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精选(九篇)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第1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识记;练习;高中历史;高效方法

以前,经验丰富的历史老师曾经总结:学好高中历史,应当注重“理解分析”。理解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包括重大历史定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及其意义,历史发展线索和特征,从而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等等。我也将结合自己的高中教学实际和学情分析,来谈一下学生学好历史需要把握的几大关键要点,希望能够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些借鉴。

首先,怎样才能高效地识记历史知识。作为学生,必须知道到底需要掌握哪些高中历史知识?而掌握这些知识也是有据可依的。因此,教师必须研读新课标、新教材,明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教材的具体编排去把握主体知识、知识线索和结构、阶段性特征,于头脑中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学习系统,这样才能帮助自己高效地记忆知识,长效地记忆知识。

其次,怎样才能高效地练习历史知识。教师自己要多做高考真题、各省市模拟题,研读考纲,把握高考趋向和变化动态。教师还要精选做过的题目,编成符合自己学生需求和水平的练习册,把训练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傅斯年先生曾说,历史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说明了历史材料在历史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历史材料,历史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选择好的材料是达到历史练习高效的捷径。

最后,怎样才能高效地选用历史材料。这是选择和使用史料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不同的老师给了我们不同的借鉴。例如,教师要学会迁移的能力,把历史教科书本读厚,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研究来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会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讲解历史事实,也能帮助学生实现对材料的深入解读,形成独到的见解。即使我们运用他人提供的现成的历史材料,也要注意在选择的时候应体现学科主体知识的材料,比对材料和原文,注意准确度,并把引文标明出处,引文的材料难易度和长度也要适中。

总之,要想高效地学习历史离不开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要注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史为鉴,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关注史学研究的方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开展探究式学习,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还要注意文史不分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学好文言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否则,学生连历史材料都看不懂,何谈答题的思路和技巧。凌驾于基础知识之上的历史学习都是空架子。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样化;教学方法;多媒体;实践性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固定单一的,这就使得本应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很多学生都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程枯燥乏味的学习印象,应该是我们目前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几点个人意见的阐述。

一、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倡导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鉴于此种理念的提出,身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应该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输入式教学方式,而是采用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学习必修2中“第一次工业革命”这节内容时,在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和阐释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1)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棉纺织业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本课及所学知识,你知道工业革命造成了哪些进步的社会潮流?代表当时历史发展方向的是什么潮流?然后,让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和思考,思考结束后,表达自己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这样,我通过向学生提问问题,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激发了学生认识的冲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世界历史更是浩瀚无比。当代的人们,学习历史主要就是依靠各种记载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书籍。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也是依靠手中的教科书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然而,无论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是历史人物,都与现代的学生有着遥远的距离感和时空感,单纯的书本知识,难以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场景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而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于一体,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真实的画面和生动的影像,对当时的历史情景有直观的认识。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创设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还原当时的历史原貌,让学生尽情地畅游历史长河。

比如,在学习必修1中“鸦片战争”这节内容时,我就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了当时人们沉迷于鸦片的图片,并播放了名为《鸦片战争,你所不知道的真相》的纪录片,于是,当时人们吸食鸦片并为之受到严重伤害,随后因为鸦片爆发了战争的真实影像便直观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创设了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原貌,将学生带入了当时的情景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中国人民在当时境遇下不屈不挠、艰苦斗争的民族精神。

三、运用实践性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历史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长期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觉得历史课程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也没有实际运用和实践的机会。所以,身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还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另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增强学生的历史运用能力,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学习能力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必修2中“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认识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之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走访亲戚、邻居等中的一些年老的长辈,调查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现象,然后对调查到的这些现象进行归纳,并找出变迁的原因,课堂上,大家一起对所调查的事例进行研究和分析。这样,我通过开展这项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感觉到了历史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历史课程所具有的魅力,产生强烈的历史学习热情,进而促进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这里所讲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的一些具体方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

