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沟通技能范文

沟通技能精选(九篇)

沟通技能

第1篇:沟通技能范文

【关键词】中职卫校 实习护生 护患沟通技能 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15-03

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患者的治疗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调查问卷显示,80% 的护患纠纷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引起的。因此,实现护患双方的良好沟通和良性互动,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重要工作。笔者对南宁市卫生学校护生进行护患沟通技能调查,了解他们在实习期间与患者沟通的情况,倾听护生对学校开展沟通类课程的评价与建议,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从学生自身、学校、医院三方面创设条件,提高护生的护患沟通技能。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以南宁市卫生学校 2013 级护理专业学生为对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星在班级 QQ 群,360 名临床实习护生进行答题。调查对象筛选条件:(1)参加过 10个月的医院实习的护生;(2)对本研究有一定的参与积极性,承诺如实填写问卷者。同时满足条件(1)(2)的 360 名实习护生参与了调查。

(二)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将调查问卷导入问卷星,在班级 QQ 群,学生以手机等在网络上交答卷。使用问卷星自带分析平台进行数据的分类统计和交差分析。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三)调查内容。调查问卷共设计了 21 个问题,涵盖护生个人情况、护患沟通意识、沟通状况、护患沟通培训需求等。

二、结果及分析

(一)护生个人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为参加过 10 个月以上的2013 级临床护理专业学生,基本上为专科或中职女学生。具体见表 1。

(二)护患沟通意识与效果。护生大多能意识到护患关系的重要性,且愿意与患者沟通,但只有近一半沟通是融洽的。从他们的实习经历到当前或是其本人护患沟通融洽的只能达到48%,甚至 13% 的护患关系很不融洽。具体见表 2。

(三)护患沟通不畅原因分析。好的意识却没有形成好的结果,工作强度、护生素养、患者护患贤技能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具体见表 3。

(四)学校护患沟通教育与成效。学校开设护患沟通专业课程,但 33.3% 的护生却否认得到课程培训,对护患沟通知识和体验更多来源于护生的亲身经历(86.11%),电视(40.56%)、网络(42.5%)也和课堂教学(48.33%)一样起到较好作用。具体见表 4。

(五)交差分析。具体如下:

1.性别与患沟通技能掌握程度的交差分析。人们普遍认为,男护士较女生而言不善于沟通,数据分析,男女生的沟通技巧掌握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性别并不是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男护士也可以成为好护士。具体见表 5 和图 1。

2.学历与护患沟通技能掌握程度的交差分析。随着护生学历等方面增长,学生越来越善于沟通,本科、专科、中职分别达到 80%、27.87%、22.09%,差异显著。具体见表 6 和图 2。

3.认真接受护患沟通课程与患沟通技能掌握程度的交差分析。33.3% 的护生却否认得到课程培训,究其原因,在于是否积极参与了课程培训,是否有所习得。在学校认真参与护患沟通课程(29.17%)与不认真参与(19.17%)的护生,相比较而言,更为擅长护患沟通,但整体而言,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具体见表 7 和图 3。

三、讨论

(一)护理教育者应高度重视护患沟通技能的培养。据实习医院反映,南宁市卫生学校实习生的护患沟通技能不容乐观。护生护患沟通技能的提高不能仅仅依赖于沟通类课程的开设,每一位护理教育者都应在护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及护患沟通技能,让学生树立培养护患沟通技能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的意识,不能一味重视理论和技能操作,毕竟护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工作,更需要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护患沟通技能也是一项软指标。良好的护患沟通技能能使治疗过程中信息传递更加流畅,有利于护患互信的关系,使护理服务更加亲民,进而减少护患纠纷。

(二)完善课堂教学。沟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学校应该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改变以往重讲授轻实践的授课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练三者并重,采用“导―析―演―评”的教学模式,要有活动有任务,让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提高护患沟通技能。

1.导―― 案例导学。“导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知识点,设计“导”的问题,去创造“学”的气氛,指引“学”的路子。根据教学内容,甄选报刊、网络、影视剧及本校学生在护患沟通中的典型临床案例,利用多媒体、实物(插图、照片、漫画等)、表演、场景等进行展示。

2.析―― 讨论分析。本环节主要采用 PBL 教学法,学生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并选派代表报告讨论结果。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及启发而非灌输及解答,若学生疑惑时,教师才试着“引导”,或“启蒙”,而非“教导”,给予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机会,重在学生能力培养:(1)引导提出问题的能力;(2)引导提出假设的能力;(3)引导逻辑推演的能力;(4)引导整理问题的能力;(5)引导解决问题的能力。

3.演―― 角色扮演。本环节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具体如下:(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 1-2 个护理工作中出现护患沟通矛盾案例,案例包含工作情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等。(2)学生 8-10 为一小组,自行查找资料,设计临床情景并集体编写剧本,学生主动参与到角色中,进行排练。(3)小组课堂扮演。

4.评―― 师生评价。表演后本组成员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做出必要的讲解。然后教师引导(下转第38页)(上接第16页)全体学生对本案例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纠正存在的行为、语言问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学校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沟通课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全校只有一名专职的沟通课教师,其他的老师都是行政兼课或跨课教学,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沟通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应尽快加强沟通课教师的队伍建设,配备专业的授课教师,更好地促进沟通课教学的开展。

(四)尽快转换角色,提高护生职业认同感。从学生到护士是一个比较大的跨度,但这是成为护士的必经阶段。实习生和在职员工有一定差距,还一时半会找不到职业认同感,所以与患者主动沟通的意识差一些。学校应在实习前尽快让学生转变角色,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的需要,避免护生到临床病房出现无所适从、手足o措的窘境。

护理工作要给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就要得到患者的信任理解、支持和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护理教育中把专业情感专业知识和融为一体,关注人的情感层面,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护生的专业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达到专业知识和情感共同发展的目的。

