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校园课程管理精选(九篇)

校园课程管理

第1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里有部分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重复和交叉,比如《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等四门课,里面都会涉及到植物识别分类,不同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经常出现重复讲授或漏讲现象;《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等三门课,都有植物生产繁育技术的内容;《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绿地养护管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都包含有植物养护管理的内容,由此可见,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不仅让学生对植物课程重难点产生困惑,也浪费了课时和师资。

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园林植物类部分课程内容偏重微观,强调理论知识,如在《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植物学的专业术语来讲解树木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导致学生只记住了植物的细微特点,对植物整体把握不够,以至于某种植物换个地方,学生就不认识了。另外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或是课时限制,栽培与养护课程大多也只能在教室里学习,教学上过分强调栽培养护理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工科类院校植物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职工科类院校本身植物学科基础就薄弱,植物类课程相关实验室如植物生理实验室、植物病理实验室、植物标本实验室等不完善,有的院校可能多个专业合用一个实验室,有的院校根本就没设置这些实验室,至于苗圃基地、温室大棚、盆景基地等实训场地更是设备陈旧、工具短缺、管理粗放。除此以外,院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园林工程类和设计类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上,对植物类的基地建设投入过少也是造成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的原因。

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存在的问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对园林植物类课程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植物类课程经过多次整合和调整。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反映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类课程课时过多、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2012级教学计划中的植物类课程做了修改,如把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和草坪学的认知部分合并为观赏植物学,把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的栽培管理部分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合并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新的课程设置改革,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问题,使园林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师资得到高效利用。但植物类课程删减过多,使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缺乏延伸,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时数有限,很难再增设新的课程或大幅增加课程内容,因此,可以将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苗圃学,商品花卉、园林植物与环境作为选修课程设置,以使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完善,衔接合理。

植物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植物类课程的改革探索中,除了合理设置植物类课程,更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内容。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例,该课程是由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由整合之前的《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园林花卉栽培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四门课组成,整合后的课时总共为144课时(不含1周实习课时)。该课程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求为驱动选取教学内容,确定为3个教学模块:模块一,园林植物生产技术(48学时),模块二,园林植物栽培技术(52学时),模块三,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44学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先后顺序序化课程内容,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校内绿化生产养护任务来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安排为一整年,正好适合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学生通过该课程掌握的植物生产、植物种植施工、绿化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工作有很强的适用性,并为学生将来在园林、林业、园艺等相关行业内的职业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植物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去公园广场实地参观认识植物、指导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组织学生参加植物知识竞赛等。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训练法,结合岗位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念,根据园林生产实践的实际工作流程,将课程设计为25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学做结合,与生产实际和生产季节紧密结合。现场教学法则是以课堂讲授和现场示范相结合,当场考核嫁接、扦插苗繁殖技术、起苗包扎等,或后期检查苗木移栽成活率、扦插苗成活率、播种苗质量等。

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笔者已经编著了《园林植物实习手册》,对学生掌握植物材料的种类、内容作出明确的量化规定。本校新老校区有种类丰富的园林植物,这是学生认识园林植物的最佳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完成对园林植物的识别工作。本校还主动与苗木、花卉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苗木、花卉供应情况,并参与苗木和花卉的培育、种植、管理等生产活动,学会使用各种设施设备。在植物栽培与绿地养护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与校园绿化,亲自开展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

结语

第2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 海河教育园区; 课程资源; 优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77-02

一、高等院校课程资源共享策略的研究背景

知识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的开放性,而开放教育理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教育家Paul Lengrand所倡导的终身教育思想,现在已经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高等教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本土化与国际化,已经使高等教育的开放成为发展的唯一选择。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大学不得不进一步打开面向政府、社会、国际高等教育的大门,首当其冲的是学校与学校之间要形成开放的态势。因此,大学的开放可分为四个层次:学校内部学科之间的开放、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开放、学校与外部社会、企业、政府等的开放、学校向国外的开放。前两个层次的开放可称之为高等教育内部的开放,是外部开放的基础。尤其是在大学城已经提供了优越的区域条件时,区位因素更使得大学之间的相互开放成为应有之意,先有开放的理念,才会有合作、互补和共建的行动。教学资源共享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思想观念是先导,没有共享的理念就没有共享的实践。当前之所以许多大学城的教学资源共享受到阻碍,与思想理念不统一有直接关系。

随着我国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环境日趋市场化,学校“成本核算”思想的确立,校与校之间的竞争是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竞争不排斥合作,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竞争中达到“双赢”或“多赢”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新的竞争法则。每所大学各有其学科优势、课程特色、资源配备,大学之间存在着“比较优势”,而且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完全满足在数量上日益增长、在个性上越来越张扬的学生的需要,这样大学间的合作就有存在的必要与可能。明智的办学者不必将学校办成大而全、小而全,要学会利用外校的富余资源、优质资源,使各高校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完全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根据学校的区域特点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共生共赢的目的。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涵盖内容和传播渠道等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由于高等教育课程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使得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对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有更多的要求。如要求课程资源的知识涵盖面广(尤其是跨学科专业的课程);课程表现形式多样,从传统的黑板板书到幻灯片教学,再到视频影像等;课程内容丰富,从基础知识教学到案例分析研究,课程设计等。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存在内容不统一、制作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共享程度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一)在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上,重资源的自我开发和校本资源的使用,轻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很多院校都存在着乐于开发自己的资源和使用自己资源的现象,把这作为树立学校形象、打出品牌的重要途径。然而,片面或过分强调“自己的东西”,势必会影响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在优质课程资源的评价上重专家评奖、轻学生评价。如部级精品课,专家们在专业研究,课程教学设计和制作技术和美学等角度对其优劣程度的评价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现在制定的课程标准,包括一些评奖标准却与学习者的需求有不少差异。事实上,资源评价很少听取学生的意见。

(三)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仍很严重。各院校的资源开发立项创新不足,既没有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应资源建设和使用的情况,也没有经过必要的论证,更加剧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优质资源得不到推广应用的现象。如能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机制,这些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天津海河职教园区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的紧迫性

中国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建立开放性、标准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学习平台,共享开放的优质课程,实现终身学习。但是社会共享机制的建立,其起点就是要首先建立起院校间的共享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优质开放课程资源共享的问题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乃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一个紧要课题。及早建立优质开放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积累一定的国内资源共享经验,可以为共享国外的优质开放课程资源提供很好的借鉴。

