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

农机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农机发展规划

第1篇:农机发展规划范文

今后五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实现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__”奋斗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全县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根据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济南市农业机械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特制定《__县农业机械化(20__-2015)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兴机富民”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优化调整农机装备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紧紧围绕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__”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在继续抓好小麦生产机械化的同时,加速玉米和薯类生产机械化,突出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用航空植保工作,积极引导经济作物和林业、畜牧业、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全面发展,争取我县在全省、全市率先进入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从我县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市场对农机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把握和选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2、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强化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多种农机经济合作组织,完善内部经营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

3、坚持科技创新原则。依靠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搞好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开发、引进、试验、推广工作,积极开拓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4、坚持量与质同步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农机化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在增量的同时,注重科技含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推动农机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5、坚持政策引导与群众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在尊重农民的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引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要求,调动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农机化保持较快发展速度,装备水平稳步提高,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机化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加快,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农机总值和农机经营总收入比底分别增加5%、15%和12%,至2015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进入农机化高级阶段。积极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玉米、薯类、经济作物、畜牧业、林业、设施农业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农机化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20__-2015”期间,我县农业机械化预期指标

1、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①主要农田作业项目机械化程度

机耕面积:由的83%提高到2015年的90%?;

机播面积:由的49%提高到2015年的75%;

机收面积:由的35%提高到2015年的80%。

设施农业工程:各种温室大棚的面积由的0.66万亩,发展到20__年的1.4万亩。

②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程度

2015年大中型林场整地造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果树喷药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其中飞机植保农业有大幅度的提高。

2015年秸秆和牧草的收获、青贮、加工机械化程度达到81%以上,基本消除秸秆焚烧。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的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

201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③农村运输机械化程度

2015年基本实现农业运输机械化。农村运输机械化达到70%以上,农机运输作业量由的4650万吨公里,发展到2015年的8600万吨公里。

2、农机装备水平

农业机械总值由的2.9亿元增加到3.36亿元;

农机总动力由的40.8万千瓦增加到43万千瓦;

农用拖(来源:文秘站)拉机由的4037台增加到4170台;

农用运输车由的1.36万辆增加到1.53万辆。

3、农机人员及服务组织建设

农机人员由的1.79万人发展到2015年的2.01万人,有一定规模的各级农机服务组织由的8个,发展到2015年的20个。

4、经济效益

农机服务经营总收入由的2亿元,发展到2015年的2.25亿元,利润总额由的0.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0.27亿元。

5、教育培训。

“20__-2015”期间,教育培训农机人员3万人次,其中培训各级农机管理人员600人次。

(二)发展重点

1、在继续抓好小麦生产机械化的同时,主攻玉米生产机械化,尽快解决我县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的制约瓶颈问题。

2、突出抓好农用航空示范基地建设,把__农用航空打造成__农业的亮点。

3、加快设施农业、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搞好设施农业规划和建设,提高花生、薯类生产机械化水平。

4、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存、保鲜机械化,提高产品的延伸效益。

5、抓好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和保护性耕作规划建设,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6、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以信息化促进农机化。

四、政策及措施

(一)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促进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

1、在装备结构上,要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 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机械的比例,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

2、在发展结构上,坚持农、林、牧、副、渔各行业并举,耕、播、管、收、加各环节并重,重点抓好“四个转变”。由主要抓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抓农田作业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转变;由抓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转变;由抓农田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

3、在发展布局上,要打破区域界限,突出行业特色,坚持优先发展的原则,搞好区域发展布局,逐步形成区域发展优势。

4、在农机和农艺结合上,坚持农艺与农机相配合,农机与农艺相协调的原则。要根据农作物的农艺要求,开发、研制、推广适用的农业机械,以农机化标准化带动农艺改革与发展。要改善农作物农艺方式,积极适应农机装备和农机结构,以此,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使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和服务模式,稳定基层农机技术队伍,加大农机化推广力度,提高科技含量。重点推广以下农机化新技术:

1.玉米联合收获及青贮机械化技术;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3.农用航空植保技术;

4.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5.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化技术;

6.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

7.畜牧饲料生产机械化技术;

8.花生与薯类收获机械化技术;

9.农机化作业标准化技术;

10.保护性耕作技术。

(三)改革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尽快适应政府机构改革后的新的运行管理体制,转变职能和作风,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农机化政策环境,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减少行政审批、规范审批行为,强化监督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建设廉洁、高效、运转协调、关系理顺、行为规范的农机化管理体系。

开展“创农机服务品牌,树农机崭新形象”活动。在农机监理、教育培训、科技推广等方面,实行服务承诺制,全面提高农机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真正创出“__农机”的服务品牌,树立“__农机”的新形象。

(四)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执法力度,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和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从适应加入wto,切实保障广大农民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出发,加大农机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机,依法管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稳定和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和人员,改善农机安全监理装备条件,提高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强服务功能。认真对农业机械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加强牌证管理,努力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继续深入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狠抓规范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做到依法办事,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方便机手,使创建活动上一个新台阶。

进一步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机市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五)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

1、加强农机园区建设。认真抓好农机示范园的建设,在全县建设3-5处高标准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2、着力培育农机作业、技术服务、销售、信息咨询等服务市场,积极扶持、引导和发展农机大户,探索和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

3、发挥农机协会的作用,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进跨区作业由三夏向三秋生产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展,由小麦向玉米等其他作物延伸,不断提高跨区作业的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六)加大农机投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投入机制

农业机械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次性投入大,回收期长,影响群众投资经营农机的积极性,因此,只有建立正常的农机投入机制,才能保证农机化快速、稳定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农机化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新的投入机制。一方面从政策上、投入上加以扶持,并重点加强农机化基本建设和专项资金的投入;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财政资金补贴为引导,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对一些社会效益好、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农机化项目和带动力强的农机服务产业化龙头项目,积极主动地争取早立项、早安排。给农田作业机械补贴的资金确保全部返还到农机户手中,坚持“取之于机,用之于机,专款专用”,保护农机户从事农田作业的积极性,保证农机化的健康发展。

(七)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推广新机具

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坚持农业机械化“引进来,走出去”原则,加强同兄弟县、市和生产厂家、技术科研部门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力度,促进技术升级,为改善我县的农机装备提供技术支撑。

(八)建立农机化信息网络,做好信息服务和宣传工作

根据上级关于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建设的要求,认真抓好我县农机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宣传服务工作,实现农机系统的办公自动化及相关资料的资源共享,提高农机系统的工作效率,搞好信息服务和咨询,以信息化促进农机化发展。农机化宣传工作要面向社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信息服务要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重点围绕农机产品的供求信息,农机作业信息、新产品信息、新技术信息、科研成果信息、管理信息、农业机械发展形势预测等方面开展。

(九)加强对农机化的领导工作

第2篇:农机发展规划范文

一、“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显著优化、政策法规不断健全、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地位作用持续增强的五年,是“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得以确立并丰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全国农机化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成功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持续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及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政策法规建设取得新突破,农业机械化扶持力度加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先后实施,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地方相关法规共同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农业部和各地相继制定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基本涵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实现重大突破,若干涉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建设规划启动实施,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机试验鉴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信息宣传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地陆续出台财政专项、作业补贴、基本建设投资、税费减免、信贷优惠、政策性保险、农机设施农用地管理等一系列扶持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深入实施,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逐年大幅增加,受益范围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51亿元,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超过1105亿元,补贴购置农机具1078万台套,受益农户达906万户。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机装备总量较“十五”末有大幅增长,提前实现规划目标。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28亿千瓦,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9%、33.1%和15.8%,其中玉米联合收割机年均增长70.5%;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保有量比例从1∶11提高到1∶4.6。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林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保有量快速增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装备稳步发展。