(五)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当前的学生普遍是“90 后”,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平时在家和学校都得到家庭和老师的关爱,还不会怎么去关心他人,分担他人的痛苦。因此,学校可以提供多一些机会让学生参加社区的义诊活动,到医院、养老院做志愿者,关爱弱势群体,增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加强人际沟通,走出个人交际的小圈子。鼓励护生假期自行联系医院进行见习,增强护患沟通意识。

(六)挑选优秀带教老师。现在医院年轻护士居多,承担带教护生的工作也以年轻护士为主。她们缺乏带教经验,加上护理工作繁忙琐碎,对护生有的严厉过度,有的指导不到位,令护生产生敬畏、胆怯的心理,这也是护生不愿与老师沟通的原因,直接影响了护生的学习。建议实习医院从经验丰富的护士中选拔优秀的带教老师,以使护生从带教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带教老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提升人文关怀素质,严于律己,以高尚的医德和道德品质来影响学生,成为护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护生才能放下思想包袱,向老师请教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与患者沟通,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晨,史瑞芬.护士对护理软技能的认知及实施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2(2)

[2]张建梅,王金玲,徐金梅,等,护士软技能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4)

[3]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1999(5)

第2篇:沟通技能范文

肺功能检查现在已经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工具之一,肺通气功能测定是哮喘患者病情判断及规范吸入治疗最重要的检查。而对于肺功能的测定需要受检者的理解和配合,若受检者方法掌握不当或临床医务人员教授的方法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测试的结果也有差异[1]。儿童的配合程度和医务人员的指导都是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在检查中应用好沟通技巧,调动儿童配合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检查效果。

1 影响沟通的因素

1.1 环境因素 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由于医院特定的环境,使患儿紧张、恐惧、抗拒,从而引起家长的担心和焦虑,使沟通受限。

1.2 患者因素 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短时间内难以掌握操作方法;有的患儿进行其他创伤性检查后有抵触情绪,不愿配合;患儿家长对肺功能检查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使用和意义认识不足[2],或者孩子娇气,不认真、努力配合,都会导致检查不能顺利进行。

1.3 操作者因素 操作者应具备呼吸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适应证、禁忌证及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质量要求[3]。操作者应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足够的耐心、清晰的语言表达及示范能力。

2 沟通技巧

2.1 创造充满童趣的环境 在墙上粘贴卡通图案,如“喜羊羊、灰太狼、奥特曼”等小朋友喜欢的动画人物,消除孩子的陌生、恐惧感,同时减轻家长的焦虑。在候诊区播放肺功能检查的录像,使家长和孩子对肺功能检查进一步了解。并准备一些有趣的图书给患儿阅读,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

2.2 检查前的沟通 主动关心询问患儿的身体状况,出生年月,近期用药情况;准确测量记录身高、体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肺通气功能的检查方法,并分解动作,一步一步地演示,让孩子们自己想象吹气的时候就像吹生日蜡烛,吸气的时候就像吸酸奶。学习用呼吸口嘴,练习吹气,耐心告之患儿用嘴唇包紧呼吸口嘴避免漏气;舌头不能放入呼吸口嘴内,避免影响气流;并给予不断鼓励,使患儿能积极地配合,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2.3 检查中的沟通 当患儿练习合格,应避免让患儿过度疲劳,操作者应尽快输入信息,开始正式检查。检查时患儿轻咬呼吸口嘴并叮嘱口唇包紧不漏气,操作者给予鼻夹轻夹患儿鼻,嘱其听从指挥,并配以吹蜡烛或吹气球的游戏,以提高患儿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检查过程。在检查过程中,患儿的情绪直接影响检查的结果,所以在检查时应多给患儿以鼓励和表扬,让患儿保持愉快的心情。在检查时还需注意观察患儿情况是否与测得的结果一致,如果患儿体力不佳,可让患儿休息,体力恢复后再检查,以求测得最佳值。

2.4 检查后的沟通 检查结束后,不论检查结果如何,都应夸奖患儿,避免引起家长和患儿的紧张恐慌,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登记,建立病案。并鼓励患儿多参加体育锻炼,定期复查。因此,在儿童肺功能检查中操作者不仅要认真仔细,富有爱心、耐心,对待患儿温柔热情,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让患儿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检查,取得检查结果的最佳值,更能客观地反映患儿气道情况。

参考文献

1 陈宇清,周新,陈钦.机械通气患者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的临床研究.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3(3):163.

第3篇:沟通技能范文

理论课堂 课堂互动 沟通能力 技校生

一、引言

沟通能力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向他人传递思想、信息和感情的能力。沟通的目的在于建立相互间的了解、理解、信任和友爱。沟通能力对技校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其一,沟通能力影响技校生就业。不少企业透露,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优先选择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有的企业直言不讳地说,对专业成绩要求不高,但沟通能力一定要过硬。其二,作为现代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才能之一,沟通能力还会影响到技校生毕业后在未来工作的不同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过硬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娴熟的沟通能力对于他们来说同样重要。然而,我们的技校生普遍存在沟通能力不足的问题。围绕如何培养技校生的沟通能力问题,笔者在技校多门理论基础文化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讨理论课堂互动与培养技校生沟通能力的关联。

二、理论课堂与培养技校生沟通能力的关联

在互动频繁的课堂,技校生有更多机会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课堂互动有助于技校生克服紧张心理、畏惧心理,练就大胆沟通的胆量,勇敢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助于技校生在反复沟通练习中掌握沟通技巧,学会在语言沟通中恰当地运用陈述、提问、说服、辩论等多种方式。

笔者在《职场沟通》核心能力课程授课的过程中专门就课堂互动问题进行过调查,发现技校生喜欢以下课堂互动形式:

1.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此举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又使同学之间有更多相互交流的空间,有利于他们相互学习,有利于培养其交流能力。

