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专业范文

环境专业精选(九篇)

环境专业

第1篇:环境专业范文

1.1整合教学内容,凝练教学特色

环境材料课程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如能源材料、净化材料、环境替代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智能材料及降解环境材料等。我校开设的环境材料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设在第5学期,课时为32学时,因而结合农业院校特色,课程教学内容的精练和整合必不可少。通过对几种环境材料教材的对比和筛选,并结合教学实践,选用冯玉杰编著的《环境功能材料》作为参考,主要针对近年来适用于农业地区的特殊条件的环境净化材料、吸附分离材料、新能源材料进行讲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表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净化材料中主要讲授目前环境领域的科研热点和商业前景的材料电催化材料、光催化材料、湿式氧化材料、微波材料;第二章吸附分离材料中主要讲授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领域有关的离子交换分离材料,吸附树脂分离材料,纤维吸附分离材料;第三章新能源材料中主要讲授与农村固废资源化有关的生物质能和21世纪最有潜力能源氢能。讲授中重点放在这些新材料的组成、制备方法、环境中应用原理基础上,分析各种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讲授过程中不必面面俱到,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授课内容,重新整合,用简练、准确、通俗的语言把讲授内容表达出来,使学生一听就懂。

1.2结合科研和商业案例,提高学习兴趣

因为该课程中涉及内容较多,理论深,如果进行抽象的讲解则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来说枯燥,难度大,且与他们关系不大,所以学生兴趣不浓厚。教师对环境材料教学内容,一般由理论易到难,逐步深入,此外要考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的刺激程度,增强案例的趣味性。在本课程教学中,为了优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讲一种新型材料时,讲解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远离前,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真实的科研和商业案例的情境,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核心部分———材料的组成、制备及应用原理。比如讲光催化材料时,先采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展示“自洁玻璃”在浴室门窗、厨房门窗玻璃、汽车玻璃等应用;结合“非典”事件,展示TiO2光催化剂,投入台湾使用收效显著案例。另外,介绍世界上发达国家知名公司,如英国PilkingtonActiv公司、日本TOTO公司、美国PPG公司、德国GEA公司等,研发光催化材料产品推向市场的现状。讲生物质能时,首先以动画形式介绍农村新能源开发典型案例,如浙江富春江环保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京能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等。根据这些事实,先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讲解材料的制备和净化原理,达到教学目的.

1.3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实质是教和学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往往以教师为主导,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讲授重点放在使学生掌握新材料的组成、制备方法、应用原理,理解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把材料的实际应用现状和趋势采用讨论和讲座形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3.1讨论部分:讲授一种材料后将所对应材料的应用现状任务下达给部分学生,一般每种材料分给两组,学生三名一组,针对每种材料学生根据兴趣自愿报名,但保证每人都轮到一次。等学生根据数据库、相关报道、汇总内容,在消化基础上进行PPT汇报。汇报内容经班级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对不足内容给予补充和修正,汇报成绩由学生给定,作为平时成绩。在汇报和讨论中,学生非常积极,气氛特别活跃。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

1.3.2讲座部分:讲座是大学中的一种重要学习途径。在听讲座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全面地掌握科研动态、商业行情并开阔视野,还可以领略各行各业专家的口才艺术,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本课中每章结束后通过课外时间,针对各种新型材料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方面邀请周边材料领域企业家和专家安排讲座,讲座过程中安排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4网络环境下强化引入材料发展新信息,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环境材料不断出现,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被报道,但课程的学时有限,案例教学往往难以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全面。为了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让学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利用网络环境,组建班级QQ群、微信群等,创造开放、民主、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数据库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提供最新科研成果的链接,也可以有目的地当今国内外环境功能材料研究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或科教片。其次,给学生一定的认知时间,让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对研究成果进行剖析。最后,网上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可以即时互动。通过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辩驳、补充,进一步提高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认识。

2.结语

第2篇:环境专业范文

环境资源类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生态安全,环境管理与经济,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生态学。培养具有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特长,具有较强的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环境资源管理部门、农林牧渔各业和各类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等部门工作的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3篇:环境专业范文

认识实习是学生大学学习很重要的实践环节。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环境工程专业快一年了,但对于这个专业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却还十分模糊,通过这次认识实习,使我已经对这个专业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实习的具体内容

(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实习时间:2009年6月20日上午

1.概况

长江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是国家二级监测站,共监测30个项目,同等级别的监测站整个长江干流共有7个,主要负责水文水资源勘测、干流及主要支流水文、河道、泥沙、水质基本资料收集,在水文水资源监测与评价、水资源论证、水环境监测、水质分析、水量计算、水文气象预报、水文分析计算、防洪等方面,技术设备先进,实力雄厚。

2.处理工艺

该监测站拥有较多实验室,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为:生化室,无菌室,质控室,消解室,天平室,仪器一,二,三室,原子荧光室,原子吸收室,气象色谱室,泥沙分析室,泥沙天平室。

每个实验室配有相关的仪器。

其中日常监测项目包括常规五参数(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TOC),总氮,总磷,硝酸盐氮,磷酸盐,氰化物,氟化物,氯化物,酚类,油类,汞等的重金属,粪大肠杆菌,细菌总数。而且该监测站设备齐全,比如说有GM-0.35隔膜真空泵,PXD-12数字式离子计,AA-400原子吸收仪,AFS-900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测汞仪,测油仪,DDSJ-380电导率仪,PHSJ-4A7PH计,离子色谱仪,UV-7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225型可见分光光度计,AE200电子天平,GPI-2气体净化仪,LDZX-40BI立体本资料式自动电热压力蒸汽器,YXZ型自动恒温水浴锅,PSH525生化培养箱,TG16-WS高速离心机,BOD5恒温培养箱,摩尔元素系列超纯水机,BOD-220B快速测仪,Z-2000原子吸收仪等一系列高级仪器。据高站长说,其中价值在百万以上的仪器不在少数。

