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信工程相关知识范文

通信工程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通信工程相关知识

第1篇:通信工程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44-03

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随着光(电)缆线路工程投资比重的增大,需要大批光(电)缆线路工程设计、施工、维护和监理人员。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对“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从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记录与分析、知识与技能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到实训平台推演与设计进行系统化开发,构建完善的课程资源教学体系,最终达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从而为通信运行商、设计院、工程监理公司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通过系统介绍光(电)缆的结构、型号、性能及国际国内标准,详细讲述光(电)缆工程的建设流程、施工步骤和方法,光(电)缆的测试方法以及长途光缆线路的维护等内容。本课程配有大量的实训项目,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系统性。

课程开发过程

课程开发方法 借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规范,以职业岗位需求调研为起点,通过开展以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记录与分析、知识与技能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到实训平台推演与设计为主线的系统化设计方法,开发“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并以此需求为基础进行“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实训平台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课程设计思路 作为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该课程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杆线、通信管道和光(电)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操作技能,掌握各种设施的结构、性能及技术指标、标准,掌握各种设施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施工及维护的技能及技术指标、标准,掌握各种安全技术规程。为学生从事通信线路工程设计、通信线路工程施工、通信线路维护及工程项目管理及监理等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紧紧围绕通信线路工程的建设与维护程序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

典型工作任务记录与分析 在完成大量企业调研和7届毕业生就业岗位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校企专家“头脑风暴”式研讨,全面分析了本地区通信技术专业通信线路方面的人才需求。表1给出了典型工作任务记录,包括任务描述、工作过程描述、工作环境描述等。

课程知识点设计 通过对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岗位分析,再对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归纳以及知识技能归并重构,在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目标下,设计了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边界,确保“专业知识不重叠,核心技能不漏项”。突出常用通信光纤、光缆、电缆的结构、特性、分类及选用;工程验收标准,户外通信线路的敷设种类和施工、配线标准;杆线材料,架空杆路有关规定,杆路建筑,杆路工程验收标准;设备器材的检验;管道坑槽,管道基础,管道铺设,管道回填土,管道包封,人(手)孔构筑,管道的维护;光(电)缆的单盘检验,光缆的路由复测,光缆的配盘,光(电)缆的敷设,光(电)缆的接续与安装,光(电)缆线路的防护,光(电)缆线路的竣工验收,电(光)缆典型障碍、检修,相关仪器仪表使用、安全、规程;光(电)缆线路工程施工安全及防范,工程竣工测试的内容和方法,工程竣工技术文件编制方法,工程验收的内容、方法、步骤,设备典型障碍、检修,相关仪器仪表使用等核心技能。专业课程知识点设计如表2。

实践教学设计 (1)结合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主线,通过通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进而确定相关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相关的教学模块及学习情境,通过教学模块把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链条。(2)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由专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项目制、导师制、任务驱动等形式。如在通信电缆线路布放及相关设备安装实践教学项目中,首先熟悉架空电缆布放的全套施工流程:施工测量器材检验单盘检验电缆配盘选择布放方法电缆布放电缆的防护电缆芯线接续、测试电缆接头封合电缆接头的安装固定等;然后熟悉管道电缆布放的全套施工流程:施工测量器材检验单盘检验电缆配盘选择布放方法人孔抽积水检查管孔电缆布放电缆的防护电缆芯线接续、测试电缆接头封合电缆接头的安装固定等;然后熟悉交接箱配线管道电缆线路工程的全套施工流程:施工测量器材检验人孔抽积水布放交接箱成端电缆布放引上电缆电缆芯线接续电缆接头封合电缆测试等;最后了解施工安全控制、掌握施工质量控制、掌握施工进度控制、熟悉施工成本控制、掌握相关工序的施工技术、熟悉工程建设标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掌握常用仪器仪表、工具器材和设备的使用等。(3)建设一个完整的线务实训基地,使通信工程中的各种电、光缆的敷设情况真实体现在基地实训环境中,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接触实际的工程施工,进行必要的敷设、接续、测量、维护等技能培养,使学生增长工程实践经验。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快掌握相应的知识及技能,在实际工作中适应岗位能力强,能较快胜任岗位工作。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加强专业素质培养和实际动手能力锻炼,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结语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通信光(电)缆线路的基本理论,全面掌握通信光(电)缆线路的施工、维护等操作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及从事通信线路工程技术类等相关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盛国.基于工作过程的通信线路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8):82-83.

[2]徐献灵,李靖,李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2):35-44.

[3]王邠.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08(7):33-35.

第2篇:通信工程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加工 探究 教学策略

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处理信息、形成知识网络并用来解决问题的内化过程。有效的学习者应当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工作者、解释者和综合者,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

探究性学习既是生物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也是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文本探究活动方式,主要以资料收集处理、逻辑推理或方案设计为呈现方式,通过开拓学生的思维来渗透探究的理念。

一、文本探究的信息流程

教学过程中,对于文本类教学内容,教师利用各种信息来源设计丰富的探究素材,并在此基础上设问质疑。这些资料在学习整合过程中就变成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基于问题展开文本探究。

1.指导自学,提取感知信息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知识及其结构特点,进行信息的提取,寻找主干信息,感知变化的主线和最佳突破方案。如,学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就要提取出其变化的主干信息,即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学生通过画关键词和重点句,捕捉关键信息,感悟知识的内涵,培养熟练接收信息的能力。

2.质疑设问,筛选加工信息

学生在阅读感知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因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而获得不同的体验,在客观提供的信息材料中结合自己已有经验进行思考和判断,从中筛选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形成自己的推论。学生通过质疑和推测对学习材料进行精加工,挖掘课本表述的言下之意和言外之意,通过讨论争辩,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提炼总结,编码交流信息

信息只有经过加工处理,并以一定形式正确表达出来,才能说明真正掌握。学生明确自己的观点后,在与同伴交流中,用自己的语言或通过绘制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概括新概念,通过语言表达和图示绘画的双重编码,掌握内化所学的信息,从而被长期记忆。

4.融会贯通,概括输出信息

引导学生把已编码的信息进行重组、提炼,在课堂中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积极尝试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案例:“细胞有丝分裂”的学习,学生首先提取感知信息,观看教师提供的“植物(动物)有丝分裂过程Flash”,认识到有丝分裂是一个过程性的知识,并直观地发现有丝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细胞核。学生从动画中已提取到了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口,接下来筛选加工信息,阅读、对比、分析不同分裂时期的图片,抓住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染色体的变化,从而概括出各时期特点。通过表达交流,达成共识,掌握细胞分裂的内在规律,即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并总结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之间的关系,用曲线图加以描绘,实现信息的编码。

