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行业市场调查范文

医疗行业市场调查精选(九篇)

医疗行业市场调查

第1篇:医疗行业市场调查范文

自《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一系列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医疗器械市场的规范和监管工作,为确保公众用械安全、净化医疗器械市场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医疗器械经营市场的高速发展和政府监督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逐渐暴露出存在的问题。为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市民生工程向纵深开展的背景下,**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据国务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有关内容,于20xx年5月至20xx年7月期间采用日常检查、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辖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对医疗器械经营管理方面做了一些调研工作和初步的探索。通过对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力求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管理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基本情况

1、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0xx年经营情况

我市目前正在生产的医疗器械企业共有16家。其中三类器械生产企业2家,二类生产企业12家,一类生产企业2家。截止到20xx年7月1日,我市医疗器械零售企业一共是436家。20xx年的经营情况见下表。

表1 **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0xx年经营情况

销售收入(万元)

利税(万元)

利润(万元)

07年1-12月

06年同期

增长率(%)

07年1-12月

06年同期

增长率(%)

07年1-12月

06年同期

增长率(%)

4784.34

3767.52

47.77

215.58

151.63

72.81

181.03

124.16

228.3

2、20xx年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发展情况

与20xx年相比,20xx年,我市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医疗器械大型经营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总数量不多。我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营业务趋向于单一化。经营范围往往包涵较广,但实际经营过程中倾向于某一类产品的专营,比如三类的植入器材和人工器官,二类的口腔科设备及器具等。20xx年,我市新增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企业6家,二类零售企业40家,主要经营品种都比较单一,规模不大,市场份额有限。

3、器械零售企业在乡镇、村覆盖情况:

我市医疗器械零售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全市目前有零售企业436家,已基本覆盖乡、镇、村。特别是乡镇器械经营企业和零售药店相结合,货源供应充分,完全能满足当地供求。

二、我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经营人员素质问题。

医疗器械行业对从业人员有特殊的要求,但从目前调研情况来看,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与国家当前对医疗行业要求相差甚远,我市很多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缺少专业质量管理人员、维修人员,企业营销人员对器械基本知识也不够熟悉,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突出表现在企业法人及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售后服务人员对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以及基本业务知识了解掌握程度较低,尤其是企业法人和负责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对器械生产、经营及使用管理不重视,自身不学习,内部不培训。

2、企业随意增加变更人员和超范围经营。

新办器械经营企业刚开始人员配备较少,随着经营活动的发展,时间一长,企业的法人、负责人和质量管理人等关键岗位人员随意增加或变动,却不到药监部门履行相应增加或变更手续,造成企业实际人员与申办许可证时的人员档案严重不符。同时,部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超出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规定范围违法经营现象较为严重。伴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出现了这种情况:企业能和客户谈成什么就做什么,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导致部分医疗器械企业超范围经营。

3、部分企业申办许可证,无经营活动。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属于项前置审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必须先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后,才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但实际上,由于经营企业申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实行低收费办理,办理过程中,只收取办证工本费10元,导致一部分企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先办一个《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资质。其是否真正经营,则是看以后的情况再说;甚至还有的企业只拿着一个《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未去工商部们申办《营业执照》,等有生意再说。在我局的监督检查中,全市436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中,目前发现有部分企业无经营活动。这样就导致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滞留在一部分企业中,缺乏监管及退出机制。

4、质量管理人员 形同虚设。

按照《安徽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现场验收审查标准》要求,器械企业必须设有取得医学、药学、机械、电子等相关学历的质量管理人,并要求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必须在职在岗。日常检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实际不在岗,有的临时通知质量管理人员来企业应付检查,有的则强调各种理由,推脱责任。但目前现行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对企业质量管理人员不在岗没有明确的处罚要求。

5、部分器械企业经营面积、仓库面积擅自降低缩水。

我市目前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各级的医疗机构,企业大多采取上门推销的服务模式。这样对企业而言,固定的经营地址和库房对企业似乎形同虚设。因此,有部分企业在办理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以后,立即退掉部分或全部经营房屋或库房,或者有的企业将大的经营地改换成小的办公地点。我局日常监管或监督检查时发现部分器械经营企业存在面积萎缩,按原址无法查询,联系电话变为空号等等问题。以前验收合格的经营面积后来居然严重缩水,有的甚至将经营场所或仓库改作他用。

6、部分企业无库存产品,难以有效监管。

有些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是根据医疗机构采购要求,直接向生产厂家或外地经营企业订货后送往医疗机构,其本身无产品库存。企业的产品质量验收记录也不登记,产品及供应商资质不全,导致监管部门对企业经营产品的合法性难以判断。导致违法违规行为难查处。还有一些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异地设置仓库,当地监管部门对其经营行为难监督,违法难发现。

三、监管对策

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用械安全。

1、提高认识,扩大宣传,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为提高器械经营企业的管理能力,药监部门要通过召开会议、举办培训、日常监督检查等方式,促使相关涉械人员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意识,自觉做到依法经营。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法制氛围。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不仅要重视岗前培训,也要强调日常管理中的培训和考核,提高相关人员的法规意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技能。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等器械法律法规,为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培训人员进行严格考试,避免培训流于形式,让从业人员真正掌握医疗器械管理基本规定,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

2、严厉查处器械经营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退出淘汰机制。

目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经营行为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并没有明确要求建立强制注销的退出机制。建议监管部门在严厉查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对多次出现违规行为以及软硬件条件多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建立强制注销退出机制,逐步淘汰不规范企业,同时逐步提高经营企业的门槛。这样既有利于净化医疗器械市场,又有利于规范企业的发展。

3、将经营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在职在岗情况纳入企业诚信档案。

现行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对企业质量管理人员不在职在岗问题没有做出明确的强制要求和处罚。有鉴于此,药监部门可结合日常监督检查,将器械经营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在职在岗情况纳入企业诚信档案内容,连续两次或几次以上检查时质量管理人员不在岗的企业将纳入黑名单。

4、严把器械经营企业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提高企业开办条件。

目前,**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是依照《安徽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现场检查验收标准》,在设施设备、机构、培训、人员、管理制度与记录,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档案、经营场所与储存条件方面做了明确规定。药监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职责和程序管理,确保企业开办验收时候软硬件条件的具备,从源头上把准器械经营企业的准入关。在企业申请开办时,要求企业必须与质量管理人员签订劳动部门认可的合同,从源头上控制住质量管理人员形同虚设的问题。

5、建立经营器械诚信档案管理机制,提高监管效能。结合诚信考评和年终安全分类等级,对辖区内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划分不同管理类别。对诚信意识差、安全风险大的单位,加大日常监督检查频次,对诚信守法、安全风险低的企业,减少日常监督检查频次。同时,建立卫生、医院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通报机制,真正把医疗器械经营使用行为纳入监管视线,防止出现监管盲区。

6、药监部门要完善医疗器械法规体系,规范医疗器械流通行为。

医疗器械经营与药品经营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不同。药品经营以门市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而大多数医疗器械公司一般是带着器械经营许可证以及相关的一些资质,拿着各种医疗器械的样品甚至图片到各医疗机构上门推销谈妥品种和价格后再提供实物。这种经营模式就要求药监部门制定出一整套适应医疗器械经营规律的监督体系来对应。为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监管部门应完善相关法规,对保证医疗器械安全的主要制度、记录、票据及采购、销售、运输、管理等内容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杜绝挂靠经营、串货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提高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尤其要对基层医疗器械的物流配送做出明确规定,建立医疗器械物流配送的登记、限制制度,杜绝违法经营行为。同时针对不断暴露出的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使监管人员在医疗器械经营管理规律下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规律及存在的问题要经常进行研究探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从而确保将依法监管落到实处。

7、探索建立器械流通、使用领域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医疗器械监管机制。

第2篇:医疗行业市场调查范文

关键词: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08-04

市场营销学理论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学科。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医疗器械生产、销售的实际需要,市场营销学知识已逐渐渗透到医疗器械学科之中,形成一门专业性的市场营销分支学科,是一门内容涉及生物医学工程学、哲学、数学、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它将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医疗器械经济发展与企业经营管理而出现的机会与优势而产生和发展,并且有着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医疗卫生行业、个人或家庭广泛的服务利用的需求,必将成为本世纪发展最快的管理学科之一。

