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精选(九篇)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

第1篇: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增强科技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证。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力量,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建设目标

(一)总体建设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培养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二)专业岗位目标。县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机构岗位总量的80%,乡(镇)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达到100%。

(三)知识更新任务。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5年内至少参加1次省级以上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或按计划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参加1个月以上的实训;每年参加1次以上县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或参观交流活动。

二、提升队伍素质

(四)合理配备专业人员。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应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要根据种养规模、服务范围,合理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专业技术人员。要确保农技队伍专业结构合理,加强和规范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对新进人员实行统一公开招聘。

(五)逐步推行准入制度。聘用的新进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并通过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水平考核。

(六)突出开展竞聘上岗。对聘用期满需要重新竞聘的岗位,可打破原专业技术人员限制,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单位内部采取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工作岗位。

(七)重点支持学习深造。对不具有大专以上专业学历或只有初级技术职称的农技推广人员,近3~5年内要重点鼓励并支持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深造,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

(八)不断强化专业培训。每年组织100人以上参加农业部开展的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我省每年组织不少于1000名骨干农技人员,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培训;各市(州)、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技推广部门要根据工作需求,结合农时季节定期组织开展集中培训,每年培训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少于本地农技人员总数的1/3。

三、落实工作职责

(九)建立服务制度。扩大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队伍,每个行政村至少培养一名农民技术员、培育3~5户科技示范户,确保每个示范户能辐射带动10~20户农户。每名基层农技辅导员负责指导2~3个行政村,联系10名左右的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

(十)完善岗位管理。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技推广部门要细化各专业岗位的工作职责、范围、对象及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及具体任务要求,使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每一项公益职责都有相应岗位承担。

(十一)健全考评机制。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主管部门要对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农技人员履行公益性职责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考评,制定绩效考评办法或考评细则,推行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绩效考评机制,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农业技术的实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乡(镇)政府和农民群众的评价作为客观、公正考评的对照参考。

(十二)着实考评结果。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技推广部门对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评定要坚持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向服务对象公开,主动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考评结果应作为农技人员奖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研修深造的主要依据。

四、创新服务方式

(十三)创新兼职服务。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可通过探索担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种植、养殖技术顾问,以及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办、承包或参与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等,辐射带动并服务于基地周围的广大农民。

(十四)创新联合服务。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及其人员要积极探索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横向联合方式,通过新技术转让承接或明确责任分工,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

(十五)创新信息服务。根据我省统一安排,探索在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接入“12316”语音呼叫、视频和短信彩信等系统,畅通农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扩大服务范围,方便服务农民。

五、强化激励措施

(十六)改善农技推广条件。各地政府要全面落实并强化乡(镇)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切实提升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实现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

(十七)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动工资向基层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落实,切实提高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支持和鼓励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在完成岗位职责任务的前提下,按照技术服务约定,领取担任技术顾问、领办或承包试验示范基地和合作开发新技术、新成果等获得的相应报酬。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保证广大农技人员全身心投入工作,并增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吸引力,从源头上解决基层国家农技推广队伍的结构、素质以及稳定问题。

(十八)突出职称业绩评价。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结合县级及以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际,重点把农技推广工作实效、服务对象综合评价、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业绩等内容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

第2篇: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 农机 人才 建设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05-01

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也日趋重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才能为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了提高农机人才素质、建立和完善人才机制、促进农机人才队伍健康发展,现就印台区农机人才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对策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印台区农机人才队伍现状

印台区农机人才队伍共有23人,50岁以上3人,40-50岁16人,40岁以下4人。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14人,中专学历5人,中专以下学历2人。其中: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3人,技术工人15人。大学本科学历人数2人,占农机人员总数的8.7%,大专学历占60.9%,中专学历占21.7%,中专以下学历占8.7%。

二、现阶段我区农机人才发展需求形势

1.积极推进现代化农业,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近年印台区已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并具有领先理念的现代化农业模式,积极实施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2.农机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农机服务显得尤为迫切。从2004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颁布了中央一号文件,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若干政策性文件,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装备技术、财政投入、保险政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合作社等方面的扶持内容,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农机服务工作日趋重要。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急需农机技术咨询人员。随着农机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印台区农业生产模式已经由过去的粮食作物生产向经济作物拓展;由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产业领域由种植业向农产品加工、畜牧业、养殖业等领域延伸。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和服务组织也呈现出了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的显著特征。为此,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有创新的农机管理、服务和技术咨询人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专业知识水平不高,职工队伍面临年龄老化,后续人才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求。一是农机人才队伍文化程度偏低。本科学历仅占总人数的8.7%,专科以上人员虽占人数的69.6%,但第一学历人员却极少。二是农机管理人员对农机新知识比较缺乏,平时大部分人员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市场经济新理论、经济管理新思维、农机经济新知识。三是农机人员存在着严重的青黄不接问题,40岁以上的占到总人数的82.6%,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农机专业毕业生减少,农机系统基本上没有新人增加,农机职工中坚力量弱化,后继乏人问题更显突出。

1.2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印台区经过近年来的高增长、跨越式发展之后,整个经济增长的结构和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正逐步向高科技、高效益、知识驱动型转变。从调查数据可看出,目前中级技术职称的仅有5人,这一现状与农业现代化有着很大差距。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外语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人员很少,这样的人才结构距建设与争创农机一流水平的要求相差甚大。

1.3人才分布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据农机现代化发展人才需求形势,对比印台区的现状,印台区农机队伍人才明显缺乏,结构失调,比例失衡。根据调查,印台区农机专业人才只占总人数的21.7%,中级、初级所占比例只有34.8%,与印台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极不相配,严重影响了农机事业的发展。

2.原因分析

2.1社会认知程度较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一般只有到了两个“农忙”时节才会想到农机,其它时间农机工作的需求观念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拓展,加上农机自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以及对社会的宣传力度不够,更使公众对农机工作的认知度偏低。

