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价值评估概念范文

价值评估概念精选(九篇)

价值评估概念

第1篇:价值评估概念范文

时至今日,经历了若干次的讨论与修订,《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这是资产评估行业里程碑式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企业价值评估领域中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革命。

我国的企业价值评估实际是与我国的资产评估同时兴起的。1991年91号令第三条即已经规定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在“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等情况下需进行资产评估,已将企业作为了资产评估对象,但是,91号令的第七条仅认为“国有资产评估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即作为资产评估法律文件的91号令还未重视企业作为交易对象时与企业单项资产之间的差异。因此,资产评估一开始的企业价值概念是以企业整体资产价值来替代的,而企业整体资产被认为是企业各单项资产的简单加总。此种导向造成了评估实务上的偏颇。由于企业价值的评估演化成了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所列示资产及负债的评估,于是严重地影响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定位,并限制了企业价值评估方式方法的发展。其偏颇与限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处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评估价值,评估师的大量工作变成了审计工作;2、由于企业的每项资产必须分别进行评估,评估机构为控制经营成本,设备、房产、土地等单项资产评估往往聘用不了解资产评估的专业技术人员去完成,因而严重影响了评估的执业水平。同时,企业的房产和土地的价值评估业务似乎应该必须由专门的房产价值和土地价值的评估人员来承担,从而导致企业整体价值被肢解,影响了企业评估价值的准确性;3、由于评估往往仅以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为准,造成了对账外资产的忽视和遗漏;4、由于会计报表所列示的各单项资产评估价值加总后不一定能体现企业的整体价值,其评估价值不能用来作为发行定价的参考,证监会实行了另一套股票发行定价机制,资产评估报告只能用来设立公司。资产评估行业错失了巨大的证券发行市场;5、同样是因会计报表所列示的各单项资产评估价值加总后不一定能体现企业的整体价值,资产评估报告只能做为委托方完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相关手续的文件,而不能为企业股权交易提供有用的定价参考,不能满足股权交易市场的有效需求。

《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革命性之一,即在于其从根本上扭转了对企业价值概念的认识,澄清了企业价值评估所指的对象,即“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部分权益价值”。此概念的引入并非是我国独创,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早就对企业价值作出了上述的定义。如《欧洲价值评估准则》指南7中指出,评估师应当将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分为两类,一类是评估企业价值(enterprise value),即企业的整体价值,另一类是评估权益价值(equity value)。

由于企业价值中有股东权益创造价值与股东贷款创造的价值,企业价值评估的理念也将国际上已成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引入了国内。

这里的股东全部权益的价值,即企业整体价值中由全部股东投入资产创造的价值,本质上是企业(法人实体)一系列的经济合同与各种契约中蕴含的权益,其属性与会计报表上反映的资产与负债相减后净资产的帐面价值是不相同的。而引入股东全部权益和部分权益价值的意义,在于明确地将股权作为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对象,而非过去将净资产这样一个会计科目作为评估的对象,同时其隐含了部分股东权益与全部股东权益之间并非一个简单的持股比例关系,部分股东权益还存在着控股权溢价和少数股权折价的问题。

《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革命性之二,在于罢除了成本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垄断地位,强调了收益法和市场法也是企业价值评估适用的方法,而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两个方法甚至是更为适用的方法。同时,指导意见对各种评估方法的使用提出了具备可操作性的规定。

在收益法方面,具体规定有:1、提出采用收益法可使用收益资本化法和未来收益折现法两种具体方法。 未来收益折现法往往适用于成熟的企业,其收益通常是稳定的和可预测的。

2、提出了预期收益可以采用多种口径,包括现金流量、各种形式的收益或现金红利等,打破了传统上只用净利润作为预期收益的传统观念。

3、提出在预测过程中委托方、相关当事方和评估机构应相互配合和沟通。委托方和相关当事方应提供委估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和收益状况的预测,评估机构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调整,确信其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收益法的参数。区分了资产评估收益预测与审计盈利预测审核时中介机构的责任。

4、提出折现率和资本化率的确定原则,要求应当考虑利率、市场投资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及委估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定风险等因素。

在市场法方面,具体规定有:1、提出采用市场法可使用参考企业比较法和并购案例比较法,明确指出市场比较案例的来源可以是上市公司,也可以是市场上可收集资料的买卖、收购及合并公司。改变了以往实务界认为资本市场尚不活跃,无法收集交易案例的传统观念,为市场法的使用提供了新思路。

2、提出具有可比性的公司应当是属于同一行业、或受相同经济因素影响的公司,同时要求对参考企业报表进行分析调整,使其与委估企业报表具有可比性。

3、提出选择、计算、使用价值比率应考虑的因素。

在成本法方面,具体规定有:

1、提出成本法评估的范围,应当包括被评估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应当承担的负债。此规定真正从企业拥有权益的角度揭示出评估对象,而非以往将评估对象对应为会计科目。

2、提出企业价值评估中所采用的成本法,其实质就是资产基础法。并明确企业的各项资产可以根据情况选用适当的具体评估方法。

3、提出长期投资项目是否单独评估的原则,是根据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而非委估企业其是否为控股单位来确定。

4、 给予了评估机构根据重要性原则和工作量完成的可能程度来确定评估方法的选择机会。

《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革命性之三,在于引入了国际上一些成熟的企业价值评估的概念与方法,使中国的企业价值评估能够尽早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外投资人在国内投资时,往往不相信国内评估师的胜任能力。虽然因限于我国对国外的企业价值评估机构的资格限制,仍聘用国内评估机构进行企业价值的评估,但同时聘请外资机构对评估结果进行复核。由于过去我国对企业价值评估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体系,一些国内评估师对评估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途径,因此常常遭到外资机构的质疑。国际企业价值评估概念与方法的引入,能够使中国的评估师武装起来,从而从容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所引入的先进概念与方法包括:

1、财务报告的分析、调整和利用;2、在采用收益法时,对非经营性资产、负债和溢余资产进行单独分析;3、持续经营前提下企业价值与清算前提下企业价值;4、企业存在多种经营业务状况下的分别分析的原则;5、控股权溢价和少数股权折价;6、股权流动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革命性之四,在于评估报告与以往的相关规定有了质的区别。指导意见从评估报告使用角度出发强调了评估报告充分披露有关信息的重要性,并且对报告应披露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未对报告形式进行任何的规定。与91号文相比,指导意见增加的报告内容包括:

1、评估报告使用者;2、价值类型和其定义;3、评估假设和限制条件;4、评估程序实施过程和情况。

前述三项均是基本准则中强调的重要内容。在指导意见中提出披露此三项内容的要求是对基本准则的呼应,也映证了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的作用。在披露评估程序实施过程和情况时,指导意见强调披露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调整情况,评估方法选取过程和依据,重要参数依据来源与形成的过程,以及运用评估方法时的逻辑推理过程和计算过程。这些披露要求强调资产评估应当利用经济学、管理学、逻辑学等知识,对所收集到的评估信息资料进行合理分析、推理和计算。指导意见始终强调资产评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经济类学科,以还资产评估的本来面目;同时对资产评估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任何带有革命性的观点,必然是创新的,也必然会与旧观念发生冲突。指导意见(既然具有革命性,则必然带来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