2.教师选题,学生小组课后准备,小组代表下次课堂演讲阐述。此举给学生充足时间进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演讲阐述也有利于锻炼学生沟通应变的能力和胆量,演讲的话题就是本堂课教师要讲的内容,起到了为教师拉开课堂序幕的作用。反过来,缺乏互动的课堂不利于技校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借助理论课堂的互动来培养技校生的沟通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技校生的沟通能力呢?下面从课堂互动角度阐述培养技校生沟通能力的五条措施。

1.从课堂互动的主体看,教师需要增强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意识,学生课堂沟通的欲望和积极性需要千方百计地被激发出来。第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互动对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必要性,努力把沟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能只重专业知识传授,而轻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坚定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沟通,不能由于效果不好就终止学生表达的权利。第二,部分学生时常缺乏课堂沟通的欲望,课堂讨论的参与者通常总是少数几个“积极分子”。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沟通欲望和积极性,建立课堂激励机制。教师可以将学生课堂沟通的表现与成绩评定挂钩,直至在总成绩中占据相对大的比例。例如,在《职场沟通》课程中,学生的过程考核占60%,期末综合考核占30%,纪律考核占10%,过程考核就是在平时课堂上,对相关知识点做口头的阐述或发表观点看法。这种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学生沟通的积极性。

2.从互动的形式看,可以积极开展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是一对一的课堂互动,也可以是多名学生间的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这种互动形式,学生可能养成倾听他人见解、合理吸纳他人见解的良好习惯,学会养成适时地插入话题、适时地打断他人讲话、适时地转换话题的能力,学会用自己的眼神、面部表情和手势等非语言沟通符号吸引小组中听者的跟进,学会思路清晰地引导听者,学会用入木三分的分析令听者信服,学会抑扬顿挫地令听者沉浸在所期待的氛围之中。这样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推动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从课堂互动的途径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能力并重的观念。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许多互动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完成的。教师教授知识时,将知识点用精炼、概括的结构化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将听课过程中发现的疑点、难点通过语言表达形式反馈给老师。例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将一个事实过程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按照要求以口头语言形式反馈给老师。非语言沟通则主要包括眼神沟通、面部表情沟通和肢体动作沟通。当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充满兴趣时,眼睛是炯炯有神的。教师通过学生的这种眼神知道自己的授课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的效果;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讲课不感兴趣或不满意,学生往往会低头干自己的事,或用无精打采的眼神看着老师。当老师以幽默的语言表达某一观点时,学生们报之以笑容;当老师的讲课乏味无趣时,学生们可能会面无表情。肢体动作更是一种赋有社会意义的非语言沟通。充满活力的老师可能会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同样学生也可借助手势更明确地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4.从课堂互动的内容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情感性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方面,人们相互之间的喜爱程度是决定交往持续的基本因素。这提醒我们,课堂交往过程中要注意情感交流。没有师生间情感沟通,就难能有成功的教学。

5.从课堂互动的手段看,需要防止多媒体在基础文化课堂中弱化互动、弱化学生沟通的倾向。现在的课堂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然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被多媒体大屏幕转移,疲于记笔记,或者因为要记录的内容太多,干脆放弃做笔记。教师按照已设定好的程序程式化地讲解,课堂教学活动容易机械化。这些削弱了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讲解及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学生受感染的程度也大打折扣。课堂教学如果过度依赖多媒体展示,传统的教师“人灌”变成了“电灌”,实质上还是填鸭式课堂教学。多媒体授课不应该是课程内容的简单电子演示,而是要使授课内容在图像、声音、动画等方面达到完美结合,使课堂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容易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在《职场沟通》课堂上,教师结合沟通说服技巧的章节播放视频《卖拐》,学生观看后能很好地结合沟通说服技巧,讨论视频中金字塔原理表述的问题,兴趣盎然,焕发了表达的激情。

总之,无论是什么课程的课堂互动,也无论技校生来自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凡是课堂互动都有利于培养技校生的沟通能力。培养技校生的沟通能力需要多管齐下。在强调第一课堂培养技校生沟通能力的作用的同时,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等对于培养技校生沟通能力也非常重要,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程艳霞.管理沟通.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第4篇:沟通技能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纠纷逐年增多。医患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其根源是缺乏医患沟通。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已经成为好医生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在这方面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要加强。根据世界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我院临床医学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对如何提高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已经是我校临床医学院将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充分认识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何谓医患关系

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是医患关系,具体的来讲就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医治关系。而著名的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精辟地阐明了“每一个医学行为始终涉及两类两事人:医生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医患者关系这一本制的概念,“医”已由单纯医治关系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其相关的社会关系,它既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属,又包括病人家属以外的监护人。

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技术和非医疗技术这两大关系组成了医患关系。而在求医过程中医务人员与患者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关系,往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往对医疗效果有着无形的作用,从而被称之为非医疗技术关系。医生和病人拥有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平等与合作的关系,这才能进行正常有序的医疗活动。

(二)国外对培养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情况

1987年英国医学会在医生资格的考试内容里添加了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都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1]。1993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21世纪所期望的医师应该是交流的专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专家,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卫生小组的管理者,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五星级的医生(five star)应该是保健提供者、交际家、决策者、健康教育家、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世界医学峰会也对医师提出了应具备交际能力的要求”[2]。通过对国外医学教育的研究证实了,国外很早就开始了对临床医学生与病人沟通能力的培养,而有效的医患沟通能明显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三)目前国内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现状。

在我国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以及医疗侵权使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提出,一种新的医患关系在逐步确立。改变了以往高等医学教育对临床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视了医患沟通能力与服务理念的培养。当前的临床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让部分临床医学生因缺乏与病人沟通的心理准备而无所适从;临床医学生在与病人交谈中常表现出胆怯、拘谨、紧张等情绪状态,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从而不能准确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又加上在医患沟通的技巧上缺乏相应的策略,造成了医患沟通不流畅,易发生非医疗性的医患纠纷。不良的医患关系不仅影响了临床医学生的实习效果,而且还损害了临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开设多样化课程加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一)目前国内外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模式

