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范文

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精选(九篇)

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

第1篇: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热钱;层次性;规模;流动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1-0009-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1.02

关于热钱规模,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较多的估算方法,最基本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错误与遗漏”项估算法,二是残差估算法,三是分渠道估算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多估算热钱的方法①,但是都难免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成分,测算出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热钱无孔不入、倏忽穿梭、明暗交错,很难及时捕捉,其规模很难精确测算出来;同时,热钱规模相对于货币供给量和外汇储备而言微不足道,并且我国目前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对资本项目仍实施严格管理,因此对热钱规模进行精确测算也没有太大的必要。本文探讨了热钱规模的层次性,在测算不同层次热钱规模的基础上分析热钱流动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研究热钱冲击机制和应对思路提供决策依据。

一、传统热钱规模的测算方法与统计缺陷

(一)“错误与遗漏”项估算法

“错误与遗漏”项估算法也叫直接法。是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与遗漏”项为基础估算热钱规模,可直接把国家外汇管理局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与遗漏”项目的数据算成热钱或者简单处理后算为热钱。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与遗漏”项(Errors and Omission)表示外汇储备变动额与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之和的差值,通常反映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借、贷两方所有失误和遗漏统计的净结果。但由于往往会有人隐藏进口、对外投资收入以及躲避政府监督实现资本流入或资本外逃,在资本外逃比较严重的国家里,资本外逃经常被隐藏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表现为负数的“误差与遗漏”项目之中。同样,在有隐蔽性资本内流的情况下,隐蔽性资本内流也可以根据“误差与遗漏”近似地估算出来。所以除了统计误差,净误差与遗漏还可能反映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之外的国际投机资本流动。该项为正说明存在热钱流入,该项为负说明存在热钱流出②。这是用来估算热钱规模最简单的方法,也可称为国际收支平衡表法(BOP Accounts Approach),其基本测算公式为:

短期资本流动净额=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的短期资本流动净额+“误差与遗漏”项。

“误差与遗漏”法简便易行,但是“误差与遗漏”项既包含了未记录的资本流动,也包括实际意义上的统计误差①,因此这种计算方法的误差比较大。

(二)残差法

残差法又叫间接法,这是世界银行(1985)用来估算热钱规模的常用方法②,即用“外汇储备的增加量减去贸易顺差和FDI的净流入量”[1-4]。间接测算方法是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直接投资、官方储备和经常项目三个项目的剩余部分,间接地对资本流动进行估计,因此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剩余法(Resual Method)。

间接法的测算公式为:

热钱流入 = 储备资产的增加额–净FDI流入–经常项目顺差

残差法的前提是假定贸易顺差和FDI中没有热钱的存在,这种估算方法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其一,该方法事实上假定:经由贸易之外的经常项目的其他科目和经由FDI之外的其他资本项目下的其他科目所流入的资金,全部都是热钱。其二,该方法事实上还假定:贸易顺差和FDI中并没有任何热钱,这就会缩小热钱统计口径,从而势必因此低估热钱的规模。实际上,在国际经济现实中,热钱既可以通过转移定价、虚假贸易等各种方式以贸易顺(逆)差等形式进出中国,也可以通过“虚假投资”或“资本金挪用”等多种方式,经由FDI渠道出入中国。换言之,“残差法”既有可能高估也有可能低估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

(三)分渠道估算法

分渠道估算法是对可能的热钱流入渠道进行估计并加总的方法。该方法根据对热钱流入渠道的分析,结合进出口贸易统计,确定通过贸易渠道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结合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确定通过直接投资渠道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结合国家外汇管理局外债统计,确定通过外债渠道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然后根据非官方经常转移和投资收益的增长趋势,测算通过经常转移和投资收益渠道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最后将各种渠道的热钱加总计算总值。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以上三个渠道外,热钱还会通过地下钱庄等多种其他渠道流入,很难精确地进行计算,可能低估热钱的规模。同时分渠道估算法还会把正常的资金流入也计算在内,从而可能高估热钱的规模。

二、热钱规模的层次性与测算

(一)热钱规模层次性的界定

由上可知,热钱的规模测度是非常复杂的,在学术界的争议也很多。目前认为学术界对热钱规模的讨论都只是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热钱的规模进行了更为精确的测算。下面,笔者借用货币供给层次的概念将最常用的直接法和间接法测算出的热钱进一步细分为Mh1、Mh2和Mh3三个层次。

1.用直接法测算热钱的统计层次

用直接法测算的热钱可以细分为以下3个统计层次:

Mh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错误与遗漏项”

Mh2=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错误与遗漏项”+短期资本流动净额

Mh3=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错误与遗漏项”+短期资本流动净额-短期资本流动中的实际资本流动+未记录的热钱流入(或减去未记录的热钱流出)-统计误差

其中,Mh代表热钱,Mh1是最简单的直接法测算出的热钱,Mh2、Mh3是用更精确的直接法测算出的热钱。

2.用间接法测算热钱的统计层次

用间接法测算的热钱可以细分为以下3个统计层次:

Mh1=外汇储备增长-贸易顺差-FDI

Mh2=外汇储备增长+外汇储备调整-贸易顺差-FDI

Mh3=外汇储备增长+外汇储备调整-贸易顺差-FDI+通过贸易和FDI渠道流入中国的热钱(或减去通过贸易和FDI渠道流出中国的热钱)

其中,Mh代表热钱,Mh1是最简单的间接法测算出的热钱,Mh2、Mh3是用更精确的间接法测算出的热钱。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热钱的层次性是根据统计的方便性和精确性划分的,越往下越精确,但统计难度越大。

(二)不同层次热钱规模的测算比较与评价

本文以1990—2011年为考察期,在对用直接法和间接法测算出的不同层次的热钱规模进行比较和评价的基础上,选出较为合适的测算方法,并对2011年后的热钱流动趋势进行判定。

1.用直接法测算出的热钱规模

(1)用直接法(Mh1)进行的估算

笔者采用“Mh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错误与遗漏项”的方法对1991—2011年进出中国的热钱规模测算(见图1)①。

(2)用直接法(Mh2)进行的估算

笔者采用“Mh2=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错误与遗漏项+短期资本流动净额”的方法对1991—2011年进出中国的热钱规模测算(见图2)。

2.用间接法测算出的热钱规模

(1)用间接法(Mh1)测算出的热钱规模

笔者采用间接法“Mh1=外汇储备增长-贸易顺差- FDI”的方法对1991—2011年进出中国的热钱规模测算(见图4)。

(2)用间接法(Mh2)测算出的热钱规模

笔者采用间接法“Mh2=外汇储备增长+外汇储备调整-贸易顺差-FDI”的方法对1991—2011年进出中国的热钱规模进行测算。

由于国际收支表中反映出的外汇储备增长不仅包括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还包括央行对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司)的转账和对国有银行的注资。由于2003年末至2008年11月,为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和上市,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汇金公司)对其注资动用了外汇储备②,所以,这里相应作了调增处理;2007年成立财富基金,通过央行和财政部互换资产1.55万亿人民币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储备2000亿美元形成中司的外汇注册资本,但中司以670亿美元从央行手中收购中央汇金公司,又发生外储流回,这里相应作了调整;2005年6月和8月,中央汇金公司对银河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和银河金融控股公司注资100亿、25亿、10亿和55亿人民币,共计约23.75亿美元,其数额也相应调回。因此,笔者对外汇储备变动做了一些调整,测算出的热钱规模(见图5)。

(3)用间接法(Mh3)测算出的热钱规模

笔者采用间接法“Mh3=外汇储备增长+外汇储备调整-贸易顺差-FDI+通过贸易和FDI渠道流入中国的热钱(或减去通过贸易和FDI渠道流出中国的热钱)”的方法对1991—2011年进出中国的热钱规模进行测算。

Mh1和Mh2测算法的前提是假定贸易顺差和FDI中没有热钱的存在,而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热钱既可以通过转移定价、虚假贸易等贸易顺差形式流入中国,也可以通过“虚假投资”或“资本金挪用”等FDI形式流入中国。下面,Mh3测算法对Mh1、Mh2测算法进行了调整。