3.监测站工作流程

质量体系运行业务合同受理编制计划、程序环境设施确认仪器设备确认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人员确认采样\送样样品接收、处理领出样品,按标准(作用指导书)检测数据、记录控制报告编制服务客户

(二)宜昌水文站

实习时间:2009年6月20日上午

1.概况

宜昌水文站坐落在长江边,它被誉为国家一级水文站,世界教科文组织一级站,在世界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它悠久的历史也为自身增添了不小的魅力。该站始建于民国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几个水文站之一,并且在1998年抗洪期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该站从运行之日起,就开始在水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至今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数据。比如:

1153年7月31日59.5m1227年8月1日58.47m

1560年8月25日58.45m1788年7月23日57.5m

1796年7月18日56.81m1613年7月18日56.67m

1860年7月18日58.32m1870年7月20日59.5m

1896年9月4日55.92m1905年8月14日55.14m

1921年7月17日55.33m1931年8月10日55.02m

1945年9月6日55.71m1954年8月7日55.73m

水文站是观测及搜集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文、气象资料的基层水文机构。水文站观测的水文要素包括水位、流速、流向、波浪、含沙量、水温、冰情、地下水、水质等;气象要素包括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湿度、气压和风等。按测验项目分为观测水位、流量或兼测其他项目的水文站;只观测水位,或兼测降水量的水位站;只观测降水量的雨量站;只测水质的水质站;,只测地下水的地下水井观测站;测量河流泥沙的泥沙站;观测水面蒸发和陆面蒸发的蒸发站。中国把水文站按性质分为基本站和专用站。前者的任务是收集实测资料,提供探索基本水文规律的资料,满足水资源评价、水文计算、水文情报、水文预报和水文科学研究的需要。

1.工艺流程:

该站在主要是一公里的江面上布了10个监测点,在水深30公分的地方采一个样本,然后开始分析。

(三)长江南津关水质自动监测站

实习时间:2009年6月21日上午

1.概况:

2001年1月,国家环境监测总站于宜昌市南津关开始着手建设一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对长江流域南津关断面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2001年1月15日开始了试运行,目前由国家总站交付给该站托管运行。监测项目有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氨氮、pH、电导率、浊度、溶解氧、水温。于2004年总站又增加了总磷、总氮和粪大肠菌群这三个监测项目,使得检测项目更趋于完善。

2.工艺流程

该监测站通过实施地表水的自动监测,可以实施水质的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测,达到及时掌握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体的水质状况,实现预警报重大或流域水质污染事故,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纠纷.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频次可以根据情况连续监测或每几小时监测一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控制软件自行设定.目前采用4小时采样分析一次的频次,每天每个监测可以得到6个监测结果,这些数据通过通过电话线传送到各站点附近环境监测站,便于自动监测的维护,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其运行状况,数据通过卫星传送方式传送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使国家环保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各重点断面的水质状况。

水质自动监测技术是一个集分析仪器、取水、控制及数据传输与处理的系统工程,整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

1、自动监测站的站房;

2、外部采水系统;

3、配水系统及内部水样的预处理;

4、仪器部分;

5、通信及控制系统;

6、中心软件;

7、辅助设施。

(四)双汇集团宜昌厂区的污水处理站

实习时间:2009年6月22日上午

1.概况

双汇集团是我国著名企业,也是全国五百强之一,但有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它同时也是一个排污大户,因此我国对它的污水排放也有着严格的标准,这次我们参观的就是其宜昌厂区内部的一个污水处理站。宜昌这个厂区虽然不大,但在其整个生产工艺当中全部含有生产废水,因此它也是宜昌的一个重点治理单位。所以,在2004年,宜昌市政府责令该厂建立了这个污水处理站,共投资700-800万元,由林站长一手组建,日处理能力2200吨。经处理后,其废水COD含量达到国家Ⅰ级排放标准,小于100mg/L,处理效率达到97%-98%。

2.处理工艺

活性污泥法,又叫生化处理法,厌氧和耗氧,活性污泥法工艺是应用最广泛的废水好氧生化处理技术。

3.处理工艺流程

浓度很高的废水先从隔山池进入,所谓隔山池既为网状物,先去除废水中体积较大的木块等;然后到达初沉池;第三步到调节池,起到的作用是水大的时候就不可能前部进到里面去,只能在里面呆在,水少的时候就先在里面存在,等到水大的时候在进去还有一个就是预酸化的作用,使废水的ph值在某一个值上面;然后在通过泵把废水提升到气浮池,其作用就是对废水充气,,使其进行充分耗氧,在这个池中还要加高效的消毒剂、降解剂聚氯化铝,作用是去除油、重金属和一部分盐;第五步就到厌氧池,目的是把废水里面所有的氧分去掉,因为有些微生物在没有氧的情况下可以消耗其他的微生物,厌氧池就是利用这样的原理来处理废水中其他的微生物;第六步进入耗氧池,也就是曝气池,是为了对废水充分的进行充氧,把活性污泥在里面充分的进行消解、繁殖;第七步进入二沉池,起到活性污泥和废水分离的作用,二沉池的污泥又回到曝气池里再用;最后进入到消毒池,然后排放。

(五)宜昌市第四自来水厂

实习时间:2009年6月23日上午

1.概况

该厂是七十年代立的项,八十年代中期竣工的,使用的是八十年代的自来水生产工艺,也就是比较先进的自动化工艺。宜昌市有四个自来水厂,一水厂就是三峡大学用的,在电视塔旁的那个山上,成立于解放前,但工艺较为老化。二水厂在杨岔路那个地方,是在六十年代修的。后来由于宜昌市的发展,又先后修了第

