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影视表演理论范文

影视表演理论全文(5篇)

影视表演理论

第1篇:影视表演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实训课;创新与探索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戏剧影视教学的效果一般,教学成果不显著,这一点从培养的影视行业优秀人才数量上可以看出来。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受限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实训课教学。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戏剧影视专业教育改革一直是热门话题,由于改革进程较慢且成果还不明显,所以进一步深化表演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要加快进程,才能及时为戏剧影视行业持续培养、输送有创造力的表演者。

一、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现状

(一)教材适用性不够我国戏剧影视表演的教材一直以来沿用的主要是两大戏剧学院的教材,一套是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代表的《戏剧表演基础》,这一套表演教材是部级的重点教材;另一套是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代表的《表演片段教程》《语言表演技巧训练》等的国家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几经表演大师们反复推敲和一代代学生反复实践确实对表演专业的学生学习意义重大,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跟两大戏剧学院的学生不一样,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也不完全一样,这样就导致了教材曲高和寡和与教学目标不匹配的现象。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教材陆续被出版,也推广到高职院校中,但是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将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还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无论是表演基础教材还是表演实训课教材,都需要与时俱进,贴合高职院校现有资源和学生学习状态来制定,因此不断深化表演实训课教材改革也是高职院校戏剧表演课程的任务之一。

(二)实训机会少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较于其他几所知名的戏剧院校来说,差距较大,学生能够参与的戏剧角色有限。比起知名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可参与的实训项目有限,实训中能表演的角色几乎都是边缘人物,甚至可能是没有镜头的路人甲,在这些现实情况之下,学生们要想通过实训完整的体验和锻炼表演技能的机会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我国影视行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高职院校大都设置在远离一线城市的地区,从地理优势上来说,高职院校学生能得到实训选择的机会相应的要少很多。

(三)学生基本功不扎实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文化课水平不高或者文化课基础较弱,而表演专业虽然看似对文化素养要求不高,实际很需要学生的理解、感受和共情能力,这些能力除了天赋就是靠文化课的学习来积累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偏好于社会娱乐活动或者课外活动,能够潜心学习的人很少,而表演这门学科最离不开的就是潜心钻研,用心理解体会,语言的表演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吸引观众,不然再漂亮也只是花架子,容易昙花一现。

二、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实训课创新途径探索的意义

(一)深化专业教育我国目前戏剧表演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已经形成成熟完整的教学体系,并且为国家戏剧影视行业输送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作为不被重视的高职院校的戏剧影视表演的教学多年来一直发展的并不顺利,能够在戏剧表演上有作为的优秀人才凤毛麟角,这跟高职院校戏剧影视专业的教学模式也有很大关系。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如果成功改革,对于高职院校的影视表演专业来说将产生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深化专业教育,不仅仅是对高职院校学校和老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戏剧表演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因此,教育方法的改革,特别是表演实训课创新探索,必然是深化戏剧影视专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是我国戏剧影视行业培养人才的摇篮,多年来一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随着社会发展,观众对影视表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剧组除了需要有形象好、气质佳、演技好的演员担纲重要角色,还需要大量的辅助角色来丰富影视内容,配角和大众演员也越来越容易被广大观众发现,因此不管什么角色的演员都需要扎实的表演基础。表演行业不存在优化人才结构的说法,也没有角色好坏和镜头多少之说,出现在影视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应该被尊重,都需要演员专业的表演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因此,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能够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影视行业培养更多专业的表演者。在高职院校的戏剧影视表演课程中,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对于有天赋、能力的学生分开教学,学校内部综合考核,这也是为未来的影视人才的个性化和优质化发展打下基础。所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队伍对于高职院校的戏剧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实训课创新途径探索的注意事项

(一)保留教学特色我国的戏剧表演专业的教学从高职院校到本科高校都是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这也是表演专业的特色教学方法。一直以来,学校会给学生安排项目排演,让学生在这种表演的课题作业中感受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情感的把握,体会角色中的情感冲突变化,每一次的课题训练都是一场表演技能的练习,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毕竟表演是内在感受的外在变现形式,做好一个演员必须要能够精准把握角色情感变化,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表演技能打磨中反复探索和深究的。表演是一门针对人的行为情感研究并展示的特殊艺术学科,归根结底是通过艺术表达手段演示人行为的一门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同一个教室教授的不同学生,不同的老师教学的同一个学生,学习成果可能都不一样,毕竟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表达。所以,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改革不能完全摒弃之前的教学模式,而是要保留教学特色,改革不足之处。