一、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历史沿革

戚鹏等人认为,“教材建设工作在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教材内容、创新性的滞后,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相脱离,教材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对教材编写质量的监控”[1]。就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来讲,起步较晚,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从国外引进市场营销学编著、杂志和国外学者讲课的内容译稿。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更是黑洞,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高校只是近十年来的事,且并不多见.即使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也没有教材,所用教材几乎都是教师自编,湖北科技学院与国内多数高校一样,采用自编自用教材。2011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医疗器械营销实务》十二五规划教材,供高职高专医疗器械类专业用,可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教材,它只为今后教材建设提供最初的式样和铺垫,也能为编著出版一部供医疗器械类专业使用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优质教材提供研究基础。

二、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架

(一)课程内容目标与体系设计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内容总体设计,在“管用、够用、实用”的整体设计指导思想和“边教学、边探索、边选材、边优化”的内容建设原则的影响下,探索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内容,本着以营销理论为主干线,融洽医疗器械知识特点,在市场领域中形成专业性营销学分支学科,突出以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目标、任务为中心组织选择教学内容,以医疗器械营销对象为载体而设计营销知识点,达到以点带面,把握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匹配、实践知识与岗位技术匹配、营销知识与管理能力匹配的关联性,并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营销知识、技能的要求,完善课程内容构建体系。

(二)课程性质定位与适用专业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探索,实质是课程性质的择向。作为非营销类专业或医疗器械类专业使用,在其使用策略选择方面,它针对不同学科或专业来说,可以是一专业基础课,也可以是一专业的主干课;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可以作为医疗器械营销或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可以成为选修课。当然,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作为新学科、新课程的面世,依内容体系的整体设计,其课程性质应定论为是一门具有系统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适应什么专业用?课程性质的定位已阐明,它主要适用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医疗器械制造与维修(维护)专业,药剂设备制造与维修(维护)专业、医学影像设备与管理专业、眼视光学专业使用;也可供医疗器械营销专业、药学营销专业及从事市场营销或销售管理人员参考。

(三)课程范畴教学要求与学时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属于管理学科范畴。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等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观念,培养学生应用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知识解决企业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学时分配,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的先修课程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经济学原理等课程,明确了这些课程,有了这些课程的知识,其营销学的学时配量也就有了基础和方向目标,一般要求是按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地位与实际需要而分配学时数,其课时量策划,医疗器械类本科专业必修课配量48学时,专科类专业以36学时为宜;如果作为本科专业选修课来开设,学时分配宜36学时为度;公共选修课就不用分专业,教学形式可多样化,分配18学时左右,当然这都是个商榷的课时量,仅是个参考的标准。

(四)课程内容体系的架构

四年多来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的教学实践,探索课程内容与结构体系,以总结性概括出适合理工医类专业特点,体现出医疗器械行业开发生产、营销管理的思想方法,针对医疗器械类专业的差异,已将基本内容的精选与结构框架设计分为10个主体模块部分,并在每个模块后备用中英对照的关键词、模块思考题、典型案例与思考分析,以助知识认知、识记与保持,达到理解、掌握与应用知识、技能的目的。

1.医疗器械市场营销概述。(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营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阶段特征、内涵及其外延,市场营销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医疗器械营销的含义、内容,熟悉医疗器械营销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关系、医疗器械营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医疗器械营销学的意义。(2)教学内容:市场与市场营销概念,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市场营销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医疗器械营销的含义、内容与范围,医疗器械营销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关系,医疗器械营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环境。(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环境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环境和企业营销行为的关系、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方法,掌握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主要构成,应用分析、评价市场机会与环境威胁的基本方法,分析企业面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所应采取的对策,熟练掌握营销环境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环境概念和特点,医疗器械市场宏观环境分析,医疗器械市场微观环境分析,医疗器械企业内外环境SWOT分析。

3.医疗器械市场购买行为分析。(1)目标与要求:了解消费者市场的含义、特点以及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掌握消费者购买一般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学会运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分析中国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类型及其特征。了解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非营利组织市场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市场营销组织的演变,掌握生产者购买决策的参与者,影响生产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和生产者购买决策过程的阶段特征,运用生产者、中间商和非营利组织的购买行为类型及其相关原理,分析中国组织市场购买行为的特殊性[2]。(2)教学内容:消费者市场的概述,医疗器械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分析及其购买决策过程,医疗器械组织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4.医疗器械市场调查与预测。(1)目标与要求:了解医疗器械市场信息对企业法的重要性,掌握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含义与构成,掌握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过程和方法、步骤;预测市场的需求,应用市场营销调研和预测结论为企业市场营销决策服务。(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现况调查与分析,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的预测[3]。

5.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组织、计划与控制。(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演变、组织形式及其对现在和将来的事务的具体安排职能,掌握营销计划内容与实施,市场占有率的主要指标及其意义,明确计划是企业进行营销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够协调营销活动,掌握面向对象的营销技术,加强营销管理,从而实现营销目标;掌握营销控制,面对现在和将来,开展营销质量监控,实施营销质量评估[4]。(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组织,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计划,面向个人或家庭消费者、经销商、医疗卫生机构推销医疗器械实务,医疗器械市场营销控制。

6.医疗器械目标市场营销战略。(1)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战略各步骤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及其联系,理解市场细分的作用和依据,应用市场细分原理和市场定位方法,处理企业目标市场营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市场细分,医疗器械目标市场选择,医疗器械市场定位。

7.医疗器械市场营销组合策略[5]。(1)目标与要求:了解产品的概念及其营销价值,掌握产品组合策略和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及其营销策略,学会应用新产品开发过程、新产品采用与扩散过程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决企业市场营销实践存在的各种问题;了解医疗器械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定价的一般定价方法和基本策略,学会应用价格变动的反应及价格调整原理,分析医疗器械行业的价格大战及其利弊得失;熟悉分销渠道和物流的含义及作用,掌握分销渠道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销渠道和物流管理,以及各类中间商的作用,并应用分销渠道理论来解决当前企业营销的现实问题。掌握促销的含义与作用,促销组合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促销方式的主要特点,理解广告的设计原则和人员推销的基本策略,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的主要活动方式,应用促销组合理论,分析中国企业促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2)教学内容: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内涵、构成、特点与作用,医疗器械产品策略,医疗器械定价策略,医疗器械分销策略,医疗器械促销策略。

8.医疗器械招投标与融资租赁[6]。(1)目标和要求:了解医疗器械招投标、融资租赁的基本概念、形式、特点及其流程,掌握合同签约与履约的法律责任。(2)教学内容:招标、投标及其融资租赁的基本概念,经营租赁、金融租赁与融资租赁,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医疗器械招投标的种类、范围与形式,医疗器械融资租赁方案设计与实施,合同签约与履约。

9.医疗器械市场国际营销。(1)目标与要求:了解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掌握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区别,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内容及其在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选择国际目标市场的基本标准,揭示和分析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和基本营销策略。(2)教学内容:医疗器械国际市场营销概述及其演进,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比较,医疗器械国际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析,医疗器械国际市场目标选择与进入方式、关税知识,医疗器械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与组织形式,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市场营销问题与对策。

10.创新理念与特色营销。(1)目标与要求:了解关系营销理论知识,掌握关系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关系;掌握绿色产品市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服务营销的定义、分类,服务营销组合策略,了解网络营销特点,运用网络营销策略;了解体验营销特点,学会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体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了解文化营销内涵,掌握文化营销特征。(2)教学内容:关系营销的概述及其运作;绿色营销的内涵及其特征;服务营销营销概念、分类及其服务特征,服务营销组合与质量管理;网络营销特点与运行方式;文化营销内涵及其特征,文化营销层次与功能;医疗器械体验营销的产生与发展,体验营销特点营销策略;水平营销的概念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三、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近几年课程教学实践成效

几年来,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在满足教学需要中选材,在不断充实内容中优化知识体系。已在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必修课)和2010级、2011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选课)的教学中,通过课程试教、试改与内容精选的程序运行中,使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完善,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从理论教学上讲,仍采用课堂班级授课,辅导课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实践教学主要途径是每年参加一次区域性或省、市大型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5―6次医疗器械市场调研、营销案例分析,也有平时的课堂案例短时讨论。

(二)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主要教学方法。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教学鉴于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教材,书市上典型营销案例也较少,教学参考也处于短缺状态,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适量结合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阅读有关医疗器械市场营销案例资料。讲授要求少而精,讲重点和难点,启发引导学生自学;也可运用医疗器械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式学习;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参与营销多种形式的实践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主用教学手段。采用讲授与自学结合,案例分析与讲堂讨论结合的方式。基本策略是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借助课堂讨论、计算机模拟、情景模拟、社会实践、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营销咨询与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营销知识应用能力、营销决策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安排案例分析作业,给学生接触实际、运作分析的机会,达到实践操作的训练目的。

