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影视艺术概论范文

影视艺术概论全文(5篇)

影视艺术概论

第1篇:影视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影视艺术概论;教学;方法;探究

一、课堂讲授法

在《影视艺术概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课堂讲授法向学生介绍电影理论、电影历史、经典影片、电影大师等内容。通过教师讲授和系统梳理,学生可以快速了解中外电影史发展脉络、主要电影流派。譬如介绍电影流派相关知识诸如产生背景、艺术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历史地位、获奖情况时,采用课堂讲授法可令学生迅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影视知识。以外国电影史为例,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了解到外国电影史的发展可以简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声时期的电影,主要包含无声时期电影的形态特点、代表作品,以卢米埃尔兄弟、梅里埃的电影、苏联蒙太奇学派电影、欧洲先锋派电影为代表;第二阶段是经典叙事时期的电影,包含大制片厂制度下的经典电影叙事及其电影作品;第三阶段是现代电影时期,包含传统电影向现代电影转型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如《公民凯恩》等;第四阶段为高科技时代的电影,包含动画电影和科幻电影等。再看中国电影史,同样可通过讲授法令学生了解中国早期国产电影的特点及经典影片,譬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优秀国产电影以《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为代表。接下来介绍十七年电影的艺术特点及本阶段的优秀影片,如《林则徐》、《早春二月》。在新时期电影中主要介绍第三代导演到第六代导演的特点及其作品,可将第五代导演中的张艺谋和第六代导演中的贾樟柯作为重点来介绍,因为这两位导演都是目前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导演之一。关于张艺谋,电影作品重点介绍其最优秀的电影,如《秋菊打官司》《一个也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印象系列则可介绍《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等。贾樟柯可重点讲授其《三峡好人》《江湖儿女》《山河故人》等代表性影片。

二、课堂参与法

除教师课堂讲授外,还可让学生适当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热情、主动思考的能力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譬如在讲授导演风格的时候,教师介绍同一故事由不同导演执导,作品风格和艺术水平有较大差异,以电视剧《红楼梦》为例,该剧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987年中央电视台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简称央视版;一个是2010年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简称新版。两个版本电视剧的取材和内容基本相同,但剧作风格、导演风格却很不相同,各有千秋。教师可选取电视剧《红楼梦》的经典片段《宝黛初见》作为案例,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观点。讨论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央视版更为经典,表现在场景设计和演员表演两个方面。在场景设计方面,该版将现场众人的言谈举止都表现出来,既有主角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言谈举止,也有众人的说笑反应,因此是一个综合立体的见面场景。演员表演层面也表现不俗,陈晓旭把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气质完美地表现出来,贾母则把祖母对孙儿的无比疼爱演绎得淋漓尽致。比较而言,新版《红楼梦》宝黛初见场景镜头中只有贾宝玉和林黛玉,其他人被排除在镜头之外,令观众无法了解现场的总体情况,因此在场景设计上和央视版有较大不同。但也有同学比较认可新版《红楼梦》,认为新版人物服饰华美,色彩和光线运用更符合现代年轻观众的欣赏趣味。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可对学生观点进行点评,既要说明自己的主观喜爱,更要客观地进行艺术比较,从演员表演、场景设计、气氛烘托、色彩光影、音乐配置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令学生对影视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影视实践法

这种方法颇受学生欢迎,既具挑战性,又活泼有趣,还可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学生可以任意分组,人数不限。经验显示,小组多为5到8人。对于编剧、摄影、剪辑、配乐等,学生自行协商各自分工。编剧往往是文笔较好的同学,剪辑通常用的软件有PR、会声会影、Vegas等,其中以PR最为专业。整个影视实践过程都需老师全程指导,譬如题材选择、剧本编写、演员表演、拍摄技巧、后期剪辑,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一)分组选题环节学生自行分组一般不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会按照宿舍或兴趣等自行分组。该环节教师主要进行选题和题材指导。鉴于学生身份,大多数学生会选取校园题材,譬如校园贷、网络游戏、网恋、校园霸凌、心理问题等。以校园贷题材微电影《果果的生日》为例,该剧讲述女大学生果果因为爱慕虚荣,深陷校园贷无力偿还,最终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重新回归正常大学生活,感受到同学和老师浓浓的情谊。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微电影《自赎》则讲述女大学生冉冉沉迷网络游戏,当舍友和班级同学忙于考研、求职时,她却不分白天黑夜在宿舍玩游戏,导致七门成绩挂科,最终幡然醒悟,找到自赎之路。校园霸凌题材微电影《校园霸凌》则讲述转学而来的女大学生朱悦遭到同班同学排挤和欺凌,最后在同学和老师帮助下,她认识到遭到校园霸凌的时候,不能一味忍让,而要向老师和同学求助,才不至于让坏人一再得逞。这三部微电影都是校园题材,都非常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剧本写作环节剧本乃一剧之本,其地位十分重要。剧本写作质量好坏直接关系拍摄效果。鉴于学生为中文系学生,文笔较好,这一点无需多虑,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写剧本的经验,因此不少小组写出来的剧本初稿不是剧本,而是故事梗概,或者类似于小说形式的文本;也有的虽然具备了剧本的特点,但不是分镜头剧本。这时教师需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包括剧情故事、人物关系、写作形式和镜头语言的修改。

