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政治哲学课程范文

高中政治哲学课程精选(九篇)

高中政治哲学课程

第1篇:高中政治哲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 “思政课”教师 哲学社会科学教师 融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一批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对“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两支队伍的融通现状、实践中的困惑及对策,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思政课”教师与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两支队伍的融通现状

1.调研数据显示学生有融通意愿。

两年前,上海某高校就“思政课”的教学向该校本科生作过调研。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教会了自己看社会的方法,希望更多名师名家教授“思政课”。可见,吸收高校、党校、社科院和社联等的哲学科学的优秀教师和专家加入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思政课”教师与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融通,符合学生的迫切需求和接受意愿。

2.现状表明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两支队伍融通不足。

“05方案”实施以来,不少高校积极有效地探索构建“思政课”教师与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两支队伍融通的“大思政”格局的有效方法和路径。上海大学的“项链模式”专家访谈、上海师范大学的“讲师团”、上海海洋大学的“每学期专家一讲”等已积累不少经验。然而,还是有相当多的高校两支队伍之间融通得不够。

二、“思政课”教师与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两支队伍融通的动因

1.统编教材,融通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列为一级学科。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新教材编写工作高度重视,把它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集中了全国专家的智慧和力量,数易其稿,不断更新,确保质量。这本身已经体现了“思政课”教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的有效融通。

2.育人职责,融通符合中央文件精神。

《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意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并列为第二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强调两者之间的共性,突出两者的合力。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且相关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自身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很多专业学科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长远。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在育人目标和手段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抹杀两者的学科差异和各自遵循的教学规律,更不能相互取代。我们应科学地定位其作用,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因此,在“05方案”新课程教学实施中,必须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和鼓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有机搭建各类合作平台,积极吸纳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优化配置各类资源,把“思政课”建设成为一个开放体系。

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看,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不是书斋游戏,更不是孤芳自赏式的自我陶醉,学院派的知识生产必须与大众化的知识需求之间实现链接。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师不能忽视自身研究与教学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挖掘,发挥自身学术专长支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形成合力,共同实现育人目标。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来看,“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上多下功夫,要在提高教学效果上多下功夫。但是,科研可以促进教学,使“思政课”教学充满个性和活力。没有科研做底蕴,教学很难有新意。教学是以“思政课”教师的学术涵养为依托的,而学科涵养的发展需要科研的支撑。没有科研的支撑,“思政课”教学也就失去了根基。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拓宽学术视野,用学术水平的提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借助深厚的理论底蕴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魅力,使之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3.共享资源,融通具有学理和实践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确立信仰”方面有着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理论要“真信、真教、真用”,而其他课程往往强调批判、反思和怀疑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如果能够从学术上讲清它的来龙去脉,实际上就勾勒了一部西方思想哲学史和一部政治经济学史。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非常严肃的主题。现实生活中,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把它庸俗化和功利化,令其中涉及的所有伟大思想变得平淡无奇,不仅倒了思想的胃口,而且抹杀了思想本身。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承担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还承担着更多的育人任务和社会实践任务,必须经常深入学生实际,进行各项课堂以外的工作。从学理上看,“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根本旨趣,在本质上就是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调控功能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相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师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思想与教学能力方面应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则应更多关注人文精神、尊重人的感性和多种需求等。因此,两者有着以人为本的共同基点,可以实现两支队伍的融通。

人文精神是一种理想的形态和对人类生存终极关怀精神,它的构建离不开“思政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育。大学生作为未来引领时展的群体,在学习和掌握具有实用性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时候,更不要忘记掌握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科学,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注重“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内涵贯通到学习生活中,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从而设立一种理想的人格和目标,确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导向。

三、“思政课”教师与哲社教师两支队伍融通不足的原因解析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这种状况的形成是多种原因长期积累的结果,与人们的一些模糊认识有关,也与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不高有关。

1.两支队伍的教师均感融通缺乏吸引力。

对许多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来说,上“思政课”对他们没有足够吸引力。“思政课”的内容变动性大,覆盖面广,也让一些哲社课教师知难而退。绝大多数专业教师对“思政课”教师存有一定偏见,一般不愿意接收“思政课”教师上专业课。加之“思政课”教师本来承担的课时工作量就普遍比较大,而专业课教师的课时工作量却相对较少,有的学校还存在专业课教师工作量不足现象(本来这种情况有利于吸引部分专业课教师来上“思政课”,但实际上真正想上“思政课”的教师很少),所以也使“思政课”教师上专业课的可能性减小。

2.对“思政课”的课程理解阻碍了两支队伍的融通。

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教师更多专注自身学术研究与教学,很少注意本学术领域研究与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甚至一部分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有不同程度的偏见和“藐视”。在哲社教师看来,“思政课”教师仅仅是上传下达的“宣传者”,而不是立足专业的“研究者”,“思政课”教师虽然大多数是有哲社专业背景的,但往往因长期从事主流意识形态教学宣传的繁重工作而无法继续深入研究原先所学专业,其结果自然弱化了哲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教师自身在观念上往往也会自然而然地在自己与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师之间划上界限。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由宏大的思想哲学和现实政治命题构成,它有着“非学术性教学”的尴尬,甚至有人提出“思想政治兴,则人文学科亡”的尖锐观点。相当多的“思政课”教师自认为自己的职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任课教师存在的成见和偏见有形或无形地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在哲社教师面前相对缺乏学术自信。

3.两支队伍的融通在机制上也存在困难。

大多数高校哲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属不同的教学单位,人员的调配、工作量考核及教学质量的测评等均在具体运作上有不小障碍。就大多数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而言,缺乏或只具备少量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借助社会资源,有效实现两支队伍的融通则更需要深入探讨。