三、第四水厂。

2.工艺

从关庄水库抽取水源,用管道输送至一级泵房(取水泵房)并在一级泵房前加氯以杀灭藻类、植物和贝类动物。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再通过一级泵房将水送至厂内处理系统中。通常经过混合(在水源水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铝,俗称矾)反应、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工艺,每一工艺配以相应的构筑物(如沉淀池、滤池、清水池等),滤后消毒一般是加氯和氨,投加了消毒剂的水经清水池、并在池内停留一小时左右就成为合格的饮用水,再经过二级泵房(输水泵房)加压输送到城市管网中,供生活饮用和生产使用。新晨

(六)宜化化工

实习时间:2009年6月24日上午

1.概况:

该厂是我们此次认识实习的最后一站,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站,因为对于废气的处理也是我们环境工程专业所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厂内的废气处理装置相当先进,除尘率可达95%。

2.工艺:

脱硫除尘。先通过静电除尘,静电除尘设备是利用静电力从气流中分离悬浮粒子的一种方法,且分离尘粒耗能低,一般处理1000m3/h的含尘气体所耗电能只为0.1-0.8kw.H,气压损失也很小。因为相对大的静电力作用在粒子上,即使对极微小的粒子也能有效捕集,因此除尘效果非常好,除尘率达95%以上。

第4篇:环境专业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55-01

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环境污染较严重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这样的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更加紧迫,保护环境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系统学、社会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培养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多年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经验和相关文献表明:实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学需要,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模式、教学考核上进行探讨,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丰富,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数学模拟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理论性强,掌握这些理论有利于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做教学计划安排时需要考虑和这些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做好教学计划的相应调整,其中有些主干课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里涉及的相关内容也较多。从环境专业整体计划出发,“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课同时开设,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也可以放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这样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论内容,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环境问题能力,从而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有利于基本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如“人-地系统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授课时如果按照书本进度讲授理论,学生学起来就会显得枯燥无味,理论内容掌握不透。在进行教学计划安排上,可以将这些理论穿插在后面章节内容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理论,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因时间和课时原因,结合专业需求有些理论可以重点讲解,有些理论可以让同学们自学,这样精选理论内容,强化应用知识。

其次,简化技术方法,强化应用。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中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如回归预测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总量控制技术方法如数学规划法,可持续发展评判方法如生态足迹法,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方法,这些技术方法几乎是模型构建起来的经验公式,调整部分内容在水环境、大气环境规划中进行讲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简化模型,利用实践应用实例归纳讲授,在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中进行分析,加强应用与理解。

对于不同专业根据学科方向要求,有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可以进行有选择的讲授,以突出学科特点,讲授课程理论内容时对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贯彻少而精原则。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较高实用价值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和主要理论为教学重点。比如对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来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点内容结合土地资源规划、生态规划、城镇规划的应用进行讲解。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专业就业和人才的需求,拓展知识面,加大与交叉学科的联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分量和进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案例或专题的讲授、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包括环境影响与评价、环境预测、数学建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土地资源、生态规划等相关知识,具有很强的现实经济与文化背景。对教师而言,按照书本内容进行讲解,不利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将书本内容在实例分析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分析方法,又掌握了案例内容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案例选择是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自己科研项目和和科研成果,或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的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将书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把干瘪、抽象的东西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二)围绕重点内容分析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提出规划与管理方法。剖析典型实例如何应用书本理论,对学生了解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起因、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所选实例应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学生会更感兴趣。介绍实例时,注重分析相关环境管理方法、措施,将相关类型问题进行归纳,指出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或误用。

(三)根据讲授案例重难点,讲授过程中采用讨论与提问相结合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围绕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教师讲授重点、难点、疑点,结合城镇综合整治规划与管理典型案例,提供调查的背景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进行规划模式、管理方法的辩论,通过比较综合得出最佳整治方案,熟练运用规划与管理理论,如空间结构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讨论时教师注重启发规划理论的运用,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综合应变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环境问题因为多变性,分析问题时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决结果,乱套用原理公式得不到理想结果。为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扩大就业面,其考核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问题的多方面分析结果。考核方式可以以实例分析为主的开卷考核,也可以课程大作业或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解决措施,提高分析技能。

第5篇:环境专业范文

关键词:环境教育 可持续发展 措施

当今时代,人类在充分享受文明的同时,也在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系统失调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并且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了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环境问题是人类为生存与发展共同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时展的主题之一。

环境教育正式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时,西方国家的环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公害”时间频频出现。为了唤醒民众,保护环境,美国率先将环境教育引入到学校教育中。70年代以后,环境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我国于1990年12月5日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宣传部门教育应当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列入计划,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提出了广泛开展环境教育的要求。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使我国专业化、系统化的环境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既懂专业又重视环保的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也是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阵地。要解决环境问题,不仅要依靠专业的环境工作者,而且更需要其他学科、其他行业人员的支持与配合。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远需求来看。高校环保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环境专业人才,而且更是培养大批具备可持续发展思维和科学发展观的非环境专业人才。

同时,环境教育也是高等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环境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养成一种行为,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想素养、文化素养、科技素养、法制素养等全面得到提高。因此环境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二、目前高等院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现状

1、环境教育还未得到普及和重视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适应时代要求,不少高校相继开设环境类专业,但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环境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高校却非常少。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中仅有10%左右的高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环境类课程。而每年高校招收非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占招生总人数的99%以上。由此可见,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中,还没有将环境教育列入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也没有把环境教育课程列入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中。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各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多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成为不同层次的执行者、管理者、决策者,他们很可能沿袭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工作,这样他们不但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实行者,反而可能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阻力,我们应该从教育理念上、管理办法上。以至教育方法上进行研究,尽早尽快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材建设滞后于教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相比之下,教材建设发展较慢,一些教材质量不高,尤其是知识陈旧、缺乏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缺少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图书严重缺乏,现代环境信息量很少

