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

教学教研一体化精选(九篇)

教学教研一体化

第1篇: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现代化教学;教学理论;教学实践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的进步,“人”的进步离不开教育事业的进步,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近年来,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工作一直都在不断推进,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教育应当从多方面入手,切实把握好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做到“教、学、做”三位一体化,全方位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自“意见”颁布以来,全国各大高校开始陆续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将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使理论更贴合实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应当将“教、学、做”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从而从“教”中学到知识,从“做”中体会到知识的真谛,并反馈到“学”中,这样才能够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在做上学,要在做上教”,而现代“一体化”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发展而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互动,师生之间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边教、边学、边做,在这个教学互动过程中提升教学效率,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活动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以往单一授课转变为手脑并动的教学实践;教学组织模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以往的教室授课转变为在教学活动实践场所的讲做结合、分组指导;教学方式更是从原来的口头讲解及黑板显示转为网络化、影音化、智能化。与此同时,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头脑风暴、实例讲解将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当中。在此类教学实践当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才能够被彻底唤醒,学习积极性才能够更好的被激发,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更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最终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1]以学科为例,材料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大体上要经过可行性分析、决策、实践、检验及教学评价几个步骤。例如,材料专业中的工程材料课程中,教师将职业能力要求分配到各项任务当中,想要完成任何一个任务都必须进行工艺设计、工艺编排、设备调试、样品制作、性能测试等,最后是成品展示及评价考核。将各项目紧密连接,具有逻辑性、层次性,不仅符合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认知特点,也能够更好的穿插讲解、延伸课题,让学生加深理解。以学习任务带动教学,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这样才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此类教学尝试中,能够非常清晰的体现出“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效果,该教学模式以典型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并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渐进性特点,将课堂实践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培养出具有实际能力的现代化技术性人才,是现代教学模式中的典型代表。[2]

二、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我国职业性院校学生的认知过程往往是理论性知识最容易忘记,而亲眼见到的、亲手实践过的教学内容却往往能够较好的记住,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而多次做过的教学内容能够深刻的记忆,一辈子都难以忘记。因此,此类院校教学更适合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学习任务,将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进行综合性整合,能够更容易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教学内容的统一,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实践性强、适应性强的好学生。[3]通过逐步推进“一体化”教学的模式的开展,不仅能够有效的改观旧式教学模式,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也变得不再沉闷,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活跃的课堂环境,基于此教学环境下,教与学的互动变得更加的频繁,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这与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学还是有一定差距,若想要真正做好“一体化”教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第一,“一体化”教学应当具备一个良好的教学场所,健全的教学设备,要能够将理论教学的授课场所与教学实践场所紧密的联系起来,让“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环境真正的建立起来。职业性院校还应当拥有较为先进的教学实践设备,要保证教学实践设备基本上能够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4]。第二,要想做好“一体化”教学,还必须有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精通于理论教学,还应当要熟练于实践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应当要对实际生产流程较为清楚,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指导,让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厂的工作内容更加的贴近。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既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性知识,也要求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必须过硬。作为校方应当通过与社会企业开展更多的合作,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锻炼,与企业建立起项目合作关系,并要求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建立起有利于教师队伍实践的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师资水平的目的。第三,要有适合“一体化”教学的教材。传统的教学教材很多内容都是偏重理论性,注重实际教学内容,教师授课也多围绕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非重点内容往往一笔带过,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也多是为应付考试,只针对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进行学习,最终在学完了整门课程后却不知所云,不知学为何用,这往往难以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应当将内容进行细致划分,能够进行实践的章节内容均需增加实践课时,并设计学习任务,同时还应当注意划分教材内容中的重难点,并提供教学环境针对性给出化解教学难点的教学策略,一步步引导学生的学习。“一体化”教学教材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将知识与实践更巧妙的结合,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将学习任务性细致划分并增加入教材当中,最终实现以实际操作为导向的学习体系的建立。目前,我国已有多所高校实现了“一体化”教学教材的编写及实际运用。[5]第四,“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个更贴合性的教学评价方式。一个适当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传统式教学评价方式多采取笔试手段,为应付考试,很多学生会采取临时突击方式,针对重点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却不知所云,更别提学以致用,更有甚者依靠作弊来取得考试成绩。正因为传统型教学评价具有以上这些弊端,因此,要逐渐打破以往以理论考试为主导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更注重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考核,切实做好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的重点在于检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以达到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运用能力的目的。“一体化”教学内容正是依据实际工作的过程进行编排的,那么其考核方式也应当更多的设计在实践过程当中,即在教学的过程中随时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应当是紧密围绕实际的操作能力并结合理论题型进行问答,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考核方式的开展大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即文化素养、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形式可以不定,可通过采取口头提问的方式,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也可以让学生将实际操作的步骤、注意事项及心得体会进行记录并汇总提交等等。考核方式不应拘泥于某种形式,可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也可以由教师主持开展,还可以邀请社会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到考核当中,让学生与企业走的更近,从而能够更好的把握学习自主性,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6]

三、总结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这些都与教育事业紧密相联。传统型教育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逐步体现出难以培养出大量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弊端,而“一体化”教学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走的更近,因此,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便显得尤为重要。现代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便是培养出一批批有素质、有知识、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采取任务式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学习效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效果,也对学生后期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能够不断得到加强,这对学生的后期再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少年强,则国家兴,我国应当加快“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开展,为当今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知识、有素质、有能力的现代化实用型人才。[7]

参考文献:

[1]邵建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3):29-30.

[2]闵静,陈军芳,李红芳.“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20):25-26.

[3]严奉莲,李树勇.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探讨[J].职业与教育,2007(30):77-78.

[4]曾开富,王孙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20-31.

[5]刘艳莉,孙雨耕,葛宝臻,等.符合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0(4):75-77.

[6]张翠英,温卫中.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54-156.

