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

新经济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新经济市场分析

第1篇: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027-02

1 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新经济时代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基于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的市场表现形式。新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高技术化和全球化的统一,新经济和传统经济有五个明显不同的特征:

(1)经济主体不同,新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

(2)交换方式不同,它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

(3)生产方式不同,它以集约型为主。

(4)增长动力不同,它以高科技、信息为增长原动力。

(5)资源是共享的,它对人类供给是无限的。

新经济时代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基础上,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有:

(1)信息化、网络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和光纤的出现,使整个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了解到世界上在任何瞬间发生过的事件,实现足不出户的“沟通”和“参与”,且这种沟通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简洁、透明。

(2)较传统交通运输业的进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得到了飞速发展,空中运输的日益普及,实物传输的速度和规模大大地提升。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稳定发展是展现国家实力的最为明显的体现,所以各国将经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4)经济呈现全球一体化趋势。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集中表现在:①市场全球化,即需求市场向全球的任何企业和自然人开放,且企业与自然人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自己的市场;②资源配置全球化,即人们在选择配置资源时,再也不是只局限在自己的国家和地区,而是可以运用自己的实力和嗅觉,在全球范围内选配自己所认可的各类资源,从而提升自己的配置效率;③竞争规则的国际化,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绝大多数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承认和运用它的竞争规则,从而达到互惠互赢。

2 策略重点转变

2.1 由短期考虑变长远规划

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仅需要及时推出有力的短期措施,也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把短期应对举措与中长期发展和改革结合起来,由短期考虑变长远规划。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往往以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而在新经济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表现在:首先,营销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即以扩大市场或推销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注重培育和扩大长期客户群,形成如“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等新营销理念;其次,营销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即以竞争为中心转变为以合作为中心,注重各类营销资源的整合和营销关系的培养,如同竞争对手、分销渠道等交易伙伴建立“合作”和“双赢”的营销战略联盟理念,以及重视营销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资本积累等营销理念。

2.2 由“资本”做主转变为“知本”做主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本质上,资本就是财富,通常形式是金钱或者实物财产。而“知本”就是指以知识为主体的、参与直销企业经营活动并为直销企业创造价值的资本形态。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是知识型直销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是直销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距,是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的合成。由资本做主转变为知本做主,专注于市场营销领域,从战略规划到战术组合做营销问题的“终结者”。倡导实效整合主义,是我们接下来应对新经济时代所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 社会环境的变化

3.1 电子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电子化普及,二者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适应,包括:

(1)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

(2)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

(3)社会运行环境,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4)效率积累过程,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3.2 消费者的整体消费意识维权意识的进步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以及在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依法享有的权益。消费者权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下适应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赋给商品最终使用者享有的权利。在过去,由于供应短缺、消费者很难顾及到商品质量,对服务状态也无法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实际上是生活水平低下的反映。如今消费者通过保护自身权利,能够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服务,就是一种质的提高。所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鼓励公平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让消费者在维权的道路上有法可依,有理可说。

3.3 消费者需求差异化而引起的市场细分

消费者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不确定的,需要我们去分析和引导,很少有客户尤其是消费品的购买者对自己要购买的消费品形成非常精确的描述。也就是说,当一位客户站在我们的面前时,他对我们的产品有了极大的兴趣但仍然不知道自己将要买回去的是什么样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强与客户的沟通,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定义判断。就是说通过买卖双方的长期沟通,对客户购买产品的欲望、用途、功能、款式进行逐渐发掘,将客户心里模糊的认识以精确的方式描述并展示出来,即所谓的市场细分。而新经济时代区别于传统经济时代,市场细分策略的制定不可生搬硬套,要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在实际的制定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全面性:对于任何已被列入客户范畴的消费者,我们要全面的定义其几乎所有的需求,全面掌握客户在生活中对于各种产品的需求强度和满足状况;

(2)突出性:要突出产品和客户需求的结合点,清晰的定义出客户的需求,必要的时刻要给客户对本产品的需求形成一个特有的含义;

(3)深入性:沟通不能肤浅,否则只能是空谈。只有深入的了解客户的生活、工作、交往的各个环节,你才会发现他对同一种产品拥有的真正需求;

(4)广泛性:要求销售人员要了解所有客户的需求状况,学会对比分析,差异化的准备自己的相关工具和说服方法;

(5)建议性:客户所认同的观念跟我们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对客户的需求要进行定义只能是“我们认为您的需求是……”、“您认同吗?”等诸如此类的建议性语气。

以上几点的有机结合,方能够为制定正确的市场细分策略提供充分的支持。否则,策略的可执行性会大打折扣。

4 新经济时代营销策略分析及应对措施

将市场营销、新经济时代同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将市场营销新机制融入企业管理当中,企业的全部流程管理是调整和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关键。只有通过建立与新经济时代相匹配的组织管理制度,才能对新经济时代的经济性、可控性、实施进度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评估,建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应对新经济时展的营销策略有以下几点:

(1)信息管理策略:企业必须加强信息的管理工作,应建立起相关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使营销人员增强营销创新工作的清晰度、准确度和超前度。

(2)信息反馈策略:企业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及时的向消费者及潜在客户提供企业全面、详尽和及时的产品、营销及服务介绍,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信息共享策略:这其中的共享是指企业内部相关联的部门形成消费者信息、产品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市场走势等资源的共享,保证企业内部高效率工作,避免因共享不及时而造成的损失,从而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实施营销战略。

(4)信息利用策略:企业营销团队是企业的灵魂,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和分析市场供求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竞争者信息等,进而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分析和利用。

(5)信息再生策略:利用已有的信息来产生信息的过程,即由客观信息转变为主观信息,扩大已有信息内容,发挥团队个体能动性,创新机制,应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6)信息合作策略:新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注重的更多的是双方或多方合作,实现共赢局面,这样才

能摆脱旧时代的传统枷锁,打开新的市场之路。

5 结 论

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是社会经济水平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企业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复制照搬旧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模式,这样只会使企业的经济水平不能与正常的经济发展轨道平衡。新趋势固然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性,但是企业也应该注意新趋势的内容是否完全符合自己的发展需求,要避免新旧冲击的副作用。只有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需求,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创新,方能使企业持续不断的获得发展的动力,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1]袁炎清,范爱理.物流市场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第2篇: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演灵活就业;市场;新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演 F1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0)12-00118-04

一、引 言

灵活就业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正规就业减少,促成了大量灵活就业的产生。目前,人们习惯从宏观上认识灵活就业的产生、表现形式、行业分布,没有从微观上把握灵活就业的本质,这给灵活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制度安排带来困难。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入手,用交易费用理论诠释我国灵活就业产生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内涵和市场运行的规律性。

目前,灵活就业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将是否建立长期(如五年以上)稳定的劳动关系作为界定灵活就业的主要标准。劳动关系涵盖了劳动合同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完备合法的长期劳动合同能够明确界定劳动条件,劳动卫生安全和利益分配等,能够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在长期劳动合同保护之外的就业就是灵活就业[1]。为研究方便,本文将灵活就业按照劳动力雇佣方式进行分类。分为自雇佣式和工资雇佣式(即受雇佣)灵活就业。自雇佣式是指主动将自己劳动力和他人的生产要素结合或将劳动力和购买到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服务活动,获得利润性收入。包括自雇型就业、独立服务型就业、自由职业者等。工资雇佣式指将劳动力出卖给他人,劳动行为受他人支配,自己获得工资性收入。包括各种类型企业灵活就业,劳动组织就业,政府补贴就业等[2]。

二、灵活就业市场产生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诠释

以科斯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在私有财产权和看不见的手为理论基础,对新古典经济学在制度分析方面的拓展。由于人的私利行为,人们在行为决策时考虑的总是在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一方面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学说,另一方面又改变了市场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企业的形成和边界。按照科斯的理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规制结构,企业代替市场是因为节约了交易费用,当企业内的组织管理费用等于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的边界形成[3]。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典型的生产组织方式,但在企业和市场之间还存在另一种生产方式――自雇佣的个人或家庭生产。三种生产方式相互替代,相互转换,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时达到均衡。相互关系如图1:

图1表明:市场、企业和家庭部门三种规制结构之间是相互转化的。①经济主体按照交易费用和生产管理费用的对比确定从市场购买产品服务还是由企业生产;②家庭成员一方面按照成本收益比较原则决定参与市场交换还是家庭部门自己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服务,另一方面又按照效应最大化原则决定是向市场出卖劳动力还是家庭内就业;③依据经营管理水平,生产组织会在企业和家庭部门两种形式之间相互变换,家庭作坊规模扩展可以变成家族企业,企业经营不善也会解体沦为分散的家庭作坊生产。

