的重要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必须升华成信仰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冲突和观念矛盾普遍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差距,甚至使有些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怀疑。要重新形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仰,必须“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②,志愿服务就是接触的形式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可信”的,这一点无庸质疑。但要想实现由“可信”达到“确信”,必须经过“实践”这一中介。志愿服务对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有56.5%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唤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75.8%认为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感到很快乐,68.8%认为帮助了他人而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志愿服务从实践层面促进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问卷调查显示,在对志愿活动的自我评价中,有63%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运用所学知识服务和奉献社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69.8%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有33%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志愿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非常有帮助”,而54.7%认为“很有帮助”;而在问到“您认为志愿活动是否有助于培养和树立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个问题的时候,33.3%的人选择了“非常有帮助”,50.1%的人选择了“很有帮助”……,这些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志愿服务对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着力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但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存在不少问题:

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不纯。有多达24.2%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是为了多结识些朋友,甚至还有少量的人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随波逐流。这说明政府、高校、社会对志愿服务的价值的宣传尚存在不足之处。

志愿活动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有多达35.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不能满足同学们的参与需要。这说明一方面高校在活动开展之前缺乏充分的意愿调查,另一方面在志愿活动的内容和途径提供方面有待加强。

志愿活动的过程管理存在明显漏洞。60.1%的大学生发现志愿活动与学习工作冲突,20.7%抱怨工作强度太大,30.2%埋怨团队配合不协调,30.2%担心不被他人理解,64.4%害怕自己知识能力不足而不能胜任工作。这些问题都说明组织者对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还有待改善,进一步提高志愿活动的效果。

因此,要把志愿服务打造成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载体,作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领导和组织部门的共青团,必须克服上述问题:

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观指导。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就必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志愿者的意愿,努力实现志愿者的全面发展。另外还必须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反对全球泛滥的新自由主义,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志愿和慈善文化,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社会志愿服务的全过程。③

第二,要积极探索青年志愿者行动基地化、项目化、长期化的长效机制,注意结合本校特色,开拓创新,拓宽服务思路和领域,比如积极联合民政及其他相关部门,以政府购买志愿服务的方式,创建服务社会、人才培养、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基地,以有效解决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短缺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第三,要加强管理和协调,坚持以大学生志愿者为本,建立符合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短期、中期、长期志愿活动项目库及与之相适应的招募、培训、管理、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做到以项目的亮点吸引大学生的兴趣点,以适当的激励保持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活动前调查研究,尽量避免提供服务与社会需求错位,造成资源浪费,挫伤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的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更持久更具生命力,才能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发展方面的育人功能。(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

注释

①志愿者培训第三课――中国志愿者服务概况,http//省略.cn/volunteer/Comtent,2007年8月。

第4篇:价值观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价值观;中学生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不但对“知识与技能”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提出了相应要求。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过于看重学生的分数,导致学生感觉物理学习根本没有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但是,对于现在00后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众人的前呼后拥,习惯了遇到问题靠别人帮忙解决,导致了现在的学生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再加上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和一手包办,让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意识,等待喂哺已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有效的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我引导学生根据串并联电路图对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做出假设,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有人说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有人说等于各支路电流相乘……为了让学生证明自己的观点,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验证。最后,我通过实验,通过各处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来说明串并联电流的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又让学生逐渐发现学习物理的乐趣,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我们可以借助物理教学培养学生“自我”的价值观。对于现在的学生,常常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过于自信,一种是过于自卑,不论是这两种的哪一种,都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所以,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逐步认识自己,使过于自信的人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使自卑的同学看到自己的优点,扬长避短,找回自己的自信心。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应对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而且还要立足于物理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第5篇:价值观的培养范文

