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

金融学研究计划精选(九篇)

金融学研究计划

第1篇: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

【关键词】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综合模型 状态监测

一、引言

民间金融作为金融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由来已久,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前,由于征信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市场并未完全规范等多种原因使各地区面临着强烈的民间融资市场走向阳光化、规范化、健康化的需求。尽管各地金融对于民间监管已出台诸多政策,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但依然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民间金融预警监测体系。因此,亟需结合地域性金融特色,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以便更好的调控民间融资市场。

现有的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风险的度量上,夏雪结合国内外风险影响因素,选取指标并利用指标体系法确定指标,结合德尔菲法、排序法、因子分析法等确定其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值,建立风险预警体系;许经勇对金融危机预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的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吴成颂是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与泡沫经济三个角度选取指标,并用AHP分析法给与权重,度量金融风险;陈晨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的角度出发,利用层次分析法与功效系数法构建出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预警体系的综合评价值,定量内外因素对整体的影响。

本文基于民间融资市场的特征,选取影响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研究各指标的波动程度,对指标的波动范围进行划分,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了融资市场风险的综合评估模型。最后,文章通过比较风险性样本与平衡性样本的数值关系,对指标阈值范围进行划分,给出逐层追溯导致风险本质原因的方法,为采取针对性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二、地区性民间融资风险状态监测指标体系

(一)地区性民间融资风险指数模型的指标体系

其中,民间融资借贷风险指标RI地区是判断融资风险的最终依据,从利率风险指标RI利率、期限风险指标LI规模及信用风险指标CR信用三个角度出发计算,具体过程如下:

(二)地区性民间融资利率风险指标计算

利率风险指标由主体利率风险指标和期限利率风险指标两部分构成,二者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分主体利率风险指标数值计算。第一,(1)分主体利率风险指标数值计算及波动区间划分。按月划分,计算观测期内各月的分主体利率,再计算求出分主体下的样本均值表示如下:公司借贷利率(r公司)、个人借贷利率(r个人)、其他借贷利率(r其他),另将选取样本分主体按月求值,对应各月值记为rt公司,rt个人, rt其他(表示不同时间段)。则分主体利率风险指标可表示为,代表分主体利率偏离总样本均值的程度:正偏离值越大,说明各主体利率的风险溢价越高,市场预期的借贷风险也就越大。

通过统计即可计算出三类主体的标准差为SD公司,SD个人,SD其他,按照数值波动与标准差的关系,将三类分主体借贷利率风险度划分为以下四个区间:风险较低区间:RI分主体≤1;风险较高区间:11+2*SD分主体。该区间划分用于判断各类主体下利率波动的状态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第二,分主体权重确定及主体利率风险指标数值计算。考虑到分主体的利率波动状态对整个民间融资市场风险的影响性存在差异,本文采用各主体样本量的占比决定不同地区下各主体的影响性,即分主体的样本量愈多,代表该分主体在市场中愈活跃。若我们用M总体来表示总样本量,用M公司,M个人,M其他主体表示各分主体样本量,则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三)地区性民间融资规模风险指标计算

规模风险指标包括规模风险强度指标和规模风险宽度指标,可以体现出融资的波及范围和波及程度,用于判断对整个市场造成的横向影响和纵向影响,具体构造过程如下:

1.规模风险强度指标计算。规模强度指标利用融资金额的波动性来计算。先计算出每月的样本总金额记为Mt,再选取最小金额作为衡量基准金额,记为m。令M=Mt/m,M表示规模强度的波动状况,对各月的M值求平均记为,再令规模风险强度指标LI强度=M/,计算出规模强度风险指标浮动的标准差,记为SD强度。由此可以对规模风险强度指标的状态进行如下划分:风险较低区间:LI强度≤1;风险较高区间:1

2.规模风险宽度指标计算。规模宽度指标选择借贷笔数的波动性来体现:借贷笔数越多,波及的范围也就越大。计算每月的借贷笔数为Nt,同样,找到样本涵盖期间的最小样本量n作为衡量基准笔数,比较借贷笔数Nt相对于n的变化情况,记N=Nt/n;对各月N求平均记为。同理,令规模风险宽度指标为LI宽度,LI宽度=N/,进而可以计算出规模风险宽度指标变化的标准差,记为SD宽度。同理,风险宽度指标也可划分为四个风险区间:风险较低区间:LI宽度≤1;风险较高区间:1

(四)地区性民间融资信用风险指标计算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违约造成贷款人损失的风险,判断社会信用对市场风险的影响程度,具体包括两类细化指标:不良贷款指标、逾期负债指标。

1.信用风险不良贷款指标的计算。不良贷款指标由不良贷款率来体现: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比例越高,相应贷款风险就越大,计算过程如下:将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属于不良贷款,计算每月不良贷款表示为lm,每月总贷款额为LM,则不良贷款率用如下公式计算:LS=lm/LM。计算出样本中不良贷款率的均值记为,则不良贷款风险指标LR贷款=LS。进一步计算其标准差为SD贷款,则不良贷款指标可以划分为四个风险区间:风险较低区间:LR贷款≤1;风险较高区间:1

2.信用风险逾期负债指标的计算。逾期负债指标利用逾期负债率来体现,反映在金融机构的负债总额中的逾期负债额度,一般该指标越大表明再进行融资的风险越大。设各月逾期负债金额为ELt,负债总额为TLt,则各月逾期负债率为:LTt=ELt/TLt。计算其平均值LT,则可以比较计算得出逾期负债风险指标的变动状况,即ER逾期 =LTt/LT,计算其标准差SD逾期,将信用风险逾期负债指标划分为以下四个区间:风险较低区间:ER逾期≤1;风险较高区间:1

设两指标权重相等,则民间融资信用风险指标可表示为:

CR信用=(LR贷款+ER逾期)/2 (5)

三、民间融资市场风险状态监测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民间融资借贷风险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四、小结

有效防范民间金融危机,对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14-15]尤为重要,这不仅需要合理的体系,更需要保障样本的多样化和采集途径的可靠性。本文模型的有效性对数据依赖度高,需要尽可能获取地区民间融资市场的相关数据,并保障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与真实性,否则会对模型的精确性产生影响。

另外,该模型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极具灵活性,可以结合地方融资特点在本文的基础模型上进行特色性调整。这不只需要对市场各方面因素有更深层次的把握,也需要随着市场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完善措施,通过仔细分析被监测融资市场与相关各类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逐步按市场需求对基础模型相关因素进行调整、增加、细化等操作,使得模型能够与时俱进,增加其市场适应度的同时,也能够使其更具灵敏性。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卢少红.区域民间金融风险预替方法与实证分析: 以浙江省为例.金融监管研究.2013, (2):81-95.

[2]夏雪.我国民间金融风险预警监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3]许经勇,任柏强.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与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深层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2(8):23-26.

[4]吴成颂.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J].2011(1):19-24.

[5]陈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安徽:安徽财经大学.2013.

[6]叶茜茜.影响民间金融利率波动因素分析――以温州为例[J].经济学家.2011:66-73.

[7]陈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安徽:安徽财经大学.2013.

[8]赵大坤.运用Logit模型建立我国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D].吉林大学.2005.

[9]陈伟,夏建华.综合主、客观权重信息的最优组合赋权方法.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37(11):17-22.

[10]宋海洲,王志江.客观权重与主观权重的权衡.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 (3): 62-62.

[11]彭国甫,李树丞,盛明科.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6):136-139.

[12]尹亮.金融危机预警方法与应用研究――基于“相似度”分析法的金融风险状态测评[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3]闵国斌.民间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14]马威.金融危机预警指数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3.

[15]唐少景.建立企业金融融资风险预警机制的思考[J].建立企业金融融资风险预警机制的思考.浙江金融.2014(3):19-22.

