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利动态监管范文

水利动态监管精选(九篇)

水利动态监管

第1篇:水利动态监管范文

规范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第一条为加强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坚持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工作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对全国水土流失和水土坚持状况实施监测,第三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全国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为国家制定水土坚持生态环境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继续发展服务。

分级负责的原则。第四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负责制订有关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组织全国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国内外技术与交流,全国水土坚持公告。

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管理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对辖区的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管理。县级以上水行政方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设立的水土坚持机构、以及授权的水土坚持监督管理机构。

第五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水利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

作为水土坚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局部,第六条省级以上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编制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对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进行修订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查同意。

由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或报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第七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心效果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章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资质管理

按基本建设顺序全国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第八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指导下。其运行实行分级负责制。

二级为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及辽河、太湖等)流域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九条全国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由以下四级监测机构组成:一级为水利部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三级为省级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级为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

根据全国及省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省组重点防护区监测分站。设立相应监测点。具体布设应结合目前水土坚持科研所(站、点)及水文站点的布设情况建设,防止重复,局部监测项目可委托相关站进行监测。

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三、四级及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按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建设的监测站点不得随意变卦,国家负责一、二级监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确需调整的须经规划批准机关的审查同意。

建设和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项监测点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第十条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开发建设项目。并定期向项目所在地县级监测管理机构演讲监测效果。

第十一条下级监测机构应接受上级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

须由具有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单位承担。第十二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管理方法由水利部另行制定。

考试合格,第十三条从事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经专门技术培训。取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岗位证书,方可持证上岗。

第三章监测机构职责

建立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第十四条省级以上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实施计划。承担并完成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负责对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质量保证,开展监测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及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负责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对下级监测效果进行鉴定和质量认证,及时掌握和预报水土流失动态,编制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演讲。除本款规定的职责外,各级监测机构还有以下职责:

组织对全国性、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坚持监测,水利部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国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具体管理。负责拟定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规范。负责对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和技术认证,承担对申报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资质单位的考核、验证工作。

负责组织和开展跨省际区域、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工作。大江大河流域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参与国家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协调工作。

承担国家及省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坚持设施的验收监测工作。省级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对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管理。

对列入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维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的水土坚持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第十五条省组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主要职责:按国家、流域及省级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演讲。

整编监测数据,监测点的主要职责:按有关技术规程对监测区域进行临时定位观测。编报监测报告。

依据批准的水土坚持方案,第十六条开发建设项目的专项监测点。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接受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第四章监测数据和成果的管理

第十七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效果由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上报时间为次年元月底前。第十八条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实行年报制度。

向当地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演讲。下级监测机构向上级监测机构演讲本年度监测数据及其整编效果。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数据和成果。

年报内容按有关技术规范编制。

监测公告分别由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省级监测公告前经国家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审查。第十九条国家和省级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效果实行定期公告制度。

水土流失危害及发展趋势,监测公告的主要内容: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水土坚持情况及效益等。

重点省、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效果根据实际需要。国家水土坚持公告每五年一次。

第二十条各级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对外提供监测数据须经同级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同意。

不按规定开展监测工作,第二十一条对在水土坚持生态环境监测中无故不上报监测数据。监测工作中弄虚作假,未经同意擅自对外提供监测数据的按有关规定处置。

第五章附则

第2篇:水利动态监管范文

关键词:水利现代化 水资源实时监控 数据库 管理系统

当前,我国水利建设面临着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历史任务。如何实现水利现代化?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综合管理任务中,如何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管理方式,而采用集约式的现代管理方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去研究国际上对自然资源管理的新思潮,不能不去研究全球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潮流。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水资源管理的重点。实施对水资源动态的、实时的、优化的配置,基础是获取大量的、动态的水资源及相关信息。当代高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已经成为可能。这种系统的建设将使水资源的管理发生重大变革,也将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当前在国际上,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代表了水资源管理的现代方向。

一、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特点及技术要求

什么是“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呢?这个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运用各种高新科技手段,对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及相关的大量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及管理;以现代水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对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进行实时、优化配置和调度;以远程控制及自动化技术为依托对流域或地区的工程设施进行控制操作。

这种系统的主要特点是:①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的内容包括水量和水质。实时监测的意义在于:只有掌握瞬时变化的水量信息,才能科学、准确地进行资源配置及调度;只有掌握瞬时变化的水质信息,才能对环境质量进行动态评价和有效监督,也才有可能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保证供水安全。②这种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框架,除了采集水资源信息外,还广泛采集流域或地区内的气象、墒情等自然信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信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信息以及需水部门的需水信息。③它不同于以往的水资源监测系统,仅仅具有监测功能。这种系统更重要的功能是进行实时配置调度。它是在监测的基础上,以大量的综合信息为基础,采用现代水资源管理数学模型,为水资源的实时配置、调度提供决策支持。这种模型势必突破“就水论水”局限,体现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体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体现“依法治水”的原则。④这种系统应是高新技术的集成。系统的设置应充分吸收国际上最新技术,坚持高起点。它包括监测技术、通信、网络、数字化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远程控制等先进技术。⑤它的设置应是因地制宜的。针对不同流域、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状况,水资源管理中不同的重点问题,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设置也应具有不同的特点。系统的设置还应与防洪调度指挥系统的建设相结合。

