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精选(九篇)

如何发展当地经济

第1篇: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

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努力提高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新形象

省委书记杜青云同志在省委八届八次会议上对全省党员干部提出了“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基本要求。作为基层领导干部,面对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面对当前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困境,我们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去,“深思、善谋、巧干”,在工作中,多思多想,想想如何解决问题,想想如何开拓创新,想想干部作风如何改变,想想地方经济如何快速发展;在工作中,深谋远虑,顾长远规划,讲当前大局,努力谋划各区域各时期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在工作中,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坚持做到“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结合目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认真解决“用心”的问题,努力塑造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形象,更加强有力地推动乡镇经济协调发展。下面我就省委提出的“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全心为民,“三心”办事,体现了党员干部的宗旨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要“用心”,还要与人民群众“同心”,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就是我们的事业,我们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去。当前,一些干部漠视群众,思想漂浮,工作消极,在领导干部作风整顿中,我们重新学习党的宗旨,用新的“三心”(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指导工作,为改进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用心”工作,与人民群众“同心”,努力提升干部形象。

二、(用心想事)开拓创新,勤思考,重学习,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根本保证

一个地方会存在很多问题,一个领导者会面临很多困难,如何处理?如何应对?我们领导干部必须多多地思考。在干部作风建设中,如何引导干部改进作风,提高干部的整体工作效率?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如何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何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多思多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坏与我们自身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有关,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切实加强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想,努力培养开拓意识、创新意识,打破一些陈旧陋习,寻找一些新的发展方向。

三、(用心谋事)深谋远虑,重规划,顾当前,是促进乡镇经济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作为一位地方领导干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方向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地方经济当前和长远发展的连接和衔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地方领导“有勇无谋”,没有“站得高、看得远”,基础设施建设建了拆,拆了建,浪费了太多的资源;经济建设规划不合理,常常出现“瓶颈”效益和“闪光”现象,发展不持续,同时还带来大量遗留问题。作为一位领导者,要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认真分析当地的地方特点,结合有效的地方资源,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在这方面,领导者就象军事家,要有战略,要有谋略,才能打胜仗。

四、(用心干事)真抓实干,抓落实,重巧干,是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和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充分说明了工作落实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要认真干事,还要用心干事,认清自己工作的责任和使命,全身心投入,在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关键时刻要身先士卒,一线指挥,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工作落到实处。不真抓实干,不求真务实,作风漂浮,弄虚作假,工作不到位,处处制造“泡沫”现象,“基石不牢,高楼焉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真干、实干、巧干,干出成效,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2篇: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

“未来,应将地区经济形势研判更紧密地纳入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框架。”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刘苏社表示,要推动形成国内外联动、东中西统筹、南北方协调的发展新格局,地区经济工作思路正从注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协同和共同发展的新思维。而这也成为地区经济司“推进机关定位转型”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定位转型符合中央要求、地方期盼

“地区经济司承担着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职责,工作职能宽泛,任务十分繁重。”刘苏社介绍说,具体工作包括:研判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组织拟订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统筹指导全国区域合作和组织协调国际区域合作,协调国土开发整治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扶持老少边穷和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统筹推进全国对口支援工作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特别是推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新形势下,如何更加深入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协调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加快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如何更好地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各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作出更大贡献;如何更好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思考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政策、重大规划和重点工作,进一步发挥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下更大功夫,提高工作主动性,增强工作执行力,这些是地区司在深入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开展‘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学习讨论活动,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结合中央要求、地方期盼、部门转型对比情况及我委自身需要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提升发展改革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刘苏社说。

加强形势研判,做好政策储备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统一安排,结合地区经济工作实际需要,日前,地区司有关负责人陪同委领导赴江苏、江西调研经济形势,组织有关部门赴藏区调研中央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赴安徽调研长三角城市协调发展情况,赴云南调研地震应急落实情况等等。

据了解,调研过程中,地区司有关同志除了深入工矿园区、项目建设点实地以外,还召开了多场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需要重点支持的政策措施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机关定位转型等问题,听取了地方和企业的意见与建议。

刘苏社介绍,各项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如何落到实处,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如何上下联动,项目和资金安排如何体现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导向,这3个方面的问题受到地方普遍关注。

“新常态下,区域间的分化比较明显,如何把握地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针对新常态、新要求创造性地做工作,特别是加强各地形势研判,做好政策预研储备,至关重要。”刘苏社认为,当前,在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时,既要有行业分析,也要有区域分析。例如,面对区域走势分化,地区经济工作应该怎么做;又如,“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之间有什么关系,地区司应该做哪些工作,这些都需要创新。

