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服务礼仪教育范文

服务礼仪教育全文(5篇)

服务礼仪教育

第1篇:服务礼仪教育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体育教学;学生成长

《公共体育》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医学院校具有丰厚的医疗资源,实现医体结合,使得体育课程更好的服务学生专业成长是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将来可能发展的方向。目前,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体育课程依旧遵循传统教学方法,重基本技能教学,轻医疗保健知识介绍,没有根据护理专业将来从事职业特点安排具有职业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普通学校体育课程开设无显著差异。本文对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教学服务学生专业成长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理性思考,期待与广大医学院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1护理专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护理专业《公共体育》的教学是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本位,重点激发学生参与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优化心理结构,逐步适应社会这五个基本教学目标。与临床护理专业职业特点的关体育的内容,如护理职业需要长时间从事铺床、跑补液等所需耐力素质,对急重症病人的临场应变速度素质,对承受繁重搬运病人的力量素质,以及护理专业职业礼仪、形象塑造等与护理专业相关的专门性内容缺乏重点锻炼。其结果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足,公共体育教学效果与护理专业职业所需的基本素质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针对护理专业职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增加护理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素质,使得《公共体育》课程服务护理专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2护理专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实现公共体育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以胜任将来护理职业繁重的工作任务,我校体育教研室对护理专业《公共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2.1改革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重点提高护理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

鉴于护理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特点,我校体育教研室课程教学研究团队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我们把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体育课程内容、专项体育课程内容和医疗体育课程内容三大模块。基础体育课程内容按照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反应五项内容进行课堂授课,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由于护理工作具有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经常值夜班的特点,对自身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很难应对长时间、大强度的繁琐的护理工作,调查显示由于工作中体能消耗较大,84.7%的护理工作以来出现体能明显下降的现象[2],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基础体育课程内容以田径、三大球、太极拳等教学为主,重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专项练习。由于基础体育课程开展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参与动机不足、兴趣不高,教学中可适当结合护理工作的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护理职业中经常从事搬运病人、抬担架、搬运药瓶等负重工作,我们在基础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模拟护理工作职业情境,将职业特色训练引入公共体育教学中进行专门性训练,既可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结合本专业将来从事工作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基础体育课程教学中。专项体育课程内容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贯彻“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中发挥重要作用。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高校体育教学引导,让学生掌握一两种运动技能,帮助将来选择锻炼方式、树立健身意识,引导自觉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实现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提高身体健康、优化心理结构的目的。护理专业存在女生多,男生少的特点,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青春发育期,是塑造护理专业形象的关键时期,针对护理专业将来从事的职业特点,建议专项体育课程开设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选项课,同时课程中加入形体训练、舞蹈动作、护士礼仪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在满足学生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能够提高护理专业职业素质。体育防病、医学治病,如何将体育与医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未来医务工作者应该掌握医疗体育方面的应用知识[4]。护理专业亦是如此。医疗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体育保健、体育康复、运动损伤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既能掌握先进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体育健身,又能运动体育健康知识辅助医生和指导病人进行身体恢复,提高未来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能力。通过以上以服务学生专业成长为核心的护理专业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解决了公共体育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为医院输送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过硬的有用人才。

2.2改革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以适应护理专业岗位的需要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具有丰厚的医学知识,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比如讲解从事体育锻炼活动对心肺功能的提高医学理论依据,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形成被动参与-主动锻炼-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这一良性循环;基础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生掌握的解剖学知识,以运动处方的形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的-制定处方-参与课程教学-锻炼后的身体生理、心理变化这种形式,让学生参与体育教学中,感同身受,同时课堂结束部分可以让学生参与探讨执行运动处方遇见问题,探讨商议依据医学知识优化运动处方,教学在运动过程中仅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成为课程的主导者;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通讯工具在学生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改革中是一个新的尝试[5]。医疗体育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微课程的形式,上课提前3-5天把教师录制好的体育康复的经典案例、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等视频通过QQ、微信等软件系统发给学生,让学生更直观了解本次课要教授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由于医学院校具有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学业重,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少,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加强体育考核制度,考核中加入护理职业素质内容,实现体育教学与医学教学一体化。同时通过举办体育联赛、体育文化节等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3总结

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体育教学工作从单纯的以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学模式转向身体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服务学生专业成长的要求。一方面护理工作要求只有具有良好的体能,才能在承担高强度、大运动量的工作任务中游刃有余,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体育课程安排贯穿护理专业技能培养,更能够实现护理专业体能和职业技能的共同提高,为医院提供实用性的护理人才。以上对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教学的思考,立足于医学院校培养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重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体育锻炼习惯、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有针对性的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学生未来成为临床护理专业实用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王俭,刘欣,胡佩英等.从护士职业工种特点看高职护生体育课课程合理安排的重要性[J].体育科研,2008,28(1):38-41.