1. 看历史书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历史书,既包含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也包括历史资料、历史刊物、历史读物等,还包括相关的历史学习网站。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书非常丰富。要想学好历史,除了大量阅读外,没有捷径可循。对历史书的阅读,一般是先看历史书的目录,了解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结构;看书的前言了解成书的缘由;看书的正文,可以知道书的内容以及作者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观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重要的历史书要精读,对一些不太重要的历史书仅需了解就够了。所有的历史书一般都由历史史实和历史评论构成,对基本的史实,我们在学习时要辨明历史书所记述史实的真伪;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则要看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本身,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课堂听课的方法。课堂听课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听,思,记,悟。“听”就是听讲,要精神集中,把握老师和同学讲话的要点和关键之处;“思”就是思考。一方面,思考课堂上听讲的内容哪些需要记忆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课堂上的内容是否掌握,有无疑问和困惑;“记”既包括在课堂学习中对获得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包括对课堂上学习的要点做笔记。课堂的听课笔记内容应包括板书提纲、学习重点、老师对教材的拓展和挖掘等。笔记要简洁、明了,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复习。所谓“悟”,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观察学习其他同学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3. 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历史新课程要求学会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搜集历史资料,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掌握学习需要的历史信息。图书馆查阅历史资料、互联网搜索以及进行社会调查是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方法。对搜集来的历史资料,要根据它对学习的重要程度进行筛选、分类、整理,以便在学习中使用和查找。

4. 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掌握必要的方法是重要的。总的要求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运用掌握的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前必须要做到,首先要对历史资料的重要与否进行认真核定。其次,一定要选用典型的历史资料作为证据来说明问题。再次,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证据要在每个论点或者论据上面体现出来。

5. 做历史练习的方法。历史新课程的练习包括书面作业、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历史论坛、专题展览等多种形式。这里所讲的“练习”主要是书面作业。按照历史问题的解决过程,首先是审题,也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其次,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也就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再次,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特征,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6. 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就广大学生而言,面对硬性的记忆历史知识是很头疼的事,学会和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记忆历史知识首先要对记忆的历史知识保持强烈的信心和兴趣,这样做能提高记忆的动力。其次,要讲究和遵循记忆的一般规律。第三,运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历史知识。比较熟悉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第4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改革

首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二者相互依存,无论哪一方受到削弱,另一方也不会得到加强,我们切不可因为在过去过分强调教师教的方式,轻视学生学的方式,而在当前的改革中,反过来又过分强调学生学的方式,而轻视教师教的方式。在改革实践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揭示教与学方式之间的科学关系,特别是教的方式如何作用于学的方式?这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方式改革能否沿着正确的途径进行。其次,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主要是指整个样式的改变,其中当然涉及到方法、手段。但有不少历史教师将教学方式的变革仅仅理解为是在教学中变换一些方法、手段而已,从而满足于在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样式前提下,使用一些新的手段或方法。应该看到,当前所进行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是指改变过去那种灌输给予和被动接受的教与学的方式,这其中包括了手段、方法的改进。最后,历史教学方式是历史教学活动的样式,其改变是需要师生的共同创造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只有教师唱独角戏,是不能真正完成历史教学方式变革的。

第二、构建灵活开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开放,从过程角度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必然是教师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程。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己搜集、整理、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历史教育资源(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体验历史学习过程。这样,中学历史课的面貌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历史教学的质量就会有显著提高。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节中,我们围绕“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这一问题,让学生搜集资料和组织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加深刻地认识19世纪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趋势,增强全球化的民族意识。步骤如下:第一步,提出课题,将学生分成“中国组”和“英国组”,分别研究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两国概况;第二步,各组拟订调查纲要,分头搜集资料,着眼于中英双方国情综合比较,注重政史地知识综合,从地理、人文环境比较;第三步,课堂上“中国组”和“英国组”陈述两国概况,大家讨论中英两国情况说明了什么?中英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第四步,课后进行资料成果展览,突出国防意识和与时俱进、富国强兵的主题。总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在构建灵活开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时,应体现师生平等、共同参与、多元交流、机会均等、积极体验、人人有份的原则,历史教师尤其要注意调动比较腼腆、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对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对他的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

