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精选(九篇)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

第1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对于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综合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及因素得出,产生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的原因,艺术生的精神取向相对自由,他们更是侧重于自身的自由,艺术工作相对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在城市长大的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第2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

关键词: 就业心理; 就业意向;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02-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我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目前,大众化进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也由原来的统包分配变为现在的自主择业。伴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了解在就业市场处于竞争劣势的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意向,为了在下年度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协调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需求关系,我们对准毕业生――2011届工科毕业生进行了一次有关就业心理及就业意向方面的问卷调查。

一、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本次调查共针对宝鸡文理学院12个工科专业(其中有8个本科专业,4个高职专业)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39份,有效率达94.2%。

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三个方面:就业心理、就业期望、就业观念及意向,共31道选择题,其中多选题9道(因此统计数据含有重叠交叉部分),较全面地分析了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2011届工科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结果分析

1. 就业心理

1.1 关于专业前景和就业形势

20.9%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有前途,59.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较有前途,约有8.8%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较无前途,感觉自己所学专业很无前途的学生只有3.5%,这说明绝大多数工科学生还是看好自己的专业前景的。目前国内工科大类毕业生专业前景较好,即便是竞争力稍弱的地方院校工科毕业生也不例外。

虽然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比较乐观,但是相当一部分准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比较担忧。有79.4的学生觉得现在形势严峻、就业难。认为目前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大学生只有3.5%。另有13.3%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准毕业生对就业不关心、不了解,统计数据表明有7.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前景无所谓,以及3.8%的学生不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

1.2 关于就业能力

当被问及就业能力时,有84.7%的大学生认为在就业中,个人能力的决定作用最大,这说明我们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乐观积极的。其中,有0.6%的学生认为专业在就业中的影响也很大,有0.9%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就业中会有影响,另有0.3%的学生认为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就业。

有55.2%的被调查学生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只有不到1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感到满意,有49.6%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技能一般,有28.9%认为自己专业技能较差,另有12.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专业技能很差。实习经历和考试证书/技能认证也是很多被调查学生所看好的竞争实力,比例分别达到25.1%和14.5%。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成绩不是自己就业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

以上调查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心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就业环境的影响,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成为一种“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通过高考调剂才来到学校学习,入学时不能进入自己第一志愿学校学习,面临就业时又因为自己学校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弱于重点院校,从而怀疑自身实力。正是存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使学生与一些好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对策是:明确办学定位,打造专业特色,从根本上提高本校就业工作实力和水平。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越清晰,学生就越容易对自己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并加强对自己有针对性的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同时对母校的认同感也会增强。

2. 就业期望

2.1 关于期望薪金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自己试用期后的期望月薪调查结果是:800-1000元的占4.4%,1001-1500元的占6.8%,1501-2000元的占18.0%,2001-2500元的占20.4%,2501-3000元的占25.4%,3001-4000元的占13.9%,4001-5000元的占2.1%,5000元以上的占9.1%。总体看来,学生试用期后期望月薪偏高,大多集中在1501-4000元之间,除期望月薪5000元以上学生人数多于4001-5000元学生人数以外,基本呈正态分布。但本院2010届工科毕业生实际签约薪酬标准大多集中在1000-1500元,可见被调查的大学生期望薪金普遍偏高。

关于自身期望薪酬标准的考虑依据的调查结果为:36.9%的学生依据人才市场的行情,62.6%依据对自身价值的评定,39.3%的学生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力,7.8%的学生参照老师、父母或同学的建议,12.2%的学生因为其他原因。

综上,大学生在进入就业求职阶段前对自身定位不准,又不能适度考虑一些客观因素。对此,我们应当及时采取如邀请2010届求职典型与2011届学生进行交流等措施对他们进行教育,适当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薪金值。

2.2 大学生对毕业后工作定位所关注的问题

30.8%的学生关注行业的发展前途,35.8%的学生侧重于所从事的行业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28.8%的学生会因为某个行业创业机会大而会选择某个行业,26.7%的学生注重这个行业是否稳定,25.5%的学生注重行业的收入高低,还有17.5%的学生关注其他一些问题。由此可以发现,大学生还是比较理智的,首先会考虑行业发展前途、创业机会、与专业对口等长期因素,其次才会考虑收入高低等短期因素。

3. 就业观念及意向

3.1 关于就业区域的选择

19.8%的学生选择在北京就业,20.7%的学生选择在上海就业,28.9%的学生选择在广州、深圳工作,34.1%的学生选择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40.9%的学生选择在中部大、中城市工作,37.2%的学生选择在西部大、中城市工作,9.5%的学生选择其他地区作为未来工作地点。在求职较为困难时,有33.6%的学生乐于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56%的同学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愿意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10.3%的同学坚决不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工作。

学生对就业区域做出上述选择的原因调查结果为:20.6%的因为生活条件好,73.2%的因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31.5%的因为良好的人才政策,22.0%的因为看重创业环境,30.9%的为了回报家乡,14.6%的因为其他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大中城市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多的大型企业,发展机会多,人才政策也好,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学生。面对这种形势,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小城镇就业,并利用一切机会倡议国家对基层就业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努力消除结构性就业的影响。大学生也应辩证的看待发展机会,充分利用国家目前发展西部的一些政策,从基层做起,在乡镇企业中脱颖而出。

3.2 关于先就业后择业

绝大多数大学生赞同“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仅有13.6%的同学不赞同这个观点。在调查中发现有63.2%的学生有“就业困难时,先签一份工作保底,有更好的工作机遇时再违约”的想法,另外有41.3%的学生认为“违约行为是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事情,学校不应该用诸多程序进行限制”,32.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25.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对违约行为进行严格限制”。这必然导致一个在往届毕业生中已经很严重的问题诚信缺失现象的加剧。毕业生为了自身利益而违约,导致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被打乱,增加了招聘成本。同时,用人单位会因为某个学校一些毕业生毕业前违约以及毕业后跳槽等行为而对这个学校的信誉度产生怀疑,以后拒绝聘用该校毕业生,造成一些就业基地的流失。

3.3 关于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

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15.0%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到重要作用”,57.2%的大学生认为“一般,有一定的作用”,21.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太大的作用”,5.9%的大学生觉得“说不清楚”。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大多数同学对我们的就业指导持肯定态度,但是效果还有待加强,应该结合就业需求及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另外,对于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最希望获取的信息调查结果为:希望学得应聘技巧的占53.7%,希望获取用人单位信息的占51.1%,希望得到求职心理辅导的占30.3%,希望得到职业规划辅导的占25.3%,希望了解专业出路的占32.9%,还有5.7%的同学希望获取其他信息。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办模拟招聘、请专家做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应聘技巧及求职心理辅导,并可以采用多种媒介方式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每年请一些本系专业教师及领域成功人士为大学生介绍本专业前景及最新发展,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出路。

未来的就业市场使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毕业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培养倡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创业”、“先就业后择业”等良性就业心理,消除毕业生中“依赖脆弱”、“攀比妒忌”、“从众实惠”等恶性就业心理。指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时能准确定位,避免单纯追求就业区域或者高薪金,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就业,以获得就业成功。

参考文献:

[1] 韩秉文,董颖.服装纺织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意向调查研究[J].大学生就业,2008(6):59-60.