大学城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实现互聘和融通。然而,从发展的现状来看,各大学从先前的区域上的独体走向现时的区域上的共体,“共享”问题转化为“独立与共享”这一矛盾体发展的主要方面。各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种自身特有的“独立性”及“与众不同之处”(如运行机制、培养人才模式等),这已形成某种规范化的特点。从资源共享来看,大学城硬件资源的共享已基本不存在问题,关键在于教育软件资源的共享。由于这些软件资源供给不足,需要各校共同开发,增强大学城层面的协调管理功能;而校际之间的利益隔阂,也阻碍了这些优质人力资源在较大范围内发挥效用。

四、促进“思政课”教师与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有效融通的对策

1.通过宣传、教育,使哲社教师成为自觉的“思政课”教育者。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有着自身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大学生较少有抵触和反感情绪和心理。我们应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深厚的专业知识优势,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做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优势互补。从各学校党委来说,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搭建两支队伍之间融通的桥梁。在召开“思政”教师会议时,可请哲社学科的教师参加,使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认识到其专业教育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他们的课堂教学不能与“思政课”相冲突,更不能有意消解“思政课”教学所作的努力,而要主动化解二者的冲突,使自己也成为自觉的“思政课”教育者。

2.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哲社理论学养和学科融通能力。

“05方案”实施以来,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对原有教师队伍的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政课”教师长期以来处于不断奔波的境地,面对一种不断适应由于课程设置变化而带来的“跨”学科的挑战。大多数“思政课”教师难以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学科范畴内进行钻研和深化,再加上公共课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承担的教学量太大,科研的时间所剩无几。

一些学校的管理层在学校岗位划分中,将“思政课”教师列入教学系列,并将之作为特殊群体加以“维护”。久而久之,“思政课”教师就会逐步从没有时间从事研究,到不必要,再到没有能力,最后到没有意识从事研究。目前具有博士这样的高学历教师,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比例逐年增加,但真正结合“思政课”实际的,能体现“思政课”价值理念的科研成果较少,对于“思政课”学科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更是凤毛麟角。

中央“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重要决定,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撑。这给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提高学科融通能力,加强学科对话能力提出了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学会突破自我阐释的封闭话语,善于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公认的学科标志性成果,提升自身的形象。

3.探索“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两支队伍有效融通的途径。

“思政课”教师主要承担意识形态课程,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则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这种认识背后隐含的潜台词是,意识形态和科学是对立的。其实意识形态属性和科学性并非不可统一,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科学性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意识形态性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剥离出去。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都必须充分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首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专兼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避免低水平的单循环,从而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充分彰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及吸引力。另一方面,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调任或吸引、鼓励校内相关专业课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专职或兼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积极争取从高校内部或社会各界聘请理论研究、教学单位和实际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承担适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其次,探索推广校际“思政课”名师互聘、优势互补的教学协作机制。大学城高校之间可采取互聘、联聘教师。互聘可有效缓解高校扩张带来的大量引进人才的压力和高校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互聘教师的课程都是各高校的优势或优质课程,涉及文史哲等基础学科门类,真正实现了校内外、课内外优质资源共享。互聘促进了高校间不同教学思想、方法的交流,节约办学成本,使优秀的教师不仅在本校得到承认,在其他高校也得到赞扬。同行互聘有利于“思政课”教师内部融通,跨行互聘则有利于“思政课”教师与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之间的有效融通,促进良性竞争。

再次,邀请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走上讲台。邀请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师给学生讲授“思政课”,可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加大“思政课”的理论及文化含量。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联袂访谈教学或专家独立讲座均能彰显主流意识形态课程特色,同时又能很好地发挥嘉宾教师的专业特长,学生可以无痕吸收教师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最后,设立“思政课”教师学术休假制度。美国研究型大学大都设立学术休假制度、各种研讨会、课程教学发展咨询服务、教学资源服务及名目繁多的补助金。我们也可以考虑给予“思政课”教师定期的学术假期,让教师以培训、进修等方式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享受学术假期的教师可以不用承担教学任务,但学校可以通过进修或培训的成果对其进行考核。

4.协调“思政课”教师与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融通的机制体制。

在具体融通操作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在省市级教委层面上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队伍的作用,形成激励机制;吸收他们参与“思政课”建设,鼓励他们讲授必修课,为他们开设选修课创造条件,同时要求他们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导向。可以考虑在全市各相关单位盘点、遴选专家,初步形成一支素质高、业务强、演讲才能好、热心“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特聘讲师队伍,建立一个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思政课”讲师库。专家库可实行网络化管理,包括专家专业特长信息、选题、学生反馈、统计数据等均实现网络互动。

其次,两支队伍融通需要得到各高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校领导和各部处、各院系及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应对各种融通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第2篇:高中政治哲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哲学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115-02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素质是一个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必备的基本品格。这两者在施教与受教过程中应该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而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哲学素质的培养与塑造过于简单化、体制化,忽视了人的个性在社会普遍价值与意识形态中的意义与作用。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培养基本的哲学素养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哲学素质与功利追求