在我国各类高校中,非环境专业的环保、环境法规、环境政策及可持续发展系列丛书严重缺乏,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环境专业的有关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的研讨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很少,信息网络不通、信息渠道狭窄、信息量少,无法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环境教育差距,难以与现代化高等教育形势相适应。

4、学生学到的环境知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存在矛盾

学校的环境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环境教育的效果。如果学生知道废电池的危害,但学校里找不到回收废旧电池的垃圾箱,或是一方面教育学生要绿色消费,抵制白色污染,但另一方面食堂却提供快餐盒、塑料袋等一次性消费品,这样的校园环境,就很难让学生将掌握的环境知识自觉地、主动地应用到行为中。

三、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措施

1、注重观念转变。促进环境意识形成发展。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如何,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如何,关键就在于是否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否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比如教育学生爱护一草一木,讲究公共卫生,珍惜和节约水电,给学生传授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等常识,要求他们珍惜资源,促进其维护生态的观念和意识的形成,进而具备良好的环境道德。

2、调整课程设置。积极开设环境教育课程。

针对当前全球面l临的严峻环境形势,高校应对课程设置予以调整,把环境教育类课程贯穿在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方面,开设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公共选修课。可以根据学校条件,为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一门公共选修课,在大学生中普及环境知识,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精髓,掌握环境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开设有专业特色的环境选修课。非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不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兴趣等都存在差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有专业特色的环境选修课,可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技能渗透到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利用专业课程的有关知识来讲解环境知识,突出专业知识在环保方面的应用。如对师范、财经、文科类学生可开设环境经济学、环境法、环境美学等课程。

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

环境科学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对实际环境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选修学生的专业,在教学各环节可进行专题讨论、情景设置、案例分析、现场演示实验等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检索,独立思考,提出见解。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面,还要教会学生使用一些简易的仪器,增强其技能。

4、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多途径开展环境实践教育。

(1)举办环境知识讲座。学校可定期举办环境知识讲座,讲座主要以普及性的内容为主,跟踪当代环境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讲授者可以是环境界专家、学者、管理人员等。这种途径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世界环境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提高他们对环境的关注,树立环境意识。(2)与社会广泛联系,建立环境教育基地。学校可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到环境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强化环保意识和高度责任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其成为身体力行的环境保护者。

5、应注意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

环境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一支受过专门训练的能胜任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作保证,可以引进人才,或者通过在职培训、在职进修等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另外环境教育的正确实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可以组织一批专业人才编写适用于非环境专业学生的教材。

第6篇:环境专业范文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对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加强,与环境相关的专业也先后在众多高校开设起来[1]。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开设于2005年,着重在于培养与环境学有关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学》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本文结合我校资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对《环境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2.课程性质与特点

《环境学概论》是资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以人类环境为中心,着重阐述在人类活动的强烈作用下,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污染控制的方法理论。分别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各环境要素的影响,特别是对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及各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技术;介绍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等新方法和环境科学的最新进展[2]。其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热情和学习环境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掌握环境监测、评价及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相关技术,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本。

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本课程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研究内容与人类自身利益关系紧密。环境污染直接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导致一些疾病的多发,一些突发性的环境问题导致伤亡的事件不断发生。

2.学科领域覆盖面广,学科知识交叉性强。其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诸多领域,涉及化学、物理、生物、管理等多学科知识。

3.进展迅速。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提高,重视度不断加强,环保投入也越来越多,新理念、新技术不断问世。

4.课程内容与实际结合较密切。如污染物的扩散和控制与规划紧密相关。

5.研究方法综合性强。各种方法及理论如gis、遥感、管理等在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6.知识更新快。环境科学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新观点、新技术日新月异,环境热点不断变化,环境质量动态变迁快。

7.授课时间有限。本课程既包括很多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求很强的实践能力,内容涉及诸多方面,需要的课时较多,但学校公共课优先安排,占去了大量学时,而专业课则被大幅度压缩,课堂授课时间非常有限,有些内容无法展开详细讲解。

3.教学现状分析

3.1教材内容滞后

目前,环境学概论课程的相关教材种类比较多,一些行业部门院校结合本行业或本部门的专业特色,采用本行业或本部门编著的教材,一些综合性院校多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刘天齐、刘逸农主编,1999年6月第2版)和《环境学概论》(刘培垌主编,1995年6月第2版)。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各有千秋[3]。考虑到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微观方面的环境污染和宏观方面的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述清楚[4],因此,选其作为教材。但由于出版的时间距今已有数年,一些内容跟不上当今环境保护发展的形势,体现不出当今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对课程的内容加以调整和充实。

3.2教学模式的传统性

传统模式均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和强调了教师的施教和学生的被教这一主要过程。课堂教学紧紧围绕着教师这一中心环节,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课堂上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开发,难以较好地体现和发挥师生互动的教学技巧。

3.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环境学》是介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际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应用目的,其研究方向上存在着差异,尤其是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

分析目前资环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对规划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实践环节都分布在相关规划设计课程中。《环境学》课程在该专业教学中主要定位为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学基础理论、各环境介质污染状况及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规划程序与方法、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等知识点,并应用于规划方案的设计和分析过程中。因而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影响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需要。

4.改革措施

4.1教学内容的选择

1.按专业性质精选内容,详略得当

《环境学》课程内容涉及专业领域广、内容多。在实际教学中,因受课时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因材施教”,即根据资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略选择。针对资环专业应重点学习各类污染的危害、控制与治理技术以及环境规划的相关内容,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为学习相关的规划课程打好基础。

