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文学的综合性范文

影视文学的综合性精选(九篇)

影视文学的综合性

第1篇:影视文学的综合性范文

毫无疑问,影视传媒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促发了快速发展现状。传媒艺术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构成的最为重要的对象之一,在影响人心、陶冶精神上举足轻重。而围绕传媒艺术的教育事业更是突飞猛进大规模扩展。按照原有学科门类,传媒艺术长期以来一直置身于文学门类中,分别驻足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科和艺术学科中,其生存规则和发展所限也和其所依托一样得失相间。而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过决议,将艺术学独立为国家第13个门类,其中设立5个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成为包容于传媒艺术的一个一级学科。这既和中国艺术文化的地位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于艺术精神价值的更多认可息息相关,也是传媒艺术在新形势下跃升到新的平台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契机。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也伴随着艺术与传播文化的高速扩展,传媒艺术理应顺应时展需要成为一级学科来进一步建设。将视野放大到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传播的力量不亚于物质生存的力量,而随着国力不断增强,重视艺术文化和传播价值是衡量国家文化发展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中国艺术文化建设和传播力量的发挥顺乎自然,而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所迎来的新的契机,使得传媒艺术教育格局也将发生重要变化。

影视传媒艺术教育因为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而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就艺术而言,是伴随人类精神发展史而存在的重要对象,更是人类情感抒发历史的主要呈现。艺术学是公认的独立研究对象的学科,但作为研究人类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形态规律的学科,从来就存在却并非被格外重视,在阶级纷争和艺术形态至上的年代,艺术只是修身养性和小资娱乐的对象,不登大雅之堂的意识也表现在艺术学不太为学术所认可。但传播的兴起改变了艺术学的地位,某种程度上,依赖传播而走出象牙塔的艺术,在社会的认可度大大提升,而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艺术传播也日渐具有影响,但限于旧有学科划分,其在众多学科中没有得到专业人士预期的高度认可,不断涌现的对于艺术学地位的议论就情有可原了。人们抱怨的只是被轻视的不满、被划归门类的错误、被另类要求的误解等,所以,合理性的学科门类定位的渴望滋生奔涌也是事理所然。如今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后,名分真正确立,接着需要的就不只是理论上成立与否,而是需要观念的进步和自身完善的支持,甚至需要在自立门户时让自身理论基业得到夯实,同时应当在自身独立的精神支柱上论证强化。

首先,随着艺术门类的独立建制,影视和新媒体艺术自身的独立性研究需要加强,确立自身独立身份和自有规律的意识需要强化。其次,有了自主掌握学科发展规律的可能性,对于影、视、广播、动画、新媒体等自身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认识需要更为扎实的理论支持。接着,“传媒艺术”的综合性特征的认知需要梳理,学科包容了戏剧戏曲、影视广播、动画新媒体等,其相互影响使得艺术既有本质如何把握,传播导致变化的异同都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

二、新形势下的传媒教育认知

艺术学升级门类后,艺术传播教育所面对的现实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我们所应对的任务也随之而生。

(一)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传媒的单一性教育面临综合性教育设置的问题。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直接带来学科教育影响的就是一级学科的大幅膨胀。此前,在2010年一次全国范围的一级学科调整中,原有文学门类下的整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增加了包括艺术学一级博士点和硕士点在内的130多所学校,其中包括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艺术传媒学科。按照2011年新门类建立后相应对应调整的原则,这些刚刚获批还没有静下心来的学科迅速跃入快车道:2011年申报新的学科门类下的五个一级学科的学校猛增,一下子就有424个学科申报点,其中报一级学科硕士点35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8个。和传媒相关的一级学科申报超过100个学科,其中报博士点一级学科中的“戏剧影视学”有17个学科,报硕士点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的有89个。显然,过度增长的学科遭遇到共同的问题:如何适应获批后新的学科建设和方向调整,尤其是综合性的人才培养问题。比如,即将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戏剧影视学”初拟设定11个专业: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制等。其中几乎都涉及或包容影视传播。而研究生培养的二级学科目录初步确定为: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影视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编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摄影、戏剧影视音乐与录音、播音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教育。其中也几乎都涉及或包容影视传播。影视传媒的时代需求不言自明,但综合性的传媒艺术学理建设还需要假以时日来巩固提高。

显然,综合性是时代走向,也是传媒更好发挥时代影响力的内在要求,而影视传媒在成为文化产业的先导定位上,不能不扩大自身的视野,而影视传媒教育的综合性设置变化无论是实际需要还是学科要求,都已经迫在眉睫。

(二)传媒的学术理论阐释需要加深。在综合性明显的趋向中,学科自身、学科与学科交融的机理需要更为合理的理论阐释。在电影与电视、传播与艺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中的各自性状、交织可能都需要进行理论的探究。作为技术性强的已有学科,影视传媒学科在自身学科基础认知上一直有游弋和漂浮的成分,在艺术的精神性和传播客观性认识上都需要更为扎实的学理透视。实际上,艺术学科自身整体上也遭遇到门类建立后的理性认识矛盾,我们以往强调艺术门类确立对于艺术学科发展意义重大无可置疑,引起艺术教育界的不断研究也是必要之举。但5个一级学科的现有格局也未必被全部认同,主要原因在于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而影视和戏剧在表现形态上也差异大于归同,但为了学科独立的大归类而聚合的格局基本合理,但回到自身的划分就难免凸显一些矛盾。尤其是戏剧戏曲与影视广播的分立要求明显,却需要合理联系的麻烦不小,而传播特性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梳理更为迫切。显然归类的学科建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将来还将遇到如何考量一级学科的学术含量问题。理论如何梳理,理性如何对待 技巧创作、学术理论和传播客观性的关系,正是影视传媒需要正视的问题。

(三)传媒学科教育的质量提升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尽管影视传媒迅猛发展是绝对的好事,但鱼龙混杂和缺乏明确门槛的问题也将凸显出来。不能不说,在此前原艺术学目录下放宽的一级学科点申报,也许在别的学科门类发展中比较自然,因为没有门类升格的新跃进,艺术学科在旧体制下的大膨胀和新规中的一级学科核定显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却不能不交织而造就学理和逻辑的难题。传媒艺术也是如此,迅猛发展的需求与扎实学历的支撑之间还有不小的裂痕需要弥补。简言之,艺术学科和传媒学科的质量忧虑相伴而生。专家们一般都认为艺术学科需要发展,但质量跟进十分必要。由于上一轮的学科论证有归于宽泛之嫌,而且是准许在8个原二级学科划分范围中的三级学科方向上进行一级学科申报,要由此来进行归并复杂化的新一级学科在学科门类意义上的对应,其拔苗助长的一些渴望,就容易催生刚刚建立的艺术门类大膨胀的一级学科局面。传媒学科也难以避免。在传媒学科申报者中,一些学科学理基础不好,而学科拼凑现象明显,教学科研带头人学术影响力很弱,队伍的质量也不高。如此这般的学科发展不免影响着影视传媒学科的发展质量。严格新生学科的对应理应成为重要问题。而在审核程序和甄别步骤上,依赖学科评议组的学术判断,与制定有步骤的删选规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既有膨胀发展的不利因素,也为真正需要并且也有条件的学科上台阶提供机会。及早规范传媒艺术学科的入道门槛和学科建设规格已经迫在眉睫,实施必要的准入制与质量监督也势在必行。而关键是确立学科在人才艺术质量把握与传媒水准的衡量上,否则,我们一些学科教学基本准则就难以确立,人才质量也必然不能提高。

