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化管理工作范文

社会化管理工作精选(九篇)

社会化管理工作

第1篇:社会化管理工作范文

一、乡镇社会管理的现状

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六中全会分别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然而,现行的乡镇社会管理格局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乡镇政府管理职能迷失。现在乡镇工作的基本定式是随着上级中心工作走,跟着上级下达的任务忙,围着上级考核的方向转,导致乡镇政府无心履行地方社会管理基本行政职能。

(二)行政老作为,服务老观念。社会变化了,面临的问题变化了,可是一些乡镇政府应对问题还是老方法、服务群众还是老观念。在社会管理方面,仍然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对于群众的需求和困难,缺少主动调查了解和上达。

(三)乡镇指导村委会乏力。实行村民自治后,一方面乡镇不能过多干预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另一方面乡镇对村委会的指导收效不大。原因在于:一是当前村民自治的水平低,机制极不完善,自治等于不治;二是村干部收入低,没有社会保障等,难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三是在乡镇指导村委会工作中,缺乏资金、物资和人力等资源的配套实施条件;四是乡镇干部培训学习时间少,指导水平不高,导致工作效率偏低。

(四)乡镇普通干部管理困难。一是乡镇干部普遍待遇偏低,工作缺乏积极性。二是干部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三是乡镇在人事上没有提拔任用权,普通干部很难有升迁的机会,导致思想不稳定,工作不安心,没有积极性,导致干部管理难。

(五)乡镇公益事业建设难办。一是在筹集资金过程中,由于受益不均,无法建立统一的分摊标准,征收时难度较大。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常年在外的资金收取难。三是部分农户因家境困难无法一次清而产生新的拖欠,造成兴办公益事业胎死腹中。

二、乡镇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创造乡镇工作新机遇。及时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当前农村形势正呈现出三个重大变化:一是过去以“取”为特征的农村分配关系已经逐渐向“予”转变;二是过去以“混”为特征的干群关系正在逐渐向“和”转变;三是过去以“补”为特征的城乡关系开始逐渐向“哺”转变。要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加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夏石镇是全国第二批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区党政“一肩挑”试点镇。崇左市友谊关工业园区落户夏石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明显。夏石镇只有解放思想,从改变服务方式、加强经济合作、转变政府职能中创造新机遇,才能实现优势优先、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二)正确定位、紧扣重点,谋求乡镇工作新突破。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处于国家权力和乡村社会的中间,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上级政府和部门的各项工作都要通过乡镇这级来实施完成。转变职能后,当前夏石镇工作的重点是紧紧围绕凭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化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全力打造崇左市一流的工业发展洼地镇、现代农业窗口镇、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社会安定和谐镇、队伍建设形象镇。

(三)改革创新、科学施政,赢取乡镇工作新跨越。

第一,改革乡镇政权运行新机制,走精简高效之路。要科学设置乡镇机构,采取乡镇党委和政府机构合并设置的办法,设置3至4个综合性办公室,包括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等,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效率。

第二,在队伍上致力激励约束,完善镇村干部管理新方式,走负重奋进之路。打破“大锅饭”局面。二是用评分与保障手段强基层。积极探索农村“两委”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新模式,一是用改革与竞岗手段加压力。要按绩效定酬。推行村干部工资保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三保”机制,解决基层干部后顾之忧。三是用考核与跟踪方法明目标。要制订完善《机关干部岗位目标考核办法》让每名干部找准坐标,对号入座,定期组织班子成员、机关干部谈心活动,及时跟踪管理,掌握思想工作状况,让干部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四是用培训与锻炼方式优素质。加大对乡镇干部“充电”输血”力度,使之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五是用选拔与交流机制造平台。推行干部选拔“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动态交流模式。六是用问责与监督措施保本色。组织干部经常学习《问责办法》问责查处上做到既打雷、又下雨”加强乡镇干部的纪律监督、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

第2篇:社会化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档案;规范化管理;社会科学发展

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它有利于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查询有重要价值的东西,从而理清我们的思路,找到可参考的线索,完成我们所做的工作。但目前我们对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还有一些认识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一、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一直都很受重视,有关部门对档案的保护、整理和编研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和严格的要求,这极大地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愈来愈重要。我国档案机构的建立与规章制度的健全是档案事业兴旺发达的组织保障。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为了确保中央文件的秘密和安全,中央成立了秘密工作委员会,并由负责,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对文件档案保管工作的指导机构。之后,在的关心和指导下,又创建了中央档案保管处,代号为“文库”,这是为加强档案工作而出台的一项重大措施。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对档案管理工作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发展,于1954年11月8日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国家档案局。此后,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档案机构,全国档案管理系统逐步健全,并初步形成了网络。档案网络的初步形成,为档案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文件规定:“要求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解决档案部门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这是为在档案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做出的重要举措。同时,同志也指出:“对于不重视档案工作,而造成国家损失的,应通报批评,特别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档案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我们应增强对档案工作的责任意识。

二、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是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在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在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档案的真实记载。自从有社会意识形态以来,就从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发展及其不同的文化背景记载着不同的情况,从而为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支撑。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从一个社会形态到另一个社会形态,由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的斗争历史,这一幕幕的社会发展都记载在历史档案的长河中,它既是历史的真实记载,也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它是阶级斗争的真实写照,记载了各个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各个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记载着不同的历史史实,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各自档案的立卷和归档。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是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管理环节,没有这个关键环节的存在,社会的科学发展将无法正常进行。第一,应该在全社会树立档案的参与意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使得全社会公民对档案都有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将档案意识深入人心。第二,必须有严格的规范管理制度,制定周密的管理计划,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者明确工作职责,端正工作态度,严明工作纪律,确保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同时可以采取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三,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这对业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强化他们的管理技能,特别是计算机运用、网络化发展,使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如外语、计算机操作、档案专业知识、各类文化专业基础知识等。