2.按专题备课,补充与调整教学内容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备课质量的好坏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传统的按章节备课、上课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难以依据大量新的信息补充、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对于《环境学》更是如此。按专题备课能有效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以考虑根据授课总学时数、教学重点和新的教学材料,将教材重新组合,分为几个专题来讲,能较好地突出重点、热点、难点。所以,不仅是需要补充新内容,往往还要打乱教材现在结构,将需要讲解的内容梳理出来,重新构成一个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的系统化知识体系来讲解。教学实践也表明,按专题进行讲解收到了好的效果。

4.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

4.2.1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结合

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很多优势:首先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声情并茂”地给学生以听觉、视觉冲击,学生易于在共鸣中接受知识点[3]。尤其是在播放环境污染相关图片时,更体现了其感观性,唤醒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次多媒体手段教学容量大,“环境学”类课程本身教学内容多,经常需要大量的统计图表来说明问题。而多媒体计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增大了信息量,也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为增强课堂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在授课中插播与所讲内容关系密切的视频材料。一则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还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触动他们的内心,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但是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学中过多依赖多媒体存在一些劣势。因此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并有机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通过适时的板书、巧妙设计提问、创造思维的转折点等技巧。

4.2.2互动式教学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们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乐趣[4]。因此,在课堂上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相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应和创造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为了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采取以下方法:针对当前的环境热点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如讲气候变化之前,针对当前舆论热议的对全球变暖的质疑,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己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将事先准备好的,围绕授课知识点的有关专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查相关资料,制作电子课件,抽一个学生上台讲解,不足之处,其余学生补充。取消学生小组的形式,因为据学生反映,一旦指定小组,那么小组的相关任务都会落在小组长一人身上,达不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4.2.3充分共享网络平台,扩展教学空间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电脑,每个人都有qq号,可以利用qq群上传共享资料、讨论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知识的掌握程度,督促学生学习,完成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任务。为师生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也解决了由于新老校区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难的问题。

4.2.4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健环节,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当前的环境质量现状,熟悉相关的污染控制设施等,对资环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规划方案的形成就直接决定了环境保护方案。

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可分为以下几部分:1、对环境污染现象和当前环境质量与管理现状的认识。通过鼓励学生动手搜集本学科相关资料,就某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充分利用本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需要测量的污染指标,采样后在实验室进行测定。2.对污染处理工艺设施的了解。以参观与调查的方式进行,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参观学习,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等;对于一些不具备具实验、实习条件的,就利用多媒体图片及视频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3.对城乡规划过程中针对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的采用情况等。通过以上环节,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并组织学生撰写实习、实验报告,得出相关结论。

第7篇:环境专业范文

关键词:环境意识 环境教育 大学生

1引言

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产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积极性,是人类意识进化的新表现形式,最终体现在保护环境的行为上。公众环境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社会道德水准和现代文明程度。

目前,针对海南省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展的环境意识调查较少。高校环境教育成效直接影响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其环境意识如何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影响。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海南生态省建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曾于2003年对海南省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过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意识水平为中等,主要停留在中绿层,环境教育的实效性较差。鉴于此,本文选择海南省普通高校海南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目前海南省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现状、变化及其特点,为进一步改善海南省高校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

2.1调查时间与对象

此次调查集中在2015年3月2日至17日进行。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法。海南大学是海南省唯一的211重点大学,学生数量多,专业门类齐全,因此调查对象选择海南大学在校本科大学生。对象尽量覆盖多个专业和不同年级,男女生比例基本接近1: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42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528份,有效率96.0%。

2.2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无记名问卷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辅以访问调查及座谈交流。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内容设计和答题方式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根据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从环保知识、环境保护态度和预期行为等方面编制了26个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反射环境意识水平。调查问卷的答题方式包括单选和多选两种,采取5分制。

2.3数据处理与结果解释

应用国际通用SAS软件和微软EXCEL软件进行处理。结果解释以统计结果为依据,以访谈、与专家讨论等方式进行。

3结果与讨论

3.1环境认知状况

3.1.1整体状况分析

环境意识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受访人的环保知识水平。在问卷设计时,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概念与常识、环保组织与活动、环保法规制度以及海南生态省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低碳省建设等内容,分值累计11分。统计分析表明,总体得分最大值为11分,最小值为3分,平均值为8.3,得分变化的标准差为2.19。

得分低(3-6)、中等(7-9)、和高(10-11)所占比例分别为9.5%、63.4%和27.1%,表明目前海南省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掌握仍显缺乏。

从答题正确率来看,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环境知识较为了解,而对生态环境问题及法律法规等了解较少。环境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浅绿层(关注环境卫生绿化等身边的具体事);中绿层(关注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恶化环境因素的解决);深绿层(侧重于水资源问题、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问题)。按此标准定位,海南省大学生环境问题认知水平处于中绿层。

笔者曾于2003年对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该校已于2007年与原海南大学合并)在校生环境意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人均得分仅为6.8,环境认知水平处于中绿层。此次调查的得分明显高于十二年前,表明环境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有所加强。

3.1.2环境意识水平的差异分析

为了解海南省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差异,在a=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显著性分析,包括不同学科类型、不同学历层次或年级和不同性别等的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环境知识水平差异不显著;高年级本科生的环境知识水平显著高于低年级本科生;文学和农学、理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这说明,在海南省高校开展的环境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认知水平有积极作用,但也反映出不同学科间存在着不均衡性。

