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服务贸易创新精选(九篇)

服务贸易创新

第1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其中,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面向世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近年来有了显著的增长,但由于基础的薄弱和发展时间有限,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1、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贸易总量规模较小,相对于货物贸易比较落后。服务业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服务业的滞后影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作为重要的出口领域,对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潜力仍有待发掘。而且,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但中国服务贸易总量规模仍然较小,无论在“质”或者“量”上都很难与发达国家匹敌。而且依据近几年统计数据,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在下降。

2、结构不合理。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中国服务贸易都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作为支撑,其主要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讯、建筑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微弱,中国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

3、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由此制定了加快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但是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重点体现在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水平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上。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否则就难以提供有高附加值的服务。目前我国比较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如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商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和工程承包商等等。尤其缺乏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的外向型复合人才,这对服务贸易的国际化经营是极为不利的。另外,整个服务部门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这也大大削弱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能力。

4、国内立法、管理滞后。服务贸易壁垒除了传统贸易壁垒以外,新型的贸易壁垒如制度性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壁垒。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立法确实存在着较大差距,未形成完整体系,甚至不少领域至今仍是空白。同样,我国现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比如行业垄断、责权不明等。

二、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中国服务业比较优势。

当代世界服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发挥传统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培育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比较优势。要加快培养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程管理咨询专家、金融家等,有条件的院校、科研院所要积极筹建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加紧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国际贸易的规则及我国服务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提高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分阶段、有重点地通过人力资本投入发展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使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

2、优化调整服务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用现代的经营方式和服务知识运用于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和农业服务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同时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开拓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业,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促进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等。

3、扩大开放的同时要注意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仍有不少制约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因素,如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总体水平低,许多行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过程中,服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服务企业竞争力弱,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期内还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服务业进行竞争。这些都决定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稳妥、慎重、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在适当的贸易保护条件下,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另外,凡涉及国家、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极少数部门或项目,应采取明令禁止的政策,不开放,不允许外资进入;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部门或项目,允许开放,允许外资进入,但不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要规定其股份的最高界限;除以上两者外的绝大多数一般部门或项目,要安全开放,实行自由化的政策。

4、健全服务贸易的相关法律体系,强化政府职能,优化服务业市场秩序。

第2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总体上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仍是对外贸易“短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着力点,有利于稳定和增加就业、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率、培育新的增长点。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鼓励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服务领域相互投资,完善服务贸易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增强服务出口能力,培育“中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服务业改革,放宽服务领域投资准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有序推进服务业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市场竞争,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服务贸易领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宏观指导、营造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职责,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产业支撑,创新发展。注重产业与贸易、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依托制造业优势发展服务贸易,带动中国服务“走出去”;发挥服务贸易的支撑作用,提升货物贸易附加值。夯实服务贸易发展基础,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服务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范围逐步扩大、质量和水平逐步提升。服务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到2020年,服务进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的全球占比逐年提高。服务贸易结构日趋优化,新兴服务领域占比逐年提高,国际市场布局逐步均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国服务出口中的占比稳步提升。

二、主要任务

(四)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巩固旅游、建筑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领域的规模优势;重点培育运输、通信、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领域发展,既通过扩大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又通过鼓励出口培育产业竞争力和外贸竞争新优势;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等承载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文化服务出口,大力促进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服务出口,加强中医药、体育、餐饮等特色服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五)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积极开拓服务贸易新领域,稳步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和特色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在服务进出口中的占比。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继续巩固传统市场,在挖掘服务出口潜力的同时,加大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进口力度;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高新兴国家市场占比,积极发展运输、建筑等服务贸易,培育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推进承载中华文化的特色服务贸易发展,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优化国内区域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的规模和创新优势,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鼓励错位竞争、协同发展。

(六)规划建设服务贸易功能区。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集聚作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依托现有各类开发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的服务出口功能,扩充国际转口贸易、国际物流、中转服务、研发、国际结算、分销、仓储等功能。

(七)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服务贸易发展模式,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打造服务贸易新型网络平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各服务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将承接服务外包作为提升我国服务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外包业务比重,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提升服务跨境交付能力。推动离岸、在岸服务外包协调发展,在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同时,逐步扩大在岸市场规模。

(八)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跨国服务业企业,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支持有特色、善创新的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鼓励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力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都有进出口实绩。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九)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逐步实现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积极参与多边、区域服务贸易谈判和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制定。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依托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积极推动服务业双向互惠开放。基本实现内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动大陆与台湾服务业互利开放。

(十)大力推动服务业对外投资。支持各类服务业企业通过新设、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加快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增加在境外的商业存在。支持服务业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和管理境外经贸合作区。鼓励企业建设境外保税仓,积极构建跨境产业链,带动国内劳务输出和货物、服务、技术出口。支持知识产权境外登记注册,加强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加大海外维权力度,维护企业权益。

三、政策措施

(十一)加强规划引导。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定期编制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指导地方做好规划工作,确立主导行业和发展重点,扶持特色优势行业发展。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引导,制订重点服务出口领域指导目录。建立不同层级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十二)完善财税政策。充分利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资金安排结构,突出政策支持重点,完善和创新支持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公共服务。结合全面实施“营改增”改革,对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鼓励扩大服务出口。

(十三)创新金融服务。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供应链融资、海外并购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等业务。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并购等业务的支持力度,支持服务贸易重点项目建设。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品种和保险业务,探索研究推出更多、更便捷的外贸汇率避险险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承保政策,简化投保手续。引导服务贸易企业积极运用金融、保险等多种政策工具开拓国际市场,拓展融资渠道。推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小微企业综合信息共享。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服务贸易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企业在交易所市场上市、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发行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

(十四)提高便利化水平。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探索对会展、拍卖、快递等服务企业所需通关的国际展品、艺术品、电子商务快件等特殊物品的监管模式创新,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便利跨境人民币结算,鼓励境内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扩大跨境支付服务范围,支持服务贸易企业采用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等方式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人员流动、资格互认、标准化等方面的国际磋商与合作,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便利。为外籍高端人才办理在华永久居留提供便利。

(十五)打造促进平台。支持商协会和促进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整体宣传“中国服务”,提升服务贸易品牌和企业形象。支持企业赴境外参加服务贸易重点展会。积极培育服务贸易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以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为龙头、以各类专业性展会论坛为支撑的服务贸易会展格局,鼓励其他投资贸易类展会增设服务贸易展区。积极与主要服务贸易合作伙伴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服务贸易合作协议,在双边框架下开展务实合作。

四、保障体系

(十六)健全法规体系。加快推进相关服务行业基础性法律制修订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各领域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和经营秩序。研究制定或完善有关服务进出口的相关法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服务贸易地方性法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

(十七)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对服务贸易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服务业对外开放、协调各部门服务出口政策、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各地要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稳定外贸增长和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工作内容,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

