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的市场细分范文

医药行业的市场细分精选(九篇)

医药行业的市场细分

第1篇:医药行业的市场细分范文

【关键词】医药企业;应收账款;优化管理

医药企业主要从事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经营管理活动,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加之我国对医院医药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医药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深刻变革,市场主体快速多元化发展。应收账款是医药企业为扩大销量,占领市场,而对医药购买者实施的赊销政策而产生的经济现象,应收账款对于医药企业而言,相当于资金的未来收回凭证,也因为应收账款的存在,医药企业的资金不能及时变现,会给医药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因此,医药企业应重视应收账款管理,及时回收资金,加强应收账款盘活与变现,实现医药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一、优化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医药企业经济效益实现

应收账款简而言之就是企业的赊销行为,赊销意味着资金的延迟收回。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药品销售的实现,说明药品已经到达购买者,由购买者支配,这也是销售收入确认的必要条件之一。按照会计准则要求,销售行为的实现,医药企业的销售收入便实现了,其扣除成本后,即形成医药企业的利润。但由于赊销的存在,医药企业应收账款没有变成现金,如果医药企业的材料采购款已经支付,则医药企业的利润只是账面的数据,而没有现金流量进入,因此,加强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快速回收资金,将使得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尽快变现,进入新的采购生产流程或扩大再生产。

2.有利于医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

应收账款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部分进行管理,由于应收账款是商业信用,一旦医药购买方出现资金紧张或是破产,都将使得医药企业的销售款进一步延迟收回或是无法收回,这些都将造成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的变现困难,使得医药企业的营运资金出现负数,医药企业的营运效率大幅降低,导致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短缺,如果医药企业没有富余资金或是贷款难以取得,将直接导致医药企业的资金断链,严重的甚至导致破产。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时发现应收账款风险,加速其资金变现,将有效防范医药企业的财务风险。

3.有利于医药企业市场健康发展

医药企业在我国医药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了较为深刻的发展。在医药市场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医药企业主体的性质与范围也逐步扩张,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都在市场范围之中,且结构逐步复杂。由于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医药企业面对的上下游企业多元化发展,需要医药企业对往来账项加强管理,更深层次的是对上下游企业的分析与管理。因此,加强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将有利于医药企业市场健康发展。

二、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1.应收账款管理体制制度不健全

t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门槛相对较高,其市场内部主体相对较为有限,医药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如有的医药企业没有对其客户进行细分,对所有客户均采取现金销售或是同样的赊销政策,使得应收账款管理机制较为僵化。也有的医药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缺乏制度规范,由业务人员随意给予赊销期,使得其管理失控。同时,考核系统的疏于管理,同样使得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难以取得实效。

2.应收账款回收盘活措施不多元

医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一般以药品研发为主,而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较为忽视,过度信任医药购买方的诚信信用。在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其回收与盘活往往缺乏管理创新。如有的医药企业没有对客户进行细分管理,对于应收账款回收只是打电话催收,在一定期间没有收回资金后,仍然为其供药,使得应收账款风险扩张。也有的企业在资金紧缺时,除了催收之外,没有应用当前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产品创新,使得应收账款盘活因循守旧。

3.应收账款市场分析摆布不到位

应收账款的管理关键在于对市场的分析,也即对客户的分析管理。然而,在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往往存在对市场分析不到位的缺陷。如有的医药企业在销售中盲目扩大销售渠道,没有对销售渠道进行细致考量,或是盲目扩大销售量,造成应收账款管理失效。也有的医药企业对客户的管理粗放,没有根据客户数量的规模化发展而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档案,使得医药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基础薄弱,信用政策制定无据可依。

三、医药企业应收账款优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完善

一是建立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建设,对应收账款的权限划分、审批申请流程、客户分析管理等流程进行明确,使得医药企业有规可依。二是建立客户应收账款政策细分,对于不同客户的应收账款政策进行因素细分,根据其购买量、诚信度等因素进行制定。三是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优化完善机制,对应收账款制度进行后续跟踪,评价其有效性,并及时改进。

2.加强应收账款回收与盘活多元化发展

一是明确应收账款回收职责划分,将应收账款的回收纳入企业对市场人员的考核范畴,促进应收账款回收。二是加强对客户的后续跟踪,对其销售情况、资金情况、经营情况等持续跟踪,及时发现风险点,尽早回收资金。三是加强金融工具应用,如资产证券化产品,在资金紧缺时,考虑进行应收账款盘活。

第2篇:医药行业的市场细分范文

2013年3月22日,《“限抗令”后中国抗菌药物应用与开发趋势》会议在上海虹桥元一希尔顿酒店召开,大会由上海市药学会、《上海医药》杂志社和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共有3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医生、药师、抗菌药物生产和销售企业及零售药房的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会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资深教授、临床抗生素专家、《上海医药》杂志总编张永信教授和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科终身名誉主任黄仲义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上海市卫生局党委书记王龙兴代表大会主办方发表致辞,卫生部医政司焦雅辉处长等7位医药专家发表演讲。会议聚集产业、临床共同关注的热点,对话创新策略,给予中国医药人前行的思考。

解读政策背后思考,了解政策制定方向

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使医药行业掀起了轩然大波,“史上最严厉”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将药品的处方权分配给不同级别的医生,同时限制抗菌药物处方权;明确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临床使用、监测和预警、干预与退出流程工作机制。

焦雅辉处长和张永信教授分别介绍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进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解读精神。焦处长肯定了在三年整治时间里,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取得的成绩。另外,她传达了两个重要信息。第一,卫生部将建立一个全国耐药细菌的细菌库,进一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并服务于更大的市场价值,比如为企业新药研发提供参考,遏制低水平重复型的抗菌药品充斥市场的乱象;第二,《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已编写完成,即将,这是一本由国内专家根据临床经验,针对我国具体的细菌情况编写的临床医师口袋用书。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杨帆教授作了上海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的解析。杨教授表示,上海市的抗生素管理相比全国而言,更加严格,更加细致,增加了“限制级按分限制级管理”一类,而且相对于卫生部目录来说品种“只减不增”,种类更少,更易于抗生素的临床推荐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的制定理念已被卫生部认可,写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版管理部分。

透视市场趋势,寻找未来方向

抗菌药物市场变化与临床合理应用之间的实际关系必将影响未来的发展走向。王龙兴书记在致辞中指出,虽然全世界都普遍存在抗生素的滥用情况,但抗生素的发展依然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环境,抗生素生产企业应注重结构调整以及合理生产。