(二)多角度考核教学成果戏剧影视专业的考核跟其他专业的考核不同,不是让学生把答案写在试卷上,也不是让学生把对角色演绎的想法写成论文或电子演示文稿,而是要学生实实在在的把角色创作呈现在舞台上。每个学生对不同角色、不同学生对相同角色的理解都不完全相同,因此考核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考核中设计同一个角色在不同冲突中的表演和不同角色在同一个艺术场景中的角色演绎,这样多维度考核学生对表演的理解和感悟,打磨学生深入钻研人物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的专业素养才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考核的目的之一。高职院校的戏剧影视表演课程一般是三年,三年中学生经历不同阶段的学习对表演的理解以及演绎的人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因此,教学的考核也应该设置的更加多元化。比如在大二下半学期或者大三全年,都可以强化表演实训课的教学,让学生更多的上舞台,更多的上镜头,更多的面向观众,锻炼学生的舞台经验和镜头表演经验,以学生最后的表演创作成果为基础给出对学生的最后考核成绩。

(三)教学方法要有实践意义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有限,不能跟知名院校相比,因此在进行戏剧表演专业课程改革的时候要注意不能生搬照抄,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科学合理的设计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在改革中一定要充分调研它在高职院校的可操作性及可实践性,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一定是要以校情校况为基础,尤其要注意避免理想化,不能将改革流于概念和理论,不然对高职院校的戏剧影视表演的教学就没有意义。还要注意的一点是,戏剧影视表演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要切合高职院校资源和师生的实际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教学难度以及学校的教学环境。

(四)以人为本表演归根结底是对人的表达,因此表演的学习更要以人为本,脱离人物的表演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脱离观众的表演也没有意义。因此,在对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时要注意,课程的核心是学生和他们演绎的角色,作为旁观者的观众也应该是课程上要注意的,毕竟好的观众才能够给予更有价值的反馈。所以在教学改革中还要加强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会表演也要会欣赏表演,在别人的表演中锻炼自己的演技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四、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应用

(一)模拟项目,以练代学高职院校的戏剧影视表演实训课的教学相较于理论学习,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更侧重于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对角色的塑造和人物情感冲突的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程度给学生设置人物角色演绎的课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形象设计,从眼神到行为再到语言台词都仔细打磨。在模拟场景中学生通过最初的模拟表演到最后有足够的表演技巧可以对角色自由发挥创作,以实训练习代替理论学习,对学生学习表演来说更生动有趣且容易吸收,也更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例如,笔者在实训课的教学安排上,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动用一切社会上可利用的资源,给学生们带来一个具体演出项目。将教学项目化,使项目教学化,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们对知识理论的认知,又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成果更多的面向社会、面对观众,甚至可以为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力。比如,2017年暑假,由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与河南艺术中心联袂出品的大型多媒体儿童音乐剧《猴子王》在全国保利院线20个城市巡演36场就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学生们在排练及演出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自己的舞台创作经验,又在演出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将教学工作以项目完成为出发点,目前看来,两者并不矛盾,甚至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实践与理论循环教学对于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实训课教学来说,脱离理论的实践容易失去表演的艺术性和专业性,脱离实践的理论学习又会失去表演的生命力让表达变得空洞无趣,因此在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中采用实践和理论循环教学模式更能让学生学习到表演精髓。例如,2017年3月,笔者将学生大三的毕业剧目《上帝的宠儿》一剧重新复排,搬上了河南艺术中心小剧场的舞台。该剧于2016年底已经在学校的舞台上作为毕业汇报演出过一次。经过笔者第二次复排,修正了第一次演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调整了一些表演手法和导演手段,使之在演出中不断修正,在复排中不断改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得到了实践和理论循环教学的知识和技能,笔者作为导演也从中受益匪浅,教和学在一出戏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三)多元化教学介于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够胜任专业教学,因此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要采用多元化综合教学。由于表演的教学离不开模拟和实训,在教学上完全可以采用模拟化、实战化、多元化的三位一体的科学教学方法。本科的表演教学中理论教学还占用很大的教学比重,这跟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习惯不匹配,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学可以在采纳本科教学长处基础上,综合学生学习规律和高职院校的师资资源,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体系。例如,在课题作业中,一方面模拟仿真情景环境,让学生能够沉浸式表达角色,另一方面把同一个课题采用实景表演,对比两种情景下学生对角色表演的差异来提升学生在表演中的想象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跟其他高校形成教学互助联盟,共享教学资源,学生交互学习,交叉表演。高职院校联盟合作,从演员的选择到场景搭建,剧本的打磨,剧组摄影摄像,后期服化道等等一起合作完成一个表演项目,这种实战式的教学,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更能够体会作为影视演员的工作内容,这对于学生的表演能力的培养也更有效果。

五、结语

好的演员演技的修炼不仅仅来源于学习,还需要在生活中保持热情和适当的松弛,艺术的创造源于生活,只有热爱生活会感受且会享受生活的演员才能更好的演绎剧本中的角色。艺术表演者在对美和丑的感受中,在爱与恨的纠纷中,在憎与恶的体会中都能够保持创作,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过程都是情感的领会和学习。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实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能够培养更多更专业的影视艺术表演人才,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改革不能流于表面,要从学生的文化基础到表演技能多方面着手,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参考文献:

[1]肖魁.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考[J].传媒论坛,2019(03):173-174.