①调整:贸易顺差中隐藏的热钱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数据,笔者发现从2005年起,我国贸易顺差的规模突然急剧上升。2001—2004年,中国贸易顺差分别为174.1、354.2、458.8和686.6亿美元;而2005—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却分别高达1608.2、 2532.7与 3718.3亿美元①。很难想像2004—2005 年,中国出口部门的产业结构或劳动生产率会一下子提升如此大的幅度,或者外国需求会突然大幅度增长。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7月启动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导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开始出现明显的升值。据此,本文有理由怀疑:2005年以后我国贸易顺差的大幅度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热钱流入所推动的虚假贸易”。

本文在此采用“趋势推定法”就2005—2007 年的“虚假贸易顺差”进行简单的模拟测算②。假定2005—2007年各年的贸易顺差增长率基本相当于2004年之前的贸易顺差增长率,即大约30%,那么高于30%的贸易顺差增长额就有可能是经由贸易渠道的热钱流入[5]。如此推定的理由有二:其一,中国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为加工贸易,而2005—2007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保持基本稳定,外需并未大幅增加;其二,中国一般贸易行业具有劳动密集型与低附加值特征,产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在 2005—2007 年并未显著改善。所以30%的年贸易顺差增长率已经不算低估。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的通过贸易渠道流入的热钱规模,2005—2007年通过贸易渠道流入的热钱规模分别为705.6、1372 和2209.9亿美元③[6]。而在其他的年份中,2005年之前热钱流入的可能不明显,并不需要调整;2008年热钱回流的趋势明显,但同时考虑外资对中国经济的预期仍然相对积极。从综合来看,本文不进行调整。2009年和2010年,考虑到人民币明显的升值预期和中国经济回暖并一枝独秀等因素,加上“美国救市”和“货币量化宽松政策”所导致的国际“流动性”泛滥,经由“虚假贸易”而流入中国境内的热钱有可能增加,据此,本文将调整幅度定为顺差额的5%,由此推算出的2009—2010年通过贸易渠道流入的热钱规模分别为148.6和91.5亿美元。若流动性泛滥速度加快,该系数还可以作进一步地提增,但超过10%的可能性应该不大。2011年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日益恶化,欧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需求和投资者规避避风险的需求不断上升,热钱流入中国的速度开始放缓,因此本文在此也不进行调整。

②调整:FDI中隐藏的热钱

本文将用“冷钱”与“热钱”的转化估算经由FDI渠道、以“虚假投资”和“获利资金”形式流入中国的热钱。“虚假投资”讨论的是以投资的名义进入中国境内而实际目的却是短期投机的情况;而“获利资金”则是保留在中国境内的FDI获利的税后利润和折旧资金,它有可能不仅用于长线投资,而且用于短线投机,是热钱进入中国最直接、最简单的形式。目前,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有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可以返还再投资部分所得税的40%。这个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将利润留存国内;而投资折旧实际上是没有现金流的成本支出。如果折旧速度快,则利润水平就可以大大降低,从而税务负担就会减少,企业留存资金的数量实际上就会增加。总体来说,利用折旧资金进行投资是一个比利润再投资更好的选择。

从总趋势看,热钱流入的主要年份应在2002—2007年。2001年以前,中国主要担忧的是资本外逃,当时,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投资虽然踊跃,却并不想将资金留在中国境内,通常都是急于回收其投资,表现是快速地将利润和折旧汇出到中国境外。例如,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年利润总额52.3亿美元,当年汇出的收益则高达222.3亿美元,收益汇出竟然是外资企业利润的4.25倍,收益汇出超出利润的部分主要是折旧。这说明,当时对中国的FDI都具有比较强的短期性特征,外资一般都急于回避风险、汇率风险和投资风险等。而中国资本市场在2001—2005年的连年超常低迷,这些年份中进入国境内的虚假投资热钱不应当很多。即使考虑到人民币升值预期在2003年加强和预期超前的情况,2003年之前的相应热钱规模也不是很大。2005—2007年虚假投资开始进入,热钱趋于活跃,应予以关注。2005年外资企业的所获利润为517.6亿美元,而收益汇出仅为283.2亿美元,收益汇出只占所获利润的54.7%。这说明相当大一部分资金不愿意离开中国,其中主要是长线投机资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热钱回流趋势明显,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和不断恶化,使得通过FDI进入中国的热钱速度开始放缓。因此,对于2008年后通过FDI渠道进入中国的热钱,笔者将不进行统计。

有理由推断,从每年FDI的净现金流入减去汇出利润,就可能包括FDI渠道中隐藏的热钱(包括未汇出利润和折旧)。假定每年的FDI存量等于上一年FDI存量加上本年 FDI流入;假定每年的FDI税后利润加折旧(净现金流入)等于 FDI存量的20%。出于与热钱相同的获利考虑,FDI的税后利润没有汇回国内而是留在了中国,那么FDI利润留存和折旧提留就可能形成规模可观的由“冷钱”转化成的热钱。在此,本文将利润留存和折旧的50%作为热钱来进行统计。

用上述方法笔者可以估算出的FDI中隐藏的热钱规模。2005—2007年,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净现金流入分别为1203、1342和1508亿美元,但同期汇出的利润却分别只有265、372和478亿美元;从而可以推知,未汇出的利润与折旧则分别为938、971和1030亿美元① [7-8]。折半后,估计2005—2007年在华FDI中所隐藏的热钱应当分别是:469、485.5和 515亿美元②。

③测算结果:1991—2011年在华国际热钱的总计数量

目前,将Mh2法测算出的热钱规模,加上贸易顺差和FDI中所隐藏的热钱,即可得到Mh3法测算出的各年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见图6)。

三、热钱规模分层次测算方法的总体评价与流动趋势判定

(一)热钱规模分层次测算方法的总体评价

1.对直接法分层次测算热钱规模的评价

直接法中的Mh1测算方法认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和遗漏项”反映了未被官方记录的非正常资本流动,而直接把这一部分金额归为热钱。但很显然,这种方法太过粗略,有较大偏差。Mh2测算方法对Mh1测算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在“净误差和遗漏项”的基础上加上“短期资本流动”来弥补隐藏在资本项目中的热钱,其中后者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货币市场债券、短期信贷等短期资本流动来衡量。尽管Mh2测算方法有所改进,但仍存在三个重要的缺陷:一是简单地把短期资本流动理解为热钱流动,不够严谨。二是净误差与遗漏项有相当一部分源于国际收支统计技术方面的差异,不能简单等同于不可解释的资本流动;三是忽视了经常项目中可能隐藏的热钱。如上述所说,对于资本管制国家而言,热钱往往披着贸易的外衣进入目的国,经常项目中的热钱数额巨大,只对资本项目进行估算会大大低估热钱的真实规模。因此,Mh3测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剔除了短期资本流动中的实际资本流动和统计误差,同时把通过其他途径未记录的热钱加进来,使统计更为精确。但上述方法只限于理论描述,很难进行实际操作,故本文暂不做讨论。

2.对间接法分层次测算热钱规模的评价

虽然间接法Mh1测算法比较科学也比较准确,但客观地说,这种方法仍然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具体表现为:一是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反映出的外汇储备增长包括了央行对中司的转账和对国有银行的注资等,从而低估了热钱的规模。二是假定FDI和贸易顺差不存在热钱,又必然会系统性地低估热钱。三是将除贸易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所有引起新增外汇储备的资本流动全部视为热钱,这显然会高估热钱的实际规模。针对以上不足,Mh2、和Mh3测算法作了相应调整:Mh2测算法将央行对中司的转账和对国有银行的注资的数额调回,Mh3测算法又将隐藏在贸易顺差和FDI中的热钱加上,从而使对热钱规模的测算更为精确。

需要注意的是,Mh3法在估算隐藏在贸易顺差中的热钱时采用“趋势推定法”,按照30%的贸易顺差增长率对“虚假贸易顺差”进行了模拟测算;Mh3法在估算FDI中隐藏的热钱时,考虑了FDI的税后利润留存和折旧资金可能由“冷钱”转化为“热钱”的情况。但当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热钱开始由流入转为流出时,无法按照以前的“趋势”进行“推定”,Mh3测算法也就不再适用,而应改用Mh2测算法了。

(二)热钱的流动趋势判定

间接法相对于直接法比较科学,是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法。从图7可以看出,无论采用Mh1、Mh2还是Mh3的方法,其测算出的热钱变化趋势大体相同。前文所述,对热钱规模的精确测算非常困难,也没有太大现实意义,而把握热钱流动的变化趋势才是最关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2011年末Mh2和Mh3开始呈下降趋势。本文将选用间接Mh2法对2011年第一季度—2012年第二季度的热钱规模进行测算(见图8)。

从图8可以看出,2011年末,随着欧美债务危机的不断恶化、欧美金融市场流动性需求和投资者避险情绪的上升、国际上看空中国增多,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的速度开始放缓,潜伏在中国的热钱开始撤离。从2011年初开始,中国热钱的规模逐渐减少,第一、二、三季度的热钱规模分别为644亿美元、361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第四季度中国热钱开始由流入转向流出,净流出为978亿美元,2012年第一季度热钱流出趋势有所缓解,热钱流入流出大体相当,净流入金额为24亿美元,第二季度热钱流出进一步加剧,净流出金额高达1095亿美元。国际热钱流动方向的逆转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抽逃”将使我国银行体系面临系统性风险,资本市场出现大幅震荡①,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巨大威胁,希望能引起金融监管当局的高度关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宋文兵.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研究:1987—1997[J].经济研究,1999(5).