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深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问题和政策研究,今年3月份,地区司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15年度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方向大致分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新变化,培育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和主要思路,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部地区增长潜力和发展趋势,“十三五”时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等6个方面。特别是,要研究在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前提下如何加强区域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消费、产业、土地、价格等政策工具的相互衔接、配合,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组合。

多做原创性工作,多提创新性建议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敢于和善于自我革新,自觉破除思维定式、行为习惯和路径依赖,多做原创性工作,多提创新性建议。”刘苏社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要主动调适工作状态,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统领地区经济工作。

“继续把推动区域战略和规划实施作为突破口,加强区域规划后评估工作,查找规划实施中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动规划真正落地、取得实效。”刘苏社介绍说,地区司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思路、政策工具和推进机制,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重大国家战略摆在工作中心位置。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升级,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做好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相关工作。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促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引领带动“三北”地区发展,辐射东北亚发展。以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落实好相关重大区域规划,统筹好国内区域合作和与周边国家区域、次区域合作,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衔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统筹实施“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处理好编制跨区域、次区域规划与缩小区域政策单元的关系。

刘苏社表示,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积极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着力抓好潜力地区和薄弱地区,促进各区域共同发展。

一方面,大力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继续发展壮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增长引擎作用,依托城市群发展培育长江中游、珠江-西江经济带等一批对全局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积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推动构建沿大江大河、沿边沿海和陆路交通干线的一批重要经济增长带。统筹推动部级新区、临空(空港)经济区、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特殊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点。

第3篇: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关注政治体制改革呢?一般地说,促使人们关心政治体制改革的大约有如下的一些因素:第一,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关怀。生活本身的经验告诉人们,好的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保障,而不好的政治体制则会成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要想使生活不断地得到改善,就要通过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而要想使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顺利地进行,就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好的政治体制。第二,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的不满。人们通过横向的比较(主要是知识分子)会感觉到我们的政治体制在结构、制度、程序、运行机制方面不完善、不理想。为了追求更理想的政治体制而产生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对社会生活失序状态的不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社会生活秩序正在经历着一个深刻的转变,原有的秩序逐渐地瓦解,而新的秩序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从而产生了社会生活的失序状况。而在这种失序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政治腐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便寄希望于政治体制改革。第四,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的状况不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眼界的开阔,人们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应该享有的政治权利便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人们就会深感现有的政治体制的不理想、不完善,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第五,对某种具体的不良政治遭遇的感受。在平时的政治生活中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以及政治腐败等原因,往往使人们遭遇到一些不公正的甚至是伤害性、灾难性的对待。当人们在反思这些遭遇时便会产生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等等。正是这样的一些因素才会把人们引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关心和期望。但是,当人们开始关注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人们便会陷入矛盾之中:这就是人们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这种愿望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就说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单单有愿望是不够的。要想使政治体制改革真正能够向前发展,不能靠愿望,而要靠动力。因此,探讨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问题乃是弄清楚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寻找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契机的根本性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究竟来自何处?从道理上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首先应该来自广大的人民群众改变政治存在的要求。其次是来自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但从现实生活来看,则情况要复杂得多。为此,我们就需要了解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的特点。由于我们的起点是全能主义的政治体制,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不论来自何方,最后都必须经过党和政府自上而下地采取一系列放松政治控制或改变政治控制的重大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而放松和改变政治控制,则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我们知道,一种政治体制就是一种政治控制体系,政治控制体系要想正常地运转,必须在控制主体和被控制对象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而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要在某种程度上放松控制,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放松控制所形成的局部的不平衡来建立适应新体制需要的新的动态平衡。如果由放松控制所引起的局部不平衡没有建立起新的动态平衡而是造成整体性的动态平衡的破坏,那么就会产生政治动乱甚至会使原有的政治结构发生解体。这对于当权者来说是灾难性的。因此,即使是具有改革理想和抱负的领导者也不会,愿意去冒这种风险。其次,政治体制改革也会与各级领导层的既得利益发生矛盾。政治体制改革意味着政治权力的大调整,或者叫做政治权力的再分配。与此密切相联系的是掌握权力的各个机构的利益的再分配。作为各级当权者来说,原有的政治体制是同他们所掌握的一定的权力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权力本身就是利益而且是更大的利益。政治体制改革总是向着放松控制因而是减少权力的方向转变,因而就不可避免地使当权者丧失权力和利益。而上述的风险性本身也是一种重大的利益风险。因此,对于那些具有改革抱负的领导者来说,改革的实现最好是能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它们一方面会使领导层感到风险很小,另一方面又不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但是实际上这种理想的状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在现实中政治改革从来就是有风险的,而且是会损害领导层的既得利益的。因此,政治改革对于各级领导层来说,从来都具有被迫性。面对政治体制改革,各级当权者往往既不敢于也不愿轻易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各级当权者自觉自愿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不现实的。正因为上面这两种原因,便造成各级当权者对政治体制改革缺乏动力的状况。但是另一方面各种政治体制改革又必须通过各级当权者才能实现。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便只能来自外部的压力了。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的:即如果不改革,则会冒更大姆缦蘸蜕ナЦ蟮睦妫庋凇傲胶ο嗳ㄈ∑淝帷钡男问浦拢母锉阌锌赡鼙黄鹊厥迪帧R虼宋颐蔷托枰芯空庵帧傲胶ο嗳ㄈ∑淝帷钡那榭鋈绾尾呕岱⑸渴鞘裁囱男问坪土α坎呕嵬贫庵智榭龇⑸