哲学是指导人们追寻人生终极价值的智慧之学,哲学智慧对人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重要问题的解答不可或缺。青年时代是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一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各门学科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一时期,在各种基本素质的塑造中,哲学素质应该说是最能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核心内容。哲学素质是一定哲学知识、哲学思维能力、哲学品格的有机整体,在素质和能力的建构中,哲学素质“转识为智”,不断地为人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而这种动力是象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一样是隐性的渗透性因素。正因为如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培育人的品格、思想体系中,哲学素质应该被高度重视。不幸的是,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面临着一场“素质”与“技能”之争的困境。哲学素质的培育更是被忽视和抛弃了。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设置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门课程中涉及哲学理论知识的教育,但也是该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无法做到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有较完整与全面的认识。这将导致个人的素质的不完善,社会文化精神的贫乏,民族精神的缺失。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历史上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到现代社会的先进国家,其民族无不有着较高的哲学素养。中华文明博大精神,哲学思想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长期领先于世界与中国古代社会丰富的哲学思想关系密切。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转型加速进行,科技的发展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新时代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的国力竞争,复杂的文化冲突,时代需要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正确抉择发展的道路。要做到这一点,个人没有较高的哲学素质无法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民族没有较高的哲学素质无法屹立于世界之林。

二、哲学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

三十年的改革开发,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物质文明程度大大提升,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有了新变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社会大众的首要追求。而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基本结构与价值观念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缝隙”。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的矛盾日益凸显,经济社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普遍的社会思潮。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需要重新加以构建。因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塑造人的精神与品格的过程中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最大的问题是其价值取向是统一性地灌输意识形态,内容陈旧,方法简单。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完全没有被激发出来。思政教育面临着困境。

加强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社会意识与思潮是哲学思想的渊源,哲学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贯穿哲学知识与思维不仅能够为学生指明人生道路的方向,而且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有效工具,它指导学生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和经验材料进行进行思维加工与整理,认识其本质,找到其规律性,正确处理各种问题。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不应该是灌输意识形态,而应该是将之与各种哲学派别与哲学理论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其优越性。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各种哲学思想,在对比的过程中,证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尤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的能力。从哲学本位的角度强调其合理性,对于其基本理论没有涉及的问题允许教师发挥创造性,在其基础上发挥,阐述,解释。培养学生哲学思辨与反思的能力,加强其理论分析能力,在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哲学素质的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将授业与启智通过思想政治课堂真正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该突出对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哲学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理性思维,实现培育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以哲学素质的培养为突破点,解决灌输式教学的“痼疾”,在宣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理论与意识形态的同时,着重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社会问题的哲学思辨,分析,在学生认同,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重新寻找适合当前社会大环境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坚持求同存异,去粗取精,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哲学素质的建构作用凸显出来,这才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最好的“出路”。

三、哲学素质与创新性人才

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作用主要通过塑造学生的哲学素质来实现。哲学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它本身是最能促进和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的。

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永不间断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许多时候,人们认为已知的,无须进一步研究的领域,通过哲学思维的审视产生了新变化,激发了新思想,实现了新认识。而对未知领域的追求,其预测与猜想同样离不开哲学思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应该充分发挥哲学素质在培养完善人格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贯穿其中。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用系统理论,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真正成为学生乐知,善知的学习过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1]吴建华.哲学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2]胡万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J].合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7).

第3篇:高中政治哲学课程范文

[论文关键词]法学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重要性

政法不分家,自古以来,法学和哲学、政治学的发展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学说的变化会使法学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产生变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不但要求有哲学的高度性、抽象性来统观全局,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且要求守法、懂法,运用法律来为民众生活、生存的合理、正义、公平的理念提供秩序。这就需要对从事和学习这一工作的人具有丰富的抽象性、深邃的独特性、清晰的缜密的整体性和内在的逻辑的系统性的思维。哲学思维和法律的运用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既有哲学思维的抽象性、深邃性,又有法律的具体性、运用性结合在一起的特点,它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开展相应工作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法律思维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于法学门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它的研究对象是人,它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向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并借鉴吸取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学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在中等专业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法律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指生活于法律制度架构之下的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人们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式,还包括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从深层次看,法律思维始终为维护法治而存在,有学者将法律思维概括为:通过程序进行思考;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只追求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判断结论总是确定的,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等。虽然法律思维过程难免有非理性因素,但从其总体要求和规定性来看属于理性思维。

法律思维的目的是探索事物的法律意义。养成法律思维的习惯,需要实践的磨练。法律思维不仅仅对法律人有意义,普通人学会法律思维,也会大有裨益。

二、法律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学科中法学思维

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首先,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基础。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理论反映,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世界的本质,论证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对人的本质、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等至关重要的人生问题予以审视、反思和预见,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奠定理论基石。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哲学为支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理想世界。

法律思维蕴含规则性、程序性、平衡性、基准性的特有知识、价值和方法。相对于其他思维形式,哲学思维显现出丰富的抽象性、深邃的独特性、清晰的缜密的整体性和内在的逻辑的系统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要从哲学的抽象性、全局性来考虑问题,还要从具体的现实出发,运用规则、讲究程序、重视证据、建立明确责、权、利的制度,将哲学抽象性和整体性、系统性和法学的具体性、规则性、适用性结合起来。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法律思维

法学不同于哲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强烈的适用性。因此,强调法学理论要经世致用,不要变成玄之又玄的经院哲学。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再好的法律,若不服务于实践,就是一张废纸。所以,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人,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思想能力,抽象的哲学思维,也需要法治的理念,以权利义务的角度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思政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中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法学知识来管理学生。如学生在学校的地位是什么?学生和学校是什么关系?学生在学校享有哪些权利?学生又该承担哪些义务?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情况该如何处理?有的家长以为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把监护人该承担的义务转嫁给学校。一旦学生在学校出了事情,部分家长不管青红皂白,就纠集其亲朋好友到学校大吵大闹。学校为了息事宁人,绝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往往选择私了,不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学校的权利,往往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实学校应该用法治的思想来治理学校。将双方的权利义务划分清楚,看学校这一方是否存在过错,该不该承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化、规划化。管理学校如此,企业管理,做其他思想工作亦是如此。

