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交媒体的缺点范文

社交媒体的缺点精选(九篇)

社交媒体的缺点

第1篇:社交媒体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2011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043-03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SNS(社交网站)、微博、论坛等。作为web2.0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社交媒体正改写着传媒的历史,它的兴起预示着媒体在内容、形式、营销模式、传播理念的深刻变革。本文立足于检视本年度具有代表意义的社交媒体研究状况,在以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为主要考察对象同时,兼顾其他学术期刊。据此,笔者将本年社交媒体研究整体状况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研究

温州动车事故中的那条掀起巨大波澜的微博,将人们的视线聚焦牢牢的锁定在这一Web2.0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上。社交网络的兴起预示着媒体不管在传播内容、营销形式、传播理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迫使传播学界不得不重新认识和思考传统媒体在社交媒体大兴之时的命运。

近一阶段,对微博以及由微博引发的“乌龙事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开始出现了“微博与传统媒体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等极端论调。在社交媒体兴盛的浪潮中传统媒体如何自处?微博的自媒体性质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我说你听”传播渠道,每个用户都兼顾着信息的创造者、接受者、传播者三重角色。不管是信息传播的速度、覆盖的广度、传播方式的便利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1]。在社交媒体大放异彩之际,传统媒体并未被边缘,多数人还是更期待传统媒体经过调查、把关,在“第二落点”上表现出责任感、公信力和权威性[2]。传统媒体拿什么去挑战微博?有学者认为传统媒体仍然可以在深度、广度、专业、系统及权威方面下功夫[3]。

对于二者的关系研究,非此即彼的极端化论述显然是片面的,学界总体上认为两者具有互补性。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是全媒体时代的一个趋势,传统媒体要善加利用微博积极拓展信息接收渠道,加强与网友的互动,按照微博的规律来进行运作[4]。如各大报社通过创建微博,滚动信息,弥补了时效性的缺陷;广播和电视媒体可以将录制的节目以音视频的方式在微博上,弥补了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的缺点[5]。

二、社交媒体与公共、突发事件关系研究

2011年注定不平静,国殇7?23温州动车事故、伦敦暴乱、日本强震,这些震惊全球的事件经由媒体植根于我们的思想世界,而社交媒体首当其冲,在公共事件、突发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

纵观7?23温州动车事故,微博利用其即时、公共、高效等特点使得事件迅速发酵、扩散的同时,又通过议程设置、情感共鸣,有效地唤醒了网民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民众的“看客意识”大大减弱,“乘客意识”明显增强[6]。微博时代,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麦克风[7]。但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微博在公共、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方式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微博消息的可靠性打了折扣,这就为“谣言”的传播滋生了“温床”。此外,各大社交网站几乎成了突发事件信息的“仓库”,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埋没,面临失控[8]。微博裂变式的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新难题,网民的盲目转发,易误导社会,如何确保公信力,正是规范微博发展的最大问题[9]。针对此问题,有学者将视线从社交媒体重新转入传统媒体当中,认为主流媒体能够通过素质过硬的新闻把关人对海量的、庞杂的信息进行把关,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10]。但也有学者另辟蹊径,认为微博本身也具有辟谣功能。如政府开通政务微博,完善信息沟通体制,保障公民知情权,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信息,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或者微博运营者强化其责任意识,将信息把关与讨论相结合,对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11]。

针对社交媒体在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中所发挥的功用问题一直颇受争议,它能否堪此重任,能否成为一个独立发挥作用的因素?2011年初,当埃及、突尼斯的年轻人利用脸谱进行反政府独裁时,社交媒体成为正面因素极受追捧,但当8月为英国暴乱提供平台时,社交媒体又成为反面典型被猛烈抨击,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研究者指出:社交媒体哪里堪此重任,它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发挥作用的因素。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赵鼎新教授认为在社会运动的理论体系中,社交媒体是整个触发机制的一个环节,而非唯一的决定性环节[12]。数字化的狂热拥趸将新媒体看成无所不能的组织工具[13]。在笔者看来,社交媒体所建立起来的弱纽带只能在组织中传播信息,但很少能成功组织高风险活动。

三、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研究

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五亿,而微博用户已经超过3亿,有调查显示:67.1%的人表示微博能即时交流,改变了交友、沟通的方式和习惯;64.9% 的人认为上微博更容易形成特定的小圈子[14]。

有学者认为: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微观上,定向传播效果显著,受众反馈及时;宏观上,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大量普通用户参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正在改变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形态。特别是更加便捷的移动媒体的植入,从无形中加大了社交媒体受众的粘性[15]。

在微博的世界中,每位博主可以随时关注到各种热门的话题,“沉默的螺旋”逐渐被打破,人们极容易在共同关注某一议题时形成“圈子”,从而发展成为群体传。

此外,微博中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时常转换,很难有特定的区分,使“使用和满足”的形态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碎片化[16]。微博能够让每一个用户“短”、“频”、“快”地新闻,并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对新闻和舆论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并且还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17]。社交媒体如此火热的势头,也滋生出了种种负面的效应:传播的真实性问题、价值问题,以及受众对社交媒介的依赖程度的加深造成受众生存空间碎片化的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除此之外,社交媒体传播的自由交互性容易消解舆论的社会整合功能,使网络传播的自由空间处于无政府无秩序的状态,传播规范的缺失,信息传播的失控等等[18]。

四、社交媒体的言论、舆情研究

社交媒体的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对话性、社区化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19]。社交媒体以全天候、无间歇、滚动化和裂变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建构了社会现实,又成为意见汇集和舆论生成的平台。

“围观改变中国”或许是人们对社交媒体的最美好期待。微博作为公共话语空间,在中国公民的话语生成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公民以微博为渠道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促进了中国公民自身话语方式与官方对话方式的形成[20]。

有学者对“微博围观”下的公共舆论的形成机制做了如下分析:首先,微博围观形成了微博议程,为媒体报道提供了新闻源,从而形成了媒体议程;其次,微博中的大量“意见领袖”:如知识分子、媒体人等影响公共议题的同时,网民的围观形成舆论合力,使得普通用户拥有了话语权,不再是“沉默中的大多数[21]”。

如今微博问政势头迅猛,微博问政可将普通民众参与政治事务的效果最大化[22]。打破了媒体和政府议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公共议程成为可以影响媒体议程乃至政府议程的重要因素[23]。

微博以裂变的传播方式,产生巨大的聚合效应,构筑新的舆论空间,加上微博更容易先声夺人,并充斥着复杂的信息流,从而使得加强社交媒体的舆论引导就变得格外重要[24]。对此,有学者特别提出“意见领袖”来在微博舆论监管中的作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如同社会学上的“马太效应[25]”。

也有研究者对其更多的呈现出的一种“舆论一律”表示了担忧,认为这是一种缺乏理性思辨的表达,这表现在微博舆论经常是以一边倒的趋势猛烈地对舆论事件的当事者进行一致的批判或褒奖,而理性的呼唤早就淹没在众声喧哗的狂欢之中[26]。