[3]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90-92.

[4]傅兰英,杨晓林等.“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96-99.

第2篇:服务礼仪教育范文

1.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服务是医院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医院的价值和信誉。护理服务不仅体现护理学科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医院赢得患者信赖的基础。“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及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减少和降低不适的程度,使服务对象感到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使其接受“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使妇科患者不再因为没有家人的陪伴而一筹莫展,使产妇更加感受到了家庭式的温暖。我们对正常产产妇实行助产士“一对一”导乐分娩,向产妇介绍产程发动各个时期,消除因知识缺乏带来的恐惧心理,不限制产妇的自由活动,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满足产妇的生理需求,鼓励随时进食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产妇可采取自由体位一站位、坐位、卧位,一切以产妇舒适为前提。指导丈夫积极参与,使产妇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1.2营造人性化的住院环境

温馨的住院环境可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其对疾病的心理压力,因此要为她们提供温馨、和谐而且有家庭氛围的住院环境,这样可以使她们保持一种宽松、健康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我们将病房粉刷成淡粉色,在病房的窗户上挂上了卡通图案的淡粉色的窗帘,少了病房的感觉,多了一份温暖愉悦的感觉和家庭的温暖。在病区的走廊中挂上全科医护人员的照片及科室介绍以及母婴知识的宣教板,既美化了环境,也使患者对科室建设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对母乳喂养的好处进行了宣教,使患者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能够正确地哺乳。

1.3创新护患沟通方式,赋予日常工作人性化的内涵

创新护患沟通方式,显示人性关爱精心制作各种温馨卡如告知卡、祝福卡、联络卡、便民提示卡等,是护患双方沟通交流的桥梁。如“手术病人祝福卡”,进行术前准备时放置于病人床头。“分娩贺卡”,产科给刚出生的新生儿父母送上设计精致的祝贺卡,与其分享喜悦。“温馨提示卡”,如服药提示卡,对药物流产病人,提示用冷开水服药等。这些创新的沟通方式以物化的形式和温馨的语言传达给病人,拉近了与病人的距离。同时推行了助产士与产妇全程“一对一”陪伴分娩,护士为每一位来诊患者送上“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开水,一束鲜花及一张联系卡”,实行了“一条龙”全程陪伴延伸服务。即从患者走进医院大门,办理入院手续开始,直到患者康复,走出医院大门为止,每个环节都有护士全程陪伴,并做到温馨服务延伸到家,出院患者一进家门,医院的跟踪电话随后就到,为她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康复指导。同时,还推出温馨输液、温馨导尿、温馨冲洗和温馨备皮等温馨护理系列,使得患者满意程度大大提高。只有随时了解和掌握病人的需要,才能根据他们的要求,实现连续不断的服务创新,赋予护理工作更多、更丰富的人性化内涵。

1.4注重心理护理,提高服务质量

妇产科护理是对妇女妊娠、分娩、产褥和生殖系统疾病的护理,病人心理问题比其他科的病人复杂得多,为使病人身心健康,我们要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帮助她们减轻心理压力,使他们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如妇科手术病人,顾虑手术的预后及并发症;未婚患者担心术后影响生育、婚姻;老年病人担心能否耐受手术;待产的产妇顾虑能否正常分娩、害怕疼痛;产褥期的产妇顾虑产后能否有足够的乳汁喂养婴儿,如何做好卫生保健;针对以上不同年龄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我们要给予产妇耐心解释与指导,指导育婴知识,指导产妇喂哺、对病人进行入院评估、住院评估、出院评估,对病人的身心实施整体护理,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减轻恐惧情绪,配合治疗,使妇产科服务质量的更上一层楼。