(三)课程考核目标与单科成绩计算法则

课程结业考核。实行试卷考核的传统模式,采用百分制计分。对于非营销学专业学生来讲,可以通过营销学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加深对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系统性认知,体察其课程内容的整体概貌。但这方法有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基本概念、难以考量出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的缺陷。

考核成绩计算。采用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占50%;医疗器械年展会和医疗器械营销案例分析是学生实践课考核的资料与标准,成绩占30%;平时上课考勤、课堂纪律等项占20%。综合计算单科结业成绩,满分100分。

(四)课程考核命题设计

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开设的一门专选课、专业必修课程。课程考核试卷命题标准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专业、同层次、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结业水平,以《课程教学进度计划》中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和目标层次要求编制。试卷分大题型,以各大题学时分布与该门课程教学中所占的学时数对应,各大题考分分布以考试内容所占全卷的总分分值,体现教学时数的短长,体现知识单元在整个学科领域中的重要性。全卷知识考点涵盖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体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并保证多数考生能够在规定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回答,其试题难易度、期望考试质量与实际命题目标测试要求相符合。

(五)课程内容构建质量与效果的实证分析

课程内容构建质量与效果的实证分析,其实证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是多方面的,本例见证于采用课程内容选择与内容结构体系调研,课程教学考核的质量分析等手段举证比较。

1.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体系实证分析。调研对象与方法,以调研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必要性、学时数、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体系设计问卷调查表。2011年7月以来,先后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回校面谈等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向毕业生和在校生共发放调研问卷46份,实际收集有效电子版、纸质版问卷共37份,无效卷3份,有效卷回收率约占80%。

调查结果。对医疗器械类专业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必要性回答,有19人认为很有必要开设,14人认为可以开设,4人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对开设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时的回答,23人认为开设36学为好,10人认为54学时合适,4人认为36学时多了;对近三年开设医疗设备营销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知识含量与内容结构安排的认知,24人认为内容管用、够用、实用,13人认为内容基本上管用、实用,内容缺少不够用。

实证分析一。从教学学时看,认为36学时多了的观点认为,医疗器械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是医疗器械使用、维护与维修,做售后服务性技术工作,学点营销知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学;持36学时不够用的观点认为,医疗器械产业是关系人身安全与健康的“朝阳产业”发展迅猛,将会推动医疗器械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这个需求量就包括数量和质量,需要懂得医疗器械营销学专业知识,才能适应市场营销工作。最后的结论佐证了开设36学时比较合适,其点击36学时的人数也占多数(62%,23/37)。

实证分析二。从教学内容方面看,撇开认为内容基本管用、够用的观点而来讨论其认为内容不够用的说法。认为内容不够用是因为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较大的支柱产业,营销学涉及的学科知识面宽阔,只有足够学时、丰富知识内容才能构成知识内容结构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的连贯性、实用性,才能更好地融入特色营销、家庭医疗保健仪器营销,体验营销知识内容。

结论,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内容知识的宽度、深度及其结构体系的科学性,是个漫长的建设与优化过程。对已持有的不同学说,可能是当时的问卷调查表没有把本专科分类设计而形成的调查自身误差,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2.课程考核与考试质量实证分析[7]。在医疗器械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探索研究,以教学实践为手段,并在教学实践中选材,2010年以来,对课程内容构建质量与效果的考核,用教学测量来举证分析。以2010级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医疗设备营销课程结业考核为例,考核资料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课程考试质量软件录入医疗设备营销课程结业考核分数,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及其成绩分析、质量分析数据。

考核结果,本专业共有35人参加考试,最高分92分, 最低分61分,平均分75.8分,标差8.37,偏差0.12,峰度2.18,区分度 0.23。

考试成绩分析,从成绩分数段分布频数看,高分或低分的学生数相差也不远,大约处于持平,频数曲线显示中间高、两边低状态,近似于正态分布,大部分学生考试分数在均值75.8±8.37的范围内,考核结果与结论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系统掌握和理解程度。

考试质量分析,从试题总体上看,以偏度与峰度见证,偏度值为0.12,表明考试成绩的分配,属于正偏态,偏态程度属中下等。峰度值为2.18,本次考试成绩的分配曲线属于近似于正态曲线,为扁平而略带尖的顶峰度。再从区分度看,它是衡量、鉴别学生水平能力差异的指标,本次考试区分度值为 0.23,在区分范围 0.4~0.5之外的下限,表明考试质量没有较好地区分学生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戚鹏,邢鹏.高校教材建设工作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

校教育管理,2009,(4).

[2]蒋长顺,乔忠.安徽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

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胡亚荣,金浩宇.把握企业需求提升医疗器械专业学生

就业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12,(18).

[4]王能河.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研究[J].中国市场,2012,(5).

[5]吴锦.浅谈药店会员制创新营销策略研究[J].价值工

程,2012,(17).

[6]金兴,乔忠,王能河.医疗器械营销实务[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11:179-210.

第3篇:医疗行业市场调查范文

打击非法行医整顿规范社区医疗服务市场秩序

我们非常感谢区政协对卫生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区政协委员在区政协一届委员会四次会议上提出的“个体诊所遍地开花、非法行医危害严重”提案,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整顿规范社区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责无旁贷。我们将诚恳接受区政协的监督检查,切实履行部门职责,仔细征询委员意见,认真办理委员提案。对上述第18号提案,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扎实开展工作:首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目前,我区社区“个体诊所遍地开花、非法行医危害严重”现象的确存在,极大地威胁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社区医疗服务市场必须进行整顿和规范。打击非法行医,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是确保医疗安全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医疗卫生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协调和密切配合,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其次,依法整顿,务求实效。针对我区社区非法行医现象严重的现状,我们将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加大卫生行业管理力度。一是成立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有组织地、有步骤地、有重点地开展整治工作,净化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二是我们将联合公安、工商、综治、卫生监督等部门组织开展两次大规模的清理整顿活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此次行动主要以宣传卫生法律法规为主线,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认真做好调查取证,履行卫生执法程序,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实做好违法医疗行为的查处工作,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三是要在这次集中整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建立起医疗服务市场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特别要与社区居委会建立一套长期检查监督机制,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将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工作作为确保医疗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常抓不懈,让非法个体诊所无立足之地,坚决杜绝非法行医行为。

第三,合理布局,加强建设。为建立管理规范化、服务优质化和运行科学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我们将以整促建,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合理布局医疗服务网点。我局将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原则,根据各镇(街办)社区实际,合理布局网点,在每个社区建立一个集医疗卫生、生殖保健等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医疗服务站,通过建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确保社区居民享受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二是加大业务培训教育力度。我们将对个体诊所执有《医疗执业许可证》的医生,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考试,定期开展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检查,提高个体医务人员素质,树立全区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良好形象。三是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我区将加强对社区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与管理,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力争全区做到“六统一”:1、统一制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牌、工作人员胸牌;2、统一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工作人员职责及服务承诺;3、统一建立社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和业务资料报表格式;4、统一工作服务台帐及上墙资料;5、统一使用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软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6、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统一由掇刀人民医院中心药库调拨,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及药品的价格。切实履行社区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疾病诊治等职责,建立良好的社区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保障广大社区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4篇:医疗行业市场调查范文

摘要: 为了解宜昌市民营医院的现状,笔者通过对宜昌市城区8所民营医院的人员资质、执业范围、医疗广告、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放射防护及医疗质量等方面检查情况的分析,发现部分民营医院受经济利益驱动,存在非法行医,刊登虚假广告、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等行为。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严格准入、加强监管等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民营医院;现状分析;管理对策

我国实行医疗体制改革以来,民营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民营医院已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营医疗机构准入的放开,民营医疗市场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了解和掌握民营医院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能够更好加强民营医院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其健康发展,净化医疗服务市场,2005年1月宜昌市卫生局对宜昌市城区8所民营医院进行了检查和考核,现将考查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宜昌市卫生局2005年1月组织的对城区民营医院的检查和考核,考查内容为:营业范围,执业人员资质、医疗广告、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放射防护、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及医疗质量管理。检查涉及的科室:急诊科、输液室、供应室、口腔科、妇产科、外科、内镜室、放射科及医护质控职能科室。

1.2 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分析存在的问题。

2 基本情况

城区民营医院8所,均为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其中6所为营利性,2所为非营利性;3所为近2年兴办,改制原企业医院3所,由国营医院转变为营利性医院2所;1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1所,无病床的1所,30张床位的6所,共抽检148名医生,护理人员139名。