这种系统的技术要求是:①以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在线分析,有效地提高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率,确保监测信息的有效性。②充分掌握所在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建立相应的资料库和水量、水质模型、供需水模型及生态环境分析模型。供水方面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主水、客水、污水回用等等,需水方面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③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高度技术集成,快速、高效、准确、客观地分析处理大量监测数据信息,并根据已建立的供需水模型和水环境分析模型等,动态生成水资源优化配置、调配计划等辅助决策方案。④以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为基础,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远程控制和科学管理等,即实现水资源调控的现代化。⑤系统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动态可扩展性,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二、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应具备水资源实时测、水资源实时预报、水资源实时调度和水资源实时管理等功能。其功能概要详见图1。系统的总体结构又可分解为以下主要部分(参见图2):①数据库(包含图形库、图像库和CIS系统),②模型库(包括方法库),③知识库,④在线数据采集子系统,⑤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⑥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⑦实时控制管理子系统。其核心是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其他各部分则为系统核心的补充、延展和支持。

系统总控目的是建立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控制各库和各子系统的协调运行。

在线数据采集子系统提供相关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数据可靠性在线分析功能。其重点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质及水温等)的实时动态监测和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监测数据预处理,以及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实时在线分析处理等。该子系统还应提供与各类监测仪器衔接的数据采集接口,通过接口模块动态收集监测数据资料,确保存入数据库中的监测资料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管理各种水资源水环境监控项目的数据资料,具有监测数据资料的输入、存储、整编、查询与传输等功能,对水资源监控数据资料进行综合管理和处理。该子系统还应提供对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实时控制子系统的数据传输接口。

实时控制子系统主要完成两个功能:一是将系统综合分析与辅助决策的成果以实时报告(如水资源预报、水质分析公报、企业排污超标警报、水资源调配建议方案等)和多媒体报警信号(如大屏幕指示、声光警报等)的形式进行动态输出,以供决策部门进行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参考;二是将输出指令直接作用于可控自动化水资源调配和控制设备(如给、排水闸门等),通过有线/无线/远程控制技术对系统所涉区域内的重点给、排水设备及重点控制工程进行远距离的调节控制。

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对实时监测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模型库中的相应模型对监测数据资料进行智能化的综合分析,参照知识库中的专家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形成水资源(包括水量、水质、水情和水环境等)动态状况的分析成果;并根据分析成果,产生辅助决策报告或直接控制指令。系统还应专门设计有多库协同器,进行各库之间的协调。多库协同器提供系统各库的协同规划、综合调度、人机交互、资源共享、冲突仲裁和通信联络等处理功能。

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子系统是本系统的技术核心,它将以国内外近年在水源、水环境和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结合现代高新技术进行综合开发,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实用性强、又便于扩展和更新的具有决策支持能力的智能化综合分析系统。

数据库是整个系统运转的基础,准确高效地收集和及时处理大量复杂的监测数据资料是整个系统设计和开发的重点。数据库及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是面向数据信息存储和信息查询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本系统的数据库内容包括:①水利工程档案库,②监测仪器特征库,③原始监测数据库,④整编监测数据库,⑤监测网站资料库,⑥人工巡视检查资料库,⑦数据自动采集参数库,⑧模型输入输出数据库,⑨成果数据库,⑩实时控制日志数据库等。图形库和图像库是数据库的延展和补充。

模型库及其管理子系统提供相应分析处理使用的处理模型和计算方法的例程库。包括各种时态和空间模型、在线数据可靠性分析算法等。包括水情预报模型、水量评价模型、水量预测模型、水质评价模型、水质预测模型、水污染模型、需水模型、生态环境分析模型、洪水演进及仿真模型、决策支持模型等等。

知识库及其管理子系统是用于知识信息的存储及其使用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本系统的知识库内容包括:①各监控项目的监控指标,②日常巡视检查的评判标准,③监测数据误差限值,④专业规律指标,⑤专家知识经验,⑥水利法律、法规,行业规程、规范的有关条款等。

三、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实施

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是一个十分庞大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总体设计,分步实施,试点示范,全面推开”的原则,并充分利用现有的防汛指挥系统、水文站网、水质监测系统,形成新的网络。

第3篇:水利动态监管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环境监测;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147-02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巨大,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搞好水利水电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但是随着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它往往破坏大量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因此,在流域的开发,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水库运行中,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使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衡量一个水利工程的成败不仅要看它的工程技术解决的如何合理,还要看它在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是否有具体的、完善的解决措施。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在生态保护方面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时并重,才能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措施,狠抓管理,才能实现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1.1 正面效益

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也有着巨大的环境效益,有效减轻和防止了生态环境灾难的发生。水利工程能有效的控制河流洪水的主要要来源,减少因防洪、分洪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某些水利工程能改善局部小气候和生态环境,改变当地环境和景观。通过库区综合的开发计划,能够改善水生环境和促进渔业、栽培业,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成功例子可在葛洲坝、丹江口、东江库区发现。

1.2 负面影响

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而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是修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水库蓄水后,随着水面的扩大,蒸发量的增加,水汽就会增多等等,容易发生水污染。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造成河流形态多样性的降低,进而使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降低。需要强调的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影响是不同的,要对具体的河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短期和长期的,在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中,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则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减免。流域和区域原来的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后,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因此,制订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计划是水利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2 水利工程环境监测中应重视的问题