(一)个人和家庭的就业行为决策

个人的劳动力供给行为是在约束条件下,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在出卖劳动力和利用自身劳动力进行生产之间作出决策。决定在正规部门就业还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是自己创业抑或游离于部门之外的独立就业和自由职业。

1.个人对正规部门就业与其它就业方式的抉择

假设人们的最大就业偏好是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不完备;就业的实现存在一个最低搜索成本。个人能够在正规部门实现非灵活就业的条件是,一段时间内劳动的总的净收益大于就业成本(就业成本为一个阈值),用公式(1)表示:

(W+UL)×T≥ (1)

在上式中,W为工资收入;UL为劳动的负效用;T为工作期限;CMIN为就业的最低搜索成本; CO为机会资源,指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CH为工作岗位要求的最低人力资本存量;CS是个人拥有的实现就业的社会资本,包括社会关系网络和就业信息资源;A为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CO,CH,CS取值为0或者为1,A在0和1之间。如果任何一项取值为零,公式右边就变成+∞ ,个人就不能实现在正规部门就业,只能选择其他就业方式。如果A参数值偏小,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使搜索成本偏大,也不能实现正规就业。

2.个人灵活就业方式的决策

根据威廉姆森的企业理论,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使市场交易成本变得很大,当企业的生产和组织费用小于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便产生了。而人力资本形成后同样具有资产专用性,也会导致节约交易费用的企业的产生,这是个人自雇型创业的原因和条件。

假设个人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创办的企业没有雇佣劳动(即个体户和家庭作坊),因而没有组织管理费用。个人实现自雇佣式就业的条件是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并且初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要分别大于其最小值(最小值为一阈值,并且不同就业方式的阈值不同),用公式表示为:

(Y+UL)×θR≥FBT+FBP (2)KW≥KWMIN(3)KH≥KHMIN(4)

上式中,Y为总收入,UL为劳动的负效用, θR是风险规避系数,FBT是企业同市场的交易费用,包括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交易费用,以及跟政府各部门等外部环境的交易费用,FBP为企业的生产成本。KW为企业的初始资本额,KWMIN是最低启动资本。KH为个人的初始人力资本存量,KHMIN为自雇佣式就业所必需的最低人力资本。

当(2),(3)和(4)同时成立时,个人才能实现自雇型就业(如个体户,家庭内就业等)。如果只有条件(2)和(4)成立,才会选择自由职业(如律师,自由撰稿人等)和独立服务型灵活就业(如街头摊贩,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但前者要求的最低人力资本KHMIN一般要大于后者。

如果个人创办的企业中存在雇佣劳动(主要指中小微型私营企业),则存在组织管理费用,个人创业的条件是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初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大于阈值,企业组织管理费用大于市场交易费用,用公式表示为:

KW≥KWMIN(3)KH≥KHMIN(4)(Y+UL)×θR≥FBT+FBP+FBA (5)FBA∠FBT(6)

式中,FBA是企业组织管理费用。只有(3),(4),(5),(6)式同时成立时,个人才能够创办企业。如果只有条件(4)成立(但其人力资本初始值小于创办企业的阈值),可以实现工资雇佣式灵活就业。

(二)部门的雇佣行为决策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企业部门的经营目标是在成本约束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较大。按照张五常的企业理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定价制度,企业和市场的替代关系是两种市场之间的替代关系,当劳动力市场的交易费用小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费用时,劳动力市场就会替代中间产品市场,产生企业。在这里,劳动力市场的交易费用就是人员调整费用。从张五常的理论可以看出劳动力成本对企业的产生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存在商业周期,雇佣数量不能保证在每个时期是最优的,每个时期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也难以达到最大化。根据费尔(fair,1969)的劳动囤积模型:YtHtEt=a-b(Et-E*t)2,当实际雇佣量超过或小于最优雇佣量时,实际人时产出小于最优产出。由于劳动力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要调整雇佣量到最优化水平需要花费成本。与正规就业相比,灵活就业者的可变成本和人员调整成本,福利成本等较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雇主在政策框架内偏好用灵活就业代替部分正规就业,在保留核心员工的基础上,适用商业周期的变化,不断调整灵活就业的需求量。调整过程如图2所示。

在图2中,SC是核心员工的劳动供给曲线,Sf是灵活就业者的劳动供给曲线。D1是雇主的一般劳动需求曲线,0LC是均衡状态下雇主保持的核心员工数量,WC是核心员工的工资。当产品市场需求扩张时,雇主对劳动力的因致需求增加,劳动力的需求曲线由D1移动到D2。由于核心员工的人员调整成本较高,而灵活就业者的劳动供给曲线较平坦,雇主随以Wf的低工资雇佣LCLf的灵活就业量。当产品市场衰退时,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又回到D1,灵活就业者被解雇,雇主只保留核心员工。灵活就业成为市场周期性变化的调节阀。

三、促进灵活就业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制定倾斜性政策,鼓励个人自雇型创业

2005年私人创办的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6,300万人,接近城镇总就业劳动力的四分之一,可见个私中小型企业是今后就业的主渠道。当前,一是要减少初始资本额,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如日本“商法”允许设立只有1日元资本金的公司,以促进失业者自己创业。二是要解决对中小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问题。据估计,2004年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身上收取的各种收费和罚款,规模大约在3,000亿元左右,许多个体户、微型和中小企业不堪重负而破产倒闭。三是要将针对大学生、复员军人、下岗职工创业的特惠制推广到普及每个创业人员的普惠制,鼓励个人自雇型创业。

(二)创新培训模式,提高个人初始人力资本存量

不同岗位要求的最低人力资本存量不同,初始人力资本的多寡是灵活就业人员选择就业方式的主要依据。因此,提高灵活就业的质量必须从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入手。灵活就业是正规就业市场竞争失败的劳动者为维持生计不得已的选择,扶持灵活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因此,一是各级政府应逐年增加对灵活就业者的培训预算,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和水平。二是制定和完善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保障人力资本投资者能够获得预期的收益,鼓励家庭和个人持续人力资本投资。三是由于当前再就业培训服务机构的政府垄断行为,使就业培训流于形式,缺乏效率。针对这一情况,应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种培训机构,政府向失业人员发放培训券,自愿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单位,这样才能提高培训的质量以及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降低个人创办企业的交易费用

微小型企业的交易费用比例一般要高于大型企业。交易费用既包括同市场发生的交易费用,又包括与政府打交道的费用,降低交易费用就要从市场和政府两方面入手。一要放松行业管制,降低行业门槛,允许私营部门进入更多行业领域;二要简化审批手续和审批费用,降低入门成本。三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缩短服务时间。四要建立健全市场规则,整顿市场秩序,营造一个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4]。

(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灵活就业者的生存状态

灵活就业者不但收入低,而且工作不稳定,随时有失业的风险;不但如此,自雇佣就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保护条件缺乏,这就导致就业者工伤风险增加。较低的收入水平使灵活就业者缺乏自保能力,形成较高的社会风险,灵活就业者亟待社会保障的庇护。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覆盖各种类型的灵活就业者。除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外,还亟需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就养老保险而言,可以设计不同层次保险缴费的保险菜单供各种类型灵活就业者选择,使缴费能力及其对应的保障水平与就业者收入水平相适应。就失业保险而言,应覆盖所有类型灵活就业者,尤其对失去土地或流转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与正规就业相比,灵活就业者失业保险缴费水平应适当降低,保障水平适当提高,失业保险金支出与保费收入差额由政府财政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 中国灵活就业基本问题

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45).

[2]姚宇. 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5.

[3]吕中楼.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杨燕绥,赵建国. 灵活用工和弹性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劳动社

会保障出版社,2006.