三、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可以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第3篇:社会化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 寺院;社会化管理;刚察县;措施;成效;建议

随着宗教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增多,政府对宗教问题要不要管理、如何进行管理、管理的度如何把握等问题成为宗教管理部门和有关学界关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对刚察县境内大小寺院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僧侣群众等方式,对寺院开展社会化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工作调研,现将海北州刚察县境内寺院管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刚察县境内大小寺院14座(包括清真寺1座),活佛12名,僧侣415名,信教群众51703人。清真寺现有阿訇1名,曼拉2名,本地穆斯林信教群众280余人,是刚察县唯一一所清真寺。

二、主要做法

1、建章立制,做到管理规范

针对寺院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责任不明确等问题,结合实际制定了维护寺院稳定工作应急预案、寺管会管理制度、寺管会议事规则、僧侣违规违纪处罚办法、财务公开制度、僧侣入寺制度、佛事活动管理制度、佛事活动报批制度、寺院请销假制度、学习制度、治安保卫制度、卫生防疫制度、文物保护制度、消防安全制度、夜间保卫巡逻制度和寺院值班制度等16项寺院管理制度。

2、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按照寺院社会化管理工作的要求,制定了网格化联系僧侣制度,根据沙陀寺的实际情况,制定僧侣联系制度,确保了信息渠道畅通,做到了有明确的僧侣联系人,有明确的交流时间,有固定的信息员队伍。

3、严格实行僧侣请销假制度

坚决做到无事不请假,僧人不外出、不离寺,不留宿外来僧人,依法加强对寺院的管理,实行重大活动报告审批制度,对所有外来人员和一切宗教活动进行严格掌控。

4、充分发挥老龄维稳工作组的作用

组织老村社干部、在群众中有威望的老人成立了乡、村两级老龄维稳工作组2个,加强对信教群众和僧侣的宣传教育力度。

5、加强评定考核工作

按照《刚察县藏传佛教寺院星级评定活动试行办法》的要求,沙陀寺积极从十个方面对星级寺院评定工作进行准备,目前正在考核当中。

三、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

通过学习教育,广大信教群众和僧侣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再教育、再认识,思想认识、爱国爱教和遵纪守法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2、寺院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通过积极帮助指导寺院开展工作,切实做好了寺院的建章立制工作。以平安寺院建设为载体,促进了寺院的法制化建设。通过广泛交流、交友,及时准确掌握了僧侣的思想动态,寺院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3、通过办实事、好事,赢得了广大僧众的欢迎和好评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把为僧侣办实事作为宣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了解僧侣切身利益的问题,力所能及地为僧侣办实事、办好事,积极解决宗教寺院和宗教人员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受到广大僧侣的欢迎和好评。

4、健全群防群控的维稳工作格局

老龄维稳工作组以新旧社会的对比、言传身教和老龄人的经历,感化了广大僧众,广大群众和僧侣切实认识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参与到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及时掌握了维稳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充分调动了宗教寺院和教职人员的积极性,把广大信教群众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了求团结、谋发展、促进步、奔小康上来,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群防群控的维稳工作格局。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对活佛和僧侣的系统化培训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2、对寺院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方面的投资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3、寺院僧侣的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健全。

五、加强寺院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建议

1、加大对僧侣的培训教育工作力度,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努力构建开放式、多渠道、多形式的僧侣培训机制,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僧侣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意识,为稳定僧侣思想,拓宽僧侣视野,更新僧侣观念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和改进寺管会的学习教育,认真制定并落实学习计划,切实抓好各类人才的培训、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学习档案。

2、坚持规范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是进一步严把入寺关,严格执行僧侣入寺制度。对年满18周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自愿入寺的,经寺管会对其年龄、知识、家庭背景等进行详细调查核实,并报县宗教事务部门和佛教协会认定后,方可入寺;寺院接受入寺僧侣时,必须按照定编数以内接受,不得超编;县宗教事务部门、县佛教协会,接受入寺僧侣的寺管会,严格审查入寺僧侣基本情况,并报县统战部门备案。

二是进一步实行寺院内部考核机制。由监管会对寺管会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寺管会对僧侣言行进行监督,形成层层监督、落实任务、责任到人的工作格局。

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分级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宗教事务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好不敢管、不会管、不善管和不愿管的问题,形成宗教事务管理方式由过去的依靠政策指导,转变到政策与法律法规并行并重的寺院体制管理,形成依靠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防止制度流于形式,切实解决有规定无办法、有制度不执行的问题。

四是进一步完善属地化管理机制。坚持属地化管理原则,层层签定宗教工作责任书,明确乡、村宗教工作的重点、方法和权限,从明确人员、财力和机制多方入手,不断提高寺院管理工作的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五是进一步严格掌控佛事活动。要求寺管会负责对每年的佛事活动的进行详细的安排,对参与活动的僧侣、群众的村别和姓名、地点都要详细登记,并上报乡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

六是进一步将寺院作为特殊的社会单位纳入到乡党委、政府日常管理范围,重点是将寺管会作为特殊的基层组织进行强化建设,配齐配强寺管会组织,确保寺院的领导权、管理权牢牢掌握在寺管会和爱国爱教人士手中,提高寺管会对寺院的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逐步改善寺院基础条件,切实解决宗教人员中的老弱病残和贫困人员实际困难和问题。