在西方医学院校中对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具有悠久的历史。开设了医患沟通的专业课程。“如在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在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3]。

当前,我国无论是校内的医学教育还是工作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其中涉到及医患沟通的内容非常有限,不仅重点不突出学时少,而且涉及的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只能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使得临床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方面的知识与技巧掌握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对临床医学生严格、系统、科学的培训,这是医学教育体系所存在的缺陷。所以医患沟通的培养必须要融入到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增设相关医患沟通技能的课程。

(二)增设相关的基础课程或增加相关课程的内容

1、医学伦理学

古人云:“医者父母心”,这是人类社会对医生医德的一个永恒的要求。在临床医学生中应开展社会主义的爱心教育、良心教育、生命价值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金钱观,增强临床医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奠定良好的医疗品德基础。

2、医学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生法律知识教育普遍滞后于专业知识教育,出现了临床医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的现状,我们要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学生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防范医疗纠纷意识,避免纠纷的措施,使学生不仅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的知识。

3、医学心理学

在面对病人及其家属进一步询问时,往往由于临床医学的畏惧情绪,容易出现怕说错话、做错事、不信任、被轻视等心理问题。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临床医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教育工作。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内容中要涉及医患沟通的心理学知识、原理、技能、心理疏导等理论课程建设。从而加强临床医学生自信心,增强社会人文素质培养。

(三)开设形式多样的临床带教

临床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计划。在临床带教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传授,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很强的示范效果,是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企及的。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研究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使学生在沟通中能够重视非语言性的信号,能够得到更准确的信息,最终达到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

首先,开设临床医学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进行医德医风、文明服务、医疗制度、技术操作规范等医疗安全教育。使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医疗法制观念,达到认识和规范上的统一。尽快适应临床上的工作与学习。

其次,定期举办对临床相关的“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训”的专题报告和讲座,在查房时带教老师可根据本科室的专业特点,主动将可能会产生的医患沟通问题,让实习学生利用设置好的技巧去与患者沟通,查房完毕后给予点评并及时总结。

最后,可以通过讲座示范的方式,邀请医院的专家及领导,针对典型的医患纠纷案例进行专题讲解。其中包括医患沟通的技巧、医疗法律和医疗纠纷防范等,帮助临床医学生认清当前的医疗形势,建立良好医患沟通意识,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依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临床活动。并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学校和医院的资源,开展辩论赛、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

三、完善教学中的考核机制

第5篇:沟通技能范文

关键词:沟通软技能;高校;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47—02

一、在课程体系中清晰定位沟通类介绍性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毕业生时,不仅仅看重专业因素,更看重非专业因素。在美国,求职者的态度、工作经历、现任或前任雇主的推荐、基于行业的专业技能证书、在校的声望和教师的推荐等等已经成为企业接受大学毕业生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当然,基本的性格因素、守时、勤奋、负责、值得信赖以及基本的计算机技能、高度合作技能等,也是必须具备的。同时,处理抽象概念的能力以及自我导向的快速学习能力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英国,雇主在招聘新员工时,对热情、承诺、信心、奉献、胜任能力和创造力等多种素质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被社会所看重的这些非专业因素中,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是重要的一项。在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教育生涯中,开设沟通类的软技能教育是十分需要和必要的,或者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沟通类课程的教育,以有效地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不同专业类型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沟通类课程,这样既能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也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沟通类课程及其专业延伸课程的开设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素养与人际沟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设置及其具体实施上,如何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探索实践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沟通类课程改革需要持续研究和实践的。

二、选择性增加提供沟通类介绍性课程的院系专业

在很多高校课程中,沟通类课程少之又少,或者是十分不受重视。即便是有个别的高校开设了沟通类课程,也仅仅限于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外语类等极少的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接触不到此类的课程,这对广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根据对河南省七所高校的近7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在有沟通类课程开设的专业,学生们的沟通能力以及情商都有很大的提高。在所有调查的十五个专业中,已经开设沟通类课程的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们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情商得分也是各专业最高,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高校应该开设沟通类课程,而且应该在全校各专业中广泛的开设此类课程,使得个专业领域的学生都能受到相关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当然,饭要一口口的吃,路也要一步步的走,面对当前情势,在目前的高校各专业院系中,文科院系的专业可以扩大的开设沟通类课程,如:经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包括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等;人文社科类的相关专业,包括文学类、法学类、语言学类、教育学类、新闻类等;外语类的相关专业,包括外语翻译方向类、外语教育方向类等;艺术类的相关专业,包括绘画类、艺术设计类、动画类、声乐类、器乐类、模特类等;其他的如历史学类相关专业、哲学类相关专业等等都可以相应开设沟通类课程。

三、合理设置沟通类介绍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开设沟通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那么对于沟通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就要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和计划。

(一)要有撰写书面沟通的内容

书面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基础,也是提高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有效方法。书面撰写的方式可以使得沟通更加含蓄一些,也更具有掌控性,这对于很多不善于言辞表达的大学生而言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可以给予他们很大的对于交流语句的思考空间。在这方面可以涉及的内容有:撰写好的、或是坏的消息;正确的编写、设计功能性的文书;使用正确的语法和句子结构等等。当然,如果加上对英文的相同内容的联系就更加好了。

(二)要有公共演讲的内容

公共演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高校大学生,特别是河南生这样的内陆省份的高校大学生来说,真正做过公共演讲的却是凤毛麟角。公共演讲,从字面上来看,它其实是一种交际活动,而且是以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公共演讲在国外的学校中是很常见的一种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锻炼人的声音、胆量、临场发挥能力、对环境的控制能力,更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技巧等多重能力。可以说,共公演讲是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拥有的才华和能力。在课程安排上关于公共演讲的内容可以涉及的练习可以包括:进行个人的陈述;设计和使用视觉辅助材料;进行集体陈述等。