(三)企业工作中的法律思维

法学思维方式能够运用于教学工作中,同样,也可以在企事业单位工作产生显著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除了从事教师这一行业外,多数在企业从事服务与管理工作。当今世界,法律知识渗透到企业管理和服务的方方面面。企业领导在做决策的时候,对企业风险程度和预期利益的估算,如何平衡企业法律风险与经营收益之间的关系;企业员工的权利与义务,工资与福利、休息和劳动时间的规定;企业与其他经营者发生业务往来,合同的签订、履行、违约责任的划分等等一系列行为,都离不开法律思维的运用。法律思维不仅可以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继而通过企业管理规范化流程,合理分配任务,建立企业内部轮廓清楚、权利义务明确、奖罚分明的制度管理体系,达到企业管理的合法性,引导企业识别管理后果,法律思维渗于现代企业管理事理逻辑,提升企业理性思维,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管理科学性、决策果断性,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加强法律思维的培养

(一)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思政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核心,《马列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史》、《宗教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各门哲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西方哲学史》、《法学概论》、《西方法哲学史纲要》或者《法哲学》,合同法等课程。哲学课程体系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论,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法学概论》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开设《法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是普及法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思政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懂得一般的法律规定,并且能够运用法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在哲学思维和法学概论知识体系的架构上,培养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思考法学问题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思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层次地思考人与人或集团与集团、个人与集团之间的不公正、不公平,进而解决主体与社会整体间的公平、正义的问题。

法哲学,即法律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思考法学问题的一种综合学科。它既是应用哲学(或部门哲学)的一个门类;又是理论法学的一个分科。法哲学是法学研究中的基础学科。它以两种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首先是对法的基本概念、法的构成模式、法的价值、法的本质、法的渊源、法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等论题进行学理诠释,由之为部门法学者、法官、律师提供研究和判断的依据;其次是建构或设计法的世界观,为民众生活、生存的合理、正义、公平的理念提供秩序的皈依。这两种方式其实即是法哲学永久性的目标和追求。法哲学的建立必须具备关于法的高度抽象思维条件。只有具备了关于法的高度抽象思维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条件,才能将法哲学的认识对象提高到真正的普遍形式。

(二)从教学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对于思政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和训练哲学思维的过程,要想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就必需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哲学。因此,需要推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将书本上的哲学问题与我们所面临的哲学问题联系起来,为书本上的理论赋予现实的生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从社会实践、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出哲学的抽象理论问题,从身边的小问题中引出哲学的大问题,拉近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哲学思考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运用经典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和法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通晓法律常识,明确权利、责任、义务,运用法律基本理论、基本法条来解决具体问题。

同时,还可以改革哲学、法学课程的考试方法,把口试、笔试、课堂讨论、心得体会、社会调查报告、参加社会实践、撰写哲学、法学论文等各种不同的考试、考察形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第4篇:高中政治哲学课程范文

一、法律思维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于法学门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它的研究对象是人,它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向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并借鉴吸取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学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在中等专业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法律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指生活于法律制度架构之下的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人们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式,还包括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1]从深层次看,法律思维始终为维护法治而存在,有学者将法律思维概括为:通过程序进行思考;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只追求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判断结论总是确定的,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等。虽然法律思维过程难免有非理性因素,但从其总体要求和规定性来看属于理性思维。

法律思维的目的是探索事物的法律意义。养成法律思维的习惯,需要实践的磨练。法律思维不仅仅对法律人有意义,普通人学会法律思维,也会大有裨益。

二、法律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学科中法学思维

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首先,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基础。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理论反映,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世界的本质,论证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对人的本质、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等至关重要的人生问题予以审视、反思和预见,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奠定理论基石。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哲学为支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理想世界。

法律思维蕴含规则性、程序性、平衡性、基准性的特有知识、价值和方法。相对于其他思维形式,哲学思维显现出丰富的抽象性、深邃的独特性、清晰的缜密的整体性和内在的逻辑的系统性。”[2]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要从哲学的抽象性、全局性来考虑问题,还要从具体的现实出发,运用规则、讲究程序、重视证据、建立明确责、权、利的制度,将哲学抽象性和整体性、系统性和法学的具体性、规则性、适用性结合起来。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法律思维

法学不同于哲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强烈的适用性。因此,强调法学理论要经世致用,不要变成玄之又玄的经院哲学。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再好的法律,若不服务于实践,就是一张废纸。所以,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人,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思想能力,抽象的哲学思维,也需要法治的理念,以权利义务的角度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思政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中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法学知识来管理学生。如学生在学校的地位是什么?学生和学校是什么关系?学生在学校享有哪些权利?学生又该承担哪些义务?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情况该如何处理?有的家长以为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把监护人该承担的义务转嫁给学校。一旦学生在学校出了事情,部分家长不管青红皂白,就纠集其亲朋好友到学校大吵大闹。学校为了息事宁人,绝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往往选择私了,不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学校的权利,往往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实学校应该用法治的思想来治理学校。将双方的权利义务划分清楚,看学校这一方是否存在过错,该不该承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化、规划化。管理学校如此,企业管理,做其他思想工作亦是如此。

(三)企业工作中的法律思维

法学思维方式能够运用于教学工作中,同样,也可以在企事业单位工作产生显著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除了从事教师这一行业外,多数在企业从事服务与管理工作。当今世界,法律知识渗透到企业管理和服务的方方面面。企业领导在做决策的时候,对企业风险程度和预期利益的估算,如何平衡企业法律风险与经营收益之间的关系;企业员工的权利与义务,工资与福利、休息和劳动时间的规定;企业与其他经营者发生业务往来,合同的签订、履行、违约责任的划分等等一系列行为,都离不开法律思维的运用。法律思维不仅可以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继而通过企业管理规范化流程,合理分配任务,建立企业内部轮廓清楚、权利义务明确、奖罚分明的制度管理体系,达到企业管理的合法性,引导企业识别管理后果,法律思维渗于现代企业管理事理逻辑,提升企业理性思维,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管理科学性、决策果断性,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加强法律思维的培养

