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精选(九篇)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第1篇: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012-03

一、文化产业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1.第一阶段,“文化产业”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文化产业:欺骗大众的启蒙精神》一文中提出。“法兰克福学派”把研究重点集中在文化产品的大众消费所带来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影响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商品原则、文化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们认为,在生产方式上,文化产业是以工业生产方式制造的“文化产品”,产品的批量化、格式化、标准化是其主要特征,而艺术本身要求的是个性,因此,文化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具有真正的文化品味;在生产目的上,批评者指责文化产业借“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之名操纵文化市场,获取利润成为主导一切的动机。这显然与文化的内在性质相抵制;在文化功能上,文化产业的产品将享受和消遣等同于艺术欣赏,把具有独特审美内涵的艺术作品降低为仅具娱乐价值的东西,从而导致了文化的庸俗化。然而,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越来越显出其局限性。法兰克福学派之后,西方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之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创建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这个学派对文化产业的基本观点与“法兰克福学派”有所不同,他们侧重于对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探讨,多使用哲学、政治学等概念,注重研究文化产业的符号生产机制及原则,所使用的概念包括霸权、批判等。他们重新理解了“大众”的概念,重新研究了“文化”的定义,重新解释了“消费”并重新确定了研究方法,批判、继承并补充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

2.第二阶段,以1989年时代公司和华纳公司合并为标志,美国开始实施对各类传媒的“非管制化”政策,促使大型文化产业组织大规模合并,从而进军国际市场,由此开启了世界各国提升文化产业战略地位的新篇章。此阶段下,文化产业就是让文化面向市场,使其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与其它产业部门一样,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鉴于文化产业既是政治宣传工具也是大众传播媒介,在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得天独厚的优势,西方国家通常把文化产业实践与文化产业政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探索和文化产业的经济运作。西方文化产业的理论和研究是直接从其文化产业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倾向于对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传播过程的探讨,多使用产业、版权、就业、管理、生产、份额等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概念。

(二)国内研究现状

文化产业在中国经历了从反对、批判到逐步被认可,最后成为全国发展趋势这样一个由浅入深曲折的认识过程。在上世纪早期,我国理论界对“法兰克福学派”以后的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缺乏了解,而且由于其内涵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的生产方式、生产目的和功能属性有很大差别,所以很多人对文化产业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也逐步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开始了对于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研究;90年代中期以后,学术界曾展开过关于“文化工业”问题的争论和关于“文化娱乐业”的探讨;加入世贸组织后,学者们的目光开始集中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及中国入世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等命题,对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思考也逐渐引向深入。

从政策上来说,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文化事业被正式列入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并列的第三产业,文化部门由单纯的财政消费型部门转为生产型部门,这是意义深远的;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说明文化产业得到国家的认可和重视,也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从自发到自觉”的新的历史阶段;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浙江、山东等地也相继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北京大学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也成立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进行文化产业的专门研究并为我国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专门人才。

但我国的文化产业无论是产业规模、结构还是社会化、产业化的程度,比起发达国家来,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对文化产业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目前的研究处于局部的、零散的阶段,对于文化产业在理论上如何完善,在实践中如何操作等方面的问题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文化产业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竞争-保护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体有两点:一、在国家内部既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又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澳大利亚巨大的文化市场推动其文化产业行业内部及相近行业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政府注重实施必要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各类文化组织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仅利用国家力量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和自由化,从而帮助本国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而且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本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本国多元文化类型共存和文化市场彻底开放自居,要求其他国家也实行文化产业的自由化政策,但包括全球文化市场占优势的国家和行业集团在内,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对本国文化实施民族保护政策,抵制和拒绝别国推进全球文化市场一体化要求,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美加自由贸易谈判中,加拿大就把文化产业排除在自由贸易范围之外。

2.集约化经营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产业集团兼并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日益显现,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市场绝大多数被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的少数发达国家垄断,这些文化产业媒体巨头包括: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索尼、环球和日本广播公司等,在这些文化巨头的引导下,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场。如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美国公司出产的影片产量只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却占领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有学者就敏锐地发现,1996年美国通过的新《电讯法》允许广播电视和通讯传媒这两大产业通过跨行业兼并,这种兼并和重组的结果是通过集约经营使各家的文化资源包括信息、设备、资金、人才和销售网络通过集约化经营而实现共享,消化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项目以开辟新的文化增长点,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美国文化产业的霸主地位。

3.产业综合模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文化企业为了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合理地利用资源,消除各国的市场壁垒和非市场壁垒正竭尽全力进行频繁的兼并扩张活动以增强自己的实力。目前,文化产业综合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相关行业内部综合,相关领域内强强合并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又可避开政府对新企业在税收和许可证等方面的限制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如美国论坛公司购并时代镜报公司;二、跨行业综合,多领域发展要比单个领域发展机遇大得多,选择收购其他有利可图的产业既可以规避行业内风险,又能寻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大的利益,如微软与NBC组成MSNBC开播全天网络新闻、迪斯尼用190亿美元买下ABC和资本城市与MSNBC全面竞争;三、跨国产业综合,经济领域的跨国强强联合趋势已鲜明地凸现,文化产业集团也在这一趋势的发展中崭露头角,如默多克成收购多国卫星广播系统,建立了亚欧美联网的全球电视网络。

4.特色推动模式,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特色文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深刻影响着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在西方国家中,政府或文化主管当局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培育自己的文化产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通过投入专项资金、组织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促进文化消费,以及运用法律手段净化文化市场等把大众的消费兴趣导向文化市场,通过自身特色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美国注重把高新技术与摇滚乐的声响、图像相结合,引导摇滚乐的发展;英国大力开发流行音乐,1997年,其音乐制品出口的收入超过了钢铁出口的收入;意大利时装风靡世界始于20世纪60年代,现己成为销售额高达600亿美元的巨大产业。

(二)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高起点、高规格的文化产业定位、实行现代管理理念的“上海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实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立起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以1996年的“影视合流”为起点,上海进行了组建强势文化产业集团的资源大调整、大配置、大优化。从上海文化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走势中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即“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高定位、高起点,确立精品意识,采用强有力的政府推动,把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灵活结合起来不断凝聚起新的资源优势,努力扩大规模效应形成国有控股文化产业集团的主导作用。

2.示范经营、联合创办、共同管理的“北京模式”,在培育多样性的文化产业经营主体方面,北京的探索给我们另一种启迪。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不仅汇聚了一大批中央级的文化机构,而且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多元制衡的体制现象,给予了多样性产业经营主体巨大的成长空间。“民营、国营同台竞争”最鲜明地体现在民营文化中介机构参与文化市场的竞争上。与我国许多城市的文化中介机构相区别的是,北京既发展以政府为依托的文化中介公司,也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中介服务,与国营文化中介机构形成了一种同台竞争、优势互补的态势。“民营、国营同台竞争,多元主体优势互补”为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也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启迪: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一个适合多元经营主体介入的体制环境。

3.坚持市场导向、突显产业属性的“广州模式”,广州临近港澳、东南亚,地处珠江三角洲这个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购买力强的富饶地区,并具有深厚的岭南文化积淀和传统的海外经贸经验。这使广州的文化产业发展依托着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背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寻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充分突显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文化生产的产业属性是广州文化产业持续增长的一个鲜明特征。这种特征最集中地体现在其三大报业集团――《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的发展上。

