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业行业分析范文

影视业行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业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业行业分析

第1篇:影视业行业分析范文

一、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的影响

1.有利于企业决策者进行企业决策

会计准则改革中对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了新的规范。而受托责任的改变对于企业决策者的决策理念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会计准则改革中首先对我国企业的会计规范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然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往往是企业的决策者,在新的决策观念下,决策者更加重视评估企业未来、企业资金量、企业现金流量等具体情况。而且通过新的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告的改变,使企业决策者能够预测到企业未来的风险以及收益等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企业的决策有着重要的依据。企业决策者可以通过新的会计目标进行深度定位企业的资本市场,并且通过引用新的会计准则,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做出重要的决策。

2.进一步深化企业资产增值和保值的经营理念

会计准则变革中对于其公允价值进行了进一步规范,而会计公允价值对企业资本保值和增值过程中的信息可以进行合理公正的披露。公允价值有利于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而且在企业商品活动和企业投资中可以真实的反应真实经济价值。在新的公允价值中能够使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有效的资产价值的变动信息等进行掌握。企业相关资产信息的呈报和传递过程中可以增加真实性。因此,通过会计准则变革,使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公允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深化了企业资产增值和保值的经营理念。

3.促进企业价值管理和长远发展的理念

随着受托管理和公允价值观在企业中的逐渐应用,使企业会计主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一方面企业和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日常生活中的收益消耗费用和日常损益费用的财务报告等结果得到了很好的显示。其主要结果就是使企业不确定风险和收益获得了关注,使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价值更加关注,从根本上促进了企业价值管理。基于会计准则改革中资产负债观念的改变使企业的净资产真实性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得以共同发展。在新会计准则下现金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得以呈现,通过重点分析资产价值增值与企业长远运作,加快企业经济的增长,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促进和辅助作用。

二、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1.规范企业会计行为

在新会计准则中制定了“原则导向”,将公允价值进行了进一步扩大,应用于企业的整体管理行为中,为企业核算行为提供了新的契机。例如在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中,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中将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进行了具体措施的构建,并且以列表的形式,将企业披露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企业盈余的管理行为。而在另一方面对于企业会计的随机主义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企业利用会计准则变革这一契机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进行监测,可以通过引进新型的市场反应系统,根据会计准则变革导致的企业预期影响和资金变化差异进行论述,合理的安排企业的筹资。对于在企业资金信息中有不良行为的会计进行管理,建立合理的企业会计制度。

2.完善企业财务行为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主要可以从融资行为、投资行为、分配行为等方面进行概述。融资行为:由于受托责任观在企业决策者中的转变,使企业的市场更加面向大众化,企业的战略视野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融资手段开始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管理者通过决策观念的转变改变了企业融资的行为,使企业融资方式多样化。投资行为:会计准则变革将企业的证券投资比例和类别发生改变,使金融风险投资能够更加清楚地显示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降低了企业的证券投资风险。而通过对同行业中会计信息的正确性进行收集,使公司的实体投资更加合理化,降低了企业投资的风险,为企业投资与收益之间的利益关系奠定了基础。分配行为:会计准则变革中的财务报告和企业盈余数据显示将企业的分配行为进行了全新的改变。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会计收益对现金分红的比例明显下降。企业减少了原有的股权激励的数量,降低了企业未来业绩的负面影响。将企业的现金股利、财产股利、股票股利的分配行为进行重新调整,加快了企业财务制度的建立,完善了企业财务行为,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基于会计准则变革的政策改革措施

根据以上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和企业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会计准则变革的企业发展措施如下:

1.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管理者应进一步提升自身对会计准则的认知能力和吸收能力,从而对企业的行为和管理进行优化。会计准则主要起到规范和导向会计价值的功能,通过会计观念、会计程序和具体会计准则的变革改善会计价值导向。因此,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做到及时的将新的会计准则理念进行传达,并且灵活运用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为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创造条件。

2.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促进会计准则的改革。对于未来会计准则改革和企业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应该对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决策者的行为进行合理监测和统计。企业行为是会计准则变革带来效果的直接反应体现,通过对企业行为的监测和统计能够进一步对会计准则进行完善,从而制定出更加实用的会计准则。例如在进行会计准则企业经营方式、投资行为等方面时应加强对企业管理者行为的影响分析。

3.加强会计准则实施和监管力度。在会计准则变革过程中应加强企业管理者、实施者、会计准则监管者、税务部门等各部门的监管力度。可以制定监管小分队进行便衣监测,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政府和企业双层领导进行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从而能够使会计准则改革和准则使用者共同发展、互利互惠。

第2篇:影视业行业分析范文

提升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策略研究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国内学者对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研究都是基于“显示性”和“分析性”的指标,提出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关于对策的相关文献主要分为两大分析思路:一是借鉴他国的提升经验,试图“洋为中用”;另一种基于我国发展现状,提出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而后提出对策分析。在借鉴他国经验提出对策的研究文献中,国内学者主要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中,总结中国可以学习的地方。对策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学习他国经验,强调影视产业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在竞争中求发展。马蕾(2005)、王水平(2006)、季峰(2007)在对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影视产业应重视和国外相关产业的合作,从而提升对外竞争能力。徐庆峰、吴国蔚(2005)和张斌(2010)后又联合指出有条件的影视出口企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建立国际合作联盟,逐步建立地区性或全球性的营销网络,从而提高影视产品的出口附加值。魏婷(2009、2010)在研究日、韩动漫产品的国际贸易的发展经验后认为,中国应实施战略性的发展策略,鼓励企业组建战略联盟,促进人才对外交流。二是寻求自我保护,从而提高对外竞争实力。邓向阳(2010)在研究欧盟视听出口产品补贴政策后,提出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补贴法,重点补贴视听出版物的研发和西部落后地区视听出版物,同时规范视听产品的出口退税和信贷制度。吴珊(2011)后又指出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贸易竞争力,应加强政府对电影产业贸易的支持,从而扶持该产业的发展壮大。基于我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的研究文献,在对策类文献中占绝大多数。综合这些文献所提出的对策,从实施主体进行区分,可以分为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实施层面。对于政府应采取的对策建议,给出的主要观点有:李怀亮(2002)研究认为入世后我国政府应以法律的形式肯定电影作为产业的性质,进一步加大对民族电影补贴力度并深入改革现行补贴方式,让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政府保护措施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激励和支持影视产业产业化的进程。李敏鹤(2006)和王水平(2006)又进一步指出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如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融资方式都可以提高我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王国安、赵新泉(2013)后又明确指出政府在影视产业升级和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扮演“看得见的手”的角色。要加快推进影视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步伐,重点抓好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积极扩大影视企业经营自,为各种类型的影视企业提供投融资、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实现我国影视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对于行业协会层面应采取的对策,给出的主要建议包括:刘波(2007)、曹岚(2010)则指出民间文化团体和中介组织,则应充分利用各自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外同类中介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大力开展对外文化和信息交流,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及其价值的认同感,在缩短中外“文化距离“上发挥促进作用。对于企业层面应采取的对策,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张华荣(2002)结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大众传媒业的发展潮流,特别是精神生产产业化的趋势,来研究电影产业等大众传媒的产业化问题。他指出在大众传媒界产业化进程中,应该实行资本运营和多元化模式,同时注重传媒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而促进精神生产的发展。徐东华(2004)后又认为中国影视产业处于成长期,面对西方实力雄厚的影视集团竞争和加入WTO的严峻考验,企业需加快产业资本重组,扩大融资渠道,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王国安(2013)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中发现:首先要加大影视衍生品的开发力度,提升影视产品附加值,通过开发影视衍生品,不仅能改变以往影视企业单一的盈利模式,而且可获取影视产业的高端要素,促进影视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其次,培植领导型的影视企业,领导型的影视企业能利用其支配地位进行制度设计和规划制定,极大地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和创新成本。综上所述,对于提高我国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对策的文献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部分专家学者从他国影视产业的发展经验出发,研究发达国家提升影视产业竞争力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针对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有一部分专家学者则通过对比他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情况,找出我国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我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建议涵盖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对政府和企业如何提高影视产业竞争力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加全面、具体和深入。但针对影视行业层面,如影视行业协会如何发挥其在促进国际竞争力发展中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还相对粗浅,还有待今后深入分析和探讨。