(十八)完善统计工作。建立和完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监测、运行和分析体系,健全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与国际组织、行业协会的数据信息交流,定期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创新服务贸易统计方法,加强对地方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指导,开展重点企业数据直报工作。

(十九)强化人才培养。大力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加快形成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大对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扶持和引进力度。鼓励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增设服务贸易相关课程。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开展服务贸易经营管理和营销服务人员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十)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氛围。清理和规范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规范会员行为,推进行业诚信建设,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五、组织领导

(二十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意义,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实际情况,制订出台行动计划和配套支持政策。各地区要建立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培育服务贸易特色优势产业。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促进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的良性互动,积极营造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环境。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国务院

2015年1月28日

(此件公开)

第3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美国

1 中国和美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1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增长也较为显著,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4,19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19.3%。其中,出口1,821亿美元,进口2,370亿美元,增速比同期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高约10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的2.7%上升至5.2%。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2.5%提高到了4.4%,世界排名从2002年的第12位升至2011年的第3位。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3,44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其中,服务出口1371亿美元,进口2,072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达701亿美元,同比增长55.3%,且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旅游、保险服务及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等服务类别。

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是传统服务贸易,虽然近年来传统服务贸易在我国服务贸易中占比呈下降趋势,但总体比重依然很大。2011年,我国旅游出口额占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比例高达25.1%,其次是运输,出口额占19.4%。2011年我国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54.2%。

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新兴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其中,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出口增势强劲。2011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和广告宣传出口额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4.9%。

1.2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同样也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服务产业,以此为基础的对外服务贸易不仅弥补了国际收支的巨额逆差,同时还充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走向知识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十几年来,美国服务贸易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据世贸组织和联合国贸发会议初步统计显示,2011年,美国为世界第一大服务出口国和进口国,服务出口额达5,810亿美元,同比增长10.6%,服务进口额为3,950亿美元,同比增长6.8%。

美国服务贸易的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领域有了比较快的发展,出现了大幅增长,且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近几年,在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像旅游、金融、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这些行业占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在10%以上。总的来看,以上这些行业大多都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现代产业。这说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重心转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贸易要求的科技含量也不断提高,美国利用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大力推进了服务贸易产业内的发展与升级,不再依赖传统服务贸易产业。

2 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国际竞争力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和其他各国家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服务贸易发展最发达的国家,本文对中国和美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并找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同类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该值越大,表明该国该类服务越具有国际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出口市场占有率=出口总额/世界出口总额。

据WTO全球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82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比例为4.4%;服务贸易进口2,37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比重为7.7%;全球排名第三位。2011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高达5,81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高达18.3%;服务贸易进口3,95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比重为12.9%。从总额及占全球比重来看,美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远高于中国。

2.2 传统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传统服务业是指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传统服务贸易主要是指运输和旅游业,对一国总体服务贸易有巨大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迅猛,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比例虽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在一国的服务贸易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引入TC指数对中国和美国传统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TC指数即贸易竞争指数,是反映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TC= Xij-Iij/ Xij+Iij,其中Xij为i国j行业服务贸易出口总额;Iij为i国j行业服务贸易进口总额。TC取值大于0,说明服务贸易为净出口,表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越近于1,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取值小于0时,说明服务贸易为净进口,表示国际竞争力较弱;越近于-1,国际竞争力越小。

由表1可知,尽管中国的传统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与美国比较,其国际竞争力还是偏弱。例如,在运输业服务贸易中,2011年美国运输业服务贸易出口额约为789亿美元,约占世界9.2%,中国运输服务贸易额约为356亿美元,约占世界4.1%。美国的运输服务贸易出口额绝对值和占世界运输服务贸易额比重都高于中国。

在旅游服务贸易中,2011年美国旅游服务出口额近1,496亿美元,全球出口市场占有率高达14%,而2011年中国旅游服务出口额为485亿美元,全球出口市场占有率仅为4.6%。美国旅游服务出口额及占全球出口市场占有率均高于中国,具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

从TC指数看,中国和美国的运输、旅游服务业的TC指数均较低,中国的运输、旅游服务业的TC指数分别为-0.39和-0.20,美国则分别为-0.04和0.27,这是因为尽管中国和美国的运输和旅游服务业的出口市场占有率都较高,但它们的进口额也较高,因而TC指数显示国际竞争力较弱。

2.3 新兴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新兴服务产业是指随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新起的服务产业,主要包括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专利权和特许费用等。

由表2可知,美国现代服务贸易竞争力远远高于中国。从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标看,美国新兴服务贸易行业的出口市场占有率总体保持着较高水平,而中国在这些行业出口市场占有率极低,差距较大。2011年,美国的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专利权和特许费用的国际出口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3.0%、18.1%、23.5%、6.1%、38.4%,大大高于中国的1.7%、3.9%、0.3%、4.9%、0.3%。与传统服务业比较,中国的新兴服务业与美国的差距更大。

从TC指数看,中国的新兴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明显劣于美国,如2011年美国的金融服务和专利权和特许费用服务TC指数高达0.66和0.50,而中国对应的TC指数仅为0.07和-0.09,国际竞争力远低于美国。中国想要成为服务贸易强国,大力发展服务业,就必须加强新兴服务产业的发展。

3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3.1 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由上文可知,我国的传统服务产业一直以来仍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其出口占据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半壁江山。而且,如运输和旅游等传统优势又属于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产业,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考虑到目前我国仍是人口大国,在发展服务贸易时,不能随波逐流只注重新兴服务贸易行业,而完全忽略传统的服务贸易行业。我国应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继续大力发展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行业。同时,为了提高传统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提高传统服务产业的技术和知识含量,充分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增加贸易的附加值,扩大进出口总量等,从而通过传统服务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服务行业的发展。

3.2 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服务业竞争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货物贸易的发展,新兴服务贸易在全球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我国的货物贸易发展迅猛,但新兴服务业在发展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货物贸易的发展。对于新兴服务贸易,技术创新是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动力源泉。技术进步不仅可以改变传统产业技术风貌,而且可以带来产业升级和新兴服务产业的诞生,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没有形成突出优势,甚至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创新体制、创新环境方面的落后,技术研发投入的投入不足等,给我国服务贸易带来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为了较快地培育我国新兴服务产业,我们要重视创新体制的建立,鼓励技术创新,利用创新来加快发展我国的新兴服务业。

3.3 完善服务业人才培育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服务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培养优秀的服务人才。人才的差距是中美服务贸易特别是新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差距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要想发展中国的服务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就发须大力培养自己的服务人才,加强人才资本积累。只有培育了优秀的服务人才,才能有利于我国服务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应从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出发,以体制创新为切入点,借助经济全球化契机,努力发展知识经济,创新高级人才培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资体制,增加人力资本培育投入。

参考文献:

[1] 张希坤.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特点及竞争力分析[J].对外经贸,2012(2).

