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

结算审计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结算审计应急预案

第1篇: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

不同于动辄几千万甚至几亿、几十亿的大型建设项目,对于绝大多数小型建设工程来说,如果需要花费数万元来建一个数据库和网站,是不合适宜的,也不不经济的,针对小型工程项目的特点,建设经济的(花钱要少)、适用的(够用就好)信息管理平台,才是小型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首选。

一、小型工程项目的特点

从项目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来简单讨论小型工程项目的特点,也是小型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适用范围:

1、体量小。对于一个单位来说,每年经办的大多数项目,基本上都是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一般来说,都是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少部分有上千万的项目。

2、分项简单。一般的维修改造项目,可能只是一个分项工程,比如室内装修改造,或者暖气更新改造等。有些小型单位工程项目因为具有第三个特点,也适用这一管理系统。

3、分包简单或甚至没有分包。由于体量小,业主与施工方只有一个总包合同,没有分包;有的即便有分包,也是只有少量的分包,比如只有劳务分包,或者某些垄断性比较强的专业分包,如室外与自来水厂接驳的市政自来水分包,或者煤气管道安装的分包等。而且很多业主单位为保证工程质量,一般在合同中都明确禁止分包。

4、工期短。小型建设工程一般少则一两个月,多则七八个月,但基本都是当年开工,当年完工,特别是国有资产投资的项目,基本都要在一个预算年度内完成开竣工、结算、审计、上报决算等工作。

二、小型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建立过程

针对小型建设项目的特点,可以认为,没有必要每个项目都要建一个数据库,可以将很多个项目用一个数据库管理起来,那么分配到每个项目上的建设成本就非常小了,也就是说,有了推广和适用的前提。

1、多个项目如何实现共用数据库

管理人员登录系统后,系统自动识别其单位,然后系统会列出该单位下所有工程项目,最后根据人的指示,进入项目管理系统。

系统在初期建立项目信息时,会给每个项目分配一个唯一的编码,根据这一编码将多个项目区别开来,管理人员的每一步操作都是针对这个项目来进行,除非退出系统,重新登录到另一个项目管理上。

系统始终贯彻以业主为中心,在系统建立某个项目时,由业主方管理员向建设、施工、监理、设计、供货等各方分配管理员帐号,然后各方管理员才能进入系统进行操作。项目在竣工交付、决算完成后,业主方系统管理员可以将其他各方管理入口关闭,只能业主方管理员能够进入。对于业主方其他部门的人员进入,可以赋予只读权限,防止因操作失误造成数据丢失。

2、系统的基本结构

根据项目管理的七项职能,组织协调、安全与环境管理、投资与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形成本系统的基本结构。同时,根据小型建设项目的特点,每个管理职能的内容会有所不同。

图2系统结构图

(1)组织协调

组织协调模块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是建设、施工、监理、设计、供货、分包、审计等各方的基本信息和管理人员名单,人员名单应尽可能地详细。人员信息是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各单位之间、单位内部之间进行沟通时,都可以通过该系统快捷地找到当事人;同时也是业主方在使用阶段,当项目需要维修、更新,且施工资料不足以说明情况时,及时找到当事人。

人员名单与系统管理员名单不同,各个单位的系统管理员可以以该单位的身份登录系统,对该单位应当提供的信息进行管理,如新增、修改、删除等操作,而各单位的人员名单是不能对系统进行操作的。

二是任务分工表,作为一个项目,任务分工表不不可或缺的,同样,做为一个小型项目,也应当有自己的任务分工表。但是根据项目大小不同,任务分工表可以不同,有的可以简单,有的可以复杂些,基本框架不变。

一般小型工程的任务分工表只涉及到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如项目稍大些,设计、监理、分包等单位也可以提供。

三是组织结构图,一般工程,不论大小,在施工前,业主方都要求施工单位提供组织结构图,稍大一些的工程,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分包单位等也被要求提供组织结构图。另外,这里的组织结构图是指项目的组织结构图,与系统中七项职能下的组织机构图是不一样的。

(2)安全与环境管理

这部分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目标、管理规定、专项方案、管理记录、应急准备等六项内容。

组织机构是指由总包方统一领导的安全与环境管理的各级组织管理机构,以图表的形式由施工单位提供。

管理目标包括项目总的安全与环境管理目标以及建设、施工、各分包单位的分目标。总目标由建设单位组织编写,或者委托施工总承包方来进行编写,由建设单位进行审查,然后由建设单位系统管理人员录入;其他各方的分目标由各单位进行编写,然后由各单位系统管理员后台录入。

管理规定的内容根据项目的特点来要求,比如有安全施工承包责任书,如涉及夜间施工的,有夜间施工管理规定,靠近居民区的,有施工噪声控制规定、施工时间的规定等等。

专项方案的内容非常重要,根据工程内容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专项施工方案,根据建设方、监理方的要求,施工单位应当提供专项施工方案,经监理方审批后实施。专项方案由施工方后台录入,如果涉及到分包的,分包方的专项施工方案报总包方,由总包方后台录入,然后统一由监理进行审批。系统应当具备网上审批的功能,但网上审批不能代替纸质件的审批,因为纸质件的审批毕竟要存入工程档案的。

管理记录的内容是包括各种检查记录表,如施工现场(周)安全检查记录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专项周检查记录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检查评分表、安全管理检查评分表等,具体内容根据工程项目特点确定。

应急准备的内容需要根据项目特点确定,项目的安全重点在哪些方面,就需要哪方面的应急准备。而且应急预案应该操作性强,与项目本身特点相适应。应急准备、应急预案应该履行报批手续。