4.文化资源和企业资本融合、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互动的“深圳模式”,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一般都有其赖以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这些社会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基础、文化传统、体制背景、地缘条件等。与以上三城市比较深圳的社会生态环境有其特殊性:一是它完全是一座新建的移民城市,城市文化正处于成长积累期,没有太多的传统制约;二是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发展市场经济“试点区”并拥有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各类政策优势。特殊的文化、体制背景为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创新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正是在这片改革的热土上孕育了深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企业资本、企业家和企业制度。依托经济特区的新体制背景大胆进行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以企业资本整合文化资源将政府的“第一推动力”有效地转化为企业家推动力,再以制度创新保障产业的持续增长是深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对四城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比较研究使我们看到各个城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都离不开各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并无固定、统一的模式。但比较研究也使我们从区别中看到了共同点:即无论是上海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还是北京的“国营民营同台竞争、多元主体优势互补”或广州的“坚持市场导向、突显产业属性”和深圳的“文化资源和企业资本结合、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互动”都离不开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变革。在我国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变革往往要经历两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一是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换,在这一阶段中主要处理政府与产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包括:政企、企事、管办分离等问题;二是文化产业部门发展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在这一阶段中,主要处理文化产业部门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包括:如何按市场规律真正实现资源最优效率的配置,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亦即如何解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问题。

三、总结

不管是国外的竞争-保护模式、集约化经营模式、产业综合模式、与特色推动模式,还是国内的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广州模式以及深圳模式,都不能直接照搬到其他城市的实际情况中。每个城市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产业特点与优劣势,只能在借鉴中寻找适合其本土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以国内城市武汉为例,适合其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有:资源依托型模式、核心产业带动模式、相关产业带动模式、需求导向型模式以及外向型模式――这些模式虽都能够运用于武汉的实际情况,但若对这些模式进行一定的整合,并将创意与创新贯穿到武汉发展模式中,将能够更好的适应武汉的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的错位[M].纽约:环球出版社,1998.

[2][美]约瑟夫・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花建.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的优化配置[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

[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6]叶取源,王永章,陈听,等.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8]赵振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学术研究, 2002.

[9]王文英,花建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J].文化研究,2002(2).

[10]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11]《领导决策信息》数据分析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十一五”趋势预测[J].领导决策信息,2004(43).

第2篇: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

“新常态”提出一年多来,人们对这个词的认识,逐渐深刻,更多的省市抓住新常态的契机,快速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使城市的体育文化产业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升。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自衡水湖马拉松赛举办以来得有很好的发展,现在新常态的提出,无疑增加了动力的源泉。在这样好的环境和契机下,发展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改变原有模式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衡水这座城市的全面发展,影响和带动周边城市的同步发展。

2.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2.1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新常态的经济发展的提出,每个省市必须跟上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受到很多方面的阻碍。自然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而体育文化得发展是城市发的重要体现。在体育文化发展中,其体育文化产品的是生产、流通与市场的关系密不可分,根据体育文化产品的发展更新使城市的发展更能很好的表现出来。体育文化产品与经济紧密的关系,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出现,是一所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是现代社会中体育、经济、产业的更好的融合、升华、创新、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2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

文化是经济的发展环境,经济是文化的发展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在矛盾中发展更新。体育文化产业已经作为社会的支柱产业,现在要做的是,把体育文化产业的产品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体育文化的产品来源于社会,就要做到产品到谁的完美回归。在新常态的环境中,政府各方面支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促进与各行各业的融入和渗透,完成不同体育文化产品与经济、与市场、与社会的息息相关。

2.3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功能

体育文化产业在发展的历程中,“育”的功能常常被人们所认识,但对“产业”的理解被人忽视,甚至遗忘。在新常态中,强调体育文化产业的产业特性,能带动社会的经济发展,能完善经济结构,加强社会的稳定性,对于其它相关的行业起到拉动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实现再就业的机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2.4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

随着全面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经济受到外来投资、国外物质的进入、文化产业的融入,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的根本国情,基于新常态的提出,现实的经济状况,发展适合我们国家的体育文化产业,在国际快速发展的经济大背景下,是我们的额体育文化产业具有战略性、国策意义。知识经济的发展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挥发展空间,做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与世界接轨,发展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体育文化产业。

3.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

3.1非政府为主导

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政府力量。主导力量主要包括: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团体、文化产业爱好者、民间的艺人等组织或个人。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是由这些力量来主导的。体育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展现出:产业产品数量较少、整体的文化熏陶较淡薄、市场导向性较差等现状。调查得出主要原因为:政府的导向性太差,没有政策法规的支持宣传,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定走的不扎实,前进的步伐较慢,甚至停滞不前。

3.2政府为主导

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政府力量。发展的高度广度得到很好地政策法规的保障和资金支持,发展的速度较快。目前世界上,这种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英国等。这种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发展模式中,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体现出来,政府的有力政策支持,自己的保障,发展的战略高度等等,为他的发展开辟的平坦的阳光大道。

3.3社会为主导

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力量和非政府力量都占有主导地位,两者的地位相一致,在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不相上下的,这种发展模式集民间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为一体,共同构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当今世界上郭树国家所追求的发展模式,其中美国就是典型的代表性的国家。这种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在社会的全面力量的基础上,大力施展政府的力量,共同发挥作用,游民取得具体分工,相辅相成,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3.4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

在的那个劲社会发展中,新常态的提出,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逐渐走向社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初期,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不规范,发展不均衡,发展的速度也较慢,主要是以非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由于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受到各方面的阻碍,逐渐发展为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政府过多的干预具有社会他性的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广度,和民间力量的融入,使其发展比较的单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随着新常态的提出,衡水市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逐渐以社会为主导的模式发展,从而可以使政府力量和非政府力量,共同施展拳脚,使其发展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4.结语

第3篇: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一、文化创意产业内涵

世界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有不同的提法。创意产业起源于英国,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该小组于1998年首次将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进行明确的定义,认为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李世忠(2008)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灵感、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隋岩(2008)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手段,产业是目的,背景是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之后的后工业社会、信息成为核心资源的信息社会。

文化创意产业就其名称本身包含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内容,分别代表文化创意产业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的三个阶段,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理解为将创意融合于文化元素,通过科技和智力创造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进而形成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

二、国外主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比较

1.美国

美国凭借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霸主地位,把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产业称之为“版权产业”,并将其纳入己经制定的北美标准产业分类系统NAICS,近年来,版权产业在美国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部门之一。

其特点:(1)投资主体多样化。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州和市镇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在文化方面也提供资助。而美国文化艺术团体得到的主要社会资助则来自于公司、基金会和个人的捐助等,其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资助;(2)科技投入加大。以影视业为例,每一项对影视产业的创制与传播可能产生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都会同步运用于电影电视之中;(3)拥有丰富的人才是美国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美国从世界各国搜罗了大量优秀艺术人才,同时其文化管理已形成一门专门学科;(4)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来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对文化艺术进行支持;(5)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一直以来,美国都在积极推动包括文化商品在内的所谓贸易和投资领域自由化,为其文化商品输出提供保障。

2.英国

英国模式的主要特征。在国家内部既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市场竞争,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既利用国家力量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文化创意市场自由化与文化创意贸易自由化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本国文化企业和跨国公司开拓国际文化创意市场;又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本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市场。

3.韩国

“韩国模式”是成立专职机构进行管理、规划和指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定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战略,并在政府协调下高效地执行。同时,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抓住产业转移良机,在引进、吸收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大公司战略,保护本国市场,推进完善的产业链的一种文化创意产业链。亚洲其他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实践这种模式,相比之下韩国更加典型。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1)政府主导,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以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发展总体战略。建设方针是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支持,动员民间参与,到2005年已经建成7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3)建立资金支持机制,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四以教育和研发投入拉动产业发展,建立奖励政策。

4.日本

“日本模式”是指以政府宏观政策为引导,找到重点突破口,发挥优势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通过发挥日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吸取外国文化来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其特点归纳如下,(1)以政府为主,全盘统筹,协调发展;(2)培育具有独特性的产品市场;(3)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日本内容产业中各个业种之间,无论是电影、漫画、游戏或是音乐,都是相互联系的,媒体的综合性和多元化使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模式是否能成功,主要在于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从产业发展模式整体的演变趋势来看,各种产业发展模式具有趋同的趋势。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应采取的发展模式