(三)作品拍摄环节接下来是拍摄环节,演员多为学生自己,拍摄器材多为智能手机、单反相机。因是校园题材,所以拍摄场所主要在大学校园,如食堂、教室、宿舍、校园,学生可随时就地拍摄,较为灵活自由。和社会上的影视制作单位比较起来,学生作品往往充满了创意思维,形式灵活生动,学生借此拍出了自己的生活、困惑、思考、梦想和青春。虽然学生们拍摄的作品尚存缺点,但学生都对此种实践形式非常喜欢,且收获颇丰。

(四)作品交流环节当学生拍摄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选择没课的晚上或者周末进行作品展示与交流,组织班级同学以观众身份观看他们自己拍摄的电影。每放完一部作品,由学生进行点评。在关闭灯光的教室里,观看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该种形式的观摩、交流和学习经历注定令学生终生难忘。在欣赏他人影片长处和看到自身影片短处时,对影片的鉴赏能力获得很大提升。在同学点评交流完毕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教师可从学生作品的选题、编剧、表演、配乐、画面、剪辑、字幕等多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此种形式的影视实践作品既可作为学生平时作业,纳入成绩测评与考核,也可从中选取优秀作品参加学校、省市乃至部级比赛。实践经验显示,学生拍摄的优秀作品思维具有较强创新性、剧本写作趣味盎然、拍摄手法独特生动、剪辑技巧新颖另类,目前已有多部作品参赛并获奖。

四、评论写作法

影视批评是指批评主体在影视鉴赏的基础上,依据影视理论和批评方法,对影视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比较、研究,从而做出价值评判。这对本科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从影视鉴赏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影视鉴赏的基本方法和角度,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影视艺术的鉴赏角度,一种是文学艺术的鉴赏视角。影视艺术的鉴赏角度主要包含视觉元素、听觉元素、演员表演、导演风格等,文学艺术的鉴赏角度主要包含故事情节、叙事线索、主题蕴涵、细节情境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撰写评论,步骤如下:

(一)确定兴趣影片和影片兴趣点学生首先找出影片的兴趣点,这个兴趣点就是论文的切入点,从此切入点深入下去,可首先确立选题,将兴趣点进行理论提炼,进而拟定标题。

(二)围绕兴趣点展开论述接下来就是展开论述的过程,围绕这个兴趣点从哪几个角度、哪几个层次入手展开阐释,可先列出提纲,确定每个提纲论述的问题,进而确立小标题。标题须是对所要阐述问题的概括性表述。

(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查阅资料,这些资料应包含两类:第一类,关于影片的相关资料,如影片的制作、票房、获奖、评价、拍摄等;第二类,关于影片的研究资料,即学者们对该影片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唯有掌握现有研究成果和现状,方能知道自己的研究创新点在哪里,以便在论文中深入阐释。

(四)论文写作环节在该环节,学生很容易写成影片观后感。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论文写作思维及语言表述都和读后感截然不同。就写作思维而言,它和文学作品天马行空的写作思维不同,论文写作思维是一种理性规范的思维方式,要对照所阐释问题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论述,要求层次清晰,语言表述规范准确,简洁凝练,避免出现口语化表述。

参考文献

袁玉琴、谢柏梁2005《影视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第2篇:影视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影视专业;影视艺术