第2篇: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

Abstract: Taking Hebei Finance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meaning of "applied research",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gap between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the "applied research" in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and summarizes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f Hebei Finance University in constructing "applied research",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n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road suitable for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关键词:应用型科研;新建本科院校;河北金融学院

Key words: applied research;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Hebei Finance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205-04

0 引言

自1999年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高层次需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独立或与多所不同类型学校合并升格而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达725所(含民办),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1203所的52.3%,已占领普通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国内众多学者也对高校科研建设作了有益探索,李琪(2014)以武夷学院为例,提出开展应用型科研是促进学科特色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纽带,徐燕刚(2011)、张宝秀(2010)等人从科研评价考核、科研途径措施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王宗篪(2009)提出新建本科高校的科研定位。

梳理各学者对高校科研的研究可以发现,部分学者对高校实施“应用型科研”进行了相关研究,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定位问题也有了一些探索,但是针对何为“应用性科研”尚无定论,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特点提出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体系性实施措施,还存在研究上的空白。本文力求探索“应用型科研”的内涵,并以金融学院为例,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新建本科“应用型科研”发展路径。

1 “应用型科研”是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多由地方性专科院校演变而来,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新建本科院校从专科建制时代“不讲科研”到新建本科时代“初识科研”,对科研的认识一步步加深。如何精准定位,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无我有的科研发展之路,对新建本科院校加快发展、树立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度、管理等方面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有较大不同,如果照搬这类院校的科研发展模式,只能是亦步亦趋、做“跟随式科研”,不可能体现出后发优势;如果仍然沿用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发展模式,只是为了评职称而做科研,永远在较低层次做重复性研究。既不能没有科研,也不能像老牌大学一样搞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发展之路在哪里?经过八年的探索,河北金融学院走出了一条依托行业、服务社会、立足河北、面向全国的、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科研”之路。

2 “应用型科研”的内涵剖析

“应用型科研”的题中之意应包括:“应用性”、“行业性”和“地方性”。

“应用性”,指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的,科研方向是与特色专业方向紧密相关的,致力于为行业、为地方、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强调“创新+应用”。

“行业性”,指新建本科院校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发展科研,依托行业、面向行业、服务行业,以解决行业、企业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通过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多赢局面。

“地方性”,指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走“行业+地方”的发展之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3 新建本科院校现有科研与“应用型科研”的差距

新建本科院要想切实提升科研水平,就必须具体分析自身发展情况和科研特点,发展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的“应用型科研”。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现状距离“应用型科研”还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3.1 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积极性不高

新建本科院校完成从专科到本科的角色转换时间不长,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专科院校阶段,没有科研意识,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师科研能力低、科研意识差、科研热情不高等现象。很多教师认为科研仅仅是职称评聘的工具,没有自发的科研动力和热情;有意向进行科研的教师对科研了解不够深入,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明确,对科研方法和技巧不了解,无法将所在专业和自身特点统一到科研工作中来。

3.2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科研产出与行业和地方需求脱节

由于起步较晚、合作双方地位差异等原因,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并不畅通,同时存在合作形式单一,重形式、轻成果转化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外科研项目和成果从立项、研究到结项整个过程没有从企业和社会需求出发,这样就导致科研工作缺少对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科研成果数量很多,但大多束之高阁,成果难以转化、更不用说产业化,造成了科研资源的巨大浪费。

3.3 科研政策导向模糊,科研制度不健全

新建本科院校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与传统综合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如出一辙,以在SCI、核心期刊的数量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必然导致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发论文上。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较弱,无法短时期内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而这种没有面向市场和企业需要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势必导致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短期性投机行为。

3.4 科研与教学分离,教学型科研能力欠缺

大学教学与科研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是教学的有力支撑,教学是科研的基础,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只有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把丰富的知识、创新的思维、严谨的学术态度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是教学型大学,教师往往只重教学、不看科研,即使硬着头皮做点科研,也是为了评聘职称,根本谈不上在研中教、在教中研、教研相长。

4 河北金融学院在“应用型科研”之路上的有益探索

河北金融学院前身是1952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创办的保定银行学校,2007年3月,升格为本科院校,是一所具有鲜明金融特色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学校升本后,在探索建立“金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应用型科研为主,涵盖教学科研、学生科研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大科研”格局。

4.1 优化科研制度,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增强科研动力,制度建设是基础。学校根据“大金融”财经学科群和“应用型科研”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额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一是出台针对教学科研单位业务负责人和引进人才的科研考核办法。对教学科研单位业务负责人的科研考核,侧重点放在落实学校科研政策的能力、建立本部门科研发展战略的能力等方面,形成多层次科研业绩评价体系;对引进人才的科研考核,侧重点放在协调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能力等方面,充分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二是建立分类考评体系。根据教学学术、专业学术、学生学术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政策研究的不同特征和规律,建立分类考评体系,不单纯把论文、纵向课题的数量作为科研考核标准,强调成果转化、强调服务教学,从而能够保证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随着学校科研政策导向的明晰化、教师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学校科研工作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课题立项级别、成果发表级别、获奖级别和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目前,我校承担部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274项、市厅级课题1111项、横向课题8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993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40部,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53项。(如图1、图2所示)

4.2 构建“大科研”体系,联通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

“大科研”格局是指定位于应用型科研,打通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固有框架,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以双向协同创新的理念为指导,建立涵盖教学学术、专业学术、学生学术在内的、整合国际和国内、学校和社会两种资源的、上可为国家决策提供咨政建言、下可为行业企业出谋划策的、顶天立地的科研格局。河北金融学院为此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建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创新框架。这个框架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包括多层次的学生培养和多学科交叉的青年教师的培养),落脚点是产学研用,抓手是教学和科研。通过大学联盟、校企联盟的建设,提升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能力,形成网格化协同创新新机制。

4.3 实施科研能力提升工程,释放青年教师科研潜力

河北金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00余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60%以上,且这些教师大都毕业于985、211院校并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激发这样一个高知群体的创新活力和科研热情,对学校“科研强校”战略的落地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这一工程包括科研骨干甄选计划、科研精英培育计划、咨政精英培育计划等。科研骨干甄选计划定位于为团队、平台甄选人才,从每年新进教师中选拔有科研兴趣、科研潜力的教师,采取“老带新”的方法,促成青年科研骨干的尽快成长;科研精英培育计划瞄准省级、部级科研人才项目,主要面向已经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承担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设立,每年选派青年教师赴海外或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研修;咨政精英培育计划定位于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高水平咨政建言,主要面向具备行业、企业工作经验或熟悉政策环境的青年教师设立,为智库建设储备校内人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的启动,不仅培养了青年科研人才,而且形成了团队科研的良好态势。

4.4 立足地方和行业需求,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一方面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多主体的协同创新合作体系。河北金融学院先后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民生银行总行、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等金融机构、政府、企业、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地、校企、行校、校校等多维、立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模式。不仅实现了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而且也为学校了解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提供了重要途径,为学生实习实践和教师挂职锻炼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形成了“服务地方、合作共赢”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学校出台一揽子激励政策,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硕导评选等方面对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教师和团队给予倾斜和照顾,从而激发全校师生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热情和激情,营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专业课教师走向社会、深入行业和企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如图3、图4所示)

4.5 打造多层次科研平台体系,提升科研支撑能力

平台,特别是高层次科研平台在集聚人才、项目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河北金融学院升本以来,在平台培育和建设方面下足了力气。2013年,河北金融学院申报的“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成功立项,并成为河北省唯一一个经济类协同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学校拥有河北省唯一社科类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金融研究中心”等3个市级科研平台、“河北省民营企业管理变革协同创新中心”等9个校级科研平台,平台数量和层次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同时,学校在平台建设和管理方面还做了大胆探索:一是建立平台协同创新的机制,打破平台各自为政、闷头建设的现状,打造开放式平台体系,建立平台主任联席会议制度:主管科研相关领导、相关行政处室负责人、平台主任、协同单位主要负责人定期举办联席会议,协调平台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平台考评机制,建立平台能上能下的淘汰机制,激发平台创新活力和创新热情,提升平台建设质量。三是建立平台培育机制。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定向遴选校级科研平台进行培育,为申报更高层次科研平台奠定基础。