3 存在的问题

3.1 人员资质不合格,执业医师注册率低,存在非医师行医现象 检查医生148名,共有90名未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占60.81%)其中实习生和执业助理医师独立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并单独开处方的分别为4名(占2.70%)和5名(占3.38%)。护理人员139名,未注册的11名(占7.91%)。检查放射工作人员24名,未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7名(占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29.17%)。

3.2 机构超范围执业,非法行医,忽视医患个人防护 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办理《放射工作许可证》,擅自超范围开设放射科的医院1所(占机构总数的12.50%),未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辐射剂量监测的医院3所(占37.50%),未配备受检查防护用品和电离辐射警示标志的医院2所(占25.00%)。

3.3 擅自开展“义诊”,刊登虚假广告 未经批准擅自开展“义诊”,在报纸和电视台上刊登虚假广告(广告刊登的外地专家或高级职称实际为本地专家或中级职称,夸大疗效),变相宣传性病广告的医院共4所(占50.00%)。

3.4 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不落实,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部分民营医院口腔科和内镜室无功能分区,诊断、操作、治疗、消毒均在同一室内进行;诊疗室内无空气消毒设施;器械消毒灭菌后不标明消毒灭菌时间,有的残留血污渍;使用中的消毒液不定期更换;未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医护人员操作时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如不洗手、不戴口罩、帽子等,经综合评定不合格的有6所(占75.00%)。

3.5 违规处理医疗废物 医院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污染环境。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应该按照毁形消毒密闭保存定点回收的程度进行处理,8所民营医院中一次性医疗用品未毁形、消毒或露天存放的有4所(占50.00%);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外运和未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医院污水直接外排的有7所(占87.50%)。

3.6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医疗质量控制制度 7所医院(占87.50%)一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开大处方和做一些与疾病无关的检查或用一些与疾病无关的药物,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人员素质偏低,加之无医疗质量控制制度,本该进行的检查未做,延误诊断和治疗;“三级查房”和“三查七对”流于形式,病历书写不规范,病情描述不准确甚至于涂改病历;护理人员操作不熟练甚至于发生差错。

4 现状分析

经济利益驱动,准入门槛过低,现行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及法律法规的滞后,监管部门监督不力,是导致当前民营医疗市场混乱的五大主要原因。

4.1 经济利益驱动 民营医疗机构重视经济效益,轻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忽视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管理。民营医院多数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营利性医疗机构,一些民营医院只强调企业化经营的功利性,忽视医疗机构的社会性,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受利益驱使、背弃医德,对就诊人无病说有病,小病说大病,彼病说此病,做一些与疾病无关的辅助检查,开大处方或用一些无治疗意义的药物(占医院总数的87.50%),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医患个人防护(占25.00%),未经分类、消毒处理随意外排医疗废物,污染环境(占87.50%)。依法行医意识淡薄,未经许可擅自扩大诊疗范围,开设利润高、准入严的服务项目(占12.50%)。虚假医疗广告(占50.00%),误导、欺骗患者。聘用医疗技术人员不注册(占60.81%),甚至使用非医师行医(占2.70%)。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不规范(占75.00%),无医疗质量监控制度及组织(占87.50%),存在医疗安全隐患,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发生医疗事故。

4.2 准入门槛过低 民营医疗机构准入门槛过低,登记校验不严,监管力度不够。目前,医院污水和医疗废物处理后的达标排放在一些地区未被纳入民营医院的准入必备条件。重新登记校验制度不建全,校验中偏重的是机构的从业人员和法定代表人的资质及机构用房情况,而忽视机构消毒隔离和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的落实审验。作为监管部门自身而言,也因为队伍不健全、经费不足以及缺乏长效监督机制等原因而监管乏力,同时,由于卫生、药监、工商、环保等部门缺乏合作,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上述部门虽均拥有对医疗市场监管的权力,但是各管一摊,各行其是。民营医院存在的问题较多,仅靠一个部门的监管,只能是“按住葫芦又起瓢”,难以治本。就拿医疗广告管理来说,其审批和监督处罚职权分属卫生行政和工商部门,必然存在一定的衔接和配合问题。另外,缺少与新闻媒体部门的沟通和配合也不容忽视。

4.3 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卫生监督体制不顺,权责不清 按照现行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开办民营医院要经过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工商部门注册、物价部门定价、税务部门纳税、药监部门监管等,这就给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管带来了更多的难题。而少数民营医院的经营者正是利用这一体制缺陷,钻法律法规的空子。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我国在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工作中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缺乏卫生监督机关的“组织法”等一系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配套法规,在目前的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中,使得全国卫生监督改革步调不一致,甚至“五花八门”,影响了卫生行政执法的整体形象[1]。现有卫生监督体制不顺,权责不清,主体机构与执行机构形式与实质上的分离,仍然是有权无责、有责的无权,权责的分离和不清必然导致权力的异化和执法效能的低下[2]。

4.4 法律法规滞后 法律法规不健全,滞后于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目前,国家在民营医院、营利性医院的监管方面法律法规缺位,缺少配套管理政策。虽然有医院分类管理政策,但没有针对民营医院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对已经成立的民营医院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这导致民营医院一方面难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却滋长了部分民营医院不合理医疗服务。并且,现有的法规内容也不健全,一方面无法可依,如:不写病历、不开处方、开大处方和做一些与疾病无关的检查,恶意诊断,民营医院出租、外包科室,雇请医托等无条款规定的法则,医疗广告审批与管理分离,对媒体上以“义诊、讲座、咨询”等方式出现的变相医疗广告也没有做出规定。另一方面有法无罚,现有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只对必须遵守的医疗技术规范做了规定,《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了病历的保存年限和不得买卖、出借转让、冒用病历、处方等[3],《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疗技术人员必须注册变更登记后方可到异地执业,执业助理医师不可以单独执业,但他们对不遵守的却没有罚则。

此外,民营医院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在医疗水平、服务质量、设备条件等方面与公立性医疗机构还有较大差距,大多数民营医院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必须缴纳国家规定的税收。其次,在银行贷款和融资方面存在着种种限制,非公有制医院贷款融资困难大,非公有制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于民间或者国际资本,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民营医院采取一些非法手段求得生存,这也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增大了医疗风险,容易引发医疗事故,损坏群众利益,而且会影响民营医院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5 建议与对策

5.1 改革现行的医疗管理监督体制,尽快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保证民营医院规范运作 修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增加对不遵守医疗技术规范不写病历、不开处方、开大处方和做一些与疾病无关的检查,未经注册异地执业和执业助理医师单独执业等情况的罚则,对出租、外包科室、恶意诊断、讲座行医、义诊、医托等,应制定相应的条款及罚则,增加《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对“义诊、讲座、咨询”等方式出现的变相医疗广告的条款和相应的法律责任[3]。为改变民营医院法制环境问题,应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尽快出台《民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将各级各类、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医疗机构纳入《条例》统一管理。为民营医院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使医疗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赖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改革现行的医疗监督体制,对外应该将卫生监督执行机构与行政机关合二为一,这样做的好处是法理相通、权责统一,执法高效,利益同体,对内强化各项职能,调整工作重点[2],将医政执法与医疗服务市场监管作为卫生监督执法的重要内容,并强化卫生监督力量,在人员和经费上给予保证,加强日常监督执法力度,规范民营医疗机构执业行为。

5.2 合理制订规划,建立医疗市场的准入机制 应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结果,拟定民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通过建立标准的民营医疗市场制度,对现有民营医疗市场进行合理规划,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及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的准入制度、应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4],依法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要求所有审批民营医疗机构不仅在房屋条件、人员资质、医疗机构名称、医疗设施设备,申办诊疗科目的综合支撑能力和污水污物处理方面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而且在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等方面必须落实,以确保群众就医安全。

5.3 加大监管力度,制定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建立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 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下,加强和规范民营医院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在管理上可参照其他行业管理经验,根据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依法行医、服务质量、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医疗纠纷投诉、采样监测等方面,建立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工作,一方面,发挥卫生行政和卫生监督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监管力度,及时查处医疗机构擅自超范围经营,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无证装备大型医用设备,恶意诊断,刊登虚假广告,雇请医托,违反消毒隔离制度和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等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加强与药监、工商、环保、公安和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的协作,多管齐下,综合整治。应该设立预警机制,以便适时调整政策,规范民营医院的经营行为,引导其健康发展,同时,要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对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差、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的民营医院要坚决要求其整改直至退出。