通过比较分析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基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应采取如下的发展模式。(1)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宏观政策引导;(2)投资主体多元化;(3)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4)重视人才的培养;(5)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建设;(5)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6)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1.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我国各级政府应把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从宏观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区域竞争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全方面做出总体规划,营造适宜产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宽松的发展环境;政府应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及相关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尽早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社会资源自由流动,鼓励有条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省市建立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行使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权,以解决条块分割、体制不顺的问题;政府应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支持,放宽市场准入机制,支持创意研发,促进内外贸易,推动产业升级,完善统筹机制;应对各地区产业资源进行全盘性的调查,优化配置创意产业社会资源。

2.投资主体多元化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扩大投融资渠道,尤其要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解决该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

3.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集群化建设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目前园区建设方面,初具规模但缺少特色,着手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完备的创意园区,是未来发展之关键。通过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发挥其带动、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

第4篇: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义乌 创意产业 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现象及其成因

文化产业(工业),译自“Cultural Industry”,是指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文化符号以满足精神消费需求的产业。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有很大发展,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地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北京已有十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有数十个创意产业集聚区,深圳正在建设大芬油画村、怡景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罗湖“创意文化广场”、田面设计之都创意设计产业园等。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各地经济争装“创意引擎”。有专家称,到202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将占北京市GDP的25%;上海争取到2010年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全市GDP的10%以上;2008年1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文件,共立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89个,提出3年内把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杭州的新兴主导产业,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

目前,在创意产业园建设中,有些产业园引进的企业多偏于广告设计、动漫等类型,定位宽泛,商人以创意产业的名义低价圈地,名不副实;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面积过大,其实难副;有些创意产业园没有产业的支持,最后处于半瘫痪状态……但从总量上看,我国的创意产业园绝对数量并不过剩,但由于处在起步阶段,大批产业园区并没有以“有创意”的方式亮相,出现同质化现象――定位类同、内容多而杂,游离于当地经济之外,并没有和当地的经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我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下,健康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满足不同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在政府监管的平台下,杜绝文化寡头和经济寡头的、创意来源于大众的、服务于大众的、超多元化的文化生产形态。文化脱离了产业不足以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过于商业资本化运营又会损害文化本身,进而无从谈起文化的创意。

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类具备自身特征的产业,同时其经济功能又介于二、三产业之间――以第三产业的服务品质以及自身的文化及技术优势来服务第二产业,提升其产品品质。一个经济区域,其产业集群基础是否成规模,往往会决定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产业集群是当代产业经济发展的主流,它的活力就在于支撑每一个集群发展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其中,研究机构与大学的知识创新,尤其是形成学科汇聚优势的创新能力是支撑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而这些产业集群又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现实中实现创意及完善创意、促进自身成长的土壤,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以义乌市为例:该市工业企业约1.6万余家,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产业集群”,其中饰品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涌现了新光、梦娜、伟海等一批行业内的全国乃至世界“单打冠军”。但义乌产品的设计研发却不容乐观,主要是创意人才匮乏,企业财富的积累方式还是靠“薄利多销”的模式,家族式的奋斗经历也使这些企业的财富流向“自给自足”,而没有对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产生应有的效益。而这种企业成长模式对行业内新兴的中小企业是不可复制的,这种模式留给他们的利润空间也是无以为继的。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劳动密集型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再是他们发展的优势。在庞大的商品生产种类、产量、销量下,创意日益成为制约商品利润空间的瓶颈,知识创新与知识产权问题日益显现。要在市场上叫响“义乌设计”,必须走创意之路,走高附加值之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意园的建立,为创意人才提供了较好的工作土壤,有利于吸收创意人才到义乌工作,同时培养本土创意人才。创意园将成为义乌小商品的创意引擎,推动义乌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义乌城市的创新意识。

创意产业园区运作模式初探

随着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国内有些智力资源丰厚,思维活跃的高校开始发挥优势建立自己的创意园,高校创意园在国内还是一个新概念,建立高校创意园成功的先例还不多。高校建立创意园,第一,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直接体现;第二,高校建立创意园可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人力资源,也可以加强高校师生与社会创意机构的沟通;第三,高校创意园可发挥其强大的产学研功能,可作为研发基地、学生的实习基地。由于全国职业教育投入的总量并不占优势,高职院校建立创意园在全国也较为少见。义乌地处全球商业节点,经济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为此,2007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承办建立了“义乌创意园”。义乌创意产业建设、投资、管理的架构设计对于创意产业项目(园区)的发展和经营,对于创意企业的发展营运是极其重要的,简而言之,义乌创意产业园区运作模式是由如下诸多要素构成的:

创意园的经济地理要素。这一要素主要包含了创意产业项目(园区)投资建设选址等相关的诸多要素。位置、环境、交通等地理要素,可以称之为硬件要素,其对于创意产业项目(园区)和创意企业而言并不具有多少决定性的作用,后者只和创意产业的基本经济功能――智慧创造价值――相关联。这一要素的含义是决定对于创意产业项目(园区)的选址不要求在很重要或高价值的地段、区位,周围环境也不需要为商业或经济中心,交通的便利程度也不是一个关键的指标。但义乌作为全球化的超级市场这一独一无二的经济地理优势,应该也必须在义乌创意园的运作方式上体现出来,创意园介入市场运作,将自己的窗口开在世界客商面前是其本能的选择。

创意园的地理成本要素。创意产业园区项目的建设和投资能够提供较为低廉的场地经营成本吗?这无疑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问题,控制创意产业园区地价及租金水平、制定相应的政策,为对行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创意事业提供应有的保护,给这种智力资本以初期孵化成长的生存空间。目前由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的这种“义乌创意园”形式有效规避了这个潜在的棘手问题。

创意园的经济成本要素。创意产业入驻创意产业园区所能承受的经济成本,对于创意企业的发展、经营是至关重要的。不可否认,那些极少数成功的、顶尖的创意企业对于企业运营的相关成本可以毫不在乎,但是对于创意产业的主力军――那些新进入的、初创立的小型、微型创意企业而言,似乎注定要在低成本状态下运营。问题在于这种低成本运营如何实现?会获得政府的永久支持和认同吗?在全国性的难题上,我们将以“义乌模式”为例做出色的破解:利用义乌独有的“世界超市”地位,使创意园的创意企业以团队方式“零距离”进入市场,将最新的、最好的创意第一时间、有尊严的展现在世界面前,这也可能是世界接触、接纳、肯定和赞赏“中国设计”的第一缕曙光,从“中国制造”走来――我们不仅卖给全世界产品,我们还将创意卖到全球。而这需要政府相关的政策予以扶持,包括在市场划定专门的区域,使创意企业以统一的“义乌创意园”面貌出现,并受到知识产权局的监护。这种首先在市场里形成原创的力量,刺激和带动以仿冒和改良为生的企业重视创意、设计、和品质。

第5篇: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

为此,本刊采访了全国文联副主席、前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正是在他的任职期间,云南模式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他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

《艺术评论》:很高兴能有机会采访丹增主席。现在正值“两会”期间,会上,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也是重要的讨论议题。提及这个问题,人们必定会想到云南的经验。您能否谈谈“云南模式”是怎样的一种发展模式?您的总体思路、基本理念是什么?

丹增:云南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省份。在1 998年,云南省委正式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连接东南亚的大通道。绿色经济强省是说云南要走绿色环保的发展之路,民族文化大省就是要充分开发云南的民族文化,连接东南亚的通道是说要面向东南亚开发。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提出来后,关于到底怎么做,我们做了一些研讨,云南社科院召开过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研讨会。到2000年,云南提出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文化产业,云南省委省政府早就看到了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真正把这个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付诸实施是在2002年。当时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三句话: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认识上是要把文化的两个属性分清楚。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同时也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属性。过去我们的文化单纯强调意识形态属性,甚至将文化与政治等同起来。在这样的观念下文化产业很难得到有效发展。所以云南的文化发展首先是解决了认识问题,明确文化有两种属性。

《艺术评论》云南的文化发展能够取得这么高成就,与您对文化产业的理论认识密不可分。学界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提到文化产业,在新世纪初期才认可这种观念,在大多数人对文化产业观念还比较模糊的时候,您是怎样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的呢?