第2篇: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 教学练;一体化教学;任职教育;教学模式

1、引言

为了适应军队院校转型建设,任职教育已成为我军院校教育的主体,这是在办学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方法、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的一次广泛而深刻的调整。任职教育涉及的专业特别强调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探索新的方法。

2、一体化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2.1、任职教育再研究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是指军官(士官)在完成学历教育基础上,为适应岗位或晋升需求而进行的以解决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任职教育着重突出岗位任职能力的提高,注重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任职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岗位任职的需要,任职需求的变化牵引着任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就目前而言,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当前部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军队转型建设驶进快车道,任职教育成为部队人员适应发展、提高自身水平的必经之路。但有的院校对此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与管理方法等仍在沿用学历教育的做法,培养方式与部队实际脱节,使得学员回到学校后感觉与原先学历教育区别不大,对学习也无所谓,学校没有严格统一认证,使任职教育走了过场。

(2)缺少能真正胜任的教员。很多教员对其他学科专业很少涉足,对本学科专业外的东西知之甚少,有的甚至没到部队代过职,不了解装备维护实际。这使得教员在任职教育中方法手段单一,往往进行的是纯理论式的知识灌输,教学效果自然收效甚微。

(3)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以往的学历教育课堂往往是定义、原理、特点、举例、结论式的系统知识传授[2]。但由于培养层次和专业限制,这种思路根本不能适应强调岗位能力培养的任职教育,而且教学往往受设备、场地、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教学带着很浓的校园色彩,岗位特色突出不明显,很难使学员有贴近实际岗位的体验。

2.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因此,在任职教育教学施训中,教学内容应当全部紧密联系部队一线实际,课程设置均与专业所对应岗位需要的业务技能有关,要使学员在受训中解决装(设)备维护疑难问题的能力,从而快速适应并融入到未来的工作岗位中。

所谓教、学、练一体的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练作为整个教学训练的三个环节,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整体谋划,坚持教法、学法、练法一体化设计,通过整体优化,促进课程内部各单元和各环节之间的紧密衔接和相互促进,从而构建一个内容科学规范,教法、学法、练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军校任职教育“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理论实用为原则,以职业标准要求为培养目标,以新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学员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将学生安排到装备现场上课,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法中综合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电子教室等技术,老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操作,精讲多练、讲做结合、实现“教学练”一体化教学。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设置教学内容要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确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融教、学、做一体化,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的目的。

2.3、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采用“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许多优越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项目,通过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教学与部队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任职教育重视对学员的任职技能培养,但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训练才能获得。因此,多给学员创造动手机会,让学员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有利于他们练就必需的工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缩小了教学内容与任职岗位要求的距离,有利于学员成长进步。

3、一体化教学应用研究

任职教育中的教学练一体化教学,不是单纯概念上的变更,更是教学方法、理念的创新。它模糊了课堂与实习的界限,重新定位了教员与学员的关系,突破了教室与实习场地的隔阂,融教、学、练为一体,让学员在教中想,在学中做,在做中练,从而提高与部队装备发展相适应的维护技能。具体来说,一体化教学可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3.1、研讨式教学练

研讨式教学练,是指运用教与学互动方式,采用教员指导、学员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让学员在参与研究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在练习中启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习惯,达到在实践中全面培养学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员经过预先设计与组织,将培训对象任职岗位面临或关心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将问题分出层次,启发学员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过问题设计、资料提供、思路启发、结论总结和步骤操作等环节,将“讲堂”、“学堂”和“实习场”融为一体,不仅培养学员自主探究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层次,更能在解决问题后的实际操作中培养创造能力和反应水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维护技能的掌握。

3.2、案例式教学练

案例式教学练,是指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结合部队工作实际中的常遇问题或将培训内容中与实际联系的知识经过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经过独立研究、相互讨论、分析决断、实践检验等环节,提高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练最大的特点是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员不仅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引导学员思考讨论研究归纳,更重要的是能从部队来的学员实际工作中发掘大量感性材料,充实教学效果。由于采用的案例紧贴学员部队实际,充满着矛盾和挑战,学员在设定的现实案例中能从工作实际出发,尽可能地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无形中缩短了培训与实践的距离。案例式教学练直观生动,贴近部队实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能够集思广益,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课堂上进行实际验证,因而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3.3、演示性教学练

教员在课堂上经常展示部队的实物装备,但仅有的展示还不能给学员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要将系统功用、组成、基本原理在实装展示中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维护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运用演示性教学练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演示性教学练中,教员结合实装直观讲解该机件的组成和原理,并通过一些示范性的实验或操作讲解该设备的使用维护方法,让学员在获得感性知识验证的同时掌握实践技能。这样,学员不仅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部队实际联系起来形成正确且深刻的概念,更能在演示验证中深入理解,加强记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3.4、专题式教学

任职教育有一个特点是经常培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员,这就需要教员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框架,设计相应的培训专题和内容。专题的选择要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必须紧紧围绕任职岗位需求的热点、难点和重点,突出新理论、新技术的指导作用[2]。在专题中,教员通过实际操作将新技术新理念引入教学和工作实际中,开拓学员思维。当然,任职教育的受训者都来自部队工作一线,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需要在课前进行调查分析,摸清学员的真实需求,使最有知情权和发言权的一线学员真正掌握新理论新知识,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采用了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员经过一体化受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是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每周一课和课程结束时两周的教学方式,讲授课程中与装备维护有关的案例,并将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点融入实践操作中,使学员在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维护技能还有了较大的提高。其次,学员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改革以往教员演示后学员模仿的模式,为学员创造一个能发挥自身特长的环境,变被动为主动。学员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装备和工具,结合网络、多媒体等资源,逐步探索、观察和操作,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保障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还促进了教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员指导实习整个进程,需要对装备维护有全面的了解,这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装备维护的法规作约束,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4、相关对策与思考

鉴于新形势下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及时更新装(设)备,加大经费投入。一体化教学场所的规模和装(设)备配套数应根据学员人数、教学任务和教学性质来确定,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综合发展来不断更新装(设)备。为了满足新形势下装备维护技能的发展和科学维修模式的转变,必须提供足够多的装(设)备,以满足学员进行自主创新和技能提高。同时相应的材料耗损也会增加,随之而来的经费更加紧张,工作人员负担加重,管理难度加大,教学效果就会迟滞。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装(设)备购置经费、维修经费、消耗材料费和人员劳务费等。

(2)科学高效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训练的创新直接决定着人才培训的质量,军队院校作为部队人才培训的基地,必须贯彻任职教育的有关思想理念,以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任职需要为重点。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要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功能,利用好校园网平台,将学员学习需求、材料耗损和开放时间公布,实现网上预约。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任职教育的岗位指向性和实践性,对教员队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锻造与任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员队伍[5]。教员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深的业务素质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院校要充实教员力量,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的代职机会;教员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和技能水平,并且积极探索科学高效有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5、结束语

适应新世纪新阶段使命要求,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任职教育中必将起到强大作用。在今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还要积极开展适应全装备的教学练一体化训练模式,并根据任职教育层次的不同,制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操作规范,以提高受训人员基本维护技能为契机,加强不同层次人员使用操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充分使用实装、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清波.加强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测量学实践教学质量[J].海洋测绘,2005,25(1):74-76

[2] 吕占广,郝朝辉.军队任职教育中一体化教学模式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78

[3] 王文广,吕红旗,赵建元.新形势下加强战争经济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第九次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143

[4] 张军,刘培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革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6):33,85

[5]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5-18.