如果学习过程仅到此,还不足以让知识转变为长时记忆,进行信息输出尤为重要。学生必须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出每个时期的特点,因为会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掌握。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必须会用简笔画绘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形态,能画出包括纺锤体、染色体行为在内的整个细胞图,因为会画,才说明知识已内化。能否用正确的图像表达各时期的特点,是检查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是否掌握的最简洁的方法。这种编码处理信息的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加强长时记忆。

二、文本探究的教学策略

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评估学习中的问题,确定使用什么教学策略来解决问题,评价所选策略的效果。

1.“复述策略”培养知识的迁移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对信息进行反复加工,即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教学策略。任何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的迁移看成是先前学习的知识在后继学习中的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不仅能熟练使用学过的知识,而且能将旧知识组织、归纳并应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有丝分裂。在进入减数分裂过程的学习时,让学生先回忆并复述有丝分裂的相关内容,即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和每个时期的分裂特点,然后再通过阅读减数分裂的图群,分析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认识到减数分裂的特殊性,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2.“主线策略”建立知识的逻辑

新课标下教材的编写是围绕主线展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遵循这样一条主线,在头脑中建构起知识的框架,从而让学习变得富有逻辑性。必修三个模块遵循的主线分别是:探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系统稳态的维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立足知识的主干,建立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

例如,“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是必修2中遗传学知识在个体、细胞、分子水平内在逻辑联系这条主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转录、翻译是连接DNA与性状关系的桥梁,因此在探究过程中,要明确一条主线,建立逻辑推理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四个问题:(1)基因位于细胞核中,怎么去指导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2)mRNA只有4种碱基,如何决定20种氨基酸?(3)翻译过程如何决定氨基酸的顺序?(4)游离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氨基酸如何到达核糖体合成多肽链?学生不断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完成主线建构。

3.“视觉策略”提升知识的整合

根据信息模式的分类学,信息可以用视觉方式进行表征。教材中的结构模式图、生理活动示意图等,是生物学科独特的语言符号。视觉符号易被快速识别,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准确接收大量信息,与文字相比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视觉图式信息,能使学生迅速、准确地获取信息,通过扫描关键词从信息资源中抓住知识的脉络,形成整体轮廓式的信息认知。实际上,学生“读”图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图与图群时,设计与图文相匹配的读图指导题,使学生通过识图——析图——释疑,最终自主构建知识。

例如,“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的学习,就是完全建立在对突触图群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提取图中的画面信息可以确定:神经元之间有间隙,突触小体是轴突的末梢,神经递质通过外排作用释放,线粒体表明需要耗能,突触后膜上有受体等。再通过探究问题把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

(1)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电信号如何从前膜经间隙传到后膜?

(2)兴奋能从树突传到轴突吗?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一样么?

需要学生将直观的视觉信息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关联起来,让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推测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经过一个信号转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突触的膜电位变化图示,通过讨论交流,完成“兴奋在突触间单向传递”的特点归纳。

4.“精加工策略”让知识融会贯通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在于组织”。组织好的、系统的知识容易巩固在记忆中,即使忘掉了其中的某一点,通过联想也容易把它恢复重现出来。“精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做精细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在要记忆的材料基础上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的材料记忆的学习方法。通过形成新旧信息间的附加联系,把所学的新信息和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对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要关注其内涵和外延,在对关键概念全面认知的基础上把那些分散的、零星的、在课本里跳跃性出现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对它们进行比较、归纳,找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东西,串联成清晰的知识链,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上下相互沟通、左右触类旁通。

如,对于“遗传物质”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可将分散于必修1、必修2不同章节中有关“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减数分裂”、“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片断的、零乱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按照“配子、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这样一条主线来组织内容。

精加工策略一方面能够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经精加工的信息进入已有知识体系中,在以后需要唤起时易于检索。

5.“组织策略”构建知识网络

“组织策略”是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对所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加工,将分散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根据组织策略,可以将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信息加以整合,在统观知识全局、掌握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系统的基础上,抓住本质的东西,把握相关知识的交叉结点,尽可能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异同点提炼出来,使之形成知识网络。

第3篇:通信工程相关知识范文

培育工程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中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部署,提升我国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起开始实施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以下简称培育工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韩俊就此指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5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心已经由提高意识向提高能力方面转变。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正日益突出。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打造企业核心技术、促进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应对各种纠纷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实施培育工程是落实工业转型升级战略部署中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任务。

据了解,所谓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指的是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活动中获得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多种形式知识产权的能力,以及合理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其价值的能力。

2012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关于实施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的通知》。通知提出,实施培育工程,有利于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和保障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使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业,为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有利于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快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体系的建立,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促进科技和经济相结合。

北京积极落实

相关统计数字表明,北京市在知识产权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9.23万件,专利授权量达到5.0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为57.1%,职务专利申请占比达到84.8%,专利结构全国最优。PCT专利申请数量达到2075件,同比增长40.6%,位居全国第二。

在促进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北京市近年来亦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切实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通知精神,北京市结合本市实际,于2013年1月制定了《北京市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实施方案》。

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北京是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地区,近年来北京市的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取得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成果,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特别是专利成果的应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充分利用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实现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成果在北京应用形成产业化,能够对北京市实施首都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北京市自培育工程启动以来,培育工程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是开展了试点企业的认定工作。通过企业报名、各区县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从180家申报企业中遴选出117家作为培育工程试点企业。截止目前,北京市试点企业数量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占全国试点企业总数(567家)的20%。二是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方式使北京市23家工业企业获得科技融资1.6亿元,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三是推进知识产权资本化运营工作。通过举行中关村科学城月度推介会、壹周创业秀等活动,融资金额1.15亿元,有8家企业已完成股权融资,涉及融资金额达7500万,另有20多家企业正在进行相关融资洽谈。

首场培训启动

6月18日,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共同主办,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承办的首场“北京市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试点企业培训会”在京举办,45家北京市培育工程试点企业参加了此次培训。

第4篇:通信工程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程硕士通信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49-03

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们针对工程硕士特点,总结历年来工程硕士教学经验,紧密围绕通信基础与通信应用主题,在工程硕士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通信专业基础知识并加以融合,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提升教学效果。现就该课程的基本情况和所进行的教改实践加以介绍。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