概论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构建全面育人课程体系的全新思路,是追求教育价值的崭新格局。影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因专业特殊性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准传媒人的思政素质直接关乎国家形象的展示,牵动着大众文化的发展进程。而高等学校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主观上普遍偏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文化积累,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影视类专业学生热衷于网络文化、流行文化等,对新潮思想多有涉猎,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引领。因此,引导影视传媒类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已成为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关键任务。“影视艺术概论”是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在大一、大二普遍开设的课程。它是帮助学生认识影视文化、建立影视思维的第一站,从“起点”入手,整合思政元素,搭建全过程育人的专业课桥梁,在影视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明确“影视艺术概论”专业课程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要求课堂发挥好育人“主渠道”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因此,专业课要从解决教育“首要问题”的高度出发,把握课程特征,制定课程育人目标,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影视传媒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影视艺术概论”侧重对影视艺术的基本特点、规律、现象等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总结,在专业培养的任务上承担着构筑影视基本观的基础性作用。从课程性质出发,该课程的思政建设应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即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观念。围绕这一中心,课程思政可以从两个维度铺开:从影视理论来说,重点是培养使命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即搞清楚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创作者;从影视创作实践来说,侧重于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创作方向,即弄明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作品。概括而言,“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与文化感知力。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

相较于思政课程来说,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政教育。2017年12月教育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①。专业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以“影视艺术概论”为例,该课程涵盖影视史、影视理论、影视创作方法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三方面出发,都能挖掘到课程思政的有益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效统一。在讲授影视史时,可以“以史为鉴”,致力于国情教育与主流价值熏陶,帮助学生端正创作的目的。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②以此为指导,教师可以从影视史中挖掘育人元素为学生指明创作方向。例如,从法国的“新浪潮”运动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二者都是电影创作者反抗文化压迫、立足社会现实的艺术尝试的结论,并引申至20世纪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现了抗日救国使命意识的“左翼电影运动”。从这些电影史流派中引入思政教育的讨论: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端正创作目的,认识历史使命。在影视理论的视听语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特有的“直观性”和“临场感”,调动学生感官认知,实现从感化到内化的思政教育过程。从视听作品的欣赏与解读出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了解先进人物,可以起到智育加德育的良好效果。在影视创作方法论部分,可以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动画影视,从认识“中国好故事”出发,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动画电影的沉浮历程,探索国际传播的核心要义———“讲好中国故事”。从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和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说起,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明确“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③。再论及《大闹天宫》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其艺术核心便是运用中国元素、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讲到90年代中国动画遭受日漫冲击和近几年中国动画电影回归传统文化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从影视艺术角度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指引学生深刻体悟“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

三、聚焦时事热点,把握德育时机

影视传媒类专业学生性格开朗、善于表达、关注时事。课程思政要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贴近时事热点,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形式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例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选择《我和我的祖国》等优秀影视作品作为视听语言的案例。在主旋律节目形式多样、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当下,积极引导学生讨论艺术创作的底线原则与价值坚守,用民主平等的互动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可以提高课堂“抬头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用合作教学法分组进行选题策划,鼓励学生用影视作品展现家乡大美风貌,培养协作精神。在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更可以借助网络授课的平台优势,引导学生观看和自主创作“战疫”主题的网络视听作品。在新形势的媒体环境中,课程思政改革除了要加强课堂建设,还需强化网络教育建设,拓宽育人阵地。

四、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④影视传媒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承担着立足时代、贴近民生、关切现实、创新创造、传播正能量的使命。在加强课堂育人的同时,建设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多时空的全面育人体系势在必行。鼓励学生通过组建新媒体互动平台、开通社团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作品成果展示展览,致力于新闻纪实与创意内容的生产,强调产品思维与交互设计,践行当代传媒人的初心与使命。

五、结语

第3篇:影视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影视音乐;教材;通识

电影电视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包含了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传统艺术的智慧结晶并在当代科技的发展下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集大成的综合艺术形式。当代影视音乐在其产生、发展,变化、传播的过程中,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优秀的电影作曲家和作品,逐步形成了各自特有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属性,为研究与鉴赏提供了肥沃的文本载体。而影视音乐鉴赏是目前综合性大学普遍受到大学生欢迎的一门音乐通识类课程,这类课程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通过讲授影视音乐的基本特征与规律,视听语言、音画关系的基本常识、梳理中外电影发展历史以及通过大量不同流派的影视作曲家的优秀影视音乐作品和电影制作工业流程的分析解构,使学生从立体化全方位了解影视音乐文化的功能、规律及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而保证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教材的质量。