影视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展望

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服务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已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核心层的影视产业外向型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针对这一趋势,基于对目前的国内关于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分析,本文认为今后关注重点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一)提升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文化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在开放型发展的体制下,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本国经济社会到底有没有促进作用,影响大小如何,影响程度如何,都需要结合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去进行论证和检验。通过相关验证,对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如何提升等问题都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而目前相关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对不多。(二)影视产业贸易方式和贸易利益得失影视产品和影视服务的界限日益模糊,基于网络技术传播和交易的、内容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其价值很多情况下体现在影视产业服务的品质和效率上。相比较传统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的受益更高,利益也更加广泛。所以,影视出口贸易在贸易方式上和利益分配上与传统贸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国影视产业出口贸易方式和利益大小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对于利益分配有什么贡献?这些都可以成为深入探讨的领域。(三)影视产业对于“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由于影视产业具有经济性和文化双重属性,因此,随着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能力的变化,一国的价值理念、道德信仰和意识形态等,会不会受到相关影响?会不会对相关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样性”造成威胁,为了减少相关威胁,我们运用政策保护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空间有多大?在WTO有关影视 贸易的多边谈判中,我国应采取何种立场?如何在各国推行国内影视产业保护的政策背景下,对影视产业出口可能存在的贸易保护新形势、新趋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前制定预案也是未来研究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点领域之一。

第3篇:影视业行业分析范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蓬勃发展,伴随着互联网技术革新,影视业正在与大数据举行一场盛大联姻,以实现交互式的影视制作。国内影视业日渐重视大数据的运用,《小时代》、《失恋33 天》等国产电影因此而获得成功的票房。本文从影视作品的创作、传播、接受环节探讨大数据分析的运用及其意义,以及未来影视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大数据 影视业 创作 运营

2013 年被称为影视界的“大数据元年”,运用大数据分析成功营销的影视作品使人们看到了大数据给影视行业带来的无穷潜力。在中国,影视大数据也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重视。2014 年6 月23日,一档寻找电影天才的真人秀节目《全民电影》在吴宇森、章子怡和刘仪伟等明星助阵下拉开帷幕。在这个中国首档全媒体电影项目中,百度利用自身数据优势首次深度介入,对一部电影从选题、融资、组队等制作阶段开始,到发行再到播放的全流程,提供深度数据规划与策略支持。

一、大数据和影视行业

“大数据”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书,2011 年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研究所在其发表的报告《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①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②根据Philip Rossum 在《大数据分析》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大数据不仅仅指的是数据的大数量,还包括多种类和高速度,这三方面都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关键要素,缺一不可。③

在传统意义上的影视行业中,影视作品是否能够受到广泛的欢迎,主要依赖的是创作者自身的专业水准,对受众心理的洞悉程度,以及选择演员的眼光等等。大数据的出现使得影视作品的传播方式由之前的单向传播转变为交互传播。影视大数据的数量大,可以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来分析。(见表1)

影视数据种类多是指影视大数据中包括的影视作品本身的创作信息、销售信息、观众的反馈信息等多个层次,但凡是与影视作品有关的,都囊括在影视数据库中。并且影视大数据的数据库范围也依据不同的分析目的而可大可小。按照戴志强等的分类,影视大数据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用户大数据、内容大数据和渠道大数据。④

二、大数据与影视创作

中国影视行业近年来飞速发展,以电影行业为代表:

上述表2 和图1 中可以看出,我国以电影为代表的影视行业近4 年正在蓬勃发展,不仅全国电影票房呈现良好的上涨态势,其中国产片票房占比也在持续升高。为此,国产片在创作过程中也在不断借助大数据的力量来制作出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影视作品。由优酷土豆集团携手儒意影业、乐视影业制作的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就是通过对粉丝的情感洞察和行为分析,来指导其内容创作,堪称开创了中国互联网电影的新模式。

在大数据指导下的互联网电影创造过程中,观众可以从被动的受众变为主动的影片制作参与者。以2014 年阿里巴巴推出的“娱乐宝”为例,网民出资100 元即可投资热门影视剧作品,通过投票来决定电影的制作人、导演、男主角、女主角等。首批登录娱乐宝界面的6 个项目—— 电影《小时代3》、《小时代4》、《狼图腾》、《非法操作》以及社交游戏《魔范学院》等,截止到4 月3 日已经全部售罄,共出售78.5 万份,总投资额达到7300 万元。受众能做的不再限于观影后的反馈和评价,而是能够从作品生产初期就提出自己的意见。

同时,受众不仅可以影响制作团队的构建,也可以改变剧情的发展。国外知名电视剧《纸牌屋》通过云计算确定下集剧情,国内虽然没有如此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但是通过大数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确实能够改变编剧的心意。2014 年七夕档热播都市爱情电影《单身男女2》的结局之所以扭转,就是因为早在《单身男女1》上映后,许多观众不满于女主角做出的选择,纷纷留言表示惋惜,于是导演决定在第二部里让女主角再选择一次。

从影视制作方来看,大数据能够使制作方更了解观众的期待,“娱乐宝”则折射出了这些投资人的兴趣爱好,以此帮助电影实现观众的精确定位,包括影片类型、上映时段等。大数据不仅“ 大”而且更“细”,在影视创作阶段的大数据分析应当既包括对于用户历史数据的分析,如通过前期不同类型电影的票房分析、受众对不同题材影视的反馈分析等,又包括用户对电影的期许,如某类用户的特定需求、抛出目前电影创作计划得到的回应等。创作者可以找到与自己风格相契合的受众群体,或者可以使自己受益最大化的定位。

电影《小时代》的出品方乐视影业,根据网络上《小时代》的搜索量,分析了关注《小时代》的人群,最后描绘出《小时代》的目标受众,即“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些90后大部分是郭敬明和杨幂等主创人员的忠实粉丝,也是当前电影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见图2)

总之,大数据可以提升国产电影的成功率,促进更有特色更高质量作品的生产,同时,大数据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野帮助国内的制作班底了解国外受众的品位。

三、大数据与影视传播

在中国影视市场,大数据的应用最主要集中于影视传播阶段,中国电影业迎来发展良机与大数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致青春》、《失恋33 天》、《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等的成功,都离不开大数据在背后的支持。(见图3)

大数据应用于影视作品传播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以往不但不会提升传播效果反而可能引起反感的狂轰滥炸式统一传播。其传播方式如图4 所示。

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高精准度宣传是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以《小时代》为例,还在拍摄阶段时,原著作者兼导演郭敬明就通过个人微博向网友透露《小时代》的拍摄情况,在临近上映时,郭敬明的个人微博状态几乎全部和小时代有关,不仅如此,郭敬明还和《小时代》的主要演员在微博上互动宣传。采取郭敬明个人微博的宣传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定向宣传,关注其微博的网友大多为郭敬明的读者粉丝或者对其一定程度感兴趣的人,这部分人很可能成为观众,或者上述分析中的前两者,因此也是宣传的主要对象。

