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钱学森读后感范文

钱学森读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钱学森读后感范文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学生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钱学森怎样的一个人?(板书 爱国)

二、学习课文

1导入:言为心声。那么课文是怎样表达他的爱国情感的呢/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钱学森强烈的爱国之情的语句,并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2.交流。相机出示:(我是中国人。……)(我们日夜盼望着的,……)

3.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请看课文第二节。

指名读第二节,读后提问,为什么钱学森要特别强调“我是中国人?”

所以他说——引读:“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讨论: (1)“我现在所作的一切”是指做的什么?

(2)冯?卡门是个怎样的人呢?(出示资料)

“超音速时代之父”——美国空军科技奠基人冯·卡门,冯·卡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是“全世界闻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权威”。冯·卡门在一生艰苦研究的基础上,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有过很多重要的预见,后来都一一成为现实,例如超音速飞行、远程导弹、全天候飞行、卫星……

小结:在冯·卡门身边学习,意味着钱学森将得到金钱、地位、荣誉、优越的工作条件,更早地获得成功……汽车,别墅,丰厚的待遇,一流的科研条件,的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

请大家想一想,钱学森那么钱学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呢?

讨论交流。

引读; 可是,他却——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板书)

4.指导朗读钱学森的这段话。

小结:是啊,我们的祖国虽然贫穷、落后,但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板书:我是中国人)虽远隔万里,却心系祖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心声(齐读)

5.过渡语:钱学森在心里暗暗地说,(出示钱学森的第二段话)

出示:早日回到……

那钱学森的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三四自然段。

(1)交流:(中秋之夜,钱学森和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秋节)是的,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夜,海外游子分外思念自己的祖国。谁还想补充?(新中国已成立)这意味着什么?(中国需要科技人才建设祖国,只有这样,祖国才能强大)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那就是:可当时祖国刚解放,情况怎样?(很穷)这意味着什么?(搞科学研究,困难大)可钱学森却诚恳地说(出示:我们日夜盼望……)

(2)自由读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小结:由此我们联想到了顾炎武说的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的这句话既回答了留学生的劝说,又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想一想,假如你是钱学森,说这番话时应是怎样的心情?(激动 诚恳 坚决 果断)体会得很好。那你就带着你的激动,带着你的诚恳,带着你的坚决和果断再来读一读。

(4)指导朗读:

6.再读课文3-4小节,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一节除了写钱学森的话,还写了谁的话?(男女生读)为什么要写留学生的话?

(6)过渡语:那个夜晚,是一个圆月之夜,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和留学生们思念着家乡的亲人,你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交流

可惜文章没有写他和亲人之间的浓浓亲情。你们想知道吗?出示两封钱学森的家信。(师范读)

儿唯一深感遗憾的是已经有十个春节不能陪伴二老于身旁,不能尽孝于膝下。只好将思念和祝福之心诉诸信函,寄往二老身旁。二老见信如见儿面,权当儿在父母身边,与二进年夜饭,共度团圆年……

有一次,钱学森的母亲生了病,她写了这首诗:

窗外细雨飞,老妇命垂危。夫君煎药苦,盼子子不归。

过渡语:可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是极其艰难的,他受到了百般刁难

7.阅读感悟第五自然段

(1)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出示齐读)请你自己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美国政府千方百计阻挠钱学森回国。(出示相关资料)

(3)指导朗读钱学森说的两段话:

师:长达5年,行动没有自由,然而,钱学森——(出示第六自然段第一句话)一起读。虽然留在美国,钱学森可以享受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然而,钱学森――(出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多做点事”)

师:尽管,其他的留学生再三劝阻钱学森,叫他不要回到贫穷落后的中国,然而,钱学森――(出示: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有首歌曲唱得好呀:洋装虽然穿在身………(随机播放歌曲)

小结:经过五年漫长的等待,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的努力下,1955年10月1日,钱学森终于乘上了归国的巨轮。谁来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8.引读:

(1)同学们,五年哪,这对一心想回国的钱学森来说感觉是怎样的?(度日如年? 倍受煎熬 望眼欲穿? 寝食不安)

(2)所以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读!虽然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是他说——读!当他袒露心迹,有留学生劝他不要回国时,他诚恳而又坚决地说——读,