[2]陆源.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分析[J].戏剧之家,2019(30):198.

[3]吴森.高职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改革探讨[J].休闲,2019(04).

[4]赵彬彬.高职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04):1-2.

第2篇:影视表演理论范文

【关键词】影视作品;戏曲理论;豫剧作曲;相关思考

戏曲元素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所引领的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独具魅力,即便是在影视作品盛行且充满市场的环境下,戏曲元素也活跃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为影视作品增添了传统文化的色彩。

一、影视作品中戏曲元素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诸多影视作品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制作技术、创作形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融入元素越多,其包容性越强,影视作品的发展基础便更为深厚。戏曲元素在中国影视作品早期的创作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很多影视作品都选用了戏曲元素来丰富、展现独特的影视场景和背景,如:《卧虎藏龙》《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等等,可以说戏曲元素在早期是与影视作品形影不离的,它既可以作为配乐的调味品、也能融入真实的故事情节中,给观众深刻的观影印象[1]。中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戏曲文化,剧种多达三百六十多种,其中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传播范围最广,受众最多。影视作品在融入戏曲元素时,会从戏曲理论、音乐、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挖掘戏曲文化,再与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场景环境融合在一起,还原逼真的历史、生活背景。随着时展,影视作品对戏曲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对戏曲元素的引用与使用也更加纯熟,随着戏曲奥秘逐渐揭开,戏曲艺术的综合性、虚拟性、节奏性特征也会渐渐凸显出来,成为影视作品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二、影视作品中戏曲理论的应用研究

中国近几十年创作的影视作品已经超过了拥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戏曲音乐的综合,戏曲的发展有它的特殊性,但影视作品发展的强劲势头则说明影视作品的发展对戏曲理论是很好的继承。

(一)音乐配乐的应用音乐是戏曲艺术与现代影视艺术表达的主要载体,在戏曲理论中声腔演唱、器乐伴奏是核心,它既能烘托戏曲演唱背景,又有助于情感表达和场景烘托。影视作品经常使用戏曲配乐,如:《大闹天宫》电影,在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过程中、花果山的一些场景展现时,电影都引入了传统乐曲唢呐、鼓的音乐配乐,用来展现喜悦、紧张、宏大等环境状态[2]。又如:《白蛇传》《梁山伯祝英台》《花木兰》等民间传说等剧目,经常采用豫剧、黄梅戏、越剧等配乐,民间传说大多发生在古代,以戏曲音乐来烘托人物场景、作为影视作品的主题音乐背景,更容易将观众带入到传说中的故事场景中。除此之外,很多历史剧、年代戏,也经常使用戏曲音乐,受到热捧的《大宅门》《雍正王朝》等,经常使用到京剧转场作为故事场景的衔接元素,有时候简单的戏曲配乐可以为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思想、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留白,让影视作品的叙述更加立体、厚重,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听觉刺激。

(二)戏曲表演的应用除了以音乐元素进入到影视作品之外,很多影视作品有时也直接引用“戏剧表演”,所谓“戏曲理论”,戏和曲是两部分,都很好地融合在影视作品当中。如:1987版《红楼梦》和新《红楼梦》两部影视作品,是两个时代创作的影视作品,它们在作品中都呈现了“戏剧表演”中的内容,1987版《红楼梦》中根据书中描述还原了很多戏剧,《长生殿》《离魂》《游园•惊梦》等,这些戏剧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在影视作品中被真实还原表演出来,当作故事情节的一部分,可以把观众带回到那个年代的生活环境中,也可以让观众更了解戏剧文化。与1987版《红楼梦》相比,新版红楼梦对戏曲表演的融合度更强,在人物造型上就大幅度还原了戏曲造型,包括昆曲的“额妆”贴片造型、豫剧的宽袍大袖等,戏剧化的造型让观众耳目一新,影视表演也有了戏剧表演的风格,使得现代影视剧目与戏剧表演二者的气质更为融合。

