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精选(九篇)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第1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律行为 可持续发展理念 功能作用 实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推广开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内涵主要包括公平性、和谐性、综合性以及系统性等。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1 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研究

所谓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就是指以非盈利组织、政府以及公共企业为主体的公共机构,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管理的一种行为,其内容包括制定决策、规章制度、指示、监督、命令以及处罚等。依据行为主体的差异性,可以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分为地方性的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与中央性的经济管理法律行为。

而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一是根据所存在领域和法律依据的差异性,可以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划分成金融管理法律行为、财税管理法律行为、产业管理的法律行为、竞争管理的法律行为以及行业管理的法律行为;二是根据行为主体的差异性,可以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划分成地方经济的管理法律行为与中央经济的管理法律行为等。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行为标尺、行为指南,是国家有效管理经济行为的法律手段,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约束作用与促进作用。

2 针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理念的研究

2.1 针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理念内涵的研究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理念的内涵包括以下思想内容:一是公平性,即代内与代际公平的统一,要充分了解并掌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和谐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界的独立性价值与意义,适当地吸收自然生态中心主义的科学合理因素;三是系统与综合性,即运用系统化、综合性以及全面的观念看待问题,政府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环境与资源所具有的承载力。

2.2 针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功能作用的研究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功能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有效纠正经济个体理性的狭隘性与短视性难题,从而有效避免经济集体的无理性,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政府通过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方式介入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这有助于有效纠正市场配置资源失灵的现状,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三是有助于吸纳生态中心主义中的合理内核,超越人类自身的中心主义理念,从而争取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3 针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理念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施研究

3.1 措施之一―采取措施充分运用财税的管理手段

要充分运用财税的管理手段,首先要在国家税收层面上,建立并完善环境、资源能源税的体系,根据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的自然属性、损害成本等因素的差异性,施行有差别的税率;其次是在国家财政支出的层面上,在财政预算当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采取奖励、补助或者财政贴息的方法来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3.2 措施之二―采取措施发展通信与信息技术民族产业

要发展通信与信息技术民族产业,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行政手段与财政手段加大对通信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绿色经济的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坚持“引进来”的原则,将国外的标准当做标尺,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任何一样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最高限度进行具有差异性的规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采取这两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国家采取反垄断对策有效避免民族企业在产业链低端被无形压榨,而且有助于避免一家企业完全垄断技术标准。

3.3 措施之三―采取措施发展绿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要发展绿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明确绿色新兴产业与产业绿色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以及空间布局等,从而有效引导新兴产业选择科学的技术运行路线,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协同效益;二是要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来选择重点发展的领域与产业,同时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相联系,从而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出现。

3.4 措施之四―采取措施充分运用金融管理的手段

要充分运用金融管理的手段,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绿色抵押等新型的环境金融产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境因素吸收到投资、贷款以及风险评估流程中;二是要采取措施强化我国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村乃至中小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其中可以发展的银行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商业银行等;三是要采取措施建立并完善金融循环经济制度,将环境信息作为考察排污企业金融信誉与信贷的主要参考标准,对于违法的企业办理银行贷款业务时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内容包括家庭、企事业单位、个人对经济事务的管理以及国家对经济事务与财产的公共管理等,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与发展,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伟舜.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3).

[2] 史际春.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Mohan Munasinghe,Jeffret Mcneely.Key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efining and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M].New York:The Biogeophysical Foundations,2008.

第2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矛盾 协调关系 结构调整 保障措施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低于严重缺水线,有七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60 M3,全国农村有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于水资源综合利用应充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运用综合保障措施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

一、 我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1、 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加剧制约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2200M3,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水资源8800 M3,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据专家预言, 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2030年我国人口达16亿,水资源缺口400~500亿M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大,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显现,造成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据统计:8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236座,缺水量1200万M3/d,9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300座,缺水量1600万M3/d,200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450座,缺水量2000万M3/d。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业人口约占70%,而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普遍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型干旱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是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桎梏。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 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降雨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因水量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集中期偏离农业用水集中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3、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局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左岸不顾右岸,拦河修坝截流,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在上下游,左右岸分配利用不合理,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流域之间,水资源丰富的流域,用水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而在水资源贫乏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连最基本的生态环境用水都无法保障,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达600亿T,其中绝大部分未作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700多条河流中,有近50河段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生活水资源总量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5、 各种用水需求不合理,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用水相当紧张,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目前我国沙化面积已扩展到174.3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2%,而且年扩展速度呈增加的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的1560 KM2增加到90年代末的3436 KM2。

