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

新经济发展分析精选(九篇)

新经济发展分析

第1篇: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驱动力受到制约。在我国逐渐失去劳动力优势以及资源优势的大背景下,将经济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已得到国内诸多学者一致认可。本文基于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省际数据对我国各要素进行核算并得出,新常态下应增加R&D投资以促进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还从供给侧改革入手给出建议,认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应依托于传统产业发展实现两种产业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

新常态;新兴产业;生产率

1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转型分析

1.1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分析后危机时代,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成为新的发展主题。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在生产函数中除去了对于劳动的投入和资源的投入,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拉动经济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分析发现,现有研究的普遍结论将其归结于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TFP)3个维度。这些研究结果均在一点达成一致,资本投入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贡献占比最大,而技术进步的贡献很小。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投资驱动收到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内生的经济增长动力逐渐减退,这就要求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关于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研究已比较系统全面。在创新驱动经济的研究中,通常引用科学研究与试验性发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R&D)这一概念进行描述。

1.2我国R&D投资的一些事实与比较由图1看出,我国关于R&D投入不论是总量还是占GDP的比重上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并在2000年以后显著提升,从1998年的551.1亿元到2014年13015.1亿元,比例从1998年的0.6%上升到2014年的2%,增幅显著。其中,企业在R&D的投入上增幅最大,其次是政府,最后是高校研究机构。省际的数据则表明了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以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海、江苏、广东)在R&d投入上始终高于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从数据来看,2008年后,私营企业活动密集的地域(江苏、上海、广东)在R&D上的投入显著超过北京以及西南地区。而在西南地区来看,处于经济辐射中心的四川在R&D投入上也显著超过了云南和贵州。基于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的数据在时间跨度上相对较短,本文对于数据选取采用省级数据进行分析,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98-2014年。所有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科技年鉴》的数据梳理得到,其余各变量数据均从中国统计局网站获得。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观察到R&D资本的投入明显促进了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数据表明R&D投入和人均GDP之间存在明显正向关系,R&D投入规模越大人均的GDP越高。其中可以明显看出,东部发达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不难看出,我国物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远远低于研究投入的边际生产率。对比经济发达地区与西南地区,可以得出经济发达地区在研究投入上远高于西南地区,从而使经济发达地区的物质资本和研究投入的边际生产率均高于西南地区。

2新常态下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路径选取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构建完善的体制制度。体制改革是其他改革开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通过科研制度的改革一方面调动众多科研参与者的积极性,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支持。新常态下,为促进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尤其创新产业,加快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供给的核心在于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创新驱动力要在经济增长的比重加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致力于促进过剩产能的有效化解。通过新兴产业的介入与技术革新的方式实现传统产能过剩的行业转型发展,提升产能的整体质量。其中,尤其要通过新兴产业发展来促进农业、交通教育等战略重点的发展。让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服务,这一方面是改造与发展传统产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新兴产业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新兴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了一定的传统产业基础,新兴产业才能较为顺利地发展,使经济结构更加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

3结语

第2篇: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近些年来,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伴随着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制约我国林业发展的问题,而林业的经济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结合当前地区的一些林业经济发展现状,找出一些有效的创新管理举措,并通过分析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效促使我国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大兴安岭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大兴安岭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其林区也拥有着大量的经济资源,不但蕴藏了丰富的林木枝干,同时还有着大量的经济植物,包含药用植物,食用植物以及其他的一些经济植物等。这些林木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促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林业经济的发展。大兴安岭的林区也紧跟社会经济环保发展的潮流,逐步开始引进了天然林保护的举措,但是天然林的引进却导致林木产量的减少,这样就会我国制约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当合理引进天然林保护的措施,保证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大兴安岭林区的管理部门职能划分的不够明确,对于一些具体的管理工作、措施也没有有效的制度来制约,这就导致大兴安岭的林区经济管理能力不高,同时也无法真正实现经济管理的目的。虽然从表层来看,大兴安岭给林区经济管理配备的管理部门、体系很多,也较为齐全,但是具体的机构职能划分的并不具体,也不合理,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2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举措

2.1合理制定一些科学的管理制度

首先,相关地区政府人员必须结合林业地区的发展现状合理制定一些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创新我国林业经济的有效管理。一方面政府人员在制定管理制度之前,要对大兴安岭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有效考察、分析、探究,保证制定出来的制度具有可实施性,并且还能适应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的管理制度才是创新的,科学的。另一方面地区政府人员在对大兴安岭林区经济发展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才能促进我国地区林业的健康发展。

2.2加强科技管理的创新

只有不断加强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才能促使我国林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因此应该结合大兴安岭林区的发展现状,转变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理念,不断改进和创新,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共同发展,只有彻底创新、改变当前大兴安岭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模式,才能更好地改进大兴安岭地区、甚至是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进而推动我国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传统中很多地区的林业经济管理模式多是以粗放型为主,大兴安岭就是这样的,而这样的模式并不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因此应该将其转为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想更好地实现这样的转变,则需要加强对我国特别地区林业的支持和鼓励,大兴安岭林区在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对大兴安岭林区的创新管理,引导大兴安岭的林区发展引领其他企业的发展,只有才能促使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对林区林木质量的有效把控