(三)说服性和理论性的沟通

在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时候,通常人们首先要做的是要有自己语言的理论依据,然后再去努力依靠自己的理由与说服对方,所以有关说服性和理论性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方面可以包括的内容有:分析说服性沟通的原则;讨论伦理的沟通问题和行为等。

(四)求职过程中的沟通

我们在高校开设沟通类课程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们的交际、沟通能力,从而加强他们在毕业就业是的能力,那么关于求职过程中的沟通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此方面可以涉及的内容有:撰写自荐信;接受面试的应对方法;主持面试的方法等等。

(五)介导沟通

介导指的是以一个中间步骤来传递或起媒介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除了面对面交流以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其他媒介来帮助大家交流。因特网、电话、手机等多种形式都需要人们去熟悉、使用,它们可以使我们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所以,介导沟通也是必须要学习的。在这方面可以有如下内容:有效地使用电子邮件;有效地使用因特网;有效地使用短消息;有效地使用视频会议;有效的使用微博等等。

(六)人际沟通

社会是人组成的,人们平常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还是会喜欢面对面交流。那么,人际沟通也是大家必须要学的。人际沟通主要是通过言语、表情、手势以及体态等来实现的。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包括:发送和接受反馈;有效倾听;分细非语言沟通;解决人际间的冲突;谈判等等。

(七)群体沟通

很多时候,人们需要面对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群体沟通指的是组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基于其各自目的的群体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并在此集合体中进行交流的过程。群体沟通十分重要。课程内容可以涉及参加小组会议;领导小组会议;分析有效、或是无效的领导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八)组织沟通

组织沟通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环节,它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文化的塑造。目前我国大多企业在组织沟通领域的确存在许多问题。虽然有些问题所导致的不良现象已有所反映,但是企业的管理者们却不能正确认识问题的起源和本质。所以,重视组织沟通、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组织沟通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对于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可以有分析组织沟通的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九)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此类内容可以涉及:识别文化间的偏见、或是歧视;分析跨文化交流等。

(十)商务沟通的模型和理论

最后,学生们需要知道各种商务沟通的模型、或是理论,以便同学们更加灵活的去运用它们。可以有的内容包括:分析说服性沟通的理论;分析基本的沟通模型;分析书面沟通的理论;分析群体沟通的理论;分析跨文化沟通的理论;分析人际沟通的理论;分析组织沟通的理论;分析领导力沟通的理论;分析公共修辞的理论;分析求职沟通的理论;分析介导沟通的理论等。

参考文献:

第6篇:沟通技能范文

一、转变教师观念,优化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年轻体育教师,是学生崇拜的对象,所以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专业化水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与情感体验为重点,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好的榜样,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实践表明,融洽、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快乐地参与到教学中。在优化师生关系方面,首先年轻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生活中的好朋友,关爱学生,多与学生谈心,帮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才能消除与教师的隔阂,愿意把自己的困难或者烦心事告诉教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目标相同,默契配合,容易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提高教学质量。

二、尊重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机制

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中学生正处在血气方刚的年龄,更注重自己的面子,所以年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如果学生有不对的地方,不要公开批评,更不能责骂,要先听听学生的心声与想法,试图寻找兼顾两者的办法,彼此理解,彼此尊重。其次,年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的先天差异而有特别优待,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教师引导开发。另外教师要创新传统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成为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帮助者、引路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年轻教师的人格魅力至关重要,这种魅力也是种威信,以“爱”为前提的威信,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被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聪慧的思想所吸引,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最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难免会发生冲突矛盾,这是人际互动中利益因素在起主导地位,是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们正视它,善于调整关系机制,那就可以避免由于冲突带来的威胁及不和谐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注意自己的举止文明和语言措辞恰当,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用最佳的情绪状态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平等机制。

三、发挥肢体语言优势,促进师生沟通交流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对身体与大脑协调性要求很高的学科,所以语言教学并不适应于体育教学。体育中大量的动作都需要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形象生动的动作示范才能发挥体育活动自由的特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所以年轻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赋予肢体语言艺术美感,善于传达自己的感情思想,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增加交流,培养默契,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和体育素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总是表情严肃,这样只会拉远与学生的距离,产生隔阂,抑制学生智能的发挥和进步,不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平易近人的态度面对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面对遇到的困难。在解决问题时,锻炼思维,提升智能水平,学会面对新知时迁移情境,联系旧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建立应急机制,处理意外事故

第7篇:沟通技能范文

关键词: 技工院校 语文学习 人文素养 人际沟通能力

作为技工院校的语文老师,我们难免会面临学生语文成绩总体偏低的尴尬,很多人认为既然升入技工院校的学生在文化基础课上有缺失,就不妨舍弃这些缺失,让他们在专业上有所收获,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但是,我们恰恰忽视了一点,即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不是非此即彼、舍此就彼的二选一的简单关系,技能是立岗的前提,素养是立身的根本,技能是刚性的需要,素养则是柔性的滋养,此间关系众多,对于毕业后从事最基层工作的技工院校学生来说,沟通能力最为关键和重要,因此本文试从语文学习和沟通能力培养的关系角度探讨一二。

一、技校语文学习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

(一)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与其他的课程相比,语文是一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学科,因此,要想更好地增强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学生对语言的准确把握,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有了扎实的语言功底,学生更容易把握好课文的脉络与主题思想。同时,有了语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独自完成阅读的过程中,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学生口头交际互为有效保证。

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听与说是构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语言的领悟与理解对语言进行积累。学习语文不仅是提高听与说的能力,而且包括对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样,学生的交际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得到提高,那么会促使写作能力的提高,相反,如果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薄弱,就会影响到学生书面语言的质量。