但总体上来说,传播手段的选取要基于对特定用户的特性,在做好用户定位之后,就要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媒介使用偏好或者其他与电影主题相关的特性,以此来定制传播方式。乐视通过分析还发现,《小时代》用户中,女性占到78%,男性占到22%,因此做了很多针对女性的线上线下的活动。⑥

由此看来,大数据强调“大”,但更要“准”,大数据虽然揭示的是群体的共性,但价值更在于细分群体,实现定制化服务。爱奇艺网站就在2013 年推出了“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首页,为不同的用户量身定做观看内容,增进用户体验。

四、大数据与影视接收

接收应该包括收受(或适应)和交流两个层面。⑦对于影视作品收受效果的分析不应该只是事后统计分析,更应该是事前分析市场和预测销售前景。由谷歌推出的电影票房预测模型,能够基于数据分析,通过分析电影相关的搜索量来预测电影最终的票房成绩,准确度可高达94%。⑧

同时,对于票房之类的单一指标,存在着难以全面衡量影视作品收受效果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用户在视频网站的观看记录连同用户的点击、搜索、暂停、跳转等观看行为和使用设备状况及用户的IP 地址等信息都会被程序捕捉到。这些细节可以很好地反映用户喜欢哪些情节,对哪段情节没有观看欲望等,这些方面,是没有办法从是否观看的票房指数中得出的,也是无法从对影片的整体评价中得出的,但是这些细节数据却对影视作品的改进更具有指导意义。另外一方面,用于更全面反映影视作品传播效果的综合指标也在不断更新中。比如2014 年4 月电影频道公布的电影大数据指数即“M 指数”,是以电影的影院、电视、新媒体三大主体市场平台海量信息为核心,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运算而成的综合指标。⑨又如优酷、土豆推出的“中国网络视频指数”,则是分析互联网平台上的视频综合效果,以娱乐综艺《快乐大本营》为例,“中国网络视频指数”显示了其播放指数、播放设备、播放网站、每一集分析、人群和地区分布等。(见图5)

现在,用户在观影后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对影视作品的看法,尤其是年轻的上网一族,这又为大数据分析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源泉。通过词频分析、话题查找等方式,可以把分散在各大社交网站上的零碎感受整合起来,作为分析对象,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得到用户的反馈,影视创作营销人员应该为受众开创一个反馈交流平台,比如说一个微博公共账号,或论坛贴吧等。用户之间可以形成交流观影感受的圈子,也可以及时向创作者反馈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方面,自身构建的数据库得以补充,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用户粘度。

所以说,大数据分析影视接收情况,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本次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更是为了了解用户习惯,增加用户忠诚度,为以后的系列片子或者其他相关作品累积经验,以收获更大的成功。

结语

大数据为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带来无穷潜力,通过在创作、传播、接收环节的数据分析,能够帮助影视行业实现更精准的用户定位和市场分析,以生产出内容优质、符合受众口味的高质量影视产品,同时能够提升用户服务使之贴合用户习惯。总之,大数据提高了国产电影的成功率,加强了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国产片早日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①⑧张璠,《影视业中“大数据”技术应用》[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4):232-234

②Manyika J, Chui M, Brown B, et al.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J]. 2011.

③Russom P. Big data analytics[J]. TDWIBest Practices Report, Fourth Quarter,2011

④戴志强、朱海澎、潘皓,《影视大数据: 影视互动体验与量化认知的根本》[J].《现代传播》,2014(9):126-129

⑤中国新闻出版网,《互联网电影新鲜“出炉”》,chinaxwcb.com/2014-01/16/content_284956.htm

⑥陈肃,《大数据,连接电影与观众的“网关”》,http://tech.qq.com/a/20131119/013653.htm

⑦李兴,《消费时代的作者、读者和文本——对接受美学的新思考》[J]《. 大众文艺》,2008(12)

第4篇:影视业行业分析范文

一、公司基本概况与发展战略

当代东方公司由山西云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国有独资)经过股份制改组,并独家发起募集于1996年设立。由于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公司董事会决定主营业务由建材向文化艺术策展等文化产业转型。并且扭转了公司原主业从2008年停产后一直无正常营业收入的状况,为公司推动主业转型后续业务的开展积累了一定经验、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公司财务分析比较

(一)财务结构分析

通过翻阅财务报表,当代东方的资产负债率从2013年的86.19%迅速下降至2015年的17.86%,这与其2015年重大资产重组及2011年开始实施的转型道路密切相关。2015年公司资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固定资产本年比上年增加

137.34%,主要系全资子公司东阳盟将威相关固定资产并入所致;货币资金本年比上年增加8022.66%,主要系上半年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收到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所致;应收账款本年比上年增加12063.13%,主要系上半年公司完成非公_发行,收购全资子公司东阳盟将威,其未收回的电影及电视剧款并入所致;预付款项本年比上年增加4160.93%,主要系上半年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收购全资子公司东阳盟将威,其预付的电影及电视剧制作费并入所致;其他应收款本年比上年增加2536.88%,主要系上半年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收购全资子公司东阳盟将威,其垫付的业务合作款并入所致。存货本年比上年增加3776.52%,主要系上半年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收购全资子公司东阳盟将威,其电影及电视剧库存及新增库存并入所致。商誉期末比期初增加,系溢价收购全资子公司东阳盟将威所致。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系全资子公司东阳盟将威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入所致。公司2015年新增股本18500万元,同时资本公积增加178046.21万元,导致所有者权益占总资产比例发生了加大的增幅,从而导致权益乘数下降。

(二)资本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分析

1、盈利能力分析

当代东方2015年新涉足电影、衍生业务和广告业务,且公司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要由影视剧业务收入、衍生业务收入以及广告业务收入构成,其中影视剧业务收入40921万元,占营业收入83%;衍生业务收入7425万元,占营业收入15%;广告业务收入943万元,占营业收入2%。由于扩展业务的增多,收入提高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主要业务毛利率。2015年公司净利润大幅增长,导致销售净利率也大幅上涨。当代东方的净资产收益率比上年有所增长,主要是因为公司2015年通过非公开发行收购盟将威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公司不断加强IP版权运营与外延并购能力,并与国内外多家知名的传媒、游戏公司合作,且2015年参与投拍知名度较高的影视剧及综艺节目,取得较好的成果,使公司2015年可以转亏为盈,净资产收益率也由负转正。

2、经营效率分析

公司2015年新增存货22646.99万元,主要系上半年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收购全资子公司东阳盟将威,其电影及电视剧库存及新增库存并入所致。同时营业收入增加47058.36万元,其变动百分比小于存货变动百分比,从而导致存辉周转率上涨。

公司2015年应收账款增加23302.69万元,营业收入增加47058.36万元,其中应收账款变动百分比大于营业收入变动百分比,从而使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

公司2015年总资产增加244472.86万元,营业收入增加47058.36万元,营业收入变动百分比高于总资产变动百分比,说明企业资产的经营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

3、偿债能力分析

公司2015年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比2013、2014年有了较大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司货币资金增加9.45%、应收账款增加7.56%,得益于公司上半年完成非公开发行所带来的益处。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率也大幅下降。这些均表明企业2015年偿债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现金流量分析