第三,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也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可让学生从声、形、色、图等方面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理解历史,会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笫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和转折》时,我把莫斯科战役录像,太平洋战场地图、日军偷袭珍珠港图片、莫斯科红场图片、中途岛录像、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地图、苏军反攻地图、斯大林格勒录像等按教材次序编进多媒体计算机。尽管信息量大,但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有综合信息的功能,可以利用视听互动的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能有序地、生动地展示各个直观素材,学生都被电脑屏幕的画面深深感染了。同时创设一种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成绩。

第5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矛盾与不足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矛盾

1 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新课程改革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内容,将传统单纯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由于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则形成了一种矛盾。因此。很多学校高三的课堂教学,为了赶教学进度,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为学生进行补习,而课堂中的探究活动也往往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而草草结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 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要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受到不同地区考试制度的影响,有些地区的历史科目并没有列入到中考的项目中,因此这部分地区的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在与新课程内容的衔接上存在着较大的盲区。另外,由于历史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在刚刚升入高中时,对于其中的因果联系和事件的本质无法进行清晰的把握,历史教材对于学生来说犹如天书,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内容多、课时少、难度大的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也造成了教师教学进度的缓慢。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1 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新课程改革不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对于学科内的整体知识结构要有足够的了解,能够对历史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有较为先进的认识,同时也应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然而,当前在高中历史教师队伍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师的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而且教师本身的继续教育能力较差。一些青年教师刚刚走人工作岗位,对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的把握,经常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地驾驭课堂,无法把握学生的思维变化,造成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 无法保证平时课堂与展示课的一致性。教师在进行集体备课,或者是教研活动的展示课教学时,往往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而且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展示课中,教师关注的往往只是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无法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经过全面的准备,在课堂上也放松了要求,学生也无法如展示课一样与教师进行紧密的配合,那么,在平时的课堂中必然无法收到与展示课相同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中,很多教师认为历史教学就是对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讲解,因此只要教师将知识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活动没有激情,学生的学习活动兴趣不高,造成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新课改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放到了重要的位置。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在思想和意识上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当着眼于科学发展观,从自身做起,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以往作为课堂主角的定位,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不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另外,教师要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针对当前的历史教材,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并且通过全新的角度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教师的质疑,也可以充分带动学生参与到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比如在学习“儒家思想的发展”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的文人和后来的科举制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视角看待事物,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搭建问题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设计发合理科学,可以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性的作用,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索,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探索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为问题教学的开展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就历史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学习“《马关条约》的签订”时,有学生就提出,该条约是李鸿章主持签订的,丧权辱国,李鸿章是个民族罪人;但也有学生提出,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学生这样的评价,我深表赞赏并鼓励学生大胆各抒己见,顺势展开课堂讨论,通过浓厚的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应善于创造历史问题情境。历史教材中的许多事件概括性很强,由于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对这些事件的把握上往往依靠机械重复记忆,对历史事件的本质掌握的不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意识最为活跃的时期,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通过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实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三)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的充分运用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新课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力推行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个趋势。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更先进的学习工具,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在课堂的运用,能够将历史知识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再现,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历史、感受历史,并且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更具体的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这种气氛下,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其学习成绩的提升。比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内容时,先播放一段有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视频资料,将学生引入学习气氛中,并指引他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然后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样学生便能从多媒体播放的历史片段中很容易地获取信息,从而感到学习历史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四)完善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式

第6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类、历史、社会进步的阶梯。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历史教育将进入一个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的新阶段。笔者就如何进行高中历史创新教育,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教学的创新策略

1.1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师生的,教师应通过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就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摒弃教师就是绝对权威的观点,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让学生不敢亲近,教师应放下所谓的架子,融入学生之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努力的创造一个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其次,则应更新观念。教师应当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教学重心真正地转移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上。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练习的机会,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让教师在课堂上细讲的时间大大缩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中融入创新精神,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接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课下,教师应尝试多和学生沟通,尽量了解学生的想法,听取他们对历史教学的看法,进而改善教学方式。

1.2该变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营造开放的教学课堂

过去的历史教学,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路,满脑子教条,而忽略了“历史是一面镜子”、“学史,可以通古今之变”的功能。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单纯地盲从过去,我们要面向今天和未来。学习历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因为没有基本知识的积累,学生能力的提高只能是无源之水。其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不断深入学习,只有反复的学习思考,才能提高阅读、归纳概括和创新能力,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课堂上,老师应抛弃师道尊严等传统教育观念,要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现、解决问题,在主动学习过程中享受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其更高的学习兴趣,变师本教育模式为生本教育模式,把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座位历史教育创新改革的奋斗目标。