为了掌握水库建库后流域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对水利工程兴建前后库区及

大坝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实行全过程系统的跟踪监测,预测不良趋势并及时警报,发现问题并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及时为水库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等,建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都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监测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因子、多层次监测功能的统一管理系统,应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并分期实施,以保障监测系统高效率正常开展监测工作。水利工程涉及因素众多,相关关系复杂。监测规划应以库区为重点,兼顾下游及河口地区,实现以较少的监测站点获取较完整的有代表性的生态与环境监测资料。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是一个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系统工程,根据监测需要,应将现有机构优化组合,以获得最大效益。此外,设置的监测系统、监测站点应具有代表性,监测系统运作形式灵活,系统分级合理,具有较现实的可操作性等。环境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对水质、水文、局部气候、山地灾害、水生物、陆生动植物、人群健康、大坝区域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等内容。监测的具体项目、位置、频率,应根据影响预测结果实际确定,按影响范围、程度、性质确定重点监测项目和一般监测项目。

3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对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水质、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噪声、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文物保护等方面,同时,它们也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对象。

3.1 空气污染

开挖产生的粉尘采用湿法作业减少降尘,爆破粉尘一般采用湿法作业、爆破前后洒水减少降尘。洒水设备可以购买也可以租用,但要进行经济比较。施工区设置锅炉的,烟气排放应满足有关规定和要求。施工现场及溶洞群内以改进施工方法为主,采用湿钻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粉尘污染,同时,对现场施工人员加强劳动保护。粉体物料要尽量采用管道输送,并对输送管道采取防泄漏措施。

3.2 水质污染

砂石料加工废水需进行沉淀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并将废水回用至生产加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基坑废水在沉降处理过程中,应加强水质监测,延长静置时间。混凝土拌合废水可在废水排放量相对集中的施工点,设置沉淀净化池,将pH值值调至中性,出水通过水质监测,达标后才能排放。含油废水应集中修配保养场,经沉淀、除油处理,含量小于5 mg/L时,排入附近荒地。营地必须设置生活污水收集池,污水经过化粪池发酵杀菌后由地下管网输送到无危害水域,有条件的可输送到当地污水处理厂。

3.3 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由于其来源和种类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它的处理方法应根据各自的特性和组成进行优化选择。对于有毒有害废物应尽量通过焚烧或化学处理方法转化为无害后再处。对一般废物的填埋处置必须保持周围环境的一致性,废物顶部必须覆盖植被、保持长期稳定,能防止风化侵蚀、洪水和扬尘。

3.4 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水土流失的预防,应从设计、施工过程甚至工程竣工后都给予充分的重视,设计时应尽量使挖填方平衡,提高土、砂、石料的利用率,减少废渣量等。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对地貌及植被的破坏,工程竣工后应搞好护坡造林和种草。根据工程情况采取必要的开挖面防护措施,取土场、弃渣场防护措施,以及临时工程防护措施等。

3.5 生态保护

水利工程要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而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是保护河流形态多样性的重点之一。同时,保持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形态。除此之外,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要采用有利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水利工程设计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开展生态监测和管理,对工程建设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复土、还林。加强库区生物群落调查,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与安全防疫的关系。

3.6 噪声防护

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避免在同一集中地点集中使用大量机动设备,施工单位应首选符合噪声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采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对敏感目标,可采取可采取限制施工时段、设置隔声屏障等工程措施。对高噪声作业场施工人员,应加强劳动保护,可配发耳塞、耳罩或头盔等防噪工具。

3.7 文物保护

建立文物保护评价制度,健全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按照“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基本建设”的原则,力争民生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达到“双赢”。构建前期工作协调机制,搜索建立“基本建设文物保护经费基金”,使“文物保护先行”制度化、具体化。建立实施与验收协调机制,优化、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投资计划的关系。还要注重后期管理,强化文物适度利用和展示。以三峡工程为例,国家建立了三峡博物馆,延伸了水电文化内涵,丰富了物质载体,挖掘了文化资源的经济潜力。

3.8 环境监测

根据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建立一个以人类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库区为重点,延及库区下游与河口相关地区所组成的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监测网络。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指标体系,完整的监测管理体系,保证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的正常运行。对所有大规模项目都需要在运行阶段进行定期监测,监测对象包括大气、水、噪声、土壤及自然生态的其他要素,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要全面规划、合理安排。

4 结 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和运用,对周围环境必然产生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区域生态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把加强环境管理与监测作为水利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研究提出生态保护要求及采取的对策和措施等,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配置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解新芳.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第4篇:水利动态监管范文

关键词:基层 水政监察队伍 问题 对策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擅自取水、违法采砂、围库造地、围垦河道、破坏水土保持、非法设置入河排污口以及侵占河道、水库、渠道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在局部地区还呈高发之势。为了严厉打击破坏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违法行为,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提高水政执法能力。

一、水政监察队伍的建设存在的问题

水政监察工作是水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水政监察工作的正常开展,是水行政主管部门高效履行水政监察职能的重要保障。根据调查,一些地方的水政监察队伍的建设目前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机构设置不够规范。

各级各单位虽然都成立了水政监察队伍,却存在执法职责交叉、执法力量分散的现象,形不成执法合力。有的水政监察队伍是经政府批复成立的,而有的却是经主管部门同意成立的,造成各单位的财政供给方式不同,有的单位的水政监察队伍是财政全供,而有的却是财政差供,甚至是自收自支,不符合水利部 “积极推动水政监察队伍逐步纳入公务员队伍或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的要求。

2.对单位的职能认识不到位。

关于水行政执法概念认识不统一,一般概念上水行政执法包括水行政监督检查、水行政许可、水行政处罚、水行政强制执行(清障、征用)等四大类,而狭义观念上很多人认为水行政执法只包括水行政处罚,目前大多数水政监察队伍仅具有狭义的水政执法职能。

