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险与风险管理专业范文

保险与风险管理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与风险管理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险与风险管理专业

第1篇:保险与风险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代理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罗向明,论保险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高教研究,2005(28):68-69

第2篇:保险与风险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 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信用评级

截止2006年6月末,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5 808亿元,较2005年底增长12.17%。其中银行存款为5 667亿元,较年初增长9.71%,占比35.85%,较年初下降0.8个百分点。债券投资8 657亿元,较年初增长16.67%,占比 54.77%,较年初上升2.11个百分点。证券投资基金782亿元,较年初下降29.30%,占比4.95%,较年初下降2.9个百分点。股票投资434亿元,较年初增长173.62%,占比 2.75%,较年初上升1.62个百分点。”在资金运用余额快速增加、投资压力和资产配置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如何在资金运用过程中,既能保持资金的快速增值,又能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摆在保险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是保险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根据美国保险业1996年至2000年的测算,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为:保险风险20%,信用风险1%,利率风险11%,商业风险4%,保险分支机构投资风险23%,保险资金投资风险41%。可以说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是保险公司最大的风险源。

从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情况看,运用的方向不同,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并不完全一致。银行存款主要风险总体上有两类: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在我国,由于我国存款市场利率还未放开,而且保险公司通常与银行达成大额存款协议来确定存款利率,因而其面临的利率风险也是比较小的。对于国债投资,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基本不用考虑,而公司债券投资,则既面临利率风险,也面临公司的信用风险,特别一些竞争性行业的公司债券,其信用风险相对较高。对于股票投资,不仅面临非系统性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也面临系统性的风险,因而股票市场整体的波动对保险资金股票投资造成的市场风险相当大。

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来看,-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不尽合理,不能保证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统一,使保险投资难以成为保险公司与保险业务并重的主导业务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保险公司主要依靠投资组合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弥补承保亏损,取得经营利润,其投资业务已成为与保险业务并重的两大主导业务之一。比如在美国,寿险资产于1997年的分布情况大体是政府债券占 15.8%,公司债券占41.1%,股票占23.2%,其它20.6%。在英国,1996年保险资金运用情况大体是股票54%,债券19.8%,共同基金6.8%,其它19.4%。在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过多集中于银行存款,尽管近两年我国对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有了新的规定,但整体资金运用结构仍不能起到保险资金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也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收益(见表1)。

2.与保险资金运用相匹配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保险资金在运用过程中,能否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在实现投资收益的同时,满足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与使用,是保险公司能否稳健经营的关键。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则是基于保险业务的负债与保险资金运用的资产合理匹配的风险管理方式。

资产负债管理主要起源于利率自由化之后利率波动所引发利率风险的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发生了数家大型保险公司因为没有适当的利率风险管理而导致破产的情况。为了反映承保利率所产生的风险,监管机构开始要求保险公司提供基本的年度分析,以检验其利率风险管理。同时,保险业也开始整合利率风险以外的问题,包括承保问题、市场风险问题等等,从而使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作为衡量产品相关风险与公司整体风险的一种重要管理工具,为保险公司所广泛采用。

从我国保险业情况看,保险资金运用的资产与保险业务的负债之间结合得并不是很紧密,一般仅是从产险、寿险公司内部资金来源不同,强调产险公司资金运用的相对短期性和寿险公司资金运用的相对长期性,但对于保险公司内部由于各保险产品性质的不同,赔付速度的差异,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比例的不同,而对保险资金运用过程的更细致的资产结构要求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仍需进一步完善。

3.保险企业信用评级机制仍末完善,未能对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约束,影响保险资金风险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信用评级指对特定企业按一定要求进行从高到低的评级排列,一般都有专门的简单对应符号,如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采用aaa到c的代号来表示企业的评级水平,而另一家全球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则采用aaa到d的代号来表示。我国目前信用评级采用的代号基本类似,如目前我国最大的评级机构之一——中国诚信评估有限公司就采取了aaa到d的代号来表示。

通过保险企业信用评级,保险企业将会承担一定压力,因为它们需要一个较高级别的评级结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公司形象,而且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如果保险公司对其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不到位,或存在严重缺陷,则在评级过程中自然会反映出来,其评级结果就会较低,从而破坏保险公司在市场上的形象,影响其长远发展。

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商业保险公司中,已正式评级的有35家,进行公开信息评级的有12家,未进行评级的只有3家。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还没有进行信用评级。

我国保险企业普遍对信用评级不重视,同时由于信息公开程度不够,也很难对其进行真实的评级。此外,从信用评级机构角度看,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缺乏足够的独立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大都和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有着密切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并不能完全为市场所认可。

4.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内部风险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从保险业资金运用的管理模式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采用外部委托投资的方式,即保险公司自己不直接从事投资运作,而将全部的保险资金委托外部的专业投资公司管理;二是采用公司内设投资部门的方式,即保险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并在投资部门内按分工和投资业务的不同,分成多个分部或小组,具体负责本公司的保险资金投资活动;三是设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方式,即在保险公司之下设专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由其对保险资金进行专业化、规范化运作。

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的34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中有80%以上的公司是采取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模式对其保险资金进行运用管理。国际保险业发展经验表明,采取完全依靠外部委托管理保险资产的管理模式很难有效控制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而采取内设部门的管理模式则对保险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准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构成了较大的限制,相形之下,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模式比较有效地增强了保险资产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

从理论上讲,一个有效的公司内部风险管理体制应该形成决策系统、执行系统、考核监控系统三个方面有机统一的保险资金运用分权制衡系统,这是保险公司内部极为重要的风险管理环节。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等已建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为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保险公司未建立专门资产管理公司,而且即使是已经成立专门管理公司的保险公司,在公司内部其相互制衡约束的风险管控仍显不足,决策、执行、监控之间的有效协调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优化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制的路径选择

2006年6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就加快保险产品开发、拓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等进行了明确,这是保险业加快发展的重大政策利好,为保险业跨跃式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可能会对保险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必须针对目前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优化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制。

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应考虑建立多层级的风险管理体制,即建立由宏观风险管理机制、中观风险管理机制、微观风险管理机制三个层面构成的整体风险管理体制。宏观层面以政府监管机构为主体,从法律法规入手,辅之以行政手段方式进行;中观层面则是以社会角度,包括信用评级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约束规范保险业资金运用;微观层面则从保险公司内部风险防范与控制角度入手,加强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具体来说,合理的路径选择包括以下方面:

1.从宏观层面上加强保险资金的风险管理体制,确保整个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更多是从政府监管机构角度进行的。当前,金融混业经营已是金融业发展的趋势,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应密切合作,依法监管,研究保险资金风险管理情况,协调立场,共同筑起防范风险、保障资金运用安全的防线。

从保险监管来看,保险监管可参照国外先进有效的监管手段,建立起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方式,包括通过制定综合性比率、盈利性比率、流动性比率、准备金比率、资金运用结构等具体定量分析指标,为偿付能力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从政府层面规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政策,研究如何确定保费储备金,如何将投资资金与保费收入在政策上把握相当的比例,以确保保险公司未来的偿付能力。