此外,微博是一个自媒体平台,任何人也都有虚假信息的可能,而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会加速虚假不实信息的传播[27]。广告信息的弥漫也干扰了微博正常舆论功能的发挥[28]。

对此,有学者从心理学的层面分析认为,要在重视网络舆论中的情绪管理的同时加强网络舆论中的观念引导,并警惕网络舆论中的态度极化,对此,传媒除了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之外,也要在展现强势意见的同时对非主流但相对公正意见与理智的意见进行展现[29]。

五、社交媒体营销研究

2011年4月8日,“抢占微博先机,把握营销未来”中国首届微博营销大会于在厦门举行,“微博营销”已经伴随着各大门户的微博广告大战热闹起来[30]。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掌握信息,知悉喜欢品牌的产品,他们渴望与品牌进行交流并且参考社交媒体上人们对于品牌的评价。微博营销作为网络营销的一种,以其投入成本低、传播效果广泛,互动性等优势成为越来越多企业青睐的理由[31]。就目前来说,公司企业微博主要侧重与消费者沟通、新品、辅助公关以及品牌推广与塑造[32]。

也有学者指出了社交媒体营销中的一些问题,如多数中国企业在微博营销上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径,包括与粉丝互动缺少热度,很难形成庞大且稳定的粉丝群,以及广告信息推送带“官腔”,广告插入技巧笨拙等等[33]。许多企业经常会进入误区:认为微博适用于所有的产品和企业;转发量大,粉丝群庞大,营销目的就达到等等[34]。有研究者对此明确表明:社交媒体营销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缺乏证明营销有效性的相关数据。

而譬如Facebook上的“喜爱人数”,这些数据只是衡量成效的一种方式,但无法证明最终的成效[35]。当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并非只是企业的专利,传统媒体的微博营销,则主要是对媒体形象的塑造、维护和宣传,及时本媒体的重点新闻,转发其它媒体关注的热点,发起话题讨论,与粉丝的互动,达到营销效果[36]。

当社交媒体的市场营销优势已被充分挖掘,其社会营销的优劣也开始提上日程,有学者指出社交媒体的优势有助于促进社会营销的顺利开展,但同时,其信息规避性、二级传播模式等特点变相成为社会营销的障碍[37]。针对此问题,就目前来说国内的相关理论还不成熟,案例研究还很缺乏。

六、关于社交媒体研究的思考

总体而言,2011年社交媒体研究非常活跃,既有讨论社交媒体这一平台在公共事件和话语变迁中的功能,也有这一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同时也辩证分析了社交媒体在市场营销以及社会营销方面的突出作用,将社会营销提上日程。

传播学以定量研究为主已是学界的定论,但国内传播学研究的具体语境来看,质性地位依旧岿然不动,这也同样体现在了社交媒体的研究当中,这就导致研究中缺乏严谨的实证研究训练。当然注重实证并不意味着实证研究就要超越质性研究,数据和真实案例的分析若脱离质性想象也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有些研究者缺于对知识的反思和清理,仅仅在一些“老问题”上做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也困于功能主义的思维框架之中。以社交媒体和言论、舆情研究为例,大多数的学者对舆论控制的分析,并不是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出发,而是仅仅从主观意识形态出发,研究归为经验总结式,缺乏问题意识和严密的论证过程,缺于对知识生产的过程做严格的社会学分析。

当我们惯于横向整合,一果多因式的思维方法,纵向的逻辑思维则变得相对欠缺,一些如深度访谈、田野调查等在社会科学研究运用的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在社交媒体研究中并不多见,一些领域的研究依然是盲区,如对社交媒体的社会营销方面,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分析都很缺乏,一些弱势、边缘群体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还有待研究者投入更多的精力。显然,上述值得关注的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课题给未来社交媒体的研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蔡胜龙,范以锦.微博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J].新闻传播,2011(3).

[2] 丁曦林.传统媒体如何与微博“善处”[J].青年记者,2011(9).

[3] 陈永东.传统媒体拿什么挑战微博[J].网络传播,2011(8).

[4] 谢耘耕.传统媒体与微博[J].传媒,2011(2).

[5] 张晓红,蔡敏杰,张金凌.从5W模式探究传统媒体与微博的互融与发展[J].中国报业,2011(9).

[6] 肖国强.无“微”不至的微博力量—从温州“7?23”动车事故看微博的传播作用[J].新闻实践,2011(9).

[7] 何星烨.告别节假日期间媒体的失声—论微博时代突发事件报道的变革[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9).

[8] 冉志敏,赵晶.从日本大地震看微博信息传播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1(5).

[9] 刘菁李,兴文.微博渐成突发事件传播舆论中心[J].资治文摘,2011(10).

[10] 张瑞静.突发事件中的微博与传统主流媒体[J].网络传播,2011(8).

[11] 马寿帅.微博语境下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分析[J].新闻知识,2011(9).

[12] 张磊.伦敦暴乱:社交媒体之罪[J].青年记者,2011(9).

[13]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被高估的社交媒体[J].21世纪商业评论,2011(5).

[14] 赵阿颖.微博的媒介功能及社会效应[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4)

[15] 曹雁.论“社交媒体”对受众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1(9).

[16] 邓君洋,郑敏.媒体融合时代下微博的传播效果[J].新闻世界2011(1).

[17] 周世禄,刘瑞生,王文博.微博“热”的“冷”解析—2010年中国微博发展态势、传播功能及社影响[J].中国报业,2011(9).

[18] 魏超.网络社交媒体传播的负面功能探析[J].科技传播,2011(2).

[19] 张婧.对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9(17).

[20] 李丹.公民社会视角下中国微博舆情的发展与走向[J].东南传播,2011(5).

[21] 栾絮洁,王军.微博围观效应:公共舆论的生成机制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1(9).

[22] 汪利娟,李晓.微博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9).

[23] 万笑影.“微博问政”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融合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1(7).

[24] 肖明超.社交媒体时代的微博营销[J].广告大观,2011(5).

[25] 靖鸣,王瑞.微博“意见领袖”在微博舆论监督中的作用与问题[J].新闻与写作,2011(9).

[26] 王菲,马磊.信息多元与舆论一律—试析微博在舆论建构中的错误逻辑[J].东南传播,2011(12).

[27] 靖鸣,李姗姗.微博舆论监督路上布满“荆棘"—微博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1(6).

[28] 高源.自媒体语境下微博舆论监督的功能及模式研究[J].新闻天地,2011(1).

[29] 卢毅刚.微博的勃兴—公众舆论的动力[J].新闻知识,2011(8).

[30] 谢建伟.“微博问政”:进展与困惑[N].人民日报,2011-03-29.

[31] 尹贞喜.微博的媒体营销研究[J].新闻传播,2011(3).

[32] 任燕.国内微博的资本运作及其功能—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社会学分析[J].理论观察,2011(2).