总之,传媒艺术学科教育在适应时展大局与学理规范要求之间,在传媒的客观规律把握与宣传的意识形态性之间,在理论要求和实践性之间,都有新的探究问题需要细致的质量把控。艺术学升门类后传媒艺术学科获得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意义不可低估,按照艺术传播规律进行学科建设,更多依赖行家来评判、推进发展学科,促进传媒艺术学理更为扎实的深度建设,都具有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独立成人”也就意味着更为宽广的心胸和视野。艺术学门类将要开始新的建设,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不是简单的番号变化,艺术学科性质内容的介定,才是学科为自立门户建设的重要事情。艺术传媒的自身理论基础建设和学科定位将会是下一步重要的工作,我们期望在传媒教育中,中国特色的传媒学科和传媒教育经验将得到确立,独立精神的艺术传媒摒弃随波逐流的屈就市场和娱乐放纵,高扬艺术人文精神的高尚性和传播的客观公正精神,适应新背景下传媒艺术发展规律,造就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三、新形势下综合大学复合型优秀影视高端人才培养构想

我们已经到了重新思考影视人才培养变化的新阶段,而其中电影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的先导性对象,这里着重从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影高端人才入手来窥视如何培养影视传媒人才,首先要对电影人才基本认识:

(一)中国艺术教育包括电影教育经历着历史性的变化,包括观念变化和社会需求现实变化

一般而言,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艺术教育,限于传统局限和艺术教育较为狭隘的局面,几乎等同于艺术技巧教育,艺术教育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唯一标准,以艺术表演对象和个人技艺突现为设置目标,课程体系基本沿袭苏式表演体系的路子。这是和物质基础条件薄弱相关的培养艺术专才的旧式路径,口耳相传的师徒教育和注重技巧忽略文化的教育成为简单精英教育的伴随物。包括电影教育在内,遵循的是艺术是个人技巧技艺的体现,看家的本领和吃饭的本事都在于技艺高低,于是推崇的就是艺术专一技巧教育。就整体社会形象而言,艺术也是高雅的代名词,专业艺术教育就是培养艺术专才的教育。这导致的是传统艺术教育成为精英艺术表演专才,技巧成为衡量标准,单一专才教育的时代必然性和人才培养必要性都无可置疑,以电影学院为代表的电影教育取得了门类区分、各自掌握专业分工的基本路子。其长处是以技能精到为目标分工合作的电影创作体制,保证了电影的综合性的聚合。但不能不看到其弊端可能是突现了在获得技巧专一的同时,其他关系到人的全面的价值的让位和文化素养的低落。电影人才适应少而精的专才教育也是时代之需,却不是长远之态。

近10年,被时展促发而逐渐醒悟的艺术教育开始观念和体系上的变化,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具有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在实践中凸显其价值。电影创作从单一性的电影学院分科教育到跨科类的创作(如摄影、美术系毕业生成为导演等),再逐渐扩展到戏剧学院等其他艺术门类人才崛起成为电影创作专才(包括在编剧、导演、表演人才上非电影学院分科培养人员成为电影创作崭露头角角色),综合性人才慢慢地从综合高校的各类学科学生中涌现成为电影创作的新生力量等。而这一新现象在电视台更为明显:越来越多非学电视人员成为创意主体的骨干。于是,时代需要高素养、综合素养艺术人才的趋势日渐明显。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成长的要求,和电影创作需要综合型人才的期望,超越了仅仅是技能教育阶段,而引起大规模的综合性高校影视专业的发展热潮。综合文化进入电影艺术学科教育视野、技巧之外的文化素养的迫切性要求加强、认可培养艺术家需要综合功底的认识扩大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艺术专才为唯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电影教育的多样化开始呈现。

而环顾国外,以电影教育发达的美国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等为代表)成为高端电影人才基地,跨学科人才深造成为美国电影创作主力、综合性大学培养电影出色人物的例子越来越明显,创作人才迭出于综合大学的现实,大大鼓舞了中国电影教育的综合性发展步伐。中国电影学科在综合性大学或综合性艺术学院发展迅速已经令人惊讶。

与此同时,综合大学的电影专业教育注重研究生层面的高端人才的优势得到展现,博士、硕士点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电影创作的技术型单一人才的景观。以MFA专业硕士人才为目标的电影艺术教育格局开始形成。中国电影教育已经走到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并驾齐 驱的阶段,但专业分科性占据电影实践主力的长处和发展局限、与综合性人才增多却还不能影响创作大局的现象凸显出来。

(二)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培养的现实分析

综合性大学进入电影人才培养肇始于1993年,当时教育部批复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设立影视教育专业,这是综合性高校第一次染指电影教育。次年,北京师范大学被教育部批复设立了“影视艺术与技术”硕士学科,开始招收电影学硕士,后按照学科目录调整自然变成“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学科点。综合性大学的电影学科有别于专业电影学院的培养体系,在北师大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成熟,在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获得中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随后以此电影学博士点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又获得中国第一批为数不多的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高端电影人才培养在研究生不同层面得到发展。

与此同时,专业艺术院校如电影学院也开始在研究生层面招收高端电影人才,开始转变电影创作只要分科性人才的观念,综合性意识逐渐渗入专业艺术学院。而综合大学的电影高端人才培养则驶向快车道。

在这里,重要的是艺术教育观念的变化:包括电影创作不仅仅是分科技术人才培养而需要综合性素养教育,综合院校的电影人才培养自有其时代需要和独特性,专业艺术院校的电影人才也必须在人文综合素养和超越技术技能培养上扩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DV影像创作的普及性时代到来,电影的技术创作门槛降低,而创意的文化水准越来越重要。社会需要更多的影视影像创作人才,更多跨专业人才进入影视创作,电影人才期望高端提升的愿望增强,几所重要的首批MFA培养高校的艺术硕士报名人数高涨,更多电影人才培育学校跟进,高端电影人才教育需求增加。

在包括《阿凡达》带来的3D技术的风行和乔布斯的苹果手机所引发的创意创造的现实面前,电影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得到高度重视。随着视觉时代已经到来的现实,综合性电影创造人才的意义更得到广泛认同。中国电影教育迎来了综合性教育与专业性人才相互融合的时代。将专业性提升为综合性创造人才和综合性培养需要拓展跨学科意识,以及专业与综合相互为用的认识,促发电影培养新观念,恰逢其时人才培养意识促发了需要多校整合资源、联合培育电影人才的时代,复合型电影高端人才培养研究生学位计划肯定会带来电影高端创作人才涌现的新景观。

(三)如何创设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培养的思考

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需要强化理论观念和技能操作的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人才培养除了前述的最早开设综合性大学电影在职硕士、第一个综合高校电影硕士点、第一个高校电影学博士点以及第一个开设高校电影制作专业(培养出如演员潘粤明、导演宁浩),以及创设至今的19届大学生电影节为电影多样人才实践打下基础等外,形成对于综合性复合型电影创作人才培养多层次培育的经验。其中,综合性电影人才培育观念的确立第一重要,而培育课程和方式成为实现的保障,理论和创作实践结合的实施要求是促发因素,以师资保证和教师素养提高来支撑也是必要的措施。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获得国家唯一的中国电影史重大攻关项目的资助,周星教授和于丹教授的电影与电视课程分别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周星教授还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多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在电影历史与理论、纪录片理论、影视创作实践等方面获得突出成就。

第2篇:影视文学的综合性范文

视障教育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标语文教材主张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掌握语文规律,形成语文能力,并有计划的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盲校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视力残疾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视力残疾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盲校语文综合性学习呢?