1、一些新的概念如何理解和定义,如有形资产、溢余资产、控股权、少数股权、价值比率等。希望尽早能出台相关释义,帮助广大评估师对指导意见形成正确的理解;2、指导意见的实务操作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溢价、折价、流动性等因素的考虑,必然需要大量的案例数据作支持,而国内的数据和相关研究却相对匮乏。希望进一步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

3、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衔接一直是困扰准则制定工作的难题。如在报告披露方面于91号文的衔接、收益法和市场法评估结论如何满足《公司法》关于投资注册资本金的规定等。

4、价值类型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基本准则将价值类型作为重要观点提出后,实务界仍处于茫然的状态,不少评估机构不理解价值类型具体的含义,更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结合国内资产评估业务的价值类型研究,定义不同种类的价值类型已成为目前资产评估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美国的企业价值评估准则最早制订于1987年,至今已经历了十几个年头。欧洲在2000年也将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纳入价值评估的准则体系。我国的企业价值评估准则吸取了国外多年研究的经验,并结合了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探索,应当说具有较高的起点。我们期待着具有革命性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将中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带入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第2篇:价值评估概念范文

关键词:工程造价 资产评估 鉴定报告 公平原则 法律应用 现值 时间价值

一、工程造价与资产评估的法律概念

1、工程造价的法律概念

工程造价的字面意思就是工程的建造价格。

本文所指的工程,泛指一切建设工程(包括竣工工程和未竣工工程)。

工程造价的法律概念可定义为:某项工程在建造时所支持的全部费用,包括建造过程中的一切建筑材料、工程机械、人力劳务等费用的总和。

2、资产评估的法律概念

本文所指的资产,泛指一切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有形及无形资产(包括动产、不动产、知识产权等)。

资产评估的法律概念可定义为:某项资产在评估日的市场现值或可按市场行情交换的货币价值。

二、工程造价鉴定与资产评估鉴定的异同

(一)两者的相同点

1、对同一房产的造价鉴定和评估鉴定在某些时候,结论是相同的。例如在合同计价标准等同于市场行情,市场行情稳定、折旧率可以忽略等情况下,造价鉴定和评估鉴定的结论很可能一致。

2、工程造价鉴定和资产评估鉴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一般都通过具有一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鉴定,一般均以鉴定报告的形式作出。

(二)两者的区别

1、鉴定对象的上的区别

工程造价的鉴定对象一般限于在建工程(未完工工程)和竣工工程,而资产评估的鉴定对象则可以是一切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以货币计量的实物财产及无形资产。

故此,在建工程及竣工工程即可进行造价鉴定,亦可进行资产评估鉴定。资产评估鉴定的对象涵盖了工程造价鉴定的对象。资产评估的范围更为广泛。

2、鉴定目的上的区别

工程造价鉴定的目的,是按照合同约定或既定的计价条件对特定工程项目进行的成本计算,而资产评估是以确定资产的市场现值为目的,根据市场行情,与同类资产相比较后估算的市场价值。

故此,某时期就同一工程,资产评估鉴定的金额可能高于或低于工程造价鉴定的金额。

3、鉴定时间上的区别

工程造价鉴定是按约定的计价条件或工程建造时的计价标准确定的。工程造价鉴定的时间与工程造价的结论没有关系,无论何时进行工程造价鉴定,按规定均是相同的鉴定结论。资产评估鉴定确定的是资产的市场现值,体现的是时间价值,即与鉴定的时间存在对应关系,不同的时间进行的资产评估,因市场行情发生变化,鉴定结论往往不同,故此资产评估鉴定书必须有有效期限。

4、鉴定现状的区别

工程造价鉴定仅仅以建造时的情况确定,不考虑鉴定标的的现状。资产评估鉴定必须考虑鉴定标的的现状,要考虑鉴定标的自然和物理上的原因所产生的有形或无形损耗,在资产评估鉴定中会涉及“使用年限”、“成新率”或“折旧率”、“重置价格”、“假定条件”等概念。

三、诉讼实践中工程造价鉴定与资产评估鉴定的法律应用

1、工程造价鉴定的法律应用

在建设工程合同等案件中,涉及到的鉴定,一般为工程造价鉴定。但并不是所有的建设工程合同案件中都必须进行工程造价鉴定,在此类案件中,法院判决并不能一概依赖于工程造价鉴定。

在司法实践中,有很多建设工程合同案件中的鉴定是不必要的,本文认为在该类诉讼案件中,法院若决定进行工程造价鉴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a建设工程合同中没有可以援引的具体工程价款条款,或者没有其他可以作为构成价格条件的相关诉讼证据,若不进行造价鉴定,无法确定工程价款。

b建设工程合同中约定的工程价款超越了工程价款的底线,或者说如果按合同约定价款计算,不可能完成合同约定工程建设项目,根据建造时的市场行情,确实能够证实该事实。

c出现了建设工程合同未约定的建设项目,因建设材料、建设日期、施工周期、施工难度、施工人员等因素存在差异,使得该建设项目不宜适用建设工程合同约定的价格条款进行确定,或者用约定的价款确定可能导致不公平。

d建设工程合同约定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实际施工中发生重大变化,发生重大设计变更,使得建设工程合同的实施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继续按原合同约定价款进行结算明显不合理并可能造成显失公平。

e在建设方提供全部或部分工程材料的情况下,在合同实施中,建设方因各种原因,不能提供全部或部分工程材料,双方亦没有就工程材料价款达成一致,施工方业已自行购买工程材料完成工程项目的,且项目已被建设方使用或应验收合格的。

f在建设工程合同中,一方违约或双方违约等情况,导致工程延期、设备闲置、工人怠工等各种损失无法计算的,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在区分责任的情况下必须通过鉴定确定损失额度的。

若不符合上述条件,法院不应进行鉴定,同时,应严格区分工程造价鉴定与资产评估鉴定,不应以资产评估鉴定或具有资产评估性质的价格鉴定来取代工程造价鉴定。

2、资产评估鉴定的法律应用

在遗产继承、资产分配、买卖合同等案件中涉及到的鉴定,一般为资产评估鉴定。

本文认为,资产评估鉴定,应符合以下条件:

a争议各方一致要求进行资产评估鉴定的。

b争议各方就涉及资产的价值确实无法达成一致的,又不愿意通过竞价方式处理的。

c涉及资产需要进行拍卖,按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鉴定的。

d为办理法定(转移)登记需要,按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鉴定的。

e其他需要进行资产评估鉴定的情况

在符合以上条件是,法院应依法进行委托评估鉴定。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鉴定与资产评估鉴定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在建设工程合同等相关诉讼案件中,工程造价鉴定资产评估鉴定存在明显的差异,基于保障司法公正,在实际法律应用时应严格区别工程造价鉴定结论与资产评估报告的不同属性,两者不可相互替代。

【参考资料】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第3篇:价值评估概念范文

关键词 教育测验 教育测量 教育评价

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60 年代兴盛于西方世界并传入我国。这些学科虽然在我国大力发展已有20余年,但理论

研究的进展不大,学科的成熟度不高,与我国广泛开展的教育评价活动很不适应.我国各省市都有考试院(中心),也成立了许多评估、评价机构,广泛展开了对教育测评估评价活动。而与此相应的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理论很不成熟.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和发展,以及对教育评价实践的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进行简述和辨析.

