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经济分析范文

新经济分析精选(九篇)

新经济分析

第1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一、目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财务管理工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而导致财务管理问题频现,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以下是目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权制度不完善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和信息是最为重要的媒介,其与传统的经济发展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经济主要是以资源的配置为重要特点,然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对与产权制度的认识还不深入,在实际的发展中,最为经济活动主题的企业将先进的只适合技术视为企业的生命,往往忽视产权制度对于知识经济的重要作用,进而常常会引发企业与员工内部之间的利益冲突。由此可见产权制度不完善是目前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2.财务经济管理的风险较大

在知识经济中,信息的传播和处理速度至关重要,如果企业内部部门不能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利用就会导致财务经济管理的风险升高。众所周知,知识经济背景下,信息的更新和传播速度较快,需要工作人员加以注意,及时捕捉最新经济发展动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进而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风险系数较大,伴随着多种财务管理技术的出现更加使得财务管理的难度加大。

3.内部审计问题

众所周知,内部审计就是对企业的财务运行状态进行系统的分析,被视为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对方面的原因,企业的财务审计资金常常存在周转不畅的情况。与此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失真情况频发,很难对每笔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详细报告,因而企业的内部审计难度较大,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4.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不当

财务管理工作较为复杂,需要管理人员予以充分的重视。在企业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管理不当是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从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机构设置来看,其主要是以金字塔结构为主的,中间的管理明显,管理效率低下,进而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此外,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业务基础不强,因而严重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有序进行。

5.财务管理方法落后,管理内容存在偏差

企业财务管理方法落后、管理经验不足是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在财务管理中注重传统的惠及核算,忽视对于财务的实际管理。在财务管理内容中主要注重企业房产、生产设备及银行存款等有形的资产管理、对于企业知识产权、商标、专利等管理力度小。此外,目前企业无形资产的财务管理中,对于其经济价值的评估不准确,不善于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以上为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克服以上的缺陷,实现财务的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需要对财务管理进行创新。

二、财务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

财务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针对于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企业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结合目前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下文中,笔者主要对财务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进行了分析。

1.财务制度的创新

为了达到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目的,对财务管理机构进行合理优化,实行责任分工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因而,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多种有效的鼓励机制来激励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进而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效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可以采用持有企业股票、年底分红或是各种提成的方式。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财务管理部门底层员工的专业培训,提高去专业素养,进而提高其财务管理的能力。最后,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不断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和监管意识、制定严格的审核和管理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不定期的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抽查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掌握企业的财务情况,一方面可以起到督促财务管理部门的作用,进而实现财务经济管理的目标。

2.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主要已退网络进行,通常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多个部门财务的统一管理,包括统一的采购、核算及销售等等。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财务进行管理可以实现高效率的集中化管理,适应瞬息即变的市场发展要求。

3.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创新

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的风险是不可不免的,为了有效的降低风险,企业必须将风险管理与其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相连,善于分析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中潜在风险,进而锁定财务管理的风险所在,根据不同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风险管理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加你有限的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内部控制。

4.财务分析及评价的创新

(1)引入新型的财务分析指标在财务管理中,对企业财务的分析及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其直接制约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因而,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需要结合经济的发展趋势引入新型的财务分析和评价指标(经济附加值、自由现金流量、市场附加值等等)。通过新型财务分析及评价指标的引入,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预算,分析企业的利润状况,综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指明方向。

(2)侧重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本的财务评价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与传统的经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更加注重发挥知识、产权、商标等无形的企业财产的管理。因而,企业喜爱进行财务经济管理时,要摒弃传统经济财务管理的模式,注重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纳入到财务分析中去,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指标,最大程度上实现和发挥企业无形资产的作用。

5.财务投融资管理的创新

(1)预先确定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在企业进行融资前,为了减小资金积压个企业带来的负债压力,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市场的发展趋势、显示资金利用情况合理的去顶资金的筹集数量。

(2)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减低企业融资成本及风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及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再仅仅限制于向银行借贷的单一模式,还可以采用民间资本、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但是在选择资金筹集渠道时,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方式的特点及潜在风险,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银行借贷的资金供应较为稳定,但是存在借贷限额的限制;民间资本借贷便捷,但其风险系数较高;发行债券积累的资金数额较小。因而企业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选择融资方式,权衡得失,选择最佳的融资方式。

三、结语

第2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1我国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旧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

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管理理念还是比较落后,虽然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在进行一些改变,但是落后的管理理念还是对企业有很深的影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计划经济使很多的国有支柱型企业的管理上存在很严重的计划经济特点,使很多新型的、科学的经济管理理念很难进行实施,使电力企业的利益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达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形成许多电力企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能得到协调。

1.2管理人员质量存在问题

在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实施方面,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都会对管理效果有很大影响。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忽视了人力资源在管理人员选拔中的重要作用,使人力资源部门没有明确的关于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在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人员选拔时,在招聘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规范的考核标准,使管理人员的专业程度或者特长优势与岗位需求不符,并且在进行实际管理之前,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使管理人员的整体质量不高,影响电力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效果。

1.3没有严格的制度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方面没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得不到约束,工作态度也不够端正,形成经济管理的执行和贯彻的强度不够。在管理工作中没有对个人进行明确的任务划分,在出现管理方面问题的时候,各管理人员之间互相踢皮球的现象也经常发生,使管理只做到了表面,无法将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

1.4管理设施利用不充分

在企业的管理组织中,一般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对互联网以及办公设备的了解较少,因此在管理人员的管理设备和互联网设备的配备上要求不高,出现计算机或者其他电气管理设备配备不齐全的情况,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2电力企业市场体制下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2.1加强经济管理团队的质量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对管理人员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的了解,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选拔时,应该制定严格的用人标准,提高选拔门槛,使团队中有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在进行实际管理前,需要对新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企业可以增加企业管理培训的机会,定期为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的思想和管理能力进行提高学习,使整个经济管理团队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

2.2加强办公设备配备

互联网是当今企业办公中必不可少的,很多设备的使用也需要借助互联网功能。在电力企业中,电气自动化设备被广泛应用,需要计算机来进行操作和监控。加强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重视年龄偏大的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学习,为管理人员提供先进的管理设备,使管理人员能够高效直观的进行电气设备的维护和监控,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2.3加强管理理念的和安全理念

在市场体制的影响下,为了满足时代需求,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企业的经济管理的理念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学习。首先,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树立科学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进一步实现经济管理方式的创新,使企业不断满足客户的最大利益,加大对社会的贡献,为电力企业进行持久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在发展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也要继续保持传统管理中好的内容,比如在企业管理中强抓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加强企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2.4完善企业制度和监督体系

完善企业经济管理的制度和监督体系。在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落实中,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和鞭策效果,减少管理工作中出现态度消极的情况,杜绝出现管理人员思想传达和实际行动不到位的现象。在企业中加强监督意识,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自我管理能力,对懈怠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措施,增强企业制度的处罚影响力,增强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在基层的电力企业服务和供电部门,建立意见登记和回馈表格,将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贯彻到基层。

2.5提高生产技术和营销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电力企业之间的人才和技术竞争逐渐加剧。技术作为电力企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决定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益和未来发展水平。想要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最有效的就是提高生产技术。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基础,加快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在营销手段方面,首先需要树立电力企业的品牌和口碑,增强消费者电气产品消费的安全感,根据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产品价格,使产品和营销手段具有市场化优势。