4.6 打造高端金融智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又一重大举措。早在2012年,学校就启动了“高端金融智库”建设工程。一是人才集聚工程。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按照“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建立了一个涵盖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民间智库在内的多源的、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库。学校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汉唐教育集团联合成立了国际金融研究院,通过整合校内外金融资源,同时借鉴发达国家金融改革的实践经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金融研究支持。二是金融咨政工程。联合省委政策研究室成立咨政选题委员会,定期咨政选题,并创办了《金融咨政》,开辟为省委、省政府咨政建言的“绿色通道”;依托科研团队的建设,建立了5支咨政团队,面向河北经济建设主战场,紧密结合河北省经济建设发展特点,重点开展应用研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为保定咨政建言,成功完成了《承德市金融业2010-2020年发展规划》、《保定市金融业2010-2014年发展规划》和《邢台市金融业2016-2030年发展规划》。三是服务行业、企业工程。河北金融学院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学科优势,依托民营企业管理变革协同创新中心、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联合攻关,为河北省金融行业和各类民营企业提供研究咨询。学校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联合完成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系统性融资规划》、《河北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系统性融资规划》和《河北省旅游业系统性融资规划》等三个系统性融资规划,得到了国家开发银行总行的充分认可并鉴定为优秀。

学校升本以来,为实现“建设金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目标,围绕“应用型科研”定位,以“科研服务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为宗旨,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强化特色,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路径,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着力点,以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科研人才的培养为抓手,打造“大金融”学科群,全面提升学校科研的整体水平,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和互促共进,走出了一条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科研”之路。

参考文献:

[1]鞠铭.应用型科研院所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工作活力和创新行为影响因素及创新激励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

第3篇: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 金融专业 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金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掌握着巨大的经济资源,在支持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日增,但我国过去及现在的高等教育中金融专业人才,尤其是能够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数量十分有限。金融学本科教育是金融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应用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培养适销对路的金融人才,是金融人才的根本出路,也是金融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培养卓越型人才正是现代金融教育的根本出路。

教育部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将卓越计划引入金融人才培养客观上可以适应金融学专业“数量化、微观化”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卓越化发展。

1、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学科和金融专业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这种变化。面对新形势,金融学专业建设必须秉承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训体系建设等核心要素方面着手,充分利用学校改革教学体系的东风,调动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研究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

1.1、社会、学校与学科发展强化了金融学卓越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金融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有关部门、居民个人等对现代金融人才的需求旺盛,加快建设和发展现代意识的新型金融学专业将势在必行。根据教育部资料统计,全国有120所大学开办金融学专业,以平均每个大学每年80名毕业生计算,全国不过一万人。而根据劳动部门统计,每年需要金融人才2万人以上,而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江苏省,大概有20所大学开办金融学专业,每年毕业生不过两千,这远不能满足江苏省的经济发展需要。

1.2、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输出不乐观

尽管金融人才需求旺盛,但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合格、优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之一。

一些院校的师资力量准备和硬件设施更新没能跟上扩招的步伐,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当数量的学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除了本、硕、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上差异不大,缺乏科学的衔接与协调,而且学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操作型人才的比例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或人才市场的需求并不一致。于是,一边是众多的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或政府部门总是感慨优秀金融人才太难得,特别是在应届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另一边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对此,未能及时调整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2、完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形势压力逼人,不过我们依然面临许多机遇和优势,只要有百倍的信心、坚定的信念,就能够化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搞好金融专业建设,我们仔细分析论证有以下机遇和问题。

2.1、具备的条件

2.1.1、学校的支持,学院的重视,教师的协作,学生的勤奋是金融学专业宝贵财富

江苏理工学院择机成立商学院是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不是简单的归并和资源的再分配;虽然学院成立只有四个多月,但我们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照和支持。学院领导多次深入金融系倾听教师和学生新生,经常与金融系领导就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专业特色的形成与凝练、教学与科研的相互驱动、学生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进行指导和交流;金融系教师经常的交流、相互的帮助、工作的协调与配合、业务精益求精的品质、合理化的建议与意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无不体现着大家庭的温暖;特别是今年新生在进行了专业概论的教育和引导后,学生更加关注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2.1.2、专业特色优势的体现

师资队伍的特色体现。教师分别来自不同院校,有助于整合和把握专业的现状和趋势;江苏理工学院金融系现有博士3人,计划未来3年内支持2-3名教师考博,引进和晋升教授1-2人,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档次。

专业定位的特色体现。金融学作为比较成熟的学科,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培养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大中专院校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特色的体现。为真真体现应用型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主干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方向拓展课为平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整合教学内容,对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删减和明确归属,构建以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为主体,以校内实验和校外社会调研、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为依托,以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文为探究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条件特色体现。目前正在筹建金融证券模拟与银行业务模拟实验室的校内实习平台;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经济管理学院已开辟的实习基地,如常州工商银行、常州市建设银行、江苏省信托投资公司、华安证券公司、海通证券等有关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调研);二是正在开辟新的实习基地,目前已于常州市体制改革委员会、江苏省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常州分行等单位达成初步实习意向。

学生专业技能特色体现。由于本专业学生在就业中许多单位要求其必须具备工作经历的要求,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保险和证券从业、金融分析师、计算机等级和外语等级考试,克服进入市场的障碍。

2.2、存在的问题

2.2.1、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完善,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从全国范围看,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促使我国金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304所大学或学院(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编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设立了金融学专业,而且作为热门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增长很快。但是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合格、优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之一。与此同时,设置金融学专业的各个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一些重点大学在金融学科建设方面不断突破,已经接近甚或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有不少院校还远远落在后面,导致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校金融学也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

2.2.2、教改实践效果有待深入评估,实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良性循环

有专家认为,目前急需对全国范围内的重大金融学教改实践项目进行一次有计划、有步骤的认真盘点。那些获得成功的项目可以总结出怎样的经验,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那些失败的项目能够汲取哪些教训,应该如何在今后的教改实践中有效避免?那些一度陷入僵局后又出现转机的项目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那些初期目标已经实现了的项目要怎样延续下去?那些效果不够理想的项目该如何调整?所有这些其实都可以作为下一阶段教改研究的备选课题,为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新的良性循环做好铺垫。江苏理工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2.2.3、师资队伍基本满足需要,但缺乏领军型、重量级师资,学术梯队、研究团队、研究方向和特色不明确,散兵游勇情况较为严重。

2.2.4、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加强与提高,目前正在筹建的金融实验室在经费与人员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专业需求,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需要进一步理顺。

3、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

目标: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差异化竞争为核心的原则,以特色办学为主要手段,改善专业计划和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的办学质量;大力建设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形成特色。

建设的基本思路:

3.1、以特色办学为主要手段,改善专业计划和课程体系

根据金融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走差异性竞争道路是我们进行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按照学校国际化商科大学的总体定位,参照国际银行业展开业务的主要特点,我们将对专业培养模式进行适当改造。强化对学生新型银行业务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在条件成熟时,开设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新课,形成具有金融学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3.2、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的办学质量

专业发展在于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在于课程建设的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专业建设的根本在于课程建设。我们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把原有基础较好的课程建成精品课程。对于大多数专业学生都修读的专业基础课如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将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来建设;以特色课程为主要突破口,争取一些新课成为特色课程。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课程在国内各高校中开设的学校不多,有些则根本没有学校开设,如果集中一些青年教师在老教师带领下重点突破,有可能形成在国内具有优势的特色课程。

3.3、大力建设实践环节课程体系

金融学专业未来建有金融模拟实习中心,在其下属的实验室中安装有资讯分析系统、模拟交易系统和银行业务模拟系统,这一中心侧重于模拟证券交易,今后3年内金融学专业将这一模拟中心内容扩大为包含证券模拟、外汇交易模拟和衍生金融工具模拟(初期为期货模拟)的综合模拟实验中心。

3.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条件改善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学生讨论、专题辩论、模拟操作、实践演习、业务知识及能力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如电子教材、电脑软件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5、逐步形成特色,完善专业定位,形成专业方向(资本市场,投资理财)

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特色:以多证书为支撑,应用能力突出,适合金融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银行、证券、保险);教学特色:以科研带动教学、形成专业方向。

4、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主要特色

4.1、实地考察调研国内金融学专业现状,审慎明确江苏理工学院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结合长三角及苏南地区经济金融企业发展需求,培养基础扎实应用型人才;

4.2、从办学理念与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专业基础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知行合一,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4.3、不断通过教学实践改革,修正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提升金融专业办学实力。

课题:本文是2013年江苏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卓越型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我国金融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1期.

[2]韩曙平,李前龙.《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

[3]刘桂梅等.《本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惠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4]吴少新等.《金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年12月.