正因为如此,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出示最后一节)

(3)“卓越”是什么意思?(超出一般的,非常出众的。)怀着对钱学森的敬佩之情,用热情赞扬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9. 此时此刻,你想对钱学森爷爷说什么?(生写并交流)

三、总结

1.研究写法:语言 对比 倒叙

2.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读了《钱学森》这篇课文,感受到了他拳拳爱国情。课文为了表达他这一情怀,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品质。在今后的作文中,我们能学会运用。

四.作业

1.根据搜集的钱学森的有关资料,仿照前一课的“作家卡片——巴金”,制作一张“科学家卡片——钱学森”。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之士的故事。

板书设计: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第2篇:钱学森读后感范文

我读了很多表达了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爱过激情的文章,而《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了这篇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我的心情又一次久久不能平静,因为钱学森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他便放弃在美国拥有的金钱、地位和名誉,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他要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出他的全部智慧。正当他准备回国时,遭到美国政府的迫害,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中,每天晚上,十分钟就有人来开一次灯,想让他妥协。然而,钱学森并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一定要离开这儿,回到祖国去。就这样,他坚持了5年,他的决心得到了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不少美国朋友募捐了15000美元,把钱学森保释出来。终于,钱学森的坚持没有白费。他喊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们连天天运动30分钟都做不到,而钱学森却可以坚持五年寝不安席,他以他那颗爱国之心坚定不摇的心大动了全世界,我为中国有这样一位伟人而自豪。

今天,我们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学习,能天天听见鸟语,能嗅到花香,而这美好和平的世界是中华儿女们用智慧、用一生血汗换来的成果,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勤奋学习,以后为祖国效力,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富强。

今天是星期一,不知为什么,在升旗仪式上,看着那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有一种自豪感,我幻想自己在山顶,骄傲地喊道:"我爱你,我的祖国!"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读后感400字(二)

今天我读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课文,了解到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

课文讲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立即准备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读到这里,我体会到钱学森为了建设新中国而放弃了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和名誉,可以想象他回国的欲望是多么强烈呀!可是美国当局却不准他回国,美国海关说他藏有重要的机密,还说钱学森是间谍。

尤其是当我读到"几天后钱学森被捕了,联邦调查局迫害他,钱学森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他不断的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我情不自禁的握紧拳头,为帝国主义的行径而愤怒,也为钱学森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而感动。回国后,钱学森望着雄伟的天安门,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多么质朴的一句话呀!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钱学森回国的坚定信念,他忘不了祖国对他的养育之恩。

其实在我身边像钱学森一样深爱祖国的人很多,前几天我们拜访的79岁的杨爷爷就是其中之一。

第3篇:钱学森读后感范文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下面就以《钱学森》教学中代表性问题片段为例,谈谈“语文味”的教学情节设计的要点。

【案例1】师出示:“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师: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这意味着什么?“祖国现在很穷”意味着什么?他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在学生回答后,引说“只要祖国的儿女共同努力,祖国就会从黑暗走向 _______,从落后走向_______,从贫穷走向_______ ”进行反义词句段训练。)师:如果你是钱学森,你说这段话时是怎样的心情?(生答“激动”、“诚恳”、“坚定”)(指名学生朗读后,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齐读这段话。)这句是统领全文的两句话之一,是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之夜与留学生们交谈的肺腑之言。教者力图从文字表面的理解激发学生情感朗读的体验,但琐碎的提问并没有抓住语段的意旨、关键词句;学生虽明确朗读基调,但没有能表达出这种基调。

【策略一】抽丝剥茧循规律。文本中的语句一般都掺揉作者的情感,特别是关键语句定要反复吟读,不是几个简单的问题设计就能让学生洞悉的。从认知规律来看,可尝试以下步骤:①读懂语句。“你从这句中读懂了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②读清理由。钱学森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可以围绕此句进行上联下串的引读,发挥中心句作用。③读出情感。“你已经走进了钱学森的内心,请你读出他的感受!”感悟是朗读的基础,在前两步骤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方能入情入境诵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体验,激发出语文味。