一.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简述

教育测验:即为考试,它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考试是个系统,它由主考、

被考(考生)、试卷(试题的集合及其评分标准)、考分四要素组成。考试的过程就是主考组织编制试题,通过试题作用于被考,将正确答案、评分标准与被考的反应(答案)相比较,然后给出考分的过程。考试从宏观上可分为社会考试和教育考试两大类。教育考试又可分为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两类。按考试分数的解释与使用,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和标准参照性考试。按考试对象分,有学业的成就考试、学术能力倾向测验(其目的在于测量考生学习的潜在能力、发展倾向,如音乐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验(如测量态度、兴趣、情绪、性格等).按测验人数分,有个别测验、团体测量.接测验方式分,有纸笔测验(用笔时试卷作答)和非纸笔测验(如口试、实验操作、表演等)。其它可分为难度测验、速度测验、总结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及大规模测验(其成绩的使用有权威性,要求严格,标准化程度高)、教师自编测验(即教师自编用于课堂教学的测验)等.[1]

教育统计(学):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应用学科。它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准确地掌握教育

情况,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制定教育方案,检查教育效率提供科学方法,也为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提供有效的工具.它分为两大类:一是描述统计学,研究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二是推断统计学,用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法作出决策。前者只是分析某一样本的特点,而后者则是通过抽取母体的一个样本,并以此样本为根据来分析母体的特点.它是在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描述样本,分析样本,分析样本与总体的关系,从而进行教育科学推论的一种原理和方法.其研究方法一般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计算法、统计资料检验法、统计资料图示等。[2]

教育测量(学):研究如何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效益等问题的一门教育学科。它运用各种测量

手段和数理统计方法等数学工具,根据教育目标或教学计划的要求,研究如何测量和评价教育效果,如何编制测量计划,各种类型试题的优缺点,衡量一个学业成绩测验好坏的数量指标,如何进行测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测验分数的解释和评价等.其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原理、项目分析、效度、信度、标准化测验、测验的设计和编制、测验的常模、测验的实施和评分、测验结果的解释等。[3]

教育评估:是一种有系统地去寻找并搜集资料,对评估对象作预测性、估计性的评判,以便协助教育决策者从若干种可行的策略中择一而

行的过程.在我国教育评估与教育评价不作严格区别,在实践中具体运用时,不同的范围和场合有不同的习惯用法.如高等教育中多用评估,在督导部门也称督导评估,而在普通教育领域多用教育评价不过两个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评估有估价的含义,较为模糊粗略,而评价相对而言是较为精确的价值判断,评估多用于群体或单位的状态及效果的估价,而评价则既有对群体和单位的价值判断,也有对个人的判断.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教育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教育的决策。教育评估的结果对国家、对学校都是一份咨询材料,而不是行动纲领.[4]

教育评价(学):以教育为对象,研究各类教育目标与相应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

为:宏观教育评价(研究教育思想评价和教育制度评价)和微观教育评价(研究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评价,如学校办学思想、学校领导管理质量、教师教育和教学质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质量的评价等)。它的基本范畴是:教育评价的对象,教育评价的范围,教育评价的模式,教育质的规定性评价,教育量的规定性的评价,教育质和量变化的度的评价,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教育评价的类型.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联系性原则.其种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条件评价、贡献评价等.[5]

教育评价(学):教育评论学是研究教育评论现象和教育评论活动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教育评论的历史、现状,教育评论现象的

本质联系,教育评论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教育评论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科学.教育评论学是与教育理论、教育史并列的一门教育学科.要建立教育评论学的学科体系,必须解决两大难题,即建立教育评论学的范畴体系和概念体系,并给予科学的揭示和阐述,使这些概念和范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还要运用这些概念、范畴及其所固有的内在联系,采取科学的方法论证教育评论活动中最普通、最一般的科学原理;从而揭示出整个教育评论活动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从根本上规定了教育评论学的学科性质和范畴.首先,教育评论活动是一种教育科研活动,它的直接结果是鉴别、评判教育文化的优劣,进而对教育界产生社会舆论导向作用;而教育文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依附于受教育者身心的精神产品,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可见教育评论家属于研究意识形态和揭示教育评论活动的本质规律,建立完整的教育评论学学科体系。所以,教育评论学也属于基础理论学科。再次,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教育评论学涉及整个教育领域,内涵十分丰富。也可从不同视角,针对不同范畴建立多部门、多层次的分支学科(如:教育理论评论学、教育史评论学、教育行政评论学、教育家评论学等),所以教育评论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6]

二、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验的关系:教育测验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他某些心理特征的检测,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确切地说它是

教育评价获得评价信息的工具之一.教育评价获取信息的测验法就是来自于教育测验.

教育评价与教育统计的关系:教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确切地掌握教育

情况,也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育评价中获取信息的统计法就来自于教育统计。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关系:教育测量通过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变化、体质的状况以及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的测

定,为教育评价提供依据,是教育评价信息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教育测量提供的资料,教育评价将成为无源之水,失去了作价值判断的依据,其科学性、准确性便无从谈起。另外,教育测量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成为改进教育工作有参考价值的信息.[7]

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的关系: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是非常相近的两个概念,在许多场合是通用的。评价是精确的价值判断;而评估是估计

的、预测性的价值判断。在我国从政府的文件到学者的文章论著,以及教育实践都把评估与评价混用。我个人倾向于把教育评估的对象限定在以宏观、中观的复杂教育系统的战略性、预测性估价方面,对于微观的较简单的教育系统的过去和现存实态则作为教育评价的对象。

教育评价与教育评论的关系:教育评论是对教育文化的反思和展望,它的对象是以教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的,以真善美作

为评论标准的观念活动。严格讲它与教育评价虽只一字之差,但它与教育评价分属于教育科学的不同领域,有着重大区别。比如,教育评价是一种管理活动,而教育评论则为观念活动;教育评价由评价机构按严密的程序实施,而教育评论则由教育评论家个人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评述;教育评价有明确的指标体系并要求量化,而教育评论无需指标体系更不用量化,教育评价的对象是具体的可控的,而教育评论的对象是抽象的,不可控的;教育评价的结果多用于改进工作,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则多用于改变观念;等等。这不是说教育评价与教育评论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的关系表现在教育评价的结果可以成为教育评论的论据影响教育评论,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思想观念影响教育评价所依据的教育价值观。

三、从价值论角度看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的区别

唯物主义的价值论认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和两种不同方式。两者反映的对象、意义和参加的心理成份都有着质的