一、利用历史影像资料,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格观

影像资料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它具有具体形象、可信度高等优点,其对历史情境的展示不仅全面具体,而且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能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全面的感知,避免了因文字解读而产生的误差。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普及,历史影像资料不仅易得,而且展示十分便利,给了我们充分利用的机会。但在实际教学中,图片的运用却并不理想,或失之肤浅,给学生一个实证效果即可,或干脆没怎么利用,认为这只是个正文的补充,和教学目标关联不大。其实历史图片运用得好,不仅直观、真实地展现历史情境,而且因为图片内容真实可信而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读图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加以引导,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笔者在讲述“南京大屠杀”一节时曾经作了如下尝试:在准备阶段时,将讲述内容由南京大屠杀扩展到“日军侵华战争中暴行”这个范围,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让学生体会到日军的暴行具有普遍性,绝非南京大屠杀一例,同时也为了便于收集典型的图片。按照这个标准在网上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图片,从中选择了一些典型的图片。通过这样展示和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起对日军暴行全面的认知,并随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二、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确立正确的评价观

评价历史人物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梯,因为评价首先要有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实际就是价值观问题。现实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经常会有极然不同的看法,这一方面是由于对历史人物缺乏了解所致,一方面是由于价值标准发生了问题。如现在一些学生对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狂人佩服不已,佩服其军事天才,佩服其差一点就要占领全欧洲。这样的学生其实并非对希特勒缺乏了解,他们缺乏的是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其实没在弄清希特勒和拿破仑的区别。对于这样的学生要积极加以引导,让他们意识到伴随希特勒的扩张的是大屠杀,扩展到那大屠杀就有可能发生到那儿,这样的军事天才不仅不让人可敬反而让人可怕!能力越强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就越大。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灾难发生在你或你的亲人身上,你还佩服他吗?”结果学生会放弃自己的观点,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他以后评价历史人物会受益匪浅。

三、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历史,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什么?许多人都知道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但要真正实现这种功效并不容易。学习历史不是简单地识记一些年代、人物、事件之类东西,而是要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语)。历史是具体而生动的,需要不断地体验和感悟才能有所收获,学习历史的过程实际就是感悟的过程,感悟传统文化的优秀,感悟为人处世的道理,感悟历史发展的规律,感悟“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志向,这种感悟其实就是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过程,也是形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感悟来逐渐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比如《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时就指出“逐渐了解中国的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一般会在讲述中国古代文化的时候,通过中外文化技术比较来实现,如中国古代某项文化技术比西方早了多少年之类,以此积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认识,虽有一定效果,但认识并不深刻。不妨采用体验的方法,如在讲述“都江堰工程”一节时,可作如下尝试:首先并未展示都江堰工程完整示意图和其功效,而是画出了岷江及其周边地形的示意图,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水利工程,能提供防洪和灌溉的作用。学生通过尝试,发现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防洪和灌溉不能平衡好,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时再介绍“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石人水尺”的精妙之处,并指出这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人类设计的水利工程,当时的水利知识和水利技术可想而知,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很快会理解“先民的智慧”是多么令人佩服。同样对中学生进行成功教育十分必要,但成功的因素有许多,抽象地说意义并不太大,但通过历史成功人物的感悟会悟出许多,比如我曾经用西汉大将卫青作案例分析,让学生搜集卫青的生平事迹,然后思考“卫青出身低微为什么会成功?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通过思考,总结了一些:卫青天分较好,天分中有做大将军的才能;姐姐卫子夫的因素;偶然的运气因素;汉武帝的赏识等。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卫青为人谦逊低调,关键时能有好友相助,同时他又历经磨难,具有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并逐渐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些对于一个成功者都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通过感悟会悟出许多,从中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认识,这样的历史学习也才会有意味有功效。

第6篇:价值观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其次,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再次,教师要言传身教,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注重文本的朗读与感受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朗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除朗读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其他阅读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蕴。  

    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而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学生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堂课,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之情。在第二节文本阅读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独特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得到了培养。 

    二、重视文本的阅读与体验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为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表情感染。小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爱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朗读时面部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手势中的握拳摆手等等。让学生在你的各种表情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境界,身临其境般地去领悟文章内涵。 

    2、语言感染。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用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3、画面渲染。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能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4、实物演示。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一年级学生阅读《看花灯》时,我问学生:“课文中都写了哪些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把正月十五灯展的各种花灯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情境之中。  