第4篇: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

关键词:金融结构;金融稳定;关系研究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受到广泛的认可。金融系统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且复杂的。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金融危机爆发频率和原因较之于以往又有了新的表现。根据研究统计,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球大致每四年就会爆发一次规模及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爆发的负面影响和蔓延速度都有了明显的增强。在过去的关于金融危机的研究中,对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有着许多研究,但是后来的爆发的金融危机又了这些理论。历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让金融危机的研究者开始将研究的视角对准金融结构及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由于金融和经济存在着共生共存的关系,而金融系统有十分复杂,到了二十世纪,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上。金融系统极其复杂,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也非一种原因导致。学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趋于成熟及深入,视角越来越多远,程度越来越深入,理论也越来越完善。在传统的研究上,将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即使有研究的学者,研究的范围也比较局限,或者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将就此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分析。

二、金融结构的划分

传统对金融结构的划分主要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从广义的角度看,金融结构由金融系统和金融政策二者构成,从狭义的角度来看,金融结构由金融市场、机构及契约三部分构成。在数十年的研究基础上,学者们发现金融体系十分复杂,金融结构的划分也绝非单一的,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划分依据。根据金融市场中融资的手段的不同,可以将金融结构划分为银行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两种。对于这两种不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学界对于二者优劣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也有以金融机构为依据进行划分的,即将金融体系结构划分为央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结构。这种划分方式主要用来分析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有以金融资产为依据进行划分的,另外还有依据银行业的所有权进行划分的。不同金融结构的划分依据均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除了以上几种对金融结构体系的划分依据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划分的依据,但都并不是学界主流认同的观点。金融结构划分依据的复杂性也说明了研究金融结构所面对的复杂挑战。

三、金融稳定概念

1.金融稳定的定义

金融稳定和金融不稳定是一对相生相存的概念,当前已经受到许多政府的关注。但由于金融系统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当前,对于金融稳定的定义仍然未达成一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稳定已经受到了各国学者、市场主体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而且对于金融稳定也有着千差万别的理解和定义。对于金融稳定的理解需要从金融稳定的特点、金融稳定的条件以及金融的作用等方面开展。金融稳定有着自身的特征,例如稳定的货币供应及政策、稳定的监管措施和机制,稳定的经济增长等等。金融的稳定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否则,不稳定的金融体系对于经济的伤害是致命的。相较于对金融稳定的判断而言,金融不稳定更容易判断,也更容易得到直观的理解。金融不稳定通常表现为实体经济部门的运行和发展受到金融市场的干扰,甚至破坏,导致金融资产发生强烈地波动,金融机构发生倒闭潮等等。当金融体系不稳定时,实体经济部门也就无法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导致实体经济体财务状况二话,从而为经济危机埋下伏笔。

2.金融稳定的度量

随着对金融稳定的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于如何度量金融稳定有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并且目前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政府的金融部门以及一些国际金融组织开始金融稳定报告。这些金融报告通过对金融稳定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式来阐述各自金融体系的稳定。我国的央行就会定期金融稳定的报告。有的国家的金融稳定的报告侧重于对金融稳定的评价,并进而对国家金融政策产生影响。

四、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1.金融稳定与金融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主流观点认为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下,金融危机爆发的概率小,影响小,而在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中,金融危机多且影响大。因此,这种观点认为通过信息分散化可以让人们更加主动地去搜集市场主体的信息,从而督促市场经济主体更好的管理运作。由于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中,信息分散化具有这种优势,因此,可以较好地分散金融危机爆发的风险。与此相对的是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下,由于银行流动资产及负债具有明显的不匹配性,因此,银行十分容易出现挤兑潮,从而由银行带来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并进而引起金融恐慌,甚至爆发危机。然而,不管是市场主导型还是银行主导型都有着其本质的脆弱性,即使在完全充分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信息不对称仍然是常见的现象。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非资产价格的波动往往引起金融风险。当市场流动性出现断裂的链条时,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进而导致系统风险的进一步加深。目前,许多学者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对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进行研究,而且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2.金融稳定和金融资产结构之间的关系

金融稳定与金融资产结构之间的关系通常都是从系统风险研究的角度进行的。衍生金融类工具为繁荣金融市场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也同时推动了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进程,也满足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有着高风险性。导致这种大的风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原因一方面是衍生工具本身就是传统金融产品的衍生品,其变量更多,而且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量的增大,监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且市场的调节具有滞后性,导致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有很多处于监管的忙去。在衍生金融工具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新的风险因素的增加,风险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站在公司金融的角度出发,公司的所有权以及对银行的负债会对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对银行的监督行为有所变化。如果公司的激励结构不合理,甚至没有激励,那么,管理者的不作为也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从而降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并进而危及经济安全。

3.金融稳定和金融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去的观点认为,市场竞争越充分,则银行的市场力量被削弱,从而银行的利润降低,进而导致银行的特许权的价值降低,通过高风险的投资刺激银行增加收益,这些导致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还引发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增加。多种观点中,有的观点认为将银行系统的力量集中可以起来,从而增强银行利润,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有的观点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通过增加银行贷款,可以抑制银行的风险头寸;也有的观点仍未集中银行的力量可以分散风险,而且对金融的监管也更加便利;还有的认为集中地银行力量可以让银行更好的应对流动性危机。上述这些观点都有其理论及实证支撑,均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银行业的过度集中和力量的过于强大也会对金融的稳定造成负面影响,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当银行里力量强大到足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命脉时,银行业基于本能的行业保护主义思想及利润之上的思想,容易采取一些激进的金融策略,从而导致风险的增大。如果银行的力量过于分散,则监管上也会存在很大的难度,甚至导致大量的监管空白,而这也是当前金融体系中不能够允许大量存在的。因此,经济学界林毅夫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小银行的发展对于金融的稳定更加有利。

五、结论

金融系统十分的复杂,金融结构的划分也只是相对的,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对金融结构的划分的标准可以得到一致的认可。从本文的论述来看,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研究上的观点并不一致,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论点。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在不断地完善,金融体系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在过去的发展中,我国金融结构和金融体系的问题仍然是大量的存在的,而这些存在的问题可能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甚至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目前,我国的金融结构仍然以银行为主,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我国应当不断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不断完善征信系统,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金融衍生工具,从而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明斯基著,石宝峰、张慧卉译.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陈雨露,马勇.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危机[J].金融评论,2009,2.

[3]朱孟楠,蔡丛露.银行业结构性因素对金融稳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7,8.

第5篇: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

【关键词】金融资产分类 非金融业 影响 建议

一、金融工具准则修订的背景

2009年11月12日,为回应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关于减少金融会计准则复杂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它的出台使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发生巨大差异。对我国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而言,这样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我国又应如何应对此次准则的变化?本文正是围绕以上问题展开。

二、金融资产分类的新旧转变

(一)四分类

原IAS 39将金融资产按持有目的和该项金融资产是否存在活跃的市场这两个标准分为了四个大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从持有目的来看,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具有明确的持有目的——为交易而持有。IAS 39要求,在后续计量时,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从而直接影响企业利润。

2.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企业对于它而言也有明确的持有目的。而从“到期日固定、收回金额固定或可确定”这个限定条件中,该类金融资产的内容主要是债权投资。对于该类资产的会计处理,IAS 39规定在后续计量时以摊余成本计量。

3.贷款和应收款项。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存在着巨大争议。在后续计量中,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并不影响当年企业利润的情况;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才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入到当期损益,所以也被称为“利润的蓄水池”。

由于IAS 39对于金融资产的分类设置了诸多选项,在主观判断方面存在弊端,加重了复杂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了最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

(二)两分类

1.IFRS 9简化金融资产分类。IFRS 9取消了原IAS 39中的根据管理者意图的四分类,而是根据以资产是否满足业务模式测试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测试进行分类。业务模式测试是指主体持有该金融资产的目标是收取合同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特征测试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合同条款导致在特定日期产生仅仅支付本金以及本金利息的现金流量。只有同时满足上面的两个条件之后,金融资产才能够将被划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否则将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样严格的分类标准,较之前的“持有目的”,要更易于把握,也利于审计等相关人员的监管,降低企业通过金融资产操纵利润的能力。