第3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结合大同市经济新闻分析的实践,分析经济性新闻在现代作为一种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是新形势下加强经济报道的一种有效方式。

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程,大同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每一点变迁,每一个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因而,作为新闻报道,一定要正确地引导舆论,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对经济领域内的新闻采取分析性报道这种形式十分有益。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和城市命运的极其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新时代的需要。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其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一、解读: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

通常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006年三四月份,配合税收宣传月活动,大同县国税局联合大同日报共同开展了“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主题策划活动,聚焦大同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减负状况,倾听农民及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后有关问题的反映和思索。那段时间,笔者一直在大同县农村进行农民税负调查,了解到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得以较长时段地观察税费改革给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及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之后,笔者以《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大同县国税局税收宣传月主题策划报道》为题,对大同县自2004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农村变化作了一个初步总结和思考。文章以税费改革对“三农”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层层剖析后指出惠农政策确实让农民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理性地分析了减税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特别是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增的背景下,税费改革政策可以说政治效果大于经济效果。此外,文章详尽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诸如农村基层政权濒于瘫痪、教育欠账、乡村公用建设缺乏资源等困境,并在结尾处指出,“无论是为农民减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发展生产。”

二、理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以为要想使新闻报道充满理性而非凭感性认知,大量占有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被媒体形容为2008年度经济金融界的一次“海啸”。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那么其对大同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时间关心经济金融的人士众说纷纭,不少企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看到南方不少厂家破产,心内也充满狐疑。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及时采写了《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影响有限》一文,文章始终坚持以数字说话、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准则,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上层层分析,通过对2008年前3季度大同市主要经济指标、主要行业价格运行指数、外贸进出口总额、金融形势等考核经济的主要数据的举证和剖析,最后指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大同市煤炭、钢材、冶金等行业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不过随着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对已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大同市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当前经济波动、投资下滑、外需下降等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及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逐步转向,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减免税费等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减负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将陆续推出,大同市要在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各项政策的同时,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免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篇报道在《大同日报》头版显着位置刊发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也显示了分析性报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的日渐深入,经济报道的外延愈来愈广,超越经济做经济报道正是现时经济报道的内涵所在。现在的经济活动已不再狭隘地局限于工业、商贸或者是农业活

动,而已成为一种包含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像文化可称为经济,教育也可称为产业,分析性经济报道已不能只采用纯粹经济的视角,而是要综合运用人文的、法律的、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加以阐述,需具一种大经济观,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分析性经济报道为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

第4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传媒经济 策略 发展创新 分析研究

经济的发展促进行业的进步,想让传媒行业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加强传媒经济的建设。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整个传媒经济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想要抓住机会,对整个传媒经济进行大力建设,就需要确立合适的发展方向。在新媒体时代,传媒经济程多样化,多元化的趋势,充分找准发展的关键点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准确的把握传媒经济走向,在确定方向的同时,通过创新传媒经济的方式进行更好的改革和发展。

一、传媒经济的现状

(一)传媒经济在发展中取得的进步

目前,传媒经济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发展的过程中传媒经济在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经济价值,也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政府在为传媒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孵化环境,学者对传媒经济也提供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在研究的^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相关的学术著作,对整个传媒经济的学术研究做出突出贡献,传媒经济在当今社会也不仅仅作为一门经济被发展研究,更是作为一个学术论题被社会各方重点关注。

(二)传媒经济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两面性,只有正确的掌握发展方向,突出优势,完善不足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丰硕的战果。更好的应对在传媒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目前传媒经济的发展过程比较稳定,但依然存在一些方面的不足,稳定的发展趋势使整个传媒经济更安于现状,减少了创新意识的产生。在对传媒经济深入研讨的过程中,也不能更好的意识到发展中出现的不足,在进行经济领域拓展和融合的过程中不能从多方面进行经济完善。所以对于整个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传媒经济整体上还有很大的不足。

二、发展传媒经济的方法策略

(一)抓住时代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时代为传媒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在紧张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脱颖而出,得到更好的建设。首先新媒体时代为传媒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提高整个发展目标,建立更加立体化的传媒通信系统,让使用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达到更好的体验效果,在进行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促进传媒经济的发展。

(二)更好的认知传媒市场

想要传媒经济更加顺利的发展,就需要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了解市场的经济走向,对整个传媒经济发展进行更好的促进。首先传媒经济市场有着一定的走向和规律。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遵循整个市场的运作定律,在运作的过程中,根据发展规律进行发展的优化和创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经济打破了传媒经济的限定,只要传媒经济在遵循市场规律的情况下进行创新,还是有着很好的发展机会的。

(三)人为调控

任何经济的建设都离不开专业的人员进行人为调控,调控效果的好坏,决定了传媒经济的兴衰。在传媒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为调控就为整个传媒经济的建设带来革命性的影响。面对传媒经济中的缺陷能否进行妥善的调控,对传媒经济的发展能否做出合理的规划,都影响着整个传媒经济的发展趋势。

人为调控在妥善弥补整个传媒经济的发展方向时,还对传媒的经济制度进行合理的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对国际规定的经济政策进行分析研究,预测整个传媒经济市场中可能出现的变故,在进行传媒经济市场预测的过程中,妥善的解决传媒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改善整个传媒经济环境,及时抓住传媒政策带来的益处,迅速占领整个传媒经济市场,进行传媒经济的发展建设。在对整个传媒经济进行建设和运作的过程中,就需要对整个传媒市场进行更好的掌控,遵循传媒经济运作的铁则。

(四)创新模式

想要传媒经济进行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对整个传媒经济进行模式的创新,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效。对于整个传媒经济市场来说,加入创新模式就如同为整个传媒经济市场注入胚胎干细胞,增加细胞的分裂,促进整个传媒经济的新陈代谢,将整个传媒经济带入新的市场发展潮流。在对传媒经济的创新过程中,首先是经济体系的创新,建立多种多样的传媒发展平台,在建立平台的过程中,对整个传媒工作进行更好的完善。时刻对传媒技术进行发展优化,新式的传媒技术带来更好的传媒体验,吸引更多的传媒用户进行传媒使用体验,促进传媒经济的全面发展。

创新式的经济体系,在对传媒经济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创新式的经济体系,对整个传媒事业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传媒经济又不同于其它经济,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建立特色化的经济体系,让经济体系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对整个传媒经济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迷途知返。在进行传媒经济建设的工作里,确立明确的传媒经济发展意识。形成特色化的经济产业模式。即便是传媒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阻碍,也要采用积极地心态面对传媒经济在发展中的不足。走出困境,通过创新的发展方式迎接传媒经济百花齐放时代的到来。

新媒体时代,大数据环境,为传媒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也掀起了整个传媒事业的一场革命,在进行传媒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传媒技术手段和传媒发展形式都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在变革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第5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区;制度创新;硬制度;软制度

一、引言

环渤海经济区由京津冀、山东和辽宁三个部分构成,是我国城市群、港口群和产业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很高,2007年整个区域的gdp总值约占全国总量的24.6%。其中,京津冀gdp超过2.7万亿元;山东省gdp达到2.6万亿元,辽宁省gdp超过了一万亿元,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

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一体化进程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区域内三大板块竞争激烈,区域经济合作分工尚未形成,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因此如何加快该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成为重要课题。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特定制度变迁模式存在的缺点是本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问题的主要原因,要想解决好问题必须更多的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内寻找到能促进制度变迁的因素。