从证券监管来看,由于保险资金运用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证券市场,包括股票、企业债券等,因此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完善证券市场对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是相当重要的。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何对资本市场实施风险监管也是理论界和监管机构重点研究的课题。证券监管部门可以利用保险公司进入资本市场之契机,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完善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功能,为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从中观层面上发挥信用评级等社会机构力量,加强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监督能力

要确保信用评级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的作用,首先是要完善我国目前的信用评级制度,并将之运用于保险企业。目前,我国在信用评级制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解决信用评级机构与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方面的关系,使信用评级机构的人员及资金方面与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脱离开来,从而实现信用评级机构的真正独立性。只有实现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才可考虑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过程的公正性、中立性;二是在信用评级市场准人方面,必须严格信用评级机构的数量,防止过度竞争,以利于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的建立和维护。从世界各国的评级市场来看,全球性的评级机构有三家,即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和惠誉国际公司(其总部均在美国)。我国目前有九家许可准入的信用评级机构,但我国评级市场非常小,很难容纳这么多的评级机构生存。为树立评级业的声誉,从而被社会所认可,有必要严格市场准入,将评级机构数量限制在几家之内,然后由这几家机构进行市场竞争:三是由于信用评级在保险资金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考虑信用评级在各个法律法规中的衔接问题,逐步完善保险企业信用评级业立法。由于保险企业评级主要面向社会大众,因而保险企业信用评级可以中国保监会为主对保险企业信用评级机构予以监管。

此外,要利用保险行业协会的力量,制定一系列的保险同业公约,规范入市资金的运用和日常操作,以规范其成员的风险约束。行业协会虽然不具备法律力量,但它从道德和公司声誉出发去约束其成员的投资行为,可以减少败德行为和暗箱操作。另外,借助于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使保险行业协会及时获得其成员的各种交易信息,使同业监管更为方便,及时发挥行业监督的作用。

3.从微观层面上优化保险资金风险管控,使保险公司内部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与优化

首先,在保险公司层面上要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专业化运作。尽管目前已有部分大型保险公司专门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但仍有相当部分保险公司仍处于内设部门或外部委托方式进行管理,这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投资效率的提升及风险的管控。因此,要进一步加快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规范建立工作,新设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在保险公司现有的资金运用部、投资管理中心等内设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形成,但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其次,在保险公司内部要构建投资决策、业务运作与风险控制三位一体的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一是要树立健康的投资理念并贯穿于资金运用战略决策过程,通过组成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公司经营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公司中长期投资政策,对保险资产进行战略性分配。

投资决策委员会可以下设投资决策支持部门或小组,分别负责对若干专项投资决策前的重新分析、论证,并对已决策的资金运用项目进行追踪。二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执行系统,即由投资公司根据投资决策委员会决策进行具体操作;三是要建立资金运用的考核监控系统,设立资金运用绩效评估和风险控制部门,监控资金运用执行部门的行为,及时发现与控制资金运用风险,考核执行系统的业绩,并将各种结果反馈至投资决策委员会。通过这三个子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保证资金运用的科学性、准确性,保证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第三,要加强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工作。保险公司在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一是要在负债管理上,实行理性的产品定价,要求根据资本市场的长期预期,合理进行产品定价;二是在资产管理上,要求投资组合的证券选择和期限结构必须符合负债的特点。此外,资产负债管理可以通过资金流动性和偿付能力控制、持续期管理、总风险限额控制等手段的运用而加强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皖平.保险资金的有效管理与运用[j].中国保险,2003,(9).

[2]苏宁华.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3]史锦华,贾香萍.保险资金入市的效应分析及其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

第3篇:保险与风险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引言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环境下,财产保险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发生了新的变化。财务风险在财产保险公司发展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有效降低和预防财务风险,为财务保险公司自身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必要保障成为了现阶段财产保险公司所必须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因此,在当前对财产保险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与防范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财产保险公司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

1.资金管理力度不足,公司发展安全性缺乏保障

财产保险公司是一种以负债模式经营的机构,在运营过程中财产保险公司所涉及的资金量相对较大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特征,因此,财产保险公司资金管理质量的高低与力度的大小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其自身的经营安全性与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从近几年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实践来看,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还存在着相对较为普遍的资金管理力度不足、公司发展安全性缺乏保障的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财产保险公司的健康长远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核保、核赔制度的制定缺乏详细性。核保、核赔制度主要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所应对的相关赔偿工作,因此,核保、核赔制度制定的总体水平高低与可操作性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对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会产生重要影响。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在核保、核赔制度的制定方面对具体事项和相关细节缺乏详细而清晰的规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逆向担保和融通赔款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产保险公司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因素。其次,资金串用、超额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因此,在高度集中管理的形式之下,再加上资金使用的监管控制力度不健全,就导致在分支机构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资金的串用和超额使用问题。

2.业务数据信息严谨度、可信度不足

对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来说业务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是构成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数据信息的严谨度高低与可信度大小直接关系到其业务处理与经营的安全性高低。但就目前来说,我国有相当一部分财产保险公司依然存在着相对较为明显的业务数据信息严谨度、可信度不足问题,业务数据的失真已经对财产保险公司自身的健康平稳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具体来说,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数据信息严谨度、可信度不足主要表现为财产保险公司虚假保单、虚假支付等现象相对较为明显地存在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市场经济成效繁荣发展趋势,财产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之下,财产保险行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强,如何迅速有效地占领市场已经成为了摆在现代财产保险公司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有相当一部分财产保险公司为了争取客户投保对如何获取保单给予了过分的重视而忽略了发展过程中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导致业务人员出现非法操作的现象,业务数据失真现象严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财产保险公司发展的不稳定性,在给财产保险公司自身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给消费者的财产资金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3.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归根结底要依靠于和依赖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因此,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养的高低与实践能力的强弱会在很大程度上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就目前来说,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还存在着相对较为明显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足问题,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者其自身专业能力难以有效满足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要求和保障公司的健康平稳发展。首先,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自身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知识不足。我国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者其进入公司的方式是以公司领导者亲属身份进入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在选人用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种形式的选人用人制度难以有效保障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也难以确保其专业能力能够符合公司发展要求。其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风险管控意识相对较低。财产保险公司在发展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定的财务风险,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风险管控意识,能够及时发现公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财务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但当前我国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由于自身专业素养不足,因此很难具备较高的风险管控意识,导致公司面临着较多潜在的财务风险。

三、财产保险公司存在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建立健全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管理安全性

针对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管理力度不足,公司发展安全性缺乏保障这一问题,必须意识到以建立健全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管理安全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核保、核赔制度进行具体化、清晰化规范。核保、核赔是财产保险公司运营过程中会涉及的重点领域,由于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的核保、核赔制度制定缺乏详细性,所以企业发展的安全性得不到必要保障。因此,当前必须从对核保、核赔制度进行具体化、清晰化规范的角度入手不断规范和引导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的理性化发展。其次,建立资金管理和资金使用内部监督控制机制。财产保险公司之所以存在较为明显的资金管理不善,资金使用不清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财产保险公司自身对资金管理和资金使用缺乏必要监督控制有关。因此,当前可以从建立资金管理和资金使用内部监督控制机制的角度入手来规范公司的资金使用,确保每一个项目资金的收支情况都能够得到详细具体的说明与管理,提高财产保险公司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2.对业务数据信息的收集、归纳与整理进行严格把关