[2] 梁美华,罗聃.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 温明.浅析中国服务贸易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1.

第4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问题;对策

一、引言

在2001年入世之后,中国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042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服务贸易国。随着中国经济向第三产业转型升级,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这对于改善贸易与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就业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服务贸易现状和问题分析

1.服务贸易总量增长,但贸易逆差扩大

入世以来,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取得了快速增长。从2001年到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量从719亿美元增长为6043亿美元,增长了8.4倍。其中,服务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从2001年的390亿美元、329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3821亿美元、2222亿美元。进口额年均增长率为17.8%,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15.8%。

中国服务贸易世界占比提高,但出口占比较低。2001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世界占比为2.4%,2014年升至6.3%。其中,服务贸易进口世界占比从2.6%提高到到8.1%,中国成为服务贸易第二大进口国。由此可见,中国对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巨大。然而,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世界占比仅为4.6%,落后于美、英、德、法居于世界第5。

服务贸易逆差扩大。从2001年到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如图1)。2001年贸易逆差为61亿美元,2014年高达1599亿美元。尤其在2011年至2014年四年中,服务贸易逆差年均扩大345亿美元。

2.服务贸易以传统服务为主,贸易结构逐渐优化

根据生产的要素密集属性,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主要包括运输、旅游等服务,这类服务的附加值较低;另一类是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主要包括通信、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等服务。

从图2和从3可以看出,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进出口中所占比重都比较大。(1)从进出口总量看,2001-2014年,传统服务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年均比重为58.6%,传统服务在服务贸易中占据主要地位。(2)出口结构方面,传统服务出口比重逐年下降,但比重仍然较大,其中运输服务出口比重于2008年上升至26.2%,之后保持在19%左右,旅游服务出口比重则明显下降;同时,新兴服务的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于2009年首次超过50%,至2014年达到57.2%。(3)进口结构方面,传统服务进口比重变化呈现“U”型状态,2008年降至54.7%,S后逐年升高,其中旅游服务进口比重增长迅速;新兴服务进口比重从2008年后逐年下降。因此,虽然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仍以传统服务为主,但是贸易结构在逐渐优化。

新兴服务贸易增长迅速,但增长率不稳定。2004年以后,传统服务的进出口增速逐渐放缓,其中运输服务的进出口增长率下降明显,至2014年分别降至2%和1.7%。相比之下,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1年至2014年,新兴服务贸易总量扩大了10倍,其中,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增长最为迅速。但是,新兴服务贸易的增长不稳定。以金融服务为例,2010年进出口增长率分别为202.3%和90.4%,而2011年则为-36.1%和-46%。这说明中国的新型服务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发展不成熟,容易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

逆差来源集中,传统服务逆差不断扩大。运输、旅游、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传统服务的逆差显著扩大,2014年达到1657.9亿美元。建筑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广告和宣传服务、其他商业服务能够保持顺差。

3.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差,竞争力下降

从表可以看出,2001年至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TC指数①保持负数,且数值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中国服务贸在国际竞争中整体上处于竞争劣势,而且竞争力逐渐下降。

通过分析2001年-2014年各行业TC指数可知,各行业的竞争力差距明显。传统服务一直处于竞争劣势状态且竞争力显著下降,新兴行业总体保持微弱的竞争优势。(1)运输、旅游、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电影和音像服务的竞争力较差,2014年的TC指数均在-0.4以上,其中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TC指数高达-0.95。在这些行业中,除保险服务外,其他的TC指数都比2001年有所下降(2)建筑、计算机和信息、咨询、广告和宣传其他商业服务的能够保持竞争优势且TC指数有所上升,其中建筑服务2014年的TC指数为0.516。

以上分析表明,但是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低下,资源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正逐步丧失,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逐渐提升,但各行业竞争力发展水平不均衡。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提升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的价值

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构成部门,但是其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竞争力下滑。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的传统服务部门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和知识的应用程度较低,导致其不能创造高附加值,丧失了竞争优势。这说明,依靠要素禀赋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提升传统优势行业的竞争力,充分发挥其规模效应,就必要摆脱过于依赖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由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增长路径上来。只有这样,传统优势行业才能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其推动作用。

2.鼓励金融、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的创新

新兴服务已展示出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但其贸易占比仍然较低,增长不稳定。新兴服务既是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也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应鼓励新型服务部门的创新,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吸收国外经验,培育其核心竞争力,促进新兴服务行业发展和成熟,以提升新兴服务的创汇能力。

3.加快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提升服务贸易的技术和知识含量,优化产业结构,拥有一批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创新型服务业人才是关键。因此,应加快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组建一支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以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创新程度。其中,引进人才只能解决短期问题,要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培养体系。

注释:

①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是一国服务业或服务业某部门的净出口占该国该产业或该部门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用于分析服务业或服务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状况.

参考文献:

[1]李玉峰,张志明.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5,(02):67-73.

[2]王贺.浅析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财经问题研究,2014,(S2):16-19.

[3]王卉.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2014,(05):55-59.

[4]姚星,郜筱亮,林肇宏.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基于1982-2008年数据的经验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0,(10):49-55.

第5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贸易金融;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10)-0010-04

近年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动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重创,危机的影响至今未完全消退。危机的最重要启示之一就是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高杠杆化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将发生根本改变,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紧密围绕实体经济展开。贸易金融作为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金融领域,将大力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助于中国金融业把握历史性机遇、获得健康快速成长、实现难得的后发优势。

一、贸易金融贯穿于贸易活动的全部过程

贸易金融是伴随着贸易发展而出现的,贸易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甚至最初的商品交换时期。它最初始的业务仅是为各国贸易商的贸易活动提供汇兑和支付,之后逐步扩展到与贸易相关的资金融通、现金流管理等。原先银行为企业提供的贸易服务主要集中在汇款、信用证和托收等传统结算方式,贸易融资的形式以最基本的押汇为主。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分工模式发生深刻变革,贸易金融从提供贸易结算与融资等基础服务进入了综合金融服务阶段。

中国银行作为中国贸易金融领域的龙头,最先在贸易金融理论方面做出了系统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第一次明确了“贸易金融”的内涵:贸易金融是银行在贸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基础上,为国内或跨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提供的贯穿贸易活动整个价值链的全面金融服务。它包括贸易结算、贸易融资等基础服务,以及信用担保、保值避险、财务管理等增值服务。

具体来说,第一,贸易结算仍是最基础的贸易金融业务,促成企业交易,降低成本。为企业提供国内和跨境的交易结算,仍是银行贸易金融服务的起点和最重要内容之一。这样的服务使得完全陌生的两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借助于银行的中介作用而发展成为交易对手。近十几年来,企业间的交易方式、交易内容也与几十年前有着巨大的差异。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贸易结算服务方式和内容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为企业提供贸易结算以外的更广泛、更深入、更具个性的贸易服务。