黄仲义教授分析了耐药菌治疗发展趋势对新型抗菌药物的需求,他总结了近年来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上海抗感染用药趋势,他认为“掌握抗菌药应用指征”、“根据感染发生场所、部位、流行病学资料选择抗菌药”、“注重科学的抗菌给药方案”以及“根据PK/PD选择抗生素”是合理运用抗生素的关键。

卫生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全国推广计划核心专家、上海市医院内感染质控中心主任何礼贤教授从宏观上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思路和策略作了总结。他认为,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改变药物剂型也是一种选择,以头孢克洛为例,优化的缓释胶囊发挥了头孢克洛的最大抗菌疗效。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陈代杰副院长从事微生物药物研究开发和教育工作近30年,他指出,目前全球存在抗生素开发乏力和细菌耐药性泛滥的情况,化学合成依然是新抗菌药物发现的重要途径。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行业研究员干荣富长期从事情报研究,关于“限抗令”下中国抗菌药物市场的变化,他结合3月13日刚刚的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通过对国内外抗菌药物市场和近几年全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分析,为企业代表提出了建议和应对措施。

第3篇:医药行业的市场细分范文

德国肖特苏州医药包装生产基地投产

本刊讯(本刊记者 鲁沂) 9月4日,全球领先的注射类药物包装产品供应商德国肖特集团在江苏苏州的医药包装产品工厂举行了投产典礼。该厂主要生产高端医药包装产品,目前的设计产能是1亿只药用小瓶和安瓿瓶,并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产能。

业内分析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5 大医药市场, 而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但中国市场目前仍然是低价产品占主导地位,肖特认为中国医疗市场的快速增长,将会大大推动对高质量医药包装产品的需求。肖特的目标集中在未来几年内将快速增长的中国医药包装的高端市场。

医学前沿

日本京都大学获得新型万能细胞制作法国内专利

本刊讯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不久前率先制作出了新型万能细胞“人工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京都大学9月11日宣布,该校为iPS细胞制作法向日本特许厅申请的国内专利已经获得通过。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京大方面透露,这将是世界上首个iPS细胞的相关专利。校方有意通过在日本国内首获专利这一既成事实,在与欧美的竞争中抢得先机。iPS细胞有望推动新药开发和治疗疑难杂症,因此该领域的国际竞争也格外激烈。今年4月有消息称,日本拜耳制药(位于大阪市)可能和山中教授等人在同一时期成功制成了人类iPS细胞,京大能否率先获得专利此前一直备受关注。京大方面于今年6月在京都市设立了产学合作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该公司今后将向各大制药企业和研究机关广泛提供iPS细胞的制作技术和经验。

地方新政

上海医保局:18岁以下人群10月起缴付医保费

本刊讯上海市医保局9月16日发出通知,从10月1日起,18岁以下人群2009年医保费开始缴付。通知指出,根据《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18岁以下人群医保登记缴费期为每年10月1日至12月20日,按照年度缴费,次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享受相应居民医保待遇。中小学生和婴幼儿,筹资标准每人每年260元,其中个人缴费60元。

市医保局和市教委通知规定,低保家庭在校中小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婴幼儿个人缴费后,按规定享受缴费补助;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初高中班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的学生和来沪就读的西部地区农村来沪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个人缴费部分,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拨付。

甘肃:政策性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纳入医保

本刊讯 目前,甘肃省决定在2008年年底前将全省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通过中央、省、市州财政补助资金的支持,一并解决依法破产国企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甘肃新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和依法破产国有企业的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均按未参加医疗保险的每人6300元、已参加医疗保险的每人1260元的标准安排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对补助资金的缺口部分,由省、市州财政各承担50%解决。

国企改革的难题之一就是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甘肃省将这类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标志着这一遗留问题已开始逐步得到解决。据了解,从今年10月起,甘肃将开展这类人员的参保登记工作,办理参保手续。11月起,各市州要按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建立参保个人账户,支付相应待遇。

甘肃省要求,各市州要按规定留足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及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确保不再发生此类遗留问题。

行业动态

中国医药:拟接手华立药业子公司

本刊讯 中国医药、华立药业今日同时公告称,华立药业、浙江华立医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医药于2008年7月1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达成意向,中国医药有意以现金方式受让华立药业和华立投资分别持有的北京华立九州医药有限公司全部股权。

北京华立九州医药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8500万元人民币,华立药业持有其88.24%股权,华立投资持有其11.76股权。截至2008年3月31日,北京华立九州医药有限公司总资产72833.64万元,总负债61490.25万元,净资产8035.79万元。营业收入42501.81万元,利润总额187.15万元,净利润118.73万元。

第4篇:医药行业的市场细分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制度改革;药品集团经济

一、现代企业制度对药品集团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医药产业管理体制的影响

药品产业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下,首先产生巨大变化的是医药产业管理对象的范围。正是由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取消了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凡是那些从事医药产品包括关于医疗器械设备的研发、生产、管理和营销的企事业单位,都应该纳入到医药产业与医药科技管理的对象,而无论以前隶属于哪个部门。这样,对于医药生产经营主管部门来说,“口内”与“口外”的问题、直系和傍系的区分就统统不存在了,因而一套统一的医药法规的约束和医药产业政策可以规范和指导所有单位,从而奠定了统一有效的医药产业管理的建立。

(二)对医药产业管理主体及其模式的影响

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也促进了医药产业管理主体自身的自觉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既然是产业,那就是通过生产环节且产生了密切替代关系的企业集团。西药、中成药以及医疗器械等都可以实现对人医疗保健需求的满足,尤其是强大的替代关系也在各自的运作环节中展开,而进一步集合整合诸如研发、生产、管理、营销各自领域和环节的产品,实现这些的企业链条整合起来就是医药产业群。产业内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以及宏观产业组织结构等,其科学的确定都是在一个统一的规划下完成的,而在一个统一的规则下实现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通过行政分权的人为模式任意对组织内部各机构有机联系的割裂,只能促成低效无需的发展和混乱的资源配置,很多大量的医药管理案例已经证实。而现代企业制度已经为医药产业管理主体的调整而理顺了医药产业管理体制,从而促进了一个西药与中成药统一、监督与管理步调一致的、逐步覆盖超越医药商品研发、生产、管理、营销和消费的医药产业管理机构创造了条件。