【策略二】把握重点求突破。有“语文味”的课堂除了遵循一般的认知学习规律,还应该在“挈领而顿”的原则下,挖掘重点词句、特殊字词的教学价值,以求百毛皆顺。

辨析用词悟真义:师:既然钱学森应经准备回国,可否能将此句中的“‘我们是应该回去的’换成‘我是应当回去的’”?从“我们”一词你能体会到什么?(“我”只是说明个人打算,而在其他留学生劝阻钱学森的时候,钱学森认为只要是“祖国的儿女”,都应该为祖国母亲做出应有的贡献。从别人劝“钱”,转变成“钱”劝大家,更能体现出钱学森的赤子之心。)

情景设计感真情: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可能怎么相劝?亲戚朋友可能怎么劝告?美国政府得知消息后是怎么威逼利诱的?引领学生在对话中感悟理解、情感激发,在语言品味中由词及句、由句推段,就能析出语文味。

【策略三】个性朗读抓创新。《课标》提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但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感受、暗示性语言、个别学生的感悟理解进行预定目标性的方向引导。齐读能营造课堂气氛,但不排除滥竽充数者。一味的齐读还会掩没了创造性朗读,个性化朗读也正是当今课堂教学不应该缺失的。可引导进行多方对话,谈出不同见解,读出个性感受。指导一两个,生有所心得;提高一大片,各有所触动。从而在个性化的朗读训练中读出语文味。

【案例2】在理解“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并进行语段训练后,师出示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歌词滚动播放并配以音乐。师:请大家浏览歌词,哪些歌词写出了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的心情?(指名回答,三生读遍了歌词。)以上情节,不难看出教者的意图:①技术型的课件比文本类的课件更显教者的基本功的深厚;②《我的中国心》家喻户晓,的确能反映钱学森期盼回国的心境;③时间上还有富余,必须安排相关内容。

【策略四】依标扣本重务实。庄子曰:“夏虫不可语于冰。”教者自身感受颇深,但学生是否熟悉这首歌?能否感同身受?注意力是否转移到了音韵?好课不在于咂舌的技术、炫目的形式,而在于依托文本的有语文味的对话、感悟、诵读。看众多著名特级教师的课,一本书,不也能吸引住学生吗?

第4篇:钱学森读后感范文

“为什么我们的高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近两年来,这个被称作“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众说纷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答案,但总让人觉得讨论中对此问的钱学森背景追寻探讨不足。

笔者觉得“解铃还需要系铃人”。正如有的参与讨论的人所说,对于这一问题,钱学森先生是思考多年,并且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的。因此,本文试从钱老自己的生长经历以及他的言论中寻找对“钱学森之问”的解读,以便进一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

2009年11月3日,总理在中科院建院60周年讲话,缅怀科学家钱学森时讲道,“我作总理以后这几年去看望钱老,他谈的更多的不是科技问题,几乎每次都是教育问题。他反复提到,创新型人才不足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他提出要更加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注重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说,中国现在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按照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方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据钱老几位秘书透露,“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人民日报》2011年9月14日)

吴非文章说:“钱学森究竟说了些什么?……如果中国的钱学森只能问一句‘为什么我们的高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没有相应的思考和基本判断,不合常理常情。”是这样的:早在30多年前的1979年11月12日,钱学森在上海延安饭店接受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徐慰侬的采访时,实际已经回答了后来的所谓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说:“我们中国人是很聪明才智的,中国人民又肯刻苦用功的,我们完全能够多出人才,早出人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只要他们合乎研究员、教授的标准,那怕他只有30岁,也要把他们提拔到研究员和教授的岗位上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得解决许多具体问题。”

钱学森说着起身从写字台抽屉里拿出一张当年10月26日《北京科技报》题为“中青年科技人员在学习工作中的苦恼”的文章,其中有三个小标题:一、信任和重视了吗?二、任人唯贤了吗?三、待遇平等了吗?钱学森说:“我可以肯定,只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那么我们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就会出现前所未有的人才辈出的局面,就会涌现更多的杰出人才。”

30多年过去了,这里三个小标题的问题解决的如何呢?可能仍然是差强人意。而且,这里的三问还涵盖不了“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的全部。如钱学森所倡导“大成智慧学”,简要而通俗地说,就是教育引导人们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愫,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所以,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教材,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等问题。