第二,贸易融资是贸易金融的核心。贸易融资总是与贸易相伴而行,为贸易活动中的各方提供资金支持。在贸易过程中,贸易融资发挥着剂和催化剂的作用。近年来,针对国际贸易发展呈现的新特点,商业银行研发、创新、推广了许多新的贸易融资产品,包括福费廷、保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信保融资、订单融资、货押融资、风险参与、贸易融资与资金产品组合等。这些贸易融资新产品不仅推动了银行服务能力和内部风险控制方式的变革,而且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减少存货、扩大销售、加快资金周转,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信用担保、避险保值、财务管理是银行为贸易参与方提供的增值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信用担保是银行为贸易参与方提供以信用增强为主要目的的服务,在帮助买卖双方建立互信、促成交易方面作用明显;避险保值是在商品价格、利率、汇率波动日趋频繁的市场环境下,银行帮助客户有效规避风险的专业服务;财务管理则是针对产业链中一些大型企业的财务集中、资金归集、财务管理外包等需求而提供的增值服务,包括应收账款管理、财务报表优化、现金管理等众多内容。这些服务进一步丰富了贸易金融服务体系。

二、贸易金融的鲜明特征

贸易金融作为银行公司金融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服务对象特定。贸易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的基础性业务,本质是为商品和服务交易提供支付、结算、信贷、信用担保等服务,这些服务紧紧围绕“贸易”这一实体经济活动。正是基于这一特点,贸易金融的发展和创新不会像金融衍生品一样成为纯粹的虚拟金融业务,也不会因为过度的杠杆效应形成泡沫和危机。

二是债务自偿性,风险相对可控。所谓自偿性,就是银行根据企业真实贸易背景和上下游客户资信实力,以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提供银行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以企业销售收入或贸易所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作为直接还款来源,而不是完全依赖授信到期阶段企业的综合现金流。贸易融资自偿性的关键点在于,银行依托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或者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和信誉捆绑,在有效控制授信资金风险的前提下进行授信,从而从本质上改变了银行的审贷理念和信贷方式,这对于原先因为不能提供有效抵押担保品而难以从银行获得流动资金贷款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获取资金支持的新途径。此外,贸易金融业务周期短、流动性强,银行的放款与回收时间通常少于180天,如果客户不能偿还,银行可以很快察觉并采取补救措施。

三是综合性强,收入来源多样化。贸易金融兼具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特点,既涉及表外业务又涉及表内业务。商业银行的贸易金融收益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贸易融资的直接收益,即利息净收入。二是中间业务收益,包括手续费收入、汇兑收入等。三是资金交易的佣金收入,进出口商为了避免汇率和利率波动的风险,可能要通过银行做一些保值性的外汇交易,如掉期、远期和期权等,银行从中获得资金交易的佣金收入。此外,还有其他隐性收益,银行可以以贸易金融业务为纽带与企业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向企业出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从银行对企业的全方位服务中获得价值补偿。

四是贸易金融业务适合中小企业。贸易金融以特定交易为服务对象,可凭特定交易过程产生的应收账款或物权作为质押对企业授信,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对客户的授信准入门槛,对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十分有效。另外,信用证、保函、保理等贸易金融产品因有银行信用介入,对中小企业有较强的信用增强作用,有助于中小企业提高谈判地位,充分利用赊销等方式扩大销售规模。

三、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丰富贸易金融的内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要求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在2009年推出了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政策,人民币在世界的流通使用日渐广泛。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对商业银行贸易金融产品创新带来机遇。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作为国内金融体系的主体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会成为人民币国际金融市场的主体。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体系主要包括传统间接金融业务、银行间业务和投资类业务三大类银行服务。

首先是海外的传统间接金融业务。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是从跨境的贸易结算起步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是人民币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核心业务。主要包括人民币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海外人民币存款、海外人民币贷款、海外人民币现金管理、货币兑换等业务。以中国银行为例,中国银行现有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均已推广至跨境人民币业务,还根据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不同类型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客户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融资、信贷、资金、理财等全方位产品和度身打造的综合方案。

其次是银行间业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人民币成为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结算和流通货币,必须打通境外银行获得人民币资金的通道。随着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量的增多,人民币贸易融资进一步拓展,与之相关的人民币清算规模将不断扩大,从而衍生出人民币同业账户管理、境外人民币拆借、人民币资金购售等业务。

第三类是境外人民币投资业务。随着人民币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领域拓展,商业银行的贸易金融服务内容也将不断充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只是迈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要想扩大人民币国际结算的规模和范围,必须增加人民币的投资渠道,让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持有的人民币资金可以获得支付和存款以外的使用途径。我国商业银行将在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结算、融资等传统人民币贸易金融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发掘人民币资金理财、直接投资、债券投资和资金交易等需求,进一步占据人民币市场的主体地位,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贸易金融创新发展的方向

贸易金融将形成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重点,改变和优化商业银行的战略规划方向,并主导银行业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方向。

第一,贸易金融业务将与供应链结合更为紧密。近十多年来,国际产业分工模式由企业内部分工转变为企业间分工,围绕某一产业链核心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管理的实践--供应链管理逐步形成,对银行围绕供应链管理提供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借助核心企业信用,通过掌控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交易中产生的现金流,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包括融资、避险、结算在内的全面服务方案。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色是突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短期贷款对授信主体的评级要求和抵质押担保要求,变单个企业风险管理为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从单个授信企业的财务报表向整个供应链条延伸。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可以基于核心企业资信状况,将资金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企业,通过产品与客户建立紧密联系,有效增加基础客户群、特别是中小企业客户的数量,充分发挥产品创新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第二,贸易金融与信息技术结合日趋紧密。当前信用证、托收等传统结算工具的使用日趋下降,贸易双方对于银行的需求从以信用支持为主逐步转向以支付速度和效率为主,银行传统贸易融资的发展空间大幅缩小,银行必须依托电子化平台的建设,以挖掘赊销(O/A,Open Account)结算项下的贸易融资机会。目前业内贸易电子化平台的建设中最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当属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简称SWIFT组织)开发的贸易服务设施系统(TSU,Trade Services Utility)。TSU是一个通过集中化数据处理和工作流引擎支持银行间及时准确地核实和共享贸易项下交易信息的服务系统,为银行间提供了一个从贸易订单产生伊始就可跟进交流交易信息和开展业务合作的系统平台,它将对贸易金融的整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贸易金融领域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不断融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企业的贸易活动既涉及国际市场又涉及国内市场,其供应链或贸易链是横跨境内和境外的整个链条。例如,国内企业获得出口订单后产生在银行办理出口结算和押汇需求,而其在国内采购备货阶段又需要打包贷款或国内信用证产品,其上游供应商可能需要以其信用为基础申请卖方融资。从业务发展趋势看,真正有发展潜力的贸易金融是以客户为中心、为整个贸易链或产业链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五、贸易金融将推动中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全面发展