第7篇:价值观的培养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阐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教学与评价建议。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应着眼于发展,明确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需要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有什么样的情感,就会发表出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我曾对本校近三年来参加数学“口算大王”比赛的同学进行调查,调查他们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兴趣情况,其中居于前四位的是数学、语文、体育、艺术,参加数学“口算大王”比赛的同学对数学感兴趣的人数最多,这一结果正好反映出兴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是众多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全神贯注地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以学习为享受,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常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因而爱因斯坦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在当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应明确学生的这一需要。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应着眼于发展,时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例如: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自信心、小组合作时的团队精神、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等等。这些都不可能只靠老师的说教就能完成,也不可能靠一两节课时间就可以完成。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关键是教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即目标的设定),不放过任何时机,随时关注学生在这些目标上的发展,点点滴滴地将这些个性品质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心中。让孩子们不仅增长知识,而且也发展着解决问题、数学思考、合作交流等各种能力;发展着对待周围的人和物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抓住课堂教学的魂,抓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活泼发展的基石。

因而教材在设计和选题上就要有精心的安排。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考虑到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等因素,就注重选择内容更广阔、内涵更丰富的教学素材。第一单元的主题图就选取了最能反映6个地区特点、形象的图片,渗透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知识;练习中还安排了天安门广场和故宫面积、万里长城的长度、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等素材;数学综合应用“你寄过贺卡吗?”介绍了寄贺卡会大量消耗木材等知识。教师只有结合教材进行教学才能渗透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环境保护等教育。

另外,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第七册P77中的“数学游戏”――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带,体会它的神奇等教学,加强探索性和开放性。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这就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结果的评价应着眼于发展,体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成果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不是具有单一的智能,而是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七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而且各种智能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却又不是独立的。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对学生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这样才能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潜力和他们的终身发展。

第8篇:价值观的培养范文

笔者在三十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三条途径,用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培养。

一、养成的途径

教学过程并不只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课堂也是一个社会,许多价值取向都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养成,从而发展为一种优良的生活习惯。我认为,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下列价值取向:

1、公正。2、民主。3、开放。4、合作。5、分享。6、尊重。7、宽容。8、体谅。

语文教师应该创设一种人文关怀的情境,充满对人类优秀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对话和躬行,激发学生对基本价值取向的热爱,在行为上养成捍卫这些优秀价值取向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敢于表达和追求与自己幸福和发展有密切联系的价值取向,让语文课堂这个小小社会成为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国”。

二、 辨析的途径

“价值辨析”途径致力于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反对说服和灌输,注重价值辨析的过程和技能。主要指在中学生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注重教师对于基本价值取向的引导,促进中学生价值观的不断发展。

1、阅读中的辨析

在阅读中开展有效的价值辨析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撷取富有价值观发展意义的文本,这样的文本能够引起不同的价值认知,使学生认识到文本理解中多种水平的价值取向,师生在价值认知的碰撞中,发展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1)在文章类的阅读中,可以在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语境,分析其中隐喻的来源,辨别规范性叙述,推敲文章中隐含的假设。

(2)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中,因为相对于文章类文本,作者的价值取向往往隐含较深,价值的辨析需要运用比较的阅读策略:一是文本和文本之间的比较;二是文本和现实生活的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对价值取向进行适当的评价

2、写作中的辨析

在写作中,运用价值辨析的方法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关键在于选取话题,所选话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话题贴近生活,学生对这一话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二是话题具有开放性,可以引起中学生对话题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价值判断,在不同的价值判断之间形成价值辨别的张力。

总之,价值辨析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和价值观教育的融合。价值辨析体现了辩证法思想的睿智,对于中学生的价值观的发展显然是有意义的,它让中学生学会探索人生。同时,价值辨析的技能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增加阅读和写作的深和广度,加强阅读和写作的反思性和批判性,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利于中学生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中学生获得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体验的途径

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体验的方式来培养中学生丰富而细腻的价值情感。朗读体味、炼字体察、角色体验和活动体悟这四种方式,可以贯通课内和课外的价值观教育,使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变得丰富多彩。

1、朗读体味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生命意蕴和人生价值的文本,值得中学生细细品味。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唤起中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诵,潜移默化地把文章中带有个性化的价值取向植根到心中,他们的思想、情操、语言都受到有益的熏陶。