第3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180-03

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研究生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研究生一直以每年将近30%的速度递增。研究生教育已经由精英型向普及型发展。随之产生的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研究生在学业、就业、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各种心理压力而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医学院研究生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易被社会所忽视。作为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影响着个人未来的发展,更关系着我国医疗事业未来走向,而心理健康状况对个人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

2004年肖蓉[1]等人在对第一军医大学262名研究生进行调查发现睡眠质量不同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其中强迫、焦虑和抑郁症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最大。2007年申琳[2]等人对中山大学798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且阳性检出率达13. 94%。2008年杨秀兰、薛磊[3-4]等人调查安徽四所医学院248名毕业班研究生,发现多数研究生心理状况较好,但也有一部分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为24.19%。同时对压力来源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就业,用SCL-90检测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达到24.19%。且就业压力高的学生在SCL-90各项因子分上的得分均高于就业压力低的学生,说明就业压力是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年金晓凤[5]等人对温州医学院450名研究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主要压力有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等。医学研究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偏执、精神病性、敌对性等因子上得分较全国青年常模高。2011年赵淑芳[6]等人对河北省人民医院200名在读临床医学硕士的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中发现研究生生活事件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因子等,且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研究生受生活事件影响较大,心理健康状况差。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医学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是在2000年以后,对他们的健康问题也做了一些深入的探讨,包括睡眠质量、人格因素、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压力应对等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对医学研究生的健康问题探讨大多选用的是SCL-90量表。根据近几年全国各地对医学研究生的调查可以看到,多数研究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然而,还有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多项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主要包括学习、就业、经济婚恋等三大压力和人际关系、求职择业、抗挫能力等三大主要问题。

1.三大压力

(1)学业压力。首先,医学研究生阶段和本科阶段存在本质差异:研究生阶段要求有较高的自主性、创新性,强度远远高于本科;此外,由于该阶段要求学生短时间内要掌握一整套与本科截然不同的学习、科研方法,所以学习压力明显增加。其次,随着生命科学不断发展,医学与科技互相渗透、融合,对医学研究生要求不断提高,有些研究生因无法忍受学业压力,而选择了极端方式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2)就业压力。医学研究生的就业矛盾已是普遍问题。一方面,由于逐年扩招,竞争随之加剧,而多数研究生自身定位不准,心理期望值较高,导致现实和理想难以找到完美的契合。此外,部分研究生读研的目的旨在回避矛盾,并期望更高学历能在将来有更好的机会,有些学生为此盲目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或不擅长的专业。但现实并非总遂人愿:更深入的研究意味着分科的更细更专,合适的单位相应减少,再加上很多学生都是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导致就业竞争更激烈的同时所能获得的待遇也不是很理想,前途的不可测加上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给医学研究生带来极大的压力。

(3)经济、婚恋压力。研究生的经济条件并不理想。医学是学制相对较长的专业,到了研究生的年龄,他们不太愿意依赖于家庭,但由于课业的繁重,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兼职。对于未婚者而言,到了这个年龄,不免萌生对异性与情感的渴望,但职责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天天在医院和实验室里忙碌,很少有空余时间,接触的群体单一,生活单调,给婚恋带来一定的影响,经济的困难也会使他们对于恋爱、结婚这两种高消费的行为望而却步;同时,父母的期盼对于那些大龄青年来说,也是一种压力。至于已婚研究生,他们承担着更多的家庭义务和责任,而临床的压力、科研的枯燥以及与同龄人的反差,使他们对生活感到无奈,却又力不从心,因此,经济问题是医学研究生难以回避的一个主要问题。

2.三大主要问题

(1)人际关系、沟通能力。首先,医学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特殊,日常主要工作就是独自查阅文献、跟几个人一起做实验、去医院值班等,这就拉大了与周围同学的距离,接触交流的机会较少。其次,医学研究生整个群体内年龄参差不齐,人生阅历的不同使他们中的部分人缺乏相互交流的话题和对象。此外,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带的学生增多,再加上有些导师业务繁忙,研究生和导师的交流日益减少,都大大降低了研究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这种同学、师生之间以及与外界交流的缺陷常常会使人有种无力和孤独感。这种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导致的沟通不良,严重的会产生交往障碍,出现苦恼、焦虑、浮躁和无所适从等现象。

(2)求职择业。近年来,医学研究生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医学岗位饱和,求职难度增大,也有些研究生心理准备不足,在求职中出现心理偏差,影响了顺利就业。医学研究生工作之前需要有比其他专业更长期的投入,但从业初期回报却非常微薄。在择业取向中,受市场经济与精英意识的双重作用,同时又无法彻底摆脱精英意识影响下的理想化特征。表现在地区选择方面,趋向于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不愿去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同时,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以及社会舆论加重了他们从事医生职业的担忧,动摇了其从事该职业的决心。

(3)抗挫折能力。导致医学研究生产生挫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很多时候是各种因素综合的作用。医学研究生遇到的挫折主要包括学业、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的挫折。造成这些挫折的根本原因是研究生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而挫折本身无好坏之分,它既是一种危机也是一种挑战。有研究表明,研究生遇到挫折时的舒缓方式多种多样:如转移性的娱乐、逛街、学习,发泄性的倾诉、痛哭等;部分学生选择自然调整,但仍有少数选择压抑自己。而当研究生遇到挫折产生压力时,家人、朋友和恋人是他们最多选择的求助对象,极少数研究生会选择向导师求助,这对现行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提高师生间的信任度,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对策

1.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研究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主要还得借助研究生群体自身的努力。