2.IFRS 9扩大公允价值应用范围。IFRS 9的规定,只有一部分满足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和对金融资产合同现金流量的特征的债权类投资才能分类至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其他金融资产都应划分至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包括不同时满足“商业模式”和“合约现金流量特征”测试的债权类投资,权益类投资和混合投资工具等,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IFRS 9进一步又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细分至两类:一是变动计入损益;二是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原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一部分持有至到期投资和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绝大部分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应划分在第一类金融资产中。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而言,IFRS 9的规定,该类金融资产在终止确认时不能将原公允价值变动所引起的利得和损失转入损益。这样也就遏制了原来企业利用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操纵利润的现象。另外,由于它选择的不可撤销性,也缩小了企业对于这一类资产的选择,所以该类资产应比原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范围要小得多。

三、IFRS 9对我国非金融企业的影响

对于研究IFRS 9对我国非金融企业的影响,本文计划借鉴邵丽丽(2012)在研究IFRS 9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影响分析中对于金融资产的分类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在沪深主板发行A股的非金融业上市公司2007年到2011年的财务信息为研究对象,其中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对于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标准,采用证监会2001年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并对金融类上市公司进行了剔除。根据IFRS 9的规定,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要变更到以公允价值计量,从理论上看,这部分投资应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但是,由于我国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允价值评估机制不健全,且数据库中只列示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总额,未明确“重要性程度”。故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在我国现有会计准则下的“金融资产”部分,不包括“长期股权投资”。

(二)研究方法

本文分以下三部分探讨IFRS 9对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首先,分析IFRS 9对非金融上市公司整体的影响程度,此处的“影响程度”以持有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家数和均值作为衡量指标。其次,分析IFRS 9对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结构的影响,以金融资产的相对额作衡量指标。我们根据资产的流动性分别考察如下四类指标:第一类和第二类金融资产占流动资产比例、第三类和第四类金融资产占长期资产比例、四类金融资产分别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最后,分析IFRS 9对上市公司收益结构的影响,由于第一类和第四类金融资产的处置收益计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则分别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本公积”,第二类和第三类金融资产的收益一般计入“财务费用”的贷方。从利润表中,很容易辨析出“扣除对联营和合营企业收益之后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两部分,因此此处的“收益结构”以前两者的相对额作为衡量指标,考察前两者分别利润总额以及第一类金融资产价值的比例。

(三)统计结果分析

1.金融资产持有种类分析。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贷款和应收款项是企业涉及金融资产的主要领域,除少数的公司外,剩余企业均持有此类金融资产。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司的数量在观测期间逐年上升,对涉及公允价值的领域加大。从标准差看,各家非金融上市公司对于每种金融资产持有数量具有很大差异。

2.金融资产的种类结构。本部分的研究对象为各年度中至少持有一项金融资产的沪深A股主板上市的非金融业公司,剔除不持有金融资产的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从表2中位数看,观测期间超过一半的非金融业上市公司并不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分析都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两类金融资产:从最大值可以看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在2007~2008年高速增长,但是在2009年急剧回落,而在2010年之后又有一个高速增长的过程,但是这一比始终没有超过60%。另一方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非流动资产的比例的最大值这始终保持在80%以上的较高水平。另外,从这两类金融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来看,通常也是后者较高,基本维持在95%以上。故我国非金融业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将所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3.金融资产的收益结构。此阶段分析以在2007~2011年度中至少持有一项金融资产的A股主板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未披露或等于零的公司。

从中位数看,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获得“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收益并不高,盈亏各半。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净额占利润总额的比例来看,整体上前者对利润表的影响没有后者大,但是最大和最小值的情况来看,两者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由于企业要根据IFRS 9中的“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的要求对持有的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能调整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也有可能计入当期损益。而原有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和贷款和应收款项可能调整为以摊余成本计量,适用“预期损失减值模型”。从表一的统计结果,我们认为IFRS 9的实施对于我国非金融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影响较小;但是由于绝大多数非金融上市公司持有贷款和应收款项,所以在运用“预期损失减值模型”进行后续计量时,会产生较大差异,应予以重视。

第二,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列示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在处置资产时调回至损益表。IFRS 9规定该类金融资产在处置时,不得将前期的变动调回损益中,这也就避免了企业利用该类资产的变动进行自利性盈余管理。从表2统计结果看,不少上市公司倾向于将权益性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采用IFRS 9后,这部分企业若选择将其划分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中,加大企业损益的波动;若将其划分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中,则不再拥有“利润蓄水池”。无论是哪种选择都会对企业盈利状况带来一定的冲击。

第三,只有一部分满足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和对金融资产合同现金流量的特征的债权类投资才能分类至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这加大了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从整体上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对上市公司利润影响不大,两者可能会对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为了应对国际财务报告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修改,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促进国内会计准则与IFRS 9全面接轨。在实务上,由于我国金融业务交易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部门应本着“明确细则,强化操作性”和“求同存异,适应本土性”的原则,制定出贴近我国市场的实施细则。同时,学术界也应加强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

第二,成立专业、权威的估值机构。IFRS 9中规定,所有的权益工具都必须以公允价值计价,只有在限定的情况下,才接受以成本作为其最佳估计。但我国是一个新兴市场,很难存在一个可信的渠道对其估值;另外,当存在对非上市公司投资或小比例投资,公司很难取得评估所需信息,加大估值成本;最后,由于估值过程中涉及到模型设计、参数选择对市场的判断等多种问题,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非金融企业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故成立一些专业的估值机构,规范公允价值评估制度,为企业提供权威的、统一的估值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降低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精确性和可比性,也降低了企业无法获取有效估值价格的管理风险和借助估值技术进行利润操纵的道德风险。

第三,加强从业人员的判断能力和业务素质培训。首先,IFRS9赋予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保证财务报表能够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由于IFRS 9中涉及主观判断的因素,审计人员与管理层产生分歧的领域增。这样会使审计风险上升,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为了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为实现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打下基础,相关从业人员也应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陆建桥,朱琳.《跟踪国际主动参与积极应对深入研究金融工具会计最新动向与对策——财政部金融工具会计工作组第二次会议综述》,会计研究,2010(2).

[2]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会计研究,2010(2).

[3]邵丽丽.《IFRS 9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影响分析——基于上市公司金融工具分类研究》,财会通讯,2012(4).

第6篇: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专业硕士(以下简称金融专硕)的设置方案。2011年共有75所院校面向应届生招收金融专业硕士,标志着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将逐渐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国内对于金融专硕项目的研究多是基于本校实践的经验性探讨,或者基于相关政策对如何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从理论层面提出建议,而在广泛调研、比较基础上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国外知名金融专硕项目的研究较为匮乏。为此,通过对泰晤士报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名前50名院校中的代表性院校的金融专硕项目做了详细调研和分析,Ⅲ在此基础上对国内金融专业硕士项目的建设、发展和完善提出相应的可操作层面上的建议。

 

一、国外知名金融专硕项目特色

 

为深入了解国外知名金融专硕项目的特色,查询了国外知名金融专硕项目的官方网站(这些院校包括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牛津大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梅陇大学、纽约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范德堡大学等;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皇后大学)、向在国外知名金融专硕项目就读的对外经贸大学校友发送调查问卷、与已回国的校友进行面对面的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予以归纳总结。

 

1.目标定位——立足商学教育

 

国外的金融专硕项目一般设置在商学院下,职业目标明确,在加强学生金融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商科知识基础,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MBA in Finance即工商管理硕士——金融方向。此类项目一般是在MBA下面所开设的金融方向,依托于MBA的师资、设施、环境等各种条件,学制一般为2年,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较高,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金融职业经理人。

 

MFE为金融工程硕士(数量金融,计算金融都算此类),是金融硕士中技术性最强的一类项目。金融工程广泛使用模型,用数学方法分析股票走势、收益率曲线,研究各种金融产品的定价、风险管理以及交易策略,对数学的要求较。高校也更倾向于招收理科生,培养具有设计、开发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创造性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公司理财、投资战略策划以及金融产品定价研究,能在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

 

MSF是纯金融类的硕士,定位于培养金融方面的通才,开设金融专硕项目的大部分高校均定位于培养MSF。美国开设MSF的最好的学校是普林斯顿(MFin),一般也要求有工作经验,加拿大和英国开设此项目最好的学校有皇后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牛津大学。

 

与之相比,国内的金融学科一直在应用经济学的学科下设置,受此影响,国内的金融硕士项目更重视经济学理论而非商学基础,很少开设涉及商学类的课程或特意招收有商科背景的学生。