在了解了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特点之后,我们就要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两种可能的动力会如何造成改革的形势。如上所述,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应该来自人民群众对改变政治存在的要求,即人民群众对政治存在的不满。政治体制对每个个人来说,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环境,从而也就关系到人们的政治存在的问题。所谓政治存在是指人们的政治要求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政治环境不能满足人们的政治要求,人们就会对自己的政治存在产生不满,这样就会生长出改变政治环境的要求。这就是来自人民群众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习惯势力等等的影响,人民群众在和平发展的时期对于政治存在很少提出异议,即使产生不满,也很难表现为明确的改变政治体制的要求。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人们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才会逐渐转移到政治存在上来。那时人们就会对政治存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转化成为改革政治体制的动力。所以,在和平发展时期,人们的政治改革的要求是要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才能提到日程上来的。这就决定了来自人民群众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的动力是很不容易成长起来的。完全指望这方面的动力的成长,政治体制改革恐怕就要被推到遥远的将来去了。因此,要想使这种要求变成真正的动力而造成改革的形势,则是一个非常曲折、艰难而且需要长期酝酿的过程。

那么,在来自人民群众的改革要求还没有真正变成动力的时期内,政治体制改革会不会发展和怎样发展呢?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往往是靠一种间接的力量来实现的。这种间接的力量就是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力量。因此,我们就应该很好地研究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是如何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在现实的过程中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对于政治体制是从反面提出问题的,它们对政治体制所发出的信息就是“不改革不行”。换句话说,经济生活中的力量是通过危机的方式来推动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地说,因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政治体制构成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每前进一步,都必然要受到原有的政治体制的阻碍。这样,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每前进一步,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从而对政治体制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就会不断地生长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来。这种动力虽然是间接的,但又是及其巨大的,往往是政治力量所无法抗拒的。也就是说,实际的情况是,当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遇到政治体制的阻碍时,就会产生经济生活的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经济生活破坏所造成的社会后果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能不正视、不能不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这就促使政府必须下决心来改变阻碍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原有政治体制的某些方面。从而使政治体制的改革得到不同程度的推进。这是目前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的途径。因此,如何借助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力量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就成为一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事情。在目前,当来自人民群众的改革动力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探索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将会如何具体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各种要求?而当这种要求遇到原有政治体制的阻碍时,又会引起什么样的社会后果?这种社会后果又会怎样地影响领导者的决策选择?当领导者做出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某些选择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又如何克服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第4篇: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凭借着辛勤劳动,成为了百万富翁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外出农民开始回乡创业,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就业结构的变革。此外,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析

    (一)如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顺利进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着提高。但时,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乡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是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党和政府在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瓶颈”期,亟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建设,促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以城带乡,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民收入倍增的宏伟目标。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小康,而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长,但是总体上看,农民增长困难,城乡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方位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党和政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所在。

    (三)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得到很到的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减缓趋势,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仍很低,属于典型的以牛、锄、耕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自家经营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同时,农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的多种经营模式,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此外,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料开发利用率低;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健全、交易不规范、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的不规范,造成农村的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浪费严重,无法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因此,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

    (四)如何实现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靠市场在经济运行的基础作用,也需要基层政府发挥其调控作用。而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的种种弊端,没有完全充当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基层政府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机构繁多,财政给养人员过多,使基层政府的运行成本太高,财政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基础政府财政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的规模,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基础政府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乡镇干部专业技能知识主要靠自学,理解不透彻,往往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三是基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臃肿,造成对经济的多重管理的局面,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因此,在涉及到责任时候各部门相互推诿,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相关经济管理职能,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政府职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怎样更好地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三、继续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分割体制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最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平等地位,尤其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要从规划入手,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连接城乡统一的市场,推动城乡商品、劳务、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着力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放宽创业门槛,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农民的创业;同时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劳动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收益。此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保障农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收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发展立体化农业,因地制宜,形成农林牧副渔立体化农业,多方位提高土地的收益;规范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制度,保障合法经营,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以市场化带动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5篇: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