1.3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方法和新途径

(1)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思考、讨论,求得答案。这样,可以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明清以前,我国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明朝中后期以后,近代科学则暗淡无光,这是为什么?学生根据“一定时期的文化史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得出相应答案。明清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领先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对外开放政策导致文化领先,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君主制空前加强,八股取士、闭关锁国导致近代科学暗淡无光。学生如此回答应该说比较满意。但教师应让其总结一下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看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翻阅课本讨论,继续组织答案,可以看到,这同中国古代文化本身具有的内在缺陷也有关系,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导致其重理论、重人文,而轻科技、轻自然,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民族英雄不可胜数,科学家、发明家却少之又少,中国传统科技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忽视理论的探讨,且很少有在实验室经过试验才应用于生产的。在唐代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工具再没有多大改进,便是一个证明,由此题,学生在为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深切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

(2)要结合社会热点、焦点,注意和现实问题相联系。旨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横看世界,放眼未来,增强责任感,并且把历史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转化为综合知识的能力与培养,把知识传授课变为素质培养课。如讲授,历史教师应首先掌握台湾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气候类型、地形特点,我国对的基本国策、“两国论”等,然后结合相应材料,组成专题,向学生讲解,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台湾的过去和现在,通过政史地综合,开发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假设学生“作为我们国家外交部发言人”,想对分子说些什么,引发讨论,通过这个假设,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在讲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可联想到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以及美国的西进运动,并联系到今天人们日益关注的环保问题,人口问题等,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树立起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知识经济的发展,高考模式的改革,给我们提出挑战,我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充电”,熟练业务,活跃自身思维,才能把素质教育贯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出集独立性、全面性、开放性、敏锐性为一体的创新型人才。

1.4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历史本身的生动性、趣味性、不可重复性及深刻启迪性,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口是难以描述的。历史学科只所以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和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历史本身,而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网络世界为我们复原了历史、丰富了信息,多媒体技术弥补了我们无法完成的缺陷。因此实现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手段的最佳整合,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2结语

面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并学会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萌发标新立异的想法,独立自主地去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地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探究性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探究性学习方法是时代的要求和新课改的要求。时代要求教育要重视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积极实践着新课改的理念之一——转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1]。

1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1.1时代的要求

21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和人才素质的竞争。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编写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的口号,这就要求将思考的点落实到学生的“学会”上,而“学会”与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取决于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的效果,取决于是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许多国家推行的新课程政策试图要实现“记忆教学”向“思维教学”的转变。在英美两国的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中,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中学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考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用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重视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培养的服务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需要,教育要培养具有科学思维品质、科学思维方法的人才已是我国迫在眉睫的任务[2]。

1.2新课改的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在尝试,新的教育观念不断被引进,目的便是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这些革新或引进的教学方法中,探究性学习就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我国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教和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使其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如果探究性学习中忽视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将会导致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长期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学生探究完之后不知道一路是怎样探究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探究性学习的效果,也不利于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对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研究,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探究性学习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1.3实际教学情况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尽管科学的思维方法未必会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取得成功,但是,毫无疑问,科学的思维方法肯定比拙劣的方法更能促使我们取得成功,并且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尤其在某些现象较为复杂,谬误来源极多的学科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2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方法培养的策略

2.1教师指导策略

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导学,指导这一环节做的好,学生不但能吃饱而且吃好。但是要注意避免极端的做法,不能在提出问题后充分地“放”,将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去做,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探究开展之前,教师要准备必要的探究情境、探究的材料或探究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并观察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难处和动态,并与他们进行沟通;教师的指导要点到为止,探究的结果由学生自主获取,教师不能放任自流,甚至对学生错误的结论视而不见,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供一些建议、暗示、必要的信息等。