(三)地方戏的应用中国地大物博,即便是影视作品也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戏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影视作品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度,帮助影视剧找准地域文化特色,进而更加贴近于地方文化,将故事演绎给观众。以豫剧为例,电视剧《花木兰》是发生在河南的一个故事,在故事发生背景上影视作品创作者认为可以以豫剧为基础,将影视作品打造成地方戏。一方面,在人物台词、表达、唱腔上进行了戏剧改编,部分演员更是直接使用了河南方言,台词的语调、音韵都仿照豫剧戏剧演唱的表达方式,以唇音为例,河南方言b、p、m三个音的表达并没有差别,在表达“父亲大人”的“父”时唱为“hu”[3]。豫剧作曲的创作形态很好地还原到了影视作品当中,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等豫剧唱腔也成为河南影视剧经常用到的戏剧表达方式。同时,因为豫剧唱腔铿锵有力、抑扬有度,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所以感染力很强。戏曲对地方特色的继承和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豫剧大师常香玉曾说:“豫剧的质朴通俗、本色自然、节奏鲜明强烈,是人们生活的写照,也是地方特色最本真的表现。”无论是戏词还是戏曲音乐,戏曲对于地方影视作品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它蕴含了丰富的风土人情、民俗生活、文化色彩。

三、影视作品中戏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研究发现,影视作品与戏曲的融合度很高,戏曲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烙印,它还依靠其独特的戏曲理论为现代影视剧提供了借鉴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为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中国影视作品创作与发展将迈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人物塑造、剧情设计、环境场景安排等方面看,戏曲理论的展现、表达将更多样,如:依靠传统戏曲文化创造的新式乐曲、表演;依靠戏剧表演打造的影视剧舞台;依靠戏剧创作理论创建的影视作品创作理论等。可以说,戏曲理论是影视作品走创新型道路的发展基石,借助戏曲理论的创新应用,影视作品拥有了更多的发展可能。为了更好地助力戏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影视作品去学习、使用、创作戏曲文化。随着戏曲文化被广泛地学习与应用,戏曲理论也会更加饱满,我国戏曲的种类、风格将交互融合,形成新的戏曲理论体系。戏曲文化的融合发展、多元发展之路,既能服务于我国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由此可见,戏曲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是建立在发展视角上的,有利于戏曲文化的传播。无论是传统理论还是戏曲创作的创新应用,都应该包容,都应该积极推进,如此,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目标。如今,较多影视作品都开始尝试和一系列戏曲元素叠加融合,进一步透过镜像媒介去促成戏曲由传统艺术朝向现代艺术的转变。戏曲属于我国传统艺术的精粹,而影视则是西方舶来品艺术的重要部分。两者融合的第一部作品,就是1905年的电影《定军山》。须知戏曲这类艺术具备较强的综合性特征,可以依次细化出音乐、造型、表演、服装等不同类型的符号元素,而经过戏曲影像作品的成功制作和大范围推广之后,开始赢得愈来愈多人的认可和赞扬。纵观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关戏曲和影视相结合的作品开始接踵而至,部分选择叠加处理各类代表性的戏曲元素,部分运用巧妙方法融入一类戏曲元素,最终都透过镜像展现出令人惊奇的视听盛宴。将视线投放到全球范围内,虽然说戏曲不过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类,且戏曲元素也不能全然代表中国元素,但历经几十年的精心淬炼和规划经营,如今相关影视中的人物造型、场景风格、音响特效等,都开始灵活地添加与融入戏曲元素。时至今日,更是成为影视领域中的常态,甚至已然被作为我国影视或是世界影视彼此区分的关键标识,放眼未来,或会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传统戏曲并非像以往那般拥有超凡的魅力,毕竟随着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的加剧,能够静下心来倾听戏曲内涵和韵味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而之所以相关影视剧作品能够延续生机,实际上是其独特的影视观念、一系列科技元素,还有戏曲韵味彼此间交织而产生的化学作用,一时间令广大观众受到强烈的画面震撼,满足了他们各自独特的审美诉求。借此可以了解,戏曲这门中国独有的艺术类型,现已借助镜像视听景观中的戏曲元素链条,有效地实现了由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的身份递嬗与对接。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影视作品中戏曲的应用、借鉴与理论研究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研究,每个影视作品的创作都是文化探索的过程。当戏曲理论真正融入、渗透到影视作品当中,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度融合的发展状态便会形成。它会带领着我国传统文化向前发展,也会带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一同实现创新发展。所以说,戏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现代影视作品应当积极承担的研究课题,戏曲理论研究可以照亮我国现代影视行业,使其成为一颗闪亮新星。

参考文献:

[1]李佳音.戏曲元素在赵季平影视音乐作品中的运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9.

[2]袁玥.戏曲音乐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探讨[J].黄河之声,2018,(17):29.