一、教师要结合视障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兴趣爱好,选定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1.要符合视障学生的学习状况

盲校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安排,各年级都有所侧重。可以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兼顾康复出发,由低到高,以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训练为主。要让学生有所提升,以达到丰富视障学生生活,帮助视障学生克服“语言不符”的目的。

每个学生个体都是独特的,在内容的选择上除了要注意视障学生的共性特点以外,还要注意学生之间因智力、性别、文化背景以及视力损伤的程度、致盲原因、致盲时间、眼睛现状、入学年龄、家庭环境等因素而要成的不同学习状况及特殊需要。因此同一个综合性学习中,要注意目标设定的层次性,以使每一个视障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并有所收获。

2.要符合视障学生的认知特点

视力障碍影响了儿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接受外界刺激的渠道少,直接认识周围世界的范围和数量也要小得多。由于视觉缺陷使他们无法完整地感知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获得的资源是零碎的、偶然的,而生活中的问题大多是综合性的,所以我们要在视障儿童的生活中挖掘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引导视障儿童用生活中的鲜活事实进行综合活动。

3.要符合视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障学生由于名种原因导致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损伤或视野缩小,难以像健全儿童那样学习、生活和活动,必须以特殊方式进行。又因每个学生视力残疾的不同差异,给学生生活和学习造成的障碍不同,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也造成了不同影响。在综合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视障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体会其中的快乐,点燃视障学生心灵上的智慧火花。

4.要符合视障学生的心理特点

残疾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造成了身体残疾,对他们的情绪、意志、性格等也产生了一定的间接影响。如一些视障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一些视障学生由于缺乏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缺乏眼神和微笑等礼仪行为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一些视障学生的自尊心极强,求胜的欲望和战胜残疾带来的信心又促使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持久的耐力。在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选择上,在强调共性的同时,也要关注个性,符合视障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基本心理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顺利地实现预定的活动目的。

5.要符合视障学生的生活环境

视觉障碍限制了视障学生的活动,导致了他们多方面的信息获得受限。在较复杂和陌生的环境中,他们难以迅速地了解、掌握环境,易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在复杂而陌生的环境中开展活动前要带学生充分熟悉场地、场景,形成心理地图。在活动中加入对表情、手势、定向行走等的学习与训练,创造社交机会,帮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不仅达到知识技能目标,同时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以使活动更加行之有效。

二、教师要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体现视障儿童的主体地位促进盲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1.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详细计划,使视障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内容。培养视障学生确认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能力,同时可以提示学生活动要求与学习方式方法,以便确定更加行之有效的综合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2.综合性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视障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活动中观察学生,分享,评审学生的活动过程,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理解和发展状况,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事先要有充分估计,抓住关键问题及时适当启发和为他们提供帮助,通过调整指导方法来改善教学和学习,并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反馈性建议。

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丰富而灵活,对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要体现差异,侧重于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否有变化和进展,从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入手,设计丰富的评价指标,有重点地做细致地观察和必要的记录。

3.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各类视障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视障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活动要有助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鼓励视障学生之间精诚合作,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活动方案、活动方法、实施地点、进度把握、人员组合、结果展示都由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控制。

4.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充分借助辅助技术。视障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是“以手代目”“以耳代目”。独特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除了视觉障碍造成的困难之外,还存在一些客观困难。如,目前供他们阅读的盲文书籍、杂志、报刊等极少,可以使用的语文工具书更少,这就需要充分利用辅助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教具直观、各种助视器等。帮助学生有选择地利用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三、教师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总结交流展示阶段,给视障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用多种形式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策划、组织、协调、学习、实践的过程,总结参与学习的态度与身心投入的程度,总结自己的情绪体验与兴趣培养,总结学习的综合运用成果。鼓励学生交流和沟通,互评与反思。多样的通过终结性评价,以达到盲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盲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送审稿).2012.

[2]全日制盲校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送审稿).2012.

[3]钱志亮.盲校课程与教学.

第3篇:影视文学的综合性范文

摘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已成为高职教育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培育校园文化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校园文化;综合职业能力;高职;培育;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与普通高等教育根本的区别在于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下对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已成为高职教育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从综合素质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规划等)、校企合作、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校园文化培育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培育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在关联

根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环境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健康的环境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条件。就校园文化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来讲,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它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富有顽强生命力的。目前,校园文化培育需要深化内涵,在注重文化陶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格教育的同时,应拓宽学生的科技和专业知识面强化学生专业创业、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影响甚大。一方面,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的和谐发展对培育和谐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推进作用,两者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二、校园文化培育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互动功能

1.校园文化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合理定位的基础

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生存和从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等五个主要方面。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合理,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一致,而且不能与学校、学生特有文化习性相差太大。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能过于保守,只有立足行业与企业需求的现实情况,才能正确设计好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结构,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确定位,做到健康和谐发展。

2.校园文化是探索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和模式的结果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而校园文化培育正是这种规律和模式探索的结晶。高职院校探索校园文化的培育规律,终极目标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有和谐的环境来保证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持久而有序地进行。只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才能潜移默化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正是校园文化培育的宗旨。

3.校园文化的环境氛围影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这样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也必然对校园文化产生辐射与影响,使得校园文化的环境氛围也必然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校园文化还没有发挥该项功能,表明校园文化的功能目标尚未实现,应该引起重视,因为高职校园文化的质,区别就在于它的浓厚的职业氛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撞与交流,影响着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而,校园文化的培育应该注重创设职业氛围,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从而开创高职教育的特色之路,这也是培育校园文化,保证其动力的必有抉择。

三、校园文化缺陷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弱化与泛化

1.校园文化培育缺乏系统性与延展性,弱化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效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校园文化培育认识不足,缺乏深度,只重视“硬件”培育,忽视“软件”培育,突出共性培育,缺乏特色培育,使得校园文化培育没有形成合力,极大地弱化了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效能。由于没有系统的规划,缺乏统一性、协调性和连贯性,校园文化有的部分体现对学生的教育,有的体现对学生的引导,造成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缺乏连续性,从而延缓了校园文化整体培育的进程。

2.校园文化培育参与机制的匮乏,弱化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效能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培育很少征求师生的意见,在其培育过程中忽略了教师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的参与权,从而导致学生在校园文化培育过程中主体性的缺失,造成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缺乏认同感。这种缺位与匮乏直接导致学生缺少参与精神,使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严重削弱,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十分不利。

3.校园文化培育的功利化倾向,削弱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效能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热衷于搞校园经济,追求经济效益。而在校园文化培育方面也只是侧重于维护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忽视了与师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关系。因而在园文化的培育中,应加强团队的培育,打破“官本位”思想,消除其功利化倾向,防止学生沾染急功近利的风气,而不能脚踏实地地开展研究与探索,提升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海莲,李涛.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0,(1):115- 119.

[2]李村,葛超.构建校企合作模式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2010,(2):73- 74.

第4篇:影视文学的综合性范文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国的影视动漫产业也在迅速的发展,转眼间,中国动画片年总产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然而,在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却发现,中国目前的动漫产业在形式、内容、技法上大都缺乏文学的积淀。面对今天喧嚣的动漫,作为产业前沿的经济价值和大众的关注度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石,但要真正作为具有艺术的作品形式,影视动漫就必须以文化的标准来重新打量它在纵的历史与横的比较中的优劣。然而今天中国的影视动漫,其作品大有泡沫多于内容的意思,大有动漫人缺乏灵魂观照的窘境。回顾中国的影视动漫,曾经经历过辉煌期,比如熟悉的《大闹天宫》、《阿凡提的故事》、《哪吒闹海》等等都是世界动画史上数得着的动画片,(如图1)这些由水墨动画以及民间剪纸、皮影、木偶等作为美术表现的动画片曾经构成了“中国动画学派”,是至今令世界动画人所称道的对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拥有清晰的中国动漫观,我们首先就会发现目前中国动漫在文学上的素养其实并不是很好。从宏观讲,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以及新世界知识体系的衔接有关,即中国动漫同中国的文学、哲学、绘画等一样,遭遇着旧文化不深入、新文化少创造的阶段,我们目前阶段有的恐怕也就是如何拉动经济,而不是文化话语权的优势。从创作者的小环境来讲,我们则可发现中国大量的动漫人对经典文学是不阅读、不熟悉,多从纯粹的绘画和计算机专业出身,专业空间比较狭隘,兴趣上也比较难博采众长。此外,动漫编剧人才的匮乏造成了中国动漫不会讲故事,讲了也不生动、缺乏文学性的原因。所以,要完成一部优秀的影视动漫,只有动漫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动漫创作人员具有综合的素质,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很高的文学功底,具有每个动漫人都是导演的想法。例如当年万籁鸣先生制作《大闹天宫》时曾经说过“我在这部《大闹天宫》中是总导演,你们每个做原画动漫的都是小导演。我出题目你们做文章,来丰富我的想象力”,于是关于每一个人物的相貌特征、表情特征和动作细节被不断地细化、夸张,从而富有了故事性、戏剧性,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导演和原画作者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编剧团队的关系,它对导演和原画作者的要求其实是溢出于美术之外的良好的文学感悟力和想象力。这也说明了动漫是一门交叉学科和交叉艺术,制作人员需要复合型人才和具备团队协作能力的特点。图1中国早期影视动漫作品由此可见,影视动漫是一门真正的艺术,而非愉悦大众的影片,影视动漫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观看人群也逐渐由以往的儿童发展为成年甚至中老年。当人们习惯于直接去阅读屏幕上出现的东西时,我们对文学内涵和作品真正的内容是否有所冷落;影视动漫艺术与文学艺术到底应该呈现出哪种关系才较为合理;影视动漫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能否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的道路,这些都是我们所应该关注的内容。