二、相关的制度经济学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这三部分是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

1 制度变迁以及制度变迁模式的特点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变迁还可以被理解为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产生过程。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步入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这就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包括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行制度变迁两种类型。诱导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诱导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体的制度变迁过程。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国家推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原因是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品,公共品是由国家生产的,并且制度的供给通常是不足的,国家推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校正这种不足。

两种制度变迁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诱导性制度变迁主要依据一致性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效率较高,但是往往存在搭便车之类的问题。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优势在于能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能以自己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等优势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强制性制度变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统治者的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和社会科学知识局限等。

2 创新主体的基本理论

制度创新过程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同时又是参与制度创新的行动主体,他们对制度创新成本、收益计算和预期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因而对制度创新方向有不同的偏好,制度创新的整个过程是各利益主体多重博弈、合作博弈相互交错的结果。

由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制度新过程中拥有不同的地位和权力,不同的偏好体系和特殊的利益,它们在变迁中的权力结构、偏好体系和利益结构的相互冲突相互制衡共同决定制度变迁的矢量方向。在社会制度创新主体扩散中,政治权力的分配状况、利益集团的结构状况特别是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特权和偏好,对制度创新主体的扩散有很大影响。

三、环渤海主要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环渤海经济区一体化程度较低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下三个:

1 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的缺陷造成协调难的问题

环渤海经济区的建立是由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这种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优势方面是政府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有效的弥补了本区域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使本区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劣势方面则是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在一致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方面存在欠缺,由此带来协调难的问题。

本区域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太大,市场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在区域协调的过程中,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在一致同意原则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各地方政府与区域总规划的目标函数存在偏差、地方眼前利益与整个区域长远利益之间出现矛盾的情况时有发生。各地都以追求本区域经济最快速的发展,没有整体的规划和统一的思想认识。

更为甚者,当地方利益与整个区域的利益存在摩擦的时候,名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区并没有统一的管理组织,因此统一协调的努力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各地还是把地方利益摆在首位,这就导致了区域之内难以协调,没有明确的产业分工、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区域内部恶性竞争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环渤海经济区建设统一市场和实现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制约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例如本区域港口密集,吞吐量过亿吨的大港就有9个,强大的港口运输能力本应为区域经济的起飞插上有力的翅膀,但是各主要港口之间缺乏明确分工与合理合作,相邻港口竞争激烈大大降低了运输体系综合优势的发挥。

2 本区域的经济结构导致缺乏创新主体和创新活力

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结构中国有大型企业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私营企业所占的比重过低,因此区域内行政干预的力量较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存在明显的创新主体缺乏、创新活力不足的严重问题,制度创新主体主要依赖政府,其他的经济主体的制度创新热情难以发挥,影响了制度的供给。

制度创新不过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后形成的公共选择过程。本地区的私营企业尚不具备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抗衡的规模,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制度创新的博弈中处于劣势。由于私营企业等经济体在制度创新的博弈中得到的收益远小于他们参与体制创新需要付出的成本,因此他们参与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为打破区块分割和建立统一市场的尝试而付出成本。导致了整个区域的创新活力不够,无法找到打破分割的低成本的办法。

国有大型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来获得所需要的资源,与私营企业相比他们在分割的市场中处于更优势地位,更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多的资源,所以他们对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也不大,由此导致本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较慢,制度创新明显落后。

3 资源配置的路径依赖使市场的作用难以发挥

环渤海经济区重工业较为发达,能源消耗较大,电荒和水荒等问题长期存在,生产所需要的能源和一些资源供给不足。这个问题如果依靠市场解决,利用价格机制使有限的资源在整个市场之内有效的配置,则有可能成为本区域建立统一市场的有利契 机,成为本区域建立统一市场的有效拉动力。

本区域国企所占比重过大的经济结构,导致稀缺资源的分配仍然依靠政府批准,寻租现象较为普遍。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和改革初期双轨制过程中,长期依靠指标和批文的方式优先获得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现阶段国有大型企业仍然存在依靠政府批文获得资源的路径依赖的问题。大型的国有企业在本区域经济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国有企业的这种路径依赖导致了整个区域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惰性。

四、推动体制创新加快一体化进程

我们可以说本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制度创新缓慢,因此要想加快本区域的发展必须加快本区域的制度创新,加快制度的创新就要从软制度和硬制度两个方面着手。

1 改善软制度增加创新主体

本区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儒家思想中轻商的观念影响较大,因此人们的下海经商的意识淡薄,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创新主体的增加。因此要大力地提倡有利于商业文明发展的文化因子,利用本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有利条件,积极的引进外来文化因子,逐渐形成一种对经商和下海创业的提倡和尊重,改善本区域的软制度。

必须加快形成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引导区域内丰富的人力资源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积极创业,这将会大大的促进区域内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大促进区域内的制度创新主体和制度创新活力的增加。

2 创造一套有效的硬制度体系

任何一项政策长久有效的实施都要经过各方的博弈和磨合,因此区域的发展规划要采用试验性改革的方式。科学的方法是中央制定一些指导性方针,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去发现实施改革的最好方式,允许方案的适应性变化。本区域三个区块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区域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和一锤定音,必须遵循灵活机动的原则,使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现阶段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管理者主要是各个省区的政府,同时中央政府的很多政策对这个区域的影响也很直接,但是民营经济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最好是建立起一个以行业协调机构为基本单位的协调机制,这种行业协调机构最好是加强和完善现有的各个行业的行业协会之类的组织,使他们拥有更大的权利发挥协调作用。

为了建立运行良好的协调机构,一方面政府应该适当的调整相关的政策给这些民营经济体为主的行会组织创造较大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对这些行业协会的调节行为起到监督的作用。行业协会的建立要由行业内的经济体竞争参与,有实力有威信的经济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行业协会建立和运行的过程中政府不再直接参与,而是起到强有力的监督作用。这种协调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增加市场经济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而且有利于激发本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制度创新是关键,加快该区域制度创新要从软制度和硬制度两个方面人手。软制度方面要积极的提倡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创造一个有利于民营经济主体发展的文化环境,民营企业的良好发展是制度创新主体增加的前提,是增加本区域制度创新活力的基础。

第6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环境;经济管理;改革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就要做到质量最好,优先效益,推动质量创新发展,促进企业经济驱动发展转向创新发展。创新是生产最强动力,改革创新不仅包括管理创新、技术上的创新,还包括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我国企业要紧随时展的步伐,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学习和形成新的企业管理思想与管理制度。

1新时代环境下企业管理的特征

1.1企业综合性管理制度。公司的经济管理制度是综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的价值进行管理的方式是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用特定的经济管理办法从事企业的相关活动。通过经济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1.2和企业各部门都有联系。公司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是单一进行的,其与企业各部门之间都有联系。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而言,企业的经济管理与企业内部发生的所有的资金支出与资金收入都有关系。换句话说,企业的经济管理和企业内所发生的任何资金往来都存在关系,但是各部门都不能离开资金的支持,这就形成了经济管理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因此,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清楚了解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财务状况,进而实现企业经济管理高效运转。1.3通过财务信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财务账单信息了解企业现在实际的财务情况,科学合理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以及良好的产品质量,都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公司的财务部门应当把公司的财务账单信息进行详细的归纳整理,按时给公司领导汇报,让公司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生产经营策略的正确信息,更加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2新时代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

