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影视产业发展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产业发展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产业发展分析

第1篇: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一、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整体发展迅速

中国是当今世界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1980年进入市场导入阶段,1990年进入高速成长期,21世纪之后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以每年0.3%-0.5%的速度增长。自2007年来,全国获批发行的国产电视剧,不论是部数还是集数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2007年-2009年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又出现回升。

2009年我国电视剧销售收入达21亿元,比2008年的16亿元增长了31.25%,可见,电视剧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虽小,但是发展异常迅速。

(二)产业链初步完善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电视剧产业市场化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阶段的职能也不断清晰,虽然较美、韩等电视剧产业发达的国家仍有差距,但已经相对完备,形成了包括投资、制作、交易、播出和广告经营五大环节在内的电视剧产业,此产业链涉及的群体就包括了电视剧制作、电视剧购买方、电视剧播出方、观众、广告商等。

电视剧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也带动了其延伸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由于受众群体比较广,一般大型的电视剧除了受到观众的喜爱以外,还会带动相关拍摄景点的发展,像《三国演义》、《汉武大帝》、《仙剑奇侠传》、《神探狄仁杰》等电视剧的拍摄地——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等,都在剧集的热播后迎来游客高峰,这些基地集影视摄制与观光旅游为一身,让游客既可深度体验影视拍摄,又能享受度假休闲乐趣。此外,电视剧的发展还影响了建筑装饰、服装首饰、音像书籍等一系列其他下沿产业的发展,它们的发展和壮大也是我国电视剧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的有力证明。

(三)供求关系不均衡

由于市场不完善等原因,我国电视剧产业的供求不均衡现象严重,据统计,2005年我国共制作生产电视剧514部12451集,但播出、发行总量为445部11007集,分别总制作量的86.6%和88.4%;2006年共生产电视剧13840集,但有将近7000集没有平台进行播放;2007年也只有将近一半的电视剧有平台进行播出。随着近两年电视剧产量的减少和国产电视剧需求量的增加,这一现象虽然有所缓解,但供大于求的现象依然严重。

另外,从电视出现开始,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不断增长,进入21世纪后还保持0.35%-0.55%的增长率,到2009年,电视人口覆盖率增长到97.23%;而电视台个数近几年一直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2002年,电视台个数为368个,到2009年下降为277个,这说明市场对电视剧需求在逐渐减少,同时对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1]。

二、电视剧产业的经济影响

一般来说,电视剧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分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方式是电视剧产业通过自己的发展直接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间接的方式是电视剧产业通过自身的宣传带动效应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一)直接影响

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增加,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电视剧在经济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也会越来越多。首先,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GDP方面。当前电视剧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超过经济的发展速度,在GDP中比重越来越来大,在经济发展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其次,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促进就业方面,作为第三产业,电视剧产业对人力的需求比较大,这其中包括了各类专业的演艺人员、电视剧制作人员、电视剧拍摄人员以及电视台工作人员,因此创造了一系列的就业机会;再次,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还表现在对资源的需求方面,电视剧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资源的消耗非常小,其发展主要是依靠创意和技术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间接影响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其他产业的促进方面,这些产业既包括旅游、服装以及其他电视剧具有宣传效应的产业,还包括书籍出版、游戏等外延产业。

1、旅游业

任何电视剧的拍摄都必须要有一个场景,这些场景不管是人工的还是自然的,现代和还是古旧的,都会因为电视剧的传播而得到宣传。不难想象,一旦某部电视剧热播,观众受到剧集影响想去剧情所在的场景中亲身体验,就会带来相关景点的旅游热潮。另外,电视剧的拍摄,还会带来旅游景点的开发,很多人工搭建的电视剧拍摄场景,后来都成为了旅游景点,而很多没有开发的风景,也会因为电视剧的宣传成为旅游热点。

从我国旅游业近几年发展来看,国内旅游人数 [字体:大 中 小]

从2005年的12.12亿人次增长到2009年的19.02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从2005年的12029.23万人次增长到2007年的13187.33万人次,2008年和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数据出现下滑,2009年仅为12647.59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005年为292.96亿美元,2007年为419.19亿美元,2009年下降到396.75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005年为5285.86亿元,2009年增长到10183.69亿元。

近些年电影的迅速发展对宣传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电视业则主要集中在对国内观众的宣传上,在国际上宣传效应尚不够明显,但是随着电视剧出口的增加,其宣传效应也势必增强。

2、服饰业

电视剧对服装饰物的宣传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角色的日常穿着打扮上,剧中角色的一身行头往往影响到观众的审美情趣、服装样式、饰物品牌等选择,从而影响观众消费倾向。像近年来韩版服装的流行,就是借了韩剧的东风而大行其道。

电视剧除了影响观众对服装饰物的消费倾向,还能促进服装饰物的总体消费,这主要是因为电视剧中的着装风格变化很快,不仅不同部的电视剧风格不同,就连同一部电视剧也有很多种风格,这些风格的变化引起观众消费观念的变化,从而形成观众需求的多样性,进而促进服饰行业的总体需求。

3、书籍、游戏、音像产业

由小说、游戏改编的电视剧,往往会产生相对的反作用力,将小说原着和游戏宣传开来,尤其是当电视剧的艺术效果吸引到大量观众时,这种宣传作用更加明显。很多小说和游戏,在被改编成电视剧之前消费群体并不是很广,但是在电视剧热播后,小说和游戏也受到热捧,如最近的热播剧集《步步惊心》,就使得网上同名小说点击率迅速 提升。另外还有一些原来就很受欢迎的书籍和游戏,在电视剧热播后,消费群体会进一步迅速增加,如近几年的《仙剑奇侠传》系列,就使同名系列游戏在原来火热的基础上进一步升温。

此外,电视剧还会带来相应的主题曲等音像产品的热销,同时对电视剧中所用到的其他产品也具有相当的宣传作用[2]。

三、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1、电视剧的流行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要更注重吸引观众的成分,同时与我国的特有文化成果相结合,要与物质文化相结合,与风土人情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与观众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2、在国内电视播放平台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注重“走出去”,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注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相结合,不仅达到吸引国内观众的目的,同时,为我国电视剧走上国际市场开辟出了道路。

第2篇: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小城市 文化产业 产业增加值 灰色关联度

近几年,中小城市在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使其能够更好地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中小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中小城市也充分意识到文化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已开始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其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基本建立,文化产业集群已有雏形,地方文化特色逐步形成。但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着简单复制大城市发展模式、缺乏规划、行业发展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必将会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产生较大的影响。河北省邢台市是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城市之一,本文以邢台市为例,借助对该市文化产业的深入研究,探讨其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邢台市文化产业细分行业间的关系,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全面、及时、动态地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速度、规模、结构和效益,找出我国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其他中小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引导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激励中小城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文化产业及各细分行业增加值的灰色关联分析

邢台市作为河北省南部的一个中小城市,其经营性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产业附加值低,但近年来,邢台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文化创新试验区”的发展定位,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挖掘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科技的融合发展,逐步形成旅游、出版发行、文化艺术等文化产业集群,有效地促进了邢台经济的发展。

经营性文化产业增加值采用2005-2011年的数据,来自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邢台市统计局的统计资料。由于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多且复杂,我们只能选取有限的产业进行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各产业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是适宜的。

(一)建立关联分析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是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的系统分析方法,是一种对系统变化发展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具有宽广的应用领域。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历年有关统计数据的几何关系及其相似程度,来判断其关联度。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来源广泛、信息多样,必然存在一定误差,同时文化产业相关统计发展较迟,难以获得大量准确的数据,为了使结果更加科学合理,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步骤如下:

1.确定分析数列。确定一个因变量因素和多个自变量因素,因变量组成的序列为参考数列{X0},自变量组成的序列为比较数列{Xi}。

2.对变量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系统中各要素量纲不尽相同,数据之间很难直接比较,因此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消除量纲,将其转化为可比较的数据数列。常用方法有初值法、均值法等,本文运用初值法。初值法是指分别用同一个序列的第一个数据去除后面的各个原始数据,得到新的倍数数列,即初始化数列,初值法能充分体现数列的动态意义,能更灵敏地呈现事物变化的趋势。

3.计算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差序列、最大差、最小差。

4.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其中θ为分辨系数,取值范围为(0,1),这里取θ=0.5。

5.计算关联度:

(二)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各细分行业增加值的比较分析

表1中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各细分行业增加值。其中,经营性文化产业增加值X0为参考序列,分别记旅游产业增加值、新闻出版业增加值、广播音像影视业增加值、文化艺术业增加值、体育娱乐业增加值X1、X2、X3、X4、X5为比较序列。对序列的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灰色关联度计算模型,经计算后得到r01、r02、r03、r04、r05分别表示参考序列X0与比较序列X1、X2、X3、X4、X5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从表2可以看出,所选指标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均超过0.6,说明它们对邢台市经营性文化产业均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关联度大小排序为:r01>r02>r05>r04>r03,即经营性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各细分行业增加值之间的关联顺序是:旅游产业、新闻出版业、体育娱乐业、文化艺术业、广播音像影视业。从基于2005-2011年数据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的结果与现实相符。邢台市旅游业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系数最大,关联程度较高,说明近几年邢台市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影响邢台市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关键因素,在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它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增加具有很强拉动作用,这与双休日和黄金周的实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及邢台市太行山旅游文化品牌效应有关。我们还可以看到体育娱乐业对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影响超过文化艺术业和广播音像影视业,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娱乐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从表3可以看出,邢台市旅游产业增加值在文化产业中平均占比97.66%,且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相关程度较高。其它经营性文化产业增加值明显偏低。这说明邢台市除发展文化旅游行业外,还需加大其它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