 

关键词:当代 中国共产党人 忧患意识 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近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告诫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比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为什么要增强忧患意识?我们面临哪些忧患?如何化解这些忧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有何特征?如何将忧患意识转化为克服困难、战胜风险的信心和勇气?这是当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忧患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根据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当代社会的变化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的和平发展,殚精竭虑,运筹帷幄。他们面临的忧患主要有:

1.忧虑中国经济如何从粗放型、数量型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以,胡锦涛指出:“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1O9O页)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深入人心,“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已基本解决。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发展”,即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切忧虑的问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特别忧虑“如何发展”的问题,是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急于想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我国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在较短时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偏重于追求产值、速度和规模的增长,忽视了质量、效益的提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过度地依赖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导致资源和环境不堪重负,经济社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这个影响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自然引起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忧虑。

2.忧虑在社会矛盾凸显和多发期。如何尽量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震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同时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社会阶层的分化。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因为利益的不同而相互产生矛盾冲突,如果这些矛盾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演变为社会动荡。我国社会目前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和激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贫富、城乡、区域差距比较悬殊。中国目前贫富差距已跃升至世界前列。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贫富差距程度)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标准。如果贫富差距继续发展下去,将导致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城乡差距也呈扩大之势。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考虑在内,2005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超过了5:l。城乡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也不利于拉动内需,还可能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近年来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地区差距虽有所缩小,但实际差距仍然较大。2005年,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与人均GDP最低的贵州省的实际差距约为l0倍左右。由于这些落后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因而地区差距悬殊不利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二是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4%左右,但实际失业率近10%,全国显性和隐性失业人数达几千万。就业是民生之本,如此庞大的人群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基本生活保障,无疑是社会的一个不安定因素。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由于社会保障的滞后,目前我国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实现社会全覆盖,部分地区存在着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住房贵的问题,还有极少数群众生活困难,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这些问题事关群众疾苦和切身利益,对于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无疑是他们最揪心和忧虑的问题。

3.忧虑党内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将破坏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丧失党的先进性,危及党的执政地位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绝大多数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能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涌现出不少像孔繁森、方永刚、李国安、吴天祥、王瑛式的优秀共产党员。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经不起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袭,抵御不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组织纪律松弛、革命意志衰退的现象:或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严重;或贪图享受,奢侈浪费,流连于灯红酒绿场所;更有甚者,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成为人民的罪人。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背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党的先进性就有可能丧失,党的执政地位就有可能丢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可能毁于一旦。遏制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保持党的先进性,是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一个重大忧虑。

第6篇: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

----建立共存共荣的协作关系

按照学院和基础课部的要求,2014年8月20日,由邓xx、杨xx、xx组织的调查小组,就高职院校如何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到xx市xx世纪城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社会调查。重点调查了一家建材市场,该公司名为居然之家建材营销有限公司xx金源店,该店经营面积超过一万平米。居然之家成立于1999年3月份,该公司在2009年的经济萧条期反其道而行之,迅速扩大市场影响范围。至今全国已有48家分店。在中国建材行业素有北居然南红星之称。

居然之家表面看起来是一家建材销售市场,其实质可看成第二物业,它从金源物业租赁房子,然后分割成店面再转租给各建材商户,甚至可以看成是一家资本运作公司。该企业自身并不生产任何建筑材料,也不直接销售任何产品。其员工由两大部分组成,公司内部员工和商户自己请的销售人员。其内部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既需要管理商户及他们请来的销售人员,也要为其提供服务。

我们走访了两名公司高管和五名普通员工,首先向他们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与该公司业务相关的几个专业,如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电子专业等,并就高职院校如何为企业服务,如何加强校企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现就调研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共同探讨的主要问题

1、问:贵公司新员工招聘方式是校园招聘还是通过其他方式?

答:任何一个企业对新聘员工都抱有这样的理想看法,希望招之则来,来之能战。向同类型企业挖人才是首选,但目前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扩大自己的规模以求长远发展,人才短缺,互挖人才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大部分都是通过校园招聘,又因为公司扩张太快,一般新员工也是边做边学。

2、问:直接让新员工上岗,有哪些利弊?

答:让新员工直接上岗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弊端。有时候甚至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我们采用这种方式也是有好处的,至少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可以培养员工的忠诚度,我们的员工一般很少流失,可以说从另一角度降低了公司的损失。

3、问:您认为贵公司的招聘员工有些什么特别的要求?