针对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存在的业务数据信息严谨度、可信度不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对业务数据信息的收集、归纳与整理进行严格把关来促进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数据信息的真实度和有效性。具体来说,对业务数据信息的收集、归纳与整理进行严格把关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注重细节,强化业务数据信息管理力度。业务数据信息的收集、归纳与处理分析是一项繁杂而庞大的工作,因此,必须要求业务数据信息管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对业务数据的来源、经办人等相关细节进行详细记录与规范处理,力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数据信息真实度与有效性的提高。其次,对业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教育。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数据失真这一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业务人员自身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所秉持的工作理念有直接关系。要想有效减少业务数据失真现象的发生就应当从改变和转变业务人员的工作理念着手,通过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使其明确虚假保单、虚假支付等的危害,改变工作过程中的错误做法,确保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3.建立高素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队伍

针对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足这一问题,应当意识到建立高素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队伍为手段对于降低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原有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具有较为明显的复杂性,因此,不可能通过大批量更新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方式来实现财务风险降低的目标,这种方式既缺乏实际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当前,财产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聘请专业权威人士对原有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原有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夯实其专业基础知识、增强其对财务风险在新时代和新发展环境下所产生的新变化的认知水平,确保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遵循时展规律和公司发展要求开展和落实相关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当着力提升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对现阶段财产保险公司发展规律性的认识,从时展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等方面对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化指导,使其理解时展对其提出的新要求与新目标。其次,引进优秀人才。除了通过对原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方式来提高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队伍整体质量之外,还应当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为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输入新鲜血液,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不仅要对其学历有必要的要求,还要对其实践能力与管理经验进行严格把关,力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所引进的人才集高水平理论知识与高水平实践能力于一身。

第4篇:保险与风险管理专业范文

成立专属保险公司是当外部风险转移方式无法满足或无法全部满足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时,企业寻求自保行为的一种途径。自保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风险全部自留、建立保险基金、提取风险准备、安排“股东保单”、进行风险融资以及设立自保公司等等。自保公司是企业用内部基金进行风险融资的高级形式,是在企业风险管理创新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在实践中受到许多跨国大企业的追捧。企业自保在国外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至2008年,全球专属保险公司数量已逾6000家,以每年5%的数量递增。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的80%都拥有自保公司,在自保最发达的美国,前500强企业中,有9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属保险公司,近年来一些小型企业也开始涉足自保市场。

目前在我国,专属保险公司还处于探索阶段,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石化总公司试行的“安全生产保证基金”充其量只是我国企业利用风险自留这种方式进行风险管理的尝试,在20世纪80年代保险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曾有一些部门试行过企业自保,大都是一些自保基金,关键性的转折出现在2000年8月,中海石油保险公司在最近的自保公司注册地香港注册成立,填补了我国保险体系中的这一空白,成为我国第一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专属保险公司,

近年来,虽然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但出于对损失控制和风险融资的考虑,仍有越来越多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对国际上盛行的专属保险公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国外诸多成功案例表明,相比与传统商业保险市场所提供的产品,专属保险公司以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为母公司量体裁衣定制了一套风险转移和融资的工具和机制,这种机制同时还能消除传统保险市场在面对经济周期以及金融市场波动等外部系统性风险时给企业带来潜在损失的不确定因素,从而让企业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除此之外,专属保险公司在保险成本和承保能力上的优势也是传统保险公司无可比拟的。每一个有需求的企业都希望即将成立的专属保险公司能将作用和优势发挥到极致,从而有效的管理和驾驭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方面风险,最终实现利润和股东权益的最大化。

在建立专属保险公司前,通常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这样的可行性研究通常可以由内部员工、有专属保险公司经验的经纪人、专属保险公司的管理公司或独立的咨询者来实行。近来,众多会计事务所也进入了专属保险公司可行性研究的领域。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选择自保公司作为新的风险管理及损失控制的工具时,企业应该思考以下问题:

1. 你的索赔水平是否低于保险公司制定的一般水平?

2. 公司的损失发生是否频繁且可预测?

3. 你是否对公司面临的可保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其中哪些是可以从传统保险市场转移的?

4. 你每年自留在自保公司的保险金额及支付的保险费是多少?

5. 母公司面临的可保风险的地域特征如何?

6. 母公司的财务稳定性如何?

简单来说,建立专属保险公司的企业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长期运作的准备。虽然有资料表明,在美国陷入责任险危机困境的时候,自保公司数量有爆发式的增长,但是,自保公司的功能和本质决定了它并不是仅仅为了应付危机而出现的,而是能在各种市场环境条件下都能充分发挥优势,以自保公司的稳健经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稳定公司财务状况,实现公司长期的战略目标。短期来看,在自保公司成立初期,由于母公司大量人力、物力、研发等方面的大量投入,可能会使所节省下来的保险费用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更多的隐性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逐渐显现出来,总之,企业的现金流和利润虽然起初会有略微下降,但一旦过了磨合期就有强劲的上升势头,呈现出J曲线效应。

充足的资本。雄厚的资金足以为专属保险公司的建立提供充足的资本金,并可作为专属保险公司的强大经济后盾。而对于那些不具备此条件的中型企业来说,更为经济的方法可能是选择租用自保公司。

此外,在集团自保公司里,风险在各成员之间如何分担、如何聚集是成立初期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它会影响利润分享,承保标准等等一系列决策。只有在各成员利益间找到平衡点,才会实现帕累托最优,长期共赢的局面。

根据国外诸多成功案例,我们将成立专属保险公司的过程分为准备、分析、评估和实施四个阶段。根据企业自身实力和预期目标的不同,母公司可以选择成立单亲自保公司抑或是集团自保公司。操作中,这两者在公司损失控制方面可能存在着显著的战略上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以下阶段中还是有不少互通的共性可供计划中的自保公司参考的。

准备阶段。在大多数情况下,准备阶段是整个自保公司成立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母公司的需求,明确对自保公司的预期,只有这些对自保公司的根本认识足够清晰完备,其后的分析和评估才有意义。而要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充分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特殊性,同时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具备很强的认知。因此,国外大公司的做法是聘请业务熟练的行业专家,既通晓行业风险控制的普遍性,又熟悉企业具体操作流程中的特殊性。无论是单亲自保公司还是集团自保公司,都希望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美国风险管理教育咨询中心副主席兼自保公司研究专家Carol A. Frey 则认为成立自保公司这一工具的首要动机其实是基于控制与管理,而非对利润的追逐。今天的企业家都希望能主动地将企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专属保险公司恰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合适的选择。