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就是林区林木的生产和销售了,而林木的质量对林木的生产和销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林区林木质量的有效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才能促使我国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针对大多数地区的林业来说,包括大兴安岭林区也是这样的,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有效提升林区林木的质量,首先必须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准则,正确构建适合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林木质量监测系统,而各个地区,包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黑龙江等等,都必须结合地区林业发展的情况,强化地区林业管理人员以及林业科研人员对林业产品推广、宣传的力度,并配置有效的林业科研探究设施,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林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逐步改进和创新我国林业林木质量监测体系,确保林木质量检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其次需要不断创新当前的林业林木质量管理制度,结合大兴安岭地区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一些林木质量要求准则,同时强化林业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的把控和管理,从而有效提升林业林木产品的质量。总之,在对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准则,并且结合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科学合理构建林业林木产品质量的管理体系,更好地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林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促使我国林业经济更好地发展,同时推动我国林业经济更好地走向世界。

3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3.1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目前这样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必须要紧跟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还必须要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而大兴安岭林业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应当结合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不断创新林业经济的管理,从而确保我国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还处在由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的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从原始的林木生产向现代化生态环境建设的转变阶段,即从原来的天然林转变为当前的人工林,从原来的开山建田转变为当前的退耕还林,可见大兴安岭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已经收到了一定的制约。但是这也给大兴安岭地区林业的发展甚至是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合理采用这种客观条件,应对机遇和挑战,才能促使大兴安岭以及我国林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推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但应该紧跟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步伐,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有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林业经济发展中,环境发展以及生态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该根据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合理采用一些创新管理举措,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业资源,更好地推动我国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革,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方向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同时这个改变在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改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一是由传统的林木生产改变为当前的环保生态健康建设,二是由原始的天然护林改变为目前的人工护林,三是由原本的开山建田改变为当前的退耕还林,四是由原本的无偿利用改变为当前的有偿利用,五是由个别部门的林业管理改变为当前的社会性林业管理。

总之,我国地区林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应该根据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不断改进和创新林业经济的管理,采用一些创新的举措,并结合林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林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省阳.浅析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和发展趋势[J].绿色科技,2015,(1):283-284.

第3篇: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信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信函业务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函件业务市场萎缩,利润空间缩小,函件业务持续发展面临困境。通过分析函件业务发展现状、新经济下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机遇,提出邮政函件业务在新经济环境下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新经济;函件业务;发展策略

近年来,随着通讯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传统的函件业务逐渐被新的通信方式取代,人均函件量持续下跌,函件业务面临着市场萎缩,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严峻挑战,邮政函件业务发展方式亟待转型。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特点,传统的函件业务要重新进行战略定位,在营销策略上重新进行调整,以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在经营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以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一、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现状

函件业务是邮政最基础的业务,也是邮政的专营业务。国家对信件业务实行国家垄断,交邮政专营,并通过法律进行明确与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函件专营使得邮政具有良好的发展函件业务的政策环境优势。但是多年来,由于函件业务一直是国家垄断经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因循守旧,激励机制不够灵活,缺乏竞争意识,员工难于突破自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同时,函件业务中名址库个性化不足、严重老化,投递网最后一公里妥投率较低等,没有很好地树立商业信函“媒体”品牌,其社会知名度不高,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邮政与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进行接轨。近年来,由于电话、移动通信、E-mail等通信手段逐渐分流了邮政信函中纯信息传递的大部分私人信函量。由于私人信函在信函总量中占的比例过高,其量的快速下降直接导致了邮政信函业务总量也以较大幅度下降。邮政通过采取大力发展广告类商函、进军电子商务领域等措施,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二、邮政函件业务面临的挑战

函件业务是邮政的基础业务,从最初的信函寄递,到商函寄递,到贺卡,再到文化传媒业务,邮政函件业务的经营范畴经过了多轮变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函件业务发展面临着内、外部环境和形势的挑战。

(一)函件业务发展的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为了维护邮政通信和信息的双重安全,保护通信秘密、通信自由以及用户的合法权益,国家对信件业务实行国家垄断,交邮政专营,这些都为邮政获得了最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邮政要善于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好的外部环境。虽然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替代了大量的民间信函,但同时带动了账单、商函业务发展,为函件业务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

2.内部环境分析。从邮政内部分析,邮政拥有一个覆盖全国、连接城乡、通达世界的综合利用铁路、汽车等运输手段,拥有先进信息传输平台的实物传递网络,这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近年来,邮政名址数据库建设已经逐步完善,拥有了庞大的分类用户地址信息资源,这为发展商业信函、账单、电子商务等新业务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资源。邮政独具优势的投递网是邮政信函业务营销效果的最后体现,但是,目前因为投递工具落后、投递频次不足、投递深度不够等诸多因素,未真正发挥出邮政投递网的网络优势,导致信函业务营销前功尽弃,严重制约函件业务发展。

(二)新形势下的挑战

1.新技术、新媒体冲击着传统业务的发展。受互联网时代个性、互动、简洁、多样的新媒体影响,函件业务发展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邮政的替代作用日益加剧,电子账单悄然分流着纸质账单业务,短信、电子邮件广告在文化传媒市场异军突起,传统信函的业务空间迅速萎缩。

2.传统函件产品体系不能满足商业化服务需求。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延伸,客户对新媒体、信息调查、混合寄递等形成新的需求点;客户用邮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单一的产品服务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函件业务的发展,函件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亟待扩充。

三、函件业务发展的机遇

(一)广告市场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2015年全国广告经营额突破6000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中国广告传媒市场规模巨大。在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下,广告传媒市场正进入一个剧烈变动的阶段。文化传媒与函件关系密切,都具有营销传播性质。推进函件与传媒业务融合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邮政资源优势,是函件业务创新转型的发展方向。