(一)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思政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核心,《马列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史》、《宗教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各门哲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西方哲学史》、《法学概论》、《西方法哲学史纲要》或者《法哲学》,合同法等课程。哲学课程体系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论,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法学概论》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开设《法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是普及法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思政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懂得一般的法律规定,并且能够运用法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在哲学思维和法学概论知识体系的架构上,培养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思考法学问题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思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层次地思考人与人或集团与集团、个人与集团之间的不公正、不公平,进而解决主体与社会整体间的公平、正义的问题。

法哲学,即法律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思考法学问题的一种综合学科。它既是应用哲学(或部门哲学)的一个门类;又是理论法学的一个分科。法哲学是法学研究中的基础学科。它以两种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首先是对法的基本概念、法的构成模式、法的价值、法的本质、法的渊源、法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等论题进行学理诠释,由之为部门法学者、法官、律师提供研究和判断的依据;其次是建构或设计法的世界观,为民众生活、生存的合理、正义、公平的理念提供秩序的皈依。这两种方式其实即是法哲学永久性的目标和追求。法哲学的建立必须具备关于法的高度抽象思维条件。只有具备了关于法的高度抽象思维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条件,才能将法哲学的认识对象提高到真正的普遍形式。

(二)从教学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对于思政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和训练哲学思维的过程,要想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就必需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哲学。因此,需要推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将书本上的哲学问题与我们所面临的哲学问题联系起来,为书本上的理论赋予现实的生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从社会实践、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出哲学的抽象理论问题,从身边的小问题中引出哲学的大问题,拉近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哲学思考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运用经典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和法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通晓法律常识,明确权利、责任、义务,运用法律基本理论、基本法条来解决具体问题。

同时,还可以改革哲学、法学课程的考试方法,把口试、笔试、课堂讨论、心得体会、社会调查报告、参加社会实践、撰写哲学、法学论文等各种不同的考试、考察形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第5篇:高中政治哲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韩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96-02

韩国高校没有如我国高校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普通高校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及教材,但这并不说明韩国高校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韩国高校在伦理、道德、政治等文科课程开设方面非常丰富,这些课程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韩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

一、首尔大学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

首尔大学是韩国著名的一所公立大学,在韩国高校中排第一,在亚洲大学中排名榜第六,世界第63,全校有冠岳、莲建等2个校区,设有16个单科学院及研究生院、3个专科研究所(专修研究生院)、93个研究中心及支援单位。首尔大学校建校以来,一直领导着各学术界的发展,并培养出了一批社会各界领导人物,享有“韩民族最高学府之称”。2006年首尔大学校迎来了建校60周年,学校为发展成为以研究为中心的大学,颁布了长期发展计划,又制定了21世纪中长期发展计划并正在推进中。现在正在履行以集中培养高等人才为目标的“头脑韩国21工程”,为培养出有竞争力的研究人员,从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而努力。

首尔大学学士毕业所必需的最低课程总学分为130学分。其中,基础课程为36学分以上,专业课程为3分以上。其课程分为教养课程(相当于我国高校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其中教养课程分为基础课,核心课和一般教养课三类,赋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课程主要体现在教养课中的核心课和一般教养课[1]。

二、从课程设置看首尔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

1.非常重视宗教与哲学教育,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韩国高校宗教课程的内容与目的在于介绍宗教知识、培养宗教价值评估能力。宗教课程本身并不属于道德教育课程,但是宗教课程担负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是德育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儒家伦理教育一直是韩国道德教育的根本,但随着西方伦理观念的不断传播,韩国也存在东西方道德观念的冲突。目前,韩国试图走的是一条融合东西方道德的道路,东西方宗教课程在不同高等院校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是,“各所高校在宗教道德课程设置理念和两类宗教课程道德教育的功能方面仍然是有差异的。各高校宗教课程设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从自身的传统和性质出发,比如高丽大学更侧重于东方宗教教育,致力于对中国儒教、道教和佛教的研究,大致定位在东亚文化圈;而梨花女子大学则明显偏重于西方基督教教育,汉阳大学则是两者均有所侧重。”[2]首尔大学则在核心教养课中开设了东西方宗教智慧、现代宗教与文化、伊斯兰文明与世界史、圣经与基督教文化理解、宗教象征的理解等五门宗教课程,一般教养课中则开设了宗教学概论、宗教与文化、人与宗教、宗教与艺术、世界宗教入门、善与宗教修行、现代文化与基督教、佛教哲学、道教哲学等九门课程,这些课程涉及世界的各大主要宗教,注重宗教与其他方面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综合理解,以发展学生的宗教价值评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和伦理道德判断能力。

同时,韩国高校普遍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哲学教育,首尔大学在一般教养课中开设了32门哲学相关课程[3],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首尔大学注重哲学与宗教、哲学与文学、哲学与历史、哲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让学生用大视野人生意义与价值进行审视。

2.非常重视历史、法治教育,注重学生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锻造。韩国高校历史、法律教育课程十分丰富,目的是锻造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尔大学开设了多样的历史必修和选修课程,如核心教养课中所开设的韩国史评论、东亚国家间韩国古代史论争、历史与历史再现以及一般教养课所开设的32门历史类课程[4]。学校在注重世界历史介绍的同时,非常注重本国历史的挖掘。