2.1落后的管理思想限制了公司创新发展。思想的高度决定企业发展高度,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现今企业发展需求。因此,企业要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必须要摒弃那些落后的管理思想,放弃陈旧的理念。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发展,提高管理理念,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与经济效益。2.2公司内部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创新发展时,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是企业改革创新的实施保障。现阶段,许多企业在内部管理制度上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快速发展,也阻碍了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的进程。在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的同时,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考核机制,从而让企业在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健康稳定快速发展。2.3公司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对于传统的公司而言,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导致公司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许多的漏洞,从而无法发挥企业经济管理的积极作用;第二,公司的内部经济管理制度和经营业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在公司经济管理体制全面实行中,如果无法保障公司员工的合法权益,将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和生产经营。2.4公司经济管理制度现代管理能力不高。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对于一些特别的行业而言,还是沿用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这直接限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发展效率,同时更是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例如金融行业,如果公司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或者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力不够,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和企业业务发展效率。许多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进行金融企业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规划时,对企业信息化不够重视。落后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金融企业的发展,限制了其服务的质量和范围。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改革创新发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同时,不断跟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革创新,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2.5相对落后的人力管理制度。相对落后的人资管理制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利益,很难形成企业凝聚力。同时,也会导致员工缺乏对于企业的认可,容易造成员工的流失,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内部管理人员的流失,尤其是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人才的流失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竞争都是非常大的损失。2.6企业没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对于公司经营而言,许多的企业都存在经济管理部门,但受到传统公司经济管理制度的因素影响,导致公司的许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没有明确企业内部管理职责,各部门之间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造成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不能只看重生产管理,而忽略企业经济管理。

3新时代环境下公司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的办法

3.1随着时展改革创新企业管理思想。企业要想在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获得一席之地,则必须要不断改革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思想。第一,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必须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思想水平,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培养长远的企业发展眼光和思想;第二,现阶段我国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模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改革创新企业发展制度和企业发展理念,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3.2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提升公司管理能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创新发展是保证企业经济管理的根本。在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加强改革管理制度创新,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提升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金融行业和通讯企业,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创新发展,不断完善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确保企业内部高效运转。同时,加强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3.3加强企业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力。组织改革创新对于企业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而言,其根本是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不断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是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保证。第一,企业要不断加强对优秀人员的吸收,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养;第二,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人员素质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培训机制;第三,要不断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意识,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3.4不断提升公司现代化经济管理能力。在公司经营发展过程中,公司内部的经济管理制度一定要能够满足企业内部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资源分配。第一,建立科学完善的现代化管理系统,不断优化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网络和系统环境,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调整,确保企业高效运行。例如,企业一旦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系统,企业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系统对企业的资金状况有更加准确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风控管理系统,对企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企业资金安全情况是投资项目的实时情况,更加方便企业对于内部资源进行分配。第二,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现代化系统建设,更好地发挥系统的实际作用,提供更好的企业管理效率。3.5进行信息化技术建设,延长企业管理周期。对于企业而言,建立信息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企业内部信息管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系统,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企业要加强内部信息化培训,培养企业员工信息化意识和企业创新思想。3.6不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协调发展。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控制,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是做好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保障。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监督,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内部走过场和杜绝内部腐败情况发生。同时,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视,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资源的科学分配,不断提高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4结语

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创新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支撑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在新时代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模式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企业需要通过创新企业管理思想,加强制度创新与人才培养,进行信息化技术建设,提升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淑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发展[J].中国国际财经:中文,2017(19):167.

第7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 经济分析法学 民法方法 经济人

中图分类号:DF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30(2013)02-0033-06

经济分析法学(Jurisprudence of Economic Analysis),①是20世纪60年代正式兴起的法学流派。作为一种法学方法,它被誉为法学研究方法的重大变革,因此,在法学研究中恰当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对经济分析法学的方法论意义认识不足,尤其对经济分析法学和民法方法之革新的关系尚待深入研究。

一、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理念

(一)从经济分析到经济分析法学

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的思想自古皆有,而非经济分析法学首创。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一直可以追溯到贝卡利亚、边沁、斯密、马克思、瓦格纳,以及20世纪初美国制度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康芒斯。当然,真正将经济学与法学紧密结合并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形成一个新的可以与传统法学抗衡的法学流派,则非经济分析法学莫属。

从理论渊源上考证,经济分析法学的思想萌芽,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18世纪边沁创立的功利主义理论,②分析主义法学、社会学法学等也都吸取过功利主义思想。经济分析法学缘何得以产生?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分析法学的经济基础;政策选择的困境、效益与福利的争论,是经济分析法学产生的社会基础;学科间的渗透、法之宏观结果受到重视,是经济分析法学产生的法理基础。总之,“为适应经济和政治变化的需要,经济学的研究在向法律制度(这个过去被认为当然的既定前提)发展,法学的研究在向整个经济后果(这个过去被忽略了的法律的宏观后果)发展。正是在这两种发展趋势的交叉点上,出现了经济分析法学”。③经济分析法学的产生及其强大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有庞德先生的精辟总结为证:“在以往50年中,法学思想方面发生了一种转向于强调经济的变化……把寻求最大限度的满足作为重点。”④

(二)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思想

经济分析法学的理论基础是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以制度作为其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是以交易成本为核心范畴,分析和论证制度的性质、必要性以及合理制度的标志的经济学派。新制度经济学的中心议题是一个社会要想维持活力就应当从制度上激发和保护经济行为主体的创新活动。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分析法学以效率为其核心概念,因为“效率”虽属经济学领域的核心思想,但同样支配着法律制度的设计和施行。“法律制度归根到底受效益原理支配,法律安排实质是以效益为轴心”。⑤因而,经济学与法学结合的纽带乃是客观存在的,运用经济学上的概念、方法与结论对法律或法律现象进行审视和研究亦有可行性。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立法活动、司法活动以及法律制度本身,对人类的行为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隐含成本,从而在事实上发挥着资源配置之功能。所以,法律之原则与制度在最终意义上都成为促进资源有效率配置的手段,规范意义上的法律活动都围绕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而展开,从而,市场规律内在地演变为法律逻辑,并影响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各个法治环节。“良法”通过对权利、权力、义务、责任、法律信息、法律程序的有效安排,可以合理地降低法律规则对人类行为产生的隐含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并有益于人类。这就是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的基本理由。

法律规范(制度)是而且应当是包含了经济逻辑的,法律权利应当分配给能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收益的一方。⑥以价值得以极大化的方式分配和使用资源,或者说财富极大化,是法的宗旨。⑦可见,从分析路径上看,经济分析法学乃是将法律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进行理论诠释,其所运用的理论为现代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其所采用的方法是经济分析的方法,即“投入产出法”,其分析的对象是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等。

既然经济分析法学是把效益放在法律价值序列之首位,那么我们评价经济分析法学的是非得失,毋宁说是检验这样一个命题是否成立:法律可不可以追求效益目标,可不可以把效益作为首要的价值?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那是法学家们的幻想。相反地,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⑧既然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那么法律在总体上应当以社会的主要目标为其主要追求。“法律价值的变化受制于生产力状况的发展”,“法律价值观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开发性系统”。⑨随着法律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经济运行模式以及整个社会所追求目标的变化,法律的价值偏重也无法做到“从一而终”。“当一个社会发展到需要把效益作为它在某一发展阶段上的主要目标的时候,法律可以把效益作为它的首要价值,或者说,这时候法律应当追求效益目标”。⑩我国在经济生活领域已经确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一般原则,并开始全面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法律特别是作为调整市场经济的具有直接经济内容的法律部门(如民法),应当在不破坏社会最低限度的公平的前提下把“效益”作为其最基本的价值追求。