(三)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联度分析

利用表1中各细分行业增加值的数据,求出旅游产业增加值与其它产业增加值的灰色关联度。

从表4中可以看出:经营性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之间有密切的关联,邢台市旅游产业增加值与体育娱乐产业增加值的关联度最为显著,新闻出版和广播音像影视产业增加值与旅游产业增加值相关度居中。这说明经营性文化产业中各细分行业能够相互促进,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邢台市政府连续举办的三届“太行山文化节”,带动了很多城市文化品牌等项目就是旅游文化与其它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最好体现,也凸显了邢台文化产业发展的光辉前景。

(四)各细分行业增加值之间的关联分析

再次利用表1中各细分行业增加值的数据,对各细分行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可得到关联矩阵:

从上述关联度矩阵,可以看出:

第一行中r15=0.7290最大,这表明体育娱乐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关联度较高,体育娱乐产业能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旅游景点增加体育娱乐项目或把旅游文化与体育娱乐进行一体化综合开发,引导广大消费者的体育旅游消费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健身、休闲的场所,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行各元素普遍较大,表明各行业对新闻出版业都有影响,即新闻出版业是一个需要各行业支持的综合性行业。

第三行中r34=0.9239最大,表明广播影视音像业和文化艺术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很高,广播影视音像业的发展能极大带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0.6440最小,表明旅游产业与广播音像业目前的关联程度不是很大,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充分借助广播音像的媒体平台,加大对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

第四行中r43=0.9314最大,这表明文化艺术业对广播音像影视产业的影响最大,文化艺术业的发展直接促进广播音像影视产业的繁荣;r41=0.6608最小,表明旅游产业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影响较小,需要重视文化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第五行各元素差距不大,表明各行业对体育娱乐业的影响不明显,体育娱乐行业是个不太需要行业支持而能自行发展的综合性行业。

相关建议

从邢台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可以折射出中小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间的相互促进的作用没有发挥到极致;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载体不强,没有充分地重视文化营销的作用,缺乏具有辐射效应和具有孵化作用的文化产业集团;三是文化资源整合不力,挖掘利用不够, 没有形成主导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这些问题不是邢台市独有的,而是我国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对此,笔者结合邢台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小城市文化产业是具有高度融合性的产业,通过探析各个细分行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我们得到中小城市在文化产业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应充分认识和重视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充分发挥优势文化产业对其它产业的带动和渗透作用,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同时,特别需要加强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间的结合,利用当地文化产品和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充分联合各种文化产业进行经营性文化集团建设,使经营性文化产业能够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欣.珠海市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途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姜言萍.烟台市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张静辉.唐山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4.蔡博润.惠州发展创意产业可行性及政策建议[D].北京交通大学,2009

5.王任.常熟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战略选择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9

6.邢台市统计局.邢台市统计年鉴2005-2011[M]

作者简介:

冯娟(1962-),女,理学硕士,邢台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应用。

第3篇: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法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加快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应建立在客观分析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 同时应了解文化产业在陕西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兼顾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因此,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旨在分析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以期为政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 文化产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包含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九个层次。本文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基于上述分类和陕西省2007年1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划分,将文化产业界定为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娱乐业11个部门。

二、 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分析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经济学家沃西里?列昂惕夫(W. Leontief)提出来的,是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经济系统各要素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能深入了解部门间和产品间的各种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主要的比例关系,揭示国民经济各种活动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联系。

我国的投入产出表主要由统计局公布,每5年公布一次。目前最新的是2010年发布的2007年陕西投入产出表。本文的研究是基于陕西省2007年142×142部门投入产出表。

三、 陕西省文化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一) 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aij表示j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需消耗i部门产品的数量,计算公式如下:其中Xj表示j部门的总产品数量(价值量或实物量)。直接消耗系数的数值越大,说明第j部门与第i部门联系越密切。

直接消耗系数

根据陕西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可计算出文化产业与其他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现将文化产业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排名前两位的部门列出。

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制造业方面,陕西省文化产业各部门对其原材料的供应产业依赖程度较高,如:造纸及纸制品业对废品废料业依赖程度要高于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说明陕西省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原料主要来自于废旧纸制品的回收利用;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对造纸及纸制品业和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业关系密切,这是因为二者是印刷复制业主要的原料和设备;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对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分别达到0.176和0.149;此外,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依赖于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则对金属制品业有较强的相关性。

在第三产业方面,陕西省文化产业各部门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其支撑产业。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产品的供应和区域间的运输服务;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前提是纸制品原料的充足供应;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有赖于生产胶片、磁盘等产品的专用化学品制造业;文化艺术业需要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提供物质支持;而娱乐业的发展需要银行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二)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用来分析产业间的波及效应。波及效应是指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或服务活动对其他产业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影响。在这过程中,一个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程度叫做影响力;其他产业对这个部门的影响程度叫做该产业的感应度,分别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表示。影响力系数大的产业部门发展对社会生产具有很强的辐射、拉动效应;感应度系数大的部门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相对也较大。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上式计算可得出陕西省文化产业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如表2所示。

表2 陕西省文化产业各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根据影响力系数的计算结果,陕西省文化产业中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影响力系数最高,为1.173,即增加造纸及纸制品制造业1个单位最终需求将会带动全社会增加1.173单位的产出;而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的影响力系数仅为0.644,说明其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这是由于该部门主要提供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产品和服务,但同时可看出,陕西省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发展水平较低。

从感应度系数的计算结果来看,造纸及纸制品业受其他部门的影响较大,其感应度系数为2.3286,即国民经济增加1个单位的产出,将带动造纸及纸制品业2.329个单位的最终产出。文化艺术业受影响程度最低,为0.411,说明文化艺术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人的创意和理念,形成的有形产物较少,也可看出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对文化艺术业的需求程度较低,带动作用较弱。

四、 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陕西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陕西省文化产业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较小,而文化产业各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大,其中以旅游业和新闻出版业尤为突出。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以及文化艺术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较小,说明这两个部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量也会日益增长,这也预示着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首先应确保旅游业和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优势,突出陕西省文化资源的特色,塑造文化品牌,进一步开发文化产业。其次,鼓励创意类文化产品的发展,如电影、电视、艺术演出等,促进其对陕西经济的拉动作用。第三,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可引入民营资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第4篇: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多视角;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研究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反映了人们对履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职能以及人员的研究。我们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主要是为了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部分职能以及人员组织职能,分析其组织实现的战略目标,研究其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发展研究主要是为了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定位,在角色分类的基础上细化角色的形成、演化以及转换的各种形态。我们根据角色代表地位,地位网络制约个体内心互动的观念进行分析研究,也能发现角色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与揭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组织中的作用及地位。

2、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分析

2.1主动视角

在主动视角的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发展动因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方面受到组织战略的影响,另一方面的影响为组织权力。一个单位的组织能动性对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发展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组织战略的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的战略形式主要有独立性战略、防御性战略以及依赖性战略等方式。如何正确的选择企业的战略形式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发展有着很积极的作用,如果选择性失误则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组织权力对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为以及政治策略等方面,人力资源的管理层受到信息传递影响时,能够对相关人员的利益价值精确的进行判断,然后依据相关的评价准则获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价值感知。因此,建立在主动视角基础上的组织权力以及组织战略,如果相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产生积极方面的影响,必须要认识到企业的组织权力以及组织战略选择是否合理正确,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健康发展建立在正确的组织权力及组织战略选择基础上。

2.2被动视角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需要经历不同的过程,常见的过程如“形成、定位以及演化”,这个过程主要是受到外部环境干扰造成的被动接受。受外部干扰因素的影响,这种类型的被动接受大多都与相关的技术有着一定的联系,包含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利用,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对企业及单位的员工实施信息化的管理,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能充分的表现出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战略价值。

站在被动视角的角度,很多的外界因素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产生一些影响。比如,在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影响,目前我们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到位,根据相关的调查表明,由价值观代际差异造成的影响是劳动力市场结构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受雇佣模式影响也较大。因此,从被动视角的角度出发,外部因素产生的影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

2.3共同演化视角

首先,企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影响,为企业的发展造成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合作方式的改变,如单位业务的外部等方式,这类的业务外包模式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管理层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放到企业的管理工作的重要体系当中。同时,部分企业的管理层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管理水平与企业的发展不符,导致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能发挥出全部的作用。其次,部分单位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上图为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同关键变量两者间的交互关系,从上图中我们能够发现,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管理部门社会资本及工作氛围等都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造成影响,同时,这些因素同企业组织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帮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有更好的发展,我们也需要企业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较好的企业文化。

3、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探究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是从主动视角、被动视角以及共同演化视角等三个方面出发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进行了分析。在研究中我们也从当前的成果中找到了发展动因的相关因素,但是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的未来时,仍然需要注意下面的几个方面:(1)针对某些动因影响到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没有及时采取相关的分析措施进行处理;(2)在不同时期下,没有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受不同动因影响下产生的差异性。如初步时期、形成时期、发展实际以及成熟时期。此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向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每个动因的有效性评价。不同动因产生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同的,我们在明确动因对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产生的影响效果的前提下,才能为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战略实施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我们也需要企业能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的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对相关研究进行实际的检验。

总结

本文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的多视角研究,分析了不同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动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我们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的经验还比较缺乏。所以,在企业的未来发展中,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使其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同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创新,推动企业的积极发展,增强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隽,李新建,王玉姣.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04):43~50.