2.2农机人才薪酬待遇普遍不高。据统计,印台区现有各类从事农机服务业人员达2000余人,是一个不小的职业群体。这个群体一方面人员日趋大龄化,而另一方面行业内又很难留住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究其原因,主要与该行业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有关。专业农机手农忙时每天工作一二十个小时是常事,但就收入水平而言,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薪酬待遇也低于同类其他行业工资平均水平。

四、对加强我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1.完善培育机制,提高人才素质。一是重视对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农机人才整体素质为主,定时、定期开展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计算机以及农机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及时更新知识,与新技术、新形势接轨。在培训方式上灵活掌握,可采取分期、分批、分类的办法,把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结合起来。二是要立足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机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适时传播新技术、新知识。拓宽人才培育渠道,增加人才总量,提高农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3篇: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我委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百名农业专家技术过硬、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的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本次行动和其他经常性工作,形成委统一组织牵头,分片区组织实施,合力推进行动的工作格局,开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行动开展要紧紧抓住“一个核心”(转变工作作风让农民满意为核心)、做到“两个确保”(确保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确保工作实绩突飞猛进)、注重“三个创新”(及时发现并总结下田头期间农民创新形成的农业管理模式、农村组织经营模式、农业发展模式)、抓好“四个提升”(深入一线,确保实现服务对象的农业科技水平新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能力新提升、农业安全保障水平新提升、农民技能素质新提升)、突出“六新六化”(“六新”即顺应发展新要求,确立发展新思路,推动发展新跨越,构建发展新格局,提升发展新水平,开创发展新局面;“六化”即现代农业项目化,项目农业园区化,高效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市农委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监督,及时调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全体下田头专家应千方百计宣传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政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传递各类供求致富信息,促进产业园区提档和主导产业扩面,推动全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主要内容

1、精心组建专家团队分片区乡镇成立八个专家服务团,每个服务团农业专家13-14名,要求具备较高的粮食、瓜菜、花卉等生产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农村工作实践经验,熟悉农技推广工作和能满足广大农民的技术需求,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身体健康,能承担服务对象的技术指导任务。经过市农委及专家服务团确定的农业专家在各位团长和副团长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2、深入一线传经送宝八个专家服务团要深入村组场圃、涉农企业、产业园区、田间地头,面对面进行交流指导。要主动把中央、省及我市发展高效农业、主导产业扩面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村组干部、园区老板、致富能人、科技示范户等服务对象宣讲,调动其发展高效农业及进行主导产业扩面的积极性;要及时将经过精心筛选的各类项目申报信息、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向服务群体传递辅导;要精选适合本地设施化栽培和高效栽培的名、特、优、新粮食、设施瓜菜、花卉等优良品种进行推介;精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指导讲解,如西瓜育苗及嫁接技术、西瓜保护地栽培技术、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大棚辣椒高产栽培技术、大棚毛豆高产栽培技术、大棚黄瓜高产栽培技术、大葱高产栽培技术、大白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瓜田间作套种技术等。通过一线服务,力争达到如下成效:培育指导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办好一批事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事、解决一批农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落实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推广一批农民欢迎的先进适应技术。

3、创新思路指导培训按照“积极指导面上农业生产,着力推进园区提档升级,狠抓优势主导产业扩面”的总体要求,坚持“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服务便捷高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活动。(1)技术指导。技术指导要把田头指导作为工作重点,与推进“四位一体”政风行风工作细则实施相结合。专家指导员在农作物生产关键季节(如播种、育苗、生长期等)到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帮助园区、待扩面户、科技示范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专家技术指导员每月到田头指导达到5天(次)以上,累计田头工作时间达30天(次)以上。专家指导员与接受指导的单位和农户要建立经常性联系,并可通过电话、“三农”热线12316、发送电子邮件、短信息等形式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服务,达到及时、便捷、高效。(2)综合培训。“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三农惠民生”行动实施过程中要树立大培训、大服务的观念,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接受指导的产业园区、示范户和辐射户的科技水平和素质。根据农民需求,在粮食、瓜菜生长时期,到每村集中办班,在集中办班的基础上,利用放科技电影、播放光盘、多媒体教学、排演节目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要把满足园区及农户技术及信息需求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开展全方位培训,实行专家服务团科技培训与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农业创业培训有机结合,大班和小班相结合。整合农干校培训资源,编印百名专家下田头专用提档、扩面、高产高效栽培生产技术资料,改变分期编印分发的资料不利于农户保管的实际问题,进行装订成册,产业园区、待扩面村组、科技示范户一户一册。

4、强化平台拓展阵地充分发挥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作用,通过联办节目、开办专栏、有奖征文等形式,大力宣传各项惠农政策、农产品供求信息,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1)强化电视媒体的宣传服务平台作用。市农委和电视合开办《百名专家下田头帮农忙》栏目,按农时预先排定专家,根据农民急需、反应及时、田头讲解、突出实效的原则,及时宣传报道专家到一线为农民解决的各类有代表性的农技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制作、播出农民关心的有针对性、代表性的各类涉及农业政策、供求信息、产业规划问题,各位专家均在第一时间现场讲解,形象生动,突出时效。节目内容在电视台滚动播出三次后,分别上传政府网、农业网。(2)拓展新闻媒体为政策、技术宣传阵地。行动开展期间,市农委和《市报》联合开办专栏宣传介绍惠农政策、致富信息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同时,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中心举办“特色产业园区提档、优势主导产业扩面”有奖征文活动,邀请部门领导、农业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种养大户为园区提档、产业扩面进言献策,共同描绘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蓝图。

5、实行“物化技术”补贴参加“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团”的各科室(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争取以物化技术形式对进行指导的示范户进行适当补贴,调动广大科技示范户学科技、用科技、传播科技的积极性。