(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新跨越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3%,较“十五”末提高16.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3个百分点,远高于“十五”期间年均0.7个百分点的增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作业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水稻机械种植和收获水平分别达到20.9%和64.5%,较“十五”末分别提高13.7和3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7和6.2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平达到25.8%,较“十五”末提高22.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5个百分点,进入提速发展阶段。马铃薯、油菜、棉花、花生、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全面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极大增强。

(四)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新机具新技术应用范围逐年扩大

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力度不断加大,部分“瓶颈”环节技术与集成问题得到解决。大马力拖拉机研发取得明显进展;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装备基本成熟;油菜收获、甘蔗收获、牧草收获、节水灌溉等作业机具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建设了一批部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县。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育插秧、玉米收获、高效植保、秸秆还田、畜牧水产养殖等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范围显著扩大,技术集成度逐年提高。设施农业面积大幅度增长。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深入开展,农机操作人员技能不断提高。以公益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及生产企业为支撑的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建立,农机鉴定检测、质量投诉监督、标准化等质量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平安农机”顺利开展,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五)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农机社会化服务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征,服务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国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7.2万个,组织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总收入达到3665亿元,较“十五”末的2273亿元增长61.2%,年均增长10%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达到2.2万个,入社人数达43.3万人。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渐形成。订单合同作业、承包租赁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机作业环节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扩展。玉米机收、水稻机插等跨区作业蓬勃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突出亮点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农业机械化各项工作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加大宏观引导力度,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要更加注重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重点促进大马力、高性能、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老旧、高耗能、高排放、安全不达标农业机械的报废更新;更加注重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机手素质,加大科技创新与技术培训力度;更加注重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更加注重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大力发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环保低碳的农业机械;更加注重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机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更加注重构建综合配套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体系,切实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任务有:

(一)全面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

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坚持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要重点提升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及适合丘陵山区作业的机械保有量;加快老旧农业机械的更新报废;促进作业机械和拖拉机配套机具的发展,改善配套比,提高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在小麦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的基础上,继续集中力量提升水稻育插秧、玉米收获、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棉花育苗移栽和收获、油菜播种和收获、甘蔗和甜菜收获及主要农作物产后处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并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生产种类丰富、生产手段改善、生产过程规范、生产供应均衡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按照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机播的思路,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和支持农民购置使用经济实惠、轻便耐用的粮食作物和特色作物生产机械,推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发展。

(二)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

建立农机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整合农业机械化科研资源,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促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加大小型园艺机械研发推广应用力度,提高蔬菜、水果、茶叶等劳动密集型园艺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力推广精量播种、播种后镇压、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清洁环保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全面挖掘农业机械化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潜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不断壮大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等教育培训资源,培育和壮大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加强对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干部职工的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提升服务意识,提高行政能力。广泛开展农业机械化科技、推广、安全监理和试验鉴定等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培训,提高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切实加强农机作业、维修、经营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农机操作使用等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先进农业机械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创新教育培训内容,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构建长效机制。

(四)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

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主体,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技术指导,进一步增强社会化服务能力。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带动高性能机械、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创建品牌,支持引导开展跨区作业等产前、产中、产后农机社会化服务,发挥农业生产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农机维修业,规范农机维修点发展,支持企业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联合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维修技术。

第3篇:农机发展规划范文

一、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国务院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为指导,规划目标要全面反映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要求,规划内容要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把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体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农村改革的战略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增强、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等方面要求,编制出能科学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配套服务能力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以发展为主题,做好“五个坚持”:

——坚持抢抓机遇率先发展。抓住重要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更加注重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发展、立足自主创新推动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坚持绿色增长持续发展。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生态恢复建设和环境保护并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城市与农村、“一圈”与“两翼”、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内陆开放与扩大内需、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使各方利益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用改革的途径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在开放大格局中思考未来发展,坚持走内陆开放型道路,以开放促发展。

——坚持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划目的从促进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围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满足百姓需求、实现百姓利益、提高百姓生活水平,适广大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二、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内容

继承以往五年规划成果和经验,“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规划在理念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内容上要改革创新,在规划体系上要科学务实。

(一)规划内容要体现“四大转变”。一是更加注重向“发展型”规划转变。规划目标要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将增长作为手段,发展作为目的,全面体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向“时空型”规划转变。既要做好规划任务的时序合理安排,更要搞好规划任务的空间科学配置,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规划任务的科学落地。三是更加注重向“城乡统筹”规划转变。把城市、农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由“城乡分割”规划,到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四是更加注重向“方案型”规划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将规划作为宏观蓝图而束之高阁的现象,突出规划作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综合方案的特点,强调其解决发展实际问题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操作性。

(二)规划体系要科学合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按行政层次分为市级规划和区县(自治县)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四个层级。市级“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由1个总体规划、12个重点行业规划、3个重点专题规划构成,形成“1+12+3”规划体系。

1、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特指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具有综合性和纲领性的特性。它以宏观战略指导为主,明确五年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领域以及相应的建设重点,是制定农业政策,编制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题规划和农业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2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期5年,从明年至2015年,为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发展目标展望到2020年。“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市农委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参与编制,报市政府审定和实施。

2、行业与区域规划。行业规划是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某一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策划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的依据。如粮油、经济作物、蔬菜、畜牧、渔业、林业、水利、乡镇企业等行业和兽医、农机、农村能源、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及农村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合作、农村经营管理、饲料工业等领域编制的五年规划。重点行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由相关部门自行编制,送市发改委审核,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区域规划是指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内某种功能或产业的保护与开发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它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空间细化和落实,是引导社会资源在空间合理配置的政策手段,与行业规划处于同一层级。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规划等。

3、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专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行业规划、区域规划的延伸和细化。如三峡水库天然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奶业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等。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等“十二五”重点规划分别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4、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是指以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指导,围绕规划中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内容,以公益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等建设为内容编制的规划,是争取和安排中央、市级投资,推进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的依据。如新农村建设规划、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等。

“十二五”期间,需编制的其他专项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根据工作情况另行安排。区县(自治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区县(自治县)农委(农办)牵头编制,报审程序参照市级规划执行。

三、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前期研究。规划编制前,必须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要在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三农”问题,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二)广泛听取意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凝聚人心、集思广益的过程。在规划起草过程中,建立专家咨询和参与制度。涉及农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划,牵头单位应主动征求意见,有条件的应允许他们参与规划编制。

(三)加强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行业规划、专题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规划衔接工作由市农委统筹协调,各区县(自治县)、市级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规划衔接工作。

(四)实施评估调整。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规划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对规划执行效果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做出分析评价,并针对环境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对调整和修改规划提出意见。评估分为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评估,在市里统一安排下进行。

四、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城乡建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扶贫办、市乡企局、市气象局、市供销社、市农机办、市农综办、市教委、市交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文广局等部门参加的“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发展计划处。

(二)成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成立规划专家咨询组。市级“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大学、*市社科院、*市农科院、*市畜科院等院校研究“三农”问题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规划的咨询、论证、评估等。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听取规划专家咨询组的意见,规划初稿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三)成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专家小组。从委直属事业单位抽派专家,组成不同专业结构的规划编制小组,在规划编制期内相对集中办公。

五、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时间安排及经费保障

第4篇:农机发展规划范文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专家有来自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部分企业代表50余人。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据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齐飞所长介绍,目前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经突破334.3万公顷(含小拱棚),全国人均占有设施面积25m2,总面积居世界前列,已成为设施园艺大国。其他与会专家也根据自身研究领域,结合研究、推广、经营经验,就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开诚布公地、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想、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设施农业未来的发展添砖加瓦,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专家指出,制定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分必要。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明确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区域重点和主推技术、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制定好规划是推动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规划要与相关的农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特点、区域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顺应现代农业新的发展形态,科学谋划设施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专家提出,人才培养是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成效的重要突破口。加大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一般农民来说,从大田生产到设施生产是一个大的跨越,必须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适应新的种植方式和生产手段。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周长吉副所长,提出了编写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材料的大纲。专家们指出,要明确培训教材的使用对象是农民,培训教材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图文并茂,结合实际技术问题,解决农民日常生产中的问题和需求。专家建议注重培养设施安装、环境调控、栽培管理等方面的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建立专业的设施农业培训网站和设施农业培训机构,组织并鼓励企业进行设施农业的理念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第5篇:农机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 规划建设 农村规划