第3篇: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

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可以从两个层次上理解:从微观层面看,它是一个“教育发展系统”,指高校内部的产学研系统。这里的产学研系统体现的是高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种职能的统一性。凭借内部产学研一体化,高校为社会培养既有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宏观层面看,它是一个“经济发展系统”,指高校外部的产学研系统。产业界、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联合体,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互补,以追求科技成果市场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层面的产学研一体化,都需要通过各基本主体的协同创新来实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高校外部的产学研系统表现尤为明显,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据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0所重点大学联合完成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取得的科技成果每年约6000~8000项,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出现了“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的窘况。在资源配置与利用方面,由于行政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许多仪器设备在不同部门重复购置,导致仪器设备利用率非常低。据统计,不少发达国家的仪器设备利用率超过150%。而我国科学仪器设备数量虽然超过欧盟15国的总量,但利用率远不及发达国家。④这些都反映了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的协同创新程度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存在昭示着协同创新对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协同创新能综合优化和充分、合理地利用相关资源,能有效地统合高校、政府、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创新活动。加强协同创新,不仅可以大大激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还能够完善成果转化的社会联接机制,改变高校以往过度注重学术价值的状况,从而将学术价值转移到真正的技术集成上来。所以,协同创新可有效地提升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协同创新是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之间的战略合作,其目的是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已建立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大学科技园,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型高校都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我国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大学科技园是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依托高等学校,综合各类社会资源,从而“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⑤大学科技园具有聚合与孵化的效应,这种效应体现在以高校为中心形成了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如美国“硅谷”(以斯坦福大学为聚点)、“128公路”(以麻省理工学院为聚点)、北卡罗来纳的三角研究园(被北卡罗来纳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三所名校环绕)、中国的中关村(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聚点)等,它们既是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典型代表,也是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现实意义的有力诠释。可以预见,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协同创新要求后,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和成效将得到显著提升。

二、激发高校转向创业型大学

高校是协同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研究型大学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为适应协同创新要求,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需要变革转型,积极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特别是科研方向要尽量指向现实社会需求。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发展学校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为师生创业创造良好条件。所以,协同创新既对我国高校创新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国高校改革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即建立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University)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美国亨利•依茨科维茨(HenryEtzkowitz)教授是创业型大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大学的职能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当拓展和更紧密地服务社会,“大学不仅仅生产知识,还要将研究成果商品化、市场化,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⑥协同创新要求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转向创业型大学,因为建立创业型大学,有助于高校在观念及能力上实现与科研机构、企业的深度合作。为此,高校在改革中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认清高校内外形势发展,更新教育与办学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大批“知能合一”的“实用创新型”人才。大学不再是远离社会中心的“象牙塔”,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成为创新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成为知识转化和技术转化的主导力量。第二,整合、优化学科资源,适应产学研合作需求。创业型大学要适应产学研合作,自身就必须具备适合这种合作的人力、技术等资源。所以,高校需要在充分分析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本校学科特点、优势与劣势,合理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特色,以实现与企业、研究机构的“成功对接”。第三,创新高校内部组织机构,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要适应发展创业型大学的要求,高校内部需设立各种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管理和协调的机构,如以应用研究为导向的研究所、协同创新咨询机构、校友联系中心、师生信息交流中心。第四,建立专门服务机构,搭建创业联系平台。大学的创业活动,本质上就是将知识产品市场化,将大量的利益相关者和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因此,大学要通过建立大学科技园、产业孵化器、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协同创新联盟、技术转移办公室等机构,想方设法为研究“走向社会”搭建服务平台。当然,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应该转向创业型大学。但是,作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指向标,协同创新的提出将对我国众多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类研究型大学转向创业型大学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三、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第4篇: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功能食品;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7-03

保健(功能)食品是指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又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类食品。这类食品强调的是食品的第三种功能即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在我国也称保健功能。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文部省《食品功能的系统性解释与展开》书中。功能性食品主要经历了营养强化、初级和高级功能性食品三个阶段。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和规范,目前,功能食品科学已经发展成为食品科学、营养学、预防医学、生理学、工程学及药理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赋予了更高的内涵。

“十一五”期间,我国功能食品产业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无论是在产品种类和成分方面,还是在功能食品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科技部首次把功能食品作为重点项目纳入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后,大力促进了功能食品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这对增强我国功能食品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功能食品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规范功能食品行业的发展,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营养健康水平,均表现出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功能食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与功能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相比,我国功能食品教育体系严重滞后。由于我国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均是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列出的专业中,截止2012年的最新版本还没有把功能食品作为本科培养专业。因此,大多数从事功能食品研究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均以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下设置了相关功能食品课程。据不完全统计有235所高校设立了食品类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专业,有10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能够培养功能食品相关硕士研究生,只有20余所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功能食品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不足10所院校招收功能食品博士研究生。然而,国内的“食品科学”专业大都设置在轻工和农业院校,研究的重点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科学问题,很少涉及研究“食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也很少涉及食品的功能问题。而医药院校的科研领域的主要精力在研究“天然药物”,对“功能食品”涉足不多。各类食品研究机构很少涉足开展一些基础性研究。截止2012年,国内明确提出招收功能食品研究方向的高校仅有5所,分别为江苏大学、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但其研究方向仅涉及功能食品的某一环节,尚未形成系统的功能食品研究体系。

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相关专业人才匮乏,无论是食品营养还是食品安全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因此,我国功能食品科技发展的战略措施中的第一条就是建立和完善开放性的研发和人才培养体系,第二条就是加强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缺乏功能食品基础研究和功能食品高层次人才培养成为制约我国功能食品发展的瓶颈。

