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影视艺术专业范文

影视艺术专业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影视艺术专业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影视艺术专业

第1篇:影视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影视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火爆,影视表演艺术人才是支撑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优秀的影视表演艺术团队能够促进相应的影视表演艺术作品价值提升,带动影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促进行业收益不断增加。目前,影视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各类网剧、电视剧、影视作品等快速更新。与此同时,观众整体的影视鉴赏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他们要求更加有水平、有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对于一些制作和表演不精良的作品往往不感兴趣,更不会去观看这样的作品。所以,需要相关影视传媒企业不断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作品的价值,提升作品质量,迎合大众的审美和鉴赏需要。就目前影视行业的表演艺术人才来看,优质的人才是十分短缺的,很多影视表演艺术作品试图以“小鲜肉”“新生代美女”作为主演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其中很多俊男靓女的表演水平不高,只有充当“花瓶”的功能,没有实实在在的演技,这导致相应作品很难符合观众的消费观念,这对于影视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此,需要针对影视表演艺术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明确目前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促进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二、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中,我国致力于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虽然素质教育改善了我国教育的局面,但是当前教育仍然以文化知识教学为主,尤其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艺术教育的比重非常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报考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一部分学生是艺术学校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因此,很多高校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入学时的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非常不均衡。艺术学校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综合能力,但是文化知识水平较差;而普通高中的艺术报考生普遍来说艺术基础都较差,所以面对考生艺术综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二)影视表演艺术课程设置不完善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教学不同于文化课知识教学,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影视表演艺术专业主要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为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都不一样,所以大部分影视表演艺术专业都是小班教学,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除了一些基础课程,例如声、台、形、表等,还有很多拓展课程,这些课程需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进行表演。这些课程的耗时一般都较长,且总课时非常多,这就使学生只有很少时间来休息和思考,高强度的课程并不利于学生吸收和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影视表演艺术实践单一任何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活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进一步巩固专业技能,影视表演艺术专业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教学实践。但是在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问题,实践方式一般都是排演剧目,相对比较单一,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适应的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单一的剧目排演并不能有效地锻炼影视表演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当前社会对于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舞台表演这一种形式,教学实践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增加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

三、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策略

(一)整合招生要求,提高生源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人才要具备良好的技能和潜力,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当地提高入学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专业学生的入学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招生需要对学生的形体、嗓音、语言和表演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这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除此之外,还有文化课知识考核。以往很多影视院校在招生中,过度地看重生源的外貌和形体质量,对于表演艺术、技巧、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中,往往也会因为学生的外貌形体而加分不少,这样的招生模式实际上是存在问题的。在影视作品中,越来越验证了观众对于演员表演能力的看重是超过了其外貌形体的,很多外貌不出色的演员通过自己的演技征服了观众,这样的演员阵容完成的作品,才更受观众喜爱和追捧,也是新生代影视表演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榜样。对此,学校要加强对专业技能考核的把关,不仅要了解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还要仔细地观察学生的艺术细胞和潜力,应该选择有一定专业技能且有潜力的学生,这样后期在培养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技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影视表演艺术专项人才。在进行影视专业人才的生源录取中,应该注重对于考生表演艺术能力的考核,针对影视专业人才招生,围绕纪律性、程序性进行,招生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严守纪律,接受监督,注重细节。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考核机制,优化相关指标,促进影视表演专业生源基础牢靠,为今后培养出专业素质高的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做好准备。