[2]韩继云.中国资本外逃现状、成因及防治策略[J].国际贸易论坛,1999(5).

[3]李庆云,田晓霞.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重新估算:1982─1999[J].金融研究,2000(8).

[4]任惠.中国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和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2001(11).

[5]张明.流入中国的热钱究竟有多少[D].北京: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2008.

[6]李东平.近年中国贸易顺差虚假程度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简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8(3).

第2篇: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范文

[摘 要]文章分析了估算热钱规模的直接测算法、间接测算法和定性简单估计法,认为现行热钱规模估算模型是在估算资本外逃规模的测算模型的基础上拓展、改进而成的,目前间接测算法逐渐趋向完善,但估算模型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对此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热钱 直接测算法 余额法

热钱俗称游资,是金融市场中常用的一个术语,目前它还没有一个广为专家学者接受的定义。一般来说,热钱是以追求高额风险利润为目的,快速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投资领域不固定且无实质经济活动的短期资本。热钱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有积极作用,但更多的是消极作用,历次的国际金融危机中都有热钱的身影。由于热钱流入的渠道较多且隐蔽性较强等原因,要准确把握热钱的规模还十分困难,现实中多借助于估算模型进行估计。然而,实现估算中,学者们使用的模型差异性较大且存在缺陷,这势必影响估算结果。因此,本文侧重分析估算“热钱”规模的模型及其存在的缺陷,以便改进,使之趋向合理、完善。

一、估算资本外逃规模的模型

估算资本外逃规模的国际通行方法主要是直接测算法、间接测算法和混合测算法,因数据不易获得的原因,混合测算法在现实中很少使用(邢毓静,2001)。现在国内估算流入中国热钱规模的直接测算法和间接测算法都来自于国外学者的估算资本外逃规模的模型。

1.直接测算法

直接测算法是指直接运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与遗漏”和“非银行私人部门短期资本流出”项,把两项之和作为资本外逃的规模。该法由卡丁顿(Cuddinton,1986)首创,后经其自我修正,坎特(Kant,1996)的拓展,直接测算法逐渐完善。坎特改进的测算方法又称游资法,其计算公式为:游资1=-[其他部门的其他短期资本项目中的其他资产项目+误差与错误和遗漏];游资2=-[其他部门的其他短期资本项目+错误和遗漏];游资3=-[游资2+债券和公司股权方面的投资]。

2.间接测算法

间接测算法是把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来源与资本运用的差额视为该国的资本外逃规模。该法由世界银行(1985)首次使用,后来美国摩根保证信托公司(1986)和克莱因(Cline,1987)进行了调整。

世界银行计算资本外逃的公式是:资本外逃=外债增加+FDI净流入+官方储备+经常项目逆差;美国摩根保证信托公司调整后的公式为:资本外逃=外债增加+FDI流入+官方储备的增加+经常项目逆差-银行体系和货币当局所持有的短期外币资产;克莱因改进的公式为:资本外逃=摩根保证信托公司计算结果-旅游和边货收入-其他资本收入。

3.混合测算法

混合测算法是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相应项目先测算出一个值,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调整。该法由杜利于1986年率先提出。在计算资本外逃时,杜利先测算出本国居民除对外直接投资外的对外债权净增加额,接着进行如下三项调整:一是增加“错误和遗漏”数目;二是增加从《世界债务表》中获得的债务变动额和官方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获得的对外借款流入额之差;三是减去已申报的对外债权。

二、估算“热钱”规模的模型

在测算资本外逃的规模时,如果计算的数字为负值,表示存在资本外逃;反之,若该项为正值,则说明存在境外热钱的流入。基于这样的思想,学者们用测算资本外逃的模型来估算热钱规模。

1.直接测算法测算热钱规模的假设及其缺陷

估算热钱时,直接法的估算模型至少内含以下的假设:一是所有的进出国境的资本流动都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二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流入的资金中没有热钱;三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项统计都是真实、准确的,不存在统计误差。显然,这些假定是与现实不相符合的,因为并非所有的资本流动都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也隐藏着热钱,“误差与遗漏”项是平衡因统计口径不同、各货币换算而产生的误差而造成的国际收支借贷项的不相等而设立的,其本身就包括有人为误差因素。

国内学者尹宇明和陶海波(2005)对此测算模型进行修正(表1),虽说“误差与遗漏”项中会包括热钱的数量,但主要反映的是统计误差,因此,这种方法缺乏理论依据,据此估算出的热钱规模的可信度较差。

2.间接测算法测算热钱规模的假设及其缺陷

基于测算资本外逃规模时设立模型的思想,间接估算热钱规模的基本模型是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外汇储备增加减去外商直接投资再减去贸易差额所得的余额作为热钱的流入量,即热钱流入规模=外汇储备增加额―贸易顺差―FDI,该法又称余额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增长前沿课题组(2005)、Vincent Bouvatier(2006)以此来估算“非FDI”的规模,该方法基本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中资本与金融项目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净额以及误差与遗漏的净额,但不能准确估算热钱的规模。因为,余额法的估算模型至少内含以下假设:一是所有的进出国境的资本流动都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二是除货物贸易以外的其他经常项目,除FDI外的其他金融项目的资金流入全部是热钱;三是贸易顺差和FDI中没有隐藏热钱;四是FDI全部是货币投入,没有非货币的投资。

资料来源:根据收集的文献资料整理,括号()内的数字为测算热钱的时间。

考虑到流入中国境内热钱的流入渠道的多样化及其他因素,国内的学者韩继云等、曹垂龙、毛红燕、张明、中国人民银行等学者或机构对余额法进行了修正(见表)。其中,张明两次测算了流入中国的热钱的规模,其测算结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张明的测算模型中,“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是综合考虑了汇率变动、储备投资收益、央行对中司的转账、央行对国有银行及券商的注资、商业银行以美元缴纳本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因素的调整值,贸易顺差中隐藏的投机资本的测算是基于年度贸易顺差增长率的假定,张明把FDI未汇出利润及折旧视为FDI中隐藏的投机资本。此外,唐旭和梁猛(2007)、钟伟(2008)还用外资利润、FDI的折旧额、外资外债增量和收益汇出指标测算长线投资资金;银河证券(2008)根据热钱流入的4个渠道,测算了热钱流入的规模。

改进后的余额法在测热钱流入的规模上无疑更接近实现,但测算的结果差异较大,测算模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张明的测算把投资收益视为热钱,未汇出利润及折旧视为隐藏的热钱,这是否恰当值得商榷;央行的估计中没有考虑隐藏于FDI、货物贸易及非法入境的热钱,也忽略了外汇储备中日元汇率、欧元汇率升值或贬值所带来的影响测算模型,这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3.定性分析或者简单估计

有些学者认为没有成熟的方式计算热钱的数量,只作定性分析,不计算数量或者只是简单估计。如殷剑峰认为可以进行大体估算热钱的数量, 因为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准确的热钱计量方法;何泽荣和徐艳认为没有一定的数学模型可供使用,因而只能靠估计和分析;林毅夫(2006)在其文章中也没有提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数量;向松祚、梁小民、谢国忠等学者对此也仅仅是作了简单的估计。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分析,“热钱”测算模型是在国外学者估算资本外逃的模型基础上,通过扩展、改进,逐渐趋向完善,但由于热钱具有强流动性、高度的隐蔽性和虚拟性等特征,在辨识热钱时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目前“热钱”估算模型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直接测算法缺乏理论基础,间接测算法或余额法测算结果仍有很大的差异,还需要改进。