第5篇: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2011年3月,艺术学从一级学科升格为学科门类,戏剧与影视学成为艺术学科门类下属的五个一级学科之一,影视学的重要学科意义由此可见一斑。影视学在迎来发展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怎样进行影视学学科建设,分析影视学研究现状是基础和前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社科学术研究的高端权威项目,代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水准,能够充分反映出某一学科研究的基本现状。本文以2009-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中“艺术学”和“新闻传播学”为择取范畴,遴选出影视学论题73项,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在当代语境下影视史、影视文化与批评、影视产业与发展、对外传播与社会发展是四年来影视学研究的热点论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影视学研究的基本视野。

    一、电影与电视史

    电影、电视史的研究属于传统的基础研究,一直受到学界重视,尤其是电影史研究成果颇丰,研究理念、视野和方法不断更新,逐渐形成“电影史观念、电影史料与电影史写作实践三者之间不可分裂”①的研究共识。在此共识的指导下,实际操作中形成了宏观和微观,客观与主观,描述、论证与阐释等关系处理的研究方法。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2005年前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中国电影史撰史工作,研究成果呈井喷式盛况,拓宽了电影史研究视野,创新了电影史研究方法,为电影史研究营造出浓郁的学术氛围。这种影响在2009-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中得到有力佐证,四年中关于电影与电视史的研究是重头戏,共立项16项,每年平均4项,其中电影史项目14项,占88%。

    纵观此时期立项项目中电影、电视史的研究选题,除陈刚的《中国电视发展图史(1958-2013)》等立足中国电视诞生至今的发展历程,属于大手笔的电视通史研究外,绝大部分项目基本抛弃了鸿篇巨制式的视野,而是细化研究对象,或是专注于一个时段的断代电影史,如吴涤非的《艺术流变与文化视野:新世纪的中国电影(2000-2009)》、刘宇清的《华语电影传统的分化与发展研究(1945-1965)》、李玥阳的《跨文化交流背景中的“十七年电影”研究》;或是局限于某一地域的区域电影史,如张华的《新疆电影史》、吴亚军的《北京电影发展史(1900-2004)》、许乐的《香港电影文化史》;或是对电影现象中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分析,如段运冬的《中国主流电影问题史研究》、陈清洋的《中国电影海报史》,其中电影“口述史”研究凸显。作为历史记录的一种方法,“口述史”成为中国电影史料的重要来源,日渐受到电影研究界尤其是电影资料馆的重视。近几年电影口述史成果丰硕,其中《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于2011年出版,在中国电影口述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电影口述史的研究热情得到国家社科课题的大力支持,郑宜庸的《中国电影编剧口述史》、吴迪的《中国电影口述历史研究》、陈必强的《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研究》先后立项。“口述史”研究的地位和意义不仅体现在电影史研究中,在电视史研究中也受到青睐,张金尧的《经典电视剧主创者“口述历史”及理论溯源》于2011年立项,凸显了经典电视剧主创者口述史料的历史意义。

    总体而言,此时期立项项目中电影、电视史的研究侧重国内,涉及国外的研究很少,如李洋主持的《审查与扶持——欧洲电影政策史研究》。其实,中国电影、电视的史学研究应在“开放的影视史观念”、“实在论”方法的统筹下针对不同历史时期与阶段电影、电视历史现象进行深入聚焦,力求“重审”与“重写”历史,如此则意味着电影、电视史的研究“并不是对现有成果的简单‘翻案’,而是指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历史原本所具有的丰富性,并对这种丰富性给予合乎逻辑的解释”。②在聚焦中国国内电影、电视史研究的同时,扩大眼界,对他国尤其是近邻的日本、韩国、印度、伊朗等亚洲国家予以关注,比较研究,借鉴其历史上的优秀之处,于我国将来电影电视的良性发展(尤其走出国门)大有裨益。电影、电视史是至少包括创作者、作品、观众三位一体的整体系统,故国家社科课题应引导分项目细分研究对象,但累积项目应力求做到“总体史”的史述实践。

    二、影视文化与批评

    新媒体迅速崛起的当下,大众文化渗透日常生活,电影、电视成为日常化的文化文本,影视文化的解读风生水起,逐渐形成新的话语格局。虽研究主体和研究话语有别,但总体来讲,影视文化与批评涉足领域“或侧重对电影、电视本体的审美潜能研究,探寻影视本体的形式意义,探究影视的文化本质和艺术本性;或在伦理文化、道德观念下以社会责任和人伦教化为重,研究影视内容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或超越影视创作实践,把影视作品作为语言文本,进行结构研究和形式分析;或关注影视机制与观赏主体精神机制的关系,对电影、电视进行文化研究,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影视的艺术领域、美学领域和文化领域”。③在向视像时代转型的历史时期,影视文化的研究对影视文本生成、影视消费洞察、影视文本意义解读、影视产业发展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意义。影视文化与批评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领域,国家社科基金予以高度重视,2009-2012年共立项25项。主题涉及影视理论、影视创作与批评、影视文本解读几个领域。

    (一)影视理论。在中国,就理论而言,社会需求胜过艺术需求,创作重于理论,实践理论比纯理论更受重视。影视理论更是如此,一向注重务实,对影视进行形而上的纯理论思考比较薄弱。中国影视理论研究应关注更抽象的美学、哲学领域,探讨影视的本性是什么、影视与人的关系等根本问题,从形而上的角度分析声像、时空、叙事等问题,分析影视与人的情感、行为、创造性等的关系,将影视与哲学探讨结合起来。

    当前影视理论研究进入多元化调整期,形而上的影视理论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自觉性和自主性增强,为构建影视理论的“中国学派”增添基石。邹贤尧的《全球化思潮中中国电影的民族主 体性建构》、赵蓉的《新时期中国电影叙事研究》、黄琳的《新媒体语境中的电影美学核心版图建构——互动叙事、虚拟现实与电影发展新模式研究》,以形而上的研究视角探讨中国电影的主体性追求、电影叙事艺术及电影美学的特色。周安华的《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更是以亚洲新电影为对象,对其现代性建构与阐释进行哲学思考。电视理论研究一直滞后于电视实践,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电视理论研究范围扩大、形式多样、逐渐趋向成熟,潘源的《电视艺术、技术与媒介文化价值研究》、陈默的《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文化艺术研究》对电视基础理论进行探索。李兴阳的《新世纪中国电视剧与民族国家想象》、董华峰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娱乐栏目价值取向的变迁》则偏重电视应用理论研究。不足的是,当下影视理论研究比较偏重总结性的归纳研究,缺乏前瞻性研究和战略家意识,建设性的理论研究仍需学界着力关注。

    (二)影视创作与批评。对影视文本创作和创作主体进行学理阐释和美学批评是学者们关注和思考的又一场域。文化视野下的影视创作研究主要关涉影视如何创意、影视文本如何结构故事、如何提炼文本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归根结底是讨论中国影视文化发展文本创作的问题。当前影视创作现状受市场资本、文化体制、受众趣味等种种影响,影视创作格调已发生变化,一味追求影视创作的艺术性已不可能,新形势下影视创作的创新问题成为关注热点。胡智锋的《新形势下中国影视文化发展创新研究》、陈旭光的《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意研究:理论与实践》,站在中国立场结合新语境着力思考影视文化发展创意问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前沿视野。王田的《新世纪欧美类型电影创作新趋势研究(2000-2010)》将研究视野转向欧美,对大众电影的主流样式——类型电影近十年的创作新现象进行梳理和分析,其研究成果对我国类型电影的创作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影视创作的关键是讲故事,这涉及创作的操作核心,叙事能力和风格往往影响到影视文本的艺术价值,从叙事角度分析影视创作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储双月的《中国当代电影的历史叙事研究》侧重分析中国当代电影创作中如何对历史故事进行建构。影视创作方面的立项项目偏重于电影创作,电视创作仅有倪保祥的《纪录片内涵扩大与创作手法、作品形态互动相关发展研究》。

    影视批评是当代影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审美、社会文化导向的功能,对影视创作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在批评主体和批评场域多元化的当下,影视批评异彩纷呈,但多是对单部影视文本的解读和批评,系统性、学理性的影视批评研究并不多见。四年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影视批评立项项目3项,张智华的《中国当代电影批评及其价值取向研究》、敖柏的《新时期电视剧批评价值取向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潮》,聚焦影视剧批评价值取向。熊国荣的《中国电视剧创作方法的批评维度》则是针对创作方法,对电视剧批评思维进行讨论。

    (三)影视文本解读。影视文本解读是一种很宽泛的学术活动,属于文化研究范畴内的文本细读。影视文本解读是从影视艺术角度审视文本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主要包括文本的文化性内容层面,如人物、情节、主题及其社会语境和历史语境等。影视文本解读一直是影视文化艺术研究中的重点,近几年此领域研究视野丰富新颖,在国家社科立项课题中得以印证,如张启忠的《动画电影视阈中的汉传佛教文化》、吴卫华的《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形象研究》、吴匀的《现代空间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武侠电视剧研究》、彭慧媛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分析》等,细化研究对象,研究角度新颖。

    影视作品本身承载着某种文化内涵,文化内涵即影视作品的倾向性问题,体现出影视文本的价值观,是影片的灵魂、思想内涵的核心,是主导影片表意系统如何运作的最高原则。余纪的《国家体验与国族认同:17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意义与政治功能》,即从政治意义的维度来分析“十七年”这个特殊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本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杨远婴《中美日三国家庭情节剧电影比较研究》、刘帆《从商业浸染到文化越界——好莱坞大片与中国式大片的比较研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国的电影文本与它国进行对比研究。

    影视文化与批评渊源于文化批评,费雷德里克·杰姆逊曾认为文化批评应该“重新把文本和分析过程向历史趋势开放”,“惟有以这种发展或类似的东西为代价,共时分析和历史意识、结构和自我意识、语言和历史这些孪生的、明显无法比较的要求才可能得到调和”。④故影视文化的研究应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进行全面论述,同时还应考察其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多元学科背景,对影视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界定和分析,尤其是处理好当代影视中商业、技术与影视美学之间的关联性,力图建立符合时代要求与影视文化本体要求的影视文化与批评研究体系。

    三、影视产业与发展

    影视产业是以电影和电视作品为核心,包括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发行和播放及其影视衍生品的开发等相关产业经济形态。影视产业具有双重属性,一是精神层面的上层建筑属性,二是物质层面的商品属性,影视业在提供新闻、娱乐、文化等信息的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内在要求。作为产业,电影、电视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与发展经营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经营,如何发展,成了业界和学界积极探索的热点。2009-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中,关涉影视产业与发展的项目为18项,研究主题宽泛,既有宏观的产业经营、发展策略思考,又有微观的案例分析。大致涉及以下两类:

    一是从政策角度分析影视产业的发展。国家政策是影视文化发展的指挥棒,会直接影响到影视产业的发展前途。自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韩国影视产业在韩国政府强有力的系列政策扶植下,迅速崛起并不断创新发展,在全球掀起阵阵“韩流”,韩国的经验虽不能完全在中国复制,但其在影视产业政策方面的给力举措,足以证明国家政策对影视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国内学者也日渐重视对政策的思考,黄望莉的《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政策导向与主流电影发展策略研究》试图以史的视角将电影发展与电影政策相关联,重视电影政策对电影发展的影响。2012年2月18日,中美双方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达成“新协议&r dquo;,协议核心内容是: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布进口片的机会,打破过去国有公司独大的局面。⑤毫无疑问,此协议的出台会对我国电影产业产生诸多影响。如何解决相关问题是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刘汉文的《中美电影新协议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评估及战略对策》对此现状进行了适时的回应,体现出研究的前沿性特点。庞井君的《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发展趋势和政策引导研究》和朱春阳的《电视产业规制与中国电视剧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从宏观的制度层面探索影视产业的发展。

    二是从经营管理角度分析影视产业发展对策。影视产业的发展虽离不开制度层面的引导和支持,但关键还是依靠产业本身的实践运作。关于影视产业发展策略研究,立项项目多结合产业现实问题和实际需要,主要从产业的管理、经营模式等角度,针对具体行业进行思考,如刘藩的《电影产业链问题研究》、马宁的《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从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贾士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管理创新研究》、郭庆的《电视栏目剧的发展与对策研究》从具体的业态类型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赵化勇主持的《中央电视台品牌战略研究》立足实战经验,以中央电视台为研究对象,专门探索其品牌发展路径。周星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经验与发展策略研究》、曾娅妮的《我国儿童电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金洪申的《中小城市数字影院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则是在总结经验或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寻找发展路径。而饶曙光主持的《全球化·产业化·类型化——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从时间维度梳理历史,分析现实,引导未来对类型电影的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具有宏大的研究视野。

    总体来讲,影视产业与发展类立项项目体现出学者对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不同的视角寻求影视产业发展的方略,但对影视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和前沿性问题关注度不够。就产业角度讲,影视产业的发展是诸多要素合力促成的,政策支持、经营管理、影视产业资本运作、内容生产、渠道建设、影视衍生产品的开发、受众消费格局等方面都是影响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影视产业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前沿性问题主要是:资本与人才。中国影视产业正迎来一个机制性和结构性变革的新时期,影视产业的盈利模式将出现“长尾效应”和“蝴蝶效应”。在这个变革时期,资本与影视产业携手共进,影视金融业务在影视产业悄然兴起,随之出现影视企业如何与影视资本合作、影视资本如何挖掘有潜力的影视项目、产业发展方向如何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实际是资本和影视行业如何对接的问题,是值得长期关注与思考的问题。随着影视结构性转变、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以及受众消费模式和消费内容的转向等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影视产业的发展急需各环节的新型人才。著名导演张艺谋作为业界精英也曾感叹:“中国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回归到踏踏实实的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票房至上’的短视,会扼杀电影的文化内涵!”⑥影视人才的培养问题既是持续性的战略问题,也是解决诸多困境的现实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四、对外传播与影响

    在全球化的当下,文化正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级,文化国际话语权日益成为国家间争夺的焦点之一,近年来,我国政府也日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⑦文化走出去战略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国际战略,而影视文化是不同民族间文化对接最容易的文化样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影视文化的对外传播现状并不乐观,一直处于贸易逆差,与传媒文化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影视文化仍未进入国际传播主流。面对如此现实,如何提高我国影视传播的国际影响力,是不少学者着力关注的问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对此给予了有力支持。

    高晓虹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电视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刘娜的《新语境下中国广播电视对外传播战略与对策研究》、陈怡的《国际电视新闻频道全球传播与拓展战略研究》等课题立足国际语境,针对国内实际,从管理学、传播学等角度探索影视媒介传播的国际竞争力策略,努力寻找中国影视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何苏六的《我国纪实影像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研究》、刘丹凌的《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影像传播与中国形象研究》、陈晓伟的《中国电影影像表达的跨文化传播》则从传播学、文化学的角度着力于影视媒介产品的国际影响力研究。其实影视对外传播研究的关键是要分析国际主流影视文化的特性和需求,不可否认“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本土文化的传播理念具有可行性,但同时应正视影视文化要“走出去”须被理解才会被认可的残酷现实,而我国影视节目的海外传播一直存在明显的“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现象,即我国文化产品内蕴含的东方审美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文化信息难以被西方民族所理解和接受,直接导致我国影视节目在海外市场吸引力下降的结果。⑧如何扩大我国影视文化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如何调和影视传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矛盾,如何实现影视文化对外传播“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经典策略等论题,应是影视对外传播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加强影视对外传播研究的同时,影视的国内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王华的《民族影像与国家形象塑造: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变迁和传播研究(1979至今)》、郭建斌的《电影与滇川藏“大三角”地区社会变迁研究》、赵卫防的《60年来香港和内地电影互动及影响研究(1949-2009)》、张兵娟的《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等项目将影视文化传播与影响研究相结合,超越对影视文化传播简单的精神娱乐作用的分析,而是侧重讨论影视文化对社会变迁、对民族生存以及大文化传播等深 层次的社会功能及其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在2009-2012年影视学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项目中,电影与电视史、影视文化与批评、影视产业与发展、影视文化传播是四年来影视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基本勾勒了当前影视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在媒介全球化,新媒体迅速崛起并普及的语境下,影视学的研究需继续践行开放性的史学研究;超越纯技术性考量而深入文化精神层面,洞悉影视生存与跨文化战略;关注学科交叉所带来的新机遇,当前学术研究的最显著趋势便在于跨学科研究,各种研究领域与方法的相互扶持与配合,“学术机构的长远构成倾向于更加专门化、专业化、系科化、碎片化,但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交叉、交流在不断增多……”⑨,这种跨学科的总体趋势还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深化。

    注释:

    ①李道新:《重构中国电影——从学术史的角度观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史研究》,载《当代电影》2008年11期。

    ②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导言部分。

    ③潘源:《影视艺术传播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7月,第1页。

    ④[美]费雷德里克·杰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第21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⑤《电影新协议促门槛提升影视板块机遇大于挑战》,载《上海证券报》。stock.jrj.com.cn/invest/2012/02/22015012306119.shtml。

    ⑥周宁:《访张艺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亟待回归》,载《经济参考报》。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0/29/c_123881506.htm。

    ⑦《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载《十八大报告全文》,xj.xinhuanet.cos/2012-11/19/c_113722546.htm。

第6篇: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影贸易;竞争力;TC指数;RCA指数;应对策略

绪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国际贸易规则更为一致,全球化的语境也影响和制约着当前国际文化贸易。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正逐渐在国家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可避免的参加着世界范围内的大对话、大交流、大竞争、大角逐。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强大的社会影响使全世界惊叹和震慑。而文化产业中,电影产业是最为国际化的媒介产业,它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不但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而且其出口额也将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所占的地位。因此电影文化贸易的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息息相关,而本文也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近几年来我国电影业有了历史性的长足发展,正在完成从国际电影贸易赤字向国际电影贸易平衡的转变。据《国际文化发展报告》中数据,2005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为10.2%,而电影产值的增长率大大高于GDP增长率。借助于2002年以来电影发展的惯性,2005年中国电影再次获得空前发展。

但是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关注于中国部分电影的风光,在少数电影风光的背后是整个中国电影海外营销疲软和国际竞争力薄弱的现状。目前,依靠销售海外版权获取海外收益是中国电影的常态,中国电影自身缺乏海外发行能力。现在,好莱坞制造占据了全世界上映的电影的大部分,在好莱坞形成的阴影下,其他国家都可以称之为电影的第二世界甚至第三世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美国电影已经成为“电影”的代名词。以2007年为例,全球电影票房总收入超过了400亿美元,其中近一半的收入来自美国电影市场,排在票房排行榜前十位的也都是好莱坞大片。而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仅占全球票房1%多的市场份额。中国的电影文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继而导致的问题是中国的文化无法走出去,无法得到大范围的传播,从而大大影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竞争力。

在当前国际国背景和我国电影文化贸易处于严重出超状态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必须重视电影文化贸易的发展,如何利用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确立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以促进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选题通过中外电影贸易情况的比较,旨在分析中国电影文化贸易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为中国电影文化贸易发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第一章电影贸易发展现状的国际比较——以美、法、韩、中为例

电影产业和电影贸易对一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和电影贸易的发展情况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等相比仍然相距甚远。对其发展现状的探讨,包括很多方面,如电影产业的各环节的发展、电影产品在文化产品的份额、文化及影视政策的支持与实施、

贸易的进出口额等。研究中国电影贸易竞争力,就不能只局限于国内的情况来研究分析,必须以全局的眼光,通过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现状及竞争力指数与中国相关问题的比较,来得出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借鉴性的研究结果。

第一节发达国家的电影贸易现状整体分析

在文化产业总体国际竞争力排前13位的国家中,进行比较对象的选取。最终选取3个国家作为比较对象,分别是美国、法国、韩国。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的发展不但涉及美国自身的电影产业,同时也对全球的电影产业和文化产业具有重大影响,甚至起到引领和左右其他国家电影产业发展趋势的作用。法国作为电影产生的摇篮,同时作为目前在世界电影市场占第二的国家,虽然远远不及美国,但是在电影产业的发展中也极有代表性。韩国电影产业近几年奇迹般崛起,票房占有率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和竞争力也不容忽视。同这几个电影产业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作比较,对于提高我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电影贸易市场的霸主

