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校园论文范文

校园论文全文(5篇)

校园论文

第1篇:校园论文范文

走进新世纪,我国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全社会也在积极提倡读书学习,我校跟随国家教育部正确指导,制定了“构建教室文化,营造书香氛围”的特色规则。何谓“书香氛围”,笔者认为,图书的香气能像花香一样充满我们整个校园、教室的角角落落,让书——人类进步的阶梯,引导全校学生和教师学习知识,丰富古今中外的文化常识,从书本中吸取阳光和水分,提高自身全方位的能力。为此我校各年级教师积极带领班级学生构建教室文化,给学生提供读书、学习的机会。也就是说,我校以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氛围,来全面执行教育改革,构建充满智慧和生机的学习环境。“构建教室文化,营造书香氛围”提倡师生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

二、“构建教室文化,营造书香氛围”的重要意义

按照我国传统习惯,我们一般称爱读书的人家为“书香门第”,把爱读书的个人称作“书香子弟”。充分体现了我国长期以来对读书学习的重视。然而,当前形势下,经济发展迅猛,拜金主义热潮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时常读书学习的人数急剧下降。最近经常会在网络看到这样的消息,“大学生参加就业招聘面试时,面试考官询问学生都看过那些书,有什么心得体会?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却得到了惊人的答案,多数参加应聘的大学生没有看过很多书籍,自身文化积累少之又少。这不禁使笔者心生感慨:大学生不爱读书,十几年寒窗苦读,只是学习课本知识,不能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学校缺少书香气的营造是其主要原因,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不具备书香氛围对此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信息通信更加便捷的背景下,读书既与提高我们个人的自身修养息息相关,同样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全体国民素质和与国家竞争力。不能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和力量,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极大地阻碍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而为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葆青春和活力,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至关重要。

学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有浓郁书香气的学校是学生的希望。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小学教育时,必须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构建教室文化,营造书香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创新性的继承和发扬前人总结的经验和智慧。

三、“构建教室文化,营造书香氛围”的具体实践

(一)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优质书源

营造书香氛围,帮助学生学习书籍知识,书源问题尤为重要。优质的书源能够帮助在校师生便利的获取精神食粮,是“构建教室文化,营造书香氛围”的必要条件,我校主要在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优质书源。

第一,完善学校图书收藏。首先,增加学校图书经费预算,定期购买小学生需要阅读的图书,以及国家的优秀期刊杂志,以新的优秀的适合儿童阅读的书为主构建学校图书室,及时整理新旧图书,为学生借书提供方便。其次,积极与其他学校或者是各地区市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利用其他地方的优秀书籍来满足学生和教师对书籍的需要,弥补我校经费紧张的问题。

第二,开展班级图书漂流活动。学生数量众多,只是依靠学校图书馆的书籍肯定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每一个班级可以建立安置一个图书柜,由班级内的所有同学自主捐助自己的书籍,与其他同学交换阅读,资源共享,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班级图书漂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读书需求得到满足,学习更多的书籍知识。

(二)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共同为读书而努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读书技巧,营造书香氛围。

第一,以课本知识为基础,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现阶段,我国小学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其中包括:记叙文、简单议论文、科学小品文、诗歌、散文等等。教材内容提供了丰富资源方便学生在课堂学习,教师必须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做好课内阅读,掌握基本知识。

第二,以小学生课本为立足点,以学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漂流为平台,积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尤其是在教师知道安排下的阅读是课内教材的延伸和补充,只要教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针对不同图书做出相应的读书要求,对学习成绩不通的学生因人而异制定粗读与精读标准。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养成一个好的读书习惯。

(三)学生分组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班级学生合理分组,培养小学生的的阅读兴趣。

第一,以因材施教原则,按学生的不同阅读爱好,分组阅读。笔者教学过程中,详细观察每一位同学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分为时若干个阅读小组,主要包括:军事与科技小组、文学艺术小组、图片与画报小组等。每组设小组长一名,定期召集组员在小组内部交流阅读体会,并总结每一次的交流情况以文字形式刊登在班级小报《文化轩》上,全班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节省了学生阅读时间。