丹增:其实我对文化产业的理解不是在到云南之后才发生的,在的时候我就在探索这个问题。我从1 983年开始文化工作,当时从《日报》副总编的位置调到自治区文化局任党组书记、局长,1984年开始兼任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从这时起,我开始研究文化,从新闻转行搞文化。1993年,我们以市场营销的手段制作了《珠穆朗玛之歌》,把的佛教音乐、民间音乐结合起来,没有拿政府一分钱。当时的投资全部加起来只有八十二、三万,找了企业投资,由自治区歌舞团排练了这出节目。这个剧全部是市场运作,在北京、上海、天津、广西、云南四处巡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件事情使我开始意识到,文化不一定要找政府拿钱,文化还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在此之后,还有一部电影《红河谷》,编剧和导演是冯小宁,上海电影制片厂想拍,但剧本审查比较严格。后来冯小宁找到我,我看了剧本,感觉很不错,预感到这部电影不但会有很好的社会效果,还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当时就拍板决定拍摄,并承诺出了问题由我来承担责任。那时拍电影还没有回报的概念,是每年由国家拨款给电影厂拍摄制作。电影公映后,全国轰动,口碑票房双丰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就是在这样不断地摸索中,我逐渐意识到文化并不是单纯的只有政治属性,体会到了文化与经济密切相关的道理。如果说那时还只限于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真正到了云南之后,看到这里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感觉到可以在文化产业方面有所实施和突破。与厚重、神秘的文化传统不同,云南文化是以多样性和丰富性为特色。云南有两宝,一是绿色生态,一是民族文化,绿色要保护,文化要开发,文化在老百姓手里,村村寨寨都有,而文化开发能弥补绿色经济的破坏。所以我想到云南要发展文化产业。

我曾提出过“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建议,这个提法现在已经得到广泛认同。核心意思就是将文化的两个属性分开,从资源方面看到文化的经济价值。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开始做实验,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产品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推出的,比如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民族舞蹈诗画《丽水金沙》、大型歌舞晚会《勐巴拉娜西》,电影有《花腰新娘》、《蜡玛的十七岁》,受到专家和观众的欢迎,也赢得了市场。《丽水金沙》演出前,丽江歌舞团的演员们每个月只有800元工资,后来我们筹得投资1200万排演Ⅸ丽水金沙》,400万排节目,800万整修剧场,节目演出后获得非常大的成功,投资者获得很高的收益回报。文化产业实际上是利润率很高的产业,因为它是知识性的,可以复制,并且不需要多少资源,文化的资源是无形的,比如音乐、舞蹈、绘画。所以文化产业的成本是很低的,而回报很高。

《艺术评论》: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您在云南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其中最主要的经验和体会有哪些?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云南也在考虑进一步的发展,建设文化强省,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丹增:从云南的经验来讲,第一个难题,是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在传统观念下,总是认为文化跟政治挂钩、不可触动,这种观念不解决,产业发展和文化繁荣很难实现。第二,要认识到文化不同于物质的独特价值。文化是精神性的,当温饱问题解决后,人的第一需要就不是物质,而是文化。需要承认的是,目前我们的文化还比较贫瘠。我们需要的文化包括良心、道德、信仰,以及音乐电影这种文化具体形态。把文化仅仅理解为GDP是不对的。第三是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利用,就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第四是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对文化资源不能光利用不保护。

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能把文化全部搞成铜臭味,这一点应该像西方学习,他们对文化的开发通常是细水长流,而非急功近利,进行理性的发展。我们有些时候恨不得今天开发文化,明天就见到钱。在我看来,现在有些晚会很成问题,到处是广告:台词是广告、道具是广告、衣服也要标明是哪里赞助的。这种想要让文化直接变成钱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是需要高度警惕的。云南特别强调在保护前提下的开发,首先是保护,然后才是开发转化,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文化形态都要产业化,都要变成钱。

云南现在正在考虑如何进一步发展,学习借鉴国内兄弟省市乃至国外的成功经验。省委省政府提出由民族文化大省向强省迈进,这是令人振奋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很大压力,因为我们第一个提出民族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强省的概念,又有“云南现象”和“云南模式”的光环。实事求是

地说,全国拥有像云南这样丰富文化资源的省份是不多的,这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优势。但是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比如资金的匮乏。与东部省份相比,国家在发展西部文化方面的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将西部和东部平衡起来,充分利用西部的文化资源,引进东部的人才和资金来开发西部文化产业。而不是将东部淘汰了的高耗能低效率的产业和工厂搬到西部来,西部最应该发展的是文化产业和绿色经济。

在云南搞文化产业的工作使我认识到,文化应当同时开拓出三条道路,一条是产业开发之路,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开发现有的文化资源,这是符合老百姓利益的;第二是公益文化事业建设之路,由国家出资加强公益文化事业的建设,在二次分配中加大对公益文化的投入。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不是产业发展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现在百姓最需要的是精神食粮,政府出资发展公益文化,是政府应尽的义务,是百姓应得的权利。国家对文化的投入还有待增加,村、乡这一级的农村是最缺文化的,书籍、电影、电视都很难看到。三是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之路,也涉及到对文化古迹的保护问题,国家需要加大投入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我们就会走弯路。

《艺术评论》:您刚才讲的这些经验和认识非常宝贵,您提到了我们文化产业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您一直强调的,即人才问题,我们缺乏兼通文化与经营的优秀人才。由人才问题进一步思考,您在一些场合也提出了呼唤文化大师。

丹增:是的,我认为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大师缺席的时代。文化大师是一个时代的标杆,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讲,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榜样示范力量,同时也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奖励体系,给人文科学和文学艺术最大限度的自由,从体制上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真正营造宽松的环境,从而激发人的知性、感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我们才能走进一个无愧于伟大民族复兴的群星灿烂、大师辈出的时代。

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培养既懂经营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云南办了全国第一家文化产业学院,现在发展得很好,同时还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所,以及进行行业管理的文化产业协会。这三个组织结合在一起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文化产业协会团结联络各种企业和艺术团体,每年搞许多活动,搭建平台,让艺术家与企业家进行交流。文化产业学院专门研究文化产业理论,培养专家人才。文化产业研究所则是把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产业现象和理论集合起来进行研究。我们每年要出一本文化产业年鉴,总结一年当中文化产业项目,资源利用,人才培养,文化产业的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产业的收入,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等等内容。

《艺术评论》:这些措施必定会促进我们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前面的谈话可以看出您对文化产业有着比较早且很深刻的认识,并且出版了《文化产业发展论》一书,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论认识在转化为实践的时候总是成功。下面您是否可以谈一下您在实践时的具体“招数”?

丹增:文化产业在前期启动时,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扶持,一是政策支持,二是资金投入。要有大气魄、大投入;其次,必须要有骨干企业,要有能起到带动、示范、辐射、影响作用的国有、民营龙头企业加入进来第三,必须要有艺术家和职业经理人结合的一批文化产业的能人带动产业发展;第四,必须要抓品牌。品牌效应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云南省的文化产业品牌的树立最为关键的是项目制度。2003年,云南省就建立了文化产业项目,《云南映象》是其中之一,从2004年开始,云南大部分文艺创作都纳入到项目化运作的范围中,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培育其成长,通过项目运作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文化产业实际上就是文化加创意、加市场,文化产业的动力是市场,创新是根本,知识、文化、创新加上市场赢利,这就是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

《艺术评论》:这种理论和实践上的经验,是仅适用于像云南这样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厚的地区,还是也可以推广移植到更广大的西部地区,乃至全国?