区别。事实判断是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对象的,它探讨客体“是怎样的“、”是什么“,探讨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等实体属性,即以理性认识这种抽象思维形式反映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而价值判断是以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为对象,它探讨客体的价值属性,即客体的社会意义------对社会需要意味着什么,它以多种意识形式-----认识(价值与事实判断)、情感(对价值的态度体验)、意志(对价值的自觉保证)等诸种形式的综合来反映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评价对评价的对象不仅要借助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进行量的测定和分析,而且要进行质的分析,

把所有考查绩效的材料和分析综合起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作出价值判断。从这里可以看出,教青评价行为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中的事实判断在于诊断与鉴别教育的性状,价值判断则是对诊断鉴别而得的结果或结论,按其价值取向进行合乎目的的推断和判断;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是事实判断的目的性追求。而教育评论是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的一种价值判断。从教育测验到教育评论是一个由事实判断向价值判断的变化过程,我们不能说教育测验丝毫没有价值判断,如在测验什么不测验什么的问题上是有价值判断的;同样,我们也不能说教育评论就无点滴的事实判断,教育评论需要通过事实判断的真凭实据作论据。

四、对教育评价学及其学科群研究的建议

教育评价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学科体系,尽管概念、体系有待完善,但已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应的考

试学(研究教育测验的学科)、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估学、教育评论学都已有相应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共生的教育评价学科群。21世纪,要使这个学科群得到良好的发展,我认为首先对各个学科的研究范围有个明确的划分,尤其是对教育评价学要有合理的定位,不要再把考试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的内容纳入自己的努力范围,要让它们以独立的学科更好地为教育评价学服务。另外,教育评价学还要把属于教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类的抽象的,教育评价无力评价的范围还给教育评论学,让教育评论学更快地发展.同时,要把教育评估与教育评价的关系处理好,可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统一的学科.其次,各学科要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形成概念体系和学科体系,把一些已成熟的概念和理论约定俗成稳定下来,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知识和概念体系。第三,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加强理论研究,使其适应实践的要求,要积极总结实践经验并升华为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教育评价学学科体系.第四,要处理好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问题。无论是从国外引进的教育评价学理论,还是从教育科学界以外引人教育的评价理论都要结合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进行修正使其“本土化”和“教育化”。

综上所述,搞清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的关系,对理清教育评价学科群内各学科的关系,促进该学科群的发展,为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加快

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5]见李冀主编·《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第167页

[2] 参见曹延亭编著·《教育统计学基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3] 见李冀主编·《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

[4] 参见许茂祖编著·《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7页

[6] 见刘尧著·《教育评价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 7--23页

第4篇:价值评估概念范文

关键词:品牌;资产;评估模型

作者简介:周晓东(1972-,男,河南郑州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组织、企业制度研究;孙晓轩(1974-),男,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出事企业战略、公司投融资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3-0005-04 收稿日期:2008-03-11

一、引言

第5篇:价值评估概念范文

关键词:评价指标;概念设计;指标;产品设计

0引言

评价方法有很多种,简单评价法可对有关方案做定性的评价和优劣排序,不反映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和理想程度[1]。在评价过程中,尤其是产品造型方面,有许多评价都属于非计量性的,这也是造成评价困难的重要原因。对于非计量性问题评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评价者的主观、直觉因素的影响,为了避免后弥补评价结果有较大的差异乃至错误,评价中一般都是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或以多人的方式进行评价,最后再综合,再得出结论。

1评价方法选用

对产品造型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简单评价法有:点评价法、名次评价法。评分法根据规定的标准用分值作为衡量方案优劣的尺度,对方案进行定量评价。如有多个评价目标,则先分别对各个目标评分,再经处理求得方案的总分。一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对草案进行分析和选定[46]:

(1)总分计算法。对于多评价目标的方案其总分可按分值相加法、分值连乘法、均值法、相对值法或有效值法(加权计分法)等方法进行计算。其中综合考虑各评价目标分值及加权系数的有效值作为方案的评价依据较合理,应用最多。(2)意向尺度法。意向尺度法(也称SD法),意向尺度是一个心理概念,是人们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它主要借助科学的方法,通过对人们评价某一事物的心理量的测量、计算、分析,降低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维度,得到意向尺度分布图,比较分析其规律的一种方法。(3)α・β法。这种方法是将参与评比的诸方案作一一评比分析,对其各个目标进行价值判断,即可得其重要数值。如果积累的和最大,即判别那种设计方案最为理想。α值指诸目标评比中相对重要性的值。β值是指各设计方案对原定目标的满足度、喜好性。α与β的乘积是对目标满足多少的判断。

2用α×β评价分析方法对某一用户群体的概念方案设计进行评价分析

在确立评估指标时,必须明确评估因素,这样才会做到准确的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估。产品都有它固有的机能,如实用型、操作性、安全性、舒适性及审美性等。不管产品复杂与否,评定的基本要素是技术经济、美学和心理等方面。方案评价在设计环节中十分重要,通过一些评价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做出正确和理性的比较、评定,最终选出最合理可行的方案。针对某一用户群体对汽车的需求共做了5个概念设计方案,用α×β评价分析方法进行评价。方案如图1所示有(a)、(b)、(c)、(d)、(e)五种。

图1针对某一用户群体的概念设计方案

此法称为α×β法,如果累积的和最大,即判别那种设计方案最为理想。(1)α值得标定。如果有三个设计目标(方案)分别为O1、O2、O3,若O1的重要性为O2的一半,而O1的相对重要性又是O3的三分之一,则评价者即可将O1、O2、O3分别排列给予1、2、3的评估值。(2)β值得标定。β一般由评定者事先给定,其评估尺度常采用+5~-5,1~9,或0~4。若1~9作为β值的区间,可令9为满足度最高;8、7、6位尚可;5为适中;4、3、2为不理想;1为很不好(如表1所示)。(3)α×β评估表的测定:α×β值之和α值之和=G,其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G1=2.86G2=3.16G3=4.34G4=3.92G51=3.61

由以上计算结果得出:G3 > G4 > G5 > G2 > G1,方案3为造型的最佳方案。

3结论

在商品化设计中,产品方案的决策应联系协调各相关部门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决定出最符合市场前景的方案,进行生产,试销,然后在投放市场。由上面分析可知,方案三即为最优方案,在针对某一用户群体的方案评价中用α*β的评价方法是十分适用的,在造型评价中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张伟社,张涛.产品系统设计[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何晓佑.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 吴翔.产品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 叶元烈.机械现代设计方法学[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0.