一、影视音乐通识教材迎来发展机遇,喜获数量与质量双丰收。

经过八九十年代的重整旗鼓,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上都进入了一个稳定的良性发展轨道,大大促进了学术界研究的繁荣。影视音乐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理论和实践都还处于初创阶段。各地高校相继开设了不少相关的通识类课程,但由于发展历史较短,配套教材还远未形成科学体系,无法真正满足教学与实践的需求。以前教材都必须国家教育部门按照课程教学计划统一组织专家编写,21世纪伊始,伴随着公共艺术通识课程的开展,出现了第一次教材建设的高潮。教材编写的门槛也越来越宽松,出现了属于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或自编教材,极大繁荣了艺术通识类课程教材建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出版了各类与影视音乐鉴赏有关的通识课教材或者可作为课程参考书的著作达到30部左右,大大丰富了影视音乐通识类教材与读物的数量。其中课程常规教材类著作大概有10部左右,这类教材的编写思路基本遵循从影视音乐本体论出发,帮助学生厘清影视音乐鉴赏最重要的音画基本关系、音画配置手法、音乐对画面拓展意义等概念,并结合具体的影视剧作品进行范例解构分析,此外,还包括对影视音乐的传播、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这些教材缓解了学科课程教材紧缺的局面,填补了我国影视音乐类鉴赏通识教材的空白,为该学科走向更加专业化的教学实践与教材体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有两部教材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专业的编写水准,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出很强的实用性,深受一线教师的欢迎:分别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的《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曾田力,雷伟著)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的《影视音乐概论》(李锦云编著)。将在下文中进一步分析。

二、精品教材解读

1.《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该书是著者曾田力继《影视剧音乐艺术》一书之后出版的一部重量级教材,该书原本定位是21世纪传媒音乐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受众以音乐传播、影视音乐等传媒音乐类专业的学生为主,是对不同于传统音乐学教材的有传媒特色的音乐教育教材的有益探索。教程结合具体的影片分析从影视音乐的构成元素、表现形式、结构类型、美学特质以及审美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影视音乐的相关基础理论概念,同时对中美电影音乐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和电影作曲家进行了梳理。由于其对影视音乐规律总结的专业性、全面性、通俗性等优势成为了不少大学影视音乐鉴赏课程的通识读本,新世纪以来的不少教材中有关影视音乐本体论的章节大都取经于这部教材,成为影视音乐鉴赏课程教材中的标杆。该书分为两版:分别是2006年的第一版和2017年的修订版。(1)初版特点:2006年该教材初版问世,分为七大章节:前三章主要对影视音乐鉴赏的若干本体性问题做了专业性定义,如配乐包括主题音乐、场景音乐、背景音乐;歌曲包括主题歌和插曲;音画关系包括画内音乐、画外音乐及其相互转换;音画配置方式包括音画同步、音画对位和音画平行;音乐蒙太奇包括顺时空音乐蒙太奇、逆时空音乐蒙太奇、超时空音乐蒙太奇、交叉时空音乐蒙太奇、音乐与音响的交融等;框架型结构包括主题音乐和主题歌引申发展两种;点描型结构包括情节性点描、过渡性点描、色彩性点描和综合性点描等,在描述这些影视音乐本体概念时选曲了大量经典影视音乐片段来分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第四章则从影视音乐的美学理论出发,探讨了影视音乐三大美学特质:内容的可阐释性、联想的指向性和结构的灵活性;三种审美方式:欣赏方式、三位一体的互动效应、审美的发生及影响等;第五章和第六章梳理了中美两国的电影音乐发展历史;第七章是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及代表作品简介。每一章教学结束之后都设置了相关内容的课后思考题,帮助学生强化理解本章学习重点,对于未接触过影视音乐的学生来说是一本既全面又专业的入门级教材。由于该书编写科学,体系严谨,分析细致,因此受到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欢迎。(2)修订版特点:基于教材本身的质量过硬和市场的积极需求,2017年8月该部教材修订之后又再版。第二版距离第一版已过去十一年之久,因此编著者在新版教材中做了一些修订,主要包括:a.以原有教材为基础,在主体框架与概念理论不变的基础上删减增加了不少新电影音乐案例分析,对原有版本中的影视音乐片段做了大量更新与替换。虽然优秀的影视音乐历久弥新,成为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研读赏听的经典之作,但对于课程发展和教材建设来说,不跟上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跟踪业界最新的影视剧成果,而满足年复一年陈旧的内容,不断的炒冷饭,只会使教学内容越来越脱节于时代,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优化。因此这是教材本身与时俱进的积极反应,令人欣喜。b.新版教材最重要的更新是增加了一个全新的章节:探讨电影音乐的创作机制与流程:A电影音乐的创作机制和流程分类包括个体机制及其创作流程、团体机制及其创作流程以及两种机制之间的关系;B好莱坞制片厂的音乐创作团体机制和流程;C电影音乐的创作机制和流程与音乐风格的相互影响。通过这一全新的章节,对学生普及电影包括电视的音乐创作团队的构成、功能以及组织关系、创作工艺环节及前后顺序、创作分工等影视音乐制作流程中的内部细节。c.原第七章著名电影作曲家简介更新为第八章之后,打破了将作曲家名单按照生卒年份罗列排序的方式,而是更加有机的将好莱坞电影音乐作曲家分为四个代系来进行推介,比原版增强了更多的科学性与学术性。