5.4 实行民营医院全行业管理,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及机制 为使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卫生行业体制创新,引导科学规划布局,必须将民营医院纳入卫生全行业管理。首先,卫生行政部门在加强对民营医院管理的同时,要支持和帮助民营医院提高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引导他们逐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在机构和人员执业标准、医疗机构评审、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课题招标等方面,同等对待民营医院。如定期举办民营医院院长培训班,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专科人才培养和继续医学教育,帮助其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其次,要赋予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平等的法律政策地位,在税收、价格管理、医疗保险、资金贷款等政策上给予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并在监督管理中,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5.5 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增强民营医医疗机构的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 针对民营医疗机构存在法律知识匮乏和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应定期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培训。一方面要宣传并扶持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高、服务质量好、价格低廉的民营医疗机构,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民营医疗机构学习的模范;另一方面,应及时查处通报医疗机构的违法案件,通过“抓二头,带中间”的方法帮助民营医院加强自身建设,培养广大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健全内部医疗安全的各项控制组织和制度,建立守法经营,严格监督的约束机制。

6 小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下,加强和规范民营医院的管理,以卫生行政管理和卫生监督执法为主,首先,从医院的设立、医疗技术人员的从业资质、执业行为管理,医疗质量的控制,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的落实,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医疗价格的统一规范、医疗广告的监督和审批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其次,加强与药监、工商、环保、公安和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多管齐下综合整治,并加大对民营医院的日常监管,民营医院“重利轻义”的势头必将受到抑制。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赖于深化现行的医疗及监督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服务市场,营造公平有序的法制秩序和市场竞争氛围,引导其健康发展,实现医疗服务市场投资的多元化,以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 参考文献

1 曾纪梅.论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现代预防医学,2004;31(1):94.

2 曹源.卫生监督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4;11(6):355.

3 黄世金.我国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4;11(5):258-259.

第5篇:医疗行业市场调查范文

【关键词】满意度;影响因素;医疗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从2000年开始,江苏宿迁开始走一条依托市场机制的医改之路,拉开了以“社会办卫生一卫生产业化一产业民营化一民营规范化”为改革思路的医疗改革序幕,并一度成为医疗市场化的改革样本。至2005年,宿迁市的公立医院几乎全部完成了产权制度的改革,政府资本完全退出,使其资金更多地投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但百姓看病仍处在负担是减轻还是加重的争议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凸现,改革难以简单地以成败定论。目前这种备受争议的“宿迁模式”已实施十年,居民群众是如何看待此方面研究还少。本研究即通过调查宿迁居民对医疗制度的满意程度,探讨影响居民就医行为与态度的主要因素,旨在为今后的政策调整和完善提供思路。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宿城区、宿豫区和沭阳县3个区(县),每区随机抽取2个办事处(乡镇),每个办事处随机抽取1个小区(村庄),每个小区调查可接触者约100人,共约600人。实地调查时间为2011年7月13-21日。

1.2 调查内容 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2)就医行为:选择医生和医院注重的因素等;(3)医改后的变化:看病费用、收费、护士和医生态度、医院设施环境等改变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e回归分析。以P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抽取调查557人,553人完成了调查,总应答率为99.3%。其中,男226例(占40.9%),女327例(占59.1%);平均年龄(43±8)岁;城镇人口244例(占44.1%),农村人口209例(占55.9%);已婚426例(占77.0%),未婚105例(占19.0%),离异或丧偶22例(占4.0%);职业上,企事业干部13例(占2.4%)、公务员16例(占2.9%)、公司职员147例(占26.6%)、个体工商户128例(占23.1%)、务农144例(占26.0%)、学生40例(占7.2%)、失业44例(占8.0%)、离退休21例(占3.8%)。

2.2 居民就医行为及满意度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对现行医改制度满意者为112例(占20.3%),不满意者441例(占79.7%)。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低者对现有医疗制度不满意的比例高(P

2.3 宿迁居民就医行为及就医满意度影响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11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对现行医改制度是否满意作为因变量,采用偏最大似然估计前进法进行Logistic分析(Forward LR,αλ=0.05,α出=0.10)。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低、医疗费用来源自费、自己以往就医成功的经验、收费不合理和医生的态度未改善是影响居民满意度的主要因素(P

3、讨论

2006年5月,江苏省物价局调查了宿迁市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的服务价格,发现其人均门诊费用、住院费用等均比1999年有所下降。但居民就医是否满意却没有涉及。满意度是患者就医的客观感受,更是评价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标准。

调查显示,宿迁居民79.7%的人对医改后现行的医疗制度持不满意态度。在排除的因素中,文化程度是混杂因素,对总满意度不起作用,这与国内诸多研究相一致。

第6篇:医疗行业市场调查范文

1.1一般资料

2014年4月~7月课题组选取渝中区、九龙坡区、万州区、梁平县、黔江区等5个区县为调查范围,以重庆辖区内60岁及以上、能够理解问卷内容且语言表达清晰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抽样法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65份,其中有效问卷758份,有效率为94.7%。纳入标准:符合人口老龄化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7%[4]。

1.2方法

(1)专家访谈法:通过对医疗保险专家、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老年人医保的总体情况及发展建议。(2)实地调研法:深入5个区县社区老年人聚集地,了解老年人医疗保险需求。(3)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重庆老年人医疗保险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以基本医疗保险调查问卷为基础,同时结合老年人参保特性设计而成,并由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评议,信度、效度检验均合格。问卷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①老年人的基本信息;②身体状况、医疗负担情况;③医保情况,共计33个题目。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1软件双人录入数据,并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信息

本次调研重庆市老年人口中,男366人,女392人,男女比例为1.00∶1.07;60~69岁412人(54.4%),70~79岁237人(31.3%),80~89岁96人(12.7%),90岁及以上13人(1.7%);主城区235人(31%),各区县509人(67.2%),外省14人(1.8%);城镇人口456人(60.2%),农村人口302人(39.8%)。学历分布:小学以下413人(54.5%),中学/中专191人(25.2%),大专及以上154人(20.3%)。婚姻情况:未婚14人(1.8%),配偶健在549人(72.4%),离婚2人(0.3%),丧偶193人(25.5%)。子女数量:没有子女22人(2.9%),独生子女170人(22.4%),2个及以上子女566人(74.7%)。职业情况:农民313人(41.3%),企业员工及政府事业单位人员324人(42.7%),无业87人(11.5%)。经济状况:收入小于或等于1050元的老年人占47.1%(其中收入小于或等于500元占22.0%),1051~<2000元占21.6%,2000~<3000元占14.5%,≥3000元占16.8%。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分布情况:退休金50.7%,务农11.5%,务工3.4%,子女支持12.3%,社会低保7.8%,养老保险14.4%。

2.2身体状况

本次调查中高达64.7%的老年人患有疾病。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中,认为“身体非常好”和“非常差”各占9.9%和7.0%,“身体状况一般”占57.3%,“较差”占25.9%。就医情况中,87.6%会及时就医,12.4%则选择了“不会及时就医”,老年人不及时就医主要原因是“看病费用贵、行动不便”。老年疾病种类调查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位居前4位,许多老年人不仅仅只患有某单一的疾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情况较多。在医疗费用支出比例调查中,自购药品行为逐渐增加,调查中老年人自购药品人数、门诊就医人数、住院人数分别为45.4%、22.3%、18.6%。但在总体医疗费用支出中,住院费用依然是医疗负担的最大部分,调查中老年人住院费用支出为2880元/次,门诊就医支出为308元/次,自购药品支出为150元/次,其中住院费用报销775元/次,门诊部分报销43元/次,自购药品费用不予报销。2.3老年人医保情况本次调查中老年人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比例最高,占42.1%,其次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6.7%,城镇居民及城乡居民合作医保占17.3%,没参加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占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6.7%。重庆市老年人医疗保险参保费缴费方式,主要以个人缴纳为主(P<0.05),见表1。34%的广大城市居民、农村人口自政策实施起开始缴纳,时长1~10年,40%的老年人对医保相关政策并不了解,由子女负责管理。重庆市老年人对医疗保险的认知情况,绝大多数老年人认为参加医疗保险很有必要(P<0.05),城乡老年人对医疗保险的参保必要性、政策了解情况的认识有差异,不清楚是否参保的老年人农村高于城镇。重庆市医疗保险参保费水平较为合理(P>0.05),城乡老年人对医疗保险参保水平的认识一致。另外,重庆市老年人主要通过电视、宣传资料、报刊等媒介获取医保相关信息,亲戚、朋友的口耳相传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宣讲作用明显。老年人对医疗保险服务的满意度包括4个部分,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满意度、医疗保险报销方便程度、对医院药店医保服务满意度及对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的满意度。调查中老年人对医疗保险服务总体满意度高。但城乡老年人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老年人对医疗保险服务满意度总体高于农村老年人,农村不了解医疗保险服务的老年人比例较城镇高。重庆市老年人参加多种医疗保险的情况(表2),包含了老年人对商业保险和护理保险的参保情况及参保意愿。老年人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率及参保意愿低,参加商业的老年人主要是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员工。城乡老年人商业保险参保情况一致。城乡老年人参加商业保险及护理保险的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老年人认为没必要参加商业保险的比例高于农村。此外,城镇老年人对护理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高于农村。