(三)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除了要确保学生语脉清晰、用语严谨外,还要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通过对学生听与说的训练,促使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模式,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效率,通过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发展。

二、技工院校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语文学习现状

从目前来看,技工院校的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偏弱。学生人际认知能力不强,对人际事物的洞察、分析和预见能力不够,特别是在认识和把握问题的实质并进行分析处理时敏锐地捕捉人际信息、利用人际关系有效地解决问题能力上有欠缺,并且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学生人际交往意愿、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管理能力方面不甚理想,其在交往意愿、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上严重不足。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信心不足,语文学习基础、素养薄弱,语文学习态度、认识不够到位。如果进一步调查他们的日常阅读习惯,就会发现,每天都能用1小时阅读课外书的学生不到5%,能够阅读半小时的学生不超过19%,即使是这些“喜欢”阅读的学生,阅读的书籍也多为科幻、卡通小说和网络武侠、言情小说,似乎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三、技工院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弱的原因

导致技工院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弱的原因很多(比如来自社会对技工院校的偏见等),只论述与语文相关的几条。

(一)人文素养环境欠缺。

技工院校学生一般来自偏远的农村贫困家庭和来城市打工的低收入家庭。他们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人文素养环境方面相对于来自农村中高收入家庭或城市家庭的孩子比较欠缺。

(二)人文素养较低。

技工院校的学生一般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进了技工院校后,学校侧重于专业技能训练。有些教师将目光放在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上,这就忽视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缺乏灵活的表达与应对能力。本身的人文知识匮乏,加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造成学生在与人交流、与人沟通方面的知识、能力欠缺。这是技工院校学生沟通能力差的直接原因。

(三)自卑心理。

自身人文素养欠缺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不如考入重高、普高的同学,再加上技校学生良莠不齐,有些同学偏激的价值观,更引起心理严重失衡,不愿意与同学交往,更不愿意将自己的所想所思与亲戚朋友倾诉,而喜欢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其结果使技工院校学生在现实世界与人沟通的能力更加低下。

四、在语文教学领域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加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搭建多元知识结构。

想要从语文学习中获得个人素养的发展和提高,就必须切实地投入对优秀语言文字的认知中。而事实上,技校学生对文学经典往往兴趣有余,动力不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穿插一些片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观察和了解一些对阅读有回避态度的学生的兴趣点,以推荐的方式帮助他们选择一些合适的读物,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以交流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同时,在课内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交流彼此的读书经验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一定程度的督促和激励,形成良性循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有一个过程的,且有个体差异,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获益匪浅,乐在其中。在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认识到,沟通能力与文化业务素养紧密关联,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提高沟通能力的必要条件。个人的认知能力发展与社会认知及沟通能力成正比。沟通并非只是单纯的信息交换,它至少包含知识、技巧和动机三个要素。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做到专博结合,具有立体多维的知识结构。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知识面的横向覆盖和专业知识的纵向加深,提高了学生认知的复杂度,增强了综合理解力,拓展了沟通能力的程度和范围,为学生人际沟通完成了基本的知识储备: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应对各种场合,站在较高的层面,以较宽的视角处理问题。

(二)营造以生为本的沟通环境,构建和谐课堂。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特长,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1]课堂教学以沟通形式存在。虽然主要由教师落实教学计划、主导课堂沟通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受制于教师的课堂安排,但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是一种平等的面对面的双向互动。教师必须有与学生平等的心理定位,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发言、交流,给每个学生同等的展示机会。教师得加强自身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师若没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就很难构成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无法实现新课程的构想,也就是说,沟通能力,是现在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每位教师都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与学生建立真诚、坦率、友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和认同自己。有时课堂上会出现老师因语言不通①形成沟通障碍,也有因为教师与学生感情上对立以致难以上课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因教师原因产生的沟通不畅现象,教师就要善于化解沟通障碍,学会理解、欣赏学生,改变传统的敏于行讷于言的②看人观念,特别关注沟通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技校课堂可以考虑运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加上开放的讨论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抛弃一切顾虑,敢于充分陈述个人思想,大胆用批判的观点争辩问题,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张扬个性,在认知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这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环境为学生的表达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沟通潜能。

(三)培养语文课堂沟通意愿,强化口语交际能力。

积极的沟通意愿是沟通的动力,是决定沟通效果的首要条件。我们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沟通的意义,对人生的影响,激发他们内在的沟通欲望。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羞于在公开场合发言,不善于与人交流,不是由于沟通技巧或外界条件,而是出于自身心理障碍。由于语文课程的特点,特别是在理解文学作品上,“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阅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畅谈理解,增强学生自信,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不怕讲错话,不怕别人不接纳自己,主动跨出沟通的第一步。应该说,语文教学为训练学生的沟通技能提供了可靠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使学生可以得到长期和反复的训练,是解决学生沟通问题的理想的实践平台。教师可以在课程的第一节课就提出沟通要求,告知学生沟通表现将计入平时成绩。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开始许多学生可能不好意思发言,往往需要点名,经过教师的鼓励和自身反复的练习,学生渐渐由被动讲话到主动发言,由表达不清楚到谈论流利,乃至大胆提出个人见解,借此机会展现自己。加上课堂讨论,对于养成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四)贴近生活实际,优化交际情境。

我们在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应该牢牢把握口语交际的实质,突出“情境性”、“生活性”、“互动性”等特点,引导学生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因此,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定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欲望。一个真实、生动的情境,以丰富的美感,鲜明的形象,灵动的现场感,充满情感的渲染,足以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使学生以饱满的情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②。这就以现场呈现的方式为学生参与交际提供了可能。没有交际现场自然也不必要发生交际,通过创设情境,就好像把生活中的一个交际现场搬到了课堂中一般,学生就有了交际的需要。交际的作用说到底就是通过有效地沟通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所服务,通过情境创设再现生活场面,口语交际成为一种必然的需要,它的作用也就凸显出来了。而学生在这样的口语交际中也切身感受到了交际的重要性,强化了交际的欲望,增强了“交际角色”的意识,促进了互动交流。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面对面的一种对话活动,交际双方都不断地发出信息、接受信息。交际双方既是说者又是听者,“说”与“听”相互依存,能有效促进学生进步。