韩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是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法律课程自然成了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韩国高校,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比历史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尔大学核心教养课开设了社会与法、女性与法、市场经济与法民主、公民与宪法,一般教养课中开设的法学概论、法与伦理等法律课程。注重法治教育与各科专业教育结合,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法制和道德观念,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人文伦理和社会法制观念。通过法制教育,让大学生自觉守法、增强国家认同感,提高使命感。

3.非常重视语言教育,注重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韩国高校普遍重视外语学习,大量的外语课程出现在韩国高校公共课程当中。首尔大学开设了包括韩语在内的17种语言课,共计77门。重视国语学习,外语教育以中文和英文为主,另外开设有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日语、阿拉伯语、印度语、斯瓦希里语、马来语、蒙古语等多种外语[4],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目的在于培育符合全球化要求的现代人才,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和国际视野的打造。语言本身只是交流的工具,但是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却能发挥政治教育的作用,这充分体现了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培养精通听说读写能力和外语语法的现代韩国国民,使他们成为新千年内有创造力和高素质的领导人”[2],这正是韩国政府和大学所期望的目标。

三、首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对我们的启示

首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与我国普通高校有着相似之处,如重视历史教育等。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透过首尔大学,我们不难发现韩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方式隐性化。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首尔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历史、宗教、哲学、语言等课程进行,重视这些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多样化。不管是宗教,还是哲学、语言,首尔大学都开设有丰富的必修、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笔者认为,这些特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注重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韩国高校课程设置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重视儒家传统文化和本国国情,同时注重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发展变化非常快,脱离形势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丧失目标,参与社会实践就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实践过程的锤炼。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继续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正确方向。纵观世界,各个国家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韩国则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建国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绝不能忽视。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抵御文化入侵。在这方面苏联、东欧的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韩国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必须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学生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和民族认同感。

3.加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韩国人很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在高校普遍推崇儒家思想。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研究,充分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儒家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在于“道德教化”,这是在国家主导下的全社会的教育行为,是培育民族精神和良好社会风气的根本环节。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加强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如何将挖掘和利用文化传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符合本国需要的人才,以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从韩国的做法中获得参考点。

4.应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目标。民族精神是一种激发人向上的动力源,个体的民族精神越强,他就越能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民族精神是人类群体间一种强大而具普遍意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已被列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民族精神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民族精神。韩国人的爱国热情是世界有名的,这与韩国学校重视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韩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对以往那种过分政治化、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进行反省,把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坚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审视、阐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学习韩国的做法,重视并深入挖掘宗教、哲学、历史、语言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切实把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如今,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韩国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韩国社会在享受物质富足的同时也经历着精神困境。随着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大量涌入,其道德传统受到了挑战,良好的风俗也有丢失的现象,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诸如政党间的矛盾重重,“全武行”屡次上演、贫富悬殊,劳资关系紧张、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猖獗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学生对现实社会也表现了极大的不满,并在痛苦中探寻真理,特别是大学生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读书小组,并举办讲座和讲演会[5]。应该指出的是,我国与韩国在政治体制、教育机制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方面,我们只能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对其进行分析、利用和超越。

参考文献:

[1]课程解说[EB/OL].首尔大学网站,(2012-02-06)[2014-05-

23].http://www.snu.ac.kr/upload/edu_file/Explanation_kor.pdf?8dd4d92c2d6ca939cd8983d88d64817d.

[2]陈立思,高翔.从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看韩国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7(7/8).

[3]基础教养教育[EB/OL].首尔大学网站,(2012-02-06)[2014-

05-23].http://www.snu.ac.kr/basic-education.

[4]首尔大学基础教育院[EB/OL].首尔大学网站,(2012-05-23)[2014-05-02].http://liberaledu.snu.ac.kr/community/?data=

idx%3D3063%26pagecnt%3D%26letter_no%3D%26offset%

第6篇:高中政治哲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 生本理念 高中政治 教学应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新时期的人才需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运用生本理念、启迪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丰富和发展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路径,重视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和有趣性,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和谐和友爱,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生本理念的意义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本理念与高中政治教学的结合点就是要实践生本,改变传统的师本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一种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保证综合素质发展的形成,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的放矢地将人的情感、价值观念和精神的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主体作用,突出反映学生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尊重学生思想,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实现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获得广泛发展,使他们深刻体会到高中政治对他们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高中政治课堂中生本理念的教学策略分析

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突出学生个性,生本教育理念的实施非常必要。

1.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因人而异。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和成长理念,因此,政治教育内容不可以偏概全,而要关注高中生的兴趣爱好,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学习架构,使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各有千秋,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寻求不同突破口。比如: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章节,教师可以列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所在,组织学生围绕物质与意识哪一个是本原的问题展开讨论,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是如何表达出世界的本原,试图用各自的观点评价具体的物质形态,将复杂的哲学问题简化,使学生通过讨论自我加深印象,深入体会哲学中蕴含的哲理,为下一步的政治学习打下基础。

2.精心预设,生成高效课堂。

在高中政治教学前,教师要对课堂中预设提出的问题进行设计,运用情境教学形式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充分量化的统计数据,收集生活中存在的哲学问题,分析原因和应对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快速地进行互动。例如:哲学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也不是远离现实生活的思想,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哲学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课堂讲解经典的《洪水中的神父》这一哲学案例,就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指导他的行动案例,他认为上帝会有拯救他,而不顾自然规律的法则,最终被洪水吞噬。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连动,提问、回答交错,鼓励小组合作、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顺应学生自我发展,动态性地进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对哲学中存在与思维的讨论各抒己见,允许学生展开联想,叙说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对不同观点进行质疑与辩解,最终明晰存在与思维的辩证关系是唯物还是唯心的标准,有逻辑性和层次地推进高中政治课堂的理论教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创建生机勃勃的高效课堂。