结合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员任职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定。通信基础知识课程的设定是面向应用型工程硕士的,学员一般是来自不同单位的在职军官或武警,除了少部分曾经是通信相关专业本科毕业外,大部分学员以前没有系统学习过通信知识。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通信基础知识,掌握通信基本技能,能够很好地在现有岗位上发挥作用。结合工程硕士的这些特点和需求,我们认为通信基础课程的建设目标是立足于工程硕士的培养,紧密结合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强化实践培养”为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重点建设示范性教学案例,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依据课程教学的目标,我们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以“通信基础理论内容为根本,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现代通信实际,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课程内容调整主要包括通信原理基础知识的压缩与凝练,加入无线通信基础与典型现代通信系统内容。课程内容可划分为三个主要模块,分别是通信原理基础模块、基本传输方式与信道模块、军事通信概述模块。

通信原理基础模块介绍通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主要包括通信的概念、调制解调技术、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技术、数字复接及同步技术等。基本传输方式与信道模块介绍信道相关的基本概念,现代通信系统中典型的传输方式及各自的优缺点,主要包括数字信号传输损伤及指标、无线传输技术、有线传输技术、交换的基本原理及作用等。军事通信概述模块介绍军事通信的一些基本概念,军事通信系统的整体组成及主要通信手段及特点等。

除了课程整体内容的调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具体知识点的讲授以宽面浅出为原则。例如弱化模拟通信内容,将当前数字通信中的一些主要理论、主要技术以及近些年发展的新技术引入其中,如补充信号的频谱、系统的频域响应、傅里叶变换、滤波器基础理论等。课程讲述中尽量减少公式推导等内容,侧重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功能、面向应用等方面。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为改变传统的“连续式、注入式”被动教学方式,转变为“专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主动教学方式,配合新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多种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理解程度,我们精心制作了一套表现生动的多媒体电子课件。该课件的特点是生动、全面、重点突出。电子课件中有大量的动画,将一些不易理解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员易于理解。例如在数字调制中对MSK的讲解,仅仅一页讲述支路波形的课件就有56个动画组成,将一个难点生动地表现出来,学生反映效果很好。无线通信课程建设了完善的课程网站,以促进教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课程网站内容丰富,学员可以从中了解课程介绍、实现课程讨论、下载电子课件(内含讲义)、下载教辅资料等。同时网站是很好的交流平台,教员的作业,讨论问题,与学员的交流均可以在此完成。

二是探索具有通信工程特色的案例教学模式,将基础知识与典型案例有机结合。知识点的讲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并掌握技能。例如在自由空间传播模型的讲授中,讨论室内小型无线网络的建立问题;在地面反射模型的讲授中,讨论岸边基站与海面船只的通信问题;在无线通信中的组网技术中,诸如多址接入,多信道共用,阻塞率,区域覆盖,频率复用,小区制中的干扰,扩大系统容量等问题,均与移动蜂窝网中的实际系统相结合。

教学模式采用选择典型通信系统或典型应用为案例,辅助以一定量的MATLAB演示验证,并结合相应的思考题加以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理解。例如讲解蜂窝无线通信系统时,以现有的GSM蜂窝通信网为例,讲解无线通信特点、无线组网特点、多址通信等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又如剖析一个实际通信设备(通信电台),就其内部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讲解,讲解其原理,剖析其内部结构,引发这一系统的设计、应用以及改进的讨论。

三是加强研讨型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员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结合课程教学的知识点,学员提出的与实际相关的问题,进行研讨型教学。本门课对于从事通信工作的同志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他们提出的实际问题,结合课程相关知识点给予解答,既帮助学员理论与实际结合解决问题,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视野,同时还有助于拉近书本与设备之间的距离。除了通信技术问题,还有例如通信装备现状讨论,光纤通信网情况讨论,内部信息化网络相关问题讨论等。另一种是将通信领域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改革,适当结合典型系统的案例,进行研讨型教学。

四是优化考核方式,建立以衡量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依据的评分标准。引入课程设计环节,增加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课程设计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占30%。依托“十一五”重点项目通信工程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同时也方便学员将自己的创新性想法在试验平台中加以验证。

五是坚持结合高水平的科研课题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本专业跨信息与通信工程及军事通信学两个二级学科,人才培养上强调在科学研究中既充分重视基础科学,又以现代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为核心,着力培养现代通信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工程技术为背景的管理指挥人才。

本专业承担的科研任务紧密结合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领域的发展需求,一般具有指标高、难度大、实用性强、工程性要求严格以及系统性强等特点。在课程教学中,教员往往结合知识点引导和鼓励学员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使毕业学员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在这些可选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我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进行讨论,验证自己的设计,提供相应的条件让学员将想法付诸实现,每一个真正完成这一过程的学员,其能力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除了课程实践环节,无线通信系列的研究生课程在课堂授课中还会不定期邀请科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及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学,提供相关的学术讲座信息鼓励学生参加,揭开科学研究的面纱,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进去。

六是坚持学术创新,注重教员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水平。通信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概念不断涌现,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变压力为动力,解决课时有限而需掌握的知识飞速增长的矛盾,是现代通信专业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本团队建设的一个目标就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梳理教学理念,研究专业课教学的新方法,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潜质为目的,充分发挥其学习能动性,让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真正体会通信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重大影响,并学会合理地运用其为社会服务。

在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对师资队伍进行严格的教学岗位培训,突出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授在师资队伍上的融合,形成一支善于把握通信工程专业教育规律、在基础研究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队伍。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鼓励基础研究和创新研究,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积极探索通识教育、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等教学新模式、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除了上述方法,我们还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安排讨论、观摩教学等活动。建立方便通畅的师生沟通渠道,倾听同学们对教学的意见,并且在教学组内互相沟通,及时进行改进,并保证教学的一致性。

四、结束语

总之,针对工程硕士通信基础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观念,优化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依据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防科技大学重点建设研究生一流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建设计划任务书[Z].2013.

[2]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验收报告[R].2010.