××市新农村规划的主要经验

××市深刻分析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牢牢把握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依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在规划和建设环节,创造性地提出“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民向农村社区集中)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的先导和引导作用,充分激活土地流转模式,全面突出政府主导,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互动,推进了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具体而言,他们在规划方面的主要经验有:

一、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强化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作用

××市提出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现城镇、农村的合理建设,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让城乡居民通过城乡一体化得到实惠。为此,该市通过加快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了规划编制市域全覆盖,使全市城乡规划真正成了一盘棋。

一是加快分区规划和远郊市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修编;完成了龙泉驿、新都等7个卫星城的分区规划和都江堰市、崇州市等8个远郊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市20个区(市)县都有了自己的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完成了中心城117平方公里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域实现了控规全覆盖;编制了198平方公里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二是加快镇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落地。组织了对全市3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评审工作;对全市2800多个总投资1538亿元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各级规划中逐一进行了审核和落实。

三是积极推进农民新居工程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完成农民新居工程的建设规划,高效优质完成了“新居工程”选点和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工作,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市还积极推进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取得显着成效。如白果村村庄整治规划和行动方案专门由省村镇规划建筑设计院进行规划,县建筑设计院进行设计。制定了以“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大”为主要内容的白果新农村建设方案。

在农民新村规划编制中,××市注重结合实际,突出五项原则。一是将农民新村纳入城市(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编制建设规划。农民新村建设强调搞好路、水、电、气、通讯和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同时要求应有相应的文化、体育、卫生、教育、商贸、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新村、文化新村、现代化文明新村;二是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增强农民新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规划编制要求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要有利于农业和村庄产业多样化发展,兼顾城镇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农民新村规划分区域控制。城镇规划区内不设置中心村,属城镇近期建设片区,根据规划和有关标准设置农村居民点或城镇居民住区,防止形成“城中村”;四是农民新村规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民新村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布局,配置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满足居住服务的基本功能,还结合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需要,统筹考虑各种生产因素,综合布局,使生产与居住、生活有机结合;五是农民新村规划结合当地环境和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农民新村规划在布局形态上因地制宜,灵活布局。加强对房屋建设风格、色彩的指导,推荐适合当地建设的方案,使农村新村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规划建设农民新村,使农民既增收致富,又改善居住环境,享受现代文明。

二、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认识到城乡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该市按照城乡统筹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切实改进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高规划“科学、民主、依法”行政管理水平,建立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规划管理新体制,实现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和监督管理工作“满覆盖”,充分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进一步理顺规划工作关系。进一步完善市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市规划委员会决策作用。健全市规划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结构,加强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力量,理顺市规划委员会与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关系,提高规划决策水平。调整区(市)县城乡规划制定程序。各区(市)县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总体规划、开发区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等,须经市规划委员会审查同意,并按法定程序审批。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将城市户外广告总体规划及技术标准的编制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对××市高新区、龙泉驿区等15个区(市)县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机构的业务工作,由市规划局负责归口管理和指导。

二是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将市规划管理稽查大队并入市规划执法监督局,不再保留市规划稽查大队。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龙泉驿区、金堂县等14个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负责所驻区(市)县城乡规划行政工作督察。市规划局加挂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

专员办公室牌子,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督察专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组建××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负责全市城乡规划发展战略研究。组建××市规划信息技术中心,负责全市城乡规划信息资源管理。组建××高新区、金堂县等15个区(市)县规划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行政区域规划管理工作。

同时,××市还特别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在温江区、双流县等14个区(市)县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负责所驻镇(乡)规划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规划助理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当地规划行政管理机构负责。

三是切实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明确干部管理权限。市政府派驻的督察专员、规划执法监督局的组织人事由市规划局统一管理。其余区(市)县规划管理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征求××市规划局意见,由当地区(市)县任免。市规划局及派出机构、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的人员编制由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下达,各区(市)县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及驻镇(乡)规划助理员的人员编制由当地政府负责落实。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市、区(市)县同级公共财政预算。

三、突出重点,抓好示范,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动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市特别注重突出重点,抓好试点,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

在规划环节,该市提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抓好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力争在10年内,基本形成环绕中心城市的4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45个区域中心镇相互呼应的城镇体系。重点完善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制定完善包括城镇居民安置及农民新村规划在内的分区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今后5年,规划并建成城镇安置小区80个、农民新村示范点20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客观要求,适时规划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整合乡(镇)资源,充分发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的吸纳和辐射作用。

在建设环节,注重抓好示范点的建设,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积极总结经验,促进全面推广。例如在白果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健全机构,切实加强白果村全国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的领导。双流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白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白果村设了现场指挥部。同时,永安镇也成立了白果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宣传组、经济发展组、文化休闲旅游组、基础设施建设组、风貌整治组、现场办公室等,各组分别由镇领导班子成员负责,做到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经验”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启示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市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都把城市和农村结合在一起共同规划,这对于避免“城中村”,加快产业发展,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意义深远。××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方面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如下几点启示。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全市人口1060万,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而我市也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结构明显,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市的经验对于我市加快经济发达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着成绩,首先源于该市党委、政府对发展形势和地方实际的科学判断,源于对城市化的正确认识。该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认识到位,从而为上下联动,左右呼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我市最近几年也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发展,市委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明确了目标、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经济发达区域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其内涵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对××市的调研,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尽快转变观念,寻求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

在组织领导上,有必要借鉴××市的经验,成立由区(市)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机构,确定分管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的认识。

二、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建设上大胆创新,超前运作,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以土地流转制度为核心,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我市地域面积广,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结合各地区实际,选择正确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该说,××市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在我市都具有推广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要深刻分析各地区发展实际和自然条件,寻找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市在都市区部分地区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模式,例如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农家乐”特色经济,这些做法都亟待归纳总结和加强引导,提升档次。

三、抓住重点,加快我市经济发达区域和近郊区新农村规划编制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十分重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切实将城乡规划放在基础和龙头地位。××市在规划编制方面的经验集中体现在:一是明确提出城乡规划全覆盖理念;二是注重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三是注重推进镇乡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直接指导新农村村容整治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快速推进,规划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都市区新一轮总

规确定的8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中,已有460平方公里实现控规覆盖,其中两山之间的主城核心区及山外主要拓展用地如大学城和茶园地区等已基本实现控规全覆盖。另外,在编控规220平方公里,也即将形成成果。都市区单独编制的36个小城镇规划,除极个别城镇因特殊原因适当延后外,其余均基本完成。这些为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规划基础。

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控规编制,特别是加快城乡结合部和城市拓展新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尽快实现都市区控规全覆盖;积极做好控规维护和更新,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环境资源保护等重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引导都市区城乡协调、健康发展。

另外,要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开展农民新村规划编制和都市区范围内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工作。试点启动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充分借鉴××市的成功经验和我市亚太市长峰会环境综合整治积累的宝贵经验,尽快出台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导则,引导村容整治工作。