丹增:云南所具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西部地区共有的特征,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资源则十分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是西部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西部产业文化的发展要立足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走特色发展之路。

我认为在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第二,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实现文化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结合起来;第三,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联系起来;第四,把发展文化产业与贫苦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联系起来。

《艺术评论》:你也曾提出过“走出去”的战略,强调民族文化的国际性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接受,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之间您认为是什么关系呢?

丹增:我觉得中国的文化现在确实是应该走向世界的时候了。过去世界并不了解中国,对我们有很多误解,现在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世界对中国也越来越了解。我们自己也越来越开放。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为全球提供商品,中国的商品已经走出世界了,但中国的文化还没有真正走出去,而后者比前者价值高得多。当然我们已经在进行走出去的实践,比如已经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但还很不够。中国的文化上下五千年,是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为什么走不出去?原因有很多,包括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民族自信心的欠缺等,还有很重要一点是我们走出去的方式不对。

我们的一些文化工作者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只注重自己的想法,即我们想宣传什么,想让对方接受什么,而没有考虑对方能够接受什么,怎样接受,也不考虑市场的需求。这是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

《艺术评论》:您如何理解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应该先进行体制改革,把体制改革理顺后,再发展文化产业,您的观点似乎是相反的?

丹增:这个问题很好。从云南的经验来看,我认为应该先搞产业发展,再搞体制改革。产业发展了,体制不用人为地去进行改革,就会自己跟着产业发展而变革,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体制改革的措施是转企改制,解散歌舞团等文化事业单位,不让国家的钱再养活白吃饭的人,但实际上如果产业先发展了,人会自然流动,会主动到演艺公司寻求更好的待遇,那些传统的文化单位也会自然进行改革、精简;反过来说,如果产业不发展,即使单位转企,不需要的职工被下岗,但没有合适的位置,还是需要国家养活。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要有个氛围和环境,这就是产业发展。文化的价值明确了,文化企业繁荣了,传统单位里的人会自然流动。《云南映象》中有个打鼓的小伙子,以前在家里种地,来演出是希望干两年之后买一头牛再回去种地,但现在,他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两头牛了。他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根本改变,这是产业发展带来的自然结果。

《艺术评论》:在您看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作用或者说最终目标是什么?

丹增: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准有三条:第一是艺术的空前繁荣和艺术精品的层出不穷,如果产业发展了,而艺术本身萧条了,或者只是粗制滥造的东西,那这个产业实质是没有发展的,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多出精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要。只有通过产业发展的手段,才能满足多样性的需求,单纯的政府主导,是不可能达到多样化发展的。第二是培养大批多学科、多门类的优秀文化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让导演、经营者、演员等大批优秀的人才涌现出来。第三是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价值贡献。如果这三条不符合,不管文化GDP如何,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不合格的。

第6篇: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整合作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有助于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门类,完善资源供给体系,丰富产业形态等,同时也将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中创意设计等关联要素在其他产业中植入,为其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引擎,提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及路径。

一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的背景、概念及其边界

区别于其他产业门类,以头脑风暴、智力集成为主要动能的文化产业富于极大的产业张力。一方面,新的创意思维、新的艺术创作手法、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会赋予文化产业自身跨越代际障碍、资源禀赋局限,具有较强独创性的文化产业门类、产业形态和经营模式等,形成具有排他性的文化产业竞合优势。同时,这种以智力创新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门类对其他产业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整合性,对关联产业具有越界改造的内在基础。而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为文化产业的跨界整合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将实现整体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份额。2011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414美元,其中浙江人均GDP达到9115美元。虽然近几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持续深入,但危机背景下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战略空间。与此同时,3G和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的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实施,以及全球一体化市场的构建等为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条件。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确立了文化强国战略,文化产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发展思路与战略抉择也获得了良好的政策条件与要素支持。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将催生出两种新的产业形态。一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视阈内,通过新的产业内容、产业要素等的植入对传统文化产业经营理念、发展模式、经营门类、产业形态等方面产生变革促进力,进而带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文化产业门类的孕育,成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重要驱动器。比如,依托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出版物的崛起,以及网络阅读终端普及的机遇,改革传统的图书营销模式与盈利机制,大力建设网上书城,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等。对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网络拓展问题也是具有相似性质的产业发展命题。又如,在会展业、演艺业、观光业等发展中与传统建筑业的有效结合,带动主题民俗文化旅游等业务版块的崛起。同时在文化企业经营与发展中,如何在立足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引进与吸收传统产业发展进程中一些好的机制与做法,如企业内部管理及绩效考核机制、政产学研合作及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等,这也将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创意思维、创新技术等文化产业要素在其他产业中的渗透,赋予其他产业全新的产业形态、经营模式及发展的动力机制等,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比如通过创意思维、创新技术在传统木质玩具制造业中的引入,提升玩具的设计、包装及制作水平,提高产业附加值,扩大产业规模,发展玩具衍生产业等。又如,通过提升工业设计、创意等环节的实力提升工业产品竞争力,通过新文化要素、文化理念的植入提升农业观光游的层次等。

二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从整体上说,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案例不断涌现。而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正集中暴露在跨界整合的质量与快速发展速度不相匹配,跨界整合的市场秩序及竞争规则的建构滞后于市场发展的现状等。

首先,跨界整合的战略意图模糊、指导思想需要进一步厘清。跨界整合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当前一些文化企业在跨界整合过程中忽视企业内在发展基础及需要,盲目追求形式大而全,炒作市场效应,最终因为跨界整合的规模超过自身的经营能力而陷入经营困难。此外也有一些企业对跨界整合缺乏全面论证,盲目进入产业关联度不大、产业门类生疏、经营风险较高的产业,不利于文化企业特长的发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难度,背离了跨界整合式发展的初衷。而一些政府部门在产业整合中出于政绩考核及宣传需要,搞“拉郎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跨界整合的盲目之风。

第7篇: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模式;集群化;产业集聚区

一个产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一套好的模式。集群化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产业集聚发展能够全方位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国内城市多采用这一模式发展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目前,洛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将有力地促进洛阳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洛阳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概况

目前,洛阳市有十多个在建或拟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从产业类别看,这些产业集聚区包含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动漫影视、出版发行、创意设计、创业孵化等,几乎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部类别。

从分布空间上看,有5个集聚区位于边郊区县,6个集聚区分布于洛阳市各城区。从行业上看,以历史文化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平乐农民牡丹画文化创意产业园,烟涧青铜文化产业园区、南石山唐三彩文化产业园,关圣文化产业园,中国河洛澄泥砚文化艺术园)分布较广,彰显了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信息科技最为密切的动漫影视、创意设计、新闻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聚区(如洛阳报业印刷创意文化产业园、动漫之都(洛阳)产业园、伊滨区中意科技园)则位于洛阳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中南部地区。

二、洛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分析

洛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覆盖的行业门类较为完善,其中也不乏具有特色的集聚区,这些集聚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深入研究洛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状况,可以总结出洛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三种发展模式:

(一)原有资源改造利用模式

原有资源改造利用模式是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体对原有资源如老厂房、旧仓库等经过简单改造,作为创作、经营活动场所而逐渐集聚形成的过程。

洛阳是老工业城市,大量留存于市区的老厂房、旧仓库,是城市发展留下的宝贵工业遗产,洛阳可充分利用这些闲置空间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北京的798艺术区和上海八号桥就是通过对工业遗产的功能重组发展而来。国内许多老工业城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都学习和借鉴了北京、上海这一模式。