第3篇:影视表演理论范文

【关键词】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影视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火爆,影视表演艺术人才是支撑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优秀的影视表演艺术团队能够促进相应的影视表演艺术作品价值提升,带动影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促进行业收益不断增加。目前,影视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各类网剧、电视剧、影视作品等快速更新。与此同时,观众整体的影视鉴赏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他们要求更加有水平、有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对于一些制作和表演不精良的作品往往不感兴趣,更不会去观看这样的作品。所以,需要相关影视传媒企业不断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作品的价值,提升作品质量,迎合大众的审美和鉴赏需要。就目前影视行业的表演艺术人才来看,优质的人才是十分短缺的,很多影视表演艺术作品试图以“小鲜肉”“新生代美女”作为主演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其中很多俊男靓女的表演水平不高,只有充当“花瓶”的功能,没有实实在在的演技,这导致相应作品很难符合观众的消费观念,这对于影视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此,需要针对影视表演艺术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明确目前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促进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二、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中,我国致力于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虽然素质教育改善了我国教育的局面,但是当前教育仍然以文化知识教学为主,尤其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艺术教育的比重非常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报考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一部分学生是艺术学校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因此,很多高校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入学时的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非常不均衡。艺术学校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综合能力,但是文化知识水平较差;而普通高中的艺术报考生普遍来说艺术基础都较差,所以面对考生艺术综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二)影视表演艺术课程设置不完善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教学不同于文化课知识教学,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影视表演艺术专业主要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为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都不一样,所以大部分影视表演艺术专业都是小班教学,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除了一些基础课程,例如声、台、形、表等,还有很多拓展课程,这些课程需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进行表演。这些课程的耗时一般都较长,且总课时非常多,这就使学生只有很少时间来休息和思考,高强度的课程并不利于学生吸收和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影视表演艺术实践单一任何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活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进一步巩固专业技能,影视表演艺术专业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教学实践。但是在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问题,实践方式一般都是排演剧目,相对比较单一,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适应的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单一的剧目排演并不能有效地锻炼影视表演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当前社会对于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舞台表演这一种形式,教学实践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增加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

三、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策略

(一)整合招生要求,提高生源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人才要具备良好的技能和潜力,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当地提高入学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专业学生的入学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招生需要对学生的形体、嗓音、语言和表演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这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除此之外,还有文化课知识考核。以往很多影视院校在招生中,过度地看重生源的外貌和形体质量,对于表演艺术、技巧、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中,往往也会因为学生的外貌形体而加分不少,这样的招生模式实际上是存在问题的。在影视作品中,越来越验证了观众对于演员表演能力的看重是超过了其外貌形体的,很多外貌不出色的演员通过自己的演技征服了观众,这样的演员阵容完成的作品,才更受观众喜爱和追捧,也是新生代影视表演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榜样。对此,学校要加强对专业技能考核的把关,不仅要了解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还要仔细地观察学生的艺术细胞和潜力,应该选择有一定专业技能且有潜力的学生,这样后期在培养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技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影视表演艺术专项人才。在进行影视专业人才的生源录取中,应该注重对于考生表演艺术能力的考核,针对影视专业人才招生,围绕纪律性、程序性进行,招生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严守纪律,接受监督,注重细节。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考核机制,优化相关指标,促进影视表演专业生源基础牢靠,为今后培养出专业素质高的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做好准备。

(二)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所以学校在设置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课程时,不仅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况和学校的师资力量,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那么,为了保证课程多样化的同时还能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专业技能,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首先,学校可以将专业基础技能培养主要放在前期,让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发掘学生的艺术潜力,明确方向。其次,在基础课程之后安排丰富的课程实践,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去锻炼和提升。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影视人才和戏剧人才教学培养的区别,课程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实际。对于影视人才培养,应该更注重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能够进行一定的创作且具备良好的编导能力;而戏剧人才培养,则更应该注重对戏剧影视理论的掌握,理解戏剧影视作品,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艺术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体验不同情境下的生活,才能够真正加深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在相关作品的表演和呈现中,注入对于真实生活的理解,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能够征服观众的。因此,在影视表演艺术课程开展中,要进一步做好相关的课程安排工作,增加生活实践课程比重,完善影视表演艺术专业育人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教学实践现有的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主要是排演剧目,这对学生表演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社会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就业方向已经变得多样,那么学校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丰富教学实践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去提升专项技能。例如,当前很多影视表演艺术人才会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从事编剧编导、后期制作、表演教师以及与表演相关的多种职业,所以排演剧目这样单一的教学实践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的技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要结合实际来创建更多的教学实践形式。相关影视艺术学院、表演系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按照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表演专业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月”活动,把握不同的时机,组织开展文艺汇演。通过周密的活动布置、合理的规划、形式多样的演出,让影视表演专业相关艺术活动精彩纷呈。例如,组织各班级的年度汇演,组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人音乐会,组织个人的独自表演,组织集体的倾情合作,从而表现出声乐、器乐和舞蹈的美妙绝伦,独唱、合奏、音乐剧的多姿多彩,彰显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多样化的影视表演艺术活动是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载体之一,属于实践教学环节。宗旨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来。每一次影视表演艺术实践活动,都是一场“会战”,从节目的选择、编排、设计,到幕后的灯光、音响、场务安排,大至宏观统筹,小至微观处理,无处不体现出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真正组织开展相关文艺演出活动,才能让学生们有机会观看到国内高水平的演出活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为了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相关影视学院各专业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的设置比例,用影视艺术活动构建专业的主要特色,并在以后的专业改革中不断推进和优化,最大化地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一致,促进培养高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总之,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应该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严格把控招生环节,进一步提升生源的入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实践形式,切实有效地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伍益中.高职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海,2014,(10):126-128.