第二,开展 “我读我朗诵”活动。每一位学生在阅读中总会碰到一些非常好的精彩语句或者段落,甚至整篇文章都很优美。在每天早读时间结束前五分钟给学生轮流上讲台朗诵的机会,每次1~2人。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说是“奇文共欣赏”。

(四)定期开展读书汇报会,展示学生读书成果

读书汇报是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丰富班级文化及课外生活,展示学生读书成果的最佳途径。

第一,明确读书汇报会目标:促进学生读好书,读益书,在书香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在开展读书汇报会活动中,积极提倡小学生读好书,读益书,读经典名著,读优秀古诗词。

第二,丰富的读书汇报会的形式和内容。以交流汇报为主,其他汇报形式为辅,采取多变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这一阶段的读书成果。读书汇报会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内知识学后感汇报会、专著式汇报会、诗歌诵读汇报会等等。例如:在学习《全神贯注》一文后,要求学生汇报自己在奥地利雕塑家身上学到了什么,自己应该怎样以之为榜样;在课外学生读过“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后要求学生分析其中人物刻画特点等等;在研读过唐宋诗词后,要去学生汇报诗词的优美是如何通过短短几句话展现而来,或萧瑟,或欢快的情景如何描绘产生等等。

第2篇:校园论文范文

在推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的工作中,我们首先应了解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含义,并对校园文化资源整合有进一步的认识。

1.文化的内涵文化

属于一个具有深厚内涵的范畴,其概念至今仍然是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基于文化哲学这一视角审视文化的内涵,总体上达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文化内涵包括器物、体制和观念三个层面的内容。基于这个视角,可以对文化进行如下定义:文化属于人类特有的创造活动,是对人类存在形式的一种解读,是人类活动方式、环节以及结果的整合与升华。这是对文化的一种广义层面上的解读。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文化实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被称之为精神文化,这是对文化的一种狭义层面上的解读。

2.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起源于11世纪末意大利萨勒诺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等欧洲学校。1932年,美国学者沃勒在他的《教的社会学》(TheSociologyofTeaching)一书中正式提出“校园文化”的概念。一般认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由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等构成文化的统一体,带有明显的系统性以及综合性,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本文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全校师生和社会基本认同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总和,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和学校的价值观标准、大学精神、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等内容,是全校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当然,很多专家、学者对校园文化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此不再赘述。

3.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的认识

校园文化资源由于各个高校发展的历史背景、软硬件条件、校园建筑、大学精神等不同,导致其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资源不太一样。一般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资源是指与学校文化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总称。本文研究的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是指对相关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等层面)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最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优势集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二、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的意义

联盟高校发展到今天,合理配置资源、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是重要的成功经验。尽管各个高校校园文化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扬弃、凝练,对分散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有效整合,形成一个符合时展的、独具特色的、较高层次的、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文化强省和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1.有利于推动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地方性、应用型的特色校园文化将会给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思维以及行为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并明显体现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诸多方面。例如,铜陵学院大力实施“八百工程”,被安徽省教育厅领导誉为“具有战略思维的大手笔”,与地方共建“四个中心”,发挥青铜文化建设优势,加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担任首任“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轮值主席单位,受到了刘延东等领导的关注和批示。通过“八百工程”、“四个中心”和青铜文化建设带动整个校园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让铜陵学院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目前,联盟各高校利用资源共享优势,对各自的校园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凝练和提升,丰富了各成员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推动了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培育具有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

分散的校园文化资源通常无法形成大影响和大格局,虽然特色校园文化能够展现一所院校的与众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太过“单调”的校园文化也存在诸多弊端,如给自身的推广及传播带来一定的阻碍。所以,有必要积极运用多种形式和途径以整合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资源,让校园文化得以丰富的同时,更加突出各自的特色。作为一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联盟组织,联盟高校比较早地落实校园文化资源整合工作,形成了一批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创建部级和省级思想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成立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省级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作为整合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开展各种项目研究、竞赛活动等,以推动不同高校的学风建设,从而促进各自校风的形成,最终使得所有联盟成员均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大学生精神品牌形象。