2.《影视音乐概论》。该书“以系统介绍影视音乐的理论和实践为目标,将影视音乐的基本概念、发展轨迹、未来方向、创作技术、实例分析作了分析与介绍”①,凸显了“概论”二字。由于出版时间推后几年,与《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相比较,该书在编写体例和教材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同时又根据时代和学科的发展有所变化与拓展,整部教材具有系统性强、针对性强、实战性强、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该书自2014年7月出版之后,供不应求,重印了4次。全书分为七个章节:(1)影视音乐本体论部分重叠。前四章和《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的部分教学内容有所重叠,但体例设计略有不同。比如第一章导论直接将世界包括中国影视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历史作了概貌性梳理,同时增加了影视音乐传播特点与艺术功能的章节,。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教学内容与《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有不少覆盖的课程内容,比如影视音乐的构成元素、音画关系、音画配置、音乐蒙太奇、结构、影视音乐的审美等,这些属于影视音乐本体论的概念叙述在两本教材中基本一致。(2)分析梳理当代中国影视音乐的发展特点。第四章影视音乐的发展主要着眼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入世贸之后在影视音乐在国际化、民族化、市场化方面表现出来的巨大变化,对当代中国影视音乐发展业态有着较全面的分析。(3)重视基础乐理概念对理解影视音乐的重要性。第五章影视音乐创作主要是围绕一些基础乐理知识展开教学内容,包括调式旋律、节奏和声等概念,设计这一章节的目的在于在鉴赏影视音乐的过程中,从主题歌到插曲再到配乐等,都离不开音乐要素的分析,而除了一小部分接触过乐器演奏的学生之外,通识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音乐基础知识都较为薄弱,因此这个章节的设置是希望学生能掌握一些专业的音乐知识,从而在分析视听语言和音画关系的时候有更专业的见解,而非泛泛而谈,隔靴搔痒。(4)增加了其它影视通识类教材中缺乏的技术章节。第六章类型影视音乐设计和第七章影视音乐编辑与分析则是跟技术相关的两个章节,这部分内容在其它教材中比较少见。它强调了影视音乐的技术性,影视音乐设计、现代录音技术手段应用、剪辑技术与技巧等,体现了影视音乐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艺术效果的特殊艺术属性,从对音乐的图示化的分析,以及录音混音的思路再到音画组合剪辑的技巧等方面的基本论述,体现出编者专业的技术实操能力。3.两部教材均可以作为通识课教材来使用。前者概念明确,举例翔实,内容全面,特别是举证了大量经典影视音乐片段,侧重对影视音乐艺术的理解与鉴赏,为教师教学备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后者概念明晰、简明扼要,内容通俗,增加了影视音乐编录技术的相关章节,教材内容去繁化简,简练普适,凸显了教材“概论”的精髓,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两部教材既可单独使用,也可根据教师的教学的具体需要选取局部章节使用。