答:对员工的要求,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势必要对现有资源重新进行优化组合,我们企业就是抓住了这个机会,我们这个行业本身不生产任何产品,但是我们善于合理配置资源,公司努力吸纳优势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我们只做管理和服务。鉴于这类工作的特殊性,我们的员工必须具有很强的管理和沟通能力;要有一定的战略眼光,会发掘优势资源;而且要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最重要的还有就是“执行力”,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

4、问:贵公司有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吗?象我院这样的高职院校可以为贵公司提供哪方面的人才或服务?

答:校园直接招聘到的员工一般都不能直接接手工作。但是由于企业发展的速度很快,公司急需人才。我们对员工的培训都是直接在工作中学习,边做边学。贵校的工商专业或市场营销专业可以为我们公司提供业务员,但需结合我们公司的特殊情况,因为我们公司的业务员不但需要做常规的商场管理还需要为商户提供服务,甚至要为商户策划营销活动;贵校的计财专业的学生,若是熟悉erp软件操作,就可为我们提供收银员或财务人员;熟悉水电安装的学生也可为我们物业部提供电工。目前,我们公司考虑能否降低新员工培训成本问题,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

二、企业对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目前中国传统式的高职教育对社会的用工需求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学校教的有多少是我们企业真正要用的?拿奖学金的优等生擅长的东西到了企业也许一文不值。比如,很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能每年在校都是三好学生,每次都拿奖学金,可让他去做个简单的市场调查,他们就不知所措了。而企业看重的就是这些。可以说高职院校与社会用工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有必要改变现行的培养模式,要贴近市场。

2、企业用工需求灵活,变化相对较快,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来说较为死板。企业需要某种类型人才,高职院校并不能马上培养出相应的人才,目前校园的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用工需要,或者说偏离了社会用工需要。高职院校需要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高职院校制度相对于企业来说比较死板,当时局变化,企业可以很快换血转型,建议高职院校可以向企业学习。既然高职院校是为社会服务,学生不能仅局限于向学校教师学习,企业的技师和培训师可能是更好的教师。不一定每次都是请局长、教授之类的人给作讲座,也许经验丰富的一线员工更能让学生茅塞顿开。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必须实在点。

4、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更加倾向于会学习的综合性人才。比如,目前大部分学校工商专业的学生,暂时都不适合做我们公司的业务员。我们公司的业务部是公司的核心,任何部门的工作都是围绕业务部转,反过来也就是说,我们业务部的员工需要熟悉其他部门的各项工作。当今社会会学习的综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香饽饽。

三、调查组对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以服务为宗旨,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新形势下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尽管我们只是重点调查了一家企业,但通过本次调查仍然很受启发。据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高职院校要真正树立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主动“落地”。 每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等不同,其经济发展方向、规划目标、发展特色和重点也有较大差别。高职院校要深入、持久地了解当地需要,并切实行动起来,为当地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赢得信任,要让当地政府、企业能感受到学校在“当地”,并对当地“有用”,而且值得依赖。

第7篇: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从近年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地方的省域经济强往往就是强在县域经济上,而县域经济强又往往正是强在乡镇经济上。

从百强县看经济发展

1992年百强县排行榜初次排定,浙江的入围县(市)只有12个,而2003年10月底公布的第三届中国经济百强县(市)排名中,浙江省占2……

12. [三农问题] 新形势下搞好县域农民增收工作的对策分析 [佚名][2008年8月29日][0]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如何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当前县级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考验。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是突出矛盾。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新形势下搞好县城农民增收工作的对策。 在新阶段,农民收入问题是整个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个全局性……

13. [三农问题] 县域经济 特色为本 [佚名][2008年8月29日][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包括县、乡(镇)、村经济,具有多层性、综合性和基石性等特点。由于我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县域经济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总体上看,笔者认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尤其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在空间上,发展县域经济要突出发展县城经济。因为县城集聚了县域内各种资源和行业优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14. [三农问题] 城镇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sannong][2008年8月29日][2] 当前,城镇经济不仅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经济学家傅筑夫曾说:“城镇把知识、经验、思想逐渐积累起来,并整理加工,组织成为一种约定的生活秩序;同时,把这种新的生活秩序逐渐传播到邻近地区去”。因而,如何使经济现代化和工业化有机结合,对于推动城镇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科学规划,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现代社会,经济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国家之间、……

15. [三农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四难”及对策 [sannong][2008年8月29日][1] 一是农民贷款难。当前农民贷款主要靠农村信用社。虽然农村信用社正加速自身发展,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但同农民所期望的农村金融服务不匹配,仍然存在贷款门坎高、手续繁琐等问题。但其自身历史负担重,信用调查难,信用贷款风险大的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实力不足。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结构……