(二)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所以学校在设置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课程时,不仅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况和学校的师资力量,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那么,为了保证课程多样化的同时还能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专业技能,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首先,学校可以将专业基础技能培养主要放在前期,让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发掘学生的艺术潜力,明确方向。其次,在基础课程之后安排丰富的课程实践,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去锻炼和提升。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影视人才和戏剧人才教学培养的区别,课程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实际。对于影视人才培养,应该更注重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能够进行一定的创作且具备良好的编导能力;而戏剧人才培养,则更应该注重对戏剧影视理论的掌握,理解戏剧影视作品,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艺术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体验不同情境下的生活,才能够真正加深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在相关作品的表演和呈现中,注入对于真实生活的理解,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能够征服观众的。因此,在影视表演艺术课程开展中,要进一步做好相关的课程安排工作,增加生活实践课程比重,完善影视表演艺术专业育人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教学实践现有的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主要是排演剧目,这对学生表演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社会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就业方向已经变得多样,那么学校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丰富教学实践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去提升专项技能。例如,当前很多影视表演艺术人才会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从事编剧编导、后期制作、表演教师以及与表演相关的多种职业,所以排演剧目这样单一的教学实践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的技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要结合实际来创建更多的教学实践形式。相关影视艺术学院、表演系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按照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表演专业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月”活动,把握不同的时机,组织开展文艺汇演。通过周密的活动布置、合理的规划、形式多样的演出,让影视表演专业相关艺术活动精彩纷呈。例如,组织各班级的年度汇演,组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人音乐会,组织个人的独自表演,组织集体的倾情合作,从而表现出声乐、器乐和舞蹈的美妙绝伦,独唱、合奏、音乐剧的多姿多彩,彰显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多样化的影视表演艺术活动是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载体之一,属于实践教学环节。宗旨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来。每一次影视表演艺术实践活动,都是一场“会战”,从节目的选择、编排、设计,到幕后的灯光、音响、场务安排,大至宏观统筹,小至微观处理,无处不体现出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真正组织开展相关文艺演出活动,才能让学生们有机会观看到国内高水平的演出活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为了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相关影视学院各专业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的设置比例,用影视艺术活动构建专业的主要特色,并在以后的专业改革中不断推进和优化,最大化地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一致,促进培养高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总之,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应该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严格把控招生环节,进一步提升生源的入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实践形式,切实有效地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伍益中.高职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海,2014,(10):126-128.

第2篇:影视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产学融合

自2010年国内电影总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后,影视传媒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影视行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巨大缺口。在此背景下,不少艺术类高校纷纷开设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1]。目前,部分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等。为了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人才培养,自2013年开始,教育部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这促使艺术类院校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2]。2022年,中国院线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用时40天突破100亿大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类院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众多艺术类院校达成共识,将专业改革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服务当地经济。影视摄影与制作是一个技术应用型专业,需要与当地经济和创意产业深度融合。

一、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产学融合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近年来积极推动地方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传统高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部分艺术类高校盲目模仿一些知名高校课程,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模式传统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满足社会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的需求。如今,部分艺术类高校在开展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教学时,存在各种问题,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的培养,对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进行改革迫在眉睫。在现代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同时,如何将地方经济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进行产学融合,已成为我国地方艺术类院校的发展方向。艺术类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推动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艺术类院校影视摄影产业与制作专业教学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影视市场日益扩大,社会需要更多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学科,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制作了与电影艺术相关的专项教材,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影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很多国有电影厂,根据自身经验并结合市场,拍出了多部优秀电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民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电影产业和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对摄影师的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影视摄影技术的进步。虽然影视产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但目前部分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无法适应影视产业发展需求。部分艺术类院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影视摄影与制作领域的专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形成了系统的培训体系,所以该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但是缺乏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成本较大,部分艺术类院校实践教学设施不足,所以实践课程偏少[3]。此外,部分艺术类院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由于教学条件有限,部分艺术类院校专注于讲解影视行业相关理论知识,很少让学生参与灵活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这导致学生往往掌握了丰富的影视理论知识,却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无法有效提升自身实践技能。目前,部分艺术类院校培养摄影师的方式与我国电影业发展格格不入。虽然摄影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这将限制影视产业未来的发展。因此,需要正视我国电影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借鉴发达国家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方法,提高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质量。

三、促进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专业产学融合的措施

(一)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部分艺术类高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缺乏没有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大部分课程都是参照北京电影学院的相关课程,无法满足当前影视行业发展要求,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北京电影学院历史悠久,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清晰明确。地方艺术类院校可以借鉴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地影视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社会需要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4]。在开展教学时,应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明确学生职业发展目标,不断锻炼学生的影视摄影与制作能力。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影视摄影与制作项目,培养更多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总之,艺术类高校要打造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二)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艺术类高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前项目实践,结合职业发展目标,完成学校教育平台和教育体系的适配。在培训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应完善实践教学设备,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和实习,与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艺术类高院要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形成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电影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可以运用工作室项目教学模式,根据专业电影制片厂的要求,指导学生完成电影项目。一般来说,电影工作室项目主要由学校和电影公司决定,在与电影公司员工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适应角色的转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实践技能的提升。