3.有利于学校构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整合那些具有较大影响力和价值的校园活动,并使之成为整个联盟高校的共同活动,能够扩大该校园文化的知名度,发挥其更大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整体品位的提升,促进校园健康形象的树立,与此同时,能够为成员学校之间的比较设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参考标准。如联盟各高校都认同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但合肥学院增加了“国际化”,安徽科技学院提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又彰显了各自特色。这些“求同存异”的办学价值观便于联盟高校相互取长补短,让自己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就成员学校内部而言,共同的“地方性”办学定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落实中又体现了各自“地方性”特色,各高校结合各自地方区域文化和办学历史积淀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通过有效整合校园内外部的文化资源,凝心聚力,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4.有利于提升学校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联盟高校通过取长补短,资源共享,能够加强各成员高校的交叉互动联系,从而促进整个联盟功能的完善,通过各自成员高校内、外部资源整合的方式促进所有成员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操作环节,基于文化管理角度分析,成员高校应针对价值观念以及行为风气等予以重点融合,不仅如此,还需要对各个成员高校建设的侧重点进行沟通协调,避免重复建设。目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员高校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完善,通过组织和参与大型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影响力日益增大。如皖西学院立足皖西大别山革命圣地,发挥红色文化精髓,将弘扬皖西红色文化和优秀地方文化资源为教育资源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整合校内、外文化资源,设立皖西地区革命传统教育展和皖西文化展两个展馆,与地方政府共建了20多个校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活动、课题研究、创建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等多种举措,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非常好地处理了地方高校在传承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总之,通过高校自身努力,校园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不仅能够促进高校与地方优秀文化的融合,而且能够推动高校对地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最终促进联盟学校各自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三、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校园文化具有典型的动态特点,会由于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所以,在大学校园文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可因循守旧,机械地套用某一种模式,特别是企业文化整合典型的集中模式,而应该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客观情况,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价值理念以及未来发展目标来选择性地汲取其它成员高校的校园文化资源。换而言之,不同文化、区域和历史背景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应有所侧重和取舍,既落实好中央文件精神,又体现自身办学活力和区域特色,真正贯彻客观性原则,做到“百花齐放”。

2.可持续性原则

文化属于典型的历史生成物之一,任何文化均诞生于历史发展和运动之中。没有历史的文化往往都是浅薄的文化。对于学校尤其是高校而言,其核心价值在于文化的继往开来,在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应继承地方文化的优秀传统,积淀底蕴,坚持那些积极的传统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例如,黄山学院成立徽州文化研究所、创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发挥皖南文化特有的优势,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成绩显著,成果丰硕。合肥学院一直秉持不断创新、继往开来的理念,上世纪80年代初就面向国外,与德国等相关高校和地方政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汲取西方国家优秀的教育管理文化理念,及时且高效地解决学校运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从而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目标导向原则

行为属于一种典型的习惯性模式,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有必要确定正确的目标导向,并采取积极的引导方法。联盟高校要有意识地大力倡导和深入发掘本地、本校历史文化中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德的典型人物或者事例,通过专业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科研项目等作为载体,深入研究,充分宣传,使其能够起到积极的榜样模范和目标导向作用。如宿州学院充分挖掘本地和校内历史文化资源,建立“三馆三所一园”,创建“泗州戏学院”,给大一新生发放学校大学精神读物《孟二冬:不朽的师魂》、组织大一新生参观校内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孟二冬纪念馆”和观看电影《孟二冬》,便属于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借助多种形式帮助大一新生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之内了解这所学校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充分发挥孟二冬精神的育人功能。4.最优化原则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坚持最优化原则,即尽最大努力地科学组织以及安排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以及优化活动,一方面要竭尽所能地实现校园文化资源整合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还应避免给学校以及全体师生带来过重负担,以免过犹不及。只有坚持最优化原则,才能够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更大的回报。联盟高校在校园文化资源整合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最优化原则的意义并积极付诸实践。