6、开动脑筋组织活动为推进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实施,确保取得实效,扩大行动影响,提高产业园区老板、科技示范户和下田头专家的积极性,各专家服务团可以依据情况设计“自选动作”,适时组织开展园区提档建设竞赛、科技示范户主导产业扩面竞赛、瓜菜生产节本增效竞赛等活动。开展相关竞赛活动的专家服务团及时向市农委汇报,由市农委组织专家组对竞赛情况进行评比,对获奖人员、单位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专家服务团依据组成人员和服务乡镇实际,还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三到位”、“四个一”等有意义的活动。各“自选动作”方案、效果要及时上报市农委。

7、发放填报两个《日志》把农委编印的《专家服务团服务日志》、《专家下田头技术指导日志》发给服务团领导和技术指导专家。两个《日志》的记载情况要规范,并能相互印证,其内容要及时、客观、真实,不得弄虚作假。(《专家服务团服务日志》见附表三、《专家下田头技术指导日志》见附表四)

四、计划进度

1、组织发动阶段

2013年7月底-8月初,在市农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制定相关工作制度,设计“规定动作”,确定下田头专家人选、片区分团、专家分组、团领导就任,成立监督考核专家组,遴选产业园区、涉农企业、科技示范户等;因地制宜确定下田头要宣传的政策、信息、技术,专家服务团制定工作方案,设计“自选动作”,制定下乡人员、时间、服务内容规划表,编制技术指导规程,编印技术资料;市农委下发《专家服务团服务日志》和《专家下田头技术指导日志》到专家服务团,召开“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三农惠民生”行动动员会等。

2、下田指导阶段

2013年8月-12月,走进涉农企业、产业园区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单独访谈等形式了解意见和建议;进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对产业园、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和政策信息服务;兑现“物化技术”补贴;开展以产业园、示范户为重点的各类技术培训,在生产关键季节和时期召开现场会和组织观摩,进行高产高效竞赛验收评比等。

3、总结验收阶段

2013年12月底,开展对百名党员专家下田头服务团绩效评价,根据平时检查和抽查情况、园区提档效率和扩面进度推进情况、政策信息技术指导产生效益、两个日志记载情况、参加电视报纸节目质量、有奖征文刊登数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服务团和专家进行排名,奖优罚劣。收集和整理行动资料,形成工作总结,完善验收材料。

五、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三农惠民生”行动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把开展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全委关于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委党委成立“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三农惠民生”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各单位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开展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与搞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要把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与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切实做到一体抓推进、一体抓落实,努力以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推动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的新进步检验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的成效。对本次行动开展过程中形成的让农民满意的工作机制、服务方式,行动告一段落后,要长期坚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服务效能。

第4篇: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粮油高产创建是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的重要举措,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载体。根据农业部的安排部署,2010年我市将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大高产创建力度,扩大高产创建规模,通过切实抓好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工作,带动粮油生产稳定发展,为确保2010年全市粮油生产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现提出如下具体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单产和增强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思路,以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大科技服务力度为重要支撑,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通过典型示范,扩大优质水稻、玉米、油菜、小麦、马铃薯、大豆和花生种植面积,进一步调整粮油品种和品质结构,大幅度提高粮油产量和种植效益,促进平衡增产,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粮油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目标任务

此次安排的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原则上在100个商品粮基地乡镇和50个油料主产乡镇内,要求集中规模建设,每个示范片建成万亩示范区1个、千亩核心片1-2个、百亩攻关片1-2个。

万亩示范区:一季中稻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或者中稻+再生稻平均亩产达到800公斤,旱地三熟年亩产粮食达到1000公斤,两熟年亩产粮食达到900公斤。其中,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50公斤以上,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2000公斤以上(鲜薯),油菜、大豆、花生分别比上年高产示范增产10%以上。

千亩核心片:中稻平均亩产700公斤或者中稻+再生稻平均亩产850公斤,旱地三熟年亩产粮食1100公斤,两熟年亩产粮食1000公斤,油菜平均亩产达到160公斤以上,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80公斤以上,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2200公斤以上,大豆、花生分别比上年高产示范增产15%以上。

每个高产示范片培植1个以上相对集中、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高产种粮大户,同时培育一批全程耕种收的专业化服务组织1个(户)以上,主导品种、主体技术推广100%达到规范标准,产量、效益明显高于核心示范片。

三、实施内容

(一)示范推广主导品种

根据粮油高产创建总体要求,结合各创建区县万亩示范片生产条件、生态特点和生产优势,组织专家组论证确定并推介粮油作物高产创建主导品种,每个高产示范片选择1-2个主导品种,原则上要求一村一品,主要选用市里主导品种。如,Q优6号、富优1号、准两优527、为天9号等水稻良种,渝单19号、渝单30、东单80、潞玉13、蠡玉6号等玉米良种,先油杂2号、油研10号、渝油21、渝黄2号、华油杂10号等油菜良种,渝麦10号、渝麦11号、川麦42、三峡麦8号、川麦107等小麦良种,鄂薯5号、渝薯1号、川芋4号等马铃薯良种,渝豆一号、浙春三号等大豆良种,天府10号、天府14号等花生良种,同时结合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实施,将高产创建活动与良种推广补贴相结合,确保推介品种在示范片、高产创建区县、主产区县适宜种植区域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

(二)集成应用高产技术

粮油高产创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在选择确定推广品种的同时,必须加强耕制改革和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与配套,实现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集成、创新高产栽培模式,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在稳定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同时较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各地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技术标准。2010年应集成推广的重点技术是:

——水稻:全面实施“一增五改”综合技术。一增:增加用种量,提高栽植密度;五改:一是改单纯选择大穗高产品种为当地针对性、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二是改人工翻耕为免少耕或机耕;三是改分户育秧为统一播种育秧,育秧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10%以上;四是改偏施氮肥为测土配方施肥;五是改病虫害分散防治为专业化统防统治。

——玉米:积极推进“一推三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全面推广地膜肥球育苗移栽、地膜全覆盖栽培;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改种高秆大穗品种为耐密型高产品种、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