二、我校功能食品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联合大学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形成了“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确以“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尽管我们专业经历了生物化学、生物技g到现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名称的变更,但始终以“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为研究方向。自1983年开始,就从事“功能食品及其功能因子”的研究与开发,是国内最早从事功能食品系统研究的单位之一。经过过多年的凝练,形成了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分离、检测和功能评价、安全性评价以及功能食品发展战略等研究方向。涵盖了功能因子的制备、功效检测及安全等各主要方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研究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1992年“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科就被原北京市高教局批准为重点建设学科,1996年,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被卫生部认定为部级保健食品功能检测机构。经历了长时间的专业凝练,成为我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1年升格为一级学科。

本专业曾主持完成了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食品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中的专题报告《功能食品学科的现状与发展》;完成了《2012年中国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报告》中的专题报告《我国功能食品的现状与发展》。这些足以证明我校功能食品学科在国内功能食品行业内有着明显优势,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完全可以办成侧重功能食品检测方向,充分发挥部级的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和功能食品与生物活性物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联合大学(校级)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这样既能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也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能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三、我校功能食品产学研实践教学的模式设想

产学研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涉及三大主体,即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因此,产学研是动高校、社会发展,以及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举措。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开放性研究平台是推动和发展我国功能食品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唐小恒对产学研的解释,产学研结合有两层内涵:一是高校产学合作科研,基本特征是科研与企业相结合,核心是经济,主体是科技人员,目的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基本特征是教学与企业相结合,核心是教学,主体是学生,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

1.以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主体,促进高校产学合作科研。功能食品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功能食品仅根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或强化的营养素来推知该类食品的功能,未经严格的实验证明或严格的科学论证。第二代功能食品,须经过动物或人体实验,证明其宣称的功能。第三代的新型功能食品,不仅其声称的功能需经动物或人体实验验证,还需明确具备该项功能的功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含量、作用机制和在产品中的稳定性。目前,国际上主要以第三代功能食品为主,然而,由中国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功能食品中90%为第二代产品,例如直接添加某种或几种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且近4000多个功能食品其功能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解、抗疲劳和调节血脂上,约占60%。因此,发展第三代功能食品,还需查清该项功能的功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含量、作用机制和在食品中的稳定性。这不仅需要懂得生人体生理、代谢等专业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和制备等技术的药理知识和化学知识,还要懂得功能成分的安全毒理学知识,以及功能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等管理学知识人才。这显然不是本科教育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培养博士层次的综合型人才。对于我校而言,则可以以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主体,促进高校产学合作科研,开发第三代功能食品的开发。

2.本科生教育为主体,以功能食品检测为切入点,进行“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功能食品大多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分离纯化其有效成分,进行功能因子检测和理化检测,以及进行安全性评价、功能性评价和卫生学评价,这些技术是功能食品发展的关键,也是功能食品研究开发的核心,是功能食品开发、生产、监督管理等各环节必不可少的手段,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我校在功能食品检测与评价方面,有着20多年的检测经验和办学经验,目前形成了食品理化检测、食品安全性毒理学检测、食品卫生学检测和食品功能学评价等综合教学体系和对外服务能力。具有部级检测资质的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18项、毒理学评价11项、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53项、卫生学、稳定性理化与微生物检测88项,共计170项/219个参数的检测能力。在学生生产实习、集中实践教学均在完全仿真环境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也被称为“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因此,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可以突出功能食品检测与评价理论和技能实践。

3.发挥“双师型教师”作用,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我校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于2009年就认定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并颁发了证书。这些教师多在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功能评价、食品理化检测和实验室认证等领域有着被社会承认的资质和经历。本专业至少有7名老师具有双师资格。而产学研是专业教师与生产结合、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的有效途径。专业教师深入食品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功能食品行业的需求,使科研项目与企业生产需求紧密结合。在产学研是互动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可以有效理论联系实际,既了解生产实践,增强了工程意识,又能解决工程生产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

4.整合校内资源,发挥校内实践教学优势。目前为止,我校食品科学学科下设两个本科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营养)专业;三个硕士招生方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校级的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市级的功能食品与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和部级对外服务机构――保健食品检测中心。共有教师及检测人员近百人,如果能够有效的整合这些校内资源,可以建设一个涵盖功能食品理化检测、安全性毒理学检测、卫生学检测和功能学评价等方面的高级别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避免企业因实习时间短、学生人身安全、生产线要求高等不愿接受本科生生产实习困难,避免学生生产实习只能在企业参观,不能真正参与困境,加强了我校W生功能食品检测技能,同时突出了我校学生的功能食品检测技能优势,形成了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也成为本科生就业中成为亮点。

四、结束语

综合我校功能食品检测的优势和特点,建立一个高级别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发挥我校人才培养定位,适合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特点,促进学生就业。这不仅符合第三代功能食品发展需要和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培养定位,也能突出我校功能食品的资源优势,形成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紧密型产学研联盟,有着突出的功能食品研究优势,与教学过程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长期、持续、稳定的共赢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金宗濂.功能食品教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金宗濂,米生权,陈文.我国功能食品的现状与发展,2012中国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等文件的通知.教高[2012]9号.

[4]黄丽芸,刘,杨景峰.功能性食品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3):168-170.

[5]李金宝,胡瑞君,闫波.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J].广西轻工业,2008,(3):17-19.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Industry,Academic Stud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ation in Functional Food

MI Sheng-quan,GAO Li-ping,WEI Tao,ZHAO Zhuo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s,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第5篇: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

一、课程性质及一体化教学目标

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会计结合在一起,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为企业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过程的简称。简而言之,就是将会计业务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传递、运算、输出和存贮的加工处理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于一体的学科。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由《会计电算化》和《电算化会计》的课程名称引发的教学目标不统一的问题普遍存在。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融会贯通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职业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分单元来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通过落实各个教学环节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其实,《会计电算化》是针对具备会计基本理论的学生开设的一门技能化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电算化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在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则安排针对不同蓝本会计软件的操作进行比较、任务设计、实践教学等环节。

二、在课堂上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应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上。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由此,构建一个符合职业教育目标、可以体现职业教育实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体化教学体系则可以实现以下两点转变:

(一)教学的组织形式由“集体传授”向“个别指点”转变

课程可以安排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在这个多媒体教室中,教师和每个学生人手一机,教师利用教师机端口来控制学生机(如远程命令、广播教学、屏幕监视、学生演示、文件分发、作业提交等),学生机端口则可以进行自动接收文件、演示、电子举手等操作。同时,要将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堂课,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讲授为辅,让学生在学习中彼此帮助,有利于教学相长。

(二)学生由“被动受教”向“自觉思考、积极操作”转变

教师从“单一讲授”向“行为引导”转变;教学过程则从单纯的“传递知识”向“进行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学手段由“黑板、口授”向“多媒体、投影、网络教室”转变。教室内可以采用角色定位、广播教学、逆向思维查错、手工作业电算化、多蓝本多行业账套以及分组竞赛法等多教学方法。“角色定位教学法”是指让学生以财务主管的角色,对一个准备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要求学生综合《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自行假设所供职的单位性质及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硬件、软件、人员及制度建设,提出系统规划方案,这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广播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将会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广播教学这一形式,在教师机上演示给每台学生机观看,重点演示一些容易出错或容易忽视的软件功能。不断地强调及演示可以让学生对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有一个较深的印象。“逆向思维查错教学法”是沿着软件常规操作相反的方向来进行,比如“报表初始化是否有错账簿的处理是否有错凭证处理是否有错账套系统初始化是否有错”等逐一分析、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这一教学法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是巩固会计核算七种专门方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手工作业电算化教学法”是针对学生之前手工做出的实训资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的会计软件处理方式,通过上机实验不断地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纸质打印文稿以及运行作业所产生的账套备份数据,达到人机并行的目的。“多蓝本多行业账套教学法”则是要求每个学生分别用用友、金碟、浪潮等多个社会上通用的会计软件来完成工业、商业等多个行业的账套资料,让学生们多对比,多探讨,找出软件的共性,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会计软件市场。“分组竞赛法”是将学生分成多个任务小组,每个小组的工作内容按电算化人员岗位来设置,最后的考核以小组的总体水平来评定,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深刻了解会计电算化数据关系的联系性,正确把握会计软件操作的关键要领和精髓,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电算化教学的时长一般为90学时(随着软件的不断升级及内容的延伸可能会相应增加),2/3的时间用于学生操作,通过这种边学边练及课后练习的灵活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逐渐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加深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拓展了对理论知识在广度、深度、难度上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与学生共同探讨出的“麻烦解决心得”,完成论文《会计软件运行常见问题诊断及解决方法》发表于《消费导刊》。论文中提到,在会计软件基础设置时,如遇到科目设置的问题可能有三个原因:原因之一,可能有相同的科目编码存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新建科目要先上级后下级,删除科目要先下级后上级;原因之二,查看当前界面是否在“全部”标签下,如果只是显示了部分科目,就会出错;原因之三,与编码方案不相符,比如应收账款中二级科目编码应该为“113101”,如果设置为“11301”,系统则会提示“与编码方案不符”。一体化教学方法下归纳总结出的心得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的配套环境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

“双师型”是近年来一直鼓励教师成长的方向,“双师型”师资标准可以按一体化的理论来设定:适应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能胜任专业实训及毕业设计工作。教学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课,领导检验等方面加权评定。适应本专业的教研能力,包括总结教育教学规律,综合课程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等;教研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解决问题的概率、开发校本教材及论文写作来评定。适应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开发能力。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提供的产能效益来受评确定。

(二)一体化教学评价系统

第6篇: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美文学;一体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在国际上的使用,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之间的交谈过程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人都已经认识到英语的重要程度。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民族文化来加强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开始重视英语的学习。那么如何让英语教学更加高效,大多数英语教育研究者在不断地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本文对英美文学的特点,将其知识运用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之中。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会更加快速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二、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在阅读英美文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了解了西方文化,而如今的大学生在学习英语之时,对于西方国家的英语知识仅有片面的了解,只学习到其表层的文化,如果我们想要对西方的文明与当代的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那么学习英美文学这门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需要了解其学习的人群以及相关的文化内容,我们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我们需要对西方文化的概念以及观念等等有一个较清晰的态度,对于我们无法理解的西方文化都可以在许多的英美文学名著中学习到。当我们对于西方文明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们学习英语就会更加得心应手。通过学习英美文学中的相应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对文化视野的开阔,这样将更好的理解英语语言中的特征,在学习之中,我们需要通过对文章、段落以及句子进行学习,对其使用的语法,规则以及技巧等等。这些英美文学作品充分反映了西方社会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美文学具有丰富的资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学的介绍时,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并且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对大学生们的英语教学过程之中,要对英美文学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在未来学生面临四六级的专业水平考试之中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同时,要积极的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将英美文学充分的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相信会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更加好的作用。

三、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在文学作品中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一种语言的本质。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英美文学作品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不仅要让他们了解到英美文学知识,并且要让他们提高英语学习的整体水准,让他们充分的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进一步的提高其个人的素质,在文学知识中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

(一)通过讲述英美文学作品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据调查,大学许多学生在上英语课时,表现的极其不情愿,许多学生不感兴趣,他们拒绝上大学英语课,在上大学之前,他们已经习惯了英语的教学方法,老师会讲解知识点,之后学生们死记硬背。而当他们上了大学之后,会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不符合大学英语课程的要求。而且,高校的课堂管理相对宽松。从长远来看,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兴趣会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英美文学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首先,在文化方面,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同。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学生将对英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文化知识的博大精深,使得学生们更加喜爱并且渴望学习文化知识。所以说,如果能够将这些文学作品充分的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就会让大学生觉得大学英语课堂是极其丰富的。这样会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我们说提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实现一定程度的丰富教学,将西方文学的教育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同时,对提高大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以及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之中,老师需要更好地让学生们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充满自信,那么他们的学习热情自然会有所上升,学习的效果将会越来越好。

(二)英美文学的讲解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现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由于学生对国外文化的不了解,再加上有许多的生僻单词,以及复杂的句子结构,这将导致英语阅读的学习非常困难。另一种情况,即使学生能够成功地翻译文章的内容,他们也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在学习的课堂之上,教师要对学生们普及相关的英美知识,这样才能提高上课的效率,当学生们对课文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之时,他们就会更加的容易掌握英语的相关知识,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英美文学作品知识的讲解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质量