3讨论

3.1医疗保险现状问题

3.1.1重庆市老年人医疗保障城乡差异明显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医疗保障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险种类及待遇上:城镇老年人参加待遇较好的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农合待遇水平相对较低。其次,城镇老年人医保基金池相对于农村更为稳固,城乡老年人对医保的认识水平也不相同,对参保必要性及政策的认识城镇高于农村,对医保满意度也普遍高于农村。此外,城镇老年人对多层次医疗保险的接受明显度高于农村。3.1.2重庆市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中的统筹及隐形债务问题突出重庆市老年人医疗保险运行中,缴纳的保费主要由个人承担,这部分老年人包括城镇无业居民、农村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疗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老年人相比待遇差距较大。研究发现,在医疗保险缴费时间上,18.7%的老年人口按时间交足30年或25年的保费,不足年限或未缴纳的高达41.3%,老年人医保基金池缺乏沉淀,这无疑将使医保基金产生“隐性债务问题”[5],医保基金池的缺口将对医保系统产生巨大压力。3.1.3重庆市老年人积极拥护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医疗保险知识十分匮乏重庆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参保意愿都十分强烈,对医保保费缴费水平,医疗保险报销水平,医院、药店及医疗保险机构中医保人员的服务满意度高。患者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认知状况影响了对基本医疗保险的满意度[6],调查中有50%的老人对医保具体政策不了解,阻碍了医保政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1.4重庆市老年人疾病风险分担形式单一本次调查中重庆市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7%,而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率较低,仅占8%。商业保险及护理保险的参保意愿表现不强烈,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对多种医疗保险缺乏了解等。此外,商业医疗保险自身缺陷影响了参保率。商业保险市场中的“撇奶油”行为将已患病人群排除在商业医疗保险大门之外。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容易购买到保险,而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的老年人更可能被驱逐出这一市场[7]。

3.2建议

第7篇:医疗行业市场调查范文

[关键词] 民营医疗机构;卫生监督;对策;转变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a)—0165—03

公共卫生安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是卫生监督的主要职责所在。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应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依法监督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活动,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1]。当前,正值“十二五”规划和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而作为卫生监督重点工作之一的医疗卫生监督,必须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探索长效监管机制,不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医行为,以多种手段扎实开展医疗机构整治,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1 当前医疗卫生监督主要任务

2010年初深圳市实施大部制改革职能调整后,食品卫生监督职能从卫生部门移交至市场监管部门,打击无证医疗机构的工作职能由辖区街道办移交给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医疗卫生监督,确保医疗市场依法规范发展,成为现阶段卫生监督工作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2011年,福田区卫生系统与计生系统合并成立区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简称区卫人局),计生执法纳入医疗卫生监督的重点内容。计生工作与卫生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关医疗机构是否依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直接影响出生性别比的平衡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面对新的形势,福田卫生执法人员必须顺应改革,转变观念,增强大局意识,创新医疗卫生监管模式,提升卫生监督效能,维护医疗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2 辖区医疗服务市场现状

多年来,深圳市福田区不断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通过强化监督和抓好服务,促进医疗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辖区各级医疗机构在依法经营和规范执业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无重大医疗事件发生。但部分民营医疗机构为攫取利润最大化,漠视法律法规和患者健康权益,非法开展诊疗活动,主要问题在以下几方面:无证行医,超范围经营诊疗科目,非执业医师开展诊疗活动;近年来,违法行为出现新的现象,如“医托”、涉嫌欺诈问题、在媒体非法、虚假医疗广告等;涉及计生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即“两非”行为)成为突出问题。2011年底,深圳市福田区共有在册医疗机构325间,2010~2011年发现上述违法行为受到处罚的有50宗,而收到群众对医疗机构相关投诉达305件次,可以反映出相当一部分违法行为难以查实。为规避卫生执法,部分机构的违法行为较以往更为隐蔽,防范卫生执法的手段更为多样,同一问题经多次查处仍难以根治,给我们的监管带来新的挑战。根据福田区实际情况和卫生监督的工作特点,需要积极采取相应对策,转变卫生监督模式,才能更有效遏制上述问题。

3 卫生执法对策和监督模式转变

3.1 着力加强内通外联,形成打击违法高压态势

3.1.1 健全“协管”网络,提高监督效率 进一步强化网格化管理,即在辖区以街道为片区,组成以条块及网格化为主的区域[2],由卫生监督员负责不同区域,明确落实监督责任。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医疗卫生监督应探索实行区域协管责任制,配合卫生监督机构开展工作[3],不仅为卫生监督延伸“触角”,更可以拓展卫生执法的深度和宽度。一是充分发挥区卫人局卫生和计生整合的优势,合理调动各街道办计生力量及其所辖社区工作站资源,建立卫生监督前沿哨点,及时发现无证诊所、非法行医行为,并向区卫人局、卫生监督所定期通报相关情况,形成卫生执法上下联通的网络。在较大的专项执法行动中,街道办、社区工作站计生相关人员参与协同执法,不仅可以壮大声势、扩充人力,而且其熟悉地缘的优势更能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效率。2011年,福田区以此模式共排查涉嫌无证行医点107个,经查实后开展联合行动取缔74间次,有力打击了无证行医行为。二是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设立协管站点,配备兼职卫生监督协管员,协助卫生执法人员在社区开展相关宣传,协助进行监督巡查,建立协查档案,使执法效力最大化。深圳市福田区目前被选为全国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试点地区,从2012年起在2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试点建立协管网络,在前期取得初步成效。并将深入分析当前存在问题,不断拓展项目服务内容,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继续推进卫生监督协管内容[4]。

第8篇:医疗行业市场调查范文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医疗服务;医疗保障

农村卫生是中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我们想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了解浙江省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情况,包括其房屋质量、医疗卫生人及医疗设备的配备、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情况等。希望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浙江省各农村地区卫生医疗组织的基本情况,探究是否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反应农民最迫切的医疗愿望。论证其所作出的有效举措,在浙江甚至全中国是否具有普适性,可推广性。通过对农民意见的收集,农民需求的了解,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我们和老师的努力,促进浙江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有鉴于此,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研究”创新小组于2009年8月1日至8月12日在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绍兴县齐贤镇、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进行了此次社会调查。

一、资料和方法

1.调查对象。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现实中的操作性等情况,本次调查以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绍兴县齐贤镇和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当地居住人(包括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者),当地的乡镇卫生医疗机构服务中心、农村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涵盖的被调查对象具体的个人情况如下。第一,被调查者年龄。18~30岁的占27.0%,31~45岁的占38.0%,46~60岁的占24.3% ,60岁以上的10.3%。第二,被调查者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19.3% ,1万元~2万元的占25.7% ,2万元~3万元的占16.7%,3万元~5万元的占21.0% ,5万元以上的占17.3%。

2.调查方法。对抽样的农村卫生机构和当地居住人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县级卫生人力总量、配置情况、人员构成(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以及当地居住人民的就医选择、药品价格、新农合的参保情况等。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问卷由16个问题构成,询问农民对于卫生医疗机构和新农合的基本看法。问卷的发放、调查、回收均由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研究”创新小组成员实施和完成。访谈主要深入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与医护人员和病人交流,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对新医改的看法。本次调查问卷总数为300份,回收问卷为300份,回收率100%;有效样本量266份,有效率88%。

3.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主要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1.5,利用频数分析、交叉分析,图表操作等手段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

4.调查结果保证。考虑到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当前中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设置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的人力、财力、时间等问题,本调查在设计阶段召开了若干次的小组会议,就所调查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在问卷发放、填写、回收以及数据输入和处理环节中,也遵循了科学、效率的原则。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看病贵——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各地药品价格不一致

医药价格问题事关民生大计,事关社会和谐公正。当前的医药价格过高,医疗改革没有“中立”的领导机构来管理,存在着投入不足、以药养医、流通不畅、广告泛滥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是看小病大病老百姓对于药品价格的一些反应。可以看到,无论小病48.7%,还是大病65.7%都认为医药价格高的占多数、尤其是大病。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医药价格,包括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前面所说的都是药品价格,而生大病的时候,医疗服务价格就显得异常重要,手术费、检查费、仪器损耗等加在一起,就是一笔很庞大的数字。大病药品需要一段时间服用,所以百姓普遍对大病的药品价格抱怨更大,但这并不是说小病百姓基本满意,药品价格过高是百姓很大的一个反应。

丽水是浙江省最困难的市,在这一方面有集中的体现,将近80%的农民认为药价高,这代表大多数低收入农民的想法。有54.3%的人在使用药品中经济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一般的非处方类药品,所以在希望药品降价问题中,非处方类药占据了46%。

为什么会形成药价居高不下的局面呢?