(三)对医药产业融资、财政结构模式的影响

专业银行在金融体制改革下逐步商业,很多医药产业由于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担风险的经营特征,将按“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原则选择贷款对象,亏损甚至是含亏隐含的医药产业想从商业银行得到资金支持自然是难上加难,更谈不上政策性银行的扶助支持,从而会进一步降低其经营环境和融资条件。而实力强、效益好、具有极大增长潜力的医药产业自然是成了各种金融机构首选的贷款对象,而惯常出现的金融抑制也绝对不会出现在这类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实力悬殊、优劣分明塑造了医药产业的基本生态结构,而那些落后的医药企业在经营不善而不再有可自行选择的时候,往往通过兼并、破产和收买控股等方式形成了统一协调和利益一致的局面,从而是有利于整个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和普遍增长的。

同样,现代企业制度下得税收体制改革为很多大中型企业的不合理负担进行了减负,从而对的竞争力提高实现促动。税制改革之后,一改国有大中型医药企业与国营、集体小型企业则实行不同的税收机制,从而统一了税制和税率,从结构上更加合理的为大中型医药企业减负。同时单独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征的调节税也取消了,这样对减轻税负也是有利的。另外还取消了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这两项合计占企业税后利润的,实力强、效益好的企业税基大“两金”上缴额度大,故取消后节余也大。

二、优化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药品集团经济快速发展

(一)利用“动态规模经济性”调整药品产业结构

以发达国家医药工业的发展历史和整体经验来看,往往是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并购来实现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的,这一点是基于市场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汰的效应。因此要充分加大“动态规模经济性”策略的适用力度,提高药品产业的竞争力。所谓“动态规模经济性”策略就是企业通过在创新和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而实现的创新和生产活动的效率的全面提高,而不是依靠生产规模的绝对值扩大。要让药品企业通过学习和创新两大机制将来积累成一种为药品企业所独有的经验规模优势,而这种不能在短期内获得的规模优势与资产重组所形成的绝对规模优势一样都非常难得,是药品产业的稀缺资源,由于不易被模仿,因而有着更强的优越性。因此要实现集团经济发展的药品产业要广泛倡导学习活动,将学习型组织的氛围激活,鼓励经验的积累和交流以及渐进性的工艺创新,为动态规模经济的形成创造实施条件并营造良好环境,从而促进这种规模优势对成本的合理的广泛的降低,从而获得其他企业仅能依靠静态规模经济才能够获得的成本优势,从而提高医药企业集团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细化市场并找准市场定位以促进药品产业集团化发展

市场定位准确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企业的资金实力、经济状况、所能生产的药品品种不同,市场的定位也就不同。因此对于中国医药产业来说,要想实现集团化生产和经营,就必须要谋求有利的市场定位,进行深入的市场细分。规模庞大的生产体系、广泛的市场领域、稳定而巨大的销售量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利润的获取固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是在所有的药品市场上都需要这种配套体系,也并不是所有的医药企业集团在所有的市场领域都具有无可挑剔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在有些细分的市场领域,以庞大的固定成本去面对有限的市场需求时,往往并不能够受到预期的效果和竞争力,反而会因为较高的成本而收获劣势。因此,我们要善于进行市场细分,寻找有利的市场定位。在深入分析疾病谱的基础上,针对各种类型、产业规模的医药企业各具特色的产业功能特点,选择市场容量适当的目标需求,定位目标市场,选择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品种定位,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药品产业的市场针对性从而构筑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尧军文 李蔚,中国医药业的困境[J].企业管理,2006(9)

第5篇:医药行业的市场细分范文

药品零售中第三终端市场的出现是伴随着医疗改革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们对于健康保健等日益关注和提高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常所说的药品零售中第一终端市场是指级别在县级以上的医院,第二终端市场是指县级以上的药品零售商店,第三终端市场覆盖范围最为广泛,它囊括了城市社区门诊、乡镇级别的医院、乡镇卫生院以及乡镇药店等。药品零售的第三终端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地理分散、覆盖面广、市场特征及需求模式更为复杂,但其所占份额相对较小,2010年的一份数据表明第三终端的市场份额仅为11.7%。尽管药品零售的第三终端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小,但其市场总额绝对值已经非常可观,2009年的一份数据表明其绝对额度已经超过了5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发展速度随着医改的逐步推进在2005~2010年间保持着平均7.8%的市场份额增加幅度。种种数据和迹象表明,第三终端市场将成为药品零售的新的增长点和拉动因素。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提升速度和市场规模,药品零售企业如何加强第三终端的市场和规划成为影响其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和因素。

2药品零售中第三终端市场营销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的药品零售企业随着市场化经济改革和体制转变,特别是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其在密切关注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市场的同时,对于第三终端市场的端倪和出现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投入。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783家药品零售企业中有73%的企业表示企业的销售收入中的超过15%的份额来自第三终端市场,并且其在第三终端市场上的投入自2007年以来也一直保持着7%以上的增加幅度。但由于药品政策和市场准入机制以及第三终端市场和药品企业自身的原因,第三终端的市场目前还存在很大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药品零售企业对于第三终端的营销和经营管理上,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药品零售企业的产品组合和产品结构与目前第三终端市场的需求状况存在一定的不匹配,产品价格区间与实际购买能力和相关政策存在冲突,造成了一些产品的滞销和价格策略的制定及施行出现一定的困难。目前药品零售的第三终端市场受医改政策的制约及目标客户群的购买能力等因素限制,决定了其产品组合中应该以中低档产品为主。而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药品零售企业的产品组合中中低档产品的比例仅为37.8%,与第一、第二终端市场中中低档产品比例的29.7%相差不大,而第三终端市场中目标客户群的平均购买力约是第一、第二终端市场平均购买力水平的1/5,同时再加上国家相关医改政策的限制,据测算,中低档药品产品在第三终端市场中的比重应为67.3%较为适宜。

第二,药品零售企业的在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和销售促进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促销策略缺乏对于第三终端市场的继续细分,从而使得促销的效果及其对于市场销售额的促进等方面的贡献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药品销售中第三终端市场的参与主体及其广泛,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零售药店、村卫生室、诊所、校医院以及广大自然人消费者,这就对药品零售企业的促销策略和手段提出了挑战。对于第三终端市场主体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76.3%的被调查单位对于药品零售企业的促销策略缺乏有效感知,仅有23.1%的被调查单位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药品零售企业的促销方案来制定相关采购计划和安排,同时另外一份调查也显示,药品零售企业的促销策略和方案的投入产出比仅为1:2.1,大大低于其在第一和第二终端市场的指标值。