成本低廉且集聚速度快,是原有资源改造利用模式的突出优势。其发展的基础是成本较低且可直接利用的现成资源。洛阳目前有两个产业集聚园区是基于这一模式发展而来,分别是位于洛龙区的八里?唐文化艺术公园(洛阳明花洗涤剂股份有限公司闲置厂房)和涧西区的里?外文化创意产业园(中铝洛铜老厂房)。

(二)依托原有资源提升模式

依托原有资源提升模式指的是某个区域已经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条件,通过在原有的资源中导入一种新的要素,凭借这些原有资源来拓展新的产业领域,从而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形成新的产业链条,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朝产生集群化效应。这种模式在洛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应用较多,如烟涧青铜文化产业园区、南石山唐三彩文化产业园区,关圣文化产业园、龙门文化旅游健康生态示范园、洛阳报业印刷创意文化产业园、中国河洛澄泥砚文化艺术园。

此模式的运用所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是该集聚区内必须已存在有一些标志性资源,如关圣文化产业园中的关林庙、龙门文化旅游健康生态示范园里的龙门石窟。而洛阳此类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要建设成功,需要充分发挥这些标志性资源的作用,积极拓展新的功能,打造新型主导行业,促进集聚区稳健发展。

(三)全新规划建设模式

全新规划建设模式指的是,政府划分一个区域集中发展某类文化创意产业,并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实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导行业实力雄厚的企业入驻,最终形成集聚区。动漫之都(洛阳)产业园、伊滨区产业集聚区中意研究院就属于全新规划建设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须根据该区域的资源环境来制定发展方向。如中国动漫之都(洛阳)产业园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产业基础和动漫设计专业人才资源。该集聚区依托洛阳动漫创意学院,携手香港数码动漫研究院,并与国内多个动漫龙头企业合作,为动漫产业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要以市场需求为风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辅以政府的宏观规划。以洛阳恒生科技园为例,其在政府宏观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针对成长中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师的现实需求建立设计专业孵化器,提供技术平台和信息数据库等完善的服务,从而在机制上保障园区的市场化运行。

以上三种模式虽然有效促进洛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显著的运营和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简单沿袭传统工业、科技园区的模式来建设管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第8篇: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集聚区 开发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053-01

20世纪末以来,在金融全球化、信息数码化的巨大潮流冲击下,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国兴起,创意产业集聚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出于全球化分工协作和市场交换的考虑,许多中心城市都在快速的发展一些新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对这一空间的研究,成了西方城市研究近来的新的焦点,以设计、广告创意等创造性和知识性为基础的新经济活动如何为城市带来新鲜血液,如何形成新的社会空间和经济空间。在国内,以老工业空间的改造和更新为基础的艺术家集聚地是引起人们关注创意产业集聚地的开端。创意产业集聚地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不过9个年头,尽管时间短暂,其前期的发展颇为曲折,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其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全国“创意产业园区热”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程度。但是,繁荣的表象之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陆续出现的一些创意产业集聚区,多数是一种跟随现象,即一个地区的政府或开发商看到别的地区在建造和改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也随即模仿着建造和改造起来,但其应有的功能远未发挥出来。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依赖一定的区位条件,而这些条件是没有办法在城市的任何一个区域复制的。由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意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之中,各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单一发展模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需求,多种发展模式共存更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那么,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同模式具有深远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讨论

政府引导型、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型、传统文化保护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型和公共休闲空间型这五种形态是目前世界各国与中国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致模式。

1.政府引导型

英国、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政府引导型的积极典范,其中尤以英国政府大力推动的“创意工业”成效最为显著。政府引导型是指由政府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类型。

2.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型

原生态的文化创意经济形态就是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型。城市中废弃的工厂或仓库区往往被文化创意型艺术家群体所选择作为基地,主要是因为这里低廉的租金、空阔的仓库厂房与相对方便的都市生活。艺术家们多以个人画廊、工作室为主来从事艺术创作、展示作品、交流技艺及出售自己的作品。同时艺术商人和特色餐饮、酒吧、画廊、书店的从业者也被聚集区所吸引。生机勃勃的艺术家街区是由文化创意企业的工作产品与艺术家独特的生活方式所构成。

3.传统文化保护型

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较为广泛,依据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建筑、工艺与人文资源,进行传统艺术或遗产文明的保护性移植、复制与传承,均可以列入其中。如何保护地区的多元文明与历史文明遗产已成为关系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议题。中国已被审批的29项世界文化遗产与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在保护基础上而形成的传统文化保护型的文化创意经济新形态,而且对保护中华传统文明这种不可能重复的人文历史资源也有着重大的作用。

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型

由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以及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都具有实际意义。

5.公共休闲空间型

该模式把旧厂区或老建筑群改造成景观,不仅能起到美环境、治理污染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我国文化创意集聚区模式的选择及开发建设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要素,这个发展过程中,在经历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与信息化产业升级与转移发展之后,便成为整合本土资源,参与世界分工,形成独有产业,创造新的价值的竞争力优势。因此,就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情况差异较大等情况而言,不管哪种模式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将是社会经济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如何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予以阐述。

1.加强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创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政府的引导与推动。制定政策,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做好引导、扶持和服务工作这些是政府的主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创意产业尚处于初期阶段,地方政府应站在全球价值链的高度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结合起来,营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平和宽松的发展环境,研究和制订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规律的各项政策,完善区域性的企业培育、公共平台建设、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研发创新、人才培训、政府采购、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加大对创意企业资金扶持力度广开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中小企业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构成,在发展中往往会面临研发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建议按照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方式,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支持初创期创意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有创新能力的个人或企业,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积极向银行推介重点项目,引导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尝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形式,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信贷投入,支持担保机构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鼓励创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国际创意产业投资、吸纳社会资本等形式,实现投资主体的社会化和多元化。

3.打造创意产业链

创意产业只有通过组建完善的创意产业链,强化分工协作与规模,才有竞争优势。根据资料显示,美国电影73%的收入来自于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而票房收入只占到电影产业收入的27%。我国创意产业起步晚、发展快,很多的文化创意往往只能形成单一的价值实现形式,缺乏完整的创意产业链,大多数的文化创意流通都只是“一锤子买卖”,而任何一点的断裂都会使创意产业的整个进程受阻。使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帮助创意企业的关键,如何延伸产业链,开发相关的衍生产品是当下继续解决的问题。较为明确的分工,在产业链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各企业在生产流程上相连接这是创意企业之间应有的良性模式,由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4.积极培养和引进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人才,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成功毫无例外地是依靠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发展起来的,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差距较大。因此,如何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意人才是重中之重。

建立多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原则,这样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依托我国现有的科技和教育资源,鼓励在高等院校设立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开设专业相关课程,并与创意企业联合建设创意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培育创意紧缺人才;二是通过具有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创意产业人才职业培训,促进其创意专业知识更新升华;三是加强国内外人才的交流合作,鼓励与国外大学、培训机构以多种形式联合培养创意人才;四是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

在人才引进方面,吸引海内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又具备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我们需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吸引和使用全球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以期权、高薪、兼职等多种手段,以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造就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创意产业的全球勃兴[J].社会观察, 2009.

[2]厉无畏,王如忠,缪勇.培育与发展上海的创意产业[J].上海经济, 2004(1).