三、对未来影视音乐通识教材发展的展望与思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培养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大学通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亦愈加凸显,需重新审视、准确定位,积极探索与世界同频共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模式,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因此,对未来影视音乐通识教材的编写理应体现出新时代的新追求,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响应“课程思政”号召,深挖通识课程中的“思政因子”。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启“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②。提炼影视音乐通识类课程中的文化属性,在在潜移默化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引导。上海音乐出版社去年出版的韩天寿编著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教材《影视歌曲鉴赏》就是一本有益探索,该书由不同时期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无数音乐作品中精选而成,分为四个部分,引导大学生学红色经典、爱红色经典、懂红色经典,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将音乐教学与影视作品结合进行品德教育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教材编写的新趋势,比如影视音乐中的民族文化传播,主旋律影视题材中的音乐创作等,都能通过影视音乐的通识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自豪感。

2.加强教材中视频素材的配套建设。影视音乐类通识课程对影像资料有较高要求,因此教材应配备相对完善的视频资源,可以制作经典片段的光盘或者在纸质教材中插入二维码,学生通过扫码即可获得影像资源,提高了教师上课的便捷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加强对国外优秀影视音乐类著作的引进与翻译,提高课程的参考教材与补充教材质量。国外相关课程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崭新的视角和观念,由于国外的影视音乐制作工业相对成熟和规范,因此也有较多国内学界无法企及的最新研究成果,亦能够实现课程内容的国际化。人民邮电出版社近年来在该领域引进出版了一系列优秀著作《电影音乐人成长手册》《影视配乐的艺术与商业》《在音轨上》等,均来自于美国影视音乐配乐专业使用教材,内容包括影视音乐制作流程分工,影视音乐制作程序、影视音乐版权发行问题等我国教材从较少或从未涉及的领域。

结语

新时代下的影视音乐通识教材要与提升教学目标与质量相联系,作为通识课程的教师,虽然在教学内容的深度上不及专业课程,但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严谨性与时代性,只有利用好现有的高水平经典教材,潜心教学,教学相长,将来才能真正做出符合通识精品课程水准的有特色高质量的教材。

参考文献:

[1]曾田力,雷伟,徐晨.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8).

第4篇:影视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视觉文化;影视美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一、视觉文化时代影视美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所谓的“网生代”,他们对电影、电视等视听艺术有着敏锐的捕捉能力和强烈的观赏兴趣。与传统的美育课程相比,影视美育至少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第一,影视美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视觉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毋庸置疑,任何一门艺术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网络。影视艺术是一种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影像和声音为媒介,通过在银幕上塑造一系列故事来再现生活、表现情感的视听艺术。实践证明,影视艺术与审美教育的结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视觉艺术素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其对社会发展的认知能力。例如,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就是一部集观赏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经典作品,片中既有紧张激烈的打斗场面,又有意蕴深厚的视觉画面。在影片中,张艺谋非常注重运用色彩来造型和表意,让观众体悟视觉画面的深层次内涵。具体言之,电影《英雄》的叙事主要是通过色彩来控制和完成的,红色、蓝色、绿色、白色和黑色代表着不一样的情感和叙事功能。学生通过对电影《英雄》的学习,不仅理解了电影中色彩的造型和表意功能,还提升了自身的视觉文化素养。第二,与其他艺术相比,影视艺术具有视像性、大众性、娱乐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高校美育的教学效果。影视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直观的、通俗的内容满足广大受众的娱乐需求,同时也是大学美育实现普及推广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固有的高校美育模式中,大部分艺术门类课程“只强调艺术美却忽略非艺术美,艺术技法教育过于强制性,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受到创伤”。[2]然而,真正的美育应该是在自由的心境下,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升华。例如,《极限挑战》本身是一档娱乐节目,但导演在第5季中增加了一个“长江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话题,不仅展现了沿途各个城市的“文化之美、建设之美、生态之美”,也让观众在娱乐中感受到了“美”的真谛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第三,影视美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视觉认知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视觉认知力是西方视觉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人们对视觉文化的理解力和认知力,其核心意义在于揭示“看与被看的关系”,以及“对不可见世界的觉察和把握”。[3]如今,随着电影、电视、广告、动漫、短视频等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了以影视艺术为主的视觉文化时代。影视美育课程通过对具体影视文本的学习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所处的社会,进而梳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深受观众喜欢的电影《战狼2》,不仅获得了50多亿的超高票房,其所彰显的爱国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