第6篇:价值评估概念范文

【关键词】资产概念;会计学;资产评估

一、对资产的一般性理解

资产是一个被广泛使用而且极其重要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述。例如在经济学、会计学和资产评估学中对资产的表述,由于各学科特点的缘故,其表述各有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它们还是有共通点的:(1)资产必须是有价值的,是所有者的财富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2)资产是被某个经济主体拥有或占有的有用性和稀缺性资源。能够产生未来经济利益体现的是资产的有用性,不能充分供给体现的是资产的稀缺性。所以对资产的一般性理解是:被某个经济主体拥有或占有的有价值的稀缺性资源,能给经济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二、资产的会计学含义

作为会计六大要素之一的资产,对正确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会计学中资产定义的表述是:“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1]由该定义可以看出,会计上的资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资产是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这就意味着资产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实的资产。而预期的资产不是由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结果,就不能归结为资产范畴。第二,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这种拥有和控制体现在收益权和处置权上,体现了资产的排他性。如果企业过去能拥有或占有的经济资源,现在已丧失这种拥有或占有,那么该资源自然就不能归于资产范畴。第三,资产蕴含着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即通过对它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有效利用,能够为企业提供可预期的经济利益。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即不能为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入做出贡献的资源,都不能确认为资产。

三、资产的评估学含义

资产是资产评估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说是资产评估学的基石。从国际上看,对资产评估中资产的描述,较为流行和通用的是:“资产一词指的不仅是客观实体上存在的物品,而且也包含因为对有形或无形客体的拥有或占有所带来的法定权利”。可见国际上对评估学中资产的表述,更倾向于价值评估或预计的未来收益能力。从国内看,比较权威的是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编著的《资产评估》一书中对资产的定义:“资产是经济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能够给经济主体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2]根据该表述可见,这一定义更接近会计学中资产的定义。对比可知,在对资产评估中资产概念的界定上,国外更注重能带来未来收益的权利,而国内更多的是借鉴会计学中对资产的定义。综合起来,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中的资产,其内涵应该更加广泛。只要是特定权利为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给其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所有实物,以及具有内在经济价值以及市场交换价值的无形权利,都可以归为评估学中的资产范畴。

四、资产在会计学和评估学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

(一)资产在会计学和评估学中的相同点

1.资产都必须是经济主体拥有或控制的

这就意味着,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必须明确、合法。因为不管是对资产进行会计计量,还是进行价值评估,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资产的归属权问题。因为资产的价值就在于能给经济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所以一项资源要成为资产,必须明确的就是该资源归属于哪个经济主体。只有这一大前提确定了,才能进行会计计量,也才能针对其为经济主体可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情况进行资产评估。

2.资产必须能给经济主体带来经济利益

能够归于资产范畴的资源,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都必须能给经济主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未来的。但是不管是现实的还是未来的,给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都必须是可靠的、明确的。该经济利益既可以是现金流入,也可以是非现金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3.资产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是否作为资产,主要视其能否给经济主体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而定,并不在于有形或无形。像固定资产和存货等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毫无疑问在会计学和评估学中都属于资产范畴,同时如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同样在两门学科中也都属于资产范畴。

(二)资产在会计学和评估学中的不同点

1.会计学和评估学对待资产的侧重不同

会计学和评估学虽然有很大的联系,但是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其基本假设和确认原则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资产的侧重点和看待角度有所不同。由于评估学中资产的计量是以未来利益为基础的,在对资产进行评估时,不必要过多地关注资产的历史成本,更多关注的是资产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而会计中资产的计量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即使会计学提出了要以公允价值计量某些类别的资产,但是仍然更多地关注资产的过去,注重历史成本,资产的形成和计量都是以过去为起点。所以不管经济主体拥有或者占有的资产,是不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只要能给经济主体带来经济利益,对经济主体有价值,就应该纳入资产评估的资产范畴。

2.对拥有或占有资产的主体界定有所不同

在会计学中,拥有或占有资产的主体是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个人拥有的资产一般不属于会计学中的资产。而资产评估作为一种中介服务,为了扩大业务范围,对资产的主体界定要宽泛得多,不局限于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也可以是个人。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资产的评估业务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所以就资产涉及的经济主体而言,评估学中资产的经济主体要比会计学中资产的经济主体宽泛。

3.针对的资产对象不一样

在会计学中的资产通常是指单项资产,即企业拥有的单台、单件资产。例如计提折旧、摊销等会计后续计量针对的都是单项资产。而在评估学中的资产既包括会计学中所指的单项资产,也包括由单项资产组成的具有整体获利能力的整体资产。例如企业整体价值在会计学中不能归于资产,却是评估学中对整体资产评估的对象。

4.在资产的认定范围上不同

资产评估学在资产的认定范围上相对于会计学而言范围更广。根据会计学中对资产的确认条件,能被确认为企业资产的必须能够可靠计量,所以企业自身的专有技术和自创商誉等,因目前尚不能可靠计量就不纳入资产的范围。但是在评估学中,自身的专有技术和自创商誉都是有价值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毫无疑问应该是评估对象,理应纳入其资产范围。可见,有些经济资源,虽然在目前很难对其进行可靠计量,即很难对其进行确切的价值估计,但是不能否认其对经济主体的重要性以及对经济主体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可能作出的贡献。所以像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客户资源、营销渠道等,在会计学中认为仍难以可靠计量的但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社会资源不应确认为会计主体的资产,随着评估理论、评估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在评估对象的可控性和合法性得到解决的前提下,都可以纳入广义的评估资产范畴。[3]可以说所有对经济主体有价值的,能给经济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都可以列为评估对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资产评估学中对资产概念的界定,应随着评估对象的变化和扩大以及评估方法和评估理论的发展,逐步摆脱会计学资产定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4.

第7篇:价值评估概念范文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被作为驱动经济价值增长的根本要素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技术、信息和经济管理模式等对于企业的获利性、可持续发展性举足轻重。本文是以国内外有关知识资本评估理论文献为基础的综述,概括了国内外各位学者对知识资本评估理论的方向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并对相关文献做简要分析。本文旨在对知识资本评估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知识资产;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一、知识资本的概念

平衡记分卡的创始人Robert 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的David Norton(1996)的观点是将资本注入到顾客、供应商、员工、技术和创新这几个方面来增加企业未来价值,而这种价值的累积就是无形资产。从财务、客户、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组织战略有效性的落脚点设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Leif Edvinsson(1997)在《智力资本――发现隐含在智力资本下公司的真实价值》一书里系统阐述了无形资产的内含和计量。他说:“无形资产是任何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的隐藏资产”。并概括了无形资产的三个基本特性,即扩充了财务报告基本内容;代表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偏离;无形资产是负债或者股东权益。

二、知识资本的构成

Stewart(1994)认为知识资本由三个部分组成:Human Capital、Structual Capital和Customer Capital,即著名的H-S-C结构。Annie Brooking(1996)认为,知识资本是所有能使企业正常运作的无形资产总和。她将是这个总和分割为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设施资产四个部分,同时提出“Technology Broker”的知识资本估值模型。斯维比(1997)认为知识资本由Employee Capital、Inter Structure和Extra Structure组成,即E-I-E结构。John C.Dumay(2009)将知识资本衡量的重要性列为首要问题,为了使这种特殊的无形资产被更好的理解,他提供如何构建知识资本的方法二不是仅仅的识别。

刑祥焕、张新宇(2011)以斯图尔特对知识资本构成的观点为基础,结合煤矿企业运营流程和知识管理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探索了煤矿企业知识资本的构成:技术资本、结构资本和人力资本。王韬、刘念波、黄干(2010)则基于H-S-C结构将知识资本理论与我国民营企业现状融合在了一起,分析现有知识资本评价方法的优劣之后完善了民营企业知识资本评价模型,在以企业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后,运用二阶因子分析验证了其结构方程。