3.水政监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执法不规范。

一些监察人员不是水利或法律专业的,对水利专业技术掌握得不够,对法规知识知之不多或对有关水的法律法规掌握、钻研得不够,在查处水事违法案件过程中,出现事实不详、定性不准,态度不好现象,给行政执法带来很大困难。

4.执法经费不足,执法难度大。

一方面由于各单位的财政供给方式不同,有些单位经费不足,致使这些单位的水政监察队伍普遍存在执法装备缺乏和执法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水行政执法没有直接的强制手段,加之管理对象水法律意识淡薄,面对执法人员采取避而不见或不予理睬的态度拒不配合,更有甚者,态度蛮横、谩骂打击、围攻水政执法人员,一些旁证害怕报复,不敢做证,加大了水政执法人员调查取证难度,影响水事案件的查处。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1.推进水利执法改革,发挥队伍上下联动优势。

根据水利部《关于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精简高效、职权清晰、开拓创新的原则,统筹整合执法力量,加快推进水利综合执法,集中行政执法职能,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缺位的问题。建立集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为一体的水政监察队伍,在基层单位设立执法巡查员,负责巡查影响、破坏水生态的违法行为,及时报告,由上一级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提高水政执法效率,增加对水事活动的监督检查力度,推进执法检查与违法案件查处、行政征收与违法追缴、许可审批与监督检查之间的制度衔接,完善综合执法工作机制,提升行政执法、行政管理整体效能。

2.提高水政监察人员的素质。

加大对水政执法干部和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交流力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加强水行政执法的队伍业务学习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岗位轮换制度和廉洁执法制度等,加强对水政监察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执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水政监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落实执法办案津贴和人身意外保险,切实提高福利待遇,解决水政监察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水政监察队伍的吸引力。

3.加强执法装备建设和执法经费保障,提升执法能力。

争取财政部门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按照《河南省水政监察执法装备配置标准》和《河南省水政监察执法装备使用管理规定》的要求,配齐或按规定更换水政监察队伍的执法船艇、执法车辆、执法取证器材、信息处理设备、办公设备等基本的执法装备,以及保障开展执法所必须的经费,提升执法能力,提高水政执法效率。

4.加强部门协作,加大执法力度。

水行政执法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水政监察队伍,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以形成合力,来推动水利法制化的进程。不仅水利部门要上下联动,而且要联合公安、司法、国土、环保、安监、航道、海事、渔业等部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联合执法,形成合力,强化水行政监督和水事违法案件查处力;还要密切与法院的关系,使各种司法程序都能及时、顺利进行。建立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件通报、联合调查、案件移送、重大水事案件督办等联合执法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共同开展执法行动和查处违法案件,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5.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水政执法环境。

建立水利普法责任制,制定落实水利普法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推动涉水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围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注重普法内容和形式创新,积极探索培育水利系统法治文化,增强水利普法效果,为水政执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6.完善水政执法制度。

第5篇:水利动态监管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网络化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曾研究指出,到2025年,非洲和亚洲至少有30亿人口不得不面对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世界上超过50%的人口也将会因为水资源短缺问题而难以实现粮食自给。同时,世界各国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澳大利亚等,相继制定了与水资源相关的发展路线图,目的在于放眼未来,为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而未雨绸缪。

目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失衡、水灾害加剧、水管理薄弱等问题已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水资源成为制约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现水资源管理的网络化,是一项切实可行的,能有效管理水资源的创新之举和科学方法。

1 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对水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尤其是量化管理方面尚缺乏系统的考虑。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体制问题,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一直比较粗放,管理指导思想陈旧,管理技术手段落后,计量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水资源量化管理的需要,导致水行政主管部门不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得有限的水资源十分紧缺,而且对其利用效率不高、污染严重,其可再生性受到很大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积极促进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转变,即由过去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由经验性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由分散的条块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地研究和建设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1 依靠网络科技管理

进入21世纪,水利部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水资源管理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在相关文件里明确指出:水利现代化,首先是水资源调控现代化;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水利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应用当代先进的科学理论与高新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控、优化调度和统一管理,最终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是我国水资源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1.2 国外发展经验

国际上比较重视水资源综合管理及信息化,在传统的定点观测信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了3s(GPS、RS、GIS)技术在水资源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使得水资源管理实现了事件动态化和空间立体化特征。监控范围包括供水水库、地下水源、自来水厂、80km长的环城供水隧道干线、11个小区供水泵站及总长度为31526km的新老供水管网系统,实现了全面数字化管理。其他有特点的水资源管理系统还有:以色列、法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建立的大型灌区优化配水管理系统,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税务局的流域水资源监测和调度管理系统、供水公司的实时监控及自动调度系统、昆土兰州供水预警系统等。

1.3 我国未来发展的思路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水利部及时调整了治水思路,提出要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要求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生态坏境保护等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在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更加注重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切实改变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在重视工程措施的同时,特别强调重视非工程措施,强化科学管理的作用。这对于支持和强化我国水资源统一、动态、科学管理、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保障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监督和管理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网络技术的支撑能力

当代高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对水资源进行实施监控管理具备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当前,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建设,代表了水资源现代化管理的一种发展方向。

数字模型和决策支持是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技术核心。以丰富的综合信息为基础,采用现代水资源管理数学模型,为水资源的实施管理、调度提供决策支持是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核心任务。这种模型势必突破“就水论水”的局限性,充分体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统一的原则。