四、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设计的思考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经历6年的磨合与发展之后,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宜自身发展的道路,影响力逐步扩大。2014年5月26日,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联盟筹备会在合肥学院已经成功召开,标志着联盟正扩展到长三角地区。高校联盟始终遵循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以充分践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教育思想,持续培养和塑造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知识与能力统一、用人单位满意的高素质人才为办学宗旨,以建立健全安徽省(部分)交流以及合作平台为基础,遵循客观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最优化原则等,深化当前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优化校园文化资源配置,充分体现开放式教学的理念,共同打造安徽省(部分)战略联盟共同体,从而促进安徽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所有成员高校的办学竞争力、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积极适应和推动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推动安徽省高等教育强省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实现安徽文化强省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高校精神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追求“与时俱进”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学校精神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学思路,唯有如此,才能满足国家、社会日益发展的现实需要。那么始终坚持“入世”的办学思想便显得尤为重要了。联盟高校宿州学院升本10年以来,一直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根本任务,以顶层设计“十大工程”和“四创工程”为抓手,把大力弘扬“敬业向学”的孟二冬精神和学习实践孟二冬“淡泊名利、潜心育人,坐冷板凳、做真学问”的崇高品质作为该校大学精神的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皖北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发展之路。学校依托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为研究平台,整合校内孟二冬纪念馆、赛珍珠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馆、孟二冬精神及传统文化研究所、赛珍珠研究所、布克研究所等校内文化资源,深入推进“创优秀大学文化工程”,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体系,开展的“弘扬孟二冬精神,建设宿州学院大学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获教育部2010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014年4月15日,CCTV-4《中国新闻》栏目以《宿州学院实施优秀大学文化工程构建文化育人体系》为标题,报道了宿州学院在创优秀大学文化工程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

2.高校行为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体现“爱与责任”

“爱与责任”是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工作中,和谐师生关系将发挥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教学和育人的双重目标。联盟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2012年12月,淮南师范学院颁布文件,在全校范围内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专题活动,发动全体学生通过投票方式从学校诸多优秀教师中再挑选出最优秀的前10位。池州学院2014年4月11日举行第四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与祖国共成长、与学院共奋进”为主题,包括思想教育、学术科技、实践创新、文体娱乐等主体活动,有力推动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巢湖学院等其它成员高校也举办类似活动,在参考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该活动变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评选活动的开展,能够加深学生对任课教师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便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师的爱戴之情,从而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当然,仅仅通过诸如此类活动的开展,其效果还远远不够。若想让师生关系发生实质性转变,拉近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还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一方面,教师应不断“充电”,提高修养水平。不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一定的真知灼见,同时还应培养和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不吝啬对学生的爱,来吸引和影响学生,获得学生的配合,使其参与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之中。另一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探究欲望,让他们愿意亲近老师且有亲近的途径,从教师那里获得弥足珍贵的经验或启发。积极沟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与基础。联盟高校通过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校园文化节、大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创业、大学生辩论赛等,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场所,为师生沟通和交流提供便利,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组织和开展一系列活动时,相关领导、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既能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又加深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负责”。

3.高校制度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强调“以人为本”

良好的管理制度是高校健康发展的保障。联盟高校大部分都是新升本地方院校,升本时间短,本科办学经验不足,管理制度建设需要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完善。成员高校通过联盟这个大平台,积极借鉴其它高校的制度文化,查缺补漏,促进自身制度文化的不断升华,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巢湖学院在制定“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文件中,把“以人为本”作为其建设的基本原则,整合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学术文化、活动文化、形象文化和网络文化等各种文化资源,积极培育大学精神,坚持校园文化“三贴近”,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联盟各高校要将校园文化精神贯穿到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要健全管理体制。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同时还应该充分听取广大学生的心声,真正落实“以人为本”。针对一些高校学生自我管理普遍存在空间不足问题,学校有必要重视并推动“无为而管”的政策。后勤管理与班级管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一些联盟高校尝试让学生参与,实现了共同管理,效果很好。成立一个负责学校膳食管理的委员会,让学生和食堂管理部门能够有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选出优秀学生,让其担任副班主任等职位,通过这一类途径培养一批实践能力优秀的学生干部。成立一个调查研究机构,专门负责调研以及解决和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诸多问题,如晚自习场地问题、宿舍夜间定时停电问题、食堂菜色问题等。上述举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减少学校相关方面过多的投入,从而实现对学校制度文化层面上的不断整合与优化。当然,个别学校在某些管理上投入过多关注和资源,显得过于“有为”。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表现的太过细致,凡事均亲力亲为,严加管控,然而这对学生而言有时并非一件好事。诸多宿舍检查和上课情况检查等事宜完全可以交由学生去做,一方面能够通过实践以锻炼学生的做事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均应坚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发挥榜样作用,按时出席相关活动,假若因事迟到或者早退应对其他人员说明缘由并表达歉意,切忌以职位压人。领导和老师如果触犯相关规定,学校不应刻意隐瞒,而应该如实通报并给予相应的惩罚,千万不可徇私舞弊,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在学生工作中,绝大多数领导和教师均能够做到平易近人,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种工作作风和原则更容易走入学生心中,获得他们的认同,所以,在学校制度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工作中应大力推动。