(二)寄递市场呈现刚性需求

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监管要求,使得传统的寄递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内部管控的不断完善,出现了高端凭证类寄递服务市场;电子商务配送市场近年来呈井喷式发展,轻小件物品寄递配送市场需求非常巨大;市场营销及客户维护手段不断升级,催生了更多的新型寄递产品。

(三)新型商业模式带来发展机遇

O2O(线上到线下)模式成为互联网行业未来的需求趋势。邮政作为线下信息和互动沟通的平台,通过信息网和实物传递网的有效融合,可为网上企业提供强力支撑,拓展占消费总额90%的线下消费市场。

四、新经济环境下函件业务发展的策略

(一)积极探索商业化经营模式

1.实施专业一体化经营模式。近年来,面对互联网大潮的席卷和层出不穷的新媒介带来的冲击,传统函件业务逐渐暴露出不适应市场发展形势的窘境。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业务的发展,加强专业主导、区域联动、整体运作的力度和提高专业化程度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内实行资源整合,团队营销、行业营销和项目营销相结合;对外统一品牌形象、统一价格政策、统一运行模式。全面推行项目经理制,促成业务向专业化、专向化发展。创新性的实施机构的调整,资源的整合,运行模式和营销模式的规范化,不仅要强化专业化管理力度,同时也要提高邮政广告的综合竞争实力。

2.加强直邮对外合作与关系。商函业务的规模化发展可以尝试走品牌授权道路,因为百年的邮政品牌是其他行业所无法相比的,我们可以加大与社会广告公司的合作,借助他们的广告设计、人力资源、客户资源和市场运作灯方面的经验,积极推广广告模式,即“社会做营销+邮政做服务”的模式做大数据库商函业务的发展规模。

(二)创新拓展业务

1.业务创新。业务创新,应围绕顾客展开,以尽量满足顾客要求为创新的出发点。要站在战略高度,顺应时代潮流和人们生活习惯、消费行为的改变,创新函件产品和服务。通过传统业务和新技术、新媒体、新服务的叠加和服务升级,提供金融保险、汽车、房地产、电子商务和零售等解决方案及与之配套的相关产品,为用邮客户和消费者创造新的价值,为传统函件业务带来新的活力。

(1)数据库商函业务创新。商函业务要尝试增加“后评估分析环节”工作,对内实施项目后评估分析,评估项目绩效,以确定我们预期应从项目中获得的收益是否达到,从而确定为改善将来项目绩效做些什么。对外实施项目后评估分析,加强营销团队与客户的及时沟通,获取客户对项目的反馈意见,看是否为客户提供了预期收益,评估客户满意度。

(2)推进数据库营销融入媒体传播。信函广告的最大特点是针对性强和突出个性化。企业在做信函广告时,可以只选取对其产品或服务有需求、感兴趣的客户和受众进行个性化业务宣传和服务。这样可以让受众尽情享受他喜欢接受的信息和广告宣传,并且得到对信息需求个性化的满足,从而实现最佳的个性化广告效果。邮政企业按照媒体的基本特征将函件产品媒体化,推进信封、明信片和邮资机宣传戳印的传媒化功能。创新信封设计和工艺,以提高信函开拆率。

2.营销创新。业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营销活动的支持。加强市场营销建设,主要出于市场竞争和业务开展的需要。因而邮政企业营销创新应着重于合并各部门营销机构,培养专业人员,进行统一规划的市场营销活动,使企业的营销工作统一有序,策略明确,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化水平和营销效果。

3.业务宣传与品牌宣传并进。要注重品牌宣传,如举办新业务展示会、新业务免费试用等,以补充业务内容宣传的不足。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通信信息网,进行网上宣传。

4.发展代销,拓展函件业务营销网络。选择信誉好的代销商,制定营销激励政策,并在人员培训、营销组织、信息沟通、售后服务上给予帮助指导,形成邮政与代销商平等互利的良好关系,组成整体强大的电信营销网络。

(三)强化服务支撑

1.抓好数据库基础建设工作。数据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数据信息库是信函广告的基础,邮政要积极整合重要信息的数据仓库系统,创造本土化的信息管理战略;建立会员信息库,并且定时免费给会员邮寄资料。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把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作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开始加大投入。在未来信息服务的时代,谁先建立了客户信息数据库,谁就能占据市场先机和拥有信函广告的基础。

2.增强投递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随着寄递市场竞争加剧,客户对时限、安全和便利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邮政企业加强内部有效衔接,不断提升整体时限,增强投递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首先,制定有市场竞争力的信函点对点传递时限。要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路向的时限管理。对照竞争对手的时限、服务水平,确定实际运行的全程时限。其次,加强全程时限管控。要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和业务处理要求,做好收寄、投递环节的衔接。要优先处理,优先发运,赶发有效班次,保证时限与服务的稳定性。最后,强力改进投递服务。投递环节要主动改进投递服务方式,进行电话预约、短信告知、妥投信息反馈,杜绝无原因退件。

参考文献:

[1]刘霞.山东邮政函件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黄卫东,高斌.邮政函件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战略研究[J].邮政研究,2005,(6).

[3]贺昱涵.中国邮政函件业务发展的策略[D].南昌:南昌大学,2012.

[4]纪晓.把你的企业变成在新经济下的企业[J].华东科技,2007,(5).