贸易金融将成为未来银行业务创新的重点领域。贸易金融将是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综合管理和风险管理创新的重要模块,在产品设计、信息技术利用、组织结构辅助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创新空间。贸易金融产品和服务涉及境内外的多家金融机构和贸易商,产品相对存贷款业务操作过程更为复杂,技术含量高,对信息技术要求也较高,是相对来说不易复制的银行产品,容易形成产品和品牌优势。服务创新模式则在于以客户为中心,立足于客户贸易行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贸易金融风险的两面性,即代表低风险的自偿性和代表风险难以把握的风险多元化并存,使得风险管理更为复杂,也使得风险管理创新有具体依托。推动风险管理与贸易金融业务结合,设计和执行符合贸易金融特色的风险管理流程,将有效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贸易金融业务的发展帮助银行有力地拓展客户群。由于通过基础的贸易金融产品供给,商业银行一方面和贸易客户建立了比普通信贷更为深入的合作关系和信用基础,有效推动了银企合作的深入;另一方面在前期业务的操作要求下,对企业的现金流、资产状况等核心经营指标有更加全面的掌握,这些都将有利于商业银行发掘价值客户,设计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推动贸易基础上的银企金融合作深化。这一过程也将成为商业银行争夺优质客户,体现产品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方面。

贸易金融业务的拓展将大大优化银行收入结构。贸易金融业务除了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的融资利差收益、支付结算、代收代付、担保承诺等中间业务收益外,综合的贸易金融服务还将在交易类和咨询服务类中间业务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深入合作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中,现金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务顾问等高水准金融业务将获得很好的发展,提升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普遍存在利差收入支撑、中间业务收入比例不高的问题。中间业务有资源占用少、成本低、风险小和收入来源稳定等特点,中间业务水平的提升还是银行业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表现。基于贸易金融的产品和收入特性,贸易金融在未来商业银行战略规划中将作为优化收入结构的重要产品和服务种类予以重点考虑。

贸易金融服务将帮助中国商业银行加快“走出去”步伐。贸易支付和结算产品是“走出去”企业的必备需求,在此基础上的短期贸易融资将推动企业完善生产销售环节,综合的贸易金融服务则将推动银企合作深化。贸易金融产品全球推广的过程,也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的过程,是我国商业银行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展开竞争的过程,我们有“人和”的优势,对方有“地利”的优势。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贸易金融的发展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的实现,“走出去”为此提供了战略机遇。

参考文献

[1]陈海军.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融资策略分析与研究[J].新西部,2008 ,(6):11-12。

[2]何伟星.金融危机下出口企业贸易融资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9):69-70。

[3]沈晓丹.中小出口企业贸易融资问题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2009,(12):20-24。

第6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专业人才技术创新

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多元化,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所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最重要的课题是服务贸易竞争力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相关数据,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较大的金融、保险、咨询、IT服务、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行业,我国服务贸易则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际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文基于修正的“钻石模型”视角讨论服务贸易关键性要素的优化路径相关问题,以期为此问题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又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要靠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该理论通过研究一国的经济环境、组织、机构与政策在产业竞争优势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一个国家可以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诸多因素,认为国家和国家环境是支撑企业和产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一个国家在某一行业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基本要素包括: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及行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两个辅助要素是指机遇与政府。据此波特提出了“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

波特是在反思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就是“钻石模型”。在波特看来,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以下四项: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因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因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这四个因素也是本文所基于的一个立脚点。

关于“钻石模型”修正的理论综述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是在归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虽然其重视分析国内要素的培育,但是并没有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有许多专家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得“钻石模型”具有更强、更广泛的解释力,如能更好地解释小国、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

Cartwright构建了多因素钻石模型,在保留波特钻石模型中6大要素的基础上,增添了5个新的海外变量:海外要素创造能力、与在海外环境中的相关的和支持性产业的联系、满足海外顾客需求的途径、海外市场的竞争以及该产业在多大程度上有面向国际的目标和结构。他认为这一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小国经济、出口依赖工业国和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Dunning等引入了“跨国经营”这一要素。认为跨国公司在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可以获得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等,带动本国产业的发展,对本国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本国企业要注重从跨国公司中学习技术、注重通过技术的积累来促进本国企业的发展。

RugmanandMoon等构建了一般化“双钻石模型”,这一模型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不仅来源于国内钻石,也来源于国际钻石。

AnilNail和Zeller等将政府作为第5个关键因素引入,发现土耳其重点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政府发挥了核心作用,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

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学者乔东逊也提出,“人力要素”是推动韩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我国服务贸易实际的“钻石模型”修正

通过对上述“钻石模型”修正的研究成果的回顾很容易发现,不同的专家在考虑一国产业竞争力时考虑的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能结合一国的具体国情与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将特定的因素引入模型,则能更好地指导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培育。通过多年的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正视竞争力提升所面临的特定制约因素: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技术与高层次人才,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但需求层次低等。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在运用“钻石模型”研究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跨国经济的影响,重视技术创新,重视高层次人才与政府的作用等。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引入了跨国公司、国际环境两个要素,并将专业人才从要素禀赋中提出,作为一个专门的重要要素列出,将政府从辅助要素调整到基本要素中,从而形成了由两个关键要素、五个基本要素与两个辅助要素相结合的新的多要素模型。专业人才是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发动机,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得以维持的基本保障,因此,专业人才与技术创新构成了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服务贸易关键性要素质量优化路径

在现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推动服务贸易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影响服务贸易的各项要素质量,尤其是要做好专业人才与技术创新这两个关键要素的优化。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服务业发展的智力资源支持

现代服务业以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为显著特征,其发展不仅需要大量拥有普通技能的人才,更加需要高素质、高技能、有先进理念、敢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建设人才队伍,就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养、引进与留住相结合。1.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贸易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基地,鼓励职业培训机构业务开展,加强企业内部培训,通过学校、社会与企业多层次、全方位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人才培养中,重点要做好人才的结构性需求调查,突出解决当前急需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抓好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各类各层次培训跟踪调查,确保培训的知识与技能是服务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避免形式主义。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完善的留学人员回国鼓励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留学人才,尤其是金融、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以带动服务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服务业管理的高层次外国专家,聘请外国专家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讲学任教及工作任职等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我国创业、发展,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服务业人才出国留学、进修,接受国外系统服务理论与技能的培训,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拓宽与海外交流合作渠道。外国语在服务贸易中非常重要,尤其是服务外包中的语音服务、咨询服务等,加强基础外语教育,让更多外国人来我国旅游、度假、工作,让更多人能“走出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多语言应用国家,这将对于我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紧完善与人事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知识产权、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确立高层次人才的核心与主体地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增强对人才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做到“人才培养得出,引得进,留得住”,彻底解决服务贸易人才短缺问题。