当前的社会形势要求研究生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正确认识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完善自我,对自身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此外,医学研究生要自主调适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合理并充分运用社会和学校为自己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及时宣泄和排解压力,更好地适应研究生紧张充实的学习科研生活。

2.高校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网络。高校必须提高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开展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要注重其硬件、物质方面的建设,如加快校园网建设,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同时,还要注意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使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多数正常研究生的调节、开发、发展等方面的功能,而不仅仅针对少数有心理健康问题或障碍学生的预防、治疗和矫正,如定期开展相关的心理文化月、心理健康专家讲座、组织心理电影赏析,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快乐生活。同时,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研究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依据。其次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对研究生就业政策、就业观念、择业艺术的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就业的现状,寻找理想和现实的合理衔接点,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采取“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办法,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最后要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研究生自费比例逐渐加大,虽然国家、学校也已做了大量工作,给予生活补贴、设置奖学金等,但这还远远不够,建议高校健全和完善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特困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多项制度。为研究生创造良好条件,减轻由经济造成的心理压力,为其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3.加强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以人文研究为主,特别是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较多,而相关的干预研究较少。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寻找到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压力应对能力的举措,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更有利的证据。

[参考文献][1]肖蓉,张小远,等.医科研究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

[2]申琳,刘大钱,李绍斌,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 [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1).

[3]杨秀兰,薛磊,等.安徽省四所医学院校毕业班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9).

[4]杨秀兰,黄琳燕,赵智,等. 安徽医学院校毕业班研究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8,12,29(12).

[5]金晓凤,苏丹,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调查 [J]. 医学与社会,2010,23(2).

[6]赵淑芳,梁翠萍,等. 临床医学研究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1,5,14 (5A).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Medical Graduates in China

SONG Jian, DAI Jia-juan

(Postgraduates Department,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Jiangsu, China)

第4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

关键词:知识结构;就业能力;就业信心;结构优化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对此,不少学者指出这种“就业鸿沟”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严重不足,其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2][3]如何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就业能力是一个人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因素的集合。近十年来,学术界围绕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和影响因素、就业能力培养对策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从现有研究看,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有从二维到五维及以上的不同维度的划分,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耐特(knight)和约克(Yorke)提出的四维结构模型,即在学术界被广泛引用的USEM模型。[4]该模型将就业能力划分为元认知、个人特质、核心技能和学科理解力四个维度。尽管对就业能力结构维度有不同的划分,但学者们普遍认为知识是影响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其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5],高等学校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战场”[6][7]。 近年各高等院校都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对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进行调整,以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实现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但是,现有研究对于知识结构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并没有作出明确回答,诸如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前沿性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各维度间是否存在差异?高等院校应如何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来提升其就业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厘清。本研究以广东九所高校的1027名高年级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进行调查,并分析检验知识结构及其各维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的影响,从而在实证基础上厘清知识结构与就业能力的关系,为现行高等教育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广东九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对象,按配额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211”院校4所,非“211”院校5所。因本研究探讨的是知识结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向的影响,我们将调研对象限定在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在校大学生,并以大四学生为主。样本构成状况参见表1。

(二)研究工具

调研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构成调查问卷。基于文献研究,我们按照知识的构成将知识结构划分为基础知识、知识广度(跨学科知识)、知识深度(专业知识)、知识前沿性(前沿知识)四个维度[8][9],并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进行测量,经检验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46。第二部分是就业能力与就业信心调查问卷。本文采用耐特(knight)和约克(Yorke)提出的USEM模型,将就业能力划分为元认知、个人特质、核心技能和学科理解力四个维度,并借鉴史秋衡、文静(2012)的研究[10],对就业能力的四个维度和就业信心进行测量。其中,元认知用“大学学习激发我的学习兴趣”和“大学学习让我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两个题项测量,个人特质用“我具备了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我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个题项测量,核心技能用题项“我具备了本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测量,学科理解力用“我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我系统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两个题项测量,由此就业能力量表一共包含7个题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65,就业信心用“我觉得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并不难”、“我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拥墓ぷ鳌焙汀拔叶员弦岛蟮娜ハ蚴分有信心”三个题项测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43,所有题项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进行评分。最后是样本个人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学校、父母学历、消费水平及常住地。

・教师与学生・1知识结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的影响(三)研究实施与数据收集

调研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实施,采用纸笔测试方式,由调研组成员分赴九所高校,在学生比较集中的课室、宿舍和企业宣讲会发放。共发放问卷1200份,剔除无效和缺失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27份,有效回收率85.6%,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处理。具体调研程序如下:首先调研人员简要说明调研目的,请同学们给予支持和协助,接着调研人员对填写要求进行指导,然后被试开始填写问卷,被试先完成知识结构的调查,接着再完成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测量,最后填写个人背景信息,整个测试总计约12分钟。在完成作答后,被试会收到一份小礼品以示感谢。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知识结构构成现状

从调研结果看(参见表2),调研对象在知识结构四个维度上的均值都没有超过5分,说明总体上大学生无论在知识面的广度、深度、前沿性和基础知识方面都处于一般水平。相比较而言,在基础知识和知识广度上,大学生得分稍高,接近或等于5分,而在知识深度,特别是知识前沿性上的得分偏低,这一结果显示在大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结构上,基础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稍强,而在专业知识的精深上,特别是学科前沿知识上存在不足。在各维度上,按高低分值(6分及以上,4-6分,4分以下,划分为高分段、中分段和低分段)对比各分段群体所占比例发现,34%的大学生具有较广的知识面,24.4%的大学生在知识深度具有较高水平,仅有18.8%和18.6%的大学生知识前沿性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具有较高水平,而在各维度上得分均在6分及以上的仅76人,占总体样本比例的7.4%。由此可见,具有较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大学生占比不到十分之一。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信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参见表3),大学生就业能力总体平均为5.046分,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元认知”4.966,“学科理解力”5.021,“核心技能”4.810,“个人特质”5.268,“就业信心”平均值为4.822。可见,总体上大W生就业能力一般,核心技能较为欠缺,就业信心偏低。从各指标的标准差来看,在核心技能和就业信心上,学生间差异较大。

在各维度上,按高低分值(6分及以上,4-6分,4分以下,划分为高分段、中分段和低分段)对比各分段群体所占比例发现,就业能力总分在6分及以上的占比17.6%,说明仅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分维度来看,25.9%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元认知水平,26.4%的大学生有较强的学科理解力,31.1%的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35.4%的大学生在个人特质方面包括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方面表现良好。而在各维度上得分均在6分及以上的仅108人,其中男生59人,女生49人,占总体样本比例的10.5%。此外,从调查来看仅22.6%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自信。