Analysis on the Flexible Employment Market Based on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Liu Hongyin1,2

(1.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6, China; 2.Binhai Development Institut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第3篇: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 农村市场体系 “万村千乡” 市场工程 交易费用 内需不足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宏观经济表现为增长中的波动,但是,自1996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消费不足的突出问题。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2003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2004年为53.4%,2005年、2006年又降至50%以下,而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则为80%左右。国际市场竞争甚为激烈,中国庞大人口基数和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带来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形成中国国内巨大市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竞争的焦点,中国较低的最终消费率影响了国内外企业依靠中国市场的商品生产的市场实现和企业的利润提高。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资金实力和管理经验的上缺乏使其竞争力受损,而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国内企业缺乏竞争力是不能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为此,中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拉动国内消费作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和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状态非常明显,国内需求不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大农村市场发育滞后、农民需求不足造成的。因此,培育、建设、健全现代农村市场体系,打造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对拉动内需、保持国内经济长期增长、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且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国农村市场逐步发育、扩大。对于农村市场体系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学者从农村市场的供给、需求和政府等方面探讨农村消费的环境影响,提出农民的消费观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环境、市场管理等直接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农村居民的消费离不开具体的消费环境,水、电、信息网络等条件的落后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发展,消费维权意识的淡漠使农村市场成为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之地;对于市场主体的探讨涉及到我国传统的农村流通主渠道――供销社系统,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流通体制发生根本变革,而供销社内部改革滞后,其市场占有分额逐年下降;理论上,从交易费用角度分析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个主要的方面。不管是用交易费用的观点分析,还是采用供给、需求的分析方式,主要集中于落后的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市场运营主体的影响因素。2005年,商务部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适时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其对启动农村市场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作用,期望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万户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农村消费和农村市场建设问题的研究,西方经济学中鲜见,一些国际组织也很少就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消费市场展开调查分析。在发达国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城市居民的农村消费问题,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问题不是储蓄太多,而是储蓄太少。因此,对于农村市场的建设和开拓问题的探讨,似乎只对转轨中的中国具有特殊意义。

农村市场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有其本身的特点。马克思认为: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它是社会再生产中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环节,不仅关乎商品的价值实现而且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对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特别是农村市场)的分析,可探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启动原因及现实目标和最终目的。

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主要包括流通渠道(场所)、流通组织(主体)和流通信息等方面。相对于城市,农村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农产品加工品)流通渠道长、环节多,从而增加其交易成本;农村市场流通渠道单一,应有的中介组织的缺少又会影响到工业品顺利地流入到农村市场,同时也影响到农产品顺利地流入城镇市场又增加了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观点认为,市场和企业均是配置资源的方式,企业的边界的确定、市场和企业的分界由交易费用决定。因此,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缩短商品的流通时间,提高流通效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度创新是关键。交易费用观点认为,交易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是有交易费用的。相互搜寻交易伙伴、掌握和了解交易伙伴的信息、交易过程中的风险、交易后关系的持续性均对交易费用发生影响。交易关系的稳定程度受到交易场所的影响:农村的流通场所越稳定,交易双方就越容易建立稳定的交易关系;交易关系建立越长久,程度越高,交易费用也就越低。因此,就交易关系而言,稳定、持久、诚信的交易关系,不仅表明了相互了解和信任、减少欺诈和交易纠纷,而且可以在以后交易中缩短交易谈判时间、节省供销费用,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交易费用。降低交易费用和风险水平,建立稳固的、诚信的交易关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经济效率,成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的主要原因。

对于流通组织(主体),其经营规模、运作方式和管理水平表明了市场发达程度。一方面,规模较小的流通组织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通常会增加商品的流通成本;另一方面,过多的较小流通组织通常导致无序竞争或过度竞争,同样会损害经济效率。现阶段,中国农村市场的流通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进货渠道复杂,缺少监管和信誉度低,农村往往成为一些假冒伪劣的商品趁虚而入的倾销之地。农村市场多见小零售商之间的无序竞争,使得农村市场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规模化、连锁化、规范化为特征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正是因为解决农村市场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农村消费市场环境恶化而启动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仅需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而形成农村居民现实的购买力,而且要通过农村市场建设、流通组织化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市场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商品进入市场的机会。因此,只有在健全、有效的商品供给渠道下,依靠一定规模的农村流通组织和稳定可靠的交易关系的建立,农村居民才能顺利地从市场上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并使得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商品能源源不断地流入农村消费市场,更好地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调动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同时,使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走出农村、流入城市,近而增加农民收入,反过来又扩大了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建设,从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和建立稳固的交易关系、促使农产品走出去(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且其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链关系,长期效益巨大,符合现代商务物流思想。

三、“万户千乡”市场工程实施的效果和问题评价分析

2005年2月,为开拓农村市场商务部开始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主要内容是:在农村逐步推行连锁经营,力争三年使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国50%行政村和70%乡镇,构筑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满足农民消费需求,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近两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主要在夯实基础中发展。2005年,2006年工作的指导目标基本实现:建设10万家标准化农家店,增加试点县市和企业数量,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了与财政、税务、银行、工商管理等部门协作,同时注重充分利用和改造供销合作总社、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国家邮政局等系统的传统网络,凝聚合力、健全机制、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廖建成等通过下乡入店、走村串户调研了12省区的41个县市、63个乡镇、52个村、49家农户、192个农家店,同时结合中国农业大学对1万家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万村千乡” 市场工程可以为农村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可以启动消费需求,还可以帮助农民增收节支,效果很明显。体现在以下方面:

通过双向流通,“万户千乡”市场工程直接和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通过收购农产品,解决农民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物流和现代管理结合,送货下乡,降低农村居民的消费成本。对众多区域零售企业来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则是通向那个巨大市场的快车道,越早进入,越有可能率先占领农村市场。江苏的苏果连锁集团就是最好的例子,其销售额2005年比2004年增长30.6%。另外,以“农村店”为代表的区域零售企业占据全国零售业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表明:“万户千乡”市场工程的质量监控是保证农民利益的关键,设计出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对验收中存在弄虚作假的地市取消试点资格并通报批评、重申验收不合格农家店不得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规定,显得非常重要。“农家店”的发展状况是喜忧参半,发展态势良好,但经营效益参忧。

四、结论及建议

实践证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用现代流通方式、走连锁经营之路,是开拓农村市场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不但能取得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同时还可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取得了用连锁经营形式改善农村商业格局、用现代流通方式提升农民消费层次、用规模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用商业文明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的效果。在发展和建设中,存在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差和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落后、依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来农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农村公共产品基础设施落后等诸多问题,需要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和农村配套改革中予以解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依据现代流通理论和中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现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并注意以下问题:

1.加强领导,形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和多部门协调行动的工作机制。做好科学规划,在调研的基础上迅速出台扶持政策,适度的财政和信贷支持力度。在物流配送中心、中心店、镇级店、村级店的分布建设上,要以现代物流的理念来规划实施。

2.利用各种媒介手段,报纸、广播、期刊杂志、简报,特别是网络信息的应用,特别是结合现场会的宣传方式,加大宣传、示范力度,营造深入开展和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3.选择优势企业进行扶持,努力建立现代流通体系,规范运营程序,扩大连锁规模,引进先进的管理程序,企业要完善配送体系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从硬件和软件着手,升级换代,同时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降低交易费用,稳定交易关系。发挥一网多用功能,搭建交易服务平台,使工业品走进农村、农产品走出农村,形成农民增收、扩大自身消费能力和农村市场启动的良性循环。

4.连锁超市要以经销和创建自有品牌相接合,努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和坚持“尊农、中农、亲农”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员工服务于农村居民的思想和感情认知感。改造原有供销社系统、粮食系统、商业系统的农村店面设施,辅以现代物流理念,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定会事半功倍。加强监管和严格市场建设验收标准及其实施过程,真正起到建一个、成一个,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包俐仙: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1)(上旬刊)

[2]胡燕京:中国农民消费问题的计量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2)

[3]孔德华:“万村千乡”花满地[J].江苏农村经济,2006,(7)

[4]马晓旭:农民消费升级从何入手[J].江苏农村经济,2006,(10)

[5]秦海霞:农村消费落后十年[J].小康,2006,(8)

第4篇: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档案管理;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不断与时俱进,优化档案管理模式。企业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容易被管理者忽略的环节,因此,导致了企业档案管理的水平一直得不到实质性的改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企业管理者开始逐步意识到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设立了专业性的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但是企业档案管理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为了不断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确保企业各类信息的高效性、准确性,应该根据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实践,不断总结档案管理的创新性、实用性的管理方法。真正激发企业档案管理在市场经济下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加快建立完善的企业档案管理机制以及创新管理模式。突破传统档案管理机制的瓶颈。确保企业档案管理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档案管理优势,最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

2.市场经济下企业档案管理创新实践面临的挑战

(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档案管理还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随着企业运营机制的改革,企业内部各部门,包括企业档案管理部门都将面临着机制改革的趋势。但是目前企业档案管理创新实践过程中仍然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迎合机制。档案的利用周期以及利用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2)在市场机制的转变过程中,企业档案管理的思路不断拓宽,管理需要考虑混合成分的经济态势。因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根据时间顺序提取新的档案成分,并以此探究新的档案归类方法。对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档案管理面临着如何正确地引入效益观念,并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服务水平考核机制的挑战。还应宏观把握如何选择实现档案信息价值最大化的创新性途径。

(4)企业领导人缺乏对现代化企业档案管理理念的正确认识。当前,很多企业都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甚至减少对档案管理方面的投入,这极大地影响力现代化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最终导致企业的运营效率低下。假如企业领导缺乏对现代化企业档案管理理念的正确认识,如此循环,将导致企业档案管理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因此缺乏基础性的支撑,最终导致企业各类档案材料缺失,造成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无形流失,最终使得企业在经济决策分析时缺乏全面的分析依据。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甚至使企业偏离原有的目标,导致企业破产。因此领导人应及时正确地认识企业档案管理理念,重视企业档案管理,明确其地位,并及时采取措施加强企业档案管理。