4.高校物质文化层面的整合设计——突出“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以良好的物质硬件条件为前提。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在制定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一些联盟高校在规划新校区和老校区改造的过程中,与设计单位紧密合作,坚持“生态校园”的设计理念,以当前社会普遍推崇的生态环境意识为建校指导,让行为环境、形象环境能够更好地契合在一起,最大可能地尊重和利用校园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并结合地方特色,着力打造集自身特色、本地特色、现代特色于一身的理想生态校园环境。例如,黄山学院按照徽派风格、彰显徽州人文特色的要求,校园从整体布局、建筑形体、立面造型、广场布置等方面综合考虑,充分体现徽州地域的文化特色,展现了“校在山上,楼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生态校园、人文校园、现代化校园的风采与魅力,被评为“安徽省花园式学校”。皖西学院该校主校区位于安徽省六安市主城区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月亮岛上,校园内建筑设施、自然景观、人文气息相映成趣,构成了全国高校中独具特色的湖中学府、滨水生态校园文化特色。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以及配套的附属设施均采用沿河带状的布置形式,在外观上构造了一种仿佛“伸开的手指”的整体布局。不仅对校园进行了清晰而高效地功能分区,而且预留了便捷的交通流线,不仅如此,还使得校园空间和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理想的融合。指状布局形式能够让学校几大重要功能建筑和设施沿园区内既有水系合理展开,形成了一种依山带水式的具有浓厚自然气息的校园空间,不仅展现了河道的蜿蜒曲折,而且展现了校园建筑的错落有致,同时还展现了校园空间的收放自如,一方面继承了地方传统文化的脉搏,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空间。学校依托六安市青山绿水,辅以现代建筑及设施等,致力于构造一个洋溢着浓浓生态气息的绿色校园。因此,特别关注绿化。行走于校园可以发现,除操场等地方之外,只要是空地不是植树便是种草,几乎没有废地的存在。学校在路旁种植了多种本土树木,营造了一种集朴素大方和经济实用等优点于一身的生态景观,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占地一千多亩,借助天然形成的河流来守护学校,这也充分体现了安徽文化中那种兼容开放的文化特征,实现了当代人所推崇的那种“校园、城市之间无障碍对话”的意境,最大程度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一文化特色。

五、结语

第3篇:校园论文范文

(一)水墨——传统的魅力

水墨画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绘画艺术门类,它在历代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派系的特色风格以及表现技法。仅用水与墨,两者调和出不同的浓度并以纸绢为媒介所绘制的画种,利用宣纸的吸水与渗化特性,形成超凡脱俗、飘渺空灵、唯美淡雅的意境,看似简单的笔触,其实蕴含着浓厚的水墨精神。在色彩、构图、笔墨肌理等表现技法方面,注重气韵、意境、强调虚实相生的关系,是一个系统的思想集成最终的表现。所以传统水墨有着视觉造型艺术的表现深度,蕴涵了中国人文精神发展最深刻的文化根源。这种意象效果能使受众产生丰富的遐想,与西方传统画种有着完全不同的笔墨意韵。

(二)水墨艺术与校园招贴画的碰撞

招贴画是展示于公众场所的告示,即海报。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充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由于校园生活日渐丰富,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校园官方信息等,通过招贴画渠道向学生们传递资讯。招贴画是视觉传达艺术,具有号召力以及艺术气息。在这个时代,随着大量水墨元素被设计师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受着外界资讯滋养的校园文化,也渐渐跟随视觉潮流的步伐前进。可以说,校园招贴画成为一种新兴的校园文化。