3、建立健全寺院僧侣的社会保障机制

扩大社会保障面,把低收入僧侣纳入农村牧区低保,贫困老龄僧侣纳入五保,从而解决低收入和贫困老龄僧侣生活困难的问题。

4、坚持抓住关键环节,努力推动寺院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积极引导寺院走以寺养寺的路子,弘扬民族宗教文化。通过在寺院和广大僧侣中开展“五好五优”创建评比活动,提升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提高寺院僧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觉依法开展宗教活动的意识,增强信教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意识。

5、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宗教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继续坚持党管一切原则,切实担负起在寺院管理工作中的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多作贡献。积极鼓励寺院僧侣多为社会做贡献,多发展公益事业、慈善爱心、正信佛教的弘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活动。团结信教群众,做好友好往来工作,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不断加强宗教自身建设,努力为推进和谐宗教文化,为寺院和睦和社会和谐作贡献。

总之,实现寺院的社会化管理目标,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探索,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在管理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从而推动寺院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4篇:社会化管理工作范文

学校后勤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后勤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近两年来,我市各学校在后勤管理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打破常规改变以往陈旧的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打破常规,租赁承包,互相竞争

我市学校后勤工作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校创办的第三产业,如印刷厂,出租门店等。这一部分产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已经分离,由承包人自主经营,学校只收承包费,这样既减轻了学校负担,又保证了学校有固定的收入,而且承包人又为国家贡献税收。另一部分是校内对师生提供服务的食堂、学生公寓。目前我市除城市所幼儿园的食堂由学校管理经营外,其余个城乡中学的师生食堂全部走向社会化,彻底改变以往学校发工资聘请炊事员,并安排后勤人员管伙采购的办法。管理采购与饭菜服务两张皮,质量上不去,价格还贵,学校一方面消耗人力,一方面还得投资,既浪费了人力,又浪费了钱财。有些学校为了引进竞争机制,开办两家食堂,分别承包给不同业主,开展竞争,用市场手段搞活学校食堂服务。这样承包人不得不在质量、价格上做文章,以上好的质量、优惠的价格来赢得顾客。现在师生普遍反映饭菜质量高了,份量足了,价格低了,彻底改变了学校亏损经营且师生意见大的局面。

二、整章建制,证件齐全,督促检查

为了加强管理,各学校都有专人负责,定期对食堂的水电卫生进行检查,责任到人,明确权限,同时督促承包人办理各种证件,制定各项制度,如《食堂管理制度》《食品卫生制度》和《食堂安全制度》等,要求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持证上岗。我局也定期邀请市防疫站的检查人员深入到学校进行检查,查找隐患,加强安全教育,保证师生的饮食安全。

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善办学条件

为了彻底改变我市敦煌中学住宿难,敦煌三中无宿舍的问题,我局多方融资万元,在敦煌中学和三中开工兴建学生公寓和餐厅,分别可配备个床位,可同时客纳人就餐,年底前竣工投入使用。这将彻底解决学校扩招带来学生饮食住宿方面的压力。农村中学也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维修、改造现有平房,增加床位,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住宿的需要。

四、今后的设想

紧紧围绕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后勤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做好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我们的设想是:

、敦煌中学、三中的学生公寓楼年底峻工后,面向社会拍卖,经营权完全与学校脱离,由业主自主经营,学校参与管理,制定要求,使之规范服务。把变卖的资金投入校舍的新建和设施的改造,从而减少后勤管理人员,减轻财政负担。农村学校学生宿舍规模小,设施简陋,但必须大胆尝试承包经营,把学校从繁杂的后勤服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集中在教学方面。

第5篇:社会化管理工作范文

我们光搞好农机指导工作还不行,我们还必须搞好农机和农机发展项目的引导工作,近几年来尽管我区农机保有量发展很快,但速度不平衡,机械的种类还很单一,有的地方空白多,像东半区徐古、潘塘、辛冲、旧街、三店的老和平乡,小型机械多,大型少,有的街基本是没有大中型,不是这些地方不能使用,不是他们不想用机械,而是我们引导少了,我们的现场会、示范区往往只限于发达地区、先进地区,就别人的架子(近年来我们在辛冲陈吕村搞油菜机械播种,有一位老农民说:“以前只听说涨渡湖机械播种,今天总算看到了,播得真好。”)这就说明了我们的引导工作还有欠缺,可以这么说:现在我国农业机械的技术性能都完全过关了(当然国外更先进、但价格太高),我们只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在示范方面扩大范围,多布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从工作中已经体会到,从机械收割开始,农民不接受,我们免费推广、试割,做工作,农民看了好,省工、省时、节约费用、少浪费,现在不推自广,机插通过这几年的示范推广农民基本接受,同人工移栽相比省工省时,少用肥、少打药,还能增产、增收、防倒伏,有利于机械收割,油菜机械免耕直播通过这几年的演示和推广也完全达到农艺的需要,油菜机械收割也过了关,这些工作在我区只是少量的实施,要想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就需要我们农机人,特别是农机管理人员花大力气采取各种方式方法,由少到多,由点带面加以引导,特别各种农机作业项目我们要有选择性地根据各自特点加以引导,这是中国人的习惯,新鲜事物难以接受,守旧的思想太浓,农机化工作迫在眉睫,再过5~10年农村基本没有劳动力,土地要种必须用农机来代替,所以我们必须做好有效的引导工作。