——油菜:推进“一推三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推广优质高产、含油量高的双低油菜品种,改大小苗混栽为壮苗适时分级移栽、改粗放用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病虫草害分散防治为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示范油菜机播机收、免耕等轻简高效种植技术。

——小麦:推进“一换三推”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大力换种优质抗病小麦品种,全面推广小窝疏株密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积极示范免少耕覆盖技术。

——马铃薯:推进“一推三改”关键技术。大力推广高产高抗晚疫病脱毒马铃薯良种;改平作为起埂栽培、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晚疫病见病防治为预防为主专业化防治。

——大豆:推进“一推三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大力推广高产高蛋白优质大豆品种,改迟播为适时早播、改不防病虫害为综合防治、改只施底肥为底肥追肥相结合。

——花生:推进“二推二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推广钼肥拌种;改单季为春秋双季高效种植、改只施底肥为底肥追肥相结合。

抓好集成技术的落实到位是高产示范片建设的关键。为此要求,示范片内95%以上的田块要达到设计的技术指标和目标产量,并分阶段进行检查考核。

(三)着力改革耕作制度

每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选择一种主体耕作模式,稻田以水旱轮作两熟、旱地以间套复种三熟为重点进行全年高产连创。稻田在有水源保证的地区加大冬闲田开发力度,大力推广中稻-油菜(榨菜、蔬菜、马铃薯、小麦、葫豆、绿肥)等两熟种植模式;在海拔350米以下水源较好的冬水田集中区积极推广杂交中稻+再生稻,其它地区应充分发挥稻田冬季蓄水功能,推广稻田种养结合新模式。旱地狠抓规范中厢带状种植,实行麦/玉/苕、薯/玉/苕、麦/玉/豆/苕、麦/花/苕、豆/玉/苕、麦/玉/薯等种植方式,大力增加一年三熟或四熟的种植面积。

(四)切实加强病虫害专业化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工作理念,强化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控工作。市、县植保部门要及时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预报发生趋势,提前制定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控预案,重点监测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螟、纹枯病、油菜菌核病、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流行趋势。要根据病虫害发生趋势,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组装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技术,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统防统治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提高病虫害防控效果。粮油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覆盖率达到100%,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执法部门要加强农资市场整治,对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和曝光,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要围绕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进一步做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简化集成与展示,增强示范辐射带动功能。有关部门和专家组要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依托,以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为基础,以高产创建示范产量为目标,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要围绕测土、配方、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针对不同地区、土壤、耕作、作物、品种和产量水平特点,为示范片农民提供一看就懂、一教就会的配方施肥优化技术简表,改进施肥方法,解决农民施肥用肥问题,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执法和检测部门要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职责,做好对复混、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叶面肥料进行质量监督抽查,对肥料产品的登记证和包装、标识、宣传是否符合要求进行检查,查处违规违法行为。重点加强对配方肥生产企业的监管,推进配方肥质量追溯管理制度的建立,推介一批优质肥料,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料。

(六)继续推进机械化生产

针对粮油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市里将在创建区县耕、种、防、收等关键环节重点示范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提高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各地也要围绕主体粮油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效果突出的机耕、机播、机插、机防、机收、节水灌溉等重点农机化技术;加强配套农艺措施的研究与推广,促进农技与农艺有机结合;注重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机大户的技能培训,总结和推广农机跨区作业、农机股份合作社、农机一条龙作业等新型农机服务模式,创新和完善农机经营体制,扶持农机耕种专业队发展,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以主要粮油作物的生产机械为重点,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促进经济、实用、高效的中小型农机进入农村,加快农机推广普及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证高产创建活动取得成效,市农委成立以夏祖相主任为组长,张洪松副主任和刘保国总农艺师为副组长的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粮油处负责总体协调,市农技总站负责项目办公室日常工作。各创建区县要成立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协调相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组织开展创建工作,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协调各方面力量,保证措施到位。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工作督导,保证高产创建活动顺利进行。

(二)制定工作方案,设立标示牌

各创建区县要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明确任务指标和工作进度,制定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细化技术措施和人员配备,要坚持行政包片和专家包点制度,明确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责任人,高产创建田块要落实到每个农户。每个示范片设立一块标牌,注明创建单位、工作责任人、生产目标、品种名称、技术要点等内容,方便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标牌格式参照农业部办公厅农办农〔2008〕157号文件制作)。同时,建立高产创建档案,做好生产数据和工作记录。

(三)加大资金投入

各创建区县要集约与粮油生产有关的各类项目资源,加快改善示范片的生产条件,整合农业系统内的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专业人才资源,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保证示范片建设需要的资金、物质和人才投入,保证创建工作取得成效。一是市里已将22331万元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100个乡镇的粮食基础能力建设,各地要及时按照市财政局渝财农〔2009〕518号文件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去年底下拨了3422万元的油菜生产发展资金,要重点用于油菜高产创建;三是市里今年将把粮食生产的农发资金安排主要用于高产创建和综试基地建设的科技支撑,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种粮大户的农机具奖励。部里也将对高产创建活动给予必要的项目和经费支持;四是各创建区县要充分利用种粮农民大户扶持和倾斜政策、粮食目标考核与财政奖励资金挂钩等扶持政策,增加对高产示范片农民的物化补贴标准,保障农技人员入户指导的工作经费。