公司2015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变动幅度大于2014年变动幅度,其主要系2015年公司业务量增加,支付的业务资金增加所致。投资活动上半年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收购全资子公司东阳盟将威,同时参股九次方和中广院线,从而导致投资活动现金流支出大于流入,较2014年发生大幅变动。2015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筹集到大量资金促进企业的其他活动。2015年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32401.19万元,较2014年增幅比例大,

表明公司竞争能力提高,其所采取的转型战略成效得以体现。

第5篇:影视业行业分析范文

一、现代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报告局限性和滞后性。

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分析结果随着财务报表数据变化而变化,对财务报告提出更高要求。财务报告常见的局限性为:

(1)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2)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完备;

(3)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可靠;

(4)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前瞻;这些财务报告局限性将影响财务分析的准确性,使财务分析结果大打折扣,无法满足各种类型信息作用者。财务分析最终目的是指导未来如何更好地进行经营管理,而财务分析的数据是企业历史数据,存在滞后性,与未来相关性如何难以确定,财务分析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2.忽略了非财务指标的分析。

日常财务分析很多企业更侧重于财务指标分析,对财务报表相关数据转化成各种指标进行分析,以便从中发现历史数据中不足的指标,从而未来加强对该方面的改进,很多企业忽略了非财务指标的分析,有时仅进行关注。财务指标更多的反映历史,而非财务指标更能代表未来,企业应历史与未来并重,才能真正分析企业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非财务指标主要指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涉及各个部门,如服务质量、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技术目标、市场前景、客户资源及人力资源等。这些非财务指标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好的服务和产品会增加顾客的满意度,顾客的满意度将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量以及公司品牌。非财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补充是必要的,通过历史数据与未来密切相关的因素两方面结合分析,更能了解企业未来发展态势以及存在的不足。

3.财务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

现代企业财务分析人员习惯于应用财务基本分析法,即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分析方法比较单一。仅针对历史数据或同行业数据进行对比,历史数据具有局限性,分析的结果不一定有代表性,应综合考虑其他非指标性因素。使用同行业数据进行对比,与所选择的对象关系较大,是否具有代表性、可比性,若你选择的对象是行业的弱者或强者,与本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不匹配,则不具有可比性;若你将劳动密集型企业与资金密集型企业对比,则也不具有可比性。另外,就算同一个企业,由于不同时期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政策不同,也不能单纯进行对比,不同时期数据的可比性将降低。财务分析时应考虑各种分析方法综合应用,从而为企业提供可比性数据和投资决策依据。

4.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足。

现代很多企业财务管理还只停留在财务核算层面,特别是中小企业,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分析作用认识有限,能够对财务分析加以运用的更是少之。很多企业可能一年只出一次报告,只是简单的对报表一些数据进行说明,谈不上分析;有些企业虽然每月出具报表,但也只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相关说明,未进行深入分析;这些均无法为企业管理者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方向和线索。很多企业管理者只重视生产管理、研究开发、营销管理等,管理者认为只有这些才是企业生存之本,而他们却忽略的财务分析对于指导企业未来经营管理的重要性,通过财务分析能够发现历史的不足,从而加以改正,使企业朝健康道路发展。

二、企业财务分析问题的解决对策

1.改进和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传统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作为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应增加现金流量表、财务报表附注以及未来相关信息的预测。不仅建立以财务指标为重点的财务分析体系,财务报告应全方位体现公司整体运营状况及未来的前景,使财务分析者能够更加及时、全面地分析企业经营情况,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需要。现代财务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往往更加重视公司现金流情况、重要事项的预警以及关系公司长远发展的因素分析,这就要求财务报告要更加全面,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提出更高要求,财务报表附注不再是单纯的事项说明,应覆盖全方位的信息,从而能够满足财务分析者使用。

2.重视非财务指标的分析。

单纯的财务指标分析仅从历史数据反映过去的不足,无法更深层次了解企业潜在的风险,非财务指标可从多方位更加全面的反映企业现状以及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因素,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财务分析报告,避免因非财务指标影响企业长远发展。非财务指标因素由于短期影响有时难以被发现,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忽视,财务分析者更应重视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发现影响企业发展因素,做好长远打算。非财务指标因素对企业影响可谓深远,企业结合好非财务指标因素进行财务分析,这样将使企业财务分析工作更具权威性、更加有意义。3.运用更加全面的财务分析方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运用各种不同的财务分析方法,如动态与静态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方法,全面分析企业经营状况,使分析结果具有实用性,能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4.增强企业财务分析意识。

企业财务分析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

(1)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以及日常企业管理过程中应用财务分析能力;

(2)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这将直接影响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得出分析结果是否具有实用性。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但要重视财务分析,还应懂得加以运用。这要求企业管理者本身也要积极学习新的管理理念,了解相关财务知识,能更好地要求财务人员分析有关指标及非财务指标因素,为其管理提供依据,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企业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财务分析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撑握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整理技术等运用到财务分析中,使财务分析结果更加科学、有效,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运用财务分析结果进行决策。

三、结语

第6篇:影视业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体系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 Cultivating Schem

SUN Chun-Yan

(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5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established the goal to cultivate multimedia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s according to multimedia technology occupation post group, typical work tasks as well as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s’ vocational abilit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ed ‘4+1’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well-skilled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dustry talents.

【Key words】Multimedia technology TV/Films;Talent cultivation;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以及数字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影视多媒体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为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契机。我院于2008年创建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到企业实地访谈、对毕业生信息进行跟踪等多方面了解,对数字媒体产业的现状和影视多媒体企业的人才需求做深入的调查分析,从而确定了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们一直不断地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建立了影视多媒体技术“4+1”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1]。

1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影视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数字摄影摄像技术、影视编辑与特效制作、影视后期合成技术、影视动画制作技术、多媒体作品制作技术等现代媒体制作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艺术创意能力,能在广电、网络教育、数字出版、多媒体、广告、游戏等行业从事数字媒体开发与应用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四自”精神的,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型女性技术技能人才[2]。

2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和学习者全面能力发展的大环境中对工作进行的整体化分析,是现代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手段。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到企业走访、调研,聘请有经验的行业专家召开访谈会,确定出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3]。

2.1 职业岗位群(表1)

表1

2.2 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表2)

表2

3 专业学习内容分析

表3

根据影视多媒体技术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该专业工作任务和学习内容。

4 基于“4+1”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在对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学习内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构建了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4+1”模块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平台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四个显性课程模块和一个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隐性课程模块。

4.1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形成全校的平台课程,全校统一课程管理。开设的课程如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廉洁修身)、实用英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女性学、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健康与心理卫生、大学生就业指导、军训(含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支撑专业职业平台模块课程和职业能力模块课程的学习,并与后续课程中素质教育的有关教学内容相呼应,使素质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

4.2 职业平台课程模块

职业平台课程包括美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处理、数字摄影技术、数字影视动画制作、程序设计基础等6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适应未来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支撑起后续专业核心类课程与专业拓展类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内不同就业方向的平台课程。

4.3 职业能力课程模块

职业能力课程包括数字摄像技术、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影视编导与策划、非线性编辑与特效制作、影视动画制作、数字音频技术等6门课程,这些课程分别对应学生从业后相应的工作领域及工作内容。同时,课程的设置也从总体的角度考虑了适应主要就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并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4.4 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

职业能力拓展类课程包括影视特技及后期合成After Effects、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音乐、影视广告设计、动态网页制作等6门课程,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延伸。由学生根据未来不同就业发展方向来选择相应课程学习,满足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以外的相关专业能力的学习需要。

4.5 自主学习课程模块

该课程模块主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课内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包括电视短片制作综合实训、各种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能活动、学生工作、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课外阅读、网络学习或专业讲座等内容。

5 结束语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另外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又非常快,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和时间去不断研究和探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影视多媒体行业培养出大批高质量、高技能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女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源.高职高专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5-59.