三、知识资本的评估方法

斯堪地亚导航器模型(Skandia Navigator):Skandia是全世界首个试图评估企业知识资本的大企业,其推手是L.Edvinsson和MIT的M.Malone。该框架包含位于顶层的财务面向,位于核心的人力面向,位于的客户面向和流程面向以及位于根基的更新与发展面向,并从财务性和非财务性的不同角度,总共产出112个测量指标。该方法提供一个分类架构以及测量的指标备选体系,并且指出顾客资本的重要性。而缺点是其过程太过繁杂且耗时。

无形资产监测器模型(Intangible Assets Monitor):斯维比教授(1997)提出的该模型是一种实用的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方法。无形资产计量指标的选择取决于公司的策略,尤其是适用于本公司占有大量无形资产的情况。该模型的重点是企业改革和知识流动指数,关注资产增长,更新速度,效率和风险回避,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和把握资产。

市账差额法:斯维比和埃德文森认为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偏差即为公司知识资本为企业带来的利益,也就是知识资本的价值。该方法以企业作为整体的角度出发,企业价值可以用股票市值或通过同业同规模相似企业比较的方法得出。但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粗略的计算方法,不能分析出影响知识资本的各个构成的变动和敏感性。

托宾q法(Tobins q):James Tobin的q比率=公司市场价值/资产重置成本。在西方国家,q比率的波动一般在0.5和0.6之间。

赋予投资者的市场价值(Investor Assigned Market Valve):Standfield(1998)认为该组织或项目作为股票市场价值的真实价值等于有形资本+(现实的知识资本+知识资本磨损+持续竞争优势)。

价值增值知识系数法(VAIC):Pulic(2000)提出了一个等式:VAICi=CEEi(使用的资本)+HCEi(人力资本)+SCEi(结构资本),该等式基于三个主要要素间的关系来测量知识资本创造的价值及其有效性。

包含估值法(Inclusive Valuation Methodology):以McPherson(1998)为主要代表人物,使用组合的权重指标层级,以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价值为重点,即无形价值附加值=组合价值的增加-货币价值。

刘炜(2006)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对多组织知识资本管理评价。并建立了一套模糊多指标方法来评价知识管理能力。最后用数值举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具体应用。孙立新(2013)基于H-S-C结构,在结构资本、顾客资本中深层次的挖掘其中归属于员工层次的部分,从员工个体角度对知识资本的概念界定进一步深化。从IH-IS-IC三个维度的知识资本,共九项评价指标,提出了三维交互模式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四、小结

国内外相关学者已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知识资本的内涵、构成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做了贡献,丰富和完善了理论体系。评估方法虽然已经纳入了一些无形资产的概念,但仍然没有形成、推广专门针对于软资产价值评估的系统性方法。由于知识资本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抽象的问题,主要变现为知识资本的难以量化,概念模糊,并且与其他资本混杂在一起。到目前为止,对知识资本界定和评估还没形成完整的评估理论体系和具有实践意义的应用指南。

参考文献

[1]谭霞.知识城市视角下的城市知识资本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王开明.企业的知识资本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

[3]梅小安.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机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4]张炜.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知识资本与成长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5.

[5]Hwan-Yann Su,Shih-Chieh Fang,Chaur-Shiuh Young.Relationship transparency for partnership enhancement:an intellectual capit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11,266.

第8篇:价值评估概念范文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量;企业价值评估;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一、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

人们一直在寻找最有分析价值的指标,试图通过这个指标对公司进行综合的评价。在这个过程当中先后出现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和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自由现金流量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因为人们逐渐意识到利润指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在用于财务分析时存在的局限性。为了弥补这种分析上的不足,才提出了这个更具有相关性的概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西北大学的阿尔弗雷德・拉巴波特和哈佛大学德詹森(1982)等学者第一次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这一全新概念[1],并且在一二十年的时间内多次重申这一概念,从此以后,自由现金流量这种评价指标就在国外很多企业的价值评估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对于自由现金流量的理解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企业来说,自由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评估联系的非常密切。所以,需要以企业在未来经济活动中的收益和支出为前提来计算,而不是针对这些已经产生的经营效益或者生产投资等客观事实来作为计算依据。并且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结果是一种估算的结果,不是客观的具体事实。第二,自由现金流量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建设投资中产生的,而不是融资活动。因为对于企业来说,经营活动是一个企业保证其价值增长的动力来源。第三,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对剩余资产有相对大的自主支配权,而不是说可以随意支配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这里的“自由”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必须要扣除的、受约束的支出而言的。

二、企业价值评估概述

一般来说,价值评估就是对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估测判断。企业经济价值一般要用企业资产在未来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来计算,这就要求要把会计价值与经济价值、现实价值与公平市场价值区分开来。关于公平的市场价值,其实就是在双方互相熟悉的情况下,自愿进行的资产交换或者清偿债务的现金数额。而“经济利益”,其实就是现金流入。

三、自由现金流量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优势分析

(一)利润指标及其局限性。许多证券分析师、基金经理和投资服务机构强调净利润是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在大量的研究报告、证券新闻中经常会用到这一指标,并会结合股利、市盈率等信息衍生出新的指标。但与此同时,会计师、银行家、企业经营者和证券分析师又对利润的定义和计算有较大的争议。因为会计准则要求公司依照权责发生制记录会计事项,经营实体可能在实际收到现金之前就必须做好收益或者利润的计算,也有可能在现金还没有支出的时候就要计算成本或者费用。为此会计准则规定了许多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允许公司针对特殊环境进行选择并运用适宜的会计记账方法。这就造成各家公司采用各式各样的方法确认收益、费用、分配跨期成本等等。公司还会根据新的法规要求修改以前的会计数据[2]。

会计准则赋予不同行业、不同经营环境中的企业较大的会计方法选择权,以使得会计准则具有灵活性。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两家公司是一样的,必须给予公司经理足够的空间,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方法。但是,会计方法的不同使会计利润有很大的可调整性,使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期间的利润缺乏可比性,并且使会计利润的增减变动具有更强的不可预测性。这样,基于会计利润的各种评估方法就显得十分脆弱。一方面,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证券分析师也只能对某一个行业的会计方法及其选择有比较彻底的理解。他们分析得出某一支股票的价值被低估或者高估的意见可能较为可靠,但当财务分析是用于识别行业的吸引力从而决定投资方向时,分析师的意见可能就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因此,无论是历史的,还是预测的会计利润信息在用于财务分析时都存在局限性。这正是促使人们寻求新的分析指标的动力所在。

(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及其局限性。基于利润指标的财务分析受会计方法、会计估计、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具体原则的影响,为了使利润指标更具有分析、比较价值,需要仔细地检验递延资产账户、库存账户、折旧、投资活动的记账方法、接受捐赠的公司股票或其他资产、收入的确认方式,报表附注上的负债等等。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术语的认识相当有限。因此,一系列现实因素促使人们寻求可以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的新的评估方法。新的评估方法必须与企业所用的具体会计方法无关。基于现金流量的股价方法正是适应这样的需求而开发的财务分析方法。对这种方法来说,企业不管采取何种记账方式对其评估没有太大影响,而且这种方法使企业管理层对利润的控制也不会那么容易,最重要的是它可检验企业的利润质量。