二、视觉文化时代高校影视美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影视美育工作主要通过开设影视类通识课程或选修课程(包括影视鉴赏、电影鉴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等)的模式来实施。由于此类课程比较受学生欢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美育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校影视美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影视美育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凌乱,缺乏规范性和针对性。在视觉文化的强劲推动下,不少高校开设了影视类的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具体包括影视鉴赏、电影鉴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中国电影史专题等课程。这些课程基本上是以影片赏析为主,少量课程涉及电影理论、电影史方面的知识。此外,由于学校学科专业的不同,各学校学科对影视美育课程的重视度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影视传媒类的学校和专业比较注重影视美育课程的学科意义,而其他类型的高校和专业的重视度不够。总之,在现有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影视美育课程的学科地位比较低,而且课程设置也比较凌乱,缺乏规范性和针对性。其次,影视美育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多数教师仍采用“理论知识讲授+影片观摩”的教学方式。目前,不少高校的影视美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有的以放影片为主、教师点评为辅,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及时的影片案例,结果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阻,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影视美育课程常常被冠上通识课和选修课的“头衔”,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只注重影视作品的娱乐价值,而忽略了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最后,影视美育在教学内容上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影视美育都是以影视鉴赏、电影鉴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等课程来实施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但此类课程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由于可供选择的影片太多,加之任课教师对影片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个人倾向和随意性,最终教学内容各自为政或者沦为教师个人“流水账”式的教学。

三、视觉文化时代高校影视美育的实施策略

视觉文化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如艾尔雅维茨所言:“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置身于视觉已成为主导形式的当今社会。”[4]电影、电视作为视觉文化的主要形态,在传播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视觉认知力、审美能力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所以,加强影视美育课程改革,增强影视美育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美育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完善影视美育课程体系,提升影视美育的学科地位。实践证明,在固有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影视美育的相关课程多数以通识课或者选修课的身份出现,学校相关部门和学生都不够重视。早在1985年4月,国家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意见》,明确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应把电影课程列入选修课程名录当中。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影视美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教学效果仍不理想,主要原因还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问题。为此,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把影视美育课程规范化,甚至可以把影视鉴赏或者影视艺术概论等课程列为公选课,而不是任选课。第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尽量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不断丰富影视美育课程的授课内容。实践证明,影视美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包含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基础理论部分,如电影理论概论、电影语言、电影结构、电影美学、电影类型、电影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二是影视艺术的发展史,包括国别电影发展简史,如法国电影、意大利电影、德国电影、美国电影、日本电影、韩国电影、伊朗电影等;三是影视鉴赏与批评的基本方法,如作者电影批评、电影符号学批评、电影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类型批评等。特别是影视鉴赏与批评方法的训练,涉及影视语言(景别、构图、角度、色彩、布光、镜头运动、声音、剪辑等)、影视叙事和影视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容。所以,在影视美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影视语言技巧、影视叙事结构和影视文化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优化影视美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三,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平台,改进影视美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影视艺术是把静态的和动态的、时间的和空间的、造型的和节奏的艺术都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灵活多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影、电视等资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长镜头理论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以特吕弗的《四百击》为重点分析影片,贯穿长镜头理论的基本知识点和巴赞的纪实美学理论,联系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等作品,阐释长镜头理论对第六代导演创作产生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以主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主题探究式教学法,是“教师事先选择一定的主题(专题),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5]例如,当代大学生对青春片比较感兴趣,教师在授课前可以给学生提供关于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的选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国产青春片的发展现状。此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打造在线课堂,提升影视美育的影响力。

四、结语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当下,影视美育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影视美育的目的是通过影视艺术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高校影视美育课程改革应该从提升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入手,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平台,从课程体系、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改革。与此同时,在影视美育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一定要遵循“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指导思想,处理好影视鉴赏和影视美育、影视美育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基本矛盾[M].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156.

[2]蔡贻象.电子时代的影视美育论[J].教育评论,2003(3):23-27.

[3]易晓明.“视觉性”的培养——一个当代美育需要关注的话题[J].美育学刊,2014(2):42-46.

[4]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云鹏,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5.