(四)强化技术培训与督导

市里将继续实施“1+1”检查指导模式,即每个万亩片市里将落实一名副高级职称的市级技术专家,每区县分别确定一个市级技术支撑单位,配合相关区县抓好高产创建有关工作的落实(附件2),其中粮油处主要负责“渝东南翼”区县的技术支撑,市农技总站主要负责“一小时经济圈”内区县的技术支撑,市种子站主要负责“渝东北翼”内区县的技术支撑。各级农业部门要在粮油高产创建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切实加强高产创建示范区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要体现集成创新,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要强调经济高效,力争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要强化示范引导,确保科技入户,各项任务和技术措施到位,辐射带动千家万户。特别是各地的农技、种子、土肥、植保站等要结合自身业务,培植1个种植大户(成立综合站的至少要培植两个大户)或专业合作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同时鼓励和允许县、乡农技人员围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与粮油专业合作社、耕种专业服务队、机防专业队开展技术合作,探索农技人员与高产种植大户、专业服务队的联创和风险与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农技人员参与高产创建的积极性,探索建立高产创建的长效机制。

市农委将组织督察组对各高产创建示范区进行全面督导和检查,各创建区县要围绕完成高产创建指标开展工作,认真总结高产创建中的成效和经验,特别是创新投入方式、培植高产种植大户和代耕大户、集成技术经营模式、创新技术推广方法、机制和组织管理等进行认真总结,为下年开展高产创建提供经验。

(五)加强检查考核,继续实行通报制度

第5篇: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潍坊市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同全国一样,也是沿袭以往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市、县、乡镇、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其中,市级设立农业局,下设种子站、土肥站、植保站等部门;各县(市、区)设立农业局,下设种子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林果站和植保站四个业务站,多数县(市、区)还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每个乡镇(街道)相应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或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站、林果站;村级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户。潍坊市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按照行政区划的划分设置的,依附于同级政府行政机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都设有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推广机构。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布局及经济区划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限制了技术跨区域流动与重组,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和技术推广资源的浪费。

2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到今天,仍然是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由政府支持建设的一个技术推广体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财政压力的影响,各地对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采取了“减员、断粮”政策,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职能弱化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断链现象。由于“三权”下放,市、县、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仅限于业务指导,上层对下层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二是非专业技术人员占编顶岗现象严重。乡镇结构改革,一大批非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安排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占编顶岗现象严重,致使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下降、素质降低。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职能弱化。调查发现,大多数乡镇(街道)普遍存在着乡镇政府安排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收缴税费、抓计划生育、包村等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因而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业务的正常开展。

2.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目前潍坊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相当一部分没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其工资是靠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获得的利润来发放。能发放工资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收入也较低。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低、办公设施陈旧、科研经费、科研设施和必备的农业技术推广硬件不足等因素,影响了农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

2.3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中专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专科生,而研究生所占的比例最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偏低;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5~50岁之间,年龄结构偏大;三是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资料显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31%,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3.71%,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61.31%。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并发挥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挥各种类型的农业推广组织的作用,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机构和网络体制。结合潍坊市实际,主要可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1改革传统农业推广机构,继续发挥其主体功能

一是深化机构改革,增强推广效能。政府的推广机构及其推广网络在当前及其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还要整合、稳定,以发挥其主导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二是建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激励机制,鼓励有技术的农业推广人员申报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充分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保障。结合潍坊市的实际情况,应该坚持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方针,制定投资政策,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渠道。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有偿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积极抢占经营市场,兴办生产性的服务实体,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优势,开发多种创收渠道。

3.2努力提升产业化水平,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从调查的寿光、诸城、青州、昌邑等市的情况看,不论是寿光确定的“企业+基地+定单+农户+品牌+市场”运营模式;还是诸城市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或者青州市“以市场型龙头企业带动、发挥辐射作用,形成支柱产业”等,其农业龙头企业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过程当中,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努力提升企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以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一是要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完善政策,做好农业龙头企业的指导工作。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必须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确立并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产品)和骨干项目,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3.3行业自律,加快以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以专业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民自发形成的一种民间组织形式。它在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间之间的沟通联系以及农业技术和信息传播方面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一是制定措施,提高专业协会管理力度,来加强各专业协会的管理;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快专业协会的快速发展,按照“示范引导、鼓励扶持、村民自愿”的发展思路,继续鼓励和支持在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成立各种各样的专业协会,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广的有效合力。

3.4健全网络,普及以视听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目前,潍坊市已建成潍坊农业信息网,大多数县(市、区)也相应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网。但目前农业信息网规模较小,设计不够精细,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时效性较差,网上资源比较缺乏且利用率较低。在硬环境上,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落后,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农村电信、电力普及等配套设施还很薄弱,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在偏远的乡镇还没普及。对此,建议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体制,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入网建设,培养农业信息用户群体,鼓励广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上网,接受网络信息服务。

3.5加强项目带动,完善以首席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以首席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它的条件必须是针对专项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根据专项技术推广的需要,结合本地农业优势特色来应聘首席专家。应聘的专家主要负责专项技术或项目的组织、指导、推广和咨政服务。受聘专家可以是大学、研究所的教授、研究员,也可以是推广机构的知名专家。通过建立以首席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农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对于大力推广专项技术、项目以及新成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6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培训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6.1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培训基地

要搞好农民的技术培训,首先要搞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一是集中培训。每年应定期举办大型全县(市、区)农业干部培训班,培训人员主要包括各镇(街道)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以及主要科技示范村负责人等。二是电视、广播和网络培训。以县(市、区)农业推广学校、职业学校为培训基地,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三是外出培训。建议农业推广部门每年定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使他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了解世界高新农业技术。

第6篇: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总体要求

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以民生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作物高产创建等为载体,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关键技术进村入户、密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为重点,统筹农科教各类资源,全面动员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整年度、多形式的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为保障全年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提供强劲科技支撑。

二、目标任务

全面启动1300个乡镇(街道)基层农技(种植、畜牧兽医、水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机、农村能源等,下同)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建立800个左右试验示范基地;组织1.5万名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农技推广服务,服务指导农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万户(个);培训新型农民40万人;扶持一批农业种业企业,促进种业自主创新;深化16个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有效运行。年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5亿亩次,农作物、畜牧业、渔业良种覆盖率达98%、90%、80%;科技对农业发展贡献率力争达到56%。