四、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力度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管理新体制。该市理顺规划工作关系,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这些举措对我市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规划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特别是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规划管理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乡镇一级规划工作机构薄弱,导致了乡镇一级规划管理的缺失。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范围由2002年前的2500平方公里扩大至5473平方公里,新增96个镇乡,均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经费来源。这种状况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都市区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在继续坚持和完善都市区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都市区内的每个建制镇,均需要建立规划管理办公室,形成“市局—分局—规划办”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机构体系。同时,为加强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需要进一步调整村镇规划管理职责,建议将村镇规划管理职责,统一划归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对远郊区县,目前大多数区县未设立单独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职能仍由建设主管部门代行。而镇乡一级的规划管理更是严重缺位,从而导致规划无法有效监管。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区县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按照城乡一体、集中统一的要求,帮助其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将规划管理职能延伸至镇乡。应尽快帮助万州、涪陵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按规定成立独立的政府序列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稳步推进行政辖区人口超过50万人的区县,按规定成立规划局;帮助辖区人口不足50万人的区县,根据需要参照设立规划局,或者完善现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管理的职能职责。积极帮助各区县在其辖区特大镇,建立规划办公室,其它镇配置专职规划管理助理员,建立起“区县规划局—规划办(规划管理员)”的管理体系。

第6篇:农机发展规划范文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坚定推进“一统三分”的信心

今年2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三级干部会议,提出了以统筹城乡为主线,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一统三分”发展战略。这是市委市政府冷静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市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全市区域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提出以来,得到了全市上下的积极响应,各地各部门围绕贯彻落实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实施“一统三分”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从各地工作推进落实情况看,良好的工作态势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深入推进“一统三分”战略的信心。

围绕全市三级干部会议确定的“一统三分”战略指导思想,全市各级各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领会精神实质,全面掀起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热潮。市直各相关部门主动深入基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认真研究支持“三农”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积极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排忧解难。目前,市直相关部门正抓紧制定全市“一统三分”战略发展规划。各县市区按照会议要求和部署,迅速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组织机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县情市情区情,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一项一项地抓贯彻、抓落实,呈现出比学赶超的良好发展态势。竹溪县确立了“率先发展示范区、特色资源开发区、生态旅游建设区”三个分区的发展思路,按照“南烟北茶、适度兼抓”的总体构想,优化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确立了烟叶、茶叶、魔芋、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发展目标。郧县规划编制了“沿江柑橘城郊茶,高山远山木瓜带,畜禽养殖建小区,部分桑蚕中药材”的产业发展思路。竹山围绕“五县”(水电大县、矿业富县、茶叶名县、旅游新县和山区经济强县)共创,组织修编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6个规划。丹江口城区、库区、景区、特色农业产业区的“四区规划”,郧西“一带三区”产业布局,房县“六大产业带动”战略,张湾区“产业兴农、特色兴村”的发展思路,茅箭农村建设风景区、把景区建成后花园的“一区一园”发展目标,武当山特区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的工作思路,都彰显了各地的特色,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总的来看,全市各地围绕“一统三分”战略实施,科学系统谋划“三农”发展的信心更足、力度更大、办法更多、思路更明确了,进一步增强了我们举全市之力,深入推进“一统三分”战略实施的信心,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扎实有效做好“三农”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从竹溪试点工作推进情况看,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探索和经验。

全市三级干部会后,竹溪行动比较迅速,按照“一统三分”战略要求,深入分析县情,提出了落实“一统三分”战略的指导思想,制定了《竹溪县落实“一统三分”战略规划纲要》,边规划边实践,具体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从上午我们看的情况和竹溪刚才的汇报看,竹溪县在抓“一统三分”战略的落实上,思想是统一的,措施是有力的,工作富有成效,有很多做法值得肯定。一是认识比较到位,真正把落实“一统三分”战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全市“三干会”召开后,竹溪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县委副书记等县四大家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县直34个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集中领导,集中精力,举全县之力抓好贯彻落实,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对“一统三分”战略的理解比较到位,制定的规划充分体现了“统筹城乡”这个根本主旨,也很好地体现了“三分”的要求。从竹溪县制定的规划来看,自始至终贯穿了一条主线就是“统筹城乡”,充分体现了“一统三分”中“统”的要求,是一个具有宏观性、前瞻性的规划,而不同于单一的产业规划。同时提出了“率先发展示范区、特色资源开发区、生态旅游建设区”三个分区的发展思路,很好地把握了“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注重创新,构建了一套有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在工作推进中,竹溪县委、县政府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在责任落实、督办检查、考核兑现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是确保各项工作落实的关键所在。四是在争取政策和项目建设上有新的突破。目前全县共纳入统一管理的重点项目达到122个,其中新建项目75个,续建项目47个,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25个。元至7月,共争取上级批复项目74个,批复到位扶持资金2.7亿元,同比增长24%。五是尊重群众,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竹溪县在推进“一统三分”战略实施中,不搞行政命令,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凝心聚力搞建设,心无旁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从各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发展思路,创造性地抓好工作落实。

“一统三分”战略提出来才半年时间,我们在推进中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都还是初步的,从调查了解和反映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对“一统三分”战略的理解还不到位,认识上有偏差。既存在对“统筹城乡”这个主旨理解不到位的问题,也存在对“三分”的要求理解不到位的问题,因而整体的把握上也是有偏差的。尤其是在“统”的问题上,还没有真正把握“统筹城乡”这个根本要求,依然囿于“就农村抓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定势,制定的规划和措施很多还停留在农业产业化的层面,没有形成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谋划“三农”工作的新路子。二是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对“一统三分”战略认识上的差异、重视程度不同、推进力量和力度上的不同,各地这方面的工作也存在差别,有的地方好一些,有的地方工作相对薄弱一些,因此实际效果也不一样。三是规划编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各地虽然都编制了发展规划,但大多还仅仅停留在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上,没有系统地整合资源,规划编制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和完善。四是缺乏推进工作落实的有效机制。在推进“一统三分”战略实施中,对于如何强化责任分解,如何强化督办检查,如何强化考核兑现,缺乏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对于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以更好更有效地推进“一统三分”战略的实施。

二、抓住关键环节,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推动“一统三分”战略的贯彻实施

1、落实“一统三分”战略,关键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

“一统三分”战略的提出,是市委站在改革发展新的起点上,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准确把握中央、省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而提出的。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到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再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期间经过了五年时间,“统筹城乡”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有专家预测,“十二五”规划将产生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那就是以城乡统筹规划为抓手,切实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城乡分割规划问题,拉开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宏伟序幕。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先后启动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建设、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和88个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建设,同时要求各地借鉴省里的试点经验,办好各自的示范区、示范点。

市委提出“一统三分”战略,就是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从特殊市情出发,积极探索具有山区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子。也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推动人口的内聚外迁、产业的内聚外联、资金的内聚外引,促进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最大限度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向城市发展水平接近靠拢,进一步优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形成科学的区域发展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是个关键环节。落实“一统三分”战略,不能陷入盲目性,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要抓住关键环节,坚持规划先行。过去,之所以出现城乡分割的问题,造成城乡彼此分离,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城乡分割的规划模式。按照“一统三分”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就应该从规划的角度出发,打破城乡分割规划模式,制定和逐步完善统筹城乡的区域发展规划,以科学的规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2、制定统筹城乡的发展规划,要完整准确地把握“以统筹城乡为主线,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思想,把“一统三分”战略的科学内涵贯彻落实到规划中。

制定统筹城乡的区域发展规划,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划分不同的发展区域,实行不同的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城镇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布局。制定城乡统筹的发展规划,要始终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一是科学规划产业空间。按照现有的产业要素集聚和比较优势,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产业带,做到以资源带产业,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带农村人口转移,以农村人口的转移带城镇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板块。各县市区要依据区域功能划分,立足县域资源优势,调整产业布局,加大开发力度,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要不断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强化产业政策的导向功能,根据产业空间规划,编制产业流动指南,明确各区域鼓励、限制、淘汰产业,实施分类指导。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资源的行业生产实行准入考核认定,严把市场准入关,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