2、炼字体察

“炼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特色,一些古代作家,炼字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即使在现代作品中,作者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选用也往往倾注了浓厚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引导中学生体察一字一词中作者的价值追求。

3、角色体验

角色,通常指戏剧、小说等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富有价值观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体验。角色体验可以用课本剧的方式来进行,从而更有力度和深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除揣摩主人翁的内在蕴含,发展自己的价值观。

4、活动体悟

第9篇:价值观的培养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价值观是关于如何做人做事的观念、准则、规范,是一个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性。在价值观多元化和社会日趋复杂的今天,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

语文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精神价值,语文教材讲究文质兼美,其人文内容相当丰富。这些课文都是很好的媒介,要紧紧抓住体现课文的价值取向的"语文点"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培养价值判断能力。进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做好积淀。

1.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明理

例如,《中彩那天》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课的课文。课文主要写一个穷苦的修理工,非常想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有一天下班无意中抽中了大奖――奔驰牌汽车,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彩票却是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给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让我们懂得诚实是人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可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父亲面临道德难题"的理解。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根据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以及本课的教学难点。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课《中彩那天》设计了升华学生认知,深入浅出明理的教学环节,发生了如下的情景:

在课堂上:

教师:最后我再问一个问题:你们说父亲遇到的难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做出道德抉择的问题。你们说摆在父亲面前的有几个选择?

学生: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就是自已把车留下来,第二个选择是把车还给库伯。

教师:父亲如果不还那辆车,他有什么好处?

学生:家里有汽车了。

教师:好处是他实现了他的梦想,那么坏处呢?

学生:他就不诚实,别人知道了会指责他。

教师:对,他的良心就会不安。我再问如果他把汽车还给库伯,他有什么好处?

学生:他证明了自已的诚实,他会安心做人。

教师:那有什么坏处呢?学生:他家就不会有汽车,不会实现梦想。

教师:我还要问你们,要想家里有汽车,要想实现梦想,父亲就得怎么样?

学生:就得做一个不诚实的人。

教师:诚实是一种道德。如果他把汽车留下,那他就丧失了什么?

学生:丧失了道德。

教师:如果把车还给库伯,他就维护了什么?

学生:维护了道德。

教师:一事当头,是维护道德,还是丧失道德,这就是课文上所说的"道德抉择"。明白]有?

学生:明白了。

教师:你们还没有彻底明白。我问你们,有人随地吐痰,这有没有道德抉择的问题?

学生:有道德抉择在里面。随地吐痰自已挺方便,但痰里细菌传染给了别人。

学生:随地吐痰是不讲道德的,也就是丧失了道德;如果不随地吐痰,就维护了道德。所以随地吐痰也是个道德抉择的问题。

教师:说得很好。现在大家看我这里。我们如果面临道德抉择,该怎么选择呢?怎样才算维护了道德,怎样又是丧失了道德呢?这有个原则,有个标准吗?(学生一时无言)

教师:我们再来探讨。你要是随地吐痰,方便了谁?对谁有利?

学生:方便了自已,对自已有利。

教师:危害了谁?对谁有害?

学生:危害了别人,危害了大家。对别人和大家有害。

教师:方便了自已,对自已有利,就是利已,懂吗?

学生:懂。

教师:反过来,不随地吐痰,对别人有利,对自已就不大方便了,这叫利人,或叫利他。懂吗?

教师:结合我们刚才讨论的,丧失了道德是利已还是利他?

学生:利已。

教师:如果维护了道德是利谁?

学生:利他。

教师:讲到这里,你们说,道德抉择说到底,抉择的原则或标准是什么?好好想一想。(一阵沉默)

学生:我试着说一说,这个原则就是利已还是利他。

教师:你说对了。有了这个原则,当我们遇到道德抉择时就好选择了。你们到了道德抉择时选择什么?