(3)投资与成本控制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建设方和施工方。

投资决策的内容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报告、方案批复、资金落实、规划报批等方面。

任何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只是一个项目管理的辅助管理方式,不可能也没必要所有内容都要事无巨细的全部包含,因此项目概算、预算、结算、结算四个方面的内容不需要把全部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的内容全包括进去,只需要其中的投资组成部分或者主要的工程量内容。如果需要查看更为详细的内容,可以查阅归档的招投标资料或者竣工资料的内容。

招标与投标的内容主要包括招标文件技术要求、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文件、中标通知书等内容。

工程款支付显示的是项目款项支出的详细情况,包括预付款、工程进度款、预借款、尾款、质保金等。

(4)进度控制

这部分内容包括进度计划和进度实施检查。

第2篇: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教育系统;财务风险;规避

华尔街金融危机昭示人们,任何一种行为或规则的实施都可能导致某种危机或问题发生。对于县区级教育部门的财务管理来说,我们习惯上认为这些单位的资金是财政投入,其内部经济活动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与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风险相比,教育系统的财务管理基本没有风险。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系统的资金渠道日益多元化,并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虽然教育系统存在着不同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的表现,但由于教育系统现行体制方面的原因,财务风险管理空白和缺位问题逐渐成为财政部门管理的重大隐患。

一、教育系统财务风险的若干表现

(一)收入风险

教育系统有很多非税收入,比如:考试费、勤工俭学收入、住宿费、社会捐助等等,具有征收面广、征收主体杂、入库环节多等特点。这使得非税收入存在预算水分大、难度大,因此财政部门对教育系统的收入风险控制难度增大,这进一步加大非税收入的风险系数。

(二)债务风险

一方面,从“普九”到校园危房改造,很多学校举债投资,扩张、美化校园,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近年来,很多县区教育局兴建豪华办公大楼,增人增车,浪费极大。这些投资提高了教育系统的资产负债率,由于教育系统自身偿债能力的有限性,结果造成资金周转不灵,严重影响了办学质量。以江苏为例,虽然政府出面对学校债务进行化解,但由于财政部门对教育系统财务管理的缺位,这钟教育系统“点菜”,政府“买单”的现象仍然存在,债务风险问题日渐突出。

(三)担保风险

《担保法》明确规定,行政和事业单位不得为其他单位担保。但有些教育系统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或出于行政命令,仍然违法为其他单位获取银行贷款等经济行为担保。例如江苏某市曾有两所学校为市体育局兴建体育馆担保银行贷款。尽管这种担保行为属于无效担保,但严重破坏和扰乱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并且,对其教育系统的担保行为,财政部门也必然同时承担相关的担保风险。一旦风险转换为事实,买单的仍然是财政部门。

(四)投资风险

当前,随着国家鼓励职业技术教育,很多县区教育局投资兴办职业技术学校,有的是以股份参与,总之,教育系统自身投资情况较为普遍,但据某媒体调查,教育系统的对外投资行为中,真正盈利者少,实际亏损者多;能收到投资收益者少,有出无进者多。实践证明,教育系统的盲目投资,一方面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另一方面还会形成潜在的其他经济风险,比如债务风险等。

(五)支付风险

目前教育系统人员经费挤占办公经费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系统预算管理和资金支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量的编外人员(包括人才派遣和临时教师)费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在确保稳定和发展的工作压力下,挤占公用和专项经费,弥补教育系统资金缺口,确保预算收支平衡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财政部门也因此承担着极大的违规支付风险。

二、教育系统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缺乏风险意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一般是由国家兴办的,教育系统是社会公益性质的服务组织。在我国,县区教育局是政府派出的职能部门,学校是特殊的社会组织。也正因为如此,教育系统以吃“皇粮”自居,“吃穿”不愁,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

(二)缺少管理制度

教育系统内部的不同单位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程度不同,县区教育局有招商引资任务,因此参与程度高;基层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任务,因此参与程度低。但是由于教育系统中心工作是组织教育活动,因此,其内部制度多是以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还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预防、应急、报告、问责等制度体系。

(三)缺失民主管理

教育系统在对投资办学、大额资金支付、重大项目审批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制度,很多事情不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校长一人说了算,校务公开形同虚设,为诸多财务风险埋下隐患。

(四)预算管理简单

目前教育系统预算反映的只是预算年度的收入和支出预算,对银行贷款、投资办学等经济行为,尚未形成明确的预算管理机制,因此,财政部门无法通过预算管理渠道,全面了解和掌握教育系统上述需求和实际经济行为,对其财务风险的发生不能有效地预测、防范和控制。

三、规避教育系统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深化教育系统财务体制改革

目前教育系统内部已经成立教育结算中心,财政部门必须加强对教育结算中心的监管,修订教育系统财务规则,完善教育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财政财务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教育人事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制度,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支出定额体系;在现有部门预算报表体系上,增加对外投资预算、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和金融机构贷款预算,加强对财务风险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有效控制。

(二)规范贷款审批制度

1、建立教育系统贷款的可行性报告制度,要通过可行性论证,明确贷款的额度、性质、条件、还款来源、还款时间、用款计划等。

2、建立教育系统贷款的专家论证制度。对大规模的贷款,在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征求社会各界对贷款单位的意见。

3、建立贷款审批程序和权限,其中,大额贷款必须报经财政部门批准。

(三)建立风险报告制度

要建立教育系统定期向财政部门书面报告风险管理和控制情况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避免风险的主要方案和措施;对重大、紧急风险情况,要实行立即报告制度,对已经出现的风险,及时提出应急解决方案以及整改措施。