二是超前考虑生态空间。要按照建设部级生态示范区的要求,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根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功能重要性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差异性等特点,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等级,实施生态安全空间管制,保证可持续发展。

三是合理安排土地空间。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防止靠牺牲基本农田换取城镇发展空间。同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镇集中。

四是科学安排城镇空间。要把县城和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按照“一统三分”战略要求进行功能定位、规划安排。从城镇区位特点、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工业主导型、资源开发型、商贸流通型、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要在有效利用现有城镇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已经形成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城镇优先发展,加强中心镇、口子镇和边贸镇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比如竹溪提出以县城为中心、沿305省道的6个乡镇“一线穿珠”的城镇带、沿省道238线城镇发展带的“一心两带”城镇布局,郧县提出“五个对接”融入城市组团等,都是很好的思路。

五是合理规划村庄分布。尊重群众意愿,有序推进各具特色的村庄建设,逐步建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居住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鲜明的农村新型社区。

3、坚持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分级规划一起抓,形成以总体规划为主线、专项规划为支撑、市县乡三级规划为主要模式的规划体系。

落实“一统三分”战略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规划,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广泛参与性。

一是制定好统筹城乡的总体规划。要按照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总体要求,制订全市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以指导和推动城乡统筹工作的实施。各县市区要借鉴竹溪的经验,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和“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原则,制定落实“一统三分”的区域发展规划。

二是制定好专项规划。重点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规划等。通过制订和完善这些规划,指导城乡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协调发展,为“一统三分”战略总体规划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形成市、县、乡三级规划模式。市里由市委办牵头,组织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发改委和市农办等相关部门共同编制“一统三分”的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力争年内完成,明年全面实施。各县市区要结合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和“一统三分”总体规划,成立规划编制专班,落实目标责任,从实际出发,加快编制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市场建设、村镇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规划。目前,《竹溪县“一统三分”战略实施规划纲要》基本完成,还要进一步完善,其他县市也要加快进度,做到市县对接,相互配套,同步实施。各县市区要在制定本级规划的基础上,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办法,指导乡镇制定乡镇规划。重点镇要着重规划好基础设施,特别是供水、排水和道路,营造好的人居环境。要高度重视移民新镇、新村的建设,对涉及水库移民、生态移民、扶贫搬迁移民和其他工程建设移民的村镇,要认真选择安置地点,不断完善功能,切实改善移民的生活条件,确保农民的利益。

4、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管理,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执行的严肃性。要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都要相互对接。另外,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也要统筹考虑,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规划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规划编制,健全管理网络,积极开展规划的落实监督,研究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全面提升规划管理水平,确保已经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位。

三、用“一统三分”战略统揽“三农”工作全局,切实把“一统三分”战略要求,落实到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站在区域发展全局的高度,把“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用“一统三分”的要求统揽“三农”工作全局。

1、用“一统三分”战略指导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靠科技,面向市场,用统筹城乡的办法,因地制宜,分区域布局,分类型指导,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要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根据各地优势搞好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结构调整,依托科学技术促进产品的升级,由传统的大路货向名优新特品种延伸,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始终抢占市场制高点,增强市场竞争力,靠名优产品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狠抓典型示范引导结构调整。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促进结构调整。同时,要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用“一统三分”战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山区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按照“一统三分”的办法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就是要根据各地资源、基础和区位等条件,城乡“一盘棋”进行规划布局,分区域确定产业发展方向,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使各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潜力得到更好挖掘。一是要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着力做大做强茶叶、柑橘、蔬菜、魔芋、畜禽、食用菌、中药材、烟叶等特色产业,加快培植生物质能源、植物油以及旅游农业等新的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促进板块连接成片成带,提高特色产业基地的规模和质量。二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纵向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横向上可以延伸比初级农产品更大的市场半径,内涵上可以充分体现科技含量、提高核心竞争力,从深层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应当说,农业产业化目前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短腿”,必须下大力气、花大投入、用硬措施,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头不大、覆盖面不全、附加值不高的状况。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培植市场竞争主体。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由卖原料向卖产品、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实现农业多层次、多方面、多环节增值增效,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三是要大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要持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行有标贯标、无标制标,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增加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做好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申报原产地保护工作,努力争创省级、部级农产品特色品牌,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是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营、民主管理”的方针,加大农民合作组织引导和培育力度,帮助合作组织规范化运作,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中的重要组织作用,在连接农产品产销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传导实用技术中的摇篮作用,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的生力军作用。

3、用“一统三分”战略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用“一统三分”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着眼于融入发展全局,加快改变农村面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最近,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启动工作会议。会议精神非常重要,对于我市扎实做好8个乡镇新农村试点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配合省里抓好8个乡镇的试点工作,指导试点乡镇千方百计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搞好村庄整治,建设乡风文明,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同时从地方财政挤出资金,对试点乡镇予以支持,把试点办出水平、办成新农村样板。在这个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确定茅箭区的一个乡镇为市定试点乡镇,比照省定试点乡镇进行工作指导和政策扶持。建立市级领导联系试点乡镇制度,由联系各县市区的市级领导联系所在县市区的新农村试点乡镇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把试点乡镇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在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第一,坚持规划先行,进一步提升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水平。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功能提升、资源整合、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强化城市集约发展,确保乡村空间开放,形成特色鲜明的组团式片区结构。在科学规划布局的同时充分考虑防灾减灾,确保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多留遗产、少留遗憾”。第二,坚持准确定位,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全面深化现代农业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功能开发,拓展生态农业功能,丰富休闲观光农业内涵,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第三,坚持典型引路,进一步提升整体推进的水平。对条件好、潜力大、示范强、辐射广的村庄和移民新村,予以优先集中打造,突出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努力把示范村建成样板村,真正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第四,坚持建管并举,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态人居环境的水平。抓住中央扩大内需、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机遇,加快建设和启动一批支持“三农”的重点工程,加大对农村饮水、道路、能源、水利、通信、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给予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支持和引导,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4、用“一统三分”思想统揽扶贫开发。扶贫开发的问题,省里开了会,明天我们还要开会专题研究和部署。这里,我从统筹城乡的角度讲一下农村扶贫开发问题。贫困人口多、发展差距大、返贫机率高、扶贫任务重,贫困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加快扶贫开发、解决贫困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来抓,作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落实“一统三分”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把扶贫开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不断改进开发性扶贫、救济性扶贫双管齐下的扶贫方式,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以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为重点,积极争取对口扶贫支持,着力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基本素质提高。打破地域界限,通过插花式、成建制、梯级搬迁安置等方式,加大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力度,不断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5、用“一统三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要把农村环保与城市环保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统筹,科学规划,逐步改变农村与城市环保不平衡的状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的观念,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和投入机制,突出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保障城乡饮水安全、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和小城镇环境保护等重点,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宣传教育、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工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统筹城乡生态环境执法,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促进保护,在保护环境中求得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第一,要高度重视生态修复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五改三建”,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第二,要按照核心水源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利用良好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农业休闲基地;第三,要大力发展生态资源产业。生态资源产业涵盖面比较广,发展前景广阔,这方面的资源得天独厚,是一个可以迅速成长的大产业。可重点在绿色食品、生物造纸、生物医药、生物燃料等四个方面进行谋划,力争生物资源产业在“十二五”期间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为“一统三分”战略的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一统三分”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希望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升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党管农村机制要到位、县域发展扶持力度要加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加强、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水平要提高、各方合力要加大。市委、市政府将成立实施“一统三分”战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项目工作、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公共事业、社会保障和改革创新6个工作专班。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办,具体负责组织指导、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等日常工作。6个工作专班也都明确了责任单位和工作职责。希望各相关单位以支持“一统三分”战略实施为己任,认真履行应承担的职责,把各自的工作做好。各县市区要加强和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分管领导要切实抓好组织协调,保证各项任务的落实,各责任单位要真正负起责任,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一统三分”战略,确保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