目前我国有些缺水区,为了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对地下水开采过度,全国超采地下水约74亿M3,形成了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地面下沉,地下水盐碱化严重。

二、 科学合理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水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总量也在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水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水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水资源的的承载力,水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三、 综合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水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我国目前单位产值工业耗水少于农业耗水,国家可以适当提高工业比重,在经济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降低水资源需求总量,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节水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渔业、林业、牧业等低耗水型农业,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水低产出,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对于超过水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水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参予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依靠法制节水,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但目前我国对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依法治水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如:南水北调工程),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4、技术措施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一般只有30~40%,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2.5倍,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水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因此应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如滴灌、喷灌比传统的漫灌水资源利用率要提高约10~20%,可以大量节约宝贵的水资源;我国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偏低,用水浪费严重,据统计资料,日本每增加一万美元GDP耗水208 M3,美国为514 M3,中国则高达5045 M3,是美国的十倍、日本的24倍,如此大的差异主要差在科学技术,我们应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进行工业部门的技术革新,发展节水型工业,充分发掘节水潜力,降低发展对水资源的消耗。依靠技术措施,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为建设节水型社会而努力。

第3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1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让人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还反映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在过去几年里,大多数人们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只是在片面上强调了农业用水的利用与开发,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得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日益加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农业经济长远的情况下,对其水资源的充分的利用,改善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

目前,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粮食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若想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人们必须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国际市场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这就导致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限制。

自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以后,我国在农业发展战略上,提出了科教兴农的口号,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而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对耕地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粮食的生产量。但是在由于我国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且农业经济发展也没有处于一个决定稳定的地位。而且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水,无论农田管理在怎么可科学,光照在怎么充足,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当前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开展节水工程。

2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当前科学化管理主要表现。不过,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着学科的管理思想以外,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将其与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提出相关的新要求,还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当前的发展形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挑战,从而有效的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2.1 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2 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2.4 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

2.5 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第4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生产措施

在破坏性掠夺落后地区的资源和损害环境上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经济,虽然无可避免地走了一段资本主义社会的老路,但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更早地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进一步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国策。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赋予了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定义,即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经过中国的消化吸收,最终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国策。林业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常年受到过度的采伐,严重影响了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国策,促进我国林业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1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1可持续发展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成果始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后果的担忧。世人对其的定义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模式,它并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根据世界经济发展造成的后果而提出的亡羊补牢式的政策[1]。森林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持环境适宜居住的重要自净装置。世界最大的森林亚马逊被称为“地球之肺”,正是由于森林特有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功用,调节整个地球的气候,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保护环境的要求,更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2可持续发展现状

在我国,林业经济距离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准的可持续发展还很遥远。虽然国家已经下了足够的力气、投入了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建设林业,但成效尚不明显。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民并没有足够高的思想觉悟。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对后世影响的人大多拥有相当高的学历,经过了系统的教育,见识和理解力都经过了系统的培养,但越是大面积的林业存在的地方就越接近于地广人稀的农村,拥有高学历的人不多,往往无法理解为何要将能够用于经济建设(商业、工业或住宅)的土地去发展林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拉长了利益链条,能见到投资的回馈效率太低,很多收入是无形的,令很多思想觉悟低的地方政府对此产生了抗拒感。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措施

2.1改变评价方式

常言道,对君子则以义诱之,对小人则以利诱之,推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改变评价和考核地方政绩的方式。如果能够加重可持续发展一项所占据的比重,地方政府就会积极推动包括现代林业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2]。这样有利于推动林业相关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实现生态和经济2方面效益。

2.2优化产业结构

阻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理由在于林业发展的周期长,前期资金、人力和资源的投入多,收获成果和盈利方式基本上是农业的盈利方式,商品化之后的价值偏低,因此,重要的改变方式在于优化产业结构。这需要在地方发展林业之初严格规划种植树木的数量和种类,加强调整异龄林和同龄林的结构,尝试达到完全调整林的标准,进而保证实现林业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发展包括旅游、有氧运动等在内的服务业,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并将社会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

2.3发展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对资源的再生产、再开发和有效利用,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提高林业建设中的科技含量,从而保证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依靠科技进行林业发展,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林业和林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增加经济收入,推动林业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2.4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林业和森林资源能够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没有法律法规规范秩序的市场注定混乱,相关法律法规最接近通过保护和科学发展林业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是2000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在经过了相对漫长时间后,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变化极快,已有的法律存在很多执法程序甚至内容上的不足。有些条款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加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晓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生产措施[J].现代园艺,2015(6)