第4篇:影视表演理论范文

【关键词】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影视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火爆,影视表演艺术人才是支撑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优秀的影视表演艺术团队能够促进相应的影视表演艺术作品价值提升,带动影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促进行业收益不断增加。目前,影视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各类网剧、电视剧、影视作品等快速更新。与此同时,观众整体的影视鉴赏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他们要求更加有水平、有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对于一些制作和表演不精良的作品往往不感兴趣,更不会去观看这样的作品。所以,需要相关影视传媒企业不断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作品的价值,提升作品质量,迎合大众的审美和鉴赏需要。就目前影视行业的表演艺术人才来看,优质的人才是十分短缺的,很多影视表演艺术作品试图以“小鲜肉”“新生代美女”作为主演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其中很多俊男靓女的表演水平不高,只有充当“花瓶”的功能,没有实实在在的演技,这导致相应作品很难符合观众的消费观念,这对于影视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此,需要针对影视表演艺术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明确目前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促进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二、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中,我国致力于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虽然素质教育改善了我国教育的局面,但是当前教育仍然以文化知识教学为主,尤其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艺术教育的比重非常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报考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一部分学生是艺术学校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因此,很多高校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入学时的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非常不均衡。艺术学校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综合能力,但是文化知识水平较差;而普通高中的艺术报考生普遍来说艺术基础都较差,所以面对考生艺术综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二)影视表演艺术课程设置不完善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教学不同于文化课知识教学,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影视表演艺术专业主要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为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都不一样,所以大部分影视表演艺术专业都是小班教学,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除了一些基础课程,例如声、台、形、表等,还有很多拓展课程,这些课程需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进行表演。这些课程的耗时一般都较长,且总课时非常多,这就使学生只有很少时间来休息和思考,高强度的课程并不利于学生吸收和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影视表演艺术实践单一任何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活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进一步巩固专业技能,影视表演艺术专业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教学实践。但是在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问题,实践方式一般都是排演剧目,相对比较单一,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适应的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单一的剧目排演并不能有效地锻炼影视表演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当前社会对于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舞台表演这一种形式,教学实践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增加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

三、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策略

(一)整合招生要求,提高生源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人才要具备良好的技能和潜力,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当地提高入学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专业学生的入学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专业招生需要对学生的形体、嗓音、语言和表演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这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除此之外,还有文化课知识考核。以往很多影视院校在招生中,过度地看重生源的外貌和形体质量,对于表演艺术、技巧、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中,往往也会因为学生的外貌形体而加分不少,这样的招生模式实际上是存在问题的。在影视作品中,越来越验证了观众对于演员表演能力的看重是超过了其外貌形体的,很多外貌不出色的演员通过自己的演技征服了观众,这样的演员阵容完成的作品,才更受观众喜爱和追捧,也是新生代影视表演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榜样。对此,学校要加强对专业技能考核的把关,不仅要了解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还要仔细地观察学生的艺术细胞和潜力,应该选择有一定专业技能且有潜力的学生,这样后期在培养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技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影视表演艺术专项人才。在进行影视专业人才的生源录取中,应该注重对于考生表演艺术能力的考核,针对影视专业人才招生,围绕纪律性、程序性进行,招生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严守纪律,接受监督,注重细节。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考核机制,优化相关指标,促进影视表演专业生源基础牢靠,为今后培养出专业素质高的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做好准备。