第5篇:通信工程相关知识范文

摘要: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学生工作、个人生活等都离不开高校辅导员的引导与管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辅导员工作的一大要点内容。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主体的“90 后”,在课余生活之外接触网络的时间较多,西方意识形态思想不断渗透、网络不良思想不断涌现等现象的出现,对于当代大学生“制度自信”的教育提出挑战,面对这一问题,高校辅导员应当通过哪些路径解决,如何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思考

2013年5月4日,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的座谈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①这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进一步明确清晰地概括,也提出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份综合育人的工作。自“制度自信”提出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注意到这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善和发展,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如何通过辅导员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成为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辅导员的知识权利的提升、辅导员工作方式的改进以及辅导员语言艺术的转换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的“制度自信”。

一、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必然性

在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以及党的十八大报告等政策文件不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制度自信”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发生了新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西方的思想不断传入,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境况。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应对来自西方思想文化的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辅导员必须思考的问题。了解大学生“制度自信”的重要性;分析大学生“制度自信”的现状;剖析大学生“制度自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可行途径,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大学生自身对于“制度自信”认知的片面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系不熟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和意义不确信等现状,为辅导员开展日常“制度自信”的教育形成阻力。因此,辅导员应当以新式策略、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制度自信”进行教育与引导,从而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高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对于大学生“制度自信”形成阻碍。由于高校中存在部分领导对于“制度自信”的教育重视不足、教育理念滞后以及教育管理的局限,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加强对大学生的言传身教、注重潜移默化的效果。

大学生“制度自信”的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高校培育健康成长的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容易被错误的政治理论和社会评论影响,造成对社会现象评价偏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动摇,对国内外大事无动于衷,对高效开展的相关理论教育产生抵触,甚至存在部分学生“制度自信”的情况。大学生在“制度自信”方面的现状与高校教师进行教育、辅导员进行引导所预测的结果相悖离,这也就要求辅导员从自身的业务水平、引导方式、传播途径以及话语艺术等方面进行提升,助力于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增强。

二、辅导员知识权力的提升是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前提

辅导员在大学生中担任着思想引导者、政治教育者、学习监督者、生活咨询者等角色,这些角色要求辅导员掌握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管理技巧、协调能力等知识权力。辅导员的知识权力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发展性知识四个方面内容,②四个方面所包含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四个方面的知识共同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的知识,这也就要求辅导员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要熟练掌握,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十八大以来,大学生“制度自信”的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方面的特别重视,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了解肤浅、认同感弱、自信程度偏低。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西方国家对于我国的文化渗透、政治认识偏差等有关。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多的工作要求和更高的工作水准。但由于辅导员自身综合能力的欠缺,特别是自身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对大学生“制度自信”状况存在的问题难以缓解。

辅导员知识权力的提升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第一,辅导员自身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的学习掌握,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自身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通过新媒体等途径进行言传身教,形成内容传授、发展历程分析、加深学生认识、加强实际应用等环节层层相扣、形成合力,系统地改善大学生“制度自信”的现状;第二,辅导员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如通过社团日活动的开展、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等方式,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年级或者班级开展的相关活动中;第三,高校辅导员往往担任起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辅导员可以通过自身具备的基础性理论知识与所授课程相结合,在本体性知识与发展性知识相结合的前提下,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胜任力。

三、辅导员互动策略的创新是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的途径

辅导员加强与大学生的日常的教育、引导和谈心工作,是辅导员工作内容的要求。目前,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主要通过学生活动、班级班会、年级晚点等方式进行,为了确保学生的接受范围广、接受程度高,辅导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需要制定一系列符合工作内容、工作特色的互动策略。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是在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的,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因为互动过程中要考虑到辅导员与学生双方的兴趣方向和行为特点,形成一个网络化的互动结构。③辅导员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由于两者的价值观、思想水平、专业水准、生活阅历等不相等同,对于互动带来客观阻碍。

辅导员互动策略的创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朋友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学生个体往往选择关注自己身边的朋友或对关系密切的同学开放朋友圈权限。因此,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尽量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线下的努力是为了线上进行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保证辅导员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新媒体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关内容的传播与教育。第二,注重线上线下齐教育、共互动,鉴于每位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以及个人喜好的不同,辅导员注重通过新媒体开展相关教育、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互动沟通,确保“制度自信”教育的成效。第三,辅导员注重互动策略的时事调整,由于每位同学的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辅导员对个别的学生应当因势利导,采取个性化的互动方式,对仅仅喜欢新媒体互动的学生应当加强对其的网络传播教育,对仅仅喜欢使用传统的互动方式的学生,辅导员应当加强与其生活化的交流与互动,确保互动方式的多样化、互动范围的覆盖化和互动效果的普遍化。

四、辅导员语言艺术的优化是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的保障

辅导员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的理论深度、文化知识的传播方式、职业能力水平和自身的工作方式的特色等,与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对大学生的“制度自信”的教育密切相关,然而,这些重要的影响因素都离不开辅导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语言艺术的合理运用对于开展“制度自信”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语言艺术的保障性作用体现在:语言艺术是辅导员工作能力的综合表现方式、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调试器、是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的良好工具、是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的推动力、是融合组织理念和文化的催化剂。这些对于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具有保障性作用。

辅导员群体中存在部分个体由于自身原因不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艺术,主要由以下几种情景:第一,辅导员工作领域广、工作内容杂、扮演角色多,辅导员在工作进程中易产生角色冲突,由于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信息量大,辅导员往往会选择将信息枯燥无味的传达给学生,习惯负责将上级的信息简单传递下去,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学生对政策性语言、规定性语言存在排斥心理,难以实现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认同和内化。第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辅导员工作繁琐,由于辅导员手中的权力有限,容易产生无奈感、倦怠感,导致直接将自己的见解、道理单方面的倾泻给学生。第三,虽然辅导员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主动权,但是由于辅导员对沟通互动重视程度不足,沟通技巧不符合自身的工作特色,形式主义的沟通往往事与愿违,不利于学生对“制度自信”相关内容的认识、学习和掌握。

辅导员语言艺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优化:一是加强理论学习, 注重实践锻炼。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应该认真理解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它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这样才能增强自己语言的感召力。以坚定的政治性、敏锐的洞察、坚实的理论功底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积极正确的思想观点感染学生,始终给学生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通过知识的不断累加,避免语言的贫乏与平庸,确保在具体工作中真正做到信手拈来、说理透彻、言之有物、言之有味④。二是注重实践锻炼,辅导员语言实践的机会、形式、场合、对象很多,这些都是辅导员提高语言艺术的有利条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中,要充分利用锻炼机会,勤于训练、反复实践,作自我总结和评判以免重复同样的缺点和不足,确保实践锻炼的效果。三是建立沟通意愿,拓宽沟通渠道,辅导员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情况下,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以及亟待完善的地方,以肯定、鼓励、帮助为主,通过运用新媒体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愿意交流、乐于交流;四是强化沟通技巧,提升表达水平。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多使用口语化的语句,懂得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适时调整谈话内容,善于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此外,辅导员要充分利用非语言沟通方式,通过体态、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与学生充分沟通。

引文注释

①.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1).