(五)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帮助学生实现其自我价值。

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③。我们可以组织寓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口味,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的欲望,有条件的最好能让家长、老师一起参与。比如诗文诵读大赛、社会调查、语文基本功大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等。搭建多种展示舞台,把培育技校生人文素养落到实处。这一切要求语文教师和教研员不断研究语文课堂、不断发现学生成长需求、不断开发人文教学资源,把学生人文素养的需求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上,把学生精神成长的要素融入人文主题活动中。

五、结语

沟通能力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必须经过长期、系统和反复的训练才能得到提高。就如美国沟通学家罗纳德所说:“提高沟通能力就像从事乐器演奏和运动训练,没有捷径可寻。”因为技工院校学生的基础特质,其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水平得到应有的提高,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备较强的生存能力,满足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共同需求。

注释:

①孙显元.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②曹卫星.对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几点思考[J].河北: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

③李慕玲.佛山市南海区普通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6.

参考文献:

[1]何有缘,李晓红.管理沟通课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凡禹.沟通技能的训练[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周三多.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第8篇:沟通技能范文

一、教师应从民主平等观念出发尊重学生

在教育工作中,做学生工作,很多教师都有这种感觉,学生对老师的话有一种本能的抵御和反抗,师生之间沟通难。但是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抛却传统的师道尊严,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点出发,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导向,把学生看成“真正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在与学生交往中,不居高临下、强词夺理、疾言厉色,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同与共感。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地、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角色面具之外的、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老师;在与学生交往中,适当包涵和谅解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张扬学生的个性与首创精神,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达到双方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教师应在情感共鸣的交流中关爱学生

魏书生老师刚刚出来工作时,发誓要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事业。为了上好第一节课,他精心准备,可谓万事俱备。第二天课堂上,魏书生老师是热情洋溢,激情燃烧,把平生之精华,一股脑地倾泻在课堂上。结果呢?学生们不买账。不但不买账,反而睡倒一大片。后来魏老师反思:是准备不充分吗?不是。是情感不感人吗?不是。是自己长得不帅吗?不是。后来,魏书生老师反复思考,得到一个结论:感染学生,情感要对路。以此为出发点,魏书生老师成了现在的教育家。

教师亲和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爱的情感,它只有在师生心与心的交流中才能产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有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与学生平等对话,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从心理学角度讲,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因此,我们在与学生交流中,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渴望进步的,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赞扬、鼓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上,更要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交流活动中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教师的亲和力在无形中也就形成了。

三、教师应以平易近人的姿态走近学生

谈心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没有谈心,就谈不上班主任工作。一个善于谈心的班主任,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是一个事半功倍的班主任;是一个细心的充满教育智慧的班主任。在谈心中要乐观、要幽默,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们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顺畅了。在师生沟通中,教师的有些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因碍于情感而觉得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效果一般就不太好。如果你把话语磨去些棱角,变得软活一些,使对方在听话时仍感到自己是被人尊重的,他就也许能既从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接受你的意见。在谈心时,对某种原因不便把某一信息表达得太清晰直露,而要靠对方从自己的话中揣摩、体会出里面所蕴涵着的真正意思,这种“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手段就可称为含蓄。含蓄是教师高雅、有修养的表现,也经常表示出一种对学生的尊重。我们应通过耐心交谈和解释等方式向学生表示自己的赞扬与期望,容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向学生展示出教师内心世界的深厚博大,以平易近人的态度营造师生之间的默契,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师生关系。

四、教师应以设身处地的方式力求理解学生

在心理学理论上讲,设身处地的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情叫做“同理心”,又叫做“移情”。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同理心”原理,和学生换位思考,能使教育富于人情味,师生易于沟通。当我们和学生在选择上发生分歧时,通常是教师的判断起主导作用。但在许多时候,分歧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而只不过是轻重、缓急、先后、多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不要总以自己为重心,给一点理解、来一点妥协、做一点通融,师生之间就会擦出情感交流的火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形成了。

第9篇:沟通技能范文

关键词:医务礼仪;医患沟通;教学体系

1课程背景

2009年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明确指出医学本科生技能目标须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以及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此项规定为我国今后医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将医患沟通作为医学实践的基本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医学生学习并掌握医患沟通的原则、方法与途径,更好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文精神,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医生和患者之间是一对默契的同疾病作斗争的战友关系。但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大环境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和谐音符: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不能互相理解、医疗纠纷增加等,直接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进而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中,医患沟通不畅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出现医患沟通不畅的原因,除了医生缺乏沟通技巧与沟通意识之外,也反映出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不足与缺陷。在医学体系中,生物医学与人文医学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积极改善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其多角度感受患者需求的质素,使患者在接受良好医疗技术的同时感受良好的人文服务,构建和谐的新型医患关系[1]。在此背景下,医患沟通学逐步走上医学历史的舞台。目前,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在世界各国医学院校都处于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美国医学院校将医学生的沟通技能作为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进行积极培养与训练,在入学早期医学生即可实际接触患者,除了让学生了解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外,着重训练其与患者的沟通的思维和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而英国医学会不但重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而且在1987年就将医患沟通技能评估纳入医生资格考试[2]。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以自然科学为主,忽视人文科学知识的培养,临床带教时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非技术性医患关系,考核重点也放在操作技术上,忽视了沟通技能评估。部分医学院校虽然设置了医患沟通相关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际的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指导,更缺乏必要的医患沟通实践,使得医学生在进入真正的临床工作后,面对患者时普遍存在焦虑、紧张、自信心不足等状态,加之对当今医患关系的现状认识不深,缺乏法律意识与风险意识,进而缺少医患沟通出现问题时的应对策略。