(三)知识结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信心的影响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进行相关分析(见表4)。结果发现,知识结构各维度与就业信心、就业能力及其各维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为进一步了解知识结构如何影响就业能力与就业信心,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检验了大学生知识结构各维度对就业能力及各维度和就业信心的影响(见表5)。研究采用进入法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知识结构各维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都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深度对大学生就业信心、就业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影响都非常显著(P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合理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其就业自信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夯实大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其专业知识深度,对于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信心的塑造至关重要。这一研究结论厘清和明晰了知识结构与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的关系,为高等学校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对广东九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在知识积累和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上都亟需提升,尤其是在知识前沿性和知识深度两个维度上存在短板;(2)大学生就业能力一般,核心技能较为欠缺,就业信心偏低;(3)知识结构各维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都有显著影响,其中知识深度和基础知识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尤为显著,而知识面的广度和知识前沿性仅对就业能力的元认知维度影响显著,对就业能力其它维度如学科理解力、核心技能和个人特质的影响不显著。

以上研究结论为高等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启示。首先,知识深度是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短板,又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拓展大学生知识深度,构筑精深厚实的专业知识,成为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首要目标和当务之急。而拓展知识深度,提升专业能力,首先要从教学内容的改革开始。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有所长的各领域的专业人才,这种人才要求既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广阔成长空间,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在专业内容设置上,一方面要有精深的理论知识,体现专业深度和特色,另一方面又需要与实践结合,从锻炼学生适应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着手,培养其专业技能。同时在教育教学方式上,也需要紧密配合这一培养目标,实行相应的变革。其次,研究显示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不仅对就业能力还对大学生就业信心有显著影响。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课程的设置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开设的基础课程覆盖面过窄,二是对基础课程考核的要求偏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基本功欠扎实,基本技能较为欠缺等问题。因此,夯实学生基础知识首先需要从学校层面在基础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提供和开设更为广泛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并提高对基础课程的考核要求。第三,以往的研究认为广泛的知识面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其创新能力,而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发现,知识广度不仅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更能显著提升大学生就业信心。从高校角度,提升学生知识广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通才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对于理工科类大学或专业,必须在原有课程体系下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和相关课程,而对文科大学或专业来说,则必须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下增加自然科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史方面的课程。从国际上来看,美国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达20%左右,而日本工科教育课程中规定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应占总学分的16%~17 %。最后,学科前沿知识匮乏,是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短板,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的就业。因此,跟踪和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完善现有知识结构,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也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高校不仅在教学上引进和传授学科前沿知识,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师资培训,还要追踪学科前沿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引领教学。

虽然,本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结构各维度显著影响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并且对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的解释率分别达到36.5%和36.2%,但是知识结构并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唯一因素。以往表明,个人特质如就业人格和社会应对力等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的重要因素。[11][12]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的提升不仅需要高校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也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相应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参考文献:

[1]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22-24.

[2]杨晓南,郑微.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证研究[J].科学决策,2012(5):79-92.

[3][6]吴御生.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54-57.

[4]Yorke,M.,knight,P.T.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M].York:High Education Academy,2004:4-5.

[5]彭树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61-65.

[7]杜毅,肖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角度剖析及对策探讨[J].浙年专修学字学报,2008(4):33-36.

[8]张大玲.对合理知识结构的再分析及圆锥体形知识结构的提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23(3):113-116.

[9]罗文健.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与调整[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1):25-27.

[10]史秋衡,文静.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基于学情调查的自我评价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48-60.

第5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

目前,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就业制度的不断变革,研究生就业市场与需求的平衡与匹配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生的来源与培养形式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与此同时,研究生毕业人数的迅速增长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发展趋势矛盾越来越尖锐。针对这一状况,笔者组织了关于学院研究生就业状况的专项调研,共发出问卷280份,回收264份,其中男生219名,占82.95%,女生45名,占17.05%。希望能够通过合理有效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了解学校、学院及各专业就业状况与趋势,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了解研究生求职特点及在求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充分探索并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提升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一、研究生群体就业现状分析

研究生群体的就业现状,从根本上受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的影响。而心理活动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群体的做事动机与结果。研究生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其找工作的态度、就业期望值、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

1.研究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判断

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近年来,绝大多数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大,其中认为压力很大的占44.32%,认为较大的占47.73%,认为压力不大或没有压力仅占8.42%。由此可见,今年受经济形势的影响,研究生就业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大。在研究生与本科生就业比较的调查中发现,30.68%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明显优势,更容易找到理想工作;47.73%的学生认为研究生阶段经过了成熟的思考,求职目标更准确,心态更成熟,但没有明显的就业优势;21.59%的学生认为研究生就业期望更高,但缺乏工作经验。再加上年龄较大、受家庭等的牵绊更大,限制了就业去向的选择。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研究生的学习还是比较认可的,在就业心理上占有一定优势。

2.研究生的就业态度与心理准备

调查显示,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是绝大部分学生仍选择就业,占89.71%,其中找工作的人占80.68%,自主创业的占9.04%。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进行深造,继续升学的人占4.55%,出国的占6.82%。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选择出路的方式不仅多样化,同时各自的比例与以往相比也有所变化。继续深造的比例有所上升,也有同学拓展就业渠道,进行自主创业。在就业过程中,研究生前期准备工作比较充分。例如在对意向选择单位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的了解程度上,1.14%的人了解,35.23%的人多少了解一些,12.5%的人非常了解,1.29%的人一点也不了解,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就业还是有相对的准备,同时对自身也有一定的认识,能够把握用人单位的需求。

3.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

对就业地点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工作地点都有较高的要求,其中选择珠三角地区作为自己的发展起点的占82.95%,选择其他沿海开放地区的占11.36%,选择内地省会城市的占4.55%,选择出国的占1%,没有人选择内地中小型城市或者西部边远省区,说明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发达地区仍对毕业生充满吸引力,绝大部分学生仍倾向于选择机会较多的地方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对工作单位性质倾向选择的调查显示,选择国企的毕业生人数居第一,占31.81%,选择外企的占28.41%,选择党政机关的占20.45%,选择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占17.05%,选择民营企业和其他的不到3%。与以往比较,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单位选择有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更注重稳定性,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比例达到69.32%,表明受经济形势影响毕业生就业观念有较大转变,以稳为主。