②杨建义.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81.

③王燕芳,康遍霞.高校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微博互动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5):101.

第6篇:通信工程相关知识范文

1.信息素质是科技查新人员素质的核心体现

根据科技部2000年出台的《科技查新规范》,查新人员是指参与查新工作的人员,包括查新员、审核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在规范6.2和6.3中明确指出查新员、审核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其中第3、7、8条是对查新人员应当具备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概括。第3条为“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具备较宽的知识覆盖面,熟悉查新判断、分析的原则与要点,能对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与综合提炼,具备从事查新的能力”第7条为“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审核员要求具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第8条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结合查新规范,教育部科技查新专家、浙江大学马景娣研究员将查新人员素质总结为“信息检索知识和检索技能、能熟练使用现代化信息设备、较强的外文水平、较强的知识交流与启发能力、学科专业知识及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较强的文字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强的文献筛选、对比和综合分析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八个方面内容。

根据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LA)的定义,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有效地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通过考察上述对查新人员八个方面的素质要求和对“具有信息素质能力的人”的要求,发现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具备知识交流的能力,是激发信息需求的前提;熟练使用现代化信息设备、信息检索知识和拥有娴熟的检索技能,是从海量信息中发现所需信息的基础;较强的文献筛选、对比和综合分析能力、较强的外文水平,是评价信息的能力的关键;较强的文字组织和写作能力以及知识的启发能力,是综合利用信息的必备条件;信息素质强调终身学习能力,这契合于查新人员“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的要求。

综上所述,除了对查新人员学科专业知识的要求外,其他的素质要求均可归为信息素质范畴。针对特定的查新人员队伍来说,他们的学科专业知识已经确定,而那些属于信息素质范畴的知识和能力则是可以提高和改进的。由此可知,查新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其信息素质能力的提升。

2.查新人员信息素质的具体体现

根据信息素质的结构,可将查新人员的信息素质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四个方面内容。

2.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查新人员对各种查新相关信息的自觉心理反应,在查新过程中能够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查新人员的信息意识的强弱对查新工作有重要的意义。一名好的查新人员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有敏锐的感受力、洞察力和持久的注意力,并对信息价值有准确的判断力。查新人员接到一项查新课题后,首先要了解这个课题并提取相关的信息,并要意识到自己还需要哪些信息,以便在与查新委托人沟通时能够快捷有效获取信息。在选择数据库、检索词、构建检索式等过程中,查新人员要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以便选择哪一类的数据库。如接到一个成果鉴定的查新项目,则在第一时间能够了解到选择相关学科的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相关专业数据库等。得到检索结果后,选择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查新人员时刻都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信息意识的强弱决定着查新人员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直接关系到所做查新报告的整体质量。

2.2 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科技查新有关的信息理论、知识和方法。日本科技查新主管部门就很重视科技查新人员信息知识的培养,根据刘朝旭对日本查新人员技术资格考试的考察,其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终端机)联网及相关软件知识和技术;情报检索技术知识及技能;数据库知识(数据库基础知识、各个数据库知识)情报流通领域知识及实际应用能力;主题领域知识及应用能力(主要指专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检索与获取);英语能力等。结合当前信息化办公环境和我国科技查新主管部门的要求,科技查新人员要熟练掌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查新管理系统、自动化办公操作系统、文献管理软件等现代化的设备和工具。这就要求查新人员有丰富的信息知识,并不断更新、提高自身的信息知识。

2.3 信息能力

在我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对所属科技查新站查新人员历年的培训中,均以信息资源选择、检索、文献对比分析等为主题内容对查新员、审核员进行信息能力的培训。查新人员的信息能力是指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使用信息工具、检索并获取信息、加工提炼信息、整合创建信息以及交流传播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并体现在科技查新的整个流程中。在具体的查新工作中,接到查新课题首先要学习了解这个课题以获取课题相关信息。在提炼主题、选择查新范围、选择数据库与制定检索策略等查新检索过程中,需要查新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信息能力。特别体现在检索策略构建和选择对比文献、与查新项目的查新点的对比分析中:选择检索范围即数据库和相关的其他信息源,并利用选择的信息源检索获取查新课题相关信息,这时查新人员要根据检索的结果不断调整检索式,直到检索出符合查新要求的检索结果。不同学科领域的查新课题要选择相应的信息源,因此查新人员经常会面临新信息源的情况,所以要有应变和适应能力以便高效获取文献。同时,熟练应用网络设备、计算机以及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查新工作的效率。

2.4 信息道德

科技查新人员的信息道德是有关查新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是调节查新委托人、查新人员、信息生产、传递、获取等人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信息和工具是科技查新必备资源,查新人员在使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要符合相关使用规范。查新过程中会涉及许多查新委托人提供的各类技术档案、项目申报资料、专利技术说明书等,查新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为委托人保密。总之,在日常工作中,查新人员要严格按照查新主管部门制定的科技查新规范开展各项工作。

3.查新人员信息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

3.1 严格自律,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查新人员的职业道德体现为查新过程的行为规范和利用网络信息系统的行为规范。前者主要体现在科技查新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中,如科技部在所制定的《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中详细规定了查新人员职责。在《科技查新规范》查新人员部分,详细规定了查新机构在委派查新人员和审核员时应当遵循的回避原则,查新人员和审核员应当具备的条件,查新人员、审核员的职责和查新人员的责任。查新工作是一项严肃、科学的工作,也是一项信息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大的复杂的工作,查新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主管部门的科技查新规范和网络信息使用规范的要求进行工作,严格自律,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保证查新结论的公正性和查新报告的科学性、严肃性。

3.2 建立培训机制,增强学术交流

我国的科技查新站可分为科技部查新站,教育部查新站,卫生系统查新站以及电力、煤炭等各个行业的查新站。由于所属主管机构不同,全国无法统一组织培训。根据教育部科技查新专家组每年对所属科技查新站的年检情况,部分查新站的查新报告存在数据库选择不当、对比文献选择不当、结论用语不当的等问题,间接说明我国科技查新人员的信息素质情况并不理想。各类型查新机构应根据各自的查新站人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建立培训机制并加强学术交流。教育部所属科技查新站的主管部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每年组织高校查新机构的查新人员培训并组织相关的研讨会,对教育部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主管部门培训主要包括:针对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对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探讨;培训的查新人员信息知识和前沿信息技术、加强其信息能力;通过解读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规范查新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组织学术研讨机会,建立查新人员经验交流的平台,促进传播优秀经验、帮助新建或问题多的查新站,为查新站之间,不同地区的查新人员之间建立沟通桥梁。