(四)建立风险问责制

问责制是指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或者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建立科学的问责制度,必须明确问责主体,确定问责对象,规定问责情形,细化问责方式,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负责。因此,必须明确,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风险控制责任的第一责任人。

(五)建立风险应急机制

第3篇: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机制;汶川地震

一、文献综述

国内部分学者从公共财政角度对突发性事件管理进行了论述。刘尚希、陈少强(2003)较早研究了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的构建问题;马海涛、安秀梅(2003)以SARS为背景提出了构建公共财政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以及从体制和管理两个方面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赵要军、陈安(2007)通过对我国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及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的流程分析,结合国外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应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建立了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财政应急机制;周品爱(2008)提出公共财政往往是公共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应急预算制度应当是公共财政应急机制的核心。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在组织或者个人原定计划之外,或者是在其认识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其利益具有损伤性或者潜在危害性的事件。从狭义上来说,可以定义突发事件是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规模比较大、对社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的,对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或者灾难。这里的“突发事件”一般会省略“灾难性”这样一个限定词,但是实际上在说突发事件的时候,都说的是灾难性的事件。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地震灾害虽然发生的几率不高,但是相比于其他灾害地震有一下几个特点:(1)突发性比较强,猝不及防。(2)破坏性大,成灾广泛。(3)社会影响深远。(4)防御难度大。(5)地震还发生次生灾害。(6)持续时间较长。(7)灾害具有周期性。基于以上特点,地震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下,我们还无法规避这类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依据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衍生及其影响的自身规律,以及对救助主体自身的运作规律的研究,来制定相应的应急机制加以预防和应对,这其中政府的财政应急方面的表现对于救灾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财政应急机制分析

目前我国对于公共财政应对机制的研究还存在许多空白,从国外公共财政应对机制建设的情形来看,完善的财政应对机制应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树立起建立财政应急反应事件的理念;二是财政应对机制管理应列入日常财政管理的议事日程,有完备的启动程序和具体的执行标准,一旦出现公共危机,财政应对机制便可马上投入运行;三是对财政应急事件发生时应有可动用的收入来源及资金筹资渠道;四是在支出上应编制应急预算,应急预算应包含在公共预算的范畴;五是应对机制动用财政资金执行权限应列入财经法律法规之中,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障碍;六是完善的财政应对机制应包括指挥决策系统、

信息反馈处理系统、监控系统等一系列组织。

1.公共财政运行机制

(1)财政系统内部成立灾难应急指挥体系:当地震类灾害发生时,发挥信息沟通、组织协调、以及财政资金的统一调配工作。

(2)完善预备费的管理和使用:目前我国预备费的提取数额与国外相比明显偏低,有必要提高预备费的提留比例,同时进行预算制度改革,把预备费和年度预算分开管理。

(3) 逐步建立风险分担的制度框架:在各级财政之间、在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在政府与企业、居民之间等方面构建一个风险分担的制度框架。

2.公共财政震前预警防范机制

震前预警防范是震时响应的前奏,做好震前预警准备工作是有效减缓公众情绪及减少损失的关键,因此震前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财政系统不仅要与民政系统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还要与地震预测、监测体系间形成信息共享互递机制,力争快捷地获得第一手资料,为应对地震类灾害事件做好充足的事前防范工作。

3.公共财政震时响应机制

(1)迅速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并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发挥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功能。中央及其以下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并结合各自的管辖范围,确立一个应急指挥中心,统一部署、分工协作,协调各方资源保证应急所需资金。

(2)简化应急拨款流程:及时性是突发事件处理的重要原则, “特事特办”制度虽能一定程度上解燃眉之急,但终不是长久之计,必须简化突发状态下的财政资金划拨流程。

(3)适时监督财政资金周转情况:在地震类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财政、民政部门要及时的沟通交流信息。

4.公共财政震后恢复重建机制

(1)震后财政资金的及时补偿:公共危机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财政部门要充分考虑灾区的需要,制定明确的资金救助计划和资金补偿机制。

(2)对财政资金进行全面审计检查:震后恢复重建工作完成后,要对财政资金的整个申领、使用过程进行全面的审计检查,要对违规使用资金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5.公共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监督检查机制贯穿地震类突发事件应对的始终。不但要对财政资金的整个流动过程进行检查,还要对预案及预案管理的有效性及灾害处置的全过程进行评估。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财政应急预案。

四、财政应急机制案例分析――以汶川地震为例

(一)中央及地方财政安排救灾资金的基本情况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地震,造成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受灾,数十万人伤亡,直接损失300亿元。地震发生后,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了国家救灾一级响应,民政部协调各方资源,中央财政紧急下拨地震救灾资金8.6亿元。截至11月底,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抗震救灾资金1287.36亿元。中央财政共安排抗震救灾资金382.42亿元,安排灾后恢复重建资金651.71亿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安排财政性救灾资金253.23亿元。四川、甘肃、陕西、重庆和云南5个地震受灾省市收到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性救灾资金共计1166.48亿元,已支出480.17亿元。

(二)及时监督、审查救灾物资、款项的使用

为确保救灾资金、物资按要求及时到位、严格管理和合理使用,审计署于16日决定,组织对汶川地震救灾资金和物资进行审计。从5月14日至11月底,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18个中央部门和单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89个省级部门和单位、5384个地级部门和单位、24618个县级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审计,延伸审计了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5省(市)的3845个乡镇、9526个村,并对76709户受灾群众进行了调查,并了审计报告。信息透明显示政府自信、开放心态。