笔者认为,改进估算“热钱”的模型,首先要从界定热钱的概念着手,以确定哪些是热钱,热钱流动的渠道有哪些;其次要考虑估算隐藏在FDI和货物贸易中的热钱及非法入境的热钱;最后,分情景估算,测算出的热钱规模应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

参考文献:

[1]Martin, M., & Morrison, W. (2008). China's “hot money” problem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s, No. RS22921.,省略/sgp/crs/row/RS22921.pdf。

[2]管涛,王春红.对中国资本外逃规模测算方法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0年第12期

[3]田宝良.国际资本流动―分析比较与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4]韩继云等.非正常外资流入快速膨胀及其狙击策略[J].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2期

[5]郜志雄,张华.热钱流动的理论模型及其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1年12月中旬刊

[6]叶初升.国际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4

[7]唐珏岚.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曹垂龙.论人民币汇改的国际游资抑制效应―兼新时期游资估算方法之修正[J].上海金融,2007年第12期

[9]梅新育.国际游资与国际金融体系[M].人民出版社,2004

[10]张明.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J].中财网,20080626

[11]张明.当前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与渠道[J].省略.cn

20080703

[12]毛红燕.境内游资的规模估算及其监管[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3]邢毓静.对中国资本外逃规模测算的比较与评论[J].世界经济,2001年第2期

第3篇: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收益法评估 资本性支出和营运

一、资本性支出预测问题

(一)资本性支出预测

资本性支出主要是企业对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管理设备以及生产经营中资产正常更新的投资,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存量资产的正常更新支出(重置支出);二是增量资产的资本性支出(扩大性支出);三是增量资产的正常更新支出(重置支出)。这三部分可以根据企业更新改造计划、未来发展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等内容,并且假设项目实施的可能性等进行预测。

其中存量资产的正常更新支出应分资产类别分更新周期采用直线法简化处理,更新周期应按估计的厂房、设备平均耐用年限考虑,而不是实际折旧年限;增量资产的正常更新支出参照处理,但应从增量资产完工投入使用后开始考虑。

增量资产主要根据企业产能扩张计划结合可研报告、投资预算等确定,并合理安排建设期及完工日期;特别是尽量用已知的行业数据(如同类上市公司类似投资等)验证其可靠性,例如:同类工业企业平均每吨产能的资本支出或同行业的每条生产线的资本支出等。

从长期来看,达到稳定状态后的更新支出与资产年折旧额应大致相当。因此,通常情况下,可以假设永续期资本性支出等于年折旧额。

(二)资本性支出的折旧

新增的增量资本性支出应当计提折旧,对于当年投资当年完工的项目,当年新增增量资本性支出的折旧期间可从达产期的第二年开始计提折旧,并且应与评估基准日前已支出的账面投资(如在建工程)合并计提折旧;对于建设周期较长的项目,可按预期完工日期及总投资额计提折旧。

二、营运资金预测问题

(一)营运资金定义及范围

运营资金反映的是除了固定资产以外,企业正常运营还需占用的资本,主要是由于在日常销售和采购中的信用关系产生的应收、应付款以及存货对资金的占用,这些资金的占用通常都是不计息的。

所谓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和无息流动负债的差额。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预付款项等。无息流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等。在预测时应将有息流动负债在流动负债中扣除。

其中,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款项、存货、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等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科目属于营运资金的核心范围;正常营运需要的货币资金也属于营运资金的范围,但需剔除溢余现金部分;而应收股利、应付股利、应收利息、应付利息、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非现金类流动资产(负债)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并入营运资金考虑,因为虽然有时这些科目与生产经营关联度不是很高,但是本质上其变动都将引起占用资金的变化,故可以一并列入营运资金考虑。

实务中,也有将应收股利、应付股利、应收利息、应付利息、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全部作为非经营性资产负债处理的,则需要注意两边的衔接,不要重复或遗漏。

正常营运需要的货币资金本质上也属于营运资金的范围,但需剔除溢余现金部分。实务操作中,分两种情况:当分析界定后认为企业不存在溢余现金的,则可将货币资金全部并入营运资金预测,因为随着业务规模的增长货币资金的需求一般也是同步增长的;当分析界定后认为企业存在较多的溢余现金的,则为简化起见,一般就不必再将剩余货币资金并入营运资金变动预测了,因为如果要预测这种变动,就要分析历史的溢余现金水平,并且未来的溢余现金也是会变动的,则测算未来需并入营运资金范围的货币资金规模相对就比较复杂和困难,并且这种预测数字的准确性也会下降,而且从实践经验来看,扣除溢余现金后的最低现金余额相对营业收入的比例一般较低,其变动情况对整体营运资金的变动影响也非常有限,因此可以忽略其变动影响,即相当于假设预测期内营运货币资金不变。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基准日营运资金口径的一致性,即预测期营运资金预测不包含货币资金的,基准日营运资金范围也不应包括货币资金。

(二)营运资本净增加额的预测

预测期营运资金增加额的测算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各构成项目的周转率与预测期的收入或成本相乘,分别计算出各项目在各个预测期末的余额,然后根据公式“营运资金=营运流动资产-营运流动负债”,得到当期与上期的差额即为营运资金增加额;二是全部以各应收项目占历史营业收入和应付及存货项目占历史营业成本的比例,来推算预测的营运资金比例,从而得到营运资金变动额。

两种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全部用占比的方法比较简单,但是采用周转率的方法可以与历史经营效率、生产周期等分析指标相互验证,并且与溢余现金分析测算也可以结合起来。

营运资金增加的公式为:

营运资金净增加额=增加的营运流动资产-增加的营运流动负债

运营资金的预测通常根据有关资产、负债相对于收入或成本的周转天数来推算,比如存货周转天数、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应付帐款周转天数等。应收账款、存货周转天数或周转率的计算均以原值进行计算,不考虑计提的坏账准备或跌价准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周转率的测算都是年度指标,因此测算评估基准日(不一定是年末)当期营运资金对应的周转率中的营业收入也必须采用全年数据,即基准日当期已实现数+当期预测数。

第4篇: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范文

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FCF)最早是由阿尔弗雷德?拉巴波特、詹森等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简单地讲,自由现金流量就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这部分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企业资本供应者的最大现金额。换句话说,自由现金流量是扣除营运资本投资与资本投资之后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现金流量,是企业为了维持持续经营而进行必须的固定资产与营运资产投资后可用于向所有者分派的现金。根据上文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定义,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是指扣除税收、必要的资本性支出和营运资本增加后,能够支付给债权人或股东的现金流量,即:

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折旧?C所得税?C资本性支出?C营运资本净增加

=税后净营业利润?C净投资

=债权人自由现金流量+股东自由现金流量

二、基于自由现金流量评估模型

企业价值=明确预测期内的现金流量现值+明确预测期后的现金流量现值

其中:n为明确预测期;FCFt为明确预测期内第t年的FCF;Vt为明确预测期后第t年的自由现金流量;WACC为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而企业在明确预测期后的连续价值计算为:

其中:FCFt+1为明确预测期后第1年的FCF;g为明确预测期后的FCF增长率恒值。

由公式①和公式②可以得到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V为企业的连续价值。

三、案例分析

第一,历史绩效分析。本文以公司A为例,在其历史经营数据(2004年)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并由此来确定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量预测的基准值(公司所得税率为25%)。根据前面的公式,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C净投资,而净投资由流动资本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在建工程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及其他资产投资构成,这四个部分可以分别用各自的年末余额减去年初余额得到,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第二,自由现金流量预测。首先,主要财务数据预测。本文采用比例和趋势预测的方法,即根据预测的销售额以及历史主业成本、主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及管理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来预测未来的利润表;根据营业必要货币资金、存货净额等流动资产项目及固定资产项目占销售额的比重来预测未来的资产负债表。然后根据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中的有关数据,估算出未来的自由现金流量。本文选择的预测时间为5年,A公司在未来5年内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为25%。其次,预测未来财务报表。根据对关键财务指标的估计,得出了公司在未来5年的财务报表的预测。据此,可以对A公司2010-2015年的自由现金流量进行预测(见表2)。