二、影视动漫艺术与文学的关系

影视动漫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而存在的同时都会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影视动漫直白的表现情感和故事发展情况,带来的情感共鸣可能是一时的悲哀或者恐惧或者欢乐,但是时间久了人们便会发觉那种快餐式的文学累积会使情感变得苍白无力。文学的抽象而发人思考,只有真正地把心境投入其中,才能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在观众集体式的欣赏上,影视动漫艺术有时不能把作者的倾向性赋于形象性,不能把大段的议论的文字对冲突双方的或对生活的评价表现出来。影视动漫艺术必须在短时间内用具体的,塑造性的原画主角和各种镜头的转换给观众视听的综合性审美。(如图2)影视动漫比文学拥有更多的群众性,是任何文学作品不能比拟的。文学的表现工具是文字,有相对的限制性;影视动漫艺术有无比的精确性和敏锐性,能较好的反应一切复杂的生活现象。对观众直接诉之于形象,使观众得到的是完全逼真的感受。另外,影视动漫艺术具有空间和时间的魔力,我们可以看到同代人的生活景象,也可以看见一切动人心弦的历史的重演,因此影视动漫它必须具有震撼力和表现力。图2动漫原画镜头转换诚然,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影视动漫从艺术手段、表现内容等多方面受到了文学的滋补;反过来,影视动画也在无声无息之间补给了文学,影视动漫的视觉性表现方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包括一般电影的表现手法——蒙太奇,也大量于无意之间进入了文学创作。文学,这一艺术领域里的文字王国,面对今天的读图时代,多少有些落寞了。然而,影视业的发展在“挤兑”文学的同时,也为文学添上了新的翅膀,受其滋养,甚或依赖于它提升着自我。所以,影视动漫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当今信息时代彼此促进、彼此发展。

三、中国影视动漫作品需要文学性构建

人们看影视动漫作品,有时是怀着一种期待和被感染的心态,但一部影视动漫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性和传承性,是很难打动观众的心灵的。这就需要文学影视动漫的诞生。所谓文学影视动漫,指的是富有文学性的影视动漫,是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影视动漫。这标志着此类影视动画更加注重品位、创造力、艺术感和有质地的动漫美学以及其实验性探索。影视动漫应该向艺术电影学习,向更多的文学作品靠拢,使影视动漫编剧接触古今的经典故事和小说,不断锻造好的故事和深厚的内涵,使好玩的故事和有创意的想法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中国动漫的层次差异,这种层次差异指的是“生态观”。坚持生态观对任何环境包括文化构建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回顾中国影视动漫,目前缺乏多彩斑斓以快乐为本的商业动漫佳作,更缺乏独树一帜以创造力为标志的艺术动漫佳作。作为信息时代的前沿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动漫在这个时代正是我们文化整体实力的一个呈现,而发展具有文学性的影视动漫也是中国影视动漫的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换言之,无论技术如何变迁并呼唤我们紧紧跟随,但人性的应对和满足依旧是所有艺术要回答的主题,动漫与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必须紧密合作与交融,求其在中国动漫产业中的贡献。

第5篇:影视文学的综合性范文

南昌大学是一所“文理工医渗透、学研产用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学校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成为助推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校位于有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和“英雄城”美誉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南昌市。现有前湖主校区、青山湖校区、东湖校区、鄱阳湖校区、抚州校区5个校区,占地面积8000余亩。现开设12个学科门类的110个本科专业。有8个学术类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3个二级博士点,45个学术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1个二级硕士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70000多人,各类研究生12000多人,是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和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学校。

二、艺术与设计学院简介

艺术与设计学院下设工业设计系、艺术设计系、美术系、音乐系、舞蹈系、戏剧与影视系(戏剧影视学院),拥有一批具有国外工作经验的归国专家。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6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有“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美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业设计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工业设计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设计艺术学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以新思维、新探索、新教学为发展理念,立足江西,面向全国,融入世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综合性艺术专业人才。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齐全,配有音乐厅、室内乐演奏厅、排练厅、美术馆、设计馆以及各种艺术类工作室、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学院注重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师生定期赴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并与德、英、乌、奥等国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和联合培养机制;同时还建立了十余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赴实习基地进行写生、演出、考察和实习;成立了爱乐交响乐团、爱乐合唱团、青年室内乐团、民族管弦乐团、青年舞蹈团、实验话剧团、四方书画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院及各类学生设计工作室等学生实践活动团体。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交叉学科交流,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类不同层次比赛大奖(金钟奖、荷花奖、红点设计概念奖、iF设计概念奖、全国美术展览大奖等)。学生就业面广,就业率高,学院多次荣获学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音乐学(声乐、器乐、作曲)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音乐表演、音乐教育、艺术管理、作曲。本专业坚持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培养能在艺术团体、教育领域、文化组织及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等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学、音乐创作与研究,在文化市场及城市文化建设工作的高级复合型艺术人才。

舞蹈学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舞蹈编导、舞蹈教育。本专业为中小学艺术教育领域、群众艺术团体、专业艺术团体、文化单位、艺术职业学院培养具备舞蹈表演、教学、编导及研究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及面向社会大众舞蹈普及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舞蹈表演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舞蹈表演和国际标准舞。本专业坚持专业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办学理念,为表演团体、企事业文化机构、各类各级学校、舞蹈俱乐部、社区文化机构、社团组织(协会)等单位培养从事舞蹈表演、比赛和组织管理的高级专业型人才。

绘画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油画、中国画。本专业坚持艺术性、创新性、社会性的办学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技能和艺术理论知识,具备绘画创作、艺术教学和研究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新闻、出版、文化、教育等领域从事艺术创作、教育与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动画专业

本专业坚持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学术性的办学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当代数字动画制作的技术手段及创作规律,掌握动画艺术创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动画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文化艺术修养,具有对动画作品进行整体策划、设计和制作的能力,能在相关领域从事动画创意设计与编导、三维电脑动画创作和研究、卡通动画原创以及延伸产品开发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环境设计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本专业坚持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的办学理念,培养能从事室内外装饰设计、空间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并且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审美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品牌设计、信息设计。本专业坚持以创新、实用、专业为办学宗旨,培养具备视觉传达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审美造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市场反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服装设计。本专业培养具有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高级专业人才。

产品设计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工业产品设计、建筑产品设计、产品包装设计。本专业坚持综合性、艺术性、创新性的办学理念,坚持设计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的设计创意表达、创新思维和新材料新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注重相关知识的有机整合,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技能技法,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设计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设计整合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能在高校、设计企事业单位、文博、会展等文化创意事业单位从事数字、创意设计、科研的高级复合型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系统了解和掌握设计创意、品牌策划、设计评论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设计创意、策划的工具,了解品牌的运营过程、市场运作方式,具备较强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和自我学习能力,具有文化艺术修养和文化经营视野,能在高校设计、广告传媒、文博、会展等文化创意事业单位、政府产业部门、工商企业等从事艺术设计等数字、管理、策划创意、编辑、营销开发、科研的专门人才。

三、戏剧影视学院简介

戏剧影视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4日,由表演(2001年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2001年开设)、戏剧影视文学(含广播电视编导方向,2003年开设)三个本科专业重组建立。学院下设影视艺术研究中心,具有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