 

2.教学内容——课程契合资本市场现状

 

全球资本市场发展日新月异,业界的实践创新也经常领先于学术界。受此影响,国外金融专硕项目的课程设置尤其注重切合资本市场的实际,体现在学校教师紧密地与业界人士进行交流,根据市场需求定期更新课程内容,教授学生最实用的金融专业理论模型和研究工具。例如: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大学在网站中就明确指出课程设置都是学术界和业界人士共同讨论而开设的,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国外金融专硕项目大多设置助教以提高教学质量。助教一般为高一届或几届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自学和研究能力,金融专硕项目有大量课外作业与阅读材料需要同学课外自主完成。每周有一门两学时的由教师或助教主持的习题课,专门讲解习题与作业;每周还在固定的时间专门向选修该门课的学生开放金融实验室,助教会在作业实验室值班,学生可以到实验室做作业,向助教或其他同学请教问题。这样既鼓励了学生自主学习,还能够调动其自主学习积极性,开发团队合作学习的潜能。

 

相比而言,国内的教师受体制的限制,不能同时在学术界和业界任职,高校教师与业界交流较少,课程内容大多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市场实际情况脱节严重,科硕和专硕项目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差异性也不明显。实验课程较少,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关注不够。

 

3.教学方式——金融理论与市场实践相结合

 

金融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专业,国外金融专硕项目极为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实践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项目的形式,这种项目一般由企业资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运用各种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康奈尔大学要求所有学生参加工程设计项目(Engineering Design Project),客户一般是工业、金融业和政府部门。学生需要在项目中处理客户关系,处理真实的数据,并在客户面前做报告。在项目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很有可能得到项目资助人的青睐,直接获得该公司的就业机会。而从资助人的角度看,他们也非常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招收人才,这种方式可以有很多机会和时间来考察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可以大大节省招聘成本,而且能赶在其他招聘雇主之前提前锁定优秀人才。另一种是必须全职参与的企业研究实践。普林斯顿MFin项目要求学生在两年内完成该计划的学生必须在其第一年年底完成暑期实习(3个月),并提交详细的实习报告,并对学生实习成果进行专业评估。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今后职业发展中所必需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还能通过实习的方式厘清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比之下,国内高校金融专硕的培养方案中虽然一般也有实习安排,但目前的实习仍处在学生自发寻找的阶段,缺少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不能与专业方向有机结合。

 

4.科研能力培养——软硬兼施

 

国外知名高校金融硕士培养对金融理论和实践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上,更体现在对于硕士应用型科研能力的培养上。普林斯顿MFin 项目对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向研究所主任申请科研课题,研究课题范围广泛,地域上涵盖了从美国等成熟市场到中国等新兴市场,领域上从对冲基金到CDM交易机制等。相关研究项目在网上都会公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申请。为了顺利开展这些项目,学校还提供了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从硬件方面提供了标准的计算机环境,购买并维护了大量的金融数据等。另外还定期举办金融研讨会,学生们通过参加会议或者通过一些选修课能参与到项目研究中来,这些是不计入学分的。 MIT的项目通过计入学分的方式强制学生参加研究类的学习。在金融专硕项目提供了深入且实用的课程,不仅帮助学生储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术研讨会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向行业从业者学习的机会,讨论的都是业界实际问题。研究实习主要内容为小组参与金融项目或研究,由业界人士指导。解决由校外赞助方提出的问题,部分项目会在赞助方全职实地完成,部分会在学校完成,还有一部分为前两者的混合。

 

国内高校的金融专硕项目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尚存在差距,体现在不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研究课题,或者不能为具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提供软件、硬件上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5.就业辅导——全流程服务

 

国外的金融专硕项目时间较短,一般为1-2年,学生找工作也较早,因此及时的就业辅导则显得尤为重要。其全面就业辅导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硬件方面。学院建设有完善的就业指导网站,向学生公布就业信息,同时向潜在的雇主提供学生信息,提供各种宣传册和指导材料等。学校网站会公布正在找实习或者找工作学生的照片和简历,便于潜在雇主浏览。除此之外,就业指导办公室还定期为金融专硕项目的学生专门举办校园招聘会。康奈尔大学的就业指导办公室举办的招聘会每年有超过250家公司进行招聘。除了邀请企业来学校举办招聘会之外,就业指导办公室还会向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推荐自己的学生。对来访的业界人士,也会邀请浏览简历册。另外,就业指导中心还会利用在金融圈内的校友资源,举办企业参观等非正式活动。

 

在软件方面,国外金融专硕项目的就业服务则更为细致,从学生刚入学时学校就组织一系列金融职业规划的活动。例如:普林斯顿MFin项目,在9 月学生刚入学时为每一个班级举办为期三天的职业方面的“新兵训练营”,对各种职业相关的问题提供帮助(包括简历写作,一对一的录像采访会议,面试技巧等),并每周组织已就业的毕业生返校举办座谈会,讨论职业发展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普林斯顿会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放假时间都在网站上公布,方便企业挑选合适的时间来校招聘。

 

除此之外,校友联系在美国高校金融专硕的就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范德堡大学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历届校友的就业单位、联系方式、找工作的经验教训,这些只对校友内部公布,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学校专有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查看。密歇根大学的MFE项目的校友会会不定期的招聘信息或者接受校友的简历。

 

相比之下,国内高校硕士培养的就业辅导服务则较为粗糙,仅在学生毕业时提供就业信息或者安排招聘会,缺乏系统的、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辅导体系。

 

二、对我国高校金融专硕培养模式的启示

 

在我国金融专硕项目刚刚起步的背景下,国外知名院校的成熟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

 

首先,从培养目标上,课程建设应以金融业界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力图为金融市场的主流岗位提供有效供给。

 

其次,从检验标准上,应秉承应用和就业导向,教学成功的检验标准要具有可验证性。如:能否对经济热点问题有独立见解、能否正确解读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否掌握应用型研究的一般流程等。最终检验标准可以为:短期是否能够找到主流岗位就业,长期是否能够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第三,从内容设置上,教学内容应紧贴中国金融市场的实践,剔除过时的内容。在教学材料的选取上,材料不应仅限于教科书和参考书,教学材料更加开放,包括券商、基金、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业界的主流媒体和刊物,应用型学术论文都是可选的教学材料。

 

第四,从教学手段上,通过实验教学、案例教学法来提升教学效果。采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做到知行合一。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实际商业环境的复杂性,意识到在实际金融实践中,金融工具和交易策略的使用要结合企业的自身状况。

 

最后,从建设手段上,应以应用型科研带动教学,从科研的角度来提升教学水平,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可拓展性。

 

2.实行双导师制

 

高校可以引入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校外导师,实行“双师制”,解决高校教师“理论强、实践弱”的局面,引入最新的资本市场实践作为教学内容,对于指导学生应用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高校还可以依靠校外导师建设金融专硕培养的外部支持系统,包括第二课堂的建设,系列高水平的讲座、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参与校外导师的科研项目等等。

 

3.全方位就业指导

 

在专业硕士入学之际,就应该督促每个学生提交简历,由专人进行审阅修改,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就业指导。应开设金融职业规划课程,邀请在金融市场一线工作的人士从专业的角度讲解金融从业问题,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主流金融机构的运作流程,主流金融机构的主流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如何通过专业训练争取主流金融机构的主流岗位等。实现人才培养与金融市场的对接,达到提高就业质量的目标。

第7篇: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

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学习年限为三年;经济学院、财经研究所、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应用数学系、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会计学院学习年限为四年。

三、招生专业见专业目录。

四、招生名额

拟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20名左右(含硕博连读生50人左右)。录取时将视教育部实际下达计划数、生源状况和学校发展需要,对学校招生总数及各专业招生数进行适当调整。

五、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同等学力者;

同等学力者须符合获得学士学位后满6年或6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修读过硕士生的主要课程,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同等学力考生须于2013年10月31日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出申请,附上相关材料的证明。未提出申请或申请未获通过者,考试成绩无效。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体检标准;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报名手续。

六、报名手续

1.报考流程: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网上支付报考费)下载并递交报考登记

表查询报名成功与否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初试资格审查(仅针对进入复试阶段的考生)复试、递交相关材料。