16. [三农问题] 发展县域经济,统筹解决“三农”问题 [sannong][2008年8月29日][1]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农民赖以生存的耕……

17. [经验材料] 发展县域民族经济经验材料 [字匠][2008年8月22日][39] ## 县位于 ## 省东南部,地处中、俄、朝黄金交界地带,是黑龙江省最早的朝鲜族人口聚居地,也是东北著名的革命老区,辖 ## 个朝鲜民族镇、 ## 个朝鲜族自然村,朝鲜族人口 ## 万人,分别占全县人口、少数民族人口的 5.2% 和 73.3% 。近年来,我们以民族融合、共同富裕为……

18. [调研报告2] 突然“五大瓶颈” 加速县域发展 [醉舞斜阳][2008年8月21日][2] 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提出,在全省各地掀起了新一轮抓机遇谋发展的热潮。##作为闽西北山区县,近几年经济社会虽有长足发展,但受区位、交通、资金等诸多瓶颈的制约,发展速度和规模远不如沿海发达地区。因此,更有必要抓住抓牢此次发展契机,在凸显##毗邻江西,处于京福高速公路重要节点这一优势的基础上,着力找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加快突破各项瓶颈制约,努力实现在……

19. [心得体会] 县域经济如何在竞争中发展 [醉舞斜阳][2008年8月21日][64]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市场经济法则不仅要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得以贯彻,而且也必然要在区域之间竞相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区域之间的竞争是否客观存在?我们如何把握竞争态势,学会运用市场法则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本人拟对此谈点浅见。 一、要清醒认识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大趋势,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nb……

20. [财政金融] 挖掘银行信贷潜力 突破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瓶颈” [佚名][2008年8月18日][29] 资金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液”,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资金筹措是项目建设十分关键的环节,资金投入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资金对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项目竞赛活动,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如何解决好项目建设资金来源问题,取决于资金积累能力和引入外部资金的能力。从我市各地多年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21. [经验材料] 做好基层税收工作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大局 [佚名][2008年8月10日][42] 税收是一国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行政权力,依靠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其基本职能是为满足国家的公共支出需要筹集资金以及对经济运行实施有效的调控。 县一级税务机关在体制上虽然直属上级税务机关领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息息相关,县域经济状况直接决定着地方税收工作的发展。因此,税收工作的重点应在于服务县域经……

22. [和谐社会]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佚名][2008年8月9日][148] 市委一届八次全委会提出,2008年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根本保证。这使我们深深感到思想上的又一次大解放,认识上的又一次大提高;全市正在由滞后发展,走向全面振兴,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2008年镇坪县经济社会预期增长目标:GDP增长12%,投资增长25%,财政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20元。

一……

23. [调查报告] 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建议 [未知][2008年7月20日][62] 从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运行多年的实践看,初步建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对建立稳定的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财政收入渠道,调动各级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各方面情况的变化,现行财政体制在运行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一、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

24. [财政金融] 先进性教育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佚名][2008年6月29日][30]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富民兴彭、建设渝东南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强县和武陵山区经济高地的新的发展阶段。财政部门应该如何将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机结合并统一起来,把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组织保障,实实在在的推动和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今天就这一专题开展讨论。 一、准确把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nb……

25. [经验材料] 依托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水产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chuanqing][2008年6月29日][13] 博湖县因拥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而得县名。县辖五乡两镇,驻县单位有巴州种畜场、农二师25团、27团种马场、宝浪油田项目开发经理部等,总人口5.66万人,由汉、蒙、维、回等18个民族组成。全县总面积3808.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现为16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3.2%。县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水产、芦苇、旅游、石油为主的资源优势,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湖内有鲤鱼、池沼公……

26. [工作报告] 做好全县项目建设工作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anni][2008年6月21日][33] 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全县项目建设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讲几点意见。 关于项目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项目建设的压力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科技人才优势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富县”战略,将加强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事业进步的支撑,咬定目标不放松,坚定信……

27. [调研报告1]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佚名][2008年6月2日][32]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未来2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85%强的县域。因而,十六大第一次鲜明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就我市而言,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县域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把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到主要的议事日程。去年我……

28. [调研报告1] 贫困山区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佚名][2008年6月1日][25] 贫困山区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¾ ¾ 对 XX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 XX县委副书记 XXX XX县位于湘中偏北,地处雪峰山北麓,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180个村(居委),总人口95万,集山区、库区、贫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于一体,是……

29. [调研报告1]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佚名][2008年6月1日][15] 加快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省委xx书记在xx考察工作时指出:山区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的落后上;必须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步伐。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xx县,如何贯彻落实省委xx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确保如期实现脱贫奔康目标?本文结合xx实际,试作肤浅的探索和思考。 一、坚持观念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氛……