第三,估算A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A公司2009年年报显示其流动负债为2895000000元,长期负债为0元,负债总计2895000000元;股东权益总计5092000000元。因此A公司资本结构的价值权重为:负债35.93%,股东权益64.07%。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公式:

取kb为央行公布的三到五年期的基准贷款利率6.45%,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在2011年2月份对A公司的预计,A公司股权筹资成本为10.60%,则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结果为:

WACC=6.45%×(1-25%)×35.93%+10.60%×64.07%=8.20%

第四,连续价值预测。我们预测:首先,A公司在明确预测期后第1年的自由现金流量为1668201766元。其次,A公司在2015年以后自由现金流量增长率恒值为3.5%。再次,预测期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与预测期内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相同(8.20%)。则A公司连续价值为:

第五,A公司企业价值计算。具体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A公司企业价值=2011-2015年自由现金流量现值+连续价值现值

=3442404054+23005515000

=26442919054(元)

如前所述,在计算A公司的总价值时,还应加上非营业资产的价值,包括营业无关货币资金747587810元和长期投资净额10243017元,经过调整,得出A公司的总价值为27200749881元。再减去其负债2895000000元及少数股东权益10243017元,最后得到其股本价值为24235242369元。

第5篇: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范文

企业根据资金习性采用回归直线分析法预测未来资金需要量计算繁杂,工作量大,本文针对回归直线分析这一方法,阐述如何借用Excel函数与工具,实现自动生成未来资金需要量模型,以达到提高其实用性,为企业预测未来资金需要量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的目的。

【关键词】

资金需要量;Excel;业务量;模型

筹资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等活动对资金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行为。企业在筹资之前,应当采用一定的方法预测未来资金需要量,只有这样,才能使筹集的资金既能保证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又不会造成太多的闲置。企业预测未来资金需要量的方法有很多,而回归直线分析法则是预测精确度高,比较科学的方法之一,但因其计算繁杂,工作量大,降低了其实用性,本文针对这一方法,借用Excel函数与工具,在输入业务量(x)及资金需求量(y)等历史资料后自动生成未来资金需要量模型,然后运用模型随机输入预测期的业务量就能快速高效地计算出未来资金量,目的在于变繁杂为简化,提高预测工作效率。

笔者以操作为例,系统陈述如何利用Excel采用回归直线分析法建立预测未来资金需要量模型并进行预测的流程。

一、设计思路

根据资金习性,采用回归直线分析法计算资金需要量公式如下:y=a+bx,式中y为资金需要量,a为不变资金,b为单位变动资金,x为产销业务量。只要求出a和b的值就能建立该企业的资金需要量模型,输入预测期业务量即可自动算出预测期资金需要量。

二、设计流程

(一)引入某企业相关业务量与资金需要量的历史资料(见表1)

假设该企业2013年预计的业务量为40万件,要求运用回归直线分析法预测2013年的资金需要量?

(二)在Excel中建立资金需要量预测模型。

①栏目设定。本资金需要量预测模型如后表所示。年度栏1~9行均由A、B、C三列合并而成;业务量X栏、资金需要量y栏、xy栏、x2栏1~9行分别由D~E列、F~G列、H~I列、J~K列合并而成;B11由B、C、D、E四列合并而成;I11由I、J、K三列合并而成;E12由E、F列合并而成;I12由I、J列合并而成。

④实例效验。通过实例进行手工计算与模型计算,检验模型计算的正确性,经测试模型计算精准无误且精度更高,具有实用性。

⑤保护资金需要量预测模型文件以免受到破坏。

步骤如下:1、指定可编辑区域。单击“工具保护允许用户编辑区”命令指定A2:G9,E12为可编辑区域(见图1),单击“确定”按钮。2、锁定保护非编辑区域。单击“工具保护保护工作表”命令,在“保护工作表”对话框中勾选“选定锁定单元格”和“选定未锁定的单元格”,输入密码,确定。

三、使用方法

①本资金需要量模型为Excel编辑状态下的屏幕全真复制可放心移植使用。

②用户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修改或增加年度、业务量X、资金需要量y等历史资料数据即可自动生成资金需要量模型,然后输入预测期业务量即可算出未来资金需要量。(注意:年度、业务量X、资金需要量y三个数据必须同时输入,否则会影响预测结果的正确性)

③为兼顾文章篇幅和模型的通用性,本预测模型暂定允许输入的数据最多为8期,若有更多期数,可依此类推。

此外,在回归直线分析法下预测未来资金需要量也可通过编程来实现,但是对普通财务人员来讲却有些难度,希望该模型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志伟,刘荣策,袁家荣.财务管理项目化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第6篇: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 综合防控 内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84-02

风险是一种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风险无处不在,在经济社会中,经济风险也随时都可能成为现实。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是财务的良性发展,实际经营中,由于管理不善带来的财务风险,往往使企业遭受重创,甚至破产倒闭,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有效防控是保持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已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重要内容加以研究。

对财务风险的防控,应从其产生根源抓起,加强内部管理,并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风险综合防控。

一、准确预测经济,认真研究市场

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的防控措施第一步就是要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的变化,还要关注市场格局、市场需求、供求关系等的变化,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经济发展、市场变化进行预测。通常经济预测方法有定性预测法(包括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主观概率法、弹性分析预测法等)和定量预测方法(包括时间数列法、回归模型法、投入产出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景气分析等)以及定性定量综合预测法。

市场预测常用的定性方法有:专家预测法、销售人员意见综合法、群众意见法、购买意向调查预测法、主观概率加权预测法、类推预测法、先兆事件预测法、关联预测法和追踪预测法等;定量方法有:平均预测法、趋势外推法、季节指数预测法、回归分析预测法、马尔科夫预测法等。

二、提高财务决策质量

为保证财务决策时采用科学决策方法,企业应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对管理者进行约束: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权加以限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各级财务人员的财务行为,保证各级财务决策的正确性;建立奖惩激励制度,提高决策者科学决策的积极性,从而确实提高财务决策质量。

三、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

如何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使企业既能增加盈利,快速发展,又能保持适度可控的财务风险,达到收益与风险的结合与平衡,应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及自身情况进行确定。

1.当外部经济形势看好,国家宏观调控较松时,市场持续走强,则应保持较高的债务资本比例和长期性资产比例,以最大可能的增加企业盈利;反之,国家调控较紧时,则保持较高的权益资本比例和流动性资产比例,以减少财务风险。

2.企业自身盈利能力较强,资信度高时,可以保持较高的债务资本比例和长期性资产比例,以增加盈利;反之,若企业盈利能力弱,资信度低,则保持较高的权益资本比例和流动性资产比例,以减少财务风险。

3.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相互配合,达到互补的效果。由于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都是收益与风险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在风险控制上可以采用“此高彼低”的办法,消减财务风险:若权益资本比例较高,则可保持适当较高的长期性资产比例,以增加盈利能力;若债务资本比例高,则应保持较高的流动性资产比例,以降低财务风险。

4.在债务资本中,还应保持合理的期限结构。长期负债成本高,风险大,短期负债成本相对较低,风险较小,应避免“长投短融”的高风险和长期借贷做流动资金使用的低效益。长短期借贷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错落有致,债源分布平衡,保持还款数额与时间均匀,避免还债高峰的出项,做到有效规避风险。

四、实行财务全面预算管理。加强风险控制

全面预算通过合理分配企业的各种资源,控制费用支出,预测资金需求、利润和期末财务状况,揭示企业未来的预计财务情况,根据所反映出的预算结果,预测其中的风险点所在,并预先采取某些风险防控措施,从而达到规避和化解风险的目的。财务预算是企业财务目标的细化,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也为生产经营控制和业绩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尺度。完善的财务预算必须对各部门的预算责任有明确的划分,对企业各部门执行预算的权利和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

财务全面预算按其控制的范围分为财务流量预算和资金流量预算。财务流量预算是对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财务收入、财务支出所作的预算,具体包括财务收入预算、财务支出预算;资金流量预算是对实现预期财务目标必需的资金营运、资金摆布所作的预算,具体包括资金营运预算、现金流量预算。财务预算确定后,必须严格执行,尤其是在资金的使用和调度上,应严格按照预算操作,减少预算外支出,同时,对应收的款项及时催收,以确保财务的稳健性。预算管理要想发挥较好作用,还必须坚持过程控制和结果考评相结合,通过建立全面的业绩评价体系来行使日常的监控和期末考评的严肃化、制度化,针对每一责任单位的特点建立日常监控制度,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和不同方式的现场考评,将预算控制深人每一个具体环节。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主要是以财务会计信息资料为基础,以计算、统计、分析、监控等方法为手段,设置预警指标,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警示。财务风险预警的目的是及时发现财务风险隐患并发出警报;警示企业管理者,提醒其采取防范与调整措施,使企业转危为安。