我国政府在天津海河职业教育园区教育资源的建设上,已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2012年,海河教育园区把着力点放在职业教育的内涵提升和资源共享上。内涵式建设主要围绕资源共享,由政府、企业搭建一个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平台,同时拓展园区辐射功能,不仅使其辐射到周边的功能区,同时还要辐射到天津的高等院校,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园区围绕资源集约利用、学生集成培养的思路,启动3个共建专业、4门优质网络共享课程和1门公共基础课程作为资源共享工作试点,逐步走向“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同时,园区还将推动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一批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职业标准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将推进“能工巧匠进校园”项目,引进500名企业技能高手,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以培养高素质产业大军。在教育资源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背后隐藏着的一些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就显得更为紧迫

三、天津海河职教园区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一)课程资源的共享是海河职教园区建设的目标之一

天津海河职业教育园区是在国家、天津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建设起来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是部级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教育部直属高等教育示范区、天津市科技研发创新示范区。建设海河教育园区,是市委、市政府从天津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加快建设北方经济中心,整合提升各类教育资源,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提升城市创新创造活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目的就是把天津市内众多高职院校中各学科门类的优质教学资源集中在一起,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互补实现天津市内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节约办学成本,为天津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个性化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升整个天津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就全国范围内来说,目前,高职院校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还较欠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通过建立海河职业教育园区内通用的、有利于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推行的教学管理模式,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逐步实现海河职业教育园区内课程资源共享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把天津海河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成国内一流的高职大学城。

(二)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硬件设施,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推进海河职教园课程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入住和即将入住海河职教园区的职业院校包括近十几所部级高职示范校、天津市高职骨干校。各院校拥有优质的专业、课程、教师等资源,且各校的专业课程特色明显,互补性强,有非常好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条件。其次,各校在地域分布上非常集中,交通便利,利于学生在不同学校之间学习,也便于管理,不用额外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各校都有强烈的共享需求。目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各校由于师资、硬件等因素的制约,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各校都希望通过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达到这一目的。

(三)课程资源共享将显著提高天津市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近年来,天津市高等职业学校在规模不断扩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情况下,大力推行学分制管理新模式。目前海河职教园各校之间由于在资源、地域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特点,完全可以进行校际间优质资源共享,建立学校间教育教学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新机制,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样的共享可以带来很大的好处:1.可以促进各校的课程建设。通过课程互选,各校通过开放本校课程、辅修专业等方式,课程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学习、合作,通过学生的选择、认可,推动各校建设优质课程、特色课程,提高各校课程竞争力,从而提高课程建设水平。2.建立和完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各校的教学资源,发挥各校优势、特色资源的作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探索各校之间合作共享的机制。3.提高各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探索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要,拓展学生视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尝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模式。5.尝试建立新型教学管理制度。在各院校规范建立学分制的基础上,在天津海河职业教育园区逐步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第二专业辅修等教学资源共享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这对各校强化竞争意识、优化资源共享,推进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改革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将直接或间接提高天津市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四)推进课程海河职教园资源共享将产生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海河职教园课程资源共享涉及的课程资源、学生人数相当广泛,将辐射园内十几所高职院校的广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天津海河职教园区将努力打造成为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技能竞赛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的综合性教育园区。这一举措将整体提升天津市职业教育水平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进而为天津市的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和显著的效益。天津海河职教园的课程资源优化整合实践还将给全国其它省市地区的教育园区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提供有益的启示。

四、天津海河职教园区课程资源共享策略

课程的开放。实际上包括两种形式的开放。一种是面向其他高校学生的开放,主要包括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及其他院校有需要的课程。可以按照先选修课再必修课、先公共课再专业课、先学科基础课再学科专业课的顺序进行。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的课程开放外,在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要大力开放网络课程。另一种是面向其他高校教师的开放,即改变课程为一校、一学院甚至是某位教师垄断的传统做法,将课程向外校开放,引入其他高校教师任教,担任课程主讲教师,这样引入课程竞争机制,破除一个个“山头”,非常有利于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课程质量。笔者认为规模小的、单科性的院校可优先将公共课向外校教师开放,修读学生少、师资力量薄弱的专业课也尽可能向外校教师开放。

(一)高职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建立海河职教园区课程资源管理协调机构,形成稳定的协调机制

海河职教园各院校要实现课程资源的全面共享,必须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和稳定的协调机制,才能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组织各校共同协商、研究、探讨如何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保持本校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和利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为了更好的推进天津市高职院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推进天津市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天津教委要牵头成立“天津海河职教园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管理中心是天津高职课程资源共享管理系统委员会的日常机构,负责贯彻落实海河职教园课程资源共享系统管理委员会的章程和各项决议,具体组织建设和实施海河职教园课程资源共享系统。该系统旨在充分发挥各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在天津市教育城域网基础上,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整合天津高职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建立全市性长期、可持续的跨校课程资源共享合作机制,为海河职教园学生提供跨校选课、学分互换、专业辅修,未来可为广大市民提供开放大学城,满足市民终身学习计划。

(二)建立海河职教园区课程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和信息管理平台

海河职教园区资源共享要建立在各校达成共识,共同制定严格的可操作的管理办法和制度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吸取国内外大学城的(高教园区)先进经验,成立课程互选办公室,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功能完善的海河职教园互选课程管理系统,可进行相关信息、互选课程的排课、选课、成绩管理等信息管理,以确保海河职教园课程资源共享顺利推进。同时可根据海河职教园各院校具体情况制定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管理文件,各校可根据统一的文件精神以及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实施办法。比如,天津市教委高职高专处可相应制定《天津高职院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若干意见》,指导各院校统一认识、开展工作;课程互选办公室可制定《海河职教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和规范。为课程资源共享确立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三)建立以1-2所优势职业院校为龙头,其余院校积极参与的课程资源开放体系

推出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各校都建设有一批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可将其推出给其他高校的学生选修。网络课程的学习安排比较灵活,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扩大学生规模的一种有效方式。一般来说受学生喜欢的课程一般都是各校的优势特色课程以及实用性强的课程。且从长远来看,欲将课程互选工作长期推行下去,必须建设一批有品牌效应的课程,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为此,各高校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互选课程质量。一是根据本校学科特色,制订开课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定优势学科开出一些特色课程,制定一些激励措施,对开出的优秀课程给予适当奖励,提高教师开课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开课技巧,吸引更多学生加入。课程开设的时间和课程的学分数等都是影响学生选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组织好课程后,各校须讲究课程的开设技巧。开课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和周末,尽量和学生的本专业课程的上课时间错开,课程的学分数一般要有科学的控制,适合学生的承受能力,从而吸引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选课。