第9篇: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消费者调查;发展模式;休闲体验;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124;F0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2-0029-06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政府部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各地文化产业集聚区在数量、规模、品牌、产值、社会影响力、扶持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部分集聚区存在管理部门与市场主体、商业氛围与艺术精神、产业经济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和谐关系,不利于其持久、健康发展。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所做的消费者调查以及借鉴国际经验,深入揭示并探索这些问题,将为集聚区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宝贵借鉴。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扶持政策、发展规模与形成模式

(一)国家重点扶持,“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

2011年10月,文化部部长蔡武在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强调,“加快文化产业的特色县、特色镇、特色街、特色村的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特色产业群的规划和建设”,“预计2016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①。这进一步明确了集聚区建设在振兴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截至目前,文化部已先后命名了6家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4家部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以北京市为例,“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加快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步伐。2006年,北京市颁布实施《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分3年投入5亿元支持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公共设施工程。同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实施。截至2011年10月,北京认定、授牌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共4批30个(见图1)。这30个集聚区涵盖了文化产业的主要门类,遍布北京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县。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形成模式

1. 自发集聚型(自下而上型)。在上海田子坊、北京圆明园画家村、798艺术区、宋庄的早期发展轨迹中,艺术家集聚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先是少数艺术家选择在某城乡结合部、房地价低廉地带开设工作室,吸引更多艺术家入驻,从而形成地理文化标识;但一旦扩张到一定规模,被纳入产业体系,其发展模式就改辙了,商业氛围弥散和房地价飞涨常常驱散艺术家群体,迫使他们去寻找新的聚集地。这些自发形成的集聚区的发展轨迹,直接暴露出城市规划、商业利益与原生态文化空间之间的冲突、博弈、共生的复杂关系。

2. 组织建设型(自上而下型)。当文化产业被国家视为推动原有产业形态升级、转型的动力和未来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之一,自上而下设立集聚区的做法就十分普遍了,行政力量和企业都能成为组织、建设的主体,即“当前大多数艺术集聚区主要是被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得到资本的支持和政府的推崇”②。

此外,原有旅游景区升级、转型以及新农村建设、房地产项目运作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的常见原因。例如,2006年颁布的《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可利用的传统四合院区域、传统商业街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存量房地资源转型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凡符合国家规定、属于本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的,经认定,原产权单位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保持不变,政府可暂不对划拨土地的经营行为征收土地收益”,这类扶持政策大大提升了行政单位和企业自上而下兴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积极性,带动了我国大中型城市投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热潮。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消费者调查、分析及结论

“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将由规模扩张向整合、提升现有园区竞争力转移,着力打造集聚区的全产业链条。作为集聚区的消费主体,市民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认知程度、参与程度、认可程度与评价,是评估我国集聚区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对选择集聚区未来发展模式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基本情况

课题组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程度较高的北京市市民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 372份,其中有效问卷327份,有效率87.9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人口统计特征

(1)被调查者年龄分布。被调查者中,18~30岁占69.72%,31~40岁占23.85%,41~50岁占3.67%,51~60岁占2.45%,大于60岁占0.31%。

(2)被调查者性别分布。被调查者中,男性占42.51%,女性占57.49%。

(3)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分布。被调查者中,研究生或以上学历占37.61%,本科或大专占56.57%,中专占2.45%,高中占2.14%,初中及以下占1.23%。

(4)被调查者职业分布。被调查者中,学生占25%,商业及服务业部门工作者占3%,部队工作者占1%,党政干部占3%,国有企业职工占17%,私营企业工作人员占21%,合资、外资企业工作者占10%,文教卫生、体育、科技工作者占20%。

(5)被调查者收入分布。被调查者中,月收入高于8 000元占8.92%,5 000元~8 000元占13.85%,3 000元~5 000元占25.54%,1 000元~3 000元占25.23%,低于1 000元占6.46%,无月收入占20%。

总体来看,受访者以中、青年为主体,女性多于男性,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受访者职业分布广泛,以学生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主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

2. 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1)主要动机。休闲需要是市民前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主要动机与目的。调查显示,以闲逛休憩为目的去集聚区的人数最多,为230人,占70.3%;购物18人,占5.6%;淘宝、收藏4人,占1.2%;就餐6人,占1.8%;会见朋友11人,占3.4%;提升艺术修养39人,占11.9%;其他目的17人,占5.2%;2个错误数据,占0.6%(如图2所示)。因而,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吸引消费者的首要因素在于园区能够提供一个轻松闲适的艺术环境,使游客能够得到放松和愉悦,同时达到培养艺术趣味、陶冶艺术情操的目的。

(2)同伴选择。同伴选择是考察消费者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以往对艺术活动受众结构所作研究发现,第一次进剧院的观众大部分是结伴前往。选择家人陪同去集聚区的103人,占31.5%;选择朋友陪同的213人,占65.1%;其他11人,占3.4%(如图3所示)。同伴选择以家人和朋友为主,说明市民在闲暇时间乐于与朋友、家人一起探索、分享集聚区资源。从另一侧面印证了被调查者前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主要目的——放松及休憩。

(3)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概念的认知程度。选择“没有听说过”的99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0.3%;“知道但不太了解”的192人,占58.7%;“比较了解”的35人,占10.7%;“非常了解”的1人,占0.3%(如图4所示)。整体认知程度一般,反映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宣传及市场营销上的不足。

(4)各集聚区受访次数对比及分析。在调查问卷中,共罗列了北京市11家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由被调查者对去过的集聚区进行多项选择。结果显示,受访次数居前五位的集聚区依次是:798艺术区、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北京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产业集聚区。

如前所述,我国现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存在两种主要形成模式:自下而上型和自上而下型。调查显示,总体而言,自下而上型集聚区比自上而下型集聚区更具吸引力。在自下而上型集聚区中,798艺术区以165人选择高居榜首,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以139人选择居第二名,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以101人选择居第四名;而在自上而下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惠通时代广场以11人选择而居末(如表1所示)。究其根源,自发形成的集聚区一般具有较为长久的文化资本积累过程,在长期的市场选择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竞争优势,这里的文化资本,可以是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早在挂牌之前就拥有的历史、旅游、收藏、艺术鉴赏资源,也可以是798艺术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陆续集聚艺术家、艺术机构所日渐孕育的浓厚创意氛围及文化内容生产力。相应地,那些不具备文化资本自然集聚、沉淀、积累过程的自上而下型集聚区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稍逊于前者。

但具有启发意义的是,从调查结果看,在某些集聚区案例中,上述两种形成模式的优、劣势发生了戏剧性转化。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行业内知名的自下而上型集聚区宋庄仅获22票,居倒数第二位。其前身是20世纪90年代自发形成的艺术家聚居村,聚居结构以私家院落为主,商业化设施较少。从行业内评价来看,宋庄是中国最大的原创艺术家集聚地,“原创”是其一直坚持的风格与道路。“宋庄的艺术家坚持艺术至上,绝不迎合普通观众的趣味。一些年轻艺术家对原创性的追求要高于创作技巧的培养。宋庄艺术家将自己整体定位为非主流文化,他们根据生活和艺术体验,从心理、感情和精神方面,建立起一种共同的文化意识,寻求一种集体的力量,用共同的价值观维系艺术家群体的生活和独立创作。通过对宋庄艺术家作品的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比如:作品带有很强的自述情结,主体叙事意识非常突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自我形象安放在所要表现的画面中,一些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有一种自恋情结,根本不在意别人是否能看懂他们的作品等等。”③这种创作心理和艺术风格,使得这一具有文化特质的自下而上型集聚区在圈内知名,在消费者中却籍籍无名。相反地,由企业建设的自上而下型集聚区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以103人选择跻身前三甲,它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却有超高人气,因为其园区设计突出了“文化景观”、“艺术表演”和“设备骑乘”三种核心体验,极大满足了市民到集聚区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目的。

(5)各集聚区受访次数与被调查者年龄的列联分析结果。把各备选集聚区的受访次数与被调查者年龄进行列联分析发现,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被认可度与消费者年龄有密切关系(见表2)。

不同年龄层对各集聚区的认可度有较大差异。中、青年人更喜欢798、欢乐谷等较为时尚、适宜游乐的园区,年长者则更青睐有历史感、有故事的集聚区,如潘家园、前门等。

(6)集聚区受访次数与被调查者职业的列联分析结果。调查显示,不同职业背景对于市民选择聚集区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如表3所示)。