第7篇:影视业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子市场;企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040-03

一、引言

电子市场(electronic marketplace)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平台,它的载体是行业或综合性企业间电子商务网站。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商务活动的不断拓展,电子市场对企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买卖双方促进和协调交易过程、交换和分析行业信息以及获取商业增值服务的虚拟市场空间(Chian-Son Yu,2006)。

Laseter et al. (2001)指出,2001年美国有2 200多家电子市场,Andrew White et al.(2007)发现,2006年中期仅有700多家电子市场还在运行,很多研究认为相对较低的电子市场采用率引起了电子市场的衰落。《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2 000家,电子市场正在蓬勃发展。iResearch的《2007―2008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表明中小企业是我国电子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总体采用率仅为28%,很多行业的电子市场刚刚起步,参与率更低。

电子市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企业的参与。电子市场规模越大,对企业的价值越大,电子市场对企业的价值越大,其规模也会越大,两者之间遵循正反馈机制,相反的情况会使电子市场规模缩小甚至无法继续存在,电子市场要突破临界规模才能继续生存。

所以,研究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对电子市场和中小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国内外该领域的代表性文献,从不同理论解释和研究视角进行梳理与评价。

二、不同的研究视角

对电子市场参与行为的解释,已有的研究大体分为三种视角: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制度主义视角和综合的视角,不同视角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各有侧重。

1.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创新扩散理论的解释

个体理性主义视角下,企业参与电子市场被看作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采纳,假定个体具有获取信息、计算利益、作出选择的能力,按照利益的计算,以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对所需采用的方式手段进行选择。代表性的理论是Rogers(1983)的创新扩散理论(IDT),IDT注重技术和经济理性,出发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关注的重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采纳行为,提出了相对优势、匹配性、复杂度、可试用性、可观测性等技术因素对采纳行为的影响。其中,相对优势反映了理性决策的利益驱动,技术的匹配度、复杂度则反映了采纳的代价因素,这三个因素被多数研究支持。

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2005)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IDT为基础,结合Kambil和Van Heck的交易过程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亚牛肉行业第三方电子市场的采用情况,从不同的交易步骤分析了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验证了电子市场的优势对企业的采纳行为的重要影响。在搜寻阶段,买卖双方都能找到更多交易伙伴,并且降低了搜寻成本;在议价阶段,由于面向更多买家,卖家拥有更好的谈判地位,从而提高了价格,买家虽然付出更高价格但提高了所购产品的质量,并节约了时间;交易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沟通和处理交易事务,降低了信息成本。该研究还发现信息接收渠道的影响,通过大众媒体了解到电子市场的企业倾向于拒绝参与,而通过私人交谈对电子市场有更深了解的企业倾向于参与市场。

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2007)用IDT构建了分析框架,分别对卖家和买家采用企业联盟形式的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获得更多交易伙伴、降低价格、提高交易过程效率、促进企业间信息系统整合、降低菜单成本、加强企业间合作;兼容性因素主要包括:与企业流程兼容性、与现有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兼容性、与企业高层管理者观点和战略的一致性;复杂性因素有:对信息系统整合的要求、流程和数据改造要求;该模型还引入了感知风险因素,包括数据安全性、平台可信任度。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Supply On、Global Healthcare Exchange、Eutilia三个电子市场及其用户的分析发现,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等因素对企业的采纳行为有重要影响,而感知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

2.制度主义视角――组织行为同化的制度主义理论

与个体理性主义相比,制度主义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DiMaggio将制度理论引入对组织形态相似性的研究,解释了组织之间在行为上会倾向于发生同化的现象。通过电子市场进行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企业的运作方式,当这种运作方式反复发生,被社会所接受,逐渐就会成为一种规范,因此具有规范的性质。同时部分具有权力的组织,能形成强制的影响力。从理论分析上看,这些来自制度的对个体行为具有影响力的因素有:规范化压力、模仿压力、强制压力等。

Jai-Yeol Son, Izak Benbasat(2007)从制度主义视角研究了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和参与度,引申出制度导向因素,包括模仿压力(竞争者的采用、成功应用的例子)、规范化压力(行业和政府的规范化力量、多数供应商的采用)和强制压力(主导供应商的要求)。通过对98家潜在参与企业和85家已参与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模仿压力和标准化压力对企业的采用意愿有显著影响,但对参与度的影响不显著,他们的研究验证了制度因素对企业参与电子市场重要的推动作用。

3.综合的解释

综合分析考虑了更全面的因素,其基本逻辑是:电子市场带来的利益将诱使企业对市场的参与,参与电子市场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源;企业是否参与受到各种制度环境的影响,其应用电子市场的过程能对制度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别的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OE)是一种较常见的因素整理方法,它起源于Tornatzky对普通类型技术创新的研究,将技术创新采纳的影响因素有效地归纳到技术面、组织面、环境面三大类。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2004)以TEO为框架研究了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其中,技术层面选用的因素是相对优势,环境层面的因素是外部压力和买方力量,组织层面的因素是资源状况和企业规模。分析发现,外部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和企业大小对采用行为有显著影响,买方力量和资源状况(如资金支持、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能力等)影响不显著。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研究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采用和未采用电子市场的企业都对相对优势有较高感知。

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统一模型(UTAUT)将2003年以前出现的大多数针对个人层面IT采纳行为的研究模型进行全面综合。该模型将影响因素总结为四类:期望绩效、难度预测、社会影响、实施条件。Shan Wang, Norman P. Archer(2006)以UTAUT为框架,将模型中的社会影响改为制度影响,研究了美国第三方以及联盟式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其中,期望绩效类因素包括降低搜寻成本、获得更多产品信息和交易伙伴、提高信息可靠性等;难度预测类因素是电子市场的易用性;制度影响类因素包括趋势跟随、客户要求、重要供应商推荐等;实施条件类因素包括系统兼容性、对网上业务的熟悉程度等。研究发现,绩效期望是企业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制度影响和实施条件,易用性对企业的参与决策影响不显著。

4.其他一些补充

Ruey-Lin Hsiao(2003)分析了信任因素对采用行为的影响,解释了潜在采用者不信任新技术对电子市场采用的挑战。其中,不信任有两种类型: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和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他认为,电子市场可以改进技术以减轻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但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由于根源于社会文化结构而形成更大的阻碍。

王平平(2006)还探讨了产品特性对买方使用电子市场的影响,研究认为,产品特殊性、产品说明复杂度与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负相关。

Chian-Son Yu(2006)将采用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企业外部推动力、企业内部驱动力、企业领导层对电子市场的认识和态度三个方面,研究了台湾中小企业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通过对115家企业的调研结果分析,发现上述三个方面因素分别有25%、49.9%、18.7%的贡献度。与其他研究结论相比,该研究发现中小企业CEO在采用决策中比大公司的CEO有更大的影响。

三、简单的评述

从因素提取方法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已有理论确定的因素模型,其特点是因素比较系统,不同研究的可比性较强。另一种是经验性的归纳,这种方法贴近实践,更有针对性,其中,也有的用了较为科学的归纳方法,如Hsin-Pin Fu,Yung-Ching Ho(2006)采用了模糊层次分析法(AHP)。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验证。

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分析较多,案例研究比较常用,这种方法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对参与和潜在参与企业的访谈来发掘更具体的影响因素,但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各种因素影响的显著性。也有一些定量分析,采用李克特量表来衡量对不同因素的认同程度和采用意愿,通过主成份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了各因素的显著性和贡献度。随着研究的深入,定量分析将会更多应用于该领域。

综观上述文献,影响因素基本可以归纳在电子市场、企业组织、外部环境三个层面。但在每一个层面中,二级变量的选取比较随意,缺乏统一的标准。另外,针对不同的情况如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类型、行业集中度、买方/卖方角色、电子市场类型等,各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这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四、我国的情况

现有的研究虽然大多基于国外的情况,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对国内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要注意到我国的企业、电子市场以及社会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为有效促进我国电子市场的发展,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路径都有待深入和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hian-Son Yu, Influences on Taiwanese SME E-Marketplace Adop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9, pg. 5.