(二)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所以学校在设置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课程时,不仅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况和学校的师资力量,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那么,为了保证课程多样化的同时还能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专业技能,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首先,学校可以将专业基础技能培养主要放在前期,让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发掘学生的艺术潜力,明确方向。其次,在基础课程之后安排丰富的课程实践,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去锻炼和提升。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影视人才和戏剧人才教学培养的区别,课程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实际。对于影视人才培养,应该更注重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能够进行一定的创作且具备良好的编导能力;而戏剧人才培养,则更应该注重对戏剧影视理论的掌握,理解戏剧影视作品,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艺术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体验不同情境下的生活,才能够真正加深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在相关作品的表演和呈现中,注入对于真实生活的理解,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能够征服观众的。因此,在影视表演艺术课程开展中,要进一步做好相关的课程安排工作,增加生活实践课程比重,完善影视表演艺术专业育人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教学实践现有的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主要是排演剧目,这对学生表演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社会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就业方向已经变得多样,那么学校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丰富教学实践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去提升专项技能。例如,当前很多影视表演艺术人才会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从事编剧编导、后期制作、表演教师以及与表演相关的多种职业,所以排演剧目这样单一的教学实践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的技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要结合实际来创建更多的教学实践形式。相关影视艺术学院、表演系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按照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表演专业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月”活动,把握不同的时机,组织开展文艺汇演。通过周密的活动布置、合理的规划、形式多样的演出,让影视表演专业相关艺术活动精彩纷呈。例如,组织各班级的年度汇演,组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人音乐会,组织个人的独自表演,组织集体的倾情合作,从而表现出声乐、器乐和舞蹈的美妙绝伦,独唱、合奏、音乐剧的多姿多彩,彰显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多样化的影视表演艺术活动是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载体之一,属于实践教学环节。宗旨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来。每一次影视表演艺术实践活动,都是一场“会战”,从节目的选择、编排、设计,到幕后的灯光、音响、场务安排,大至宏观统筹,小至微观处理,无处不体现出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真正组织开展相关文艺演出活动,才能让学生们有机会观看到国内高水平的演出活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为了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相关影视学院各专业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的设置比例,用影视艺术活动构建专业的主要特色,并在以后的专业改革中不断推进和优化,最大化地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一致,促进培养高质量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总之,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应该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严格把控招生环节,进一步提升生源的入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实践形式,切实有效地提升影视表演艺术人才的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伍益中.高职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海,2014,(10):126-128.

第5篇:影视表演理论范文

关键词: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人才培养

戏剧影视表演作为古老的艺术,传承着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现代高科技快速发展为舞台表演增添了很多亮点。新时期,戏剧和电影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VR技术的引进、多媒体戏剧、3D电影、沉浸式戏剧体验等多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出现,观众对演员的艺术创造力及文学、艺术修养的要求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当前高职表演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并且重新研究并提出更加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新思路,使之能培养出掌握戏剧影视表演基础知识、熟悉戏剧影视表演技能技巧,并具有高素质的学生,从而为今后从事戏剧影视行业打下基础。

1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现状分析

1.1戏剧影视表演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不少高校开设了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基本都是参照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的教学体系,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没特点,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的局面。本科院校培养的更多的是理论研究型人才,而高职院校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及动手能力。这就促使高职院校应如何适应新时期戏剧影视表演教学进行思考,如何培养能适应新时期的复合型高素质表演人才进行研究。

1.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均衡、不紧密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行业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国教育行业中对于信息教育价值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美国的信息化程度首屈一指,美国这一地位主要得益于信息素养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长足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广泛组织了近八十个教育部门建立了信息素养论坛,英国也同期在国家统一课程中设立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对信息素养教育十分重视。2015年,国家就出台了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改革也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长久以来,在高职院校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固定的课堂教学现象已然成为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尽管国家已经提出信息技术教学,但在研究型高校中少有设立,而在高职院校中,更是将其教学重点多放在实训中,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十分欠缺,导致表演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不均衡、不紧密的现状,与新时期表演教学出现脱节。

1.3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由于课堂教学模式存在普遍性,大多沿用本科教学模式,国内大多高职院校在课程学习及内容上基本都千篇一律,缺乏精准的专业定位,在课程设置上大多也是沿用本科院校教材,缺乏高职院校学生的针对性,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培养出来的影视人才雷同,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1.4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师资队伍普遍以年轻教师为主,在教师个人能力方面也所缺乏,目前高职院校承担主干课程的专业教师大多较为年轻,在资历与经验方面多少存在不足,更是缺少行业或一线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技术。由于课务、科研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对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升方面没有足够的时间及学习机会。然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对教师个人的专业要求很高,师资力量的问题也直接成为是否能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影视人才。

2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体系对策探究

2.1建设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思政

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对高校的每一门课程都提出了新的高度与要求。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氛围较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不能贴近学生生活,效果不理想。要想更好的将思想教育根植于大学生的心里,起到实在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或者专业学习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融入到整个教学当中。戏剧表演作为一种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能够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受众群体更能直观的感受到演员的表演,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课程育人充分落实到位,在对演出剧本选择、思想教育意义的体现、作品的主题、典型性人物的树立等方面都要做好引导及把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2重组戏剧影视表演课堂教学过程