学院已形成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本科教育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学院拥有集戏剧排练、影视观摩、电视制作、影视实验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圆厅和小剧场;配有实验室、演播厅、小型剧场、排练厅、播音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展厅、数字工作站等,可以提供“摄像、录音、编辑、导演、表演、剪辑、包装”戏剧影视产品完整产业链的基本课程实验、专业实训和艺术实践,为办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硬件环境。学院具有先进水平的教学硬件设施,为学生增长知识、实训实练、开阔视野、潜心攻读和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学习条件。

成立两年多来,学院在教学、科研、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院先后主办了“赣剧文化艺术周”、“学院杯”、“电脑动画时代国际论坛”、“学苑影展”等活动;承担了“高雅艺术进校园”、“培养赣剧新苗计划”等文化服务和人才培养重任。学院创作、排演的新编赣剧《临川四梦》、《青衣》等精品大戏,远赴法国、德国、美国、印尼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表演,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学院积极加强对外交流,目前已初步与上海戏剧学院、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等单位达成合作框架协议,为加强师生沟通、学术交流,建立合作桥梁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本专业坚持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的办学理念,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播音学、新闻传播学、语言艺术、新闻采编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宣传媒体及各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新闻采编、宣传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表演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戏剧影视表演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的文化理论修养、优良的文学艺术素质、扎实的戏剧、电影、电视专业知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不仅可以胜任电影制片厂、电视剧制作中心、电视台、电台、艺术院团等专业机构的工作,还能在国家机关、宣传文教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高校从事表演、管理、策划、组织、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着力培养具备人文、艺术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戏剧、影视、广播电视编导方面掌握比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具备较强的艺术感悟力与创造力,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理论,从事影视剧或舞台剧的创作、评论和初级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培养能胜任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音像制作出版机构、广告公司等和其它传媒机构(报社、杂志社、网络传媒等)以及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的宣传部门从事广播电视栏目、频道策划、节目编导制作、文字撰稿、编辑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报考条件

1、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当年度招生工作规定所确定的报考条件;

2、美术类专业考生要求无色盲。

3、报考舞蹈学、舞蹈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专业的考生要求女生身高不低于1.60米,男生身高不低于1.70米。

五、报名

1、考生持当地招生部门核发的艺术专业报考证(或艺考证)、身份证到我校设立的考点报名。

2、不允许跨省报名考试。

3、报名和考试的时间、地点,以当地招生主管部门或考试承办单位公布的信息为准。

六、考试及成绩公布

1、考生须持报考证(或艺考证)、身份证及我校专业准考证参加我校在当地组织的专业测试。

2、考生可于2014年4月5日后通过南昌大学招生与就业信息网(zjc.ncu.edu.cn)查询考试成绩、专业合格线及分省专业排名。专业考试合格的考生,可直接在网上打印专业合格证,同时我校将按规定向各省级招办上报合格成绩数据库。

3、有关艺术类专业联考事宜,按考生所在地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录取

1、我校艺术类专业文理兼收,考生需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各专业分省招生计划与专业成绩同时公布。

2、录取原则:

(1)所有专业均要求专业成绩合格且高考文化成绩达到当地省份规定的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

(2)美术类专业(包含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按综合分分省按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综合分=(专业考试成绩/专业考试成绩满分)×50+(文化考试成绩/文化考试成绩满分)×50)。

(3)艺术设计学专业要求高考文化成绩达一本线65%以上且语文单科成绩达语文总分70%以上,按文化成绩分省按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4)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要求高考文化成绩达一本线70%以上,按综合分分省按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综合分=(专业考试成绩/专业考试成绩满分)×30+(文化考试成绩/文化考试成绩满分)×70)。

(5)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要求高考文化成绩达一本线70%以上,按专业成绩分省按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6)音乐学(声乐)、音乐学(器乐)、音乐学(作曲)、舞蹈类(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表演(国际标准舞)、表演专业按专业成绩分省按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3、考试过程发现有舞弊行为者,取消其考试资格并报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严肃处理。新生入校后必须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复查,如发现专业水平明显达不到录取要求或与校考时水平明显不符或经核实有代考等舞弊行为的,取消入学资格,并报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严肃处理。

4、江西省艺术类招生按江西省教育考试院规定的程序进行,专业成绩认可江西省联考成绩,录取原则执行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及我校招生章程的相关规定。

八、艺术类招生计划、专业考试科目及招生范围

专业

(专业代码)

计划

考试科目及分值

招生省份

绘画(130402)

美术类

共315名

①素描(人物头像默写,考试时间150分钟)100分

②色彩(静物默写,考试时间150分钟)100分

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苏、山东、山西、浙江、江西

视觉传达设计(130502)

环境设计(130503)

产品设计(130504)

服装与服饰设计(130505)

动画(130310)

艺术设计学(130501)

25名

①素描(静物默写,考试时间150分钟)100分

山东、河北、湖南、湖北、福建

音乐学(声乐)

(130202)

60名

①声乐(自选两首歌曲备考)85分

②视唱练耳(模唱与视唱)10分

③基本乐理(现场答题)5分

安徽、广东、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苏、山东、江西

音乐学(器乐)(130202)

(招收乐种: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小号、长号、大号、打击乐、萨克斯、钢琴、双排键、电子管风琴、二胡、古筝、扬琴、竹笛、笙、琵琶、唢呐)

75名

①器乐(自选两首乐曲备考)85分

②视唱练耳(模唱与视奏)10分

③基本乐理(现场答题)5分

音乐学(作曲)

(130202)

10名

①笔试:乐理(考试时间60分钟)10分

②笔试:和声基础(考试时间90分钟)10分

③笔试:旋律写作与钢琴小品写作(考试时间120分钟)40分

④面试:视唱练耳(模唱与视唱)和钢琴(器乐)演奏40分

河北、广东、湖南、湖北

舞蹈表演(130204)

舞蹈学(130205)

舞蹈类

共72名

①自选一段舞蹈表演(国际标准舞方向需表演伦巴舞和恰恰舞)40分

②基本功30分

③即兴舞蹈10分

④形象20分

安徽、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陕西、江苏、江西

舞蹈表演(国际标准舞)

(130204)

表演

(130301)

30名

①自备稿件朗诵30分

②自备歌曲演唱15分

③才艺展示(舞蹈、武术、体操等任选)15分

④命题即兴表演40分

黑龙江、湖南、山东、河南、陕西

戏剧影视文学

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

(130304)

60名

①笔试:命题故事写作60分,影视创作40分,影视评论写作100分(考试时间200分钟)

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江西

 

播音与主持艺术

(130309)

50名

①自我介绍、自备稿件朗诵20分

②指定稿件朗读25分

③模拟主持30分

④才艺展示(演唱、演奏、舞蹈、体操等任选)5分

第6篇:影视文学的综合性范文

[关键词]联合创作课;影视艺术人才培养

联合创作课伴随着影视编导专业的建设在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已经走到了第九个年头,从设立这个专业的2000级开始到2008年2005级联合创作课的完成,已经进行了六次影视艺术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这是一个由稚嫩青涩到日臻成熟、完善的过程。“联合创作课”是一门集影视技术、影视艺术、影视宣传、影视策划、影视运作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实践体验类课程。该课程基于广播影视艺术创作教育“立足于发展着的现代科学技术平台上的艺术”这一认识,依据技术与艺术两大体系,设置了以联台创作课程为中心的三大课程板块:专业科学、人文艺术与实践操作。充分利用东北师范大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在多个院系范围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通识课程建设,旨在加深、加厚艺术类人才的文化底蕴,以搭建合理的知识建构,使艺术人才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的养分,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联合创作实践课程,是认识和探索广播影视艺术创作教育这一专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的,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旨在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学科、多艺术门类、多媒体融合创作的课程实践体系。这对于影视艺术创作人才教育观念的改变有着创新意义。这种创新意义可以通过其课程的特征来体现。