(三)招贴设计中融合水墨元素的可能性

水墨艺术与招贴画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前者是绘画种类,是感性的艺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主观思想所形成的艺术意境,每一个受众因为自身的经历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与之产生的共鸣与感受都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深沉其中细细品味才会领略个中奥秘。就如盏一杯铁观音,饮之唇齿留香,滋味醇厚,回味无穷,品画与品茶都是讲究一个心境,都需要细味品嚼。后者是属于平面设计范畴,是视觉传达艺术,以宣传为目的,要求画面吸引眼球、明确易懂,需要设计者对受众群体的理性分析,通过严谨、直观的手段设计画面。因此,两者的直观性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水墨画是一种平面艺术,借助具有民族特色的笔墨纸砚,从构图、色块面积、用墨深浅浓淡等方面体现空间,这些元素与招贴设计元素相符,两种存在共通点。第二,在招贴设计中是强调点、线、面这种构成关系。水墨技法中的中峰为线、侧峰为面、露峰为点,这种点、线、面更有苍劲生辣的笔趣。第三,招贴画的构图,有主有次,互相呼应、藏露隐现、简繁适中等构图规律,要符合主题,也要取得整体的和谐统一。这与水墨画的深浅层次、虚实过渡,符合平面设计的构图方式。第四,水墨技法讲求运笔速度与技巧,勾、皱、点、泼等综合交错或单独运用。积墨技法可以通过控制面积而成为平面构成的主体;淡墨技法有很好的渲染效果,层层渍点,笔墨意象,使画面得到升华,这些技法值得在海报设计中借鉴运用。第五,通过控制墨色的浓、淡、破、泼、渍、焦、宿来营造空间层次,看似简单的色彩游戏,却蕴含着万物和谐统一的意义。若这意义能够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是一种新突破。

二、水墨精神展现在校园招贴画的效果

(一)简约之美——以简胜繁

招贴设计和绘画形式之一的水墨画都是需要利用图形要素来进行表达的,简洁便是一个很重要的共通点。水墨画所描绘的对象造型简约概括,但寓意却满溢于画纸,以精简的笔墨传达丰富的信息,与招贴设计主张去繁就简的理念相吻合。水墨画塑造形象上对校园招贴设计有可利用之处,另一方面,其蕴涵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能够满足招贴设计审美的特殊需要。主题为学校简介的招贴若采用简洁而明快的水墨画作为表达方式,一方面能表现学校历史悠久,同时更体现了艺术涵养包裹着的文化气息,达到艺术熏陶的作用。因此,将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化做平面元素,是在设计简洁的表现上加以情感,增加了招贴设计的感染力。

(二)空间之美——追求气韵的审美标准

水墨技法在营造空间方面有着突出的技巧,利用墨色浓淡,线条粗细,墨色的变化、晕染,宣纸的渗透、融合,都会使色彩明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灵活生动的线条加上抑扬顿挫的笔法,空间虚实有致,造就了生动的画面效果,使水墨在静态的平面上形成动态的视觉感受,从而产生变化万千的灵动图像。水墨精神还追求平衡调和的气韵,统一而又不失变化、有意象而又不失意境的韵律,能带给整体画面以生动灵活的节奏感。若校园招贴设计作品运用空间留白来突出主题,这样的虚实效果会让作品画面更为简洁,层次感更强烈,给人以别样的清新。

(三)意境之美——无声胜有声

水墨画虚实相生,笔墨色彩微妙丰富,似有若无,形散而神不散。意境的营造,常见使用留白以及虚拟的手法,白是画纸的白,这部分不着任何笔墨,看似虚无,实则有着丰富的内容,它表示一切没有表现出来的物象。以纹代水、以月代夜,无水却如鱼在水中游的意境,带来虚是无限的,它能引领受众进入无尽的遐想空间。水墨表形更表意,是外在形式与内在气韵的完美结合。虚实空白若处理得当,不仅能使画面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主题突出、给画面以均衡感,使画面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空间,更能富于作品以韵味。