3.2环境态度和预期行为

大学生的环境态度总体表现为积极、乐观、负责。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与2003年的调查相比,情况有所改善,但环境教育效果仍有待加强。例如,在谈及处理海南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时,赞成“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比例由3.6%下降为0.9%,这体现出大学生对环境资源价值与环境保护理念的认同。但从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对实践环境保护行为方面的自律性较差,不利于环保的生活习惯仍普遍存在。如有81.2%的学生认为不应该使用一次性筷子,但98.4%的学生在调查前3个月内使用过。95.2%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在海滩上烧烤和乱扔垃圾,但高年级的大学生中93.9%的学生曾经1次以上在海滩上烧烤,主动清理垃圾的仅占75%。84.3%的学生曾经为了抄近路从校园草坪上走过,这个比例远高于2003年调查中63.3%的比例。以上说明,学生的环境价值观仍不稳定,易受外界因素条件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并巩固学生的环境价值观,是海南省高校环境教育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另外,除自律性有待加强外,大学生在制止他人破坏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态度欠积极。如外出就餐食用保护动物时,80%的学生回答不会食用,比2003年的调查结果有所提高,但多数学生表示不会干涉他人食用。

从统计分析来看,法学、农学学生的环境态度及预期行为表现较好,与其他学科大学生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女生的环境态度及预期行为表现明显优于男生。高年级学生得分优于低年级学生,表明环境教育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3对环境的观察、对环境教育和活动的参与态度

笔者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多数受访者已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也自知环境保护知识的欠缺。电视、广播和学校教育等仍是大学生的主要环保信息来源。与2003年调查相比,网络是当前大学生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在环境教育上推进“互联网+”行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多数大学生愿意参与“地球日”“环境日”等宣传活动,但是实际参与率仅51%,低于2003年的调查水平。这一方面表明,社团组织及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也反映出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足。

4环境教育路径选择

4.1分层次开展大学生环境教育

通过定期开展环境意识调查与访谈,深入了解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的在校学生(含本科生、研究生)的环境意识水平及其需求。应分层次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如不同专业学生应结合专业特点,将环境类知识从不同学科进行渗透。环境保护在农、工、理、法、文和管理等各学科均有交叉。在不同年级应由浅入深地将环境保护理念逐渐引导至专业教学中。环境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很难有一整套通用的手段或模式。只有将对象合理的分类,然后分阶段地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2多渠道开展大学生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应更多的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提高。笔者多年的实践表明,环境教育很难通过传统课堂理论讲授取得好的效果。在进行海岸带退化、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水体富营养化等专题教育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环境实践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会极大激发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热情,并使相关环境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对于很难亲临现场或大尺度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如在讨论资源、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主题时,可结合《可可西里》等影片开展等系列讨论;在讨论全球气候变化主题时,可结合《后天》等影片开展讨论。

另外,可将非环境类专业环境类课程设置成专题讲座,改变传统的章节式教学模式。这样可将一门理论课程由多名教师共同承担。环境保护知识由于涉及面广,专业教师亦各有所长。由每个老师讲授一个专题,可以保证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4.3有特色开展大学生环境教育

在“互联网+”背景下,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资源,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海南省的高校应充分利用区域气候和环境特点,在冬季邀请国内外环境领域的知名专家来校授课,让学生享受更多的优秀教育资源,分享更多的环境保护理念与研究成果。另外,还可将环境教育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在形势政策、法律基础、创业创新教育等课程中开展相应的专题,这样环境教育普及率将大大提高。笔者在多年的环保协会指导过程中发现,环境保护类社团组织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营造积极的环境保护宣传和活动氛围,开展各类环境论坛或环境主题活动(如绿色营等),亦能取得较好的环境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丁淑杰,徐平,刘京中.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694(18):166-167.

[2]陶文娣,王会,王瑾芳,周萌,徐福留. 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130-134.

第8篇:环境专业范文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 专业英语 教学方法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课程内容由土壤学(soil science)、植物营养(plant nutrition)和肥料与环境(fertilizers and environment)三部分组成。土壤学部分包括土壤形成与发育、土壤胶体、土壤有机质和离子交换;植物营养部分包括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及肥料来源、养分的迁移途径与植物吸收、作物养分需求、肥料施用、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途径;肥料与环境部分包括养分循环与损失控制、农地磷素的径流损失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内容,基本涵盖农业土壤资源、养分资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熟悉专业英文文献的特点,掌握常用专业英语词汇、翻译技巧及英文科技写作要点,培养阅读专业英文期刊或书籍、进行文献资料翻译及简单的专业对话交流的能力。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英文资料,了解国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读写听说译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课程教学的几点改进

笔者通过近几年该课程的授课与探索,结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的选用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没有现成的教材课本,本课程的教材选自国外原版专业书籍的部分内容、难易程度中等。为了逐步、顺利地完成从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的过渡,在初期选用专业英语短文,配以若干练习以保持教学的延续性,并对容易产生歧义的专业词汇或模糊性的语篇进行分析,重点指导学生了解科技文章的通篇结构,为英文写作打下基础[1]。此阶段可选用教材中较容易的部分进行。随着学生的逐步适应,难度逐渐增加,重点集中在扩大阅读范围和提高英译汉能力,逐步转到专业性外刊阅读。

专业英语的学习依旧需要大量使用适当的英汉、汉英和英文词典,常用的词典有《牛津英汉百科大辞典》、《当代汉英词典》、《现代高级牛津双解辞典》等。专业词典采用谢建昌主编的《土壤・植物营养・环境词汇》。该词典收录的内容包括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生态、资源、环境污染与防治和农业技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农资环专业英语工具书。

从农资环专业文章选择到外刊选用是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又一难点,此时学生虽初具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但接触没有注释和教师讲解的英文原文心理压力大[2]。在专业英语阅读初期,中文期刊的中英文摘要、英文期刊的英文摘要可作为外刊阅读过渡性阅读对象,然后进入专业刊物。专业英语刊物主要有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Plant and Soil,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hnology等。