第7篇:农机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村义务 教育财政投入 立法预测 立法规划

一、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的概念

1.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

所谓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探索未来一定时期内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状况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发展的趋势,以揭示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发展对法律、法规的宏观要求,从而为立法机关提供有关立法规模、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信息,为制定最佳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方案服务。

具体地说,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应包括:

第一,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达到预测效果的程度,对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以及在今后的可行性如何,测算出目前和今后在制订、修改、补充和废止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方面的任务。

第二,测算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可能会促使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理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制度、立法技术发生哪些变化,如何使立法适应这些变化,适应和推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的发展。

第三,揭示今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的发展规律,使立法尽可能合乎规律。

2.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规划

所谓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规划,就是立法机关依据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提供的信息,而做出的关于具体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措施、步骤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目标的部署和安排。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在于使立法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从而使立法工作科学化、系统化。

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的意义

建国五十年多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至今没有制定专门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单行法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预算法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很多,但缺乏科学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就成为必然。

1.只有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才能使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发挥其最佳社会控制效果

通过预测,了解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的社会效果,通过立法规划组织和利用立法预测提供的信息,适时进行法规的立、改、废工作,从而使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在发挥社会作用方面达到理想化的程度。

2.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是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科学化、完善化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目前还非常滞后,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中的许多关系又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予以规范,这就要在全国教育的大背景下全面考虑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的内容、速度、层次等基本问题,既要尽可能避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的重复、分散或者遗漏现象,限制不必要的立法活动;又要避免走一步看一步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格局。要达成上述目标,使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合乎规律,臻于科学化、完善化,唯有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这条途径。俄罗斯学者萨莫欣科曾将立法规划的作用归纳为:一是立法活动取得预定的社会效果;二是研究法律制定过程,并使立法工作致力于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法律文件;三是需要法律创制活动;四是各种机构有准备地参加法律创制工作;五是法律创制工作中的重复或分散现象;六是不同等级国家机关的工作计划一致起来;七是机构的工作同立法发展计划一致起来;八是法律创制工作中的匆忙现象,为高质量的工作创造条件,进行各种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

3.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可以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体系的内部结构

合理、科学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结构可以使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的整个体系更加稳定,和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更加密切和协调一致。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可以将为数众多、内容和形式各异的种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律规范,根据各自不同的调整对象、层次和类型进行科学的分类,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自身的逻辑性,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统一、和谐一致的整体。

三、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的原则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要顺利进行,必须体现以下几条原则:

1.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我国立法工作中的体现,它也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个重要方面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制建设,更加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符合我国的国情,真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保障和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为此,需要做到:

第一,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大量存在,人口素质极为低下(从总体而言),而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又极不平衡,存在着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别,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者需要通过调查搞清这些差别有多大、性质如何,然后概括出其共性作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的依据。这些都是我们在制定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时必须考虑的实际情况。

第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要根据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积极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既不能脱离客观实际,主观主义地为完备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制而随意立法,也不能在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和成熟的条件下消极等待,拖延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的时机和进程。因此,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工作必须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不失时机地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

2.遵循宪法及国家教育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一般要求原则

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立法法》第4条规定:“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是指法律由国家统一制定、统一实施,在国家范围内对各地区、各部门和全体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制统一原则包括立法、司法、守法等方面。从立法上讲,法制统一原则表现为国家的立法权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不允许各立其法、法出多门的现象存在,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同时,我国宪法确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就是要预测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制定、修改、废止哪些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发展方向,同时做出科学的规划来促使其实施。

3.遵循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规律并符合农村义务教育自身的特点原则

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要符合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发展规律,要看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特殊性,要将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综合起来考虑。

因此,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首先要遵循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投资发展规律,才能在制定过程中将其在法律上具体化。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农村义务教育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必将遭受一定的损失或失败。对于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来说,正确反映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其本质的必然要求和表现,而利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则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的重要使命。同时也要区分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与一般教育法规的不同之处,在进行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时充分体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的特点。

4.保证重点全面安排原则

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要兼顾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时应保证重点,先着手解决主要问题并以此协调其它方面。既要反对平均使用力量,又反对只盯着重点不顾一般的倾向,要将“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兼顾起来。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制定《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条例》等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因此,我们在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的过程中,就要突出这几个重点,并以此促进其它有关的教育法规建设的开展。

5.统观全局,坚持法规的衔接配套和协调一致原则

在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时,要有全局观点和发展观点,既从宏观上对立法的发展趋势做出整体性的预测,又从微观上对立法发展的各个局部有具体的认识;从法律体系上讲,既从纵向上研究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规章之间的衔接配套,又从横向上研究它们之间的协调一致;既注意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发展需要,又要充分考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变化发展,对现有的教育法规适时进行修改,使立、改、废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沈宗灵.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旺生.立法学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3]陈立鹏,刘新丽.中国教育法律解读.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第8篇:农机发展规划范文

一、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的概念

1.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

所谓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探索未来一定时期内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状况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发展的趋势,以揭示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发展对法律、法规的宏观要求,从而为立法机关提供有关立法规模、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信息,为制定最佳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方案服务。

具体地说,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应包括:

第一,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达到预测效果的程度,对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以及在今后的可行性如何,测算出目前和今后在制订、修改、补充和废止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方面的任务。

第二,测算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可能会促使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理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制度、立法技术发生哪些变化,如何使立法适应这些变化,适应和推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的发展。

第三,揭示今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的发展规律,使立法尽可能合乎规律。

2.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规划

所谓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规划,就是立法机关依据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提供的信息,而做出的关于具体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措施、步骤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目标的部署和安排。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在于使立法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从而使立法工作科学化、系统化。

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的意义

建国五十年多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至今没有制定专门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单行法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预算法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很多,但缺乏科学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就成为必然。

1.只有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才能使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发挥其最佳社会控制效果

通过预测,了解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的社会效果,通过立法规划组织和利用立法预测提供的信息,适时进行法规的立、改、废工作,从而使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在发挥社会作用方面达到理想化的程度。

2.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是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科学化、完善化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目前还非常滞后,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中的许多关系又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予以规范,这就要在全国教育的大背景下全面考虑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的内容、速度、层次等基本问题,既要尽可能避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的重复、分散或者遗漏现象,限制不必要的立法活动;又要避免走一步看一步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格局。要达成上述目标,使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合乎规律,臻于科学化、完善化,唯有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这条途径。俄罗斯学者萨莫欣科曾将立法规划的作用归纳为:一是立法活动取得预定的社会效果;二是研究法律制定过程,并使立法工作致力于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法律文件;三是需要法律创制活动;四是各种机构有准备地参加法律创制工作;五是法律创制工作中的重复或分散现象;六是不同等级国家机关的工作计划一致起来;七是机构的工作同立法发展计划一致起来;八是法律创制工作中的匆忙现象,为高质量的工作创造条件,进行各种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

3.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可以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体系的内部结构

合理、科学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结构可以使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的整个体系更加稳定,和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更加密切和协调一致。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可以将为数众多、内容和形式各异的种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律规范,根据各自不同的调整对象、层次和类型进行科学的分类,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自身的逻辑性,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统

一、和谐一致的整体。

三、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的原则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要顺利进行,必须体现以下几条原则:

1.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我国立法工作中的体现,它也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个重要方面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制建设,更加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符合我国的国情,真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保障和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为此,需要做到:

第一,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大量存在,人口素质极为低下(从总体而言),而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又极不平衡,存在着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别,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者需要通过调查搞清这些差别有多大、性质如何,然后概括出其共性作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的依据。这些都是我们在制定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时必须考虑的实际情况。