对于检查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和价值评估来说,尽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要比净利润更加合理和全面,但是它仍然存在有自身的不足之处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企业公告这一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有可能包括了非常现金流量部分,如根据法院裁决必须支付的或收取的保险赔偿金。像这种类似的现金流量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有可能不会再次发生或者再次发生的概率很小,因此要先将这一部分非常现金流量排除在外,才能选择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是,如果公司只是给分析师提供了用间接法退出的未来的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先进流量时,分析师大多都做不出一个准确的计算。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关注并不是要求某一期间取得大量的现金流入,而是要求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具有不断增长的现金流量。如果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指标,那么有可能会促使公司仅仅为了追求这一期较高的指标值,而不再投入导致现金流量的资产和经济没有办法持续下去,这样极有可能造成竞争能力下降、主营业务萎缩,甚至最终破产。相反,那些为了保持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司在生产设备更新、分销网络维护、管理工具更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现金,造成现金流量指标下降。正是因为在激励和区别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行为方面存在缺陷,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为此,财务分析师们引入了自由现金流量这一概念。

(三)自由现金流量的优势。(1)风险几乎为零。上两种指标对利润进行计算是用的权责发生制,这种方法会夸大企业利润,因为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忽略掉赊销款的回收风险。而对于应用自由现金流量经行评估的方法则不会出现这一情况,因为其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2)资本的时间价值得到全面体现。在利润的计算过程中,如果采用历史成本原则,那就会忽略了资本的时间价值,这样很有可能导致评估的结果有比较大的误差。而自由现金流量在计算过程中则会考虑到资本的连续运动过程,在评估过程中可以将未来的现金流量折现,这样就可以反映出资本的时间价值,能更加准确得反应企业价值。(3)认为的主观影响大大减弱。利润的计算往往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那是因为会计计提方法在折旧或各项摊销中使用的方法不同,这样很容易受到人的操纵,从而使差异越来越大。一般来说,会计方法无法影响到自由现金流量的评估,因为这种方法下,企业的实际可动用资金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4)非常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用经营现金净流量来进行评估,如果经营现金净流量没有减去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对资本营运的更新所产生的资产数额,就会直接忽视掉资产更新期间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折旧数额无法达到企业资本更新数额的事实。然而自由现金流量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其是以企业长期的稳定经营为前提的,在计算的过程中直接就考虑到了这两部分的需求问题。(5)便于实践应用。利润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数额,在分配给股东时,其真实的现金数额并不能达到预期值,而且其反应的企业价值不可避免的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而自由现金流量则可以反映出最大红利数额,这是股东实际上能够获得的价值,也是企业对股东的真实价值的反映。(6)实现了多报表的信息综合。一般来说,利润只能体现出损益表中的信息,经营现金净流量也只反映了现金流量表中的信息,而自由现金流量则包含了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中的关键信息,比较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效。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自由现金流量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各种优势,其实自由现金流量这个指标就相当于收付实现制的产物,它自身的特点导致其不受会计准则和盈余操作的影响,因此它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指标。同时自由现金流量综合考虑了经营、投资和融资,而且自由现金流量非常准确的反映出了企业的真实价值。

四、自由现金流量法的应用

(一)自由现金流量法应用中的注意之处。(1)应关注研究对象的特殊性。1)应区分对待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的行业自由现金流量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如在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中(比如零售业),企业需要抽出更多的资金进行促销活动,从而在竞争中占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所以,这类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往往较少。而与之对应的垄断行业完全不用考虑这些问题,这些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往往要大得多。2)必须关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自由现金流量也存在很大差异。企业在创建初期资本性支出很大,而且税后利润较少,经营现金流量也较小,自由现金流量往往是负值;在企业的发展期,税后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量都有所增加,但由于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企业建设,自由现金流量提高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的显著;当企业处于成熟期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资本性的支出会大量减少,而税后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量会不断增加,自由现金流量也同样会会显著增加;当企业处在衰老期时,其所产生的利润和在经营中产生的现金流量数额都会慢慢减少,因此企业就只好用收回投资的方法来维持现有的现金流量。(2)应留意自由现金流量自身的缺陷。1)在该法下确认非付现活动所导致的价值增加比较困难。一些非付现活动也会导致企业的价值增加,如获得专利权。这样我们就可把这些增加的价值加入企业的现金流中,当然,这些资产要在公开市场进行评估。2)在考虑企业发展和未来获得更大利润的投资时,将导致自由现金流量减少。一些经理人为了使财务报表更漂亮,通过减少投资来增加当期的自由现金流量。这样的行为会极大地危害企业的发展。所以应该增强管理层的管理能力,企业所有者在挑选经理人的时候要严格考察,防止经理为了一时的政绩做出损害公司长远利益的决策。3)在通货膨胀条件下难以处理产生的会计影响。特别是在长期投资中,往往不能根据通货膨胀对不同现金流做出恰当的调整。在运用自由现金流量法时需要考虑到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评估前应对通货膨胀作出一个大致的预测,在评估过程中,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也应时刻作出调整。4)对现金流量的动态变化几乎反映不到。企业的现金流受到时间、销售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中,但自由现金流量的评估模型中忽略了现金流的动态,使评估结果表现为静态结论。在评估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注意现金流的动态变化,随着时间的转变和销售收入的变化,自由现金流量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而非只关注某一时点的静态数据。

(二)自由现金流量法的实践推广。(1)进一步加强财务信息的披露。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评估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依赖于企业能够披露更多的信息,财务报表有待于在以下两方面改进:第一,在现今的市场经济下,财务报告中对非财务信息显示的较少,想要在有限的数据中对公司的发展投资及发展周期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这非常之难。第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于历史发生数据,而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持续性经营问题。也就是说过去的现金流量已成为客观事实,它只能反映出企业在过去的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所显示的结果,无法预测未来的企业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在报表中显示一些有关影响企业价值的信息,并加上对未来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进行连续地预测。当你想显示在注释中的非财务信息时,可以直接用文字形式的财务报表,而无需改变现有的财务会计报告,同样也不需要更改报告制度的基础和支柱。(2)多渠道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市场有效性的提高依赖于市场的完全竞争,而市场的完全竞争依赖于市场容量的扩大。笔者认为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的途径包括:1)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产权制度,深入贯彻落实有限责任,以进一步推动股权多元化,分散化和法人化。2)严格优化投资者结构。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较强的信息挖掘、信息解读和价值评估能力非常重要,他们比个人投资者更为理性,因此,非理性的行为,可以通过机构投资者所抵消,降低了股票价格的波动性。所以,想要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传输效率,就一定要加大力度发展机构投资者。3)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兴市场及股市的发展深化和制度安排,逐步解除隐形政府担保责任,要推动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按照市场规则和竞争力原则,让政府在发展和治理证券市场中有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同时要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使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提高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第9篇:价值评估概念范文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绩效评估 公正 场景 框架