钱老晚年曾回忆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就是在北京师大附中。六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他的影响很深。当时数学老师傅钟孙特别提倡创新。第二个高潮是,他到美国师从冯·卡门教授多年、合作多年的美好时光。他与冯·卡门教授彼此相互吸引发现、成为良师益友的佳境,大大加速了钱学森成为杰出人才的速度。冯·卡门教授教给钱学森从工程实践提取理论研究对象的原则,也教给他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以及主持开研究讨论会、学术讨论会的锻炼创造性思维的做法等,使钱学森受益一生,这大概也是钱学森晚年形成“大成智慧学”思考的起点之一。钱学森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很快就能迸发出Good idea(好点子)。著名科学家李政道称此为钱学森受到的“一对一”的精英教育。

名师教育对于钱学森成为杰出人才的重要性体现在钱学森一生。他9岁入北京实验小学时便受到启发式教育,14岁就借阅科普读物《相对论》。钱学森晚年回忆一生中影响他最大的人有17位,除了博士生导师冯·卡门之外,列入17位的有:小学老师1位,大学老师3位,中学老师7位。足见中学教育给予钱学森的深刻影响。

叶企孙教授是钱学森的伯乐,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1934年,钱学森考留美公费生的成绩很不理想,不知为何数学成绩不及格,其他成绩也不理想,但“航空工程”却得了87分的高分,叶教授看出钱学森有志于“航空工程”的学习,于是破格录取了钱学森,而且为钱学森聘请了以清华大学王士倬教授为首的指导小组,对钱学森加以指导,补习一年后赴美。

钱学森把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视为培养杰出人才的首要条件。记得钱学森1955年10月8日回国后不久,便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次回国感到受益最大和令我高兴的是,在国外多年探索出来的方法,在精神上是和《实践论》、《矛盾论》的原则相符合的。

第5篇:钱学森读后感范文

在我所学过的课文中,我最喜欢的是《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只要一有空,我就拿它出来读,认真地想。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钱学森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消息,便立即回国工作。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陷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钱学森没有屈服。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下,在中国政府和人们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国了。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只有青少年具有强烈的爱国激情,才会有国防责任感和投身于国防的爱国行为。正因为爱国,才有马援“好男儿为国战死僵场,以马革裹尸还”的气概;正因为爱国,才有霍去病“匈奴为灭,何以家为”的壮志;正因为爱国,才有岳飞“待从头,收拾山旧河”的雄心。古往今来,出于爱国之心而舍生忘死的英雄何止千千万万。

每当我读到“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决不能放弃我的祖国”。我就会感受到:钱学森归国的决心是多么坚定,他的这一腔爱国热情,至今令人钦佩。相反,像秦松这种人,他背叛了国家,害死了爱国名将岳飞,至今遭千人责骂,万人唾弃。秦松就是因为抵不住金钱、地位、权利的诱惑,才会背叛自己的国家。而钱学森对祖国的一腔热情,是无法用金钱和地位来收买的。这时我就会想起一个不忘国的例子来:爱国人士吉鸿昌,他用自己的全部家当购买了子弹和印刷工具,1934年不幸被抓了,死的时候坐着椅子死的,要殉难的时候仍高喊;“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应该学习钱学森哪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和人民。

第6篇:钱学森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拓展预习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拓展预习,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钱学森》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钱学森的爱戴,体会钱学森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心里留下对人物充满个性化的理解,从而激发起阅读冲动。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拓展预习,如《微笑着承受一切》《大江保卫战》等课文。

二、拓展感悟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与教材的局限,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当然,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

1.抓住语言,感悟文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材资源,根据其特点组织阅读教学。如教学苏教版《钱学森》时,理解钱学森所说的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谈体会,同时安排练习:“是啊,祖国虽然穷,但钱学森相信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不仅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会从贫穷走向,从走向……”这个拓展训练的创设,不仅锻炼了学生积累词语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受到钱学森拳拳报国之心。

2.突破难点,丰厚文本。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往往是教材蕴涵深刻含义的地方,在难点处进行拓展,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如《天火之谜》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雷电的厉害,从而感悟“天火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这样借助课件来突破教学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也让文本更加丰厚了。