2课程性质与定位

课程的性质与定位对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深度的掌控等环节都是以此为基础。对于医务礼仪与医患沟通学,课程的性质可以从以下方面认识。

2.1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实际上是一个以医务人员为主的群体同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之间相互交往的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目前社会经济和思想意识为背景而形成的一种反映现代经济、文化、道德、伦理、法律等内容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能使医生与患者相互沟通、相互信任,更大限度的提高服务质量,而且还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与发展。

2.2医患沟通学 医患沟通学是研究医患沟通的过程、沟通行为以及医患关系等诸多因素,探索如何以沟通医患双方相关信息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研究如何将心理和社会因素转化为积极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推进现代医学诊治伤病和维护健康的一门学科,即向医学填充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要素,丰富医学的科学内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为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探究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一门新的应用型边缘学科。

3课程体系构建

3.1课程目标 医患沟通课程是一门融合医学伦理学、医学礼仪学、心理学、伦理学及临床医学学科相关知识的临床实践性课程。课程需从医患关系入手,将心理学、伦理学、医务礼仪各个方面与医患沟通整合,了解医患沟通存在障碍的普遍原因及误区;同时将不同人际风格的沟通技巧及不同专业的沟通技巧和医学的沟通技能等内容整合为"沟通技巧"模块,培养医务人员在进行医患沟通时应把握的技巧原则和策略;另外,介绍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使医学生深刻认识到医患沟通教育的必要性,力求形成完整的医患沟通体系。

3.2课程任务 本课程属于医学人文类公共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医患关系的现状,提升对医患沟通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以人为本的工作服务理念,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了解医患沟通中基本的心理学原理,掌握医患沟通中的伦理学原则:了解医患冲突情形下的特殊沟通技巧,了解医患纠纷中的媒体危机公关:学习临床路径及医院数字化建设模式下的医患沟通模式:明确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及人际关系的影响,了解医德修养对从医道路的重要意义,树立"仁心仁术、至精至微"的从医理念。

3.3学时分配 医患沟通学课程首先开设18课时,包括理论课时及实践课时,具体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见表1。

3.4教学方法 理论课程注重启发式教学与师生互动: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要求我思考变为我要思考,如观看典型案例录像后就某纠纷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掌握并运用了医患沟通中的哪些技巧及媒体公关,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容易忽视的医务礼仪有哪些进行讨论;尽管同一问题很难得出统一、正确的答案,但对于学生见仁见智的回答通过辩论、师生互动等,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在进行医患沟通时充分调动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也可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

实践课程采用角色扮演。在手术谈话、危重患者谈话时应该注意什么,怎么传达坏消息,如何与愠怒和投诉的患者或家属打交道等,在不同的医患沟通场景中,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不仅让学生明白良好的沟通态度和技巧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及、好的沟通效果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而且通过扮演患者,让学生换位思考并切实了解患者的需求,学习如何切实运用沟通技巧与方法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锻炼培养其主动、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力。

引入标准化患者教学方法。"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P)也称模拟患者,即选择正常人或患者进行专业的规范化训练,用于医学技能培训中,模仿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等情景配合医学生的技能培训。在医患沟通学教学中,可设置不同的医患沟通不畅情境,由"标准化患者"模拟由缺乏沟通而引发冲突场景的患者或患者家属,让医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反复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直到其满意为止。有实践研究表明通过标准化患者教学方法,可明显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3]。

3.5考核方法 当前国内对医患沟通能力的考评缺乏系统完善的体系及研究,主要以卷面考核理论知识为主,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综合医患沟通学本身授课特点及学校安排、学生负担情况,决定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由于《医患沟通学》课程的实践性都较强,决定了该课程考核更加侧重理论应用能力,能力测试为考核的中心环节。本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分别占到总成绩的40%和60%。两者合计即为课程学习成绩,见表2。

3.5.1形成性考核 包括学习内容考核和学习方式考核两个方面,分别占70%、30%。主要是通过在日常课程与实践中检查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科学测评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促进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涵盖了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和习惯养成等方面。

3.5.1.1学习内容考核,主要观察学生掌握并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实践来进行测评考核。

3.5.1.2学习方式考核,观察学生在日常课程中参加讨论情况及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时反映出来的思维能力,在进行角色扮演及面对标准化患者时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等。

3.5.2终结性考试 严格遵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命题覆盖全部学习章节,既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也重点考核其进行医患沟通时的分析、解决能力。

4体会

4.1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的核心 长期生物医学模式的限制和影响,使得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人才时更注重单纯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当前医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掌握与单项技能操作能力较好、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临床思维分析能力较差的现状,在临床面对患者时往往束手无策。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这种"灌输式"模式培养的医学生医学人文实践能力较弱,难以适应临床医疗工作的需求。创新医学教育模式,注重医学人文实践成为当务之急。医患沟通学着意培养医学生运用医学知识指导临床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弥补医学生人文知识结构及社会应用能力培养的不足的现状,填补医学技术与人文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的空白。同时辅以真实案例和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逐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增强沟通能力。

4.3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目前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现状是临床教师在学校与医院里进行严格的知识理论教授与训练,医患沟通学课程的授课、医学人才沟通技能的培养同样在学校与医院完成,因此高等医学院校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对培养现代高级医学人才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是大批临床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一时难以适应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养成,不仅需要课程的引导,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而医患沟通学课程教师只有深入临床研究,才能言之有物、行之有方,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医学生及早树立医患沟通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杜淑英,李作兵.案例教学法指导医患沟通学见习实践的思考[J].中国医院,2010,14(5):52-53.