第5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装饰工程;绿色施工;重要意义;施工原则

1.前言

在装饰领域,传统的装饰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建筑垃圾、废弃物,同时,装饰材料从生产、加工、运输,甚至到使用的各个阶段都会消耗大量能源。无论是废弃物、垃圾的产生、处理与排放,还是过程中能源的消耗,都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负而影响。由于装饰活动规模和时间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其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而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针对装饰过程中形成的环境问题,人们提出了绿色施工这个概念。在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管理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尽可能地降低施工对环境的破坏以及能源消耗,以实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这就是绿色施工的内容。它是人类而临资源紧张和生存环境恶化,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利一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更是新时期而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施工以高效、节能、环保、低碳为特点,以最终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各方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不断改进施工措施。对于传统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材料浪费等各类问题,绿色施工都采取了专项措施予以改进。绿色施工不是简单一两个措施,而是以环保理念为核心的一整套环保施工方式的综合利用,通过专有技术将施工对生态环境的负而作用降到最低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施工方式[1-3]。

2.绿色施工在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2.1推动建筑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施工是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是企业。首先,绿色施工是在向技术、管理和节约要效益。绿色施工在规划管理阶段要编制绿色施工方案,方案包括环境保护、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措施,这些措施都将直接为工程建设节约成本。其次,环境效益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势必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派生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2.2有利于保障城市的硬环境?

???? 要想实现整体提升城市面貌与形象,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除了提升必要的软环境,必须通过有效措施提升城市的硬环境。这其中就要求在施工程有效落实绿色施工,保障好城市的硬环境秩序良好。?

? ???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硬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扬尘、施工噪音以及施工期对施工段局部生态环境暂时的影响。施工过程开挖路面,压占土地、植被和道路,局部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水土流失加重,施工过程的施工噪声、地面扬尘和固体废弃物对局部生态环境也有一定影响。

2.3有利于保障带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以正确处理。总书记强调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科学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繁荣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两大目标,也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辩证对待、不可偏废。

??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反作用的。一方面我们靠基本建设带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环境建设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反作用,如果我们的环境建设保护工作得到落实贯彻,那将会反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建设工程施工是否有效落实绿色施工对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4营造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进人们对环保的观念也越来越强。目前建筑装饰市场上还有许多超标材料的存在,甲醛、苯、氨等有害物质一旦长期处于我们的居住环境之中,会造成恶心、头晕、腿脚无力、过敏等状况的发生,情况严重还会诱发一些其他疾病。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能够从根本上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对于保证人体健康,构建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3.绿色施工应遵循的施工原则

3.1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这是现阶段生态建筑设计精髓和关键所在。是装饰工程必须要达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生态建筑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可持续性原则,是在装饰过程中,可以根据建筑物自身的神态环境和生态循环,做出准确的制定和规划,从而确保建筑项目工程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3.2舒适性原则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与居住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说,装饰工程要符合舒适性的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在建筑项目工程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环境的合理优化,使得建筑物内部的环境可以充分的满足住户的需要,创造舒适的内部环境和内部空间。舒适性,是人们可以接受生态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建筑物可持续运行的方向保障。

3.3节约性原则

节约性原则指的是,在满足建筑物自身的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能源节约,从而减少建筑项目对于外界资源的可依赖性,以自身的能源生产来促进和维持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和使用。节约型原则,从另一方而来讲是可持续性原则的进一步有益补充,从而更加突出什么是绿色装饰以及绿色装饰的意义所在。

3.4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体现出来的经济性,是在强调关于生态建筑的运行和使用过程中的经济原则,不是在建筑过程中的技术和原材料的经济约束。在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过程中,肯定会用到先进的理论和科学技术,再配合先进的建筑施工原材料,从而保障生态建筑的合理有效运行,低消耗运行和节能化运行,人人降低了生态建筑对周围生活环境的破坏、对于外界能源物质的消耗,从而达到“经济性”的优势运行。从另一个方而来说,绿色装饰工程就是一种健康性的、持续性能的经济建筑工程,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装饰工程中实行绿色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作为该理念的实施者,装饰施工单位应强力推进绿色施工,严格制定绿色施工的强有力的激励措施[4],并积极引导业主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共同推进绿色施工的管理、技术和政策规范的系统研究,从而推进绿色施工技术更上一个技术层面。更好保障城市环境的安全、舒适性。

参考文献:

[1] 张希黔,林琳,王军.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现状及展望[J]. 施工技术,2011,(08):241-244.