三、延伸践行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法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应树立语文大阅读教学观,灵活拓展教材文本,实现学生自主搜集整合信息、课堂教学延伸、综合性学习深度拓展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拓展延伸阅读时空,把学生从小课堂引向大课堂,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求知,让课外资料课内化,将阅读教学演绎得更加美丽。

1.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如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学习后,可开展《冰心散文欣赏》的主题延伸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冰心散文的特点,感受其散文的内在美与外在美。

第7篇:钱学森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阅读;相击;碰撞;点燃;思维火花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说出来”,阅读课堂的生命火花一旦被点燃,学生的思绪就会被点燃,有时候,甚至会提出一些更高深的见解,引起全班同学的共鸣,激发全班同学的热情。下面笔者将以一个案例来阐述这一观点。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钱学森》一文的第一自然段,因为本文采用了倒叙手法,这一节本应放在第六自然段之后,而作者把其置于开头,这对主人公钱学森的形象塑造必有其特殊作用。所以,在课前的集体备课上,老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决定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初步感受到主人公的归心似箭。而在学完全文后,让学生再回到这一节,细细研读,深入感受其字里行间蕴含的钱学森迫切地想报效祖国的赤子之情。六(2)班的课堂上,课照着预先的设计有序地进行着……

师:古代圣贤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是钱学森的真实写照,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大丈夫。同学们,现在再回到文章的开头大家曾深情朗读的第一节,来看看这字里行间饱含着什么?相信你一定会比第一次读时有更多的新发现。

生读文,静思,似有所悟。

生1:从“劈波斩浪”中我感受到这巨轮行驶的速度非常快,这正如钱学森真想立刻就站在祖国的土地上的心情一样,归心似箭。

生2:其实从“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魂牵梦绕”这些更能看出来,他特别的思念祖国,他甚至希望自己乘坐的不是缓慢的轮船,而是飞速的火箭,一下子就回到祖国。

师:(愣住了。还是第一次听到有学生这样来理解这句话,是否曲解了原意?细细思来,似乎也能说得过去。看来,真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种理解呀!怎么办?怎么评价?肯定?否定?瞬间,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对于这句话,老师也有自己的感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

生:想。

师:钱学森多么希望脚下是火箭的舱壁,那是因为他现在就想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导弹事业作出贡献,让自己的祖国从贫穷走向富强,他的拳拳爱国心由此可见一斑。

生3:(很着急)是的,老师,从“屈指一算”“已经”,还有“15天了”这些词中都可以看出,他觉得这15天是多么漫长啊!他多么想马上就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呀!

生4:(马上站起)还有这句话中的“眺望”说明他一直在看向远方,他希望祖国的影子在下一秒就出现在他的视线之内。

师:(也从以前从没有注意过的词句中获得了新的发现)你们提醒我了,是呀,从“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中的“不时掠过”说明他在甲板上已经站了很久了,他一直在眺望,他希望早点看见祖国的影子。

(老师的激动更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他们的目光在一行行文字中来回逡巡,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或者别人有了新的发现而激动、振奋。)

生5:(很急切)老师,其实我觉得还有一个词也能看出钱学森站在海面上望的时间很长,就是“水天一色”。正因为他望得久了,都模糊了,分不清海与天,所以才“水天一色”。(大家鼓掌,掌声停下,他接着说)我觉得“水天一色”这个词用在这里还可能暗指他的那颗爱国心与祖国已经融为一体了。(更热烈的掌声)

(这个孩子的突发奇想打破了课堂的平静,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全体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思考,打开了他们的思想大门。)

生6:老师,你注意到“稳健的步伐”这个词语了吗?