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产业中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对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美国生产的电影虽只占全球的6.7%,却占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影视文化出口贸易世界市场占有率长期保持在45%左右。[1]因此,美国的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意义,如其电影票房,电影生产、放映和发行,市场反映以及衍生市场等方面。

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一直逐年递增,10年中已增长了近42亿美元。1991年以来,虽然娱乐项目不断增多,视听领域新科技不断发展,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仍然在这十年中增长了近一倍。从表1-1我们可以看出,2004年美国电影在其本土的全年票房收入为95.39亿美元,这是美国电影票房连续三年维持在95亿左右的水平,比2001年上升了13.4%。另外美国海外市场持续扩大,海外票房收入远远超于国内市场。现在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票房收入已经到达156亿700万,远远超过95亿3000万的国内票房收入。

在电影生产、放映和发行发面,到1996年,美国拥有电影生产公司19532家,电影发行公司537家,电影放映公司5353家,电影院拥有26000个银幕(DeFleur&Dennis,1996)。至2004年,银幕数量上升为26594块,每个影院拥有的平均银幕数由2000年的5.3块上升到6.4块。中型影院和大型影院成为主流,占到总影院数量的64%;单厅影院的比重仅为27%。就美国电影发行而言,美国平均每年发行影片470部,而美国七大电影公司平均要达到200部/年。

而市场反映方面,据美国电影协会统计,1984~2002年美国电影的观众人次一直在稳步上升,从11.99亿人次增加到了1999年的14.65亿人次,2000年的14.21人次,2001年的14.9亿人次,2002年的16.39亿人次,但是从2002年开始人次开始逐步下滑,至2003年的15.7亿,2004年的15.4亿,2005年的14亿,2006年又有所回升至14.5亿,人均每年观看电影的数量近几年来维持在5.3部。[2]

而美国的衍生品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略显雏形,形成了“大电影产业”的概念。按顺序一般包括影院—电视计次点播—付费电视—音像租售—开路电视—衍生产品等多级市场,此外还包括在海外发行的每一个国家和区域同样的多级市场。其中DVD的出租销售以及数字电视付费和付费点播的方式占有重要地位。

总体来看,美国的电影产业正处于稳步发展、逐步提高的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电影制作机制,在如何提高电影票房,统筹电影生产、放映和发行,收集市场反映以及发展衍生市场等方面,对中国电影产业如何根据自身具体国情,合理发展自身相关产业,并走向国际市场,形成文化贸易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二、法国:昔日电影霸主的重新出发

法国是电影的发源地,同时法国电影也曾在电影市场中占据首要地位,但是随着美国大制片商和大量资本在其投资领域的逐渐渗透和控制,法国电影的发展势头逐渐受阻。但是,得益于法国政府的清醒认识,法国电影并没有一蹶不振。法国政府实施了以发展本土电影的政策为主,“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激励政策为辅的一系列措施,保护扶持发展民族电影,倡导电影多样性,致力于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法国电影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作用,目前,法国每年约有200多部片子问世,居全欧洲首位,在世界市场上站第二位,当然,仍然远居美国之后。法国电影成功因素主要有下面几点:

首先,法国政府的推广和保护政策。法国政府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助时,通常附带有输出法兰西文化的要求。更为有效地政策是法国电影产业享有政府特有的财政资助。2004年,电影产业和音像节目制作获得的扶持资金有约4亿5千万欧元,对法国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甚至是展映与促销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保证。得益于这项资金,法国电影在各个环节上的实力都大为提高,拥有了与国外电影竞争的资本。1949年,法国就已成立了“法国电影对外传播协会”,同时在外交部设立了专门的电影事务办公室,在国家电影中心设有专门的影片输出资助金,资助制片人或出口商,鼓励他们将法国电影输向世界各地。

其次,出口公司的国家化经营战略。打造巨片,以点带面。通过“拳头产品”的销售,带动整个法国电影的出口,如《第五元素》当年出口收入4.6亿法郎,占当年全国影片出口收入8.2亿法郎的56%。同时法国政府十分重视与外国合作制片,互利互惠。合拍影片不但可以得到政府资助[3],更重要的是合作投资拍摄的影片会自然进入对方国家市场,并借助对方的输出渠道,输往更多国家。

第三,同比调查分析。为了解各国电影生产的真实情况,法国国家电影中心进行了以电影制作成本为题的市场分析调查,以找出自身的优劣势。针对不足之处,法国电影产业在人工成本方面采取了更加灵活的做法,工作时限酌情放宽,压缩电影生产中一些技术工作的规模和成本,从而使其电影产业更具有竞争力。

最后,积极举办国际电影节和参展。法国经常举办各类国际电影节,大到戛纳电影节、凯撒奖,小到都维尔美国片电影节,阿沃里亚兹法国片电影节,安纳西动画片电影节等,堪称世界上举办电影节最多的国家。同时,只要有国际影展,法国片商都会积极主动的参加。这些做法在文化上起到了传播推广法兰西文化和价值观的作用,在经济上有助于宣传法国电影,提高销售;同时在艺术层面来说有利于鼓励从业人员提高电影质量,进行艺术创新。

三、韩国:新兴电影贸易力量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新国策,自此韩国影视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影视产量逐渐上升。从1998年以来,韩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的占有率节节攀升,到2003年其国产电影占有率已达到53.3%,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国产电影市场占有率超过50%的国家之一。从1999年到2003年,韩国的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以上,从5018万上升到1.05亿。2006年1月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人数创历史最高纪录,本国电影市场占有率达到近80%。[4]

近几年,韩国电影风靡整个亚洲,甚至出口到俄罗斯、美国、阿拉伯各国。韩国影片的出口数量、收入均呈上升趋势,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韩流”鼎盛时期的2005年,韩国电视剧出口额达到1.162万美元,2002—2005年平均增长率为89.7%;电影出口额7599万美元。影视产业已经超过传统产业,成为韩国增长趋势最强劲的产业。[6]

由于国内市场有限,韩国从一开始就把目光瞄准国际大市场,提出“通过出口建设文化产业强国”的口号,并推出一系列措施。韩国政府不仅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本国电影参加各种影展,还积极投入巨额资金举办各类电影节,为本国电影走向世界搭建平台。韩国政府还设立了文化产品出口大奖,鼓励文化产品走出国门。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等单位在境外设立办事处,加强市场调研和开发。正是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韩国电影产品走出国门,更提升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近几年,韩国电影风靡整个亚洲,甚至出口到俄罗斯、美国、阿拉伯各国。韩国影片的出口数量、收入均呈上升趋势,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第二节中国的电影贸易现状对比分析

通过对美国、法国和韩国的电影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个国家的电影发展机制已经比较成熟,并且逐步产业化中,而中国的产业发展仍然处于瓶颈中,下面是对中国目前贸易现状的具体对比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电影业有了历史性的长足发展,正在完成从国际电影贸易赤字向国际电影贸易平衡的转变。借助于2002年以来电影发展的惯性,2005年中国电影再次获得空前发展。电影产品在国内影院票房市场、海外电影市场、电视播映市场获得的综合收益超过48亿元,年增幅达33.3%。国产影片的海外交易情况令人欣喜,2004年中国电影在海外票房达11亿元人民币,2005年国产电影海外电影市场的票房总收入达16.5亿元人民币,其中《十面埋伏》在美国的票房已超过1000万美元,《无极》的海外收入打破国产片纪录,单与温斯汀公司和IDG新媒体基金斯交易金额就超过3500万美元,其发行已签及待签协议覆盖了台港地区、欧美、日韩、俄罗斯、越南、柬埔寨、伊拉克、伊朗以及南美。[7]

只是,“一花独放不是春”,在部分影片享受风光之外,中国电影整体上的海外营销之路依然疲软,国际市场出口竞争力依旧不容乐观,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仍然很难展开。我国虽是拥有全球20%人口的国家,但是中国电影市场却只占全球电影市场的2%~3%。我国电影产品的输出非常贫乏,据统计,1997~1998我国共向海外销售影片269部,销售总额4848多万元人民币,仅为同期日本出口额的1/6。从电影票房收入来看,以美国为主的电影大片几乎占据我国市场的半壁江山。例如2001年我国电影票房总收入是8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口分账片票房占2/3。而从影片进口数量来看,1995~2007年间,我国总共进口美国影片134部,其中分账影片有61部。而美国没有进口一部中国影片在它的主流院线进行商业放映。

对比其他几个国家来看,中国的电影产业和电影贸易是有其优势的:

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优势就在于中国有着自己完全不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悠久的而且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文化传统。电影的内容是电影的灵魂,这种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可以被深刻的挖掘和利用,使中国电影具有独特的文化性和创新性。

其次,中国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的本土优势,就是中国潜在的巨大的电影消费市场。美方估计,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具有10至15亿美元的“票房潜力”,此后,每年还可能增长5.1%。中国还有一个巨大的后电影开放市场,1999年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1.6%,全国有线电视用户7700万户,电影如果通过电视传送也将拥有广阔的用户资源。

但是相比较来说,中国的电影发展劣势更加的明显:

(1)政府没有制定电影行业完善,没有必要的财政支持。如法国的财政资助极大的促进了法国的电影产业的发展。

(2)电影的生产、放映及发行方面没有成熟的运行机制,无法进行标准化操作。生产不能大规模制造,影片审核制度苛刻,院线过少等。

(3)中国观众没有极为稳定的观影习惯和比较热衷的观影倾向。

(4)中国本土电影上映数量及场次不平衡,并且质量不均衡,同时市场又被国外分账大片抢去半壁江山,中国电影举步维艰。

第三节结语

通过对国外主要几个电影产业和电影贸易发达国家以及对中国自身情况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不完善的同时又充满活力。中国电影贸易虽然在不断前行,但是在电影产业和电影贸易的各个环节仍存在缺陷。

第二章中外电影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要从更深层次上分析我国电影贸易竞争力,就要通过具体指数指标的比较来反映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电影贸易竞争力。