2“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模式

2.1提高护士满意度,增强归属感

由于妇产科工作的特殊性,使得护理工作有量大、急诊多、责任重、风险性高,而且有时候关系到母婴两者生命安全的特点,所以护理工作者肩负的责任非同寻常。所以在管理中应该积极引导,做好思想工作,人性化管理本科室的护士工作,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管理者应切实把自己置身于护士群体中,与护士换位思考,从护士的角度想问题做事情,时刻关心护士的需要,满足她们的合理要求,时刻为她们着想,替她们办实事,做到服务育人。特别是对家庭和个人有困难的同志要给予照顾和关心,如及时看望生病的同志,节假日慰问值班人员,真正作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帮助,精神上支持。经常开展谈心活动,通过相互交谈,管理者可了解工作中的问题及护士对工作的意见,同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可使下属感到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关心,从而缩短相互间的心理距离,加深感情。丰富护士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可以缓解工作紧张的情绪。护士长应注意对护士的人性化举措,护士偶尔出现的工作失误,应选择适当的场合给予严肃批评指正并对其耐心帮助,对业务技术不全面的护士倡导人文关爱,为她们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使她们切实感受到人性化的关爱。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广大护理人员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激发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护士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以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这是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关键。

2.2强化护士仪表仪容,提倡微笑服务

护士的白衣天使形象是由护士去建立的,只有言行举止做得符合人民护士的标准才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尊敬和赞扬。保持护士的专业形象是我们每个护理人员的基本责任。护士的仪表仪容也是增强护理者和患者之间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带笑容、着装整洁、庄重大方、情绪乐观、气质优雅的护士,才会让患者产生安全、信任的感觉,从而为下面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前提,在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中才会更顺畅。特别是妇产科这个科室的特殊性,患者、孕妇和新生儿更需要护士的微笑服务,往往整洁的护士服,亲切的话语会让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

2.3加强妇产科护理队伍建设,培养和使用专业护士

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决定人性化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改进,职业素质才会不断得到提升,护理质量也随着不断提高。一方面要做好带教工作。对于新毕业护士,要制订培训及轮训计划,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强化专业思想,设立导师负责导教。妇产科的护理技术操作独具特色,在带教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专科操作如四步触诊、骨盆外测量、胎心音听诊技术、会阴消毒技术、脐部护理技术、新生儿沐浴、接种卡介苗及乙肝疫苗等,带教老师首先讲解操作方法、要求、目的、注意事项,然后带教老师示范操作过程,传授最新的操作经验,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权益,减少患者的痛苦。每一项操作让护生先看,掌握要领,待时机成熟时先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尽量让护生独立操作并及时指点,针对本科室的常见病、专科急症,督促护生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启发护生的主动思维、积极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另一个方面,要强化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进行在职教育,提高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对于年青护士有计划地安排轮换各病区,使她们能掌握妇产科各病区的业务技术,并根据她们的素质特点,业务特长,相对固定一病房,发挥骨干作用对于老年资的护士。医院要根据个人特长,充分创造条件,为其提供一个开阔的平台,鼓励护理人员学习,安排在各病区,着重把好质量关,进行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各人所长,调动每个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帮助护士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争取做到最好.

第3篇:服务礼仪教育范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发展特点;教育管理;服务创新

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类学生与统招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统招生而言,其思想活跃,创造性强,但有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理想信念模糊;情感丰富,个性鲜明,但总会有组织纪律性不强的现象;专业浓厚,情有独钟,但多数文化基础薄弱;实践较多,活动力强,但也有部分社会责任感缺乏。因此,加强对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研究、提升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对于促进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健康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发展特点

(一)思想活跃,创造性强,但部分理想信念模糊

作为大学生中最具活力的个体,艺术类学生虽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但有时候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略现实基础,具有很鲜明的优势和短板。在日常学习中,他们思维跳跃性极强,但有部分看待问题较为浅显;他们大部分对自身专业充满一腔热血,但也有的却对实事漠不关心;他们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但过于重视个性设计和自我发展使部分艺术生意志懒散。这些特点具体表现为对专业相关赛事、活动兴趣浓厚,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够将自身创新意识融入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过程中。然而,由于艺术类学生有部分对政治类学习活动兴趣不高,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极为匮乏。

(二)情感丰富,个性鲜明,但部分组织纪律性不强

据调查,艺术类学生多数比较感性,喜欢将喜怒置于表面,但突出问题在于考虑问题的角度过于偏激,层次较为表面,心理成熟度不足,容易出现动情、移情等情绪变化,因此也比较容易陷入感情的漩涡。在这样的性格特点下,部分艺术类学生易出现情感、道德、诚信等多方面的问题。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比较注重学生自由度的给予,这也造就了学生比较懒散的学习状态。从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看,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讲究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等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然而,这种培养也容易使他们集体意识淡薄,缺乏集体观念等问题。通过调研和走访,笔者发现,部分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纪律性较差,对于学校各类教育和政治工作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三)专业浓厚,情有独钟,但多数文化基础薄弱