(三)不足和相关建议

1. 救灾应急机制有待完善

在本次抗震救灾中,由于相关应急机制的不完善,尴尬和措手不及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本可避免的损失。地震教育连续性深入性不够,这次汶川地震,如果早有相关地震知识,有些人是完全可以躲避灾难、捡回性命的。此外,现在国内救灾往往只注重事后处理,事前的预防做得不够,等出了事才匆忙调集物资。地震的应急机制绝对不是一个地震部门的责任,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进行。要把灾害的每个环节都进行科学评估,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由此可以改变过去“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危机管理模式。

2.借鉴国际救灾经验

在运行机制的执行中,中国应该设立一个强有力的常设机构如美国的“国家减灾委员会”来主持协调各部门对于灾难的预防。 “9•11”事件后 美国2002年底通过了《国家安全法》。2003年3月成立了国土安全部,负责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的防范、预警和紧急救灾工作,以确保政府能在各类巨大灾害和事故发生时做出最快反应。美国危机应对机制的一套系统可以自行启动,职责分明,相互协调性强,平常很重视教育和培训,物资经费有充分保障且注重国际合作,运转效率很高。

参考文献:

[1]赵要军,陈安.公共财政应急支持体系构建――以云南大姚地震为例[J].西北地震学报,2008,(06).

[2]施绵绵.公共危机的财政应急机制探讨[J].现代经济,2008,(09).

[3]刘荣,陈华.公共危机财政应急机制构建:以汶川地震为例[J].财政与公共危机,2008,(06).

[4]赵要军,陈安.地震类突发事件中公共财政应急机制分析[J].灾害学,2007(12)

[5]沈楠,刘琦.对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的再思考[J].金融时报,2008,(05).

第4篇: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

一、遂行多样化任务审计要抓住执行审计

遂行多样化任务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遂行多样化任务一旦启动,就转入应急轨道,任务部队虽然有一定预案准备,但任务进程中环境各异,随机因素多,发展难以预测,经费物资保障完全服务于千变万化的任务需要。因此,遂行多样化任务保障往往很难准确预案,预算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由于非战争军事行动常常由诸军多兵种参加,任务结束后分期分批回撤归建,执行任务时间不同,决算生成不能同步。其次,遂行多样化任务紧急,情况特殊,经费开支范围和投量没有统一标准,审批手续也不齐全,先支后批问题普遍存在,开支凭证手续一定程度上不够真实、合法、完整。这些都为决算审计增加了难度。与预算、决算相比,遂行多样化任务保障执行相对明晰。任务进程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向确定,经费物资保障情况易于把握。审计人员要第一时间介入,跟踪审计,伴随经费物资筹措、使用保障全程监督。

二、遂行多样化任务审计侧重经费物资审计、中央地方财政支援审计、效益审计

(1)经费物资审计。要确保多样化任务短时间取胜,必须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多样化任务经费物资消耗速度远高于日常军事消耗。1988年抗洪抢险,全军共出动67个师旅、36万人,持续3个多月,累计消耗经费物资22亿元,投入装备器材460万套(件)。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全军共投入兵力13.4万余人,预备役7.5万余人。出动飞机5千余驾次、车辆55万多台次。灾后清理统计,任务部队和有关单位申请应急开支和物资消耗折款达40多亿元。基于此,“遂行多样化任务审计”要抓住经费、物资两条线审计,并依据渠道不同,分别对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两个渠道实施审计。

(2)中央地方支援审计。日常军事经费筹集主要来源于军队。多样化任务事发突然,社会关注度高,经费物资会突破常规渠道,以各种形式紧急投放,经费筹集呈现多元化,涉及军队、地方支援和国家财政支援。汶川抗震救灾期间,为保证军队救灾和灾后重建专项经费需求,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补助经费22.6亿元。因此,遂行多样化任务审计范畴要拓展至中央地方支援经费,关注筹措使用情况,监督是否登记造册,纳入账内,以防流失。

(3)效益审计。日常军事保障管理制度完全不适合多样化任务保障。执行多样化任务,部队往往边向事发地开进,边实施伴随保障。大量经费物资从不同方向汇集而来,存在诸多不可预见因素,极易管理失控和保障失效。过分强调完成任务,经费支出往往注重充足而忽视精确,经常是先花钱再算账,支出过度,造成浪费。多样化任务在确保任务完成前提下,也要算经济账。积极推进遂行多样化任务效益审计,审查经费物资投向投量,看保障是否 “适时、适地、适量”,审查是否厉行节约、讲求效益,以最低消耗获取最大军事效益。

基于以上分析,“遂行多样化任务审计”范畴界定如图2所示。

以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阶段、组织方式为框架,笔者构建“遂行多样化任务审计”范畴体系,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第5篇: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施工项目 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Q639.2

1、前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足于不败之地,就要从管理上下功夫,而这就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实现。所谓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就是对建设工程项目从设计、采购、施工、结算到竣工验收实施全过程、无间隙的管理,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管理链,建立贯穿施工项目管理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2、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措施

2.1组建强有力的管理团队,为项目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成立以公司一把手为组长、主管经理为副组长、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相关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管理领导小组,使每个领导小组成员都责任明确,各司其责。同时任命一名熟悉施工专业知识和工程预结算的项目现场负责人,协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关系,协助监理处理日常事务、并向建设单位领导汇报工作,对监理的签证进行现场监督,并且现场搜集资料,为结算打下基础。另外,还要委派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控制各工序施工质量、杜绝施工作业违章现象、保障了施工安全、有序的进行。