第三,药品零售企业对于第三终端市场与第一、第二终端市场的区别认识不够,以前两者的市场信息收集模式和市场细分方式对第三终端市场进行模式嵌套,造成对于市场信息把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不高,也使得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市场细分工作缺乏有效性。药品零售的第三终端市场是在第一终端市场和第二终端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其有着自己明显的区别第一和第二终端市场的特征和模式,由于药品零售的第三终端市场受国家医改政策变化影响的程度相对较大,目前还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这也造成了药品零售企业在把握其市场特征、进行市场信息收集和市场细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调查显示,我国药品零售企业在第三终端市场信息搜集和市场细分上有近73.4%的企业采用在第一和第二终端市场的做法进行机械套用,在第三终端上的相应投入不及在第一和第二终端上平均投入的14.3%,从而使得药品零售企业中高达63.8%的市场细分方案缺乏有效性。

第四,药品零售企业对于相对分散的数量庞大的消费者在客户维持、客户服务等关系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以Internet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应用的比重和环节都相对不足,造成对于客户需求缺乏敏捷响应机制和较高的客户管理成本。由于药品零售第三终端市场相关主体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使得药品零售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支出相对较高,据统计2007~2010年药品零售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支出费用占其销售额比重的平均为21.3%,且呈现出每年3%的幅度增加趋势,然而,其对于客户需求的快速相应机制却一直难以有效地建立起来,数据表明其客户满意度一直在48%的低位运行,同时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手段在客户关系管理的环节和内容比例上不足30%。

3基于第三终端市场营销的药品零售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根据药品零售中第三终端市场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阐述,在分析了我国药品零售企业基于第三终端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就我国药品零售企业在新的形势下第三终端市场的问题提出如下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第一,药品零售企业在针对第三终端市场进行产品组合和产品结构决策中要充分考虑国家相关医改政策及第三终端市场中目标客户群体的消费能力、消费动机及消费模式,从而制定具有一定立体层次、考虑到各种消费因素以及价格机制能够充分发挥调节作用的产品组合和产品结构。药品零售企业在制定药品产品组合策略时针对尚未成熟和定型的第三终端市场首先要考虑国家的相关医疗改革政策的变化和趋势,它构成了企业产品组合决策的法律法规风险;在此基础上,要从第三终端客户群体的购买能力、购买模式及购买特征出发,制定具有一定价格弹性和产品宽度的产品组合样式,并利用机动灵活的价格机制根据销售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促销组合策略以对销售环节进行调控和监督。统计显示,药品零售企业的产品组合策略对于其销售策略和销售目标的顺利实现的贡献率在23.5%。

第二,药品零售企业的促销策略的制定应该建立在对于第三终端市场科学的市场调查及有效的市场细分之上,从而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目标客户群体制定不同的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和销售促进的策略和手段的组合。药品零售企业的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是其进行营销策略组合的根本依据,具体来说,要根据不同的市场参与主体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以科室为主的调查,对私人医院和私人性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以其日常活动档案记录及日志统计为基础,针对小区患者和潜在客户主要以开展公益活动为主,针对重要客户采取搭建相关文化平台的形式进行,这是在错综复杂的第三终端市场中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的基础,并在这个过程要注意一些市场调查及营销基本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第三,药品零售企业要充分考虑到第三终端市场的特征及其复杂性,充分利用第三终端直接接近最终用户和消费者的优势,在互动式沟通的基础上搜集第一手市场需求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挖掘以进行市场需求特征和购买行为模式的识别。药品零售企业在第三终端市场的开拓中所面临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它与最终目标客户群体直接发生关系,因而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客户的需求,通过对这种需求的加工处理从而可以明确地回答现代企业市场营销和市场开拓中的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客户对产品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形式产品和外延产品的要求是什么,对于核心价值和利益的关注程度如何等等,利用这些信息就可以进而对客户的需求模式和购买特征作出进一步的评价和判断。

第四,药品零售企业在对于地理位置分布相对分散且数量十分庞大的客户及消费者关系管理中,要将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与具体客户关系管理流程和环节进行融合,发挥其对于客户需求和服务的快速响应作用,并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客户维护及开发。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在药品零售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它能够显著地降低其管理成本和营运费用,并能够带来对于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它通过与客户关系管理相关业务环节的融合和有效衔接可以在30%以上的幅度和水平上降低药品零售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费用,它要求客户关系管理流程按照电子商务的特点进行再造和重塑。

第6篇:医药行业的市场细分范文

关键词:长尾理论;长尾结构;医药商业;价值链;三阶段模式(H-I-D模型)

中图分类号:F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9-0010-05

一、长尾特征模型

长尾理论[1](Chris Anderson2004)通过对产品市场份额的分布曲线研究,发现了被大部分企业所忽视的长尾产品(利基市场、份额低),构造出对于企业存在着巨大市场价值潜力的长尾经济结构。这个表面上与经典的二八理论直接对立的新经济理论,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中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2](2009)在美国沃顿全球校友论坛发表演讲中,对长尾理论作了重点阐述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经典的二八理论强调企业应重视重点产品的经营、重点客户的开发与维护,这是企业收入与利润的保障。而长尾理论通过体现长尾特征的市场份额分布曲线,指出了利基产品对企业的总体价值不容忽视,甚至超越短尾产品(大份额重点产品)。

如图1所示,在一个XY的坐标系面积图中, y对应销售收入,x对应同一产业中不同品牌的产品或服务。一般会出现名列前茅的几个品牌占据一部分的市场份额(面积),而其他无数众多的小品牌,虽然单个市场份额(面积)很小,但无数小品牌的累计总和与大品牌的市场份额相近。‘

以下是长尾理论的核心思想[3],将用于本文主题的研究。

1. 长尾产品的特征是针对市场潜力有限的细分市场(利基市场),产品具备了建立在创新之上的差异性。如果企业重视对这些数量繁多的长尾产品经营活动,形成范围经济,那么,企业依旧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

2. 流通渠道是这个时代企业必须重视的、具备强大能量的领域。长尾产品细分化下的利基市场,借助于广域渠道,能够体现出规模经济性。

3. 信息化时代,企业应注重从规模化制造变革为规模化定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解决这一变革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利用长尾理论的基本模型及核心思想,对中国的医药商业行业进行结构分析,并于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结构优化与发展模式。

二、医药商业企业的长尾模型分析

长尾模型既可研究产品的市场分布问题,也可以用来研究某一行业中企业的分布与结构问题。整个行业如同一类市场,而行业中的企业如同存在于这个市场中的产品,这在逻辑上与长尾理论基础保持一致性都是完全成立的。我们所感兴趣的是,行业中的企业按照销售总收入构造分布图,会不会出现长尾特征分布?在此,我们借助于长尾理论,判断其长尾、短尾结构的合理性。