第4篇: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区;制度创新;硬制度;软制度

一、引言

环渤海经济区由京津冀、山东和辽宁三个部分构成,是我国城市群、港口群和产业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很高,2007年整个区域的GDP总值约占全国总量的24.6%。其中,京津冀GDP超过2.7万亿元;山东省GDP达到2.6万亿元,辽宁省GDP超过了一万亿元,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

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一体化进程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区域内三大板块竞争激烈,区域经济合作分工尚未形成,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因此如何加快该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成为重要课题。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特定制度变迁模式存在的缺点是本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问题的主要原因,要想解决好问题必须更多的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内寻找到能促进制度变迁的因素。

二、相关的制度经济学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这三部分是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

1制度变迁以及制度变迁模式的特点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变迁还可以被理解为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产生过程。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步入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这就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包括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行制度变迁两种类型。诱导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诱导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体的制度变迁过程。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国家推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原因是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品,公共品是由国家生产的,并且制度的供给通常是不足的,国家推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校正这种不足。

两种制度变迁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诱导性制度变迁主要依据一致性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效率较高,但是往往存在搭便车之类的问题。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优势在于能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能以自己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等优势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强制性制度变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统治者的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和社会科学知识局限等。

2创新主体的基本理论

制度创新过程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同时又是参与制度创新的行动主体,他们对制度创新成本、收益计算和预期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因而对制度创新方向有不同的偏好,制度创新的整个过程是各利益主体多重博弈、合作博弈相互交错的结果。

由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制度新过程中拥有不同的地位和权力,不同的偏好体系和特殊的利益,它们在变迁中的权力结构、偏好体系和利益结构的相互冲突相互制衡共同决定制度变迁的矢量方向。在社会制度创新主体扩散中,政治权力的分配状况、利益集团的结构状况特别是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特权和偏好,对制度创新主体的扩散有很大影响。

三、环渤海主要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环渤海经济区一体化程度较低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下三个:

1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的缺陷造成协调难的问题

环渤海经济区的建立是由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这种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优势方面是政府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有效的弥补了本区域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使本区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劣势方面则是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在一致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方面存在欠缺,由此带来协调难的问题。

本区域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太大,市场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在区域协调的过程中,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在一致同意原则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各地方政府与区域总规划的目标函数存在偏差、地方眼前利益与整个区域长远利益之间出现矛盾的情况时有发生。各地都以追求本区域经济最快速的发展,没有整体的规划和统一的思想认识。

更为甚者,当地方利益与整个区域的利益存在摩擦的时候,名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区并没有统一的管理组织,因此统一协调的努力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各地还是把地方利益摆在首位,这就导致了区域之内难以协调,没有明确的产业分工、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区域内部恶性竞争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环渤海经济区建设统一市场和实现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制约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例如本区域港口密集,吞吐量过亿吨的大港就有9个,强大的港口运输能力本应为区域经济的起飞插上有力的翅膀,但是各主要港口之间缺乏明确分工与合理合作,相邻港口竞争激烈大大降低了运输体系综合优势的发挥。

2本区域的经济结构导致缺乏创新主体和创新活力

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结构中国有大型企业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私营企业所占的比重过低,因此区域内行政干预的力量较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存在明显的创新主体缺乏、创新活力不足的严重问题,制度创新主体主要依赖政府,其他的经济主体的制度创新热情难以发挥,影响了制度的供给。

制度创新不过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后形成的公共选择过程。本地区的私营企业尚不具备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抗衡的规模,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制度创新的博弈中处于劣势。由于私营企业等经济体在制度创新的博弈中得到的收益远小于他们参与体制创新需要付出的成本,因此他们参与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为打破区块分割和建立统一市场的尝试而付出成本。导致了整个区域的创新活力不够,无法找到打破分割的低成本的办法。

国有大型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来获得所需要的资源,与私营企业相比他们在分割的市场中处于更优势地位,更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多的资源,所以他们对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也不大,由此导致本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较慢,制度创新明显落后。

3资源配置的路径依赖使市场的作用难以发挥

环渤海经济区重工业较为发达,能源消耗较大,电荒和水荒等问题长期存在,生产所需要的能源和一些资源供给不足。这个问题如果依靠市场解决,利用价格机制使有限的资源在整个市场之内有效的配置,则有可能成为本区域建立统一市场的有利契机,成为本区域建立统一市场的有效拉动力。

本区域国企所占比重过大的经济结构,导致稀缺资源的分配仍然依靠政府批准,寻租现象较为普遍。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和改革初期双轨制过程中,长期依靠指标和批文的方式优先获得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现阶段国有大型企业仍然存在依靠政府批文获得资源的路径依赖的问题。大型的国有企业在本区域经济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国有企业的这种路径依赖导致了整个区域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惰性。

四、推动体制创新加快一体化进程

我们可以说本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制度创新缓慢,因此要想加快本区域的发展必须加快本区域的制度创新,加快制度的创新就要从软制度和硬制度两个方面着手。

1改善软制度增加创新主体

本区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儒家思想中轻商的观念影响较大,因此人们的下海经商的意识淡薄,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创新主体的增加。因此要大力地提倡有利于商业文明发展的文化因子,利用本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有利条件,积极的引进外来文化因子,逐渐形成一种对经商和下海创业的提倡和尊重,改善本区域的软制度。

必须加快形成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引导区域内丰富的人力资源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积极创业,这将会大大的促进区域内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大促进区域内的制度创新主体和制度创新活力的增加。