(二)能力培养

大学基础英语学习能力培养体现在读、写、听、说、译等方面,但农资环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能力培养必须是基于学情分析的能力培养,需要因材施教,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我校农资环专业中,除了极个别以其他外国语种(如俄语)作为自己外语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会选修该门课程;选修人数众多,有时可多达一百多人,并且专业课程水平和大学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读、写、听、说、译等方面,阅读理解和英译汉能力相对稍强,听力理解和汉译英次之,英语口语交流很弱。即使是其余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往往是哑巴英语,不敢开口。基于这种现状和学生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我们将翻译尤其是汉译英作为重点进行训练,继续强化阅读和英译汉,兼顾听力和口语锻炼。

(三)教学方法

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之后,教学方法随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结合英译汉,进行口语和听力锻炼。

每次两节课的课时里,安排一节课进行口语、听力和英译汉的统一练习。随意选取数个学生大声朗读教材内容,其余学生尽量合书聆听;再选取另一些学生就听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或者提问;然后选取别的学生就前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并就阅读内容进行翻译;最后根据学生归纳、提问、回答和翻译的情况,进行评说、纠正与改善。在这样的安排下,学生的英译汉能力进一步提高,并且兼顾阅读、听与说的锻炼,比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循序渐进,提升汉译英能力。

学生汉译英能力较弱,而这种能力对计划考研和将来在职场上发展良好、有机会进行国际交流的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很多学生感觉自身英语基础薄弱,或者认为毕业参加工作后应用英语的机会较少,甚至没有,因而对英语学习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不重视[3]。针对这种状况,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划一,可以分层次要求。

对于后者,要求他们至少要掌握基础的专业词汇和汉译英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以应对后续的学习需求。因为在本课程完成后,他们很快就进入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撰写。根据学校要求,毕业论文包括英文摘要;而毕业论文英文摘要的内容就是一个基于中文摘要的篇幅比较小的专业英语论文,这就需要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英语词汇,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汉译英能力,独立完成自己论文的英文摘要。在具体练习过程中,为了消除距离感,选用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作为翻译蓝本,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并对本学院的科研领域有所了解。

对于前者,则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汉译英水平;而这一部分学生往往因为自身的需求,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专业英语,并努力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求他们翻译本专业专家学者的中文科研论文。这样安排一可以锻炼专业英语的汉译英的能力,二可以了解本专业的研究者们在哪些研究领域做了哪些研究工作,自己将来毕业实习可能会做哪些方面的试验研究,在翻译过程中对这方面的研究状况有所了解,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一举两得。

通过探索,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本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熊一娣.法律专业英语的教与学[J].现代法学,1993,67(3):76-78.

第9篇:环境专业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类专业;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13804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关键环节之一[1]。设计、实习、实验、科研活动等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2]。其中,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中最为重要,与工作岗位接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市政、环境类专业包括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原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均属于综合性、应用性、交叉性强的学科,学科体系和内容上有诸多交叉渗透,相似性强,因此其毕业设计也有很多一致性。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自1989年招生以来,经过几代教师的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毕业设计的改革取得了诸多成果。文章结合学校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介绍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实践成果,为相关院校毕业设计改革提供参考。

一、 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据调查,自高校扩招以来,本科毕业设计普遍存在质量滑坡现象 [4],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

研究[5-7]。笔者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实际情况,查找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提高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1)设计选题不合理,多为纸上谈兵,与实际工程脱轨严重。许多高校仍在实行约束性选题方式,在选题范围上必然存在过宽或过窄的问题,题目陈旧,与就业实际需求相去甚远,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创造精神。2006年之前,学校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集中在净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设计题目范围较窄,而且很多题目都是假题假做或年复一年的课题重复,与工程实际的设计要求差距较大。环境类专业的水污染控制理论方向,在污废水处理设计中,工艺方案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水环境质量评价选题,多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等数学方法代数即可,创新性和实用性较差。这些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一时很难上手,满足不了设计与工程单位对毕业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的要求,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2)高校连续10多年的扩招造成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与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1999年扩招以后,市政、环境类专业教师每人指导学生人数在10~20人,造成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深度不够,监督和考核不到位等现象。同时,为了解决高校教师短缺问题,引进的博士直接进入课堂授课、指导设计,没有经历助教过程,缺少实际工程经验,加上科研指标的量化,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双趋冲突压力下,往往忙于写论文、申请课题,从而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这也导致青年教师的设计指导质量不容乐观。另外,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多,与设计相关的图书资料明显不足,设计室更是无法保证,失去了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监督。

(3)学生设计精力投入不足,态度不认真,有的甚至抄袭他人论文等。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面试等,无暇顾及毕业设计。值得指出的是,学校鼓励学生到已签约工作单位结合工程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虽然初衷很好,但从毕业设计成果看,部分学生没有取得预想效果。另外,毕业设计中抄袭现象非常多。通常,学生毕业设计被安排在最后学期的10~15周,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同时,学生常在答辩前才加班加点,匆忙拼凑,敷衍过关。甚至存在照例题套构筑物计算、图纸网上直接下载等现象。

(4)学生虽然对水处理专业原理性知识有一些了解,但是对一些具体的构筑物却很陌生且很难在大脑里构建出这些构筑物,而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看到的也只是构筑物外貌,由于池体被水充满,很难看到构筑物内部结构,因此造成设计思路不清晰,设计参数盲目选择,给构筑物设计计算带来很大困难。

(5)高校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学校、学院都针对毕业设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存在执行不严格、不规范现象,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毕业设计一次性考核模式(指导教师给予学生学习态度分占20%、评阅教师给予设计成果分占30%、答辩委员会成员给予答辩分占50%),导致学生没有改过的机会,也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真正效果。

二、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

相信笔者所述我校市政、环境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在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甚至所有工科专业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为此,探究解决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解决方法,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前毕业设计改革工作中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近年毕业设计改革的新做法、新模式、新思考,借鉴国内改革经验,提出毕业设计具体的改革建议[8-10]。