[33] 段超龙.微博—企业营销新载体[J].网络传播,2011(8).

[34] 陈永东,张敏.了解微博技术避免营销误区[J].网络传播,2011(2).

[35] David Taylor, Social media yet to“show methe money”[OL]. wheresthesausage.省略.

第2篇:社交媒体的缺点范文

依据六度空间理论和熟人的熟人就是朋友的逻辑,社交性媒体将虚拟的网络社会变成为一个熟人的社会,将人际交往中的感情加入到网络中,增强了网络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中的作用。新近热起来的微博以“关注”来构建群体,轻博客则通过标识标签来实现发现、互动和再发现,表现出对高质量内容的追求及对网络低俗内容的自觉抵制。

创新的社会交往模式

新媒体造成时空观念的扩展。现在身体的存在位置已经不是决定群体是否有共同经历的前提,身体缺位却可以享有共同的体验,拥有共同的认知,因为新媒体可以将身处不同物理空间的人整合进共同的虚拟场景,也可以让处于相同空间的人分离在不同的场景中。社会交往中的线性模式被打破,最大限度地侵袭着人们的时间,使社会交往时刻处于即时在线的紧迫感中,人们的零碎时间被最大限度地整合。

新媒体造成网络虚拟社会。这个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联。现实社会开始重视网络社会秩序的建构,而虚拟网络社会的种种关系,也在现实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两个社会相互交叠。虚拟社会中每个参与者,可以成为不依附于社会现实地位的存在,原有的社会阶层划分被打破。

新媒体造成社交范围的扩大与社交圈的集中。网络交往很大程度是一种陌生人的交往,社会交往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人们因为陌生产生的距离感,可以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可能因为不确定性而掩饰更多。网络颠覆了主体实在的确定性身份,承担了“无知之幕”的功能,使得参与者可以躲在“幕”后摆脱原有身份的束缚。主体表现出多重人格,可能出现极端的、反常规的人格特质。因而,如何取得互信,是新媒体带来的对社会交往模式的挑战。

社交范围扩大的同时,人们的社交圈则呈现集中的趋势,以兴趣为聚合的小圈子氛围得以形成,一些小众化群体借助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也得到发展。在论坛上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话题会形成不同的板块,而在微博中网友也会根据各自的兴趣follow别人,形成较为稳定的信息获取圈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轻博客。

新媒体造成话语力的分散与用户自主地位提升。以往将“power of discourse”翻译为“话语权”,应该翻译为话语力,这里“力”不是权力,而是力量。借助新媒体表达渠道的扩展,社会话语力朝着鼓励人人参与的方向发展。此外,大量的用户成为内容的提供者,公众能够方便地收集自己所见的新闻,并通过自媒体的渠道,对现在的青年人来说,信息的获取几乎与传统大众媒体无缘。P2P技术通过点对点传播,将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集中起来,下载的人越多,下载速度反而越快。维基(Wiki)作为一种在网络上开放的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通过协同创作,可以相互补充和纠正,汇聚个体的力量,发挥网络的自净化功能。

新社交模式给人们提出新的问题

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新媒体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

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带来冲击,人的记忆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在于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信息渠道的扩展当然是好事,但众声喧哗中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是表达,成为新的挑战。同时,信息渠道的急遽扩展必然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多元和质量的提高,否则冗杂、无效的信息若充斥传输渠道,反而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渠道的多元与内容的短缺、信息相对过剩与优质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的传播模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的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恶搞、嘲讽、质疑权威成为新媒体中常见的风格,也是内容,解构着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不过,人创造的传播技术,也可能反过来控制了人,这便是黑格尔提到的“异化”现象。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社交模式的未来发展

第3篇:社交媒体的缺点范文

一、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报道现状

(一)含义及功能所谓报道,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作为动词而言,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将新闻信息传达给受众的社会行为;一种是作为名词而言,指用书面或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发表的新闻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整个社会对交通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相关报道内容倍受全社会关注。交通安全宣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围绕交通安全主题,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和途径对包括机动车驾驶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乘车人等所有交通参与人的意识形态发生积极作用,促进良好交通行为的养成,从而有效地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对于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营造文明、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宣传报道是做好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重要途径。它主要是指各级公安交管部门及媒体传播有关道路交通安全活动的内容。其功能是围绕当前交通安全重点和热点,传播新近发生的交通安全事件与信息,发挥宣传、教育、告知的作用,造成潜移默化的舆论影响,从而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牢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能力,形成真正的社会化宣传局面。

(二)主要来源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报道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推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公安交管部门有效应对挑战的需要,也是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需要。当前,报道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与道路交通管理相关重大事件。如醉驾入刑;《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十周年;《刑法修正案(九)》将校车和公路客运车辆严重超员、超速以及违法运输危险化学品等安全隐患大、危害后果严重的违法行为纳入刑法处罚等。二是公安交管部门的各项工作及措施。如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春运交通安保工作;2015年,全国公安交管部门推进机动车检验制度、事故快处快赔机制、跨省异地缴纳交通违法罚款等多项改革。尤其是公安交管部门出台的新政策,即将实施的新举措。如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驾驶人培训考试改革的新举措,以及公布出台驾考改革重要配套制度,强力推进自主约考等。三是公众关注的交通安全事件,特别是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所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对重大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案报道,对社会公众有所交待;曝光典型案例,对当前一种普遍现象做出理性反思,对公众具有普遍的警示教育意义。如成都女驾驶人因“路怒”被打、占用应急车道延误伤者救治、北京二环路摩托车飙车等。四是公安交管部门的交通安全信息,传播交通安全知识。比如春运期间交通安全注意事项、重大节假日安全出行提示等。五是公安交警队伍建设,涌现出的个人或集体的感人事迹。既展示广大交警保护群众出行安全,全力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有序、文明及社会稳定的坚强决心和不懈努力,又体现广大交警日夜奋战、不辞辛苦、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一面,如对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吉林省汪清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城区中队指导员崔光日的报道等。