(四)建立完善的课程资源共享反馈、评估机制

首先,定期召开课程资源共享工作会议,及时收集各校相关管理人员在课程资源共享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认真研讨解决的对策,在后续工作中进行及时的修正。其次,设计《课程资源共享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充分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课程资源共享实施的重要参考。再次,在海河职教园区互选课程管理系统开辟“问题解答”专栏,及时解答学生对相关管理制度、操作办法等方面的疑问,及时了解学生的相关意见,作为工作推进的依据。通过对天津海河职教园区课程资源共享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可以检验共享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形成持续、及时、完整的反馈机制,从而实现共享的计划,提高共享效率。因此海河职教园区课程资源共享评估、反馈机制是检验园区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共享措施是否得到贯彻、共享目标是否得到实现的有效手段;如果没有有效的、科学的课程资源共享评估、反馈机制,很难确立正确的园区教育资源共享价值观,也就很难客观、公正的评价教育资源共享所取得的效益。

众所周知,天津海河职教园区课程资源整合是需要逐步推进的系统工程。园区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目标定位、传统优势、办学特色,既立足校情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需要,打破部门单位、院校和原有学科专业界限,遵从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两大原则,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园区教育教学资源,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课程资源共享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洪辉煌.论高校教育资源整合[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5).

[3] 潘璋德.推进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N].浙江教育信息报,2009-06-25.

[4] 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第3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安卓平台 掌上校园APP 设计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024-02

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移动信息产品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生利用手机APP来实现校园生活中的一些操作更加便捷。同时,信息化技术目前对教育行业也是一种冲击,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的重要问题,将学校的教学体系从静态转变为动态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校园APP的应用正是关键。

1 校园APP设计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校园APP的设计与开发是以移动通讯技术为基础的,在手机、电脑或者平板上都是实现安装,通过校园APP,学生能够对学校的信息资源和相关的资讯进行收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校园管理者之g的沟通更加的便捷,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将学校各个方面结合到一起,从整体上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现在是智能化时代,学校也被移动网络所覆盖,智能手机也已经成为了学生的生活必备品之一,这就要求学校在信息,对校园进行管理的同时要结合信息技术,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这也是顺应时展的趋势。对掌上校园APP的设计和开发已经成为了当下高校中的一种流行趋势,是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现在市场上有iOS系统和安卓系统,其中安卓系统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市场,因此,在安卓平台上开发APP是结合了当前高校的实际特点,对推广该APP也是有着极大帮助的。

2 掌上校园APP系统分析

2.1 需求分析

对校园APP设计的需求分析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基础,主要是通过调查使用该APP主要人群的需求,校园APP的使用人群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学生、教师和相关的管理部门。在高校中,学生的群体是庞大的,也是使用该APP的主要用户,因此,在进行设计与开发之前需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学生最为关心的就是教学信息的以及管理,比如学生的个人成绩、课表以及空闲的教室等。将这些主要信息补充完善之后还可以添加一些其他的生活服务资讯,比如一些社团的活动消息,天气信息等。

2.2 可行性分析

校园APP开发是否可行需要提前进行分析,该文研究的校园APP是基于安卓系统进行的,目前安卓系统是市场上移动设备的主流操作系统,源代码是较为自由和开放的。经过市场调查分析,安卓系统现在在移动设备的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开发者能够在安卓系统上自由发挥,根据校园内的需求进行分析。全国高校都在对校园进行信息化建设,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本校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多的培养人才,因此,该校园APP的开发也是符合高校的发展趋势。从这两方面来看这款基于安卓平台的校园APP的开发是非常有意义的,其可行性是非常高的。

3 校园APP的设计

3.1 校园APP的功能

如图1所示,该文设计开发的校园APP主要是实现教师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成绩信息管理和校内信息管理四个大的功能模块,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需求的不同进入不同的功能模块中实现目的,这四个功能模块也是在高校中能够经常用到的功能,因此,在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主要是围绕这几个部分进行的。

3.2 具体功能设计

在四个大的功能模块下,还设计了一些小的功能模块,这些功能的设计也是为了便于使用者更好地对信息进行查询。(1)当前日期管理。当用户登录到校园APP中,就会自动显示当前的日期,这样也便于使用者根据当前日期去选择合适的时间。(2)空余教室信息管理。在高校中,学生的时间是充足的,很多学生会利用空余时间去教室中自习,如果一间一间去寻找空闲教室会极大的浪费时间,因此,我们设计了空余教室信息管理模块,在这里学生能够通过校园APP,直接查询出空余教室,获取信息之后学生就可以去教室学习,既省时又便捷。(3)课程信息管理。在这一模块中主要是让用户能够更加快速的查询课程,通过登录校园APP,输入相关的课程名称或者关键词,就能够出现相关的课程,其中会具体显示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和地点。在这一模块中,学生还能够对某一教师的其他任课信息进行查询,这样对某些课程感兴趣的同学就能知道具体的上课时间和地点,在与该专业课程不冲突的情况下,去别的课堂旁听,为自己充电。(4)课表信息管理。课表信息与课程信息不同,学生只需要在这一模块中输入自己的班级就会出现整个学期的课程情况,其中包含了具体的授课教师、时间和地点,与课程信息管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5)校内成绩信息管理。这一模块是学生经常使用的,学生会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成绩。因此,需要设计这一功能,学生只要在掌上APP中输入自己的学号就能够进入,对自己大学期间的所有成绩进行查询。(6)四六级信息管理。主要是帮助学生四六级报名和查询四六级成绩。(7)校内信息管理。这一模块主要是服务类信息,为学生提供校内最新的资讯,一些社会的活动信息也会在这里面公布,同时学生也能够在这里进行自由言论。校内的相关部门也可以进行新闻。

4 校园APP的开发

4.1 开发环境的构建

在经过对掌上校园APP的分析和设计之后,就是对这个APP进行开发,在安卓平台的基础上,利用Java语言中的Eclipse和JDK作为主要的开发环境,需要安装一些ADT插件和SDK工具包来创造一个开发环境,完成对整个掌上校园APP的开发。