二、经济分析法学对法学方法的影响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用于研究的方法本身是否科学和正确,是决定研究活动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B11正是由于方法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在法学领域,一个学派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法学流派中独树一帜,表现出某种理论优势和特色,正是得力于其研究方法的优势和特色”。B12“经济分析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其原因不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或种种定义,而在于它的研究方法”;“对法学来说,经济分析方法的‘入侵’或‘加盟’意味着一种思想的革命,一种研究方法的革命”。B13经济分析法学已经而且还必将继续为法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视野,使法学研究得到全面的改造,并因此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考察西方法理学之历史,人们曾经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方法研究法律,但这些方法都未曾尝试定量分析。经济分析法学则首开以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法律之先河。所以波斯纳指出,30多年法律经济学的历史表明,它既是对现代法律分析本身固有思维弱点的一次无情冲击,又无疑是对传统经济思想核心的回归和重整。正是这场思想、理论和技术的革新,为法律实施、法律效果、法律效率、理论(包括政府行为控制,民主决策或制度选择)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使我们为之耳目一新的假设、理论和方法。B14由于经济学理性自利、理性选择的重要基本预设,与法律作为一种规范研究的学问,必然探讨规范对人类行为产生效果的面向不谋而合,是以将经济学的分析理论运用在法律学上,就有了迥异于大陆法系释义学传统下以“涵摄”、“三段论法”等法体系研究路线的成果。B15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学不仅仅或者并不主要是研究经济问题的科学,而是一种思维方式”。B16所以,经济学与法学合作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法学研究获得了一种超越传统的全新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这种思维方式使法学研究和法律规定真正找到了出发点和归宿,那就是从人本身出发——这里的人不是道德的人,而是社会和自然的人。由此,通过使激励而不是强制成为整个法律制度的核心,从而引导人们能够心甘情愿地作出社会可欲的选择。B17

法律规则是一种按序排列的金字塔式的等级体系。高级规则控制着低级规则,“一个法律规范决定着创造另一个规范的方式,而且在某种范围内还决定着后者的内容”,“法律就调整着它自己的创造”。B18法律规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为它是按照另一个法律规范决定的方式被创造的。正是由于法律规范的这一性质,因此对法律的分析首先是一种规则分析,是根据规则的含义而进行的解释和分析。B19但这又带来了法律的职业化特点——传统法学的研究重点集中于现行法的内容是否清楚、规则体系是否存在漏洞以及现行法内部是否存在妨碍法律作用有效发挥的矛盾。因此,规范的法学研究乃“法言法语”式的研究,无法脱离概念主义法学研究体系的范畴。法律体系完整的一个传统标准,就是最大限度排除非法律因素对法律的干扰,以利于法律的准确适用,从而法律就应该是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逻辑体系,即就法论法当属法学研究的第一方法。而社会现实是否适应现行法的要求,即法律适用的合法性问题,就成为法学研究的核心。

但是,法律的规则分析有其局限性;而且,“随着法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日趋广泛,法律的合理性问题显得更为重要,从而研究法律的相关经济和社会因素就成为‘行动中的法’的逻辑要求”。B20因此,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主要内容是现行法在经济理论和实践上的一致性,而非法律的逻辑结构一致性;法律经济分析的重点乃是合理性问题或者法律“为什么”的应然问题,而不是合法性问题或者法律“是什么”的实然问题。在经济分析法学家看来,“法条主义”者将法律视为当然或自主的体系,在法律的弹性空间里主观地寻找“创造性”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在玩弄“从概念到概念”的文字游戏。可以说,正是因为不满正统法律家的“法条主义”作风,经济分析法学家才开始垂青经济分析方法。在他们看来,传统的研究法律的方式,“从一开始就单刀直入,将法律制度的结构和法律主要规则视为理所当然,把不同时代所决定的判例全部当作似乎是昨天决定的(而不是将旧的判例视为历史的结晶)” 。B21这就使法律失去了外在的视角,法律学术也就会流于一般化。经济分析法学的产生,在分析方法上提供了一套传统法学所不具有的、分析人类行为的完整架构。在反对“法条主义”的旗帜下,法律经济分析开启了一个与传统法学思维不同的方向。“法律的经济分析已成为了传统规则分析的有机补充,离开了经济分析,现代法律的规则分析是不完全的。法律的规范性经济分析和实证经济分析即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已经并将更大促进法学研究的发展。因此,任何蔑视或蔑视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都是十分幼稚和愚蠢的”。B22因此,我们不能把规则分析与经济分析两种方法对立起来。B23

另一方面,经济学的优势还在于它是一种事前分析。法律虽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但法律同样是一种影响未来行为的激励机制。法律经济分析将事前分析的方法引入法学研究,通过事前分析新法制定或现行法修订之后果,以尽量预防或避免立法上的失误。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交易费用分析、比较制度分析、公共选择博弈分析、演进博弈分析、实验经济学等新的分析工具又被运用到经济分析法学中,“经济学帝国主义”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经济分析法学已形成几个活跃的理论流派,成为一个开放、竞争的理论系统,必将为经济学和法学提供更多创造性的思想源泉。

我国当前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通过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分配与再分配,使权利与义务及其界限最优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我们的立法与执法应当适应这种改革,把效益作为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标准”。B24为此,吸收经济分析法学中的合理成分,改造法律研究的方法,以效益目标来补充和改造我们的法律理论,在我国似乎具有更为显著的意义。当然,任何一种法学方法都有其缺陷,经济分析法学也不例外。在运用经济分析法学时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既重视这一新的分析方法,又不能将其绝对化,更不能将其作为反对运用其他分析方法的理由。B25但无论如何,经济分析法学本质上是一种法律方法,这种方法本身是不应当受到批判的,应受批判的只是那种“将这种方法视为法律之全部”的极端做法。

三、经济分析法学对于民法方法革新的特殊意义

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而已。B26但民法是直接调整社会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法律,“民法准则只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经济生活条件”,B27因此,民法具有直接的经济内容,其“经济性”更为明显。而如前所述,经济分析法学的宗旨就在于探求具体法律制度背后的经济逻辑,所以经济分析最有用武之地的领域就是直接调整财产关系、具有直接经济内容、处于市场经济基本法地位的民法部门。加之“交易成本”是经济分析法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而交易成本的前提是市场主体基于对产品利用能力的不同估计,以及对其自身利益的最大追求所进行的自由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交换,正因如此,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民法规范,比起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调整带有隶属、指令性质的纵向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显得更加驾轻就熟。由于民法的经济性,使得民法学与经济学在研究主题和价值观上有相当的共通性,从而经济分析法学对于民法方法之革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对人的共同假定

法学对经济学方法的引进,“其根源在于法学与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对人本身共有的关注: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而经济学只是更早地发现了这种情况,并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研究的思想与方法;同时由于法律规定以及法院的判决将会直接影响到资源的配置,所以经济学对法律分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B28可以说,人是经济学与法学“联姻”并形成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介质。经济分析法学对于民法的特殊意义,同样首先在于“人”。