对月收入期望值的底线调查显示,希望在8000元以上的占19.32%,希望6000~8000元的占34.09%,希望5000~6000元的占27.86%,希望3000~4000元左右的占20.38%。结果表明,面对严峻的经济和就业形势,大部分学生从研究生的角度出发,对待遇有一定的要求,部分学生受专业影响,对待遇要求期望值相对低些。

4.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调查显示,59.09%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仅有较为模糊的规划,仅有37.5%的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规划,3.41%的学生比较盲目,完全没有目标和方向,表现为走一步算一步。总体来讲,大部分学生还是对自己的发展有一定的掌握和规划,但是不明确。对专业选择的调查结果表明,11.36%的学生选择自身专业是因为该专业就业前景看好;59.09%的学生选择自身专业是因为有一定相关专业基础;12.5%的学生选择自身专业是因为调剂;12.91%的学生选择自身专业是因为比较容易考上;4.55%的学生选择自身专业是因为就自己兴趣而选;1.14%的学生则比较盲目。从数据统计可知,绝大部分研究生选择专业还是比较理性的,但是也有25%左右的学生是由于其他因素进入本专业学习的,这也是造成其对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就业难的一个重要方面。

5.研究生遭遇就业挫折的原因及应对能力

针对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和反思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太挑剔的人最多,其后依次为缺乏社会关系、就业信息严重不足、专业不热门或专业面太窄、自我期望较高、性别、身高等歧视。从这些信息反馈,我们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形势下,由于毕业生较多,竞争激烈,导致了对社会关系、性别身高歧视等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从调研研究生自我反思的角度来看,认为最欠缺的素质居于首位的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其后依次为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中应该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同时,研究生的综合素养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在找工作期间也必定会遇到一些挫折,在挫折面前,67.05%的人认为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5.68%的人不知道怎样处理;25%的毕业生认为边调整自己期望值,边继续充电;2.58%的毕业生认为完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从统计结果显示,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研究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为理性,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发挥职业指导作用,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

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硕士生“从年龄上来看,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和立业阶段,应当通过职业的初步尝试确定或者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大学中针对本科生的职业指导开展得并不是很完善,导致多数硕士生实际上处于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立业阶段并存的状态。”因此,针对研究生的职业指导必须依据研究生的群体特征,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1.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指导队伍,构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支持平台

高素质的职业指导队伍能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学校要挑选和培养一批有责任心、有较强业务素质,富于奉献精神的职业指导教师。特别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第一线的辅导员,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供就业资格培训,加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目前,许多高校已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选修课在本科生中开展,但是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却没有任何的涉及。这就更加需要提升一线辅导员的素质,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老师可以从创新就业指导课程等方面入手,与时俱进,调整课程内容,增加研究生专题就业指导讲座,把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充分认识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帮助他们理性看待自己

研究生已经经历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他们相对本科生而言,在风险竞争意识、职业流动意识、自我肯定意识及自主创业意识方面等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但是,他们精英意识强烈、基层意识淡薄、就业期望值高,对自身认识不足又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功利性趋势明显。作为高学历的研究生,他们在教育成本上的投入比较大,通常也追求较高的回报率,看重工资待遇、注重眼前利益,追求稳定、盲目从众等等,这些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观。因此,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例如通过导师的影响、校友的影响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将个人的需求与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3.准确把握就业形势,引导研究生理性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和形势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社会整体情况来看,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的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地方、学校及学院的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分析市场上的供需情况、地域矛盾、岗位矛盾及薪酬矛盾等,有助于学生认清形势,做出适合自己的理性选择。同时,学校需要大力宣传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措施和相关保护政策,积极鼓励研究生在国家大力发展的重要领域、农村基层岗位、偏远地区岗位、少数民族地区等平台上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4.拓展职业指导内容,促进研究生积极付诸实践

第6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 市场营销; 测评;大学毕业生;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10-0156-03

[作者简介]葛晓鸣(1978-),女,汉族,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应用型、实用型、操作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后应该能够迅速熟悉工作,并很好地承担起社会职责。可是,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羞涩、怯懦、懒惰、容易气馁、喜欢抱怨,存在易骄傲,甚至自负等心理问题。

营销专业的职业特点是压力大、竞争激烈。毕业生在未来就业中所面临的职业压力较其他专业比更大,这种压力来自于业绩要求、管理工作、学习发展、沟通、工作与生活协调等方面。同时工作中始终存在激烈的竞争,使很多学生无法面对和承受,最终不得不放弃专业,转入其他行业。这造成了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对学生本人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同时还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因此,心理素质的好坏,成为关系营销专业毕业生事业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对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心理素质的专项培养,提升其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最近几年,高等院校围绕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知识体系建立和完善、动手能力的增强等方面都进行了切实可行的教改探索,成绩显著,但一些院校却较少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探索。因此,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是未来教改探索的关键。

二、研究内容

(一)确立“实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以确立“实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以突出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特征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为落脚点,以专职教师构成为条件,构建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使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方法的探索具有明确方向,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综合业务素质与实战技能,以适应未来市场营销实际工作的需要。

市场营销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教学中必须以锻炼学生实战技能为出发点,所以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该学科教学中首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尤其在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的实践中,设计一些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操作项目,是培养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各专业学科知识点的必然选择。

(二)运用陈湘赟心理素质模型选择调查对象

1.设定研究对象

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09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动员后,将其中积极要求参与此次研究的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实验组13人和对照组12人(如表1)。

表1研究对象

1实验组1对照组性别构成1男:5 女:81男:3 女:9毕业后选择1就业:10 升学:31就业:11 升学:1行业选择1营销:9 改行:41营销:9 改行:32.问卷方式和心理素质模型进行调查和测评

由于时间和能力所限,难以调查营销人员心理素质与业绩之间的关系,所以本研究直接选取了陈湘赟在《保险营销人员心理素质研究与测评》中所使用的包含115道题的调查问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调查问卷所反映的保险营销人员心理素质4个方面14个测量项目具有普遍适用性,可推广到所有营销人员的心理素质研究中,在心理素质测评项目构成上具有一致性;陈湘赟的模型经过多次反复检验,在类似研究中被证实有效;陈湘赟的模型是对已就业营销人员的心理素质的研究,剔除了与业绩弱相关的心理因素,比对陈湘赟模型可以找到在校生心理素质上的不足。