[2] 李明惠. 建筑工程加快推进绿色施工管理的探讨[J]. 山西建筑,2013,(06):314-318.

第6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1.1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建设提出新要求,丰富新思路

可持续发展研究要求对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产业、部门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微观研究带动可持续发展宏观研究领域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从思想启蒙、发动转向纵深的、微观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部门可持续发展研究,涌现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尤其是在矿产、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这表明,进行区域的、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趋势。事实上,水利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可以为水利建设提供更多资金、技术支持,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水利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改变传统的水利建设思路,从生态治水、持续利用水资源角度进行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建设能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提高区域粮食生产、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明显关联效应,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会造成一定影响。不当的水利建设也会对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造成危害[3]。

1.2水利建设实践要求进行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

传统的工程水利在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移民安置、经济效益发挥等方面遇到一系列问题,工程水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等新的治水思路不断提出,如何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由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是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认识水利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地位,发挥水利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我国历来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解决水多(洪涝)、水少(干旱)、水脏(水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总结过去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评价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正确认识“水利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需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发展,并适度超前”的论断,从工程、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找出影响水利建设发挥作用的因素,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充分发挥水利建设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效益的同时,促进水利建设生态、社会效益的发挥[4-5]。

1.3水利建设历史经验

从水利建设研究看,国内外对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利建设规划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国外水利建设看,水利建设已经先后经历了单目标开发为主时期、多目标开发为主时期、法规和现代管理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时期,逐渐进入人水协调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时期。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许多学者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水利及水利建设规划、水利可持续发展、水权制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发达国家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生态用水,在重视水利工程措施的同时,更加重视非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水权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一定意义上说,发达国家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时期已经过去。我国水利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受时代局限,研究偏重于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方面,对生态需水、区域水利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较少,从区域整体角度进行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更少。但近年来,这方面逐渐有所加强,国家水利部先后启动了“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对当前水利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发展。另外,水利部先后在大连、甘肃张掖、汉江中下游地区等进行水利点代化建设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果[6-8]。

2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路

建国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大规模水利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完成的,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粮食生产水利保障能力不强;水利发展相对滞后,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不顺,水管理制度不健全[9-10]。

2.1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水利建设制度创新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更好地进行水利建设,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对水利建设进行重新认识,将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意识、生态文明思路纳入水利规划与建设中,进行社会经济制度创新尝试,探索适合区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水利现代化建设道路。从国际水利发展史看,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就会更多地关注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治理污染。正常情况下,水利工程建设达到相当的规模后,基本建设投资力度会逐渐降低,水利发展战略将由传统的“工程水利”向对水资源实行综合科学管理的“资源水利”、“生态水利”转变,工程运营维护管理费用在总投入构成中的比重会逐步上升,水资源管理将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水利建设在配合水利发展战略转变的过程中,将逐渐向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倾斜,水利建设的社会、生态效益将得到更大的彰显[11]。

2.2人水协调,加强水利现代化建设

第7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一)客观原因

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以及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环保措施产生的首要客观原因。目前全球许多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与健康,例如土地沙化、温室效应、能源浪费、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减少、海洋过度开发、荒漠化、化学污染、空气污染、极地臭氧层空洞等。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环保措施势在必行。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不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但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环境保护,则国际贸易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比如危险废弃物、危险化学品和濒危物种等在国际间的运输和交换,如果处理不当,危险品就可能严重破坏输入国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另外,某些普通商品及其包装也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如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纺织品中的偶氮染料和家电产品的超标准辐射均会损害人体健康;天然包装材料(木材、稻草等)隐藏的有害生物会危害进口国的森林和农作物;各种商品消费后形成的废弃物特别是包装废弃物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这些负面影响的存在,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力求通过制定相应的公约法规,解决特定的环境问题,实现环保目标。因此,环保措施的产生对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及动植物安全有着积极的一面。