(一)医药商业企业长尾分布

从图2中国医药商业100强销售分布曲线的特征进行观察,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的结构属于长尾结构(长尾理论所研究的结构),百强企业总销售额为2 764亿元(中国医药商业协会,2008),前10强企业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剩余90家医药商业企业销售收入累计占50%[4]。如果将所有医药商业企业销售分布图作出,长尾特性更明显(前10强占30%,其余6 700家企业占据70%)。不过,图2“百强”的销售分布图已经足以体现长尾特征。

(二)中国医药商业企业落入长尾区域的并非是长尾型企业

上述的分析仅仅给出了医药商业企业在销售收入分布特征上与长尾理论的特征模型很相似,但这并不能肯定中国医药商业就是长尾结构模型,我们还需进一步考察落入长尾区域的企业在特征上符不符合长尾理论中长尾对象的特征:针对的是细分化下的利基市场,长尾对象之间彼此在目标人群与属性上存在差异化。如果研究对象是企业,即企业在产品线结构、价值链及核心能力上是否具备差异性。

根据这一标准,落入长尾区域的中国医药商业企业都不属于长尾企业,他们常常面对着相同的目标市场,经营着相似的品类线,提供着雷同的服务产品(物流配送)。国家发改委[5](2006)指出,中国医药商业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因此,这些医药商业企业不属于长尾型企业。

三、构造中国医药商业的长尾模式

(一)构造中国医药商业创新商业模式――实施差异化定位

根据长尾理论,短尾企业与长尾企业一定要形成差异化定位,更为重要的是众多的长尾企业之间要形成差异化定位,从而形成目标市场、商业模式、服务产品线、医药产品线在竞争面的“蓝海”。

图3从上游目标客户、下游目标客户、产品线等三个维度给出了合理状态下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的差异化定位,该差异化定位还将引发医药商业企业服务产品线的差异化。

该差异化定位的指导思想是:短尾实施规模化,长尾实施专业化。指导原则是:形成区隔,与企业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在竞争面,通过差异化规避同质化下耗损型竞争;在合作面,短尾与长尾通过合作,令长尾企业的专业化给予短尾企业以专业化的补充,短尾企业的巨大平台给予长尾企业以规模化的补充。这样的竞合关系一旦呈现,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的优化程度就能得到提升。

1. 长尾企业的定位解析。上游供应商客户定位于长尾企业,即那些创新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标准是这些企业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且产品线属于产品专业化形态的,即所有或大部分产品集中于某一类市场顾客群。例如专业创新和制造妇科炎症类产品、外用膏药类产品等。所针对的顾客群越明确、越细分越好。

下游客户定位于长尾企业,范围界定于个体化、小规模、专科型、细分类的医药零售企业和医疗服务机构。发挥其专业化的药事管理服务和目标市场专业化下的产品线专业、齐全的优势,为目标顾客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

服务产品线聚焦于药事管理服务,包括质量服务、药学服务、商品储存与保管服务等。根据目标顾客群的经营特点以及所经营的产品线特点,提供聚焦于某领域的专业化服务,而不是广义范畴的药事服务。于此,不仅与短尾企业形成定位区隔,同时也形成了长尾企业彼此之间的差异化定位。

从上述的定位可以看出,长尾医药商业企业强调的是“专业化”,围绕专业化的创新。失去了专业化,长尾企业就失去了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和价值。

2. 短尾企业的定位解析。上游目标客户定位于短尾型医药工业企业、长尾型医药商业企业及短尾型医药商业企业。

与短尾型医药工业企业的合作,将会形成规模性产品,以规模经济性为企业贡献利润,这些企业包括外资医药企业、大型本土医药工业企业;与长尾型医药商业企业的合作,意在利用长尾企业的专业化价值链,为下游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创造;与短尾型工业企业及长尾型医药商业企业的合作,实际是短尾医药商业企业构造出以其为核心节点企业的集成化供应链。与短尾型医药商业企业的合作,属于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在竞争之外的强强规模化合作。

于此,长尾型企业通过短尾型企业的全国型广域流通渠道,形成专业化下的规模经济性。两类企业的这种合作对未来中国医药商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呈现的优势是,小企业未必不能拥有全国渠道;大企业未必要品种齐全。获得的价值是,商业企业的同质化竞争退减,差异化价值链形成高效率的互补运动,工业企业与下游的医疗单位得到更多的价值。

在图3的定位下,中国的医药商业企业数量将会减少,没有创新力和差异化竞争力的中小型商业企业将在该定位结构的挤压下,退出市场,短尾企业接手其市场,获得规模化的良性扩张;部分中小型企业进入细分化的利基市场,并通过创新运动获得其在定位图中的市场价值,该价值决定了其利润及与大型短尾合作的砝码大小。所以,该定位图实际构建了一种良性的机制,促进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变革为合理的长尾结构,使整个医药产业在结构上得到优化与升级。

(二)鼓励企业创新,两线(产品线、服务线)构造差异

长尾企业不仅要和短尾企业形成定位差异化,同时还要形成彼此之间的差异化,即长尾企业在医药产品线、服务产品线两个方面形成各自的专业化。医药产品根据品类管理的方法,可以形成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产品线,专业经营其中的某一类产品线,并在该产品线的经营上,做到品种最全、专业知识最全、顾客需求理解最深刻,这就是专业化竞争力。

长尾企业最大的差异化依托并非是医药产品线,而是其药事管理服务。医药商业企业属于服务企业,服务产品的创造是该类企业的核心能力所在。结合于专业性产品,针对与之相应的细分需求,提供专业化的药事管理服务,将是长尾医药商业企业最强的竞争力。

在目标市场方面,长尾企业会有雷同,但这并不防碍其对相同顾客不同需求的满足而构成的差异化竞争力,差异化的医药产品线以及服务产品线已经决定了此点。

鼓励企业创新,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建立、健全创新制度。萨克斯(Jeffrey Sachs 2000)认为,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是制度与技术的创新[10]。制度创新是前提,是对技术创新的鼓励与价值保障。印度制药业的发展就是实证。据印度制药商组织公布的数字,目前该国有2万余家制药企业,是中国制药企业数的3倍。其90%以上是作坊式小企业,以私营为主,布局分散。这些公司已不满足于印度国内市场,正在把重点转向美国市场,100家企业通过美国FDA认证,国际市场的销售比重逐年提高。印度制药业的发展得益于创新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而创新化是根本。在创新化的背后,是制度。印度小型医药企业可以获得很好的上市融资的机会,上市企业将资金主要用于管理与技术创新上而不是宣传炒作上,为什么能这样做,是因为有相关的制度保证管理与技术上的创新价值不受到单纯炒作的影响,这涉及到一系列的市场制度[11]。中国目前也在积极加强制度上的创新,2009年的医疗卫生改革,在五个方面实施了重大的改革,其中创新产品特别定价制度就是对创新鼓励与创新价值保障的具体体现。当然,在这方面到底是采用杨小凯教授之后发劣势理论,还是采用林毅夫教授的后发优势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2. 积极向长尾型医药商业企业开发资本市场。资金,是创新型中小医药商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印度的医药产业迅速发展,与其资本市场向医药企业比较自由开放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也应积极为创新型的医药商业企业开放更大的资本市场,调整资本市场的结构,增大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比例。