(三)优化高校课程教育体系

随着艺术类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引入,人才培养与研究活动逐渐融合。高校应按照专业知识结构、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按照教学目标,创建教育体系和模块,优化地方高等教育体系,满足电影产业和人才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应用型艺术类高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设特色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开发学生的潜力。高校应加强与特色影视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融合,开发地方影视项目,通过教学与项目相结合,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有别于理论教学的平面摄影和故事片制作,有效提升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在电影和电视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开展跨学科合作,充分利用产业教学平台完成影视摄影与制作。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生共同规划真正的影视项目,完成摄影、剪辑和导演等工作,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打造产学融合平台

一是实施产学融合发展模式。艺术类高校在开展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时,要利用学校优势和地方影视资源,打造产学融合平台。近年来,各艺术类高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发展迅速。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例,该区域的影视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山东出台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致力于打造影视文化产业新高地[5]。2013年,青岛与万达集团签署合作协议,万达国际文化旅游城项目落户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推动了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如今,青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称号,这是青岛市面向世界的崭新名片。二是落实国家政策,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刺激电影产业发展,形成完善的电影产业链,为影视拍摄提供便利。三是将产业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企业与高校互利共赢。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立足当地影视产业文化园区,依托周边文化资源,开展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引导企业深入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的优势,培养当地影视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地方艺术类高校应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产学融合平台,促进当地影视产业发展,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弘扬。艺术类高校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想,树立产学融合理念,将影视人才培养与地方影视发展相结合。此外,艺术类高校要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项目,将人才培养与文化建设项目开发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增加学生的影视摄影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影视人才。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所以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建立以教学和实践为导向的培训教学机制,引进当地电影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开展教学。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公司的生产项目,并为青年教师开展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学校应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丰富评价主体,确定合适的评价指标,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要与外界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642.66亿元,其中国产电影总票房411.75亿元,占据64.07%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8.65%。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所以加强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艺术类高校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的培养。部分艺术类院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无法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难以培养出适应影视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针对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与实际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培养过程中,艺术类高校必须立足实际,明确人才定位,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艺术类高校还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打造产学融合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深南.基于“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模式下的产业学院实践探索:以珠艺“麦田华彩影视制作产业学院”为例[J].广东教育(职教版),2020(1):34-36.

[2]徐剑薇.初探图片摄影专业产教融合式教学:以商业小剧场为例[J].明日风尚,2018(5):191.

[3]单红琳.高职影视专业产教融合的策略:以横店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8):215-216.

[4]梁松青.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影视后期专业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25):136-137.

第3篇:影视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影视艺术;实践方法;举措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对影视产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

一、影视艺术教育实践方法革新的背景

(1)影视作品创作类型多元化。“互联网+影视”背景下,影视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院线电影、电视作品,网络电影、微电影、短视频、自制剧等类型作品层出不穷。(2)影视作品的创作内容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化日益明显。(3)影视作品创作主体多元化。除了院线电影制作公司、电视台为领军的创作主体外,一些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影视传媒公司和草根制作团队(非专业制作团队)也逐步成为创作主体。(4)影视作品创作模式的转变。大数据背景下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电影操作模式,即通过数据信息深入分析受众的需求,对市场进行充分预估,再以市场为目标生产和推广电影,进行衍生开发,实现产业价值。

二、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人才需求特征

(一)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如果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能够根据时代变化的特征来不断地扩充自己,难免会在时展的洪流之中销声匿迹,同样的影视艺术行业的也应该积极展开双创工作,并围绕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这两个方面展开,制定符合大数据时代特色,且更具有创新性的学科教育及实践创作体系,提高艺术创作人才对经济市场和影视行业市场变动的感知能力,提高对影视艺术元素捕捉的敏感度,推动影视行业创新和发展的内力。

(二)具有敏感的数据分析能力时下对于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对影视艺术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体现时代背景。被大数据充斥的影视行业,需要具有大数据概念、理念的新型专业人才。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应具备敏感的数据感知及分析能力。通过大数据的智能化分析,获取受众观影内容喜好与需求、受众观影心理、观影趣味、观影行为等多方面的信息数据,保证创作的针对性。从传播角度而言,对于数据信息的掌握是有效扩大受众面,占领观影市场的有效手段。