(5)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各类档案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多,对企业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今的企业档案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的标准,档案管理的服务性创新能力不足,因此企业档案管理的结构层次需要进一步科学划分。

3.建立完善的企业档案管理机制的建议

企业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寻求创新性实践的档案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档案管理机制,应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相结合,优化管理层级,合理布局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的企业档案管理、标准化管理。

3.1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

通过创新性实践,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档案管理标准,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优化管理模式,保护企业的各项专利信息产权,提高各类信息的可利用。

3.2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服务性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档案管理的服务模式不断更新,为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前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电子化的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大容量存储企业的信息资源,方便企业档案发挥其应有的服务价值。因此,提高档案管理的服务性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首先,应该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并引导其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明确档案信息服务的对象,不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服务,通过合理的档案功能布局,将信息的服务功能全面释放。此外,为了不断提高企业信息获取的效率,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企业档案管理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将通用信息的档案属性过滤之后,是企业内部成员能快速地查阅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领导以及企业各部门提供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3.3健全企业档案职能管理部门体系

企业档案管理职能部门应明确工作职能与职责,做到及时贯彻实施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企业档案管理机制。建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考核体制,及时有效地评估、总结档案管理工作的进度。此外,健全企业档案职能管理部门体系还应该根据评估流程,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标准,并以此标准指导工作的开展。为了优化管理技能,还应该加强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全面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技能。成立企业档案科学管理研究团队,不断探索、研发企业档案管理方面的新思路,改革创新,最终确保企业档案职能管理部门体系的健全发展,全面优化企业档案管理体系。

3.4合理布局企业档案的结构,实行分级管理

企业档案的合理布局,有利于提高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按照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理念,调整企业档案存放的布局,实行分级管理,突破和克服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瓶颈,宏观统筹整理分布各档案层级。有条理的简化档案布局,将繁杂的档案进行系统化排列,为企业领导及各部门查阅创造简便的检索方式,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优势作用。全面推行企业档案分级管理,优化企业档案管理结构,提高档案信息检索的效率。

3.5加快现代化企业档案管理的进程

现代化企业档案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种相关的软硬件设施的配备还不够完善,由于企业各具发展特色,导致企业很难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软件系统。此外,企业在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择时,应该加强对具备计算机管理基础人员的聘用及培训。随着信息化管理的到来,现代化企业档案将向计算机档案管理方向转移。企业应该综合自身档案管理各维度的特点。通过自我研发或者购买合理的企业档案管理软件操作系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促进现代化企业档案管理的进程。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分析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不断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有机地将管理的配套设施融入到企业档案管理中去,建立完善的企业档案管理机制,最终实现档案管理服务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面系统化的信息服务。形成科学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最终才能实现高效、多元化的企业档案管理,加速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J].陕西档案,2008(04).

[2]赵翠红.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档案管理的挑战和出路[J].学理论,2009(30).

第5篇: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策略;应对;市场营销;新趋势;新经济时代;

随着当前社会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网络经济模式、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型经济以及技术交换型的经济不断发展,当前新经济模式逐渐强势崛起,形成市场上的一股新的力量。新经济的核心主要是以对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的满足作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模式。这种新经济发展的模式体现出很多前所未有的状况,比如全世界的市场趋向于一体化,并且企业的维持和经营也渐渐趋向于数字化,商业公司之间的竞争逐渐走向与国际化等等的趋势。因此,这种不断变化和革新的新经济模式,也必然要求着各个企业都应该进行市场营销方式的转变以及革新,这样的一场新市场营销的革命,其实已经悄然兴起了。

就一般的情况而言,曾经的旧经济时代,主要还是以效率化、层次化、规模化、模式化以及标准化等特征作为主要的标志,传统旧经济时代的企业进行市场的营销,一般都是以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以人多势众来实现所谓的推广和推销,主要是以有形的方式来实现市场营销的基本手段,一般都是以股东的实际利益以及个人的营销业绩作为整个市场营销的成败判断标准。而当前的新经济时代则不然,新经济时代主要是以网络化、速度话、个性化以及差异化作为一项基本的特征的,所以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进行的市场营销主要是以无形的手段来实现有形的传统营销效果,把过去的品牌建立以及客户的关系等都和无形的市场营销方式进行结合,并且以客户终身的价值还有股东的利益实现最大化作为营销业绩的衡量尺度。

因此,旧经济时代的企业所进行的市场营销模式,无论是营销的组织架构,还是在营销的管理方式上面,都在新经济时代被彻底地修正以及颠覆,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以及市场营销的参与者,都应该关注到新经济时代在市场营销领域即将会发生的一些新的发展以及新的趋向,而在此之间,只有不断地坚持对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才能够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进行开辟,使得企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当中,获得生存以及发展的空间,最终成为行业的领军者。所以,对于宏观市场黄金过得不断变化,需要市场营销者进行理性的分析,并且市场营销的战略、方法、观念、管理、领域以及组织等方面也必然会呈现出一系列全新的发展趋向。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只有透过改革,才能够不断地创新自身的市场营销模式,进而趋利避害,并且对市场的新规律要有所挖掘,对其内在的运行机理要进行探索,这样才能不断促进企业的现代化以及国际化。

一、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向

(一)可持续性的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的旧经济模式下的市场营销理念常常都是以短期性的利润,短期性的销售业绩作为主要的工作重心。而市场的营销人员只是关注商品是不是能够在一时之间得到快速地销售,很少去关注并且维护企业的品牌,不会去主动打造企业的特色,有比较明显的急功近利以及浮躁的经营心态。在新的经济时代背景下,宏观的市场条件则不一样,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更倾向于可持续性的扩展,主要会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市场营销目标会更加具备可持续性,也就是会逐渐把扩大市场的占有率以及推广产品作为中心,转变成为以满足目标消费群体为核心,更加关注到长期性客户群体的培养和壮大。逐渐有一种以全面性地对客户需求进行满足的市场营销思路。第二,在企业的市场营销的过程当中,更注重可持续性的发展,也就是把竞争作为中心转化成为以广泛的合作作为核心,并且留意到市场当中不用的营销资源的整合,包括对市场营销关系的培养,更努力和曾经的竞争者以及销售的渠道建立起伙伴的关系,以共同盈利的姿态互相合作,形成互相之间的人力资源合作以及各种技术资源的交流等合作的营销理念。

(二)系统化的市场营销战略

在传统的旧的经济模式之下,市场的营销状况一般都是采取零售的方式,很多中小类型的企业都不是很关注更不用说采用整体化、系统化的市场营销战略。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主要都是在以零碎的市场推广为主,很多企业都过分重视一时一地的得失,没有关注到各种短期利益背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市场中广泛地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规范并且短期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可持续性的市场营销观念的影响下,企业的市场营销,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长期性发展战略的融合,并且逐渐形成了企业的更为长远的营销战略。很多有前瞻性的企业都纷纷放弃了短利型的市场营销模式,而是更加重视对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保障。

而市场营销的战略更加可持续性,就逐渐产生了很多新的市场营销的战术,并且以追求优秀的服务,造成更好的差异性的营销战略,对整个营销的战略都能够互相之间进行优势的互补,或者是对于消费者的个性定制有关的特殊市场营销战略等,都是具有现代化和可变性的市场营销战略。

(三)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营销策略

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主要是以产品以及技术作为中心,因此都是短期性的市场营销理念,这样的一种营销的策略倾向于企业向消费者输出产品,然后消费者再将一般的等价物交给了企业,这种正向的流通模式,也是一种正向的营销策略,从市场营销策略的设计思路上看,比较侧重于企业以自身作为中心,对产品进行推销,所以逐渐形成了组合型的市场营销策略,比如4P型或者6P型的市场营销组合。

而在新的经济时代的宏观条件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逐渐以可持续性的发展作为中心,逐步地突破了传统的以企业自我为中心,转化成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一种逆向的营销策略。这样的一种思路主要是从目标消费者的群体当中,搜集相关的消费信息以及使用偏好,然后由企业进行生产和加工,包括市场营销以及推广方式都要符合当前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以及价值观,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中目标消费者群体消费习惯差异性的问题,从而对企业的产品使用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这样一种市场营销策略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双赢以及沟通,进而能够让市场营销策略也显现出更多的生命力,比如现在的4C型的营销策略就是这样的一种营销策略的新架构。

(四)营销组织的扁平化

可持续的市场营销理念,也促进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的改变。当前要实现企业的市场营销更具有可持续性和长期性,就需要当前的企业更付出平台去靠近当前的目标消费群体,对终端市场进行贴近,所以现在的市场营销组织逐渐从传统的金字塔型的市场营销组织架构,转化成为一种扁平化的市场营销组织架构,这也是一种市场发展的大趋向。其主要的表现有一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的市场营销组织逐渐呈现出扁平化的架构,这样市场营销曾经就被压缩,从而减少,这样以往的多层次结构的批发,逐层次的批发,变成了以区域配送的形式,和配送中心相互配合,这样就更好地对市场营销组织的曾经进行缩小,加快市场营销的速度,进而提高企业以及消费群体的实际利益。