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是确定企业所暴露风险的性质和量级,据此制定切实的解决措施。其中,最重要一步就是根据母公司以往实际的损失数据找出损失发生可能存在的某种规律和模式,画出潜在损失趋势曲线,从而预测将来某一时间段内的损失大小。通常情况下,这些实际损失的经验数据除了来自于企业报表,还应结合特定行业的平均损失经验来考量,尤其当企业没有足够的历史数据或者数据来源缺乏可信度时则应更多的参考行业数据。专家还指出,这种趋势分析除了用于预测损失的大小,还能反映出损失的发生对母公司财务指标所产生的影响。在自保公司的运作之下,企业经营者一旦发现成本有所降低,很快就会信心大涨,继续提高风险的自留额度。此时,风险开始在自保公司内聚集,但通过增加再保险的购买,强化风险管理与损失控制,专属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指标依旧可以被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

评价阶段。评价就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全面交流、历史记录的回顾、资产评估等一系列手段来确保母公司有足够的管理能力维持自保公司安全、有效、经济地运行。而对管理能力的考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特定高风险业务的管理技巧;过去风险管理和损失控制的方法和成效;公司组织结构和主要决策人资质。统计资料显示,有大约百分之十的损失是由不安全的环境和错误的操作导致的,而百分之九十的损失是由管理控制上的缺陷引起的。所谓管理控制就是按设定的标准去衡量计划的执行情况,并通过对执行偏差的纠正来确保计划目标的正确与实现。因此,管理控制是损失控制的基本方法,对管理的评估就是评价阶段最重要的一环。

第5篇:保险与风险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61文献标识码:S

根据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内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主要风险、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强化风险管理途径进行分析和梳理,以期达到强化农民专业合社的风险管理的目的有一定理论指导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主要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内涵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其主要职能是社员针对合作社可能面临的风险来进行识别、评估、规划和管理,最终使得合作社的损失最小化。当下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

1.1 自然风险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其经营发展中面临的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对社员生命安全、产品的生产以及合作社的经济活动造成危害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地质灾害风险、气象灾害风险、环境灾害风险和生物灾害风险等。陈诗波(2013)指出合作社所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包括农作物病虫害、畜牧疾病或死亡以及恶劣天气破坏等。并表明自然灾害是最普遍的风险,对合作社的正常发展构成的威胁最大。同时,也指出自然灾害风险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所不可避免的风险,必须以积极地态度去面对[1];Zeuli(1998)认为自然灾害一方面导致农产品减产对合作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社员会遭受因为合作社补退款的减少而带来的间接性经济损失[2]。

1.2 市场风险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其经营发展中面临的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农产品生产资料和市场价格波动、农产品销售渠道变化、订单违约以及市场经营不善等对合作社造成损失的风险。刘宇翔(2014)指出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农产品成本和价格的变动、产品保质期短、市场预测能力不准确、同行的竞争、销售通道的缺少等方面。并以禽流感为例解释了市场风险对于合作社的影响:禽流感使得消费者对家禽类的消费需求下降,家禽价格一落到底,致使家禽养殖业遭受严重损失;周腾(2014)根据合作社所面临的价格与市场的关系,将市场风险分为:有价无市、有市低价、无市无价、有市有价。这其中,无市无价是市场风险的极端表现,是合作社最不愿意发生的情况。有市有价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这其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以及销售摩擦力的存在,使得市场往往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3]。

1.3 财务风险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其经营发展中面临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财务结构的不合理、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以及资金的不稳定使得合作社可能面临损失的风险。张海芳(2011)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具有特殊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是一个经济组织,但在发展中并未一味追求利益,而是以为全体成员提供服务和需要为目的的互助型组织,其组织特殊性决定了其面临的财务风险具有特殊性;填雅卉(2014)从资金互助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合作社面临的最主要的财务风险是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其次还包括内部互助金融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缺乏保险服务、贷款无着落等风险[4]。

1.4 人力资源风险

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人力资源风险是指由于合作社社员在知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方面的不足而使得合作社在其经营发展中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表现在社员的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合作培训、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等。豆艳荣(2015)通过对蚌埠市合作社的创办主体的调查发现,合作社的创办主体就是负责人,但其中91.4%都是普通村民,综合素质偏低、能力较差,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5];刘畅(2010)从人力资本存量的角度解读了合作社面临的人力资源风险,指出现阶段我国缺乏合作社领办人才,农户户主的文化程度较低,合作社社员的知识、能力水平有限等这些都是人力资源风险的具体表现。

2 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风险的原因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形成这些风险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农业的弱质性、市场的不稳定性、对财务的管理缺乏规范性以及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等几方面。

2.1 农业的弱质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农业受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大,自然界的各种灾害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从而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然灾害。张浩(2013)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应对程度低,应对措施少。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客观条件制约了自然灾害风险的应对;另一方面因为合作社管理者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然灾害发生的机率较低,放松了对自然风险的应对。同时指出合作社由于规模较小,资金有限,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6]。

2.2 市场的不稳定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效益由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来体现,由于市场的不稳定,农产品无法正常销售,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魏威(2011)利用蛛网理论证明了合作社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市场风险。他分析了造成市场不稳定的原因包括合作社之间的不合理竞争、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农产品生产的长期性和滞后性等,并指出目前我国的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实力弱、分散等实情使得合作社抗风险能力十分有限[7];曹文华(2014)通过对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价格受市场需求与市场机制的影响,价格波动风险影响程度高,应对程度低,再加上合作社本身未能真正对市场价格进行正确的预测和判断,因此导致烟草产品的销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3 财务管理的不规范性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会计工作的人员会计基础性工作差强人意,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总是出现很多不规范的行为,从而致使财务管理混乱。李莹(2014)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乱象现象严重,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与农民的循环思想,农民的思想具有惰性,缺乏理性的科学思辨;内部控制缺失与农民的内向心态,其实质是社员自身民主监督意识的缺失;财务行为短视化与农民的功利性价值取向[8];盛腊梅(2012)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筹资、投资、分配和日常经营活动等4个方面,并指出造成这些风险的根本原因是合作社对于财务的管理不善。

2.4 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

当下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民思想保守,缺乏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文化素质不高,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稀缺,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适应农业专业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合作社内部的决策和分配机制的不合理,使得合作社很难吸引高素质成员的加入。此外,黄胜忠(2014)从合作社成员异质性的角度分析了合作社成员的资源禀赋,他指出合作社的核心成员掌握着资本和资金等关键生产要素,而普通社员仅有土地和劳动力等基础生产要素。不同社员之间自身禀赋差异过大,异质性明显,成员之间的不平等严重制约合作社的发展[9]。

3 强化风险管理途径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风险,围绕其生产经营发展中风险形成的原因,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途径可以从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积极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强化合作社财务的规范管理以及拓宽人力资源途径开发这4个方面展开。

3.1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保险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抵御和防范自然风险的主要措施。农业保险为农民的生产全程提供服务,使合作社形成生产规模,有效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不起来、国家有关部门承包不了、小户农民无法解决的事。杨同前(2014)指出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有较为系统的农业保险体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而我国当前涉农保险公司缺乏,提供的产品品种不足,迫切需要相关部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制定农业保险政策,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确保农业保险的长足发展[10]。