3. 端正认识 摆正心态。过去,中国医药产业在对规模化的认识上是存在错误的,亢奋于“制造”创新力虚弱的国内寡头国际侏儒,积极于“推动”大而全式的虚假规模化,忽视于“鼓励与保障”创新型企业的培养和发展,漠视于国际市场的规模化力量。

这些都与中国医药产业的制度水平与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不坚决提升与纠正,则中国的医药产业将长期非理性亢奋于“政府投资型”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于明德(2007)指出,国家力推的“两个保险”是拉动医药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12]。

(三)构造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节点的集成化供应链

创新构造了医药商业企业的差异化,为价值链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陈柳钦[13]指出,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互补联接。相应于波特对价值链的定义,产业链企业在竞争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界定这些活动,称之为产业价值链(industrial value chain)。产业价值链的运营平台则是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节点企业(链主)的集成化供应链。

如果把供应链中的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视为一个产品集群,那么,链主地位就使得大型医药商业公司无论是有形医药产品线亦或是无形服务产品线,都呈现为长尾结构。在图3中,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已经成为了类似于Google、Yahoo之类的门户或搜索引擎[14]。而最初的长尾理论正是诞生于对上述两类企业的经营研究。

(四)基于集成化供应链平台上的长尾经营策略

长尾企业面对的细分下的利基市场,如果不能形成广泛的区域覆盖,则规模经济性无法实现。原中国的医药商业企业都属于区域性,因此,进入细分化市场的医药商业企业很少,都在同一区域面对相同的客户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着消耗型的同质化竞争。如果中国能够形成全国性的大型医药商业企业,而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专业化价值链存在着对大型商业的补充作用,那么,中小型医药商业就可以借助于全国平台,实现全国区域的占有。

中小企业也可以建立全国渠道,中小企业也可以拥有全国市场,唯一不同的是,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存在着差异化,在区域上是一致的。从供应链的角度,等同于大型医药商业企业通过自己的全国平台,经营着中小型企业的资源,并与它们分享价值回报。与传统结构不同的是,这种价值回报的分享是建立在利用各自优势资源进行价值创造的基础上,例如下游客户得到了更多的、更适合的品种满足,得到了更多、更专业的药事服务满足。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医药商业的问题不再于流通层次多,而在于一些层次没有价值创造。社会大众的健康利益健康福利,不是依托于单独的支付成本下降,关键是获得的价值更多。从这个角度分析,建立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的集成化供应链,形成创新下的长尾经济,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健康价值,而简单地减少商业流通层次(并非是错,只是过于简单化)的目的是减少支付成本。

建立了集成化供应链,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会通过价值链的互补性去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形成合作伙伴,而那些没有增值创造力的中小型企业必然被淘汰。

四、基于长尾理论的中国医药商业发展模式H-I-D(见图4)

(一)第一阶段,同质化并购(homogenization merger)差异化创新

中国医药商业企业通过区域同质化收购,形成全国性的大型商业企业;通过企业创新,转型出一批差异化、专业化的长尾医药商业企业。

形成全国大型商业企业的战略价值是建立现代化、规模化的第三方医药物流,降低医药商业的物流成本。该第三方医药物流一定是由目前的短尾商业企业为主导向完成构造,这是差异化价值最弱的领域,也是目前短尾企业几乎唯一的竞争优势。其次,全国大型商业机构的出现,为长尾企业利基市场通过区域的广域化形成规模经济性提供了平台,如同于Google对于无数小型网站的价值。7 000家医药商业企业,一部分创新力弱的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区域价值,被大型企业并购;部分企业通过创新运动,形成长尾企业,服务于特定的上、下游客户,构造差异化的创新增值服务,以此形成企业的竞争力与产业中的价值;剩余的企业,区域价值不明显、创新力不足,退出市场。

(二)第二阶段,形成以短尾企业为核心节点、长尾企业为成员的全国型集成化供应链(Integrated supply chain)

以全国性的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组建集成化供应链,吸纳专业化、差异化的长尾企业入链,形成差异化价值链的合作,进一步挤压掉创新力弱、规模小、同质化的区域型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从市场运作上逼其退市。

“集成化供应链+长尾结构”是中国医药商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过渡阶段。该阶段的重要性是:通过供应链平台的价值链合作,短尾企业与长尾企业在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流程上趋同化,有利于第三阶段资本收购后,企业能迅速产生规模效益;其二,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短尾企业识别所需要整合的外部价值链。被收购对象的差异化与核心能力的判断需要过程,同时,短尾企业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创新力和核心能力,在这个时候作出上述判断更为准确。

(三)第三阶段,在集成化供应链的基础上,核心链主企业对具有差异化价值链(Differentiated value chain)的长尾企业实施收购

医药商业企业的收购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同质化收购,实现全国架构,为集成化供应链与未来短尾企业的合作建立基础;第二阶段的收购是差异化收购,目标是在价值链上与本企业存在差异性和互补性的长尾企业,这一收购的本质是对创新力和价值链的收购,实现企业价值链和创新力的升级。

在上述过程完成的基础上,中国医药产业将形成以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链主的若干集成化供应链,构建成为市场的主体,承担80%以上的医药商品和服务流通。在商业结构上,接近于美国模式,部分同质化区域性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在第一阶段退市或被收购,部分差异化的长尾企业在第三阶段被集成化供应链链主收购,独立于市场上的中小型企业减少。

参考文献:

[1]Chris Anderson.The long tail[EB/OL] .省略/10.LongTail.

[2]张瑞敏.中国式管理的三个终极难题[EB/OL].省略/fenxplun/newsfx/2009-06-12/177639.shtml .

[3]Chris Anderson.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4]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百强榜[R].2008.

[5]国家发改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R].2006.

[6]张莉.刍议企业并购中并购对象的选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4).