第二,当前的企业市场营销组织的扁平化,也会呈现为一种营销组织的电子化,当代的电子计算机技术非常的发达,给当前的消费者以及企业都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平台,电子信息平台具有交互式、跨越时空以及拟人化、效率更高的重要特点,这样在销售的渠道上面就被大大地拓宽了,进而让企业的市场营销组织的架构变得更加有弹性。

第三,市场营销组织会逐渐形成战略性的同盟。这样的战略同盟会将不同的配送渠道等结合到一起,进而将不同区域市场的企业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更加强而有力的营销同盟。这样逐渐就将市场营销的路线转化成为网络协同的模式,从宏观上,这样的市场营销的经济体,可以更好地将市场营销组织趋向于扁平化。

(五)市场营销的管理模式逐渐呈现出柔性化

传统的就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管理模式主要还是以铁腕的刚性化为主。市场营销的领导者不愿意和营销团队进行管理上的沟通,并且不愿意以民主的氛围接受团队成员的看法,这样缺乏整合力,缺乏学习,只能够把市场营销的团队成员逐渐压迫到更加严峻的程度。而在新经济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将会是整个市场营销活动的中心,这样就会让整个市场营销的组织趋向于扁平化。这样的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会呈现出柔性化的管理特点,主要有一下的一些表现形式。

第一,当前的市场营销团队,要强调双方向的沟通,不能够仅仅以企业的利益为中心。企业的市场营销团队要和目标的消费群体之间保持沟通,和整一个宏观的市场环境之间继续拧沟通,不可以知识考虑企业的一时得失。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往往在管理上存在片面化的情况,要么就是强化对内部的控制和管理,对内部的产品以及工作人员进行严苛的要求,要么就是只是在意和外部关系之间的联络,顾此失彼,没有重视对整个市场以及和客户之间维持长期性的沟通,进而就逐渐被客户和市场淘汰。因此,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要以一种客户的关系管理的模式,和客户之间维持一种长期性的沟通,这样一种沟通是未来的市场营销必然要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向。

第二,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主要以非常强硬的营销业绩指标以及相关的规章条例来强化对相关的市场营销人员的约束,但是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升级,市场的营销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和水平是不断增加的,具备较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工作人员其工作上的比重已经是逐渐增加了,所以应该要进行适当的团队学习,以更加弹性的方式来对市场营销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要把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创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作为一种核心,把未来的市场营销管理方式变得更为柔性。

第三,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注重短利,并且市场营销人员往往都是受到传统的金字塔型的营销管理,这样往往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者知识过分地关注当前时间以及空间当中所要采用的营销方法以及策略对于目标消费者的影响,但是这种一时一地的影响,在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者中又很难联系总结,所以常常只是以过去的经验去指导现在和未来的市场营销活动。而在现代的经济环境下,当前的市场营销的管理者要更加注重一个声音,也就是通过集思广益和不断地反思,让自己的管理能够更好地协调不同的市场营销观念,集中力量来完成大事,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构建起更通畅的长期性双向合作关系,这也是当前的一种主流。

二、当前新经济时代下市场营销的影响因素

在当前的环境下,市场营销的影响因素众多,而其中则主要包含了两大方面。

第6篇: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

一、蒙牛乳业新经济时代下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1.企业营销战略管理思想滞后

进入新经济时代以后,企业的营销理念也随之变化,但作为蒙牛集团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危机的来临,依然秉承着过去陈旧的思想,“物化”的管理思路,以自我为核心,发展企业,打造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不能以“人本的管理”思路,利用科学的发展观发展企业,从而造成了,投资过高,而产出过低的怪圈。另外,企业不应该仅仅关注利润的增长,而应该在人员的培训和优秀的考核机制下下功夫,激发企业员工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斗志,从根源上利润,从思想转变中促发展。

2.营销手段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不仅仅是运用传统的营销战略模式手段,而是需要更多的引入营销组合型策略模式,也就是我们长说的“营销共享”。而如今的蒙牛集团依然惯用这传统的“4C”营销模式,销售区域主要集中在商城和大型超市,很少有大型的蒙牛专营店或者大型的实体店,另外,在网络营销渠道的使用上还依然滞后,销售渠道的选择和广告的宣传主要集中在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上,而不能有效的结合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相互协调,形成立体化的媒体传送网络,而在国外企业的营销模式上,拥有92%的企业在运用网络营销模式,不但在这个新时代的互联网时代更深入人心,而是企业的必杀武器,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3.缺少必要的企业文化

蒙牛集团在企业文化理念的打造上还是优于其他同行业乳业集团,但集团的那句“愿每个中国人身心健康”、“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这样的几句口号,作为企业文化理念虽然深入人心,但单一的形象宣传语,不能使企业长久的经营下去,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的引领和感召下,略显单薄。必要的企业文化精神并没有形成,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和深刻的企业核心竞争理念,我们都知道“诚信蒙牛,绿色蒙牛,科技蒙牛”这样短短的几个标语,其内涵深远,意义非凡,但在实际操作中,只是停留在表面,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员工的道德标准,让更多的人投入其中,更显得弥足珍贵。

二、蒙牛乳业新经济时代下市场营销对策分析

1.建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转变滞后的思想

企业应该逐渐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蒙牛集团应该不断纠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误区,通过平衡的协调机制,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建立公平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让员工在蒙牛找到家的温暖。激励企业的员工在动因上发挥作用,不任人唯贤,要适当加大员工晋职加薪的机会。其次,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员工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形成有型资本的再次提升。最后,运用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不断挖掘员工的核心价值和蕴含的潜能尊重员工,真诚关怀和制度化管理统一协调,真正意义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企业营销的组合战略手段,形成品牌效应

在新经济时代下的蒙牛集团要不断更新营销模式,不仅仅运用传统的“4C”营销模式,要牢固树立“消费者为核心”重点是搞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满足客户的要求,极大丰富产品的种类和使用的品行,划分不同阶层,格局消费的需要从量的需要逐步转变成质的提升,拓宽客户忠实度的同时,建立优质的服务。另外,要实现数字化营销模式的战略重组。不仅仅是运用当地的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作为广告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让顾客足不出户就知道企业的现状,品牌的运营,产品的特色,通过手机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建立一体化网络销售平台,第一时间满足客户的要求,同时,在客户需要改进的时候,倾听顾客的声音,这样不仅仅能降低企业的“物化”成本,更能扩展海外市场的销售与经营,扎实推进企业品牌效应的推广。

3.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7篇: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

一、法律条款应从原则、简略向具体、详细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所有的单位和个人都被固定在彼此具有人、财、物紧密联系的庞大行政隶属网络之中,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是调整社会关系、调配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由于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中主要是起宣示作用,法律条款的原则、简略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1987年制定的《档案法》法律条款仅有二十六条、1996年修改的《档案法》法律条款仅有二十七条,这显然与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对法律的认识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绝大多数社会组织和个人是平等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处于行政隶属网络之中的单位和个人的数量急剧减少,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丧失了其发挥作用的舞台,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J月日渐突出.法律条款的具体、详细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一个突出的事例是,1982年制定的《文物保护法》仅有二十州条,2002年制定的《文物保护法》,其法律条款已经激增至八十条档案和文物同属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又,《文物保护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原则、简略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具体、详细,可以对修改《档案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为J-给下位法预留立法空间,作为调整和规范档案事业基本法律的《档案法》,是本着L位法原则而简略、下位法具体而详细的立法精神制定的然而正是由于《档案法》太过原则和简略.遂造成其下位法也同样受到上位法立法倾向的制约,难以做到具体和详细《档案法》仅仅制定卜年后就进行了第一次修改,仅仅制定二十年后又要进行第二次修改实践证明,过于原则和简略的规定对于保持《档案法》的长久适用性井未产生预期效果《档案法》由于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和简略.导致其理论调整范围和实际调整范围名实不符。《档案法》的理论调整范围本应涵盖档案事业的方方面面,但由于《档案法》在档案机构设置、档案接收、档案征集、非国有档案监份、档案利用等方面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简略,实践中一些主管部门通过立法途径对本行业、本系统的档案管理往往自我赋权,严重影响着档案法律体系的统一性,这直接导致《档案法》的执法机关—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责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为了给档案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法律保障,我们认为当前修改《档案法》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现有条款的小修小补,更重要的是要跳出现有的法律框架,根据实际需要大幅度增加法律条款,以切实增强其可操作性。