3 水资源管理系统

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是根据特定流域或地区水资源管理机构的需要,以现代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遥感技术等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信息工程、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技术手段,建立的面向水资源实时监测信息自动采集、实时传输、信息管理、决策支持和远程监控等功能以实现实时、快速地进行水资源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存储,快捷、灵活、直观地提供反映水资源动态状况的实时资料、历史资料和分析成果等信息服务;提供水资源多目标管理、实时调度保护等辅助决策方案;提供水资源管理的咨询和决策支持;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和办公自动话水平,从而实现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6篇:水利动态监管范文

1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的意义

1.1有利于促使工程建设全过程强化环境管理。在工程建设期间,环境管理主要针对环境保护审批环节和竣工验收环节进行管理,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严重弱化了对工程施工环节的环境管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节是影响环境的关键环节,如勘探、选址、取料、加工等均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所以只在竣工验收环境进行环境管理,已经无法挽回施工阶段带来的环境问题。为此,必须实施环境监理制度,确保环境保护各项措施贯穿于水利水电工程整个建设周期内,全面提高环境管理成效。1.2有利于保障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位。环境监理方是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不受业主、施工单位的干预和制约,能够保证监理工作的公正性和自主性。环境监理依据监理合同,根据业主委托的监理内容,督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单位从被动治理污染,转变为主动预防污染、过程治理污染,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有效减少施工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若在施工中发现环境问题,则要求施工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强化对工程所在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环境监理有权参与工程有关重大环境问题的决策,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促使各项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落实到位。1.3有利于实现工程建设生态效益目标。环境监理能够维护好业主与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使工程环境保护工作顺利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杜绝施工中因存在违反环保法的行为而受到环保部门处罚。此外,环境监理负责监督管理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能够保证环保工作规范化开展,促使水利水电工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重目标,全面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平,保障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2环境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2.1构建环境监理监督体系。1)环境保护进度控制。进度控制是对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进度进行监督管理,需满足同时设计、施工、运行的要求,确保环境保护实施进度与工程建设进度趋于一致。在进度监理中,要制定环境保护规划,要求施工单位采取高效环保的施工技术措施。若施工单位延误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进度,则环境监理单位可采取经济处罚措施,并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在限期内整改。2)环境保护成本控制。成本控制要严格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总投资要求开展监理工作,建立起专项的环境保护资金,对该项资金的使用进行全程监控,确保专款专用。在资金调配和使用中,严厉查处擅自挪用资金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环境监理单位还要落实管理责任制,明确监理职责,认真审核施工方案,做好支出计划与实际支出的分析比较工作,找出资金支出的不合理之处加以纠正。3)环境保护质量控制。质量控制要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合同要求施工,使已完工的工程符合环境保护验收要求,杜绝新环境问题的产生。在质量监督中,环境监理要监督施工单位的各项技术措施、施工工艺、施工材料、机械设备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确保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相统一,避免施工对环境造成破坏。2.2明确环境监理重点。1)废水污染监理。监督检查施工废水、生活污水等废水排放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要求砂石料施工产生的废水进行自然沉淀,待符合排放标准后准许排放;要求混凝土施工中产生的废水采取间断排放方式;对施工人员较为集中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系统;适当延长基坑内的废水静置时间,减少废水中的悬浮物,并在废水中加入中和剂,避免废水污染附近水质。2)废气污染监理。环境监理要定期检测施工区域内的空气质量,要求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在土石方爆破施工中,采用粉尘量少的爆破技术,并及时洒水避免粉尘飞扬;在施工材料运输中,要求尽量使用密封罐车运输,若使用敞篷车运输,则要在施工材料上面覆盖篷布;选用达到国家防尘标准的机械设备,减少尾气排放量;严格控制石灰装卸、砂石料加工、水泥装卸、混凝土搅拌产生的粉尘,及时采取洒水降尘措施。3)废料污染监理。远离生活饮用水源至少60m之外设置垃圾集中堆放点;在垃圾堆放处设置挡渣设施,避免垃圾散落到河流或水库中;定期清理施工区域内的公共厕所,并进行消毒杀菌;分类堆放建设垃圾,定期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并采取集中处理措施;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危险固体废物。4)噪声污染监理。在机械设备中安设减噪降震装置,做好机械设备保养工作,降低运行噪声;砂石破碎施工采用橡胶筛网;若工程位于居民区周边,则要求运输车辆禁止鸣笛,不可在夜间使用高音喇叭;定期对施工区域的声音环境进行监测,确保场地内噪声符合国家标准要求。5)水土流失监理。环境监理要求施工单位严格落实水土流失控制措施,对渣场、料场、道路、施工现场进行分区管理;及时回填取料区域,根据原有的生态条件对植被进行恢复;将废渣运到渣场,平整渣面,并覆盖土,恢复渣场的植被;根据道路使用要求,在道路两边种植防护树木,对大坝、电站区进行绿化;加强对土场周边植被的保护,在取土后要避免出现山体滑坡现象。6)生态环境保护监理。不允许破坏施工区域内的林木,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不允许捕猎野生动物;若在施工中发现珍稀的植物,则要在林业部门的配合下,对珍稀植物进行迁移。若不便迁移,则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对植物设置保护区域,加强施工人员教育,使施工人员自觉保护国家珍惜植物;在施工区域内禁止捕杀珍贵水生生物,当遇到鱼类繁殖期时,要对滞留在基坑内的鱼类进行捕捞放流;若在施工区域内发现文物景观,则尽量维持文物景观的原貌;若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会威胁到历史遗迹的安全完整,则要采取转移保护措施。

3结语

环境监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必须贯穿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全过程中,确保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目标。为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环境监理单位必须履行自身职责,监督管理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加强对废水、废气、废料、噪声、水土流失等方面的监管,避免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智恒.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7(1):124-126.