学生:选择利他。

教师:现在你们彻底明白了。

老师把道德抉择这一个全文的核心,也是最难说清楚的问题,最后归纳到"利他"还是"利已"这一最高的抉择原则之上。只有四个字,说透了世间一切大事!试想随便什么道德抉择问题不是利他和利已的选择呢?让深奥道理浅显化,使会意到的理论迁移化。让学生得到的这一认识升华,竟然是在"随地吐痰"这样一个极平常,极生活化的例证之上完成的。这难道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深入浅出"吗?这不就是道理内化于自身吗?

2.由事及理,辩证演绎识物

演绎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在教《草船借箭》的时候,为了训练学生的逻辑判断识物能力,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草船借箭》课文讲完了,教师提问。

教师:最后一个问题。诸葛亮草船借箭所以能得到成功,你综合全文,给他归纳出三条理由。不要再说具体的排兵布阵等等。

学生: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但他将计就计,]有说破,心里防着他。他还知道鲁肃这个人忠厚老实靠得住,还支持孙刘联合。

教师:对这两个是盟友的人都很了解,那就是(板书"知友")什么?(生答知友) 这就是一条原因。此外诸葛亮还知道什么?

学生:知道曹操。

教师:曹操是诸葛亮的什么人? 学生:是敌人。

教师:对啊!那怎么说?

学生:知敌。(教师板书"知敌")

教师:他知敌什么?

学生:有雾,曹操只能放箭不能出兵,他怕上当。

教师:还知什么? 学生:知天。

教:为什么说知天?

学生:他知道三天后有大雾。(教师板书"知天")

教师:]有这三条诸葛借箭能成功吗?

学生:不能。

教师:能把知友,知敌,知天,再概括成两条吗?

学生:知人,知天!

教师:很痛快。对,知友,知敌都是知人。我再出一个难题还能答吗? 学生:能!

教师:那你想一想,能把它再概括为一条道理吗

学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教师:知己知彼,对。但怎样做才能知已知彼呢?

你们想一想,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周瑜佩服诸葛亮哪一点?

学生:佩服他神机妙算。

教师:神机妙算指什么?

学生:能算计。 教师:算计什么?

学生:他算计鲁肃能帮他,而且给他保密,鲁肃果然如此;他算计曹操不会出兵只会放箭,也]算错;他算计三天后必有大雾,果然有雾。

教师:对呀!这就是他心中的想法,符合了什么?

学生:符合了实际情况。

教师:一点不错。(板书:心中想法符合实际) 这就是我们要概括的一个道理。人干什么事情一定要使自已的主观想法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如果不符合就会失败。明白了吗? 学生:明白了。

教师:明白了我再问一个问题,看你们是真明白还是假明白。你们想,如果诸葛亮那天轻兵逼近曹营,而守曹兵大寨的假如是张飞,诸葛亮会怎样?

学生:诸葛亮会做俘虏,因为他想着曹兵不会出来,只会放箭。而张飞才不管那一套,领兵就出来了。诸葛亮船上的草把子不会打仗,只能做俘虏。

教师:这就是主观想法不符合客观实际,事情就办不成功。

凭借教材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这个教例先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一件事(借箭)想到办一切事都要心中所想要符合实际情况,这就是由个e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由此认识了事物的一个普遍规律。最后又问张飞守寨的事,这又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用普遍规律去判断个别事件的结果。这样学生就经过了综合和分析两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3.由表及里,正视现实审己

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名利,理性面对美丑,辩证面对得失,使之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提高生活质量。例如,《落花生》(人教版第九册15课)一课教学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要做对他人和社会有好处及有贡献的人。

在课堂上,教师出示父亲说的话:(1)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2)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在理解父亲说的话之后,为了培养学生面对生活的能力,设计了如下环节:

教师:父亲用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作比较,是不是桃子、石榴、苹果就不可贵呢?

学生:是的,因为桃子、石榴、苹果长得好看,并没有什么用。

教师:好看就没用,这没道理。

学生:不一定,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用途没有花生多。

教师:不同的果实作用不同,桃子、石榴、苹果的用途没有花生多,没有科学依据。

学生丙:我认为它们都有各自生长特点,成长规律,没有可比性,它们都有自己的可贵之处!

教师:这就是学习这一课的另一个目的---我们不仅要学会面对自己优点和缺点,也要正视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交往中互不伤害,积极向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