2创造一套有效的硬制度体系

任何一项政策长久有效的实施都要经过各方的博弈和磨合,因此区域的发展规划要采用试验性改革的方式。科学的方法是中央制定一些指导性方针,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去发现实施改革的最好方式,允许方案的适应性变化。本区域三个区块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区域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和一锤定音,必须遵循灵活机动的原则,使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现阶段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管理者主要是各个省区的政府,同时中央政府的很多政策对这个区域的影响也很直接,但是民营经济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最好是建立起一个以行业协调机构为基本单位的协调机制,这种行业协调机构最好是加强和完善现有的各个行业的行业协会之类的组织,使他们拥有更大的权利发挥协调作用。

为了建立运行良好的协调机构,一方面政府应该适当的调整相关的政策给这些民营经济体为主的行会组织创造较大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对这些行业协会的调节行为起到监督的作用。行业协会的建立要由行业内的经济体竞争参与,有实力有威信的经济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行业协会建立和运行的过程中政府不再直接参与,而是起到强有力的监督作用。这种协调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增加市场经济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而且有利于激发本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制度创新是关键,加快该区域制度创新要从软制度和硬制度两个方面人手。软制度方面要积极的提倡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创造一个有利于民营经济主体发展的文化环境,民营企业的良好发展是制度创新主体增加的前提,是增加本区域制度创新活力的基础。

第5篇: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

(①莱芜市医疗保险事业处,莱芜 271100;②莱芜市财政局,莱芜 271100)

(①Laiwu Medical Insurance Department,Laiwu 271100,China;②Laiwu Finance Bureau,Laiwu 271100,China)

摘要: 本文对绿色会计的概念以及实施必要性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发展绿色会计的具体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green accounting, expoun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green accounting in new economic form,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develop green accounting.

关键词 : 新经济形式;绿色会计;发展

Key words: new economic form;green accounting;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185-02

作者简介:魏宁(1973-),女,山东莱芜人,现任莱芜市医疗保险事业处财务科科员,本科,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孟艳华(1975-),女,山东莱芜人,莱芜市财政局会计科科长,本科,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递增、生活方式的无节制,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础上,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为治理环境污染、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我国实施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协调企业经济利益与低碳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优化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绿色会计的重要职责。

1 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 新经济形式下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已经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而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合理协调企业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绿色会计是以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为目的的,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建立绿色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又不损害未来利益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结构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是以高能源消耗为基础的,因此必须要建立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体系督促经济结构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2.2 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会计模式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我国会计由单纯的传统会计、管理会计到人力资源会计再到现在的绿色会计都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而发展的,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用到环境会计,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对绿色会计的发展是一种有利的支持。

2.3 建立绿色会计是强化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基于当前企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现状,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绿色会计可以帮助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成本也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支出体系中,这样有利于企业改变以往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益。

3 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绿色会计的论述比较多,但是针对我国新经济形势下发展绿色会计中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则以我国新经济形式环境为背景,分析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绿色会计理念还不成熟 绿色会计的发展理念主要是从我国宏观经济角度出发,从社会环境利益方面考虑企业的经济发展,而不能从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衡量,但是就目前绿色会计的实效运行情况看,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还非常的少,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几乎没有绿色会计的概念,甚至一些会计人员连基本的绿色会计概念都没有。

3.2 缺乏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要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绿色会计体系的案例非常少,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还是不能准确系统的对绿色会计的要素、计量以及记录行为进行规范,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不全面。比如现在我国相关会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在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只会在上市公司的照顾投标书中披露环保因素信息,而对于环保问题而产生的债务等信息却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3.3 政府及社会对于绿色会计发展的监督力度不足

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实利益,因此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每个人履行其职责,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治理环境污染,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是依靠环保部门的监督与控制,而社会群众以及媒体等对环境污染问题实施监督,而没有一定的处罚权等,这样就会导致许多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依靠环保部门的单一监督与管理很难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这样一来因为监督力度的缺失,再加上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没有产生直接的效益,因此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动力不大。

4 新经济形式绿色会计发展的对策

4.1 提高社会对绿色会计的认识 为改变绿色会计在会计实务中的缺失问题,应该从提高人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方面入手,通过宣传绿色会计,提高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一是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对绿色会计理念的宣传与指导,引导人们对绿色会计实施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加强对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丰富与创新绿色会计的内含,将绿色会计理论与企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实现绿色会计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环保的要求;三是实现绿色会计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挂钩,让企业明白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进而通过企业实施绿色会计提升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

4.2 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基于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要将绿色会计纳入到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绿色会计的环保功能。①国家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而且现有的会计体系多数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②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我国要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同步发展。

4.3 强化环境审计力度 基于绿色会计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企业选择绿色会计的动力不足,它们不会主动披露对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会主动披露因为环境污染成造成的负债信息,因此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要强化对企业的环境审计力度,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审计,实现绿色会计在社会中的发展。同时我国也要建立科学奖罚机制,对于破坏环境的经济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制裁,而对于实施绿色会计的企业以及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4.4 大力培养绿色会计人才 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长,我国专门的绿色会计人才还比较缺乏,为扩大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范围,需要国家大力培养专门的绿色会计人才:一是我国高校要侧重培养具有绿色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尤其是关于企业应用的绿色会计实务专业人才;二是企业要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增强会计人员对绿色会计的操作技能,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虽然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其对经济结构转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要强化绿色会计发展理念,提高绿色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将绿色会计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问题,促进我国环保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明轩.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会计发展的探讨[J].现代会计,2012(3).

[2]刘卫华.浅析绿色会计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时代金融,2013(5).