2.2贯彻新标准及相应规章制度,为项目管理提供制度保证

工程建设项目要以国家及企业的相应标准及规章制度进行设备材料选型,标识标牌、视觉形象、方案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均以此为依据。并且,要严格执行相应的施工规范及《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建设项目开工报告管理办法》、《施工图会审管理办法》、《物资采购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办法》、《工程项目竣工决算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各项制度推动项目规范化管理。

2.3选择优质的承包商,从源头上保障施工质量

项目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任务要通过招投标等手段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承包商,并及时签订相应的合同,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建设单位委托的工作内容及甲乙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尽量从源头上优化设计方案、保障施工进度与质量;项目施工过程中所需的物资设备等的采购,要优先从上级公司招标入围的物资采购供应商中进行选择,以降低采购成本,保证采购质量。

2.4加强施工过程管理,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

2.4.1施工图会审

施工图设计的质量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控制投资、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期、保证项目建成后顺利投产和正常运行、取得良好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要会同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施工图进行符合性审查、工艺要求会审和施工条件会审,查看是否有需要修改的设计部分。

2.4.2施工方案及应急预案审查

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是施工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因此,项目开工前需要求施工方制定完善、可实施的施工组织设计及切实、经济、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并编制工序质量控制措施,严格进行逐级技术交底,使工艺流程和安全操作进一步具体化;编制网络计划图,根据关键线路合理安排工期,做到工序衔接有序和均衡生产;同时,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状况。建设单位要对施工方编制的施工方案及应急预案进行审查、把关,以促进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协调发展。

2.4.3施工现场管理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过程的复杂和施工现场客观因素的影响等,经常会出现工程量、地质、进度等的变化,工程承发包双方在执行施工合同、预算中未包括的工程项目和费用, 须经双方同意,并须及时办理现场签证,以免事后补签而造成结算困难。特别是对于隐蔽工程,在签证前必须进行建设单位现场项目负责人的现场确认。同时,要实行全天候的旁站监理模式,以保证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

2.5加强竣工结算管理,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在工程结算书送审之前,要对施工单位根据施工承包合同、施工图、设计变更等编制的工程结算报告书进行初步审查。在审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量计算关、严把定额套用关、严把工程取费关、严把材料价差关,以避免施工单位虚报工程量、虚报材料价格、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在将比较容易发现的错误先行剔除后,再将工程结算报告书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从而节约审计费用的支出。

2.6开展项目竣工验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工程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是工程建设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全面考核工程建设成果,检查工程设计和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发挥建设项目投资效益,总结工程建设经验,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都有重要意义。工程验收可分为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进行,初步验收由各建设单位进行,竣工验收由相关主管部门进行。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安全卫生、工业卫生、消防、档案的专项验收和竣工决算审计情况;审议、审查竣工资料和竣工验收文件;察验工程建设情况;签署竣工验收鉴定书。

第6篇: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

风险预警报告是根据对各项风险指标分析、评价出来的风险等级进行总结,并出具预警报告。风险预警报告的内容包括:涉险项目或名称、风险等级、预计发生时间、业务主管部门、涉及金额、信息来源、发生原因和分析依据、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事态发展预期、采取的措施或建议、报告人等。建立风险责任机制,企业的经营者全面负责本企业的风险管理,并将风险责任落实到各级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员,对相关责任主体建立考核机制,促使各责任主体提高警惕,增加风险管理意识。

二、风险预警的处置

建立由企业经营者领导下的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具体负责的风险管理小组或风险控制中心,负责制定和完善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及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处置。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应该包括应急方案、预案、补救方法和改进措施,等等。其中应急方案是针对风险所制定措施;预案则是应急方案无法补救的情况下启动的备用方案;补救方法主要是指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改进措施主要在于防止类似的风险再次发生。

三、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保障

(一)加强企业的组织领导,提高风险管控意识

通过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提高风险敏感度,做到及时分析,准确评价和有效控制公司的财务风险。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可促进企业树立现金至上意识,科学应对复杂经济形势,优化资本结构,保持资本的流动性,以保障现金循环顺畅,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企业应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或风险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工作。

(二)强化风险管控的日常管理

强化现金管理,规范资金预算管理及审批流程,加强付款审批和资金集中管理,确保企业资金链安全并实现良性运转。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坚持一切经营活动受控于预算管理,扩大预算控制范围,健全预算预警机制,规范预算调整行为,完善预算管理手段,强化预算过程控制,凡预算外资金一律不准支出。强化两金占用管理,除正常长期战略用户滚动结算外,其他用户一律不得赊销,严禁为确保开工组织生产,为确保销售进行赊销,对客户信用品质进行评价并建立信用档案,分类管理。做好存货管理工作,分析存货结构,分清正常储备及非正常储备。实行市场决定生产原则,以销定产,避免产品积压,严格追究产品残次责任人责任。严格成本费用控制,全面实施成本费用定额管理,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成本费用监控,用单耗管理做好主要产品成本的控制工作。

(三)做好财务风险的预警

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决定着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运行质量。企业应对预警信息重点监控、定期报告。根据企业盈亏和现金流情况,可将风险分为一般风险、较大风险、重大风险、特大风险等进行财务风险控制。通过财务风险预警,企业对较大、重大和特大风险单位进行重点监控。对较大风险采取月度报告制度,对重大和特大风险采取每周报告制度。预警信息不仅包括预警资料的收集,还要包括对收集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判断和防范、处置措施等。对收集、加工、分析和整理后的资料和措施建议等信息,要及时逐级汇总和上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小组,对需企业批准的事项应逐级进行上报和批复。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预警指标体系。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应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综合分析,定性指标如“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出现负数、主要财务指标显示财务状况恶化”等,定量预警如“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销售率”等。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参照行业或区域标准对上述指标进行细分和量化,以满足财务风险预警的质量要求,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性。有重点地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根据财务风险成因,针对性地制订处置财务风险的措施。