(二)主观原因

环保措施是一把双刃剑,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常常被贸易保护主义者利用,成为阻碍国际贸易的一种绿色壁垒。因此,环保措施的产生,名为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实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自18世纪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就一直以各种形式活跃于国际贸易领域。当今世界,随着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特别是GATT/WTO多个回合的谈判,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如数量限制、许可证制度、外汇管制等)日益弱化,继续公开使用这些壁垒,必定会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和报复。在这种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需要寻求一种更具隐蔽性、合理性、灵活性的手段,而环保措施正是一种最好的手段。此外,从技术上来讲,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环保资金投入和技术水平上存在差距,因此不同国家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同,这就决定了各国环境标准的参差不齐、难以协调。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类环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比较严格,产品的环境成本尽可能实现内在化;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较低,环境成本远未实现内在化。因此,发达国家的一些学者认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由于环保要求低,价格低廉,严重威胁了发达国家产品的竞争力,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市场份额下降,从而损害其国内的福利和经济繁荣。因此,发达国家需要对进口产品设置形形的壁垒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竞争因素给其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此时,各种以保护自然环境、动植物安全及人类健康为借口的环保措施应运而生。

二、环保措施与贸易发展的理论研究

(一)传统的国际贸易保护理论

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主要包括重商主义和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重商主义政策主张增加出口以扩大贸易顺差并力图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顺差。至今仍有许多国家的国际贸易思维方式以此为指导,当今许多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重商主义理论中所追求的贸易顺差。当一国贸易出现逆差或顺差减少时,该国的外贸政策便会向保护主义的方向倾斜。因此当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低成本、低环保要求的产品大量出口到发达国家时,影响了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此时发达国家便会通过各种苛刻的环保措施来提高进口标准以保护本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主张通过限制进口和征收高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国内有前途的幼稚工业。发达国家虽然科技领先、技术发达,但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某些部门或行业仍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不具有出口竞争力,对于这些“幼稚行业”,发达国家必然会利用其在环保科技上的优势制定环保措施来保护其贸易利益。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中国的纺织品、皮革制品和食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这些行业也正是受发达国家的环保措施影响较重的行业。

(二)环保措施与新贸易保护理论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特指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贸易保护理论及其政策措施。它有别于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其保护手段并非直接针对产品的进出口,而是通过国家立法间接限制外国产品进口,保护本国产业。以往常用的手段是反倾销和反补贴,进入90年代以后,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多地表现为寻求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合理性保护: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保护措施多样化,从非关税措施的明显性保护转向隐蔽性保护;保护制度更为系统化,从单纯贸易政策转向经济、竞争政策等;保护程度也不断提高。环保措施就是在这一趋势下产生的。以往主要通过调整关税、放宽或加严进口配额或许可等方式进行保护,主要是从商品数量和价格上实行限制,更多体现的是商业利益;环保措施则不同,它的出发点更多是考虑商品对环境以及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影响,体现的是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不仅采取关税等措施,还涉及国内政策和法规。合法合理的环保措施可以减少国际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以及动植物的安全,但如果被滥用,则会暴露贸易保护主义的种种弊端,阻碍贸易的正常运行,影响国内的行业及整体经济的发展。虽然贸易保护理论和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但并非不兼容,二者可以为共同的贸易利益而统一起来。环保措施虽有可能成为保护贸易主义的一种手段,但其产生也反映了自由贸易体制下对比较优势的重新界定和扩展。因为外在性会改变自由贸易与投资的福利效应,如果比较利益在比较宽松的环保要求下获得,贸易将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因此,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在其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行业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形成广义的比较优势,以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

(三)环保措施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满足后代人需要的能力,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社会、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发展,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所提供的资金和技术,而环境保护的好坏则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同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其次,可持续发展强调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源,排放了大量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因此,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负主要责任。在环境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是不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环保措施的产生虽然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但其对国际贸易的负面影响也体现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不合理要求。可持续发展倡导环境保护,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家、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从理论上反驳了以往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对立的错误观点,为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环保措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争论的焦点之一。发展中国家认为这是发达国家设置的一种绿色贸易壁垒,而发达国家则声称是要通过环保措施来改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观念。孰是孰非,暂且不谈,关键要弄清环保措施对经济贸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环保措施对贸易的影响

第8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3)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 具体操作

3.1 总体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3.2 区域布局

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3.3 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关键措施。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3.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5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第9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森林经营方案;技术环节;可持续经营;森林经营措施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森林经营方案是科学经营森林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经营森林的法定性文件。