二、对档案价值的关注应从注重整体利益向整体和局部利益并重转变

在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关系问题上,计划经济体制突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性和差异性,在价值取向上以国家为本位,强调个人和集体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及其代表者—政府的利益,较为排斥和忽视社会公众追求自身利益的正当性。《档案法》第二条对“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的规定,只着眼于从宏观上关注和保护档案对国家和社会的整体价值,而没有从微观上关注和保护档案对其形成者的局部价值,这鲜明地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本位价值取向。

在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关系问题上,市场经济体制突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同一性,在价值取向L倡导以人为本,注重国家、集体和个人二者利益的和谐统一,承认和保护社会公众在合法前提下追求局部利益的正当性及其对于促进整体利益实现的正面效应。整体利益并非空中楼阁,它是由若干局部利益共同构成的,法律除了保障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外,还应该注重维护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局部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二者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档案的价值具有双重性,对干其形成者的价值是第一价值,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价值是第二价值〕第一价值是第二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档案首先是基于对其形成者的第一价值而予以保存的,并在保存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第二价值。为了顺利实现档案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第二价值,首先必须尊重和保障档案对于其形成者的第一价值。为了增强档案形成者基于自身利益而对档案的关注和重视,为档案潜在的国家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创造必要条件,《档案法》除了关注档案的第二价值外.还应关注档案的第一价值,两者不可偏废。可以为修改《档案法》提供参考借鉴的是,国家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A汀1—20(X))2.1把“档案”定义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这体现了对档案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的同等重视。

三、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要求应从强调保护档案的义务转向保护档案义务和利用档案权利并重

在权利和义务关系问题上,计划经济体制突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性和差异性,在价值取向上以义务为本位,大力倡导服从和奉献,淡化权利意识,强调社会公众对国家及其代表者—政府应承担的责任。《档案法》在总则的第三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只强调社会公众具有保护档案的义务,而没有提及社会公众享有利用档案的权利,这鲜明地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义务本位价值取向。

在权利和义务关系问题上,市场经济体制突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同一性,在价值取向上以权利为本位,彰显对社会公众应享有权利的确认和保障,强调国家及其代表者—政府保障社会公众合法权利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两者之间既是对立的关系,更是统一的关系,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法律尤其要注意权利和义务的协调和平衡。档案的价值在干利用,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在于档案利用。为了加强档案工作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唤起社会公众对档案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建议《档案法》修改在总则部分应在强调社会公众有保护档案义务的同时,要明确规定社会公众享有依法利用档案的权利。

四、对档案管理应从自给自足向寻求社会化服务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上下级单位之间在经费上实行统收统支,人们普遍缺乏成本意识,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成为各单位开展工作的惯性思维。体现在档案工作中,各单位设立档案机构和档案人员为本单位提供档案管理服务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普遍现象。其实“家家”设档案室,“户户”有档案员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在一些级别较高、规模较大的单位推行起来还算顺利,但在基层单位实行得并不尽如人意。

一些规模较小的基层单位因编制限制、经费困难、以及档案文件负荷址小的缘故,不能设置专职档案人员,不能拨发专用经费、不能配置专用库柜,兼职档案人员变动频繁,缺乏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单位档案仁作难以实现规范化管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需要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尽可能降低成本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财政“分灶吃饭”以及机构改革也给机关事业单位注人了明确的成本意识寻求专业服务有自给自足和社会化服务两种途径,自给自足具有便利的优势寻求社会化服务则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1档案管理作为一项专业技术卜作,寻求社会化服务可以显著降低档案形成者的管理成本借鉴国外文件中心这种半现行文件管理机构的功能,近年来,面向社会提供档案管理集约化服务的过渡性档案保管机构在我国许多地方蓬勃发展,北京市的西城、宣武、海淀和石景山等区的区委、区政府机关都设命_了联合档案室(多称机关档案竹理中心)相对于各单位分散建立的档案室而言,过渡性档案保管机构有着以卜优越之处:一是精简、统一、效能,节约档案管理成本;三是专业化程度高,提升了档案管理的业务水平;几是档案信息资源的统一整合,有利于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四是减少进馆档案的玉复,有利于鉴定一[作的开展建议《档案法》修改明确认可提供档案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过渡性档案保管机构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五、对档案权属的界定和保护应从模糊转向明晰

在汁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单位之间统一划拨的计划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本途径,人们的产权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受这种观念的制约,《档案法》丛然按所有权的不同把档案划分为属十国家所有的档案”和’‘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档案”也就是非国有档案两大基本类型,但该法井没有对国有和非国有档案所涵盖的具体范围F以明确界定,这给实践中有效保障国有档案的齐全完整和1卜国有档案所有者的合法利益造成了相当大的l+]难对于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位的或者应当保密的非国有档案,《档案法》第l‘六条第一款明确要求其所有者承担“妥善保管”的义务,并11_规定‘对于保管条件恶劣或者儿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严币损毁和不安全的,}刊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采取代为保管等确保档案完整和安全的措施;必要时,可以收购或者征购”令人遗憾的是,《档案法》虽然刊一作国有档案所有者维护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提出了明确要求,却并没有对尊重和保障非国有档案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作出明确规定。在lt]场经济体制下,平等主体之间等价交换的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途径,尊重和明晰产权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由于产权明晰是尊重和保障所有权的前提和基础,建议《档案法》修改时对国有和非闰有档案所涵盖的具体范围子以明确界定_可以考虑规定国家投资或者依靠财政拨款运转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上述组织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属于国家所有,非国有组织形成的档案和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档案属于该组织所有,个人在非职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和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档案归本人所有此外,为了体现对档案所有权的尊重,建议《档案法》修改时应明确规定非国有档案所有者对其档案所拥有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六、对档案所有权转让应从限制转向有序放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维护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对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持排斥态度对于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非国有档案,《档案法》第十六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严禁倒卖牟利”,这是典型的汁划经济时期的法律用语,1982年制定的《文物保护法》也有相似规定,这与1979年制定的《)6]法》规定“投机倒把罪”属于同一立法思路_受汁划经济体制下贬斥买卖的思维定势影响,《档案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禁止出卖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对于向国家档案馆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卖对于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非国有档案,《档案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要求档案所有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由县级以卜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充分发挥等价交换的lfJ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1997年制定的《刑法》删除了对“投机倒把罪”的规定,2002年制定的《文物保护法》也删除了“严禁倒卖牟利”的规定借鉴现行《文物保护法》所确定的文物经批准可以有序流通的立法思路,建议《档案法》修改时删除“严禁倒卖牟利”这一带有明城计划经济色彩的条款_对社会公众而言,法尤禁}卜即为可行《档案法》只对档案买卖作出限制性规定,很容易使人以为赠送国有档案、赠送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或者应当保密的非国有档案不需批准为法律所默许,而这显然并非立法者的本意。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疏漏,根源就在于在贬斥买卖思维定势支配下,《档案法》过于关注限制买卖档案而忽视了赠送档案这一转计二途径、考虑到转让包括“出卖”(有偿转让)和“赠送”(无偿转让)两种途径,为了体现法律规定的逻辑严密性,建议修改《档案法》时应明确规定禁止转让国有档案、转让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或者应当保密的非国有档案需要事先履行审批手续。

七、对档案利用应从延期控制转向及时开放

计划经济体制是与阶级斗争为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公开和保密关系问题上,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防止境内外阶级敌人破坏颠覆,国家强调对政府信息实行保密和控制,因此延期开放档案、区别对待利用者就成为立法的主导思想与1983年制定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机关档案部门保管的档案,是现行档案,主要供本机关和上级主管机关使用,不属于开放范围”的规定相呼应,《档案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档案法》规定“利用”档案的权利中不包含“公布”档案的权利.对于已经“开放”但尚未“公布”的国有档案,社会公众虽然可以利用,但是未经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同意,不得擅自对外公布。((档案法》对中外组织和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有着明确的区分,该法第二十条规定中国公民和组织“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利用档案馆未开放的档案以及有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保存的档案,”这实际上意味着外国组织和外国人没有利用未开放档案的权利。

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过程中所确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倡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敌我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公开和保密关系问题上,从尊重和保障社会公众对于政府事务的知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出发,国家强调政府信息要及时向社会公开。

2004年开始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实际上已突破了机关档案室档案可不对机关外开放的法律藩篱2007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又进一步明确规定,“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和“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具有向社会“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的职责和义务。政府信息是机关档案所记载的信息内容,机关档案则是记载政府信息的原生物质载体,两者之间如影随形、相伴相生。我们认为修改《档案法》时,应明确规定承载政府信息的机关档案,无论其保存在档案形成机关或者国家档案馆内,都必须及时向社会开放。为了最大限度方便社会公众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应把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对已开放的国有档案享有公布权的规定予以删除,只要是纳入开放范围的档案,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加以利用,也包括自由地予以公布。借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和渠道,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全体社会成员及时公开政府信息,并没有对中外组织和公民作出区别对待的明确规定,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基本原则以及WTO规定的透明度原则及其所倡导的国民待遇原则,我们认为《档案法》修改也应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公平对待国内外的档案利用者。