英语教学的过程之中,一些教师只是为了应付教学,只是按照教学的大纲简单的完成教学,忽略了真正教学的意义。这就导致了大学英语的课程质量不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还是停留在高中。所以,只有让大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的知识以及语言表达技能,才算是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众所周知,英美文学包括了诸多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人文、历史、宗教等方面,而这些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所以,我们为了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对学生们的教学进行深入,使他们更好的对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进行了解。这样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习英语知识,更加重要的是,能够学习文学背后的文化背景。

四、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我们已经认识到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现在我们将讨论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英美文学知识,试着在英语课上介绍其知识。在我们的教学中发现,需要对以下几点进行重视:首先为了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上课之前老师要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有趣生动的西方故事。例如,一些英美文学中的短篇小说等,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学教学的差异。在教学中,一定要有计划,使得这些短篇小说均在大学生中的接受范围内。我们知道,老师需要及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且,老师要在课上推荐几本具有价值的西方书籍,供学生们进行阅读学习,当然,老师所要推荐的英美文学名著要符合学生们的英语水平。除此之外,其作品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以及代表性,让学生们在阅读之时,不仅能够了解西方的人文历史,并且对其音乐美学等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之中。要适当的引入英美文学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进一步的扩大他们的英语知识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运用英美文学故事,让学生们充分的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方法以及国内外文化与底蕴。同时,我们也需要扩大学生们的词汇量,之后用自己的理解向学生们解释西方的思想、习俗和文化。最后,大学生学习的方向还是要指向课文的内容,教师通过英美文学知识能够使学生结合所学的。让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五、总结

第7篇: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会展专业教育;模式建构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77-03

当前,我国的会展行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会展市场开放,外资公司大量涌入,具有国际化视野、现念和一定策划、营销、管理和设计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炙手可热。但是会展产业、教学、科研之间却缺乏有效的整合,会展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明显与社会脱节等一系列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会展教育产学研的困局

1.观念上缺乏足够重视。当下会展教育和学术科研注重的是教育规模与招生的数量,、著作的等级与数量,科研项目的层次与数量,科研经费的数量,科研成果获奖的数量等,而对于教育对象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学术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重视不够。[1]由此造成教育和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会展生产力,从而适应会展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训练,造成学生知识和能力上有严重缺陷,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企业十分不满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认为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衔接机制黏合度不高。当前会展产业、教学、科研之间也有一些结合,但这种结合更多的是一种物理反应上的简单叠加,而没有产生化学反应上质的改变。许多科研成果长期停留在论文、书籍、研究报告、小范围试验的层面上,很少为会展产业实体所采用,从而无法转化为现实的会展生产力,缺乏强有力的衔接机制。

3.相关平台构建不完善。相关平台的构建能为会展产学研一体化提供发展空间。会展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有赖于各种类型的平台构建,如研发中心、实习基地、中介机构、产业孵化园区等,但目前此类平台的构建不尽如人意,缺乏完善的、功能互补的平台体系,致使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缺乏依托。

4.复合型专业人才紧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会展领域已由几个单一的展览会向多元的行业展览会全面转型,当今会展领域所需的人才是具有多学科视角、熟悉行业市场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会展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需要大批既具有适应当前会展变局又具有市场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但目前此类人才相当紧缺。

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建构

在以往的研究中,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对于建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方面具有借鉴意义。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而且还创建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体系。以美国为例,其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主要方式包括企业向高校委托科研、合作教育、共建研发中心等;英国模式中主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重点支持中小型企业并使之通过与高等教育合作提高经济竞争力;“双元制教育”是德国产学研合作德典范,强调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间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2]高校应该整合相关资源,建构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1.校内实践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校内资源作为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可利用的组织、设备和人员,在校内形成完全“社会化”的实践培养机制。这种模式非常适合会展专业,校内可实现的实践方式如:策划不同行业展览会,组建模拟会展公司等。除了建设虚拟公司,学校还可提供各种实践机会或者项目给指定专业的师生共同操作。如:由学生负责校内不同专业的成果展览会等。

2.校外实习模式。校外实习模式包括学校组织的实习和个人单独实习两种形式。学校组织的专业实习,可以实现校企联合办学。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和教学基地就属于联合办学的范畴。其主要进行的任务有:安排一些实践性环节;组织教师和产业单位的科技人员协作,进行开发研究和合作攻关,推广科技成果;围绕研究项目和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兴办技术培训班;学校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在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兼职授课、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

3.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大学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践基地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学研合作。如建立咨询、顾问、联盟、项目开发小组、实验室、研究室、工程开发中心组织机构,甚至是规范的公司,高校及科研机构可以技术入股,企业可以应用自己的营销网络、生产组织资源介入,完成技术创新的循环。合作方式包括技术合作、契约合作、一体化合作等。同时,发挥行业优势,与企业共同探索合作培养人才新模式,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开办“订单班”为企业输送人才。[3]

4.项目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教学将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和课题,以校方承担的项目内容为中心组织课程,并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的,推动学生的培养。

三、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会展教育中的应用

会展是一门紧贴经济脉搏、同现实紧密结合的新兴专业,面对经济及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会展教育理念上应勇于面对挑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动会展教育的发展。在具体实施方面,会展教育应明确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各个环节。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会展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定位。一方面要根据不同高校特点及学生特点确立自身所处的位置,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加以确立。贴近企业的用人需求,会展教育要加强内涵建设,形成专业化、国际化、规划化教学模式。

2.调动组织传播方式。产学研一体化在会展教育中的应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把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传播学中对于组织传播的研究包括:下行传播,上行传播,横向传播。在会展产学研中,我们要关注高校内部的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使各部门和岗位既各司其职又协同作业,保障高校的统一性和运作效率。而横向传播对于会展产学研来说,需要我们思考对于产业、教学、科研之间能否形成共同的价值体系,从而达到多方的共赢局面。

3.合理配置资源利用。合理配置高校自有的资源,使会展产学研一体化能够汲取充足的养分。高校可以采用打破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跨学科进行合作,如会展可以成为不同专业的载体,为不同专业的成果展示提供传播渠道。同时,还应打破机制上的局限,开放式办学,大胆聘请会展一线人员前来进行讲座。在条件允许下,还可以进行联合办学,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4.选择恰当建构模式。不同的产学研一体化建构模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会展教育应该更多地从实际出发,比如对于具体专业,不同年级应该采用哪种建构模式?会展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并不意味着实践是会展教育的主体。同时会展教育还应包括对会展从业人员的再教育,教育应贯穿产学研一体化的各个环节。被誉为“德国会展第一人”的贝恩斯领导的西门子媒体学院是欧盟会展培训行业内知名度很高的职业教育企业,该学院的毕业生早已活跃在世界各国的会展行业。[4]