(三)新特点近些年,新媒体迅速崛起,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公安交管部门面临空前开放、高度透明、全时监督的舆论环境,面对舆论生态多样化、复杂化、分层化的发展趋势,交通安全宣传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宣传报道呈现出新特点,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信息量、互动性、覆盖面、参与率大幅提升。新媒体以其所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覆盖面广、参与率高的特点,被群众广泛接受。作为与群众最为息息相关的公安交管部门,不断地发挥新媒体在交通安全宣传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运用新媒体加大对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交通安全文明出行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等常识的宣传。以“交通安全”“交警”“交通事故”为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相关信息词条达百万。如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期间,公安部交管局组织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利用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多种平台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大力宣传文明交通新风尚,传播文明交通正能量。二是报道形式多样化。随着人们对交通安全等相关信息的需求日益旺盛,大批和交通安全有关的网络、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专业媒体应运而生。交通安全宣传报道通过广播电视媒体推出专题节目,甚至开设专业频道,采取嘉宾访谈、分析典型案例、普及交通安全知识等方式,弘扬社会法治理念及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倡导、呼吁各部门依法尽职,人人遵规守法,安全文明出行;利用报刊等平面媒体开辟专题、专栏、专版,刊登系列报道、评论文章等,剖析交通违法的危害,引发社会思考;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甚至手机客户端,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宣传所表达的内容,及时、准确交通安全工作信息、动态、典型案例等,呈现内容多样化,吸引受众的注意。不同形式的报道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文本体裁、文字技巧的不同,体现了不同的侧重点和着眼点,丰富完善了宣传报道形式。同时,媒体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报道内容逐渐深入和细化,深度报道和日常报道并重。深度报道的影响大,但时效较差。最常见的日常报道是即时路况信息的和安全知识的常态宣传。三是舆论引导途径拓宽。长期以来,我们习惯通过广播、电视和报刊等传统媒体进行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其传播特点是单向式的。而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突破了时空限制,信息的传播方式更直接,传播速度更快,使用更便捷,传播范围也更广泛,以特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及平等性和互动性,较好地弥补了传统媒体对舆论反映的不足,更好地帮助公安交管部门进行民意的汇集和判断分析。

二、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报道的思考

在目前全民关注交通安全的大氛围中,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不仅仅有广大交警,也有许多新闻记者及文字爱好者投身于交通安全宣传之中,为普及交通安全知识、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倡导安全、文明出行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报道取得的社会成效有目共睹,然而离时代需求还有差距。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宣传报道社会效应,突出报道的意义,最终达到交通安全宣传价值的最大化?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方面:

(一)牢记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作为交通安全宣传报道工作者,牢记职责和使命,应对新形势下媒体工作的紧迫性,提升自我素质,对做好交通安全宣传报道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新闻传播规律是指新闻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传播主体如何通过传递新闻满足收受主体新闻需求的规律。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利用新闻传播规律,通过广播开辟交通安全栏目,每天定时播报路况信息,形成媒体和公众每天定时守候的习惯。利用新闻传播规律可以起到较强的传播效果。

(二)提高专业水平,写好宣传报道。毋庸置疑,好的宣传报道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目前,交通安全宣传报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报道模式单一。如大部分报道停留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发生……”顺叙式的“填充式”的报道,缺乏新意,难以凸显文章特色,缺少群众普遍所关心的实质性内容,没有可读性。“千文一面”的行文模式,大大降低宣传效果。二是违反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如因采访不够充分,缺少必要的素材和发展环节,但由于稿件的需要,不得不进行自以为合理的想象填补采访空缺。三是内容缺乏生动性。由于时间仓促或文字水平不高等原因,有些作者写出的通讯稿件不够细致,对事件缺乏深入的了解,常常让读者读完文章也弄不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文章整体平铺直叙,缺乏真情实感,捕捉不到闪光点。或者文章无详略之分,像流水账。四是一般媒体由于对交通安全知识和交通管理程序的不熟悉,很难抓住信息的主动权。如“交通违章”(正确表述为“交通违法”)见诸报端。“交警”“交管”分不清,无法体现出报道的准确性。有的媒体在做法条解读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误导的表述,司法公正受到影响。笔者认为,要写好宣传报道,首先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内心深处培养新闻写作的兴趣,热爱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其次,在写作之前要对掌握的素材进行梳理和分析,如发现有与事实出入的地方须进行详细核对,确保报道真实性。第三,要善于抓点。这里的“点”指的是新闻点。每篇报道都应有它值得报道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就体现在这个点上。因此,在写新闻稿时不但要真实描述新闻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还要不断地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和目的,忌空洞无物,避免报道流于形式。第四,强化深度报道。深度报道能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对事实作出解释和分析,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其实质和深层含蕴,追踪与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报道应多挖掘细节,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立体报道,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第五,多以交通参与者的眼光进行报道,淡化灌输、说教、官气,多增加可感式报道、还原式报道、个性化报道。

(三)坚持正确导向,加强舆论引导,做好正面宣传。任何报道都有导向,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态度。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因此,有关媒体应根据受众需求与宣传报道效果,选取交通安全事件,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和表现形式进行报道,突出内容反映的积极面,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达到深入解疑释惑、形成舆论强势、吸引受众参与的宣传效果,让人们在意识上重视交通安全,增强在行动上维护交通安全的自觉性。公安交管部门作为交通安全宣传的主要部门,把满足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组织媒体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报道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舆论朝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为公安交管工作增添动力和活力。

第4篇:社交媒体的缺点范文

近年来,新媒体在传媒格局中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在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中,逐步改变着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成为了舆论引导的新生力量。但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也会对舆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新媒体应扬长避短,有效提升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这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舆论环境的迫切需要,同样是新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1.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媒体化,使其成为舆论热点的发源地。新媒体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互动的、复合的,社会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这使舆论的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相对于以往报纸、广播、电视等有限的传统传播渠道,依托互联网强大的技术支撑,新媒体提供给民众发表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论坛、贴吧、博客、网络杂志、微博等,其传播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立体化的新型格局。新媒体又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传播渠道多样化与表现形式的“多媒体”特征,决定了新媒体上的“声音”已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媒体意见汇集高效便捷,使其容易把握舆论主导权。新媒体实时信息的动态提供,无疑成为公众实现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最快捷的高效渠道,使社情民意能够直接充分地表达,从而为政府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坚实的基础。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和与民众休戚相关的决策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配合,形成强大舆论,影响政府的决策,这是新媒体建设性价值的最大体现。

3.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使其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权。新媒体凭借其广泛的用户和信息共享、迅速传播等优势,对公共权力和权威形成了全面的监督和制衡。新媒体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完全冲破了媒介和受众的间隔,打破了媒介的专业垄断,打破了等级的桎梏,使普通民众都可以在新媒体上对公共事务自由地信息、表达意见,有效拓展了舆论空间。

二、新媒体给舆论引导带来的负面作用

1.新媒体传播者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流言四起、意见表达失范。网络的容量决定了信息的海量,但是传播的多渠道和“把关人”的弱化使得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较低。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流言。具体看,网络流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媒体自身,为了吸引受众,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等。二是来自网民。媒体使用者是个庞大的群体,其素质参差不齐,媒介素养总体上较为欠缺,极易导致意见表达的失范,不负责任的言论、未经核实的信息常常大行其道。

2.新媒体把关人缺失,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有“把关人”。而在新媒体中,信息采集、制作、大多集于个人一身。加上目前对新媒体的相应法规不完善,导致了新媒体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舆论的源头难控制;新媒体舆论主体的多元和传播内容价值观的多元化,增加了引导难度。近年来,一些网络谣言、负面信息的快速传播,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3.新媒体缺乏“意见领袖”,极易以“刻板成见”的眼光看问题。传统媒体担负着“舆论导向”责任,正面报道、成就报道是主要的,而新媒体更倾向于对问题的揭露和现实的批判。由于一些网民对一些社会问题养成了思维定势或固定成见,缺乏理性思维和全面判断能力,常常是话题一出,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口诛笔伐,人们认识中累积的有关为富不仁、权钱交易、道德滑坡等“固定成见”便会集体爆发,舆论之声势必转向批判和讨伐。