第5篇:影视艺术概论范文

一、新媒体发展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和发展

在形式上,在线视频改变了年轻受众的收视习惯,年轻人主要通过网络服务来收看电视节目,近几年更是出现了从电视节目在线收看,到原创视频,再到网络直播的趋势。传统媒体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重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目前传统媒体人应积极思考的问题。在内容上,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生产较多地体现为多媒体信息的传递为主流,视频阅读成为主体。视频内容的深度和精美程度及目前年轻人对技术的崇拜,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内容生产。比较明显的趋势表现为:一是短视频、微视频的需求增加。二是娱乐化趋势导致内容的轻薄简洁,甚至新闻信息也出现简短轻巧的趋势。在技术上,“智媒”时代,机器写作、个性化推送、传感器新闻等对传统媒体的信息和传递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兴起,基于大数据和算法而发展起来的内容推送无形中引导着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诞生,也将对媒体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它的诞生被认为是“人类最神奇、最伟大的发明,是深刻改变世界、有远大发展前途、同时又难以准确预料后果的颠覆性技术。”[1]

二、新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人才的新要求

首先是沉浸式媒体技术的进化带来媒体叙事方式的变化,使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改变以往的叙事方式,适应新的媒体环境。2015年春,沉浸式媒体技术公司Matterport生产出一台3D相机,它将红外线和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结合起来,创建了“真实照片”虚拟空间。这项技术的发明,开启了沉浸式媒体的创新。这种“沉浸式媒体”的未来进化目标,具体包括360度全景视频、增强现实(AR)和容积捕获(包括CGI和三维扫描)。这项技术革新开始颠覆新闻媒体在视觉叙事方面的思维方式。沉浸式媒体把探索体验的主动权及对新闻事实了解的控制权交给了用户,它对记者和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会迫使新闻从业者重新思考应该如何组织和构建故事。欧洲新闻网身临其境的故事负责人托马斯•塞迈特认为:“360度全景视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创新形式引进,它不仅能培养记者如何通过它做一个出色的新闻报道,而且这种独特的报道形式还能给我们信心以展望沉浸式媒体的未来,”其次,网络直播的兴起,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强化直播手段的技能要求。2016年是我国的“网络直播元年”,网络直播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信息传播更加具备移动性、易操作性、便携性及交互性等特点。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给播音员主持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主播的出现,打破了以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为主体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主导格局,传统的播音主持风格也受到一定的冲击。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主播的主持风格更加娱乐化、个性化,传统播音主持的端庄、大气、沉稳的主持风格受到冲击,如何改变自己的主持风格,以适应新媒体的变化,是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强化传统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对直播技术应用能力,是当前应对新兴媒体发展的积极措施。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中制作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应同时使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平台,真正做到全媒体传播。一方面,播音员主持人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新技术的平台来进行节目直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将节目延伸到新媒体平台。另外,播音员主持人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弹幕等方式和受众进行交流,加强传播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课程体系模式。为了达到新时期的播音与主持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系统全面掌握新闻与传播学、汉语言文学和中国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系统掌握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受到播音、主持和采写编评等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的基本能力,掌握新闻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团结协作与竞争能力;要求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此,播音与主持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社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创新创业知识四个方面。1.人文社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人文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此,可以设置思政类、外语类、身心健康类、职业规划类、信息技术类等课程,并且鼓励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跨专业选择个性课程,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可到文学院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课。2.学科基础知识。作为戏剧与影视学科下属的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首先要掌握戏剧与影视学、新闻学和汉语言文学等学科知识,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扎实的知识背景。为此,可以设置如下课程: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广播电视概论、艺术概论、中外文学作品鉴赏、现代汉语等。3.专业知识。在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需要熟悉新闻播音、节目主持、采写编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系统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在内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门知识。为此,可以设置如下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节目主持人概论、即兴口语表达、配音知识与技巧、演讲与辩论、朗诵学等。4.其他相关知识。在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具备利用新媒体的能力和新闻评论能力。可以设置创新创业概论、创新创业实践、新媒体研究、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等课程。(二)实践体系模式。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因此,构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艺术实践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践体系模块,可由名师讲坛、专业汇演、专业技能展演、课堂艺术实践、个性化技能展示等几方面组成。其中名师讲坛,可以请业界及学界著名的播音员主持人或学者,不定期为播音主持学生带来学科前沿知识及未来发展趋势。专业汇演是对四年学校学习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量,对播、说、演、评的各方面能力进行艺术表现。专业技能展演则是在学习的每一个学期,都对该学期所学知识和技能作一次总结。课堂艺术实践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补充,也是实践课时的具体来源。个性化技能展示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和重大演出,以赛代练,以演促练,加强技能的熟练与巩固。艺术实践环节对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的支撑程度如表1。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