5.保障实施运行畅通。保障产学研一体化在会展教育实施运行畅通需要注重对资源、人员、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和企业进行联合,调动学生及会展从业者的积极性,对于实施进程进行阶段性报告,及时调整计划方法等,实现产业、教学、科研的良性运转。总之,要为产学研一体化在会展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动力支持和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6.促进成果多元输出。产学研一体化在会展教育中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展现作为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当今会展经济更多地体现在招展的收入上,会展应逐渐摆脱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采取多种经营,开发会展作为文化产业的相关衍生产品,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会展教育成果上呈现多元化的输出。

产学研一体化在会展教育中的应用,应该是一个可循环的、持续向上发展的链条,最终实现会展产业、教学、科研的整体腾飞。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腾飞,会展逐渐贴近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产学研一体化应该走向更加开放、大胆的实践,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视野,走向国际,为会展教育开辟新航道。

参考文献:

[1]黎菲.构建会展业政产学研联盟机制[J].浙江经济,2013,(8).

[2]刘力.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7).

[3]林逸.产学研一体化的会展专业建设探析――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4).

第8篇: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教学模式 电气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27-02

1 工学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在1991年由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随后前教育部长周济提出“坚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各职业院校推广。工学一体化是工学结合的延生与发展,工学一体化是指专业理论教育与技能教学融为一体,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让学生能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尽早掌握相关的技术与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动手能力。教师、课程、实习是工学一体化教育的几个关键,教师承担着课程教育和工作实习教育的双重任务,课程与实习的结合,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才能将工学一体化的作用发挥出来。工学一体化教育模式以逐渐被各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也将更大范围地推广至各职业技术学校。

2 技工学校教学模式定位

从本世纪初,我国沿海地区就出现技工供不应求的现象,高级技工更是稀资源。特别是近几年,技术工人不足的现象以及越来越严重,高级技工的工资更是比一般的白领还要高得多,说明社会上对技工工人的需求处于极度旺盛的阶段。相对普通中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有属于自己的优势,比如学生可塑性强,工作踏实,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技工学校应充分抓住这点,定位属于技工教育的教学模式。技工学校要以职业活动为向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衔接,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把课堂与工作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正式参加工作,走上技工道路的时候,就进行实际操作。同时,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摆在重要为位置,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技工学校还要为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科学的职业规划,使得技工学校毕业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

3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分析―― 以电气专业为例

推进工学一体化首先要明确教学的原则,主要为: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和能力实训;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将理论实践结合一体化。首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和能力实训。只有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技能才能被接受,学校针对产业中需要的技术设立专业、课程、师资力量。将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活动引入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坚持能力实训。其次,明确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生是工学一体化教学的核心,一切围绕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同时,工学结合学习要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并提高。

4 电气专业技术人才应具备的条件

电气已经广泛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机械、冶金、电力、化工、材料、环保等行业。根据调查发现,企业最需要的电气技术人才应该具有高超的专业能力,优秀的学习能力,良好的社会基本能力。高超的专业能力体现在对各项电子、电气、机械等都有较好地理解。优秀的学习能力包括善于理解各种工作方法与指示;对新技术、新设备、新电气、新系统的学习领悟能力高;能够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法等。良好的社会能力包括思想品德端正,有较高的团队意识,对公司、工作认同度高、敬业;能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管理;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较强的进取心。

5 通过工学一体化培养人才的课程方案

针对社会需求而确定培养人才的方向是科学、合理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社会要求的专业性人才。通过实习工作与教学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途径之一。

按照国家规定,技工学校的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按照此要求,设置工学一体化课程时需要在高层次的企业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将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本文通过结合电气专业的实际情况,试着给出一定的建议。

课程设置:

前期以培养学生的基础为中心,该阶段以奠定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为主,以简单的电子、电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基本的职业能力,是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关键。通过行为的引导,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照明、电子等基本线路的安装与检修,使学生在工作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在前期初级阶段,可通过老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形式,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

中期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工学结合在该阶段表现得最为突出,按照工作过程知识和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性,由简单到复杂,并按照工作过程业务环节的时间先后顺序,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完成渐次复杂的工作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与利用信息、决策与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的能力,不仅强化了专业能力,而且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法能力得以提升。老师指导的成分在渐趋减少,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在逐步加强。老师即是课程专业老师,又是熟悉电气、机械的专业工程师(或熟练技工),“双师制”也是工学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期,以项目为载体,在项目任务中,增加综合能力考评,对综合能力不足的学生给予专门教学,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后期课程则以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条件,让学生能真正进入工厂、企业中去,了解企业、工厂的实际运作,成为企业的一部分,感受真实的工作状态,也可以警醒学生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学习,提升学生的紧迫感。学校同时也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后期高级阶段,学生的综合能力要体现在“顶岗实习”中,通过企业去影响学生的各项能力,既要给予压力、又要正确引导。在后期,体现了学校专业与企业的岗位、教育过程与生产工作工程,学习要求与工作要求,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

6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技术人才不同于普通中高院校培养的知识型人才,不能简单地通过考试、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来衡量学生的成绩。需要建立一套复合技术人才的评价体系,为工学一体化教学设立评价依据。评价需综合考察学生的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以专业能力为重点考察对象,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必须通过项。(见表1)

注:本表只简单对学生三大能力(学习、社会、专业)为目标进行考核,实际中学校要因地制宜,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有针对地修改。

该体系以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动手能力为导向,学生的创造性、动手性、实际工作能力占据较重比例的,符合“以专业能力为重点考察对象”的要求,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设计四个必须通过项,旨在培训学生的社会能力,为其树立正确的观念。

7 推进工学一体化的建议

7.1 加强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老师作为技工学校的核心资源,是学校能否达成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在工学一体化的模式下,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桥梁,更是为技术人才指明方向的明灯。“双师型”教师是指老师同时兼任专职教课老师与中高级技师,只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壮大,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软条件。技工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教师的方式,来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更加深厚。