首先,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1]。医院直接经营药房这种“以药养医”的方式方便了制药方和医院之间的共谋,从而为抬高医药价格提供了温床。药品具有被动消费的特殊性,患者进行药品治疗所需药品的品种和数量由医生决定。医疗机构是药品销售的主渠道,80%以上的药品在医疗机构销售。多数医院药品销售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在50%左右,少的也占到了40%左右,个别医院达70%~80%。 其次,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2]。因为医师相对于患者有天然的信息优势,这使得其有开大处方或诱导病人做过多检查的激励。再次,药品流通环节管理混乱[3]。药品流通环节过多,每个环节层层加价,这样一来,药品最终到了患者手中价格早已是出厂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药品市场竞争激烈,监管不到位,药品和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药品批零环节中广泛存在的制药企业、“医药代表”和医院及医生之间的“灰色利益链”。在我们做访谈的期间,在这三个地区均有农民抱怨药价高,而且有药房、基层医疗机构、医院三者同一种药不同价的局面。这反映出药品价格管理混乱的问题,相关药监部门并没有做好工作。而且,甚至有相差100米路一盒“克痢莎胶囊”要相差1块钱的现象。最后,由于现在实行的医疗机构分类办法将民营医院置于不平等的竞争位置,存在劳动要素流动的壁垒[4]。医保定点的隐性歧视,政府的财政投入只用于公立医院,医疗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压力是该问题的关键。

看病贵的负担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以药养医”的体制,过多的药品流通环节,医患之间的信息部对称以及医疗机构之间缺乏竞争,缺少严格的药品采购机制。笔者认为,不完善的药品供应体制是看病贵负担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看病难

自2003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中国医疗改革的最首先需要面对的困难,但经过政府近六年的医疗改革不断改进和各地居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浙江省在看病难这一方面的问题逐渐开始细化,其中主要表现在:总需求发生变化、总体结构投入失衡、绩效比不高。

1.总需求变化。关于总需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农合愿意加大参保率上升,总需求上涨;个人需求层次上涨,主要药品支出从常规药品的开始向保健品转换,农民开始更加注重预防工作。从丽水的实地访谈结果来看,人们更加关心的不是非处方药物和处方类药物的价格左右图的对照,加上农民在处方类药物上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和被动选择,居民更加希望国家对保健品市场加大改革,居民的医疗需求对于保健方面的占了75%左右。当前医疗改革尚处于推进阶段,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增长的总量需求和层次提升需求。

2.总体投入结构失衡。关于总体结构失衡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供给体系碎片化,体制不衔接;城乡分配不均衡。体系碎片化是指当前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各地区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体制和标准不同而出现的衔接不通畅,各地之间各自为政,呈现孤岛式、碎片化趋势。本小组的实地访谈了解到,浙江省目前的体制不衔接主要体现在流动人口和城乡报销的口径不一。其中流动人口主要表现在萧山,外省农民工的报销在体制衔接上还存在很大的缺口。绍兴方面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域的严格界定,例如齐贤镇居民在绍兴市就无法享受到更加优惠的福利,医疗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的行政界定而不是由成本划定。这就是人为的区域碎片化。关于城乡分配不均衡,据《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中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9 843亿元,城市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67%,农村占33%。同年度,在全国13.14亿人口中,44%是城镇居民,56%是农村居民。城市人均卫生费用1 145元,农村人均卫生费用442元,城市是农村的2.6倍。笔者认为,在供给方面,农村的卫生医疗服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劣于城市。相较于丽水市市区和丽水市庆元县的医疗水平的支出我们同样可有效证明这一现实问题。

3.绩效比不高。关于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绩效产出比的衡量,学者解垩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农户知道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率最高,但选择最能满足其医疗需求的医疗机构时,只有近三成的农户选择了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由于医生水平的制约,只能承担定点卖药功能。农民舍弃就近的乡村医疗机构而到县以上医疗机构就诊,提高了农民就医的成本,使低收入的农民即使参合也无法负担较高的住院费用[5]。这一点本小组实地调研中发现丽水和绍兴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很多农民即使参加了新农合的医疗保险,但其利用率相当低。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笔者认为原因如下:第一,地方政府竞争。目前地方政府是“锦标赛模式”的竞争导致各同级政府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对于医疗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各地各级政府对于本级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纷纷设置壁垒,划定区域,以减少医疗公共产品的缺口,以实现本级政府的考核优势。这势必导致医疗改革进程中不断出现断层和孤岛的现象,体系的碎片化严重。第二,城乡二元化格局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的政策都是围绕着城乡二元化的格局展开的,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长 时间偏向城市,这从根本上导致了城乡的医疗卫生事业从根本上的发展不平衡,城乡的发展基础和速度存在相当的差距。特别是农村的医疗资源投入总量不足,很大一部分财政压力需要本已贫困的农村自行承担。第三,市场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体制转型还处于探索阶段。中国的医疗市场的各项法律和规范尚不健全,缺乏先进、成功的管理经验。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产出比不高。

(三)公共卫生体系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对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浙江政府逐渐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在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重医轻防”的思想使得浙江农村的公共卫生情况依旧滞后。

关于健康档案问题,农民不知道自己是否拥有健康档案和没有健康档案的占了将近一半,这说明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农民尚未形成公共卫生意识。引起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从农村保健与健康教育体系来看,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经费短缺,保健机构分布不合理,一些最基本的妇幼保健无法得到保证[6]。另外,中国“二元化”发展道路,严重制约农村公共卫生[7]。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策略将农村公共卫生推至边缘。当前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发生网底破损,农村公共卫生呈现“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技术设备落后、人力资源匮乏、财政短缺的基本特征。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短缺的矛盾突出。

中国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重医轻防”和市场化改革造成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衰弱,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导致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低下[8]。笔者认为,城乡二元体制,政府投入不足,未形成一个持久有效的城乡三级医疗体制是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分析

就当前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以及公共卫生体系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把“强基层,重保健”作为浙江省农村医疗改革的重点方向,着力完善医疗体系和各体系之间的衔接。同时,必须加强基层卫生医疗结构的分工与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

首先,针对浙江省农村地区看病贵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出发,笔者认为需要在浙江省农村地区进一步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坚持“广覆盖”的原则,并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补偿比例,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分配公平,并尽快实现浙江省内医疗保障的统一管理和报销[9]。第二,从药品管理体系建设出发,笔者认为应严格监控浙江省地区医疗药品供给市场的稳定,对所有基本药物实行100%供给和零差率销售;完善医疗保险的报销制度,提高报销标准,扩大报销比例和范围,简化手续和流程;同时,积极推进基本保健品市场的引导和管理。第三,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出发,笔者认为应及时推进浙江省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取消“以药养医”的模式[10]。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第四,从医疗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建设出发,笔者认为应加强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的各项制度建设,实行新的药品监管体系、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以及相关的管理体系,杜绝权责不明、权责不等的制度性和法律性漏洞。应对碎片化难题,采取属地管理和成本选择并行的原则,给予病人一定的自主选择权[11]。

其次,针对浙江省农村地区看病难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健全浙江省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行多级联动交流的原则[12]。加大地区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增加村卫生室的医疗配置和就医环境。实行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人才的流动和培训,拓展人才队伍,优化政策,对支农医疗给予相当的政策倾斜。第二,放活市场、统一管理。充分发挥民营医疗机构的作用,建立浙江省统一的管理和共享平台下,逐步对基层医疗机构采取完全放活的管理模式,取消政府完全配置和运营,由民间资本完全运营,政府只负责监管和提供第三方服务,由市场化主导最基层的医疗供需交易[13]。

参考文献:

[1]杜乐勋,张文鸣,等.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吴建文,沈莉,等.药价虚高博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7):80-85.

[3]张映光,戴维.药价之谜[J].财经,2005,(26):36-51.