(三)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众所周知,影视艺术是融合性艺术,影视艺术创作者,应是具备多元化知识体系的“杂家”。影视艺术创作是集体创作,是多种学科、行业的交叉融合,创作者多元化知识体系的构建,多重能力的并行塑造,可以使创作者从大数据中汲取有效信息,并将其在作品中合理化呈现。此举不仅能够促进影视艺术行业的正向发展,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适应。

三、影视艺术教育实践的“大数据化”革新举措

(一)“点式教学”向“线面一体式教学”转变,重构“大专业”大数据时代“融合”大于“割裂”的专业形态日益凸显。影视艺术专业在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融合。新形势下,影视艺术教育理应转变教学立案,打破学科框架与界线,构建“大专业”,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传统的影视艺术专业的教学是针对创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点式教学”,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知识点。实践时,缺少了学科知识的融合性应用,导致作品整体质量不高。大数据时代的大专业建设,归于教学其本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借助于大数据平台,将传统的“点式教学”向“线面一体式教学”转变。一是,专业技能知识体系的搭建。实现“采”“编”“播”“摄”“录”“演”“服”“化”“道”“音”“美”“照”多专业技能知识的“一体化”教与学。二是,专业内涵知识体系的搭建。实现影视艺术与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多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树立跨专业、大学科意识,利用大数据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结构来拓展影视艺术教育的内涵。

(二)“模拟实践”向“项目化实践”转变,实现专业实践路径的大数据化“模拟实践”时代,是单纯完成练习,是以“作业”形式检验学习成果,老师是唯一评价主体,虚拟成分过重。“项目化实践”则是具有市场检验性的实践创作,需要具有创作规格“作品”,是来自于社会、市场的任务单,是具有“产品”价值的成果。其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评价结果通过大数据检验,更具有说服力。实践创作路径的大数据化,有几点特色:首先,利于实现专业(学校)、行业、企业三者之间建立大数据交流平台,整合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提高有效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其次,通过来自市场(企业等)的实际项目能够不断拓展创作实践的多维空间。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和学习潜能,使学生零距离接触行业、企业,提升专业能力,使“作业”变“作品”,使“作品”变“产品”。第三,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的“项目化实践”方式,利于专业的对标建设,成果转化,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结合互联网技术,多管齐下,搭建新型大数据实践平台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应运而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有效缩短了影视产业和影视艺术教育之间的距离,(下转第155页)学生可以更直观地面对影视艺术的社会形态,对于个人学习目标的建立、学习动力的激发都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搭建更具有开放性、多元化的学习平台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予以实现:①搭建学科课程大数据应用平台。通过该大数据平台,将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具有数据指向性的扩充,形成知识网络,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②搭建定制化培养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思维与技术,建立学生实践需求反馈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计算结果制定个性化教学方式和手段;③搭建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自主学习平台。在完成必须的专业课程面授之外,可开发或引进多种线上教学资源库,通过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创客模式等形式,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拓宽专业视野,丰富学习内容;④搭建项目化实践交流平台。通过项目化实践的开展,可以多方共同搭建集学生作品线上交流,企业创作任务,专业项目合作洽谈,社会受众作品观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交互式交流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该平台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反馈。各方均可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校方主要通过对数据的应用,不断改进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仅影响着知识传播模式和信息获取方式,还会带来行业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在大数据的助推下,影视艺术教育将通过对广博的数据信息和资源的运用,加速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的重构。同时深化教学改革,多方协同育人,共建新型的教育平台。影视艺术教育将在大数据时代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第4篇:影视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影视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火爆,影视表演艺术人才是支撑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优秀的影视表演艺术团队能够促进相应的影视表演艺术作品价值提升,带动影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促进行业收益不断增加。目前,影视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各类网剧、电视剧、影视作品等快速更新。与此同时,观众整体的影视鉴赏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他们要求更加有水平、有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对于一些制作和表演不精良的作品往往不感兴趣,更不会去观看这样的作品。所以,需要相关影视传媒企业不断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作品的价值,提升作品质量,迎合大众的审美和鉴赏需要。就目前影视行业的表演艺术人才来看,优质的人才是十分短缺的,很多影视表演艺术作品试图以“小鲜肉”“新生代美女”作为主演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其中很多俊男靓女的表演水平不高,只有充当“花瓶”的功能,没有实实在在的演技,这导致相应作品很难符合观众的消费观念,这对于影视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此,需要针对影视表演艺术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明确目前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促进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二、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中,我国致力于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虽然素质教育改善了我国教育的局面,但是当前教育仍然以文化知识教学为主,尤其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艺术教育的比重非常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报考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一部分学生是艺术学校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因此,很多高校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入学时的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非常不均衡。艺术学校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综合能力,但是文化知识水平较差;而普通高中的艺术报考生普遍来说艺术基础都较差,所以面对考生艺术综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二)影视表演艺术课程设置不完善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教学不同于文化课知识教学,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影视表演艺术专业主要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为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都不一样,所以大部分影视表演艺术专业都是小班教学,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除了一些基础课程,例如声、台、形、表等,还有很多拓展课程,这些课程需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进行表演。这些课程的耗时一般都较长,且总课时非常多,这就使学生只有很少时间来休息和思考,高强度的课程并不利于学生吸收和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影视表演艺术实践单一任何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活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进一步巩固专业技能,影视表演艺术专业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教学实践。但是在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问题,实践方式一般都是排演剧目,相对比较单一,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适应的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单一的剧目排演并不能有效地锻炼影视表演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当前社会对于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舞台表演这一种形式,教学实践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增加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