一、实践性

美国的学者艾布拉姆斯的关于艺术的四个要素的理论,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艺术”这个总的概念中“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四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四者关系中作为中心环节起着连接作用的是艺术作品。无论是艺术家或是艺术家所阐释的世界,还是欣赏者进行欣赏的过程都是靠艺术品进行连接的,艺术与世界的关联通过这个中介环节得以实现。由此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艺术门类表现为不同的“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品。影视艺术的艺术品就是影片。用通俗的话来讲影视作品是被“拍”出来的,影视教育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教“拍”、学“拍”、掌握“拍”的基本规律,研究“拍”所涉及的全部因素、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所形成的全部艺术。因为只有“拍”,才能达到和实现影视艺术和影视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影视编导这样一门应用性学科而言,“拍”也便是实践性的直接体现。

在当今学校教育所进行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重复、陈旧、无价值、乃至完全错误的立项与操作,存在着大量的群体无意识的盲从。究其原因,是对所研究的事物缺乏本质上的认识,也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说到底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解决影视艺术创作教育中的诸多矛盾,抓住一个“拍”字,也就拉动了整个影视艺术创作教育各种矛盾的提出和解决。联合创作课程抓住了解决矛盾的关键环节,是对“拍”的深入的理解,包括理性的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实践与灵活具体的方法运用。

谁作为实践的主体,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在办学理念和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做到明确和清晰。我们要坚持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应该是实践的主体。当学生开始进行这个专业学习时,就应该了解拍摄,懂得拍摄,实施拍摄,这是影视艺术创作学科建设的根本要求所在。国内本专业的一些院校,由于各种不同的情况,致使学生不能进行拍摄创作,从根本上失去了影视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对影视教育的要求首先是能够培养出适应工作、有所创造的、合格的应用人才;要求我们在本科教育阶段努力完成应用型人才所具有的素质培养,并为研究生阶段培养基础研究和高级应用人才做必要的准备。从这一需求的角度上看,学生作为拍摄的主体是十分必然的。

拍摄的另一个主体是教师。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高提供了平台。几年的实践中,任课教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高质量学生的培养依托于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打造,教师要具备高水平的知识与技能,这种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实现。我们强调教师在联合创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性,包括各个具体环节、从技术到艺术上的解惑答疑和启发引导。另一方面,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只有联合创作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考虑由教师亲自动手的方法与措施,这需待条件成熟后设计实施。从规律上看,只有当我们打造出一支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都平衡发展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时,我们的联合创作课才能再上一个台阶,从而更加接近设定的教学目标。

从2000级到20005级这六届学生的联合创作中,我们都坚持学生为主、老师辅助引导的创作和教学方式。虽然在作品的表现上有不成熟或偏颇之处,但是在创作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而创作实践过程本身也正是我们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目的的体现。

二、实地性

除了在各种专业课上教师有意地强调和引导外,联合创作课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有效的解决拍什么和“为谁拍”的教学实践过程。我们首先在选择外景地的时候强调深入当今中国的最基层,强调深入相对艰苦的农村、山区,这正是我们联合创作课课程创新的三个要点之一――即实地性的课程特征。实地性的课程特色其用意是战略性的、深远的。我们要利用基层生活的感受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倾向性;我们学习利用国际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分析大师的作品和成果,都是为了让中国的艺术作品、让中国的影视作品做得更好;我们都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履行自己的义务;我们的学生将来走出大学;要在中国的各个层面的传媒业界工作,他们个人的观念、立场、情感将会直接以多样的形式和个性化的艺术品位在公众中传播,我们应该让他们了解城市、乡村;了解光明、黑暗;了解真正的民情、国情。他们从学生时期起就将自己的立场和情感与最广大的人民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思考和观念与中国的实际情态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关于实地性的战略性思考,也是联合创作课教学实施中实地性的意义所在。联合创作课程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只是专门技巧的掌握,而是一次全面的学习,是身心技能的全面的学习、锻炼和提高。

举办联合创作课程6年来,学生和教师的足迹踏遍了祖国东北的山山水水,这些活生生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经流过学生们的眼、耳、身体和心灵,转化为艺术的影像,转化为创造性的记录。这是联合创作课程创新点之一――实地性方面――从艺术角度的思考与实施。有人曾质疑,何处不是生活,为什么一定要去深山老林?答案很简单,这是广博与精专的辩证关系所需,这是厚积与薄发的辩证关系所求。很多人参看学生影展时都会说,这是一 些“学生影片”。从批评角度上讲,是说影片方方面面所表现出来稚嫩和青涩,从学生的角度上看,无可厚非;但从艺术创作教育的角度上看,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批评,是一种正确的、中肯的批评,我们应虚心地接受这种批评。设置联合创作课正是接受了这种批评的一个态度和改正的方法。世界是广大的,生活是丰富的,提供和创造让感官兴奋活跃的多彩的空间,变幻的人物,就可以打破单一雷同的学生作品样式;将寻找和发现转化成更为深邃的思考,就可以改变学生作品中的浅显与幼稚;冲出封闭的小“我”、走入开放的大“我”,精神世界的博大就会在创作中形成较高的艺术品位。联合创作课课程的实地性要求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接触到更丰富的生活、感受了更鲜活的人物、体验了更细腻的情感、形成了更深刻的思考、激发起更高昂的志向。

三、综合性

科学借助理性,强调“发现”,艺术借助感性,强调“反映、创造”。艺术区别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于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其教育体系结构及运行形态自然有别于理科、文科教育。影视专业是众多艺术学科中的一门,艺术学科共性的规律是要遵守的。而影视专业也有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学科的独特的自身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来自于影视艺术本体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它不仅要像其他艺术一样充分地吸收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养分,它还必须使用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说,影视是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同时影视艺术教育又可以分为影视艺术的审美教育和影视艺术的创作教育,而影视艺术审美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素养教育、通识教育;影视艺术创作教育则是一种专业性教育、应用性技能教育、基础研究性教育。这也正是影视教育综合性的体现。基于影视艺术学科、影视艺术创作教育所体现出的综合性特征,在联合创作课的课程设置上我们同样强调了综合性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联合创作课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科与学科、学院与学院、学校与地方、学校与媒体、中国与世界的多角度为联合创作的综合性教育视点。将“联合”定义在全新的高度上,为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展示了崭新的视野。借鉴国外的灵活课程设计方式,如暑期课程、零学分选修课、配对限选课等塑造学生的多学科综合基础,为高级形态的联合创作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同时,将联合创作课程改革纳入“教育部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项目范畴,综合多学科多专业的培养优势,加设几门必修类专业基础课程:文学经典导读(第一学期)、艺术哲学(第二学期)、综合艺术体验与表现课(第三学期)、综合艺术创作实践(第四学期)。这些课程的选课、学习和指导完全打破院系和专业的界限,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的艺术天性。

四、结 语

教育研究的基点是教育规律,它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规律。联合创作课的设置正是影视艺术专业教育应对社会现实挑战的理性选择。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为出发点,这也是联合创作课课程设置的理由和基础之一;同时,也是对本专业教学规律认识的一种选择和探索。此课程的实践性可以对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激活,对其在大学期间所形成的专业认识及思考给以梳理、调整、定位,从动脑到动手、从理论到实践,形成活的、有生命的专业把握,形成具有应用意识的理性思辨习惯;此课程的实地性可以让学生将一门专业的学习和学科思考与生活、社会的大系统建立有机的联系,从而进行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思考,增强责任意识,从局部与全局、从个人到整体,形成勇于面对现实、面对生活的勇敢精神,形成超越于专业狭隘界限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品格;此课程的综合性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总结,从分析到归纳、从部分到综合,形成全面的多层次的认识、形成新的理解、答案,新的需求、问题。这种兼有实践性、实地性、综合性三性特征的课程设计,使联合创作课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撑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课程。

联合创作课是对教育的本体意义上的认识深入,是对教育功能把握上的一次选择和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讲,联合创作课及它所逐渐形成的课程体系应该包含着影视艺术创作教育的全部内容,也吻合大学教育理念的创新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第7篇:影视文学的综合性范文