通常,财务风险预警包括异常波动预警、经营状况预瞽、还债风险预警、破产风险预警等,也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建立融资风险预警、投资风险预警、资金回收风险预警等,预报企业的各种财务风险,提醒防控。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就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评估方法是通过各种预警指标进行衡量。一般地,可以建立如下的预警指标体系:异常波动预警指标:收入(产品价格、产品销售量)、成本(原材料价格、合格率、主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应收款、存货、应付款、不良资产(其他应收、应付款等)、实现利润等;经营状况预警指标:现金和存货不断减少、应收账款不断增加、营业安全水平=(现有或预计销售额一保本销售额),现有(预计)销售额、资金安全水平=资产变现率一资产负债率等;还债风险预警指标:传统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沃尔比重评分法、现金流量分析法等;破产风险预警指标:Z-Score模型等;融资风险预警指标:利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化、宏观政策的变化、市场的变化等;投资风险预警指标:投资回收期、平均报酬率、净现值、内含报酬率或者获利指数等;资金回收风险预警指标:产品销售的变化、库存积压状况、客户资信等。

进行财务风险预警,要求财务部门充分利用财务信息,主动研究市场发展动态,全程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采集各项预警指标信息,进

行分析,判断风险程度、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戒信号。

财务风险预警,应定期进行,或在有突发风险因素时进行,及时对财务风险作出预报,以便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六、多种方法并用,提高风险预防和化解能力

财务风险预防是指在既定风险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措施,降低损失出现的概率,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财务风险的处理是指对已有风险可能出现的损失或已经造成的损失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减轻损失对企业的冲击。对于财务风险的预防和化解方法,历来为财务管理理论界和实践者们所重视,研究成果很丰富,实践中的做法也各种各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回避风险;二是分散风险;三是转嫁风险四是风险自留,是指遭受损失的个体自我承担风险带来的财务损失。

上述各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和运用条件,相互之间可以结合运用,相互补充,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实施整体组合,多手段并用,达到提高财务风险预防和处理能力的目的。

七、财务风险防控的其他注意事项

一是保证信息沟通顺畅、快捷。企业应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保证业务信息正确、及时、顺畅的在企业内部传递。对于财务信息系统,应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沟通平台,使财务部门需要的信息及财务部门产生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到位,对各种变化做到及时反应。二是强化日常财务核算工作,确保会计方法的正确性和适用性,保证各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三是加强日常资金管理。可通过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和建立资金管理信息平台,对企业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并严格按照财务预算开支,确保资金的有效控制,保持现金流量平衡,并尽可能的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四是加强存货管理。存货对于生产经营是必须的,然而导致资金的挤压,还要支付管理费用,更存在跌价损失的风险。应通过生产和销售计划,应用经济批量订货模型,对存货进行管理,在保证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存货,并定期清理长期挤压库存。五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定期编制账龄分析表,建立应收账款回收责任制,加强货款的催收工作,促使货款及时回收。根据用户的资信状况分别制定不同的信用期限、信用标准,并及时跟踪调整。六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现代内部控制理论涵盖财务风险管理所有环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最佳方法。企业应建立职责分离的岗位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合同审查签证制度、重大项目审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内控制度,并充分利用企业监事会和审计部门,检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并适时进行修订、完善,七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将薪酬与风险控制指标挂钩,确保各级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及工作积极性。

八、结语

第7篇: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范文

公司价值评估是现代公司金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术界和实务界长期关注的重点领域,并且形成了支系庞大的理论体系。除去传统的成本法、相对比较法外,现代公司价值的理论研究体系主要在几个方向展开:股利折现理论(DDM)、现金流量折现理论(DCF)、剩余收益估值模型(RIM)、经济增加值模型(EVA)、实物期权估值理论。其中,现金流量折现理论(DCF)中的自由现金流量估值模型是目前在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型,国内多数机构投资者都采用此模型对公司进行估值,股神巴菲特也是该模型的忠实实践者。

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FCF)最早由Rappaport、Jensen等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简言之,就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和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是公司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这部分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分配给公司全部资本提供者(包括债权人和股东)的最大现金额。自由现金流量估值模型认为任何公司的价值都是公司未来的自由现金流量根据一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而得到的现值和。

自由现金流量估值模型的基本公式为(以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为例):

V0=■■ (1)

其中,V0表示当前公司价值,FCFFt表示t期公司自由现金流量,WACC表示加权资本成本。在实务中,公司价值常被分解为两部分,即预测期价值和后续期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V0=■■+■

(2)

其中,FCFFT+1表示T+1期公司自由现金流量, g表示公司增长率。

对于自由现金流量的计量方法,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Rappaport、Copeland、Cornell等学者都给出了各自的自由现金流量计量公式。以Copeland的公式为例:

FCFF=EBIT×(1-所得税税率)+折旧-资本性支出增加-营运资本增加 (3)

可见,如何进行正确的预测和计算,以获取合理的预计自由现金流是该模型的关键环节。而自由现金流的预测和计算,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难度。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是,哪怕是公开披露信息的上市公司,能够得到的公司财务数据也是十分贫乏的,尤其是一些新的公司,可得的数据更少。从很少的数据出发,如何合理地预测未来自由现金流,成为自由现金流量估值模型的主要难题之一。

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这一难题采取的定量预测方法有:一类是时间序列预测法,包括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另一类是相关因素预测法,包括一元线性回归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等;还有一类是概率分析预测法,主要是马尔柯夫预测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前提多数是要求大样本、线性、分布已知等条件,对于财务实务中普遍存在的小样本、不确定、非线性、分布未知的情况基本失效。面对只有几年最多十年的公司财务数据,如何进行科学的数据开发和预测呢?灰色理论无疑是条有效的途径。

灰色理论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1982年创立并获得国际普遍认可的系统学理论,是一种专门针对“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的创新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在各行业实际数据的预测中。“灰色”二字意指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与信息完全明确的“白色”系统和信息完全未知的“黑色”系统相对应。灰色理论创意是基于如下信念:虽然客观系统错综复杂,数据散乱,似乎毫无头绪,但其实服从某种内在规律。灰色理论就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来寻求其变化规律的,也就是灰色序列生成过程,通过这种生成过程可以弱化原始数据的随机性,找到一定的规律。

由于灰色理论专门研究的是小样本不确定的系统,而且允许数据任意分布,这对于研究信息披露年限短、财务数据少的我国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极为有力的武器。可以在已知公司的财务数据中建立灰色模型,以便更科学地对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的预测。目前在公司价值评估领域,基于灰色理论的研究国内尚未开展,国际上也未见相关文献。

二、灰色建模预测自由现金流的基本方法

灰色理论扩展了高阶微分方程理论,定义了灰导数和灰微分方程,并用离散数据序列建立了微分方程动态模型,称为灰色模型GM(Gray Model)。

设一个灰色系统中有h个变量,其中x1为因变量,x2,x3,x4…,xh为自变量,x(1)1(k)为原始数据序列的一次累加序列,则描述该系统的模型为一个n阶微分方程:

■+a1■+K+an-1■+

anx(1)1(t)=b1x(1)2(t)+b2x(1)3(t)+K+bh-1x(1)h(t)

该方程称为GM(n,h)模型。当h=1时,该模型退化为GM(1,1)模型,它是灰色系统理论中最基础的、使用最广泛的模型。

GM(1,1)模型是一种单序列的一阶线性动态模型,其微分方程为:■+ax (1)=u,令:

Y=x (0 )(2)x (0)(3)Mx (0)(n) X=-■[x (1)(1)+x (1)(2)]-■[x (1)(2)+x (1)(3)]M-■[x (1)(n-1)+x (1)(n)] E= 1 1M 1

从而有:Y=aX+uE

用最小二乘法求得方程的待定系数a,u。

存在:■=au=(XTX)-1XTY

再由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通解离散化可得GM(1,1)模型的响应函数为:

■ (1 )(k+1)=x (0)(1)-■e-ak+■ k=1,2,…,n

(4)

系统还原值为:

■ (0)(k)=■ (1)(k)-■ (1)(k-1)(5)

初始条件:■ (1)(1)=x (1)(1)=x (0)(1)

其中a称为发展灰数,它反映了数据序列估计值(包括预测值)的发展态势,在GM(1,1)模型中,-2≤a≤2,否则模型无意义。u称为灰作用量,它的大小反映了数据的变化关系,在系统中相当于作用量。

将k=2,3,…,n代入(4)(5)式,可以先求出原始序列的模拟值,用它们和原始序列对比,进行误差检验,通过后,便可求出未来任意时刻的系统原始序列的估计值。

必须指出,任何一个灰色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一些随机扰动因素慢慢进入系统,影响到系统规律的稳定,使得GM(1,1)的预测能力逐渐减弱。因此改进的方法是,随时将新数据放到模型中,建立新陈代谢模型,逐步淘汰预测意义衰减的老数据,而把预测意义更大的新数据放入模型,使得模型的预测能力得到提高。

以上建模过程可以归纳为八个步骤:

第一步,求累加生成数据序列x (1)(k);

第二步,确定数据矩阵X,Y;

第三步,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参数a,u;

第四步,建立生成数据序列模型,求得■ (1)(k)的表达式;

第五步,求得■ (0)(k)的模拟值;

第六步,进行误差检验;

第七步,用通过检验的■ (1)(k)式预测未来的值;

第八步,建立新陈代谢模型,不断更新并逐一估算新一年的数据。

三、案例应用分析

下文将采用基于灰色理论的自由现金流量估值模型对A股某上市公司进行估值,从中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为保证本研究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本文将该公司简称为G公司。以下所有分析中用到的原始数据均真实来自该公司公开的历年年报。G公司2009年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公司总股本5.9亿股,资产总值24亿元,是一家规模较大、资金及技术实力雄厚、对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

该公司历年主要财务数据如表1。

表1中涉及的计算公式如下:

营运资本增加=本年营运资本-上年营运资本=(本年流动资产-本年流动负债)-(上年流动资产-上年流动负债)

资本支出增加=固定资产增加额+工程物资增加额+在建工程增加额

自由现金流=EBIT×(1-所得税税率)+折旧-资本性支出增加-营运资本增加

根据表1提供的数据,本文采取公式(2)进行估值,即:

V0=■■+■

V0表示当前公司价值,FCFFt表示t期公司自由现金流量,FCFFT+1表示T+1期公司自由现金流量,WACC表示加权资本成本,g表示公司增长率。从此公式看,关键是要估计未来几期的公司自由现金流量FCFF,以及加权资本成本WACC及公司增长率g。分别估计如下:

(一)用灰色模型对未来几期FCFF的估计

该公司上市时间短,使用它全部年报加上上市前3年的审计公报,笔者才得到6年的自由现金流数据(表2),是典型的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系统,正是灰色建模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

第一步,求累加生成数据序列x (1)(k)。

根据表2中提供的原序列,逐一累加可得:

x (1)(k)=[x (1)(1),x(1)(2),∧x (1)(n)]

=(1.35,2.93,4.69,6.42,7.48,9.09)

第二步,确定数据矩阵X,Y。

将累加生成序列的数值代入,可得:

X=-■[x (1)(1)+x (1)(2)]-■[x (1)(2)+x (1)(3)]M-■[x (1)(n-1)+x (1)(n)]=-2.14 1-3.81 1-5.56 1-6.95 1-8.29 1

Y=x (0)(2)x (0)(3)Mx (0)(n)=1.581.761.731.061.61 E=11111

第三步,用最小二乘法求参数列a,u。

Y=aX+uE

??=au=(XTX)-1XTY=0.04141.7693

这一步涉及的手工计算量虽然很大,但并非不易得解。如果使用MATLAB软件计算,则可以迅速得解。

第四步,建立生成数据序列模型,求得■ (1)(k)的表达式。

■ (1)(k+1)=x (0)(1)-■e-ak+■

=(1.35-■)e-0.0414k+■

=-41.387e-0.0414k+42.737(6)

第五步,求得■ (0)(k)的模拟值。

由上式可得:

■ (1)=[■ (1),■ (2),■ (3),■ (4),■ (5),■ (6)]

=(1.35,3.028,4.639,6.184,7.666,9.089)

还原出■ (0)(k)的模拟值:

■ (0)(k)=■ (1)(k)-■ (1)(k-1)

■ (0)(k)=(1.35,1.678,1.0611,1.545,1.482,1.423)

第六步,进行误差检验。

与表2中的原序列对比,计算出平均相对误差为12.8%,按照灰色理论的标准接近三级,是可用的。

第七步,用通过检验的■ (1)(k)式预测未来的值。

将k=6代入(6)式,得■ (1)(7)=10.453。再还原出:■ (0)(7)=1.364。这就是2013年自由现金流的估计值。

依次改变k的取值,就可以估计出今后数年的值。

第八步,建立新陈代谢模型。

具体而言,估算出2013年的值就淘汰表2中2007年的值,然后再建立新的原序列,重复上面第一步到第七步的计算,得出2014年的估计值,然后再淘汰表2中2008年的值,依次类推,得出未来几年的估计值。这样做虽然比从第七步直接利用(6)式估计未来几年值要麻烦得多,但却更科学,更精确。看似很大的计算量,如果借助MATLAB软件,一般不到半小时就能全部计算出来。表3是笔者采用新陈代谢模型的计算结果。

(二)加权资本成本WACC的估计

WACC=KB(1-t)■+KE■

其中KB是债务资本成本,为了稳健性,选用2013年6月末银行贷款利率中的最大值6.55%;t是G公司作为高新技术公司享受的所得税率15%;E/A是股东权益比例,选用2007―2012年6年的均值79.85%;B/A是负债比例,为20.15%;KE为普通股的资本成本,采用CAPM模型计算:

KE=Rf+?茁(Rm-Rf)=3.05%+0.684×(9.02%-3.05%)

=7.13%

其中Rf是无风险利率,本文选取的是2005―2011年7年期国债利率的复利修正值3.05%。G公司的?茁系数以及市场收益率Rm计算繁琐,受篇幅限制,这里只给出结果,分别是0.684和9.02%。因此可以算出:

WACC=6.55%×0.85×0.2015+7.13%×0.7985

=6.84%

(三)公司增长率g的估计

本文选用公司2009―2012年主营业务的复合增长率5.7%作为公司未来的增长率。

(四)公司价值的估算

将上面已经估算出来的数据代入公式(2),可得:

V0=■+■+■+■+■=73(亿元)

73除以5.9亿的总股本,每股内在价值为12.37元。

对照公司目前14.5元左右的股价,已经十分接近。从公司股价近年表现看,一到16元上方就盘跌,而最低跌到11.3元即盘升。本文估计的内在价值有明显的合理性。

第8篇: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范文

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的内在逻辑可知,企业生产资金在时间维度上先后经历了要素采购、产品生产、产成品销售等三个阶段,且该类型资金在空间维度上还需同时存在于这三个阶段上。另外,作为积累基金、福利基金等职能而存在的资金,也需在遵循保值增值原则下来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益。这就意味着,优化企业资金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当前实体经济发展困境来看,需要着力对生产资金(以下简称:资金)的配置展开研究,从而这也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一、企业资金在配置中所面临的挑战

植根于现实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资金在配置中所面临的挑战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金预算方面

资金预算构成了资金配置的计划环节,这项活动在要素采购、产品生产、产成品销售阶段都存在。但正如行业内部所公认的那样,资金预算面临着测不准问题,这就使得资金使用绩效在一定程度被抑制。另外,受到消费者市场预期的影响,在市场需求拉动下也将增大企业资金预算的不稳定性。实践表明,随着众多企业在寻求外源性资金供给难度的增加,提高内源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已是必然的选择。

(二)资金使用方面

根据笔者的实际调研发现,当前企业通过建立财务管理机制普遍提升了对资金流向和流量的监管力度。然而,现实中超预算现象却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可以归因于,企业生产过程中技术流的不可分性,将导致无法测算产品生产中的边际成本;再者,企业在实施产品市场推广工作时,也因处于商品的流通领域而难以监管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

(三)资金回笼方面

资金回笼构成了企业现实的利润回报,但这在当前也面临着挑战。最大的挑战便在于,受到行业关联性影响而出现资金回笼效率较低,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再生产活动的开展。另外,资金使用存在着机会成本,因此延迟了的资金回笼现象还将增大企业生产运营的隐性成本。