第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要根据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积极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既不能脱离客观实际,主观主义地为完备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制而随意立法,也不能在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和成熟的条件下消极等待,拖延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的时机和进程。因此,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工作必须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不失时机地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

2.遵循宪法及国家教育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一般要求原则

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立法法》第4条规定:“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是指法律由国家统一制定、统一实施,在国家范围内对各地区、各部门和全体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制统一原则包括立法、司法、守法等方面。从立法上讲,法制统一原则表现为国家的立法权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不允许各立其法、法出多门的现象存在,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同时,我国宪法确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就是要预测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制定、修改、废止哪些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发展方向,同时做出科学的规划来促使其实施。

3.遵循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规律并符合农村义务教育自身的特点原则

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要符合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发展规律,要看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特殊性,要将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综合起来考虑。

因此,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首先要遵循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投资发展规律,才能在制定过程中将其在法律上具体化。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农村义务教育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必将遭受一定的损失或失败。对于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来说,正确反映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其本质的必然要求和表现,而利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则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的重要使命。同时也要区分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与一般教育法规的不同之处,在进行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时充分体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规的特点。

4.保证重点全面安排原则

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要兼顾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时应保证重点,先着手解决主要问题并以此协调其它方面。既要反对平均使用力量,又反对只盯着重点不顾一般的倾向,要将“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兼顾起来。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制定《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条例》等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因此,我们在进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立法预测与立法规划的过程中,就要突出这几个重点,并以此促进其它有关的教育法规建设的开展。

第9篇:农机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规划 滨城区

1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

城乡关系历来是影响我国发展和稳定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城乡互助”的思想作为基本经济纲领在建国初期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共同纲领》中就已经被提及(武力,2007)。但在实践中,出于对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战略追求,在20世纪中叶后的漫长岁月中,城乡关系的实质基本上是农业和农村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并通过一系列差异化的制度设计,形成并强化了城乡的二元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统筹城乡”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总书记提出的“两个普遍性倾向”;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直到2007年十七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明确提出,标志着国家在战略层面真正进入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阶段。

2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认识

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城乡互补、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的选择;是一种城乡关系进入以互补、融合、协同发展为基本标志的理想状态的目标模式;是强调城乡互动、协同发展过程,表达城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高度协调的结果。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就在于彻底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促进城乡互动,使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

城乡一体化其本质就是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整合起来,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着重解决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

3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基本认识

3.1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

将城乡作为统一体进行综合的社会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对城乡发展的空间、生态环境作出具体的布局安排。因此城乡一体化规划实质上是在综合考虑城乡关系基础上的空间整体协调发展规划。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研究,突破了以前以城镇为中心的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等)思维局限,体现了区域整体性的综合思想,是规划观念与手段的重大革新。

3.2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基本理念

3.2.1 由分离规划向统筹规划转变

打破城乡分离,城乡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城市和农村统筹资源配置、空间布局和建设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建设互动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共同提升;

打破体制分割,实现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的三位一体;

打破行政区划,将产业发展、功能区划、镇区发展建设、城市空间布局有机结合,使其系统化、科学化。

体现规划的整体性和各部门规划的衔接性,力求规划一张图,空间全覆盖。使地区之间相衔接,部门之间相协调。

3.2.2 由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转变

体现规划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将规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夯实近期、衔接中期、前瞻远期。

体现规划的时效性,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变化对规划进行局部和实时修改。

3.3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3.3.1 核心任务

解决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

3.3.2 主要任务

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合理布局生产力和城乡居民点体系,使各项建设在空间地域上相互协调配置,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3.3.3 城乡一体化规划主要内容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进行城乡发展现状和条件评价,指出其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②制定城乡一体化社会经济发展和空间发展的总体战略;③在科学预测城乡总人口的基础上,依据空间发展战略确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居民点体系;④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按照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区域基础设施用地、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等功能类型,对城乡空间进行全覆盖性的安排,并对重点地区(地段)进一步规划;⑤统筹规划区域性的交通、能源、水利、给水排水、邮电等基础设施,使之成为城乡空间良性运作的有力支撑,并对城乡空间优化起到促进与引导作用;⑥制定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并结合地方特点,制定专项或综合的防灾规划;⑦提出分阶段实施目标和重点,安排好近期开发建设,规划研究切实可行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操作机制。

4 城乡一体化规划实践

4.1 滨城区城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滨城区地处山东省北部,是滨州市委、市政府驻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面积696.99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办事处,一镇2乡,户籍总人口46.72万人,暂住人口6.4万人。

2009年,全区城镇人口27.46万人,暂住人口6.4万人,城镇化水平63.8%。人均GDP45267元,折合6900美元左右。城乡统筹处于中度一体化阶段。

2009年滨城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55.28元,城乡收入比2.71,山东省(2.89)和全国(3.33)的平均水平。

虽然从发展指标上来看,滨城区已经处于城乡一体化的中期阶段,但从城乡协调发展来看,城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城乡收入差逐年扩大。(2)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差距较大。 (3)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均等。(4)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悬殊。从农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来看,2009年滨城区规模以上固定投资96.8亿元,其中用于农业的只有0.4亿元。

4.2 总体发展战略

4.2.1 基本思路

目前滨城区在城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规划的重点就是通过对城乡空间布局的调整、产业空间的整合、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城乡用地在全区范围内统一考虑、保障政策上向农村倾斜等措施,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是重视城市发展的同时注重农村的发展。具体包含四方面内容:①强调集聚――改变分散状态,促使人口和经济向中心城市、乡镇驻地集中,实行合理撤并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形成强大的中心城市,带动和组织全市发展。②强调分工――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城镇功能合理分工,区域产业各具特色,从而形成全市整体实力,“整体大于局部之和”。③强调统一――实行水、土资源的统一安排,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城乡配套,统一规划、建设、使用,发挥资源和资金的最大效益。

4.2.2 城乡经济一体化战略

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壮大三产,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

农业走产业化、特色化与效益化农业发展之路,打造服务于中心城的绿色都市农业区,发展绿色种植、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进行土地认养,农业园区旅游。

工业走园区化、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工业布局,加快产业集聚,以滨州工业园为核心,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乡镇驻地设置与农副食品加工等农业产业相关、生态环保无污染的小型生态产业园。加强工业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产业的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社区服务业。将滨城区打造成服务于黄河三角洲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

在产业布局上,围绕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三大目标,全区范围内统一考虑产业布局,在城区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都市农业;依托德大、黄大、滨港铁路发展现代陆港物流,在大型交通枢纽站发展现代物流业;在城区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依托沿黄风光和人文古迹,发展都市旅游、沿黄生态观光旅游;在集中的工业园区发展先进制造业。

4.2.3 城乡空间一体化战略

科学预测滨城区人口,并在地域空间上进行合理分配。完善区域内“中心城区――城镇组团―――农村社区“三级结构的居民点体系,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规划以土地资源在全区统筹安排和功能的合理布局为目标,对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等各类空间用地进行合理安排,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在耕地保护的前提下,对农村居民点实行合村并点,鼓励农民向社区集中,腾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全区使用。

4.2.4 生态环境和空间管制一体化战略

保护滨城区良好的生态本底以及“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的城市特色,强化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构建生态体系。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工业污染源治理、居民点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公路主干线两侧、河流两侧、水库径流区的生态建设工程,以良好的生态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形成以农田为基质,沿主要河流和区域重要交通线构成生态廊道网络,连通区域内各生态斑块,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安全格局。

4.2.5 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一体化

科学配置农村水、电、路、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保障农村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需求,合理引导资金和项目投向,统筹面向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及河流良性发展。统筹区域内防洪标准,建设安全协调的一体化防洪体系。