三、提升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

1.坚持真实性原则,打造新媒体公信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的核心基石。新媒体要提升其舆论引导的能力,首先就必须用事实说话,代表社会公众说话。针对新媒体中“把关人”的缺失,应加强新媒体使用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正确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同时,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相关法规,加强对网站和论坛版主、发言人的管理等。

2.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打造权威“意见领袖”。要加强主流媒体网站建设,发挥其传播主流意识的功能。主流媒体网站具有权威性和品牌优势,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舆论工具。近年来,微博问政逐渐成为主流,在我国近3亿微博用户,其中政务微博超过5万。政府部门通过微博公布政策信息、搜集民情民意,官员则通过微博沟通民意、拉近距离。 一些活跃的政务微博,因其传播主体权威性、传播内容准确性、互动沟通有效性以及线下处理实效性等明显优势,逐渐成为网络社会的“意见领袖”,并将这种领袖地位扩展到现实社会。

第5篇:社交媒体的缺点范文

摘要 开展员工思想动态调研是基于公司干部员工在网络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动态,了解干部员工使用新媒体的习惯和方式,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及特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改进“企业――员工”的互动方式,提升新时期企业思想工作水平。

关键词 员工思想 动态调研 提升水平 企业思想工作等

随着人类跃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传媒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所处的传媒已逐步进入了以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表象的新媒体时代。为此,公司结合当前员工思想动态情况,组织专题调研,围绕员工对新媒体的认知和作用、对新媒体在企业管理作用中的建议、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等,了解员工使用新媒体的方式和习惯,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优势和特点,创新方式和方法,探索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开放式思想政治工作策略。组织在线网络新媒体背景下员工的认知观念和行为模式调查问卷活动。

一、干部员工对新媒体的认知状况和使用习惯

(一)对新媒体认知状况

1.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又称其为新兴媒体或新型媒体。

2.新媒体的特点。一是媒体个性化突出。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二是受众选择性增多。从技术层面上讲,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由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转变为新媒体的“受众主导型”。三是表现形式多样。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一个新媒体即可满足全世界的信息存储需要。另外,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四是信息实时。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与用强大的软件和网页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交互性强,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受众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

3.新媒体的优势。一是网络电视。网络电视,即IPTV,是利用有线电视网或者电信运营商的宽带网络为用户提供多种交互式视频节目服务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也就是说,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用户使用的时候既可以通过加装IP机顶盒的电视机,也可以通过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二是手机电视。手机电视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作为电视节目接收终端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三是移动电视。移动电视是可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的电视,是全新概念的信息型移动户外数字电视传媒。四是数字电视。数字电视从技术特征讲,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

4.新媒体的劣势。

一是严谨性缺乏。新媒体的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文字的运用上错误连连,容易使人对其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二是深刻性缺乏。新媒体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缺少使人为之折服的力度,可能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采编队伍和一些严肃的评论家。三是权威性缺乏。媒体的权威性衡量标准就是受众对的新闻、发表观点的采信和认同程度。采信度和认同度高,权威性就高,当前许多正在新闻的网站在严格意义上并无新闻的资质。

(二)对新媒体使用的习惯

当前,干部员工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主要使用的新媒体载体有手机上的微信和易信、网络上的微博和电视、家庭中数字电视等等,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新媒体的关系将更加密切、更加融合。

二、干部员工对新媒体在企业管理作用中的态度

(一)新媒体高度开放,可以拓宽员工的视野,使员工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国际形势、国内新闻及社会热点,新媒体传播的多媒体化,使传播方式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还可传播声音、图片、视频,实现信息的立体化传播。

(二)新媒体打破了以往层层上报、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企业可以与每位员工直接“零距离”沟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反馈。能带给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员工满意度。

(三)新媒体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数字化、实时性的特性,使新媒体消除了传统媒体在时间、速度上的限制,省去了许多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可实现同步、实时传播。

(四)新媒体的交互性,使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者和接收者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这样的高效互动,可以更好地在传播受众中集思广益,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加快企业民主化进程。

(五)与传统的面对面、口头和纸笔的沟通方式相比较,网络交流缺乏亲切感,容易造成员工之间情感逐渐淡漠,不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新媒体存在的虚拟特性,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向诚信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及特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一)新媒体的影响不断扩大,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传统媒体,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新媒体的性能和作用,深刻认识新媒体的现状、趋势和发展规律,把新媒体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助推企业的发展。

(二)利用新媒体,将其打造成提高员工素质的平台,推动员工素质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培育员工的志趣,尊重员工的价值和尊严,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使员工感觉到被尊重、受重视,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6篇:社交媒体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新兴媒体;影响;引导

“按照各类主流媒体出现的顺序,报纸、广播、电视通常被认为是传统媒体,而互联网则被认为是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是新兴媒体的集中代表”,而手机“成为继第四代传播媒体互联网之后的新兴传播媒介”。数字移动电视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是新兴的媒体形态,但是,数字移动电视和大众电视媒体在传播内容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大学生接触广泛的新兴媒体是网络和手机,因此。我们这里谈的新兴媒体意指互联网和手机。

随着新兴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新兴媒体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传统媒体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兴媒体作为一种传媒,“只是工具和机器,既没那么中立,也并非如此独断专行,或以救世者自居。技术不会强加给我们什么,技术只提供可能,由人类来决定如何加以利用和组合”。“目前在校的约2000万名大学生,……党和人民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并要求他们不仅要大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更要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新兴媒体的引导,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运用新兴媒体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养成

新兴媒体为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舞台。更多地关注国计民生的信息得以及时传递。大量正面的反映主流政治文化的信息得以快速传播,有利于对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引导。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在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养成。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公益类短信成为对大学生影响比较深刻的短信,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健全的社会心理的养成。

2、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树立全球意识

大学生通过新兴媒体了解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社会,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尤其是网络信息的迅速及时使大学生能更方便快捷地了解中国和世界,树立全球化的意识。新兴媒体传播的许多信息对于社会中的真善美丑有着现实的反映,对于经常浏览网页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政治社会化的具体途径。新兴媒体缩小了时空距离,让他们看到了中国之外的世界,了解了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增进了大学生全球化的意识。

3、有利于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培养

新兴媒体作为信息源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培育了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大学生的个性弘扬和竞争观念、进取意识大大增强。广泛的信息源拓展了视野,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途径;新兴媒体培养了大学生的法治、竞争、创新和科学精神的现代人格。新兴媒体使大学生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科技、教育、就业等信息,许多大学生选择上网浏览较多的求职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兴媒体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树立起进取、创新竞争的观念等提供了条件。