3.3 建立查新团队,实时互助互通

查新工作的许多技能、技巧是无法完全从书本或一两次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中掌握的,需要向他人学习。经验丰富的查新人员在长期的查新工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巧等科技查新有关的隐性知识,如数据库检索、快速选择文献、快速翻译外文文献等技巧,学习和挖掘这类知识可以快速提升查新人员的信息素质。通过建立查新团队,促进科技查新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转移或显性化。具体地说,可以通过下述途径进行:与本单位的其他查新人员交流,遇到问题随时询问,及时交流查新过程中获得的心得体会;到查新历史较长的查新站进行访问学习,建立友好的关系;利用网络沟通工具和异地的同行进行交流;或询问查新专家等。

3.4 强化学习,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第7篇:通信工程相关知识范文

一、职业信息采集问卷设计及调查结果

数据采集是职业信息分析及职业分类的关键步骤。为系统科学地调查我国各行各业职业发展现状,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专家委员会参照美国国家职业标准的问卷项目系统,结合我国职业标准信息描述结构,编制了体现职业内涵的描述信息调查问卷。(表1)

(一)一般工作活动问卷主要内容。1、获取信息;2、对过程、资料、环境的监控;3、对物体、动作、事件进行识别;4、对设备、结构和资料进行检查;5、对产品、事件或信息的定量特点进行评价;6、对事物、服务和人的品质进行判断;7、信息处理;8、对信息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符合标准;9、数据和信息分析;10、决策并解决问题;11、创造性思维;12、更新和使用相关知识;13、目标与战略的构建;14、安排工作和活动;15、制定计划与事先安排工作;16、进行常规体力活动;17、搬运物体;18、操控机器与程序;19、使用计算机;20、交通工具、机械化装置或设备的操作;21、针对机器装置、零件和设备画草图、定线并解剖;22、执行创意、程序、系统或产品;23、维修和养护机械设备;24、维修和养护电子设备;25、记录信息;26、向他人解释信息的内涵;27、与主管、同事或下属进行交流;28、与组织外的人进行沟通;29、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30、协助和关照他人;31、销售物品或影响他人;32、解决矛盾或与他人进行谈判;33、直接面向公众推进工作任务;34、协调他人的工作与活动;35、发展与建设团队;36、培训;37、引导、指导和激励下属;38、指导和发展他人;39、向他人提供咨询和建议;40、进行行政管理工作;41、组织单元的人事管理工作;42、监控资源。

(二)能力问卷主要内容。1、口头理解能力;2、书面理解能力;3、口头表达能力;4、书面表达能力;5、连贯的构思能力;6、创新能力;7、感知问题的能力;8、演绎推理能力;9、归纳推理能力;10、信息的排序能力;11、灵活分类组合的能力;12、数理推理能力;13、运用数学运算的能力;14、记忆能力;15、完形速度;16、完形变通;17、知觉速度;18、空间定位能力;19、空间想象能力;20、选择性注意能力;21、分时能力;22、手臂稳定性;23、手的灵活性;24、手指灵活性;25、精细控制能力;26、四肢协调能力;27、反应定位能力;28、速率控制能力;29、快速反应能力;30、手腕-手指的使用速度;31、肢体移动速度;32、静力;33、爆发力;34、动力;35、躯干发力能力;36、持久力;37、伸展性;38、柔韧性;39、全身协调能力;40、全身平衡能力;41、近距离视觉感知能力;42、远距离视觉感知能力;43、颜色识别能力;44、夜视能力;45、视觉感知能力;46、深度感知能力;47、眩光敏感性;48、听觉敏感能力;49、听觉专注能力;50、声音定位能力;51、语音识别能力;52、语言的清晰度。

(三)知识问卷主要内容。1、管理知识;2、文书知识;3、经济与会计知识;4、销售与市场知识;5、顾客与个人服务;6、人力资源知识;7、生产与过程知识;8、食品生产知识;9、计算机与电子知识;10、工程技术知识;11、设计知识;12、建筑工程知识;13、机械知识;14、数学知识;15、物理知识;16、化学知识;17、生物知识;18、心理学知识;19、社会学与人类学知识;20、地理知识;21、医学知识;22、治疗和咨询;23、教育与培训知识;24、汉语知识;25、外语知识;26、艺术知识;27、历史与考古学知识;28、哲学与宗教知识;29、公共安全与安保知识;30、法律与政府知识;31、电信知识;32、通信和媒体知识;33、运输知识。

(四)技能问卷主要内容。1、阅读理解;2、积极倾听;3、写作;4、口语;5、数学运算;6、科学;7、批判性思维;8、主动学习;9、学习策略;10、检查与监测;11、社会洞察力;12、协调;13、说服;14、谈判;15、指导;16、服务倾向;17、复杂问题解决;18、作业分析;19、技术设计;20、设备选择;21、安装;22、编程;23、操作检查;24、操控;25、设备保养检修;26、故障排除;27、维修;28、质量检测分析;29、判断和做出决定;30、系统分析;31、系统评估;32、时间管理;33、资金管理;34、物资管理;35、人力资源管理。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方案要求,该问卷调查的内容涉及职业的工作定义、工作任务、使用的工具与技术、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能力要求、工作活动、工作方式、所受教育水平、性格要求等。调查对象共分为本职业从业者、基层主管、单位人力资源主管、上级行政主管、行业人力资源专家等五类人群;每一类调查人群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相互之间不交叉。问卷数据汇总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经过变量编码、数据转录,形成了可用于统计分析的职业描述信息调查数据库。

二、服务业典型职业群信息分析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服务业现已涵盖批发与零售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住宿和餐饮服务、信息传输服务、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技术辅助服务、居民服务、安装修理和其他服务等众多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这些领域的职业(工种)共同的特征是其职业活动过程具有鲜明的服务属性。服务类职业群的分析是根据职业描述信息调查数据统计结果,筛选相似职业(工种),分析其相同与相异的职业行为,从量化角度上探寻其潜在关系,以辨别职业的差异性。