影视艺术作品是由各种艺术要素组成的多维层面的综合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艺术鉴赏体现的只是观众对影视作品某些层面某些因素的选择。高水平的影视艺术鉴赏者可以鉴赏多个层面、关注到诸多方面和诸多因素,但不可能选择和鉴赏所有层面和所有因素。作为影视鉴赏的影视片,其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可以说是编、导、演、摄、录、美的各个部分,再以各部分为切入点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具体体现在文学观念、美学观念、整体结构、艺术特征、技术处理及民族风格上。

一、影视艺术的综合性

影视是一门年轻而又现代的艺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综合了各种艺术的元素,同时还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独特的艺术特性。了解和把握这些特性,无疑将有利于提升我们感悟影视艺术魅力的审美能力。

(一)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纵观影视艺术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实际上就是一部影视科技的发展史。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摄影到电脑动画,每一步发展和飞越都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拟音、数字式录音、变焦组合镜头、高科技仿真技术等新成果的诞生都是影视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技的进步,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并不断开拓出影视艺术新的表现领域,丰富了其表现能力。据介绍,美国的皮克斯、梦工场、蓝天工作室等动画界的领头羊,无一不是依靠自主研发的动画渲染系统软件而获得稳固的领先地位。由于三维技术研发的长期积累,这些公司将3d动画迅速转换为立体电影可谓驾轻就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永亮在电影科技论坛上介绍说,世界电影史上票房前几名的影片,《阿凡达》《泰坦尼克号》《指环王》等都成功运用了大量数字科技。

(二)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

影视从文学艺术中学到了表现复杂社会生活的叙事手段,在绘画、建筑和雕塑中学会造型结构和技巧。在音乐艺术中学会在时间流程中展示各种音效的节奏感,从戏剧中吸取它通过调动系列影视手段展现的戏剧冲突,同时还吸取了戏剧演员的表演艺术特长等。影视艺术是集造型、表演和语言等艺术诸因素于一身,并包容摄影、剪辑、录音等的新艺术。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部动画片进一步开拓多种综合艺术元素的才能,有意识地尝试将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公众对动画的认识引领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

影视是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它所调动的一切手段,无论是文学的、绘画的、建筑的,还是音乐的、戏剧的或者是蒙太奇手段,目的都必须是创造出鲜明而生动的视觉符号。影视视觉造型性的核心因素是画面构成的造型,画面是构成影视的基本单位,是影视的基本语汇。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可以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影视的视觉性中的一大特点。在戏剧中,也可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由于观众与舞台的距离和视角相对固定,因此有很多限制。为了让后排观众看得更清楚,演员的肢体动作往往有些夸张,而有些细小却又极其重要的动作,观众稍不留神就忽略了。

如在朝鲜影片《卖花姑娘》中,双目失明的妹妹在得知母亲死去时,从外面回来连跌几跤,跌散了药包,最后跌倒在地,双手还在向前抓的一个动作,就把其对母亲的爱、失去母亲的悲痛表现得很有感染力和威慑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情感

影视还可以通过镜头,将脸部表情、眼神和细节等放大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影视的视觉性中的又一大特点。影视中人物的表情、眼神、细节,比其他艺术都更细致入微,更接近生活原貌,其表现力也更强,影视可以用特写、大特写等镜头来表现,而其他艺术无法做到。

如国产影片《归心似箭》中玉贞送给魏得胜那管小烟袋,就是以物托情。因此,影视艺术善于借助物件作为细节,展现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这种以物托情的艺术手法,最能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

三、影视艺术的逼真性

影视的逼真性是影视艺术的突出魅力之一。文学反映生活,虽然可以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但毕竟不是实闻、实见、实临。音乐虽然也有形象,但它的形象很难捕捉,主要是情绪传达的逼真。绘画、雕塑虽然可以很逼真地表现形态,但它不能表现动态的生活。而影视的逼真性是极为突出的,它能逼真地呈现出所拍摄对象的性质。

(一)影视的逼真性来自于照相式的纪录性

影视是一门从摄影发展而来的艺术,能够直接记录现实世界的人和事物的状貌。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在他的《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说:“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摄影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摄影手段一样,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又说,“电影的基本特性是跟照相的特性相同的。”如1988年上映的动画片《龙猫》带有其一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利用一些自然景物切入主角的意识流之中,让观者的心得到最真切的共鸣。

(二)影视的逼真来自于它的连续的运动性

所谓“逼真性”是指其逼真地记录、传真并复制显现与存储活动对象的性质,是现代科学技术给它提供的便利。影视具有通过不断变换的画面表现人和事物的运动特性。运动使影视具有连续吸引观众的特殊魅力。影视画面的运动在延续时间中获得叙事性功能,得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表现多种矛盾纠葛的发展,从而多方面展示人物命运和个性。

(三)影视的逼真性来自于它的声光色

科技的发展又使影视能再现事物的声音和色彩。解决了录音还音等问题,电影就从无声过渡到有声。解决了色彩,影视就从黑白过渡到彩色。影视剧的导演们立足于真实,利用一切造型手段,力求缩短银幕和生活的距离。声音这个维度的增加,使得影视给观众的感受更加真实可信、生动自然。因此,影视的逼真性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尤其是优秀的影视艺术能以非常真实感人的形象帮助我们深入认识社会、了解世人。

四、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分析

(一)影视艺术鉴赏的策略

区别于一般的观摩影片,影视艺术的鉴赏要求观众从感知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甚至到审美意义的层面。其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心理和作品相关信息的准备。现在看电影还是存在一种隐性的“礼仪感”,观众总是按照个人的喜好或情感平衡及释放进入影院的。但从市场调查来看,目前绝大多数观众观赏影视作品最主要还是停留在强调影视的娱乐功能上,于是消遣、调节成了观影目的的代言。而影视鉴赏者明显区别于一般的观众。他们有更为强烈鲜明的目标感,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心理上表现得更为紧张,积极获取各种视听信息,在思维上也显得更为活跃,往往会出现至少两种观影思维:一种是将自己同化、融入作品;另一种则是呈现一种游离状态,会打破原先剧本的叙述模式,不断思考、联想、分析、判断、推理,从而挖掘影视片中的艺术蕴涵。

二是对影视作品相关信息的准备。信息面很广,可以包括故事梗概、人物简介、时代背景、主创人员的特点和风格等。这一切资料来源可以通过媒体的各种渠道,鉴赏者可以借助它来准确把握,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理解作品。所以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在缺乏准备的观众那里,会黯然失色,大打折扣。

三是要合理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分解对于鉴赏影视片来说是必需的,但分解又因为它对部分、阶段或因素的提取而往往忽略对影视片的整体观照和把握。这样就需要鉴赏者在分解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综合。这个过程要求鉴赏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片经验以及储备的影视知识等,对分解过程和分解结果进行整合。

最后,为深入鉴赏影视艺术而要努力做的是,在泛读的基础上,至少要对同部作品精读两遍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影视艺术鉴赏的审美素养。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

1. 内容鉴赏

从内容上鉴赏可细分为宏观、微观和影视风格三个角度。宏观角度一般是和文学内容密切相关,如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的意蕴。以内容的方式进入影视片鉴赏方法之所以成为最一般、最普遍的方法,这与影视艺术和文学的根本联系有关,与电影的观念有关,也与鉴赏者的知识储备有关。对主要以故事情节为叙事框架和表情达意的影视作品,以文学的方式进入影视作品,一定要抓住人物活动的有关事件,仔细领会该事件中表现了人物何种性格特点或思想境界。如我国影片《长恨歌》是一部很有影响的作品,对于主人公王琦瑶这一形象,观众由于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等积淀的不同,肯定通过事件对她的看法会各不相同,人物评价也存在差异,但观赏者都是通过事件去评价人物的,其进入作品的鉴赏方法是一致的。