3. 消费者满意度和感知评价分析

(1)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总体印象。认为“非常好”的21人,占6.4%;认为“好”的114人,占34.9%;认为“一般”的180人,占55%;认为“较差”的9人,占2.8%;认为“很差”的3人,占0.9%。总的来看,整体印象差强人意(如图5所示)。

(2)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显示,宣传不够是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与被调查者对“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概念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一致,一半以上受访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仅停留在“知道但并不太了解”的阶段,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集聚区宣传力度不够或市场营销意识欠佳。一些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立后,并没有进行很好的后续宣传,在市民中的认知程度非常低。被访者认为目前聚集区的第二大问题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如环境卫生、道路状况等尚不能让消费者满意(如图6所示)。

三、消费者视角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在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的已有研究中,关于场地提供者与艺术家的利益之争、商业氛围与艺术精神的此消彼长等常常被提出并引起关注,但这些问题的考察视角主要是从管理者、经营者或创作者出发。本调查基于消费者视角考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有以下启示:

(一)休闲体验及文化凝聚力是集聚区核心竞争力

市民光顾集聚区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休闲娱乐而不仅是文化艺术消费,换句话说,准确把握当代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独特功能,是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当代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已不限于文化消费,它的角色是多元的,即为市民提供公共空间,增进人们在文化、经济上的联系,进而增强整个城市的文化凝聚力。

想在现实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当代集聚区兴建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为了在后工业化城市中孕育新的支柱产业,或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捕捉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踊跃投资兴建文化产业集聚区,众多盲目投资导致了目标群体定位模糊、园区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事实上,如调查所示,各年龄阶段消费者对集聚区的偏好具有明显差异,青年人钟爱时尚、游乐风格的聚集区,年长者则偏爱有历史感和收藏功能的聚集区,没有特色和品牌标识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消费者黏性低。

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在其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调查显示,我国现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设计难以满足市民多元的文化消费需求。消费者前往集聚区往往具有多重目的,如休闲、会友、美食、淘宝、艺术欣赏等,其中,休闲是大前提,因此,集聚区管理者和经营者应着力提升服务意识,把基础设施建设好,使高端休闲品质成为集聚区的一个亮点。以美国纽约苏荷区为例,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时尚著称,成为到纽约旅游的必到之处。在苏荷区,每条街都有大大小小的画廊,供人们免费参观,不懂现代艺术的游客也乐得其所,那里有许多经营家具、床上用品、家居摆设的特色小铺,许多世界知名品牌也都在这里开设分店。

正如英国学者约翰·皮克所指出的,闲暇时间的增加已经使人们参加艺术活动的观念发生变化,这种观念把赶赴参加这一活动也当作其中的一部分。对艺术管理者来说,这个“活动”设想应由如下几项构成(见图7):

很明显,对消费者来说,在一项艺术活动举行的前后就餐、阅读或谈话都是此活动消费体验的一部分。现在,很少有在表演开始之前不吃点东西或不出售饮料就直接开场的。④在艺术活动推广中,艺术场馆的其他设施可能被作为主要吸引点加以推广,艺术反而退居其次,例如,伦敦V&A博物馆在1987—1988年的一场推广活动中把自己定位为“一间带画廊的一流咖啡厅”。

调查显示,除了文化活动本身,观众来集聚区与否还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与活动相关的设施,如停车、附近街区的安全、餐馆酒吧、会朋友的舒适场所以及对社会压力的缓解。一些公共空间中的光线、家具、陈设表现出特定的阶层性,许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不放松”。在所有这些因素中,最受忽视的一条是人们更愿意独自前往,还是与人结伴。这引发出另一个问题,即参与艺术活动的条件不仅仅取决于活动的时间、地点、价格这些具体因素,更取决于场馆的整体气氛以及推动消费者结伴参加的努力。⑤由此可知,休闲因素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市民对集聚区整体环境的要求有时甚至超越了文化艺术活动本身。

(二)重视集聚区内产业经济与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提出是相对于文化事业而言的,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目的在于使文化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但对“事业”、“产业”泾渭分明的强调,并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济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协调发展。调查表明,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贫乏的集聚区是不可能在市场中胜出的。处理好产业经济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二者将能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1. 共享公共艺术资源,培育募捐文化

无论贫富,都有享受文化艺术的需求和权利。政府在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时,应当优先考虑并积极鼓励这一点。例如,英国政府在《2010—2014伦敦文化战略》中提出,“要鼓励各种组织更加紧密地合作,促使更多不同年龄及背景的人们参与,并且从我们所提供的文化产品中受益。”⑥十年来,英国文化部对博物馆和画廊的投入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8%,2008年总额达到3.36亿英镑。通过对博物馆、画廊实行免费入场制度,艺术开始走下神坛,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艺术带来的欢愉并激发自身潜在的创造力。此外,伦敦市政府还积极利用Twitter、Facebook等新媒体手段创意城市信息,与市民亲密互动,营造良好的创意城市生活氛围。

共享艺术资源是社会的文化理想,但艺术机构的日常运营也需要巨额开支,因此,调动各方面力量筹集资金,培育募捐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管理者需要长远考虑的问题。在创意产业发达的英国,筹集资金的渠道是多样的,有政府拨款、准政府组织资助、基金会资助等,此外,还运用了发行等非常规投资方法来筹集文化基金。例如,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Rich Mix两个项目以及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NESTA)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发行的收入。

2. 重视培养潜在消费者

注重消费者群体培育,坚持长效原则,是世界许多知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营者的共识。例如,美国古瑟里剧院的总导演莱特为剧院制定了五年规划,其别提到:加强对中学、大学的戏剧课程指导,为广大观众提供不断受教育的机会;建立二百万美元的学生票基金,使明尼苏达的高中生们有机会体验现场表演;出版与提高观众欣赏水平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期刊。显然,古瑟里剧院把发展培养观众的目标主要对准了大、中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古瑟里剧院采取了一些很有吸引力的方法,最著名的是“古瑟里青少年活动剧团”计划,二十人的学生小组每天早晨在古瑟里剧院上人文课,他们学习剧目,了解剧场运行的所有方面,然后回学校进行实习,他们通过学生票基金可以观看古瑟里剧院的所有演出。该计划从1989年开始,至今已有上千名学生进入剧院,学生对学生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该计划非常成功,它已在美国许多机构开始实施。这一计划不仅使许多学校恢复了戏剧课程,使学生了解戏剧这一行,更重要的是使青少年养成了进剧场的习惯。⑦

如果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对消费者长远的培养计划,集聚区的未来发展就难以持续。对少年、儿童而言,集聚区可以成为他们最初的艺术启蒙地,使他们养成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的习惯;对成年人而言,对孩子具有教育功能的集聚区是父母们的首选,如果能够把休闲功能与教育功能结合起来,那就更好了。成人在漫步、购物、会友、聚餐、收藏之余,还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启迪,这样的集聚区一般具有很高的消费者黏性。

总之,政府在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时,应优先选择那些文化资本积累比较充分的地区,并助其搭建完备的公共服务平台。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创意应居于核心地位。首先,创意体现在集聚区生产、销售、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上,这是其核心竞争力,其次,创意遍布于集聚区的整体规划、建筑设计、商业服务、节事活动、志愿者文化等各个细节,这是其整体竞争力。在当今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集聚区的整体休闲品质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核心内容同样重要、不可或缺。此外,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将从长远角度惠及集聚区的未来发展。

注释:

①白瀛:《蔡武:预计2016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1年10月23日,参见http:///politics/2011-10/23/c_111117456.htm。

②引自《艺术集聚区与中国当代文化生态》,参见http:///displaynews.php?ArticleID=1929。

③引自《北京市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的发展研究》,2007年7月,参见http:///content/2007720/news_

14118_p2.shtml。

④【英】约翰·皮克,弗朗西斯:《艺术管理与剧院管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90-91页。

⑤余丁:《艺术管理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47-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