师:这里能有什么新发现呢?我很疑惑,真的,老师从来没有想过。

生6:从“稳健”这个词我们我可感觉到钱学森的内心也一定是觉得非常踏实的,不像在美国,在为回国而努力的五年里,他时时担惊受怕,现在他回国了,马上就要踏上祖国的土地了,心里踏实了,所以步伐也是稳健的。

师:(使劲鼓起掌来)大家都说得太精彩了!老师自愧不如,教了好多次的《钱学森》,从来没有这样精彩过。是你们让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是你们让老师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7:老师,还有呢。对于“清晨”这个词我有感受,清晨,就是天刚亮,钱学森思念祖国心切,早早就起来眺望远方,希望能早一些回到祖国。

生8:(急切)老师,我觉得这里还有个最关键的时间“10月1日”,这是什么日子?是国庆节呀。(本来不明就里的同学经他一点恍然大悟,纷纷热烈地说起来)之前他的每个国庆节都是在美国度过的,而这个国庆节与以往不同,他即将回到祖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以在这一天,他特别的思念,特别的激动,特别的想立刻就站在祖国的土地上,为国效力。

生9:(激动得不能自已)是呀,虽然今天他没有看见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可是,五星红旗早已在他的心中飘扬……

啊,“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泰戈尔这句话说的是多么美妙!是的,思维只有通过不断地互相碰撞,才能发展,才能产生灵感。教师与学生本来都是“石头”,都是万千石头中普通的一颗,可是,在思维相互碰撞的课堂上,他们产生了灵感,于是个个都成了闪烁灵光的石头,光彩夺目的石头。老师是,学生也是。这样的对话,这样的碰撞为我们的阅读课堂增添了多少“意外”和“鲜活”!谁能预料,在这样的长期打磨与碰撞中,不会有石头成为价值不菲的宝石呢?

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被动地接受,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学会“留白艺术”。正如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是由学生发现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知识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应是学生与教师交流对话的场所,学生的交流表达才是教学过程流淌的音符,才会让课堂充满灵气和激情。阅读课堂中我们要营造对话交流的氛围,放飞学生灵性的翅膀,让课堂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成为灵动的乐章。

第8篇:钱学森读后感范文

在钱会钱馆的日子

2009年钱学森溘然长逝。听闻学长逝去,茅艳雯十分悲伤,她默默地在学森路上系上黄丝带寄托自己的哀思。但同时,她也非常感怀,身为一名交大人,自己一直能够为有钱学长这样杰出的校友而骄傲和自豪,对钱学森精神的理解也较同龄人有更多一份感触。

正是怀揣着对学长的无比崇敬之情,茅艳雯第一个报名加入了学校的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会。作为一名元老级会员,她通过研读钱老给友人的书信,以及钱老文集中的部分内容,梳理出钱老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与观点,随后和其他会员对同一主题开展多次讨论,不断完善研讨的结果,以此积淀钱老思想的精髓。钱会成立之时,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已经开始筹建,茅艳雯就和同学们经常联系图书馆筹委会的老师们,到筹建办公室去浏览钱老生平。

在这个过程中,她有幸看到了许多学长的手稿、生活用品等多件珍贵展品,茅艳雯知道这些都是“孤品”,比如伴随了钱老40余载的公文包、钱老回国后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钱老在交大就读期间的水力学试卷等。为了透彻地研读学森精神,她常常一早就赶到图书馆,直到深夜才离开;为了准确定位学森精神,她还常常和钱学森图书馆的老师以及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会的同学们相互探讨交流。在讨论钱老当年赴美留学时为何放弃铁道机械工程专业转而选择一个在当时的中国还仅限于纸上谈兵的专业——航空工程时,大家甚至还因为各自的意见不同争得面红耳赤。每到此时,茅艳雯就会爽朗地笑着说:“求真,这也是钱老的精神嘛,我们正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学长的风范呢。全国十几亿人,有多少人能称钱学森为学长!”

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工作稳步开展着,在徐汇校区求学生活的茅艳雯每天面对一点一点成型的图书馆,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但自己能为这钱馆做些什么呢?想到这里她又有些惆怅,希望能为钱馆尽些绵薄之力。于是,慢慢地,一个念头冒了出来:这是以展示学长事迹为主的图书馆,谁最了解学森精神?当然是我们交大人!那就成立一个宣讲团,讲解传播学森精神吧!