(四)水墨精髓——超视角表象的文化精神

由于校园招贴设计艺术是为了满足校园生活、文化和娱乐的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而水墨艺术的美感却仅表达作者当时的意念。在不同主题的招贴设计中,这种融合比例会存在某种倾向,比如公益类、学术类招贴画,文化内涵层面更浓重突出。而另一类供广告促销、宣传的,商业价值层面相对加强,审美价值层面就相对减弱。因此,在设计招贴画时会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科学知识、经济利益、生活欲求等。水墨元素笔法生动,柔如曼妙仙子轻盈飞舞的身姿,刚如习武之人,抬手踢腿苍劲有力。运用在舞蹈主题的招贴中时,笔触的力道刚柔并进,赋予静态元素以生命的律动。水墨画有着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内涵,把水墨画融进设计,具有升华作用,使得招贴设计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渗透着强烈的民族色彩。

三、水墨元素融进校园招贴设计的意义

水墨画应用招贴设计不仅是对设计手法的创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是在西方创新思维中添加民族色彩,形成独具民族特色设计的新潮流。相对西方喜好丰富的着色习惯来说,水墨画仅仅黑白,可能会显得太过于单调,当然也可以适量添加颜色。中国文人从古到今一直追求自由和开放的思想,在几千年里一直在不断地去繁取简。就像中国的诗词歌赋等,都是从烦琐不断向着简化精练发展改变。一个时期对外来文化艺术的盲目跟随,再到反思,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传统艺术的不可代替性。水墨艺术走进校园,与招贴设计相结合,使得民族文化传播又多了一条新路径。

四、结论

第4篇:校园论文范文

1.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准

简单模仿、复制普通本科院校的文化模式,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职业特色。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影响下,升格到本科是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上往往也简单地通过考察学习后开始复制传统本科院校的文化理念、校训、教学理念等,在模仿中失去了自身文化特色。

2.是简单地以技能型、实践型为指导

忽略了职业素养教育,培养的学生有“文化畸形人”现象。2013年,笔者所在学院学生工作处进行了一项服务外包类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调查,调查发现,企业所公认的核心职业素养主要集中于价值观(忠诚敬业、主动性与责任心)和人际成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属于“态度”因素。亟待培育的10项职业素养分别为时间管理、忠诚敬业、主动性与责任心、团队协作、专业动手操作技能、执行力与自律性、压力与情绪管理、坚韧性与耐挫性、服务意识、沟通能力。通过以上调研的结果,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优势竞争力尚未形成,绝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综合职业素养亟待提升,职业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3.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单一

缺乏多方支持,显得力不从心。目前一般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校内部的事情,跟政府、企业关系不大,因此政府和企业几乎不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具体建设中往往将任务分摊到系部、学工处、后勤处、党政办等部门,没有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从事学院文化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变成了一次会议的决定或某个领导人的偏好,校园文化建设无法持续发展,甚至出现校园文化建设随着领导人的更替而另起炉灶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的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导致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动力不足、资源不足、发展后劲不足,营造出来的校园文化往往内涵单一,不够丰富。

二、政校企三方联动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必须建立“政校企”三方联动机制。所谓“政校企”三方联动,是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支持、学院主体的三维模式,避免出现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自导自演”和校企共建中学校“一厢情愿”的矛盾。政府部门要以改革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制定有利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校企双方就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深入探讨和多方实践,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脱离“政校企”多元合作机制的“文化独生子”必将没有生存发展的沃土,也没有多方支援的发展动力,最终会因不能很好地融入区域文化体系而成为“死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政校企”多元参与是今后的主导方向。

三、政校企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坚持政府主导

走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建设道路。区域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源泉与归宿。区域文化、地方文化是地区历史的沉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不同,不仅体现出区域文化差异,也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特色,比如苏州的丝绸文化和苏州大学纺织学院文化就是学院文化和区域文化巧妙融合的典范。“区域经济发展有其深层次的地域文化根基,发达地区务实精明、开拓进取,落后地区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地域文化,可以在观念和精神层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全面影响”[2]。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分布广泛,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一所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最初很少是因为地区产业发展需求而设立,部分是随着中职院校升格而来,由于设立初期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吻合,导致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相脱节,进而导致学生就业不能很好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坚持政府主导,将区域经济特点和区域文化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2.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坚持校企共建