做好农机化管理的辅导(辅助)工作

多年以来我们在农机的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中基本上是以点带面,首先在人们不认识的时候我们首先办几个点,以政府或部门投入一定的资金加以试验,像水稻机械插秧,首先秧盘免费供应,插秧机械叠加补贴,技术免费培训,油菜播种、机收也同样出台了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原来的机收也是一样)这样才使我们的农业主导产业的机械耕作技术逐步推广开来。例如农业的其它项目像水产养殖等等,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扶持政策,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几种农机作业项目,我们应解放思想,扩大眼界,把视野放宽到农业的各个环节,使农机作业在农业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使农业机械在农业的方方面面都有用武之地。

第6篇:社会化管理工作范文

关于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

各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及各有关企业:

实行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积极开展此项工作对于确保离退休人员晚年生活幸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区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宏观部署,省、市各有关主管部门也明确了年内我省、我市推进此项工作的目标任务。为了更好地加快我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步伐,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方案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关系到广大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此项工作是当前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重大的政治任务。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及加快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宣传和组织领导,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领导组”负责对全区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进行统一组织和领导。

领导组组长:副组长:

成员:区社保所分管副所长、

退管科长、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

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劳动局

二、开展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主要形式和步骤。

根据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总体方案,年内在条件成熟的街道和社区将采取企业离退休人员直接纳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进行管理与服务的形式,其中对企业和离退休人员居住比较集中且离退休管理机构健全的大型企业和远离城市的独立工矿区企业直接采取委托代管的形式,由社保经办机构在企业退管机构授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站”的牌子,开展工作。

工作步骤将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在工作条件配套、人员素质较好的三个街道(社区)和五个企业退管机构及一个破产企业进行试点工作,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职责,规范管理和服务内容,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全面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第二,在试点工作成熟的基础上,在全区全面铺开,并逐步在条件完备的乡镇、街道(社区)开展接收人员、档案等一系列工作。同时逐步将依托企业管理的退休人员向依托街道(社区)管理过渡。第三,总结经验,完善提高。时间安排:第一阶段:2003年7月~2004年3月底;第二阶段:2004年4~9月底;第三阶段:2004年10~12月底。

三、工作总体目标。

以深化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和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质量为宗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思路,努力实现我区企业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他们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探索出适合我市、我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一条新路,最终实现我区企业离退休人员全部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目标。

四、具体实施程序。

(一)宣传发动。

时间:2003年7~8月

宣传发动阶段应贯穿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整个过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把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目的、意义、方法等宣传深入人心,使广大群众特别是离退休人员系统认识到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性、理解该项工作的艰巨性、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区社保所和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作为宣传的主要组织者,应做到①形式多样,方便灵活。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举办讲座等形式,把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方法、目的、意义,以及国家、省市区有关政策宣传到位。②深入基层。深入到企业、社区等最基层,做好社会化管理的宣传、咨询等工作,解答在具体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疑问、难点。③拟在相应的基层企业、街道(社区)建立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政策,服务群众。

(二)调查摸底。

时间:2003年9~10月

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对全部企业离退休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和信息采集,在调查和采集信息工作中要立足于企业、立足于基层社区,建立《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信息表》,应包括离退休人员的相关所有信息,同时,对信息要做到真实、清楚、客观、及时收集,做好分级管理工作。在社保经办机构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数据库,专人负责和管理,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录入、更新等工作。

(三)试点工作:

时间:2003年10月至2004年3月底

实施办法:

1、试点选择:a、按照初步设想,试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三个条件:第一、离退休人员的集中程度。第二、离退休组织机构的能力,及其经办人员的素质水平。第三、区营、市营及省、国有企业兼顾。总之,在试点样本的选择上,必须遵循能代表我区、我市实际的、具有代表性、易于操作、便于取得实效的地方。b、其次,试点样本的数量不宜过多,拟选择三个街道、三个社区和五个企业退管机构和一个破产企业为宜。试点样本过多,不仅操作难度较大,不易控制和掌握情况。而且,情况复杂,不利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

2、量化指标:把主要工作指标落实到具体的试点,并且争取在年内完成75%。

3、完善相应的机构及人员: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落实场地、经费、人员、培训工作人员、完善相应的考察、考核等工作制度。

4、总结经验:通过在试点的实践,探索适合我区实情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办法和方式,充分积累在不同地域、不同企业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经验。为下一步社会化管理服务在我区全面推广铺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四)全面铺开:

时间:2004年4~9月底

总体要求是在全区所有乡镇、街道、社区全面铺开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初步实现100%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目标,达到“机构全、人员齐、服务好、评价高”的效果。同时,此项工作指标居全省前列。

实施办法:

1、建立健全相应的离退休人员个人信息库,对个人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办法。区社保所建立和统一管理信息总库,同时,在各乡镇、街道(社区)、有关企业建立信息分库,实现分级管理,进一步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快捷、方便的特性,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地更新、交流信息,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统一管理。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对具体经办人员,进行人员的岗前、岗中、岗后培训,必要的精干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人员是社会化管理服务实施的根本保证,拥有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不仅提高办事效率,而且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提供经验,做到事半功倍。培训的方式可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平时和定期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交流和学习相结合,以开阔眼界,理清思路。

3、建立定期的调查研究制度。及时深入企业和基层,发现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一般以半个月一次。

4、成立工作协调机构。做好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明确责任机构和人员,明确协办机构职责任务,加强彼此间的协调,更快、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建立协调组例会制度,确定各主管机构负责人、承办人为协调员,分工负责、具体落实。对工作出色、积极主动的协调员应予以奖励。