4.2 数据库的开发

数据库是整个掌上校园APP实现的重点,是整个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掌上APP中的所有数据都会在数据库中体现,以上所说的每一个功能在数据库中都有着对应的数据,同时都有着自己的属性,这样能够方便对各种数据的管理。除了数据库的开发之外,还需要注意APP服务器的配置问题,在运行程序之后保证数据库之间的连结正常,保证整个掌上校园APP的正常使用。

5 结语

现阶段,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在高校中是越来越多,高校也已经认识到开发和设计掌上校园APP的重要性,这也是时展的趋势,但是目前校园APP的设计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只有及时解决这些不足才能提高校园APP的开发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南车大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1 引言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背景而建构的集教学、管理、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2 学校基本情况

笔者单位是一所职业技术学校,2003年被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确立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04年被教育部等六部委确立为“国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一所省部(铁道部)属全日制部级重点学校。现有在校生2000余名,教职工250余名。经过前期的建设,笔者学校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开发了部分管理信息系统,积累了一定量的数字化资源。

另一方面,南车集团所属的南车大学也建在本校,即将建立新的办公大楼和培训大楼。这也对学校的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3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学校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数字化环境建设实现了教学、德育、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促进了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化。对学校来说,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将促使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办出学校的时代特色;这极大地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改善了我校师生的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推进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

但是,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如校园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则和统一应用平台,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够规范等等。这与我校今后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4 校园信息化建设可行性

4.1 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校内主要的管理系统及信息的处理都是由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目前笔者学校已经完成此系统的部分建设。但随着学校的发展,南车大学的建立对网络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笔者根据实际的情况做了如下的设想:校园网络要结合规划中的新校区独特的建筑,利用先进的建筑综合布线技术构架安全、可靠、便捷的计算机信息传输线路,要做的光纤通到所有楼层。尽量采用单模为主,这样可以满足今后建筑功能变化带来的系统迁徙的便利性。服务器等设备的选项要结合学校的需求适度超前。网络系统覆盖全校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以及师生生活区,满足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三个不同层次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方面获得和处理。

4.2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

(1)数字图书馆系统。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能够使各种数字资源得以充分的共享和高效地利用。其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开放网上图书馆,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建立光盘查阅系统,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同时,针对专题栏目,分类建立专题数字资源库,并建立与数字化校园相统一的综合服务门户系统。在图书馆开放多媒体情报资料阅览室为师生提供多媒体资料环境。

需要建立与图书馆有很多专用系统,如参考咨询、馆际互借、学科导航等。图书馆综合服务门户除了提供新的功能和服务特性外,还应利用数字化校园的统一认证系统、一卡通系统等,与校园的其他系统集成。

(2)精品课程建设。2003年,教育部开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并同时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当年就建成部级精品课程151门,国家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随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各大高校相继启动了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积极主动提高教学质量。高校要积极参与部级精品课程省市级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同时应加强校级精品课程项目的建设,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目前笔者学校已经完成9部精品课程的制作,广大师生都可以通过学校网络进行查阅。

4.3 管理服务

(1)校园组织管理建设。学校正确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高水平的组织管理工作,包括人员、财务以及外事管理等等,要对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做出各种决策。建立数字化的校园学习环境,积极推进组织管理方式、手段和机制的信息化改革,推进管理信息化,彻底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的管理限制。为学校的教学提供更高效、更简洁的服务,为学校节省出更多的人力、物理、财力,让更少的人在更少的时间里干更多的事。

(2)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一卡通”以校园网为基础,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集身份识别、校务管理以及各项校园服务为一体的系统。通过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形成一个跨平台、跨数据库、可自我发展的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院实际的“一卡通”建设方案,在身份识别、校园服务等方面提高管理水平,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实现学院教学及学生管理信息数字化。

(3)无线网工程建设。建设校园无线上网工程。架设可移动的小型无线网络,方便办公楼、校园广场、报告厅及大型学术会议的网络应用。通过前期的建设,学校的领导办公区及南车大学的部分培训教室已经实现了无线网络的连接,使用效果良好。

4.4 系统安全体系

数字化校园是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存在的,这就意味数字化校园应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由Internet的自由、开放所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信息系统的安全需要从各个方面来保障。

数字化校园的安全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系统安全、用户安全、应用程序和服务安全、数据安全等几个方面。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特别是笔者所在学校又是比较特殊,还要考虑企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好建设的规划,才能建设好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数字化校园。

参考文献:

[1]姜真杰.数字校园理念及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2:26-28

第5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一、高职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技能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园林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园林删设计、园林植物优良品种培育、生物技术应用及园林植物保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旅游、林业等部门从事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及施工、植物培育、风景区规划、森林公园管理等相关工作。

1、掌握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

学习中西方园林史,汲取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精华,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原理,了解园林规划设计的新思维、新方法、新动向,掌握素描、水彩、钢笔画、国画等绘画基础理论和技法,具备景物比例、结构、透视、明暗和色彩渲染等基本表现技能,利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观赏植物合理配置,掌握园林设计图、透视图、工程建筑结构图的绘制技能,熟练应用AutoCAD、Photoshop、3DMax等计算机软件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图和效果图的绘制。

2、具备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技能

掌握园林造景及园林建筑的基本知识,具备园林工程施工技能,了解园林建筑类型、结构及建筑工程力学,掌握常用测量仪器使用及工程测量技术,掌握园林用地的整理、假山堆叠、水景建造、给排水布置、园路铺装、植物栽植等园林工程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掌握园林绿化工程经费预决算和工程监理知识,具备从事园林工程的施工、监理及养护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园林植物优良品种培育、生物技术应用及园林植物保护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了解常见园林植物的分类、形态特点,熟悉本地区花卉、观赏树木的栽培习性,掌握优良品种培育及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园林植物新品种,大力开发及引进优良观赏植物品种,学会有效地控制各种花卉植物的开花结果期,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综合治理方法原理以及本地区主要园林植物虫害的种类和发生发展规律,并掌握综合防治技术。

4、具有室内外植物装饰的基本技能

掌握美学、大众心理学、艺术欣赏等知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掌握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手法,学会花卉、观赏树木在不同场合的装饰等技巧,具备切花保鲜、插花艺术及盆景制作的基本技能。

二、高职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

目前,在开设有园林专业的院校中,课程设置因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专业的理解而有明显差异。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是在建筑专业基础上向园林专业的适当偏移;农林院校侧重于园林植物;综合性大学侧重于区域规划;艺术院校侧重于视觉的感受,这种现象导致了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综合性园林工程建设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是以上各类院校设置课程的拼盘,没有从自身的培养目标出发,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往往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即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新颖性,没有体现出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地方性特色,造成课程理论过多,实践锻炼偏少,没有体现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应进行以下改革:

1、根据需要调整课程,加大实用性课程的比重

与其它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相似,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包括五个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选修课程群和专业实践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又包括若干个课程类,公共基础课程群安排在1〜2年级,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课程类、外语课程类、理化基础课程类、应用技术课程类、体育军事课程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安排在1〜3年级,主要包括美术课程类、测量制图课程类(含计算机辅助设计)、生态学课程类、植物课程类、艺术原理课程类;专业课程群安排在3-4年级,主要包括园林工程课程类、园林建筑课程类、规划设计课程类、植物应用课程类;选修课程群安排在34年级,主要包括基础研究课程类、应用研究课程类、资源环境课程类;专业实践课程群安排在14年级,主要包括测量学课程实践、园林植物类课程实践、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实践、园林专业综合实践等。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课程安排上,应加大实用性课程的比重。此外,实用性课程的课时量也应加大,应比普通高校同类课程的课时量增加20%〜30%。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目前,高职园林专业存在着实践类课程比重偏低,课程多偏重于理论传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实践工作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应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在以下两类课程中提高教学实践课时的比重。一是设计类课程体系。设计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学生的技能(绘图、模型制作)要求很高,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园林工程类课程体系,该类课程包括园林植物栽培、工程预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教学应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时数应占到教学总时数的40%以上。教学过程要结合大量的案例,并进行现场教学。

三、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园林专业人才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填鸭式的,单向封闭的“三中心”的知识信息传媒手段和会与学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式是21世纪教学的必然趋势。为满足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宜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特别适合于园林专业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教学特点,这种教学手段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现场教学

园林专业中的很多课程,如花丼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等实践性很强。为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除基础理论部分外,其余部分应大量采取现场教学,将课堂搬进公园、树木园、施工现场,开展现场直观教学。教学中,教师言中有物,讲解有的放矢,生动直观,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记得扎实,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质量将会明显提高。

3、案例教学

在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预算等课程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对典型园林建设项目案例的分析,指导学生熟悉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以及工程招标、投标、设计、施工的全过程。

4、互动式教学

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授、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善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学条件

1、加强实验室建设

要突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改善教学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就园林专业来讲,应该建设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如园林专业机房、园林规划设计室、植物保护实验实训室、园林植物标本展示室、土壤实验室、插花艺术室、植物组织培养室、观赏植物保鲜实验室、园林植物病虫害标本室等,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2、建立稳定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

为提高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除加强实验室建设外,还应加强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有条件的校区,可建设校内树木园、温室,由学生亲自参加管理和建设,满足一般教学如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苗圃学等课程的实习。此外,还应与相关单位合作,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参加公园的生产和管理、园林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环节,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加强高职园林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与教师素质有直接关系。没有一流的师资,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对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师而言,除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等外,还要求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目前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师,大多数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没有实践工作的经历,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效果。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是鼓励和促进专业教师参与市场竞争,对外承接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或技术咨询、工程测量、园林工程施工等技术任务,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同时,对外聘请园林系统、设计院所的高工和工程师任教,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通过教学,可把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

第6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中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应从管理理念、教师管理、学生社团组织管理等方面增强对师生的思想、行为的导向、约束和规范。在管理理念上,坚持“管理企业化,教学职场化”的管理理念,像企业一样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使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使全体师生基本具备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在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上,通过“技艺进赛场、教师进企业、专家进学校”活动,使教师专业技能、管理水平提升,能够紧跟企业、行业发展;通过教师评学评教制、干部听课制等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将教学质量考核结果与教师岗位津贴挂钩。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成立学生管理中心,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使学生能够和管理者一道,处理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为人处事经验。实施准军事化管理,通过课堂、“两操”、卫生、就寝、课外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强化过程管理,使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和纪律观念,提升学生的精、气、神。在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上,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公约,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和学习班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班(组)长负责制”,每天组织晨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

二、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时应整体规划,加强校园整体物质文化、专业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整体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在校园内树立有关职业及创业的名言牌;可在校园道路两侧设置鼓励学生创新言行的路灯、灯箱;可在校园醒目处悬挂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可在橱窗中展示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像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的名字,展示格调高雅的学生优秀专业作品。在专业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场所制作墙壁橱窗,形象地介绍各自专业;可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可在教室里张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及用人标准、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业界用人的最新要求等内容;可在实训中心、实训室内张贴各专业实训的管理制度、操作程序、工作职责、工艺流程等;可张贴相关专业的历史典故、文化渊源、知识介绍、知识拓展、专业要点;可张贴相关专业的名言警句,专业大师、名师、高级教师的寄语;可展示师生专业教学操作与成果、企业图片。通过这些来凸显专业特色。

三、课程文化建设

课程文化建设对于中职学校尤为重要,它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方向、丰富专业内涵、增加专业知识、塑造良好的专业素养。中职学校在建设校园课程文化时要把相应行业、企业的不同素质要求渗透于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强化专业知识教学、专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培养与企业文化的联系,构建全新的专业体系。课程文化建设要有正确的课程文化理念。中职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必须以“实用、够用、能用”为原则,突出核心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各个专业应有各自的工作理念、专业精神、专业定位。可在各专业的教室、实训室张贴各专业名师、骨干教师的“导师寄语”;可用文字、图片、实物、图表介绍各自专业的起源、发展、现状和前景。课程文化建设要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中职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试考核、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以及活动等都要体现出对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要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彻底摆脱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课堂教学模式,确定专业的主干课程、核心技能,增加职业素养课程,实行项目化、模块式教学,着力构建“课堂设到工厂、企业搬到学校”的新模式,将学生学习场所空间扩大到车间、实验室、实训基地,形成实践操作的职业氛围。课程文化建设要专业教学过程职业化。中职学校要将实训室仿照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场景进行建设,设备的安放、操作的流程、功能区的划分、环境的布置等方面要将物质形态的课程文化企业化,还要引入企业制度,制订严格的实验实训工作纪律、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安全与卫生制度,规定学生必须根据企业的工作要求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排队进出实训室,全面推行“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管理制度。课程文化建设要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中职学校的评价内容要从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职业化生存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心态和职业道德。

四、活动文化建设

第7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连锁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05-03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百果园学院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百果园学院的定位及校企合作基础