14一般创造性

16直觉创造性陈湘赟在研究中验证了保险营销人员的心理素质模型与业绩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保险营销人员心理素质与业绩之间呈正向强相关关系。本研究直接采用陈湘赟的调研问卷和心理素质模型,对在校营销

专业学生进行研究。

3.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为了找出在校大学生与营销人员的心理素质差异,本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对参与实验的2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使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通过t检验寻找出在校学生与营销从业人员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4个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3:

表3心理素质各分量表t值

1f11f21f31f4t11.77312.954**12.451*12.586*注:*p<0.05,**p<0.01

4.对学生心理素质t检验结果的评价

(1)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两项心理素质水平显著低于陈湘赟对保险营销从业者的测试水平。说明本校营销专业学生在这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欠缺,可能将影响未来的业绩水平发挥。

(2)学生的创造性心理素质水平显著高于陈湘赟当年的调查数据,陈湘赟之前的研究显示创造性与业绩间存在明显正向强相关,说明营销专业学生在创造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可以通过加强训练将其转化为未来从业的竞争优势。

(3)在就业动机这一心理素质上,营销专业学生与陈湘赟的模型结果无明显差异。

5.针对营销专业在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确定项目研究重点

陈湘赟在研究中提出:“自我调控能力占心理素质结构的核心地位,对其他三种心理素质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美国著名的推销专家ferdinard在其著作中也提出:“营销始于失败,营销员做的第一步就是推销自己。”对于营销人员来说,面对顾客的拒绝,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就是“对挫折失败的容忍性”、“目标的自律性”和不同情景下“正确的判断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教弱,是制约营销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和工作绩效水平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因此,本项目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营销专业在校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模式提高学生心理综合素质

营销专业学生由于特定的知识结构层次,在就业中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突出表现在自我控制能力低下。本着以需求导向为主的教育改革精神,客观上要求在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实现动态的适应和有效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体现高等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1.教——教学生明确职业心理训练的目的

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和职业环境认知。了解自我包括对职业心理素质中的心理调节系统和职业能力系统的充分认知,了解职业特点、职业气质、职业现状和前景,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态度,从而积极乐观地接受未来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挑战,能够自主调动积极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拥有团队合作精神等。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把职业看成人生的一种体验,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自我提高的过程,学会动态地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

2.学——学习帮助及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将模拟实战教学的方法引入课堂,以推销技巧课程为试点,强调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通过不断的练习磨练性格,提高心理成熟度,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在实践课上增加心理辅导,结合破冰式的团队建设和团队拓展训练,强调学生自我控制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实时监控,不断调整心理辅导的频率和方法。

3.做——强调学生参与,积极分享心得

在试点课程推销技巧的教学中以及校内实训中,强调学生参与,弱化考核,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实验组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多次不同角色参与实践,并针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辅导和小范围的心得分享。使学生减弱心理压力,增加自信心,同时积极分享心得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提高心理素质的作用。

另外,利用校企联合平台,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实验组部分学生选送到平安保险公司进行为期一周的寒假实习,利用保险公司提供的内训和实践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将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并与实验组其他同学分享。

(四)心理训练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训练采取封闭式训练方法,由项目参与教师采用经过精心设计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教师遵循认真、严肃的程序进行讲授、引

互动、干预和主控气氛等活动。

选取实验组学生13人,采取自愿形式参与。训练的方法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穿插个人拓展训练、团队游戏、团队竞技、故事分享、头脑风暴、音乐影视激励等手段,具体训练内容见表4。

操作方法:

1.经验分享。由教师和有从业经验的学生与实验组学生分享从业心得,通过讨论的形式,分析每个成员的性格特点和缺陷;由教师讲解营销行业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训练积极性。

2.团队活动。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团队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并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干预。每次选取一个模块的一个训练,模块间交替进行。在一次训练结束后, 带领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和感受分享。教师对于情绪不稳定者进行个别辅导,引导他们如何管理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3.反思内化。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经验交流,通过思考、讨论、分享、总结和互助等形式,把训练的成果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品质。学生通过不断反思和强化,将有目的的性格培养变成学生习惯性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湘赟.保险营销人员心理素质研究与测评[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1(6):58-61.

[2]丁茂芬.创新“教学做合一”训练方法,提高职业实战能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72-173.

[3]彭移风.大学生心理训练及其效果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2):74-76.

[4]彭移风.大学生营销职业心理素质训练与效果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46-51.

[5]涂勇.市场营销类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初步构想[j].决策管理, 2005(17):51-52.

abstract:in order to avoid that the graduates give up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or fail to play to the best professional level, this paper carried on the grouping study on market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using spss17.0 software for items questionnaire data of chen xiangyun to carry on t test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workers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our aspects. on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ntense train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eventually form examination system.

第7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压力源;人际关系质量

长时间以来,本专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很受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他们认为本专科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却很少引起大家的重视。

大家普遍认为,研究生已基本成年,心理上相对成熟,遇到心理问题基本可以自我调控。随着连年扩招,研究生在很多大学的比重己超过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一些研究生因无法排解心理压力或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而导致杀人、自杀的事件屡见报端。因此,很有必要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压力、心理调节技巧和人际关系质量进行调查,以便制订相对应的措施。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以我校2300名研究生为被试,了解我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压力源、心理调节技巧和人际关系质量的现状,比较不同年级研究生差异,为后续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一、您认为您的心理健康状况怎么样

这是让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自评。通过调查了解,超过65%的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感觉到心理上“有点压力”,但能“通过自我调节可以保持良好状态”,其中新生的比例接近80%;“没有压力,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人数不到20%,1~3年级均有约7%的研究生不知道如何调整个人心理状态。数据反映了面临来自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对研究生影响较大,很容易转化为心理问题。大部分研究生能通过自我调节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但仍有少部分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的释放,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同时,大部分新生进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因适应问题也会产生心理压力。因此,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二、您在研究生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是什么

这是测试研究生的压力源。被调查者反应,压力源主要来自学习、经济以及就业。研究生科研压力较大,很多研究生又不愿意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经常见诸报端的研究生就业难事件不断冲击着研究生的脑海。但在不同年级,他们压力源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一、二年级主要是集中在学习上的问题,超过28%的研究生感觉“学习压力大”“找不到学习动力”及“对教学质量不满意”,同时就业的压力也始终伴随着他们。三年级研究生最苦恼的是经济问题,有36%的研究生感到经济压力大,主要原因是他们即将毕业离校,走上社会,开始新的生活,而这都是与经济状况休戚相关。