[7]赵华.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

[8]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9]闫燕.规模不经济的原因――管理不经济[J].时代经贸,2008.

[10]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Economic Reforms and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J].Vol. 1, No. 2 (Nov. 2000): 435-491

[11]中国驻印度使馆.中国印度制药工业之对比分析[R].2005-06-23.

[12]王蔚佳.医药工业触底向好的理性解读[N].中国医药报,2007-11-16.

第7篇:医药行业的市场细分范文

所谓的区域市场运作就是根据公司产品的整体市场战略与策略,结合本地区市场所具有的客户特征性,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等信息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与战术,并通过组织与实施一系列区域市场活动来达到促进产品与公司品牌发展的目的,从而促进销售持续增长。它是结合差异化营销与市场细分并反映我国特色的新的有效营销模式。

区域市场市场运作的核心价值是,有效地找出更准确的细分市场与关键目标,更加专注区域市场的客户心理需求变化,把总部市场部的产品战略与生命周期管理策略本地化,充分地与区域销售部进行有效的沟通,共同制定更为有效的市场活动。举办高质量的学术会议与科学研究,加快品牌的传播速度以及提升品牌的内涵,培训销售队伍,进行产品指导。对资源更细地分配,提高资源管理的有效性。通过精细耕耘,把产品品牌在区域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在区域市场处处出现。从而更有效地拉动客户的欲望,促使销售更快地提升。

在关注成为趋势的今天,在社会分工更为精细的今天,区域市场部的出现,可以让中央市场部的产品经理们,更侧重于产品的使命与战略的确定,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管理,为产品的长期发展进行设计。而区域市场部的产品主任们,侧重于产品的战术,产品区域目标,以及区域任务的确定,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

区域市场部产品管理者的设置具体模式有很多种,一,整个销售大区配置一个产品主任负责管理多个产品,二,整个大区配置多个产品主任管理同一个产品,多个产品主任分布在不同的省级城市。三,整个大区配置一个产品主任管理同一个产品。四,在1个中心城市配置2个以上产品主任管理同一个产品。一般来说区域市场运作的组织结构有三种,第一种区域市场制:区域产品经理(区域产品主任或区域推广经理)属于区域市场经理管理,区域市场经理归市场总监管理。第二种市场部产品制:A区域产品经理归总部A产品组经理管理。第三种区域销售制:区域产品经理归销售大区经理管理。每家公司由于组织文化与经营理念不同,其区域市场的组织结构也不同。

第8篇:医药行业的市场细分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概念特点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生物医药产业的概念

生物医药产业是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的、亚细胞的和分子的组成部分,结合工程学、信息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进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手段的综合性技术体系。“生物”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三大领域。而毋庸置疑,生物医药产业将是其中主要组成部分,占比将是最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将比较显著。目前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主要集中应用于此,用以开发特色新药或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良,由此引起了医药工业的重大变革。生物医药产业来说,十二五规划草案中也确定了发展重点,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

作为医药行业中的一个子行业,生物医药行业的历史虽然相对来说比较短暂,但是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其市场增长速度已经连续多年高于医药行业的整体速度,成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产业。

二、相关名词解释

1.生物药物

生物药物包括直接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生化药物及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技术研制的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制品。生物药物是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制造出来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和原生物制药。研制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验研究;小量试制;中间试制;试生产;正式生产。

2.生化药物

生化药物一般是系指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的,亦可用生物-化学半合成或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得的生命基本物质,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生化物质。其中部分现已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技术制备或重组,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辅酶、多糖、核苷酸、脂和生物胺等,以及其衍生物、降解物及大分子的结构修饰物等。

生物工程

是指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原理与生化工程相结合来改造或重新创造设计细胞的遗传物质、培育出新品种,以工业规模利用现有生物体系,以生物化学过程来制造工业产品。简言之,就是将活的生物体、生命体系或生命过程产业化过程。 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生物制品

一类用于疾病诊断或防治的制剂。即应用自然的或借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获得各种微生物、细胞、动物和人源组织、液体等生物材料而制备。主要包括疫苗、菌苗、血液制品和诊断用品。根据生物制品的用途可分为预防用生物制品、治疗用生物制品和诊断用生物制品三大类。

基因组药物

是指利用基因序列数据,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高通量基因表达、高通量功能筛选和体内外药效研究开发得到新药候选物。其优势是以庞大的人类基因资源及其编码蛋白质为原材料,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可大规模增加新药的数量,缩短新药开发的时间。基因组研究最终可能导致几千个新药的问世。现在运用这一技术研制的生物活性多肽类药物有几十种,如胰岛素、生长激素、抑长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此外,还有细胞因子类药物,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以及多种疫苗,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三、生物医药产业特点

纵观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其特点为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的“四高一长”。

1.高技术

主要表现在高知识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方面。医药制造业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例,上技术涉及到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测序;基因的克隆、导入;工程菌的培养及筛选;下技术涉及到目标蛋白的纯化及工艺放大,产品质量的检测及保证等。

2.高投入

生物制药投入相当大,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方面。新药研究开发(R&D)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亿~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 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全球十大药厂的研发费用,约占营业额的 8-15 %,生物药品的研发费用所占资金更是比一般药物要高出许多。通常,一个新药的开发生产,有55%的工时用于研发,10%用于销售,19%用于生产还有其它。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这又需一大笔资金。

3.高风险

生物医药行业的风险来自产品开发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

产品开发风险:从全球制药产业来看,研制开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一节败下将前功尽弃,并且某些药物具有“两重性”,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而需要评价。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每年会合成上万种化合物,其中只有十几、二十种化合物通过实验室测试,而最终也可能只有一种候选开发品能够通过无数次严格的检测和试验而成为真正的可用于临床的新药。目前,新药研究开发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即使新药研发成功、注册上市后,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旦被检测到有不良反应,或发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可能随时被中止应用。

市场竞争风险:“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则全盘落空。同时,产品的销售还面临严峻的营销竞争风险。

4.高收益

药品实行专利保护,药品研究开发企业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由于药品研究开发的高额投入,制药公司一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其新产品的高昂售价将为其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美国Amgen公司1989年推出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1991年推出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1997年的销售额已分别超过和接近20亿美元。仅仅是一个人体肥胖相关基因的克隆,便可以2千万美元的身价卖给Amgen公司,且随该基因的临床应用,Amgen将为之继续投资8千万美元;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将获暴利。

5.长周期

生物药品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 (I、II、III期)、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每个环节的严格复杂的药审批程序(图1),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培养较难。所以开发一种新药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即生物医药的研发周期长、投资大、风险大,因此其过程复杂,往往需要一定的规模支持。