由于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学生录取过程中采用了艺术加文化课的考核方式,学生分别参加了文化课和艺术专业课两次考试,且艺术专业课考试分数有很大占比,因此,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录取分数要比统招生低很多。这种考试机制也使得许多拥有艺术类院校意愿的学生在初、高中学习阶段就偏爱艺术专业的学习,没有对自身文化课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造成艺术类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较低的重要原因[1]。在进入各综合性高校艺术类院系后,这些不足将会被放大为文化课及格率低,这也成为许多艺术类学生继续深造的重要阻碍。

(四)实践较多,活动力强,但部分社会责任感缺乏

基于艺术类专业的学习特点,许多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提早开始了独立生活,过上了常年寄宿在外的生活,相比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更早地接触到了社会的真实。在进入高校学习后,各艺术类院系会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而满足他们的成才需求。这种阅历和经历使得艺术类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普遍拥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社会经验,社会实践能力也不容小觑[2]。然而,与之而来的还有过早“成熟”的意识,例如不愿参与义务劳动,功利思想较为明显,在没有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出现大幅下降。

二、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困境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综合性大学艺术类院系以及艺术类专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然而,就目前而言,各艺术类院系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还面临着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管理方式僵化、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等困境。

(一)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普遍来自于公办学院,虽然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对于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仍照搬非艺术类学生的管理方式。基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普通院校以“引导”为主的管理模式虽然能够赋予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时间,但由于艺术类学生普遍缺乏自控能力,这种模式很有可能会造成艺术类学生学业的荒废。虽然部分高校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一些管理手段和措施,但由于疏于对艺术类学生专业实践性和社会性特点的考虑,院校出台的相关管理制度难以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二)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不同于非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为了使艺术类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综合性高校艺术类院系会将教育教学重点倾向于课程建设和学生技能培养方面,这也是许多院系忽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因。由于艺术类学生多数存在自控能力差、情绪化严重等问题,这就加大了院系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然而,院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长期轻视直接导致其培养的学生存在严重的“重艺轻德”问题,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这将会成为学生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阻碍。

(三)管理方式僵化

现阶段,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艺术类院系存在学生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院系管理者往往扮演着领导的高姿态角色,训导远比引导要多。这不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僵化,同时也会激发是艺术类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也是许多综合性高校艺术类院系学生管理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许多高校疏于各类艺术生校园活动的组织和承办,没有相关举措激发艺术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为艺术类学生提供更多更好实践机会,这些都是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原因。(四)管理队伍力量薄弱随着综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院校艺术类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多。然而,由于许多院校在学生管理配备方面尚未完善,院校在学生管理者数量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虽然部分院校引进了一些年轻的管理者,但由于缺乏艺术类学生的了解、疏于与学生的互动、管理工作不细致、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等原因,都使得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不够理想,难以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真实需求。

三、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创新

近年来,随着综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基于各类现实管理困境,各高校还需推动艺术类专业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优化和创新。

(一)完善适合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制度

基于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特点的差异性,院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在制定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制度时,要兼顾好管理制度的特殊性、权威性和管理效果。第一,要坚持始终与国家相关法律、教育方针保持高度一致;第二,要全面考量和保证院校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努力构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差异性管理制度;第三,要抓住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这一关键环节,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约束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和专业学习,同时还要制定严格的晚自习和日常课程考勤制度[3]。作为奠定专业基础的关键时期,各艺术类高校在学生学习阶段应重视各类考勤奖惩制度的建立、落实和监督。这类制度虽然在时间上限制了部分同学的自由,但能够有效改观多数艺术类学生存在的慵懒学习状态,从而推动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针对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自我表现意识强等特点,各艺术类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奖惩结合的管理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在艺术类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处罚制度以外,激励机制也同等重要。院校可以通过竞赛、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借助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激励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营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拓展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的管理方式

首先,各艺术高校应重视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的有机结合。基于艺术类院校小班授课、独立授课的教学方式,院校师生能够获得更多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院校应引导教师积极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努力为学生营造亲近、融洽的学习氛围。对此,各院校应从教师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入手,引导教师以自身行动感染学生,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全方位融合。与此同时,艺术类高校还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选取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若要真正提升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仅靠思政课和学生管理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课和专业老师努力做好“课程思政”。其次,艺术类高校应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一方面,各艺术类院系应将更多文化载体融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借助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样不仅能够激发艺术类学生自主进步意识,还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以日常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展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这不仅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深植于每名学生的心中,还能将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内化为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未来艺术道路的发展。再次,艺术类高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积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开展学生心理普查,为每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各类心理疏导和服务;二是要经常与学生谈心,优化他们的心理品质,引导和鼓励他们主动提升自身抗挫折能力[4];三是要鼓励心理咨询类学生社团的建立,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倾诉、排解心理问题的渠道,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