(一)百果园学院的定位

百果园学院由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市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果园公司)共同成立,定位于双主体办学、双元培养的特色学院,并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二)校企双方的基本情况

百果园学院的成立是校企双方强强联手共同培养行业企业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2003年即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市属高等职业教育龙头院校,2014年度入选全国高校就业50强。百果园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果品连锁专卖企业,全国有近1000家直营专卖店,员工规模超过8000人,公司业务覆盖了果品流通的全产业链,计划到2030年门店数量达到15000家,力争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果品连锁销售企业,成为世界果业第一品牌。

(三)校企双方的合作基础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百果园公司已合作三年。双方合作是基于学校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职业店长”,前期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订单班。公司在校企合作中承诺,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工作满一年,80%的学生可以晋升为店长或总部员工,60%~70%的店长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月收入较高的店长可达到15000元以上。2014年底我校百果园店长班中有23名学生在百果园公司就职满一年,有21名学生晋升为店长或总部员工,晋升率达到91.3%。其中有学生8个月升任店长,10个月升为小区主管,1年后升任片区经理助理,目前月收入超过8000元。

二、探索双主体办学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百果园学院实行校企双主体办学基础上的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暂由八人组成,条件成熟可增加行业人员及职教专家。校方委派四人,企方委派四人,理事长由校方人员担任,副理事长由企方人员担任;理事会负责学院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和重大建设项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负责学院院长及相关项目负责人的推荐和考评,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百果园学院设院长一人由企方人员担任,执行院长一人由校方人员担任。院长与执行院长负责百果园学院的日常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以及其他行政工作。

(二)校企双方享有的权利与责任

1.企方权利。(1)有权对百果园学院的教学及管理提出要求与建议,有权要求建议校方根据企方的生产经营与行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设置专业、课程与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2)与校方共同拥有与“百果园学院”相关的全部知识产权,包括但不仅限于百果园学院徽章、图标、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及双方合作开发的课程、教材、实训实践项目、课件、视频、音频、研究项目等。(3)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有权与校方一起在全国开设百果园学院的连锁学院,并享有相关的权利。

2.校方权利。(1)有权对百果园学院进行监督、管理,保证教学管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高职教育规律和学校规章制度。(2)与企方共同拥有全部与“百果园学院”相关的知识产权,包括但不仅限于百果园学院徽章、图标、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及双方合作开发的课程、教材、实训实践项目、课件、视频、音频、研究项目等。(3)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有权与企方一起在全国开设百果园学院的连锁学院,并享有相关的权利。

3.企方责任。(1)与校方一起探索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新模式。(2)负责专业技能课程或模块及教材的建设工作,参与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或模块及教材的建设工作。(3)负责专业所需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4)负责学生在企方带薪学徒及顶岗实习、录用及毕业生就业。(5)为学校教师挂职锻炼及科研工作提供便利。(6)未经校方同意,企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利用双方合作的成果与其他院校联合申报教学成果奖、课程、教材、课题、培训等方面的奖励或项目,不得以任何形式利用双方探索出来的成果单独与其他院校合作开设百果园学院的连锁学院。

4.校方责任。(1)负责百果园学院的建制和根据企方要求与建议按规定进行课程设置。(2)负责按照国家和学校相关要求指导百果园学院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学生管理工作。(3)负责牵头组织课程及教材的建设工作。(4)负责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5)保证校方派出到企方挂职锻炼的学校教师要严格遵守企方的各项工作制度,服从公司的工作安排,保守公司的商业信息。(6)保证企方师傅的培训及相关待遇。

三、校企共同推进一体化的招生与招工

百果园学院依托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根据发展情况新增或优化以果品流通产业链为依托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各专业招生对象为符合国家和广东省招生要求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相关专业中职毕业生或行业企业在岗人员,已经和即将推行的招生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招工和招生同步

招工和招生同步的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面向应届和往届中职毕业生、高中毕业生自主招生各一个班共100人,实施联合交互培养。对于中职生源的两年高职学习安排是第一学年,以学校为主,采用在校学习和企业见习交替的方式培养学徒;第二学年,企业落实学徒的工作岗位,以企业为主,采用企业导师岗位师带徒、学校导师理论辅导的方式进行多岗位或轮岗的在岗培养。对于高中生源三年的高职学习安排是在上述两年教学安排的基础上增加相关专业课程,实施三年的工学交替。在招生宣传时,为保障考生广泛而全面的知情权,学校将人才培养的模式、合作企业情况、课程开设情况、报考及录取条件、毕业与就业要求等充分告知到每一位有意向的考生。

(二)先招工再招生

先招工再招生是校企双方以自主招生的方式,面向深圳市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符合报考条件的在职员工招生一个班50人,其目的是服务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百果园公司出台激励在岗员工报读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措施,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委派导师,实施联合在岗培养,学徒不脱离工作岗位以网络学习和定期集中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业。

(三)先招生再招工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在管理类专业面向普通高考的生源实施大类招生,在招生简章中写明第一年不分专业,第二年可选择进入两个百果园店长班。也就是给学生一年的时间学习管理大类的通用平台课程,同时让他们了解百果园企业及校企合作情况,特别是百果园学院的运作以及百果园店长班的学习、顶岗与就业情况。在此基础上,一年后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签订带薪学徒协议,明确学生的双重身份,接下来的两年学习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实施校企双方的交替互融式的联合培养。学徒期满,考核合格,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企方与学生签订正式用工合同。

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

百果园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后,双方共同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职业店长,完善工学结合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

(一)成立现代学徒试点教学工作委员会

在原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联合试点企业,由职教专家、企业人员、专业教师组成学徒制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与课程标准的建设、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实施等等。同时,该工作组还要负责选派和考核优秀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导师(师傅),一般一个师傅不宜超过三个学生。

(二)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与企业共同确立协同培养、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下来,学生需用1/2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2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校企共同制定体现学徒制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以及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过程的来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公共课程+教学项目+带薪学徒”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其中教学项目是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企业需求,在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发体现“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三者有机融合的项目课程。而带薪学徒就是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在此基础上制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考核办法,并将学生工作业绩和师傅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标准。

五、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一)确立校企互聘共用师资队伍的基础

为满足健康快速发展,百果园公司决定成立水果大学以确保其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有效供给。如何低成本成立百果园大学又确保有效运作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而如何获得既有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师资是企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其策划在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建立水果大学的分校(院),并首当其冲成立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百果园学院,作为企业第一家成立的二级分校(院)。这样既解决了生源(学徒)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又解决了企业对学校教师的需求问题。而学校要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需要企业的师傅,双方的互惠互利为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初步完成校企师资队伍的互聘共用