总之,由于《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公布,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已明显提速且有了法律保证。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国家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必须在有关档案利用开放的法律中予以体现。具体讲,机关档案室也有对社会开放档案的义务,而档案馆的档案开放工作则要大大提速。否则将出现上游开闸放水而下游拼命堵截的尴尬不和谐局面。

八、制裁档案违法行为应从依靠行政处分转向行政处罚

第8篇: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

  一、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产生与形成

西方的制度经济史学是在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史学革命的推动下产生发展起来的。

经济史学对于研究制度问题的特殊重要性,是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渐认识到的。制度经济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如何影响了经济绩效,二是制度为什么以及是怎样演变的。而无论对于哪个问题来说,经济史的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通过经济行为主体和这些行为主体置身于其中的一系列交换关系来影响资源配置,进而影响经济绩效的。而历史上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则为人们考察特定的制度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源泉和基础。同时,要说明现存制度的生成和演进,揭示现实世界中不同国家或社会在制度及其结构方面的巨大差异性,也必须从不同国家或社会各自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去寻找答案。所有这些,使西方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共同认识到了经济史对于制度研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促使经济史学家们开始把制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视为经济史学的一项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所面临的一项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其进行自觉的系统的思考与探索。从而,使经济史学的研究主体在对制度进行系统的历史分析的意识上,实现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飞跃。

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开始的西方新经济史学革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史学大变革。在这场史学革命当中,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及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普遍应用,在经济史学研究中引发了一连串的重大革新和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它为经济史学家们从事制度研究提供了特有的理论框架和专门的分析工具。此后,经济计量学方法、制度分析方法、反事实假设方法等被普遍地运用于经济史学的研究之中,实现了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的革命,开创了经济史研究的新时期。这些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史学对制度及相关问题的解释力,使得已经对制度分析有了自觉认识的经济史学家们得以运用这些特有的理论框架和专门的分析工具,去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制度及相关问题,并据此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包括特有的理论方法、专门的分析工具和较为成型的内容结构的学科框架和研究体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制度经济史学”(The  InstitutionalEconomic  History)。

  二、新古典的制度经济史学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制度经济史学大致经历了“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TheNeoclassical  Institutional  Economic  History)、“新制度经济史学”(The  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  History)和“历史制度分析”(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Analysis)这三个阶段。其中50-60年代的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属于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新古典制度经济史所着重研究的是市场这一特定的经济制度。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是市场制度支配着历史上的各种交换关系,也是市场和其统一化的进程,培育了经济效率与增长。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的应用,极大地开拓了经济史的研究领域,增强了其对历史上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解释力,使其能够对大量的有关价格、数量和外生变量(如年龄、性别和不同产业的周期性质等)的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统计分析,并用于检验和评价有关市场制度及其内部关系的各种假说。

制度经济史的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市场制度确实在历史上的很多时期存在并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早在殖民地时期就初步建立了劳动、资本和产品的市场制度;19世纪90年代时,密执安的劳动市场已经非常完善,甚至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存在着非熟练工人的补偿工资差别。在欧洲,从15世纪以来,巴黎地区农民的专业化分工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这充分显示了产品市场的功能;各种证券的价格也表明,18世纪时的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在很多贸易国家之间发挥着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市场的产生和扩大是伴随着技术变迁,尤其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以及能随后带来和平的政治变革而出现的现象。例如,私人资本市场的出现,是为了适应铁路系统这样大规模的融资项目的需要,同时也有赖于政府证券市场的存在。

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在关注市场制度研究的同时,也对非市场制度作了初步的考察。在这方面,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家深受科斯(Coase.Ronald)的影响。他们把非市场制度视为契约关系和财产占有的不同方式,认为这种契约关系和财产占有方式的产生,是市场不发达、不完善和价格过高的结果。因此,非市场制度的发达程度取决于市场制度的完善程度,换句话说,取决于市场制度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需要非市场制度来补充。显然,非市场制度是作为市场制度的替代物而存在的。

新古典学说的若干研究成果都对这种假说提供了支持。需要指出的是,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对非市场制度的初步研究,绝不意味着它从根本上认识到了非市场制度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在新古典制度经济史那里,非市场制度是无关紧要的。之所以对它予以一定的关注,是把它视为市场制度的一个替代与补充,只有在市场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时候,非市场制度才可能出现,一旦市场完善了,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换句话说,非市场制度是可有可无的。

新古典制度经济史还试图以历史资料为基础,来证实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和市场化进程培育了经济效率与经济增长的观点。但事实证明,这是相当困难的。只是到了80年代,索科劳夫(Sokoloff  1989)才运用数量分析方法,为美国市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革新与发明的观点提供了佐证。他以1790年至1846年间美国专利注册为样本,证明了革新发明与市场规模存在着正的相关性。而另一方面,怀特(Wright  1987)的研究却得出了与此相反的结论:美国内战后商品市场的统一非但没有促进反而妨碍了南部经济的发展。

不难看出,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对市场制度的研究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经济史学的范围,开创了对制度进行历史分析的一个新的范式。首先,它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各种学说和方法来分析解释历史上的制度问题,改变了经济史的制度研究多年来没有合适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的局面,开创了制度经济史乃至整个经济史研究的新时期。其次,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在对制度进行历史分析时,大规模成功地运用了计量统计方法,特别是后来越来越高级的计算机的使用,使得经济史学家们能够对有关制度(特别是市场制度)的大量历史资料和成千上万条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分析(这对于以前的传统经济史学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史学对有关制度问题的分析力和解释力。同时,计量统计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对大量的历史统计资料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使得经济史学能够更好地发挥它本应发挥的特殊作用——为经济学的理论和假说提供历史的经验证明和检验,这是经济史学的一项特殊的学术使命和任务,也是传统的经济史学没有做到的。而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也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第三,就市场制度的研究而言,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紧紧地围绕着经济制度的这一核心,就相关问题的方方面面展开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与探讨。从研究问题的广泛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研究方法的新颖性、研究视角的独特性和研究结论的可信性来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本身也存在着诸多缺欠与不足。诺思曾指出,直到70年代,传统经济史学还没有对非市场制度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也没能说明为什么在环境与背景相似的情况下,一些社会建立了市场经济,而另外一些社会却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上说,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的这些缺欠与不足,均源于构成其理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内在局限性。显而易见,制度经济史学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经济理论方面的突破与创新。

  三、新制度经济史学

可以说,新制度经济史学是伴随着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大规模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同时,它的发展也给了新制度经济学以极大的推动与促进。新制度经济学家在其对制度进行的不断深入的研究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经济史、尤其是制度经济史对于制度分析的特殊重要性。新制度经济学的许多代表人物如威廉姆森(Oliver.Milliamson,1982)、奥尔森(Mancur.Olson,1982)和诺思(1981)等人都明确阐述了类似的观点。尤其是道格拉斯·C·诺思教授,更以他的令人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成为新制度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史的集大成者。在他的研究成果中,新制度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史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

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在完备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和零交易成本条件下的运作过程。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协调和组织,只要依靠“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可以达到最佳状态,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的干预。这样,起到协调经济活动作用的各种制度和组织,就变得无足轻重了。然而,诺思通过对经济史的研究发现,用传统理论去研究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绩效,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尤其是它无法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和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诺思认为,在传统经济学的增长模型中,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制度。诺思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有效市场,只有在无交易成本时才会实现。当交易产生成本时,制度就起决定作用了。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交易活动。因此,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是市场效率的关键性决定因素。”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制度分析框架,诺思对美国和欧洲经济史,特别是制度变迁的历史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制度和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家和意识形态对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影响,以此来说明经济增长的制度变迁模型和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从而构造了一个以制度、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为主轴,以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理论为主要分析框架的新制度经济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

诺思认为,经济增长的历史是与制度变迁的历史分不开的。他认为,西方世界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制度的核心是产权制度,而产权的界定者是国家。诺思认为,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界定的产权,但在技术和现有的组织制约下,产权的创立、裁定和行使的代价极为高昂。而国家作为一种能够低成本地提供产权保护的制度,在产权形成、产权界定、产权保护和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国家也会(而且是经常地)起到负面的作用:它会造成无效产权,破坏产权界定的市场规则,采取歧视政策对待不同的交易当事人,并限制交易的空间,阻碍交易的发展。因此,国家对产权乃至经济增长具有双重作用:它既可以促进产权的界定,提高产权的运作效率,也可以导致无效的产权。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国家——产权悖论”。诺思指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一悖论使国家成为经济史研究的核心,在任何关于长期变迁的分析中,国家模型都将占据显要的一席。”除了揭示国家在产权界定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外,诺思还对国家的性质、起源、其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以及产生“国家——产权悖论”的根源做了深入的分析,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有关国家的理论模型。