现行森林经营方案与过去的森林经营方案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现行森林经营方案强调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而过去的森林经营方案则突出木材的永续利用。森林可持续经营时通过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过程,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产品及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从而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森林产品主要包括木材、木质产品、水、食物、饲料、药物、燃料等,环境服务功能主要指保护功能、就业、游憩、野生动物栖息地、景观多样性、碳的减少和贮存等,这些森林产品及环境服务功能都有依靠森林经营活动来实现。因此,森林经营方案是指导森林单位科学经营、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资源三大效益的重要举措。衡量一个森林经营方案好坏的标准时看其是否建立起生态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社会可接受的经营运行机制。生态上合理、经济上可行反映了方案在技术层面上的先进性,社会可接受反映了方案与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符合性,同时也反映其他利益主体的参与等,即方案的可操作性。这就要求编制方案的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熟悉林业法律法规及制度。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编制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技术环节。

1.森林资源主体功能的提出

确定提出森林经营单位特定区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森林可持续经营过程提供什么样的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哪一类编制单位,都应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要进行考虑和布局安排,从宏观上把握该区域森林资源的主体功能和作用,因此,组建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编制班子很重要。

2.调查分析

调查分析特定区域能提供森林经营的自然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及成败经验教训,目的是将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求与上述基础条件相耦合,明确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目标。

2.1自然条件

分析水平区域、垂直区域与发展方向的适宜性,主要有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自然地理区划、经济地理区划等;地质地貌包括海拔、主要山脉及走向、地形切割、基岩等;气候包括降雨量、无霜期、有效积温、最高最低温度等;水文包括主要河流、河床特点、洪水危害、水土流失等情况;土壤包括母质、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土层厚度及理化性状等;植被包括地带性植被种类、生长状况等。

2.2社会经济条件

分析林业及林业经济在当地的地位与价值,包括行政区划是否吻合到森林经营系统。人力资源包括人口与民族组成等,经济收入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交通条件包括水运条件,分类调查落实在图上,通讯,电力,林区发展(科教、文、卫、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

2.3森林资源

评价现有资源的特点、利用程度、水平及林地潜力,要求确定是否通过补充调查修正到编案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专业调查包括数、表检验,生长量与消耗量,不同材种出材率,立地类型划分等。

2.4森林经营现状及成败经验教训

包括机构及人员、营林生产、森林采伐利用、森林多资源利用、林政管理与森林保护、林业科技与推广、林业基础设施、林业重点工程等。

3.划分经营类型

根据森林资源现状,本着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公益林、商品林、天然林、人工林类型基础上,重点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与培育目标相符,实现定向培育,利于集约经营,区划更详细的经营措施类型。如以培养不同材种为目标的森林要划分不同类型,以经营林化产品为主的森林也要单独划分类型,原则上可参考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时编制的经营措施类型表并进一步细化。

4.确定经营方针

经营方针是编案单位未来的经营方向。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方案中具体体现,应具有时代性、针对性、方向性和简明性,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营主体与社区利益,协调好森林多功能与森林经营多目标的关系。如国家林业局对今后五年森林经营管理的指导方针是: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永续利用。

5.明确经营目标和任务

既有总目标,也有终极目标 。经理期的终极经营目标是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发展战略总目标的阶段指标;森林经营发展总目标是当地国民经济或企业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部分,既要考虑经济指标,还必须把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建立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目标一并考虑。经理期的经营目标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基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林地高效利用为原则,以规划设计为依据进行制定;要求森林功能、产品效益、森林结构、基础建设等直观明确,切实可行,依据充分,;利于评估,并且具体化和定量化;充分体现经营单位经本理期内森林资源结构调整方向和产品生产与森林社会化服务方向。为实现目标所要完成的全部工作就是任务。制定目标任务要积极稳妥,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好高骛远,应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6.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经营措施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目标的途径,是整个经营方案的技术核心,涵盖林业产业。合理年伐量的测算与确定;要分类确定主伐年龄、计算轮伐期,根据编案单位具体情况选择森林成熟年龄和采伐量计算公式,并对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主伐方式。其次。根据营林工作需要,选择实施抚育间伐、低产低效林改造或其它采伐措施。确定生态公益林经营措施在;包括现有林管护、抚育间伐、低效林改造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及更新采伐。确定商品林经营措施:现有林培育、人工更新、抚育间伐和低产林改造。主要考虑树种选择、整地方式规格、造林密度、幼林抚育次数与季节、科技新成果应用等。确定木材产品方案:对采伐蓄积量进行商品性与非商品性采伐蓄积分配,并以商品性采伐蓄积为基数规划木材工业,得出木材及木质产品方案。选择非木质资源经营项目及确定产品方案:根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技术保障确定非木质资源利用项目包括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及林下资源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