[2]Hsin-Pin Fu, Yung-Ching Ho, Roger C.Y. Che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fuzzy AHP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6.12, pp. 1301-1324.

[3]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 The adoption of consortium B2B e-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6 (2007) 71-103.

[4]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 Economic and Social Analysis of the Adoption of B2B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Case Study

in the Australian Beef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5, Vol. 9, No. 3, pp. 49,72.

[5]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adoption of e-Marketplace: an innov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10 (2004) 89-101.

[6]Shan Wang, Norm Archer, Business-to-business collaboration through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13 (2007) 113-126.

[7]Ruey-Lin Hsiao, Technology fears: distrust and cultural persistenc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 adoption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12 (2003) 169-199.

第8篇:影视业行业分析范文

2.中国财政政策的外部均衡效应:相对效力检验李海莲,LIHai-lian

3.基于通胀压力分析政府救市政策的退出王庆皓,WANGQing-hao

4.中部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邓光亚,唐天伟,DENGGuang-ya,TANGTian-wei

5.基于机床工业的产业增长源泉探析张力,王燕梅,ZHANGLi,WANGYan-mei

6.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主要进口农产品影响的实证研究李惊雷,LIJing-lei

7.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经济增长刘志雄,LIUZhi-xiong

8.服务贸易出口的ICT影响研究——基于修正的重力模型实证分析冯然,FENGRan

9.内生城市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述评彭芳梅,赵娇

10.基于生态共生的金融产业集群关系结构研究姬国军,JiGuo-jun

11.政府控制、市场环境与会计稳健性李凯,LIKai

12.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会计存在问题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李国民,徐彦坤,LIGuo-min,XUYan-kun

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道德风险分析及控制李中义,刘淑贤,LIZhong-yi,LIUShu-xian

14.公共服务视角下回流农民工创业影响因素及应对方略孙富安,SUNFu-an

15.组织公民行为的形成机理和员工管理对策吴玺玫,WUXi-mei

16.我国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影响的经验分析朱云欢,张明喜,ZHUYun-huan,ZHANGMing-xi

17.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生增长模型研究姜兴,赵涛,JIANGXing,ZHAOTao

18.基于压力测试的供应链极端风险管理方法探讨姚卫新,游佳敏,YAOWei-xin,YOUJia-min

19.特许经营发展加盟商的博弈分析李庆文,张衔,LIQing-wen,ZHANGXian

20.企业并购后品牌战略管理模式的构建——基于仿生态理念视角薛艳丽,XUEYan-li

21.我国农村信贷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张建波,杨国颂,ZHANGJian-bo,YANGGuo-song

22.我国省际间农民收入差距的趋势及其结构分解:1996~2008陈冲,CHENChong

23.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利用及保护问题研究——以河南为例谈琰,TANYan

24.营利性组织财政补贴的成长性倾向及其反哺效应——基于2003年~2006年河南省上市公司的研究申香华,SHENXiang-hua

25.基于VaR的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市场风险资本配置研究姚宁,郝鹏,YAONing,HAOPeng

26.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联动性分析——基于DCC-GARCH模型研究徐有俊,王小霞,贾金金,XUYou-jun,WANGXiao-xia,JIAJin-jin

27.中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基于2006年~2008年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邹巍,ZOUWei

28.三元悖论理论研究评述严佳佳,赵志燕

29.基于佃农理论的风景名胜区租赁模式研究唐凌,TANGLing

30.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税法规制研究秦勇,QINYong

31.经济宪法-宏观调控的基本法律架构赵莉,ZHAOLi

1.中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中的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刍议张晓山,ZHANGXiao-shan

2.内生交易费用、分工演进与中美汇率博弈——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张兴,张炜,ZHANGXing,ZHANGWEI

3.政府换届、经济政策与政治经济周期陈卫东,苗文龙,CHENGWei-dong,MIAOWen-long

4.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分析——以行业收入变动为视角张世银,龙莹,ZHANGShi-yin,LONGYing

5.彩票消费与宏观经济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冯百鸣,FENGBai-ming

6.我国出口依存度与经济风险承受能力的非匹配性朱红恒,ZHUHong-heng

7.文化资源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化的支撑因子分析李新安,LIXin-an

8."老字号"餐饮企业现状分析和战略选择研究——以郑州市"老字号"为例罗颖,LUOYing

9.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东亚与拉美发展模式比较吴德进,陈捷,WUDe-jin,CHENJie

10.道德采购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对策思考曲如晓,颜莹,周冠男

11.工序贸易的研究路径与进展朱廷珺,胡安亚,ZHUTing-jun,HUAn-ya

12.金融发展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各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齐俊妍,QIJun-yan

13.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要素集聚与区域生产率增长比较研究李胜会,李红锦,LISheng-hui,LIHong-jin

14.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刘东红,LIUDong-hong

15.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张书杰,ZHANGShu-jie

16.基于需求视角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以城镇单位行业间就业为依托黄春燕,HUANGChun-yan

17.贸易发展对我国熟练及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就业与工资差距的影响——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王云飞,朱钟棣,WANGYun-fei,ZHUZhong-li

18.上市家族企业薪酬机制与成本的关系——基于结构性差异视角的研究陈建林,CHENJian-lin

19.金字塔结构下控制权、现金流权偏离与隧道行为张学洪,章仁俊,ZHANGXue-hong,ZHANGRen-jun

20.Altman'sZ-Score模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徐秀渠,XUXiu-qu

21.对竞争性营销说服抵制机理的实证研究——基于品牌忠诚顾客视角陆卫平,LUWei-ping

22.企业能力营销的影响机理研究刘石兰,田红云,郝斌,LIUShi-lan,TIANHong-yun,HAObin

23.经济学视角下商业贿赂成因及治理探析周晓唯,赵娜,ZHOUXiao-wei,ZHAONa

24.分权后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广义矩估计分析王青,张峁,WANGQing,ZHANGMao

25.高等学校行政成本比较分析舒卫方,SHUWei-fang

26.与GDP增速相挂钩的浮动利息债券的研究王倩,WANGQian

27.货币替代的非对称性实证分析宋金奇,舒晓惠,SONGJin-qi,SHUXiao-hui

28.银行业竞争、信贷规模歧视和上市公司银行借款融资差异王明虎,WANGMing-hu

29.融券做空与股指期货定价效率的关系研究杨继,YANGJi

30.自然垄断行业不对称规制理论与实践殷继国,YINJi-guo

31.换取清洁提单保函的性质与效力探析邱天,陈立风,QIUTian,CHENLi-feng

1.农产品供求视角下农业经济和政策前沿问题研究黄季焜,HUANGJi-kun

2.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内涵、变迁轨迹与学术提升机制——十三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述评:1984-2008朱启才,ZHUQi-cai