第6篇: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疆经济发展;援疆建设

一、 西部大开发与援疆建设

(一)区域发展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东西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制约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因素。自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最早得到了工业化的契机,不仅最早享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带来的经济发展,也最早形成了现代化的社会风气。相反,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处于内陆深处,自古交通不便,民风闭塞,从一开始便在现代化进程上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三步走的区域发展战略:一、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主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二、改革开放,个别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三、以先富地区为龙头带动落后地区快速发展的协调发展战略与西部开发。在二十一世纪之初我国已经正式迈入了第三步发展战略,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建设。

(二)西部大开发与援疆建设

援疆建设早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前就已经展开。1996年,中央决定从内地省市和国家机关选派2000名至2500名党政领导骨干和专业技术骨干到新疆工作。1997年2月,由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南8省市和中央及国家有关部委选派到新疆工作的首批200多名援疆干部陆续抵疆,拉开了援疆工作的大幕。到2004年底,中央已向新疆选派了四批共1700多名援疆干部。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展开,中央进一步加大了援疆建设的力度。2005年中央下文由北京等8省市以及15户国有重要企业对南疆四地州进行对口支援;2010年根据中央最新部署,全国19个省市分别对口援助新疆12个地(州)市的82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个师。在新一轮的援疆建设力度之下,新疆的经济发展必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二、 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结构变化

新疆地区面积广阔,地理位置偏远,且由于地理特殊性呈现绿洲被沙漠隔离,侵蚀的状态,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西部大开发以来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很大,但总体而言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2010年以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大提高,由之前的18%左右上升至28%,但是相较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固定资产的发展还处于远远落后的水平。其中,在公共交通方面的增长异常缓慢,过高的通信成本增加了物流体系发展的难度,直接制约了新疆的经济发展。

随着基础建设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工业设施建设上的提高,新疆的产业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4∶40.3∶19.3,到了2012年,这一比值变为了17.5∶47.3∶35.2,产业结构从传统的“一二三”型变为了“二三一”型。而且在新一轮援疆建设下,产业内部也加快了结构优化,新疆的第一产业由单纯的以种植业为主发展成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协同发展的局面,并实现了两年全国第一的高速增长。第二产业中,石油产业所占的生产总值下降,非石油产业生产总值超过了石油产业生产总值。以笔者所在的水泥行业为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水泥行业飞速发展,水泥产量由2000年的895万吨发展到了2011年的3750万吨,预计2015年可以达到6500万吨,十五年间增幅达到726%!可见,新疆第二产业正在由能源依赖型转变为劳动力密集型。但在第三产业中由于民间资本投入不足,金融业发展缓慢,交通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运输业发展缓慢,生产业所占比值只占25%左右,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明显不够。

(二)民生建设

新一轮援疆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2000年用于民生建设的资金为37亿元,占总支出的40%;到了2011年,民生建设支出达到1670亿元,占总支出的73%。其中在医疗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8%,人均拥有床位数和医生数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医疗条件总体上得到了明显改善。在教育方面,普通高等院校数目从建国初的1所增加到了34所,中等学校由11所增加至1766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8%增加到了99.8%,文盲率基本为零,本科以上高学历人才所占比例也在稳步上升。2005年6月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正式启动后,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央部属高校为主体的国内40所重点高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11所高校的82个一级学科建设,极大的提高了新疆高等教育的质量,为新疆自主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民生虽然有了极大的改善,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是新疆居民收入和全国人居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人才外流。援疆建设虽然在提高新疆居民收入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新疆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率却远远落后于全国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新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排名从2000年的14名滑倒了2008年的28名。同时,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一系列问题反映了新疆居民生活改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对于农村建设投入尚且不足。

在人才外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新疆人才流失高达20万左右。由于地区发展水平有限,很多考入内地的优秀学生在毕业后不愿意回到新疆,很多高级教师,技术人员也选择到经济更发达的内地另谋出路。人才流失导致了地区人才缺乏,各行业也缺少走在前沿的领军人物,直接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环境

新疆生态环境本身就存在着生态环境薄弱,自净力差,地域性缺水等问题,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污染治理的速度却远远低于污染生成的速度。以2010年到2012年三年的数据为例,“三废”排放量以12.58%、12.76%和50.98%速度持续增长,这一数字很可能仍在增加。高污染速率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能源密集型企业以及高污染企业的比重过大,同时也反映了对于企业污染排放监管的不力。

三、关于未来经济发展的分析与建议

(一)合理建设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对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建立起以城镇为中心的交通网,完善各城镇之间的交通网,争取形成一个覆盖所有新疆主要城镇的立体交通网,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使得各城镇能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这样既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有利于依赖交通运输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又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降低居民出行成本,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加大力度向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同时大力扶持服务业,加速向“三二一”型的经济结构转型。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最低,属于多投入少回报的低效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最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略低于第二产业,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收能力强于第二产业,有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利于新疆经济向完善成熟产业结构过渡。

(二)加强民生建设

进一步改善民生条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挂钩,减少人才外流。同时利用对口援建新疆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农村基层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城镇居民就业条件,全面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推动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

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缓慢付出巨大的过程,“先污染后治理”是一条入不敷出,绝不能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应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监管力度,绝不可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发展。面对对口援建的机遇,大力引进能耗低,污染小的技术密集型企业,促进新疆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业,优化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海光.中国现代化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与西部开发[C].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0.

[2]甘昶春,聂春霞.新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分析[J].商业研究,2013(04).