(三)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管理新阵地

一方面,各艺术类院系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实时性、双向互动性等优势,开展相关教育。首先,各院系应明确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还要明确管理者与学生双向依存就是构成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其次,基于目前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开放性,学生可能会比管理者更早、更多地了解到各类信息,高校管理者可以利用自身知识和阅历引导学生遴选有益信息,从而与学生构建起良性互动关系,进而实现院校教育和管理目标。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喜欢新鲜事物,“互联网+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如慕课、“四史”学习平台、易班、学习强国等,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可以扎实开展创新型网络思政工作,这也更符合艺术生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各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学生事务管理者应借助网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借助网络获取有益信息的同时,引导和教育学生适度使用网络,从而有效降低网络对学生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对此,各院校应抓住学生群体中,思想觉悟高,领导能力强的个体,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带领大家摒弃各类消极思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功效。

(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1)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管理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唯有艺术类院系学生事务管理者拥有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世界观的树立和改造,从而使学生能够抵抗和免疫纷繁错乱的思潮和信息冲击。对此,各艺术类院系应借助各类培训、活动等手段提升学生管理者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鼓励管理者引导学生从政治的高度认识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蚀”,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各艺术类院系管理者应引导学生管理者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鼓励他们主动提升自身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如此,组织能力也是高校学生管理者所应必备的职业技能。艺术类院系学生管理者组织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推动方面。除此之外,创新能力也应是学生管理者所应必备的能力之一。因此,学校应以这三方面能力为重点,借助各类理论、培训、实践等学习和活动形式,着重提升学生管理者的业务能力,从而推动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显著提升。

四、结语

第4篇:服务礼仪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礼仪教育;模式

在我们日常生活交往活动中,礼仪是必不可少且不可或缺的,礼仪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被社会共同认可,能够表达相互尊重。在人际交往中,良好的礼仪能够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在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旅游业是服务行业的一种,在旅游的过程中,消费属于附加行为,同时消费大部分是精神消费,精神上的满足是游客的重要需求,换而言之,消费能够为顾客提供有助于改善个人形象、气质以及举止等服务。因此,在礼仪教育中,应加强对于礼仪服务的重视程度。

1、礼仪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1.1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政策的实施者,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培养的有效性。旅游业其实主要提供无形服务,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在与客人进行直接的接触的过程中引发旅游服务,礼仪行为作为最主观的表现,能够决定顾客的好感。因此,应保证良好的礼仪服务,目的在于加强与旅游者之间良好的关系,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服务内容。总体来说,旅游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礼仪,他不仅仅是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更能够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核心素质、核心技能,礼仪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基本保障。我国加入WTO以来,旅游业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其变得更加开放,同时随着全球多样化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以及普遍,礼仪服务愈发成为了重要的因素,因此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关行业礼仪人才的礼仪知识足够丰富,同时应保证在服务过程中,保证高尚的礼仪素质、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以及娴熟的礼仪服务技能等。

1.2.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主线

在旅游服务行业,旅游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不仅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进行培养,而且还对服务能力以及礼仪服务技能进行培养。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增强对于其专业素养的培养与体现,礼仪教育应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开展教学,并且根据学生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要求,使其贯穿整个教学周期,开展系统化的学习。

2、礼仪教育的现状

2.1.无完整的课程教学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旅游业务》《前厅服务与管理》等课程,课程的共性是单一的针对某一服务岗位进行教学,存在知识点分散、课程重点不突出的问题。针对目前部分设立旅游专业的高职学校在专业能力培养方向上的不完善的情况,应对课程教学内容展开调查。

2.2.礼仪教育脱离旅游职业技术教育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礼仪课重视实践性,更加注重与对职业礼仪习惯以及礼仪服务技能的培养。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依赖于教师讲授的过程,有限的案例分析和讲练结合,并不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3、改善礼仪教育的措施

3.1.加强专业教学,培养职业意识

专业教育应该贯彻到学生学习的整个周期内,入学时,应进行旅游专业介绍,扩展学生对旅游就业岗位的了解程度,介绍的内容包括各岗位的职责,胜任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及专业素养。在整个专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专业见习、课程教学、模拟实践、实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目的在于通过不间断的教学过程培养职业意识,培养相应的沟通能力以及从业人员个人形象、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培养。