3.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理论研究崔朝栋,CUIChao-dong

4.资产定价理论:逻辑悖论与展望陈铭仁,CHENMing-ren

5.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宏观动力因素研究:理论和实证田安意,TIANAn-yi

6.产业结构变迁、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张翼,何有良,ZHANGYi,HEYou-liang

7.我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行动框架李金华,李苍舒,LIJin-hua,LICang-shu

8.产业集聚的动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戴蕾,王非,DAILei,WANGFei

9.地方政府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张宏霞,ZHANGHong-xia

10.开征物业税对房产价格的影响探析李晓峰,LIXiao-feng

11.我国的基础设施对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薛漫天,XUEMan-tian

12.中部六省吸引外资的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刘振林,LUZhen-lin

13.管理层特征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国有控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纪春礼,李振东,JIChun-li,LIZheng-dong

14.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竞争优势分析:钻石模型田秀华,TIANXiu-hua

15.中国省域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袁海,YUANHai

16.河南省城市群物流网络节点规划及发展战略研究曹锦文,CAOJin-wen

17.市场秩序、产权性质与企业效率陈小林,李青,CHENXiao-lin,LIQing

18.金融危机冲击、现金储备与企业投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张功富,ZHANGGong-fu

19.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引发的"报表地震"与信息利用李全中,LIQuan-zhong

20.灵活就业员工的心理契约:内涵、特征及平衡机制王利军,WANGLi-jun

21.城镇居民医疗支出的不均等性及影响因素分析高建刚,王冬梅,GAOJian-gang,WANGDong-mei

22.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对河南省249户重点企业的实证研究陈金波,CHENJin-bo

23.基于超市场契约理论的大型物流企业组织形式选择徐忠爱,XUZhong-ai

24.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整合研究模型及理论假设李剑力,LIJian-li

25.民营企业依附关系变迁与其融资模式选择安杰,马春爱,ANJie,MAChun-ai

26.大股东监督、小股东"搭便车"及其利益保护刘茂平,曾令泰,LIUMao-ping,ZENGLing-tai

27.服务产品价格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权变性刘清峰,LIUQing-feng

28.中国零售上市公司毛利润率和行为模式的实证分析杨波,YANGBo

29.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设计研究刘开瑞,张馨元,LIUKai-rui,ZHANGXin-yuan

30.基于R/S分析法的我国沪深股市有效性实证分析周好文,余志伟,谢金静,ZHOUHao-wen,YUZhi-wei,XIEJin-jing

31.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信用风险转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周丽莉,丁东洋,ZHOULi-li,DINGDong-yang

32.金融生态、政府行为与信贷资本配置效率——来自重庆市各区县面板数据的检验吴江,WUJiang

33.经理特性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及内在归因分析李晓梅,刘志新,LIXiao-mei,LIUZhi-xin

34.股东资格灭失时的股东财产权保护沈贵明,SHENGui-ming

35.试述土地权利的财产法构造——以财产权二元性为基点对现行土地权利体系的反思张金明,陈利根,ZHANGJin-ming,CHENLi-gen

1.基于分形维的经济均衡理论研究陈丽,CHENLi

2.成本分担博弈与维克里拍卖机制研究刘浩,LIUHao

3.论诚信征税机制的构建——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戴伟,付燕,DAIWei,FUYan

4.转型时期我国"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变化趋势陈杰,CHENJie

5.中国家庭债务和资产积累关系的实证分析:1997-2008郭新华,何雅菲,GUOXin-hua,HEYa-fei

6.三次产业间资源优化配置均衡分析王文举,WANGWen-ju

7.资本替代劳动与产业特征的关联机理及测度分析吕小柏,李红松,LUXiao-bai,LIHong-song

8.中国国际资本流入:周期变动、冲击因素及负面影响李沂,王铮,LIYi,WANGZheng

9.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自主创新能力与出口贸易结构——基于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考察郭炳南,GUOBing-nan

10.中加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探析杨国川,YANGGuo-chuan

11.中国和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动态及展望吴学君,WUXue-jun

12.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户群发展研究——以河南省孟寨村农户群为例罗庆,李小建,LUOQing,LIXiao-jian

13.基于推拉理论构建游牧人口定居的动力机制体系——以甘南牧区为例王娟娟,WANGJuan-juan

14.基于聚类分析法的县域均衡发展指数构建与测度应用研究——以天津12个涉农区县为例马林靖,周立群,MALin-jing,ZHOULi-qun

15.基于随机森林方法的基金收益率方向预测与交易策略研究方匡南,朱建平,谢邦昌,FANGKuang-nan,ZHUJian-ping,XIEBang-chang

16.基于变化趋势相异性的金融时间序列函数聚类分析靳刘蕊,JINLiu-rui

17.中国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分析——基于上市公司年报的经验数据胡著伟,HUZhu-wei

18.劳工标准全球化对中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影响——基于博弈论的分析杨观来,YANGGuan-lai

19.高技术产业集群环境对人才流动意愿影响的经验研究毛冠凤,张志杰,MAOGuan-feng,ZHANGZhi-jie

20.投资者法律保护、公司治理与关联交易关系研究——基于大陆、香港和美国市场陈军,秦君,CHENJun,QINJun

21.经济周期、经济转型与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基于系统性风险的Logistic模型改进李关政,彭建刚,LIGuan-zheng,PENGJian-gang

22.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述评姜俊,JIANGJun

23.突变情境下企业执行力变化的理论解释与管理启示张建宇,张英华,ZHANGJian-yu,ZHANGYing-hua

24.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企业营销研究牛全保,NIUQuan-bao

25.满意与忠诚的路径剖析:来自天津寿险业的实证张初兵,黄怀,易牧农,ZHANGChu-bing,HUANGHuai,YIMu-nong

26.征地活动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问题研究张期陈,胡志平,ZHANGQi-chen,HUZhi-ping

27.技术扩散过程中农民经营行为转变的实证分析王玉龙,丁文锋,WANGYu-long,DINGWen-feng

28.江苏省入境旅游客流波动性问题研究吴耀宇,黄震方,WUYao-yu,HUANGZhen-fang

29.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研究温秀,李树民,陈实,WENXiu,LIShu-min,CHENShi

30.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预警:问题及对策李昊,迟国泰,路军伟,LIHao,CHIGuo-tai,LUJun-wei

31.中小企业银行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历史经验批判——兼论我国科技银行的设立李增福,LIZeng-fu

32.风险的三维熵式度量法在国债投资组合中的应用研究王晓芳,王永宁,WANGXiao-fang,WANGYong-ning

33.纽约黄金期货价格波动对我国期货市场收益率的影响研究吴迪,何建敏,WUDi,HEJian-min

34.股市中行业联动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CAPM的空间计量模型的应用李宏宇,LIHong-yu

35.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研究——基于契约设计的视角徐子尧,牟德富,XUZi-yao,MUDe-fu

36.论律师经济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陶广峰,TAOGuang-feng

37.论废弃产品的负外部性与生产者责任的延伸唐绍均,TANGShao-jun

1.我国价格总水平决定的一个理论模型石森昌,杨宝臣,SHISen-chang,YANGBao-chen

2.价值现象学视野中的新制度经济学刘牧,任会林,LIUMu,RENHui-lin

3.回到边沁抑或超越边沁?——经济学效用概念的"返本"与"开新"王艺,陈湘舸,WANGYi,CHENXiang-ge

4.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解构及区域收敛性分析武群丽,WUQun-li

5.我国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面板协整与因果关系研究陈安平,CHENAn-ping