4、有利于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

新兴媒体的虚拟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的平台,网络论坛、博客、手机短信等使交流更加便捷,在虚拟空间中,可以对一些重要新闻、政治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不必通过政府批准。真实身份的隐蔽使交流更充分,许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讨论中,为政府治理、为社区服务提出了良好意见和建议。

二、当代大学生运用新兴媒体的负面影响

1、冲击了大学生的道德文化养成。

大学生在新兴媒体消费过程中,“个性的、时尚的、通俗平庸化的内容被奉为潮流,这种不良的网络消费习惯将极大地冲击传统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暴力、金钱、色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通过新兴媒体被大量渲染,大学生接触较多的网络游戏的内容也以打斗、暴力居多,渗透着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弱化了大学生的既有优良道德品质,传统道德观念面临挑战。新兴媒体传播了大量诸如、暴力等负面信息,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难以抵御这些负面信息的侵蚀。在消费观念上,大学生手机消费出现了攀比现象;部分大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仍然不惜金钱而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受新兴媒体的影响,诸如尊重父母的劳动、勤俭节约、真诚奉献等传统道德观念正在缺失。

2、导致部分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缺乏

新兴媒体中多元文化的传播,使大学生更注重自我,重视个人价值的追求和经济利益的获得,导致部分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成果有所动摇。新兴媒体传播的信息容纳了真的、假的,美的、丑的,可以说鱼龙混杂,各种负面的信息冲击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网络尤其成为不同文化交锋的战场,西方的价值观念正悄无声息地渗透给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崇高理想信念是其强大的精神支柱。许多同学因为空虚无聊上网玩游戏来消磨时光,而这正是崇高理想信念缺乏的体现。这可能带来一种恶性循环,因为无聊选择新兴媒体,因为接触网络游戏更加空虚无聊从而更加依赖网络游戏,同时离崇高理想信念也愈加遥远。

3、不利于正确的价值体系的构建

新兴媒体的虚拟性使大学生沉浸在虚拟社区的快乐中,在这里可以充分地表达其内心的压抑和欲望。而在现实中,他们缺乏集体感和归属感,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实践中的交往,甚至出现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导致了自我封闭和现实人际关系疏远。网络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趋于功利性和实用性,许多大学生对自己在网上有悖于自己现实道德标准言行的态度是无所谓的。虚拟社区缺乏法治的约束,缺乏现实道德的制约,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认识,缺乏现实社会中的真诚,长期沉浸在这样的脱离现实的情境中,不利于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从而影响了正确的价值体系的构建。

4、导致政治心理不健全

新兴媒体作为一个释放平台,容易使大学生群体感染“灰色心态”,导致政治心理不健全。大学生通过新兴媒体释放压抑、宣泄不满,消极的信息广泛传播,很可能形成新兴媒体中的消极群体。借助新兴媒体沟通便利、传播迅速的特点,一些大学生开始倡导网络组织的建立,其中也不乏消极情绪的弥漫。比如,就业形式的不容乐观,通过新兴媒体释放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大学生政治心理还不成熟,如果不能及时引导,容易上当

受骗,听信谣言。

5、导致审美情趣低俗化

新兴媒体的信息快速丰富带给了大学生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但是导致了大学生的浮躁情绪,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大学生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少了,他们更喜欢新兴媒体的链接式的信息获得,习惯于简单的获取。面对新兴媒体庞杂的信息,许多大学生不能判断其真实性,由开始的无所谓到习以为常的接触,真的也会变成假的,假的也有可能被认可了。新兴媒体让大学生应接不暇,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变得越来越浮躁,远离中国的传统文化典籍,文化底蕴的充实变得很奢侈。

三、加强对大学生运用新兴媒体的引导

新兴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开放、及时性、跨时空性、交互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群体有着自己的特性,正是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期,渴望知识、希望获得尊重和理解等导致其对知识的渴望。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与新兴媒体的特点相结合一方面使大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和新兴媒体的特点体现出的对新兴媒体技术监管的困难和不足相结合也带来了其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因此,政府、社会和学校要为大学生运用新兴媒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7篇:社交媒体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全媒体;大学生思想引领新方式;双重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33-02

全媒体是指信息通过多种媒体表现手段,较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全媒体使人们最大程度地摆脱了时空限制,以及对现实交往、获取信息过度依赖的限制,同时实现了更高程度的虚拟化。

一、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

1.积极影响。(1)帮格的塑造。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性格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既不属于外向性格也不属于内向性格,而约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属于内向性格,仅有15.8%的学生明确判断自己属于外向性格。在内向性格学生中,大部分学生(83.7%)经常上网;对于性格中立的学生中,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经常上网,而对于外向型性格学生,这个数字降到了11%。这些实验结果说明,相比于性格外向型大学生,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进行网上活动。因此,以网络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可以帮格内向的大学生表达自我。(2)增强自我认知。调查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比较认同“网络可以帮助我发现更真实的自我,并且可以帮助个性的发展”这一观点。由此看出,大多数大学生把网络当作一个表现自我个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不但可以展示真实的自我,同时通过网友对自身的评价,帮助自己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进而增强对自我的全面、深入的认知。(3)加深人际交往。调查结果显示,70.9%的大学生认为“上网并没有减少自己与同学、朋友相处的时间和机会”,约有一半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上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差别不大”;而有56.1%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对自己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的使用并没有将虚拟的人际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隔绝起来,相反地在一定程度上,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促进生活技能社会化。生活技能社会化是大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大学生所具备的生活技能往往是通过大学阶段的校园集体生活得到的,大致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谋生技能等。大学生通过上网可以有效地将其在大学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技能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学习与生活。(5)政治视野更开阔,政治表达更便捷,政治参与更容易、多样化。在网络中,由于获得政治文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以及网络上政治文化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大学生可以在网络媒体中获得大量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知识,而且通过对不同政治观点和思想的比教和鉴别可以帮助加深对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观念的理解,可以有效加强大W生政治社会化的发展。因此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讨论政治的环境,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2.消极影响。(1)信息量大,误导性强。首先,由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人们不仅仅在网络活动中获取信息,同时也扮演着信息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因此网络媒体上不仅仅有真实有益的信息,同时也包含大量的有动、非法、有害、虚假的信息。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可以说网络不仅仅可以是一座信息宝库,同时也可以是一座垃圾信息站。这使得缺少人生经验和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无法有效判断信息的正确有效性,进而感到迷茫。其次,在大学生进行网络活动时,他们非常容易被某些新奇特异的信息所吸引,但是由于大学生缺少独立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无法有效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因此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显得左右摇摆、飘忽不定,容易感到心理疲惫和迷茫。(2)人际关系维系力低,削弱学生的交际能力。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孤独的感觉不再感到陌生,这是由于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种网络新媒体进行人际交流和联系,而不是采用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交流脱离了正常交流的方式。这不仅仅会导致大学学生交际能力的削弱,同时因为无法感受到现实交流的乐趣而沉迷于网络交际无法自拔。(3)部分网络媒体应用会使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进而导致无法进行正常工作生活。当前的大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及自制能力,对网络信息的危害性无法及时辨别,因此很容易沉迷于某些网络应用中无法自拔,导致不能继续自己的学习与工作,进而影响自己将来的发展。(4)网络媒体中的不良信息容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互联网包含大量的媒体信息,内容非常丰富却庞杂,而且存在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容易引导大学生形成不正确的观念。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导致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缺失或偏差,同时对国家将来的政治稳定以及后续发展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5)不实新闻和有害信息的弊端。新闻失实,制造、炒作以及传播假新闻已经渐渐成为一些不法媒体经营者为提高媒体发行量和收视率,并获取经济利益的必要手段。面对媒体的大量的信息,青少年由于缺少社会经验以及必要的分辨能力,导致他们很容易跟随媒体的导向,对自身及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