(二)促进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与服务贸易良性循环

汪琦(2006)对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演变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美国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是获取和维持其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而贸易竞争优势的获得又对进一步技术创新形成动力和压力机制,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市场条件,形成互动性良性循环。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制定服务贸易创新体系时,将服务贸易技术创新置于战略发展的高度。

其次,加大对服务贸易技术研发的投入,优化投资比例。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科技投入增长率应同步于或略高于服务贸易增长率。投入方向上,既要重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投入,又要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同时攻关若干重大专项,既确保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又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人才的引进、管理与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

第四,强化微观主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机制,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制,激励创新,并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激励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一个激励自主创新的微观机制。

第五,促进外商投资向更高技术领域发展,吸引世界跨国公司总部与研发机构进入,引导服务业产业集聚,鼓励内资服务企业嵌入其产业链,鼓励员工流动,充分扩大外商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带动国内服务贸易技术进步。

第六,加大对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新型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对服务贸易领域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应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应提供研发资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应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在政府采购中,应优先支持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软件等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

第七,畅通科技转化渠道,提高科技转化率。深化科技体制转化改革,把科技市场与市场改革联系起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与外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第7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摘要:当前,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参与国际分工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面对新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服务贸易;政策;选择

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参与国际分工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加快服务贸易发展,进一步发挥服务贸易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我国面对新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务贸易急需更好的政策环境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未来几年服务贸易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目标是4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力争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稳步提高。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1.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和政策选择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把发展服务业上升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为发展服务贸易创造了基础条件。

2.世界经济结构形成以服务经济为高端,以发展服务贸易为重点,以服务业加快转移重组为特点的新形势

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制造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过程,全球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货物贸易的增长,国际投资更加倾向于服务业等因素,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以服务外包和承接服务外包为重点,将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稳定快速增长。

3.我国近几年服务贸易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机

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12165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位于全球的第七位和第五位,其中出口超过意大利,进口超过法国和意大利。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全球占比分别为37%和42%。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各国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的服务贸易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加快发展,出口增速正在赶超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

(二)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其中美、英、德三国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30%左右。很多发达国家制定了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建立了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立法机构、主管部门、中介机构有机协调。发达国家利用其服务贸易水平领先的优势,通过各种多双边谈判要求世界各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的国际规则,成为WTO新一轮谈判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谈判的主要议题。在发达国家,服务贸易越来越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服务贸易也处于世界服务贸易的高端,创造了较高的价值和附加值,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2.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日趋激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服务贸易整体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改善。尤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这些发展中国家承接服务外包与离岸服务贸易的能力迅速提高,使服务贸易的世界格局正发生着变化和调整,成为当今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中一个新特点。

在服务贸易全球自由化的大趋势和全新的开放环境下,我国服务贸易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仍比较落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着层次低、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不足、服务贸易部门结构不平衡、市场和地区发展过于集中、统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等问题。这与发达国家和世界整体水平,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都有较大差距,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我国各方面的要素资源,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

总结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做法,分享发达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经验,把发展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并实施推动其加快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这是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和产业调整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政策调整:

(一)研究制定更高水平的全国和地方服务贸易发展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经过充分研究和讨论,2006年我国出台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对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起到重要推动和引导作用。为了满足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需要尽早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提出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保障。

我国必须以世界眼光和全球战略思维研究和制定规划,根据近几年服务贸易规模速度显著扩大的实际,确定快于“十一五”期间发展的目标。建议到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7000-8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使服务贸易出口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显著提高。同时,应提出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的方向和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与此同时,组织各地根据国家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研究制订本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服务贸易发展目标,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服务贸易能力,服务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先于全国和各地综合规划,力争在国家和地方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将服务贸易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加快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工作任务。

(二)研究制定更加优化的发展服务贸易指导目录

目前的国家产业发展目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货物贸易上,应该根据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抓紧细化、完善服务贸易发展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要根据服务贸易所具有的特殊性,针对其离岸贸易的可贸易、跨度大、领域广、以创意和高技能、高知识的特点,分门别类地调整和完善服务贸易相关的产业政策,认真清理限制服务贸易产业分工、业务外包和承接服务外包等影响发展的不合理规定,逐步形成有利于发展服务贸易的产业政策体系。在国家“千百十”工程的基础上,具有发展基础和经验的地方,要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制订并细化本地区发展服务贸易的指导目录,突出本地特色,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使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几个象印度班加罗尔那样的服务贸易基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在“腾笼换鸟”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中,应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重要战略。通过服务贸易产业指导,促进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提高我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运输、旅游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水平,促进出口继续扩大。提高计算机信息服务、通信、保险、金融、文化创意、专有权使用费、特许费、咨询、广告等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力争到“十二五”末期服务贸易达到进出口平衡,改变我国长期处于服务贸易逆差的局面。

(三)研究制定更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顺应世界范围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推动服务贸易多层次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就必须使服务贸易领域形成更加开放的格局。修改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基础上扩大服务业特别是服务贸易利用外资规模。吸引包括新建、并购、风险投资在内的多种服务业跨国投资,扩大在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商业领域利用外资的规模,带动我国服务水平整体提高,国际服务外包承接业务量明显增加,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开拓能力大幅提升。提高已经建立的国际服务外包基地规模和水平,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向我国大规模转移服务外包业务。吸引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注重提高层次和水平,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充分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

要加快实施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推动以商业存在模式为主的服务贸易发展。为发展开放型、走出去的服务贸易创造良好环境,研究采取具体措施,为服务企业“走出去”和服务贸易出口服务。一是积极发展境外服务贸易集群或合作区。鼓励发展贸易采购分销、物流航运、研发设计、远洋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咨询、人力资源、留学居住、休闲旅游等境外服务,形成几个境外中资服务企业集群或服务贸易合作区。二是有序促进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密切跟踪国际市场需求动态,鼓励中医药、中餐、汉语教育、文化、体育、对外承包工程等领域企业和专业人才“走出去”提供服务,扩大医护人员、律师、教师、厨师、农技、建筑、制造、空乘、海运、医护、农林牧渔等领域人员外派规模。三是加大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贸易在国外提供服务的能力。顺应科技进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稳步扩大信息产业、教育、生物、环保、计算机、电信、金融保险、法律、现代流通、旅游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出口。增设境外经营网点和分支机构,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以及营销网络,增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四是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设立机构。以优势服务业和大型企业为依托,鼓励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到境外从事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管理、电子信息、旅游、教育、文化传媒和中介服务。五是国家各部门应尽快形成支持保障服务,提供各方面帮助。纳入国家有关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并尽快简化出入境手续。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国内有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为我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服务贸易竞争提供金融支持,对软件、流程外包等服务贸易等出口开辟进出境通关“绿色通道”。

(四)研究制定更为有力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

着眼于全面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就要认真研究制定促进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象当年支持货物加工贸易一样支持服务贸易。