5、保证办公、办事经费的落实。劳动保障的各相关单位和企业应通力协作,加强领导,从维护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从人员、经费上对此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五)完善提高:

时间:2004年10~12月底

总结我区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成功经验,发现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我区劳动保障工作的整体水平。建立电子化、信息化的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走一条符合我区、我市易于操作的社会化管理服务路子。

实施办法:

1、召开座谈会、表彰会。召开由各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代表、企业等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表彰在这项工作中成绩突出,对推动工作全面开展做出有益成效的个人、集体。同时,对工作中的缺点、失误进行认真的总结。

2、全面开展电子化、信息化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五、在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要加强街道、社区和企业党组织建设,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党组织的接转工作,开展党的组织活动。要加快党组织建设的步伐,努力实现“一社区一支部(总支、党委)”的目标。企业退休人员中党员的组织关系要转入居住地党组织。

在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消除企业和退休人员的顾虑,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充分理解和广泛支持。

2、继续落实企业在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

企业应加强与退休人员所在街道劳动保障机构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移交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及时解决他们的生活和思想问题。移交的人事档案要做到材料齐全、完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统筹项目外养老金,由企业继续按有关政策发放。尚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继续由原渠道支付;企业退休人员居住的企业住房,尚未实行房改的,管理和维修工作仍由企业负责。企业不得以社会化管理为由随意减少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企业现有的用于退休人员活动的场所、设施,要继续发挥作用,并向社会开放。

3、各街道(社区)及托管企业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内容和形式,统一政策,规范管理,并加强对离退休人员自我管理服务组织的工作指导。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养老金灾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

三、工作目标及步骤。

第7篇:社会化管理工作范文

第二条云南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及其退休人员、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员均适用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其基本形式是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相分离,参统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社会保险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退休人员直接纳入街道(乡镇)社区进行管理服务。暂时无法纳入街道(乡镇)社区管理服务的,可采取委托企业主管单位(或企业)管理服务和由社会保险机构直接管理服务的过渡形式o

第四条到2朋年底,全省基本实现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化管理服务。

从2006年起,凡已建立街道(乡镇)社区且社区功能逐步完善的州、市、县,应及时将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街道(乡镇)社区进行管理服务。对实施破产、关闭、注销以及国有资产退出的企业退休人员,必须纳入街道(乡镇)社区进行管理服务。

对远离城镇,退休人员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建立社区条件的,应将企业退休人员纳入乡镇劳动保障所的管理服务范围。

第五条各级政府要对社区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加快建设步伐。

(一)州、市、县政府所在城市和城镇,应在原已建社区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社区的规划和建设,到2005年底要基本完成社区的合理布局。

(二)对远离城市(城镇)的独立工矿区和企业退休人员居住比较集中的企业生活区,当地政府应抓紧进行社区规划,建立社区组织。

(三)州、市、县政府要在公共投资上进一步向社区倾斜,为社区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保证,为加快企业退休人员进入社区管理服务创造条件。

第六条各地在进行社区规划和建立社区组织时,应同步规划、统筹解决社区办公、退休人员学习活动等必要的场所和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各地将远离城市(城镇)的独立工矿区和企业退休人员居住比较集中的企业生活区规划建设为社区的,以及将实施破产、关闭、注销和国有资产退出的企业退休人员移交当地社区的,可将企业原有的退休人员活动场所和设施无偿移交给社区,用于退休人员的学习和活动。按照"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社区建设原则,各级工会的文化宫、俱乐部,民政部门"老年福利星光计划"服务网络和文化体育部门以及企业单位现有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要对企业退休人员开放,为开展好社会化管理服务活动创造条件。

第七条建立健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完善管理服务职能,抓好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一)已建立社区的应按规定及时聘用专职管理服务人员,社区专职管理服务人员与退休人员的比例按1:300左右确定。

(二)社区专职管理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标准,按不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定。

(三)采取措施逐步提高社区专职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可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聘用一批年纪轻、身体好、文化素质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热心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充实到管理服务队伍中。同时要按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对管理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经考试考核达标后再上岗。

第八条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解决和保障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各项经费。对按规定应由各级政府承担的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给予安排o

(一)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和社区聘用的专职管理服务人员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安排;街道(乡镇)、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启动时,财政部门应视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确保管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委托企业主管单位(或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过渡形式管理服务的,其管理服务机构的经费,采取企业主管单位(或企业)承担一部分、同级财政补助一部分的办法解决。财政补助工作经费部分,由各地根据财力情况并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确定。

(三)各级政府应根据财力情况,统筹考虑安排移交街道(乡镇)社区和社会保险机构管理服务的企业退休人员的活动经费,按每人每月5元的标准确定,每年由社会保险机构核实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拨付。

第九条企业在向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和社会保险机构移交退休人员时,应承担一定的移交成本,一次性资助相关经费,按每人600元(其中活动费年人均60元,节日慰问费年人均100元,其它费用年人均40元,计算3年)的标准确定,由企业一次性支付。

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或社会保险机构管理的,其相关经费按上述标准进行清算,列入破产相关费用一次性拨付。原已破产的企业,在破产时未清算相关费用,退休人员移交社区或社会保险机构管理服务时,其相关费用采取由同级财政适当补助的办法解决。

第十条企业退休人员活动经费要专户管理,专款用于"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各项活动,不得挤占挪用。

第十一条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退休人员移交街道(乡镇)社区和社会保险机构的协调指导,保证企业退休人员顺利移交。

(一)企业退休人员直接纳入街道(乡镇)社区管理服务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应与企业签订移交协议书。