(四)做好财务风险的应急处理

第7篇: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

提前谋划,广泛听取意见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研究室从2012年10月下旬就启动了常委会2013年度监督计划制定工作,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2013年度监督计划编制方案,并就监督计划的建议议题向各委员会征求意见。各委员会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与分工联系部门的沟通,并根据党的十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的精神提出了2013年监督建议项目。研究室根据反馈情况,汇总形成监督工作计划征求意见稿,提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84次党组会议讨论。会后,研究室根据党组会议提出的意见对监督工作计划作相应修改,吸收了向社会公开征集监督议题的建议,并征求了各委员会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送审稿提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次党组会议讨论,党组会议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见。春节后,研究室结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领导与“一府两院”党组领导沟通交流会的精神,以及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议案和书面意见的要求,在同相关委员会沟通的基础上,再次对部分项目作了调整。经2月20日第2次主任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度监督工作计划最终出台。

内容充实,更好服务大局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履职的第一年,市人大常委会服务全市工作大局的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按照“五个着力”的要求安排全年监督工作,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围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深化改革开放,安排听取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重点监督“十二五”规划中影响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产业和区域的规划完成情况,以及规划中设定的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执法检查,推进本市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融资环境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围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安排听取本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报告,重点监督本市农业科技创新情况,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情况,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情况以及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情况。围绕民生改善和加强社会管理,安排听取教育经费预算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促进教育经费使用进一步合理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围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安排听取2013年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重点监督当前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环保热点问题和重点工作等等。

除常委会层面的监督项目外,各委员会还将自主开展监督调研,围绕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进节能降耗、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续建回民公墓、强化非政府组织活动管理等多项工作开展监督调研,把工作进一步做深做实。

回应关切,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当前,上海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人民群众希望上海更好地发展,期盼能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人大代表来自群众,对民情体察最直接,对实际问题最了解。因此,市人大常委会在安排年度监督工作过程中十分注重吸纳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确保常委会的工作能切实贴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市人大代表共提交议案102件(主席团确认为正式议案的为37件),提出书面意见732件,提出了许多关系上海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代表们对黄浦江苏州河沿岸旧区改造的呼声最为集中和强烈。李贻民、蒋建华等173名来自黄浦、虹口、闸北、杨浦和嘉定的代表分别提交了6份议案,呼吁加快苏州河沿岸旧区改造步伐,希望政府能制定旧区改造的详细计划,加快开发建设,加快旧区改造动迁安置房和相关配套建设,早日改善部分中低收入群众的居住环境。这是继2012年市人代会134名代表提出关于重视苏州河北四区改造建设的议案之后,再次联名提出议案。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积极和市政府进行沟通,特别增加了关于旧区改造工作情况的监督工作项目,重点监督旧房改造、郊区旧城改造等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举措,希望能全面推进旧区改造,让旧区居民共享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

第8篇: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

一、制度流程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

制度流程控制的要求:先制定业务实用和急用的制度与流程,然后根据业务扩展分步制定相应制度;所制定的制度和流程形式灵活多样,容易接受,使员工和领导真正明白;严格按规矩执行。制度规定要严格执行;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尽量考虑企业各个方面牵制和目标,为未来制度细化打好基础。

制度流程的控制内容:审批制度和流程、费用报销规定和流程、销售和应收账款、采购和应付账款、库存管理等业务供应链制度和流程等。

制度流程控制的方法:采用研讨、培训、会议决定、公司领导签批、通知签批单方法贯彻执行。让制度落到实处。初始制度试用不断反馈后正式颁布。平时及时总结执行结果进行修正,重大更正及时补充通知,出现修改较多时集中编制修订版,使制度成为企业的管理先锋。

制度流程的关键控制点:金额权限、开支标准、适用范围、关键控制人、执行人、监督人、企业决策者。

二、组织架构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

组织架构控制的要求:岗位架构是内部控制的骨架,控制点靠人把控;审核、稽核、审计、复核安排重要人做;合理安排人员不同的岗位,才能起关键控制作用;按岗位职责分通用和具体,明确具体分工;人是内部控制的执行者、指挥者、监督者;绩效考评创建企业文化,调动各个岗位的积极性。

组织架构控制的内容:短期和长期岗位架构;短期和长期岗位人数;短期和长期岗位职责;岗位责任制表;关键控制点和人员。

组织架构控制的方法:通过编制人员岗位分管架构图实现管控,通过编制通用岗位责任制和具体岗位责任制确定各个人员具体分工,明确责任进行架构控制。实施规划和进度按任务、计划、时间、要求和结果,明确责任人和配合人。

架构的关键控制点:牵制分管、内部控制主管、审计主管、绩效考评点。

三、资金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

资金控制的要求:有计划地使用资金,确保正常生产经营资金的需要;日、旬、月、年资金计划与预算环环相扣;融资计划满足生产的扩充和投资的需要;投资恰当,不盲目扩张;加强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时按实际情况和规定修订。

资金控制的内容:资金预算的反映和使用;资金执行情况分析;筹资和投资控制。

资金控制的方法:编制日资金报表,供关键领导层掌控。提供大额资金计划支付预算表,包括计划还款日期、应付未付款、紧急程度等,满足合理运作资金。做好资金月度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指标状况及监督,让监管成为常态。