3.2 积极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能有效缓解农产品产销季节矛盾,是解决农产品价格蛛网陷阱、调整供求平衡、配置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有效工具。殷彦锦(2013)就合作社面临的市场风险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要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增强农产品进入期货市场纪律,进而减少价格不断波动对农业合作社的冲击;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采取与销售公司签订合同来确保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和销路,从而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11];Dirk(2007)通过对欧洲十五大奶制品合作组织的分析,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采用联合与合作的方式来规避市场风险[12]。

3.3 强化合作社财务的规范管理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规范程度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对财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郑卫欣(2015)提出了具体的强化财务管理规范程度的措施: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渠道,确保合作社资金充裕;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体系;要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加大业务指导力度,夯实财务管理基础;要加强会计核算,确保资产资金安全完整,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另外,还可以通过财务公开来强化对合作社的监督,以增强财务管理人员和合作社负责人的财务管理意识[13];Manfred(2008)认为合作社很难快速适应现有的风险管理工具,必须通过对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增强合作社应对财务风险能力[14]。

3.4 拓宽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我国农民的基数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潜力也非常大,只有不断开拓和创新开发途径,才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使合作社能从容应对人力资源风险。邓军蓉(2013)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完善中国农业教育体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力度,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要建立合理的合作经营管理人员薪酬体系[15]。

4 结 语

综上所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自身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能力较弱,现阶段需从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利用期货市场等风险管理工具、加强合作社内部财务管理、积极开拓人力资源开发四个方面强化其风险管理,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长远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诗波,唐文豪.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风险类型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07):1-5.

[2]Zeuli,Kimberly A.New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81(05):1234-1239.

[3]周腾,王征兵.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分类与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填雅卉,张存彦,王彩荣.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风险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综合版),2014(06):25-27.

[5]豆艳荣,李森林.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意识培养的路径研究――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1):32-37.

[6]张浩,程红鸾,李菲.合作社风险影响与应对程度认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7):129-133.

[7]魏威,穆久顺.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紧迫性的论证[J].中国集体经济,2011(04):13-14.

[8]李莹,陶元磊,吴晓娜.财务治理视野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化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5):98-101.

[9]黄胜忠,伏红勇.成员异质性、风险分担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J].农业经济问题,2014(08):57-64.

[10]杨同前,李森林.基于银行视角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风险分析[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01):29-32.

[11]段彦锦.农业合作社风险控制研究[J].商,2014(04):59-59.

[12]Dirk.The Impact of Cooperative Risk Aversion and Equity Capital Constraints on their Inter -firm Consolidation and Collaboration Strategies―With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uropean Dairy Industry[J].Agribusiness,2007(10):43-472.

[13]郑卫欣.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科技职业学院,2015(04):61-62.

[14]Manfred.Cooperative risk management,rationale, and effectiveness:the case of dairy cooperatives[J].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07(09):311-339.

第6篇:保险与风险管理专业范文

一体化外包作为改善企业业绩的一种管理实践,在钢铁行业环保设施运营管理中得以尝试应用。文章以钢铁行业为例,研究环保污染治理一体化外包运营模式。钢铁企业通过合同关系将污染防治的任务交由环境服务企业承担,按“投资—运营”的一体化外包方式,减少企业投资压力,提高了效率和效益,符合国家对环保设施建设和管理新要求,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在实施过程中各方可能面临工程风险、运营风险、资金风险、政策及法律风险,需在各个环节对风险予以识别并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发挥各自优势达到共赢目的。

关键词: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一体化外包;钢铁行业

一体化管理旨在通过对不同体系的类似管理过程进行整合优化以及相互的补充完善,以给企业管理带来积极成效,提高管理效率。外包(Outsourcing)是指企业致力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将非核心业务转由外部最优秀的企业按照合同要求来完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分散风险,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1-3]。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一体化外包作为改善企业业绩的一种管理实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环保设施由于其专业化强和相对独立、边界条件清晰的特点,率先得以尝试应用,如在水处理行业,由一家专业的服务提供商负责运行客户的公用设施和设备,水处理企业转型模式日趋成熟,这种合作关系与简单的“客户—供应商”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将运行和相关的风险管理转移给合作伙伴,通过在外包服务模型中设定了与质量要素控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4-6]。这些为钢铁行业的环保设施一体化外包运营模式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和支持。本文将以钢铁行业为例来探讨环保污染治理设施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

1钢铁企业环保设施一体化外包的必要性

环保设施的一体化外包在我国最初是在公共事业领域内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运营”模式运用,包括“建设—经营—移交”、“建设—拥有—运营”、“改造—运行—移交”等多种模式[7]。企业环境保护意愿主要受企业自身因素、企业污染治理及投资、政府、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8]。在钢铁企业内,环保设施的一体化外包运营模式是随着我国市场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公共事业领域内的成功案例而发展起来的。之前,很多钢铁企业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效益,采取了“协力”或“业务流程外包”对非主体工程进行外包,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资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分离,管理者的收益或多或少地与资产维护的工作量有关,外协单位对资产维护的精心程度必然会有所减少[9-10]。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将外协管理的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统一,在非核心钢铁专业领域中采用特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能力强的资源,通过合同关系将污染防治的任务交由环境服务企业承担,按“投资—运营”一体化外包方式,钢铁企业支付费用购买特定服务;而专业从事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环境服务企业,可利用自身的技术、管理优势以及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营、管理的专业优势实现污染防治设施的高质量建设和长期稳定运行[11-12]。

2钢铁企业环保设施一体化外包模式的优越性

2.1减少企业投资压力,提高效率和效益1)“投资—运营”一体化外包模式是企业一种融资方式。项目建设资金由承接项目的公司承担,环保设施备品、备件也由运营者负责。委托企业减少了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占用和压力。环保专业公司利用其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更擅长寻求建设成本与运营成本之间的优化和平衡,从而有效降低环保与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成本[13]。2)对环保设施一体化运营项目承接方来说,其专业特长就是环保设施的设计、制作、安装、运营,设施操作人员由环保设施运营者负责投入,专业素质较高,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利于消除事故隐患,保证环保设施的完好率和处理效率;增加生产物料回收,减少维修费用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工业企业负担;延长环保设施使用寿命,避免设备事故发生,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加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2符合国家对环保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新要求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工业污染治理按照‘污染者负责’原则,同时提出要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并“要以市场化为主体,积极发展环保服务业”。环保专业化管理能够确保环保设施的有效运行,最大限度发挥环保设施的作用,使所投入的资金能真正做到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环境保护部将环境保护专业化市场化管理归纳为:治污集约化、产权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即“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企业化)和社会化”[14]。

2.3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环保与污染防治设施投资、运营模式的推行,打开了钢铁工业在环保与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领域投资的新渠道,实现了环保设施的社会化投资、专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目标。钢铁企业与环保专业投资运营企业间合理分工与合作,使得钢铁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通过专门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来解决,钢铁企业可专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劳动效率,并推进了环保科技型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了环保科技型企业经营规模与实力。