[2]王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J].吉林农业,2014(9):74-76.

第7篇:水利动态监管范文

【关键词】涉农资金监管系统 网络监管体系 开发及应用研究 制度加科技

1引言

近年来我省水利涉农项目数量多、总体资金量大,但大多数涉农项目规模相对较小、且项目地理位置高度分散。我省各级涉农项目监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监管手段各异,存在对项目资金实施监管还不够规范等问题。各级监管部门传统的监管手段很难全面、及时、准确对涉农项目资金实行有效监管,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水平。坚持将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和精细化管理、闭环式管理等现代管理方式融入对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中,改革原有权力运行的模式,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构建一个纵向贯通市、区(县)、乡镇、村居,横向涵盖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资源交易、资金监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预防腐败工作体系,力求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漏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2系统总体设计

监管系统共包含项目名称、总到位资金、项目进度、招投标情况、项目验收等34个功能模块。任何一个工程项目从启动到竣工验收,所有信息都分别在系统的34个功能模块中进行动态报送,达到了全程、全方位、有控监管的效果。主要有如下功能(以省水利厅为例):

一是省级水利建设项目资金备案。二是省级水利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数据备案。三是项目的监督监察。四是对已备案的项目数据进行逻辑检验。五是对省级水利整块补助资金的跟踪备案。六是数据查询及统计。七是系统管理。八是项目电子地图管理。九是群众监督信息发送。十是专项检查。十一是水利涉农项目资金和政策查询。省水利厅正在调试,专号为“106390299”,如图1所示。

3横到边、纵到底的监管体系

横到边即是横向上并列的23个行业系统的涉农项目资金都纳入《监管系统》统一监管。在省级层面上,由省纪委监察厅进行统揽监管,对应市、县两级,分别由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统揽监管,从而在省、市、县三级形成由纪检监察机关统揽监管;纵到底即是23个行业系统中的每个行业系统,在自身系统内形成的省、市、县、镇四级纵从上到下,一直到底的业务监管体系。

系统实现了对原有权力进行清权确权、分解制衡、电子固化,使权力运行“大小有界”。在对公共权力进行清理、确定和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对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分工与配置,形成互相制衡的机制,并通过科技手段将各项权力固定下来,使每一项权力,无论是大是小,其边界都更加清晰,权限都更加明确,从而实现权力运作的不同层次之间、同一层次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

系统贯穿了公开透明的理念,与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工作结合起来,在权限设置时注重内容公开,在权力运行时注重流程公开,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提高了权力公开、信息共享的程度,实现了权力运行信息的公开。既让掌权者清楚,更让旁观者明了权力行使的过程,打破权力封闭运行的状况,较好地解决权力运行内部难监督、外部不公开的问题。使监督者能够全面了解掌握被监督者充分、及时、动态的信息,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从而提高了监督效能和威慑力。

4系统数据中心设计

该数据中心包含一个主服务器,主要存贮23个涉农厅局项目资金的信息数据;一个加密服务器,主要功能是对各级各类人员登录时的身份认证,并对《监管系统》数据进行加密;一个信息服务器,主要用于发送各类短信。

该数据中心数据库的建立,为我省投入到农村的涉农项目资金的监管,构建了可靠的工作平台,特别是为广泛的社会应用,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基础。目前,基于数据库的应用不断拓展:各厅(局)建立了涉农公示网;开发成功手机版“涉农资金的浏览系统”;建成向“村监委会成员”发送涉农项目资金的“手机短信系统”;架设LED终端显视屏,滚动显示“涉农资金项目”情况;配合“惠民政策明白卡”推广,建立“惠民政策、项目资金短信查询平台”,群众可以通过手机,用短信方式方便、快捷、准确地查询掌握涉农项目资金和惠民政策情况;开发“民生特派组”专用手机版;按照中纪委关于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要求,建立了“涉农项目”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同时还能为研究“涉农项目资金”的立项可靠性、投向准确性、实施有效性等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它的潜在应用还会更加广泛。

5结语

(1)系统实现了刚性约束、公开透明、标准化管理、动态监控、动态监控、精细化管理、管理监督一体化。着力解决了制度的执行力问题、 信息不对称、"暗箱操作"等问题 、行政管理中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监督不全面、不及时、不深入的问题、管理方面手段落后的问题、纪检监察与政府职能部门两张皮的问题。

(2)2013年以来,省水利厅高度重视水利涉农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黄家培厅长亲自任贵州省水利涉农项目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驻水利厅监察室按照“三转”的要求,将贵州省水利涉农项目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移交给厅财务处,驻厅纪检监察参加办公室工作,重点通过监管系统发现问题和执纪问责。

(3)依托“贵州水利涉农资金监管系统”,延伸开发“贵州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专用模块,建立全省的统一的信息化监管平台,把科技手段融入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工作之中,体现建设过程中要有制度的刚性约束、过程的公开透明、管理的标准化、监管的动态化和准确化、行政和纪检监察管理监督的一体化,不断提高我省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深度和有效性。树立“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金在网络上监管”的工作思路,探索我省水利工程实施过程监管的工作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嘉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1:52-57.

[2]朴勇.二手房交易资金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M].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13, 6: 22-25.

[3] 阎晓军,王维瑞,梁建平.北京市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2,4(28):149-150.