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百果园公司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签约仪式上,双方对首期各自选拨出10位员工进行互聘共用,他们一方面作为学生的双导师,另一方面作为校企双方各自发展所需人才的有效补充。在签约仪式上,双方颁发聘书并明确双导师的教学任务、工作职责、培训与考核以及相关待遇。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学期再派两名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2015年初派去的两位老师受聘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助理,具体工作职责是协助企业做好百果园水果大学的前期筹建工作,包括组织框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课程体系的建构;协助企业做好员工职业发展的规划与研究;架起校企合作的桥梁,跟踪并深入研究百果园店长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制定岗位工作手册,为百果园学院店长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第一手素材,并建立校企双方共通共享的课程资源。

六、确立校企双方在教学管理中的责任制度

为成功实施百果园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双方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制定了现代学徒制的工作方案,对双方在教学管理中的责任与制度进行了明确和细化。

(一)企业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管理职责

1.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准确传达企业的岗位要求,包括现在及将来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2.与学校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技能训练和学业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

3.委派优秀的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师傅(导师),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对优秀师傅进行鼓励和支持,以调动他们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4.遵循教育规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体现职业性,也要体现教育性,且两者要有机融合。学生在学习期间,企业应按技能逐步提升的过程和规律安排学生的岗位工作。

5.制订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权益。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根据学生成长档案聘用毕业生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业。

6.为学校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岗位,积极与学校开展产学研等方面的合作,服务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

(二)学校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管理职责

1.根据企业需要,明确学徒制实施的专业范围和领域以及现代学徒制试点要达到的目标。分析校企双方的优势及所具备的条件,从而确定需要培养的具体内容,并做好学徒制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2.根据企业的运作和学徒的工作岗位科学合安排教学的组织,实施多学期、弹性学制。

3.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构建适合学徒制下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管理体系,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4.明确企业师傅的教学与管理职责,为师傅提供高职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并确保师傅的课酬及相关待遇。

5.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把学到的企业经验带回学校,进行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使之更适合学徒制教学,同时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

6.与企业共同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

七、拟在全国其他院校开设百果园连锁学院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试点、总结、完善和推广,逐步扩大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范围和规模,使现代学徒制成为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而试点成果是否可推广、可示范,取决于选“点”的代表性、普遍性,也取决于成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百果园学院试点涉及专业是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在高职院校普遍开设。而百果园企业目前在全国有近1000家直营专卖店,计划到2030年门店数量达到15000家,力争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果品连锁销售企业,成为世界果业第一品牌。企业目前在全国与39家院校合作,而成立百果园学院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一家。当校企共同探索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制订出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并经过有效实施和完善,即可迅速在全国复制,通过成立百果园连锁学院,将现代学徒制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向全国推广。

参考文献:

第8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校园网络建设;网络运用;误区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227-02

许多学校已经建设了校园网,这些校园网应用的怎样?据调查,目前有大部分校园网应用仅局限于学校的展示和管理,忽视了校园网应有的教学服务功能和学习功能。如何使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建设好校园网,有效的应用校园网,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校园网建设和应用的误区

1.对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缺乏全面考虑,浪费现象严重

第一,对于发展校园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并且存在着各种顾虑;第二,缺乏通盘考虑,不是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的教学规模、学校的资金实力、教学具体需要)出发,而是以纯技术的眼光,以功能作为选择技术和硬件设备的标准,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实际,结果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第三,缺乏立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整体设计,尤其是忽视校园网络中关键性应用软件配制和资源中心的建设,结果造成许多校园网有网无“车”、有“车”没“货”更缺少“驾驶员”的情况,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动老师大量地编写许多低层次的教学软件,结果造成了人才和网络资源的浪费。

2.校园网的应用缺乏全员参与

有许多学校校园网只是用于教学管理和对外展示,认为应用校园网是有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事。也有一部分老师和学生虽然已经意识到校园网的重要性,但苦于不懂得如何去应用网络为教和学服务,久而久之,也就对校园网的应用失去了信心。

3.校园网的应用受限于优秀软件和资源的不足

许多学校在建设校园网时,只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了软件和资源的建设、开发。软件、资源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校园网的应用。所以许多校园网就成了昂贵的摆设和供人参观的工具。只有把校园网的应用软件系统、资源库系统和硬件系统相配套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校园网的应用价值。

4.校园网的应用只重视常规工作,缺少开发创新

有效的应用校园网,使其发挥最大功效,其前提是建有一个开放的、高标准的、可扩展的校园网。网络功能的强弱,使用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受限于管理人员的水平。在当今升学率压倒一切的大环境下,在根深蒂固的应试观念支配下,校园网的技术管理人员普遍不被重视,导致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目前在校园网的应用中,很少投入人力、物力去开发创新,优秀管理开发人员相对缺少,技术水平低下、开发创新能力的严重欠缺,加上后期管理和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从而影响校园网不能为现代教育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5.忽视了校园网的教学服务功能和学习功能

校园网的建设、应用没有和学校教育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目前各校园网应用的最大一个误区。花巨资建成的校园网仅仅用来共享文件,做一些简单的信息服务或管理工作。归纳起来,目前大部分校园网的应用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交流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和校内的新闻及教学参考、科研信息、对外展示等;学校管理包括网上办公、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网上招生、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扩展图书馆的功能开设面向师生的书籍在线浏览,在线书目检索、在线阅读服务等。

二、走出校园网应用误区的建议

1.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的应用校园网

校园网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科学的规划,精打细算,并要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网络在实际运用中的功效。计算机的软硬件升级很快,更新换代也很快,因此在建设校园网的时候要遵循“开放、标准、可扩展”的建网原则,没有必要一步到位,也不能一哄而上,盲目攀比。更不能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功效。要做到“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2.加强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信息资源库是校园网发挥其教学功能的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要从本校的具体情况出发,本着“能用、够用、精用”的原则,多方挖掘信息资源来源:其一设立专项资金,不定期地从市场上选择购买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其二是组织专门人员(包括各科一线教师、教研人员、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和制作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其三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全员发动广大师生收集、加工、制作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然后经详细遴选,将优秀的资源上传到校园网资源库,供全校师生教学使用。