(二)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保险机构直接管理服务以及社会保险机构今后将企业退休人员移交街道(乡镇)社区管理服务的,也要相应签订移交协议书。

(三)《云南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移交协议书》样式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制定,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修改补充。

第十二条企业退休人员移交街道(乡镇)社区和社会保险机构进行管理服务时,其人事档案由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和社会保险机构接收和管理。条件具备的地区,可直接将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当地档案局(馆)进行统一管理。

企业在移交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前,应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各项规定认真做好档案清理工作,并详细填写档案移交清单。

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要按规定设置档案室,配制标准档案柜,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认真做好企业退休人员档案接收和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由社会保险机构委托企业主管单位〈或企业)对退休人员进行管理服务的,社会保险机构应与企业主管单位(或企业)签订委托书,并在企业原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加挂"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所"的牌子,进一步统一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利用原有的机构、人员、场所和设施,认真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第十四条参统企业退休人员的死亡丧葬费、一次性抚恤费,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具体办法和标准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商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改制、重组、关闭企业已经预留死亡丧葬费、一次性抚恤费的,应如数缴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死亡丧葬费、一次性抚恤费仍由企业支付。

第十五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企业要共同做好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宣传动员和思想教育工作,消除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顾虑,使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积极支持配合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各地要按照省委宣传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印发的《云南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宣传提纲》要求,广泛宣传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规定。

第十六条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督促、指导和帮助各类社会化管理机构,抓紧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按规定做好对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及其他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要尽快建立健全工作流程、岗位责任、工作守则、目标考核、业务培训ll、经费管理、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二)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及其他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应建立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和基本信息台帐,及时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政策咨询。

(三)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及其他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要向企业退休人员发放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做到"一人一卡"。联系卡上应注明管理服务机构和管理服务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方便广大退休人员进行联系和沟通,及时得到相关服务。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按照规定的服务内容和要求,进一步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结合实际,开展各类适合退休人员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强退休人员的社区情结,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第十七条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规划协调,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推进,其他部门支持协助,企业联动配合,街道(乡镇)、社区实施落实"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按照云办发〔2003〕31号文件的规定,具体明确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及企业的工作职责、目标和任务,形成分工明确、齐抓共管、衔接有效的工作机制。

第十八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已成立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要建立定期会议制度;未成立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要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总结、分析研究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切实推进本地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8篇:社会化管理工作范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双核化;管理模式

一、农村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社会工作应以村庄、村民、农业为服务主体,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合作,广泛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在农村开展社会服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体现。我国面临着比较严峻的“三农”问题,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使我国的二元社会产生了城乡断裂,城市的优先发展使农村逐渐扩大了与城市的差距。农村人口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大。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总人口达到13280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达到60667万人,乡村人口为72135万人;三大产业就业总人数为77480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为30654万人,第二产业为21109万人,第三产业为25717万人。但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却明显落后于城市,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事农林牧渔业职业的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958元,低于29229元的平均水平,在所有行业职工工资排行表中列最低位置;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760.62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3660.68元,恩格尔系数为43.6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0.8元,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11242.85元,恩格尔系数为3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828.4亿元,其中城镇投入148738.3亿元,农村投入24090.1亿元。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下,城乡民众不能平等地享有社会资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矛盾日益突出。

社会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减压阀”,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社会工作的良好开展对缓解城乡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都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现状使得我国农村社会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因此,着力于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对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构建符合中国农村本土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模式,是实现农村社会工作良性运行的关键。

二、农村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认识不足,农村社会工作地位低。在我国只有少数农村社会工作得以开展。一方面部分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缺乏认识,认为自身工作处于最低层,没有什么价值,工作热情不高;另一方面服务对象小农意识浓厚,固步自封,对社会工作缺乏认识,对社会工作不关心、不支持、不配合。

2.城市取向,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滞后。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建设社会工作队伍写入党的文件,但在随后学术界的讨论中,社会工作发展的重点大都局限于城市,并没有将之下沉到缺少社会工作服务和社会工作者的农村。政府缺乏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实地调研,更多是凭着地方的汇报材料来决定农村社会建设资金的下拨和人力资源的调配。社会工作明显以城市为取向,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滞后。

3.视角消极,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方式被动。农村日常基本事务管理是农村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此外,农村社会工作者总是以消极视角关注农村社会缺乏和不足的地方,以为有困难的村民供帮助或围绕已出现的农村社会问题开展应急和治理工作为工作重点,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方式被动,工作消极。但对于农村来说,积极地开展具有预防性(如防止生态遭到破坏)和建设性的工作(如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推广农业技术,提高生活保障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适应能力。

4.资源匮乏,农村社会工作举步维艰。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社会工作活动经费捉襟见肘。农村社会工作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地方自筹、基金会、个人捐赠。但一方面政府拨款有限,地方自筹困难,另一方面,社会捐赠来源稳定性差,而且捐赠资金缺乏规范的管理和应用,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支配,真正使用在农民身上的很少,中间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5.工作负荷大,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农村社会工作者承担着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减灾救灾、社区矫正、就业服务、医疗卫生、权益维护等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其中很多工作为保证准确性必须深入农户家中走访、调查、核实,因此工作量大。但愿意承担农村社会工作的人员却很少,特别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进一步精减机构和人员,农村社会工作力量更加薄弱。此外农村社会工作缺乏统一领导,配套制度不健全,职业规范、从业标准模糊,从业人员未经过专业系统培训,仅凭借经验开展工作,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水平偏低。

三、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构想

(一)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思路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农村社会工作情况复杂,但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探讨并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农村特点的发展道路。