2.2迁移训练策略

迁移训练策略就是让学生先模仿他人(教师或同伴)做法,并将模仿获得的这种探究技能迁移、应用到自己的探究学习任务之中的教学策略。运用迁移训练策略,既符合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又培养了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和巩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迁移训练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要社会角色毕竟是受教育者,他们在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还有欠缺,所以教师要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在迁移训练中的导向性作用,做好引导铺垫。迁移训练时加强变式训练,同样的教学内容的知识建构方法可以有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围绕同一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方法建构知识,定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些建构方法、形成全面的认知结构,提升探究性学习能力。

2.3即时评价策略

即时评价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和主体地位,使评价成为多主体积极参与、共同成长的交互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本课教学中除教师做即时评价外,还特别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比如学生介绍自己建构的知识结构,并说明依据,阐述优点,又比如请学生评价两位同学建构的知识结构。不仅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还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关注。通过学生相互评价、讨论得出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再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这样的评价比老师的“独裁评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从方法上来讲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3结论

总之,从教学实践出发得出的经验,较具体,具可操作性,对于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广大教师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背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而是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对高考的关注,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并非学生简单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很多学生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切入点。

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注重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尤显重要。它是决定本节历史教学基调的关键,也是快速进入历史课堂的捷径,是拉近历史课与学生距离的重要步骤。专题化的历史教材剩下的大部分是些理论性的知识,制度、措施“接踵摩肩”。这更体现出拉近学生与历史距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历史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但也不能过于强调生活化而忽视甚至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们可以采取:一是带学生跨越时空,置身于当时历史;二是把历史拉回现实与现实相结合。

三、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有效教学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在情境的作用下,学生很易于将自己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产生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正是利用学生这种最可宝贵的特点,运用移情原理,使学生的情感、心理与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情境氛围发生共鸣,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促使学生在与情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教学中,没有太多裸的教导,有的是蕴藏在情景交融中的体验;没有太多生硬的强迫和灌输,有的是情感的相通和意义的自然生成;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有的是彰显个性的自由。因此,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推动问题讨论的顺利进行,改变“满堂灌”或“满堂问”的不良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历史新情境中去学习、去探究、去感悟。

中学历史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问题情境类,与“概括”“评价”、历史时空相对应。为什么这么“概括”、这么“评价”,而不能是另外一个样子?这就可以编拟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二是角色情境类,与历史人物、历史时空相对应。历史人物为什么只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它本人到底想怎么做?这就可以创设出角色情境。三是事件情境类,与历史事件(现象)、历史时空相对应。这个历史事件为什么发生?发生之后为什么只能是这种样子?这就可以创设事件情境。四是文物情境类,与历史时空、文化史等相对应。这样的遗址,这样的器物,这样的环境,这样的雕刻,这样的绘画等,古人们将如何生活、如何使用、如何创造?这就可以创设文物情境。

四、灵活运用课程资源

按照《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科书采用专题单元编写体例,每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而每单元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比如,可适当调整单元教学顺序,使专题史自成一体,有利于学生理解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五、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与可选择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实施多维的评价体系,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恰当结合,互相补充。通过多维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9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旧人教版;学习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其原因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其乐无穷。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一、课堂学习

(一)预习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

(二)笔记

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

(三)思考

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

(四)温习

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二、教材阅读

(一)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

(二)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

(三)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四)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1200―1300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五)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的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六)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0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七)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三、总结记忆方法

(一)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

(二)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三)历史年代速记法

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919年”、“1818年”属于数字重叠,等。

四、复习方法

(一)知识整合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如“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可以概括三条线索,即:国共两党由对峙对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断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二)联系比较

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求历史复习不能支离破碎,要有通史的眼光。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

(三)史论结合

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历史科《考试说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明确提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一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实搞成拼盘状。

(四)感受历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五、开发历史资源

历史学习不可只停留在课堂,也不可拘泥于课本。而要把视野引向家庭、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历史遗存等丰富的历史资源。还要充分挖掘乡土教材的历史内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精神、传统美德却在摇摇欲坠,尤其表现在青少年学生的身上,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虚的,毫无用处,社会到处弥漫着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

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等的培养和提高,并强调在历史教学中“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历史教师,其历史学科中蕴含着我国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文化精神博大、悠久。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构建适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