第8篇: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

评价体系建构是一个研究不断深入、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吸取专家学者意见、社会各界智慧的过程。

2009年5月至7月中旬,人民论坛杂志抽调数名研究人员并邀请北京大学等院校学者组成专门研究团队,对国内外已有的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研究。与此同时,课题组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316位、各地县(市)委书记、县(市)长170余人次围绕“县域科学发展如何评价”进行深入讨论;在综合集成已有智慧的基础上,就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意义、原则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并初步形成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一稿)”,包含43项二级指标。

“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一稿)”形成后,课题组将其发给有关专家和官员,进行了意见征集,共有121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学者以及36位官员参与笔谈,并在此基础上举行了小范围座谈,即第二次会议,推出第二稿。专家及官员们就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以及具体指标设置的相关焦点、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将指标体系缩减为35项二级指标。

第二稿形成后,课题组又不断吸取各界意见、建议,通过召开第三次专家座谈会,很多专家又对该指标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于是我们又将该体系进行了重新修改,形成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三稿)”,包含19项二级指标。

第三稿出来后,我们组成专题调研组赴全国20余个典型县市进行实地调研,检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社会各界广泛支持与响应

在策划筹备及组织实施这一课题当中,社会各界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人、国家部委、权威研究机构、主流媒体的广泛认同、支持和参与,许多地方县市纷纷响应。具体表现在:

一是国家领导人、有关部委、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关注,有些亲自参与到活动中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担任专家评审委员会主席,中央有关部门也从各方面给予指导与支持。

二是知名专家及各研究机构积极配合、响应。李慎明、李君如等100位学者型高级领导干部或著名学者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中央编译局、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等100余家该领域权威研究机构及所属单位作为课题成员单位,为课题调研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中央和各地主流媒体的广泛互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浪网、新华网及各省市主要党报等100余家媒体等课题的讨论、征求意见、新闻等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四是地方县市的热情响应。170余县市主要负责人对县域科学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有专家表示,如此高的规格、如此大的规模、如此全面的动员,在我国县域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尚属首例,这充分反映了当前形势下全社会对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县域科学发展的寄望与期待。

调研是如何进行的

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课题调研组深入全国各地对科学展典型县市展开调研,推动“中国县域科学发展体系”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并在“专题调研”、“中国经验”栏目中推出《县域科学发展与创业实干之道》、《走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城市转型道路》、《丹阳经验:绩效管理“导航”》等20余个科学发展的典型县市的调研专题或文章。

课题组深入调研的对象,既有以往的百强县,如江苏、山东等地的县域;也有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县域,如甘肃、四川等地的县域。不同的县域,县情不同,相应地,其发展特色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调研过程中,大多数党政干部认为,人民论坛杂志组织各领域权威专家建构的“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较符合县域发展的实际,能促进县域的科学发展。

比如9月7日至9日,为了进一步深入总结县域科学发展的典型经验,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及复旦大学有关专家组成课题调研组,深入传统百强县江苏丹阳,通过座谈、对话、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了《丹阳经验:绩效管理“导航”》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丹阳市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考核机制,使绩效管理真正成为了科学发展的“导航仪”、工作责任的“动力阀”,推动了县域科学发展。通过丹阳调研,大多数党政干部都认为,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各领域权威专家建构的“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较符合县域发展的实际,能促进县域的科学发展。而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生态文明、公众满意度6项指标来看,丹阳市的发展是快速的,也是均衡、全面的。在“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19项指标当中,丹阳的得分大多较高。

另外,评价体系的一个亮点就是进行公众满意度调查。进行满意度调查,不仅能从深层次上体现县域的科学发展,而且也是政府干部考核的根据。在调研过程中,不少县域通过对领导班子的绩效管理已重视起人民的满意度。通过评价体系的进一步推动,县域的发展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重点报道全面深刻,值得关注

在课题调研实施过程中,人民论坛杂志先后在“特别策划”栏目推出《县域发展何处背离科学》、《县域发展向国外学什么》、《这些问题地方官员怎么看》、《传统百强县如何走向科学发展百强》、《县域发展评价的核心问题》、《郡县制新图景》六期专题,从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现实发展与历史借鉴等不同层面对讨论、研究的精华进行了报道。

《县域发展何处背离科学》(09年6月下期):

本期“特别策划”专题包括《县域科学发展为何如此重要》、《县域发展背离科学的表现》、《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差别化评价体系》、《如何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四没有”》等重要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比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冬雪副院长指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社会政治上看,县域发展以及县政改革的深入展开都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力。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建军认为,在县级层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看,最关键的是在空间层面,推行非均衡的发展策略和分类指导、分区管理的评价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郑风田认为目前单纯以经济发展指标来进行县域经济评价已不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走出单纯以GDP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本期专题推出以后,得到学界广泛响应,许多专家参与到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讨论中来。