其次,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安排寻求导演的创作思想及作品主题。但是有的影视片,由于艺术家们创作心态的多元化、审美视角的多侧面化、创作手法的多样化,导致影片的思想内涵的复杂化和主题指向的多元化。如谢晋导演的《清凉寺的钟声》是一部多蕴涵的影片,其主题相当丰富。它既表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又宣传对生命的热爱,呼唤和平;还有深层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交流等。对于类似这样的影视片的鉴赏,虽然也可以通过情节、人物活动、细节等安排来分析,不过要仔细地琢磨体会导演的创作意图,特别注意其主题思想寓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 形式鉴赏

第8篇:影视文学的综合性范文

关键词: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2thy syndrome, PRES) 又名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是目前正逐渐被更多医师所认识的临床-放射学综合征 [1],笔者通过分析经临床和影像确诊的10例PRES 患者,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2]对该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计10例,其中男性患者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为31. 5岁;其中原发性高血压4例;肾性高血压3例; 尿毒症2例;肺癌术后化疗1例;

1.2 临床表现 10例患者均出现突发的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及癫痫和头痛伴呕吐的症状, 4例患者出现有视觉障碍, 1例患者共济失调。

1.3 方法 CT 检查者6 例,使用GE公司ProspeedⅡ型双排螺旋CT扫描,横轴位断层,层厚6mm,间距2mm,螺距1,连续扫描,扫描条件100~120kV 200~250mA; MR 检查者4例,使用西门子0.35T磁共振仪,采用头颅专用线圈,扫描参数: 层厚5 mm,间隔3 mm,采用FSE T1WI(TR /TE450 ms/15 ms) 、T2WI( TR /TE 1500 ms/70 ms) ,分别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

2 结果

5例患者在发病后1~3d行颅脑CT检查, 其中有1例同时伴有双侧小脑半球、脑干低密度影。有4例出现双侧顶、枕叶低密度影, 边缘模糊;无明显占位效应。另5例患者行MR检查,表现为双侧顶枕叶白质及颞叶后部为主的异常信号影, 病变主要位于白质内,为长T1长T2信号, FLA IR呈高信号;其中2 例累及颞叶后部, 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脑回样强化;治疗3w后复查病变消失。

3讨论

PRES,于1996年由Hinchey等首次作出报道,病因学为伴有BBB破坏和血管源性水肿的自体调节破坏[3]。本病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其次依次为先兆子痫或子痫以及肾功能衰竭。若血压正常而发生该病的,其发病原因与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如环胞毒素、免疫球蛋白、顺铂、FK - 506等)的使用有关[4]。

3.1临床表现 急性、亚急性发病;先兆子癎;头痛、眼花、胸闷;子癎发作:抽搐、或伴有昏迷、嗜睡;颅高压症状: 恶心、呕吐、头痛、头晕; 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语言减少、思维活动减慢或混乱、主动性减低等; 意识障碍出现嗜睡、昏迷现象;视力障碍表现在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幻视、视觉成双等;认知功能障碍方面表现为:记忆力、定向力减退、注意力下降等。

3.2发病机制有关RPLS 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甚多,但仍存争议;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5]:①脑血管痉挛理论:脑血管具有维持脑血管灌注相对稳定的功能,流入大脑毛细血管的血流因脑血管调解过度诱发血管痉挛而减少,导致脑缺血,RPLS患者脑灌注成像显示水肿的脑组织血流减少支持这一假说;另有学者认为RPLS患者脑实质水肿可能是因为痉挛引起毛细血管静水升高,导致血管内液外渗所致。②脑过度灌注理论:在维持正常血流灌注中,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自动调节功能是有限的,一旦全身血压增高突破其上线,会使收缩的小动脉转向扩张,大量渗出趋向潴留在皮质下白质内,形成白质水肿。③血管内皮损伤和BBB破坏理论:Ay等[6]认为,高血压并非RPLS的必要条件,在许多文献报道的RPLS患者中,恶性高血压并不多见,或者仅有轻度升高和正常,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毒性反应的各种原因,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BBB结构和功能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这样即便是全身血压仅轻、中度增高,甚至正常也会产生血管源性水肿。比如,环孢素A对血管内皮的直接毒性作用会破坏BBB,而内皮细胞损伤引起内皮素释放,导致血管痉挛从而加重了水肿的形成。

PRES 影像学分布主要累及顶枕叶等后循环区域,MRI对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7],其中以FLAIR 序列对血管源性水肿最敏感。

鉴别诊断应包括脑梗死、脑炎等;因为PRES为血管源性的脑水肿在ADC上呈现高信号[8,9] ,在DW I上呈现等或低信号;而细胞毒性脑水肿则相反,在ADC上呈低信号,在DW I上则呈现出高信号。借助这两种检测序列可资鉴别。由于本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比较典型,有特征性,而且具有可逆性。所以及时的诊断、迅速控制血压或停用引起发病的药物对本病的预后非常重要。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表现为对称性顶枕叶和(或)颞叶脑白质弥漫性血管源性水肿[10], PRES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可逆的,经过及时适当治疗后短期内CT或MR复查会发现病灶缩小或消失、密度(信号)回复正常。头颅CT和MRI检查为诊断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而MRI检查是诊断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洁,赵红军,徐勋华,等.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症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128.

[2]杜龙庭,王淑媛,陈辉,等.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症的MR I诊断[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11):1573.

[3]杨来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临床与CT特点(附CT表现7例[J].中国优生优育,2010,16(4):216-217.

[4]艾林,戴建平,高培毅.脑部百例疾病影像诊断精髓[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61-164.

[5] 赵伟秦,王得新,张慧.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20: 346-348.

[6]林志春,陈燕萍,张雪林,等.环孢霉素A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症的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5(10):970-972.

[7]张立云,黄波涛.可逆性后部脑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9,50(1):3.

[8]王明达.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0):120.

第9篇:影视文学的综合性范文

(一)艺术分类的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4.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

5.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按照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将艺术分为五大类别:即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

(二)造型艺术

1.绘画(l)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2)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形式的变幻;②瞬间的凝固;③丰富的意味。

2.雕塑(1)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的空间(三度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

雕塑可分为圆雕和浮雕。

(2)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物质与技艺的统一;③造型性与表现性的融合。

3.摄影(1)摄影是指采用摄影手段塑造可视的画面来反映生活、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摄影特别注重纪实性,画面构图、光线和影调是它的独特的造型手段。

摄影艺术包括新闻摄影、人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生活摄影、舞台摄影等。

(2)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①高度的纪实性;②主题的创造性;③光与影的结合。

4.书法(l)书法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主要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2)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线条与组合;②具象与抽象;③情感与象征。

(三)实用艺术

1.建筑(l)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建筑根据社会需要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根据人们的审美需要可分为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3)建筑的基本特征①造型的形式美追求;②环境的人格化体现洞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2.园林(1)园林是指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创造的景观,它利用技术和艺术,凭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成为实体形象。园林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2)园林的基本特征①浓缩的自然2②综合的形式;③意境的追求。

3.工艺与设计艺术(1)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设计艺术: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产品设计;②环境设计仍视觉设计。

(3)工艺与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实用与审美;②物质与精神;③技能与创造。

(四)表情艺术

1.音乐(l)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其中旋律是表现力的因素。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以及高青、中音和低音;从歌曲角度可分为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进行曲等。器乐可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器乐作品可分为序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在演奏(唱)方式上有独奏(唱)、合奏(唱)、重奏(唱)、齐奏(唱)等。

(2)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①情感性;②想像性;③多义性。

2.舞蹈(1)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品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2)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动作性;②抒情性;③节奏性。

(五)语言艺术(文学)

1.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等文学是以语言或文字符号作为物化手段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人民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主体通过对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2.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1)间接性;(2)广阔性;(3)想像性。

(六)综合艺术

1.戏剧与戏曲(1)戏剧是指以舞台演出为存在形式,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的艺术样式。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戏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的艺术追求,唱、念、做、打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

戏剧的分类,按其矛盾冲突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其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独幕剧;按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和黄梅戏等。

(2)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综合与多样是戏剧的表征;②演员行动是戏剧的基础;③矛盾冲突是戏剧的核心。

2.电影与电视(1)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视属于大众媒介,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电影的主要样式有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其中作为电影艺术最主要样式的故事片又可作进一步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