6.消费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毕玉江,BIYu-jiang

7.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的耦合机理分析——以河南省为例刘瀑,LIUPu

8.中国土地一级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及其效应——基于古诺模型的分析王宏新,周小平,柴铎,WANGHong-xin,ZHOUXiao-ping,CHAIDuo

9.区域制造业技术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基本测评张天阵,伦蕊,ZHANGTian-zhen,LUN-Rui

10.外商直接投资、外包对中国制造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周申,易苗,王雨,ZHOUShen,YIMiao,WANGYu

11.发展中国家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基于26个主要接包国的面板数据研究刘艳,LIUyan

12.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股票市场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袁鹏,YUANPeng

13.区域主义对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最新理论进展许祥云,XUXiang-yun

14.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需求与河南经济增长关系分析张占东,ZHANGZhan-dong

第9篇:影视业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视编导 影视思维 课堂教学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1958年由北京广播学院最初开办以来,已经成为了一个被全社会、媒体圈所认可的传媒类基本专业。目前,全国已有三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①。几十年来,各大院校在编导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与时俱进地随着传媒环境的变化进行各种教学方式的调整与改革。

作为一个专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怎样帮助学生在低年级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为高年级段的实践类、创作类课程做好准备,就是在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最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之一。

通过在教学中的思考和对自身影视从业经验的总结,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影视艺术的思维习惯,即用具象的、视听的和节目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以此取代既有的文字化抽象思维。这是一个广播电视编导必备的基础素质,而只有在专业起步阶段帮助学生做好这个准备,高年级影视作品创作课程的教学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一、整合相关课程,总结系统的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影视思维能力与习惯,讲授视听、电视栏目和类型知识的课堂教学就是一条直接的途径。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纪录片史论这三门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养起画面与声音、节目与栏目的思维。这些课程不仅仅服务于类似的教学目的,而且由于同属影视基础知识类,所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有着相通之处。因此,为这几门课程设计一条教学主线、研究出一套成系统的教学法,就是“影视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这一项目的主要目标。

二、研究观摩环节,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

《优秀影视作品赏析》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新生启蒙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个以培养影视创作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在专业起步之初帮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优秀影视作品“阅读量”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学习影视艺术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和视野不断拓宽的过程, 也是促进学生对影视作品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针对影视思维培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影视观摩环节,需要设计出一整套科学的教学方案。总体说来,可以以教师拟定的必读片目为本,采用“精读”为引、“泛读”为练的原则,将课堂上有教师引导、有多媒体课件支撑的影视作品观摩评析作为启发和引领,再在学生早晚自修时间开辟第二课堂观片活动,培养起学生影视方面的专业兴趣与视听习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学生会逐渐自觉地将影视观摩看作一项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从而大量的“泛读”就能得以自主实施,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的专业底蕴也就能从这些“阅读量”之中形成。

经过对兄弟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考察,笔者发现不论是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还是在浙江传媒学院的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影片赏析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一般都安排至少每周4课时的课程量。在中国传媒大学,编导专业在本科前3年的6个学期都开设这门课程,同时还有类似的影片读解课程――拉片课同步进行。而行课方式,也都是完整观摩然后分析的形式。这些老牌影视类院校几十年的培养经验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同时,每一个优秀的影视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都有自己完整的线索、结构与主题表达的安排,所以要进行详细读解的前提,就是对作品进行完整的“通读”。单纯片段式的讲解不足以满足编导这一专业的需求,有时由于时间不够而无奈为之的“打断式”、“腰斩式”观摩很难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样的问题在编导专业的电影赏析上则会显得尤为突出,这就必然对于课时量与行课方式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所以,在赏析的课堂上保证一部完整影片或一档完整节目的观摩,再利用其余的时间,采用讲授、拉片、互动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优秀的影视作品,同时获得必要的专业积累,是一种可行并有效的方式。

三、推广共同教学,建立专业教师人才库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类课程不仅承担着为学生打下视听基础的任务,同时作为大学新生接触的前几门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这也将是一个专业新生获得专业启蒙、加强师生沟通的平台。因此,只由一名教师与学生进行一整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就难免不够全面。编导专业各位担任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各自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与专业方向,之后也会负责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所以,专业教师在低年级就在课堂上与学生见面、沟通将更有利于学生得到影视专业各个方面的启蒙教育,也有利于他们了解今后将会接触的整个教学体系。这种共同对学生进行启蒙的方式一般来说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在赏析课上学生们经常能从不同风格、专业方向的老师身上了解专业的不同方面,这成为了他们每周值得期待的内容。所以,可以有意识地将校内的相关专业教师编入影视思维培养的教师库,根据不同的需要编排他们集体参与到一些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

同时,快速的媒体环境变化向编导专业教学提出了与时俱进的任务。如何接轨前沿、立足实践已经成为各门课程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学校的编导专业教师可以与一些在媒体一线、技术实践、影视前沿领域较有成绩和建树的电视人、教师取得联系并进行沟通,邀请他们参与到《优秀影视作品赏析》的课堂教学中来,在行课过程中以特色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带领学生了解更为新鲜、实用的电视行业情况,从而对电视编导专业获得更为全面的了解。

四、延续第二课堂传统,课上课下共同积累

本科院校之中,基础性的课程每学期至多有18次的课堂教学机会,虽然这基本能搭建起一个师生启蒙交流、精读优秀影片的平台,但是要完成必要的影视作品积累与视听思维能力培养是不够的。所以,为了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并为学生自主观摩影片提供更好的机会和环境,在课下展开第二课堂教学就很有必要。

由于《优秀影视作品赏析》课程的开设,编导专业第二课堂的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以教师拟定的必读片目为本,以精读为“引”、泛读为“练”为原则,将课堂上有教师引导、有多媒体课件支撑的影视作品观摩评析作为启发和引领,再在第二课堂组织集中观片活动,从而培养起学生影视方面的专业兴趣与视听习惯。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会逐渐自觉地将影视观摩看作一项有意义的专业活动,从而大量的泛读就能得以自主实施。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的专业底蕴也就能从这些“阅读量”之中形成。

“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具体操作方式,可以是专业教师在课上详细评析一部影视作品,同时为学生开出2部贴合课程内容的集体泛读片目,要求学生在晚自习时间利用老师上课使用过的解析方法与讲授过的知识点,自己去分析和学习优秀的影视作品。除此之外,如果学生在培养出观片兴趣之后,专业老师也可以开出更为丰富的经典片目,作为学生自由观摩的选择。经过两到三个学期、三种层面的影片观摩读解,编导专业的学生便能获得足够的积累量。

除了以上提到的师资、内容、安排上的变化,随着传媒行业的国际化融合进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也开始需要引入一些更为前沿和潮流的信息。影视艺术是前沿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相关的知识性内容就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适时更新,以顺应世界影视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新技术、新名词、新节目层出不穷。为了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接触且熟悉最新的行业理念和技术,改革基础知识性课程的教学方法,适量采用双语教学方式显得非常必要。在此过程之中,一些英语的专业资料、节目范例及技术介绍等内容都可以作为课堂材料进行教学。同时,多媒体资料库的建设、互动观片平台的使用等等都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共同推进学生影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随着传媒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的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相信随着更多教学实践改革的推进,编导专业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将能获得更大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