诺思在新制度经济史学研究上的另一个重要创新,是他把意识形态纳入了制度经济史研究的范畴,从而使他对历史制度的研究从以产权为核心的正式规则,拓展到了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非正式规则上。诺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经济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一种明确的意识形态理论或知识社会理论,那么,在说明资源的现代配置和历史变迁的能力上,就存在着无数的困境。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制度因素。

诺思认为,新制度经济史所要解释和说明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相对无效的经济会持续?是什么妨碍了它们去采用更有效的经济中的制度呢?”在探寻这一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诺思又发展了制度变迁的轨迹和路径依赖理论。他认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能够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出一个新的视角,“路径依赖性是分析理解长期经济变迁的关键”。诺思把路径依赖的相关概念和分析方法引入了制度变迁的分析之中。他认为,在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从而形成对制度变迁轨迹的路径依赖。诺思将制度变迁的这种路径依赖特征与经济的长期增长或下降模型结合起来,给出了制度长期变迁中的两种轨迹。他认为,制度变迁的这种轨迹差异和路径依赖,揭示了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形态千差万别的重要根源,也是低效率的制度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无论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是从经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新制度经济史学都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首先,新制度经济史学实现了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史研究的真正意义上的结合。这种结合无论对于新制度经济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应该说,让众多经济学家(尤其是理论经济学家)真正认识到了经济史研究在经济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是新制度经济史学的一大功绩。而这一点,对经济史学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其次,新制度经济史学运用交易成本、产权和公共选择等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西方世界兴起的根源,并创建了以产权、国家、意识形态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范式,开创了经济史学特别是制度经济史学的一个新时期。第三,新制度经济史学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它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研究探讨了制度经济史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而且通过诸多富有开拓性的和思考性的工作,为制度经济史学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出了方向。

当然,新制度经济史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其中最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由于新制度经济史学在从事制度分析时,主要使用了交易成本和产权理论。这就把它的主要研究领域,限定在了以产权为核心的由国家界定并实施的制度上,而对于无国家和中央法律体系强调的自我实施制度,没有也无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其现有的理论框架内,它无法解释国家(本身作为一种制度)的起源。其二,尽管诺思等人意识到了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但始终没有找到适用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因此,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对这些非经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制度选择和路径依赖的影响,作出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具体翔实的历史考察。而这一点,一直令诺思感到无能为力和遗憾。

  四、历史制度分析

历史制度分析起源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夫纳·格瑞夫(Avner  Greif)教授。从80年代末起,格瑞夫开始研究中世纪末期商业革命中的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诺思新制度经济史学的缺陷与不足,引发了他对新制度经济史学的再思考。他认为:“新制度经济史对经济史中有关制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勿庸置疑的。它引起了人们对国家界定并加以实施的产权、规则、规制,它们形成的政治过程,及其交易成本的重要性的普通关注。然而,它所依赖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意味着它只能考察由国家界定并实施的制度。这些理论框架妨碍了它对‘自我实施’制度(如国家本身),对影响制度与组织发展走上特定轨迹的非法律因素,对非经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制度选择和路径依赖的影响的考察。”因此,必须从理论、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对新制度经济史学进行全方位的创新。

格瑞夫认为,要建立一种全新的理论和方法,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超越新制度经济史学把国家作为制度的唯一来源的分析范式,重新给制度下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为了弥补新制度经济史学的不足,历史制度分析有针对性地把制度被定义为:本身“是自我实施的对行为的非技术决定的约束。”

历史制度分析在方法论上的最大特征,就是开创性地运用了博弈论和历史经验的归纳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由于历史制度分析把制度定义为非技术决定的自我实施制度,就为博弈论广泛地应用于制度经济史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自我实施制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自发产生和自我实施的性质。与那些由国家和法律强制实施的制度不同,自我实施制度必须是参加者各方经过协商、谈判、讨价还价后自愿达成一致的结果。因此,历史制度分析将自我实施制度视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度博弈的一种均衡状态或均衡结果。自我实施制度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制度博弈者各方在特定的战略局势中,根据自己各自不同的目标与对手进行博弈,自主地选择各自的最优策略,最后求得均衡的过程。自我实施制度所具有的自发产生和自我实施的基本属性,说明了它对博弈论分析框架的特殊适用性。

然而,把博弈论框架应用于历史制度分析也面临着挑战。在很多种战略局势中,存在着多重均衡的可能性,这意味着结果并不是唯一确定的。博弈论本身所具有的这种有关均衡结果的非确切性和非结论性的特征,极大地限制了它在以往的制度分析中的应用范围。而历史制度分析则通过博弈论与历史经验的归纳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格瑞夫指出,正是博弈论分析结果的这种非确切性和非结论性的特征,内在地规定了它与历史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必要性。历史发展的结果依赖于历史发展的逻辑、过程和细节,即具有历史的路径依赖性。因此,博弈论的这种(均衡)结果的不确定性问题,只有在历史的逻辑和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博弈者是如何从他所面临的多重均衡结果中选择了历史和现实中的这个唯一结果,只有通过历史的经验分析才能予以说明。在研究的实践中,格瑞夫通过“特殊历史相关性模型”(A  context-specific  model)较好地解决了博弈论分析结论的非确定性问题。

第9篇:新经济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管理;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形成了良性循环,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尤其在经济体制变革的发展趋势下,众多企业的管理模式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将企业管理从传统微观管理转移成间接管理,则需要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出发与分析,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管理模式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与解决方法。

一、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从某种角度分析,由于起步比较晚,我国经济管理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另外,在受到西方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在实际中会按照西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并没有从实际角度出发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方案与途径。其中企业经济管理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1]

从当前发展趋势分析,尤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有很多企业虽然看到了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但是却缺乏对管理制度的重视。根据笔者在近几年的分析与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当前有诸多企业在遵循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管理制度,但是这一类管理制度并没有脱离原先的管理模式,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存在非常多的漏洞,未将管理制度的作用进行发挥,长此久往则会导致企业发展受到局限于限制。

2.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有非常多的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中并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导致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仍旧存在靠领导来抓的怪圈之中[2]。这种模式基本上以领导为主,会导致人力资源部门人员流失,部门动荡比较明显,无法指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无法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对企业工作的进度会造成重要的影响。

3.缺乏灵活的企业组织

与众多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市经济起步比较晚,且发展的时间比较短,这种情况下广大的企业组织结构比较传统、死板、僵硬,缺乏灵活性以及变通性。从整体角度分析,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会面临逐渐淘汰的危险[3]。除此之外,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还有部分企业过分重视企业经济效益,只是一味的追求自身的利益,没有对企业组织结构的科学性加以分析,这种模式会对企业经济管理造成影响,甚至对企业日后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

二、新形势下解决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问题的措施

诚如上文所言,当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在新新形势下要想改善经济管理模式,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并非仅仅从单一局面出发,否则会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产生阻碍性。笔者认为在改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需创新管理理念

在新形势下要想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首要任务便是要创新管理理念,理念决定一切,只有创新管理理念,才能推动模式的创新。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并要借鉴西方国家以及其它单位的优秀经验,在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的需求上不断创新自身的管理理念,为企业经济模式的创新变革创造全新的机制[4]。除此之外,还需要从企业的发展趋势与发展策略中进行分析,能够融入全局意识以及危机意识,能够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需要面临的问题考虑其中,制定切实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

2.需创新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企业发展的灵魂,零号的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有序运营的关键所在。其中在创新管理制度的时候首要任务便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因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只有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有序发展,所以在新形势下企业需要积极制定个性化与人性化相互结合的管理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各项监督管理职能,在招聘中引进优秀的人才,增强企业内部人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与保障。3.需构建有效的组织机构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构建组织机构是十分重要的,会给企业带来积极作用。但是在近几年时代的快速变化下,传统模式下所形成组织结构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会逐渐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不良因素,因此在新形势下积极构建高效且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是十分重要的[5]。笔者认为企业管理者需要以市场导向为主,将高效、科学以及人性化作为主要的发展原则与基础,要讲员工当做合作伙伴看待,并在日常工作中鼓励员工,让员工能够根据对企业的见解提出对经济管理的看法与意见,提高企业的活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企业经济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样也是提高社会经济的关键因素,在新形势下,企业管理者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对市场动态加以关注,并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济管理模式,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创新能力。当然,还需要给予管理人员相关的重视,要积极探究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经济管理模式,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与保障。

作者:张松 单位:天津市宝坻区潮阳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付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市场,2013,12:18-19+25.

[2]雷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1:167-168.

[3]陶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模式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81-8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