二、社会化过程中高校怎样面对网络媒体

1.学校应有效利用学校自身的学科和科研优势,将科研学术教育同网络媒体素质教育相结合,建设和创新新时期下高校精神,主动营造网络媒体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学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题,是传播当前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有着十分丰富的网络媒体资源,校园媒体因其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泛,出现频率极高,可以当作大学生初步接触网络媒体以及进行时间操作的平台,有利于学校形成全方位的媒介教育环境。

2.同时,当代的大学应当紧跟网络时展的脚步,适应当前网络形势的发展需求,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在网络教育方面主动出击,针对大学生的需求开展各种网络教育课程,并且要充分利用大学生与网络媒体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完善网络管理机制等对策。

第8篇:社交媒体的缺点范文

【论文摘要】人类的传播技术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从而决定了人类的传播活动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本文将主要阐述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对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及网页,具有改变世界及人类的潜力,计算机空间(Cyberspace),即这些新关系发生的空间,使我们的时空概念、表现方式和语言发生了变化。”①媒介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结为:“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②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及发展

人类传播史上已有了四次革命: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闻、电子传播,每一次传播媒介的革命即带来传播方式的更新。没有人预想到网络技术竟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在传播历史上,广播用了接近40年的时间达到5000万受众,电视用了大约15年的时间达到相同数目的受众,而万维网只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数目。到2000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2亿用户的全球媒介。

由于网络改革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换,同时信息处理变得更快和更廉价,于是带来了如商业周刊所称的“网络时代”的来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网络时代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是历史进步的新阶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东西无疑发生改变。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对人类传播发展的趋势作过预测,他写道:“我们现在了解的和我们所谈到的过去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新时代的序曲。我们可以确信,在这个新时代里,人类传播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但传播本身的社会体系,很可能同我们已知的各个传播时期大不相同,因此,我们正面对着世界上的某种新事物,我们猜想可能会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不同的时代”。

二、网络的发展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1、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面对如此受人欢迎的新型电子传播媒介,很多人不禁担心,网络媒介会取代传统媒介吗?面对新媒介如此强烈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该如何应对?

由于受到新媒介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在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以及应对媒介竞争的策略。事实上,每种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例如:报纸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听广播、看电视和上网都需要一定的设备,唯有报纸可随取随看。广播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伴随性。在被誉为“装在车轮上的国家”的美国,汽车广播已成为广播业的主流。这是一个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取代的领域等等。可见,受众在选择媒体时不存在排他性,各种媒体可以共同繁荣。因此,传统媒介并不会因新媒介的出现而消亡,媒介间的融合成为传统媒介发展的趋势。媒介融合首先肇始于报刊与网络的融合——创办电子报刊。

印刷媒介以电子书籍、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的形态率先进入网络。这是印刷媒介的发展也是媒介之间融合,产生了新的媒介。世界上第一家电子报纸是美国的《圣何赛信使报》,从此开创了电子报刊新纪元。随后,各大报纸积极发行网络电子版,力求在网络上占得先机。受现有的物质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人们对报纸等印刷品的阅读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据一些专家估计,熟悉并习惯互联网的阅读方式,至少需要10年乃至一代人(25-30年)甚至更长。因此,改善自身,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和加强传统媒体现有的优势才是其生存之道。加大信息量,提高信息质量,发掘独家新闻,加强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报纸的可读性,特别要增强读者的参与意识。

广播同样要加强原有的自身优势,广播电台应在网络上开通交流平台,加强受众参与的实时性,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等等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上网直播后,世界各地的听众都可以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收听其播音节目,而且效果比用收音机收听还好,不但如此,听众还可以通过电脑与主持人进行双向交流。此外,专业化频道栏目的开播也为广播媒介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一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音频编辑设备得以应用也使得广播媒介有了较大发展。由于网络媒介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受众接受信息时也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这就大大减少了人们在获取新闻中对电视的依赖。数字电视出现无疑是电视在网络媒介冲击下使出的一件强有力的法宝。它既是新兴媒介又是电视在网络时代下的发展的形态。电视也同广播媒介一样要不断加强自身优势,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开通网络交流平台、手机短信平台等等。

2、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极具优势与亲和力的信息传播通道,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的出现,可以认为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播技术领域中综合运用的一个结果,也是现代科技推动人类传播跃升到新的发展高度的一个最新成果。不少传播学家认为,第四媒体跨越媒介间的界限,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优势于一身,使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其影响力将在未来超过任何传统媒介。概括起来,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媒体性。传统媒介使用传播符号大多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互联网却集所有传统媒介之大成,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动态图像等媒体符号综合在一个传播单元中,构成多媒体信息,使传播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最大程度地还原信息的本来面目,也更加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和思维规律,提高传播的综合效果。

第二,即时远程化。任何媒介都讲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也都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但传统媒介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很难实现即时性与远程化的统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由于借助全球化数字通讯通道这样一个特有优势,打破了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可以使即时性、远程化同时实现。

第三,大容量。任何传统媒体都有其固有的容量限制,但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在容量上似乎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它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允许信息的大容量传播。

第四,双向交互性。交互性可以说是网络传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性。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一点辐射式的单向传播,互联网的传播则可以是多点对多点式的交互传播。首先,互联网的信息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每个受众都可能成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和者。其次,每个受众都可以从不同的网站或者同一网站的不同版块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信息选择上的充分自由权,这与信息的多元性一起,形成了多点交叉式的传播格局。再次,受众可以加入互联网的传播过程,参加讨论、发表看法,及时主动地进行传播参与,传播过程可以像面对面交流那样成为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也使多点交叉成为一个动态的和即时的过程。

可以看出,互联网继承了传统媒介的优点,可以承担传统媒介的基本功能,又可以开发一系列新功能,具有一些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因此,互联网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承载、服务、传播平台,成为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媒介。

然而,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还很不完善,面对着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的网络媒体,目前存在着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缺陷。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严谨性。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但目前国内网站编辑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久而久之,极易令人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网络媒体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有鉴于此,作为网络媒体的操作者,还得崇尚严谨之风,力戒浮躁之弊。