3.勤思考,勇于创新。

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的差异,对哲学的理解观点各有区别,因此,哲学存在正确与错误、科学非科学之别。生本理念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哲学观点分析、辨别哲学思想的辩证关系,明辨哲学中的智慧学,不糊涂,不愚昧,不迷信。教师要在和谐的课堂状态下进行有效沟通,不要打击和压抑学生的批判精神,钝化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人教版《影响价格的因素》章节,教师要增强学生对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从生活现实中不断变动的价格表象深入现象的本质,与政治价值理论相联系,体会供求关系对价格之间产生的影响。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政治课件的讲解,《大宅门》中七爷运用市场的供求关系,达到低价收购药品的目的。同时,结合现代生活中出现的“三聚氰胺事件”,对奶制品的强大冲击,销量一度低迷。但商品再贵或再便宜,也不会无限地升或降,其内在一定存在一个衡量的底线,通过这些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在多变的价格背后存在一个潜在的、相对不变的成本因素,而构成成本的众多因素中都可以用价值体现。对于用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就要在成本上下工夫,分析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采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增加社会财富。

三、结语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现生本理念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师用良好的教学手段,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与学生一同感受教学活动的乐趣,在政治课堂上和谐对话,不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而且体现教师的品行,教学劳动得到学生的认可,让学生在快乐课堂上获取理论知识,在开心课堂中领悟哲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万世东.探析学生在高中政治中深度学习[J].读书文摘,2016(04).

第7篇:高中政治哲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略陈管见。

一、把握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 ] ( P5) 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讲授“原理”课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 2 ]据此我们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和理论归宿,最后落脚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

2. 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既是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又是对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经济学说的必然结果。整个教学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举数字、图表与斧头换绵羊之类的讲解。从哲学的社会历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体的资本主义的分析,再到解决的途径,兼容和合并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目前,要想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必须在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下功夫。着重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整体性。[ 2 ] [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二、有效整合原理课的教学内容

“原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做到精讲,要“管用”,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点必须搞清楚。而且“原理”课也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协调,一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归类、化简。“原理”课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与“概论”、“纲要”中的有关内容有所重叠,在讲授中要有所取舍。

哲学部分应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尤其是方法论的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增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基本原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师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方法论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政治经济学部分重点讲清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并与现实之间关系,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理论中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货币的形式电子货币的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 ,经济全球化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启迪。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学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最终使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贡献。

三、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原理”课教师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原来讲哲学的,有讲政治经济学的。目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合在一起,要讲好这门课,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擅长的内容占课时多、讲得多,而不擅长的内容占得课时少、讲得少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知识结构需要弥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原理”课教师应该积累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哲学史层次的知识,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层次的知识,并且要研读经典著作。“原理”课的导向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但若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很容易造成讲授肤浅、思路狭窄或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时教师还要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原理”课程综合性很强,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发挥团队精神,课题组成员必须开展好教研活动,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法研究、集体制作课件、试讲评议等教研活动。有些高校坚持了集体备课制度,效果较好。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研讨,可增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四、提高原理课的教学策略

实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难点。哲学理论性很强,不像实用性学科,通过学习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它内化到人的思维深处,其功能和效益是潜在的、不明显的。加之理论又较深奥、抽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远离生活感觉。哲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难以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相反,学生对实用性强的学科更感兴趣。所以,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用性非常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紧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专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其具有专业特色。哲学教学围绕学生的专业进行,并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哲学教学的专业化将使哲学的论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的哲学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联系学生专业特点,比如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建筑专业等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讲授不同的内容,尤其例证的引用应或多或少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在解决或讨论专业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思维方法及其观点,使哲学原理在解决专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即在解决或讨论具体的专业问题时,运用并检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认识也是在这种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一般消化在具体的个别之中。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用和有趣是加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严谨求实,搞好学术和教学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论/文/网 LunWenData/Com]

参考文献:

[ 1 ]  张云飞.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 J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5) .

[ 2 ]  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中的一些理论认识和对使用该教材的建议[ J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5) .

第8篇:高中政治哲学课程范文

韩国高校没有如我国高校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普通高校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及教材,但这并不说明韩国高校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韩国高校在伦理、道德、政治等文科课程开设方面非常丰富,这些课程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韩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

一、首尔大学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

首尔大学是韩国著名的一所公立大学,在韩国高校中排第一,在亚洲大学中排名榜第六,世界第63,全校有冠岳、莲建等2个校区,设有16个单科学院及研究生院、3个专科研究所(专修研究生院)、93个研究中心及支援单位。首尔大学校建校以来,一直领导着各学术界的发展,并培养出了一批社会各界领导人物,享有“韩民族最高学府之称”。2006年首尔大学校迎来了建校60周年,学校为发展成为以研究为中心的大学,颁布了长期发展计划,又制定了21世纪中长期发展计划并正在推进中。现在正在履行以集中培养高等人才为目标的“头脑韩国21工程”,为培养出有竞争力的研究人员,从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而努力。

首尔大学学士毕业所必需的最低课程总学分为130学分。其中,基础课程为36学分以上,专业课程为39学分以上。其课程分为教养课程(相当于我国高校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其中教养课程分为基础课,核心课和一般教养课三类,赋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课程主要体现在教养课中的核心课和一般教养课[1]。