《县域发展向国外学什么》(09年7月上期):

世界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是如何推进县域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这是我们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建构,所必须观照的一个重要视域。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本期“特别策划”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国外有没有县域经济”、“国外政府如何促进地方发展”、“国外的‘县官’如何当”、“国外也有招商引资吗”、“地方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吗”、“国外中央与地方关系怎样”、“国外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如何科学考评地方政府”10个核心问题,总结分析国外的经验教训。

专家们对中外地区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精彩观点。专家指出西方主要国家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很低,行政区划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普遍采用城镇管理的职业经理制;也有招商引资并采取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手段,但更重视非税收的手段,通过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和提供良好的服务,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西方的评价体系则是以公民权利为基础,以社会为主体的评价体系等。

中外对比研究给广大读者,特别是县域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借鉴。

《这些问题地方官员怎么看?》(09年7月下期):

县(市)委书记、县(市)长是县域地区的主要领导者,他们对县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最为了解,对于县域如何科学发展也最具见解。课题组采访了100余位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人民论坛杂志刊载了中共湖南省株洲市委副书记、炎陵县委书记李晖等12位市县领导的精彩见解,揭示了县市主要领导对促进县域科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在建立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上、所应包含的内容上,各地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各抒己见、见解深刻。

《传统百强如何走向科学发展百强》(09年8月上期):

传统百强县科学发展普遍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强制约,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改善民生尚待加强等挑战与“陷阱”。本期专题围绕“传统百强如何走向科学发展百强”这一主题,刊发了中共浙江象山县委书记周江勇等10余位各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观点与建议,反映了实践一线的负责人对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的独到认识。比如福建沙县县委书记陈瑞喜认为县域科学发展要跳出传统百强县的“成长陷阱”,关键在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评机制。

《县域发展评价的核心问题》(09年8月下期):

该专题详细介绍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三稿)的构建始末、体系特征、操作难点等问题。整个专题包括《前瞻、科学、引导、可操作――“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一稿)构建要点》、《代表性指标如何取舍――“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二稿)建构中的焦点与难点》、《专家“头脑风暴”会诊指标体系――“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三次专家座谈会发言摘要》等主打文章,重点报道了第三次座谈会上的专家精彩见解。

比如中国行政管理学会高小平副会长认为,构建“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很有意义,由权威的第三方评价县域科学发展,在政治上、国际形象上等多方面都有很好的效应。指标应当从繁到简,从开始的全面、避免遗漏,到逐步地调研、试点,升华认识,找到一些关键指标、核心指标,有一些次要的、作用比较小的指标就可以慢慢淘汰。完善的过程也是挖掘指标重要性、关键程度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指出评价指标体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评价很重要,排行要慎重。在具体指标上,他认为指标要少,经济收入的指标甚至都可以不要。因为实际上很多经济指标都已经转化为其他指标了。

国家行政学院的徐耀桐教授认为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应体现“党的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有必要,党的建设这一块是重头部分,包括党员队伍建设,基层支部建设,当然不一定指标要搞多,但至少要有几条。

《郡县制新图景》(09年9月上期):

第9篇: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范文

袁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贵阳经济发展将大提速。二是贵阳城市建设将大提速。三是贵阳发展环境将更加优越。黔中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贵阳将获得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省政府出台的《支持贵阳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含金量”很高,真正是给贵阳松绑、让利、开绿灯、出政策。同时,随着全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布局,随着1小时经济圈的建设,贵阳作为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的联系将极大强化,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将加快集聚,贵阳将迎来历史上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

《当代贵州》:如何定位贵阳在黔中经济区中的“地位”?

袁周:贵阳在黔中经济区的定位就是要成为黔中经济区的“发动机”。具体来讲,就是要把贵阳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及物流集散基地、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成为黔中经济区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信息中心、综合服务中心。

《当代贵州》:贵阳准备如何融入黔中经济区一体化的发展之中,如何发挥“发动机”的作用?

袁周:首先是要在产业发展上融入。一方面,以自主创新为发展的灵魂,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方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主导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加强与黔中经济区内各地联系,按照资源、要素共享原则,加强产业合作、整合,努力构建黔中产业集群。其次是在基础设施、城镇化等方面主动融入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最后则是要在市场上融入。要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市场体制障碍,加快培育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并努力实现一体化,实现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当代贵州》:为了适应黔中经济区的发展要求,贵阳将出台哪些新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