资金控制的关键控制点:日资金可动用数、旬资金安排、月资金统筹、年资金的计划和使用规划。

四、预算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手段

预算控制的要求:规划,经过对企业运营的规划、分析和数量化的系统编制,使企业目标具体化。控制,预算目标的制定为控制绩效评估及信息反馈提供标准,从人控制转变为管理机制;沟通,减少各单位操作中的隔阂,明确责任分工。协调,计划编制时协调企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激励,以预算为依据进行考核、奖励、激励员工。

预算控制的内容:资金预算,反映现金流的预算;损益预算,反映利润和盈亏的预算;费用预算,反映部门费用开支的预算;采购预算,反映业务采购计划的预算;销售预算,反映企业经营销售业绩目标的预算;筹资和投资预算,反映经营和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及对外投资的预算。

预算控制的方法:编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固定预算与滚动预算相结合,及时修正预算偏离值。

预算的关键控制点:展望和评估、现金与损益、预算偏离比重、预算差异。

五、费用成本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关键

费用控制的要求:建立费用预算,分解费用指标,落实费用责任主体;严格费用审批制度和开支标准;对超预算或特殊预算设置特殊级别审批流程;每月对费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加强检查,实时监控;费用控制按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分类分析管控;费用预算贯彻部门负责制,固定预算与滚动预算相结合;按费用预算完成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

费用控制的内容:固定费用:固定费用的节约开支,不随销售额的增加而增加,如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等。变动费用:一般随销售额的增加而增加,与销售额成正比例关系。控制费用合理比率。

费用控制的方法:将费用划分,通过比较法来控制占比大的费用开支,通过损益平衡点的分析,寻求企业的保本点。将预算费用与实际费用进行比较,找出费用差异原因。平时按预算费用开支严格审批费用。通过费用制度规定控制费用。

费用的关键控制点:固定费用、变动费用、费用比率、收入费用率、损益平衡点。

六、采购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源头

采购控制的要求:大宗商品采购的询价和比价;建立完备的供应商档案;选择可信任的采购员工;合理安排采购计划,避免库存短缺或积压;谨慎选择供应商,避免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做好账龄分析,严格审批付款,根据轻重缓急安排资金付款。

采购控制的内容:计划,用料部门请购单;汇集信息;采购决策;编制采购计划。实施,选择供应商;业务谈判;签订采购合同;验收入库。监督,合同监管;购后评价。

采购控制的方法:比价;账龄分析;建立信誉档案安排资金付款。

采购的关键控制点:客户信用等级、付款账期、成本比价、采购库存量、周转资金和采购成本。

七、库存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题

库存控制的要求:确定合理库存的安全量;及时盘点处理废品;电算化供应链设置安全量;认定和处理废品与不合格品必须有质检部门参加。

库存控制的内容:库存控制的任务是防止超储和缺货,确定合理库存的安全量;库存分类结构比例合理;分类摆放整齐,方便商品出库。账实登记相符,发货和进货单据保管完整。

库存控制的方法:及时盘点;及时处理废品;电算化供应链设置安全量。

库存的关键控制点:安全量、库存积压、退换货、库存预警、不良品预警、库存周转率或周转天数。

八、生产及成本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体

生产及成本控制的要求:物资控制、可追溯性和标识,填写质量记录,明确责任,保证可追溯性;设备的控制和维护,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生产关键过程控制管理,采用统计控制方法进行生产过程控制;文件控制,保证过程策划的要求得以实现,并保证版本有效;过程更改控制,编制和执行专门的质量控制程序;验证状态的控制,强化检验和监督;不合格产品的控制,对不合格品的处理严加控制。

生产及成本控制的内容:生产组织,选择厂址、布置工厂、组织生产线、实行劳动定额和劳动组织、设置生产管理系统等。生产计划,编制生产计划、生产技术准备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等。生产控制,控制生产进度、生产库存、生产质量和生产成本等内容。包括事前生产成本控制(设计成本);事中成本控制(生产过程用料耗时);产品流转中的成本控制(包装和运送);事后成本控制(产品反馈和过程)。

生产及成本控制的方法:生产任务和完成情况的图表化;规章制度与工作标准的公开化;与定置管理相结合,实现视觉信息的标准化;物品的码放和运送的数量标准化;生产作业控制手段的形象直观与使用方便化;生产开发进度与合同付款进行台账的实时监控等。成本控制采用指标分解法、预算控制法和定额控制法。

生产及成本的关键控制点:月度计划、物料消耗率、约当产量、成本计算方法、费用分摊率。

九、销售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

销售控制的要求:合理确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建立客户信用档案,防范信用风险;销售客户资源实现共享,防止跑单;加强销售档案审核和备案;做好发货送货验收和开票;及时监督已发货但未开票业务;做好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确保资金的及时回笼;回收款与销售人员奖惩挂钩,随时监督已售未回款业务。

销售控制的内容:营销策略(定价、折扣、信用方式、广告宣传);销售业务环节记录,单据跟踪;销售订单;出库和发货;销售和开票;应收账款管理;销售人员业绩和销售费用开支;客户售后服务。

销售控制的方法:将客户划分等级,分类管理,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设置开票限价预警;制定开票管理办法,规定正常开票和加急开票,确保账期缩短,款项及时回收;按收款比例发放业务提成。