民法与经济学共同关注的一个现实活动,就是人的行为(特别是交易行为)。民法要调整人的交易行为,首先要认识和了解人的行为动机,并在民法制度设置中形成均衡状态。B29“经济分析为理解全部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提供了理解全部人类行为的可贵的统一的方法”。B30经验证明,人的基本行为原则就是趋利弊害,总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投入最少而产出最大,即在各种约束的限制下,追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化。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谓的“经济人”。B31因此,在经济学上,“必须把每个成员都设想成无赖之徒,并设想他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谋求私利,别无其他目标……必须把每一个人都设想为无赖之徒,这确实是条正确的政治格言”。B32实际上,经济学界普遍承认的事实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是人们的基本行为动机,即经济活动主体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或“理性人”。

这种“经济人”和民法视野中的人并无二致。民法是利益机制的成文化和制度化,因此“民法人”也通常被称为“经济人”或“理性人”。在民法典中基本上隐含了个人主义的两个根本假设:一是社会唯名论(Nominalism)立场,鼓励人消解传统的价值规则,实现个人独立的自我设计;二是个人对社会价值的优先性。B33“民法人”就是“经济人”,这源于民法的基本属性。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律表现,而在市民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的。但是,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他就不能达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了特殊的人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过同他人的关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满足他人福利的同时,满足自己”。B34所以,民法应当也只能以人性恶为其逻辑基础。“立法者并不着眼于通常情况的人,而是最坏情况下的人;人如此自私,以至于假使对他没有限制,他就不会关心任何他人的利益,而且如此聪明,以至于他可能立刻会认识到这种限制的每一漏洞”。B35“雷锋式的人物在民法中是不能被普泛化的,这是一个基本常识。诚如伯尔曼说,法律不能创造爱,只是为爱培育土壤”。B36拿最著名的《德国民法典》来说,其理想人格“是这样一种人,即人们能够指望他们具有足够的业务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契约自由、营业自由、竞争自由的基础上成立的市民盈利团体,理智的活动并避免损失”。B37

民法学和经济学都是在由这样的“经济人”构成的社会中寻求减少冲突、促进交易以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路径。民法就是“经济人”的“人法”,正如徐国栋教授所说,“在亲属法中,贯穿着弱度的经济人假说,人们并没有爱得不可开交,而是经常地进行着利害的计算;而在民法的财产法部分,贯穿着强度的经济人假说,尽管强弱不同,两者是可以在经济人假说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B38

(二)对交易的共同关注

自然人人格平等的社会就是市民社会,自然人人格平等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B39在市民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奔波的平等主体,因此交易构成了这一社会的基本运作形式,“市民社会是市民交往的总和”。B40作为市民社会的法律表现,民法规范的重要使命在于提供交易规则,维持交易秩序及确保交易安全。尽管民法的调整范围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大领域,但仍可以说民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财产交易法,“交易”是民法这一伟大篇章中的关键词。就经济学而言,制度经济学把研究重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方面)转移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交易方面)。早期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代表人物康芒斯指出,使法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相互联系的单位,必须本身含有“冲突、依存、秩序”这三项原则。这个单位就是交易。所谓“交易”不是实际“交货”那种意义上的“物品的交换”,它们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对物质的东西的未来所有权的让与和取得。因此,交易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经济学所理解的交易就是关于财产权利的互动行为,这一互动行为就是民法中的法律行为。

(三)对效率的共同追求

效率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当今时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以效率为其基本价值追求的程度,因此,效率作为民法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也不成问题。我国法学界逐渐开始重视对法律效率价值的探讨,究其原因,一是效率的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价值,二是我国的法价值论产生的背景是在一个缺乏效益的时代。民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异常紧密,民法的眼中不能没有效率观念。正如谢鸿飞所言,现代民法是以自由和效率为目的的。换言之,民法也是一种工具理性,它以权利—义务关系模式,将市民之间的关系归结为一种可以计算的关系(甚至民法上的亲属关系也是以权利—义务来表达的),人被归结为一种数字操作,他“把别人看做是工具,也把自己降为工具(马克思语)”。B41

在论及民法的价值目标时,理论界往往会以公平、正义标准来衡量,而且一般认为效率是与公平、正义相悖的价值取向。但这一命题似乎并不成立。对民法进行经济分析,实质上就是要揭示民法所反映的物质生活条件的规律即经济规律,而规律作为一种符合事物本质的法则,它类似于大陆法理论中的“自然法”和英美法理论中的“正义法”,从而通过经济分析方法研究而揭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民法制度,较之于通过传统法学方法研究而揭示的国家的民法,前者能更好地体现法的公平、正义本质。所以,从本质上讲,效率并不一定违背公平、正义。此外,公正的实现是要付出成本的,以牺牲效率来追求绝对的“公正”就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导致共同贫穷的“公正”。因此,真正的与实质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并不排斥效率。“仅以公正作为法律规范的唯一价值评估标准难以揭示法律的真谛,只有建立在效率基础之上的公正,才真正昭示了法律之精神”。B42法律效率所追求的是以最经济的方式来实现公正的目标。公正的获取是在具备有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的,如果没有效率这块“蛋糕”,也就无法对“蛋糕”进行分割,公正也就无法实现。公正具有阶级性、时代性、意识形态性,效率具有恒定性、长久性、绝对性。因此,法律应当引导和促使人们按照最有效的方式使用资源。

On the Jurisprudence of Economic Analysis and Renovation of Civil Law Methodology

HOU Guo-yue

第8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非参数分析;Kernel密度估计;Shorrocks转换矩阵;广义矩阵估计;区域经济格局

中图分类号:F224.9;F127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2)05—0079—09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新疆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新疆经济更是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同时应看到,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现,这一直是中央政府和自治区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呈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在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及其原因进行探究时,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阶段进行了研究 (Aguighier, 1988;杨晓光 等, 2002;林毅夫 等, 2003),然而对于特殊区域和不同尺度区域发展差异及原因的研究鲜有涉及,而且不同学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分歧。究其原因,主要是分析方法、统计指标和研究的时空尺度等方面不同,比如杨晓光等(2002) 采用丹尼森要素分析法,管卫华等( 2006)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方法。

谭 斌,王 菲,虞克明: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新疆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与全国其它地区存在着差异,需要予以专门的系统研究。本文使用不同的经济统计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分析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测量了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及变动趋势,同时对造成这种差距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进特点

为了从多个角度分析新疆区域经济的差异及演进特点,我们采用了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非参数分析法及转换矩阵等方法,以保证分析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分析数据来源于《新疆50年》及2005—2010各年新疆统计年鉴;计算所使用的数据是以1978年为不变价的各地区1978年至2009 年人均GDP首先计算出各地州(市)以1978年为不变价的GDP;然后除以各地州(市)年末人口数,得出各地区各年份不变价人均GDP。,共15个地州(市)。