3钢铁企业环保设施一体化外包运营模式的实施方式

“投资—运营”一体化外包模式实际上是环保企业与钢铁企业之间的一种风险合作,它根据合作者的专长,通过资源、风险和收益的适当分配来满足各自需要[15-16]。在实际运用中,这种模式不仅可适用于新建钢铁企业,根据其分配内容不同,可有多种合作方式(表1)。由表1可知,不同的合作方式与实施方式应对于企业的不同阶段,企业需要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做出选择,由于“投资—运营”在一体化外包模式中由于项目操作环节更为完整,责、权、利更为清晰,而更具有代表意义。

4钢铁企业环保设施一体化外包运营模式的风险及规避

4.1交易结构环保专业公司对钢铁企业的一体化外包项目的实施,一般会以出资设立的“项目公司”为主体,在实施过程中交易结构及各方对于“投资—运营”一体化外包运营可能造成风险[14]。如图1所示,对于钢铁企业环保设施的“投资—运营”的模式而言,依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将项目的风险分为4类:工程风险、运营风险、资金风险、政策及法律风险。在钢铁企业环保设施“投资—运营”项目交易过程中,项目公司处于风险中心,在与政府之间因项目审批和税务存在政策和法律风险;因涉及投资方的资本金和贷款银行的债务资金而存在资金风险;因设计和施工与承建商存在工程风险;在供应商的备件材料和钢铁企业的服务交付过程中存在运营风险。

4.2风险识别及规避方法采用“投资—运营”模式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是,由于某些随机因素引起的投资项目的总体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程度和出现这种差异可能性的大小,如何识别并规避这些风险是“投资—运营”模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工程风险。工程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的建设过程,如由于设计、施工、采购过程中人员的失误、环境变化等影响因素而出现的风险。钢铁企业实施“投资—运营”模式的工程风险及规避方法见表2。2)运营风险。运营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的运营过程,如由于管理、输入条件等发生变化而出现的运营效果低于预期或运营成本高于预期等风险。另外,由于专业环保公司实际上为钢铁企业提供的是一种定向服务,而非面对公开市场,运营期一般较长,因而会出现投资回收风险和收益降低风险。钢铁企业实施“投资—运营”模式的运营风险及规避方法见表3。3)资金风险。资金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的融资阶段,可能发生融资的困难以及利率上涨。项目运营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流动资金短缺的风险,钢铁企业实施“投资—运营”模式的资金风险及规避方法见表4。4)法律及政策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指各类合同纠纷风险,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风险,可通过咨询专业机构,以更专业地审查合同等相关法律性文件以及积极遵守各类法律法规制度以规避风险。政策风险主要包括环保政策风险、税收政策风险等宏观经济政策风险,可通过加强与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和对国家政策变化的分析和预测,使决策能够顺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以规避风险。

5结语

在钢铁工业中,污染防治设施采用一体化外包运营模式是实现投资多元化、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的业务管理方式,一体化运营外包模式具有减轻企业财政负担、提高项目运作效率、降低项目投资风险等诸多优点。此外,采用一体化外包运营方式,还能使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起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综合效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应根据其交易结构特点,在各个环节对风险予以识别并采取相应规避措施,并根据自身承担风险能力确认合作方式及风险分配,从而发挥各自优势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简兆权,王贺珍,方兴,等.一体化外包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5):99-101

[2]程源,杨湘玉.外包决策与核心能力的提升:模型构造与理论解释[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9):133-137

[3]GilleyKM,RasheedA.Makingmorebydoingless:ananalysisofoutsourcinganditseffectsonfirmperformance[J].JournalofManagement,2000,26(4):763-790

[4]许为义.企业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瓶颈的经济博弈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118-121

[5]刘秀凤.水处理企业的成长报告[N].中国环境报,2013-04-23(6)

[6]周瑛桃.外包服务模型设定与质量要素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3(4):274

[7]许亚男.浅谈钢铁工业环保设施的“投资-运营”模式[J].中国环保产业,2011(2):44-47

[8]李建强,宋盼,冉瑞平.企业环境保护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3,15(2):104-109

[9]王贵林,赵栋林,夏盛安.环境保护设施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09(5):54-55

[10]MazzawiE.Transformationaloutsourcing[J].BusinessStrategyReview,2002,13(3):39-43

[11]钱洪涛.污水处理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综合版,2009(16):42-43

[12]郭永辉,钱省三.企业外包战略的决策模型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0(1):93-96

[13]叶萍.实行业务外包提高企业竞争优势[J].经济师,2003(3):137-138

[14]郑建涛,谢东方,田国元,等.环保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模式探讨[J].山西化工,2005,25(1):65-67

[15]吕丽卫.谈业务外包中的风险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3(2):69-70

第7篇:保险与风险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专利保险;工作模式;知识产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与风险管理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2008年,国家出台的《国家知识产权纲要》明确指出,要采取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支持企业通过原始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依法应对涉及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与法律诉讼,提高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专利保险作为专利运用的重要方面,能够最大程度地转移和降低企业研发、生产和经营风险,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开展专利保险工作对于防范专利风险、贯彻《国家知识产权纲要》起着重要作用。

一、专利保险的概念、起源及现状

专利保险是指在专利研发、专利申请、专利实施与转让、专利使用、专利诉讼过程中,由于发生损害专利的行为而提供的保险服务。投保人按照保险协议缴纳保险费,一旦发生协议中约定的专利风险事故,则保险人应按照约定支付保险赔偿金。

专利保险最早起源于美国。1973年,广告侵害被纳入商业普通责任保险的保险范围,而专利保险还没有被正式提出。1994年,美国AIG集团响应企业界的要求,推出了第一份专利侵权责任保险单。随后,在知识产权业较为发达的英国、日本也相继推出专利申请保险,知识产权授权金保险等专利保险险种,专利保险险种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展,保险机制逐渐建立起来。

专利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2010年年底,专利侵权保险在广东佛山开辟“试验田”,开创了我国专利保险事业的先河。为充分发挥专利保险在专利运用和保护中的作用,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专利保险服务创新机制。2012年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全国专利保险试点工作,选取北京、武汉、镇江等8市作为专利保险试点城市。2013年,专利保险试点地区新增20家。各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如何建立一个运转高效的专利保险工作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

二、专利保险工作模式建设的目标

建立和完善专利保险工作模式,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专利保险服务创新机制,形成操作性强、涵盖专利保险产品和配套服务体系的专利保险工作新路径。以专利执行保险基础,逐步探索开发满足市场主体需求的新险种。建立风险监管机制,提高企业专利保险意识,实现专利保险工作常规化开展。运用专利保险有效防范专利风险,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三、专利保险工作模式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制定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专利保险政策环境

以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出台本地区促进专利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或指导意见,制定专利保险试点工作相关配套政策,明确专利保险工作目标和扶持及服务措施。设立专利保险补贴资金,通过保费补贴、维权托管、侵权纠纷处理绿色通道设置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支持保险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开展专利保险业务,对专利保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研究解决,创造良好的推进专利保险的政策环境。