第一,要确立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定位。农村社会工作强调本土化建设,单纯以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农村,中国农村显然是“贫困”的、落后的。但贫困与困扰并不是紧密相连的,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定位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扶贫济困。农村社会工作要基于地域特点,发展有别于城市的生活工作模式。要在保护农村传统生活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农民创造高质量、安逸的田园生活。

第二,要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工作着力点。在改革开放发展的浪潮下,农村发生了大面积的群体分流。一部分年轻人选择进城开创事业,并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另一部分民众仍选择留在土地上耕作。因此,农村社会工作要根据农民的切身需要,探索一条“双核化”管理模式:一方面着力于城乡结合的农村社会工作合作模式的构建,另一方面着力于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建设。

第三,要注重农民自主能力的培养。以“问题为本”的模式介入农村各项事务管理容易陷入被动,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生计,必须以建设农村资源,挖掘农民能力为主线,以优势的视角来介入农村社会工作。从农民个体、群体、社区、社会政策等多层面挖掘农村资源,重视农村资产的建立和农民能力的培养,在充分发挥农民主动性的基础上,共同致力于农村社会建设。

第四,实现经济、环境、文化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农村不但经济落后,精神文化上也相对“贫穷”。发展农村社会工作,不仅要致力于改善农民的经济生活,还要尽可能地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认真保存并弘扬传统文化,同时要珍惜城市与之无法比拟的环境优势,善待乡村无污染的空气、水源和土壤,整合应对农村诸多问题,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社会工作“双核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结合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在借鉴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符合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特点的农村社会工作“双核化”管理模式(如图1):

第一,社会工作最核心的问题是价值观。明确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保证工作有序、良好开展的关键。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能唯“工作”论,要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己任。

第二,要明确服务对象。农村人群分为本土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两大类。对于本土农民而言,他们渴望的是在不改变恬静安逸的生活的基础上提高收入,完善社会福利,保障生活;而广大的农民工,他们迫切希望能和城市居民均等地享有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资源,同时希望农村空巢家庭中的成员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顾。

第三,构建农村社会工作“双核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强调本土农民能力培养、农村资产建设,通过开发农村本土优势,构建具有农村地域特色的本土化建设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旨在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城乡合作管理,推进社会工作的开展。

    第四,搭建推进“双核化”管理模式运作的平台。城乡合作管理模式强调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本土化建设则需要充分发挥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城乡合作社区管理模式以城市社区建设模式为依据,走“城乡合作,社区化管理”的社区建设路子。通过农村资源的规划整合,形成较为集中的农村社区居住群,将社区分为人文生活区和生产作业区两个部分。人文生活区按照城市社区规划标准,通过城乡合作项目的建立,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社区环境,构建社区服务管理体系,为村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教育、购物、休闲、娱乐等多方面服务;建设托老所、老年服务中心,让空巢家庭在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一样享有悉心的照顾。同时开辟相对集中的生产区,满足部分人员生产耕作的需求。本土化建设模式主要通过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和完善,来更好地建设农村,更有效地管理农民。一是加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开发农村资源,发挥农村集体管理优势,进一步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二是成立农业协会,发挥农业协会在信息、销售、监督、维权、科技推广、管理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作用;三是推广农村流动社区服务站建设模式,制定流动站服务标准、办事流程、健全规章制度、监督机制,深入基层,为广大农户提供365天家门口的便捷服务;四是搭建外包专业服务平台,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老年人心理调适、青少年心理调适、残障康复和社区矫正等专业化社会服务项目,为农民群体提供免费服务;五是建立社会工作研究基地,一方面为有志于从事农村社会工作的学生、为致力于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的学者提供专业研究基地,另一方面学生在基地的实习服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社会工作者人员不足,同时专业人士的考察研究的成果对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推进农村社会工作“双核化"管理模式运行的保障措施

1.高度重视,提高对农村社会工作的认识。强调农村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向社会、政府施加影响,促使政府推行更加有利农村发展的社会政策,呼吁更多人关注农村的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对农村社会工作的认识,发挥社会工作中介和桥梁作用,通过社会工作相关机构向政府表达农民意见,将政府精神传达给农民,缓解双方的对立与冲突,让农民增强对社会工作者的依赖,建立两者之间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2.优化农业结构,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社会工作事业。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方向转变。努力发展包括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在内的现代农业。通过树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促进传统种植业向优势特色产业转变,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开设试点,尝试农村资源的整体规划调配。要实现城乡合作和本土化实现“双核化”的管理模式,要求根据人口流动的情况,对农村现有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可以尝试通过开设试点,在试点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开辟城乡合作社区,将大量进城务工民众的空巢家庭整合迁入社区内进行统一管理,在社区内根据居民的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划分出生活区和生产区。同时整合农村剩余耕地资源,通过耕地的二次分配,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全方位发展农业。

第9篇:社会化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服务外包;税收服务;税收管理;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人少事多、工作量大、效率不高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集中精力做好征管、服务两大核心业务工作,是当前各级税务部门广泛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企业服务外包的思路,对税务管理中的一些非涉税事物以服务外包的形式推向社会,通过社会化协作,整合内外资源来提高税务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改善部门形象。基于此,本文就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社会化做一探讨。

一、当前基层税务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征管范围广,管理力量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化,跨地域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加,税源管理与监控难度与日俱增,相对于基层税务部门而言,现有征管力量明显不足。