(一)重视毕业设计选题工作

首先,扩大选题范围。目前来看,市政、环境类专业设计题目范围较小,与学生就业范围有较大差距。从毕业生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去净水厂和污水厂的学生较少,去建筑施工单位较多。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利用学校地矿特色,去各企业工作学生比重较大。结合学生就业单位特点设计题目,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因此,最近几年,在了解学生就业方向基础上,设计多个选题方向,学生先选择设计方向,再结合具体工作情况选题,效果较好。在原有净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业废水处理站设计基础上,增加的设计方向包括: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优化设计、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建筑小区中水回用工程设计、建筑小区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工业给水处理工程设计、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造价等方向。在工业废水处理工程设计中,每年结合学生未来从事工作,进行了矿山废水、皮革废水、化工废水、食品废水、制药废水、钢铁废水等多种废水的设计工作,得到学生和就业单位的认可。

其次,注重设计的灵活性和实效性。目前尽管设计做到了一人一题,但与实际工程结合不足,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例如,从事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学生,与学校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学生共同组成设计小组,一起完成学校新校区图书馆、博物馆、实验楼等同一实际工程设计,设计完成后指导施工,真正实现了“真题真做”,避免了抄袭现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针对软件学得较好的学生,两名学生共同完成同一设计,一名进行笔算,另一名编制软件程序,两者互相校正,共同提高;针对考研学生,指导教师让他们参加所主持课题的实验研究中,跟研究生一起完成论文,使他们尽早进入研究状态。一些学生签到工作后,单位希望去实习,做单位的实际工程设计,对此,我们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制度,单位负责学生在该单位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以及与就业单位的联系,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完成质量,使学生设计质量得到保证。

(二)用多媒体课件协助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方向性、规律性和系统性较强,由于学生较多,资源有限,教师每天亲自指导较为困难,教师为学生毕业设计做的指导书又太过简单,而且并不直观。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声、像并茂特点,具有很强的生动性、直观性和条理性,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具有可反复播放特点,学生哪一步骤不懂,就可以对照课件进行观察,直到理解为止。毕业设计指导课件每个设计方向一个,最终将课件模块化,将教师从企业获得的研究课题、合作教育中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凝练成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均链接到设计模块,建设成为虚拟实践教育平台,可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可使资源由一校“独有”,变成多校“共享”。

以制作完成的工业废水处理工程毕业设计指导课件为例,课件内容包括:(1)工业废水处理站设计目的、要求、步骤和原则,设计所用参考规范、手册,形成废水站设计任务书和设计指导书各1份;(2)工业废水处理站基本建设程序;(3)工业废水处理站与污水厂设计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4)工业废水处理站典型水质(化工废水、钢铁废水、印染废水等)特点及出水标准;(5)工业废水处理站设计前需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6)工业废水处理站工艺路线选择的基本步骤、比选原则;(7)工业废水常见处理方法及国内典型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介绍;(8)典型构筑物(调节池、隔油池、水解酸化池、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膜法水处理系统等)设计基本理论、池体类型、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分析,设计规范要求,设计参考范例、计算软件编制、构筑物运行动画,现场实际运行工程照片。本部分是课件主体,共链接标准1部、参考计算书籍1本、主体构筑物运用动画7个,制作计算程序3个,插入现场照片25张,图片12张;(9)污泥处理的目的、常见处理方法及系统设计,插入现场照片4张;(10) 工业废水处理站各构筑物的总体布置和废水处理流程的高程设计,介绍了布置原则、计算方法及典型案例分析;(11)工业废水处理工程经济分析及概预算具体方法和软件应用;(12)图纸绘制标准及方法。

(三) 设计全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实行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建立质量监控机制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不可或缺环节,采用校、院及教研室三级管理机制来完善毕业设计的系统质量监控。

1.以指导教师、教研室为主的全过程管理

教研室主任制定本专业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从细节上对教师指导和学生设计要求进行规范,并组织中期成果汇报答辩。毕业设计成绩构成改为:指导教师检查设计效果10%+期中答辩20%+评阅教师质疑设计成果20%+毕业答辩50%。指导教师从学生选题、开题报告撰写、方案确定、构筑物设计计算、绘图全过程进行指导、检查。笔者几年的指导发现,指导教师平时考核不仅看学生出勤,平时提交成果,还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因为一些学生设计中往往从手册或参考书上套公式计算,没弄清构筑物去除污染物原理、构筑物结构等基本知识。比如气浮池设计,要学生首先了解除油方法、选择气浮池原因、气浮池种类、除油机理、运行过程、池体结构,然后绘出草图,再设计计算,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2.院级教学管理与监督机制

学院形成以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的指导、监督小组,成员包括各专业退休返聘的老教授、教务科教学管理人员。教务科教学管理人员从形式、进度进行检查,老教授利用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不仅能指出设计存在问题,还能提出改进方案,在提高设计质量的同时,有效地带动了年轻教师的成长。

3.校级教学管理与监督机制

学校制定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汇编》,从毕业设计工作条例、写作规范、校外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优秀毕业设计评选、成绩不及格率最低3%的规定、开题报告、附本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要求,并组成校督导检查组,进行初、中、末的全程检查,促进设计质量的提高。

三、 结语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培养、提高和展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对市政、环境类专业学生来讲,更是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步骤。文章结合我校市政、环境类专业毕业设计中常见问题,提出了一些实践对策,供同行参考,希望能有利于工程类高校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提高。参考文献:

[1] 潘一山.探索三学期制运行模式 推进校企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Z1):57-58.

[2] 王蕾,王秀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6):647-649.

[3]李喜林,曹启坤,肖建华.大四学生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58-61.

[4]郭登峰,潘剑波.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原因剖析及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107-109.

[5] 张庆乐,董建,王虹,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5):66-67.

[6] 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2):82-85.

[7] 方茜.给水排水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18-121.

[8] 李喜林,刘海卿,曹启坤,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合作教育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43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