三、当您遇到困惑而自己难以调整的时候,您愿意采取哪种方法来调整

这是调查研究生的心理调节技巧。通过调查统计,当遇到困惑而自己难以调整的时候,超过50%的研究生通过“与家人、朋友、研究生倾诉、发泄自己的情绪及忧虑”“多做运动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或“自我调节”的方式进行疏导心理困惑,三年级的人数比例达到68%。此外,采取“闷在心里头,自己慢慢排解”和“借助网络”方式调整心理困惑的研究生,1~3年级呈递减趋势,分别为11%、8%和2%。这说明,经过三年研究生生活和学习,大部分研究生对自己心理控制和调整的能力更加成熟,能够采取合理方式进行自我疏导。但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找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其他专业机构的研究生很少,人数比例不超过6%,说明研究生对心理咨询的认可度不高,或者是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在帮助研究生排除困惑上还没上升到重要地位。

四、您如何评价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谐情况

这是测试研究生的人际关系质量。根据调查显示,1~3年级超过68%的研究生能够在校学习期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人数比例会随年级增长而递增。一、二年级研究生认为人际关系“不太好处理”的占15%,到三年级减少到9%。数据变化说明,大部分研究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生活,相互磨合、调整、适应,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提高,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我们从问卷调查中同样了解到各年级均有少部分的研究生为处理人际关系而烦恼。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主观上看,必然与研究生思想观念上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有误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技术存在缺陷有关,这些缺陷将会一直影响到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当采取措施来培养他们这种能力,以适应社会需要。

经调查发现,多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比较正常,仍有小部分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很好的释放,并出现了心理问题;研究生的压力源多来自学习、经济以及就业,但在不同阶段,他们侧重点各有不同;大部分研究生的心理控制和调整能力更加成熟,能够采取合理方式进行自我疏导;大部分研究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

关键词 研究生 心理挫折 心理健康教育

一、研究生心理挫折的类型与忧思近年来,研究生因受挫而自杀或伤害他人的事件明显增加,自杀人群开始呈现高学历化的趋势。研究生自杀或伤人事件的发生与其心理受挫能力差以及高校对研究生心理挫折重视程度欠缺有较大的相关性。心理挫折,是指人在遇到难以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导致个人的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状态或紧张情绪的反应,轻者表现为情绪低落,重者产生抑郁心理,甚至出现自杀或伤人等恶。据调查显示,研究生主要的心理挫折分为人际挫折、学业挫折、婚恋挫折和就业挫折四类。研究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承担着进行科学研究、传播真理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是国家兴旺发达和高等教育繁荣的希望所在,若其心理挫折问题得不到重视、疏导和解决,不仅容易造成研究生个人和家庭的悲剧,更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人才的损失。因此,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加强挫折教育,提高研究生应对心理挫折的能力,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分析研究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入手,试图提供一套研究生心理挫折应对策略,以期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二、研究生心理挫折的成因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理论,研究生处于成年早期或成年期,在这样的时期,研究生既面临学业的压力,又面临婚恋的压力,在心理上表现为“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和“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这种心理冲突所带来的的心理挫折给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问题,处理不当就会造成自杀、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研究生心理挫折的产生是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研究生心理挫折的成因。1.研究生自我认识不足,积极的心理问题防御机制缺乏,挫折承受力低正确认识自我是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在现实中,不少研究生因为外貌上的缺陷和不足而产生自卑情绪与心理上的挫折,也有研究生由于过高的自我期望与期望得不到满足的矛盾而产生心理挫折。自卑与自尊在人的成长中相互交织。自尊是一种尊重自己的人格不容他人歧视、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随着人的逐步成长、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自尊心成为研究生敏感不可侵犯的角落,一旦受到侵犯,容易以比较暴力的方式来宣泄不满,比如打架甚至杀害他人。自尊心与自卑感往往如影随形,研究生非常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重视自己在同辈群体中的影响力,如若感到自己不受重视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在男女交往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自尊与自卑的冲突容易使学生走向极端,严重者可能以惨痛的方式终结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如复旦大学林某向室友投毒致其死亡和湖南省两名研究生因“三角恋”勒死同学等。研究生自我认识的不足,自尊心与自卑感之间的矛盾以及缺乏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减轻压力、平复情绪的积极心理问题预防机制,造成其挫折承受水平的低下。2.人际、科研、婚恋和就业“四座大山”的重压研究生兼具学生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在学习生活中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不少研究生由于专心从事科学研究而无暇顾及人际交往造成人际障碍。研究生的科研任务较为繁重,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一方面,要协助导师完成课题和项目;另一方面,其毕业要求严格,不少博士研究生因不能按期毕业产生心理挫折。除了科研压力,研究生在婚恋上也面临着巨大压力。研究生所处的年龄段是谈婚论嫁的黄金时期,尤其对于博士研究生和女研究生来说,家庭催促婚姻的“压迫”,经济负担的担忧和伴侣由于世俗因素的离开等,都容易造成其情感上的挫折与压力。如今,文凭贬值的速度加快,研究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身份更加尴尬,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偏向于高学历的博士生和重点高校的本科生,一般高校的硕士生不受重视。对于女研究生而言,由于年龄和性别遭受就业歧视的现象普遍,使女研究生在面临就业时压力更为巨大。部分通过努力从相对较差的学校考进“211”和“985”高校的博士,也会在求职中遭遇用人单位对其本科和硕士学历的歧视。人际交往的困惑、科研压力的繁重、婚恋情感的迷茫和就业前景的忧虑以及家庭、社会期望效应的隐性压迫作用,导致研究生产生心理挫折。香港大学博士生跳楼自杀案、人大女博士生跳楼案等事件触目惊心,给人以警示。3.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与导师引导教育的缺位高校在大学生本科生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上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但是对于研究生的心理挫折重视程度不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缺失。一方面,表现为鲜有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另一方面,表现为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或其它形式的心理教育的缺位。目前,尽管不少高校开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全校公共选修课体系,但是由于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呆板,并不受研究生欢迎和喜爱。并且,作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检查的调查问卷只用于招生录取时的测评,且由于研究生自我规避的影响导致调查结果的信度较低。心理挫折具有潜伏期长、不易察觉性和突发性等特征。因此,只在入学前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并不科学。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业上最大的不同在于研究生的学习是在导师指导下的自主研究与学习。导师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发展和心理成长作用明显。而今高校在导师引导教育上明显不足,一方面,表现为不少导师忙于项目或是行政事务而无暇顾及研究生的情感、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少导师学术的异化,追逐“横向课题”的利或热衷行政级别的“权”等,给研究生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研究生心理挫折的应对策略研究生心理挫折的产生既有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又有外部客观因素的制约,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应对心理挫折的措施应从如下两方面入手:1.个体方面,研究生要增强应对心理挫折的自我调适能力为了应对心理挫折,研究生应学会自我调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业与交往。首先,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心理挫折,深刻认识心理挫折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通过正确的方法梳理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其次,学会建立积极的心理问题防御机制。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增强应对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心理书籍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学会悦纳自我并合理有效地排解忧虑、紧张情绪,掌握情绪管理之法。最后,主动寻求心理辅导和教育。求助是一种人生智慧,当遭遇心理挫折时,不可“讳疾忌医”,而应主动寻求心理辅导和教育。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压力情境之下,那些获得朋友或家人更多支持并接受心理辅导的人其心理承受能力更强,更容易解决困难。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士能敏锐的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疏导,利于研究生缓解压力,排除障碍,健全人格。2.高校方面,要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婚恋辅导与就业指导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的心理咨询体系是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在维护研究生心理健康上,学校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健全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构建良好的研究生心理挫折防御体系,确保学生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和科研的创造力。首先,开设专门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利用互联网建立校际心理咨询平台,为研究生提供宽松的心理咨询环境。定期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对出现消极行为反应的人,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减轻他们的挫折感,减少对其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给学生调适心态的方法,如保持冷静、趋利避害、正确归因和寻求帮助等。通过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形式,如心理剧表演、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心理测试和心理行为训练等调动研究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并通过校园文化的隐性作用辅助构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防御机制。再次,发挥导师引导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导师关心学生,将导师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纳入其职责范围之内。最后,将婚恋辅导与就业指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婚恋辅导上,一方面,开辟专门的婚恋辅导热线,并通过网络、婚恋书籍等资源为解决研究生的情感烦恼提供多渠道帮助;另一方面,在后勤保障上为研究生的婚恋营造环境,如定期举行研究生联谊活动、博士公寓安排上考虑为已婚博士研究生建立独立公寓等。在研究生就业指导上,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测评帮助研究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并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学业、科研与实习的时间分配。通过校园网络提供全方位的就业信息,聘请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来校做职业规划报告,定期开展优秀毕业生求职经验论坛,为研究生提供求职经验指导。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改善科研环境,提高研究生奖助学金待遇,确保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无后顾之忧。尤其是研究型高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校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对于博士研究生,高校除了提供丰厚的奖学金,改善食宿环境外,更应从人文关怀上关注其婚恋问题。