(一)安装维修类职业群共性与个性特征。安装维修类职业群在社会生产服务领域具有代表性,从事此类工作活动的人群是衔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载体。在安装维修类职业群中,共同的一般工作活动只有一个,即对物体、动作、事件进行识别,监控资源和组织单元的人事管理工作与所有职业(工种)的相关程度较低。重要的共同能力有四项,即口头表达能力、口头理解能力、手的灵活性和书面理解能力;次要的共同能力有两项,即爆发力和眩光敏感性。共同需要的知识只有机械知识和生产与过程知识;至于历史与考古学知识、社会学与人类学知识、生物知识、食品生产知识、通信和媒体知识、心理学知识、艺术知识、哲学与宗教知识、治疗和咨询等九类知识与此职业群相关程度较低。共同需要的技能包括积极倾听、口语、阅读理解、主动学习等方面。在此类职业群中,与其他职业(工种)相比,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例如,燃气轮机设备检修工作中,搬运物体和进行常规体力活动的重要程度较低;在橱柜、衣柜安装中,对设备、结构和资料进行检查,协调他人的工作与活动以及维修和养护机械设备的重要程度较低,对感知问题的能力、近距离视觉感知能力、精细控制能力的重要性也较低;在通用机械装配工作中,手臂稳定性、手指灵活性、四肢协调能力的重要性较低,只有对行政管理工作要求不同于其他职业,其重要程度较高。基于职业标准要求,钻掘设备维修钳工对顾客与个人服务建筑工程知识的重要性较高,同时对地理知识、经济与会计知识、人力资源知识和销售与市场知识具有独特的需求。

(二)咨询服务类职业群共性与个性特征。咨询服务类职业群在社会生活服务领域是新兴行业的代表。其共同的一般工作活动包括获取信息和信息处理;共同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口头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动力、躯干发力能力、爆发力与所有职业(工种)相关性均较低;共同的知识只有文书知识一项,而历史与考古学知识对所有职业(工种)而言,其重要性均较低;共同的技能体现在阅读理解、积极倾听和主动学习三个方面,编程对所有职业(工种)的重要性均较低。此类职业群的个性特征同样体现在职业活动的独特性上。如安全工程师、设备监理师和安全生产管理员等职业(工种)对操控机器、设备维护、搬运物体的重视程度较高;婚礼策划师则对销售物品或影响他人的重视程度更高,对信息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符合标准的重要性较低。对过程、资料、环境的监控在会展服务工作内容上的重要性较低,在其他职业(工种)中,则重要性均较高。静力、伸展性和柔韧性对商业防损师的重要性较高,而对于其他职业(工种),三项能力的重要性均较低。有关安全生产、设备管理、会展服务以及婚礼策划方面的职业(工种),比较重视知觉能力(声音、颜色等),而对于有关专利、风险管理等商业咨询与服务方面的职业(工种),知觉能力的重要性较低。哲学与宗教知识唯独对商业防损师的重要性较高,地理知识对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培训师的重要性较高,食品生产知识对商业防损师、宴会服务师的重要性较高,艺术知识对会展服务、婚礼策划职业的重要性较高,而对于其他职业(工种),上述重要性均较低。‘

第8篇:通信工程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苏州;专利预警机制;实践借鉴

基金项目:2014年苏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苏州高新技术企业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R2014111)

中图分类号:D923.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3日

一、苏州市专利预警工作现状

苏州市正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苏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需要科技创新,实现产业链中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知识产权的拥有。没有知识产权的引领和支撑,就不可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是目前,由知识产权侵权等导致的产业经济安全也使苏州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构建专利预警机制,实现专利保护工作的前置化,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专利争端和可能产生的风险或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并根据风险的不同程度向有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决策层发出警示预报,以维护产业经济安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构建专利预警机制是保障产业安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苏州市专利预警政策制定较早。2004年11月制定了《苏州市专利促进条例》等相关政策。条例经2010年10月修订,于2011年1月实施。在该条例的第四章(行政保护)的第二十六条规定,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专利预警分析,指导相关行业和企业、事业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专利纠纷,防范专利侵权风险。

专利预警工作层次高。以苏州高新区为例,2007年6月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苏州高新区工作方案》中要求,苏州高新区试点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将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企业有效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手段,增强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应对能力。建立知识产权网络预警机制,帮助企业规避知识产权风险。2010年7月,试点园区建设通过国家的验收,并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建设项目。

目前,苏州市专利预警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苏州知识产权局网站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苏州市知识产权预警分析”、“苏州市知识产权预警分析”等板块,了专利预警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供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在线阅读参考。中国(苏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苏州市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开通的“在线解答”板块,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在线咨询与解答,及时帮助企业解决专利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案例选登”板块中,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相关的专利侵权等方面的案例,供企业借鉴。相关市区还建立了专利预警系统,对股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专利信息管控和预警,以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更好地开展专利的申报、管理、转化等工作。

二、相关企业专利预警机制构建实践

(一)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专利预警机制构建措施。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对重要的技术建立有效的专利预警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司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组建专业的工作团队。公司挑选了研发部门的一些技术工程师、知识产权部的管理人员,以及市场部门和销售部门的部分人员,一起组成了企业内部的预警团队。

2、实施专业的检索分析。专利技术人员根据相关技术的特点制定初步的检索表达式,进行专利数据的采集,并对专利数据进行分析。除了通过对专利数据的著录项目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外,还进行专利全文阅读,并对所采集到的专利数据添加各种技术标识进行深加工,以进一步提高专利分析准确度和专利预警的可靠性。

3、制定科学的预警条件。公司从专利检索和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判断条件,分配一定的积分值,同时再对不同程度符合该判断条件的专利给予不同的系数,所分配的积分值与系数的乘积即为该判断条件的预警得分;通过多个判断条件来综合出一个通用的预警公式,再根据这个预警公式对目前或未来出现的相关专利进行预警等级的计算,计算结果得分属于预警范围的即可发出预警信息,不属于预警范围的专利,我们不视为有威胁的专利。

4、形成完善的预警流程。预警团队对相关技术进行专利分析,制定预警规则。工程部门的预警人员会定期按照检索表达式对专利数据库内的专利信息进行检索,然后通过预警公式发现对企业有影响的专利,并发出预警信息给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工程部门一起对预警信息和目标专利进行分析,得出是否预警的结论,及时反映给公司的决策层,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海尔集团专利预警机制构建措施。海尔集团一直致力于企业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平台的建设,探索、创建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专利与标准预警机制。

1、健全内、外部机制平台。海尔的专利预警机制平台,不仅仅是企业知识产权、研发、市场等部门组成的组织网络、信息网络、对内支撑网络和对外支撑网络,还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的外部服务平台。

2、完善专利检索数据库。海尔集团的专利数据库得到了高效的运用,建立和使用中外专利数据库系统,并按产品门类、技术领域建立了有针对性的专利文献库,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为创新项目提供方向,提高了专利开发效率和水平。