7.2 加强校企合作,深化顶岗实习方式

顶岗实习是推进工学一体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主要标准是岗位技能要求能顶岗、企业实行准员工管理、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得到一定的工作报酬、校企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等。在本文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中,实习评价占据25%的份额,同时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给予评价,就是为了要深化顶岗实习方式。学校不断拓展更多的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是实现工学一体化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第9篇: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教学做;教学模式;科研训练;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103-02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一种教育方法。它的核心是以“做”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让教师在做中教。生活工作中的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1]。目前我国应用化学专业教育面临新时代的挑战,虽然就业空间较大,但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教学改革呼唤新的教学体系、教育模式。对于应用性很强的应用化学专业教学而言,满足企业、科研院所所需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著名学习问题专家阿姆斯特朗就在《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指出:“许多孩子之所以在学校不成功,是因为学校教育不能够适应他们的聪明类型与学习方式”。受到阿姆斯特朗一书的启示,结合应用化学专业面临的现状,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无机教研室开展了融“课堂、网络、科研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新体系尝试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创新、团队精神等基本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缩短大学生与企业、科研院所岗位能力要求的距离。

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更灵活的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和引进先进教育理念,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开展了融“课堂、网络、科研训练”为一体的“教学做”创设新体系教学改革。

一、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有待改进的问题

1.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体系的陈旧。高校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方式多是授课,方法单一。授课方式注重的是理论知识,而应用化学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性篇幅较多,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接收知识感到晦涩难懂。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涵盖理论基础知识、实验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多为沿袭前人教案素材,探索性项目少,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学生只能按照实验步骤去做,缺乏灵活性和创新,缺乏教学设计创新的主动性。当前这种教学方法和内容体系培养模式很难造就综合实用性人才。

2.网络开放式教学平台的合理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不断增加计算机及信息类课程内容和前沿学科内容,这就突出了总学时与课程门类之间的矛盾问题。在课程学时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利用课堂之外时间,如何来扩展学生的知识容量,解决的办法是利用当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开放式教学平台。但是网络教学平台如何激发优秀学生的创新思维,网络教学平台如何引导提高厌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摆在教育改革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就是网络开放式教学平台的合理运作。

3.学生缺少科研训练平台。高校主要考核方式就是考试,学习效果完全由试卷反映,而试卷本身无法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只能通过上课来获取理论知识以通过考试。大多数高校除了毕业设计之外缺少科研训练平台,学生很少有机会训练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2]。对于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来说,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而传统的教学体系缺乏创新实验平台锻炼学生的科研和思考能力,导致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科研院所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很难激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二、“课堂、网络、科研训练”三维立体式教学体系构建

“课堂、网络、科研训练”三维立体式教学体系就是尝试着打破在教室中学习理论,在实验室中验证理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建立起“教学空间”和“实践空间”融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室[3],进行立体化的教学,即让学生在三维立体式教学体系环境下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企业、科研院所;技能训练从基础到进阶、从进阶到创新的转变;学习资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到空间的深化。经过这些过程,逐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技能培养,让学生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情境更贴近,综合素质得到充分提高。

1.课程体系的重组和总体设计。在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上,实现理论学习与网络互动及科研训练“三维立体式”的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创业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引导的教学运作机制。为此,我们在大一就采取了导师制模式,引领学生如何学习,学会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对现有无机化学课程内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体系重组。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将无机化学课程贯穿一条主线即结构决定性质,采用讲清结构引出性质的方式,避免了学生不理解而死记硬背的现象,使学生在学习时变得不那么枯燥尝试到探索自然的乐趣。在实验课程体系中,将实际科学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转换成实验项目,开发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验环节,将无机化学实验划分成三个模块: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数,增加综合性实验数,大力开展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他们的聪明才智。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力求做到“理论必须够用,实验必须创新”,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

2.网络开放式教学平台教学模式的方法。实现课堂环境与网络环境及科研平台一体化教室的设置,学生按照科研训练项目的导引“目的论”自主学习,找到“做中的乐趣”、“学中的甜头”、“教中的哲理”。一体化教室的设置创设了现代社会教育的现场,养成了大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学生在导师制的引导下实施一体化教学项目,从科研能力规范到创新耦合专业知识点,以点带面,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引领学生进入专业课堂的“目的论”下的自主学习;集思广益,扩展教学资源,整合全社会无机化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学习像科研人员在做项目,把整个科研情景、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搬进了课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愉乐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

在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中,采取循环、递进、阶段化课程体系方法,依据“微课”视频进行知识重点、难点教学,题库测试评估知识掌握情况,课程微信群方便师生互动、解惑答疑。我们的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网络学习知识须遵循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推进的教学规律;网络课程没有约束力,必须让学生感到有兴趣后才能提升知识高度,从而实现学生自觉地进入一体化训练的课程技能体系。

3.项目导向的科研训练教学模式。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的一体化,学生可以感觉到身临科研工作环境,体会到未来的科研环境。可以鞭策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学习,变被动的学习为自己的主动学习,给终身教育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合学校要求及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展了项目导向的创新、创业拓展科研训练教学模式,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完全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全权负责[4]。科研训练教学模式的引入,推进了实验教学平台和教师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集教师科研情境的创设、学生科研训练的创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学员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架构了真正意义上对教师的导学、教学、助学、督学和学员的自学、互学、做学、践学深度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改革[5]。

在科研训练中,通过团队小组形式进行有序的科研训练,训练学生基本科研素质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素养,开发学生创新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综合性的社会能力,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在教学空间上,通过以项目为载体,学生边进行项目实施,边学习知识,从而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立体模式,使学生逐渐成为一名企业准工程师,科研院所准助研,达到社会用人的专业素养要求,实现专业与素养,教育与教学的一体化。

三、结语

在我校全面启动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本科生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工作中,基于“课堂、网络、科研训练”为一体的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做”创设新体系无疑是创新思维训练、现代化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而本文探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可谓是应用化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重大尝试,虽然在网络开放式教学模式和科研训练教学模式环节中还有待改进和提高,但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继续推进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展基于融“课堂、网络、科研训练”为一体的三维立体式“教学做”教学模式改革,必然会全面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严嘉.变“坐中学”为“做中学”――从杜威教育思想到任务型教学途径[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24(5):73-78.

[3]邱舒,王凤.《分析化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建设[J].广州化工,2012,40(10):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