图1生物药品长周期示意图

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理论依据

1.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中指出,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是江苏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谋求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高技术新兴产业。新医药产业以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新装备等的开发应用为特征,是蕴含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最具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中药、小分子药物和医疗器械、生物试剂、医用材料等。世界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正处在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生物经济”已现端倪,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战略驱动力。我省科教优势、开放优势明显,主动参与和积极承接全球技术与产业转移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加快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良好条件。加快推进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是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优化和质态提升的紧迫任务,是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2.可持续发展理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物医药发展非常迅速,基本上被认为是21世纪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这也是全球化产业竞争的要求;在以前,产业发展要求更多着眼于成本、价格、功能,而目前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正在发生变化,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绿色环保和品质,也就是把功能、价格、品质、绿色环保等进行综合判断,生物医药产业可替代传统医药产业,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倍倍,胡向军等,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中国医药技术与管理,2008,2(7):39-46

[2]生物医药产业现状,生命经纬

[3]生物产业概念大扩容,生物医药获利好,全国药品网,2010.09.15

[4]生化药物的定义,寻医问药社区,2009,05,19

[5]陶慧莉,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浅析, 2010,9

[6]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

第9篇:医药行业的市场细分范文

一边是可能分食的诱惑市场,一边是可能面临的降价风险,两种“可能”交织把药企们夹在了机遇与挑战之间。他们的心结在于,2009年版基药目录实施后,基药价格平均下降了30%,2012年版新基药价格走势如何牵动着企业神经。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认为,“基药应依据药品价值来定价,慎用行政性降价和低价竞标。”

独家品种忧降价

作为新基药目录中大幅增加的类别,独家品种的价格调整仍扑朔迷离。虽忧心基药独家品种降价,业界对具体的价格调整政策仍在观望。“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是独家品种的定价问题。”广州白云山奇星药业市场总监邓景赞毫不忌讳。奇星药业入选基药目录的独家品种是华佗再造丸,上个目录周期,该产品整体销售增长超过了50%。邓景赞心里明白,同时原料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虽说这类产品价格基本没变化,然中药材的成本却在上涨,人工及营运成本大增。即使总体销量有较大增长,公司的总体利润增长却是低于预期。”邓景赞坦言。

他认为,基药的定价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对调整后的价格进行核查和评估。“成本是在不断变化的,价格太低或者太高都需要及时地调制。”邓景赞分析道,这还要综合日服用量、产生的效果等方面考虑,不能只看药品的单价。

实际上,独家品种的定价“特权”也在风雨中飘摇。年初,行业内热议的独家品种试行国家定价被写入《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分析人士认为,独家品种究竟怎么定价需要等待具体配套政策的出台。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可能会继续采用薄利多销的营销方式。

对此,河南羚锐制药产品经理吴延兵深以为然:“若基药中的独家品种降价,那也是在整个行业范围内的价格调整。除非是降价幅度太大,否则独家品种价格下调不会对公司造成太大影响。因为新基药目录的施行会带来市场扩容,企业因降价而被削减的利润空间可以通过销量的增加来弥补。”

当然,企业的营销战略如何穿到自认为合适的“鞋”还需具体分析。邓景赞说,此前基药目录主要覆盖基层医疗,而且没有限制基药在医院的使用比例,再加上二级以上医院的药品竞争比较激烈,导致企业在二级以上医院的竞争中没有太大优势。“现在大医院市场成为新的方向,市场也会逐步扩容,公司的产品战略会逐步向二级以上医院延伸。怎么贴近这块市场是我们内部正在热议的问题。”邓景赞告诉记者,二级以上医院释放出的空间对品牌企业是利好。

抗肿瘤药进退维谷

值得注意的是,与旧版目录相比,新目录多了很多外资药的身影。其中,抗癌、血液系统等领域大量纳入了施贵宝、辉瑞、默沙东、罗氏等外资巨头的品种成为基药。看起来很美,但外企也是心有余悸。因为上版唯一进基药目录的舒降之以降价52%的策略并未换来热销的场面,这让他们看到了市场的残酷。

而这种竞争的残酷同样令国内的企业并不轻松。例如多柔比星、奥沙利铂等品种,海正药业、恒瑞医药、先声药业等国内企业要与外企同台竞技。他们都无法摆脱降价以满足招标要求或者放弃基本药物市场的选择题。“对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来讲,进入基药目录都是很尴尬的。”先声药业营销副总裁田家伦说。

田家伦分析称,基药目录主要覆盖基药市场,但各个省的招标却是以省级医疗机构为主,在基药招标时,外资企业会坚守价格,保证利润,如果执行基药价格,很多外资企业会优势渐失。

而在医院没有彻底解决“以药补医”的前提下,医生使用价格高的进口药的冲动仍旧存在。国内某创新型制药企业的老总则表示:“外资企业若不选择主动降价,就会选择放弃基药市场。以抗肿瘤药为例,其市场需求量不高,不同于需要长期使用的慢性病药品,抗肿瘤药需要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而且国家规定要批量配备的医疗机构,使用却很少,抗肿瘤药多集中在专科医院,特别是三级的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才有较大使用量。可有些国产药已经疗效很不错了,价格也明显具有优势,却反而没有市场,原因就在此。”

可见,要抢占更多的市场,国内企业要主动融入到医改趋势中去。田家伦告诉记者,药品高毛利的时代已经结束,仿制药应主动降价,通过批量生产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增加销售来保证和增加利润,最终保证企业生产能力。“中国的仿制药无论是胶囊还是粉针制剂,进入基药目录,市场会扩容,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他认为,这也需要外部的推力,国家应扶持民族医药企业的发展,让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定价、招标等环节中有公平的竞争机会。

普惠产品拼品牌

针对基药定价的问题,此次基药制度“升级版”做了一些改进的措施,记者了解到,对经多次采购价格基本稳定的基药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对少数基层必需但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基药,采取招标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进入基药目录会带来市场扩容,但也面临着降价的风险和激烈的价格竞争。在宋瑞霖看来,“很大一部分基药产品都具有临床可代替性,基药与非基药之间的这种竞争肯定是残酷的”。

谈及此,一直在基药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营销专家余波告诉记者,进目录是企业政府事务运作能力的一次检阅。出销量,才是企业营销能力的真比武。基药进去了能否做大,这个是关键。“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品种的竞争格局,能否上量,要看基药品种在竞品中的竞争力和功能竞争中的格局情况;其次是药品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在医院市场有空间的基药品种就有控制力,也就是在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格局中占有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