三、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策略

(一)整合招生要求,提高生源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人才要具备良好的技能和潜力,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当地提高入学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专业学生的入学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招生需要对学生的形体、嗓音、语言和表演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这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除此之外,还有文化课知识考核。以往很多影视院校在招生中,过度地看重生源的外貌和形体质量,对于表演艺术、技巧、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中,往往也会因为学生的外貌形体而加分不少,这样的招生模式实际上是存在问题的。在影视作品中,越来越验证了观众对于演员表演能力的看重是超过了其外貌形体的,很多外貌不出色的演员通过自己的演技征服了观众,这样的演员阵容完成的作品,才更受观众喜爱和追捧,也是新生代影视表演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榜样。对此,学校要加强对专业技能考核的把关,不仅要了解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还要仔细地观察学生的艺术细胞和潜力,应该选择有一定专业技能且有潜力的学生,这样后期在培养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技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影视表演艺术专项人才。在进行影视专业人才的生源录取中,应该注重对于考生表演艺术能力的考核,针对影视专业人才招生,围绕纪律性、程序性进行,招生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严守纪律,接受监督,注重细节。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考核机制,优化相关指标,促进影视表演专业生源基础牢靠,为今后培养出专业素质高的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做好准备。

(二)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所以学校在设置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课程时,不仅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况和学校的师资力量,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那么,为了保证课程多样化的同时还能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专业技能,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首先,学校可以将专业基础技能培养主要放在前期,让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发掘学生的艺术潜力,明确方向。其次,在基础课程之后安排丰富的课程实践,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去锻炼和提升。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影视人才和戏剧人才教学培养的区别,课程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实际。对于影视人才培养,应该更注重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能够进行一定的创作且具备良好的编导能力;而戏剧人才培养,则更应该注重对戏剧影视理论的掌握,理解戏剧影视作品,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艺术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体验不同情境下的生活,才能够真正加深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在相关作品的表演和呈现中,注入对于真实生活的理解,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能够征服观众的。因此,在影视表演艺术课程开展中,要进一步做好相关的课程安排工作,增加生活实践课程比重,完善影视表演艺术专业育人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教学实践现有的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主要是排演剧目,这对学生表演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社会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就业方向已经变得多样,那么学校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丰富教学实践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去提升专项技能。例如,当前很多影视表演艺术人才会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从事编剧编导、后期制作、表演教师以及与表演相关的多种职业,所以排演剧目这样单一的教学实践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的技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要结合实际来创建更多的教学实践形式。相关影视艺术学院、表演系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按照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表演专业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月”活动,把握不同的时机,组织开展文艺汇演。通过周密的活动布置、合理的规划、形式多样的演出,让影视表演专业相关艺术活动精彩纷呈。例如,组织各班级的年度汇演,组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人音乐会,组织个人的独自表演,组织集体的倾情合作,从而表现出声乐、器乐和舞蹈的美妙绝伦,独唱、合奏、音乐剧的多姿多彩,彰显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多样化的影视表演艺术活动是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载体之一,属于实践教学环节。宗旨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来。每一次影视表演艺术实践活动,都是一场“会战”,从节目的选择、编排、设计,到幕后的灯光、音响、场务安排,大至宏观统筹,小至微观处理,无处不体现出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真正组织开展相关文艺演出活动,才能让学生们有机会观看到国内高水平的演出活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为了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相关影视学院各专业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的设置比例,用影视艺术活动构建专业的主要特色,并在以后的专业改革中不断推进和优化,最大化地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一致,促进培养高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总之,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应该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严格把控招生环节,进一步提升生源的入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实践形式,切实有效地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伍益中.高职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海,2014,(10):126-128.