第一节指数指标介绍

一、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介绍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radeSpecialCoefficient,TC),即TC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TradeSpecializationCoefficient,TSC)、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CAI)或可称为净出口指数(NormalizedTradeBalance,NBT)。它用以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TC指数是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总体上能够反映出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因为它是一个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使得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性,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比较优势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通常比较优势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比较优势指数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进出叉明显;当比较优势指数取值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而且越接近1越大,行业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行业竞争力小。如果TC=-1,意味着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进口;如果TC=1,意味着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出口。

其计算公式为:TC=(Xij-Mij)/(Xij+Mij)

其中,TC为贸易竞争优势指数,X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M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进口。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介绍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s,RCA)可用来衡量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量的比重。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反映了一国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其计算公式为RCA=(Xij/Yi)/(Xwj/Yw)其中,Xij表示i国j类产品出口额;Yi表示i国全部产品出口额;Xwj表示世界j类产品出口额;Yw表示全世界产品出口额。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影视文化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影视文化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1.25~0.8之间,则该国影视文化贸易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倘若RCA<0.8,则表明该国影视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

第三章中国电影贸易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其原因

综合以上的统计数据分析和与各国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目前中国电影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贸易逆差严重,贸易竞争力指数出现了负增长。与几个国家的比较也表明我国电影贸易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电影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非常低,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低下。我国与称霸世界的美国电影出口额根本就无法相比,就和相邻的韩国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我国电影产业融资起步较晚,原来一直都是政府主导的单一的融资渠道,很多电影产业的核心部分不允许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来发展壮大电影产业。行业准入门槛过高,电影市场的开放力度不大,未能广泛吸引、积极鼓励国内外各种资本广泛参与电影产业发展,电影产业的社会化程度明显不高。我国电影产业还未能熟悉资本运营、企业运作等市场经济规则,并缺少实践经验。虽然目前政府正在逐步对民营和外来资本逐步开放电影市场,但是政府仍然对电影市场具有绝对的掌控地位。

二、电影产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产业化程度差

目前的中国电影从观念到体制都还没有能够完成适应文化市场需要的产业化转型。所以,中国电影业的危机虽然可以用美国电影的冲击、国产电影缺乏剧本基础、缺乏优秀人才、缺乏技术条件和制作水平、缺乏拍摄资金等等来解释,但这些都是现象,关键还是在于缺乏健全、开放、竞争和富有活力的电影创作和制作的产业环境和机制。没有条件,机制可以调动人去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制就是生产力。

目前中国电影业尚处在幼稚期,电影公司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低,媒介、行业、行政、所有制造成的垄断局面仍较普遍。从产业规模上看,中国电影业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更谈不上发挥“集群效应”。中国现有的上影、北影、长影三大制片厂,16个省办厂以及其他一些制片企业,全部加起来的总和实力也比不上六大主流制片公司的任何一家。此外,票房几乎是中国电影业的唯一收入来源。中国整个电影市场,还没有培养出一定规模的衍生产业部门,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协作程度低,产业链水平仍处在低端。

三、国际化营销薄弱

美国电影贸易的成功与其充足的国际营销密不可分,美国电影公司通常采取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来进入他国电影市场;美国电影在从选材到拍摄的制作环节上都考虑如何满足全世界观众的需求,力图培养观众的好莱坞趣味;拥有完整独立的全球发行体系;购买了许多国外的电影院,在零售终端上取得影片的放映控制权,同时它们在全球市场上采用同步放映策略,总之,美国电影公司从投资、制作到发行、放映各个环节都渗入到世界电影市场,完成了纵向整合。

相比美国的完善的国际营销策略之下,中国电影海外营销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

(1)真正依靠自主营销的国产电影,依然海外营销路漫漫;而中外合资制作的电影销售利润主要是由海外公司获得,中国只获得相当微薄的版权费用。中国电影仍然主要依靠销售给国外大型传媒集团依赖其营销渠道的方式盈利,中国投资方无法插手海外营销各环节。

(2)没有充分考虑国际市场需求和进行调研,仅仅根据自己的理念创作影视产品。除个别中国武侠电影及功夫片,如《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电影在国际营销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他中国电影仍存在海外营销问题。

(3)进入海外市场的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参加电影节、海外片商买断海外版权这种方式。

(4)发行滞后使得许多影片的市场推广工作相当不到位,不少优秀影片失去了在国外影院上映的机会。

第四章提高中国电影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全力推进体制改革,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当前的中国电影产业的特点有规模小、封闭性运作等,中国电影出口的市场微观主体依旧非常脆弱。中国电影自身的一些局限性将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力削弱。因此我们不但要积极推进"走出去"政策,还要对中国电影产业进行体制上的改革,最根本的是我们要理顺自身,以资本为纽带,加快企业集中与合并,实行强强联合的战略措施,形成大规模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影视集团。通过优化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力争把企业做大做精,从而提高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电影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

二、政府需转变电影管理理念,进行制度的转型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转型首先面临的就是电影管理观念和制度的转型。在中国,电影曾经长期被简化地理解为政治宣传手段,被强制性作为政治意识形态载体来管理。进入新时期以后,虽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和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的文化本性逐渐开始被认识和部分认同,但电影仍然还是被看作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载体,电影活动的空间仍然相当有限。所以,政府机构在通过法制化和行政化的方式规范电影生产时,由于法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含义的可再解释性,对电影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限制往往缺乏一致性,某些规定和制约也缺乏文化层次,与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文化特性存在一定距离。

因此,管理层面首先应该意识到电影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行业,生产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文化产品,但它仍然是一种产业,应该是国家宏观经济格局中的一颗棋子。中国的电影管理却并没有将电影看作一种产业和市场行为来管理,电影的指令与艺术、经济之间常常缺乏有机缝合,这使得多数“主旋律”影片在艺术上、在市场上乃至在意识形态教育上都没有获得想象中的传播效果。

因此,如果中国电影要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政府的电影管理职能也应该首先保护、监督、促进电影的产业化改造,制定产业政策,加强法制建设,将电影首先作为产业,按照市场原则、世贸规则、文化产业规律来运作。所有的政治导向都必须通过市场得到实现。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市场就是最大的政治,有了市场才有导向,没有市场就没有导向。

三、重视国际营销

与国外资本合作,利用国际资源,重视国外市场。继续与外国传媒巨头达成成战略伙伴关系,吸收外资,加强与国际资本的合作仍旧是中国电影应该走的道路。我国的电影公司可以在不断增加资金的同时继续保持控股,这样就可以保证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借鉴外国电影产业上百年来丰富的制作和发行经验,提高我国电影业的竞争力。而与外国公司建立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借助跨国传媒巨头的渠道,也弥补了我国电影业难以获得国外销售渠道的不足,有助于我国电影打入国外市场。

四、注重人才培养,进行有计划的人才储配

我国电影产业50万从业人员从规模来说并不很小,但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电影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与现代产业市场要求的人才素质错位,既懂市场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这是影响我国电影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进行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因此,我们迫切吸收跨文化的管理人才和高尖端的技术人才。培养有跨文化背景的,并且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来作为架设与外商沟通合作的桥梁,为我国的电影产业进军国际市场开疆拓土做出努力。

五、重视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竭动力。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文化产品已成为当前文化市场新一轮的竞争浪潮,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都在不断通过提高其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科技含量来开发、转变和引导市场消费热点,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1)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植开发新兴文化产业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音像业和网络文化业等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引导国内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内容供应商等各类企业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高科技文化产品,尽快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2)尽快实现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的转化提高文化产品科技水平和文化科技含量,以达到全面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大力促进文化企业与创业园、大学科技孵化基地等联合,对文化产业需要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如数字化装备、多媒体技术等加强研究与开发,形成支撑文化产业的强大的高新技后盾。

(3)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从长远来看,企业要积极制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要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增加技术投入,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具体情况将有限的资金挤出来投入到开发项目上,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6.

[2]张晓明,尹昌龙,李平.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第一卷•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

[3]张丽梅,余晓泓.从中美电影贸易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J].改革与战略,2008,S2:108-110.

[4]李敏鹤.我国电影产业出口竞争力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2:45-46.

[5]魏莲,夏宝婷.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及原因分析[J].媒体经济.2008,3:65-70.

[6]魏莲,夏宝婷.中国影视文化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经济问题.2008,1:59-62.

[7]唐玲.中韩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8]郑琛.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影视产业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9]尹鸿,王熠婷.解析美国电影产业[J].电影艺术,2005,4.

[10]袁玥.电影产业的价值分析[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11]胡小毅.美国大片的成就及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D].长沙:中南大学,2008.

[12]余雄飞.影视服务贸易及文化贸易壁垒[J].法制与社会,2009,9

[13]王周博.中美影视文化贸易竞争力分析[J].经济论坛.2009.6:39-40.

[14]刘江华.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现状及应对[J].对外经贸实务.2005,12:3-5.

[15]李嘉珊,赵晋晋.中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外贸易实证对比[J].生产力研究.2007,17:98-118.

[16]杨柏峰.中美国际文化贸易的比较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2:110-112.

[17]赵有广.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及其原因分析[J].国际贸易.2006,10:30-33.

[18]刘燕.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3:18-19.

[19]尹鸿,王熠婷.解析美国电影产业[J].

[20]ChenHong.CulturalTradebetweenChinaandLatinAmericanCountries[N],ChinaDaily.

[21]IstvanKonya.Modelingculturalbarriersininternationaltrade[D].Boston:Bostoncollege.2002.11.