2.网上报名:符合上述报考条件的考生请于2013年11月20日至12月31日通过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yz.sufe.edu.cn/)在线报名。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递交报考材料:

报考者应于2014年1月15日前将报考博士研究生登记表特快专递、挂号或直接交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网上支付未成功的考生将报考费(250元)通过邮局汇款或直接交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否则按放弃报名处理。

4.资格审查:来我校参加复试的考生请携带①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②准考证、③硕士学位、学历证书原件(应届硕士生带研究生证原件;获得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携带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于复试前来我校进行报考资格的审查(具体时间、地点届时请查看网站通知)。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方可参加复试。

七、考试与评价

1.初试:初试科目为外语、两门业务课。初试科目均为笔试,时间为3小时,每门满分为100分,总分共300分。初试将于2014年3月中下旬进行,地点由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安排,具体时间、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2.复试:由招生院(系、所)自行组织,包含学术水平考查和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学术水平考查以面试等形式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并对考生进行外国语的听、说、读等能力的测试;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守法表现等方面。

同等学力报考者在复试过程中需加试: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及两门硕士学位专业课(笔试),其中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统考经济数学(运筹学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通过考生的硕士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含评议书)、考生参与科研、、出版专著、获奖等情况及专家推荐意见、考生自我评价等材料对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该结论作为录取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考生应于复试前提交以下材料:

(1)两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专家的推荐书(由推荐人密封并签名);

(2)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

(3)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部)证明;

(4)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含正反面);

(5)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

(6)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它研究成果证明;

(7)其他获奖证明或报考学院要求提交的材料。

以上材料请自备底稿,恕不退还。

4.体检

体检要求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考生应在初试结束后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自行体检,体检报告于复试阶段提交。

八、录取

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对复试合格考生,综合考生申请材料审查和评价结果、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体检结果等做出综合判断,确定拟录取名单。

对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还将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九、学费和奖助学金

按照教育部规定,自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开始实行收费制度。我校将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政策,制定研究生学费标准和奖助学金资助办法,并及时公布。研究生还可通过参加学校、院(系、所)设立的各类奖学金评选,通过申请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的“三助”岗位工作获得资助。

十、有关招生培养改革的说明

1.2014年我校继续实行按专业或按门类(经济学院部分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学习一定期限或经综合考试进入论文阶段后,再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或导师。

2.为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改革,探索和构建符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规律的体制与机制,以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为核心,不断选拔和培养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要求的优秀创新人才,我校在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和会计学院招生培养上采取系列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经济学院、会计学院2014年继续试点“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详见《经济学院201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和《会计学院201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

3.金融学院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的02金融风险计量与控制方向和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的02 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依托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金融行业的应用需求为导向,借助实验室丰富的数据库、分析与仿真工具等支撑环境,依托实验室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应用研究项目,培养金融、信息交叉领域的优秀人才。具体事项请查询《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招生简章》。

4.商学院借鉴国外商学院DBA(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培养模式,自2014年起招收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在博士层次进行现代高级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

体事项请查询《商学院2014年招收攻读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简章》。

5.学院采取的其他招生培养改革措施内容如下:

(1)经济学院

①各专业实行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入学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小组。其中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四专业按“经济学”门类招生,在完成基础课学习通过综合考试的基础上,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指导导师和论文指导小组;

②指导教师为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论文指导小组一般为3人,其中2名为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

③ 博士生自二年级开始,须参加每学期学院组织的博士生午间seminar,并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展;

④博士学位科研标准注重科研成果质量,鼓励博士生在国际知名期刊和国内期刊,具体考核标准见经济学院相关规定;

⑤培养过程中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两次资格考试。如未能按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将被取消博士生资格,具体见学院相关规定。

(2)金融学院

①金融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方向、信用管理专业实行统一考试、统一排名、择优录取;

②金融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方向、信用管理专业博士生的教学计划中包含多门由海外特聘教授主讲的课程和学院组织的博士论坛;

③博士生由导师小组共同指导,导师小组至少包括三人,其中第一导师由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担任,其他成员可包括正、副教授及海外特聘教授;

④在博士学位申请的科研考核标准上,弱化论文数量要求、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具体考核标准参见金融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⑤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风险计量与控制方向由我校的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实验室牵头进行培养。

(3)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①自2010年起,博士生培养实行四年学制,加强了学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研究方法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②对博士生培养实行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度。每位博士生的论文指导委员会一般由2-3人构成,其中一位为该生导师,其他成员为本院专职或兼职博士生导师(含具有海外高校终身教职的特聘教授)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本院教师。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度将大大增强对博士生的指导力量;

③在博士学位申请的科研考核标准上,弱化了论文数量要求、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具体考核标准参见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④对博士生发表高质量论文给予科研奖励。具体参见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4)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①除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外,其它专业和方向按照“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博士初试报名,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复试和录取,报名阶段报考专业仅供参考;

②除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外,其它专业和方向实行统一培养,招生阶段不确定导师,入学一年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小组,论文指导小组一般为3人;

③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由我校的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实验室牵头进行培养。

十一、其他

1.2014年我校将继续按照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有关规定招收2名该计划博士研究生。

第8篇: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

在改革开放的30年时间里,中国的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1978年至2007年,中国的GDP从2280亿美元增长到3.42万亿美元,增长率15倍;金融体系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简单到复杂从世界金融市场上可以忽略不计的边缘化小角色到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参与者,其中两项重要指标的变化最有说服力:(1)1978年全国城乡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单一表现为储蓄,总额仅为210.6亿元,按当年人口量计量人均为21.88元,而至2008年10月底,全国城乡居民不算股票债券基金外币的拥有量仅储蓄总额即已突破21万亿元,人均金融资产增长远超过1200倍;(2)1978年全国外汇储备总额仅为16亿美元,而至2008年10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9万亿美元,30年也增长近1200倍。我觉得,这两项金融指标的1200倍能最简明地诠释中国30年改革开放创造的经济金融奇迹的确切涵义。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10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农村改革并启动了城市经济改革,农村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本内容,实际上是让农民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自主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然后在分配上核定上交集体和国家的数额后将全部剩余产品支配权交还给农民,由此刺激起来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就像魔法一样从地下呼唤出巨大财富,中国的粮食生产局面很快得到改观。农业生产商品率的提高及剩余产品进入城市又很快改变了城市粮食蔬菜的供给水平,到1993年,中国彻底取消了粮票制度,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说明,从1978年开始的以解放生产力、消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短缺这个关键经济特征的改革用15年时间就使中国经济真正进入了货币化时代,即在日常消费和流通领域,除了货币不再有任何其他的物化等价物或特权。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起步要晚得多,其滞后时间大约为10年,即到1987年时才开始将价格改革优先还是股份制改革优先这样的以企业体制改革作为城市改革中心点类的问题提到全国性的改革讨论中来,中国决策层在1988年夏季北戴河会议上选择了所谓的“价格闯关”即价格改革先行作为改革切入点,这种特定的改革政策出台曾引发了高通货膨胀和城乡居民对日用消费品的抢购风潮。

在改革的第一个10年里,货币政策开始受到重视,而被重视的过程,除了货币化进程和上面提到的由“价格闯关”决策触发的通货膨胀外,还有一实一虚的两件事值得提及。比较“实”的一件事是1979年至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在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前后始终围绕信贷管理办法对全国的货币发行、信贷扩张计划和管理等问题进行调控方面的探索。到1986年12月,人民银行真正形成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实行调节的成型思路,即提出:(1)从1987年起试编社会信用规划;(2)提高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双重目标控制设想;(3)多存多贷;(4)中央银行贷款条块结合,实贷权下到二级分行。我认为,只是从这时起,中国从实务层面才算有了货币政策。还有一件比较“虚”的事是1985年9月2日到7日的“巴山轮会议”,那虽然只是一次普通的国际性理论研讨会,但这次会议对中国的改革实践和经济理论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却是革命性爆炸性的。“巴山轮会议”已过去了23年,这些年里中国也开过无数次的国际性理论研讨会,国内的研讨会更是数不胜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来过不少人,然而,没有一次研讨会可与“巴山轮会议”相提并论。因为那是一次为中国改革开辟思想道路的会议,是一次对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思考方式确立标准化概念的会议。正是“巴山轮会议”之后,中国才有了可以与世界勉强接轨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研究。当年有近30位国内外一流经济学家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国外学者以1981年诺奖得主詹姆斯•托宾和从1953年开始就系统思考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弊端的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为代表,国内学者则以薛暮桥安志文马洪等人为代表,与会者对中国改革的目标模式、改革的方法步骤、价格问题、经济过热、改革与经济稳定以及如何继续推进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令人遗憾的是,中国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当年竟无一人参加这次历史性的理论研讨会。我常常思考其中的原因。