[分类号]F270.7

1 引言

知识型员工是指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员工。知识型员工在知识生成、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等知识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绩效评估已成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评估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薪酬、晋升、解雇等,且绩效评估的公正会直接影响到知识型员工的态度、行为和业绩。因此,组织中的管理者和知识型员工都十分关心绩效评估的公正问题,公正是绩效评估的核心。

绩效评估中公正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文献提出了将组织公正和绩效评估融合到一起的正当过程评估系统模型,文献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绩效评估中公正感的前因后果模型,文献从组织公正视角研究了绩效评估系统模式,文献运用组织公正理论,提出了加强绩效评估过程中程序公正性和人际公正性的措施。文献从科技评估的要素角度,即科技评估者、科技评估指标体系和科技评估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性的一些原则。

本文从指导管理者实现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估公正和有助于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估知识管理软件开发两个角度,提出一种符合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需要,能够有效地被管理者应用来提高绩效评估中被评价者知识型员工的公正感的一般模型――公正场景及其实例,并且给出该模型的框架表示。

组织公正对于实现绩效评估系统中的公正具有指导意义,实现评估系统公正的关键问题是关注评估系统中出现的公正场景。

2.1 组织公正的类型及其在评估系统中的含义

组织公正指的是员工对工作环境中组织内部管理实务与相关决策的公正程度的感知。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间,一些组织科学研究者先后提出了“分配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者Greenberg指出在人与人的交往特别是上下级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彼此之间是否相互尊重的主观感受,而且包括互动双方在执行共同程序时是否能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又形成了“信息公正”的概念。

组织公正研究的一般结论是:分配公正对具体情景的、与个人相关的结果如薪酬满意度有更大的影响,程序公正对一般性的组织态度和系统性的评价有更大影响。对两种公正效果的比较发现,分配公正在预测薪酬和工作满意度上更有效,而程序公正则与绩效、缺席、公民行为、异常行为、组织承诺等更相关。相对于预测与组织整体有关的结果更加有效的程序公正,互动公正则在预测与主管个人有关的结果时更加有效。

对于评估系统,程序公正指对组织采用的评估程序的公正知觉,互动公正指对评估流程中人际沟通的公正知觉,分配公正指对绩效评估的公正知觉,信息公正指对执行共同程序时能否实现信息共享的公正知觉。

2.2 公正场景的概念及表示

2.2.1 公正场景的概念

定义1:场景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故事,包括背景、参与者动机、情节以及各种可能遇到或利用的工具及对象等,它描述了一系列产生最终结果的动作和事件。

不管评估环节中的公正机制在实践中是否得到应用,但各种评估场景都一定出现。由于最终决策接受者一方定义了“什么是公正”,即公正是从决策接受者的期望来界定的,因此,把包括最终决策接受者以及公正机制得到保障的一类场景称为公正场景。

定义2:公正场景包括最终决策接受者以及公正机制得到保障的场景称为公正场景。

在绩效评估系统中,出现被评估者并且评估公正机制得到保障的场景,即为评估公正场景。

2.2.2 公正场景的框架表示 框架是一种描述所论对象(一个事物、一个事件或一个概念)属性的数据结构。在框架理论中,将其视作知识表示的一个基本单位。

一个框架(见表1)由若干个被称为“槽”的结构组成,每个槽又可根据实际情况分为若干个“侧面”。一个槽用于描述所论对象某一方面的属性,一个侧面用于描述相应属性的一个方面。槽和侧面所具有的属性值分别称为槽值和侧面值。在一个用框架表示知识的系统中,一般都含有多个框架,为了标识和区分不同的框架以及一个框架内的不同槽、不同侧面,需要分别给它们赋予不同的名字,分别称为框架名、槽名及侧面名。

・框架的一船表示格式。

・公正场景的一般表示框架。

公正场景的更具体的描述,认为公正场景由四个关键部分组成(见表2):①包括最终决策接受者的参与者;②参与者及其环境的公正上下文信息;③参与者的目的或目标;④一系列公正活动和事件等的描述。

3 基于组织公正的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估系统的概念模型

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估系统中的主体主要包括组织、知识型员工、评估专家。组织主要负责制定评估程序和政策,知识型员工提供个人在知识生成、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等知识管理过程中所做出绩效证据资料,评估专家根据评估程序和政策以及知识型员工绩效证据资料实施评估。各种评估政策、证据资料、评估结果等形成评估信息库。

保证绩效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存在如下困难:①绩效评估没有唯一科学的标准。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决定了组织评估什么,按什么标准进行评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②不可能对员工所有行为进行评估。③评估者的能力有限。不同的评估者对相同事件的评估结果往往仍有较大的差异。④不同职务、不同工种之间很难进行比较。此外,员工往往有偏祖自我的倾向,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投人而低估他人的投入。员工的工作成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完全反应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努力程度。因此,组织很难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完全精确的评估,很难确保员工对绩效评估的结果感到公正。

然而,当评估程序和交往比较公正时,员工会觉得评估结果也比较公正。这就是所谓的“替代效应”。能够消除或者降低对评估结果不满意引起的负面影响。根据公正性理论,公正的程序能够保障员工长期利益。即使对评估结果不满意,如果评估程序是公正的,员工仍然相信今后能够得到公正的结果,他们会继续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因此,组织必须更加重视

绩效评估中的程序公正性和交互公正性。

为了实现程序公正性和交互公正,知识型员工除了提供绩效证据资料外,还应该参与组织的评估程序和政策制定过程以及在评估专家实施评估过程中解释或回答质疑,同时,组织能够解释或回答评估专家在实施评估过程中所提出相关问题。各种评估信息对组织、知识型员工、评估专家应该是透明的,便于监督和共享,实现信息公正。由此得到一个基于组织公正的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估系统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4 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估的公正场景设计

根据图1所示的基于组织公正的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估系统的概念模型,不难发现,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公正场景,即制定评估程序公正场景和实施评估公正场景,下面分别给出其框架表示。

4.1 制定评估程序公正场景框架

在制定评估程序公正场景框架中(见表3),组织背景是其重要侧面之一,组织公正的文化是组织背景重要因素之一。组织应培育组织公正的文化,把组织公正树立为组织追求的价值观。因为在工作中,组织公正常常是决定员工工作满意度、信任度和组织公民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组织公正可以使员工安心工作,提高效率,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4.2 实施评估公正场景框架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创意、技术发明、管理创新的形式出现,并且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知识创新和科研性成果的形成通常非一人所能为,而需要团队的协同合作,共同努力。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特别是个人的绩效考核的实施评估公正场景必须由知识型员工和评估专家的参加,具体实施评估公正场景的基本框架见表4。

5 应用示例

大学教师的工作涉及到知识传播、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等知识管理过程,高校很难对教师的工作绩效做出完全精确的评估,因此,大学教师绩效评估过程中高校应该更加关注评估程序和评估实施的公正性。根据4.1和4.2中给出的一般框架,结合作者对所在高校的实际调研,给出大学教师工作绩效评估程序公正场景和实施评估公正场景实例见表5和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