按照城乡一体的标准,设置消防责任分区,在全区范围内,实现消防安全。

4.2.6 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建设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消除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上的差别,在政策上,对城乡居民同等对待,在农村推行和城市同等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报销比例和城镇同等。建立起城乡居民同等的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补偿和拆迁补偿的保障。

推动农民充分就业,为农民提供与城镇居民同等就业机会,进行城乡居民劳动力机能培训,促进非农就业。

4.3 推动机制

结合城乡统筹的本质与滨城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动机制为:三化联动,即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机整合,相互促进。

4.3.1 新型工业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

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城乡一体化首先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是是重点,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根本动力。通过推进滨城区产业的技术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展第三产业,以园区为载体,促使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通过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先决条件。

4.3.2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支持

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实施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增强中心城市和各个镇区的经济实力,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和镇区集中。对农村进行整合合并,扩大农村规模,并配置基础设施和服务射设施,使农村与城镇共同发展。

4.3.3 农业现代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滨城区本身是平原,有条件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依托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以及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的建设,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4.4 实施路径

规划从两个层面考虑实施路径:

4.4.1 从大区域角度

考虑滨城区是滨州市主要的市辖区,滨州市的行政办公等主要功能都集中在滨城区,因此首先要考虑滨州市在整个区域中的地位以及和的联系,提升整个滨州市以及滨城区的整体实力。

4.4.1.1承接天津滨海新区与山东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对接。

通过滨海新区的建设,打开滨州对接京津冀地区的北大门。与天津滨海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相结合,重点发展石油及盐化工、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

与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等对接,发展新兴产业和物流业、海洋产业,实施以开发整理盐碱荒地换资金、换项目的“飞地政策”,积极承接滨海新区和山东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4.4.1.2强化与济南都市圈的联系。

重点发展纺织、油盐化工、高新技术等产业,实现农产品资源与省会经济圈市场的对接。通过220国道、即将建设的济滨城际铁路、济南-滨州高速公路融入济南都市圈,以建设省会都市圈内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为目标,吸引圈内城市和大型企业物流向滨州流动。

4.4.1.3加强与德东滨发展带的协作。

利用规划的德大铁路、黄河大桥和城际轨道,加强滨州、东营、德州之间的联系。

在产业发展方面,滨州主城区与东营主城区加强产业合作,联动发展。

4.4.2 从滨城区内部

4.4.2.1 促进公共设施在全区(城乡)均衡布局

建立城乡统一的供水系统,改造城乡电网,城乡完善污水处理管网、城市燃气管网、热力管网等。

在文化、娱乐、通讯、广电、公交、教育、金融、医院、市场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上采取城乡并重、共同发展的办法,促进市辖区内各个乡镇(街道)相互借势,相辅相承,共同发展。

4.4.2.2 促进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土地)在全区自由流动

土地上:将全区城乡土地纳入统一管理,在耕地保护的前提下,对农村居民点实行合村并点,鼓励农民向社区集中,腾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全区使用,实现土地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资金上:鼓励工商资本进入集镇和农村社区,投资生态农业,兴办农村商业超市;鼓励农民进城经商、进企业务工、进工业集中区办厂,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

劳动力上:消除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促进人口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4.5 城乡空间协调规划

4.5.1 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结合滨城区作为市辖区的特点,从滨州市域统一考虑,根据有机疏散理论,采取组团发展模式。

滨城区城乡空间格局,以“活力、绿色、魅力”为目标,突出区域水系景观和防护林带的大环境绿化以及“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的城市特色,加强对中心城区的改造提升。同时,遵循城市有机生长的理论,以跨越式、组团化的形式向周围地区拓展空间,向北大力发展滨州工业园区,向东连接梁才组团,向西纳入三河湖生态风景区,构建“三心、一轴、四带、四区”的空间布局,建立覆盖全域,统筹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1)三心:指一个主中心,两个副中心。

主中心:西城区行政文化中心

副中心:东城区商业服务中心和三河湖绿心。

(2)一轴:指沿205国道形成的产业聚集发展轴。

(3)四带:即四条主要生态廊道,分别是北部沿220国道生态隔离带、南部沿黄河生态保护带、东部沿朝阳河生态隔离带、中部沿小开河生态景观带。

(4)四区:即产业与城镇集聚发展区、沿黄生态休闲观光区、西北部都市农业旅游区、东北部生态粮棉农业区。

①城镇与产业集聚发展区

即由中心城区、滨州工业园组成的以公共服务、生活居住和二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重点发展区。

②沿黄生态农业观光区

沿黄河形成宽度1000-1500米的生态保护区,重点以生态保护和培育、水源涵养为主。并以服务市民和城市生活为发展导向,以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和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发展绿色种植业、休闲林果业、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渔业。形成滨城区南部的天然绿色屏障和城市居民的后花园。

③西北部都市休闲旅游农业区

以三河湖镇、杨柳雪镇为主,结合三河湖生态湿地开发,重点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有机农业,形成主要服务于主城区的都市旅游农业区。

④东北部生态粮棉农业区

以秦皇台乡、滨北街道为主体,重点发展粮棉种植业,实行规模化经营,形成生态化的农业生产区。

4.5.2 城镇空间发展规划

针对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规划以土地资源在全区统筹安排和功能的合理布局为目标,对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等各类空间用地进行合理安排,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在耕地保护的前提下,对农村居民点实行合村并点,鼓励农民向社区集中,腾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全区使用。

主要针对各城镇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①用地规模的确定,发展方向的选择(明确城镇建设用地的外缘界限);②与大交通等区域性设施的处理;③其他需要重点处理的问题。

4.5.3 乡村居民点空间规划

根据滨城区村庄分布现状及区位特征,将辖区内的村庄规划形成两种类型:城镇社区、农村社区。

4.5.3.1 社区建设用地标准

规划进入主城区和乡镇驻地的村庄:安置房和保障性用房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60平方米。

规划为农村社区的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100平方米。

4.5.3.2 社区建设模式

规划进入主城区和乡镇驻地的村庄:其居住建筑以适合与城市开发的多层楼房为主,处于城市高容积率地区的村庄在改造时亦可由开发商建设高层住宅。

规划为农村社区的村庄:农村社区建设以带有院落的二、三层联排住宅为主。

4.5.3.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城镇社区:其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规范设置,与城市居住区统一规划。

农村社区:配套建设小学、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小型商业网点、小型农机服务、农资服务、储蓄所、邮政所、中小型集贸市场等。

4.6 支撑体系区域共享规划

支撑系统规划涉及交通、水资源、电力电讯、教育、文化、卫生等诸多方面,其核心、关键是体现区域整体协调和区域共享的原则,实现基础设施的最优配置。

4.7 城乡一体化政策措施

城乡一体化政策措施是城乡一体化规划利执行的重要保证。改变财政和信贷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加大对农村的各项投入力度及政策倾斜。通过计划、规划、政理等行政机制,以及追求效率、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实施。

五、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由此延伸的一系列城乡差异化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在这种体制下,人为割裂了城乡的有机联系。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也是按地域尺度划分的层次状结构: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反映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纵向思维特征,缺乏对城乡发展的统筹考虑和城乡空间的协调安排。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农村工作的重视,传统的规划模式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相继进行了“城乡一体化规划”或类似的规划实践。这些探索为我国城市规划的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总体而言,目前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仍然,缺乏统一认同的标准,各地规划在编制理念、空间尺度、内容深度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明确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确定相应的编制办法、技术规范和审批程序,从而有效指导新形势下的城乡健康发展。

A DISCUSSION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LANNING AND PLANNING PRATICE-A CASE STUDY OF BIN CHENG OF BINZHOU CITY

Xu wenjieXia mingxiao

(Shando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esign institute, jinan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