第8篇:水利动态监管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地下水监测一孔多层成井结构

地下水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公益性技术工作,是认识和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制定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措施,减轻和防治地下水污染及其相关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重要基础,可以直接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支持和技术保障。

天津市地下水监测站网主要依托于生产井发展起来的,1999年在全市开始地下水位自动监测建设。2005年起,我市开始加大地下水监测投入力度,着力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建设和改造,重点是地下水专用监测井建设和地下水信息系统建设,目的是实现地下水监测井专有化,提高地下水监测数据精度以及地下水监测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时效性。目前,我市地下水监测井全部为单孔监测井或丛式单孔监测井群。一眼井只能监测一个地下水层组,存在相对成本高、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长、不便于仪器的施用和管理等问题。形成了人、财投入大,采集信息不便的现象。一孔多层(多井)成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解决了市区,城镇地下水专用监测井建设难等问题。

一、 一孔多层地下水监测井技术研究概况

国内开发利用地下水成井未见一孔多层井新技术的开发。近几年随着专用监测井的发展建设,依我国各地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多采用巢式或连续多通道(水平通道)监测井群的建设方式,以满足多层次地下水动态监测及动态要素获取的需求。近期虽偶见一孔多层监测井的建设,但其成井深度、井径、井内孔数及成井技术方法均不适用于天津地区大垂深、多地下含水组一孔多层地下水监测井的建设。

天津一孔多层地下水监测井技术的研究与建设,受启于石油系统的丛式定向井成井技术及单项工艺技术方法。S―1000型钻机机具经改装及配置的重新组合使其成孔直径达1.0M,成孔深度达600M之深。根据监测需求在大钻孔内成3-5眼不同垂深,监测不同地下含水层组水力状态的专用监测井,即一孔多层地下水动态监测井。

根据研究路线将一孔多井成井难点技术分解为单独的大口径成孔技术,多层次下管技术、多层次管填砾技术,多层次水泥环止水技术,多层次大功率空压机洗井技术。每一单独工程工艺技术按工程序实施,而各工程工艺技术或措施又为环环相连。我们在实施建设一孔多井成井研究实验除孔径略大外,各工艺工序技术均有几十眼井的成功经验和工艺措施。监测井管管材使用规制钢卷管。因其抗压抗剪加抗负压力指标满足于一孔多层井建设的需求。

二、 一孔多层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结构

一孔多层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结构是由大口径孔深,依各监测层位按序排布的泵室管、变径、井壁管、滤水管和最深层组的井底封,钻孔和各类管材之间排布不同层位的砾料、止水泥球、止水水泥环等。这种按设计钻凿的钻孔,各类井管的按序排布和其的填料共同组成井结构,按设计实施,一孔可成三至五眼井,详见图。

三、一孔多层地下水监测井经济效益

1)与普通的地下水监测井工程对比,占地面积小。天津市大部分地区监测站点要监测5层含水组,每层要打1眼监测井,共要5眼井。当利用了一孔多层成井后占地节省五分之一。一孔多井成井后占地面积小于1m2,加上观测设施专用井房占地面积小于10m2。有效的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减少了征地费用问题。

2)对水质稳定性和质量要求较高而需水量较大的企业及其有关需求部门,不但解决了集约性开采的难点又便于操控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便于管理降低了成本。

3)解决了松散层地下水水资源地由分散开发集中供水变为集约式开发集中供水的问题,大幅度地降低开发建设,管理成本同时便于新技术的应用、环保节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水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长期持续超采地下水,诱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加重;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危害突出,令人触目惊心;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地下水盐失衡,生态退化严重。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日益受到威胁,相关地质灾害也越来越严重,这些已危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地下水监测信息对于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城市供水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是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科学管理水资源的重要信息,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的布局,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第9篇:水利动态监管范文

1三峡坝区安全监管现状

三峡船闸上游锚地是为通过三峡船闸船舶等待过闸和上游待闸船舶提供锚泊的专用基地,是三峡通航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对三峡锚地的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对包括三峡危险品船舶待闸锚地的多元化研究、锚地容量分析、待闸锚地结构分析与建设管理[5-6]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对于三峡锚地的智能化监管手段研究较少,锚地信息化监控管理手段的缺失,给三峡待闸锚地的有效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建设锚地监控管理系统。通过三峡坝区通航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工程CCTV监视系统的建设,现阶段已初步实现对三峡河段航道、船闸、码头和渡口等重点水域的视频监控。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目前三峡局大部分锚地及锚泊区域未实现视频监控系统的覆盖。未覆盖区域不能实现与待闸船舶及锚泊趸船信息交互及通信、远程可视监控,难以提高三峡通航的综合管理与公众服务水平。(2)已建CCTV系统不能满足三峡局管理集中化的需求。管理集中化的目的是对信息收集、分析与流程的全局性掌握,进而对三峡坝区通航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工程CCTV监控系统的服务器及平台软件对前端信号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针对以上不足,需要结合长江三峡大坝上游河段实际船舶通航情况,为安全通过三峡船闸、船舶等待过闸和上游待闸,设计锚地监控管理系统并最终实现。