[4]胡涛.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再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8,(3):64-148.

[5]解垩.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6]温立洲.对农村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改革的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

[7]高红霞,徐娟,张芬.均等化目标下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多元供给刍议[J].医学与社会,2010,(1).

[8]谢国财,陈建夫.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内涵、性质、问题和改革取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

[9]杜月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03.

[10]杨菲.公立医疗机构的公共利益性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3.

[11]中央党校科社部城乡医疗保障研究课题组.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J].求是杂志,2010,(2):51.

[12]宋春燕.建国以来农村医疗服务分流措施及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3).

第9篇:医疗行业市场调查范文

贵阳市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物价科,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让医院适应新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方法 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作为研究的参考依据,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更快的适应新的医疗服务价格。结果 通过《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颁布,成本意识由38%增至82%,成本核算由62.75%增至89.78%,成本支出由47.23%降低至12.84%,卫生资源使用率由57.83%增至92.26%,医院收费中存在的政府摸不清、医院说不清、患者问不清、价格查不清的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结论 通过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了解分析,提出更符合市场要求的收费标准、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服务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在新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之后,患者在门诊方面,药费、检查费、劳务费三方面均有所下降,在医院方面,药费与检查费有所下降,只有劳务费略有提高,从整体上看,欣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之后,医院中存在的许多和医疗价格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不合理收费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控制。

[

关键词 ] 适应;新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

[中图分类号] R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056-02

为了使医疗机构中提到的补偿机制更加全面,应该站在患者合法权益与医疗机构合法权益的角度分析,编制更适合市场行情的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价格》制定、开展已经取得了满意效果[1]。怎样让医疗机构更快的适应新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是本组研究的重点。怎样把新的医疗服务价格顺利落实,并确保医疗机构能够正常运行,以利于医疗机构朝着高效低耗、科学的现代管理模式的方向长远发展。把患者看成医疗服务的中心,把市场需求看成发展的导向,改进就诊条件,给予舒适的医疗服务,缩减医疗服务成本,以便合理性缩减患者的医疗费用,使医疗机构趋于有利的方向发展。为了促进医疗服务价格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我们通过一系列研究活动,对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适应性办法进行相关研究。

1研究背景与方法

1.1研究背景

将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医疗服务价格》[2]实施情况作为研究的参考资料,同时提出相对应的政策,以便更快的适应新的医疗服务价格。目前,医院医疗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医疗服务价格标准与实际运行成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是由政府进行确定和控制,其重点通常停留在医疗服务项目方面,却忽略了与之相关的卫生行业内其他材料的价格变化,而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不断的调整,所以在很多医疗服务项目的支出方面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现象,这使得医院的服务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损害了医院的形象。②地区和医院等级之间存在的差异被忽略,因此容易造成医疗服务价格的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等级的医院中,医疗服务的价格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息息相关,政府在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时,如果忽略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便容易造成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在手术标准、手术器械等方面的收费标准不一致,也是导致地区医疗服务价格差异的原因。③护理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整体护理观已经成为当前护理工作的首要原则与执行标准,整体护理要求实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护理。但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护理项目的核算收费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得全面护理无法有效实现,导致医疗成本的虚增,进而造成医疗服务价格收支失衡。

通过调查2012年12月—2013年8月到我院就诊患者在药费、检查费、技术劳务费等方面的开销发现,上述资金开销的数值均明显小于实行新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之前的医院收费。通过总结上述方面医疗记录单的形式,进行调查分析。

1.2方法

以《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为依据,通过对我院现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如下。

①培养院内工作人员成本意识:传统医院的医疗收费指随着医疗成本的改变而随之发生改变,不管医疗服务价格高低,患者都要担负医疗成本。患者在疾病诊断、治疗的过程中,担负的直接支出,都将通过自立名目的方式收费,获取补偿[3]。因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医院经济体制表现了更强的独立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尤其是新的医疗服务价格的颁布实施,对医院缩减医疗成本提出了严格要求,而且使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医疗效率得以显著提高。②增强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成本高低能用来衡量医院医疗耗费程度、补偿费用,充分表明医院经营管理的效益水平,便于医院的经营决策[4-5]。由此便要求医院应该适应变革,并且鞥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独特优势,所以一定要重视成本核算,不断完善适合生存、发展的经营效益。③改变对各科室综合目标考核期间的核算方式增强成本核算:医院应该采取相应的整改以往考核、工作人员收入的合理调配方法。其中,医疗产生的卫生材料费用、水电损耗费用,应该和收益计划相结合制定相应的指标。在工作过程中,员工如果有节约的表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如果有浪费,需要给予惩罚。并且每个科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强化自身成本管理,保证资源最大化利用,从而节省医疗成本[6],产生更大的收益。

1.3 研究资料

根据我国《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中的相关规定,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较大的价格调整:一是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编码、名称及服务内容;二是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形式;三是对不同地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进行结构性调整。

1.4评价标准

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未实施前2011年院内成本意识、成本核算、成本支出以及卫生资源使用率作为对照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实施后的效果情况。

1.5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颁布,新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实施,通过我院财务科会计汇总报表得知,成本意识由38%增至82%,成本核算由62.75%增至89.78%,成本支出由47.23%降低至12.84%。通过后勤部调查统计实施前后卫生资源使用数据发现,卫生资源使用率由57.83%增至92.26%。

在《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颁布之后,我院经营模式得到完善,合法经营及合理收费的理念有所改变。与此同时,对门诊费用与住院费用方面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调整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表1所示。

经计算,P值为0.01。通过表1 可以看出,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之后,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充分说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对医院经济效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讨论

本文通过实际检验的方式,论证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颁布前以及颁布后我院经营模式的异同,并且同时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相应数据进行计算发现,《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颁布之后,门诊药费、检查费、技术劳务费以及住院期间的药费、检查费和技术劳务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减,其中住院的技术劳务费有所增加。通过实际统计与调查发现,在实行新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之后,药费由原先的9.34元变为7.12元,门诊费从6.5元转为3.3元,技术劳务费从1.8元变为0.9元。这仅仅是门诊上的转变,在住院方面的转变更为明显。通过这新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的费用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新医疗服务价格的施行,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医疗环节以及医疗过程中不必要费用的支出。在门诊与住院双方面的结果上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药费与检查费都有所减少,只是住院方面的技术劳务费有所提升,从整体上对患者是有益的。

①通过《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颁布,关于医院收费中存在的政府摸不清、医院说不清、患者问不清、价格查不清的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医院必须明确收费,以便患者可明确查询所承担的收费项目。新的医疗服务价格的贯彻落实,卫生资源使用率提高了32.6%,可以纠正医院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充分说明了新的医疗服务价格对医院体制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针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策略的有效实施,必须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是促进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的不断完善。以相关的经济规律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补偿机制确保医院各项医疗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促进医院活力的增强。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面,要确保其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避免以往医疗服务价格管制体系过于死板的特点,使其能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从而使其与当前的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根据医疗市场的价格变动实施相应的公示,从而保证其获得有效执行。第二要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制的管理和监督。不是放松政府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而是改变政府管理方式,有直接控制医疗服务机构的经营服务活动向以多种手段调控医疗服务市场转化。改革以后,医院将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服务价格,而政府主管部门应以“裁判员”的身份监督医疗市场的运行,并重点对医院服务行为、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信息披露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适度管制和监督,对医疗服务市场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从而保证医疗服务市场公平、有序、健康发展。

③想要彻底完善价格效率功能,就必须对价格单位进行简化处理,以便监督及操作。对收费项目实行定价、调价以及相关价格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难控制。在进行价格定位时,要考虑到当地医疗服务项目场所的层次,对差别进行定价处理,并且在定价过程中要考虑到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保证卫生价格合理化。

通过上述方式对医疗服务价格政策适应性办法进行整改,采用改变对各科室综合目标考核期间的核算、增强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培养院内工作人员成本意识等诸多方式来完善新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与常规完善方式相比,可操作性较高,而且整体实行过程比较简单。经笔者实际检验证明,上述方式在我院运行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并且从根本上提升了价格政策的实用性,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刘小鲁.管制、市场结构与中国医药分离的改革绩效[J].世界经济,2011(12):53-57.

[2]徐力新,梁允萍.探索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调整的新思路:医疗服务价格与医疗费用的关系剖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10(12):55-56.

[3]邹俐爱.新医药价格政策对医院经营管理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12(2):78-80.

[4]娄淮建,陈翥.浅析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2,2(12):121-122.

[5]厉李.我国药品费用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机制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药事管理,201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