第二,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身心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平台的角色。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的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在目前的网络媒体中还是很少见。部分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尚未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

第三,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面,使渠道不同,观察报道立场不同,客观真实程度不同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另外,一些色情、暴力及带有各种不良动机和倾向的信息、无聊新闻也到处泛滥,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

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区都必须重新开始。”在技术传播还限于言传身教的情况下,技术失传的可能性是较大的,更谈不上广泛的传播了。但在发明文字尤其是造纸印刷术以后,各种技术才能够以技术认识的方式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如今,技术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使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及时地了解国内国际企业开发的新技术产品,从而及时地作出和调整技术决策。技术知识和技术信息的传播已成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关世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2页

②魏津珠:《科技进步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载《21世纪两岸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小约翰.传播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4、邵培仁.媒介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9篇:社交媒体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 新闻传播 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及网页,具有改变世界及人类的潜力,计算机空间(Cyberspace),即这些新关系发生的空间,使我们的时空概念、表现方式和语言发生了变化。”①媒介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结为:“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②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及发展

人类传播史上已有了四次革命: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闻、电子传播,每一次传播媒介的革命即带来传播方式的更新。没有人预想到网络技术竟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在传播历史上,广播用了接近40年的时间达到5000万受众,电视用了大约15年的时间达到相同数目的受众,而万维网只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数目。到2000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2亿用户的全球媒介。

由于网络改革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换,同时信息处理变得更快和更廉价,于是带来了如商业周刊所称的“网络时代”的来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网络时代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是历史进步的新阶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东西无疑发生改变。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对人类传播发展的趋势作过预测,他写道:“我们现在了解的和我们所谈到的过去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新时代的序曲。我们可以确信,在这个新时代里,人类传播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但传播本身的社会体系,很可能同我们已知的各个传播时期大不相同,因此,我们正面对着世界上的某种新事物,我们猜想可能会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不同的时代”。

二、网络的发展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1、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面对如此受人欢迎的新型电子传播媒介,很多人不禁担心,网络媒介会取代传统媒介吗?面对新媒介如此强烈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该如何应对?

由于受到新媒介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在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以及应对媒介竞争的策略。事实上,每种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例如:报纸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听广播、看电视和上网都需要一定的设备,唯有报纸可随取随看。广播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伴随性。在被誉为“装在车轮上的国家”的美国,汽车广播已成为广播业的主流。这是一个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取代的领域等等。可见,受众在选择媒体时不存在排他性,各种媒体可以共同繁荣。因此,传统媒介并不会因新媒介的出现而消亡,媒介间的融合成为传统媒介发展的趋势。媒介融合首先肇始于报刊与网络的融合――创办电子报刊。

印刷媒介以电子书籍、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的形态率先进入网络。这是印刷媒介的发展也是媒介之间融合,产生了新的媒介。世界上第一家电子报纸是美国的《圣何赛信使报》,从此开创了电子报刊新纪元。随后,各大报纸积极发行网络电子版,力求在网络上占得先机。受现有的物质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人们对报纸等印刷品的阅读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据一些专家估计,熟悉并习惯互联网的阅读方式,至少需要10年乃至一代人(25-30年)甚至更长。因此,改善自身,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和加强传统媒体现有的优势才是其生存之道。加大信息量,提高信息质量,发掘独家新闻,加强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报纸的可读性,特别要增强读者的参与意识。

广播同样要加强原有的自身优势,广播电台应在网络上开通交流平台,加强受众参与的实时性,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等等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上网直播后,世界各地的听众都可以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收听其播音节目,而且效果比用收音机收听还好,不但如此,听众还可以通过电脑与主持人进行双向交流。此外,专业化频道栏目的开播也为广播媒介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一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音频编辑设备得以应用也使得广播媒介有了较大发展。由于网络媒介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受众接受信息时也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这就大大减少了人们在获取新闻中对电视的依赖。数字电视出现无疑是电视在网络媒介冲击下使出的一件强有力的法宝。它既是新兴媒介又是电视在网络时代下的发展的形态。电视也同广播媒介一样要不断加强自身优势,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开通网络交流平台、手机短信平台等等。

2、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极具优势与亲和力的信息传播通道,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的出现,可以认为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播技术领域中综合运用的一个结果,也是现代科技推动人类传播跃升到新的发展高度的一个最新成果。不少传播学家认为,第四媒体跨越媒介间的界限,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优势于一身,使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其影响力将在未来超过任何传统媒介。概括起来,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媒体性。传统媒介使用传播符号大多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互联网却集所有传统媒介之大成,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动态图像等媒体符号综合在一个传播单元中,构成多媒体信息,使传播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最大程度地还原信息的本来面目,也更加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和思维规律,提高传播的综合效果。

第二,即时远程化。任何媒介都讲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也都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但传统媒介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很难实现即时性与远程化的统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由于借助全球化数字通讯通道这样一个特有优势,打破了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可以使即时性、远程化同时实现。

第三,大容量。任何传统媒体都有其固有的容量限制,但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在容量上似乎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它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允许信息的大容量传播。

第四,双向交互性。交互性可以说是网络传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性。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一点辐射式的单向传播,互联网的传播则可以是多点对多点式的交互传播。首先,互联网的信息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每个受众都可能成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和者。其次,每个受众都可以从不同的网站或者同一网站的不同版块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信息选择上的充分自由权,这与信息的多元性一起,形成了多点交叉式的传播格局。再次,受众可以加入互联网的传播过程,参加讨论、发表看法,及时主动地进行传播参与,传播过程可以像面对面交流那样成为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也使多点交叉成为一个动态的和即时的过程。

可以看出,互联网继承了传统媒介的优点,可以承担传统媒介的基本功能,又可以开发一系列新功能,具有一些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因此,互联网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承载、服务、传播平台,成为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媒介。

然而,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还很不完善,面对着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的网络媒体,目前存在着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缺陷。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严谨性。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但目前国内网站编辑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久而久之,极易令人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网络媒体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有鉴于此,作为网络媒体的操作者,还得崇尚严谨之风,力戒浮躁之弊。

第二,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身心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平台的角色。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的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在目前的网络媒体中还是很少见。部分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尚未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

第三,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面,使渠道不同,观察报道立场不同,客观真实程度不同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另外,一些色情、暴力及带有各种不良动机和倾向的信息、无聊新闻也到处泛滥,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

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区都必须重新开始。”在技术传播还限于言传身教的情况下,技术失传的可能性是较大的,更谈不上广泛的传播了。但在发明文字尤其是造纸印刷术以后,各种技术才能够以技术认识的方式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如今,技术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使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及时地了解国内国际企业开发的新技术产品,从而及时地作出和调整技术决策。技术知识和技术信息的传播已成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关世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2页

②魏津珠:《科技进步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载《21世纪两岸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小约翰.传播理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4、邵培仁.媒介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