1.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应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采取适用于服务贸易的税收鼓励政策。按照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支持服务贸易企业进行服务产品的研发,企业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所得税抵扣优惠。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展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所得税、营业税政策试点的基础上,应尽快扩大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服务、工程咨询、技术推广、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生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在服务贸易领域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试点,促进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对吸收就业多、不占用资源和无污染排放的服务贸易企业,应按照其吸收就业人员数量和创造服务贸易的贡献给予补贴或所得税优惠。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内的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进口自用设备及其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实行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

根据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城市规划和调控土地规划计划时,应对发展服务贸易留有充分的空间,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服务贸易发展用地,特别是保障部级服务贸易承接基地的用地。各地区制订城市总体规划也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中心城市应逐步实行土地上的产业替代,迁出或关闭市区污染大、占地多等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贸易。

3.加大金融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改进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的服务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服务贸易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修订和完善有关股票、债券发行的基本规则以及信息披露制度,要充分考虑服务贸易企业的特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该优先得到支持和批准。各类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给予货物贸易同等便利,改进服务贸易企业外汇管理,保证合理用汇。抓紧建立中小服务贸易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地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要给予服务贸易鼓励类企业重点资助或贷款贴息补助。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在业务范围内应积极开展涉及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贷款业务。保险公司在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为服务贸易出口项目提供保险支持。简化服务贸易对外支付手续,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境外投资。

4.加大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在继续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基础上,根据财政状况及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整合服务领域的财政扶持资金,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服务业发展。加大对部级软件出口基地和产业基地的资金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要加大对规划内重点服务业项目的投入,同等情况下优先支持服务业项目。有关部门应利用现有渠道继续加大对服务贸易出口的资金支持。鼓励国外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发展服务贸易的投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地方政府也要根据需要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要扩大资金规模,支持服务业发展。

5.加大对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实施服务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发展知名服务贸易品牌,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和市场认知程度的,应将其纳入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等国家有关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大力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抓好服务贸易、现代服务业发展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对服务贸易领域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及相关的技术改造应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应提供研发资助。在政府采购中,应优先支持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软件等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应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

三、抓紧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统计体系

科学有效地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政策提供数据信息服务。加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政府统计、行业统计、企业统计和社会抽样调查互为补充的服务贸易统计调查体系,健全服务贸易统计信息制度。建立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建设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权威统计数据和深入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二)建设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

建设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工作。要通过开展服务贸易进出口运行状况的分析,掌握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开展分行业的国内外服务贸易状况分析,引导服务贸易结构及时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行企业发展和运行态势,及时调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确定新的政策选择;对于双边服务贸易和多边服务贸易的统计分析,把握服务贸易国别(地区)市场发展的重点。建立全口径、多层次的、实时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其价值不在于数据堆积,而在于数据库的分析产品的生产。目前,商务部已经不定期服务贸易进出口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和国别(地区)市场分析报告等,对推动服务贸易起了很大作用,随着国内外服务贸易统计信息的收集、展示、预警、分析与构建基础性平台的建立,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服务贸易信息资源必将得以较好地开发与利用,为国家制定政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交流与谈判提供数据支持。

(三)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政策透明化

建立更为完善和迅捷的服务贸易信息服务体系,使服务贸易政策透明化,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条件。建设和提高服务贸易指南网站的水平,为国内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和海外进口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特别是适时公开、公布和解读服务贸易政策。应建立以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驻外使领馆为主体的境内外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和服务支持体系,为中外服务贸易企业的交流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政策支持。这些网络支持和服务支持体系,要向所有服务行业、企业和自然人公开,使在世界各地的服务贸易经营者,都能获取最新的和准确的政策信息。

(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服务贸易标准化体系

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必须抓紧研究制定符合国际标准和惯例的服务贸易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整体水平和透明度。制定服务贸易标准,重在引导我国的加工贸易形成先进的经营方式、先进适用技术、管理理念和经验,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境外在服务贸易中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形成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开展国际安全认证、质量认证、环保认证等标准。同时,鼓励企业从国际上获得更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资格,为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

第8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各国经济结构的深化调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服务贸易也逐渐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和推动全球贸易发展的“新生力量”。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中坚力量”,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国际贸易深化发展,新的贸易格局逐渐形成,这就需要新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来支撑其发展,促进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可以有效推动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欧美发达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相比,还存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足、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高端金融人才短缺等问题,分析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现状及其经济增长带动效应,为更好的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外在效应

1.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金融服务贸易规模从2001年的1.8亿美元到2014年的101.0亿美元,足足增长了50多倍,同比增长速度平均在50%以上。其中进口额从0.8亿美元增加到46.0亿美元,出口额由2007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55.0亿美元。从贸易规模上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是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服务贸易占比还是微乎其微,说明我国在未来要继续扩大金融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的比重,转变服务贸易发展结构,促使其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2.金融服务贸易的产业带动效应

一国经济发展需要成熟的金融服务市场的支撑,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可以有效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发达成熟的金融资本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低更好的投融资成本,投融资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生产成本的降低。在日益激烈的全球价值链竞争中,生产成本的降低,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还不成熟,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如电子商务和管理理念推动其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带动其他产业的技术向纵深层次发展,从而增强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争取在国际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同时由于我国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外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分支金融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融资平台,融资成本降低促进企业相关成本大幅下降,进一步带动了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3.金融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效应

一国金融服务贸易要想在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就要努力开发和培养人力资源这一基础性因素。国外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的金融分支机构,其技能水平由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相当,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落后,金融机构的技能水平与之相比相差甚远。因此,跨国金融机构为了更好的在发展中国家拓展业务,往往会选择技能高的雇员到国外分支机构工作,在此过程中金融服务机构通过雇员技能可以实现向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因此,东道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足和采取一些限制措施,极易造成对跨国金融机构实现技术转移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带动效应以促进当地金融服务机构的建设和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

4.金融服务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技术溢出效应在金融服务领域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两个方面,一是在进口相关金融服务产品时的效仿学习、模仿创新;二是出口金融服务产品时,出口企业为增强其竞争力所进行的技术创新。进口相关金融服务产品时,我们往往会选择高精尖的产品,这样利于国内金融机构引进其先进技术和技能用于效仿学习,进一步模仿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金融贸易产品,从而实现技术外溢。而出口金融服务贸易产品时,国内金融服务企业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取比较优势,会不断对出口金融服务产品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提供更高层次的产品服务,国内金融服务机构通过在竞争性学习寻求创新发展,利于实现技术溢出效应。

三、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兼容并包,有序开放我国金融市场

中国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与之相匹配,而成熟健康的金融服务体系需要金融服务贸易来带动。目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还很落后,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度不足特征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在注意保护本国金融服务机构相关利益的同时,有序适时地进一步开放和发展金融服务市场。一是要适时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进发达国家金融服务机构进驻中国市场;二是要给予国内金融服务机构以政策支持,鼓励相关企业走出国门。这样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服务机构的国际竞争力,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在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的差距。此外,有序适时的进一步开放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可以使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有效接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实现共同发展,进而加快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步伐。