(二)规范服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实现专利保险工作常规化开展

建立机构推荐和市场受理的专利保险申请流程,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组织和推荐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重点、核心专利作为专利保险的试点,保险公司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审核。保险公司各分支机构同步受理其它企业的专利保险申请,并依程序开展审核评估工作。规范专利保险受理、审查、出单、续保、理赔等业务流程设计,制定专利保险服务手册,实现专利保险工作常规化开展。

(三)搭建服务平台,加强专利保险各方交流

搭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专利评估机构、维权援助及侵权调解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利保险服务平台。为企业和保险机构提供需求对接服务,完善专利保险试点的理赔服务和协调机制,对重点企业和重点专利进行定向服务和指导。建立专利保险信息平台,组建专利保险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保险理赔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

(四)创新专利保险险种,拓宽专利保险服务领域

大力推动专利执行保险工作。积极组织企业运行良好,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好,专利维权需求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参加专利执行保险。开展专利保险险种调查和分析,结合专利质押融资等投融资及专利运营工作,支持保险公司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发专利侵权责任险、专利权质押融资保证险等新险种,扩宽专利保险服务领域。支持保险公司将专利保险与其他险种结合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

(五)建立风险监管机制,保障专利保险工作平稳运行

构建专利保险风险控制机制,对投保期内专利进行法律状态动态跟踪,建立专利保险项目数据库,通过专利托管的方式进行重点跟踪和服务,严格把控风险,保障专利保险的平稳运行。加强研究,提高专利保险的适应性和风险控制。

第8篇:保险与风险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专业自保公司;自保中心;保险市场

一、引言

传统的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一个企业实体,会根据自身利益评估来决定承保的范围与条件。但商业保险公司更多是基于大数法则设计保险产品与提供服务,对许多风险并不承保,或是承保条件苛刻。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为了改变保险人单方掌握主动权的业务模式,专业自保公司开始出现。自保公司是指由一家母公司单独出资或母公司与其控股子公司共同出资,且只为母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提供财产保险、短期健康保险和短期意外伤害保险的保险公司。由于专业自保公司具有可更大程度满足投保公司保险需求、降低保险成本、获得税收抵扣、增加公司现金流等优势,其诞生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6年,全球大约共有7056家专业自保公司,其中美国约有3064家、百慕大800家、其他国家和地区约3192家,并正以每年新增200多家的速度在发展。在世界500强中,70%的企业有自保公司,如果剔除掉中资公司,那么这一比例将上升到90%。然而目前我国仅有8家专业自保公司,4家注册在香港,4家注册在内地(见表1)。但我国专业自保市场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除了上述公司,“为数不少有实力的国企、民企,也在积极研究自保公司的信息,或通过申请牌照,或通过境外并购等方式以图谋求设立自保公司,所处行业不仅限于能源、建筑等领域”。美国特拉华州专业自保部门主任SteveKinion也认为,中国会在未来10年内成文全球第二大的专业自保市场。若能利用专业自保公司的优势,打造国内专业自保中心,将会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保险业的转型与创新。

二、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发展问题

(一)保险市场主体单一发达国家成熟的保险市场一般由商业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和专业自保公司构成,多样的供给主体为保险需求者提供多元化的保险产品,但从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专业自保公司发展显然存在滞后现象。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相互保险公司仅有3家,专业自保公司8家,股份公司占据了绝对地位,保险业缺乏多元化的竞争与发展。

(二)市场集中度高,缺乏竞争力根据披露数据,2018年,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排名前十的分别是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华夏保险、太平人寿、新华保险、泰康人寿、人保寿险、富德生命人寿、天安人寿,这十家公司的合计保费占总保费收入的74.14%,市场占有率为近3/4。与2017年相比,前十家公司保费占比提升了1.62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而财险方面则更加明显,2018年末财险“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市场份额达到64.04%。少数保险公司在行业中占据着绝对优势易形成“买方市场”,大部分保险公司缺乏竞争力。

(三)同质化严重,创新力不足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产品虽多,但真正受欢迎的实际上只有数十种,且公司间的产品差别不大,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缺乏个性和针对性,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更多的保险公司是运用“人海战术”抢占市场份额,市场缺乏创新力。(四)增速放缓,缺乏新增长点近几年来,我国保险业增速放缓,以财产险为例,2018年原保费收入增速跌破10%,且财产险长期以车险为主,行业缺乏创新,缺乏新增长点。若不能在市场经营主体、保险产品和服务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保险业发展将面临瓶颈。(五)诚信度待提高,服务水平较低我国保险业整体经营水平较低,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保险从业人员、尤其是保险代理人的总体文化水平不高,脱落率严重,许多代理人为了盲目追求佣金回报,误导消费者投保;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不足,或是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使双方信息不对称加重,造成了保险市场混乱。事实上,上述的问题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经营主体的单一、行业集中度过高都会导致市场竞争力的缺乏,也使保险公司怠于创新,造成同质化严重。为了在大同小异的产品中取得优势,各个公司盲目抢占份额,忽视诚信经营与服务质量。而专业自保公司正是在传统保险市场上的突破,对经营方式与理念、产品形态、组织方式、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给保险市场注入主动创新、积极创新的活力,真正做到按需设计保险、按需投保,同时促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让保险回归本源,发挥独特作用。

三、发展自保保险的意义

(一)促进企业发展一方面,专业自保公司能够根据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实际需求设计专门的保险方案,较大程度满足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的保险和风险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专业自保保险公司直接与投保人接触,能够省去一般商业保险公司业务开展的中间环节,节约佣金等费用支出,减少保险成本。

(二)缓解诚信问题,提升服务质量专业自保公司的特殊经营模式相较于传统商业保险公司而言,有利于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减少信息不对称,杜绝骗保等不诚信现象。商业财产险公司在对企业的某种风险进行承包的时候,遇到最大的障碍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对风险发生率难以评估,高估风险就会带来保费上的竞争弱势,低估风险将会带来亏损。而这显然是自保公司的最大优势所在,由于专业自保公司和承保的项目同属于一个集团管理,目标利益一致,通过自保公司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保险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另外,投保人在投保后也不会因此而疏于风险管理与防范,使保险从事后赔付过渡到事前预防,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刺激商业保险公司的创新与发展成立专业自保公司的企业一般是大型企业集团,这也意味着商业保险公司流失了一定的业务。但也从侧面说明,商业保险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并不能满足这些大型企业集团的需求。为了保留现有的大型业务,商业保险公司会更加注重创新产品,降低费率,加强风险管理。2018年诞生的“相互宝”很好诠释了这一逻辑,“相互宝”的出现让商业保险公司注意到低收入群体的保险需求,促进了更多廉价的保险产品出现。发展自保公司有利于发挥“鲇鱼效应”,丰富保险市场经营主体,激发创新潜力,为保险业注入新增长点。