2.2.1“理实一体”教学全过程在传统的戏剧影视表演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以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这样的实践课程居多的实操性较强的课程行课中,课堂中的理论教学部分往往会被忽略。戏剧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力较强的艺术形式,对于演员更加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生活积累才能更好的塑造人物,饰演角色。剧本就是戏剧的灵魂,演员若不能很好的理解剧本、分析剧本、把握剧本的中心思想和剧本的内涵,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支撑,表演出来的戏也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作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授课教师,不能只让学生掌握表演的技能技巧,更需要将理论教授融入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更高的艺术表现力,将“理实一体”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2.2探索“镜头+舞台”表演双模教学方式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及市场影视人才需求而言,从事电影电视镜头前表演的演员仍是占有很大的比重。面对文化市场及影视行业人才所需,单纯的舞台表演这种艺术形式难以满足市场对于表演人才的需求。但是,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舞台表演仍然作为基础教学,也是极其重要的。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影视产业发展要求,更是贴合表演人才市场所需,将镜头前表演作为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在传统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大多以舞台剧为主,也保留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典剧目。而现在,我们尝试将传统的表演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变成舞台表演和镜头前表演教学相结合。在授课时将经典的舞台剧转变成分镜头,把原本只存在于舞台上的经典作品,通过镜头前表演形式重新搬到荧幕前,由原本仅限于单一的舞台剧增加为影视剧创作的可能性。同样,还可以在表演教学中加入经典影视作品片断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观看影视作品,选取精彩片断后再把故事情节进行戏剧化处理,用戏剧舞台的表演方式再次呈现在舞台上。由此可见,将舞台表演和镜头前表演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教师在授课时更加清晰的将两者进行对比讲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切实感受到两者的不同特点。这种操作性更强的“双模教学”方式更加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区别于本科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探索新时期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2.2.3推动产教融合,孵化项目教学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多为实践为主,服务区域文化建设,教师可与区域所在的文化宫、影视传媒公司、沉浸体验式剧场等进行合作,引进一些市场所需的舞台剧或影视短片作为教学内容,一来可以提升学生的表演技能训练,二来可将这些项目作为保留剧目。在课堂上以项目教学作为教学中心环节,由学生完成这些作品的创作,提升学生自主创作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外出实践表演平台,提升学生的校外实践能力。通过项目教学,一方面把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落实到实处,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了解市场所需,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培养市场所需的影视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2.3“全方位、多元化”教学模式建设

教师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要进行大胆的探索,让传统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转换角度,进行有形教学和无形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有形的课堂教学、课后排练,让学生学习掌握表演的技能技巧;也可通过无形的第二课堂,即实践活动、文艺演出、实习锻炼、社会服务、技能竞赛等方式,在实习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同样,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媒体等媒介,用可视化的方式来进行信息技术化教学。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升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人才培养质量,契合新时期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人才需求。

2.4精准定位,建设特色课程,实行人才个性化培养

2.4.1在整个戏剧影视表演的教学过程中,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将学生自身的闪光点放大。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必须对学生进行类型化、个性化的精准定位。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把过去存在的现象,如:学生饰演的角色根据个人喜好决定,这样的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与类型化的精准定位。而现在通过对学生表演技能的考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挑选与创作出与角色性格相符,极具鲜明性格特点的教学剧本,对学生进行类型化区分,定向培养。

2.4.2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分层分类,对挑选与创作出的剧本进行梳理,具备思想教育意义、科学性、层次性以及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及高职学生学习的规律性,使其运用在教学中。对剧本中的剧情内容的难易程度需由浅到深,人物的性格由相近到远离,剧情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对道具、音效的要求由单一到完整。从而使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运用更加具有层次性,科学性,符合艺术的创作规律的同时,达到类型化培养的目的。

2.4.3在戏剧影视表演课程建设中,应针对个性化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中新增具有戏剧影视特色的、专业性强课程,如《戏曲身段》、《少儿戏剧教育方式与实践》、《影视武术》、《影视动作基础》等课程,进一步建设《镜头前表演》、《话筒前艺术》、《联合实践作业》等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在校内建立仿真剧组,利用实景进行镜头前拍摄,打破传统的以舞台教学为主的现状;在校外充分利用区域影视基地资源,将教学课堂搬到剧组,由教师在拍摄现场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学习到关于影视拍摄的专业知识。

2.5提高专业师资水平,促进教学质量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及学生成才的基础保障,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专业技能强、有行业工作经验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来进行授课,将对整个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及教学体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戏剧影视表演课程的教学中,可利用区域优势,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剧组进行实践锻炼,充分提升自我专业技能;教学教务部门应重视教师科研能力指导,提供相应的科研能力培训及指导工作,重视教师职称晋升;人事部门也可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综合促进教师对自身综合素质、专业素质的提升。同时可引进或聘请国外、海归新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只有提高师资队伍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个人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才能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从而培养出优秀的戏剧影视人才。

3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新思考

3.1电教媒体的运用

表演艺术的创作过程以生活为基准,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高于生活,“以生活为中心”是学习戏剧影视表演课程的基础教学方式。在常规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表演剧目的排练,绝大多数都是以现成的剧本为主,而利用网络、媒体等学习手段却是在表演教学中涉及较少。而作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信息技术等手段来进行表演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可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手段,边看视频、边演戏,提升学生的模仿、创作、理解等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加精准把控作品。

3.2思想教育引领艺术创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