刚想到这个念头时,茅艳雯虽然激动,但这毕竟只是个粗浅的想法,于是她和钱会的同学一起找到了钱馆筹建办公室的老师。没想到钱馆老师对这个想法大力支持,2011年5月,茅艳雯正式走进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成为钱馆志愿者队伍的主要负责人。

每天都要讲三场

从2011年5月到11月,整整半年时间,茅艳雯凭借着自己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和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一肩挑起了钱学森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组织及日常管理工作,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学生志愿者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钱学森事迹宣讲团。她不辞辛苦,带领数百名交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抓紧一切业余休息时间接受专业培训。在讲解技巧培训时,她请来专业博物馆的讲解员为同学上讲解培训课,练习发声、吐字归音、讲解接待礼仪等;在专业内容培训时,她邀请到钱老当年的学术助手涂元季将军为同学们讲述钱老人生,以此加深大家对钱老人生与科学成就的认识;实地训练时,她也常组织大家去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观摩学习现场讲解。有时候一站就是一整天,有时候累到嗓子冒烟都没时间喝口水,有时候要看要背的材料叠起来有厚厚一大叠,有时候为了熟悉展品更要通宵达旦,但这一切在她看来都算不得什么。

在学森事迹宣讲团筹备过程中,最让茅艳雯觉得压力大的就是讲解稿的撰写和组织。在她准备的讲解稿中,每一个字,茅艳雯都可以准确地说出它的缘起、出处,每一个小故事都是艳雯反复核对钱老手稿、照片等展品而撰写完成的,每一个定位性的词语背后都是艳雯和钱馆老师不断探讨、争论之后的结果。例如在钱学森图书馆第三展厅“人民科学家风范”的讲解词中,有一段讲述钱老不懈追求科学真理的小故事,对应的展品是一个用红字标注了的装论文手稿的信封。茅艳雯的解说词是这样写的:“1941年,钱学森撰写的《柱壳轴压屈曲》一文被他前后修改了五次,演算草稿共达八百多页,最终定稿共十页。在存放最后一稿的信封上,钱学森写上了‘Final(完结)’一词,但他随即意识到,对科学真理的探求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他在边上补上了一句‘Nothing is final(凡事皆无止境)’。信封上的这几个字,足以反映出一位大科学家对真理的无尽探求。”

第9篇:钱学森读后感范文

到中国后,乔森成了一所民办学校的外文老师。

有一天,乔森正在上课,教室外有一个人影晃动。乔森以为是校工,没有在意。但他发现那个“校工”一直站在窗外,招着手,嘴巴动着……乔森再看教室里,有个男孩想站起来又不敢,呆呆地看着窗外。

乔森于是问:“窗外的那个人,是找你的吗?”

全班人突然哄堂大笑。

乔森非常纳闷。只见那个孩子站起来,跑到了教室外,拉着那个人走了。

乔森后来才知道,窗外那个人是这个孩子的母亲,给孩子送生活费来了。乔森还因为这个男孩知道了这所民办学校的许多事。

这是一所“贵族学校”,升学率非常高,因为有外籍老师授课,所以学费昂贵,一年就需要3万元左右,相当于一个中国工人一年的全部收入。但是每年招生,这所学校仍然门庭若市,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想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上学,有的甚至举债上学。那个男孩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男孩的生活费经常不够,于是他的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送到学校来,这些钱也不知是她刚发的工资,还是借来的。

乔森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既然经济条件不允许,为何还要读这样的高收费学校?

后来,乔森与男孩有了一次交流。那个男孩说:“乔森老师,不要看我现在穷,但我有一个志向,我要好好读书,考上最好的大学,将来办公司,赚大钱,比班里那些嘲笑我的任何一个同学都要有钱,都要有力量。”

眼前的志向“达人”令乔森大吃一惊。

乔森后来又问了不少孩子,发现这些孩子都有远大的志向,赚大钱、经营家族企业、娶美女、开奔驰……而作为老师,他在祖辈传下来的农庄草地上晒太阳的梦想,显得太渺小。

乔森就这样被这些中国孩子的远大志向给吓住了。乔森的父母从来没有告诉他,以后要成为什么,他们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把祖传的农庄壮大,赚更多的钱什么的。他从小就觉得自己活着的目标,就是像父母一样,在庄园里过着平静的生活。

但中国孩子在志向上的咄咄逼人,让乔森感到了文化上的强烈反差。乔森讲不出谁对谁错,但他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告诉他: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成功也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