2.培育尖端人才,加强金融业高素质人才建设

促进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最基础因素就是人力资本,目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乏拥有高技能的金融高端人才,不论我国从进口端引进先进技术或汲取相关经验教训,还是从出口端通过竞争性学习寻求创新发展,这都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端金融人才来学习和执行。因此在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一是要制定相对完善的金融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储备力量;二是对于相关领域紧缺的高端金融从业人员,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引进。加强金融业高素质人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适应全球金融服务贸易竞争的高品质精英团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第9篇: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一、出口严冬已经来临

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再创新高,但外贸也遇到很多困难,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特别是近几个月来,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下滑,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在外需急剧降温、我国部分中小外贸企业经营困难等压力下,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形势将非常严峻。

分析拉低出口增速的因素,首先一个就是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带来的影响。欧盟和美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债务危机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订单,造成外贸出口出现很大的下滑。欧洲目前失业人数增加,需求减少,市场萎缩,消费不足,因此整个欧盟从中国进口量会下降,这从素有外贸“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上已经看出来了,去年参会的欧美客户和企业订单减少,欧洲不仅长单没有,短单也很少。其次是当前外贸企业面临着不少困难。调研发现,目前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外贸企业普遍反映资金成本上升、原材料人工成本涨价,企业利润空间备受挤压。此外,频繁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使得出口更加不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进入高发期。现在的情况是,不但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挥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日益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要发起者。

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新兴经济体也面临高通胀风险,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必然导致全球总需求不足。据联合国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只能维持在1.3%左右;欧洲经济前景更糟,即便乐观预计,也只有0.5%左右。对于外向型企业来说,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是美国的1倍多,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技术引进来源地。受欧债危机影响,未来欧盟市场的情况很不明朗,其发展趋势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朝好的方向发展,一种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如果向坏的方向发展的话,2012年一季度中小外贸企业会更困难,面临倒闭或生存的压力会更大。因为订单就没有了,生产也就没有了。如果企业被迫退出市场,那以后企业想再进入这个市场的话,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2012年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可能是“贸易战”升级。由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们要做好打“贸易大战”的准备。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出口对我国宏观经济、就业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克服当前困难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密切关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稳定出口,扩大进口,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努力保持进出口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二、确保出口稳定增长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没有实现充分调整、而内需尚未发挥充分作用之前,外贸面临的压力和任务是相当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出现经济失序、债务失控、决策失当的趋势,下一步还会继续发展,我们应冷静观察,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特别是要发挥我国贸易大国的优势,大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继续稳住出口方面在世界上的地位。

进一步稳定出口,就要大力推进市场多元化。对欧美日这些国家的外贸,我们一定要保住市场,不能退出来,因为市场一旦退出再进入就比较困难。而市场多元化的关键之一,则是在出口方向上应大力推进包括非洲、中东、中亚、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发展。发展针对这些新兴市场的进出口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欧美日不景气带来的外贸缺口,同时,这样还能培育新市场,为经济未来复苏做好准备。

进一步稳定出口,就要推动出口结构升级,大力打造高科技含量和自主品牌商品。我们现在是外贸出口大国,但不是外贸出口强国,最主要的表现在我们是以数量,而不是以品牌、质量和创新来取胜。今后我们要培养自主品牌,靠创新、靠技术含量和品牌质量赢得市场认可,大力培育一批“中国制造”同时也是“中国创造”的有高科技含量的商品,这些商品再也不是以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是真正以自主品牌和高科技含量为主的产品。

进一步稳定出口,还要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我国劳动力和生产优势还会保持一段时间,加工贸易还是我国出口的一个主要部分,不要轻易地放弃加工贸易的优势,而是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另一方面要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同时还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

在当前情况下,企业要趁这个低迷阶段加强管理、压缩成本、减少资金流,学会“冬眠”;要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服务,练好内功;要减少恶性竞争,不打“价格战”,团结一心,抱团取暖,共渡难关。政府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气,扶持和救援那些沿海外向型出口经济中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要针对那些因汇率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而遭到损失和打击的濒临破产的企业。要保持出口政策的基本稳定,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建议出台的措施要有实实在在的实施细则。

三、多方努力扩大进口

近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进口,保持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扩大进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扩大进口不但可以缓解我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缓和与贸易伙伴的摩擦,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前端转移、推动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我国进口增长对全球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也成为欧美的重要出口市场。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我们要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把扩大进口和稳定出口结合起来,把积极扩大进口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多方面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一是要扩大进口的国别。以前我们都是加大对发达国家的进口,多年来进口的都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但是这部分进口目前已经逐渐减少了,同样的产品领域也需要加大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新兴国家和长期贸易逆差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此外还要加大从最不发达国家的进口力度。二是要扩大进口的领域。加大国内自主创新、科技创新进步所需要的进口,加大对战略物资的进口,包括战略储备、能源、矿产、粮食等资源进口。另外,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在制定进口政策时也应考虑纳入服务行业。三是要扩大进口商品的品种。不仅仅是进口一般的日用消费品、生产资料、原材料,也要加大一些高端消费品的进口,适当进口奢侈品。四是要降低进口关税。这样做可能会减少一些进口关税收入,但是所产生的效果是长期的和巨大的。

我们还要加大进口鼓励政策制定。只要是进口高新技术的、进口能够带动我国自主创新的、进口能够代表先进水平的产品,我们都应当给予鼓励,比如在税收、银行贷款、担保和融资等方面的支持。而且,我们还要重视、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新兴发展中国家进口政策的研究。

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服务贸易发展面临良好机遇,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潜在空间很大,服务出口大有可为,要把服务贸易作为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口,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发展。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住世界服务贸易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09年全球制造业产值8.638万亿美元,而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中服务出口就占到了3.312万亿美元。目前,以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产业转移,已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不仅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国制定了相应承接规划,而且印尼、菲律宾、墨西哥也制定了积极措施,争相承接这一产业从美欧的转移。我国也应紧紧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进而推动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第二,发挥我国高端人力资本丰富的优势,开辟大学生就业新渠道。服务业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主要是技术、知识和管理。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对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例如金融、通信、文化产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这就需要高端的服务人才与其相适应。我国有这方面的优势,如2009年,研究生毕业人数高达37万,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531万。加上蓬勃兴起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等国际服务贸易业务,都为我国高端人力资本的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就业吸纳潜力。

第三,以发展服务贸易为动力,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鼓励中国企业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最终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转变我国贸易发展模式、减少贸易摩擦。针对更加复杂的贸易摩擦,我们除了要积极应对以外,更要重视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的调整。要通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扩大服务贸易比例、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来提高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这是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减少贸易摩擦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