第7篇: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影视广告;电视剧;电影;广告形式

虽然观众不喜欢电影中存在的广告,但广告的播放却能够为广电集团带来丰厚的利润,每年依靠广告的投放获取的资金都以亿为单位,这也使广电行业能够不断地发展下去。因此,如何提高广告的制作水平就成了今后工作的重点。

1从表现主题上进行对比分析

电视剧和电影中广告的播放都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其盈利方式却不相同,两者表现主题的思想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电影以票房收入为目的,电视剧以广告促进商品的销售或塑造品牌形象为目的。电影在播放的过程中,其广告的投放主要是围绕产品本身或企业形象,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艺术加工,将其要表达的信息及想法传递给观众,增强观众的消费欲望或对企业的认知;而电视剧中播放的广告,大都以故事情节为主,让观众通过对故事情节的逐渐了解,提高娱乐性,逐渐对产品或企业产生一定的兴趣[1]。电视剧和电影广告播放的目的都包含引导观众产生购买行为的效果,但其主题制作的过程却各不相同。

2从表现时间上进行分析对比

电视剧和电影在创作时间上是不相同的。具体来说,电视剧通常都会播放一段时间,其主要是靠故事情节去吸引观众;而电影的播放时间大都在90~150分钟,其广告的投放比较直观,播放时间也比较短。因此,电视剧中的广告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渐呈现在观众眼前,而电影中的广告则是在故事发展进入高潮期、关键时刻被播放出来,时间一长,观众就会对电影广告产生厌烦的情绪,当电影中出现广告时,观众就会立刻换台。而对于电视剧与电影的广告创作时间,也由于以上情况各不相同[2]。影视广告创作对时间的把控非常严格,会以秒、分秒来计算,这使广告的制作必须简洁明了,并富含创意;相对来说,电视剧广告基本不受时间的影响,只需在限定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主题设计情节、创建人物,最后为观众呈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3从表现画面图像上进行分析对比

实践证明,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前提下,图像比其他元素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具有绝对优势。电视剧及电影中广告的制作都离不开电视荧屏,且通过电视荧屏将广告内容表现出来,电视剧和电影的画面图像表现区别很大。多年研究实践表明,电视剧中广告的画面图像主要依托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靠故事情节吸引观众,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氛围,画面类型比较复杂;而电影中的广告画面则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性,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重点展示、特写等方式将产品的信息或企业文化传递给观众,保证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使观众不会产生厌烦心理[3]。同时,电视剧和电影的广告画面最终还应以吸引观众眼球为目的,使观众产生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4从表现声音上进行分析对比

声音也是电视剧和电影广告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通常来说,影视作品广告中的声音可分为人声、音乐及音响。人声主要包括对白、独白及旁白;音乐包括声乐和乐器,声乐是指在广告播放中出现的歌曲,乐器是指随着剧情的发展、气氛的变化而创作出的声音。广告中的声音不仅包括人声和乐器发出的声音,也包括动物的声音、流水的声音及自然环境中出现的声音。电视剧广告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剧情的发展而出现,起到传达和修饰的作用;而电影的广告声音表现力较强,具有一定的感染效果。

5结语

电视剧与电影都是影视荧屏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是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重要方式,其中隐含的信息或内涵,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本文从两者的表现主题、表现时间、表现画面图像及表现声音四个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对比,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电视剧与电影广告的制作水平,使投放的广告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提高画面的视觉审美效果,使观众在观看广告时避免产生排斥心理。电视剧和电影的广告投放效果都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情况,只有共同发展、相互扶持,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宏图.影视广告与电视剧表现形式比较研究[J].包装世界,2017,25(2):12-13.

[2]曹国东.当前我国电视剧植入广告现状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4,12(2):1-2.

第8篇: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摘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探析了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中文化旅游业、广播影视业、文艺演出业和新闻出版业等主要构成产业的产业链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链;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19-03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的概念,由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首先提出,并迅速得到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有快速发展潜质的产业,自出现起就立即得到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1]对文化产业的深入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奥康纳博士认为文化产业所经营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它们的文化价值,商品的形式主要是符号性商品;提摩·坎泰尔则认为文化产业指提供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同类组织机构;安迪普拉特认为文化产业就是与以文化形式生产材料活动相关的产业;中国学者薛晓源则认为文化产业应该包含三部分的内容:文化价值是文化产业主要产出品的商业价值;它既包含传统的文化产业也涵括了最新的互联网及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的范围逐渐拓宽, 在全球化时代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地产业链。[2]

 

据统计,全球文化产业每天新增产值达到220亿元之多,并仍以惊人地速度增长着。[3]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经持续超过其他的产业,已占gdp总量的25%,在出口产业中所占比重更是达到60%,是推动美国出口增长的主要部分。到目前,美国文化产业已经完成了向集约化和巨型化的发展。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在1993年就超过了位居前茅的汽车工业,2010年日本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1070亿美元,占gdp总量15%,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扮演主要角色。[4]而我国一直没有重视文化产业的价值,只看到了其文化价值而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产业功能。我国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并将其放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在2001年。发展到现在,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实现产值3.9万亿,第一次超过gdp总量的3%,与发达国家比重普遍达到15%的情况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以后要走的道路还长。

 

2004年黑龙江省提出“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口号,发展文化产业由此被摆上日程。到2005年建立合理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并以此促进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被写进十一五发展纲要。到2011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产值达到285亿元,比上年增长36%,是gdp增速的三倍。

 

同时制定十二五规划,计划到2015年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超1000亿元。建设10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区,扶持10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力争2-3家企业集团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5]

 

综上,将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链的现状进行系统的分点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政府制定对策是十分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二、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链现状及分析

依托本土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合理的发展模式,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链条逐渐延长,形成了以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门类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6]

 

(一)文化旅游产业链

黑龙江省的文化旅游业资源相当丰富并富有特色,冰雪、森林、江河湖泊、湿地、草原以及俄罗斯边境游等资源是全国独有的特色。黑龙江文化发展的特有优势是民俗文化、边疆文化交流,要发挥这些优势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旅游文化整体挖掘发现黑龙江省文化底蕴,在旅游中展示黑龙江省的文化历史,了解东北亚民族的风情。

 

近些年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有目共睹,十一五期间共接待旅游人数763.33万人,实现总产值2876.05亿元,占gdp总值的比重也达到了8.63%,文化旅游业正由小到大转变,发展势头良好,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必将越来越大。

 

由文化旅游业的特点决定了文化旅游产业链是一种横向的产业链,处于产业链中的企业都具有相似性,都能直接向消费者提供一定的旅游产品,但所提供的产品不能涵盖消费者所有的需求。目前来看,黑龙江省文化旅游的产业链中存在价值创造上的空白。从产业链思维上来讲,应该注重产业内各行业之间的平衡发展,要求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在数量、层次、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应该协调发展。[7]而黑龙江文化旅游业比较偏重于旅游餐饮,在其他类企业方面比较薄弱,整体产业结构比较畸形,没有做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广播影视产业链

黑龙江省广播电视业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共有82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建起了覆盖全省十三个地区的广播电视光缆网络,通过亚洲2号卫星省电视台新闻频道在黑龙江省落地,广播传输范围覆盖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全省广播电视运营收入超过25亿元。黑龙江广播电视局下属省广播电台、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报社、省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公司、省广播卫星传输中心、黑龙江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等19家事业单位和7家企业。资产总额已达6.4亿元。2010年,黑龙江广播电台广告增长31.42%,荣获“全国广告行业文明单位”和“影响中国最具品牌传播价值广播电台”的荣誉称号。

 

在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黑龙江省大多数摄影基地基本还处于为外来剧组提供食宿与选景的被动单一服务模式状态。在影视产业链中,影视培训学校比较稀少,上游的制片与发行企业与专业化的影视投资运营公司十分匮乏,民营资本没有得到有效挖掘;相关的影视旅游、影视纪念品等十分稀少。在产业链下游,尚未延伸到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院线;影视基地比较分散孤立,全省没有一个城市发展为具备完整的影视产业配套服务基地。动漫影视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动漫创意人才比较短缺,现代技术创新在价值链中的效用不高。

 

(三)文艺演出产业链

目前,黑龙江省龙江剧、京剧、话剧、杂技、曲艺、二人转、歌舞剧院等103个演出团体全都市场化运作。省龙江剧院与省内8个市县艺术表演团体实现联合,形成“龙江剧发展联合体”,实现了跨地域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大提高了占有市场份额的能力。省艺术学校、省文艺干校和省电影干校合并,组建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艺术教育规模档次得到提升,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和中介组织介入,演出市场日趋活跃。2011年全省各艺术表演团体演出32360场,演出收入1935万元。

 

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硬件上普遍存在老化的问题,演艺设备更新太慢;文艺演出产业链融资成功率太低,这是困扰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文艺演出票价太高导致上座率不高,现在已经导致观看演出成为一种较为奢侈的消费方式。

 

(四)新

闻出版产业链

伴随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新闻出版业对传统的文化体制进行了改革,剔除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以市场为导向,有序竞争格局逐渐形成。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等措施,黑龙江省新闻出版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生产、供应、销售产业链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全省新闻出版业已经处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阶段。

 

黑龙江省目前有大型图书出版单位14家,年出版图书种类达到6104种左右;有报刊社424家,印刷企业4800家,出版物发行网点4000家,与之搭配的印刷物资供应企业与出版培训中心形成了一条完善的新闻出版产业链。

 

三、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研究并构建前后衔接、良性互动、不断增值的产业链,就要着力解决各分支产业链内部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于文化旅游产业链而言,最主要的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开发北国旅游项目,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挖掘出黑龙江本有的文化,将满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起来,并鼓励投资,积极促使将演出,影视制作,工艺品,教育等融合一体的大的文化产业集团的建立。同时拉动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将各种旅游行业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体化的产业链,同时还要保证整个行业在结构和数量上的合理。[8]

 

广播影视、文艺演出产业的发展要着重培养文艺演出市场经济人,提高本土发行企业与影视投资公司的竞争实力,摄影基地要逐步摆脱被动服务状态的“资源依赖性”局面;运用高科技打通广播影视文艺演出产业链,建立“创、研、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运作模式。同时文化行政部门要努力作为,将文化纳入重大的经贸活动中,从而起到一些有重大影响性的作用。 [9]-[10]

 

新闻出版产业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努力培养市场营销人员,将产业进行市场化运营;为了填补产业链中的价值空间,要充分利用黑龙江面向俄罗斯开放前沿的优势,使黑龙江新闻出版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从根本上提高运作水平。除了要 营造发展环境,依托黑龙江省文化、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塑造优秀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外,还要在文化产业三个核心要素方面寻求突破:即内容上立足国内外两个文化市场,着力发展创意产业和黑土特色文化,在打造龙江文化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上寻求突破;技术上,着眼于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将数字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突破口;在资本上,立足改变单一的传统文化产业资本结构,广泛地吸纳业外资金,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动力,使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四、结论

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而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就是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作为发展较晚的产业,相对于其他省份比较薄弱,而发展文化产业是世界大趋势的要求,使其成为黑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十分必要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黑龙江省大力的支持,本地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以及资金、技术等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黑龙江省重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投、融资平台、培育市场主体,通过体制改革,使文化产业进入了新一轮发展的高速增长期,在“黑龙江模式”的发展思路下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基本形成。分析黑龙江文化产业中主导分支产业的产业链的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产业链中价值增值环节所在,进而合理设计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黑龙江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 婉.论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3).