3.2.建立环境育人策略

环境对于职业素养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能够有效地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习惯,包括生活、学习环境、礼仪环境、校园文化等的。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能够有效地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技能的教学,能够充分地使学生培养自身的能力。

3.3.改进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

旅游市场的全球性以及专业性使得旅游服务重要性以及专业性越来越强,在此基础上,对于旅游礼仪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加强对于旅游礼仪的重视程度,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体现,提高酒店礼仪、商务礼仪、会展礼仪、会议礼仪等内容的教学,并且应进行情景教学的形式创新,通过师生互扮角色模拟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等教学模式进行礼仪知识与专业操作的教学。

3.4.融入军训与体育教学中

在开学军训的过程中,应加入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对于学生的行为、体能、意志等进行锻炼。依据旅游专业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对学生军训中的军队训练模式适当改进,引入适合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独特培训模式。军训的模式也可以加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持续的训练,才能够保证形体的塑造,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设置相应的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形体训练项目为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礼仪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职院校中,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应加强对于礼仪教育模式的研究,不断地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过程,包括建立礼仪文明的大环境,加强礼仪教学的比重等,深入的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相应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润钢.反思我国饭店职业教育[Z].湖南省首届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会议参考资料.

[2]杨宇.酒店服务类专业礼仪教学模式探析.职业技术,2015,(5).

第5篇:服务礼仪教育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教学方法

1礼仪教育的相关理论

1.1酒店礼仪

酒店礼仪,是通过了解酒店服务接待工作中的礼貌、礼仪、礼节等常识,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让其学会并且能够熟练掌握酒店服务中可能会用到的服务用语、养成礼貌待客的习惯,来真正地实现酒店的优质服务。

1.2礼仪教育

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在当代社会中,知书达礼,以礼待人应该成为每个人都要有的基本素养。在现在的社会中仍然存在很多不懂礼仪的人,懂得礼仪却不知道遵守的行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礼仪问题表现得极为严重。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更加注重礼仪教育,才能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

1.3礼仪教育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酒店行业是服务行业,对酒店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学生具备酒店业基本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酒店管理理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胜任工作,成为合格的员工。因此,礼仪教育是培养酒店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2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的现状分析

21世纪,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酒店行业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素质的管理者,而高素质的管理者,是在礼仪教育中结合实际操作不断地进行改进做到的。现在很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并不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及酒店服务礼仪的教育。使学生走出校园后不能适应酒店的工作环境,对从事酒店行业的热情度不高。

3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3.1礼仪教育缺少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在发展中渐渐被西方的礼仪所替代,比如酒店管理专业的教材,在礼仪的教材中有很多西方的礼仪教育,但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内容的提及却很片面,并不能展示出我们传统礼仪的魅力所在。中国传统礼仪的“忠孝仁义礼义廉耻”的教育严重缺失。

3.2礼仪教育缺少实践技能的培训

礼仪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校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自然就缺少了实践技能的培训。在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并没有统一的课程与教材,教材都是由酒店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们自己决定的,对理论课与礼仪课在教学学时上比重的划分是不合理的。

3.3礼仪教育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在我国教学中,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与单一的卷面考核让学生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这样的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尤其在酒店管理专业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片面,只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与丰富礼仪教育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的改进方法

4.1加强中国传统礼仪的教育

中国传统礼仪对人类文明的促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增强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就要把传统礼仪教育引入到课堂里,课堂教学是学习与训练最重要的决定,是提高传统礼仪教育的有效保证。

4.2开展校企联合活动加强实践教学

学校可以与酒店集团开展校企结合的活动,鼓励同学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去酒店实习,让学生知道酒店从事相关工作应该达到怎样的素质标准,以后应该怎么做。通过这样校企联合的培训才能达到酒店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4.3丰富礼仪教育教学方法

4.3.1讲练结合法

讲练结合教学就是在一堂课中,教师对本节课中礼仪的重点掌握进行讲解,让学生做一些与相关的礼仪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进行现场的考核。这样可以让学生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来提高教学质量。

4.3.2双向式教学法

教师可以提前分配内容,让学生对其任务内容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在课堂上对其他同学进行讲解,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好的学就是教,只有自己真正的掌握了知识才能教其他的同学,让同学们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4.3.3视听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电脑等视听设备播放视听教材进行礼仪教育的培训,这种教学方法不是单纯靠理解,其借助了感观去理解,感染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4.3.4情景模拟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