3、建立专家分析论证体系。建立专家分析论证体系,对某些可能有侵权隐患的重要专利进行深入研究,绘制专利地图,组织有关专家、法律顾问、经济专家等共同参与分析和决策,找到相应对策,实施危机处理,将可能对企业或行业产生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4、构建完善的专利保护网。通过规模化专利申请与策略的专利布局,形成完善的专利保护网。对每项核心技术创新申请基础专利,对关联技术申请专利保护,避免他人专利阻碍业务开展。通过对产品或技术实施多项专利申请保护,降低专利侵权风险。

(三)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专利预警机制构建措施。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股份制上市企业,目前已经发展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五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该公司在专利预警机制构建上主要采取了两项举措:

1、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公司建立了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科技资讯港,其主要包括中外专利数据库与专利分析知识库、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外标准数据库及专利战略、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公司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及行业信息等模块。企业针对公司不同的产品或技术领域,建立专利分析数据集,建立专属特定技术领域(产品)的自有专利分析知识库。此外,还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和商业性数据库进行专利信息分析。

2、完善预警信息分析系统。公司针对不同分析目标进行专利预警信息分析,并将专利信息分析分为三个阶段:检索期、分析期及应用期;检索期根据具体的分析目标组建分析队伍,拟定专利检索策略并进行检索;分析期由专利工程师初步定量分析并做出专利图,分析出宏观趋势;然后由研发工程师筛选出侵权嫌疑或有参考价值的专利;应用期主要对分析报告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专利战略以及专利战略的实施等。

三、企业专利预警机制构建实践对苏州的启示

通过以上三家高新技术企业专利预警工作的调研分析,可以得出,在专利预警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的经验做法,这些经验做法对于苏州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专利预警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一)专业的平台建设是基础。拥有完备的专利预警平台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专利预警工作而言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运用平台及相关的专利数据库进行专利信息的全方位检索,并通过自动汇集、数据分析功能对检索的专利信息进行多角度的综合分析,从而为专利信息的论证及预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对苏州而言,目前已经建设了相关的预警平台,但是平台的利用效率偏低,今后要优化平台的功能,提高平台利用率。

(二)高端的专业人才是保障。在北京、山东等地,高校普遍设立了多个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等机构,用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相关的研究,基本满足了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保障了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技术的研发、专利信息的专业检索。同时,利用人才优势组建专家团队,对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和论证,为高新技术企业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目前,苏州市高校并没有设立知识产权学院等人才培养及研究机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基本靠外部引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企专利预警工作的推进。

(三)良性的协作机制是手段。组织之间协调、高效的合作机制能够降低各分组织的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通过对调研的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工作的对比发现,高新技术企业在构建专利预警机制推进自身知识产权工作过程中,都是通过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相关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实现自身的专利预警工作成本的降低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例如,海尔集团和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有数百家国际和国内顶尖的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知识产权机构为海尔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服务。苏州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在专利预警工作中加以借鉴,通过相互协作,不断优化专利预警工作流程,提升专利危机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正面的处置侵权是准则。在遇到专利侵权时,都能够进行积极正面的回应,以维护自身权利,尊重他人的成果,这也是高新技术企业专利预警工作中应有的处置方式。对于企业规模偏小,没有能力对重大的专利侵权进行有效处置时,可以借助政府、行业协会的力量进行应对,而不应消极应对。

(五)全面的分析论证是关键。在专利预警工作流程中,对检索到的专利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是后期制定专利预警对策的关键。因此,通过运用相关数据库对专利进行检索后,由专业人员采用相关分析工具,对专利信息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交由专家组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形成专利预警对策,确保了对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主林参考文献:

[1]齐荣坤,张谦明.企业专利法律风险及有效防范的预警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4.6.

[2]贺德方.中国专利预警机制建设实践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5.

[3]李立.中星微的专利预警机制[J].法人杂志,2008.9.

[4]崔胜男,田玲.我国专利预警理论研究概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4.

[5]陈薛孝,段焕强.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5.

第9篇:通信工程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通信工程动手能力教学改革

一、引言

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迅猛发展,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也引起了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通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使我们感觉到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应用型跨世纪人才,对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实验实践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1]。

从社会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角度来看,企业与高校对人才能力结构界定存在差异。企业招聘时看中的首先是实践能力,其次分别是持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企业更看中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就是应用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方面普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2]。

作者从事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已经有好几年,同时,在这几年中,作者在某IT企业中兼职技术总监职务。参加过大量的关于通信系统项目的设计、施工、集成等建设工作。另外,也接触过一些应届的通信工程的学生,对他们的知识结构及应用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在企业中的兼职经历使我了解到对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及相关动手能力。换句话说,作者认为高校应该对通信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以下作者就从几个方面浅谈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想法。

二、教学大纲的修改及补充

教学大纲作为培养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目前的教学大纲可能还存在下列的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大纲通常是学生进校之前制定的,对于一个四年制的本科生来说,很多核心专业课都是在大三或者再大四第一学期学习。也就是说,这些课程很多都是使用的三四年前制定的培养计划。而现实是通信系统的新技术日新月异,每年甚至每个月都会有新的通信技术产生,这些新技术不断在通信系统中得到应用。所以,相对陈旧的教学大纲可能与通信领域中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无法准实时同步。

其次,部分教学大纲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对于这些理论知识,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思。因此,这些理论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是相当重要的。但现在的有些专业课,这些知识仅仅是停留在了理论的基础上,没有能将这些理论与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过于理论化知识往往是学生学的时候枯燥,考试的时候拼命的啃书本,考完以后很快就忘却了。从根本上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应用。

因此,作者认为,教学大纲作为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在制定后到实际发生教学活动时,应该能够根据这些核心专业课发展的实际情况,做些修改和补充。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到通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紧跟此领域的知识前沿,让他们学完后,一旦踏上工作岗位就可以进行应用;另一方面,适当淡化理论教育,只抓住理论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以此降低学生对过度理论化知识的枯燥感。比如,作者在上专业课《网络设备集成》时,会给大家介绍主流的网络设备、主流的设备厂家,这些网络设备在网络中该如何部署使用,并以江苏科技大学的校园网为例,从介质到传输设备,从设计到集成调试,甚至包括网络设备集成中相关的配套系统,如供电系统、避雷系统等。通过这些知识的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网络设备的集成过程和集成方法。

三、建立核心专业课学分与主流厂家专业证书的认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