三、重点内容

(一)全面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11〕79号),实现四个新突破。一是条件建设要有新突破,全面启动1300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的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推进,保障乡镇站(区域站)具备基本办公、服务用房和办公设备,配备基本仪器和检测设备,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检测仪器设备的配置。二是队伍管理要有新突破,按编制配齐基层农技人员,严把进口、建立出口,规范考核、兑现奖惩,实行“一个规范、三个机制”,即:规范人员上岗资格条件,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全员聘用制度;实行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绩效考核机制(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实行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发放、职称评聘、承担项目实施相挂钩机制;实行人员淘汰与工作流动机制;不断壮大和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规模和服务能力,每个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农技员和动物防疫员,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每县选拔3-5名涉农专业大学生担任基层特岗人员,所有基层农技人员就近就地轮训一遍,骨干农技人员异地再提升培训一次。三是示范县项目建设要有新突破,实施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主要农业县(80个左右县(市、区)),在每个示范县建立10个左右试验示范基地,构建“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的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四是经费投入要有新突破,基层在岗农技人员收入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安排落实农技推广专项经费,条件建设地方配套资金要足额到位。

(二)全力推进关键技术集成配套进村入户。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和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良田、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工程,强化关键技术集成配套,促进动植物品种更新换代,提高化肥、农药、饲料等投入品的利用率。全面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三定”(定比列、定内容、定次数)服务,80%以上在编在岗基层农技人员要按照1:10的包保服务农户(科技示范户、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实现1.5万名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指导15万农户的目标,且年度为每户服务次数不少于6次,在关键季节提供关键技术服务,大力提高主导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机跨区作业、肥料统配统施、沼气网点服务等专项服务,鼓励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三)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突出培训重点,主攻培训成效,以培养职业农民为目标,以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基层农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成员、涉农企业负责人等为重点,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力培训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面提升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全年培训各类大户13万人、基层农技人员1.2万人、合作社成员5.5万人、涉农企业负责人1万人。按照“调查摸底、审核评议、公开公布”的要求,摸清培训需求,认定培训基地,规范培训内容,加强基础管理和社会监督,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四)大力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深化16个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推进农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培育一批有突破性的农作物、畜牧、水产新品种,加大节本增效、防灾减灾、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的攻关与集成配套,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难题;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发展各类科技示范户、示范片;建立村级咨询点,培训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形成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成果转化快速通道。

(五)全力推动农作物种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11〕91号),争取出台一批支持企业商业化育种、良种繁育补贴、种子储备、制种保险、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种业扶持政策。扶持一批骨干种业企业,在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技专项、原原种扩繁基地等方面,重点支持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品种培育、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优势制种区种子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小麦、水稻、大豆、油菜、棉花、蔬菜基地建设,开展良种引进和展示示范,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

四、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2年1月—2月,全面动员部署阶段。组织制订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各单位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开展标志性活动前期宣传,层层动员,部署落实相关措施。

第二阶段:2012年3月—11月,全面组织实施阶段。组织开展全省性和地方重点活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抓好重点工作落实,及时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报送相关情况。

第三阶段:2012年12月,总结阶段。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对2012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工作进行系统全面总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农委会同省直涉农部门成立由相关职能单位组成的工作协调组,由省农委负责同志担任组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综合协调、政策落实,督查考核等工作。协调组日常工作由省农委科教处牵头落实。各地要将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摆在今年农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各市、县(市、区)农委都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落实措施,确保科技促进年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绩效考核。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和组织动员机制,结合效能建设和绩效管理工作,实行农业科技管理绩效考评,提高管理效率。农业部已明确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情况开展绩效考评,推动政策、条件、人员、制度、经费五个到位。今年,省农委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纳入对各市农委的考核指标,重点加强对各县(市、区)农委的考核,考核结果与项目安排相挂钩;继续加大对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考核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关键技术进村入户服务效果的考评。各市、县(市、区)农委要对上述事项建立考核体系,认真进行考核。

(三)加强督促检查。省农委将继续加大对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督查工作,重点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的督查。各地要对各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掌握工作进度,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农业科技促进年”深入开展。省农委将对各市、县(市、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包保服务情况实行月度通报。

(四)注重宣传总结。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等各种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扩大科技年活动影响,为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省农委成立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信息宣传组,及时编印简报,报送相关信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设专人负责信息宣传工作,及时挖掘、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年底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将总结成效、经验,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六、工作要求

(一)广泛发动,全面参与。采取全省联动的方式,广泛发动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科研教学单位、技术推广部门、涉农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促进活动,形成“政府引导、上下联动、全面参与、层层落实”的农业科技快速动员组织格局,引导全省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入基层、开展服务,掀起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统一部署,层层落实。省农委制订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统一部署、统筹实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制订本地、本单位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并根据区域重点和农事季节,因地制宜组织实施。

第7篇: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农业工程项目为载体,坚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结合农业科教系统创先争优和深入基层“接地气”等活动,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的工作格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立足实际

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农村管理与社会事业发展,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求和农民培训需求出发,大力开展冬春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防灾减灾和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实习培训,采取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

(二)广泛动员

采取部省联动的方式,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农业科研、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推进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互动,形成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大培训格局。

(三)构建机制

要注意探索和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为今后开展冬春培训打好基础。通过科学部署,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大培训机制;组织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力量,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依托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培训反馈机制;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大培训稳定投入机制。

三、培训方式和内容

根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现有各类项目资源,重点围绕强农惠农政策、防灾减灾知识、节本增效技术、种养业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农耕文化等内容,因地制宜地对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民开展培训。

(一)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重点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产创建示范县等项目,按照农业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大纲》要求,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等方式,对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分区域、分专业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训

重点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及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重大工程项目,采取集中办班、现场实训、工学交替等方式,对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涉农企业人员及农业创业人员等开展培训,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培训

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等项目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观摩交流和田间学校等方式,重点培养种养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科技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普通农民培训