在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中,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历来得不到重视,尽管中国有像黄达先生这样水平很高智商超群的学者,但传统计划体制下的经济实践一直以货币金融压抑为基本特色。也就是说,改革前的28年并没有为金融理论工作者提供坚实、生动、丰富的基础观察背景。在那个年代,中国很多有才华的关注货币问题的学者们甚至可以为“货币到底有没有阶级性”之类的问题争吵上很长很长时间。1979年以后,传统计划体制下长期受计划部门财政部门挤压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货币金融实践的领导和操作部门,首要任务是“扩地盘”即在业务上由过去只管国有企业的“超定额流动资金供应”向“定额流动资金供应”方面延伸,那是对旧体制下形成的所谓“物资跟着计划走,财政跟着物资走,银行只是钱口袋”模式的一种初步的小打小闹式的改革。而财政之所以在国企流动资金供应领域对银行的步步进逼不断退却倒也不是财政部门的人有什么改革新思维,只是因为10年搞得国库空虚,经济已到崩溃边缘,财政连解决人头费吃饭钱重点基建资金都很紧张,更不要说给国有企业供应流动资金了,因此,当年银行的“进攻”和财政的“退却”都是形势逼出来的。我在前面已经说了,改革前10年,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在贷款管理上打转转,而同一时期的货币金融理论研究,我们也能从这种实践背景的发展变化中理出一条线索。在1984年以前,中国的货币理论研究首先从货币的外延开始讨论,学者们从争吵诸如“存款算不算是货币”开始,然后又开始分析“货币到底应该分几个层次”、“存款、贷款和货币流通到底是什么关系”等等。在“巴山轮会议”的刺激下,从1986年开始,中国才算有了真正的货币政策理论研究。当时的研究是在改革与经济稳定、价格改革与通货膨胀、改革初期的宏观经济环境选择这样的重要命题下展开并延展至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最终目标、工具选择、调节方式、传导机制、政策时滞、国际比较、金融微观基础等等方面。所有这些研究,一方面和西方经济理论的引入介绍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又与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改革开放实践探索高度融合。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改革的初始10年中真正懂金融理论货币政策的人少之又少,在老一辈的金融专家中,理论界的黄达为最大代表,实务界则以刘鸿儒为最大代表;中青年的起承上启下的一论工作者则刚刚崭露头角。

进入改革的第二个10年即1989年至1998年,中国货币金融学研究已彻底改变了在改革头一个10年被边缘化的状态,成了人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货币政策在这个10年中已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全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彻底转变在宏观经济调节工具中居于首要地位。1978至1988那10年中财政和银行、金融界人士开会就“吵架”的现象已经很难再见到了。因为随着市场作用的扩大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兴起,计划配置资源在1989年至1998年这10年间已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或者说作用已微乎其微了,而宏观经济调节中的货币供应控制这类货币政策的功能等话题也成了经济研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8月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再到2008年9月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这都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最近这10年发生的故事。如果说,改革第二个10年中货币金融研究只是改变了在改革第一个10年被边缘化的状态,那么,在中国改革的第三个10年中,货币金融学已成了中国的“显学”,一个从各层官员到普通民众都十分关心热衷的话题。现在,股市行情成了可以沟通各行各业人士的谈资,各种规模城市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各类金融机构推广业务的大幅广告,每天打开电视总能看到各种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在大讲全球金融危机。货币金融学成为显学的背后原因就是:改革30年中的最初10年中国着力解决的是生产和吃饭问题;第二个10年解决的是交换和产权问题;第三个10年才开始真正触及到分配和调整问题,而在货币金融主导要素流动的体制背景下,只有货币金融政策才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分配机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举措中发挥关键作用。现在,中国还不敢说自己是技术大国军事大国,但可以自信地宣称自己是经济大国、贸易大国和金融大国。从金融角度讲,我们有世界上最高的居民储蓄率、最雄厚的国家外汇储备以及改善速度最快功能地位最重要的银行系统。当中国货币当局将货币政策最近两年来的稳健、微紧、紧缩的调节方向在2008年11月9日突然改变为“适度宽松”以后,我们又看到:中国也有了比较成熟识大体顾大局能因时而变的货币政策决策团队。这样评价的理由是:如果货币当局看不到世界经济衰退和中国经济成长受挫问题的严重性仍然拘泥保守硬要给货币政策由“紧缩”向“宽松”过渡中间插入一个貌似老成持重的所谓“稳健”阶段,那么,市场信心的恢复就会被人为拖延。现在,货币政策要展示的就是在“治冷”和应对衰退方面的内需刺激功能,我们在“适度宽松”定语下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矫枉过正”和“超调”,就是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说过的“胆子再大一点儿,步子再快一点儿”,这样做了并选取恰当的货币政策工具将中央的调节意图转变为切实有效的操作行动,中国的宏观经济才能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保持旺盛健康的成长势头。在货币政策的具体调节层面,我建议中央银行能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短期融资券、农村金融和中小企业贷款推动等多方面落实“适度宽松”的主旨,在2008年底前和2009年上半年就连续出台一系列有力度的措施。此外,中央银行应接受艾伦•格林斯潘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只关心通货膨胀指数而不关心资产价格指数的教训,也注意中国的资产价格指数问题特别是对股票市场阴跌不止的行情提起警惕,和有关部门一道采取协调的政策行动,将扭转股市低迷局面,遏制资产价格非理性下跌作为治疗宏观经济转冷的一个构成内容。这样,已做出了革命性调整的货币政策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预期,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第9篇:金融学研究计划范文

    一、我国金融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1.我国居民金融知识存在欠缺

    金融的深化发展离不开理性的金融活动参与者。而我国居民的金融素质不足,表现在许多层面:一是持卡人用卡知识有限,特别是在信用卡的使用方面知识不足;二是对银行可提供的金融产品认识不足而影响了日常生活决策、抑制了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如对房子、存单等抵、质押品认识不足,没能办理贷款业务,而受到资金面的困扰;部分居民资产配置不尽合理。居民金融知识的不足不仅不利于银行开发理财产品,拓展银行的生存盈利空间,也不利于居民提高财产性收入,放慢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2.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存在些主要问题

    (1)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进大学后.所学习的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的教材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戏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金融英语教学严重滞后。金融人才国际化的基本条件是金融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整体滞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完全是被动学习,荚语应用能力极差,多数学生甚至直到毕业也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金融英语词汇。从金融学科本身分析,目前国内学界与英美学界相比在理论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诸如《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ics》在英美等国出版的金融学刊物代表了整个金融学科的发展最前沿,而从国内高校在这些国际顶尖期刊的情况分析,能者多数都其有海外学习经历,而在国内的一些学者虽然金融研究水平较高,但出于英语能力不足而无法在这些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学者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考试为中心。事实上,金融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社会科学,也是与社会乃至每个人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科学。存款取款、住房按揭、投资股票、购买保险、刷卡消费这些金融活动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诸如银行卡里的存款不翼而飞、参与“高息”集资血本元归、股市暴跌使资金顷刻化为乌有、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等现象又会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期末考试乃至研究生专业考试的指挥棒依然起着极大的作用。

    (4)科研与教学相脱节。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金融学科的科研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具体表现在很多金融专业教师在高级别的期刊发表文章。承担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较多学术着作等。由于客观上受职称考核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多与教学相脱节。很多教师为了多出快出成果,其研究方向与教学内容几乎毫无关系,如此下去的结果是教学与科研相割裂。

    (5)金融道德教育几乎为空白。金融学的基础不是“聪明和勤劳”。而是“诚实和正直”。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良好的职业操守,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在高校巾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很多大学生不仅职业道德无从说起,而且就是一些基本做人准则也很难遵守。例如。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在考试中却利用各种手段作弊以获得通过:还有少数学生靠造假获得贫困生待遇,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诚实和正直”。以这种心态从事未来的金融工作也是非常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