(四)促进国内再保险市场的发展专业保险公司由于其规模和承保能力的限制,往往需要与再保险公司合作,专业自保公司不但是再保险市场的需求方,也可以通过出面承保公司的模式,成为再保险市场的供给方。而且,自保公司为再保险公司提供的业务较优质。再保险公司一般接受商业保险公司的分保并不与被保险人直接接触,不能更好了解被保险人的风险状况。而专业自保公司的被保险人多数为其母公司,再保险公司可更全面、仔细地了解分保的风险情况,企业可第一时间通过自保获得再保险的真实报价,掌握保险安排主动性,并且可以有限选择国际评级高、安全性强的再保人,最大程度上保障赔款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及时性。例如百慕大在注重发展自保保险的同时,也使其成为了国际再保险的发达地区。

(四)有利于发挥保险的政策性作用目前,我国在大力倡导“一带一路”建设,许多大型企业参与其中,但是面临许多风险,也不能将全部风险转移给商业保险公司。若企业设立专业自保公司,能进一步为企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让凸显了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四、我国发展自保保险的构想

目前,我国专业自保公司成立的条件比较高,若要短期内放松限制,改革制度鼓励发展自保公司,面临的阻碍较大,难以统筹和管理,而且发展效果不定。因此,本文建议先选择一个合适的地区作为试点,将该地打造成国内自保中心,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新成立的专业自保公司在此地注册,集中管理,发展成熟后再推广至全国地区。

(一)将深圳建设成为国内自保中心林伟(2018)详细对比了以百慕大为代表的离岸自保中心形成路径和以美国佛蒙特州为代表的国内自保中心形成路径,认为我国与世界上其他自保中心的政策有较大差别,且资本市场存在管制,投资环境有一定的限制,最重要的是我国保险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自保公司的发展也仅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建设国内自保中心符合现阶段自保保险发展特点。另一方面,分析全球自保中心的共同之处,发现自保中心有地理位置良好、交通发达、通讯便利、对外合作关系良好、政治稳定、经济和金融市场发达等方面的共性。因此综合上述因素考量,本文认为,可将深圳打造成国内的自保中心。

第9篇:保险与风险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医院工程建设项目;发展现状;问题

hos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gao yan-zhen

(jinxiang, jini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jining shandong 272200)

【abstract】currently the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building projects at the peak period, china's construction market for investment diversification and faster, more competitive projects, it can be said, the hos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 problems more than ever.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s necessary, therefore this hos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management and to analyze the problem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help.

【key words】hos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s;development status;issues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企业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率也逐年增加,建筑业增加值平稳上升。然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建筑业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尤其是医院建筑工程,其设计理念是逐步更新发展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其建筑项目要随着技术进步、医学模式等的变革来发展。因此本文有必要对目前医院建工项目管理现状与问题做出研究,从而对医院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医院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

(1)医院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过程,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全面开放与市场竞争的激烈化,这些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在安全质量与工程保证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工程成本,争取降低工程成本才让医院建筑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还充分利用成本核算与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与成本考核管理系统。组织和成本核算,对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落实企业各个部门经济责任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但是目前医院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的会计成本核算控制实际上是一种事后控制。当前,许多项目经济部门的成本管理缺少事前与事中控制管理,仅仅在项目结束或进行到相当阶段才对已经发展的成本进行核算。

(2)同时,医院建筑施工企业实行项目管理并一项目经理部作为核算单位,要求项目经理、项目管理班子与作业层全体人员必须具有经济观念、效益观念与成本观念,对项目的盈亏负责。但目前不少施工项目开工前并没有编制项目成本计划,也不重视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降低成本措施。项目经济关心利润却对成本开支状况很少过问,有的项目经理管理靠经验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管理基础工作落不到实处,如领料无限量,用工无定量,费用开始无标准等,导致成本管理失控,以致出现亏损时找不到问题的原因,更找不到有效的应对措施。

2. 医院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际上对于项目管理问题研究比较深入,建筑工程实践也普通实行专项研究评估。而在国内却没有研究专题化、系列化。建筑工程实践也没有规范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为此,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专题研究对于提高医院建筑工程的风险意识,掌握风险管理技术,及时防范与化解工程风险,最终提高我国的建筑管理水平与投资效益都有着积极作用。可见,目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国内也逐步受到重视,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2.1 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制度依据。我国己经出台了《担保法》、《保险法》、《建筑法》和但鉴于缺乏针对工程建设特点的具体规定,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招标投标法》,在建设部和国家工商局修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虽然增加了有关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的条款,但属于推荐性,没有法律强制力。虽然国家已经为建筑市场的正

有序发展搭好了法律的架构,但在细枝末节上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保险法》虽然提供了开展工程保险的法律依据,但却没有针对工程特征的具体法律,仍使法律缺乏实际操作性。

2.2 保险市场尚未形成。工程保险和担保市场的形成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符合资格条件的担保人和经纪人。目前,国内的部分银行虽已开展了一些担保业务,但不普及。保险公司按现行规定不能从事担保业务,承包商之间的同业担保也还没有开展起来,国家对设立专门的担保公司应具备哪些条件、如何审批、承接业务范围以及如何监督等,尚无明确规定,担保公司也未能形成竞争机制。国内的保险公司对工程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还有待于深化,开发的险种十分欠缺,而且保单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市场和工程建设的要求。 2.3 企业家和政府的风险意识依然淡薄。建筑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能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但是在风险管理方面,风险管理意识还相当的淡薄,不像风险投资那样,往往一招失误就会涉及企业的生死。建筑企业除了在工程投标之前考虑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之外,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在事前简直是置若阁闻。只有在风险已经发生之后,己经成了既成事实之后,才考虑如何弥。这种事后处理的风险管理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在我国,企业家和政府的风险意识淡薄,是制约项目风险管理在中国发展的主要障碍,大多数企业家和政府主管官员不愿在经济短缺的情况下增列风险管理费用,宁愿采用风险自留和风险不合理转移的办法,但是这种自留的风险量已经大大超过了企业项目为风险而设置的储备,一旦风险发生,企业或项目就将不可能恢复财务稳定和连续经营。

2.4 风险管理的技术难点。风险识别困难,风险识别不够全面,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均有专业的风险研究报告或风险一览表。一些大型企业或专业的保险经纪人公司。项目咨询公司还制订有自己的风除管理手册。该一切均为做好风险识别提供了良好的的基础。但是,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在风险研究费用上的投入不多,而企业自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还没有完全信息化,更多的风险管理经验存于具体项目管理人员心中,没有建立完整的项目文档以及风险管理数据库。因此,我国大部分工程承包企业对工程项目的风险元以及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的识别还不够全面。风险评价误差较大,由于基础工作不扎实,风险评价中没有更好地借鉴历史资料,定性风险分析较多,定量风险分析较少,对以后的分析与评价造成影响,从而导致风险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2.5 风险处理手段落后。一般风险处理手段有三: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因为没有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尤其是缺乏从事工程建设项目风险事务的专业保险公司和担保机构,大多数的项目经理都愿意采用前两种手段。然而没有经过有效风险识别和估计的风险控制只能是盲目的和非常主观的,一旦风险发生,就意味着更大的实际风险开支。而风险自留只能在风险评价时表明该风险发生的概率非常小,或风险造成的损失在项目储备资源限度之内才能采用,否则就非常危险。

参考文献

[1] 蒋浩,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