结合各级各类农业项目,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田间学校、入户指导、远程技术服务、发放光盘、明白纸、农村“大喇叭”等多样灵活的方式,逐村逐户扎实开展科技培训,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任务分工

“十二五”期间,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底冬春农闲季节,在全国持续开展大培训。农业部统一部署,部省联动,以省为主组织实施。农业部各相关司局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开展大培训工作。重点任务和分工如下。

(一)启动大培训行动

2011年12月初,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筹备召开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启动大培训行动;12月上旬,印发《全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方案》。

(二)开展阳光工程提质增效大培训行动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单位参与,按照培训要求,规范开展培训,全面促进阳光工程提质增效。

(三)开展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远程大培训行动

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牵头,地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参加,利用远程网络系统举办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和农耕文化大讲堂,在北京启动大讲堂培训活动。

(四)组织“农业专家宣讲团”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部属三院、部部共建大学参加,组织50名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主要针对农技人员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培训。

(五)开展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牵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参加,举办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冬春田间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灾减灾等技术。

(六)开展农机化技术大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牵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等单位参加,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配合,在江西举办大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农机化新技术、安全生产技术、新型农机具使用与维修技术等。

(七)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渔业局牵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参加,组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等人员,重点培训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科学用药、水产品质量安全、稻田综合种养等技术。

(八)开展乡村兽医师资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兽医局牵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参加,在、湖南等地举办乡村兽医师资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常见动物疫病诊断、用药原则及常用治疗等技术。

(九)开展农垦奶牛现代化管理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农垦局牵头,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参加,在黑龙江等重点地区举办农垦奶牛现代化管理培训活动,重点培训标准化养殖、饲料营养、良种繁育、疾病防治、粪污生态处理等技术。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动

根据大培训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部属三院、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部部和省部共建大学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于12月中旬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12月至次年4月底,各地、各单位全面开展大培训工作,并结合各自特点每年举办大培训标志性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农业部成立由有关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协调组,负责总体方案制定、综合协调、政策落实和总结宣传。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负责大培训方案的组织实施;各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面参与大培训行动。

(二)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阳光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农业科研专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大培训工作,形成“体系、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三)开展督导检查,确保任务落实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抓好大培训的每一个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各地培训工作进展,了解培训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并取得实效。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大张旗鼓地宣传大培训行动。各省农业厅(委、局、办)和有关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大培训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充分挖掘和宣传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典型事迹,扩大大培训行动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8篇: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国内专利申请进入高速发展期由于我国专利法1985年才颁布实行,因此,我国玉米收获机专利申请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了近140年,最早始见于1988年,此后进入萌芽期(图略)。1988~1994年,年专利申请数量均低于10,为发展起步阶段;1995~2004年,年均申请量在10~20之间波动,为缓慢发展阶段;2005年后进入迅速发展期,申请量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22%,2007年以后年均申请量更是突破120件。专利申请量的明显增长,与玉米收获机市场需求增长同步。新型材料与新技术进入新一轮技术成长期在IPC分类体系中,玉米收获机主要集中在A部的A01(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大类下的小类目A01D(收获;割草)和A01F(收获产品的加工;干草或禾秆的压捆机械;农业或园艺产品的储藏装置)中(表略),这两类技术约占总技术分布的80%以上,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再进行技术细分到组,A01D45(生长作物的收获)、A01D43(在收割时与执行附加操作的设备联合的割草机)占比最大。将近20年(1990~2010)的主要IPC技术构成与历年(1898~2011)比较发现,除A01D和A01F外,A01B、B07B、B24B、B60P和B65G技术领域均为近20年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IPC技术领域的出现意味着玉米收获机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加强脱粒功能以减少谷粒损失、改进离合装置或反转装置以降低装置堵塞、改进切割器刀口耐磨性提高切割效率等以提高玉米收获机可靠性为目的的新材料、新技术领域正处于新一轮技术成长期阶段。我国玉米收获机技术强调农机与农艺的融合,美国则侧重于收获机的通用设计整体来看,中美两国玉米收获机的技术研发领域各有侧重(表略)。在A01D45(收割装置)技术领域,我国申请量的绝对量高于美国,但35.7%的相对比重远不及美国的62.3%,说明我国收获机技术的研发领域相对比较分散,而美国技术研究较为集中。进一步细分看,我国的申请主要集中在A01D45/02,即玉米收获机收割装置。我国玉米种植地域广袤,各地玉米种植形式、品种与行距选择差别很大,为解决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收获不同品种的适应性及行距适应性问题,割台的设计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玉米收割装置研究比较集中的主要原因。

美国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生长作物的收获A01D45/00,更强调收割装置的通用性,并没有局限于玉米一种作物,而是致力于如大豆、玉米、水稻及油菜等不同作物专用割台的研究。这与美国玉米种植农机与农艺高度统一,收获时玉米籽粒含水率很低,可采用摘穗后直接脱粒的收获方式是分不开的。在茎秆切碎、驱动及输送装置(A01D43、A01D57和A01D69)的研发方面,我国无论是专利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显著高于美国,表明我国玉米收获机的研发经历引进、消化和吸收之后,正在进入自主创新阶段。此外,美国大量地采用电子、液压精确控制以及3S等现代精准技术〔11〕,增加农机具的科技含量,以此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原有产品性能的可靠性。我国玉米收获机在这些方面专利申请较少,说明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上我国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玉米收获机专利类型中,发明专利占比为18.3%,实用新型占比达80.7%,实用新型专利占据了专利申请的大部分。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需要进行实质审查,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授权并不需要进行实质性审查,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表明可能存在大量的“垃圾专利”。国外专利技术稳定性较强,我国则刚刚起步通过表3可以看出,国外公司的活动年期很长,最长的迪尔公司共有29年的活动年期,较短的德国KRONEBERNHARDGMBHMASCH公司也有8年的申请活动年期。活动年期长表明公司投入技术研发时间较长,对研发活动的投入资源较多,在玉米收获机行业技术稳定性较高。我国的荣成市海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只有不超过5年的活动年期,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也仅有6年的活动年期,说明我国农机企业在玉米收获机研发投入的时间及力度远不及美国,要想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超越或突破,我国农机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际地位相对缺失PCT国际申请量常用来表征专利质量。从专利拥有量看,截止2011年10月22日,迪尔公司是世界上申请玉米收获专利最多的公司,在美国本土申请了49项专利,PCT申请12项(其中,加拿大10项,澳大利亚2项)。世界排名第二的是德国克拉斯公司,其PCT专利布局更为广泛,广泛分布在美国、法国、俄罗斯、匈牙利和波兰等国。德国坎贝尔公司排名第三,其在美国、匈牙利、加拿大等国都有专利申请。而我国玉米收获机PCT申请量为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玉米收获机技术国际地位的缺失。竞争对象分析数据分析表明,拥有10件以上的公司共有17家,总专利申请件数为388件,占全部申请专利的22.5%,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和中国。国内玉米收获机械申请量最多的山东荣成市海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8件),其次是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3件)、山东宁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0件)和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18件),排前4位的全部是山东省农机企业,占国内专利申请总量的38.3%,表明玉米收获机产业集群在山东省初步形成。