(二)工作事务杂,人员压力大。当前基层干部普遍感到工作任务重,思想压力大。税源管理、税收执法、业务学习、行风评比、维稳等各项工作纷繁复杂,应接不暇,且纳入考核与奖惩挂钩,使基层人员的思想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三)人员素质低,专业人才紧缺。目前,基层税务人员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受教育程度低、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各类专业人才奇缺,尤其是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计算机技术、文秘宣传等方面人才严重匮乏。

(四)经费来源少,管理成本高。目前各级税务部门普遍存在经费吃紧的问题,上级拨付经费除去人员工资、津贴和日常办公经费外已所剩无几,随着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政府补助逐渐减少,经费开支面临很大困难。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税收管理成本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服务外包的概念及意义

外包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其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将资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业相对优势的领域,塑造和发挥企业自己的核心优势,构筑自己竞争优势,获得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业务外包具有两大显著优势:第一,业务外包能够使企业专注核心业务。企业实施业务外包,可以将非核心业务转移出去,借助外部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和改善自己的弱势,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根据自身特点,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二,业务外包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业务外包,企业将集中资源到核心业务上,而外包专业公司拥有比本企业更有效、更经济地完成某项业务的技术和知识。业务外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企业有限资源的作用,加速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强化了组织的柔性和敏捷性,有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了企业的竞争水平。

三、推进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社会化的现实意义

从目前看,税务部门在服务和管理社会化上还存在机制不够完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形式过于简单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因此,推进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社会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充分利用社会分工协助和市场资源,将税务系统自身管不了、管不好或管理成本高的工作项目,委托社会上比较有优势的专业机构管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有利于减轻基层负担。通过把一些不涉及执法责任的服务性工作推向社会,可以大大减轻税务部门自身的工作负担,吸引社会力量协税护税,同时也直接减轻了税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是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日常巡查、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专业性工作。

(三)有利于协调征纳关系。由于社会机构具有独立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外的第三方身份,更具客观公正性,让他们在税务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既有利于形成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协调征纳关系,也有利于降低征纳风险,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征纳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有利于缓和内部矛盾。扩大税收服务外包,可以将一部分税务管理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员力量不足的实际困难。

(五)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通过以招投标的方式引进专门机构协助税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节约资金,大大减少系统内部的资源耗费,降低管理成本,确保税务部门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改善征管手段、强化税源管理和优化纳税服务上。

四、推进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社会化的建议

(一)逐步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做好机关后勤服务工作是各级税务机关正常运行的保障。后勤工作涉及面广、事情繁琐、工作量大,但离开哪一项都可能影响到机关的正常运行。而且,随着办公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对后勤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而言,国税部门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知识跟不上,节能意识、成本意识、效能意识欠强,管理盲目性大,服务成本高,专业化程度低,保障不够有力等问题。对此,可以尝试在物业管理、车辆维修、办公用品采购、公务接待等方面扩大外包范围,进一步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推进后勤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二)逐步推进信息运维社会化。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税务部门已经形成了覆盖全系统的硬件网络架构。拒不完全统计,目前国税部门正在使用的系统软件多达28个,涵盖了税源管理、税收执法、行政管理等诸多环节,每一个应用系统都需要定期优化升级、权限设置、信息同步、数据备份等日常管理,众多的应用系统加大了信息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实际工作中,我们因专业人员少、后续培训少等种种原因,导致我们系统内部信息人员队伍不稳定、技术落后等,一些深层次的技术问题只能聘请专业人士来解决。因此,我们除了在计算机设备采购、网络服务等传统领域与专业公司加强合作外,还应把系统软件支持、应用软件及设备维护等全部纳入外包管理范围。进一步提高运维效率和质量,降低运维成本。

(三)逐步推进纳税服务社会化。一是办税受理社会化。近年来,税务部门在优化办税服务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加强办税厅建设,并将一大批业务骨干充实到办税服务岗位,好费力想打的行政和财力资源,为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办税服务上普遍还存在着质量低下、成本过高、形象不佳的问题。随着办税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推广,办税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的落实,纳税人到办税服务厅办理“办证、咨询、申请、购票、抄税、报税”等涉税事项已经程式化、标准化,其实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完全可以从社会上聘任一些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经系统培训后从事前台服务受理工作,既能改善服务形象,又能置换出部分税务干部,加强税源管理力量,拓展个性化服务,而我们只需配备少数人员负责日常跟踪管理和业务培训指导。二是服务评价社会化。充分了解和掌握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工作的评价是做好纳税服务工作的前提。目前,我们在纳税满意度调查上通行的做法是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纳税人、召开座谈会等,从反馈情况看,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国税工作评价良好,反映问题寥寥无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处于被管理者的角色导致纳税人不敢讲真话。税务部门可以委托统计部门或税务师事务所等具有公信力和专业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组织和实施满意度调查,只有这样才能真实了解税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服务指明方向。

(四)逐步推进税收管理社会化。一是依托社会力量强化涉税签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纳税事项的参与,在开展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的签证、企业税前弥补亏所和财产损失的签证方面发挥作用,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管效率。二是依托社会力量深化执法检查。税收执法检查是强化执法监督的重要手段,对促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防范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工作运行中也日渐显露出各种矛盾与不足。为了避免业务尺度把握不一,内部监督不足等问题,必须委托专业审计部门进行外部检查。三是依托社会力量加强税务风险评估。税务部门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税收风险评估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是很难做出公正的评估判断,所以风险管理评估必须请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

总之,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立即实现并全面推行,但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从现在起有所准备,并积极探索,达到减负增效统筹兼顾的目的,推动税务工作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峭羽.完善我国服务外包税收政策的建议[J].税务研究,2013(07).

[2]张怀海.论社会化纳税服务[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