[2] 王志标.文化产业链设计[j].科学学研究,2007(2).

[3] 本刊编辑部.触摸创意时代[j].企业研究,2010(21).

[4] 张景元.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1).

[5] 喻权中.试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多元发展[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5).

[6] 赵璐璐.关于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浅析[j]. 大舞台,2010(11).

[7] 俞棋文.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浙江永康旅游产业培植与优化[j].华东经济管理,2010(4).

[8] 胡元明,岳文静,贾 森,彭树恒.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及创新发展模式探讨[j].文化产业调研,2011(12).

第9篇:影视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内容摘要:投资问题成为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尤其是数字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基于中国数字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及投资现状的分析,本文对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会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文章提出,电影产业投资需要面对产业链现有环境和政府的管理尺度两方面共同作用,并试图从中找出中国数字电影投资的市场时机及现有产业中的投资机会。

关键词:文化产业 数字电影 投资机会 文化投资

目前投资作为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变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数量水平和结构水平产生影响。从我国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危机中文化产业呈现出逆势增长的特点,凸显了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转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其它产业的逐渐复苏和政策利好形势将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继续深入发展。在2009年我国的文化产业投资就迅速异常迅猛。对一国的投资者而言,文化产业的最大投资机会来自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从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到今年《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一个判断:2010年银行信贷政策也将向文化产业倾斜,为文化项目投资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政策的利好将有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也会助推资本市场上相关板块的增长。

所谓的文化投资,就是文化生产能力的整个形成过程。本文着重以数字电影为例,进行文化产业投资机会的相关问题讨论。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电影作为电影产业中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新兴项目,以其高品质的画音效果、始终如新的放映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同时,更凭借其便捷高效的创作手段、高效低价的传输发行方式、方便可靠的版权保护等自身特点日益引起资本持有者的关注。

所谓的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在中国,数字电影业的首个行业组织――中国数字电影产业推进联盟于2003年9月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数字影院的国家级推进组织。2008年,历时两年半建设、总投资近20亿元的“中国国家数字制作基地”落成并正式营运,同时,成立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和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加大科技攻关和重点项目实施力度。2009年12月,中国数字电影与数字节目联盟成立,结合了来自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力量,通过相互交流和资源整合构建合作网络,共同发掘产业和市场机会。

截止至2009年2月底,全国主流电影市场已安装2K数字银幕747块,居世界第二位,其中3D数字银幕192块。数字电影已经开始以不可阻挡的态势走到我们身边,数字技术不仅已经成为电影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将主导整个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以数字电影为实例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宏观政策引导的文化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十五”期间,围绕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数字化推进和广播影视重点工程建设等领域,国家广电总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有积极影响的政策文件。主要包括产业发展方面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我国影 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数字化推进方面的《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的实施意见》、《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等。表明了数字化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的电影放映载体的结构性调整。

在国家财政投入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投入,扶持和推动电影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投入资金2.5亿元,购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财政部投入5亿多元资金,用于补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广电总局投入资金6亿多元,用于加快电影数字化拍摄制作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攻关和实施重点项目。在国家经济政策方面,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2007]38号)规定: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单位,可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经济政策;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2008]114号)规定:对电影制片企业销售电影拷贝和转让版权取得的收入、电影发行企业取得的电影发行收入、电影放映企业在农村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

而且,从2000年开始,国家对广播影视产业相关准入政策的颁布实施,不仅表明电影产业进一步降低了准入门槛,更从电影的生产、经营、发行等各个环节出发,鼓励非公有资本及境外资本积极投入电影产业,这为我国电影产业,包括数字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投资政策,极大地吸引了资本持有者的注意力和对投资数字电影的信心。

基于数字电影播放途径的文化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以影院播放为主的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院除青海、外在全国各大中等城市都有分布,且已具备一定规模,并且在技术标准制定、数字影院设备技术论证、数字影院技术应用、数字节目传输、发行、加密和数字影院的增值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数字电影正快速地向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其拓展空间和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直接利用数字设备拍摄影片发展迅速:从2005年52部数字电影到2008年86部数字电影,其制造了6.93亿元票房,无论是产出量还是票房收益都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其在发行过程中不需要拷贝而导致发行成本降低,因此,总体上来说,对投资者而言,其资本回报率有保证。例如:2006年出品发行的《疯狂的石头》制片成本为300万元人民币,但其票房收入超过2200万元;2009年年底上映的《三枪拍案惊奇》就其2800万元的制作成本而言,作为贺岁档唯一赚钱的影片,换回了高达2.7亿元的票房;再看科幻巨制《阿凡达》,3.5亿的影片成本、1.5亿的宣传费用,由此成为史上最昂贵的电影制作,但从12月18日全球首映至2010年3月14日,《阿凡达》的全球票房总收入为26.4亿美元,而这还不包括通过付费电视及DVD等模式继续推广所带来的投资收益。由此可见,数字电影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

(二)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作为影视合流的产物,于上个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是专为电视播出拍摄的电影。电视电影由于大多采用16毫米胶片摄影机或高清数字摄像机进行拍摄,加之其拍摄的题材贴近现实,对场面及情节要求不如电影高,在制作队伍方面可以大胆启用新人,因此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而言,其制作成本低。

从电视电影的主要播放途径――电影频道来看,2006年国内各电影频道的收入为12亿元,到2009年该项收入已达16.89亿元,增加了4.89亿元。同时,有线电视网络、地面数字电视以及卫星频道的普及,都可以将数字化文化节目传输覆盖到千家万户。加之优秀的电视电影更可在电影院播映,从而丰富和推动电影市场的发展。伴随互联网、手机的普及,视听新媒体产业发展迅速,IPTV(即指以IP协议为技术基础、以计算机和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交互多媒体业务,甚至也可以包括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开展的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等新技术以其方便、快捷、伴随等特点越来越收到人们的欢迎。因此,电视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讲被视为站在电影和电视两个巨人肩膀上的影视新品种,独具多种传播形式的优势,因而其投资回收途径也更为广泛。

(三)网络电影

网络电影特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一般长度为5分钟,最长也不过30分钟。它主要以目前职场中的新生力量和大学校园中的主流人群,即“Y一代” (即对1981-1994年间出生的人的统称)为受众对象,剧情与观众群具有高度相关性,而5分钟一集的剧情长度符合他们的快速生活节奏和多变的兴趣点;故事情节的发展可由观众通过投票来决定,满足了“Y一代”参与和主导的精神。加之视听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和推广,网络电影更可以让他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新媒体带来的高品质服务。

网络电影的兴起揭开了电影制作在社会大众间的神秘面纱,由于其在制片、发行、营销、放映过程中的低成本投入优势,越来越受到年轻一族的关注和追随,尤其在当前网络空间人气高涨的时代。同时,伴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日益重视,及数字化产品日益方便、可靠、严谨的保护措施,网络电影带来的市场投资机会更为广阔。

数字电影中隐含的投资机会分析

完整的电影产业不仅仅是电影制作与国内外发行,更包括衍生产品开发与电影后产品开发,同时电影产业由于其自身的需要,还辐射到相关的设备制造与销售产业和人才培训产业。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主要包括主体公园、歌剧、玩具、电子游戏、音乐、出版物、服装、旅游等产品或行业的研发,电影后产品开发则包括有线电视、网络电视、电视台等的播放授权,以及录像带、DVD、VCD等的授权印制。数字化电影产品由于其自身独有的数字转化可能性及便利的发行放映措施,可进一步转制成家庭录像带、VCD或DVD等音像制品,动画电影更可以其独创的电影元素研发玩具、电影游戏等相关产品,拓展了其回收成本的空间,保证甚至增加资本的投资收益。再者,就数字电影行业内部发展的趋势而言,其应用技术研发、数字化修护、设备更新、从业人员的进修等都具备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由此看来,作为数字电影的支持力量,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

由于数字电影播放渠道的多样性,使得数字电影中的贴片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宣传效应更为广泛,这不仅实现了广告媒体的宣传目的,更为数字电影增加了收入来源,缓解了其资金压力,以达到融资的效果,对投资者而言,是一种降低投资风险、保证其投资成本回收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以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这一电影衍生业务的发展应用从某种角度上而言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间接扩展了投资机会。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深入改革,电影产业运行模式逐步完善,电影产业链及投资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快速发展;同时,依法行政、管理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初见成效。在这个基础上,伴随着逐年增加的数字电影生产量及其电影票房的一路飙升,可以预期中国数字电影将继续繁荣,数字电影产业的生产能力将大大提高,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中国数字电影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联合编制.2007中国电影市场报告[R],内部发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2008.3

2.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联合编制.2008中国电影市场报告[R],内部发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2009.3

3.盛世华研管理咨询公司.2010~2015年中国影视行业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盛世华研管理咨询公司,2009.12

4.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广电蓝皮书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