根据上述对玉米收获机专利技术的具体分析,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现状,就我国未来玉米收获机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创新知识产权成果与国外玉米收获机专利申请速度趋缓并进入衰退期相比,我国玉米收获机专利申请正进入高速发展期。国内农机企业应抓住当前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加强企业核心技术研发,重视并运用专利申请工作,把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的同时,兼顾产业结构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以此来提高专利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立足国情,因地制宜发展先进、高效、适用技术农业机械现代化是实现整个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从玉米收获机整体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中美两国各有侧重,美国比较注重通用性技术的研发,而我国当前更需注重农机技术与农艺的结合。我国地域广袤,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作物品种选择与种植模式区域差异非常显著。加大对农机科技创新的鼓励和支持与迪尔等国际跨国公司很强的专利技术垄断性相比,我国玉米收获机专利质量仍有较大差距,也突显出我国农机企业国际地位的缺失。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玉米需求的持续增长,国家应加大玉米收获机械技术的研发投资及技术转化投资。鼓励农机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方式,组织农机科研院校、生产企业、推广部门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快对玉米收获机新产品开发的进程。农机企业可根据企业技术优势和技术规划有选择地重点突破。同时,政府应通过政策性融资或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予以扶持、引导企业进行专利技术自主实施转化与产业化。

作者:陈旭娟 李新 师丽娟 修长柏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局 内蒙古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第9篇: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40

1 永福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永福县共有93个行政村,6个社区,151个村民小组,59个专业合作社,有会员16179人。全县总人口284561人,其中农业人口259298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1.1 机构设置情况

永福县共设机构25个。其中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5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9个,局机关机构1个。

1.2 机构人员情况

永福县县级和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数125人,在岗在编人数125人。财政全额拨款119人,定额拨款3人,自收自支3人;硕士学历2人,本科学历34人,大专学历79人,中专学历8人,高中以下学历2人;专业技术人员94人,其它行政干部及工勤人员3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5.2%和24.8%;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80人,初级职称9人。

1.3 管理体制情况

永福县在机构上分县级业务站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2种形式,县级业务站由县农业局管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受县农业局和当地政府双重管理。

1.4 农技推广应用情况

永福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立足体系,着眼实效,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通过培育科技示范基地,组织科技下乡服务,举办技术培训班,开展多种形式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重点推广了农作物“三免”和“三避”技术,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农业适用技术以及一大批优良品种,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提高了我县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以优质谷、柑桔、罗汉果为主的3大特色产业,为永福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永福县推广优质谷面积2.23万hm2,罗汉果0.32万hm2,柑桔1.74万hm2。推广应用农作物“三免”技术面积0.39万hm2,推广应用“三避”技术面积0.84万hm2。

2 永福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工作任务繁杂

由于永福县乡镇农技人员都是受县乡双重管理模式,因此很多乡镇农技人员经常从事与农技推广无关的工作,如计划生育、维护社会稳定、精准扶贫调查、换届选举等,使得农技人员难以确保定期参加农技培训,进而严重影响农技推广的工作成效。

2.2 队伍年龄老化,知识更新缓慢

近年来很少有大中专生充实到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目前县乡2级基层农技人员35岁以下27人,36~54岁54人,55岁以上13人,分别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8.7%,57.5%,13.8%,农技推广服务阶梯断层,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存在人才青黄不接状况。又由于经费紧张,农技推广队伍长期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得不到更新,技术上得不到提高,掌握常规技术多,了解新技术的少,甚至比不上一些农村中的种养能人。

2.3 农技人员待遇偏低

永福县农技人员除了人员工资以及有限的人头经费外,县乡财政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于农技推广,加上农技人员面对的是千家万户,肩负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各项工作,任务艰巨、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无车补及绩效奖励,严重挫伤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2.4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设施建设投入少,办公条件相对较差,到目前为止,永福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还没有独立的站房,还与政府一起合署办公,其它8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虽然配备培训室、办公桌椅、电脑、投影仪等办公用品,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但没有专业的技术设备,如显微镜等。

3 对策建设

3.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办公条件,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有固定的办公用房,并配备必要的办公、培训、检测、交通等设备。

3.2 提高推广人员素质,加强推广队伍建设

要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已经进入新阶段,种植业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必须及时补充新知识,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学习、外地观摩学习等活动,开拓技术人员知识面及视野,及时了解当前种植业发展动态及相关种植新技术,提升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3.3 及时驻入新鲜血液

永福县农技人员年龄偏大,技术人员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及时驻入新鲜血液,吸纳有才能、有技术的专业人员势在必行,可通过招考等方式进行退休空编补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