第7篇: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疆;经济未来;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90-01

5月22日,国家能源局决定加快新疆南部地区煤炭、电源、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用3年时间形成充足的煤源、稳定的电源、完善的电网和天然气管网,为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供给保障。援建方面,19省市对口援建。改革方面,资源税费改革首试点。资金方面,未来5年投资超2万亿。

最近关于新疆密集的新闻显示。改革开放30年后,我国将举全国之力援助和推动新疆实现大发展,给新疆各族人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同当年的改革开放一样,新疆如何走自己的发展路线?还是完全照搬东南沿海城市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不行!新疆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历史时期已与30年前完全不同。借鉴并吸取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中的经验和教训是最重要的。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处理不好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民生、民族问题,不但将影响新疆的经济发展,而且可能激化民族矛盾,破坏中华民族大团结与西部边陲的稳定。

新疆又有自己的自身优势。资源方面: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石油、天然气、煤、金、铬、铜、镍、稀有金属、盐类矿产、建材非金属等蕴藏丰富。据预测,新疆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占全国的40%。,据全国首位;石油资源量209.2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天然气资源量为10.85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农副产业: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酱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甜菜糖和瓜果生产基地。

1 关于新疆建设的几点建议

1.1 加强铁路建设

新疆气候冬季低温期长,夏季长而炎热。春季升温快,常有倒春寒;秋季短促,降温迅速。春季多大风、沙暴。浮尘日数频繁。公路在冬季常因为暴雪而关闭,春秋的沙尘暴降低了能见度对公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新疆南部为盆地,平坦、降水少,很少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铁路适应自然环境能力强。同时95%以上的出疆物资和90%左右的进出疆人员都要依靠铁路。所以铁路是新疆交通的首选。但是新疆地区幅员辽阔,而其运输能力并没有与之匹配,1962年底兰新铁路铺轨到乌鲁木齐,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2009年,新疆铁路的总长度为3000多公里。仅有的3000多公里,也只是通往较大规模的城市。其余广大地区依旧没有通上铁路。从国防角度,铁路承担了绝大多数的运输力量,如果出现战事怎样将内地兵力输送至边疆。经济角度,新疆巨大的矿产和农副资源如何更加便捷地从产地运往销售地。按照现有的铁路规划,到2015年,新疆铁路总里程将有望达到12000公里,占到全国路网的十分之一,仍低于全国面积与铁路长度比例平均值。铁路的电气化改造需要同步进行,铁路提速是当前的趋势,较快的铁路网才能充分发挥铁路运输效率高的优势。

1.2 战略储备基地

我国新建立的几个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均位于沿海如天津、舟山。主要原因是我国石油进口严重依赖海运。一旦开战,海上运输不仅被遏制,而且沿海的战略储备基地皆在敌人的打击范围之内。新疆位于我国腹地,战略纵深大。我们可将石油运输路线定为中东-伊朗-巴基斯坦-新疆或将中亚、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天然气直接储存于新疆。保证石油供给不受潜在国家威胁。加快石油化工企业,有色金属企业,煤矿深加工企业的建设,将新疆发展成为新型的工业科技强省。

1.3 喀什经济特区的建设

喀什地区位于祖国西陲,西南部与中亚三个国家接壤。喀什与中亚六国无论从合作内容还是从合作方式上,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难点和制约因素。一是从中国(新疆)方面来看,企业缺乏寻求与中亚国家主动合作的强烈意识,政府的引导、推进作用发挥不够;银行未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境外融资和业务咨询服务;缺乏支持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对与中亚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潜力和经济效益认识不足;缺乏一大批适应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边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等等

2 最后要避免沿海省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 经济发展整体粗放

苏南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建立在耗费大量土地、水、点、煤、气、廉价劳动力、巨额财政支出的基础之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屡见不鲜,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

2.2 产业发展层次低,升级任务严峻

无论是珠三角,还是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以来料加工、简单组装为主,整体处于产业发展链条的劳动力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低端环节,真正拥有自主品牌、有自身核心和关键技术的企业鲜见。

2.3 外向经济的本地联系少

由于两者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利润被外资转移,产业发展的本地联系性、根植性不强,比起外资获取的巨额收益,本地百姓得到的实惠较少。

第8篇: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

    一、政治经济学的简要概述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和经济是政治经济学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古希腊的色诺芬最早在他的着作《经济论》中提出了“家庭经济管理”一词,“政治经济学”一词在17世纪初也应运而生。政治经济学自从17世纪中叶以后得到了发展,主要是依赖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手工工业生产的时代背景。产生了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主张自由竞争,政府不干预经济。此时,政治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一门专门研究政治现象和经济规律的独立学科。当西方资本主义从手工业向大规模工业过渡时,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缓解这种威胁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产生了庸俗经济学理论,并逐步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在19世纪上半叶,极力地抨击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站在小私有制的角度来反对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病,对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认为资本主义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任何的社会发展都是伴随着生产过程,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关系伴随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社会生产关系包括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提出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生产力应该适应生产关系。马克思主张从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中研究生产关系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有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主要有矛盾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具体内容。主要可以抽象出矛盾分析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等研究方法。

    二、新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攻坚时期。西方政治经济学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特色体制的入侵,我们要坚持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其基本原则是结合我国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原理为创新指导,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坚持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创新的基本思路应该以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创新为主,结合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两种手段,加强政治经济学向着国际化、应用化、数理化方向纵深发展。

    三、新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本策略

    1.加强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创新。我国一直以来将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学习内容。我们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引进和借鉴西方现代的经济学和政治学,不断结合我国出现的新国情、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持续的理论成果的完善和研究。在内容创新层面,主要是指引进和创造新的理论,提出新的观点,形成新的理论框架,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第9篇:新经济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富裕劳动力;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045-02