第5篇:影视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戏剧与影视;艺考;提分;影响

一、引言

戏剧与影视学是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艺术类高考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重大的调整。山东是艺考大省,政策的变动影响巨大。

二、改革影响

(一)相关政策教育部的《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艺术类专业选拔应重视考查考生艺术文化素养,着眼学科和学生长远发展,根据考生艺术专业课成绩和高考文化课成绩,综合评价、择优选拔录取。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应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体现公平。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包括下设各招考方向)应采用同一种录取办法。”“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应因地制宜、分类划定、逐步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在未合并普通本科第二、三批次的省份,原则上不得低于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0%;在合并原普通本科第二、三批次的省份,原则上不得低于合并后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5%;在仅保留一个普通本科批次的省份,原则上不得低于合并后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5%;舞蹈学类、表演专业可适当降低要求;确需过渡的省份,应在三年内调整到位。适度提高艺术学理论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不含表演)等有关本科专业高考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高校的相关专业不得低于普通类专业所在批次控制分数线。”针对这个要求,各省市教育部门和各大高校招生部门积极响应,但落实到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的具体政策上,大家的反应却各不相同。有的比较积极,如重庆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等985高校,采取的是“当年一大步,直接一本分数线”;有的比较保守,采取的是“三年三步走,到二本线的75%”;还有很多反应比较迟缓的至今没有配套政策公布。《山东省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实施方案》提出:除表演外,山东省戏剧与影视学类分专业实施联考,且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2020年提高到普通本科线的85%,2021年提高到普通本科线。可见山东省的政策相较于激进派和保守派比较适中“三年两步走,第二年二本线的85%,第三年到二本线”。

(二)影响程度为了更直观地说明问题,我们以2019年山东省高考生为例分析考生情况:2019年山东省普通本科线(即二本线)为文科503分、理科443分,艺术类提档线艺术文326分、艺术理287分;2018年山东省普通本科线为文科505分,理科435分,艺术类提档线艺术文328分、艺术理282分。近两年普通文理和艺术文理的分数线相差近200分。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山东高考人数为55.99万人,网络查询到的山东省2019年高考500分以上一分一档表①,可以看出同一分数的文科生普遍在六七百人,理科生普遍在1200人以上,可见“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句口号绝夸张。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山东省共有艺考生(高考文化课总成绩170分以上)艺术文:94685人,艺术理26374人,共计121059人。如果以2019年的艺术文理线和普通文理线为参考,达到普文分数线的艺术文科生有2385人,达到普理分数线的艺术理科生有1740人,合计4125人;艺术文从326分到503分共69193人,艺术理从287分到443分共19247人,合计88440人。而其中人数最为密集的约为艺术文340-400分,每一分人数普遍在500人以上;艺术理310-380分,每一分人数普遍在150人左右。当然上面计算出的4125人和88440人不全是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的考生,这是山东省全部科类的艺术考生。但如果我们按照2019年戏剧与影视类专业艺考生的数量占比(2019年山东省戏剧与影视类专业艺考生为三万多人),大约可以算出能达到普通文理分数线的戏剧与影视类十多个专业的艺考生只有1000人左右,而在艺术文理线到普通文理线之间的戏剧与影视类专业考生约为20000人左右,而剩下还有上千考生应该是弃考或者总分不到170分。②由数据不难看出,近年来社会普遍讨论的“艺考热”和“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学生素质”问题的确存在,而且还相当严重。对于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而言,文化课过高容易把专业优秀的孩子挡在门外,但是文化课过低也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对考生而言,分数过低也不可能在未来的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中过得顺利。就山东省目前数据来看,仅有不到3%的戏剧与影视类艺考生能够到达普通文理的二本分数线。这个数字对任何一个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的高等教育者来说都是触目惊心的。

三、应对策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