1.洛伦茨曲线

洛伦茨曲线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一种曲线,该曲线同样可以计算各地区经济差异状况。设某区域I包含n个单元地区,每个单元地区人口为pi,每个单元地区某经济统计指标为yi(其中:y1≤y2≤y3… ≤yn)。令PI=ni=1pi为该区域的总人口,YI=ni=1yi为该区域的经济总量,ρk=ni=1piPI和φk=ki=1yiYI分别为人口与经济指标从第1个单元到第k个单元地区的累积比重。从图1可以看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呈逐渐加大趋势,2000、2005及2009年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尤为明显,其中2005年达到最大。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早在1912年由意大利教授Gini提出,用于反映各阶层人口分配不均的程度,本文将其引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均衡程度的指标,计算方法参见蒋志永(2005)和刘树成(2007)的文章。基尼系数计算的结果(见表1)与洛伦茨曲线的结论相同,而且新疆的区域经济差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逐渐加大趋势。同时,新疆各区域不同年份对基尼系数构成的贡献显示(见表2),南北疆经济差异是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3.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是当今国际上研究收入不平等问题较常用的指标,不仅可以将总收入不平等分解为组内收入不平等和组间收入不平等,而且还可以通过对收入不平等的变动度量揭示组间和组内收入不平等变动的方向和幅度。本文将其作为分析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计算方法参见张吉鹏等(2004)和张平(1998)的文章。从泰尔指数分析结果(见表3)可知: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而区域内差异在大部分年份有助于缩小总体差异;新疆区域经济总体差异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也印证了我们使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所得的结论。

4.非参数分析法

概率密度函数的Kernel密度估计法自Rosenblatt(1995)和Parsen(1962)提出以来,由于其优良的统计特性和使用简便而迅速发展起来,较直方图方法估计精确且光滑性好。其基本原理为:设序列X在点x处的概率密度f(x)估计式为:f(x)=1Nhni=1K(Xi—xh)。其中,N为观察值的个数;h为窗宽或平滑参数;K(·)为核函数,是一种加权函数或平滑函数,包括高斯核、Epanechnikov核、三角核(Triangular)、四次核(Quartic)等类型。窗宽的选择决定了所估计密度曲线的平滑程度,窗宽越大,核估计的方差越小,密度函数曲线越平滑,但估计的偏差越大。可以证明:LimhN∞(N)=0;LimNhN∞(N)=N∞。

故最佳窗宽的选择必须在核估计的偏差和方差之间做权衡,使得均方误差最小,这时对应的最佳窗宽为h=cN—15(其中c为常数)。本研究采用高斯核正态分布的核密度函数,窗宽设定为h=0.9SeN—15(即c=0.9Se,Se为随机变量观测值的标准差),窗宽选择参见Silverman(1986)和叶阿忠(2003)的文章。

从增长的角度看,如果每个经济体都快速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体的密度图则会不断向右平移;从差距变动的角度看,如果经济体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经济体的密度函数则越来越平坦或呈双峰状(徐现祥 等,2005)。从图2、图3看,无论是人均GDP还是相对人均GDP对x的取法参见徐现祥(2003)的文章,将各年的人均GDP值等分为200份:

人均GDP分布的Kernel密度估计中,xj=xmin/4+(xmax—xmin)/100 ,其中j=0,1,2,…,199;

相对人均GDP分布的Kernel密度估计中,xj=—0.02+xmin/2+(xmax—xmin)/100,其中j=0,1,2…,199。,密度函数虽都未出现双峰但却越来越平坦,反映出新疆区域经济体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尤其是2005年。这一结论也符合我们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所得结论。

5.Shorrocks的转换矩阵

上述分析可以用来反映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但不能获知这种不平衡的变动情况。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在何种情形下扩大的?是在相互不断赶超中发生的,还是在区域经济格局越来越稳定的惯性中发生的?为此,我们进一步采用Shorrocks的转换矩阵进行分析。

本文采用Shorrocks(1978)定义的时间依赖转换和矩阵(Transition Matrix)来度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情况。设开始年为t—1、结束年为t的两列分配,然后把人均GDP由低到高分成5等分,于是可建立一个5×5的跨期转换矩阵。转换矩阵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pij,是人均GDP在t—1年为第i等的地区在第t年转变到第j等的比例。为了考察人均GDP的变动情况,可以从收入转换矩阵中获得三个反映人均GDP变动性的参数(阿特金森,2005):(1)转换矩阵的χ2值。如果是一个五分位矩阵,则χ2=ij(pij—0.2)20.2。该式度量了转换矩阵与完全非时间依赖矩阵的距离,即χ2值越大越具有时间依赖性,被测量值变动越小;反之χ2值越小表明越具有非时间依赖性,被测量值变动越大。(2)平均五等分组流动比率,定义为155i=15j=1|i—j|pij。其中,经济发展程度依次是: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3)停留在同一五等分组的比率,也称不流动率,定义为155i=1pii。

从新疆区域人均GDP转换矩阵看(见表4),1978—2009年新疆区域经济的变动性越来越小,即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发展始终较慢,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发展始终较快。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结论,我们计算了不流动率、五等分组的比率及χ2值,具体见表5。不流动率和χ2除个别时期外(1990—1995),绝大多数时期呈现扩大趋势;除了1990—1995年,五等分组的比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这与转换矩阵的结论一致,说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在其区域经济格局越来越稳定的惯性中发生的。

三、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新疆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而且新疆区域间经济的差距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是以下将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1.模型的设定和方法的选择

为了考察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可能的影响因素,我们采用了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即:

其中:γ表示新疆各地区经济差异率(不同年份新疆各地区人均GDP与各地区当期人均GDP最小值向下约简之差与各地区当期人均GDP最小值向下约简之比),Ait表示将要引入的相关解释变量,μit为不可观察的新疆各区域效应,εit为残差项。由于在现实中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很多,很多文献都根据自身的需要或者数据的可得性选择控制变量,没有一定的标准。为了避免控制变量选择的随意性,我们借鉴Frank(2005)分析地区经济差距和经济增长关系时的做法,同时引入了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交互项,式(1)转换为:

虽然式(2)考虑了时间效应,但是很难处理特殊区域(个体)效应,同时是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内生性会使得分析结论是有偏的甚至是无效的。为了消除新疆各区域的特定效应,对式(2)进行一阶差分得:

式(3)消除了不随时间变化的新疆各区域的特定效应,但却包含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Δγit—1),要克服所有解释变量的内生性以及该式中残差项与被解释变量滞后项之间的相关性,需借助工具变量进行实证估计,为此采用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同时为了检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采用sargan 检验和Arellano—Bond AR(2)检验来判定工具变量和模型设定的有效性,并采用Wald 检验对估计结果进行整体显著性检验。

2.相关指标及数据说明

分析数据与前面分析数据来源相同,但由于部分解释变量1988年以前的资料不完整,故在进行面板广义矩阵估计时,时序区间统一调为1988—2009年,对于缺失的个别数据,通过移动平均和局部回归办法补齐。模型中引入以下控制变量:固定资产存量(k)、劳动力总人数(lab)、人均受教育年限(eu)、产业合理化程度(tl)、产业高级化程度(hi)、城市化率(cr)。此外,新疆历年少数民族人口平均占到新疆总人口的60%左右,维吾尔族人口历年平均占到新疆总人口的35%左右,为了反映这一区域特点,在分析时还引入了新疆各地区少数民族比重(mr)及维吾尔族人口比重(wr)两项控制变量。同时,为了减少异方差给回归结果带来的有偏影响,并便于观察变量之间的弹性大小,我们对原始变量进行取自然对数处理。本文选择的主要控制变量具体说明如下:

(1)对于资本存量的估计,按照永续盘存法估计各地资本投入,各地区初始固定资产以第一次发生的投入计,同时各地区不同年份固定资产存量均按1978年不变价格进行折算。本期的资本存量为上一期的资本存量加上当年的投资,再减去折旧,即:Kt=It+(1—δ)Kt—1。其中,Kt是t年的资本存量,It是t年的投资额,δ是折旧率,假定资本折旧率为0.05,参见张军(2000)等相关文献。

(2)劳动力总人数为各地区1988—2009年年末劳动力总数。

(3)对人均受教育年限,本文按照每一种受教育水平的年限进行折算,然后乘以该教育水平的人数,再加总,数据单位为年。其中,大学(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及文盲分别以16、12、9、6及0年计。

(4)产业合理化程度用泰尔指数来衡量。泰尔指数除了可以用于反映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度量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指标,经过转换以后,计算公式为TL=ni=1YiYlnYiLiYL。Y表示产值,L表示就业,i表示产业,n表示产业部门数,YiY表示产出结构,Yi Li 表示生产率。如果该指标不为零,表明产业结构偏离了均衡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

(5)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度量,本文采用干春晖等(2011)的方法,即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作为衡量新疆各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指标。

(6)城市化率为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计算过程采用软件Stata11.0。从表6可知:模型无论是联合显著性的Wald 检验、sargan过度识别的检验及二阶序列相关检验均显著,因此,可以认为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并且工具变量也是有效的。

就各因素单独的影响来看,大部分影响因素(除劳动力总人数外)对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统计上不显著,尽管如此,仍然可以看出:提高各地区固定资产存量、人均受教育年限、产业合理化程度对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有积极意义。就各因素与因变量的交互影响来看,大部分因素(除因变量与受教育年限、产业高级化的交叉项外)对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统计上非常显著(均在显著性水平1%通过统计检验)。其中:人均GDP差异率与各地区劳动力总人数、人均GDP差异率与各地区产业合理化程度、人均GDP差异率与各地区产业高级化程度、人均GDP差异率与各地区城市化率及人均GDP差异率与各地区维吾尔族人口比重5项交互项,对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GDP差异率与各地区固定资产存量、人均GDP差异率与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GDP差异率与各地区少数民族比重3项交互项对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率有负向影响。

四、结论与思考

本文从多个角度系统考察了1978—2009年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演进的特点,并在探讨了影响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内在原因。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非参数分析均表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呈逐渐加大的趋势,尤其是从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第二,泰尔指数分析表明,新疆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是由于新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造成,而区域内差异有助于缩小区域间的总体差异,说明虽然总体差异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但各区域内部经济发展表现出赶超效应。

第三,人均GDP转换矩阵分析表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在区域经济格局越来越稳定的惯性中发生的。

总体上来讲,如果新疆区域各经济体仍继续按现有发展模式运行,将难以实现新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此,根据对影响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初步分析,我们认为新疆今后区域经济发展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并注意投资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分析表明,增加固定资产存量对缩小新疆区域经济总体的差异是有利的,但固定资产存量与经济体间发展差异的交互作用对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是不利的。因此国家和自治区应根据新疆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合理规划并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入,这将有利于新疆各经济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努力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尤其应加大对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单纯地增加劳动力总数对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是不利的,但如果劳动力的增加与经济体间发展的差异能够协调好,对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同时,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有助于缩小新疆区域经济体差异,但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经济体间发展差异的交互作用对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是不利的。因此,在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逐步解决新疆区域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新疆地处西部边疆,少数民族人口居多是其显著地域特点。为此,新疆应根据各地州(市)的少数民族人口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其对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积极作用。

三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且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与经济体间发展差异的交互作用也有利于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同时,处理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体间发展差异的关系,比单纯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更有利于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因此,新疆各经济区应将产业结构合理化作为今后发展的关键,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提高产业高级化的程度。

参考文献:

阿特金森,等.2005.收入流动性的实证研究[M].姜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2011.中国经济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5):4—16.

蒋志永.2005.国际收入不平等变化的中国因素分析——基于控制人口因素的方法[J].经济研究(11):68—75.

刘树成,张晓晶.2007.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特点和地区间经济差异的缩小[J].经济研究(10):17—31.

徐现祥,舒元.2005.协调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27—35.

叶阿忠. 2003.非参数计量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张平.1998.中国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J].经济研究(8):59—66.

BARRO J R,Sala—I—Martin X. 2000.经济增长[M].何晖,刘明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66—392.

第9篇:新经济分析范文

为了进行企业改革,创新企业经济统计,企业管理在面临新的形式下,就需要有新的创新。我们企业统计人员要根据情况对企业统计的信息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更新,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数据,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测与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才能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一)创新统计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

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必须要以经济信息为基础,企业的经营决策要在统计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判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了满足生产经营的要求,企业统计工作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二)创新企业统计方法,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近几年来企业经济统计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经济指标的改革和创新。一是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比较滞后,同时也制约了企业统计工作的开展,企业统计创新符合统计制度改革的要求。我国近年来统计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相应的企业统计体制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若企业统计部门自身未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则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跟上统计制度改革的潮流。二是认为企业在统计方面,只是在总结工作时做一下工作报告,对企业经营决策方面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三是认为企业统计只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和生产指标情况,但目前企业经营一般都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能依赖于财务和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因而,企业统计创新势在必行。企业如果采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就能及时对企业生产情况分析、数据调查以及技术经济、生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规划。

二、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可行性

面临当前煤炭企业市场的倒春寒,煤炭销售举步维艰,市场竞争愈加残酷。就目前市场状况而言,特别是“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给煤炭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煤炭企业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进行成本管控、避免环节浪费、改良操作工艺、提高工效、更好的提高煤炭质量,才能更好地去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创新的统计模式,恰恰能给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提供实时准确的科学依据,使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规划。为了使企业统计工作适应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企业经济必须进行创新性管理,也才有利于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而市场经济的高速有效发展、物质条件以及科学的思想理论都为创新性统计提供了条件,因此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具有可行性。

(一)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必须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科学发展观就是一部与时俱进能正确指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武装头脑,充分解放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发展过程中,自觉改革不符合实践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才能真正做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而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就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科学的依据和有力的保障。因此,企业经济要进行创新性统计。

(二)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保障

市场经济度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企业的创新性统计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近几年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使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成为可能。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通过系统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因此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是十分必要的。要使企业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必须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质量,加大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我们要做好一下几方面工作。

1.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企业统计的全部活动,统计分析与预测都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它能够准确及时的为企业提供内外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必须创新统计制度。我们要以企业为核心市场为依托,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企业特点的统计制度。企业统计人员要履行准确、及时上报统计资料的义务,要夯实统计基础,建立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账落实统计工作责任制确保企业统计工作高效运行。

3.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必须创新服务。一些企业的统计工作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在有效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还是有文章可做。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使得政企进一步分开,企业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与外部联系密切,国家的政策导向、市场的供求变化等,都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企业为增强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就必须具备对各类信息加工、整理、分析以把握机遇。因此,企业统计要适时将工作重心进行调整,企业统计人员要适应市场新形势,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对本企业的市场环境、市场需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等的调研,通过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及时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三)知识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统计工作的需要

统计工作是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要改变统计人员知识陈旧、不适应发展的需求。统计人员要立足统计工作实际,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勇于创新。要多参加企业内部组织的各项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技术水平。

三、结束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