一、引言

根据博格的“推拉理论”模型可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的有限性,导致农业生产不足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二是农业的科技创新及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着劳动力选择更优越的环境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研究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更好地了解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在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同时,对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张帆等[1]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纯收入,赵翠红[2]通过测算河南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认为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经济发展,这种人力资源的配置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兰柏超和朱虹[3]-[4]通过实证分析分别论证了辽宁、安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农林牧渔产值的增长、乡镇企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关帼瑛和黎屏[5]-[6]认为青壮年劳动力的异地转移,滞留了女性,年龄大的,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削弱了农业生产力。黄宇峰[7]认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降低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劳动力的迁移状态受制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限制,是非永久性的,这阻碍了农业产业发展。因此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目的是明确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新疆农村经济发挥的作用,以此提出对策建议。

二、新疆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变动分析

由测算结果可知,劳动力的转移呈现了“缓慢增长-加速增长-稳步增长”的趋势。劳动力转移人数由2000年的67.89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237.75万人,累计增加169.86万人,年均增加11%。其中,2004年-2005年劳动力转移的人数最多,为40.57万人。2001-2012年,新疆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每年波动在9%-19%,波动幅度绝对值超过10%的有3次。新疆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总体而言呈现“增加-减少”趋势。进城务工人数由2001年的82.4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42.21万人,达到历史新高,年均增加8.10%。随后开始缓慢减少,2009年减少到139.87万人,到2012年进一步下降到最低点,为8.44万人。2001-2012年,新疆农村的非农劳动力数量则与进城务工的劳动力数量呈现对应关系。每年波动幅度在-382%-203%。波动幅度绝对值超过10%的有10次。整体呈现先“减少-增加”趋势。非农劳力由2001年的-22.73万人减少到2004的-8.25万人,达到历史新低,年均减少了171%;随后开始缓慢增加,由2005年的23.25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29.31万人,年均增加39%,尤其是2010年以来,农村中的非农劳动力数量快速增加,维持在210万人以上,到2012年达到历史新高,为229.31万人。

由此可知,2001-2004年这3年间新疆农村非农劳动力数量呈现负值,主要是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不足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资源。2001年中国加入WTO并开放了市场,推动了新疆劳动力往内地发达省份的流动,2004年国家下发“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过慢问题给予了政策支持,促使2004年-2005年,非农劳动力从业人数由负转正,这成为加速劳动力转移的拐点。2005年-2010年,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和农业就业人数平稳有序增长。2011年-2012年,新疆在制度健全方面,实施了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使“农民工”市民化,在经济发展方面,了“十二五”规划,召开了第八次党代会并提出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确定了19省市未来5年对口援疆资金投入,加之《国务院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若干意见》出台,致使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急剧下降,从事非农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大幅增加,劳动力出现回流,在家乡就地择业。

三、新疆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选取2001年-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加入WTO以来新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其中,对于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选取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为衡量指标;对于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分别从农民的生活水平角度,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农业产业发展的角度,选取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水产品产量;从农村经济运行的角度,选取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从农业科技进步的角度,选取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六项指标衡量。

(二)相关性检验

通过观察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和衡量经济发展的若干指标,可以判定二者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可以假定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本文选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运用SPSS16.0,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利用双尾检验(2-tailed)对表1测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和表2的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三)结果分析

从表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是0.910,呈现极强相关。从经济学角度上分析,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会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2.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和人均粮食产量的相关系数是0.714,呈现强相关,和人均水产品产量的相关系数是0.949,呈现极强相关。从经济学角度上分析,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可能会导致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人力资源短缺,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对农业产业发展形成阻碍作用。3.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和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的相关系数是0.906,呈现极强相关,和人均乡镇企业产值的相关系数是0.863,呈现强相关。从经济学角度上分析,劳动力的流动带动了农村非农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运行。4.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和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的相关系数是0.933,呈现极强相关。从经济学角度上分析,虽然劳动力的流动减少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但是机械设备的使用为农业生产解决了问题,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综上所述,新疆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均水产品产量,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方面。

四、对策建议

(一)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

一方面,2012年新疆按三产划分的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是48.73%,15.61%,35.66%,可以看出新疆劳动力就业多集中在农业生产中,还不能有效的转移,要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提供可能。另一方面,2012年,新疆城镇人口981.98万人,城市化率43.98%,与当年全国水平相比,相差8.59%,要缩小区域差距便利劳动力流动,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基础。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人力资本

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就业技能构成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为劳动力流动决策提供依据。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在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同时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竞争能力。

(三)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提供就业帮助

但是劳动力外出务工,其盲目性比较大,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在农民择业过程中,应强化农民就业信息的可获得性,多渠道劳动力用工信息,帮助转移劳动力做好判断,选择合适的岗位,为劳动力就业提供支持。

(四)做好政策宣传,转变农民思想意识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农民的思想比较保守,加之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劳动力大多不愿外出务工。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农民中普及现代化农业知识,做好国家政策的宣传引导,使农民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要针对农民的从众心理,由外出务工取得成功经验的农民组织大家共同外出,转变农民的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 帆,赵玉吕,沈 鸿.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收入的影响[J].新疆农垦经济,2004(2):8-10.

[2] 赵翠红.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3):73-76.

[3] 兰柏超.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107-109.

[4] 朱 虹,张士云.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1):80-82.

[5] 关帼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转移现状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S1):25-26.

[6] 黎 屏.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J].决策导刊,2006(3):1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