2系统架构分析

三峡船闸上游锚地监控管理系统需要帮助管理人员实现包括进入报告、锚位指泊、锚位确认与船舶信息统计、锚地水域和锚泊秩序监控、船舶发航调度等方面的工作,为加强、完善锚地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本系统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各应用系统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将通信信息网络延伸覆盖到锚地站点,开发各功能子系统,实现监控管理系统与现有通航管理业务应用系统的有效衔接,实现与待闸船舶及锚泊趸船信息交互及通信、远程可视监控、待闸申报自动受理及分类、分区指泊、进出锚地时间自动记录、数据自动统计分析、在锚船舶及泊位占用情况浏览等信技术;各锚泊趸船信息化网络全覆盖,各锚地水域可视监控前端采集设备全覆盖等,以增强锚地管理和服务能力,总体提高船闸通航管理与公众服务水平。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见图1。系统通过过闸调度等系统数据接口、通航环境实时监测及数据接口系统、泊位监控雷达系统CCTV视频监控系统分别获取船舶GPS数据、通航环境信息、船舶目标雷达数据和视频监控数据,利用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而系统管理子系统则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并将信息利用不同形式进行和使用。(1)锚地动态监控系统主要负责对监控区段的船舶AIS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数据前端采集和管理,并将采集获取的信息分别发送至锚地业务管理系统和三峡通航管理局门户网站,分别供管理员和其他人士进行信息查询,实时了解锚地船舶的动态信息。为锚地业务管理平台和三峡通航管理局公众服务提供数据支撑。(2)锚地业务管理系统主要辅助锚地锚泊业务开展,为各类船舶待闸停靠锚地管理提供支撑;管理员通过对锚地业务管理系统的操作,可实时的对监控系统的状态进行调控,对违规违章船舶进行监督和控制;同时通过三峡通航管理局外网门户网站进行信息。(3)三峡通航管理局外网门户网站主要是管理员信息与用户信息查询的交互平台。管理员综合锚地信息,将信息以图像等直观的方式通过网站、移动终端等完成信息,为过往船舶、社会公众提供服务。(4)外部软件接口保证了应用系统良好的扩展性,可通过接口与其他软件系统相互通讯或获取信息。

3系统功能分析

三峡船闸上游锚地监控管理系统需要实现对坝区河段航行船舶、航道、锚地、船闸、码头和渡口等重点水域的实时监控管理。因此本系统需要涵盖锚地监控重要业务,包括受理船舶锚泊申请、指定泊位的业务管理、锚地动态监控、通航环境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历史回放、相关系统(过闸调度、锚地数字航标系统等)接口、通信服务、基础信息维护、信息网站、系统及安全管理等软件功能。系统功能模块见图3。本系统主要包括监控数据采集子系统、通航环境信息子系统、锚地状态动态监控子系统、锚地业务管理子系统。3.1监控数据采集子系统监控数据的采集主要是指通过摄像机、GPRS系统、雷达、AIS等设备与系统获取相应的数据。所采集的数据主要有船位、锚泊状态、锚地泊位状态等信息。船位信息获取包括GPS系统、AIS、雷达、人工输入等方式。监控数据的采集需要与过闸调度等系统、安检系统、数字航标系统交换信息。系统需要实现与其他系统的互联互通,向下能与低层的数据采集设备通信,向上能与管理层通信。因此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提供外部设备的协议驱动接口。当出现新的监控设备时,通过适当定义的数据接口,使系统能实现与该设备正常通信,提取有效数据并对其进行相关的监测和控制。如能够接收GPRS系统传来的船舶位置等数据传送给监控系统。3.2通航环境信息子系统通航环境信息子系统可用来对外锚地的动态信息,以提高锚地服务水平与能力。所的锚地动态信息包括航道信息、船闸信息、水文信息、气象信息,锚地信息等。方式包括手机短信、网站、GPS终端等。3.3锚地状态动态监控子系统锚地状态动态监控子系统主要应实现锚地信息的图表展示、走锚监控、锚地视频监控、在锚船舶及泊位占用情况浏览等。具体功能包括:锚地船位及锚泊状态监控、船舶走锚状态监控、锚地视频监控、视频图像分析等模块。锚地状态动态监控子系统的功能框架见图4。(1)锚地船位及锚泊状态监控。本功能主要实现对锚地基本信息和船位信息以及锚泊状态的监控,基本信息包括锚地名称、设计容量、可用容量、锚地性质、泊位占用状态、地点等;船位信息包括船舶号、占用泊位号等。(2)船舶走锚状态监控。本功能主要实现对船舶走锚状态的识别及监控。船舶走锚状态信息包括船舶号、所在锚地名称、占用泊位、船舶位置、位置变化阈值等;位置变化阈值是判断船舶是否走锚的标准,若船舶位置变化超过阈值,则判为走锚。可根据船舶位置变化量是否超过阈值来对走锚状态进行识别。船舶位置获取:GPS系统、AIS、雷达、人工输入等。(3)锚地视频监控。本功能主要实现对锚地的动态视频监控。监控内容包括锚地名称、监控时间、监控地点、监控对象、监控事件和监控状态、摄像头编号、位置、类型等。(4)锚地视频分析。本功能主要通过对视频图像的动态分析获取船位信息、目标跟踪、走锚状态识别、船舶交通流统计等。基本信息包括监控的动态对象位置、航速航向、走锚状态、船舶数量等。同时提取监控视频中关于船舶图像分析信息,获得锚泊的动态状态,以实现对锚泊状态的动态监控和辅助管理。3.4锚地业务管理子系统锚地业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船舶过闸前锚地停靠待闸中的进入报告、停泊指定、离开锚地等业务管理。具体包括危险品运输船、普通运输船、临时危险品运输船、临时普通运输船的待闸锚泊管理,VHF通信管理等5个功能模块,主要实现对相应的锚地信息、组织机构代码、起讫点、航道信息、船舶类型、船位信息等的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每个模块中区分上水和下水2个不同功能。3.5系统管理系统管理主要实现基础信息的配置管理,包括锚地基础信息维护、用户管理、日志管理等功能模块。主要实现对各个模块数据的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