销售的关键控制点:报价监督、发货指令、发货开票回款账期、回款率。

十、信息化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工具

信息化控制的要求:信息系统规划满足管理需要;符合企业内部控制要求;确保信息化安全第一;初始化考虑科目等设置控制;运用过程中业务供应链控制各个控制点设置;人员分工权限的控制;进行规划和制定信息化业务流程;制定信息化规则。

信息化控制的内容:初始化科目等设置控制;运用过程中业务供应链控制;人员分工权限的控制。

信息化控制的方法:系统开发,包含初始化、人员分工和权限、调试、实施方案等;信息系统运行,包含各模块具体操作办法、发现和解决问题、建立系统变更流程、制定信息化业务流程等;信息系统维护,包括系统的安全、数据的备份、环境的配置,制定信息化整体规则等。

信息化的关键控制点:初始设置管理控制、业务各个控制点嵌入系统、岗位操作权限的分工。

十一、税务风险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心

税务风险控制的要求:避免申报报表中异常数据的反映;实施积极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税种的筹划控制;所得税清算控制;减少税务稽查列入内部控制的风险,规避税务执法风险。

税务风险控制的内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其他税种,如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

税务风险控制的措施和方法:经常学习和查看税务政策;积极处理与税务部门的关系;聘请税务顾问专家;对重大问题涉税风险进行专题评估和筹划;申报税前的审核;账务处理税务技巧的掌握。

税务风险的关键控制点:税负率变动、收入成本比率异常、存货率过高、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异常等。

十二、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保障

炔可蠹频囊求:监督和控制,对管理层经营情况的监督; 审查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问题;财务会计的处理是否合规合法;监控财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风险评估和预防:资金的风险审查和评估;税务风险的生成和评估。咨询和指导,揭示经营管理薄弱环节,健全自我约束机制。促进改进工作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的内容:财务收支审计,对财务收支进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经济责任审计,对经济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如离任审计。

内部审计的方法:整体方法包括顺查法与逆查法、详查法与抽查法。具体审计方法包括审阅法、核对法、分析法、比较法、复核法、查询法、盘点法、调节法、观察法。、审计组织方法包括组织审计小组、定期和不定期、专项和日常、管理建议书、监督和评价工作、促进内部管理。参照的制度方法包括内部控制指引、审计准则等。

内部审计的关键控制点:审计人员能力、资料的安全保障、信息化测试和监控、财务数据的完整、财务内部控制的评估、风险控制。

十三、数据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起始点

数据管理的要求:按时提供经营成果的报告;给管理者以警示;洞察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执行的结果;完成经营目标的预测;作为资金控制的手段;成为经营决策的依据。

数据管理的内容:月度会计分析文字报告;经营情况报表(包括收入、成本、费用、税金、债权债务等);预算执行表;货款指标控制表等。

数据管理的方法: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进行指标分析,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收入成本率、费用率、损益平衡点等;重点关注现金流的动态分析。

第9篇: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

一、什么是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是一个企业对未来某一特定期间如何取得资源和使用资源的一种详细计划,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总体安排,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能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我国企事业单位最早的预算管理形式是成本费用预算,进一步发展是资金预算,全面预算是预算管理的最高形式,是资金预算的进一步延伸。全面预算包括资本预算、现金预算和利润预算,而利润预算又包括着成本费用等项预算。全面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评、激励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为什么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1、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达到控制和改善企业物流和资金流,最终提高经营质量的目的。要使企业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能,要求企业管理者在确定目标利润时,必须把握市场动向,着眼企业全局,科学地进行预测,选出一种最佳的预算方案,合理地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努力使决策达到科学化。

2、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增强各部门的协调性。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各部门可经常对比、分析自身业务活动与各自奋斗目标的差距、与企业总体目标的差距,看到本部门的活动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充分估计可能产生的障碍和阻力及薄弱环节等,以便区别轻重缓急,从而达到经济活动的协调一致。

3、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预算将企业的总体奋斗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并延伸细化到每一位员工,使全体员工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应如何去完成预算,如何与自身利益挂钩等,促使员工想方设法从各自的角度为完成企业的目标利润而努力工作。通过对各部门及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奖惩和人事任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如何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套由预算的编制、执行、内审、评估与激励组成的可运行、可操作的管理控制系统。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从组织设置、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考评、反馈与调整等方面做好工作。

1、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设置。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设立一个权威性和独立性较强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威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主任一般由行政负责人担任,委员分别由营销、生产、采购、技术、信息、质检、内审、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在预算委员会之下,设立价格委员会、业绩考核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委员会。价格委员会负责制定供销价格和转移价格的政策;业绩考核委员会负责业绩考核,制定和实施奖惩制度;内部审计委员会负责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

2、预算的编制。预算的编制应采取上下结合、横向协调的程序,体现出分权与集权的统一。其顺序如下:(l)首先由企业提出预算思想与目标;(2)下发预算目标并由各部门结合自身情况编制预算草案;(3)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初步协调和汇总;(4)预算管理委员会召集各部门负责人进行协调各级预算,形成最终预算并审批通过。这一阶段如果一次协调不够,还可以将协调后形成的预算方案下发到各部门进行再平衡,并上报再协调,直到各方的目标达到一致为止;(5)对通过的预算方案以内部法案的形式下达到各部门执行。

3、预算的执行与监督。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子公司、二级单位必须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报送预算执行计划进度,这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进行过程监控的依据,也是预算管理委员会考虑是否调整年度预算的重要参考。预算委员会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各二级单位的经济业务处理进行跟踪。一方面可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卡住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减少虚假会计信息,有利于内审部门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内审部门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系统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各二级单位实施突击性审查;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期末根据财务部门汇总结果的评估定期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