3.培训老师,并给学生开设信息技术应用课程

在校园网的应用过程中,教学应用无疑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备课,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或兴趣浏览网上资源。但在目前校园网的应用中,由于上面所提到的一些原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广大师生的参与性还不是很强。为此,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工作,并给学生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提高他们应用校园网的能力。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网管理、开发和课件制作队伍

校园网功能的强弱,使用效率的高低,作用发挥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管理人员和开发人员的水平。随着网络的扩展,网络的安全维护和教学功能的运用越来越重要,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开发队伍,才能够使校园网的建设、运用更加符合学校教育的需要,才能使校园网更加充分的发挥教学和学习的功能。

5.注重校园网教学和学习功能的开发应用

校园网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学习功能,然而许多学校的校园网站应用效率却不尽人意。尽管都有BBS、聊天室、FTP、VOD等功能,但真正全面有效的应用在教学上的却寥寥无几。如何有效的将网络资源运用到学校教育中,如何最大的发挥校园网的教学功能?这的确是一个让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1)利用校园网加强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教师利用校园网学科信息及学生考试成绩,便于学校统计和查询;政教处、教导处、校长室利用校园网可以对师生实行动态管理,随时、随机处理各种信息、事件。

(2)利用多媒体教学网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教师利用校园网可以方便地备课,下载各种信息资料,二次开发各类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CAI课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利用校园网和查询各种信息资料,提高学校现代化管理的水平,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增加教育教学管理的透明度。

第9篇:校园课程管理范文

1、共享制度和政策的缺失虽然教育和政府部门提出整合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各职业院校之间实行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集中办学、集约办学,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作为依据,各院校之间各自为政也就不足为奇了。2、教学资源统一管理的缺乏教育园区各院校在办学的特色、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组合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不利于各校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以及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等资源的共享。再者,高职园区内各校办学规模、类型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各校对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和获利有所不同,那些规模大、办学实力雄厚、资源较为丰富的院校共享资源的积极性不高,而那些规模、实力以及资源相对薄弱的院校对于资源共享的愿望则比较强烈。各高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各自为政,缺少统一部门对教学资源共享的总体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导致高职院校内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3、资源共享意识淡薄,动力不足园区的建设虽然是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划,但是建设资金的筹措都是院校自身筹得,学院花重金购得的设备、建设的实训、实验室,都被高职院校视为私有财产,要与他人分享,不仅造成成本增加教学资源的耗损,目前也没有相应的政策进行补偿。因此,如何协调共享方和寻求方双方的权益模式是资源共享的一大难题。4、教学资源共享的地域阻隔园区内各学院是相互开放的,之间以道路、绿化带和水系相隔,院校之间间隔少则几平方公里,多则数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对于园区内学生流动上课并不便利。

二、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1、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园区内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资源共享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试点,由园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心教研组,统一对园区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教学资源课程进行统筹规划,从各校推荐的骨干教师中遴选出5-10名任课教师,由牵头单位组织对课程标准、教学进度、授课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教研,梳理整合各校教学内容,形成园区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标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资源共享,打破了教师私有制的观念,增强了校际之间的交流,由于各校学生班级不同、资源不均,学生在各高校之间流动存在路途上的安全隐患,授课时间和空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初步试验中,各校选出4个自然班级分成2个合班进行资源共享试点班级,骨干教师流动到各校进行授课,将教学内容分成5个教学模块,每位教师承担其中一个模块的教学,每校授课2周,经教师合力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学生一个学期可以见到多名教师,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共享课程的考核实行统一考试,实现教、考分离。科研方面,牵头单位将研究项目分到各高职院校,要求各校课程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一课题和项目的研究。这种教学资源共享的方法,使教师将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所承担的部分工作中,大大提高了授课和科研的质量。教师到各校交流授课,不仅为各校教师之间教学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使教师有机会接触自己院校以外的学生。由于各院校之间教学对象整体素质的差异,也对教师有效控制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准备课程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利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本人的成长也起到的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每名教师在同一所院校只进行两个教学周的教学任务,而且班级规模较大,不利于一些互动环节的开展,对学生刚刚有所熟悉就要离开,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2、专业作共建园区院校间专业的合作共建,主要指新开设相同名称专业和已经开设的同名称、不同专业方向或相近专业在园区内实现教师共研、专业共建、资源共享。(1)新专业合作共建从2011年末开始,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合作共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两校教师召开人才培养研讨会,共同研究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框架、课程建设和评价标准,基本学时、学分等方面协调一致,通过专业选修课程体现办学的特色。充分发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在自动化控制方面和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的特色优势,资源共享的课程采用统一的高职高专教材,计算机软件、硬件类课程由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承担,中德完成控制类课程的教学。两校共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统一对专业建设教学团队进行规划,引进优秀师资,共建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专业建设团队。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专业共建校最优质的实验实训设备进行合理分配,实现资源互补,避免重复性建设,节约了办学成本,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共同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各校根据自身专业方向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两校校外实训基地的共享,保证了学生完成半年的顶岗实习。(2)相近专业合作共建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酒店管理(邮轮乘务方向)专业以培养高质量技能型酒店及邮轮乘务人才为培养目标,天津现在职业学院涉外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涉外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一定的重叠,且二者都是“2+1”(2年在校学习,1年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因此,两校间在专业师资方面进行共享,拓展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扩展学生就业领域。不同企业背景的教师共同教研,根据行业特点和需要决定开发哪些课程以及如何开发,技能型教师走进对方课堂,丰富和充实了共享院校的师资力量,拓展了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思路,便于找准行业需求,统一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除了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共享外,两校间参与资源共享的教师,还积极进行更加深入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的交流,围绕提升学生技能为核心,共同编写了更贴近学生实际需要,更加实用的《导游实务》、《酒店前厅实务》和《酒店客房实务》3本教材,为两校更广泛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园区围绕资源集约利用,学生集成培养的理念,从各校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入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2012年选定天津轻工职业学院的《冲压模具设计及主要零部件加工》、天津中德职业学院《生产线控制技术》以及天津电子信息职业学院《软件综合开发实训》等4门部级精品课程为试点,由精品课程负责人牵头,完善精品课程网络系统。园区内开设同门课的教师组成教研组,学生可以随时登陆海河教育园区官网进行在线学习,参加在线BBS的讨论,并参加在线考试。教研组的教师参与学生教学答疑、辅导,各有关院校根据学生获得课程积分情况,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实训。实训由课程建设单位提供主讲教师,各院校同门课教师为辅助教师,辅导在园区公共实训中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