参考文献:

[1]苏金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的挫折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12-14.

[2]曾贤虎,李常锋,彭清斌.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1):74-75.

[3]洪盈盈.新时期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2013,(14):240-241.

第9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 心理健康 因素

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在高校本科生中已经开展很多年了。但对研究生来说,相关的工作成效却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从年龄、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生活方式、工作经历、环境与压力等方面都与本科生不同,因而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必须要分析现今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根源。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过高的心理压力,过高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激动、易怒等情绪,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哪些因素给研究生带来了过高的压力,开展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对研究生心理健康认知的有效方法,是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

一 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

当前,高校非常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专门的辅导员负责心理将康教育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但每年仍有研究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学生做出不可挽回的行为。综合分析身边发生的案例,可以看到,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不仅仅与其个体心理状况有关,这里面还应该包含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对于在校研究生来讲,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主要有: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家庭和就业。

(一)学业的压力。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与本科生的培养要求是有本质的区别,研究生的培养不但要求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有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因而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导师对其学习和科研的要求更为严格。虽然研究生阶段课堂时间要少的多,但是课下都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并要做出一定的科研成果,还要有所创新。一些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不能很好的进行自主学习,导致了学业任务重,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如果学生们面对这些情况不能及时调整和适应,很容易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导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诸如厌学等,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不易处理的人际关系。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新的人际网络还未形成,与旧同学的关系又开始疏远,使很多学生感到孤独和寂寞;同时旧的人际网络扩大,以往以班级、年级、宿舍为主的关系增加了与导师、同门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好新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导师的人际关系成为很多不善于交际学生的痛处。

(三)情感因素。大学生恋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恋爱问题也是大学生活中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已经进入到了成年人的行列,其心智发展都已经较为成熟,但是面对爱情,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尤其是在恋爱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多学生往往表现的不知所措,一些学生行为上表现失常,如上课精神不集中、无心学习,甚至钻牛角尖的现象,有些更因为情感困扰产生的心理问题。

(四)家庭环境。家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成员是和我们关系最紧密的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都可能影响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关系不融洽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经济困难的学生,父母身体不好的学生,有家庭成员离世的学生,比一般家庭的学生更敏感,更脆弱,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五)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可以说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最大因素。对于考研的学生大部分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在以后的求职或者工作中获得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形势不容乐观。在求职的过程中因为理想职位与企业提供之间的差距往往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从而丧失了信心,甚至开始怀疑读研的价值,造成了极度的自卑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 切实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根据马喜亭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调查研究》一文的调查结果表明,近些年来我国在校研究生大约四成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心理问题达到中度以上的学生有一成左右。因此,针对研究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有必要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开设讲座,普及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使研究生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增强研究生自身的重视意识,提高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建立与研究生的长效沟通机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走访宿舍、与学生干部定期沟通、设立心理委员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况,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加深学生之间的了解,让他们能够及时纾解压力,缓和改善人际关系。通过各方面的沟通,争取做到最早发现问题,最快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上的困境。

三了解研究生的家庭状况,及时给予帮助,重点给予关注。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学校可以通过提高奖学金额度;扩大奖学金受益人数;建立助学基金;调高生活补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对勤奋好学却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及时的帮助,减轻他们生活负担,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于有亲人离世、父母离异或父母身体健康状况堪忧的学生,我们要重点关注,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做好预防工作。

四加强研究生学业和就业两方面的指导。因为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在少数。学校应该在研究生入学阶段引导研究生做好学习规划,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在就业时给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为他们找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及生源(本校升学人员、外来升学人员及部分社会人员)的日益复杂化都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生作为社会较高层次的人才,对社会的发展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要求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他们常常承担着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问题都令人担忧。因此,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积极疏导,促进研究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对于高校的发展以及研究生的培养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马喜亭;李卫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