合理融入企业文化。“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职业院校发展要致力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专业设置要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要与终身教育对接。同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与企业文化对接。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把企业理念、经典文化引入专业课程体系,嵌入人文课堂,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就是要把现代企业在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和优良传统充实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中,实现产业与教育、行业与学校、企业与课堂、职业岗位与专业设置、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等方面的高度对接和深度融合。企业文化进校园,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部门要大力营造企业文化的育人氛围,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经典的企业理念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育人的春风、不言的教师”,从而探索建立一个“在行业中植根,在校园里开花,在社会上结果”的开放式校园文化系统。优秀的企业文化很多,比如石化行业“健康、安全、环境”的共性文化,建筑行业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制造业的精细,服务行业的细心、热情、主动等,都是企业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是发挥企业文化育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3.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

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这就必然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思想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不变,必须坚持主流文化导向不偏,必须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部门,责任部门要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识,加强宣传教育,推动精神培育,强化道德建设,逐步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职校园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高职院校的宣传、学工部门要牢固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与培育学生职业技能同等的高度。同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部门要加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的宣传教育,在宣传手段、宣传模式上下足工夫,从宣传的内容、阵地、载体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全体师生的切身认识,进而转化为全体师生建设校园文化的不竭动力。在宣传教育内容上,要有时代感和新鲜感,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宣传载体上,一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传统的宣传媒体,如板报、海报、广播、班会等,同时注重使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QQ群、QQ动态、电子展板等。在庆祝重大节日时,也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其中,结合学生关注的时事,丰富学生的节日文化生活。在宣传对象的研究上,要注重激发学生和学生团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推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的精神培育。

4.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突破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窠臼

第5篇:校园论文范文

所谓校园文化是以大学校园物质形态为基础,以学生与老师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素质以及该校的历史文脉,文化积淀等为核心,并以学校有特色的校园生活、文化节日、讲座沙龙为表象的精神环境。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离不开文化这个强有力的支撑。校园文化作为整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祖国培养、输送人才的艰巨任务,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所以,推动和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高校来说势在必行。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个性与内涵。大学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与传播者,同时也作为一个地区文化的象征,拥有自身特有的校园文化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一个学校自身的内在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热情,增强学术氛围;同时也可以把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做一个很好的梳理与传播,让地方的历史文脉通过现代高校这个窗口,得到更好的延续与发扬。校园文化是典型的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高校师生的言行意趣,它对于人文氛围、精神境界的提升,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激发,良好的学风与工作作风的建设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与学校品牌之所在。校园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导向功能。在不经意间就为师生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第二,凝聚、激励功能。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使师生产生强大的向心力,既能够影响其言行举止又可以更好地凝聚人心,还可以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及使命感。第三,认知功能。校园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前人的智慧结晶,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定位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加强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

二、以生态文化理念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新时期面对生态文化的大势所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以此为重点,充分借鉴生态文化的理念,创建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相互交融、和谐共处的校园环境。大学校园应塑造优美且赋有内涵的校园环境。赋有人文气息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自然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大学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理应有一个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这对于学生们思想意识、学术创新等都有益无害,同时这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日本学者岸根卓朗先生提出:文明大学的校园应以物和心取得调和的自然共生型社会系统为目标,以知识系统的科学(真)、宗教(善)与艺术(美)三位一体化作为办学精神,它的校舍也必须是象征文明的科学的森林、宗教的森林、艺术的森林三位一体化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学会系统。因此,赋予景观环境历史文化内涵,使校园内处处洋溢着历史的光辉和文化的气息,这不仅是时代对当今大学提出的要求,更是传统文化对当今大学提出的考验。大学校园应塑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学术氛围的优劣,标志着一所学校品质的好坏,更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师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科研项目的研发,对学校的声誉和地位也有重要的作用,更加有品位、有内涵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一个具备浓厚氛围,优雅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学校园正是当今高校建设的发展趋势,大学内在文化的体现已经成为校园环境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从而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校园生态。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