二、会计方法在应对挑战时的功能定位

本文做提到的会计方法应从广义的视角来理解,而不能局限于单纯的会计核算。众所周知,会计核算具有事后性特征,这本身也就无法起到应对挑战的作用。因此,在广义视角下的功能定位可界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会计活动中的组织方法

资金预算活动所面临的测不准问题,实则是由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美现象所导致,以及还受到会计人员有限理性这一主观因素的干扰。因此,会计活动中的组织方法,即打破现有企业会计部门的职能局限,来获得知识外溢的红利将是应对挑战的功能之一。知识外溢现象的形成,取决于各职能部门人员的信息共享。

(二)会计活动中的合约方法

企业资金配置的方式不仅需要遵守会计原则,还需要根据企业特有的生产模式来实施。当前,许多企业过度依赖会计核算活动来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测算,其中且不说测不准,即使测得十分精确也只能是过去式了。为此,应在会计活动中使用合约方法,即与生产项目小组签订资金使用合同,通过利用债权和债务关系并结合有效的激励机制,来确保资金在使用中的高绩效。

(三)会计活动中的筹资方法

资金回笼构成了企业资金配置活动的重要内容,由于资金回笼效率在当下是几乎不受企业控制的,所以还需要从拓展外源性资金供给和合理配置积累和福利基金上下工夫。针对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求,可以从后者来进行功能定位。

三、定位驱动下的应用途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会计方法的应用途径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构建。

(一)充分理解会计方法的内涵

会计活动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起到了对企业资金管控的职能。但会计活动能否确保企业资金配置的高效性,还需要打破自身的专业局限性,而融入到企业生产特征和现实经济环境中来。为此,企业管理者和财务部门人员需要充分理解会计方法的内涵,即在广义视角下来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在理解过程中,应主动将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纳入其中。

(二)完善资金预算的组织方式

打破会计专业知识局限性的第一步便是,在开展资金预算活动时应建立起部门之间的协商形式,即建立起包括财务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成员在内的商讨机制。由于企业管理层对各个部门的业绩考核指标不同,这也就导致了各部门不同的资金预算偏好。通过多方博弈和妥协,将能增强资金预算的稳健程度。

(三)创新资金使用的监管机制

企业资金的使用阶段是资金配置的难点,难就难在无法跟踪监管资金的使用情况。此时,便需要引入市场原则中的债权和债务关系了。具体的做法为,会计部门代表企业管理层与各项目小组签订工作任务书,并以此为合约额定和下放资金的使用权限(使用流程仍须符合财务管理程序)。与此同时,各项目小组若存在资金结余,可按比例提留为本小组成员的绩效奖金来发放。

(四)科学合理利用非生产资金

资金具有追逐利益的本性,这对于企业非生产资金同样如此。因此,企业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和年末岁为时点上,应科学合理的利用非生产资金。笔者建议,可以将折旧积累基金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之需,从而通过建立内涵式生产模式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实证讨论

以下以资源型企业为考察对象,结合本文主题展开实证讨论:

某煤矿企业建立了一套以内控体系为基础,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以财务量化指标为抓手,覆盖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内部管理等基本面。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1.理顺管理流程。确定企业财务预警体系及指标构成,明确预警指标的收集渠道、方法和口径,分析警报原因,建立决策反应机制,制定财务预警对策。

2.纳入绩效管理,用制度保障实施。将财务风险防控指标的测评结果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沿着财务风险防控指标预警出现直至风险最终解决的过程定位责任,进行绩效考核。

3.变革财务管理工作。收集规范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的良好衔接和协调,实现财务信息的规范化和实时动态化,为财务管理预警系统搭建优良的财务核算和管理环境。

(二)指标体系的实施

公司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委托审计室等部门以半年度、年度周期按照财务预警信号消除率,财务预警信号关闭率,财务预警信号消除及时性等评测指标对以上预警指标及其处理结果进行评测,评测结果计入相关责任人绩效考核。

第9篇:流动资金测算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现金流管理;预算管理;融投资管理

一、企业现金流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企业现金流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由经营、投资、筹资和非经常性项目所产生的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企业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能够克服利润指标的缺陷,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资金周转情况。现金流越通畅,企业应变能力和资金投入能力就越强,企业运营风险就越低。而现金流管理正是为保证企业具有通畅的现金流和最大限度的现金净流入,从数量和时间安排两方面对企业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内现金流所作的预测与计划、执行与控制、信息传递与报告以及分析与评价,对提升资金使用效果、促进企业资金良性循环和企业财务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金流管理较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因现金流中断以至企业倒闭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现金流管理问题重重。

1.现金流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国内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及政府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因而绝大多数企业管理都着重于企业利润额的实现和增长,片面认为企业利润增长就会带来现金流量的增加,盲目追求企业利润额的提升而对现金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关注不够,这种做法是不科学也是极不可取的。

由于企业现金流量和企业利润的计算方法存在差异,企业利润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账面业绩,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的增加都会在结转后使企业账面上“本年利润”得以提升,但是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资金的实际流入,也可能因企业赊销活动增加企业账面上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如果企业不能将其及时转化为“现金”,那么势必会导致利润高但资金匮乏的局面。然而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必要的资金,倘若现金流不充足,即便账面上显示企业拥有高利润,也会因资金链断裂产生财务风险,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2.缺乏有效的现金流预算管理

受现金流管理普遍重视程度不够的影响,许多企业现行的现金流管理方法过于简单,仅侧重于短期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控制,缺乏有效的现金流预算管理。

现金流预算管理是企业在根据经营计划编制一定会计期间资金流动预测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协调和控制资金流动的管理方法,因而高水平的现金流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对资金流动测评要具体、详尽,为控制资金流动而设置的预算指标要科学、合理,对指标考核的反馈要真实。然而,许多企业在实施现金流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并未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部门紧密结合,例如销售部、市场开发部和经营管理部等等。进而导致企业难以实时准确跟进资金的流动情况,因而资金流动预测的准确性也随之降低,据此设置的现金流预算指标和考核指标的合理性也因此降低,造成现金流预算的事前预测安排和事中监控有效性不高。此外,对于现金流量表每月执行情况的事后分析不足也是影响现金流预算管理的重要因素。

3.融投资管理不善引发企业资金风险

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采取风险补偿的办法来降低自身风险,对企业贷款审查尤为严格,“惜贷”、“惜贷”现象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尴尬境遇,从而导致企业盲目投资、不良融资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方面,部分企业认为要缓解“融资难”的问题就要迅速把握融资机会,先将资金拿到手再说,而对于融资究竟要作何用还未有明确投资意向和投资渠道,不仅导致企业资金过量沉淀,而且还因为过量融资要承担不必要的利息支出和机会成本;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为了避免过量融资便盲目投资,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方向不科学最终造成企业投资项目变现能力差,给企业带来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甚至造成企业破产。

三、优化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对策

1.不断提升企业现金流管理意识

一个企业的现金能否科学合理地流动关键是取决于管理人员。企业现金流的管理人员或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增强企业现金流管理以及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应将现金流管理同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效地结合起来。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时候,要综合分析整个企业的发展状况,把企业的现金流分析和企业的收入支出,以及盈利指标都结合起来,而不能单纯以利润指标来衡量企业经营状况。

2.多部门结合做好全过程预算管理

预测和计划企业未来现金流与管理历史现金流一样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应将现金流量预算作为财务预算的核心,作为全面预算重要组成部分,在预算管理中做到财务部门与各生产经营部门紧密结合。由生产经营部门定期上报企业未来经营计划和经营活动开展情况,财务部门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之后对未来资金收支需求量进行预测,据此制定合理的融筹资方案以及资金调度和使用方案,通过统筹规划、现金预算和资金调剂来做好企业现金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同时每个会计期间还对企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事后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编制下期现金流量表,不断提升现金流预算管理的质量。

3.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融投资决策

企业的融投资决策要有超前的预见性。为此企业应当及时准确掌握国内国外的利率和汇率等融资市场信息,了解货币财政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内外的政治环境等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依据企业需求来选择融投资渠道和融投资规模,量力而行,通过进行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或不同融资组合等方式,既要以尽可能低的融资成本来调节企业可支配现金流量,又要提升投资的变现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