二、从课程设置看首尔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

1.非常重视宗教与哲学教育,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韩国高校宗教课程的内容与目的在于介绍宗教知识、培养宗教价值评估能力。宗教课程本身并不属于道德教育课程,但是宗教课程担负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是德育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儒家伦理教育一直是韩国道德教育的根本,但随着西方伦理观念的不断传播,韩国也存在东西方道德观念的冲突。目前,韩国试图走的是一条融合东西方道德的道路,东西方宗教课程在不同高等院校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是,“各所高校在宗教道德课程设置理念和两类宗教课程道德教育的功能方面仍然是有差异的。各高校宗教课程设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从自身的传统和性质出发,比如高丽大学更侧重于东方宗教教育,致力于对中国儒教、道教和佛教的研究,大致定位在东亚文化圈;而梨花女子大学则明显偏重于西方基督教教育,汉阳大学则是两者均有所侧重。”[2]首尔大学则在核心教养课中开设了东西方宗教智慧、现代宗教与文化、伊斯兰文明与世界史、圣经与基督教文化理解、宗教象征的理解等五门宗教课程,一般教养课中则开设了宗教学概论、宗教与文化、人与宗教、宗教与艺术、世界宗教入门、善与宗教修行、现代文化与基督教、佛教哲学、道教哲学等九门课程,这些课程涉及世界的各大主要宗教,注重宗教与其他方面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综合理解,以发展学生的宗教价值评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和伦理道德判断能力。

同时,韩国高校普遍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哲学教育,首尔大学在一般教养课中开设了32门哲学相关课程[3],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首尔大学注重哲学与宗教、哲学与文学、哲学与历史、哲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让学生用大视野人生意义与价值进行审视。

2.非常重视历史、法治教育,注重学生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锻造。韩国高校历史、法律教育课程十分丰富,目的是锻造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尔大学开设了多样的历史必修和选修课程,如核心教养课中所开设的韩国史评论、东亚国家间韩国古代史论争、历史与历史再现以及一般教养课所开设的32门历史类课程[4]。学校在注重世界历史介绍的同时,非常注重本国历史的挖掘。

韩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是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法律课程自然成了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韩国高校,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比历史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尔大学核心教养课开设了社会与法、女性与法、市场经济与法民主、公民与宪法,一般教养课中开设的法学概论、法与伦理等法律课程。注重法治教育与各科专业教育结合,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法制和道德观念,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人文伦理和社会法制观念。通过法制教育,让大学生自觉守法、增强国家认同感,提高使命感。

3.非常重视语言教育,注重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韩国高校普遍重视外语学习,大量的外语课程出现在韩国高校公共课程当中。首尔大学开设了包括韩语在内的17种语言课,共计77门。重视国语学习,外语教育以中文和英文为主,另外开设有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日语、阿拉伯语、印度语、斯瓦希里语、马来语、蒙古语等多种外语[4],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目的在于培育符合全球化要求的现代人才,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和国际视野的打造。语言本身只是交流的工具,但是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却能发挥政治教育的作用,这充分体现了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培养精通听说读写能力和外语语法的现代韩国国民,使他们成为新千年内有创造力和高素质的领导人”[2],这正是韩国政府和大学所期望的目标。

三、首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对我们的启示

首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与我国普通高校有着相似之处,如重视历史教育等。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透过首尔大学,我们不难发现韩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方式隐性化。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首尔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历史、宗教、哲学、语言等课程进行,重视这些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多样化。不管是宗教,还是哲学、语言,首尔大学都开设有丰富的必修、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笔者认为,这些特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注重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韩国高校课程设置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重视儒家传统文化和本国国情,同时注重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发展变化非常快,脱离形势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丧失目标,参与社会实践就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实践过程的锤炼。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继续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正确方向。纵观世界,各个国家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韩国则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建国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绝不能忽视。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抵御文化入侵。在这方面苏联、东欧的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韩国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必须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学生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和民族认同感。

3.加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韩国人很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在高校普遍推崇儒家思想。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研究,充分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儒家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在于“道德教化”,这是在国家主导下的全社会的教育行为,是培育民族精神和良好社会风气的根本环节。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加强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如何将挖掘和利用文化传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符合本国需要的人才,以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从韩国的做法中获得参考点。

第9篇:高中政治哲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知识;高效课堂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包含极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基于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哲学素养,就必须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科学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深度剖析哲学中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进行深度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哲学知识理论体系,即哲学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并对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其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对于辩证法的知识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的重难点就集中在辩证法这一大块知识点上,这一知识点包含有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以及内因与外因这几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这一哲学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矛盾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在了解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对引导学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内涵上进行区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复杂事务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两面;其次,从作用来看,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认清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哲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学习哲学知识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指导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哲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选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也可以选用一些寓言故事进行相关理论的分析,或者是联系形势与政策中相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知识点。如教师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刊载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绍到的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对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最新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时政信息,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认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我国提出的要打造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创新是关键,质量是根基。这一时政新闻让学生掌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同时,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知识,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买了一只猫来解决鼠患,但是鼠患缓解的同时,猫也偷吃了鸡,他的儿子很生气,父亲告诉他,没有鸡我们不会挨饿受冻但是没有猫却会,他的儿子就不再抱怨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相关知识。

三、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不是学习哲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学到的哲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哲学课堂中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尤其是要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对材料或者问题用哲学的观点进行科学地分析,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如鼓励学生观察学校的布局,班级规章制度的设置,学校整体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地方,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结语:总之,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高效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深度的讲解,同时要注意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灵活地运用。要明白,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的,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地运用,才是真正高效课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满顿.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8:46-47.

[2]郭强.以哲学思想引领高中政治体验式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5-8.

[3]陈维.浅谈高中政治复习中如何突破哲学重难点[J].群文天地,2012,0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